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教学之浅见论文(共10篇)
中职英语教学之浅见论文 篇1
摘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使得韩国语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升, 我国学习韩国语的人也逐渐增多。而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因此, 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在韩国语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校,韩国语教学,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我国对韩国语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 韩国语教学在国内也迅速发展起来, 许多中职院校纷纷开设了韩国语专业, 目标是培养既有扎实知识又具备优秀交际能力的应用型韩国语专业人才。 作为非本土语言, 语言学习的第一重要性在于兴趣的形成, 因此,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韩国语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职学校韩国语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语感, 激发学习兴趣
语感的培养和兴趣的形成是语言学习的前提条件。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有了语感, 才会在语言学习中用心去感受和用情感去表达。 韩国语与中文不同, 它是表音文字。 韩国语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终结词尾的改变会影响句子的表达意思。 因此, 语感的培养对于韩国语的学习非常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沉浸在韩国语的学习氛围中, 以便排除母语的干扰。 同时, 让学生多听多表达, 多采用生活中的常用语对话, 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活化, 更加易于接受。 而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 推动人们去探索、去求知的重要动力。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 兴趣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在韩国语学习中去交流、去互动、去参与, 才会乐于接受它。 才能将“ 苦学”变为“ 乐学”, 才能在学习中激发好奇心, 找到语言带来的乐趣。
二、情境教学, 激发参与欲望
情境教学是韩国语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首先, 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对学习产生求知欲望。 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学习欲望, 而情境的设计最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更易接受和理解。 其次,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让学生运用语言去交流和表达, 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欲望。 学生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激发了参与性和表演力, 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找到了展示自我和实现价值的舞台, 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灵活掌握并运用了韩国语,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 要我学”的学习困境中激发了“ 我要学”的学习兴趣。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增强主动性与参与性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放平心态和降低压力, 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生的情感与认知, 也决定着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 在课堂上积极配合, 课堂上活跃的气氛自然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同时, 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去引导学生,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张口和乐于张口, 不要害怕犯错误, 即使犯了错误教师也要用亲切的态度和鼓励的目光去帮助学生,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互动性,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环境, 韩国语也是如此。 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语言学习尤为重要。 因此, 中职学校韩国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钻研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中, 才能够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的能力, 才能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才能为国家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韩国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金银花.浅谈韩国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 .
中职生文言文教学之浅见 篇2
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以浅薄的经验致力于文言文教学的探讨。
一、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法宝。当然,读并不是一次就完成,可穿插于教学之中,但每一遍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一读,读准字音。因文言文的生僻字较多,学生要借助工具书和结合注释,给生字词注音,读准字音。二读,读顺全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求字词句都能读得通顺流畅。三读,读清句读。在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前提下,能理清停顿、节奏和语气。四读,读出气势。许多文言文朗朗上口,教师应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背景情感适当点拨,让学生把握好语感,读出气势。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把天、地、人全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五读,读出情感。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者在内容上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但前者“开心颜”于愤激中略见昂扬,而后者“长醉不复醒”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古代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培养语感,增加学习的兴趣。
二、掌握结构,理清含义
文言文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又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的用法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男子的配偶,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妻子和孩子。②古今异义词。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如“江”一词古代专指长江,而现在指一切江河。③一词多义。如“兵”字,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军事、战争、军队、兵士。④通假字。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如“百有余年矣”中的“有”通“又”。⑤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弟兄”偏义在“兄”字,“弟”是衬字。⑥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文言虚词要掌握“而、之、所、其、以、者、于”等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句式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
教师要让学生做到每课一整理,每单元一梳理,这样知识才能系统化、科学化,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正确翻译,通译全文
实词和虚词的分析为通译全文作了铺垫。学习文言文并非要求字字落实,句句精确。但翻译全文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也利于掌握文章内容。翻译全文应引导学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的翻译首先以直译为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落实,尽量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语言风格和原文一致,基本的翻译技巧是“对、留、补、删、调”,即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号入座,保留专有名词,补省略成分,删无实义的词,调整语序。其次以意译为辅。有些句子直译后表意不明,尤其是带有修辞成分的句子,那么就要灵活处理原文句子的结构,力求意思尽量接近。
四、翻译分析,品味文章
学习文言文字词句是学习古汉语知识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前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目的。许多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是文质优美,千古流传的佳作,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艺术特色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学生品读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作。先翻译全文,后分析课文,学生容易理解,使分析更具条理。
一篇文言文,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评析。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培养古典文学素养,学会读古人之言,会先人之意,想文中之景,悟其中之理,品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最高要求。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扎实地掌握知识,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着眼于学生实际,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努力,把文言文学好。
中职人才培养观之浅见 篇3
当前, 社会上普遍将职业教育视为对经济的服务。导致学校为追求高就业率, 过分迎合市场的需要, 忽略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 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传承人类经验和文明。过分强调教学服务于经济社会, 势必会削弱教学的内涵, 忽视人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过这样一句话:“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诠释了教育的基本含义。我国台湾教育家贾馥茗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所以, 教育是为了帮助人类实现生命价值, 是一种成就人的事业!当前, 我国的中职教育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正规划1000多所职业示范学校, 上万名骨干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 在硬件建设、软件储备方面也得到大手笔的投入。与此相应,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是百花齐放, 有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学校自主招生等多种办学模式。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教学法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改革, 也在不断借鉴、完善中绽放出绚丽光彩。时代的进步, 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借鉴, 也要求我们在借鉴、创新中寻求发展的平衡点。诚然, 西方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社会制度、人文环境甚至地域文化上的差异, “拿来主义”式地学习西方模式, 忽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显然是不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我们要在发展创新中寻求平衡点, 只有认清差距、分析不足, 才能想办法、抄近路, 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捷径。
加大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社会监管力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业评估体系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 帮助学校全面监控教学质量, 有利于学校获得地区、社会的认可, 更有利于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规范化的教育。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评估委员会 (ABET) , 每年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道德及社会责任等作出评估、指导和要求。我们应该完善制度, 使得学校自愿请行业的专家来学校考察、指导、评估;让一些学术团体、技术组织参与学校办学质量监管, 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完善课程结构,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在当今新的经济形势下, 我国政府提出了:“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口号, 构建起了一幅全社会“终生学习、人人有技术”的蓝图。为此, 中职学校应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需要更多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动力支撑。因此, 我们要完善课程设置, 以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为依据, 分析这些岗位群所需的技能要求, 明确胜任这些岗位需要的能力、专业基础要求,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解和整合, 有效地进行课程设置, 使中职课程在朝灵活性和多样性方向发展的同时, 兼顾到课程结构的规范性。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学生个体间差异, 要以引导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发展个人天赋为目标, 避免一刀切。要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供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兴趣爱好选学, 从而让学生乐学。课程设置要体现科学性和前瞻性, 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详实地对市场进行调研, 预测出未来三到五年本地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要考虑行业发展的时效性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变化。以制造业为例, 在经济发达地区, 数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机床操作员, 也需要编程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 为此需增设《数控编程》、《CAD/CAM》、《数控设备与维护》甚至是《机械原理》、《机械传动》等理论课程, 开设相应的实习、实训课程, 有必要根据学情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
建立国家规划与地方自主相结合的办学机制, 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 应由国家统筹培养经济、科学、工业等关键领域的技能型人才, 如核电、军工、电力等一线作业人员。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则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侧重地开展。在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性及大众性的前提下, 多方位、多渠道地发展职业教育, 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 不仅有助于发展地方经济, 更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确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树立全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观在经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社会上普遍认同职业教育是一种对经济的服务, 把职业教育当成是经济社会的工具, 使得不少企业认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的事情,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应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能力。其实, 学生在学校这段时间只是其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发展阶段, 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还要积极参与培养新一代的劳动者, 要大力提倡学生在企业中的见习、顶岗实习,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要鼓励企业参与社会办学, 纠正企业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的错误做法, 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要组织人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传授操作技能。同时, 社区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补充。生活即教育, 政府、社区应建设开放性的教学设施, 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组织开展电脑、烹饪、缝纫、维修等培训, 开设第二课堂, 寓教于乐, 在丰富青年人闲暇生活的同时, 也使他们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得到锻炼。同时在这些活动中还会撞击出灵感的火花, 使他们产生创业理想, 为他们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应创造条件, 让社会上的行业能手、专家主动参与到对下一代的培养上来。整个社会还应共同关注弱势群体, 体现教学的公平性、大众性, 关注人的个性差异, 真正做到教育的大众化;应共同关心学生诚信、敬业、合作等职业素养的养成, 培养学生自信心, 使他们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更好, 为将来的完美就业, 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总之,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我们要以关心人的自我发展为前提, 回归教育之本义, 以培养人格完善、技术全面的现代公民为己任, 构建起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学振兴行动计划》,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 2006.
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对策之浅见 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日渐深入,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经研究发现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很多意见性的指导,中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高,也掌握了一些常识性的法律知识。但是社会的变革使得中职学生的法制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学生的法律信仰变得淡薄,再加上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考核方式流于形式,这些都给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增加了难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借助于法制教育理论和政府给予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指导意见,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摸索出了一些完善对策。
一、加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建设
优化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内容不同于公民法制教育和普通中学法制教育内容,不是简单的法律常识性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是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要能为今后的岗位工作服务,满足实用性。因此,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应当与实践性、应用性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内容上不追求理论体系的把握,重点介绍与学生生活和就业相关联的法律知识,切实提升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如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是航海类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是海员,常常会遇到出国工作的情况,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知识的介绍时,要多围绕关于船员劳务派遣制度的规定加以解释,使得学生在今后出国工作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内容的优化,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升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有效利用中职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职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健康成长绝不仅仅限于课堂,也不能总是生活在父母、老师的羽翼之下,他们需要接触社会、走入社会和了解社会,通过对社会的进一步了解来检验自己的认知情况。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会利用假期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合作企業,通过走访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相关的工作制度,让学生提早熟悉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树立规范化工作的意识。
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实现校园法制化管理。目前,随着各大高校、中学的扩招,中职学校招来的学生大多是被分流下来的文化基础弱、个性独特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管理不能再采取传统的强硬的行政手段,用学校的权力压制学生,将学生置于对立面,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学校与学生间的矛盾,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随着《职业教育法》、《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施行,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制定规范的校园管理制度是中职学校管理的新理念,同时也是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在校期间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奠定基础。
二、重视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
倡导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提倡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经常向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并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父母既爱护,又持冷静的态度。
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对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我国法律有明确要求,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之深入到每个家庭,深入到每个家长的心目中,让广大中职学生的家长清楚自己的职责。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家长家教水平。首先,我们可以试探开办家长学校以提高家教水平,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其次各级妇联、共青团、工会、有关院校及相关社会团体可以开设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网站,由教育专家、心理咨询老师、法律专家等多方人员加入,解答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三、净化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外部环境
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必须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整顿,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对图书、音像、游戏、歌舞、洗浴、美容美发等市场予以经常性的清理整顿。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净化中职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减少中职学生违反犯罪的诱因。
加强网络监督、优化信息传播。如今,中职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与国际互联网络的发达有直接关系。国际互联网络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带来迅速便捷的知识资源的好处,也有带来有害信息的快速传播的坏处。对中职学生进行的网络方面的法制教育不能单纯地通过培养学生自律和良好的品行,根据中职学生本身具有自控能力差的特点还需建立专门约束学生上网行为的法律法规。
中职学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浅见 篇5
1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1.1 我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解
所谓体验, 就是由外界事物或情境所引起的内在感受、体味或对亲身经历的唤起。而所谓阅读体验, 包括“阅读中的体验”和“体验中的阅读”, 二者的目标都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或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思维发展, 实现学生的成长, 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1.2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1) 体验式阅读教学使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因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既是对语文知识体验的升华, 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跟语文知识的关系、自己对获得语文知识后的快感、成就感以及语文学习教育、语文知识价值、语文阅读价值。学生当然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 甚至产生出一种专注与兴趣, 从而努力学习语文, 喜爱阅读, 为未来走向职业岗位, 打下爱好阅读、注重语文实践、运用语文能力的坚实基础。
2) 体验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文适应能力。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特定情境, 提供了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 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 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学生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 恰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 中职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体验式阅读的教学途径方法有多种, 诸如阅读情境创设、阅读互动实践等等体验形式。我着重谈一谈三大常用的途径和方法。
2.1 阅读情境创设体验
阅读情境创设就是创设阅读情境。中职语文教学除了要进一步传授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 传授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要提高其阅读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由于中职生往往觉得语文的阅读分析等比较枯燥, 其情感体验差, 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不能把自己的分析强加给学生, 而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内容自己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比如文学中的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学生对这些文字要想获得较确切的领悟感受, 就必须尽量能够有身临其境的特定的审美语境, 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和把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也才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领悟到阅读内容的美, 从而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也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的阅读和感悟上。因此, 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创设浓浓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观察、音乐感受、语言激励等可以创设比较具体生动的情境。比如我教学古诗《春夜洛城闻笛》, 就曾运用多媒体展现无数打工者离开家乡南去北往的镜头, 让学生体验离家的乡愁, 并播放歌曲《九月九的酒》, 让学生体验打工者思乡的感受, 加之我根据学生从四面八方离开家乡来到我们学校住读的思亲思友情况, 这样创设情境, 很快激活了学生对思亲、思乡的情感体验, 于是我顺势引入这首古诗, 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诗人李白行走天下春夜闻笛而产生的情感, 而且我还告诉学生, 李白的家乡就在离我们什邡市不远的江油, 他写这首诗是他离开江油走出三峡北上洛阳后写的, 那时没有电话和通讯, 他怎不思乡啊?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情感的体验创设氛围, 使学生很乐意接受我传授的知识, 并积极配合我的指导进行诵读, 主动地探求、创新这首古诗的意境, 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体验和记忆, 进而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综合能力。我由此体会到, 语言是一种可以用想象来理解的形象性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工具, 是可以感知的, 要使学生真正的、迅速的进入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 以使学生在体验中阅读, 在阅读中进一步体验。
2.2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主要以问题为轴心, 以学生为中心,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读书, 获得对课文语言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 多向交流, 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的进行, 必然会产生交流双方之间产生互动效应, 唤起认同, 触动联想, 产生争议, 激发疑问……从而提升情感价值。
1) 通过师生互动, 体验阅读感悟。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来进行对阅读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体验。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在教室中走动,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和关注学生情感、感知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用板书、投影仪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目的当然是要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我现在就付诸行动》这一课, 就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要求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文章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这没有错, 但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功吗?试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并且我也当作你们的同学, 一起参与讨论, 谈我的看法, 好吗?于是学生分组讨论后, 与我进行对话, 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通过师生争论, 使学生发现并明确了课文引申出来的道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 除了行动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因素, 如目标、策略、智慧、勤奋、毅力, 有时还需要机遇等。明确道理后, 我又与学生进行比赛, 互相举出社会上诸多成功者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道理。由此,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得阅读中的感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 要注重语文的质疑精神, 不要只要是课文就无条件肯定, 但又要尽量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老师在讲一篇课文之前, 往往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 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 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 甚至是标点符号。这是一种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的“认同式教学”, 老师要进来能够避讳这种情况, 多采用质疑式的师生阅读互动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语文质疑中体验成功。
2) 通过生生互动, 体验协作探究。
在阅读中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思考的问题和分析的思路与结果, 能让学生体验共同探究的愉快。我校在体验式教学研究中, 根据中职生要有协作精神的特点, 大力提倡小组合作、讨论质疑、自主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 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一是每次上语文课, 所有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等规定内容的, 那么小组就可以加团体参与分;二是每月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时完成了阅读问题探究或阅读作业的, 可加团体作业分;三是互动交流探究时的课堂纪律, 小组同学有乱说话的, 干扰讨论的, 经组长提醒, 小组成员接受管理, 纪律良好的小组, 可加团体形象分。
2.3 设计语文阅读积累体验
我把完成语文阅读积累笔记的作为学生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对积累本的检查评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内容。比如把积累本设计为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三种样式,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记录和阅读心得写作任务, 并进行定期检查, 以之作为阅读交流的主要载体。
提高英语有效教学之浅见 篇6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
许多教师通常选用这样的模式教学课文:设计一个巧妙的开头, 然后提炼一条可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线索, 沿着这条线索逐一讲授课文中的生词、新句, 最后回归课文, 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练习。看似流畅的教学实际却存在严重的课堂损耗:为了有一个完美的开始, 教师在教学的引入和呈现环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导致这两个环节耗时过多, 学生对所学语篇的学习、理解和感悟的时间变少, 学生对生词、新句虽有一定的印象, 但对语篇的印象并不深刻, 获得的知识也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而不是一条串起来的项链, 也就是说, 学生无法从语篇的高度整体理解课文, 这样的教法偏离了语篇教学的主旨。
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应紧扣教学主题, 采用快捷的方式引入, 合理安排新授环节。比如, 有的单词和句型可以结合导入过程呈现, 有的单词和句型则可以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或在提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呈现。
那么, 如何确定哪些单词在课前教, 哪些在课中教呢?我认为, 预计学生能根据课文上下文猜测、理解的词可以放在课中教学;如单词比较难, 词义在上下文中也不容易推测,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前导入时教学。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学习、体验和感悟所学语篇, 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感知、理解, 以及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二、课堂上教与学的比例界定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少教多学, 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用英语的条件, 让他们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和自主生成,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获得学习的经验。
1. 归还学生的话语权
许多教师总是把课堂的话语权牢牢抓在手中, 以设计好的问题串起整个教学流程, 使教学过程顺畅、贯通。新的语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改变在课堂中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巧妙点拨, 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使之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比如, 我在教学6B“Seasons”时, 在引出spring之后让学生说说“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What can you see in spring/...?”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有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拓展了思维。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提问, 对学习材料发表个人观点, 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测, 由跟从教师学习的被动状态转变为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状态,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不仅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自主提问, 还可以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寻找答案。教师要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上下文捕捉相关信息、自主探究, 从文中找依据解决问题。仍然是6B“Sea-sons”, 在学习课文之前, T: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New York?If you are Yang Ling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然后由生提出问题, 然后联系课文, 找出关键词句回答问题的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 在语境中合理猜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合理猜测,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活动, 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5B Unit9“The English Club”中“different”时是这样进行的。
T:SI and S3have the same hobby.S2 and S3 have different hobbies.
学生们立刻就清楚了“different”是不同的意思, 然后我很快进行了填空练习:Beijing, Beijing the same city.
Beijing, Shanghaicities.
学生对所学很快学以致用, 体会其中乐趣, 从而激发了进一步的求知欲。
2. 在阅读中感悟———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师可以赋予学生特定的角色, 指导学生带着文中人物的情感, 用不同的方式朗读, 在朗读中品悟, 在感悟中记忆, 充分理解语言的意义, 感受语言的魅力, 逐渐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语篇一般有三读。
(1) 初读。整体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即泛读。可安排比较简单的问题。如以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为例:
Tony White is a visitor.The children are talking to him.have two questions here, who can read them out?
Listen and answer
Q1: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at the English Club?
Q2:Who are they?
(2) 细读。语篇一般由几个部分 (段落) 组成, 对于重点部分及重点词汇、句型,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 做到熟能生巧, 举一反三。
如以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为例:
(3) 再读。在深入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后, 再次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 形成流畅、完整的记忆, 为接下来的复述课文、模仿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以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为例。
Read and fill in the form
3. 在比较中领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在比较中得出规律和结论,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时, 很多语言点并不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语言点放在相关的一组句子中, 让他们通过比较句子的不同点, 深刻理解该语言点。
4. 在运用中掌握——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多提供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边学边用, 学了就用。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理解, 而且会触类旁通, 真正提高和发展了语言交际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之浅见 篇7
一、更新观念, 明确目标任务
(一)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 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 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思想, 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二)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 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 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三)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 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 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 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 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 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 教师应确立“教即学, 学即教”的观念。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以探索问题来引入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应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高中作文教学之浅见 篇8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笔者以为, 教师在乎什么, 学生就会发展什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都有意回避作文的话, 那么作文在学生的心里怎能不如洪水猛兽般?所以当前的语文课堂究竟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作文课, 这在如今本质上应与基础齐头并进, 而实际上却几乎要被挤进死胡同的高考课堂中尤其值得重视。
那么, 导致学生谈“文”色变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这样两点, 一是缺少素材, 二是没有技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妇尚且为无米发愁, 更何况那些正处于学习道路上的学生呢。所以说这下炊的“米”大概是导致学生写作无从下笔的元凶, 学生缺少素材, 没有积累, 自然就无从下手。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另一种情况, 他是有一定的生活和阅读积累的, 肚子里也满满的都是东西, 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 可是却是属于茶壶里煮饺子类型的, 倒不出来。这便又是写作的另一个拦路虎———技法问题。
所以当下学生写作最大的两个难题应该就是“没话写”和“不知怎样写”了。问题找到了, 那么作为学生写作上的引路人, 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战略上藐视敌人———变“害怕写”为“不怕写”
写作文, 归根结底就是要学生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给读者听。很多学生看到作文题目也是心里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 但是真让他用文字表达出来, 就会有一种畏惧心理, 不敢或不会用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结果成了茶壶里煮饺子, 肚子里有东西却倒不出来。所以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 不要还没动笔自己已经先头疼起来。比如面对记叙文, 可以想这不过就是要我来讲一个故事, 面对议论文就想这不过是要我来评一个道理, 至于说明文更是简单, 一步步教你制作罢了……如此, 先彻底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 然后心里想说的话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写出来了。
因此我们在作文课堂教学之中不妨放开手脚,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空间, 让学生针对某一个话题或某一论点畅所欲言, 先用语言把心里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将写作文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中心有目的地说作文。
二、战术上重视敌人
1. 变“没话写”为“有话写”
首先, 要把下炊的米准备好, 而且越多越好。做好准备, 方能写出好文章。那么这米从哪里来?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多读书, 读好书, 不断从书本上汲取营养, 学习书中优美语句和写作技巧, 只要平时不断积累, 等到写作的时候自然能信手拈来。另一方面还要在生活中学会仔细观察, 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这样作文时才会有素材, 才不会闭门造车。
(1) 指导学生向课文要素材
课文中有许多鲜活的东西, 如一些成语, 涸辙之鲋、愚公移山、鲍鱼之肆、望穿秋水、三顾茅庐等, 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
另外, 课文中还有许多有生命力的句子, 许多富含哲理的、饱含深情的句子等等, 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信作文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
(2) 引导学生向生活要素材
写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 要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这些都需要从生活中去积累, 不光要积累, 还要升华, 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那么如何用心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呢?读过一篇题为《用心感受生活》的文章, 作者告诉大家提取素材的三个环节, 我觉得颇有道理。
第一, 调动感官 (耳、眼、口、鼻、舌) , 这是最基本的认知。通过五官的简单感受, 获得第一手的直观素材。大可到广袤天地、宇宙星辰, 小可到自身上下, 细羽尘埃。
第二, 生命同构, 赋万物以人的情感, 这样才容易与万物对话。将世间万物都看做是有生命, 有情感的, 在思想上与万物交流, 或将自己也融入万物之中, 万物的所思所想自然会感同身受。这样也许会在一瞬间打开你的思路。
第三, 角色互换。从如果我是他的角度入手思考生活。换位的思考有助于多角度理解社会和人生, 有助于引发学生恰当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三个环节, 调动学生的兴趣, 引发他们内心的思考, 从而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再现,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要求新求活, 而深入生活, 体验生活, 与生活保持统一步调就是其中的一个要诀。俗话常说的意在笔先就是告诉我们, 感悟生活才是写好作文的根本。
新课标中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积累课文中的精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无论是词语还是警句, 将它们储存于大脑之中对提高表达能力大有帮助。
2.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有了下“炊”的米之后, 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情感, 这是上好作文课的关键步骤。
大家都知道, 作文是人的主体情感的自觉流露, 它的写作冲动主要来源于内驱力。它既不受制于别人, 也不屈从于外界。教师只有做到从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 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才可能消除他们畏惧作文的心理, 写作活动也才能顺理成章地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 要注意让学生明白所谓的技法写作欲望和创作情感, 应该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要避免人为激发的虚假欲望和虚伪情感出现。
新课标指出, 写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其中“自己”就是作文的主体。所以教师如果能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 以情动情, 以心换心, 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表达, 即写作的欲望, 从而写出自己的东西。
三、回归师生的主阵地———课堂
如果说战略上的藐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战术上的重视就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个素材不足和动力不足的问题, 但是光有这两点还是不够的。
无论何时, 课堂总是教学的主阵地, 学生的写作离不开教师指导。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上课体会, 向各位同仁抛出一点浅薄见解。
第一, 给作文提神———从高度上确立作文的写作深度。
没有指导的文章有可能仅是生活的再现。这就与“文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相差甚远了。所以一篇好文章绝对不能仅停留于浅层的客观叙说, 而要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要有一定的思想闪现。具体在作文课堂之中,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思维, 激发情感, 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事例, 让文章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把文章的灵魂竖起来。
第二, 给作文定型———从宏观上把握作文的基本轮廓。
在写作的过程中, 提纲的作用不容忽视, 有了大致的轮廓, 作为作文的操作者想必做起来如庖丁一般, 在哪儿下刀, 哪儿运作, 必了然于胸。也就是说所谓的定型就是以提纲带动全篇, 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三, 对作文修身———从细节上确定作文的主体风貌。
作文的修身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素材的处理上, 这其中又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小点:
1. 就某一素材而言, 要注意细节。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六不”原则。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 不熟悉不精练不作文。如写一个人美, 先提出要求不能用常用的抽象的“美极了”“漂亮极了”等字眼, 然后再以宋玉的东家之子的美为例来引导。以此点拨, 学生笔下的美人必有自己的特点。经常如此强调, 相信学生语言能更精练具体, 文章也会更有感染力。
2. 就多个素材来讲, 如是文中出现若干素材, 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考虑一下区分材料的轻与重了。摆正素材间的关系, 拿捏准素材的分量, 不同笔墨, 不一视同仁, 让重点更突出, 让次要来补充。
四、技法上点拨
关于写作的技法问题, 这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个较有概括力度的问题。它大可及文章的谋篇布局, 小可到语言的标点运用, 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即能学会并完全掌握的, 需要学生把写作与基础、写作与阅读密切关联起来, 从基础中汲取语言, 从阅读中获取营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平常的课堂学习之中慢慢去领悟, 细致稳当地走好每一步, 高中的作文课堂必然成就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
[1]程永超.作文课堂教学, 敢问路在何方[DB/OL].http:∥www.ht88.com/downinfo/83987.html.
[2]杨晓春.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B/OL].http:∥gxpx.cersp.com/article/browse/81421.jspx.
中职学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浅见 篇9
【关键词】中专语文阅读
怎样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材料基本都是教材上的内容,这就致使很多学生都觉得阅读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考试,有些学生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也有的学生应付了事,这样就难以令他们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从而无法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更不要说有所感悟了,所以培养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1.做好摘抄笔记。在中专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并制定一个阅读计划,例如每周都要读一本好书,然后将书中的精美语句或是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并对有感触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想法,表现出自己的性。教师要每周都进行抽查,并将做的好的笔记本进行展览,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发表看法,或者让同学们互相交换笔记来看,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的阅读成果及想象力在小小的笔记本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生会慢慢养成自己的阅读思维模式与阅读习惯,而且在这种自由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没有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从中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只要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学生就会喜欢阅读,从而提升他们对阅读的主动性。
2.学会泛读与精读。学生可以选择的各类课外书有很多,想要全都精读是很费时间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将书籍进行合理的区分,有的书籍要进行精读,有的书籍可以进行泛读。在这个过程中,要对经典作品、名著加以重视,教师应当给予相应的指引。对于一些可以进行泛读的文章,教师应该指引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以便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整篇文章的中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增加自己的见识。泛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操,训练他们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能在快速阅读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利用。对于一些经典的散文集,可以指引学生进行精读。散文的篇幅较短,不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很适合精读。散文的线索也是比较明确的,学生容易分析与把握,而且优美的语句使学生容易受到感染。在精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先抓住重点,然后展开精读。对每一句都要进行仔细推敲,分析它的内在含义,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最后做到对文章的整体思路以及中心思想能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主要以问题为轴心,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课文语言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的进行,必然会产生交流双方之间产生互动效应,唤起认同,触动联想,产生争议,激发疑问……从而提升情感价值。
1、通过师生互动,体验阅读感悟。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来进行对阅读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体验。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在教室中走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和关注学生情感、感知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变化,用板书、投影仪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当然是要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我现在就付诸行动》这一课,就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要求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文章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这没有错,但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功吗?试举例说说你的看法,并且我也当作你们的同学,一起参与讨论,谈我的看法,好吗?于是学生分组讨论后,与我进行对话,师生互相交流看法,通过师生争论,使学生发现并明确了课文引申出来的道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除了行动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因素,如目标、策略、智慧、勤奋、毅力,有时还需要机遇等。明确道理后,我又与学生进行比赛,互相举出社会上诸多成功者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道理。由此,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得阅读中的感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要注重语文的质疑精神,不要只要是课文就无条件肯定,但又要尽量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老师在讲一篇课文之前,往往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甚至是标点符号。这是一种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的“认同式教学”,老师要进来能够避讳这种情况,多采用质疑式的师生阅读互动交流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质疑中体验成功。
2、通过生生互动,体验协作探究。在阅读中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思考的问题和分析的思路与结果,能让学生体验共同探究的愉快。我校在体验式教学研究中,根据中职生要有协作精神的特点,大力提倡小组合作、讨论质疑、自主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一是每次上语文课,所有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等规定内容的,那么小组就可以加团体参与分;二是每月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时完成了阅读问题探究或阅读作业的,可加团体作业分;三是互动交流探究时的课堂纪律,小组同学有乱说话的,干扰讨论的,经组长提醒,小组成员接受管理,纪律良好的小组,可加团体形象分。
文字构成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阅读具有广阔的天地。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它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形成、道德品质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课外阅读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接着对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提出了两点建议,旨在促进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中获得更多。
【參考文献】
[1]张玉琴.浅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2).
[2]黄国笑.浅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华章,2011,(29).
中学作文教学之浅见 篇10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人反思,意见
我觉得, 作文教学的“混沌不清”是导致部分老师“无从下手”的主要原因。要廓清这“混沌不清的一团”, 我们还得从写作学的角度, 拿起科学的剪刀, 剪能断理还清。结合课程标准, 笔者认为把文章写作分成三个维度:写作能力、写作技法和写作内容, 有助于让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澄明。
一.写作能力方面:方式多样, 趣味盎然, 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
从能力与任务关系的角度来说,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从写作来说, 写作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必须的前提条件。这点我相信不需赘述。
依据中学生的写作心理, 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主要指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中, 观察能力, 主要在小学及初中低年级得到锻炼。形象思维主要指想象、联想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或说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更是需要我们在高中阶段加以重视。在写作活动中, 主题的确定、材料的筛选、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 哪项不需要理性的参与?正所谓“作者不仅是生活的观察者, 情感的抒发者, 还应是理性的思索者”。在写作活动中, 理性思维总是与感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感性显于表, 而理性隐于其内。
因此, 我们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采取多样的方式, 不拘泥于课堂模式, 不着痕迹, 趣味盎然地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
想象联想是作文的“双翼”。想象和联想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精鹜八极、神游四方, 产生由此及彼的思想飞跃。
手拿一束花进课堂, 就让学生眼前“满园春色”;让学生既想到“春意闹”, 也闻到“淡泊的味道”, 悟出“闹与静的矛盾”。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形、正方形、立方体等为原型,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 找到与它们形似或神似的人、事。学生想到了“张三像三角形一样棱角毕现, 处处好出风头。”于是趁机让学生了解:就两种不同的事物, 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 此所谓相似联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相似联想的能力。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 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反的的方向去解读它们, 教会学生由事物的相反特点去引发联想, 体会相反联想。比如就三角形, 学生想到“三角形是那敢于表达自我见解的代表”。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 更紧一步由事物联想到另一种意义, 或者联想到一种哲理, 这便是训练了学生的引申联想能力, 让他们在写作中表达更为深刻的道理。于是就有学生想到:“三角形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图形, 简单却也富有内涵。也许简单的才是最幸福的。简单的幸福就是一首极富魅力、感染力的诗。”
二.写作技法方面:结合实例, 扎实练笔, 传授学生写作技法
写作技法, 包括写作的程序技法, 比如如何审题立意、安排结构;以及表达的技法, 如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中华是诗文的国度”, 泱泱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 流传下来, 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更主要的是, 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 抒情的, 明志的, 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夸张写实……分门别类, 各具特色。” (《诵古诗, 学作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实例, 扎实细致, 授以学生写法与技巧。读了《种树郭橐驼传》我们当不遗余力地教授它那“对比类比”的说理方法。学了《老王》, 我们当引领学生体会“智者的讲述”。
当然, 决不能蜻蜓点水, 讲过了事。否则, 学生虽然明了选材、布局、中心主题、表达手法等写作知识及其重要性, 却难以付诸于写作行为。应该多样练笔、扎实训练。比如, 通过学习古诗文而进行练笔。如宋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语言高度浓缩、概括, 情节跨度大, 具有跳跃性, 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为此,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 把跳跃的情节补充出来, 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其中“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写的是山。同学们很容易理解到。但山何来“献愁供恨”?又献的是“何恨”?同学们疑惑不解。通过点拨, 同学们知道, 作者此处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到此, 我觉得还是蜻蜓点水而已。于是要求同学们依据辛弃疾介绍、结合登临时的情景, 发挥想象, 提笔补白:放眼望去, 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 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北望是江淮前线, 我效力无由。远望是中原旧疆, 收复无日;南望山河虽好, 无奈仅存半壁。朝廷那些无耻鼠辈, 不思进取。可怜我等志士, 不得其位,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怎不让人愁煞恨煞?通过这一番练笔, 学生对移情及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有时间, 再可让学生也来仿写一段“移情及物”:今天, 数学成绩下来, 刺目的得分, 让人心碎。抬眼窗外, 往日娇艳的粉霞梅却也无精打采、枯焦无色。
程序技法, 更是需要扎实的训练, 不能只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讲解层面。拿《老王》来说吧。文章第二自然段叙述了“解放了, 老王的境遇并没有什么改变的事实。”杨绛先生却没有延续第一段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 而是直接引用老王自己说的话, 让老王自己说“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就“进不去了”。为什么要让他自己说?我们当然不能只解读为“为了强调真实性”, 还应该再伸展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原文改动的方法来比较。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就改成这样:“北京解放后,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但老王并没有被组织进去。”这样的言说会产生什么效果?通过比较, 同学们很快就体会到:这样,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老王, 是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老实人, 他谁也不怪, 他只怪自己。直接引用突出的是老王的“自责”式善良。更可贵的是, 同学们体会到这两种叙述方式的不同效果:在这看似客观冷静的引述中, 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我们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老王成为一个“惶恐”的单干户。我们从文字表面上读到的, 似乎是老王自责与愧怍, 其实真正自责的是谁?真正要愧怍的是谁?引人入胜, 发人深省!而采用第三人称的言说, 便是作者站出来介绍了, 虽然似乎有矛头指向有关部门的意味, 却反而少了发人深省的力量。
三.写作内容方面:关注现实生活, 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写作内容不仅仅包含写作素材, 更包含写作者内在的素养, 或曰精神支撑。因为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也是一种人格和处世态度的体现。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灵, 不仅在写法上引导, 还要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 思想上成长起来。
在生活中, 让学生知古明今。中华上下五千年, 优秀民族文化如河海浩荡。自古英才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处世的理想。因此弘扬主旋律, 宣扬优秀民族文化能使学生胸怀天下, 摒弃小我。作文时不至于只是小家之气, 无病呻吟, 而是大气盈然, 胸怀天下。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文史不分家”, 让学生了解历史, 以古鉴近, 以史明志。中华民族曾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些可以增加他们的民族荣誉感;也有一段受压迫和受屈辱的历史, 这又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危机感。要让学生清楚现在、了解时事。清楚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中国的崛起应该成为他们的自傲;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应该成为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许多教师在此方面有不少宝贵的经验:“时事点评”、“我为历史事件盖棺定论”还有“微博评议”等等, 不一而足。
同时, 在阅读教学中, 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语言附载着文化, 附载着精神, 一个民族的语言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 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是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 (《语文教学要着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语文课文中富含丰富的民族精神, 如《沁园春·长沙》中“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保持生命本色”;《边城》的“淳朴民风” (传统美德) ;《合欢树》中“深沉的母爱”;“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儒家的执着仁厚扑面而来;“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的王维告诉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汉魏风骨在我们灵魂深处铮铮作响;《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等等都是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学生胸怀的肥沃养料。
【中职英语教学之浅见论文】推荐阅读:
中职数学教学浅见07-02
中职英语课程论文08-07
中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论文07-17
中职英语课堂设计策略论文07-25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10-07
英语口语教学之浅见07-30
中职数学之概念教学09-30
小学开设英语课之浅见10-19
中职数学教学之教师篇08-24
中职普通话教学之我见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