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之反思

2024-05-31

英语教学之反思(精选12篇)

英语教学之反思 篇1

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职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 其目的是为社会各行业输送高等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课程, 然而, 审视当下中国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出现诸多令人尴尬的局面, 这些现象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和高职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高职英语教学如何开展?这个基本命题应该值得更多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教师的检视与反思。其基本定位、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测试体系等亟待改革, 师资力量急需提升。本文首先从高职英语当下现状出发, 继而深刻剖析高职英语现状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原因, 在此基础上, 初步提出高职英语改革的基本原则。

首先, 高职英语教学出现被边缘化或者被弱化的倾向。英语教学在高职也曾一度出现火热的局面, 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开设英语课程, 英语成为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程。

但是, 最近几年, 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在经过火热跟风之后走向降温阶段。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专业课程上, 在以专业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 作为公共课程的英语逐步遭受边缘化。在某些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设置随意性较大, 教学时间的长短缺乏统一的规划。教学课时起伏较大, 甚至将英语教学置于濒临取消的境地, 英语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随意压缩课时的结果是, 对教师而言, 教学时间的压缩导致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的课时严重不足, 不足课时的英语教师面临着要么转岗要么下岗的局面。面对职业生存危机, 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忧心于个人生计, 教学积极性明显受挫。

就学生而言, 与高中阶段相比, 英语课时的剧减给学生造成英语在高职阶段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学科的表象, 英语学科的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阶段, 从周一到周五, 每天至少有一节英语课, 这还不包括早读课和英语兴趣课。在大学本科阶段, 从大一到大二, 两学年共计四个学期内每周开设四节英语课, 两节为精读课, 两节为听说课。无论与高级中学还是与本科高校相比, 英语课时的骤减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学科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

依笔者之见, 其根源在于高职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之见的关系没有理清。英语是坚持走公共基础课路线, 还是走向专业化或者在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有机结合?这个问题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应该说, 在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化发展, 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的背景下, 与高职实用型专业课程相比, 高职英语课程还处在公共基础课程的一个基本认识上, 其作为沟通工具的实用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凸显。这种现象在没有设置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尤其突出, 英语课程沦为职业教育的附属品和装饰门面的装饰品, 其学科地位明显处于边缘化位置的倾向。

其次, 高职英语无论与高中英语还是与大学英语之间都缺乏明晰的界限, 界限不明晰的显著特征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一个普遍的现象是, 高职英语的难易程度总体不如高中英语, 尤其不及高中后两年的英语教材, 其难易程度大致仅相对于初三或高一水平。与大学英语相比, 高职英语简单很多, 成为大学英语的简易版,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高职精读英语课程上。高职英语精读课程仅仅在课文选择上作出调整, 选取难易程度较小的文章而已, 其余教学要求均仿照本科阶段的大学英语。

高职英语其实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作为后高中时代的高职学习阶段, 高职英语甚至比高中英语还简单, 出现高中毕业后英语学习退化的奇怪现象。这固然照顾到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现实, 但同样不可忽视的事实是, 高职阶段也有一些英语基础过硬的同学。而对于这些英语较好的高职学生, 学习这种仅相当于初三或高一程度的高职英语无疑是在走学习的回头路。这种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的倒退现象不仅不利于这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还难以切实学习到外语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看来, 高职英语基本被定位在衔接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 高职教育与高中教育以及它与大学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理清。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传统思维对高职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高职毕业生拿的是专科文凭, 从中国学历进阶设置上, 专科介于高中与本科之间。故而, 在一些人的教育理念中, 专科是高中与本科之间的过渡, 是高中与本科的衔接阶段。事实上, 高职英语既不是高中英语的后期延续, 也不是大学英语的前期铺垫。高职教育是后高中时代与大学本科平行展开的并列高等教育, 差异在于前者走向专门化和技能型, 后者走向普遍化和学术型而已。

再次, 高职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渐行渐远。高职英语课程基本延续高中英语和模仿大学英语的基本教学模式, 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测试体系均留下非常明显的模仿痕迹, 缺乏职业教育的自身特色。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没有与职业教育紧密关联, 没有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落到职业教育的实处, 尤其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紧密勾连, 这就导致英语学习对学生就业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有益帮助, 大学期间的英语课堂学习与未来就业的实际运用相脱轨。

究其根源, 主要在于高职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 高职英语课程起初的学科建设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与论证, 摸着石头过河。与本科高校相比, 高职外语学科建设时间短促, 缺乏前期的经验。

高职英语的教材设置要在关照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上凸显高职职业教育的特色, 注重外语学习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出现外语教学与职业教育脱节现象, 主要在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没有做深入的市场调查, 没有考虑到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闭门造车, 必须深入社会, 以社会实践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进行职业课程的系统规划, 这种课程规划才能符合行业的需要, 学生学习的技能才能符合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高职是职业教育为特色的, 高职英语的设置同样要回归到职业教育的本位上。以高中和大学英语模式来设置高职英语教学不但使得高职英语失去自身特色, 也有悖于职业教育的初衷。

要改变这种现象, 必须对高职英语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加强高职外语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急需得到解决, 但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总体比较薄弱, 形成二元对立的悖论。因此, 提升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加强科研投入, 提升科研能力等迫在眉睫。

在深刻反思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高职学生入校外语水平非常悬殊, 笔者曾经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做过一番调查, 全校新生高考英语成绩最低分与最高分相差100多分, 将英语水平如此悬殊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上课显然很容易顾此失彼。因此, 必须将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级, 实现分层化教学。根据高考成绩将学生划分到B级、A级和四级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分层教学不但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 同时也凸显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高职外语教学还要突出学以致用原则。高职作为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为特色的, 作为日常交流工具的外语本身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 具有应用型特征。高职英语的应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日常应用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是外语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 英语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 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专业英语强调专业化, 为学生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基础。专业英语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划分而有所差异, 这是英语学习的个性化特征。

所以, 高职英语要突出共性和个性。共性是高职基础性英语课程, 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个性是高职专业基础性课程, 系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不同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作为高职英语的基础课程, 公共性英语课程贯穿高职两年, 此课程由英语专业教师授课。设置专业外语是将英语与专业进行嫁接, 由既懂专业又擅长外语的教师担任。专业外语作为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是专业必修课程, 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 主要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 其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对外沟通。

当下, 一个突出的难题在于高职英语师资力量总体比较薄弱, 综合素养亟待提高。过去, 高职英语教师基本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最近几年才开始陆续有研究生补充进高职英语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 既懂得专业又懂得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 专业与外语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 二者相脱节现象在高职教育中是个普遍的问题。高职英语教师由本科高校培养, 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按照本科教育的专业体系进行, 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厚专业薄外语, 要么厚外语薄专业, 至于外语与专业都精通的人才非常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可以考虑遴选英语功底过硬的专业教师, 将他们送到本科学校或者国外进行一定时期的系统的专门语言培训以补充这方面的师资。或者, 鼓励外语教师到本科学校和行业机构接受专业方面的进修,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从而提升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当然,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问题。最根本的首先是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 正确做好高职英语课程的基本定位, 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技能的实用性是其课程设置的旨归所在。英语课程也不例外, 作为交际工具的英语是学生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这是高职英语的基本定位, 因而高职英语的实用性才是其特色所在。该定位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理念必须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 而不是以语言本身为中心, 语言的学习是为人的发展服务, 这是高职英语功能定位的理性回归。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出现令人堪忧的现象:边缘化、界限不清、没有特色。本文从审视现象出发, 深刻反思问题背后的根源, 指出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关系没有理清, 高职外语缺乏前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文章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并指出高职外语的共性与个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职英语,职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

[2]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J]中国外语, 2010, 2。

[3]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8。

[4]张尧学.全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 [J]2001, 15。

[5]罗立胜、张文霞.注重实用性教学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1。

[6]罗立胜, 郭瑞, 张文霞.试论大学英语阶段的实用性教学,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2。

英语教学之反思 篇2

化学教学技能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一次微格训练结束后,联想到上次的微格训练并进行了自我比较和反思。有进步的地方也依旧有很多不足。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第一次微格训练时,之前没有过任何的经验,无论是在时间的掌握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上。所以第一次微格训练时用时过多,而且整个过程中没有重难点的划分,每一个知识点都把时间分配的太过均匀,这对刚刚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生来说很容易造成难掌握重难点的现象。于是在这一次的微格训练时,我所学内容的时间分配上进行了调整。为了更好的突出重难点。但是遗憾的是这一次的实验视频却没有播放成功。我想这是和上一次比较最糟糕的地方。 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是由于没经验,第一次时参考了很多别人的教学设计案例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导致在上课时和教案很难契合在一起,而且面对不同的学生应有设计不同的`教案。所以在第二次时自己在对学生学情分析之后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使得教学设计与课堂更加同步。不过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在教学方法方面,和之前相比较这一次的教学方法更加系统和全面,在上课之前自己的脑海里便有一个较完整的结构框架,增加了与同学的交流和沟通,结合适当的板书,不仅自己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在课堂语言上,也是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使我意识到专业术语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在第二次的微格训练中,对实验现象,化合物的名称以及各种有专业术语的化学知识我都严格要求自己使用化学用语。或许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瑕疵但是训练一次进步一次,有进步总是好的。 在课堂调控方面,这是新教师最难掌握的一个问题。面对课堂的突发状况不知该如何解决,学生的走神和不配合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长期学习并解决的过程,虽然这两次都没有遇到什么特别棘手的问题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一次的训练也是提前给自己提个醒。提前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科学素养。 在板书设计方面,第一次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板书,虽然现在用ppt会方便很多,但是板书还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把知识讲解的更加透彻,也能更好的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更好的突出课堂的重点,增进老师与学生的交流。 在时间控制方面,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不再所有知识一通灌,有重点突出重点的传授知识,这使得我更加认识到教学的重难点要突出的重要性,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作为新教师要时刻记的这一要求,有效率的上课。 在心理素质方面,第一次没经验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如何掌控好整个教堂,害怕自己表现不够好害怕自己再讲的过程中出错过多的关注自身的因素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表现,在这一学期的学习结束后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并且有过一次经验后便得心应手多了,不过我承认整个过程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喝学生交流不够多等。 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与改进,希望自己可以每次都进步一点。

高中数学之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反思,就教师的“教”的反思来说,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及教学后的反思三个反思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来说,主要包括作业的反思及测后的反思。所谓作业反思就是指要求学生针对做题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去反思自己在课堂、课后的学习行为。所谓的测后反思就是指在测验之后根据学生测验的成绩和答卷情况来测验范围内教学的得失。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看法。

一、是教学前的反思

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行为的一种关键方法就是对在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排者的编排意图,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使自己所写的教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搜集有关图案、数据及资料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束缚,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前应创设情境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比如:假设要探究“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想到用最简单而又最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有的学生想到的是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来进行求解。学生求法各异,各有想法,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他的职能在教学中积极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从而进行完美衔接。创设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使学生自己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

二、是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及时、自动地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虽然在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但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如果发生学生未按教师设计的思路走这种事时,教师强行打断学生而推出自己的思路,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得后果,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就必然会影响听课效率,时间一长就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热情,导致出现学生上课能听懂但是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学生没有主见就更谈不上创新,只能被动接受。比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y=1/x,当x1 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进行讲解就会发现当讲完这道题目时,很多同学都会用迷茫的眼神看老师,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思路,采用特殊值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顿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也能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有真正的理解。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做到以一反三,不仅会做这一题,而且会做这一类型的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后反思

1.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得”的方面来说,重点要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从“失”的方面,也要去审视去查找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是哪一环节设计的不合理或者哪一个问题设计的不科学等等;除此之外也要思考如何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的問题等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2.是比较反思

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经常去听同行们的课,尤其有必要听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以此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自己。

3.是学生“学”的反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中得到启发。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平时在布置作业时,除了书本上的习题之外,可适度加上一至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做,从而达到让学生多思考的目的。

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之反思教学 篇4

反思一: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

反思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而通过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文学教学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的作用:(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2)文学作品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3)经典文学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日本从1985年开始,就筹划实施了一项“四合一”人才培养计划,即在赤胆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十年来,日本已在培养“四合一”人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在“丰田”、“东芝”、“三菱”、“松下”、“三洋”等这些驰名全球的跨国公司里,都拥有半数的“四合一”人才,他们个个以通才的能力和风貌,打入各个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反思三:语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传统英语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语法规则的讲解和操练成了传统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到了80年代,有的语言学者公开排斥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反对在任何教学阶段控制语法教学项目的做法。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供有意义的交际,语法就会被学习者自动习得。受此观点影响,80年代有一段时期,语法教学曾一度在部分外语课堂消失了。然而,物极必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削弱甚至取消语法课的弊端,因而又重新思考语法在语言交际及在外语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发展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寻求秩序是人类的一个天性。人的大脑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识系统必然发生重组(restructuring)。学习外语与学习其它任何知识一样,整个过程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一不在影响着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routine)。通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的(automatic)过程,成为一种能力(proficiency)。

当然,目前人们重新强调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人们现在更多强调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grammar awareness),但不赞成通过机械的句型操练达到这一目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的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由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法日益多样化的今天, 反思教学为教师更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只有将反思教学阶段性地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才能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反思性教学模式是近几年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研究方法, 既能改善教学效果, 又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完善。本文通过对反思性教学的研究,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的活动。

关键词:反思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性任务教学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篇5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一、走进角色,我是“我”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教学反思《《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

“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读中体会,悟中想象

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模式”课堂教学之反思 篇6

关键词:模式教学 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 反思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惟一标准。后来教育界定义: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在过去,我们一直沿用着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师——课本”的单一教学模式,“有效教学”理念的产生,给许多教师带来了新的思维,也在一些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因此,在现实中出现了一种思想:传统教学与有效教学是对立的。历数传统课堂的弊和如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利,就这一利弊问题,我想浅谈以下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现代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之异同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的永恒主题,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指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抽象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工作过程知识。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师——课本”的单一教学模式以讲述为主,习惯性地“满堂灌”。如此的教学方法,虽能使学生快速掌握更多的信息量,但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同时学习枯燥无味,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确不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这也和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而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核心就是教学效益,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讲堂”变成“学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引导和管理,课堂教学中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模式”教学之“弊端”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巧妙地结合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教学效益为核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的产生:许多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有效教学理念,反而将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思路设定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我们暂且称这种教学为“模式教学”。

这样的“模式教学”课堂,一路下来的确能达到有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我并不为此感到高兴,反而尝试越多之后,越发觉得不满意。我觉得这样的“模式教学”名义上说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则是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我们现在把有效教学的理念变成了一种套路,每个人不管是否适合,只管往上“套”;上课前发给学生们的一些任务,一节课就围绕着这些任务在转,教师不可能在上课的现场就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更多的调整,而学生只要解决了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上课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三、教学发展趋势

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在整个课堂上体现有效、高质、创新的特点。相对于传统教学,有效教学在新课改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学习方法和活动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陶冶。毋庸置疑,传统教学的确存在各种弊端。但这么多年,我们国家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我们不能因为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创新”而否定我们的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不应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也不能一味追求创新、一味看重创新教学的好。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认真看待“如何因材施教”,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发展自我的能力”,我们应该认真设计“怎样上好一门课”。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不局限于新或旧的思维模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做出贡献。而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云伟 胡式良 伊利 浅议医药营销专业医药商品学课程的教学方法[J].卫生软科学,2008,22(6):501—502。

语文分层优化教学之反思 篇7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本学期,我校举行了中青年优秀教师教学汇报展示课。这次活动不仅促进了分层优化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上的交流,达到了一个互通、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我认真地学习了语文组李碧金、方春霞、苏晓岚、陈晓玲、吴珠燕、五位老师的课。这五位老师在教学中新颖的构思,创新的设计至今我仍记忆犹新。这次的展示课我收获巨大,深刻地体会到了分层导学课堂的实效性。现在,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这次活动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二、分层优化课堂实践

(一)情境教学,真实可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大家常说语文课比数学课有趣,我想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的语文味上吧,而语文课的语文味也集中表现在情感的体验和情绪的传导当中。我在李碧金老师、放春霞老师的课堂上,深深地陶醉在其中……李碧金老师一上课就和大家一起观看京剧、豫剧、歌仔戏的视频先点燃大家的兴趣,在以《黄梅戏》视频让大家深陷在戏曲的乐趣中不能自抑,整个教室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甚至不少老师和同学都跟着哼唱起来,这种气氛告诉我们,老师的情感教育已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紧接着一句“你喜欢戏剧吗,你热爱你家乡的戏剧———歌仔戏吗?”就把大家的思路引到了她今天的主题“戏剧大舞台”。方春霞老师带我们解读《背影》中的父爱,一开始就以歌曲《父亲》带着大家从歌词中体会父亲从小到大对我们的付出,在大家被爱包围着时,学生就很容易走进《背影》中的父爱。

这就是情景教学的优势:以其直观性、强化性、感染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形式多样,富有变化。

1、注重朗读,创造意境。

余映潮先生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它并不是美的语文课。”教学实践证明,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形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老师们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齐读、自由读、指名读、默读、老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

如方春霞老师在解读《背影》一文时,曾让学生三读课文,在读中让他们感受背影中的父爱。苏晓岚老师在品读《我的母亲》“慈爱“温和””的时,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段和第12段的精华部分,感悟母亲的严而慈爱、仁慈而温和。

又如陈晓玲老师在上《老照片的故事》的作文课时,在欣赏了班长和他外婆的照片后让全班齐读班长写的一段她和外婆的故事与感受,让大家一起来体会照片后面的故事,这样大家很快就融入进了课堂,就能畅所欲言的说说自己老照片后的故事。

2、长文短教,实现高效。

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科学高效地处理好我们的教材,是我们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们摆脱单一性、片面性.使思维具有多端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过程多彩多姿。因此“长文短教”是比较合理的教材处理方法,可以使我们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如苏晓岚老师在品读《我的母亲》严而慈爱、仁慈而温和时只重点讲解了第7段和第12段,这是母亲严而慈爱和、仁慈而温体现的精华部分,主要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描写,引导大家体会母亲善良、仁慈、温和、大度的高尚品质。

3、趣味活动,活跃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穿插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活动(话剧、小品等)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充分深刻的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如李碧金老师在上《戏剧大舞台》时,为了能大家更好的感受戏剧的魅力就让四名学生以对唱的形式再现了《黄梅戏》的情景。这样学生对戏曲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

又如吴珠燕老师在上《竹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竹的影子有深刻的印象,就让两名学生在黑板的两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现场画一画竹子,然后让同学来评价谁画的竹子最形象,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三、结语

这五堂课老师们给大家呈现了五堂精彩纷呈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程度的挖掘了教材的价值,培养学生从书中汲取知识的能力,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它也是我们分层优化课堂的一个重要体现。

我相信分层优化的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参与度,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之反思 篇8

一、新课改背景下, 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实践活动, 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 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反思性教学而言, 当前必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 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 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 还必须认真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 了解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掌握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步骤的基本策略, 为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 必将先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探析, 在分析教材上下足工夫。为使教学更为有效, 我们建议在备课与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

在现实教学中, 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反思的时候, 往往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表层上进行反思, 而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教学方式和方法背后的理念支撑。很多人往往就事论事, 单就某一个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去思考这样做或不这样做, 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优越之处究竟在哪里, 以及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种做法。糊里糊涂地学之、听之、改之、做之, 上完课后还是糊涂。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在他的《退思录》里这样写道:我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四十余年, ……然而, 退思往事, 失误之处不少, 不只是方法上的失误, 更要紧的是观念上的因循和迷惑。观念指导行为, 行为决定成败, 专家的教学经历启示我们, 只有在教学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才可能不断地提高我们有效教学的水平, 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专业成长步伐。退而思之, 不如思考在前。

具体的如:首先, 认真钻研信息技术教材, 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其次, 发挥备课组的功能, 积极参与备课的集体讨论,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做到准确、明了、精练, 把要教学的内容中存在的疑惑, 尽量在集体讨论中得到解决。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 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对自己所备的课进行反思改写, 直到真正满意为止。

三、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会对课堂教学的诸方面作充分的设计, 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未必能顺利实施, 即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未必统一, 它受教师自身、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监控自身的表现, 关注学生的反应,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思并作出适当的机智的调整。

(1) 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 所提问题或所举事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

新课的引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好的引入相当于课堂成功了一半。引入得好, 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说, 开讲前三分钟教师切入的好与坏, 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上到第八章《动画制作》时, 在引入时首先广播了一组动画, 包括 (GIF动画和Flash) , 看动画时要学生观察, 这些动画有何不同 (注:GIF动画是平面动画, 而Flash可以制作三维动画) 。学生观看了这些动画后很激动, 问我这些动画是哪里来的。我顺势引导, 播放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学生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下载。动画不光可以去网上下载现成的, 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都想亲手制作一个。

很显然, 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动画广播作为课堂的切入语, 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极大兴趣。

(2) 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达成。

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是课堂效率管理的主攻方向, 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 取决于教师能否实施好三维目标的第一步,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活动中经历过程, 获得方法, 体验情感, 反过来又用这样的本领去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经历新过程, 获得新方法, 体验新情感, 解决新问题。同时,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 依赖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为进一步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到常见的网络设备时, 许多学生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这两个设备搞不明白。教师可以这样来教学:

首先, 重温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概念。

交换机 (英文:Switch, 意为“开关”) 是一种用于电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 (可以是计算机) 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

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 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 以最佳路径, 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的设备。路由器英文名Router, 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例如要把校园网接入因特网, 路由器至少有1个接入口用于外部网络, 其它接口用于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互联。

其次, 提出问题情景。

(1) 在我们机房内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什么设备?

(2) 我们校园网连接外部的设备是什么?

(3) 路由器能不能直接接入计算机?

在问题提出之后, 并不急于让学生来回答, 而是先让他们参观机房, 实地考察设备的接入情况, 同时也熟悉一下设备的外观和形状。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回答 (1) (2) 两个问题了。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交换机”, 而且交换机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 组成我们机房一个局域网。校园网和外部连接用的是路由器, 路由器可以直接和交换机连接。第 (3) 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 用一台计算机的网线直接接入路由器看能不能上网, 结果是能的。也就是说路由器可以接入局域网, 也可以直接接入计算机。这样就不难理解我们家庭用的路由器直接接入计算机的事实。下面用一个图例来表达一下它们的关系。

四、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

在上完一课时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后, 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 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 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法、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进行课后反思应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即把教学中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例子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反思。

(1) 总结精彩片段, 反思遗憾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等等, 详细地记录下来,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但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与疏漏之处, 需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回顾、梳理, 并对期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进行教学时的镜子。

(2)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

有时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伤害学生, 虽然这并不是出自教师的本意, 但这些不当的行为很可能会伤害到学生幼小的心灵, 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导致受伤害学生排挤你和你的学科。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与学生的接触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 要用机智的教学智慧与呵护式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往。

(3) 反思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通常喜欢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要求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 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但每一位学生所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 哪能对他们简单地“一刀切”。因此,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根据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 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 教学有效的保障, 教师成长的捷径。常问问自己, 我做得如何。

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以及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如何进行反思。通过学习反思理论, 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和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反思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之反思 篇9

1. 创设情境源于教师的组织策划

鉴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胜任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课程模式,认为这个模式“应成为新的数学课程所追求的一种基本叙述模式”.《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部分还提供了一个案例,由此例可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活动来展开,由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朴素的问题情境自然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的自觉性.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建模、解释、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数学工具,更领悟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甚至还能感受到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

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课程模式中,教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前提条件,教师策划组织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问题情境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所设问题是否进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能否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甚至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2. 创设情境常见的误区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其衡量的标志是学生能否对所创情境产生探讨的兴趣,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策划的情境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依据这个标准来分析,我们发现时下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境教学”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

在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学生头脑灵活,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又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到了中学还不会去银行存取款,也不懂商品打折销售;内地的孩子不知道峰谷电价的计算方法;农村的孩子听不懂出租车分段计价的规定;城里的孩子想象不出粮囤上大下小的样子…….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照本宣科或用自己拍脑袋琢磨出来的“情境”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探究”,结果必然陷入误区.

案例1探讨“人民币的高度”

福建某市的一位教师在讲授“认识数的大小”时为他的学生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见过一百元面值的人民币吧?(生:见过!)

师: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一亿张100钞票一张一张地叠起来会有多高?(边讲边用手势比划)10米,100米,1000米,还是10000米?

生:(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生1:(小心翼翼地)我想大概是10米吧?

师:(笑而不语,稍停顿后)大家还是探讨一下吧!

学生显然被教师的“一亿张”人民币吓住了:即使家庭再富有,学生也肯定没有见过如此巨额的现钞,缺乏感性认识,又如何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呢?教师的“创意”是建立在一个已经确认的事实之上,即“一百张100元人民币扎紧后的高度为1厘米”,那么一万张高度为1米,一万个“一万张”高度是10000米.退一步说,就算学生已确认了一百张的高度,而进一步的判断就需要推理运算,又怎能联系生活实际呢?

类似的“情境”还有:让内地的孩子去想象海鸥飞翔的高度;要深山坳里的学生去计算从未见过的火车通过隧道的时间;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探索如何存款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息;要边远地区的学生讨论如何上网可以节约费用…….反正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无需顾及学生的实际,说到底还是传统理念的“教”教材.

误区二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创设

年轻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缺少整体的把握,常常会设计出一些使学生感到过难的问题情境.其实,只要在开始时作些必要的铺垫,事先将可能遇到的难点分散解决,就不至于陷入这种误区.

案例2细胞分裂的数量

东北某市一位教师讲授“用字母表示数”,创设了“种子发芽”的情境.

师:(演示PPT)一粒种子它会生根发芽开花,这是为什么?

生2:因为它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土壤.

师:这是它的外部因素.促使种子发芽的内部因素是什么?

生3:是它的细胞分裂.

师:好,那么细胞分裂的特征是什么?

生4:特征是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成四个,…….

师:对,这样得到2, 4, 8, 16,…一列数,这列数有什么关系?

生5: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

师:那么,分裂的个数与分裂的次数有什么关系?生6:(大家开始思考,S6大胆地说)个数是次数的2倍.师:8是3的2倍吗?(生6挠头,坐下)

生7:分裂个数是分裂次数2倍加一还少点……师:还少点?

(这时课堂陷入僵局,教师赶紧启发,最后总算得到结论)

教学之所以出现僵局,原因是两次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1)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种子发芽的内部原因是细胞分裂”,学生以前没有学过.(2)尽管已学了数的乘方,但那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学生不能很快找到项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误区三生拼硬凑自以为是的情境创设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许多教师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喜欢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教课,有时为了赶时髦,来一点“创设情境”与“合作交流”.因为平时不去动脑收集学生身边的事情,等到需要时,只有“胡编乱造”而陷入误区.

案例3“同旁内角”的探索

上海某区一位教师讲授平面几何“三线八角”,在讲完同位角、内错角之后:

师:下面我们来看,(出示PPT的图形)位于这两条直线内部,第三条直线同侧的这两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你们来给它起个名,大家探索交流一下吧!

(前后桌四名学生立刻开始议论,不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8:老师,我们认为应该叫做“同内角”.

师:不对,再好好想想,角的名称是四个字,不是三个字!

(大家抓耳挠腮,挖空心思地想)

这是笔者亲历的一堂课.从课后与执教者的交谈中得知,她设计的教案中原本没有这一段探索交流,看见有人来听课,灵机一动,临时凑出来的.她认为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需要有问题情境,要有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不是教师自己的“一言堂”.她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她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其实是个“伪问题”,角的称谓是人为的规定,根本无需学生“探索”.这样的生搬硬套式的“问题情境创设”,对教师是教学资源无谓的耗费,对学生是浪费学习时间,既无益也无趣.

误区四一厢情愿故弄玄虚的情境创设

某些求胜心切的教师为引人注意,经常别出心裁地创设出一些故弄玄虚的情境,他们一厢情愿的设计不顾及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新课程教学模式包装下还是显露出“以我为中心”的理念.

案例4“达芬·奇画蛋与全等三角形”

山东某市一位初中教师讲授“全等三角形”时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达芬·奇吧,小时候,达芬·奇最喜欢画鸡蛋,画着画着他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鸡蛋.(紧接着打出PPT:一张底片和一张由它印制出来的照片)大家观察,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生9: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谁还能举出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图形呢?

生10: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每一张纸都是.

生11:同一版面值相同的人民币、邮票.

师:很好!不过需要强调一下,教科书要忽略其中的字与图形,人民币要忽略编号,否则就不一样了.

这是一位三年教龄教师上的课,他创设的“达芬·奇画蛋”情境是为了引出全等图形的概念,然而这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既然“没有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鸡蛋”,又如何引出全等图形,又怎能得到“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结论?他所创设的情境与得到的结论完全是南辕北辙.进一步地分析还可以看出,他自以为是地给“全等形”定义加上了个条件:除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以外,还要忽略其中的内容,因为两张同一面值的人民币,若编号不同,还不能算是全等的图形.在此,他已经混淆了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差别.

3. 避免创设情境误区的若干对策

为避免创设情境的种种误区,试提出三条对策供参考.

(1)明确一个观念:数学未必都直接来源于实践数学的最早起源是实践,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是实践,但也不可否认数学内部矛盾促使其发展,比如负数、无理数、虚数的产生都是数学内部相容性的需要,不是直接来源于实践.明白了这一点,对每个数学概念的引入就不必再考虑去为创设问题情境而创设情境了.

(2)遵循两条原则:简单性原则,明明可以用一两句话讲清楚的东西,就不必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绕一大圈子“探索”出来,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了;合理性原则,情景的创设既要合乎学生认知水平发展之理,又要适合他们生活实践经验之常理,悖理而行势必陷入误区.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反思的策略之谈 篇10

一、反思任务创设“ 层次性”,满足差异发展

任务型教学原则是英语教学的主导方法,是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而创设的教学模式,是基于课程教学要点基础上的综合运用。以任务的层次性为教学引导,突出过程的全面性和指导性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予以关注的。

在教学中,教师反思任务的创设,就是要在结合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多从任务的设计出发,反思任务创设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在反思中,一方面,反思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围绕课程知识重点和体现知识难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自由灵活选择的机会, 帮助他们更好主动选择;另一方面, 反思问题的设计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需求,是否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适应不同层次的学习发展需要。任务的层次性设计能更好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任务创设的层次性能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学习和主动探究。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八Unit1 The written world的“Reading B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教学中,根据“Reading A”的阅读引导,可反思任务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在问题设计上,是否按照“Thecharacter about classical literature”和“How much do you knowabout Charles Dickens ?”的理念设计任务 , 引导学生从相关的思考题目中获得认知感悟。

二、反思合作探究“ 全员化”,激活互动激情

反思合作探究的运用,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修正,体现了英语交际性和工具性的本质特征。在反思合作探究中,以是否做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引导他们主动合作探究为标准,帮助他们更好主动参与课程教学互动。

在反思合作探究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确定相应的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感知。在反思时,一方面,是否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环境背景下,能积极参与互动和主动交流,增强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反思是否帮助学生从相互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认知感悟,是否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从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感悟。

通过对合作探究过程的反思,能使得学生对课程教学提出的任务进行更加有效互动交流。例如, 在模块七Unit 1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Reading B TV and audio devices:areview”教学反思中,应该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前提,反思学生是否在同桌交流中完成了“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以此来培养学生语篇整体理解感知能力。反思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 是否围绕“The history about TVand audio devices”和“The development of TV and audio devices”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探究 ,帮助他们获得深刻的认知感悟。

三、反思情景活动“ 真实化”,丰富认知体验

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认知和感悟英语,能使得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具有理性。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情景活动的形式来优化教学,更利于学生从中发现更多有效学习内容。反思情景活动是否做到了真实化,利于教师在主动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基础上,更好调整策略,丰富他们的认知体验。

按照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活动,引导他们在主动表现和积极交流中深化理解, 主动表现和相互合作。在反思过程中,一方面,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围绕以创设情境活动为基准,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引导中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反思学生的表达是否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激情。通过这样反思多元化的探究活动运用,能在更好活化教学资源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感知思维,帮助他们获得更为全面的感知印象。以这样的方式来反思教学,更利于学生在实践交流中转化认知体验,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有效教学之课后反思提升策略 篇11

一、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遇到了不少困惑,要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要求,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就需要不断反思。

第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建立科学的现代教学理念,并将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教师要在反思中对教学进行纠错和创新,进而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二,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优化教学。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学反思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逐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第三,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当代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素质,教师必须有能力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第四,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也是指向团体的。通过多种经验的对比,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的反思能够在完善自己的同时照亮别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心理感受及行为的体验和思考。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

1.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进行反思

反思要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等,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有效反思的依据。

2.反思体现有效教学实践过程

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反思教学实践。一思亮点,亮点指课堂具有的教学特色,给人别样的感受,让人回味无穷。二思精彩的教学片段,如激趣导入、成功的难点突破、巧妙的学法指导、精彩的诱导点拨等。三思“所得”,“所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收获,主要说明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和教学机智的发挥情况等。四思“缺失”,教学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如处理不当之处、交流不充分等。五思“成效”,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课堂呈现是否合理等。

三、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反思态度

课堂设计中的“教后反思”栏目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思考。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2.掌握正确的反思方法

第一,记好教学后记。教师要及时把课堂中一个巧妙的设问、一次教学引导的不当,乃至整个教学中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教训记录下来,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素材。第二,做好案例分析。教师要及时搜集典型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内在规律,对比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第三,学习观摩他人教学。教师可以观看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到差距,从而提升自己。第四,多与同事、家长、学校交流和沟通。各方面的沟通合作非常必要,教师可以在交流和沟通中总结经验,促进自己的进步。第五,请同行教师听自己的课。虚心与听课教师交流,尤其是自己尚未发现的不足。第六,网络论坛交流。网络论坛正在普及,教师要经常在网络论坛中与同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困惑等,学习他人的经验,共同进步。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

教师必须按时参加新课程培训,参加校本研究和网上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敞開胸怀接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反思,在反思中把握理论的本质,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四、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带动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

学校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激励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反思,通过强化反思促进自身发展,实现校本研修与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结合。反思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沒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的设计,必须加以重视。课堂是动态的,教学预设和课堂往往不能完全统一,甚至会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各个方面全面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我校把教学反思划分为教师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教师个人反思包括课时反思、阶段反思、学期反思。备课组反思是在教师完成课时反思的基础上开展的集体反思。备课组反思包括对教学安排的反思,即教学设计反思、习题训练反思、检测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的审视和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我们做到有感必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自己迅速走向成熟,让辛勤耕耘的精华,积累汇集成育人的宝库,共同创造学生的美好明天。

中考英语话题复习之初探与反思 篇12

随着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 因而英语话题复习被引入。在根据话题整合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时, 学生可以建立不同单元相同话题知识间的联系, 这样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复习效率。

陕西省汉阴县在2013年中考研讨会上开展了话题复习课研讨——围绕话题依托题型 (完成句子、补全对话) 训练技能。任课教师选择购物、问路、看医生三个话题进行情境交际训练。

二、话题复习课例

Part 1 Shopping

创设购物情境引导复习购物用语 (口头) →归纳售货员、顾客常用语 (PPT展示) →练习 (补全对话A类型) 。

Part 2 Asking the way

利用city map创设问路情境引导复习常用语 (口头) →复习常用短语 (英汉搭配) →练习 (完成句子) →利用city map演示问路、指路 (口头) →中考真题链接 (补全对话A类型) 。

Part 3 Seeing the doctor

借助听诊器、体温计、手电筒创设就诊情境引导复习常用语 (口头) →复习身体各部位名词 (Touch your…) →复习短语 (汉译英) →练习 (句子汉译英) →中考真题链接 (补全对话B类型) 。

Part 4 Summary

归纳展示三个话题的常用语。

Part 5 Homework

(1) 读书了解题型特点、答题技巧。 (2) 完成4组补全对话。

三、分析评价

(1) 优点: (1) 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教研活动需要整合而成。 (2) 教具辅助、肢体语言, 创设情境, 激活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思维。 (3) 三个话题的复习均从常用语入手, 以说为开端, 遵循语言的交际性。 (4) 课堂导入生活化、情境化;过渡衔接自然流畅。

导入购物:It’s 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I need to buy a T-shirt.Shall we go shopping?

购物过渡到问路:I’ve bought a T-shirt.When I went out of the shopping mall excitedly, I met a stranger who asked me the way to…

(2) 不足: (1) 进度快, 学生词汇关 (写) 难过。 (2) 操练中考真题环节缺少答题技巧指导, 缺少对难点的分析突破。 (3)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4) 课堂以知识复习为主, 技能训练、思维训练不足。

(3) 思考: (1) 复习课到底好上还是难上?如果只是简单重复, 教师完成“讲课”任务, 那么好上, 但是复习效果怎样呢?复习课难上, 因为教师既要帮学生查漏补缺, 夯实基础, 又要训练培养技能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2) 收获:为了提高复习效率, 我们尝试话题复习。通过准备、讲授本节课, 我们发现话题复习课的趣味性高于传统复习课;话题复习可以带动语言表达和交流, 把词汇融入语言, 使学生理解更深, 印象更深。 (3) 改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短语、常用语的归纳都是教师提前做的。既然创设了情境, 能不能让学生团结协作自己归纳每个话题的常用语和短语, 各自做笔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发现自己的词汇漏洞, 借此机会弥补。 (4) 困难:新课标教学建议:“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使我们很难在复习课中做到既夯实基础, 又全方位训练技能和思维。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念我们有, 但是复习内容多时间紧, 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 所以我们常有为学生包办代替的行为。 (5) 继续研究的设想:话题复习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词汇网络, 带动语言表达和交流。那么本节课的落脚点应该是书面表达。围绕两个话题复习, 前半节课梳理复习句型、词汇、会话;后半节课训练写作 (学生4人一组, 每生选写1个话题, 两个话题都要有人写) , 课内完成, 展示习作, 小结。

四、话题复习之反思

(1) 我们按话题板块、功能意念项目、语言知识归类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整合, 其归类及整合结果有待细化和调整。

(2) 整合教材的依据要因地因时制宜。复习计划、进度、学生需求、教学需要等因素都在考虑之列。

(3) 话题复习应促进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我们目前运用的话题复习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复习语言 (口头) →归纳呈现 (书面) →练习积累→训练巩固→课堂小结, 对技能的训练不全面, 对发展综合能力和思维还有差距。设想改进的模式——创设情境复习语言 (口头) →积累常用语词汇 (练习) →会话活动→学生合作归纳笔记→小组写作→展示成果→课堂小结。

上一篇:诱发教学下一篇:思想品德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