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教学实验

2024-11-26

中职英语教学实验(精选12篇)

中职英语教学实验 篇1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媒介,化学学科的这一突出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环境。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培养新生实验兴趣

我校绝大多数新生实验基础较差,对实验课开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据分析有以下一些原因:第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生,从思想上都轻视实验教学,不把实验课置于合理的地位,使实验课不能真正开展起来;第二,一般学校普遍缺乏专业的实验管理教学人员,实验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新生入学后教师可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组织、安排到实验室进行参观,向他们介绍化学化工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过程与现有规模、其间所取得的成绩。在学生参观仪器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插入介绍与之相关的应用,一些新方法、新科技,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增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间还可为学生准备少数典型新颖的演示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师首先应从教学观念上明确实验教学的重点是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实验课不应只是单纯学习知识和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实践能力。故实验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将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1. 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采取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操作的三步骤方法,这就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得到开发,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实验课课时较少,教师应利用较短的时间,简明扼要地讲授关键实验原理知识、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放手让学生大胆操作,鼓励人人参与、多动手、勤动脑,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和实验问题,教师不包办解决,而是组织学生分析唾弃障产生的原因,指出问题所在,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今后学生在科研和生产中经常用到的基本功。特别是实验报告最后一部分即对该实验的分析讨论,尤其重要,可谓是整个报告的点睛之笔。实验报告应作以下要求:第一,对测定的数据记录、测试条件、结果的计算,都应列入相应表格中,这样能一目了然地较清楚地反映整个实验过程、操作情况与操作水平。第二,学生要对实验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误差,以及产生的原因,要理清思路、化繁为简、提炼要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真正达到了上述要求,才能使在实验中得到的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到理论这一飞跃。

三、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由于实验课考试较少,化工专业班学生只要通过中级工考核,学习过程中压力较小,很易造成精神松懈和精力分散,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实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加强管理,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合理评定。学生实验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70%)和考试成绩(占30%)两块组成,而平时成绩由预习成绩(占10%),实验操作及违纪情况(占15%)、实验报告(占45%)组成,考试成绩由笔试(占10%)及操作(占20%)构成。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大预习力度。

课前预习,对要实验的目的、原理、使用仪器及操作步骤有所了解,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做好预习报告,在理解的基础上书写,对全部抄袭者给予扣分处理。操作前,教师采取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视学生回答情况给分。

2. 实验操作及违纪情况。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纪律规定,对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席者及在实验室内嘻闹者酌情扣分。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爱护仪器设备,操作认真规范,课后及时整理实验仪器,打扫实验室卫生。

3. 实验报告。

要求有实验目的、原理、数据(要真实,有较规范的表格,相关条件),并有分析讨论。对有互相抄袭的双方或任意涂改数据者给予零分,并计入成绩。

4. 考试成绩。

由笔试和操作两项组成。笔试重点考查误差理论知识与一些重要实验原理。操作以本学期所做一系列实验为主,将其排列成序,让学生进行抽号操作,操作成绩视操作规范度与结果评定。

以上要求,旨在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部分学生旁观式和参观式的学习态度,体现人人参与动手、动脑的要求。

四、开展第二实验课堂

实验课是按教学大纲的规定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活动。它只能解决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问题。学生的能力也仅表现于一般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测试技术和技巧方面,对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作用甚微。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设计、创作能力,化工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优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和学习的基地,安排有经验的实验指导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适当增加自拟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我校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后多到化工厂一线工作,只有在这一方面对他们多加以培养,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将来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所言,归结为一点:以实验室为依托,在教学中坚持“一主一辅”的作用。“一主”即坚持以实验课教学为主体,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兴趣、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教学管理。“一辅”即坚持第二课堂的教学为辅助,开发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是教育界培养人才的一个要求,而且是一个时代的要求,它是一个很值得重视和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夕良.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3) , 3:16-17.

[2]苏文平, 薛永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 11:121-124.

[3]钱大益, 刘云, 弓爱军, 吴平.对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 9:11-14.

[4]林珊.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农业与技术, 2006, (26) , 5:192-194.

中职英语教学实验 篇2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任务顺利的达成。所以中职化工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合作学习的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征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工实验兴趣以及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1合作学习设置问题的策略

1.1设置的问题要符合现实

教师在进行化工实验教学合作学习问题设置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设置,设置的问题一定要适合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不能存在设置问题和实际课堂内容严重脱离的现象,设置的相关问题要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中职学生基本都是初中刚刚毕业的学生,接受化学知识能力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教师的在进行合作学习问题设置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问题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展开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逐渐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做学习的习惯,实现化工实验教学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1.2问题要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并能深入了解化工实验的内涵和意义,最终使学生能做到对知识的重新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化学实验中进行CH4燃烧的时候,其中CH4是通过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反应得到的,但是在CH4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燃烧的火焰呈黄色状,和理论知识中的蓝色火焰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出现这种显现问题的原因,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在反应过程中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所以在CH4实验制造的过程中,要保证醋酸钠试剂和碱石灰是无水状态,并且碱石灰的量要足够多,才能保证反应的顺利进行,最终在CH4燃烧的时候出现与课本知识相符的蓝色火焰。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实验操作的情况否定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其他学生或教师展开相关问题的合作讨论。这样的过程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符合逻辑和相关知识内容,否则不但不能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实现能力的提升,还会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造成消极的影响。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可根据世界情况对某一类问题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提问,已达到巩固的效果,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合作讨论。

2合作学习中合作时机的适宜性策略

2.1问题思考时学生思维障碍解决策略

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化工实验理论学习的时候,不能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理解,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经常模棱两可。尽管如此,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直接进行问题、答案的灌输,这样会导致学生只会对物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能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对相关的问题展开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把学生组成相关的小组,让学生展开小组内的讨论,然后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与教师和其他小组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例如,镁和铝在与稀硫酸进行反应时,铝反应的速度应该要比镁快。但是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铝在稀硫酸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气泡。所以学生就对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顺序产生了质疑,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教师针对相关的知识,组织学生展开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换彼此不同的知识观点,最终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铝和稀硫酸反应的时候会生成一定量的盐,盐会影响铝和稀硫酸反应的速度,所以在实验中会出现镁的反应速度比铝快。

2.2进行的实验出现疑点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策略

当教师展开的化工实验活动,因为客观的因素受到制约或者出现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实验结果,教师不能硬性的进行课本知识的宣读,这样会造成学生不尊重实验结果的现象。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实验步骤中那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实验的重复操作,以保证实验结果能符合课本的相关知识。然后与学会展开实验出现问题原因的情况讨论,解决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的疑问,从而实现实验的目的和效果。

3合作学习中的评价策略

在化工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做出科学客观评价,并且让小组之间进行对其他小组的客观评价。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要结合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以及成员在具体的任务执行中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引导该小组或从小组的成员认识到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学习方式建立自我的思维建设,强大自信心,提高中职化工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技术技能、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式实验教学是中职院校化工实验教学中普遍应用实施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合作实验问题设置的探索性和适宜性,保证学生在化工实验的合作学习中,实现技术技能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芳芳.中职化工实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11).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终身体育 习惯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209-01

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因此,中职教育是他们一生中最后接受学校体育的时光,尽管,以后有很多人参加继续教育进行深造,但继续教育一般不再开设体育教育课程。所以,要牢牢抓好中职教育前两年的在校体育教育,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掌握某(几)项运动技能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关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从化市技工学生2010级6个班的学生,共240人,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其中3个班的学生(共12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称传统组),其余3个班(共120人)采用以选项教学进行实验改革(简称实验组)。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在中国知网搜索权威的体育教学科研论文多篇,进行理论研究,为本研究打下为理论基础。

1.2.2 调查法

调查两组学生入学时和二年级时课外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

1.2.3 教学改革

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在2年中掌握某(几)种运动技能为目标,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为以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行为习惯打基础。

1.2.4 心理激励法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采用正面鼓励和激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心理干预,培养顽强的精神意志。

1.2.5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t-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体育锻炼兴趣的对比

对传统组的学生和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入学时和二年级结束时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入学时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虽然有差异,但差异很少,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经过不同的体育教学后,实验组的体育锻炼兴趣比传统组有了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2.2 运动技能成绩的对比

对传统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入学时和二年级末进行运动技能考核(主要以乒乓球选项为例),主要考核“正手攻球”和“左推右攻”(或“左拨右攻”)的两项基本技能,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经过不同的体育教学后,实验组的运动技能考核成绩比传统组有了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2.3 课外体育锻炼人数结果

对传统组和实验组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进行调查。每周锻炼3次以上(含3次),每次锻炼30min以上才符合统计标准。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实验组与传统组课外体育锻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分析与讨论

要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掌握某(几)项运动技能,才能通过该项运动技能参与体育运动,否则,很多学生都羞于参与体育锻炼。比如,很多学生都喜欢乒乓球,但是并没有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能,例如,正手攻球不熟练,一个球来回的板数过低,控不住球。而以选项为教学改革之后,学生主要学习乒乓球技术。通过乒乓球基本功的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的正手攻球必须落在对角半台上,一个球的来回板数超过66板(或1min超过66板)。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绝大部分同学的正手攻球都接近满分。正手攻球技术掌握后,再学习“左推右攻”、“两点攻”、“三点攻”、“搓球”、“拉球”等技术。由于学生掌握了乒乓球的基本技术,练习乒乓球的兴趣大增,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增多,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4 结语

通过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可以发现,采取以选项进行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某(几)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改革,能有效提高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熟练掌握运动技能,为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国荣.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2):93-96.

[2]渠广伟.终身体育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J].体育学刊,2010,17(8):55-59.

[3]张恳,李龙.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发展[J].2009,16(7):75-77.

加强中职护理专业实验教学 篇4

1 加强实验室建设

良好的实验室设施是学习和提高护理技能的基础。学校应尽量模拟医院实际工作场景, 建设各种功能实验室, 如多媒体示教室、手术室、护士办公室、治疗室、ICU、模拟病房等;配备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 如管道化吸氧和吸痰装置、多功能心肺复苏模拟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触摸屏等, 使实验教学满足临床护理发展需要。

2 教学设计科学化

2.1 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护理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要细化、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在认真研究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目标。

2.2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本着实用性、衔接性和针对性原则,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在制订授课计划时, 教师可灵活安排授课顺序, 如将无菌技术等基础操作安排在前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准备, 在熟悉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反复研读教材, 根据学科内在规律和必要联系, 合理衔接各项实验操作。

2.3 统一标准, 规范示教

实行严格的、科学的、标准化训练, 必须统一操作过程及技能要领, 并要求教师规范示教。同时, 给每位学生发放护理实验操作标准手册, 内容包括每项操作的目的、要求、用物准备、操作流程、评分标准、注意事项及重点、难点提示, 以便学生操作时自评、互评和测评[1]。

3 课前准备

3.1 提前备好实验物品

每学期开学前由课程负责人申报, 实验管理人员在实验中心统一管理下配备所需物品, 并定期更新实验设备及物品。

3.2 课前物品准备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参与实验课物品准备工作, 以帮助学生熟悉实验物品。

4 实验教学过程

4.1 加强情感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情感教学就是通过师生的情感沟通,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的过程, 促使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差, 缺乏学习主动性, 要想使教学更有活力与吸引力, 必须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通过师生情感交流, 产生共鸣。教师若能有效实施情感教育, 不但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而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2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在实验操作练习中要求学生保持良好姿态, 把站、坐、走、下蹲、持治疗盘、持病历卡、书写等正确姿势贯穿于护理操作教学全过程, 让学生的仪表端庄稳重, 举止高雅大方, 真正懂得职业与形象的协调性, 体现南丁格尔所说的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关怀照护意识。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 可使学生将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3]。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除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 还要使学生在操作中体现关怀照护意识。教师可创设医患互动场景, 让学生模拟病人和护士, 使之充分体验护理工作。

4.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实验内容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4.3.1 案例分析式教学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兴趣, 加深其对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同步提高, 并且突出“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理念。

4.3.2 角色扮演教学法

大多数护理操作, 如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头发护理等可采取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增强了护理实验趣味性, 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护士的责任, 又能体验病人感受,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4.3.3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先自学, 力求弄懂操作的每一环节、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4.3.4“五勤教学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练习的积极性, 变

被动学习为主动练习, 可在实验练习过程中推行“五勤教学法”, 即勤提问、勤讲授、勤演练、勤反馈、勤记录[4]。勤提问即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以提问方式使学生明白要做什么、怎样做, 要学什么、怎样学;勤讲授即定期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为学生讲授医院临床护理新知识;勤演练即增加学生练习的学时数, 并设计各种情况下的护理措施;勤反馈即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学生感受, 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勤记录即实验操作后让学生书写小结、操作经验、心得体会, 由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记录主要收获和不足。

5 考核及评价

可改变传统的统一考试、教师单方面评价方式, 尝试运用多种途径、多向交流的方法, 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及评价。

5.1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评价手段。教学中, 每堂实验课均可设置明确的教学能力目标, 每次护理操作结束后, 学生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为自己评定成绩, 以便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5.2 学生互评

学生通过模拟护患、情境体验后互相给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不仅从操作者角度进行评价, 而且能从病人角度进行评价, 促使学生提高实验技能。

5.3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演示、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在操作考核时, 按照统一评分标准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以便学生根据教师评价发现操作中的不足之处, 利于在以后操作练习中及时改正。

6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6.1 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技能学习的速度一般较慢, 需要大量练习。受教学课时限制, 仅靠课堂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及综合素质。为此, 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开放护理操作室, 为学生操作训练创造条件。

6.2 开展护理操作竞赛

利用“5·12”护士节等节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将护理相关操作竞赛穿插其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娱乐和竞争中学习交流, 既活跃了学生课余生活, 也达到了加强学生专业思想和操作技能的目的。

总之, 实验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校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实践的桥梁[5]。除了需要完善的实验设施和设备外, 还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及先进的教学技巧。只有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 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作为最终目标, 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作为培养宗旨, 才能培养出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文莉, 吴永琴, 高歌心.模拟病房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J].护理研究, 2006, 20 (6A) :1491~1492.

[2]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江智霞, 张咏眉, 彭景俊, 等.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文素质形成的教学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 :42~43.

[4]王霞, 陈鹏, 崔莉.“五勤”临床教学法在提高学生业务能力方面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5, 19 (2A) :273~274.

中职英语教学实验 篇5

摘要: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应如何加强实验教育教学改革,以不断适应形势、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本文主要从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等方面略谈浅见。

关键词:

实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对实用型、技能、操作型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加,因此,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如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加强实验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主要从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等方面略谈浅见。

1中职学校加强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加强实验教育教学改革,是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实践是关键。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很显然,校内外实习基地对中职学校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是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而校内实验室是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验证知识和培养基本操作能力的主要场所。加强实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中职学校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突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的主要措施之一。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形势下,如何继续努力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实践发展的空间,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仍是中职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是中职学校适应形势、改革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强对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之一的实验室的教育教学改革,对确保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2中职学校加强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实验教师队伍。

众所周知,教师队伍对学校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建立一支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开拓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使学校不断适应形势,在不断地创新中获得生存与发展。而实验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素质、实践能力水平等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

2.1.1要促使实验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危机感,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增强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

(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国家当前有关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了解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势态,促使实验教师自觉树立起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观、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终身学习观,自觉地增强危机感。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新时期关于师德建设的有关精神,并通过测评等方式,对实验教师进行师德考核,切实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3)不断修订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如实验教师的工作岗位职责、工作质量考核评定办法等.促使实验教师增强责任感以及“按质取酬”的意识,同时让实验教师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增强危机感,从而推进实验教育教学改革,最终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服务。

2.1.2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创设各种条件,促使实验教师专业素质提高:

(1)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实验教师提升学历。

针对部分实验教师学历偏低的现状,出台一些支持和鼓励实验教师提升学历的政策,如在时间上给予适当的自由度,在经费上给予有力地支撑,以鼓励学历未达标的教师尽快提升学历、学历已达标的教师考取第二学历,提高他们的知识素质。

(2)鼓励实验教师参加各种对口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资格证书”等级考试,努力打造“双师型”、“一专多能”的实验教师队伍。

在当前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下,很多实验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单一知识型的实验教师已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核心、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对实验教师实行“双证制”、“多证制”成为必然趋势。

(3)有计划地组织实验教师到区内外各地考察、培训。

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实验教师到区内外各地考察培训,既可以开拓视野,借鉴他人经验,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和实验教学的创新奠定基础。

(4)转变实验教师角色。

使实验教师由专业教师的“助手”向能在实验课堂上独当一面的“能手”,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

2.1.3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实验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科研项目研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1)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到校内外实习基地锻炼,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如:学校应提倡让实验教师“走出去”的做法.让实验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去学习生产前沿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将实验教师到校内外实训基地锻炼的质量作为实验教师工作质量考评的依据之一;组织实验教师每年举行1~2次的实践技能竞赛活动,促使实验教师专业技能提高。

(2)鼓励实验教师参加“产学研”相关课题和各级专业科研活动。目前,参加课题和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当中参加课题研究工作的人数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提高,因为教师在参加课题研究和科研工作中,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经验积累,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

(3)充分发挥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通过“以老带新”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应拓展到对年青的实验教师的培养中。目前,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比较注重专业教师这一块,而很容易忽略了实验教师这一队伍,而学生基本操作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往往离不开实验教师的指导。因此,中职学校应注意实验教师与专业教师并重.两手一起抓,重视青年实验教师各方面尤其是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

2.2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完善实验设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实验设施的好坏,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中职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验设备设施。

2.2.1以学校的专业为导向以及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学校实验窒的设置结构。

(1)对于新开的专业或比较热门(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汽车、模具、电子等专业,要及时增设专业实验室,以保证有充足的实验场所供给学生进行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提供基础条件。

(2)根据生产实际和教学 的需要 ,增设新 的实验室 ,使实验室细化、专门化、实用化,如将家电维修实验室分解细化、增设牧医解剖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以及一些选修课实验室等。

(3)对招生人数明显减少的专业.可通过整合,相应减少其实验室的设置,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2.2不断完善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性能,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1)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这是增加实验设备的首选途径,只有配备有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实验设备,实验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2)根据一些专业实验室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方法,充实实验设备。如对家电维修、汽车与摩托车维修等专业实验室.通过号召师生员工向学校捐赠废旧家用电器、摩托车等,或向社会上一些单位或个人购进旧摩托车、汽车等途径,增加这些专业的实验设备,既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又能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

(3)通过鼓励师生动手制作实物标本、或利用现成的实践教学素材进行拍摄录制成音像教学资料。以增加实验设备。

2.2-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

创设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生实践技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校应在保护学生刨新思维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有目的地创设仓新实验室,如为学校的各专业社团提供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探索新知识、新方法,并安排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增强为学生服务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2.3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3.1切实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职业教育由以学科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革:

(1)及时调整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过时或复杂的理论性太强的验证基本原理的实验知识大胆删除,确定各专业、学科的重点技能,强化重点技能的训练与考核;

(2)引进一些反映生产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内容,提高实用性实验课的比例,让学生学有所用;

(3)教师根据需要,自编有本地区特色的、实用性强的实验指导书.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3.2加强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在提倡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形势下。在实验课中教师应注意树立“学生本位”观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以往的实验课显得“公式化”:教师根据实验指导书写出实验步骤,并讲解、演示一遍,然后学生按步骤“重演”,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实验课变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课前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课中多采用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并注意精讲多练,让学生在轻松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2)注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实验课也变得精彩。教师应通过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实验教学录像或CD光盘的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3_3完善学生技能考核制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要切实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离不开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

(1)加重平时实验课成绩在技能成绩中的比例,可将平时实验课的成绩占技能成绩的60%以上,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2)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实行技能考试、考查与平时的实验结果验收相结合,将对学生的技能考核贯穿于平时的实验课中。

(3)改变技能考核的方式。在对学生的技能考核过程中,考核内容采用临场抽签,实际操作与简要的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此外,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技能考核要逐步实施分层次考核。

3结束语

中职教育基础课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篇6

摘 要:在中职教育中,由于学生入校时原有数理基础较差,导致其在学习新知识时容易出现学习困难、考试成绩偏低的现象。本文根据教育心理学、智育心理学等有关理论,以化学、生物教学为载体,设计对照实验,通过分析学生初中知识水平、现有的认知结构等影响学生数理基础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策略:任务分析策略、现代学徒制“做中学”策略、陈述性知识策略、程序性知识策略,帮助中职教育工作者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教育 初中基础 教学策略 教学效果

当下,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笔者针对所在学校近几年相关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时出现学习困难、考试成绩偏低,以至严重影响后续医护专业学习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入校时原有数理基础较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无法给予系统辅导补习,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受到阻力,学习效果差。

针对上述矛盾,笔者以中等职业教育为背景,以化学、生物学科教学为载体,在现有教学体系下,研究便于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的有关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障碍,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这也是从事中等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长期关注并致力于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及其组织结构。学生原有知识是指就学习新知识而言不可缺少的知识,它们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固定点。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有意义的学习(即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总是通过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而进行的。

二是任务分析策略。任务分析策略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为了使教学目标取得期望的结果,需要对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三是现代学徒制“做中学”策略。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都寓教学于工作之中,通过工作的完成获得经验技能。程序性知识重在模仿与操作,掌握结果自动化。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解示例法、讨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练习教学法等都不失为有效的认知学徒指导方法。

四是知识类别。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范围包括词语、名称、术语或标记,单一的命题或事实、事件,作为有联系的论述而组织起来的命题或事实的集合等;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主要包括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认知策略三类。认知策略是能够学会的,而且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二、实验研究框架

针对近几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的中考数理化成绩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影响学生数理基础的因素主要有三项:

一是学生初中水平的认知结构,即初中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显然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他们开始中职教育学习所具备的知识及其组织结构。

二是原有知识与现在所学知识之间的空缺。学生在初中学过的知识与现在基础课程教材学习的内容之间有一部分空缺,这个空缺是现在增加专业实训课时删减了基础课程部分知识所致。

三是学生具有的认知策略。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中职学校,认知策略是制约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学,才能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就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自身学习效果差。

针对上述原因,选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构建如下研究框架:

三、相关教学策略研究及实例分析

(一)任务分析策略

任务分析策略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帮助教师明确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够判断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是否具有了相关的知识准备,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受阻的障碍点,主要操作程序有:

1.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的知识准备。

2.分析中介目标。即在起点与终点目标之间,有一些知识技能学生尚未掌握,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

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要有支持性的条件。

例如,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碳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的价态。

终点目标:碳原子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四个共价键。

学生的起点:①碳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是6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②通常把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中介目标:化学键、共用电子对、共价键的概念及形成。

支持性条件:将知识点“共用电子对”与“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联系转换过来。

上述中介目标的化学键、共价键等知识,学生在初中没有学习过;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由于课时数的削减,课时计划中也删去了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缺少中介目标的过渡,直接讲到终点目标,学生就会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产生混乱,进而影响到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对这一终点目标授课的顺序安排为:先复习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随后教师简明扼要地讲解共价键的形成(电子式表示),然后再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碳原子形成化合物时的价态及有机化合物结构式。

(二)学徒制“做中学”策略

在了解学生数理基础较弱的情况后,教师应该如何弥补加强呢?全面系统地给学生补习初中知识是不现实的,但学习新知识时又的确要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成功解决这一矛盾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1.缺什么,补什么;学到哪,补到哪。学新知识时,如果要用到以前的基础,教师随堂补习,要求学生学得明白、花费课时少。

2.依据教学情境,运用“做中学”策略,教师边示范边讲,让学生跟着做。学生掌握知识以“能运用、会操作”为首要目的。

例如,在学习摩尔质量的计算时,有的学生对于相对原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这是初中化学知识)的意义辨别不清,计算不太熟练。教师要先复习相对原子量和相对分子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再讲述摩尔质量的定义。以演示计算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为例,让学生跟着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这样学生既复习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以前不会计算的现在一并学会,又掌握了摩尔质量的计算,将新的知识纳入旧的知识体系中,使新旧知识结合。

(三)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采取的学习策略。例如,在做溶液实验时,要求负责操作的学生向同组的同学叙述操作步骤,边说边做,同伴则在一侧观察,适时纠正,这样比只做不说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2.精制加工策略。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达到长期保持记忆的目的。主要的方式有:比较——在溶液的浓度教学中,将质量浓度ρn与初中物理学的密度ρ进行差异比较(都是质量除以体积,但物理意义不同,表达方式也有不同);记笔记——训练学生学会记笔记;抓关键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中的标准状况、气体、22.4L/moL;类比——把握问题的实质且形象化,例如在生物课上描述蛋白质的组成和分子的复杂结构时,将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类比为几串珍珠项链,氨基酸和肽键比作项链上的珠子和线绳,这样的比喻形象具体,学生容易接受。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指发现信息间的层次或其他关系后进行整理归类,使其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例如,在生物遗传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表达过程,倘若完全用语言文字表达该内容,有较长一段话,学生难记,也抓不住重点,教师不妨训练学生用如下图式表示:

(四)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包括两步:一是选择条件认知学习策略,也叫模式辨别,即学习解决程序中“如果……”的问题;二是选择有效操作步骤学习策略,在条件认知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步骤。

1.目标—手段

根据学习目标及分解的子目标,寻求相应的步骤并形成序列。例如,学习溶液的渗透压时,求溶液的渗透浓度。针对是电解质溶液还是非电解质溶液,应分别采用A、B两种不同的定义公式计算。操作步骤为:

(1)模式辨别。面对给出的溶液,分清哪些是电解质溶液,哪些是非电解质溶液。

(2)分类解决。对于电解质溶液用A方法求其渗透浓度,对于非电解质溶液则用B方法求其渗透浓度。

2.归因策略

在选择操作步骤时,分析各阶段成败的原因,确定每一步骤对完成学习课题的适用性,较多地应用于实验操作中。具体操作训练时,每步都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使学生注意每一步操作的条件。

例如,在“溶液的配制与稀释”的实验操作中,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将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棒,不用行吗?烧杯内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为什么还要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要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不洗或不转移会有什么后果?

综上所述,在影响学生数理基础的因素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的关系中,任务分析策略和学徒制“做中学”的策略是针对学生初中基础知识较弱、初中知识与现在所学知识之间有空缺而研究并实施的,用于克服由于这些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为学生开始新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准备,使新旧知识转换结合自然、顺畅;而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学会或提高认知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增强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及后续学习的能力。

四、实验设计与效果分析

(一)实验类型和设计

本实验采用对照组实验设计,以南昌市卫生学校2013年秋季入学的两个护理班为平行研究组,以2012年和2013年各一个口腔工艺技术班为纵向研究参考组。每组甲班为实验班,乙班为对照班。

1.统计学生中考的数理化分数(满分320分),将其分为四档,计算各班每档的人数及占班级人数的百分比;

2.实验班用相关教学策略教学,对照班按常态方式教学;

3.统计将学生考试成绩(期中期末各占40%和60%),分为四级(优、良、及格、不及格),计算各班级四个级别的人数及各占班级人数的百分数。

(二)实验数据处理

1.实验数据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算,率的比较2×n格表X2检验。

2.实验数据项目:中考数理成绩档次比例、学期化学成绩级别统计、学期生物遗传成绩级别统计(数据表格限于篇幅略去)。

(三)实验效果分析

1.由学生中考成绩统计可知:学生入学时中考数理化普遍处于较低层次,约60%以上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在对照的两组班级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中考成绩基本一致,故实验时处于同一起点。

2.通过一学期实验教学,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整理对比:

平行组中,化学实验班合格人数百分比为90.63%,对照班为70.62%;遗传课程实验班合格人数百分比为84.81%,对照班为59.38%。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纵向组中,口腔专业未开设生物遗传课程,故只统计化学成绩,实验班级合格人数百分比为84%,对照班级为67.7%,同样有明显差异。

不仅可以通过数据说明实验班的学习有较大提高,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看出改变。在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下,不少学生逐步学会了一些简单学习策略,如复述策略、记笔记、归纳概念结构图等。他们期中考试时进步还不太明显,到了期末考试时成绩就有了很大提高。2013级口腔技术班的两位男生,刚开学时知识基础非常薄弱,自控能力也比较差,经过教师的帮助和训练,期末考试时他们的化学分别获得了87分和73分的可喜成绩。

五、研究的初步结论

由上述实验数据以及教学实验开展后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给学习带来障碍的现状,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智育心理学等有关理论,研究相关的教学策略,分析其在教学中的靶向性和规律性,将这些教学策略运用于教学中,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益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中职教育中,学生的数理基础与中职教育的相关基础课程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教师需要实施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实验也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认知策略进行自我调控,从而使教学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六、研究存在的缺陷

一是不同教师的差异。在实验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由不同的教师任教,教师教学风格和习惯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实验误差。

二是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学生的思想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本研究没有直接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芮小兰.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J].消费导刊,2008,(2):216.

中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7

1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基本实验操作过程操作技能不过关

实验内容一般以常规检查项目设定, 且所用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均由教师准备好, 实训工作面铺开不广, 基本操作也得不到充分训练, 造成学生实验时出现所用仪器、试剂不清楚, 操作不规范、测定速度较慢、误差较大等现象, 且体现不出学生综合技能操作能力。

1.2 激励机制在考核方法上得不到体现

受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观念的影响, 实训考核没有得到重视, 主要以学生预习、实验操作规范化和试验报告三方面内容进行考核, 考核主观性大, 不利于学生重视该门实训教学。

1.3 实验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分析化学实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内容→原理→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总结→填写实验报告。教师讲实验“照本宣科”, 没有新意, 学生操作“照方抓药”, 存在实验兴趣不高, 实验作风不严谨等现象。

1.4 实验班次人数较多, 教师难以全面指导

每班次基本上都为50人左右, 教师的巡回指导难以全面纠正隐蔽的操作错误。课末小结时,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差异, 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步完成, 提前做完的想走不愿听, 未做完的来不及听, 想听的也受他人干扰未必听得清楚, 总结难达预期目的。

1.5 不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分析仪器设备缺乏, 实验项目开设主要以经典分析为主, 主要涉及四大滴定分析和吸光光度法, 学生对现代大型精密分析仪器感到陌生, 不利于工作后的进一步掌握。

1.6 实验室教师素质水平难以适应教学发展要求

实验室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实践经验偏少, 几乎没有参与相关工作实际操作的经历, 很难要求他们能够传授给学生很多的操作经验, 以及分析比较新仪器新方法的优劣, 深入阐述各类实验参数的理论影响和实际作用。

2 浅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改革的核心要求-能力本位课程

首先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任课教师首先准确、具体的分层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 然后围绕这些目标重新设计整个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重新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 最重要的是设计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 并要求任课教师把所有这些要点都落实到课程进度表中。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 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推导为导向。课程内容的载体是项目和任务, 而不是语言、公式、文字。

能力是不能传授的, 是靠学生“练”出来的, 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

训练能力的载体是“项目和任务”学生只有在完成真实的、大型的、综合的、典型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和任务过程中, 才能真正训练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所需的综合能力。

训练能力的项目和任务必须精心设计, 项目和任务必须要有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训练能力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行动引导教学法”。能力训练过程中, 学生是过程的主体, 教师是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在“边做边学、在做中学”, 做到“做、学、教”一体化, “实践、知识、理论”一体化。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不会的或作错的东西。

从中职教育培养目的出发, 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应以“需用为准, 够用为度, 实用为先”为原则, 因此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应重视基础性、普及性和体现职业岗位综合技能性。实验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一是分析基本操作的训练, 如玻璃仪器洗涤、药品称量、试剂配制、移液、定容、终点标定训练等;二是方法掌握训练和认识, 要求掌握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电位分析方法及认识大型紧密仪器法 (如原子吸收光谱法, 气相、液相色普法等) ;此两项内容练习时以“项目、任务”做载体, 三是按职业岗位技能鉴定要求完成指定项目的测试全过程。即教师提供可选择的测定项目 (如混和碱、碱度、氯含量、硬度、铁含量、溶解氧等) 、所需的仪器、药品和实验场所,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国家标准方法选择测定的方法, 合理选择仪器、试剂, 并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试剂制备, 能按操作规程进行测定、数据记录处理等的全过程。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技能要求训练, 并将学生置于职业岗位角色, 使学生职业技能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改革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完善实验课评价体系。分析化学实验进行单独考核, 考核内容可分两部分进行, 一是平时项目任务完成表现 (学生预习、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和试验报告) , 二是综合实操考核。按实验内容的安排, 基本操作训练和方法掌握训练按固定的时间安排进行分组训练;按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选择项目任务进行测定, 具体项目可通过提前抽签获得, 采取开放实验进行。制定评分表根据不同的操作步骤和测定结果进行分项评分, 适当增加考核的难度, 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加强平时操作的自我管理能力, 保证学生综合技能操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其中合作得分由组长评定。

考核成绩计算方法:

重视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使教师的指导真正到位。一个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师, 除了完成日常的实验室管理工作, 上所开设的已有实验课外, 还应该主动熟悉和开发现有仪器的其他功能, 研究在本实验室的配备条件下, 如何增加新的实验内容, 而不应该墨守常规, 数十年不变。但当前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 参加实践的经历太少, 使得实验教学真正与社会接轨存在一定的距离, 因此应该加大鼓励实验指导教师进修和培训的力度, 或有计划地聘请公司、企业实验能力强的专家指导实验室工作, 积极鼓励和引导实验室人员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 参与“产、学、研”, 参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化学检验技能操作与实训系列教材—《化工产品检验技术》 (张振宇化学工业出版社) .

[2]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化学检验工高级技师》 (张永清、丁敬敏化学工业出版社) .

议中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篇8

职业中学普遍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学生实验操作熟练程度普遍提高。要求他们掌握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化工类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并能成为满足企业所需要的、有一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从掌握知识到行成技能, 再从技能发展到技巧, 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在反复的实验技能训练中, 从不熟练、不精确实验操作到比较熟练、比较精确实验操作, 逐步地发展、完善起来。为了使学生顺利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技巧, 不仅要有坚实的书本理论知识, 而且要注重实验操作训练的数量, 提高实验操作训练的质量, 改进实验操作训练的方法。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是在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学能力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的基础上, 统筹全局, 精心构造和选择具体实验教学方案的过程。在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时, 由于实验教学的设计内涵非常丰富, 大致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原则:

一、明确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师加强书本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引导学生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为主, 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并加强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训练, 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懂会用, 获得比较完全的化学知识。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这一核心,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以教学。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氧的化学性质, 必须配合以各类物质分别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等实验。不能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 而要使学生通过这个实验, 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学会概括、总结出现象背后的本质;重点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感悟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清晰明朗, 直观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 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 从而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知识;通过种种手段增加实验的直观性和现象的鲜明性,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发展过程和内部结构, 更有效地引起学生感性形象。如利用幻灯片, 投影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真实性、直观性、高效性的特点, 可辅助化学实验;同过计算机课件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 全面演示了化学实验或创设了实验情景。利用单个实物、模型、图表、教学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化学新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有利于认识过程的飞跃转化, 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进而促进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 启发性原则

实验教学课堂实施时, 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 同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已的独立思考,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充分实验, 不仅要设计选择启发点, 还要在课堂实施中抓住最佳时机。有关知识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 精心设计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设法提高每个人实验的智力价值, 使整个教学充满启发性、思考性,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讲到Cl2的这章节, 检验Cl2漂白性的实验时可设计Cl2和SO2的漂白性的对比实验, 实验一把Cl2和SO2分别通过酚酞溶液, 实验二把实验一所得的两种无色溶液分别加热, 实验三把Cl2和SO2分别通入放有湿润红色布条的密闭容器里。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对比实验, 让学生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就从接受式向自主性、创新性学习, 此时的实验已成为自身的追求和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力。

四、改进操作, 最优化原则

教师要明确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选择标准和选择程序, 才能真正实现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化选择与组合。教师必须在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化学实验方法的最佳优化组合,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又能得到知识和技能技巧。上课前, 教师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必须亲自做。通过预试实验检验所用试剂、仪器和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探索和掌握最佳的实验条件, 以确保实验成功, 并做到现象鲜明、安全正确、时间合适和效果最佳。有些实验由于条件、设备和工艺不够, 我们可使用仿真实验。例如离心泵故障分析、排除及离心泵的无扰动切换操作。利用仿真分四组进行训练:第一组分析、排除离心泵的汽蚀现象;第二组分析、排除离心泵的气缚现象;第三组进行离心泵的无扰动切换操作;第四组进行离心泵的串、并联操作。学生通过离心泵仿真实验可解决因安全、经济、环保、节能的生产特点制约, 不能使用真实化工生产装置, 学生只能看不能动的问题和解决理论与实践各成体系, 无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问题。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是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要想使实验教学获得成功, 必须学会自我设计。无论是自行设计的实验, 还是改进的实验, 或配合演示实验的讲解, 都必须保证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活动的实施中体现学生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具有较熟练的化学产品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 具有组织、经营、管理、创造、协调生产过程的能力。

摘要:本文讨论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是化学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时注意原则。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马宏佳.化学教学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如何改革中职学校物理实验教学 篇9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职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加强科学探究。物理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 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 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等的基本途径。物理实验既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索提供物质保证。在新课程标准下,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在这种形势下中职物理教师应更新观念, 不断改革创新, 努力搞好实验教学。如何改革中职学校物理实验教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加强探索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的教学, 实现真正意义的探究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学科中心”与“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 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应当把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运用实验启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实验操作, 收集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实验操作, 对实验进行评价, 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 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合作精神。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将部分演示实 验改为学生实 验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实验外, 还通过制作教具、学具, 把许多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 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 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 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2.将验证新实验 改为探索性实 验 , 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我们将某些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出实验课题, 提供实验器材, 提出实验要求, 让学生分组自己拟订实验方案, 制度实验步骤, 独立通过实验的观测和分析探索研究, 从而发现“新”的物理现象 , 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解释实验现象 , 总结出他们原来并不知道的规律认识的实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更好地掌握了物理规律。

二、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不仅包括动手操作的能力, 还包括动脑能力。学生通过实验教学, 学会的不只是几个实验和一些实验技术, 更应当是物理的思维方式, 受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训练的素质教育。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把物理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实验设计中, 让学生在解决探索性实验过程中, 形成科学的物理思想, 学会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 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提出假设的思想, 以及把误差分析运用于实验中的思想。

2.注意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或终结, 都应提出相关的、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实验的途径、原理、方法和步骤, 使学生克服盲目的尝试和猜想, 培养学生的逻辑和推理的严密性。

3.在原有实 验方案的 基础上 , 重视发挥 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 变更实验条件, 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并通过验证,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鼓励学生大胆改进实验方法, 设计实验的新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把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 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为促进中职物理教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学校实验条件及学科内容等因素, 成立物理科技小组, 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性实验, 具体做法是:

1.小发明、小制 作。配合学科内容 , 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不倒翁、电子钟表、验电器、安装和检修家用照明电路、电铃电路等。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扩大知识面、发挥创造力又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结果表明, 寓物理内容于科技制作, 对于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10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 各级教育机构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为提升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 同样, 中职教育体系当中的数学教学也在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 为了提升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兴趣, 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原理, 采用多媒体软件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的成果较为突显, 值得在数学实验教学课堂上推广实施。

一、浅析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中职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与提升, 并从中职院校的考试制度、教学模式、培养方向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估内容等方面来施行教学改革。实际上,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不得不说的是, 相对于在我国各地区的重点高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较差。因此, 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初期效果并不明显, 学生对于该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不佳, 于是, 有的中职院校采取了分层式数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来改进教学策略, 简单来说, 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 确定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把学生分层, 再进行不同层次的数学实验教学与测评。

二、中职数学实验教学所面临的阻碍及其改善措施分析

在新时期环境中,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受到教学双方的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 中职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职教育的总体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一) 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鉴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所设立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较为特殊, 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 而且, 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等基础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 往往将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面。因此, 中职数学科目的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有效提升。实质上, 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采取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双方都要尽可能适应这种依托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软件的教学策略[1]。此外, 中职院校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对数学知识及理论的理解能力不尽相同, 这就给教师运用分层式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 所以, 更需要数学教师用耐心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改善数学实验教学现状, 进而冲破以往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桎梏。

(二) 改善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软件技术, 改善数学实验教学的氛围, 同时, 数学实验教师可以采取分层式教学模式, 以学生主体对数学课程的理解能力为导向来推进教学, 实践证明,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 运用多媒体软件技术, 改善数学实验教学的氛围

中职数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诸多前提, 尤其是教学双方的密切配合至关重要。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新开发的多媒体软件来辅助教学, 将音频、视频、图像等素材拿到课堂中来, 同时, 也可以让学生从网络平台上搜集有关某个数学知识点的扩展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中分享,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采取分层式教学模式, 提升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分层式教学模式不同科目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有所差异, 但其核心的操作方法大致相同, 有的教学策略研究专家也将其称之为“分流教学模式”[2]。例如:在进行中职数学实验教学之前, 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基础等因素将学生分成最少两个小组 (可以混班进行分组, 根据不同中职院校的生源数量来具体考量) , 在培养小组A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上面;相对而言, 在培养小组B中学生的过程中, 要侧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建立不同组别之间的竞争机制,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 避免差生产生负面情绪, 尽可能让多数学生参与到数学实验教学及评估过程之中, 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3]。

结束语

从以往我国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于学习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这与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思路的引导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策略来进行中职数学实验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较以往有所提升, 不仅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氛围有所改善, 而且,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鹏飞, 付军.高师院校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1 (01) :134-135.

[2]陈国成.数学实验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的作用微探[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 01 (01) :119-121.

中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 篇11

关键词:分析化学 实验教学 改革

0 引言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本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精选实验内容的前提下,不断地探索和尝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改进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学习更多的实用知识。

1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方面。实验内容按理论教材顺序编排,只有学习过理论才能做实验,传统陈旧的实验多,基础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太大,现代的、能够反映当今学科发展的实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的实践少。

教学环境方面。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尽管老师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认真地讲解,强调应该注意的事项,认真演示,学生做实验时不停地巡查,纠正错误操作,但一些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

实验设备方面。由于人数较多,只能几个人用一台仪器,好多学生滥竽充数,只是跟着凑热闹。而且,大部分实验仪器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2 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我们在以往教学中的总结,考虑到分析化学及其实验教学的实际和缺陷,我们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1 建立小组实验教学

我们将实验的学生分成多组进行,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会配合,教师多走动,多观察,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誤和不规范操作,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提高操作能力,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2 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弥补预习实验效果的不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利用多媒体在课堂实验前播放分析化学实验的视频教学短片或资料,让学生未做实验前全方位地认识本实验。

2.3 精选实验内容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一般是先理论后实验的理论指导实验的教学,应适当减少理论验证型实验,加强基本功和理论基础的训练,加强动手动脑的能力训练。对于每一步操作都要作严格规范,以养成细心、谨慎、敏捷的实验作风。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

2.3.1 精选基础实验

我们把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滴定分析操作,移取溶液和定量转移溶液等实验分别归类,分别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进行规范化操作训练,使学生熟练、规范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3.2 开设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2.3.3 适当增加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分析方法的前提下,开设了创新设计实验,学生可自行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2.4 完善考核制度

为了使实验成绩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我们改革分析化学实验考核的方式。成绩评定包括:实验出勤情况(包括缺席、迟到、早退等)、实验操作(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过程,实验观察、记录等)、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报告的格式、书写、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等)、考核成绩。

3 总结

中职电工基础课实验教学探索 篇12

中职学校开设电工基础课的专业是工科类专业, 如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模具、机械制造和电子电器等专业, 这些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自觉性不高, 男生较多, 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学习有困难, 但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积极性。

当前中专电工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实验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实验教学过程存在误区及其实验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等, 与现代信息技术没有进行整合或整合很少。

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电工教学工作中对电工实验教学的探索, 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和电工实验考核方法等方面。

一、电工实验教学目标

1. 以培养电工实验的技能为目标

电工基础课实验教学与中职特色相融合, 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目前在人才市场上, 学历的高低已不是企业招聘人员的唯一标准, 大多数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 中职学校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 使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从而主动地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电工实验的技能目标为:能够正确使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 掌握各种灯具、控制电路等的安装调试。

2. 将学生获得电工证书作为另一个目标

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又要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更能准确地反映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入考证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

二、电工实验教学内容

1. 增加实验教学比例

调查和实践表明, 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学科,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过小, 就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 比例过大, 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因此, 需要适当调整实验教学比例, 根据中专教学实际, 将电工基础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由原来的1∶3调整为1∶2。

2. 改革实验内容

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还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在实验内容上, 对电工实验课的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 按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验证性和研究性实验, 根据学校教学实际组织编写《电工实验指导书》。可以将电工实验分为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 针对不同实验的特点组织实验, 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改革, 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减少验证性实验, 适当增加实用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 同时将职业技能考核的内容融入到实验中。例如, 在学习了单相交流电路后, 进行了日光灯电路实验,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连接线路, 并能用万用表检查一些故障,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职业技能的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电工实验教学方法

1. 采取模拟的实验方法

学生通过模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而且能够培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 在以前的安全教育实验课中主要是让学生看录像, 播放一些触目惊心的事故案例或进行讲解来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 现在不但让学生看录像, 还要求每个学生对模拟人进行触电急救, 这种训练不仅能够摆脱枯燥的讲解, 而且使学生在急救的同时产生一种紧迫感。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不仅能够懂得安全用电常识, 而且也能够掌握现场触电急救的知识和方法。这些内容可以上传至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使用,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2. 进行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 即在进行电工实验时, 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实验练习。这样既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提高其动手能力, 又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效果。

在分组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时, 首先要把好预习关, 让学生通过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开始时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提问;实验开始后, 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处理问题的积极性, 发现问题后不当即指出, 而是启发学生自己解决, 引导学生多想、多动手、多比较, 诱导学生更多地去观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 进而自己动手动脑解决, 起到在实验运作中培养智力和训练实验技能的作用。实验中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配合好, 使每个学生都能增长自己的独立实验能力。

3. 规范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

(1) 明确实验目标

要明确实验的技能目标。电工实习的技能目标为:能够正确使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 掌握电工材料的性能, 掌握各种灯具、外线机床控制电路等的配线工艺。同时要求学生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全面训练。将电工实验指导书在校园网上发布, 并配以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或演示,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预习。

(2) 强调操作规程

电工实验操作的规程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人身安全、仪器设备的完好和实验的成败。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验室操作规程的教育, 严肃实验纪律, 并在每一个电工实验中提出应注意的问题, 让每个组长负责安全方面问题。

(3) 示范操作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动作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动手操作是实习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初学者, 指导教师在示范时, 一定要准确无误地操作每个步骤, 提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规范地掌握操作技能。

(4) 巡回指导

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 要做到脑勤、嘴勤、手勤, 不断巡回指导, 纠正不合理的工艺和错误的接线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在实验操作完成后, 由指导教师组织进行, 可以分小组进行, 也可以全班进行。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并指出问题, 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演示实验要突出趣味性和直观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所开设的实验感兴趣时, 才能激发起学习欲望,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实验内涵直至认真完成实验任务。而演示实验是教师主导的实验, 在设计运用时, 突出趣味性和直观性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获得好的实验效果。例如, 用一台示教板将日光灯电路各部分连接起来, 清楚地显示出它的各部分连接状况, 并接入电度表, 交流电流表, 接入补偿电容, 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日光灯在接通电源后的工作过程, 观察到补偿电容接入电路时, 对电路电流的显著影响, 这样就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对以后的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如, 搜集各类电动机等, 将其陈列在实验室内, 配上文字和图片说明, 学生总会饶有兴致地徘徊浏览, 从而很自然地提高了对电工实验课的学习兴趣。

5. 开展课外实验

有效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的活动要切实可行并具操作性。切实可行指实验室的房间、人员、时间安排要到位, 可操作性指活动的具体内容与活动的材料 (相关仪器仪表与元器件) 要到位。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安排的实验课任务外, 实验室每周抽出一天时间 (星期六或星期日) 安排固定实验室, 对学生进行开放实验, 有兴趣的学生可通过预约, 由老师进行统一安排。要求每个学生活动后写出第二课堂活动小结, 以便指导教师审阅后从中不断完善开放实验的科学方法。

四、电工实验考核方法

1. 考核原则

考核要改变原有单凭实验总结或实验记录评定成绩的方法, 遵循全过程考核的原则, 即从开始到最后全过程的考核, 遵循公开考核的原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实验考核, 遵循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 即将学生操作能力的表现和素质的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 遵循不为考试而考核的原则, 即考核是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服务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

2. 考核评分方法

考核评分是根据实际操作的合格程度、实验态度实验记录和报告等按不同的权重系数给出综合成绩。例如, 实验考核中实验操作占60%, 实验态度占10%, 实验报告占30%。

上一篇:活动义齿下一篇:未来的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