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调查(通用12篇)
当前就业调查 篇1
一、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 全国各大专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使就业人数急剧增加, 这成为各高校就业部门的一道难题。因为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前景。就业好才能招收更好的生源, 教学质量才能相应提高, 学校才能更有知名度。因此, 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深入挖掘学生就业心理, 可以更直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 在激烈的求职应聘过程中更胜一筹, 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调查研究的组织实施
1.调查范围与对象。本次调查范围为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所设的7个系部的2008级2 032名大专学生。从各系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中按毕业生人数18.55%的比例选取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并以个别学生、用人单位访谈为补充。
3.问卷设计及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主要从就业意向和职业素质两个方面展开, 设计了25个封闭式单项选择题。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 为确保问卷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逐一对各试题进行细致分析和推敲, 根据结果筛选题项, 调整结构, 以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4.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从2011年3月5日至2011年3月21日进行, 共发放问卷377份, 回收率为97.87%, 有效率为95.4%。从有效率和回收率看,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就业意识较强, 能够积极面对就业
有73.14%的学生对待目前就业形势的态度比较好, 可以通过努力来积极面对, 并且有过半的学生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等待签约。就业的途径中依靠自己找的占到38.27%, 家长或者亲戚朋友帮忙的有25.92%, 而寄希望于学校推荐工作的有32.81%, 这一方面说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许多家长已经为孩子未来的工作担忧, 通过各种关系为孩子寻求一份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表明学院在为学生就业推荐方面力度还应加强, 毕竟很大一部分学生只能依靠自己在找工作。
2.就业地域性强, 私营民营企业占多数
在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 39.81%的学生选择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市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愿意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仅占1.54%。这种职业意向地域性或许与学生的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大约有75%来自农村家庭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明显的城乡社会经济差异, 使他们不愿回乡或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而从目前学生从事的工作单位性质来看, 57.71%的学生在私营民营企业工作,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 国家机关的仅仅0.92%, 突显出高职毕业生就业起点相对较低, 而实践应用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强项, 学院应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3.热门专业薪酬起点高, 社会需求量大
对于将来就业薪酬起点的要求, 1 000元以内的学生占4.52%;1 000~1 500元的占13.88%;1 500~2 000元的占21.91%;2 000元以上的占53.08%。这说明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2 000元以上, 这与调查抽取的专业有关, 抽取的专业中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和室内设计两个专业, 这两个专业是学院的热门专业, 就业前景可观, 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个别访谈中, 学生绝大多数都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满意, 表示自己的专业符合社会需要, 社会需求量大, 容易就业。这也启示我们, 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更贴近社会的需要, 培养市场需求量较高的人才, 这样既能增加就业率, 同时也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员。
4.专业对口要求不高, 一切以就业为前提
在专业对口方面, 47.53%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面对就业压力, 多数学生选择走务实路线。初次就业, 只要能留在城市, 待遇可以降低, 专业是否对口要求不大, 这或许是高职生就业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启示我们, 高职专业课程设置虽然和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差别, 但不易划分过细, 否则, 学生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和专业完全一致的工作岗位。一切以就业为前提, 他们往往会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甚至完全不相同的工作。
5.就业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自主创业意识增强
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 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到30%。可见, 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积极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出路, 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转变。政府部门已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 应届毕业生可在校申请创业证, 持有创业证自主创业的, 可享受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个别访谈结果表明, 各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意向各不相同。建筑、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低, 室内设计类、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较高, 可能与行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高低有关。
6.职业心理准备不足, 缺乏敬业精神
调查显示, 当选择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时, 只有18.5%的学生愿意努力适应工作, 有高达71.91%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提高学历。而更换工作的原因34.56%学生表明对薪水不满意, 13.88%学生认为有更好的单位邀请加入。调查单位反映, 有的学生在企业没有工作几天就随便走人, 连声招呼也不打, 缺乏敬业精神;只考虑向公司索取, 而不考虑怎么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效益, 缺乏主人翁精神;没有把目前的工作视为一种资本积累, 缺乏感恩的心态;有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 工作“兴奋期”短, 很快就缺乏工作热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 遇到有更好的单位邀请便匆忙“投奔”。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 这成为当今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的绊脚石, 影响学生在职业道路上的成才与成功。
7.学习意识较弱, 职业技能与实际需要相脱节
调查显示, 25.22%的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用人单位学历要求高的烦恼, 同时有26.77%的学生认为面试时的主要困难是专业知识能力差, 外语、计算机水平欠缺。不可否认,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上较之本科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多数学生上课睡觉、发短信、看小说, 包宿上网, 谈恋爱, 造成理论知识后天不足。学习意识不强, 阻碍了其技能和事业的发展。而高职生的培养方向是应用型人才, 精通某项 (或多项) 专业技术, 有熟练的操作技巧, 甚至“绝活”。作为一名高职教育者, 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要力争使学生发挥自身应用型优势, 弥补学历、知识水平欠缺的劣势。
8.沟通能力不强, 团队意识淡薄
调查用人单位反映, 78%的高职生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能坚持自己的观点, 具有一定才能。但是与人沟通能力欠缺, 团队意识淡漠。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团队精神, 并且有些工作个人难以独立完成。企业不欢迎没有团队意识的学生, 公司也不喜欢个性张扬、较为另类的人, 这样的人会给团队带来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影响公司整体的工作氛围, 最终妨碍工作的正常进展, 乃至使公司的效益缩减。
参考文献
[1]陈鸿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 2009, (1) :161-162.
[2]廖凌燕.略论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客座大家, 2010, (5) :119.
[3]胡皓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J].职教与成教, 2008, (6) :469-470.
[4]张红, 李国俊.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职业素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168-170.
当前就业调查 篇2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1月15日---2010年2月25日
调查对象:2008届大学毕业生
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以及专家的数据分析
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中国大学生毕业情况不理想。许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针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通过走访进行有效的问卷调查。
1、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持平
据调查,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7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为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约为434万。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
此外,2009年就业报告还指出,200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2、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
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与2007年1.2%的比例接近。云南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为1.9%,吉林1.7%,宁夏1.5%。而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等省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排名靠后。自主创业的主要地区是就业比较困难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类型是地级及以下城市。总体而言,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大城市,就业环境越好,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最多的是工科类,其次是财经管理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类。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其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应届毕业生的月收入。
调查结果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见图三)。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的企业家文化影响较大。而且,其创业资金82%以上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只占1%。所以,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政府需要在启动资金方面帮助经济困难的创业者。
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认为,创业理想是创业的最重要动力(41%-48%),而不是找不到工作才创业(12%-15%),而大学期间对其创业帮助最大的是假期实习和课外兼职,学校、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大学的模拟创业活动也有显著帮助,如创业大赛等等。所以,高校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
3、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
2008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见图四),最低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最低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
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为14.67万,占了高职高专失业量的34.2%。其中7个专业同时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此外,2009年就业报告还指出,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雇用了本科毕业生的27%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31%,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就业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
4、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211”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549元、非“211”本科院校为2030元、高职高专为1647元,而2007届这三类大学毕业生收入分别为2949元、2282元、1735元,2008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分别为14%、11%、5%,本科毕业生收入下降特别明显。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月收入经济学大类最高、医学类最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是公安大类、半年后月收入最低是医药卫生大类。
虽然2008届大学毕业生男女之间的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即便在女性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性毕业生薪资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同层次、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2009年就业报告还指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进入好的大学;父母一方是研究生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是父母是初中学历及以下的两倍以上。专业人员和管理阶层家庭的子女就读“211”高校的几率较高,农民和民工的子女就读高职高专的几率较高。这种差别可能是录取中的非成绩因素造成的,强调综合素质的高考改革可能会让农民与农民工的孩子具有更大的录取劣势,可以考虑建立帮助教育弱势背景学生的社会补偿机制,以保证享有高等教育质量上的社会公平。
此外,调查数据表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为“大学招聘会”。相比之下,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就业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最多、求职成本最高,来自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需要得到更强的就业服务。
5、大学毕业生亟须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
2008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高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
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分别为70%和68%;“工作要求与压力”不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的是“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类雇主的满意度最高,对“民营企业/个体”类雇主的满意度最低。然而民营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不同规模雇主的满意度的总体趋势是:雇主规模越大,满意度越高。综述:民营经济成理工科就业市场
统计的就业率是指大学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据统计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1/3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较往届有所下降。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工学、管理学就业率分别为90%和89%,成为2008年就业率最高的两个专业。最低的两个专业是法学和哲学,就业率为79%和76%。蓝皮书指出,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
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
蓝皮书的作者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介绍说,就业蓝皮书抽样人数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08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1196 个专业。
异议:国家就业形势存在变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今天解释说,就业情况与高校当年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及学生家庭条件和校友等各种关系均有联系。
因此,就业好与坏要看各方面的条件影响,经济条件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工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否一直好下去,还很难下定论。
2004年开始,国家开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进行政策扶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制造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比较大,是制造业吸纳毕业生众多的原因之一。
从大的趋势来看,毕业生更多的将去往企业,而不是考公务员。因此工学应该会持续热下去,但是持续时间目前还不好说。
对于现在的高考学生来说,4年后哪种专业能成为就业热门目前还很难下定论。但是,能够看到的是,民营经济一定会成为热点,应该成为吸纳毕业生的最大群体。
当前就业调查 篇3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促进就业成为今年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民生考题。在这关键时期,我国要通过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自主创业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虽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显著,但我国也是无法独善其身于国际环境之外的。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而且早已经波及到民生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就业形势的恶化。我国政府已采取了多项政策和措施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目前已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已达到了569万人,已完成全年任务的63%,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停止向上攀升,保持在4.3%。也就是说我国的就业工作总体上趋于稳定。在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就业工作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就业回暖的基础还不牢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首先,上半年新增就业569万人,固然是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完成全年仟务基本不成问题,但同样是900万的目标任务,2006年、2007年、2008年到年中实现就业数分别为608万、629万、640万,全部高于今年。换句话来说,今年上半年新增就业仍未达到往年水平;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甚至是恶化,比如轮胎特保案,是美国2007年以来的首次对华特保案,也是针对中国数额最大的特保案,涉及金额达22亿美元,据国内专家预计,以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它国家很有可能会效仿美国的做法,届时将会影响中国数十万人的就业问题。这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开始。随着事态的演进,类似的事件还将会出现。根据劳工组织的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将持续5-8年的时间;此外,就业在我国是长期问题,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劳动力市场也长期存在着严重的供大于求。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就业问题表现了“四大一突出”的特点,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人口总量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的就业问题集中了其它国家所有就业问题之和,即面临着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而又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所以我国就业问题涉及人数之多,矛盾之复杂,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遇到过的,堪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因此,促进就业仍然是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道最大的民生考题。这就要求我国要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一、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国际上考察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通常有四个指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指标如何排序,蕴含了不同的政策思路。比如说很多发达国家将充分就业排在第一位,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更看重的是经济增长,而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从几百年前的贫困积弱走到现在,中国太渴望富裕与强大了,因此,选择经济增长是势所必然也是理所当然的,具有着充分的历史合理性。
但是从现有的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逐年下降,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的就业岗位是240万个;到“九五”时期,这个数字下降到94万,到了“十五”时期又降到80万。这表明: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不是万能的灵药。因为经济增长本身既可以是就业友好型的,也可能是就业排斥型的。其实,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同时具有控制力的。如果这只手施力不匀,那么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就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如果这只手调控得当,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是可以实现“双赢”的。今年是我国经济最为困难、就业压力最大的一年,在非常时期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将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改善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为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政府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一要加强对全体劳动者的创业观念教育,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增强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加强对政府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创业观念教育,提高对创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形成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二是要打破行业垄断,给私人经济以平等的竞争权利。国内专家做过保守估计:我国如果放开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铁路、航空、石油等10多个传统垄断行业,可为社会创造20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三是要放宽注册登记的条件。首先是要放宽对注册资金、场地等的限制;其次要放宽对自由职业者、个体劳动者和微型企业的管理,实行备案和非登记、非审批制度。四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对创业者提供实实在在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及优惠的资金投入政策、融资政策等。五是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要向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等,以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理想。最后,要通过立法和行政体制改革,大规模减少政府各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和罚款项目,减轻企业负担。
三、多策并举,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此,一要拓宽就业渠道,各级政府要根据需要,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及中小民营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以弥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不足。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二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就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提高服务水平,对于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要向其提供“一条龙”的创业指导服务,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另外,要尽快扭转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创业光荣的意识。三要深化高校改革,各高校在扩大招生的同时,要做好市场调研,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从而合理安排专业结构,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销对路。四要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另外,要尽快改革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模式,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美国是较早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向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超
前教育”,积极培养“未来的经理人”,因此,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高达23%到25%。而我国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一无所知,因此,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1.2%。最后,需要各项制度的完善。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大学扩招、就业观念落后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城乡分割的问题、东西部的差距问题、尤其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以上的对策,还需要各项制度的完善,只有这样,大学生才敢于走向更加广阔的就业之途。
四,广开就业门路,推动农民工转移就业
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是最大的,而这些企业通常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农民工是遭受就业冲击最严重的群体。
为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1对于政府投资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各地政府要以工代赈的方式引导农民工就业。
2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要更好地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仪仪依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依靠政府投资所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在这一非常时期,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同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所说,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我想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企业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时候。只有企业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工就业这一问题。因此,企业应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
3要鼓励农民工创业。地方政府要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担保基金”,以解决他们创业的资金困难,同时要通过“减税、降息、免赞”三管齐下的财税支持,将农民工的创业成本降至最小化。另外,要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放宽创业市场准入,使更多的打工者成为创业者。最后,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五、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69%,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高出了5个百分点。原本数量众多的劳动力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资源,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所引起的。2007年,大专程度以上的人口比重为6.2%、高中占12.6%、初中占37.8%、小学占29.9%,其它占13.5%。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是严重偏低的。尤其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情况更是令人堪忧。目前,我国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年,其中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而农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目前,发达国家高等技术学校的数量占大学数量的比例高达40%多,而我国还不足1%。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级技工数量的短缺,我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只有3.5%,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则高达40%。
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怎样才能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呢?首先,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使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其次,要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最后,要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加强对技能人才的评价、选拔和激励。我们国内有专家预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使我国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恐怕就需要耗费2.5亿元,要使我国居民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按目前的教育投入,恐怕至少需要25年的时间。因此,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任重而道远。
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面对就业弱势群体继续扩大的趋势,实施就业援助是当前的紧迫需要。因为就业困难群体多数情况下不能被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岗位所吸收,也难以通过一般的扶持政策实现就业,这就需要实施特殊的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事关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通过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当前就业调查 篇4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 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 而社会的工作岗位却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得越来越严峻。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话题, 政府也采取种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能找到工作, 大学毕业生也因为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变化, 有些大学毕业生就是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不管工资如何, 自己是否喜欢, 只要自己能先安定下来, 失去了寻找一份自己适合工作的耐心, 埋没自己的能力, 因此了解毕业大学生的想法变得非常重要, 他们的想法不仅跟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参考的作用, 更能分析当前毕业大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为此, “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小组特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 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二手资料法。
收集相关调研资料和经验为本研究设计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在收集到的初步资料的基础上拟定问卷, 问卷经过小组成员的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最后开始了本次问卷调查。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目的设计出的调查问卷, 以浙江省当前大学毕业生为主。在调查的毕业生中, 我们不仅把调查的目光放在一些高校, 同时也将目光放在了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15份, 回收108份, 有效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率为87%。课题组成员利用假期休息时间, 通过网络、实地调查, 完成调查问卷。
3. PRA法。
以小组座谈形式更加深入的了解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如何解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二) 被调查者所涉及专业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所涉及的专业有:工学17人, 管理学10人, 教育学11人, 经济学12人, 理学11人, 农学1人, 文学2人, 医学4人, 艺术1人, 哲学2人, 其他29人。本次调查发现, 工学、经济学, 理学, 教育学、管理学和长久以来一样, 依然是很多大学生选择的专业, 因为, 这些专业可以就业的领域比较广泛, 但我们也看到, 在本次调查中, 有29%的人选择了其他, 根据具体访问得, “其他”包括了语言学, 旅游学, 天文学等一些比较冷门的专业, 该专业对象表示, 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有很多, 但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竞争对手少, 虽然就业领域小, 但专业性强。
二、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一) 被调查者在大学期间的就业想法
目前有很多青年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 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范围被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画上了一个圈, 然后, 便开始在这个圈中, 在细微的变化中选择好自己的理想工作, 然后, 努力, 再努力。但是, 当大家走出校园, 真正进入社会, 就业的工作会完全与大家以往的理想相同吗?在本次调查中, 我们发现, 有90%的人表示:他们在大学期间有想过从事现在这个工作, 但也有10%的调查对象表示, 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当初没有想到的。
(二) 调查对象对就业难的看法
调查发现, 有27%的调查对象表示, 会保持着非常担忧的心情看待着自己就业这个问题, 有45%的调查表示, 虽然没有感到非常的担心这个问题, 但担心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 因为, 社会竞争压力一点点的在扩大。有23%的调查者表示, 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根据深入访问调查得出, 被调查者大多充满了自信, 抱着坚定的信念不断地在努力, 他们认为, 过多的担心只会停滞自己前进的步伐, 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 在就业压力来临时, 更应该鼓起勇气, 奋力向前, 同时不断得用知识, 用实践经验来充实自己, 这样就业的难题对自己来说将会减小很多。还有5%的调查对象表示, 并不在乎这个问题。
(三) 被调查者目前就业地点
调查显示, 40%的大学毕业生表示回家工作, 23%的学生表示会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寻找工作, 3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6%的学生表示说不在乎。在这些数据中表示还是很多大学生会回家寻找工作, 一方面是因为在家附近有父母可以在一些方面照顾自己,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家附近寻找工作比较容易。其次就是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寻找工作, 之前的数据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 如此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开始在周围注意一些企业和工作的招募, 充实自己。所以又很多的大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在城市的企业和工作招募会比较熟悉, 因此也会留在这个城市发展,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部分原因影响着大学生们的选择。
(四) 预想的就业形式
在确定要去那个地方工作后, 最重要当然是要找一份自己合心的工作。47%的大学生选择去公司上班, 20%的学生是选择自己开一家店, 22%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11%的学生则表示是其他。数据显示有很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开店和自主创业。这表明我大学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而且这和现在很多高校都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五) 面试
当一名毕业生即将踏出校门的那一刻, 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面试”这个问题。在面试的时候, 也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在本次调查中, 在问及“在第一家公司面试时, 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时, 有26%的大学生表示很紧张, 有51%的表示有点紧张, 11%表示不太紧张, 12%的学生表示镇定。
(六) 对自己的工作感受
在工作以后, 大学生的工作情况也是这次调查中的一个项目。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又是怎么样的看法呢?调查显示, 在100份的回收问卷中, 3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满意, 59%只是觉得一般, 7%的大学生觉得不太满意, 4%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在这项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选择的都是一般, 而一般的定义也是相当的广泛,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表示很满意自己的工作, 也从侧面的表现出, 虽然现在的就业压力较大, 但是现在新型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带动了一批新的工作形式出现, 比如说现在网上购物越来越到, 很多业绩较好的网上小店需要一些客服帮助他们回应客人的提问, 这对经常上网的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就业形式。不仅让大学生有了工作也从另一面让自己更加热爱工作。
(七) 现在的工作是否与专业挂钩
在本次调查中, 43%的人表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是挂钩的, 28%的学生表示一般, 21%的表示很少, 也有8%的人表示没有关系。虽然数据显示与自己的专业挂钩的学生占多数, 但是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很少或是没有挂钩。这一现象说明了, 现在的就业压力让一些大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 而从事另外的工作。
(八) 大学知识的运用
上大学的目的, 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 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并且适应社会打下基础。那么这些知识在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有多少的帮助呢?根据本次调查显示, 有35%的毕业生还是觉得大学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有很好的运用, 39%的认为一般, 21%的认为很少, 另外也有5%的人认为一点用处也没有。而在这5%的人大多是从事于专业不挂钩的工作。
(九) 敲门砖
在本次调查中, 对于“你认为大学毕业生具有以下那些东西可以更好的找到工作”这个问题, 有79%的被调查者觉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很重要, 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丰富的才艺很重要, 有85%的被调查者表示, 一定的社会经验很重要, 有54%的被调查者表示, 良好的口才很重要, 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 漂亮或帅气的面貌很重要, 当然, 还有1%的人认为还有其他很重要的条件。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社会经验在许多人眼中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就业条件, 可见大学生应该更多的去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累积。
(十) 再回首大学生活
从进入大学, 到走出大学, 踏上社会, 到工作后, 再回头望望大学生活, 讨论着在校大学生参加哪些活动能帮助他们毕业后更好的找工作呢?在本次调查中, 有67%的人表示, 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 有58%的人表示, 辩论赛对锻炼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有59%的人表示, 演讲比赛是对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有62%的觉得, 专业知识比拼大赛这个活动很好, 又丰富了课余生活, 又让大学生能更好地巩固专业知识, 有9%的人觉得, 文艺晚会也很不错, 有2%的觉得, 诗歌朗诵比赛很好, 还有7%的人认为还有其他活动在大学时代对一名大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三、应对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中, 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特意从政府层面, 高校层面和毕业大学生自身层面提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 政府层面
1.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目前, 在在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的热潮中, 一批批大学生走向农村, 当上“村官”。这种人口互动性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和政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是一个农村与城市比例大于1的国家, 所以国家推出的这一政策既给农村带去了新知识新技术, 又很好得缓和了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一问题, 希望国家能加大政策力度, 多给大学生一个投入到国家基层努力的机会。
2.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大学毕业生是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生力军, 希望国家能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 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
(二) 高校层面
1. 专业知识的培训。
知识是成功的基础, 只有拥有了知识才能提供就业的保证。希望各个高校能多开设一些不同专业的培训课程让大学生在高校里能学习更多、更精的专业知识, 让大学生在拥有一技之长外能掌握其他行业的一些技能, 培养学生能多方面适应社会。
2. 开设各类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相当重要, 综合的素质才能保证大学生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 处理好更多的问题。因此希望各个高校能多开设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 例如:创新创业计划大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 这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 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参赛人员和幕后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3. 开设实践课程。
一代伟人邓小平曾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这种思想的带领下, 中国的经济发生质的变化, 从种种例子上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也一样, 因此希望各个高校能多开展实践课程, 和外面的企业或公司多建立合作关系, 让在校大学生能真正接触实际的东西, 亲自体验实践的感觉, 从而帮助他们能更好的了解该行业的知识。
(三) 大学生自身层面
1.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大学是一个给大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锻炼的机会, 但是机会不会等待, 所以大学生必须把握能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不断地去寻求机会, 往往一个很大的机遇就存在一个小小的锻炼机会之后, 只有在这个大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才能使自己步入社会之后更好的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环境, 在这里有自己立足的一片天地。
2. 学会适应社会, 做到随机应变。
现在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很挑剔, 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却因为工资太低而放弃, 做到了一份工资可观的工作却因为不合自己胃口也放弃了, 因此, 到最后却无处可就业, 只能呆在家里, 默默的感伤英雄无用武之地。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 要明白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集体, 只有个人去适应社会, 社会不会来适应个人, 只有学会了适应社会, 做到随机应变, 社会才会回报你。
3. 自信、专注, 面对社会, 面对未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 要做到“仰望星空”找准自己的方向, 要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当然, 找准目标后要学会“脚踏实地”, 为自己的目标投入一份专注, 学习老牛精神, 干实事, 做实在人。牢记那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成功, 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 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对策张文华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04)
【2】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引导和教育牛强劳动理论与实践1999 (08)
【3】关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思考马新民科技信息2009 (04)
【4】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王飞文教资料2010 (01)
【5】浅析大学生择业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段姗姗医学教育探索2008 (04)
【6】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索马力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 (05)
当前就业调查 篇5
一、调查目的主要了解当今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对自身素质的评价,以及学校就业指导和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我校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同学做出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未来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形式
问卷调查并结合网上资料
四、调查对象
河南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
五、调查内容
我校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
六、调查结果:
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高等教育高增长率反映的是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适度的超前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超速只会得不偿失。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太多了,遍地都是,但工作少,竞争就很激烈。因此国家不再负责包分配,毕业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信息又杂又多,找工作很不容易,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首先,对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得知:企业和大学生对能力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但是现在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而这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所以大学生就业时还是应该参考一下企业人士的看法,更多的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就业心态。如今,“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在这个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另外,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其次,在大学生个人心态及能力方面也进行了调查,由此得知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
二.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期望状况。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四.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二、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
三、大学生要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浅析当前女性就业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就业;女性;原因;思路
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压力的加剧,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女性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灵活就业已逐渐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方式,在缓解女性就业压力,满足女性不同的就业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探究女性就业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思路,不仅是为女性解决现实问题,更是促进现实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政治文明进步、全面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步骤。
一、女性就业的现状分析
1.重男轻女、就业机会不均等,女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从每年一度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上可以看出,招聘岗位琳琅满目,但是招收女大学生的职位少得可怜。调查显示,88%的应届女生认为在找工作中,劳动力(人才)市场没有向她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能力相符的工作岗位,就业数量和质量远远低于男生。因此,一些高校毕业生画起了“女硕士生等于男本科生”“女博士生等于男硕士生”的等式。显然,女生就业问题在市场就业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在大学生求职的高峰期逾发强烈。
2.用人单位对女性的歧视。
不管是从劳动力市场登记的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看,还是浏览报纸、杂志、互联网、招聘会上的招聘信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现象。这样对女性的就业无外乎是一种制约。
二、女性就业难产生的原因
1.社会对女性的歧视造成女性就业困难。
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影响,社会性别理论暴露出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就业观念意识的滞后影响,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参与的排斥,对女性工作能力的怀疑等。
2.女性生理特征是用人单位歧视女性的最重要原因。
女性有一个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而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需要企业负担;另外从退休金的负担来看,女性要比男性早5-10年,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雇员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
3.女性自身错误观念和缺点,也是女性就业难的原因。
女性自身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缺点,则是造成问题的内在原因。比如说女性有时做事情自信心不强、视野狭窄、上進心差等一些自身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女性的进取动力,削弱了女性在职场中的竞争实力。
三、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的思路
1.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男女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要使其真正深入人心,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制度还要不断完善。因此,当前应该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2.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女性就业的社会环境。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中有关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权利等条款,落实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对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要进行干预,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有关法律,禁止歧视和排斥女性就业现象的发生。针对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出台具体的司法解释,监督和处理歧视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制定有关保护妇女就业的政策,从制度上促进男女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3.进一步加强对女性就业的保障制度。对用人单位招聘中的严重歧视女性、侵害女性就业权益的行为进行查处;在外资等非公有经济组织建立起工会,充分发挥工会和妇联依法代表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情况进行监督的作用。
4.完善女性就业制度。创造有利于女性就业的环境,为女性就业提供优惠和便利,扶持女性发掘自身潜力和特长,主动创业和就业。实行灵活的工时制度和用工制度,无论是哪一种就业形式,当务之急是进行规范、引导和管理,明确劳动关系、档案管理、社会保险接续等,以有利于女性就业。
5.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女性就业竞争力。要帮助女性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市场导向性就业培训和“定单式”的定向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女性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她们学习经营管理,实现自主创业。
当前就业调查 篇7
1.1 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 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土地劳作中转移出来;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 在农村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时候, 某些老工业基地却出现走向后工业化的征兆, 传统产业开始衰落, 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简;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己经超过300000亿元人民币, 基数的加大和对粗放扩张战略的放弃可能会使今后很难再达到10%以上的增长率, 一就业机会的增加会变得更加困难;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都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加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某些行业的劳动就业将会受到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挤压;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 面临着就业困难。总的来说, 中国前面临的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1.2 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特征
1.2.1 就业歧视日益严重。
由于高校毕业升就业市场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 加之目前中国反歧视就业的法律不健全, 就业歧视得以出现。目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由于出现了种种歧视, 部分毕业生失去了很多机会, 对高校毕业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1.2.2 考研热的出现。
随着连续十多年的扩招, 高校的考研率也在迅速增长, 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增加求职的祛码, 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根据《人民日报》的统计数据, 2002年到2007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62万、80万、94万、117万、127万、128万, 虽然有放缓的趋势, 但在一段时间内, 考研人数还会持续增长。
1.2.3 毕业生平均薪酬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毕业生的平均薪酬和期望收入连续几年都呈下降态势。中华英才网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对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做过调查, 结果发现, 2003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多数在2000元至3000元, 占总人数的28%左右。其次, 期望能拿到1000元至2000元的约占21%, 期望3000元至4000元的约占15%, 4000元至5000.元占到10%。而薪金要求在1000元以下的人数仅占1%。但2004年的数据有了明显变化, 薪金期望值在1000元至2000元的毕业生成为主流, 比例高达35%, 比去年高出14个百分点, 而薪金期望值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的已经占到总人数的62%, 远远高于去年的49%。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央视《东方时空》栏目2006年一期题为《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特别节目做了两项调查: (1) 雇主最重视面试者的什么素质?调查结果如下:实践能力26%, 专业知识24%, 谈吐表达22%, 个性特征16%, 形象气质12%。 (2) 在实习期内企业家最关注应聘者哪些能力?调查结果如下:学习能力51%, 团队合作能力42%, 执行能力36%, 创新精神24%。调查表明, 毕业生的学习能力 (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 (动手执行能力) 、专业能力 (核心能力) 等最受企业重视。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力的不足, 却恰恰体现在这集中能力上面。
2.1 大学生就业观与社会需要错位。
2.1.1 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人才供求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 并且在一定的区域内, 已经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 直至“供过于求”, 有些毕业生却摆脱不掉传统观念的束缚, 体现为“一步到位”和“白领意识”;希望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期望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 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国家需要的基层、艰苦地区、行业就业;狭隘的行业观念等等。
2.1.2 择业功利化。
许多同学择业过程中, 有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如在选择岗位时过分看中薪水和待遇等短期利益, 对于在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考虑不足。
2.1.3 就业过程中显出极大的依赖、消极与被动。
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由于成长的人际环境相对狭小和封闭, 家庭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 学习心理压力过重等诸多因素, 导致他们的心理相对孤僻和敏感, 盲从依赖, 缺乏独立性。有很多独生子女认为, 自己的择业和就业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 找关系是找工作的关键, 希望依靠父母的力量, 动用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为自己找就业单位。甚至前往用人单位联系、面试时都需要父母的陪同前往, 显示出一定的消极、被动与依赖性。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缺乏。
2.2.1 缺乏自主能力。
缺乏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指学习和了解超过教科书和课堂讲授的内容, 其实质是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 其关键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 另一种是创造学习, 后者作用在于通过学习, 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以迎战和处理未来社会中日新月异的变化。
2.2.2 缺乏互动能力。
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业绩都很优秀, 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 特别是在与他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很欠缺。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 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 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 有的大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知识和礼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3 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
3.1 就业观的培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遣等工作, 对于就业形势、尤其是行业前景等专业性指导不够, 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不正确, 存在好高鹜远、短期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3.1.1 缺乏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新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核心能力的体验式、实战式训练。
3.1.2 只限于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责, 缺乏与相关部门的协助。
所有相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教学、学工、科研、招生等部门有效紧密合作, 孤军奋战, 最终达不到理想效果。对学生就业力的全程塑造, 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3.1.3 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教育部专项发文要求加大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 但不少高校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就业指导人员、设备和场地等经费不足, 机构不完整, 设施不健全, 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全面、高质的就业服务。
3.2 大学生职业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力缺失。
从大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就业问题时所进行的职业方向和价值观选择、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缺乏理性的自我认知和有效准备, 是大学生就业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3.2.1 职业方向不明确, 职业价值观模糊。
主要表现在: (1)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分不清轻重缓急, 在重决策的时候往往会意气用事; (2) 自己的期望和社会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 付出和获得不成比例; (3) 总是在问自己要什么, 而没问自己能够做什么, 能够付出什么;容易通过攀比来定位, 而不通过自身的实力来定位。
3.2.2 就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观念落后。
从2005年民营企业需求量增长迅猛来看, 其已经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而且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 其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 并且其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资企业, 这要求广大毕业生,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大公司、大企业上。大学生要适应形势要求, 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4 大学生培养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4.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4.1.1 全方位择业的观念。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要求大批相关人才。还有就是农业, 大学生应该改变到大城市的传统观念, 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地区第一线去发展。
4.1.2 先就业再发展的观念。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特征, 应当把先就业作为在工作中提高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开始, 而不是就业的终止, 要在实践中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
4.1.3 自主创业的观念。
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政府对开办企业的条件降低, 使部分有能力与胆识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而且这种趋势逐渐加强。这既可以让部分同学充分展现自我, 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4.1.4 面向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的意识。
当前, 大学生多数毕业后希望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 就业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是统一的, 应该自觉降低就业要求标准。另外, 我国基层、落后地区、艰苦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尤其是西部大开发, 国家在西部投资加大, 工程增加, 这就意味着西部的建设需要人才。
4.2 培养各种能力做好求职准备。
4.2.1 加强专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从总体上体现为科研能力和业务动手能力。业务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能力考察的重点。因此, 大学生应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拓展专业基础, 加深专业知识。其次, 加强科学研究。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强化各种专业技能。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 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科研活动如每年全国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等进行科研, 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自行研究。业务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的过程, “熟能生巧”, 除一定的天赋和兴趣外, 更多的是要有钻研的精神和意志。
4.2.2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要做到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 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读死书, 做书呆子, 而是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多掌握一些技能,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样, 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仅对交给的工作能得心应手, 而且有发展潜力, 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单位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此, 大学生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素养和心里健康新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谢维和.从分配到择业[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程良越.以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职业导师, 2007, 2.
[4]盖勇.职业生涯管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5]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5.
[6]刘文浩.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初步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11.
[7]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4.
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8
1 体制内就业形式分析
2014年, 中国毕业学生中, 截至5月底签约就业率仅为67.84%, 同去年相比下降至少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如今, 在国家收紧财政, 支出控制严格, 对过于臃肿的机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大量裁减。在这样减少政府“供养队伍”的环境下, 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事业单位中有编制的工作岗位, 将多年前的“铁饭碗”看成自己就业的唯一选择。而是应该着眼于市场, 放眼于未来, 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 挖掘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 积极进取, 将自己打造成有含金量的职业人士。铁饭碗不是国家给的, 而是自己慢慢打造出来的, 只要自己有过硬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将不愁没有金饭碗可端。据统计, 去年全国毕业生中, 进入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不足10%。也就是说, 我国90%多的毕业生都要选择民营企业、外企等去就业。如果毕业生至今还不能接受这一现实, 他们必将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
现实中, 有些家长和学生往往不能转变思想。部分学生毕业于211工程学校甚至更高的学府, 他们不能放下身段就业与一般的外企或民营企业, 固执己见, 追去有编制的工作岗位。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毕业后应该从事有保障的工作, 今后的生活也就高枕无忧了, 可见, 父母那一辈人的思想至今也没有转变。有甚者说的:“养了孩子二十几年, 也不愁多养他们几年, 让他们专注于国考, 以后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思想的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国家、学校都要积极宣传自主就业的思想, 以免这种陈旧的就业理念耽误了大批毕业生。
2 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1) 由于政治、科技等多种客观原因, 各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城市, 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提供了大量的工作职位, 因此大批的毕业生匆匆涌入北京、上海、广州, 希望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多、薪资待遇高, 技术先进等, 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讲, 在这样的大城市就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城市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 从而造成了人才竞争激烈的现象。这些大城市本身就有很好的毕业生资源, 加之外地毕业生的大量加入, 造成了投出多份简历、经历多次面试才能获得一次实习的机会, 而好多大企业大量招进实习生, 在实习期实习生之间时时存在着竞争关系, 直到实习期结束, 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转正, 而剩余的实习生则面临着又一次失业。
(2) 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快, 各类民生建设完善, 但是消费水平也是国内最高的城市, 例如房价, 面对高额的房价 (不仅仅是购房价格, 租房价格也是相当之高) , 毕业生到了这些城市由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是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找到的工作薪资水准也不能让他们住得舒服, 因此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地下室、床位、或是极其偏远的地方居住。有的毕业生奋斗多年后, 虽然薪资水准上去了, 但是对于高额的房价, 仍然是望洋兴叹。这一现象让未来的毕业生多有芥蒂, 是否该去这些大城市就业成了毕业生心里的一大疑团, 从而使其心理压力倍增。
(3) 现如今自主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思想, 但是客观现实中好多企业在人员求职中设置了强大的拦路虎,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 在招聘时打出“本地户口”的要求, 让大批外来毕业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 希望这些企业也能积极适应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 放弃这一招聘要求, 稍微缓解下外来毕业生就业的紧张氛围。
3 中小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相比较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 现如今中小城市成了毕业生不错的选择, 相比大城市的拥挤, 宽松的生活环境成了不少毕业生回流至中小城市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 在中国的幸福感最强的10大城市中, 北上广无一入列, 究其原因, 工作压力过大, 交通太过拥堵等成为主因, 许多受访大学生为了相对较低生活成本, 住宿地至办公地点至少1个小时以上。一方面,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 中小城市发展迅速, 硬件设施逐步完善, 公共服务力不断提高, 企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这些都吸引着在大学生回乡就业, 另一方面, 亲人、朋友、孩子这些因素是大学生回乡的主因。
但中小城市就业也不是没有弊端, 一方面, 由于地域原因, 大部分中小城市往往存在紧密的人际网络, 办事情多是依靠人, 不是制度, 导致大学生很难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对个人发展不利, 另一方面, 由于资源有限, 大学生毕业后想再次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困难, 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受到限制, 相信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 这些制约因素会逐步消失。
4 乡镇企业及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分析
提起乡镇企业, 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感兴趣, 关键是放不下身段, 认为大学生去乡镇企业太没出息, 这种想法应该转变, 乡镇企业虽然规模小, 但是人才也少, 更容易受到企业重视, 只要大学生端正态度, 能吃苦耐劳, 利用自己所学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给企业发展带来新鲜活力, 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 但是西部的客观条件仍是大学生所顾虑的, 收入不高、发展机会不如东部地区, 西部本地大学生留在西部的仅占50%左右, 就业情况不太乐观.
综上所述,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希望学校、家长、毕业生都将以上就业形势掌握于心, 根据自己的实景情况, 选择好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褚福灵.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
[2]戴红兵.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3 (8) .
当前就业调查 篇9
“毕业即失业”、下岗、再就业……种种就业问题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已经越发明显, 越发让人警觉。
1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随着经济体制转型不断加快, 我国开始进入高失业率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进入了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期, 与此伴生出高失业这一极难解决的负面现象。其中, 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 而私人企业的就业人数则略微上升。如果从产业看, 就业增长的回落首先在第二产业中出现, 后来扩大到第三产业, 而且第三产业回落的幅度要更大一些。从所有制部门看, 我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己成为劳动力净流出部门, 加上近年来乡镇企业整体效益下降,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同时, 农业部门还在不断产生新的剩余劳动力, 加上机关事业单位等的精简不可避免, 这些都会加大我国的就业压力。
并且, 由于我国对失业的统计口径与国外不同, 因此并不能简单的直接用数字与国外的相关数据比较。我国目前对失业人员年龄限定过窄, 劳动年龄的下限规定为16周岁, 上限为男子为50, 女子为45岁, 而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男子为60岁, 女子为55岁。而男子大于50岁, 女子大于45岁的有劳动能力并仍在积极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并没有被统计在失业人口中。其次, 我国失业人口的定义以是否在当地就业机构登记为标准, 登记的劳动力才被统计在失业指标内, 而可以肯定的是有相当多的失业人员没有登记, 这就在统计上出现了漏洞;第三, 我国对失业率的统计是以城镇职工为对象的, 对农村中的过剩劳动力, 特别是涌入城市的“民工”则不包括在统计范围内。
目前, 我国就业形势呈现出四大特征:第一, 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物价都呈上升趋势时期, 城镇失业率却并没有降低。第二, 用市场手段解决下岗和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的主要措施。其强调的是下岗员工自谋职业、自求出路。第三, 隐性失业问题。目前国有和集体部门依然有大量的富余人员存在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 此外还要再加上且还有没有被列入失业率统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第四, 下岗职工为等待有保障和高工资的工作而宁愿放弃已经出现的低工资工作机会, 使许多下岗人员长时期处于失业状态。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的总体就业形势虽然基本稳定, 但总体上依然十分严峻。
2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和可供参考的国外经验
就业问题是一个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无法规避的问题。因此, 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不但需要企业创造合适的环境, 健全分配人才的系统, 同时也需要个人在其中的努力。
就企业而言,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创造适宜的就业环境是其责任之所在。尽管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与别国不同, 很多地方呈现出了中国的特殊性, 但是国外的相关就业经验依旧值得借鉴。
此处以美国企业为例。首先, 美国企业比我国国有企业更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其次, 美国企业比我国企业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员工素质的培养。第三, 美国企业人事部门比我国人事部门更注重努力营造雇员的良好工作环境, 构建企业发展所需的企业文化。第四, 美国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不断地完善符合企业激励雇员、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最后, 美国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比我国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 更具有综合工作能力。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战略性。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 人力资源部门也就上升为战略部门。在美国, 企业公司的人事副总裁已成为决策班子中举足轻重的成员。这就突出说明了美国企业对人才的重视, 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 促进其成长与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据美国口香糖公司国际人事部门负责人Warren Barshas比先生指出, 当前美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事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
1) 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 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
2) 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协调雇员关系) 。
4) 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况。
5) 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 (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 。
6) 管理领导的能力 (即能引导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地做好管理工作) 。
7) 对公司情况要熟悉, 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 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
要在21世纪蓬勃发展 , 企业和员工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基础:未来唯一能确定的东西就是其不确定性。无论哪个领域、哪个层次, 都必须把重点由就业转向就业适应力。换言之, 企业不单要保证员工有工做, 它还必须确保所有员工都能掌握满足市场需求的最新技能, 使他们可以在企业间、甚至行业间更换工作。最终的目标是让员工自立——尽管员工为不断提高这些新技能负有最终责任, 但是企业也必须分担这一责任。这不仅是为了员工, 也为了企业自己。企业要想稳占竞争地位, 必须"投资"创造一种不断 学习 的企业文化, 哪怕这些训练有素、代价不菲的员工可能会带着一身高强本领"变节"去找你的竞争对手。
而就个人而言, 更新就业观念, 不断学习最新的技术和方法, 以求适应当前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就业市场也是每个人的义务。
1) 是更新就业观念, 熟悉当前就业形势。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这样的新时代带来的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新观念和不断流动的知识型员工。这些员工具备多种技能和能力, 可以在各种不同环境中工作。现在, 许多的经济和商业因素使得员工更易流动、更灵活。考虑到这一点, 上述转变尤显重要。外包使企业很多部门不复存在。在企业结构重组及扁平化过程中, 许多管理层次已被铲除。跨部门培训和对员工的授权赋能更进一步削减了员工。当然, 信息技术在当中也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变化越来越快、愈来愈强有力、新的 应用 软件越来越多、自动化又淘汰了一些人的工作。所有这一切使得无条件工作保障遥不可及。新模式的支持者认为, 在旧式的家长式雇用体制中, 企业总是以"父母"的姿态承诺照顾自己的"员工孩子"以换取员工对自己企业的忠诚与服从。如今, 这种模式正朝着一种平等的成人式合作伙伴关系演变。员工要做到自立, 必须象经营小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事业。首先, 他们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关注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 就算目前并不热衷于寻找新的工作, 也要积极跟踪公司内部及外部新的发展机遇。
2) 是大学毕业后, 面对剧烈的社会压力和对自己技能和交际的不自信, 很多人选择深造学习, 成为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然而有一个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 “学历高”并不完全等于“工作好”、“能力强”、“香饽饽”。
目前, 高学历人才的失业现象也不容忽视。这也和中国高等教育重形式重学术而不注重对个人真正能力和经验的培养有关。因此, 大家必须建立这样一种认识:即在深造自己的同时同样需要在社会上、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的磨练和经验。只有这么做, 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高人一等的就业优势, 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定成就。
3) 是加强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转变就业观念。就事实而言, 也并非是大学生完全不能找到工作, 而是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盲目的认识, 不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差距, 对工作地点、待遇、期望有不理性的期望。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就业指导, 且要贯穿到整个大学期间。并邀请有关就业专家、企业的人事部门领导对学生做报告, 从而了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及企业对他们的需求, 是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在学习中加以提高, 增大就业的能力。
有才走遍天下, 无才寸步难行。这句话不但适用于个人, 也适用于国家。一个人只有掌握了真才实干才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成功可能;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才能在世界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构建出一个不断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模式, 受用的不仅仅是个人, 还有企业、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礼平.如何进行目标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啸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当前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篇10
一、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专业一直是全国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 发展迅猛。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在我国:IT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总的来说,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总需求量没有明显变化, 但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将更宽泛, 需求的主体由政府机关、金融单位、电信系统、国有企业转向教育系统、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等中小用人单位。由于毕业生人数剧增, 难免会出现专业人员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饱和的现象。
很多学生害怕因为学计算机专业的人太多找不到工作, 而实际情况是:十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八个是菜鸟。同一专业, 同一个班, 甚至同一个寝室的人, 相同的四年学出来的有天壤之别。只要你学得好, 何愁找不到工作, 何谈没有好待遇。也别担心学这专业的人多, 如果学生都像上高中时准备高考一样努力, 找个好工作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电子商务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究竟如何?近年来, 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 我国电子商务业务量也急剧发展, 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短缺, 由于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 该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 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当前社会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管理社会, 可以这样说, 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不出门, 不管什么事, 都可以在网上做好。电子商务最终端就是向这方面发展, 所以电子商务前景是非常好的。绝大多数企业已陆续步入电子商务行列, 采用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结合的方式生产经营, 因此急需电子商务人才。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 商务部已经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给予了极大重视。
三、工程造价专业
工程造价专业是近几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新增开的工程方向经济类、管理类专业, 就业前景较好, 男女生都比较适合学习, 但是由于要跟着工程走, 虽然比建筑工程工作环境好, 但是相比较其他专业还是比较辛苦的一门专业。
学这个专业将来可以在设计院或者造价咨询公司从事工程概预算工作, 也可以在招标咨询公司从事标底报价编制工作, 还可以在施工单位编制投标文件或者进行工程结算, 总之, 就业前景很好, 路子较宽, 至于到底将来怎样, 不是完全以专业决定的, 这个行业有一辈子碌碌无为的, 也有年薪百万的, 将来如何, 靠自己而不是靠专业。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单位、项目业主方、招投标代理公司、房地产企业及工程咨询、设计等单位从事相关的工程造价业务工作, 并可考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 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
四、文秘专业
文秘专业就业不难, 但是想要有好的薪资待遇, 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企业的发展前景。大型的公司有一定的竞争机制, 如果你确实做得好, 老总不会看不到, 自然会在合适的时候给你加薪。但是大公司往往不容易进, 而且老员工比较多, 文秘事务的处理新员工不会有太多的机会。一些小的公司往往更能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来的。目前我国的文秘从业人员大部分属于初级文秘, 只负责一些接待、文件打印、文件报表制作和文件归档整理工作, 和文员差不多, 薪资水平不高。但是可以在慢慢积累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 通过文秘等级考试, 逐步向高级文秘方向发展。普通秘书的月收入在两千元左右, 如果是助理秘书工资能达到五千元, 外企公司的高级秘书在八千到一万。秘书职业以后的发展是做行政、人力资源或者后勤方面的经理, 或是负责自己熟悉的工作。因为他们与各个部门都打交道, 对于公司的架构和业务都比较了解, 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不可估量的。
五、日语专业
日资企业对本地人才的需求继续呈现旺盛态势。目前落户上海的日资企业已达5000家, 近70%为制造类企业, 今后一两年内将进入中国投资长三角地区的万余家日资中小企业也以机械制造、时装加工生产类为主, 因此, 相关的机械制造师、时装设计师、各类操作工, 以及企业担当 (日企主管) 的职位需求最多。此外, 贸易类、服务类日资企业数量分别居第二、第三位, 贸易主管、销售经理、市场经理、营销服务等岗位需求数量也很大。据人事专家介绍, 日资企业所需人才的突出要求是懂日语、具有专业操作技能, 即“能说会做型”;同时要有日企特别重视的做事勤奋、为人谨慎、讲究仪表、懂得礼貌等优点。据了解, 日资企业薪资一般管理层高于国内企业1.5倍, 技术操作工高于国内企业50%-70%。实习生薪资也有两三千元。
除上海以外, 日资企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如大连、烟台、青岛、苏州、无锡等都有分布, 今后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很大。
六、数控专业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数字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 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 普通机械正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的数控机械所代替。目前国外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已达到85%以上, 而我国的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不足20%。随着我国机制行业对新技术的应用, 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形成, 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 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 可在现代制造业的模具、钟表业、五金行业和中小制造业从事相应公司企业的电脑绘图、数控编程设计、加工中心操作、模具设计与制造、电火花及线切割工作, 所以目前现有的数控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 而且人才市场上的这类人才储备并不大, 企业对较高层次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 当进入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调整时期, 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匹配、培养相当数量的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人才, 将成为迫切需求。数控加工专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实践能力, 而且要求掌握系统而扎实的机械理论知识。因此, 既有学历又有很强的操作能力的数控加工人才更是成为了社会较紧缺、企业最急需的人才。
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前景, 我们应认识到, 企业需要有经验及实践性强的专业人才。没有工作经验, 同时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应届毕业生必然会在人才市场上碰壁, 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固然是好事, 但是在当今中国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前提下, 两年的研究生只不过是推迟了就业, 终究还是要面对就业难这个问题。而公务员考试的通过率极低, 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事情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能真正成为公务员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以上两条根本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篇11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几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配,大学生就业地点相对集中,学生的就业压力在逐渐加大。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其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错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而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不够完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因而逐渐出现了新的就业观念的矛盾,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薄弱等等。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通过完善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能力、健全创业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一,从政策措施上说,要构筑创业型城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交流活动三大平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培训、融资支持、创业服务四大体系;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较为理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非常不足,不少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连基本的管理和财务知识都很缺乏。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提高应届生就业率。第三,以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为载体,不断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第四,完善市场法制体系,确保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的同时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3.2 高校方面 高校应该坚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3 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创业。创业一定要使我们自己有创业的梦想,而不是政府、社会、家人、朋友等其他人想要我们去创业。创业有风险,不要因为看起来好玩就去创业。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同时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其次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指导,也是未来发展的预计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制定完善的计划,并且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和整理。最后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大学生已开始改变传统的职业稳定性的观念,面对就业风险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职业的流动意识在不断的增强,相信国家和社会只要在就业择业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篇12
一、就业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据统计,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复杂而严峻。“招工难”一度成了网络乃至毕业生生活中的常用语。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成了政府与社会面对的艰巨任务。大学生是国家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心血培养出的宝贵资源,他们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应该做到“人尽其才”。就目前而言,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高等学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促进国家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大学生群体就业所面临的总体情况是就业压力增大。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二、影响就业的原因
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高等教育存在弊端等种种矛盾,共同造成了当前紧张的就业局面。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 国家政策的因素。
国家政策是人才市场资源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导向。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一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观念。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先后经历了“统包统分”“双向选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阶段。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和人事制度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主要体现在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短时间内城乡二元制结构并没有根本性转变,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在二元制结构依旧存在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机制不协调,严重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合理、自由流动。
2. 就业流向和空间的因素。
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生涯都有不同的定位,大学生就业的流向就体现了大学生不同的人生追求。据统计,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可以概括为:70%左右的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这其中,自主创业的仅占0.3%,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更少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但绝大多数不愿到基层工作,“有业不就”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很多毕业生宁可“北漂”,也要留在大城市。这些毕业生的薪资期望是每月2000至4000元,月薪低于2000元不予考虑。这样就形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就业流向转向西部,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难,而且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和东西部的共同富裕。
3. 教育体制的因素。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本身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很多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有些过热的专业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些专业则无人问津。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出现知识和实践的脱节,重理论而轻行动。很多大学生大学期间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有的大学生甚至反映,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
4.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这个物欲极度膨胀的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明显地穿上了功利的外衣。他们为了各种证件和考试忙碌着,缺少真正的读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为着这些功利的目的而奔波的大学生们,在竞聘时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也不具备企业要求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系统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大学意识到了这一点,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课程毕竟是短暂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课后并没有认真反思所学的内容,不能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没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就业时自然不会有满意的结果。此外,他们还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最应该成为创业的主力军,而实际上,大学毕业后真正创业的还不足毕业生总数的1%。这一结果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三、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应该积极努力、全面配合,努力使这一难题早日得到解决。
1. 国家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导向。
国家应该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难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如今开放的就业市场下,国家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相关的法规,保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如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关心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同时,针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加大对其的资金的支持或政策优惠。
其次,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竞争平台和就业机会,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能够平等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不是让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输在工作经验上;同时尽快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再次,应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科学规划社会需求结构,做到有的放矢,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加强就业指导,努力为他们拓宽到基层就业的渠道。
2. 学校积极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学校应不断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切实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3. 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公平就业提供平台。
社会应积极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不要用性别和工作经验来筛选“人才”,应给每位大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企业给员工制造机会,同时也是企业谋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投资。此外,企业应为员工提供与时俱进的培训,既能提高员工的竞争力,也能装备员工的能力。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就好比是一张张白纸,很多东西需要社会和企业为其填充。企业如果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给他们,他们会更快地成长和适应社会。
4. 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价值,应积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毕业后的大学生面临的不再是学校里的小环境,而是复杂的社会环境,这里充满着各种未知和新鲜的事物。为了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多种社会交往的技巧。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只要各方积极努力,就业压力还是可以缓解的。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应对,未雨绸缪,不能回避竞争。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职位。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随着一批批大学生进入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和关心的热点。如何看待这严峻的形势以及大学生应该怎样面对激烈的竞争,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现状和成因,提出几最解决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孙泽厚.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避免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成功模式[J].教育科学,2002(3).
[3]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责任[J].教育研究,2002(3).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谢过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5(11).
【当前就业调查】推荐阅读:
医学院校毕业生当前就业状态的调查分析09-14
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08-13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05-19
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06-05
浅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10-01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2009〕61号)05-18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9]24号)05-30
当前我市农民思想状况调查1110-06
当前城区噪音污染的调查与建议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