英语教学离不开反思

2024-07-14

英语教学离不开反思(共12篇)

英语教学离不开反思 篇1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要全面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教师就必须将头脑中的一些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加以更新。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的职能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摒弃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首先, 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语文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熟稔的业务 (教育学、心理学) 知识形成的多层次的新型的知识结构;其次, 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正确之定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离开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决不能被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取而代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快乐, 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甘当“配角”, 甘当“铺路者”, 甘当“点拨者”, 甘当“引导者”, 即课堂的每一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的每一过程。

二、要领会新课程标准实质, 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可是, 有部分语文教师摆不正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他们在注重于语文是最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 忽视了其人文性。他们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把对学生进行字词、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这样的做法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还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特点, 在教学中偏重于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偏重于陶冶学生的性情、触动学生的心灵、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却忽视了学生对字词的积累, 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上任何一种偏激的教学方法都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性质的严重撕裂。所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二者兼顾, 做到二者和谐统一。

三、要“读”“写”并重, 重新定位语文教学中的“教读”与“教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必须要处理妥当的, 即“教读”与“教写”。其中“教读”是手段, “教写”是目的。

其一是“教读”, 即教学生读好课本。因为课本是基础, 学生要学好基础。也许有人说, 近些年的高考试题大多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 只要我们翻一翻高考语文试题, 就会发现其命题虽然不是取材于课本, 但是, 所考查的知识点都直接或间接涉及课本内容。比如, 文言文考查的关于名句的默写就是最典型的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 尤其是默写题, 学生只要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该背诵的篇目背诵下来, 就一定能拿到满分。再说, 课本是基础, 如果学生的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如字、词都不能记住, 语法知识、修辞方法、表达方法缺乏, 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写”将难以进行。

其二是“教写”, 即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语法知识, 正确地运用修辞方法, 正确地运用表达方式, 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运用语法知识, 写出的句子就会词不达意, 写出的文章就会语病连篇。学生如果不懂得正确运用修辞方法, 文章语言就会枯燥、干瘪、乏味, 更谈不上生动、形象。学生如果不会正确运用表达方式, 将该记叙的写成说明、该说明的写成议论、该议论的却用抒情, 这样, 文章就会一塌糊涂。所以, 学生只有语文基础知识厚实了, 写作的基本功扎实了, 写作能力才能提高, 写出的文章的质量才能上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对教师来说, “教读”是手段, 而“教写”才是目的。对学生来说, “读”就是学, “写”就是实际运用, “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 即让学生通过写作技能的反复训练, 最终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明自己的主张见解。

四、弄清传承与发展, 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学方法指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 充分运用“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课外辅导法、角色扮演”等, 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以说传统, 是因为它是历史沿革中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最为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利用的教学手段。而这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相对而言的, 它可以分为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视频手段。因为它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所以大家统称之为“电化教学”, 又叫作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记笔记、掌握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十分有利。在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能深入浅出, 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沟通, 这十分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传统教学活动中没有办法办到事情变成现实,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能以一方取代另一方;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辅之于现代的教学手段, 使其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 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

摘要: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师教坛足迹的回望与揣摩, 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在教学中, 教师多一分反思, 就多一分提高, 就与优秀教师多一分接近。教师如果能将其及时总结并随笔记下, 就会有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总结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反思, 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英语教学离不开反思 篇2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关于水的问题,同学们表示我们人需要喝水、动物、植物也需要水,它们都需要生长,进而引出上个单元所学的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巩固,通过课件及文字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水对有生命物体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人、动植物体内的水占多少比例。通过对小草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量的观察,知道任何有生命物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总结全课:水的重要性。很多植物体内也有水,我们试着比一比我们经常食用的植物中水分比较多。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水是重要的,很多物体内都含有水。

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向学生介绍水是液体这一概念,学生通过视频得知地球上的水很多,应向学生拓展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其实,我们人类生存主要是靠淡水资源,而淡水资源是匮乏的。通过这些介绍,会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知道我们饮用的水是淡水,而且很珍贵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 篇3

关键词:情感;催化剂;内容;调控;主体

中图分类号:G6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16-01

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语文素质又怎么提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情感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学是一门独特艺术,它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语言角度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一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魏书生老师在上课时就善于用各种方法融合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古人云:“尊其师,信其道”,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催化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语文教学的内容离不开情感

有人认为语文课很容易上,认为只要有教参、教材大家都能上,大不了讲得细致一点。殊不知不同的教师在等同的教学时间内创造的质量却大相径庭,于漪老师说过:教课最怕大而化之,笼而统之,都点到了,又似乎都没到位,学生如在云里雾里,发展大受影响。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引发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悟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如教学《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类课文,应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的美,教学生学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核舟记》等课文应使学生领略艺术的美,教学《周总理,你在那里》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美好

这也说明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身是有情感的,如果在教学中只是进行干巴巴的说教,如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字词解释,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写作方法这一套,千篇一律,教者乏味,学者更乏味。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真是一语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打破常规,分析课文不能以声传情,语文知识缺乏情趣,这些无疑会导致大面积的学生不喜欢语文。

三、教师是情感教育的调控者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能用高尚的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情境生动,耐人寻味。经验证明,情感是美感体验中必备的因素,没有情感基础,再高明的教学艺术都将苍白无力。老师的情感越浓越真挚,其感人的力量就越深,其教育作用、美育价值就越高,这集中说明了情感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细分一下,教师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无非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上,教师在运用口头语言讲述内容时往往伴随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眼色等体态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向学生传递信息,调控情感,教师的目光和眼神应当是自然亲切的,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教师的脸孔是放大的晴雨表,是情感变化的标记,教师也可利用手势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内容上,教师的情感必须与教学内容的情感一致,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教师注重课堂情绪氛围的调控,尽力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中形成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应的兴奋、和谐的情感氛围。而这种调控能力如何正是教师驾驭学生水平高下的尺度。

四、学生是情感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不是录音机,照相机,他们接受老师情感的影响是有选择的,有条件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目的和态度来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锻炼能力,为此,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任何一厢情愿的教都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根据巴甫咯夫条件反射原理的基本思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学生就会对学习文化知识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绪性反射条件一经形成,就会产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因此我们应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上掌握学生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去做喜欢干的事,长此以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总之,情感教育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 篇4

关键词:英语词汇,原因,教学法

英语词汇教学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的老大难问题, 如果处理恰当, 势必会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技能的形成, 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词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词汇教学的效果要通过学生词汇学习体现出来,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学生单词读音不准, 没有掌握好音标。

音标是记录音素的符号, 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只有读准每个因素, 才能读准每个音节, 进而才能读准每个单词。如单词读得不标准, 学生根本就无法进行听说训练, 更谈不上信息交流了。

(二) 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拼读规则。

一般说来单词拼写和读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记单词前先要观察这些单词, 把他们有序分成若干个音节, 再根据以往学过的单词拼读规则, 加以合理的联想, 这样就把新单词变成学过的单词, 使看起来复杂的单词变得简单了, 记起来也就轻松多了。而学生没有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 学起英语来就困难重重。

(三) 学生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词汇。

有一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 很少利用音标、词缀、构词法、联想等方式去记忆单词, 无形中加大了记忆的难度。

(四) 学生忽视对新词的重现。

很多单词是以循环的方式在教材中反复出现的, 但教师和学生往往孤立地对待这些单词, 很少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单词在某些单元中的具体词性、含义和功用。

(五) 学生脱离句子、文章的具体语境, 以及文化背景去理解和掌握词义。

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待词汇学习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和英语文化背景, 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或模拟语境中难以理解和运用已学过的词汇。

(六) 学生学习词汇惰性较强, 不能主动地归纳和运用词汇。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在阅读过程中, 遇到生词、未学过的词组、短语时, 他们不能主动去查阅词典等。

(七) 师生互动不足。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词汇, 学生一味地记, 师生缺乏互动。

二、采用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

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向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 词汇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词汇教学方法。

(一) 词汇教学尽量使用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就是利用照片, 图片, 实物, 标本, 幻灯片, 多媒体等一系列辅助教具及手势、动作、表情开展的手段辅助词汇教学,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感性认识, 使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领略词汇的涵义和用法。

(二) 教授学生科学的词汇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单词是由字母或字母组合构成的, 字母和字母组合在单词中一般要代表一定的发音, 掌握好字母, 尤其是字母组合在单词拼写和发音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对学生掌握单词的拼读是极其有帮助的。

(三) 根据构词法和联想法进行教学, 拓展词汇量。

语言学家把这种专门研究词形变化现象和规则的学问称为词形学, 通常简称为构词法。英语的构词法主要有:合成法、转化法、派生法、混成法、截短法和词首字母缩略法。掌握了构词法, 就可以根据一个词联想到很多词。

(四) 按分类和归纳法来集中教授词汇。

初中教材的词汇是按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词汇是比较零散的, 彼此之间联系不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中出现的词汇可以按单元或跨单元的进行重新整合。教师可以把有关系的、类似的词汇进行归类, 可以按读音、词形、词性、状态、性质、意义等归类。

(五) 使用情景教学法进行语言交际。

英语的交际运用是英语学习者最终要形成的一种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演讲, 设置模拟或真实的情境、看图说话、表演对话等活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流, 做到学以致用, 把书本中所学的词汇在实践中进行活学活用。

(六) 帮助学生发展克服遗忘的策略。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 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 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 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根据这一原则, 指导学生要有一定周期的复习记忆词汇。开始时复习词汇的频率要高, 随着词汇记忆的加深, 逐渐减少对这些词汇的复习频度。

词汇教学的方法很多, 还有翻译法、英语释义法、思维导图法等。至于采取哪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哪一种教学法好, 就采用哪种。教师还可以独创词汇教学法。总之, 适应学生, 而且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法, 就是好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道义.如何学与教词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12, 02.[1]刘道义.如何学与教词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12, 02.

[2]刘毅.语法宝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06.[2]刘毅.语法宝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06.

《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主体参与,开放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另外,科学课程具有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因此,本节课我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从时间、空间和学习内容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课件展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欣赏美丽的水体”,美丽的景色并组织学生朗诵诗歌“因为有你,小草才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才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变得美丽”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学生给出答案后,板书一个大大的“水”字,这样达到了激发兴趣、酝酿情感的效果。为了提升这种效果,紧接着我又播放本校篮球队的成员训练结束后立刻跑去喝水的.视频以导入本节课教学,达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的作用,并设置疑问:他们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下面“人离不开水” 的知识点传授做好铺垫、埋下伏笔。

科学课从不以铃声作为课的始终,课前调查和课后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此前的一个礼拜我就让学生参与体验“我一天能喝几杯水”的活动,记录5天内自己每天的饮水的杯数;并在课堂上量出每天的饮水量。这样使学生提前介入活动探究中,亲身经历并亲手记录、测量、计算相关数据。在测量水量时,我给出眼睛观察水面的方法是俯视、仰视或平视三种答案供学生讨论选择,及时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这样使学生亲身体验此类探究活动的方法过程,养成严谨的研究态度;当我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五位同学每天的饮水数据后,有些同学会发现“同学们之间一天的饮水量不相同”和“自己五天中每天的饮水量也不相同”时,我再让学生充分讨论找出答案。这种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以学生的“学”为本, 更不是以老师的“教”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经验积累的差异性,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在达成共识后,进一步揭示“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也容易理解了许多。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6

【关键词】生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我认为非常精彩。用这个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学也应该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

一、当前语文教学仍然不能很好地同生活结合

在传统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定位在书本,立足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都普遍认识到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不能离开生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部分太多,导致脱离了文本;联系的生活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甚至有的联系生活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这个理念,而不知道语文就是生活。

因此,使语文教学中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或者是使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应该是当下语文老师所应当去努力的方向。那么,我们如何使语文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

二、让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点做法

1.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我的“课前三分钟”是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语文”。每天由一位学生来谈谈生活中的语文现象。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很好,也很贴近生活。这就使语文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了。以下是同学收集到的“生活中的语文”的几个例子。

例1:“莫言醉”是2007年一位工程师随意注册的白酒商标。2007年,这位工程师在喝酒时吟出两句打油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逢莫言醉”,随后花了1000块钱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莫言醉”的商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莫言摘得,“莫言醉”的商标也为众白酒商家所青睐,至2012年10月底,“莫言醉”已经被热炒到一千万。这个商标一语双关,既能表现好友相逢多喝酒的愿望,也能沾到莫言这位文学大师的名气,而且价值很大。这件事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例2:菜谱中的语文:“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道什么菜?其实它就是韭菜上摆俩鸡蛋黄;“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一片菜叶上铺一行切成片的蛋白;“红嘴绿鹦哥”其实就是一盘菠菜。这就是生活中的语文。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观察到的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到处都存在,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这也促使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动力。

2.激情的新课导入不能脱离生活。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打好基础。

比如,在上《再别康桥》时,我先放《再别康桥》这首歌曲,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氛围当中去并且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又比如,在上《与妻书》时,我先放一首好听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借此引入林觉民的《与妻书》,令学生很是感动。

当然,和生活相关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与学生聊生活琐事,拉家常式地进入主题;比如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前可以利用下课时间请同学到校园中观察花儿的颜色;比如上《背影》等充满父爱或母爱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先来谈谈生活中自己的父母亲等等。

3.重视语文实践教学。即让学生也能偶尔从教室走到教室外,去感受自然,感受语文。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理论应该是这样: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是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适合布置同学去完成;在写“校园春色”作文之前,就可以带领同学游览一遍校园,用眼睛去观察校园,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夸美纽斯曾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督促就会欣赏的。”这是因为美能引发趣味。

利用传统节日这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为学生所熟悉的文化作为载体,将语文教学融入传统节日的探究中。比如提到端午节,应该让学生探究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屈原;提到重阳节要知道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以此强化学生的过节意识。让孩子陶醉于传统节日的乐趣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

4.提高学生“动口”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听、说、读与“口”有关,也是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动口”以口头语言为手段来表情达意。“动口”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文、介绍、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的形式。利用这些活动,多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这一类的活动,必定会给学生带来兴趣,使语文融入生活之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根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教育教学不仅是单纯的学校内的活动,它还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

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并且将此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3.

[2] 冯建军.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7

一、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就要恰当、适时地运用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感悟。在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部分内容时, 我正好结合今年的“3·15”晚会上曝光的杭州广琪贸易公司涉嫌使用过期面粉的案例。当画面显示那些长出霉斑, 甚至爬着虫子的过期面粉时, 学生们露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当看到工人直接剪开包装袋, 用手将结块的面粉捏碎后, 直接过筛再装到新的包装袋里时, 学生们已经是怒不可遏、愤怒声讨了。案例中还曝光了该公司专门租用了一个冷库存放大量的过期食品原料, 里面存放的过期食品不仅数量多, 而且过期时间更长, 其中一批黄油为2009年生产的, 保质期到2011年, 居然已经过期两年多……为了给这些被改过日期的原料披上合法的外衣, 广琪公司还不忘将这些过期产品的检验报告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篡改, 让检验报告上的日期与产品上的日期保持一致。看完这则案例, 我向学生提问, 你怎么看待杭州广琪公司的行为,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杭州广琪公司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属于违法行为。我趁热打铁, 因势利导, 让学生结合课本《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布置学生拿来生活中的商品, 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假的东西侵犯了我们的什么利益?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生活, 在生活中学到知识, 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选取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就要选取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素材, 因为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 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使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 从生活中选取、挖掘、运用教材以外的生活资源, 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有一次九 (二) 班的两个男生因发生口角并动手打架, 结果, 甲生把乙生的一颗门牙打掉了。我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问题:甲生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甲生父母是否要承担责任?乙生是否要承担责任?他们应该各负什么样的责任?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身边的案例, 学生们对于这一课时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而且在学习、分析、讨论中非常投入, 课堂效率非常高。

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 带着最真实的情感去分析问题, 去“继续”发展案例的可能性或可能性的各种结局,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兴趣非常高涨。在提出了很多问题之后, 更有学生也提到了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应对, 是情感战胜理智, 还是理智战胜情感。借此问题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在这样的情境下, 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掌握更为丰富的法律知识, 在理智战胜情感的情况下, 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在这样一个现实的实例中, 学生们学会了思考问题, 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三、以课外实践引领学生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要以课外实践引领学生加深体验。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亟须解决的严重问题, 初中学生对环境污染和恶化已深有体会。因此在学习“环境状况”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搜集材料, 沿着我们学校门前的疏港大道向东1000米路南就是钢厂, 由于治污问题处理不当, 白天灰白的浓烟遮住了半边天空, 刺鼻的气味呛得人咳嗽不止, 晚上吹管的声音更是让附近的居民无法安静入睡。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 导致周围的学校师生和村庄村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学生们通过课外的实践, 体验到了环境污染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从而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纷纷提出了改善环境状况的方法, 如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拨打市长热线电话, 在校园网上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等等。正是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 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对课堂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体验, 从而对于课本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美术教学离不开音乐 篇8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 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 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 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 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 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 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 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 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 视听结合,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 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 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 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 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 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 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 享受美感, 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 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 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景音乐, 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如上《迷彩服》这一课。刚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 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学生作业时播放了《高山流水》, 那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 创设了理想的气氛, 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二、音美结合, 引发想象, 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 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 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 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 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 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 幽默又欢快, 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 随着节奏的变化, 学生这儿一笔, 那里一划, 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 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能力发展了, 兴趣也提高了。

三、音美结合, 鼓励参与, 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 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 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 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 这时光靠老师讲, 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 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 或播放录音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 跟着老师一边唱, 一边跳, 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 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 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 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 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 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 容易使学生接受, 方便了教学。

音乐,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比如画《千变万化的帽子》, 我先播放《小黄帽》, 古人云:“缘耳而知声, 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帽子并说出生活中有的一些帽子, 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 注意力也集中了, 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 讲述了自己感受和了解的帽子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 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 又使课堂生动有趣。

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学用具 篇9

一、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具

小学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在这个阶段正确的培养他们操作学具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具体到课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操作。 一二年级属于启蒙阶段,教具都比较直观、简单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他们懂得教具是可以帮助学会数学中很多知识的。 三四年级是一个提升阶段,他们对学具的使用已经能够比较自如了,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具。 五六年级的孩子是灵活运用教具的阶段,他们可以利用教具更好地解决课本中的问题了。 例如,在教学学生认识数的分解组合时,小棒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直接的,通过挪动小棒的位置,来认识不同的数字,通过拆分或组合,把大数分成两个小数,两个小数组成一个大数的教学便迎刃而解了。 还有,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一个长方形纸板, 一把剪刀,一个直尺,通过剪拼的方法) 证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实验中,教师虽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但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 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 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 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官的参与来完成的,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都要经历人们无数次的实践, 要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反复总结出来的。 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应该是“ 感知———表象———概念”, 而我们数学课操作学具正好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来形成数学概念的表象,并因此诱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积极探索,为形成数学概念作好铺垫。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教学活动。 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孩子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操作学具正好是一致的。如在教学“ 平均分”这个概念时, 可先让学生把6个桃子( 图片) 分成两份, 通过分图片,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 另一人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也得3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 同样多”,从而引出了“ 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的实物图片来解决,使数学概念具体化,从而使孩子们得出“ 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实际含义是每份“ 同样多”,并使学生们在脑子中形成了“ 平均分”这一永久的数学概念。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孩子们数学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平时功夫的积累,而他们所有能力的由来都是由数学思想指导的,只有积累了更多的数学思想,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数学课本中的各种公式的得出、相遇问题的图示说明、几何图形的辅助线解题、应用题中从问题入手逆向思维考虑等等,都渗透着数学思想的应用。 还有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比如估测意识、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对应等变换思想,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使用学具能够做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网络的普及应用,要想获得大量的信息知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协作,才能使自己更无往而不胜,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人们性格的养成在小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到满腹经纶的学士,这个过程中性格是起着其主导作用的,而善于和他人合作的性格对一个人的成功更是重中之重了,恰恰在小学阶段是人们思想、性格以及世界观形成的最佳时期。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 篇10

初中语文教材, 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篇目中, 无不蕴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友的诚挚深厚的情感, 字里行间给予读者的是优美典雅、清丽委婉、崇高悲壮的美的精神享受。教师在这些作品教学中, 传授的不应仅仅是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 在这种“情”的冲击中, 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说, 教学过程是情感信息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 即使是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也应伴随种种情感活动, 感之愈深, 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 激发情感, 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那么, 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情感, 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了解人物及写作背景, 把握课文的情感

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时候, 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回家向老一辈了解那个时期的一些情况, 自己动手到网上查阅有关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以利于学习本词。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预习和阅读等渠道获得的对毛泽东的印象, 互相交流, 从而对毛泽东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再对毛泽东进行较全面的声情并茂的介绍, 用他的革命生涯、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伟大的人格魅力, 给学生巨大感染, 使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清晰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然后提问“毛泽东主席, 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 是中华民族大救星, 是一代伟人。这首词画面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 意境壮美雄浑, 气势磅礴, 感情奔放, 豪情满怀, 它代表着毛泽东博大胸襟和豪迈人格。对这样一首优秀词作, 我们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呢?”学生们讨论得出, 应用抒情的语调, 豪迈的语气, 读出激昂、敬仰与赞美之情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发生强烈的碰撞中产生共鸣, 从而收到理想教学效果。

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健全学生人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阅读、写作、听说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 通过语文教学,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之一。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 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中海外游子的爱国思乡情怀等等, 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古代文学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者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好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起感情的共鸣。语文老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 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 从而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 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 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创设意境, 加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意境, 营造情感氛围, 以调动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演示、朗读、音乐渲染、表情体会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通过对资源的整合运用, 学生多种感官被调动参与到情境中来。比如, 教学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时值国难当头, 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 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这一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 那入情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 朗读中抒情的语调、舒缓的语气让人体会到了作者对土地的挚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之情。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每一篇课文调动学生的情感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如读《背影》这一课可以通过多面体显示让学生体会, 课文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 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 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 朗读声情并茂, 音乐舒缓、低沉, 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艺术都是相通的, 音乐、画面、声音等辅助手段, 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 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 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 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 让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情感教育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只要老师能够积极的引导, 精心的组织, 把握情感教育这把钥匙,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会提高,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一定会得到真正彰显。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材众多的名家名篇中, 无不蕴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友的诚挚深厚的情感, 字里行间给予读者的是优美典雅、清丽委婉、崇高悲壮的美的精神享受。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 让他们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碰撞的火花,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最佳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 篇11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读书;必备条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学中,我大胆改进课堂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愿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共商。

一、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

“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三、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也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

四、边读边想,再现情境

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实现再现。朗读是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课文写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儿童又长于形象思维,还原并不难。一般地说,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即可入情入境,将课文读出感情来。《关怀》一课第二段,写周总理走进教室听课的情景,提示学生:“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脑子里就会出现许多画面,总理是什么样的?他的表情怎样?动作怎样?不信你们试试看。”带学生看完“电影”后,我又说:“下面你再根据想象的画面读,看谁读出感情来。”果然,学生们都读得亲切柔和,感情表达得十分充沛。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画面),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五、重点地方反复读,品词品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例如:《落花生》一课,抓住父亲的话指导朗读,体会话中含义,总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扣住“伟大”一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环境描写的句子,人物外表及内心活动描写的句子,体会邱少云的“伟大”之处。

六、自读批注,边读边悟

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边读边想边批注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阅读批注应先交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练中提高批注的质量。

七、读写结合,相互渗透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步引学生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并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教学生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以后,课文里许多词句,许多语言的表达方法,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不断地被学生吸收、积累和掌握,说话、写作就能够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熟读了课文,词汇多了,语言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从读学写,以写固读,强化练笔。借读之力促轻松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要占一定量的时间,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这样,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抄写、组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学生们通过熟读背诵而自得的充满灵性的感悟,是乐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陈纪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教育评论,1997(05)

[2] 王晓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5(S1)

英语教学离不开反思 篇12

一、幽默的个性:课堂导入的法宝

物理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世界, 进而完成改造世界的过程。阿基米德通过对浮力定律的探究最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浮力的影响为世界的工农业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让人们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物理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解读, 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培养自身的认知能力。这些知识点看起来很生涩, 但是如果教师幽默地给予引导, 就很容易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

比如有一次在谈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 我在课堂的新课导入环节就设计了一个幽默的开场白:“老师一直有一个遗憾。为什么一千多年前的牛顿被一个苹果砸到了脑袋, 于是他联想到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 而不是往天上飞? 他的这个疑问是他开启了探索之旅, 最终得出了世界著名的理论———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老师非常遗憾, 为什么苹果没有砸到我呢?”学生被我的幽默开场逗笑了。这个幽默的开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 透过生活挖掘物理学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一些学生不喜欢物理学科, 原因就在于此, 没有了解物理学科的趣味所在, 一些学生之所以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是因为这些看似枯燥的物理原理, 实则都是源于生活的现象。在新课导入中, 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开场将学生引入课堂。

二、创新的精神:课程改革的关键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 这门学科通过严密的理论性呈现出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性, 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到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 并且通过实验、操作等过程对物理学科的价值属性有综合了解, 通过科学价值观的渗透, 激发学生的求索精神, 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探究挖掘科学价值,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这是物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点, 教师唯有具备创新精神, 才能完成改革重任。

为了引导学生创新, 笔者非常注重采用直观教学法, 经常会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物理实验, 如光的折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显微镜实验、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实验等, 利用一切条件将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实验进行形象展示, 在实验中, 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感受物理的魅力, 提高学习兴趣, 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三、宽和的为人:教学相长的源头

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气氛严肃、紧张, 不少学生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往往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 营造情感教学氛围, 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所以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宽和的为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 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敢于面对困难, 积极向上。

在教学中, 笔者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情感教学氛围, 比如循着新课标评价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在教学中有效实施了科学评价, 区别于以往的唯成绩、唯等级的评价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存在, 积极欣赏学生的优点,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学困生在学习上比较吃力, 笔者并不会一味进行批评指正, 而是为他们设定阶梯形的学习发展目标, 学生只要实现一个阶段的目标, 笔者就给予表扬和奖励, 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宽和的为人让教师与学生成了朋友, 为教学相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个性的崇尚:非智力因素培养

我国教育历来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 但是这样的培养导向性及方法势必带来误区, 不少学生学习成绩突出, 但是非智力因素方面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个性的崇尚, 除去物理学科的工具性外, 还应该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交流、实验教学等, 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与人相处是一种能力,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 我适时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比如针对不少学生是成长与独生子女的环境, 他们身上有着一些自私、冷漠的性格特点, 在学习中不愿意与人合作、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基于这一点, 我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复习等, 以此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在某些物理实验的操作中, 我有意识地将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比如有的擅长总结、有的擅长交流、有的擅长记录、有的擅长计算分析, 将这些各有特色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 通过团队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收到了预期成效。

总而言之, 物理是一门与学生的生活、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 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人们完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教师的个性对教学改革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良好的个性, 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合作学习理论下一篇:中国本土广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