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反思

2024-11-05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反思 篇1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 主要是让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虽然目前的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开始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育, 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所以, 对当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同时, 分析探索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对策也尤为重要。

一、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反思

首先, 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过大, 教学内容及教学难度难以把握。因为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及教育的不均衡, 导致了高职新生计算机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其中, 有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种计算机水平的不一致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计算机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难易程度的时候, 就经常会遇到非常难以权衡的处境。

其次,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不能同学生的专业紧密衔接。可以说当前的各类专业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 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仍然还是统一采用一个教学大纲, 其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各专业在计算机方面的特殊需要,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再次, 当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效果不理想。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 很多老师仍然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师讲及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求学生如何做, 学生就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主体性根本就无法被有效激发, 当然也就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了。

最后,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不能正确处理好理论学习环节和实践上机环节的关系, 有的学生非常重视上机实践检验课, 但是对枯燥的理论学习不重视, 这就最终影响到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掌握。另外, 就是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仍采用笔试考核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样的检验方式直接引导了部分学生只是重视对计算机基础课理论的学习, 对于实践却非常忽视的现状。

二、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策略

1.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 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新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所以其教学目标就是要突出应用性,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尽力满足不同专业的不同实际应用要求及社会不同行业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需求, 同样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构建就必须要符合应用需要。对于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新体系问题, 具体来说, 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同不同专业课程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 选用和编订的教材内容要紧扣不同专业的不同应用需求, 要彻底走出过去那种知识多和知识深的状况, 要认真遵守少而精的原则, 另外还要尽力做到“因专业施教”。再就是, 高职院校还可以参考学生的不同兴趣及需要开展灵活多变的计算机选修课, 以便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及要求。

2.以学生为主体, 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学生永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也不例外,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要尽力做到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做到因材施教。为此, 高职院校可以再新生入学后就对所有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水平测试, 然后根据学生测试的结果来划分不同层次。教师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和确定使用的教材、遵循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当然, 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化的, 可以通过学期考试来摸清学生的动态变化情况以便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调整。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不但可以使得各类水平的学生都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和兴趣, 而且还可以不断促进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 最终也就可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3.构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体系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标准不够科学, 这也是影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所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革现有的考核办法也是势在必行的。因为计算机基础课是一本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 所以在具体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 都是需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构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体系, 就必须要在考核方式中加大实践方面的考核力度, 可以通过提交大作业并且结合传统考试的方式进行。另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上机考试系统, 争取实现无纸化的网络考试, 慢慢摒弃过去传统的笔试或软盘机考试的弊端, 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减少考试作弊, 而且还能确实保证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

4.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计算机基础课有着自身的特点, 那就是需要将知识性及技能性实现完美融合, 必须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所以, 计算机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尽力多亲手操作, 多亲身体验, 让学生多参与等种种方式,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上机活动获得满意的实践体验, 并且能在实践体验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而获得技术能力上的有效提高。

总之,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积极反思, 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革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不合理环节,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改革创新能力。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 就是计算机基础课, 计算机基础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实践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 对此, 就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 然后分析探索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反思,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芙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2]唐靖.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教育与职业, 2011, (11) .

[3]高建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辽宁高职学报, 2010, (05) .

[4]龚利森.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4) .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反思 篇2

对当前哲学教学之困惑的反思

阐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哲学素质、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及高校哲学理论教育的`困惑和反思.

作 者:沈晓珊 SHEN Xiao-sha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刊 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年,卷(期):2(4)分类号:B-42关键词:哲学教育 哲学素质 思维方式

对当前教师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3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善于反思(reflection)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

反思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反思是系统的梳理。反思虽有回顾之意,但并非简单的回想与追忆,而是对过去经历与行为的梳理,具有统整的功能。第二,反思是理性的审视。反思是个体对自身的思想、心理感受与行为的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问题解决的特殊形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第三,反思隐含行为的修正。反思虽是一种内隐活动,但除了“真实呈现”的反映,也隐含了要求“对照着做”,即根据某种预设的价值目标修正自己的行为。

观照反思的特质,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理性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师素养的过程。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如下。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虽然教师普遍认同反思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能促进自己在专业上的成长,但是他们也普遍感到对反思有困惑、有压力。当前,我国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的意识比较淡薄。当前大部分教师虽然能认识到反思对提高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但是,其反思还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教师的反思大多是为了完成学校课题研究的要求,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进行的。教师对于反思对自身专业成长的作用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2. 反思的水平层次比较低。教师反思的内容大多局限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回顾。教师注重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而对行为背后的观念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师的反思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而很少从自身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反思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很少对自己所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教师缺乏从自我职业生涯的全程来进行反思。

3. 反思的途径和方式单一。目前,多数教师的反思大多只停留于课后总结、课堂感悟、学期总结、教学随笔的形式等层面上,反思的途径也大多来自于对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反思。而通过与学生、其他教师、专家、研究者进行交流、沟通、合作来进行反思则没有受到重视。

4. 反思的视角狭窄。教师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学生教育工作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角度,大多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而缺乏从教师自身的角度、从同事、专家的角度、从理论文献的角度进行反思。

5. 反思缺乏专业引领。目前,教师接触到的反思的相关理论比较欠缺,他们所理解的反思基本停留在课后总结、学期总结等书面的东西。反思的内容局限于课堂教学,其中主要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氛围等的描述,而很少能深入。反思缺乏理论指导,大都是一些教学经验的总结。

从以上的现状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的反思还处于一种被动的阶段,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反思的内容也局限于自己的课堂,主要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教师大都倾向于从找学生问题的角度反思,而很少反观自身的不足。因此就很难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

教师的成长不仅受到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深入理解教师教学反思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通过反思成长为专业的教师。

1. 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在因素

(1)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反思的动力机制。教师信念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支配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不仅决定其做什么,而且决定其怎么做。因此,教师信念对教师的反思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理解教育的真正价值,把教学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时,才能自觉地将自己全部精力和情感投入教学,进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自觉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影响教师自我反思意识的确立。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具备了对自我发展的清晰的认识,才能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又能增强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教师对自我现状不满意,说明教师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有了自我发展的需要,为了寻求更完善的自我,教师就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3)职业发展动机能激发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要想使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这就要依靠教师强烈而持久的职业发展动机。职业发展动机是教师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职业行为的动力因素。有着高发展动机的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愿意为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促使教师不断自我反思,以达到完善自我的境界。

(4)教师职业经历影响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教师经历与教师培训对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许多职前教师没有为这种类型的思维做充分的教育准备。师范教育中,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主要定位于传递已有的知识经验,追求所谓的正确的、客观的、标准的答案,而忽视了反思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开设的课程类型单一,教学的研究太局限于专业,视野不开阔,缺乏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要方面的揭露(诸如反思),轻视了反思思维的重要性。结果导致教师教育视野狭窄,从而也就没有在此领域为职前教师做好准备。endprint

(5)教师现实状况直接影响教学反思的水平层次。教师职业的专业自主性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反思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狭小。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已得到了人们的共识。所谓专门职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拥有较大的专业自主权。首先,教师是一个多种角色的承担者,他们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哪里还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没有了专业自主性,教师就没有反思的空间,谈何成长,谈何专业化。其次,教师长期以来生活在一种规范的、重复的生存状况中。教师全部的生存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以及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而教师个体的生存意义却很少体现。重复而又繁忙的生活节律消磨了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使得教师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自我满足,从而缺乏寻求新的更高的目的和意义的意愿和行动,很难养成反思的意识和反思的习惯。

2. 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外在因素

(1)学校氛围。对教师来说,学校氛围是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外在精神力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领导行为最能体现其影响。一所学校拥有何种氛围,与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密切相关。如果校长不带头进行反思,那么要在学校形成一种反思的氛围是很困难的。民主、开放的学校氛围最有利于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学校中,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教师们愿意互相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教师们也愿意与校长一起探讨自己教学中的收获与困境。这样,就能在教师们心中产生一种开放的思想。因此,良好的学校氛围对促进教师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校,大多表现出的都是一种封闭、专制的学校氛围。教师们之间很少有真正的交流,有些教师与校长的交流几乎没有,从而不利于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

(2)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影响着其教育教学行为,而反思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更好理解。传统的课程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课程”只是政府与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至于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应该在什么时候教等都没有任何发言权。这种制度化的课程导致教师长期以来缺乏课程意识,教师所认识的“课程”只不过是课表上罗列的学科科目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而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也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基本上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师无需思考更多的问题,他关注的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课程管理政策,课程不再全部由国家统一制定,而有一部分的课时量留给了地方和学校来开发和实施。与此同时增设了6%一8%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所采取的策略是由国家制定实施指南,但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来选择和确定的。如此一来,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成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成了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具备整合课程的能力,面对更加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教,还要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就给教师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大的空间,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具有主体反思意识的创造者。

(3)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反思是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虽然,大部分校长知道自我反思的意识对于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但我们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却主要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并且与教师的奖惩挂钩,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分数这一把尺子,分数迷惑了教师的双眼,遮蔽了教师的心灵,教师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而教师却没有自觉地进行反思。家长、社会似乎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只要成绩好,教师无论做什么都不为过;只要成绩好,做什么都是合理的。分数遮盖了其他一切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很难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反思自己行为的不合理性。

(4)管理方式。费斯勒(Fessler)的教师生涯发展影响因素论表明,学校校长的管理方式会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影响。学校的管理类型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压迫式的、家族式的专制管理;二是参与式、民主式的管理。如果校长仅仅以管理为中心,采用第一类专制式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缺乏信任和尊重,且一味地以一种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查监督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督导,则易使教师丧失反思的积极性,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求个人的发展。相反,校长如果采用第二类的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方式,营造一种信任与支持的氛围,并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为教师的教学专业方面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师的积极性就高涨,敢反思,愿意反思,以求得自身的进步,促进学校的发展。环境对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明显高于物质激励、提供升迁等手段。给教师适度自我支配的时间是最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适合教师群体的发展,最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这充分说明管理方式对教师反思的重要性。

著名学者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对教师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反思与不断学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保证,它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要使专业化的要求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真正变为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的自觉行为,教师必须做到不断地、自觉地、全面地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活,从对职业行为的反省上升到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反省,这样才能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从而经营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教师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是以反思促成长,通过反思获取专业的自主性,实现自我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开发区中心小学)

论当前高职院校英语阅读教学 篇4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 获取作者原意向表达的信息。同时, 学习者在辨认、理解视觉信号输入时, 无疑需要调用知识网络中各个方面的知识:一是语言知识、词汇、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等。二是对世界的认识、有关阅读内容的文化背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两种知识缺一不可, 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项, 阅读无从谈起。在大部分情况下,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 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根据上述阅读的心理机制, 英语阅读教学应注意语言知识问题。语言知识指语音、词汇、短语、句子结构、段落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是传递信息的媒介。阅读时被激活和调用的非直观信息中, 阅读者的语言知识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它是辨认视觉信号输入的基本手段。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 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实际阅读能力。它要求学生准确了解所读的内容, 即要求学生能清楚文章中词汇的用法, 学会句子的分析, 了解相关的背景, 以掌握文章的内容。它侧重的是阅读的两个大方向即阅读技能的训练和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 课程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尤为重要, 目的在于广大学生通过阅读课能掌握更多的实用知识。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阅读者阅读后留下的心理痕迹往往是语言的意义和信息而不是语言形式。许多实验表明, 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在一起时, 学习者易于记忆, 难以遗忘。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应多做意义练习, 少做机械练习。卡罗尔的模式表明, 在阅读者的非直观信息中, 非语言信息也是极重要的因素。中国文化和外国或异域文化的差异在外语教学中引发了众多的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英语的教学材料不可避免地符合了相当部分的异域文化的内容。当两种文化接触时, 常会发生碰撞、扭曲和变形, “文化障碍论”由此而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受文化障碍干扰较多的理解主要发生在语篇或话语层面上, 即语篇的语境中心所包含的副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所阅读的内容, 减少理解的偏差, 以达到语言习得理论中所提到的“移情”的境界。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侧重点

在阅读中, 学生对通过视觉得到的语言符号信息加工的过程首先受到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制约和控制, 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中的要求和目标起了“过滤屏障”的作用, 如果不需要, 感觉记忆的一部分信息会很快消失。信号的取舍取决于找到屏障。如果学生只注重语言知识, 那么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课文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 对全文的理解会显得支离破碎, 这样就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 教学目标的设置完全取决于教师。由此可见, 虽然学生是主体, 是学习者或阅读者, 但教师的控制和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仍是决定性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既准确地理解语篇的意义, 也应增加语篇和段落的构建和句子结构等知识。同时, 充分发挥监控作用, 也是有效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重要原则之一。目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学的重心往往放在词汇和句法这两个基础层面, 孤立地讲解生词、短语、句型, 整个阅读教学活动是以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为中心并进行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练习, 而对于语篇分析这个高级层面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只掌握了部分语言能力, 而忽略了对语篇的宏观把握, 虽然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但没有注意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能力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因此, 改进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对阅读教学的规律、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已迫在眉睫。语篇分析理论中关于语篇宏观模式及语法衔接、词汇衔接等观点, 为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开辟了阅读教学的新的视角。把握住篇章中的各种衔接机制, 读者可以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语篇, 从逻辑上预测后续部分的语义, 从而正确地理解语篇, 了解作者的意图, 有助于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发展其思维能力。

因此,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沉浸于自然真实的语篇之中, 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来理解阅读内容, 并从中逐渐学会和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教师要启发学生进入阅读输入的语境, 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顺着文体的思路去体验和感受阅读材料的内容, 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交际的工具, 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就英语教学而言, 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蕊.语篇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 2009 (12) .[1]王蕊.语篇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 2009 (12) .

[2]殷艳阳.能力本位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体现[J].科技信息, 2009 (34) .[2]殷艳阳.能力本位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体现[J].科技信息, 2009 (34) .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反思 篇5

篮球运动是一项极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性的运动项目之一,高职院校的篮球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踊跃参与,因而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篮球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同时,认识和理解该项目的基本知识,学习和运用基本技能、战术,培养从事该项运动的浓厚兴趣。那么,如何使篮球教学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学思想和贯彻落实,如何将篮球运动的教育功能和篮球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机的融合到教育实践中,应是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篮球教学课堂中,应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采用新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教学,以此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的目的。

一、深入调查,认真了解学生的状况

由于篮球课是一项热门的课程,其特点是学生参与人数多,学习积极性高。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大。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认真调查,了解掌控一手资料,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又要让学生学有可得,终身受益,所以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多下功夫。大多数人认为,上篮球课很简单,不用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打球就行了。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篮球课和其他的课程一样也是要教授运动知识、体能训练的课,每节都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

二、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可教学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具体动作要领,并能预估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方法,同时还要掌握可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其重点、难点设计的辅助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难点。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可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智慧与才干。

三、教与学相互促进

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多面复杂,规范性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必须选择好适合学生的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篮球课人数多,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差异大,有时还出现男女同班教学,如果所学内容相同,练习方法和手段相同,就会让有些人觉得无所事事,有些则感到力不从心,对学习有一定的压力。所以要将预先研究分析的学生分成2—3组,根据不同的组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实现分组教学,对有一定基础动作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学中要强化动作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为主;对那些基础较差的或根本没基础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应以基础为主,从熟悉球性开始,传球、运球、投篮等各项技术,精雕细凿,循序渐进。从一开始就重点强化动作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以免形成错误动作难以纠正。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重点、要以求精,求实为主,是不是实用,是不是符合战术需要,是不是与下一个动作有机的衔接,这样的要求使得学生在练习时形成和培养了一定的战术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要先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要注重把提高篮球技术水平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充实性、文化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教学氛围,更新篮球课的教学方法,应侧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大学生玩得高兴,练得有趣就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在篮球课上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大学生得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既有苦和累的磨砺,也有轻松快乐和满足,只要在其中既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当然,玩要有一定的章法,更要有新意,是大学生所乐意接受参与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将完成教学任务与游戏、娱乐和一些常规的教学内容及形式结合起来,教师要动脑筋,大胆创新,给大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激发想要想要练想参与的意愿,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篮球课学习活动中。在篮球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与教材,学生特点,动作及技能形成不同的阶段,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而创造性的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篮球课的教学不仅要教授篮球技术,不应把篮球理论知识,技术运用,裁判的规则及当前世界篮球最新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师要知识全面,不仅要了解国内CBA,CUBA联赛情况,还要了解NBA联赛,世界杯等重要赛事。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兴趣不

一、追赶时尚、猎奇心强,常以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只有具备全面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满意,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目前,大学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掌握篮球技术动作,更多的倾向于全面素质的发展,如做人、做事。教师的职责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的篮球技术及锻炼身体的方法,还要“育人”。而学生要端正思想,看清自己,要学到真本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道怎样去打篮球”的大学生,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多做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心理生理及技战水平等制定教学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篮球课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篮球运动的精神要素,丰富和发展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身心素质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诱导和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技术教学中,不能停留在单一技术教学的原点,而是能把在游戏中安排技术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思考点。在学生篮球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教师的积极引导,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动力,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开拓思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不断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提高,让学生懂篮球、爱篮球、会篮球、更会做人,这才是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反思 篇6

关键词:德育教育 人文关怀 缺失 思想性 艺术性 如今语文教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教学成效十分显著。知识始终要与思想对话,没有思想的语文课不会走得太远,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最大特点,反观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对人文的解读,更多的人认为是德育教育,其实德育跟人文不能划等号,把人文关怀简单的理解为德育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难以达到。贾书建先生认为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传授的是文化;传承的是精神;积淀的是素养;唤醒的是人性;修炼的是慧心;塑造的是人格。朱永新先生对人文的解读是:“人文,拆开来看,一个是人,一个是文。第一是关心人,关心人类的命运;第二是关心文化,关心人类的文化,关心民族的文化,关心世界文明的发展。”针对现时代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还太少。

一、语文教学中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流失过多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许多时候变成了政治教育,当然政治教育必不可少,非常重要,但不能与前者划等号,而现实把政治教育注入语文教学中,缺少理性分析,尤其是对文学形象地分析,必然是树立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定有政治觉悟,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往往故意夸大其政治地位和文章的政治教化功能,忽视了文章本身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流于空喊口号的浮泛,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有名的《蚕妇》诗尽人皆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读到这诗总是想起老师的满腔悲愤:“封建社会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可以说生不如死。”蚕妇是一位大胆的反封建的勇敢的英雄。在学习《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时,对范仲淹和欧阳修在政治上的失意表示出极大地同情,对他们的政绩则大加褒扬,在他们的治理之下,物阜民丰,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可谓是一首盛世凯歌。一前一后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封建社会,人民生活怎样有两重天地?这导致了教学中的自相矛盾,对于学生关于“开元盛世时的人民幸福吗?”的疑问,我们老师却不能做出解释。

如在一次批判法轮功的作文中,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只一味谩骂,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去认识邪教的危害和李洪志想颠覆国家的险恶用心。以法制国这一基本国策首先应被教师接受,人权入宪、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入宪,这充分体现了法制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笔者并不是夸大其辞,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不仅如此,美国9l1事件发生后,多数学生幸灾乐祸,这些在学生作文和言论中已有明显体现,对美国民众应该同情,这是人道主义关怀,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钓鱼岛事件,中国人砸日本车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不禁让人想起了鲁迅笔下麻木而又无知的看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更加科学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胸怀认识世界。让我们的文学作品体现出应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功能过于突出

当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功能过于突出,以鲁迅作品为例,我个人认为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不应仅仅停留在阶级斗争上,应具有时代特色,有我们现代人的解读,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不能把其仅仅作为“政治的传声筒”。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发现鲁迅的散文处处充满人文关怀,鲁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其细腻的感情、善良宽厚的人格、乐于助人的品质深深烙在其文学作品中;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更多的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为的是引起国人的警醒,拯救国人的灵魂。我发现,高大全不是鲁迅的真实面目,投枪和匕首也不是鲁迅作品的一切,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发现我已走近了一个真实的鲁迅,我也越来越接近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看到鲁迅的天真幼稚,看到阿长的善良、厚道、淳朴和对鲁迅深深的关爱,那如亲母般的真情让鲁迅铭记一生,并时时给阿长以母亲般的祝福,鲁迅向我们传达的是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根本看不到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发现鲁迅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快乐自由幸福始终伴随着他,即便是最严厉的老先生,戒尺也不常用,还能上树折腊梅摘蝉蜕,画绣像,鲁迅在这里接受了人生的启蒙教育,也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一点都看不到封建教育制度对童年的迫害;在《社戏》中,我们看到农民的好客、善良、厚道、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看到淳朴的民风,如水一般清澈的心灵,这怎能不勾起我们对平桥的向往,我们也看不到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在《一件小事》中,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从来没有抹去过,这件事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鲁迅的敢于反省和自我鞭策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德:在《孔乙己》中,我们看到作者对旧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对封建科举取仕的深刻反思。从孔乙己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懦弱、迂腐、懒惰,看到更多的是他人性的弱点和作者对他的同情,却没有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我认为,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他的散文处处体现了一个仁者的风范,他的小说和杂文流露出一个侠客的情怀。鲁迅的作品充满了侠骨与柔情。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观念反思 篇7

一、科学概念的建立缺失探究活动环节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然而在传统自然教学中, 我们却常常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 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 上课做实验也只是为了检验课本知识的正确性 (有的老师简直就将自然课本奉为至高无上、勿庸置疑的《圣经》, 好像只有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 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

自然教学的前辈刘默耕老师早就批驳过这样的观念, 他认为:“实际问题总是具体的,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很大的差别, 它往往并不是套用一两个概念原理就能解决的, 只有真正的‘活知识’才能给人以力量……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 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第68-69页) 而且, 更重要的是, 自然课本上呈现的知识在被学生个体接受之前, 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在实际教学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 许多老师会对学生概括的科学概念不准确、不严密而大伤脑筋, 总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完善它, 使之成为课本结论的克隆, 唯有如此才感觉到踏实。比如, 让学生形成“溶解”这个概念的时候, 许多学生对“分解成极小的微粒”不能理解, 转而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化了”“跑到”等词来表述, 而我们的老师却有时候不惜代价地在此问题上纠缠不休, 结果是越讲越不清楚, 原本清楚的倒变得模糊了。

其实, 学生即使记住了这个概念也不一定会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因为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获得的新知识 (如儿童被告知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是个球体、轻重的物体同时落地、衣服保暖并不是因为衣服能产生热量等) , 儿童可能知道教师在说什么, 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 并在考试时正确回答。但每个学习者都是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因此对于上述听来的知识, 儿童常常是半信半疑, 很可能想不通, 在他们后续的思维中仍旧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 或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理论 (有时用书上的或听到的理论, 有时又用自己的理论) 来解释。教师的解释或书上的理论与儿童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之处并未获得合理的解决。由此看来, 我们不能把科学课本上的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 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理解来作为理由, 强制学生接受它, 更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性来压服学生, 要在探究活动中让知识触动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心灵的振颤。

所以, 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 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那么, 教学只能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结论, 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即使在课堂上出现的现象和课本恰恰相反, 那也只能怀疑学生做得不好 (如是否是操作不规范等) , 而绝不怀疑知识的正确性。如有一次, 我听一位老师执教“太阳能热水器”这一课, 课堂上, 学生发现平躺在水杯里水的温度比斜放的水杯里的水温度要高, 与课本上的叙述恰恰相反。这位老师略一思考, 作出了这样的回应:“你们的操作有问题吗?再重做一遍试试看。”重做以后, 那个小组的汇报也符合了教材上的答案, 也不知道是真的测准确了, 还是孩子们“聪明”了, 反正, 笔者在多次的测量中, 一直是平躺的水杯里水的温度要比斜放的水杯里的水温度略高。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的课堂中, 假如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 那怀疑的应该只能是学生的知识和判断力, 而不是教材或教师。教师的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 它就装在教师的脑子中, 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和“善良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猜出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常常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 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而是在猜测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提问和讨论成了一场猜谜会。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对各种观念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 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念, 以别的观念代替自己的见解。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 但很难产生自己的思想, 缺少分析和批判;他们非常顺从, 以至于在理智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具有的探究的好奇心。

二、科学知识的习得过程轻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的差异性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观念: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 无需怀疑的;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得出这个结论, 让他们理解、记忆下来, 能够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所以, 在自然课堂上, 一般的老师用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得到结论;即使是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传递知识, 只是换了一种传递方式:让事实和现象去告诉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对知识做出检验和分析。

另外, 我们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解的标准性和唯一性, 常常认为, 在上课之前,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基本是无知的, 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片面的日常经验, 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基础, 而日常经验与课本知识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它常常会妨碍正确的知识传授, 所以教学必须把正规的知识告诉学生, 并与日常经验划清界限。

然而, 事实上,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自己的理解。对每个学生来说, 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 渗透着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学生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 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 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 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 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 他们也可以以相关的经验为基础, 依靠他们的判断, 形成他们对问题的解释。这不是胡乱猜测, 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假设。因而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 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 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 进行相应的教学引导,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在认识某一个自然现象的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对这一自然现象本身有一定的理解和看法 (现实的或潜在的) 。所以我们的科学教学不能对此不管不顾, 另起炉灶, 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同时,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 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反思 篇8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存在的问题

1. 高职公共英语课课堂存在的问题。

大学新生, 尤其是大专新生在升入大学后, 会面对一个全新的, 不同于以往的高中英语学习环境。在高中学习时, 教师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讲得多, 讲得细, 使得学生过于依赖老师, 缺乏主动的学习动力, 更别提什么兴趣了。而到了大学后, 由于讲授重点、知识点和高中不一样, 新生所存在语法知识的漏洞得不到弥补。加之英语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听起来毫无生气, 不愿上英语课, 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它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甚至放弃英语的学习。

2. 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越来越差, 高考英语150分总分能考到50分的学生一个班连31都不到, 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词汇量少, 语法知识匮乏, 所以识记单词困难、理解语法晦涩、阅读课文迷茫和练习写作无从下手, 最终导致说不出, 听不懂, 读不明, 写不来。加之压力减小, 长此以往就不再想学习英语, 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

3.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师资水平问题是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当前, 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授课任务相当繁重, 普遍超负荷工作, 加之大多数从师范院校毕业, 虽具有较高的英语理论知识, 但技能性较弱, 不具有“双师”资格, 对化工、机械、电子、经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不甚了解, 又缺少专业技能的实践经验,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内容对接。另外, 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少, 对口的培训班也不多。

二、现代高职公共英语课发展趋势

1.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实用化。

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 还要为个体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因此, 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的课程, 如英语和计算机等, 也越来越离不开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但对英语的需要仅仅是能听得懂对方的意图, 说得出自己的想法, 阅读一些路标、简介、说明书、科普之类的就行了, 这就让英语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成为了一种趋势。

2.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任务化。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办学方针, 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 已有人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体系, 即英语基础知识整理和巩固模块、求职就业模块和专业用途英语模块。专业课教学的开始、展开与结束均以项目为中心, 以项目为中心整合所有教学要素, 公共英语课就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因此, 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也被“任务化”了, 也成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3. 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学习主体化。

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越来越普遍。此外, Internet网带宽不断增加, 教育电视台的数字化逐步改造, 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和计算机的配备都有了较大提升, 为学生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新技术在教学领域地不断应用, 实施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已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4.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职业化。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目前的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职业人”的需求的培养, 因此,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从行业引进了一些骨干技术人员进行教学, 如在外贸公司工作的英语翻译人员, 在外企上班的物流岗位的人员等“双师型”教师。因此,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职业化转型与能力提升是目前高职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结合我校英语课教学, 谈谈公共英语课改革

针对我校目前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 顺应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发展趋势, 依据“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我们认为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

突出实用性、生活性是普通文化课程改革思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联系的, 要突出实用性, 就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与生活结合了, 就必然会突出实用性。大学英语专家刘润清教授10年前就说过: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 ESP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因此, 在我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加强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 使其了解所教班级的专业发展对英语课的要求, 学生应具备的英语知识以及掌握程度。

同时, 我们将树立“大课程, 大平台”意识, 实施模块化英语课程建设, 这将是未来高等职业技术英语课程建设的主流。在我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第一学期仍然进行基础英语教学, 同时增加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和专业相关的科普文章的阅读;第二学期进行简单的专业基础英语学习, 如, 岗位英语、操作说明等;第三学期开设英语选修课。如, 大学英语3级考试、英美文化、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使用的科目。

不管是ESP教学改革还是模块化教学改革, 都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不单是知识的积累, 更是会成为今后从事专业领域工作服务的工具,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真正实现英语学与用的无缝接轨。

2.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要“任务型”。

高职英语学习强调“能力本位”为主, 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很好地选择。因为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非常重要。同时,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交际任务为核心的语言教学途径, 强调“做中学”。这种教学途径体现了语言教学目标由语言结构向语言功能的转变, 强调由“教”向“学”以及由“学什么”到“怎样学”的转移。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既要求传授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 又要求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公共英语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要素,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能为专业课教学打好基础。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 把学习者看成是目标情景中的语言使用者, 而不是课堂上单纯的语言学习者, 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围绕某一话题即任务展开, 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环境, 引导学生动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 并结合亲身经历, 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 通过“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和“学中做” (Doing by learning) 的学习方式, 完成任务并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

3. 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要主体化。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它能使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展。比如在美国的学校, 英语阅读 (相当于我们的语文) 课程的内容就比我们灵活得多, 他们没有固定的教材, 而是由教师自己挑选一些时代感很强, 学生很感兴趣的小说让他们大量阅读。这样既能大大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我们的英语教学内容要选择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材料来进行, 如, 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科普材料;或布置一个任务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或拍成视频通过e-mail转发给老师,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 如, 英语广播建设、英语晚会、英语技能比赛等。

4.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要职业化。

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教师要想实现行业化的发展, 需要教师、学校和高职高专职称评审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 我院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第二专业, 多与所任班级的专业课教师沟通, 了解基本的专业知识, 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和英文缩写, 阅读英文说明书和科普文章, 积极承担行业英语的教学。同时, 多与外校英语教师交流, 听示范课、观摩课, 参加国培省培, 甚至出国培训。

四、结束语

因此根据当前高职发展趋势, 推进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教师只有行动起来, 顺应潮流。同时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对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都有很大好处, 所以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推行它, 把它的影响辐射作用发挥到最大。

摘要:由于中国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高职院校近十年来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但教学与应用仍然脱节, 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针对我院公共英语课存在的问题和当前高职的发展趋势, 我院公共英语课将做出如下改革: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要实用性, 教学模式要“任务型”, 学生要主体化, 教师要职业化。

关键词:发展趋势,推进改革,实用性,职业化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出版社, 200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与对策[M].上海外语育出版社, 2004.

[3]刘润清.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版社, 1999.

[4]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 2003, (4) .

关于当前高中小说教学的反思 篇9

然而,当前的高中小说课堂教学却常常在学生中遇冷。高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他们喜欢看小说,但对我们的高中教材小说选文反应冷漠,虽然许多学生在新学期刚刚收到新的语文教材之时就把小说单元先睹为快,但这种兴趣很快消失,小说教学课堂多为沉寂。难道是这些选文已过时了吗?能够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小说作品,都是经过多次筛选的经典之作。关于这种现象,语文教师们往往归咎于学生们长期养成的小说阅读习惯。如“喜看而恶读”,即仅仅把小说当作消遣的对象。因为看小说是一项费时费力却不花心思的活动,又能从中获得娱乐与消遣,因此“人人喜看”。但所谓“消遣”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最表层。大多数学生所痴迷的恰是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深入一些的是人物形象的简单分析。就像看影视剧往往只关心故事结局或把人物简单地分为好人或坏人。作为语文学习这样的文本理解显然是不够甚至是有偏差的。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对以往的小说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正是小说传统课堂教学所形成的固有模式促成上述现象的产生与蔓延。在小说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重“析”轻“品”。即习惯把小说教学重点仅定位为分析课文,找出答案。主要表现为先情节、后人物、再环境,不论文本区别,篇篇如此,课课雷同。所谓“分析”大多只建立在学生通过“看”小说得来的初步印象上。如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教师的提问不外乎“文中人物是个怎样的人?或文中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然后再让学生把一些形容性修饰语当作标签贴到相应人物形象上。作为分析人物形象的必要环节如品味言语特色则被忽视。更不去揣摩人物心理变化和由此带来的个性发展。这种停留在表层的文本理解与“消遣小说”时并未有本质区别。如果说学生喜“看”恶“学”是因为课内小说学习失去阅读选择的自由度且成为一项学习任务,而失去消遣的兴趣。那么教师的重“析”轻“品”则使课堂教学流于肤浅,拘于形式,更使已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的高中生感到索然无味。

如何才能使高中小说教学走出这种尴尬的境地呢?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措施: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分析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课标亦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完善主体人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若要调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应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所做的不仅为学生提供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空间,还应对学生的质疑与思考充分尊重,哪怕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还不成熟或有偏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敢于质疑、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实践。其次,在小说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主体参与时间。这个过程里教师所能做的只是参与、组织、指导教学活动,如:激发兴趣、引导思路、揭示方法、调控节奏、答疑解惑等。应着重确立学生的小说鉴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容地展开与作者、作品的对话,并进行交流、讨论、评价、扩展等活动。再次,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小说是文学性、人文性、情感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学生对其的鉴赏过程就是一场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都进行激烈的情感碰撞。教师可以以情唤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并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其在发现、探讨、争辩过程中张扬个性,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教师、学生、文本间的三维互动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课堂的基本元素。教师、学生、教材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承载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联结师生的桥梁。作为教材的小说文本蕴涵了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客体独特的体验与理解,是文本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的特殊观照。对文本信息的解读是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的必然的信息交流过程,小说系统教学就是三方信息的整合。在教师、学生、文本间的三维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是鉴赏的主体,文本是课堂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走向文本,与作者、文本展开跨时空的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思维碰撞,实现人生的超越性体验。同时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互动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明确教师在小说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

“教师”是掌握了足够专业知识并具有教学能力的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传授能力使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先知先行的优势,只有具备这些优势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

作为学生合格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博学而热情的老师。特别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传授能力还应具有深厚的学养(包括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和对生活与美永远不灭的热情。其次,教师应做好引导学生的准备。除了深厚的学养,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活动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文本的准备和对课堂组织的准备。对文本的准备即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和深入理解,包含: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对思想感情倾向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对主旨的哲理性理解,对语言特色的体会。以及对文本创作手法的欣赏与评价如:语言艺术,构思艺术,人物塑造手法,环境描写的技法。教师不妨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带入课堂,只有具有个性与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积极创新的学生。而对课堂组织准备则要求教师掌握一定课堂组织的科学方法与策略(如学生心理的把握,思维的启发,课堂节奏的调控等)并能够应学生与课堂的变化而调整组织方式。

最后,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在对文本的准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可落实到以下几点:(一)关于小说基础知识的教学。小说类型,小说类别,小说作者、题材、流派风格等知识性内容可先由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再由教师课堂补充,再由师生一起讨论,分析来加深印象,强化巩固。此外,小说文本常常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社会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得到文史哲美等方面的熏陶。教师不可忽视这个过程,应尽量利用这个过程丰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二)关于文本理解层次的教学。不但要给学生的阅读留出足够的时间,而且教师应尊重并重视学生的阅读初体验,勿将教师或教参观点过早强加给学生,此时,教师可作为平等对话的一方参与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的思考,并将其引入正轨。(三)关于文本鉴赏层次的教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本着文本细读的原则,用鉴赏的方法对文本本身进行审美体验。小说鉴赏尤以人物鉴赏为重,在这个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深入文本,体味言语特色,在脑海中重构人物形象,教师应尊重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再创造。同时学生还会对文本语言风格,创作手法,构思方法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将在师生间同学间的讨论和争辩中不断深化。(四)关于小说扩展层次的教学。从文本出发的对相同题材、相同流派、相似风格、相似背景、相近时代、相近主题的作品群的延伸阅读。从作者出发的,对作者的研究与对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的阅读。以及对小说评论写作和小说模仿写作等等。都可鼓励学生去尝试。此外,小说阅读在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中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教师可通过适当引导激发其审美情趣,培养其审美能力。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反思 篇10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经济增加强劲,GDP保持年均8%的持续增加,让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与我国的合作共赢。在国内外频繁的贸易往来中,物流行业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即使在全球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贸易“寒冬”,各行各业的萧条导致物流行业业务量锐减,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期通过物流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复苏,足见物流业的重要地位。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制造业的需求回暖,对物流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物流业务更多地由区域物流向国际物流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语言能力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的物流从业人员不仅要会操作机器设备,进行物流作业,而且要能认识国际贸易往来使用的英语单证,能识别英语书写的包装说明或集装箱编号,能用英语进行简单地业务沟通。这些能力将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优势。因此,物流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重要意义不可小视。

2 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第一家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起,至今不过九年的时间,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简述如下。

2.1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主动学习意识较淡薄

根据调查,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都在及格线以下,与本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受到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许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存在畏难甚至厌学情绪,更别提枯燥难懂的专业英语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少学生进行物流英语课程的预习或复习,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平均每人每周不足一小时。

2.2 物流专业英语教材没有形成合理的体系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物流专业英语教材仍然是摘选国外的一些专著或期刊文章修订而成,强调物流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因此在真正工作中使用较少。这些文章更侧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英语语法、专业词汇为主,学生学习之后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2.3 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方法单一

以前普遍的情况是由外语系的老师讲授物流专业英语,由于缺乏物流专业知识,很难对所教的内容有深入地理解和拓展。现在不少学校开始安排物流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教授这门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能力相对提高。但是由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到高职高专任教,这些年轻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侧重教材的讲解,忽略了与物流活动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容易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

2.4 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不恰当

许多老师仍然选择用一份期末试卷来考察学生的物流专业英语水平。虽然能够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翻译能力和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也易于批改评分,但是这种考试方式难免以偏概全,无法反映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3 对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建议

3.1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难度,做到难易适中,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专业课知识理解英语文章的内容,增强信心。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术语翻译比赛、组织小组接力竞赛游戏、播放与物流相关的有趣视频以及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邀请在知名物流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回校开展讲座,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谈英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2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取教学内容

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单纯的学习阅读专业文章和专业术语显然无法满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目前虽然有一些物流英语丛书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系列分册,但是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难度偏大,而且由于学时的限制这样系统地学习各分册也不现实。老师可以以某一本有针对性的、难度适中的教材为基础,结合物流行业的岗位要求,补充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英语处理物流业务的综合能力。例如,补充英语商务会话的音频材料,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从中学习如何用英语介绍本公司的业务,接待客户,接听客户的咨询电话,培养英语口语能力。再比如,补充国际知名物流公司某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的英语视频短片,让学生在了解国际先进作业模式的同时,提高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补充国际包装标志的图片资料和物流业务中的各种英文单证,要求学生熟悉包装标志,熟练掌握主要业务单证的填写。而使用英语阅读和书写工作邮件是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所以这方面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精心选取的补充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能有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3 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改变课堂上老师一个人讲解课文内容、翻译句子,学生一味记笔记的沉闷气氛,增强师生的互动。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教授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3.3.1 将听力训练与口语训练结合进行

选取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实用的听力材料,按照不同情境或工作任务分单元展开学习,例如,工作面试、新入职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接待客户、接听客户电话等。首先介绍大概的背景情况,然后带领学生听听力材料,反复几次后一起复述其中的重要信息和常用表达语,最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该场景的对话,推选代表上台表演,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会话水平,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发挥创造力,增强其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信心。另外,要充分利用物流实训室和现场实习的条件,采用情景教学法,结合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分组用英语介绍物流的主要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3.2 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该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达到何种目的。是读懂甚至翻译每个句子么?是熟练掌握科普文章常用的语法么?这些要求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显然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即使是本科学生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且这种偏于英语理论的学习更像是公共英语学习的内容,忽视了专业英语的实用特点。阅读是读者获取外界信息的有效的、重要的途径,英语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窗口,通过阅读英语文章,我们能够及时了解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获取最新的专业信息,学习和运用具体业务的运作经验,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因此如果“通过阅读获取有用的信息”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就要求学生具有英语泛读和精读能力。泛读首先帮助我们在海量的信息中剔除无关内容,查询特定信息,这在如今信息爆炸、生活节奏紧张的时代是一项重要技能。泛读常使用掠读(scanning)技巧,目的在于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所读文章的主旨。例如通过浏览文章的标题、摘要、第一段和结尾段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如果内容值得仔细阅读,再逐字逐句阅读全文。如果要寻找某些细节信息,可以先阅读各段的首句和结尾句来查找相关段落,再逐字精读。精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标注出疑难之处,再集体讨论和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要求学生完成课前准备作业。例如,学习国际物流行业现状时,先请学生分组搜索国际知名物流公司的信息,包括公司标志、主要业务、行业优势等,上课时向大家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目的,老师可以补充一些最新的业界新闻,或者是先进物流技术的背景知识。例如,讲到仓储(Warehousing)部分时,补充越库(Cross-docking)型仓库的相关知识;讲到物流信息技术(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部分时,补充介绍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运用的视频资料。

3.3.3 写作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通过物流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业务信函的写作能力以及主要物流单证的填写能力。基本业务信函包括业务书信和电子信函(如传真、电子邮件)等,物流单证包括提单、商业发票、装货单、装箱单和提货单等。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作业流程,而且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用专业英语初步处理物流业务的就业竞争优势。

3.3.4 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所以物流专业英语除了要用到基础英语中的一些核心词汇外,其词汇主要由运输、仓储、供应链等与物流有关的半专业技术词汇和专业技术词汇组成,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词汇,而且大量词汇是由构词法转化、合成、派生而成。了解专业英语词汇的这一特征,有助于我们猜测词义,逐步扩大词汇量。例如,对于由词根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的专业词汇(如sign—consign—consignee)可以采用词缀法,即掌握常用的词根、词缀含义并结合物流专业知识来猜测词义。对于由两个或几个词组成的合成词,只要知道其中每部分的意思,就可以猜测出所组成的词的词义,例如,airfreight, bonded warehouse等。物流专业英语词汇中有很多缩略语,多以每个词的首字母简写而成,如B/L表示Bill of Lading,SKU表示stock keeping unit,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生对缩略语的记忆会更有效。

3.3.5 改革考核方法

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而是从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和翻译等各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考核机制,即采用小组作业、汇报演讲、基地实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考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再根据各部分所占比例计算出学生最后的成绩。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

3.3.6 师资水平的提高途径

为了解决物流专业英语师资不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外语系老师和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年轻物流专业老师下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实际了解物流行业相关的作业流程。这样有助于老师加深对物流知识的理解,从物流角度教授专业英语。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争取邀请一些外企的专业人士、物流专家开展双语物流专题讲座,让学生开阔视野,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4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只有近十年的历史,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可借鉴的经验不多,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对于物流专业英语课应该怎样开设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教师们仍处于探索阶段。这就要求一线师生共同努力,“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边摸索边总结,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实现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郭元.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7.

[2]庄佩君.物流专业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 听说教学 改进方法

【课题项目】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5jyxm67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8-0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多,我国在各方面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也日益增多,作为一个被广泛运用的语言交流的工具,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大部分进入社会都要从事第三产业,因此,拥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将有助于他们在各行各业做好工作,并能同时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影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因素

1. 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直对听说教学重视程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学生英语成绩不是很好,他们的听说能力比较差,学生不愿意或者不会张口用英语进行表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度比较大,所以为了让学生都听得懂,教师在课堂上逐渐减少了听说的比重;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重视学生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的通过率,为了让更多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考试辅导,这无疑也占用了学生提高听说能力的时间。

2.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和创新

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不是我们的母语,它是需要被反复练习和运用才能被习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依然还是拘泥于书本知识内容进行阐释和讲解,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教学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开口说英语,最后连基本的日常用语都无法表达。

3.听说分离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将英语课听和说分开进行教学,听力课上,教师一般播放听力音频,学生听课文或者做听力练习,学生只听不说。口语练习与听力练习二者分离,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损失了许多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机会。

4.课后学习欠缺

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完课后,书也丢在了一边,很少有学生对上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并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更不用说课后进行口语交流和练习了。

二、改进的意见

1.加强重视程度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运用,即使学生通过了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甚至四级、六级考试,但是通过考试并不代表有能力与外国人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考试的通过率,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上。

2.教师主导创新型课堂教学

目前高职高专的学生都是90后一代,学生知识面广,兴趣丰富多样,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仅仅拘泥于书本,向学生阐释书本知识,学生一边听一边作笔记,学生被动接受,时间长了,会有疲劳感,并且缺乏新颖和趣味,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不想听课,甚至在课堂上看其他书或者看手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备课时多选择令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导入和讨论,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加强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另外一方面即是改变一些客观条件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听说训练,例如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把座位摆成U型方便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偶尔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去上课等等。

3.听说结合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听和说是相依相伴的,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为了方便教学,将听和说分开进行,笔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教师在上听力课时,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选对了答案,听懂了音频里播放的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听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听得更细,而且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虽然这样看似有点浪费时间,实际上是让学生真正地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4.营造课后学习氛围

学生如果想要学得好,光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虽然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但是只要我们好好引导并提供一些帮助,是能够鼓励并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进行课后学习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卡拉ok大赛,英语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后学习英语。另外,我们也可以每周举办英语角活动,邀请一些外国朋友来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英语口语交流。在校园广播台开设英语专栏,与大家分享英语趣味新闻故事等等。

针对影响英语听说教学的因素,笔者提出加强重视程度、教师主导创新型课堂教学、听说结合、营造课后学习氛围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有效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任素贞.策略教学法与外语听力教学[J].外语界,2003.

[2]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

[3]李黎.高职高专英语视听教学策略浅析[J].科教论坛,2009.

[4]朱丹丹.英语视听课的多媒体教学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

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12

反思之一:热闹的课就是好课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各种教改实验、教学模式遍地开花,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公开课、示范课相继亮相。老师们绞尽脑汁, 精心包装, 竭力“打造”一节节热闹的好课。课堂上掌声时时响起, 偶尔还有精彩的表演出现, 真是热闹至极。最近, 在我们学校举行的语文课堂比赛中, 一位老师在执教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过程中, 让学生疏通了文意后,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四位同学上台分别扮演邹忌和他的妻子、妾、客人。结果, 扮演邹忌的学生在台上很大方的展现自己的容貌, 很随便地招呼“妻”、“妾”, 并且加上了很滑稽的动作, 使下面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哄堂大笑。课后竟然有的老师对这样的设计大加赞赏, 说什么符合新课程理念, 体现了双自主教学模式等。让我们冷静下来细细想想, 在热闹的背后又能留给学生什么呢?

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标准很多, “热闹”恐怕不能算其中的一项。有一点应该明白, 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都不要忘了语文课姓“语”。因此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接近文本, 感受文中语言的魅力, 从而有效的运用语言, 这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反思之二: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有多大?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 带来了活力, 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语文课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

在我们学校进行的语文课堂比赛中, 许多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值得肯定。但也应该看到, 一些教师将现代教学观念等同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甚至有些教师试图用现代化手段掩盖教学缺陷或哗众取宠的心理。有的教师在用多媒体时, 出现了一些卡通动画, 有从屏幕左侧不停地跑到右侧的小狗, 有不停的甩着鼻子喷水的小象……真是“可爱”极了!这样的设计固然能满足一些学生的猎奇心理, 但却破坏了整堂课的学习气氛, 使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在这些动画上。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对文本的把握, 反客为主, 把多媒体置于主要地位, 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 反而会起反作用。

反思之三:课堂上展开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了吗?

在新课改实施以来, 不难发现,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为体现新课标中“合作”的学习理念, 每每提出问题后就迅速的让学生讨论, 整堂课学生在不断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 讨论完了, 交流结束了, 也就好下课了。在我们听过的许多课中,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讨论状态, 这样做课堂好像是热闹了, 但问题也来了, 老师所提的问题是从老师的主观愿望出发硬塞给学生的, 而不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觉产生的。如果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一堂课没有让学生深入思考, 却将时间浪费在反复的无谓的讨论中去, 不但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慢慢消逝!

因此, 合作探究的问题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并且依靠个人的力量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其次, 小组内的合作探究需有时间、任务分配等明确的要求, 千万不要随意性太强。表面上的讨论并不代表着真正的合作学习。

反思之四:课堂上谁是主体?

我们在听优质课比赛、公开课时, 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在一节课里, 有教师不断的提问, 学生精彩的回答, 教师教得卖力, 课堂上不可谓不热闹。但仔细想想, 在45分钟的时间里, 学生真正感受、思考、训练的时间又有多少呢?真正在学生的心里扎下根的东西又有多少呢?

有的老师在上课时, 为了一味追求课堂活跃, 阅读时惟恐冷场时间太长, 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就匆忙打断;回答问题时学生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就让学生作答……老师按照自己的设计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而根本不顾及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深浅, “热热闹闹”的课堂仍然由老师那双无形的手操纵着, 学生还是让老师牵着走。应该还课堂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流言的管控下一篇:烧结脱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