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

2024-08-28

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通用9篇)

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1

浅析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民生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层出不穷,大量的支农资金流入农村,这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所伴随着的各种社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问题。农村干部,俗称村官,是我国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成员,主要有村常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两委委员、会计、出纳、报账员等。由于我们国家在法制与监管方面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定位与引导不到位,以致部分村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骗取集体资金以谋取个人利益。近几年来,榆林市吴堡县人民检察院按照高检院“依法打击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破坏农业生产发展、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重视查办发生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征地拆迁、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和环节中的职务犯罪,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查办和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既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一、开展打击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阶段,在经济转型、各项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糟粕的侵袭污染,使得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社会不正之风盛行,加上法制不健全,各项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以致腐败现象频发,近年来更是随着国家对“三农”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蔓延至农村,使得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呈不断上升态势。村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最基层组织的领导者,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其行为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上,提高村官的法制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有效地打击和预防村官职务犯罪的发生,建立一个公正、廉洁、勤政、高效的基层

组织对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近年来村官职务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吴堡县人民检察院2007年至2011年10月份共立办贪污挪用职务犯罪案件20件20人,涉及村官案件就达13件13人,占立案人数的65%。其中贪污9件9人,挪用公款4件4人。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以及国内其它地方的案例,可以明显的发现,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一是犯罪主体大多是村支书、村长等两委会负责人,也有两委会其它成员涉及共同犯罪的,如会计、报账人员以及富裕地区的村民小组长等。本院所办13人中,村支书有4人,村主任8人,还有一人身兼主任书记二职。

二是涉及的罪名大部分是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较少涉及其它犯罪。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固定,权力运行模式基本类似所决定。如本院立案侦查的13人之中,就有贪污犯罪9人,挪用公款犯罪4人,基本没有涉及其它的罪名,这当然与我院所处的县域自然经济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但在我国其它地方,还是较多的涉及到其它犯罪,比如职务侵占、行贿、受贿等等。

三是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的虚报冒领,有的收入不入账、多收少入账和少支多报账等。犯罪侵犯的对象比较广泛,有的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退耕还林补偿款、扶贫救济款,有的贪污挪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如我院查办孔某贪污一案,其就是采取虚报冒领退耕还林补偿款贪污一万余元;村主任王某涉嫌挪用公款案中,因其本人经营运输生意,利用职务之便,在管理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资金期间,将公款用于私人营运,进行营利性活动,共挪用公款十万元;犯罪嫌疑人张某身为村书记,在协助政府从事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侵吞集体征地补偿费6万余元。

三、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分析我院近年来查办的村官犯罪案件以及国内其它地方的案例,我们发现诱发村官职务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查办的十多起案件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村官的文化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这十几人中,大部分村官都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只有一人是高中文化,有的连字也不认识几个,仅仅会写自己的名字。由于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他们的现代法制观念普遍淡薄,很多都是法盲。这些村官平时更不善于学习文化、政治、法律等理论知识,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完全知晓。在处理公务时,以情代法,有时出于好心为公办事却触犯了法律,令人可悲可叹又可怜。

二、村官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监管导致犯罪案件的频发。在办理的案件中,大部分村都是村支书或村长一人把持村上大权,村上的各种组织形同虚设。有的村子连个村委会都不健全,村长、书记、会计、出纳一人兼,公章大印随身带。如我院侦办的薛某贪污一案,薛某同时身兼村主任、村支书、报账员数职,在村里大搞一言堂;有的村长或书记本身就是村霸,强霸一方,横行乡里,一般群众敢怒不敢言,村支书或村长想干啥就干啥,如村支书郭某,在被我院立案侦查后态度仍然很嚣张强硬,显露出其流氓地痞本质及一贯作风。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职务犯罪案件的频发。

三、村里财务管理混乱,有些村官把持财务大权,刻意消弱会计职责,本来应该由会计处理的财务工作,会计却不能做,或根本就不知道,有个别村干脆就没有会计。在实行村财乡管后,有的村官干脆自己兼任报账员,所有账务收支一

个人说了算;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会计出纳报账员,但从未建账,所有收支都是一堆单据,俗称“包袱账”,理也理不清;有的村里多年以来都没有公布过一次财务,群众根本就不知道开支细节。这些都给村官提供了腐败的温床,犯罪的土壤。而当前村干部的待遇普遍较低,乡镇政府每年每人最多补助几百上千元,这也在客观上刺激了村官们贪腐的欲望。

四是农村民主制度不健全,在选举、村民管理等方面都不能体现多数人的意志。这固然有体制方面的不足,村民自身素质的限制,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贿选。当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种贿选之风愈演愈烈,大有蔓延之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的需要,我国采用了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在社会二元结构中,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向城市集中,而农村受益甚微。以前的农村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一个烂摊子,谁也不愿意来当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村官。然而随着我们国家对“三农”支出及投资力度的加大,大量的扶贫帮困惠民建设资金涌入农村,使得人们看到了潜藏着的巨大利益。加之我们国家相关制度不健全,对农村监管不到位,不少人看到有空可钻有利可图。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采取不正当手段,采用送钱送物、许诺封官等方式,诱使农民将自己手中的选票投向一些不具有能力和威望的人。而这些人上台后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快收回前期的投入,并赚取更大的价值。从而出现以权谋私、唯利是图、贪污受贿、侵占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情况,导致了农村职务犯罪的频发,引起了农民利益受损集体事件多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民貌似取的了眼前的利益,然而其小农意识的局限性使其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五是当前我国对村官职务犯罪的惩处力度不够,客观上也降低了对村官犯案的镇慑作用。事实上,从全国来看,我国对职务犯罪的判罚普遍偏轻,据高检院全国检察机关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活动调查显示,自2005年至2009年6月,全国被判决有罪的职务犯罪被告人中,判处免刑和缓刑的共占69.7%。而我院近年来查办的这13件村官职务犯罪案件中,竟无一例外的都是判处免、缓刑,其中判处缓刑的也只有2人。如此高比例的免刑缓刑判处,势必严重削弱刑罚的威慑力,产生不了法律预期的效果。相对于巨额的利润,违法成本太低,使不少人心存佼幸。犯罪嫌疑人周某就曾说过,以前就想好了,万一有一天被查处了,我把贪的钱退出去就没事了,大不了判个免刑缓刑,对我们农村人来说没什么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村官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四、对遏制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几点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八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广大村官工作在“三农”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纽带,其工作与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在群众中的形象地位。因此,必须坚决打击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遏制其上升的势头,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从源头上铲除职务犯罪生存的土壤。

一是必须加大对村官犯罪的查处力度,这是很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最现实可行的措施。在涉农资金比较活跃的地区,加大对相关人员的侦查及预防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尽量把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同时加大惩罚的力度,加大违法者成本,促使其不愿犯罪,不敢犯罪。有调查显示,目前村官职务犯罪案件免刑缓刑比例较高,而在近七成的免缓刑案件判决中,同期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抗诉数却仅占职务犯罪案件已被判决总数的2.68%。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审判机关滥用自由栽量权,对职务犯罪从轻发落,严重影响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及镇慑力。检察机关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对其中量刑偏轻的案件要敢于提出意

见,必要时采取法律程序进行抗诉。审判机关也要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利用职权截留、挪用、侵占国家涉农财政补贴、农业生产投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征地补偿资金和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等各项农业救济款物,侵占农村集体和个人财产的贪污贿赂犯罪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从重处罚,努力维护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提高村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农村干部文化程度低、法律观念淡薄是贪污贿赂犯罪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村官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大对村支书、村长的任职培训力度,培训中要将法律知识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使其做到知法守法。同时要做好会计、出纳等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实现村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定期督察机制,对村干部进行警示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

三要健全村委会的民主和监督制约制度。首先必须坚持民主选举,从严查处各种贿选及破坏选举的行为,让真正有能力有威望的人来当村干部,能代表最广大村民的利益,为村民服务,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其次要坚持村务公开、账务公开等制度,要做到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财务开支必须要定期张榜公布,从而保证群众能有效地监督村官的工作。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村财乡管等制度的作用,指导和监督村委会做好财务工作,要不定期的对村上的财务进行审计。通过多种方式规范村务财务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改善村官的待遇,减少村官犯罪诱因。

四要加强涉农资金的管理。如果管不好涉农资金,不但容易滋生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也会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所有涉农资金要专账管理,严格审批支付制度。合理分

工财务管理人员,会计、出纳、经手、审批岗位分设相互监督制约。定期对涉农资金进行审计,及早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村官”职务犯罪突出的现状,检察机关在加大查办力度的同时,也要充分加强与纪检、监察、信访等工作的联动,重视农民的举报和上访,对于构成犯罪的案件要坚决移送检察部门。特别是对群众意见大,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大要案要坚决依法从快审查,从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对不构成犯罪的违纪案件,也要将查处结果向群众公开,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从而为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办理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 从犯罪主体构成看, 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居多, 其中乡镇站所工作人员5人,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11人, 占案件总数的72.73%。

(二) 从犯罪类型看, 贪污案件突出, 其中贪污案10件13人, 占案件总数的59.1%。

(三) 从犯罪主要对象看, 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开发、退耕还林及粮食补贴等涉农专项款物管理领域。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4件4人, 土地征用开发领域7件8人、涉农专项款物管理领域7件9人。

(四) 从犯罪的内在关系看, 窝案串案多。所办案件中, 窝案串案12件15人, 占案件总数的68.18%。办一案, 带一串, 挖一窝的群腐现象屡见不鲜。

(五) 从犯罪次数及时间跨度上看, 涉农犯罪作案次数多, 金额小, 且时间跨度长。如某村书记、主任陈某, 从2003年担任村书记以来就开始为贪污某笔公共财物做预备, 2007年才非法占有。

二、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 个人私欲膨胀, 法制观念淡薄

基层工作人员, 特别是村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 多数人不爱学习, 加之市级对村级干部的培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只是乡镇农村干部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法制观念淡薄, 个人私欲膨胀, 最终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不能自拔。如安福寺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李某在工作初期, 立足工作岗位, 为安福寺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终, 凭着自身的努力走上了领导岗位。但随着职务的升高, 李某法律知识法制观念依然淡薄, 多次受贿, 在我院对其采取拘留强制措施之后竟然说, 事情我都说清楚了, 钱我退出来, 管工程风险大, 我交待清楚回去之后来管计划生育。

(二) 缺少监督, 权力过分集中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权限空间也得到扩大, 很多炙手可热的生产要素如土地、森林、水利、资金等开发利用权相当一部分掌握在乡、村干部手中, 这些人负责管理的资金也相应增多, 他们既是具体经济活动的实际运作者, 又是经济活动的管理者, 集权钱于一身。对绝大部分农户来说, 对发放各项补贴的条件、享受的标准不清楚, 不了解, 想监督无从监督;另一方面, 我市大多数村, 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 造成村级事务少数人甚至村书记说了算的现象。

(三) 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格

我市村级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一是分工不明, 财务监管职能弱化。在一些基层组织, 村书记、村主任自己既管收钱, 又管用钱, 独掌财经大权, 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 起不到财务监督的作用。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收款不入账现象时有发生, 私设“小金库”问题严重。不少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不认真履行职责, 不严格执行财会纪律, 会计资料保管不全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村账镇管”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严格。由于配套措施不到位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村账镇管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账前审核不严, 报支随意;部分村级报账员业务不熟, 素质偏低, 不按时报账, 造成账目不清, 难以适应村账镇管工作的需要。

(四) 村务公开制度流于形式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 宅基地使用、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村集体债权债务、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 以及其他与农民政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 都应当依法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然而实践中, 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管理不透明, 惯于进行暗箱操作, 甚至想方设法隐瞒村务、政务和财务, 村务公开流于形式, 变成仅仅是挂在墙上、印在纸上的条条本本。

三、预防对策

(一) 创新思路强化警示教育, 不断提高涉农干部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通过设立派驻镇 (街道) 检察服务站, 将重心下移、检力下沉, 以检察监督、检察宣传、法庭公诉、建设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多方位的开展警示教育。特别加强对“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多发、易发部门的干部进行“拉网式”的法制教育和廉政教育, 以案释法强化警示教育, 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自觉抵制权钱交易腐败思想的影响, 提高涉农干部的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 对症下药提出检察建议, 积极促进“惠民涉农”领域职务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监管的欠科学合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是造成“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多发的根本原因, 检察机关要对“惠民涉农”领域深入开展预防调查和情况分析, 从而对症下药提出检察建议, 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消除职务犯罪隐患。一是建议加强惠农政策公开、透明和监督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惠农资金的相关政策, 发放对象、标准、数额的情况, 并广泛接受农民的监督, 以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建议政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发放等重要环节的监督, 严密资金划拨、对象审核、资金发放等环节, 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和贪污, 确保专项惠农资金落实不走样、使用不偏差。

(三) 以打促防严打“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 有效威慑犯罪

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活动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依法追究涉案人员的刑事责任, 除了能使实施犯罪的人受到法律制裁, 更能对其他欲以身试法的涉农干部起到有效的警戒和教育作用。只有惩处有力, 才能预防有效, 以打促防, 做到查一案、教育一片、安定一方。“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具有很多的共性, 检察机关要采取“抓系统、系统抓”的惩防工作模式, 深入研究“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规律, 拓宽视野, 彻查关联犯罪, 深挖案中案, 打防结合, 以打促防, 使涉农干部不敢犯罪、不想犯罪、不能犯罪。

摘要:本文结合该院2008年以来查办“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情况, 对当前“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原因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

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3

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精心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是确保建设新农村顺利成功的保证,村干部只有明确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才能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托。为此,我们针对当前我县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的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全县村干部队伍现状

目前,全县有118个村级组织,选配村干部(三职)255人。在这支队伍中,党员181人,占71%,党外人士74人,占29%;少数民族118人,占46.3%;妇女26人,占10.2%;大专文化5人,占2%;中专(高中)文化60人,占23.5%;初中文化151人,占59.2%;小学文化39人,占15.3%。平均年龄36岁,最大的52岁,最小的21岁。从总体上看,与以往相比,年龄下降,文化上升,结构渐趋合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二、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干部的思维观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一是村民“自治”意识不强。通过村级体制改革,村民委员会已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村干部普遍都没有树立“自治”意识,没有很好履行“自治”职能,依然按照计划经济的基层行政体制运作,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不敢管不去管,或者带管不管,存在村干部依赖思想突出,乡镇包揽干预过多的现象。二是法治观念淡薄。随着依法治国方略实施,村民自治、治村需要由人到法的转变,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现存在的问题是:有的村委会组织选择村民小组领导班子,限制有选择权的村民参加选举;有的开展公益事业活动,不找群众商量解决;有的村务不公正,财务管理混乱;有的以权谋私,严重违法违纪等。群众意见大,影响很坏。三是工作方法简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拿不出新办法,找不到新门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遇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难题,工作打不开局面。

(二)村干部的管理水平不高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偏低,初中文化的占88%;年龄偏大,平均年龄高出村干部8岁。二是工作能力和精力有限,一部分村支书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放松了党建工作,使村党支部出现了支部活动难开展、党员教员难集中、青年党员难发展、党的政策难宣传到群众中的“四难”现象。三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过去在“村建”工作中制定并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等、靠、要”思想突出,经济发展缓慢。

(三)村干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一是没有建立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多干少,干好干不好,都不影响个人利益,工作上拖得过去就拖,拖不过去的做上一两件。二是因报酬偏低,工作没有积极性,大多数时间回家劳动,把村委会的工作当作稍带活,农村工作基础薄弱。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建议

(一)切实加强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应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使广大村干部明确实行村民自治以后的职能和任务,增强村民“自治”意识,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明确当前农村工作所面临的两大转变(即农村经济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村事务管理由依靠政策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拓展思维空间,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4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及时了解当前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查找农民增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组织调查组深入祁阳县梅溪、黄泥塘、白水等3个镇的7个村,就农民收入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2003年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据统计,2003年祁阳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97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5.5%;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9亿元,增长4.2%。通过对3个镇8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

(一)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由于农业不同程度受灾,导致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下降,农村居民纷纷外出打工或从事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长11.7%,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工资性收入为4284元,比上年增加了191元,增长4.7%,工资性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56.4%。

(二)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带动农村居民二、三产业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人均为595元,比上年增长12.5%;

二、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14.8%上升到16.1%。

(三)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受特大干旱影响,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只增加了0.5%,总产基本持平。油料、水果等产量有所下降。由于以上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种植收入下降。农村居民种植业收入为1637元,下降了2.19%,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85.2%下降到83.9%。虽然种植业收入下降,但产业结构

升级促进了其他各类收入增长。一是出售蔬菜收入有较快增长。通过继续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蔬菜产业有较大发展。蔬菜面积增长10.9%,产量增长3.2%,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产值增加了32.6%。二是优质稻收入有所增加。按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共推广“天龙一号”优质稻5.5万亩,收购价每百斤增加15元,农户亩平增收135元。林牧业收入稳定增长。不断加大林牧各业生产和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产业化水准和生产效益逐步提高。2003年人均牧业收入增长12.9%;林业收入增长36.4%。

(四)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后,人平税负为46.8元,比税费改革前下降了56.3%。农村负担减轻,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退耕还林。实施退耕还林是党和国家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县第一、二批8万亩退耕还林项目区受益群众达8万人,人平增收104元。三是农网改造。2002年,我县实施农网改造的有151个村,争取国家投入资金1000万元。改造前,农村电价高的1.1元/度,低的0.75元/度,全县平均达到0.9元/度;改造后,实施城乡同价,为0.55元/度,按户平每年用电140度计算,户均少支出49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是干旱对农民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年受特大旱灾影响,导致部分农产品减产或失收,减少了农民收入。如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6.2%,但产值却减少了4.2%。渔业效益下降,由于长期干旱,捕劳期提前,导致产量下降,产值减少了4.7%。二是进城务工难度加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不多。由于乡镇企业转型,经济效益下滑,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作为农民收入第二大来源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阻。

(二)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的也有不少,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

600元,有些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三)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方面,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2003年由于受特大旱灾影响,以农业为主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只比上年增长0.8%;种植业纯收入比上年下降1.3%。另一方面,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收费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设施的落后,导致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不畅,影响了农民收入。

三、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转移一批农村劳动力进城从事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从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求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搞来料加工。对于安置劳动力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认真清理农民进城的各种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坚决取消一些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二)通过分流一批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分流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要大办个体私营商业,搞活农村市场。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规划和农村市场网点的建设,鼓励农民兴办个体私营商业。二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三要促进农村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要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的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自来水、燃气等居民服务业社会化服务潜力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方式,实现农民住房商品化;采取低税收、宽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居民服务业,改变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三)通过带动一批农村劳动力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带动农户走向大市场,实现大流通。一

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同时,组织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开发、产品扩散、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向农村辐射,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为农业开发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大力扶持龙头市场,实现流通增收。以城镇为依托,产品集散地为基础,建立特色专业市场,力求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三是大力扶持贩运大户,实现多渠道增收。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大力发展贩运大户,做到政策上优惠,政治上关心,营销上帮助,依靠贩销大户多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

(四)通过帮扶一批农村老弱病残人员,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占人口总数15.8%的低收入者主要是由老弱病残人口组成,很多老人的年生活费不足500元。从农民反映的情况看,农村人口中只有少数乡镇企业职工享受待遇不高的养老保险,绝大部分老人以子女赡养为主。社会救助体系也不够完善,很多急需帮助的困难户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生产资金严重短缺,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税收返还、集体筹资、个人缴纳等三个方面来筹集资金,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限度地保障失去劳动力人口的生活水平。

基层村干部离村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5

村干部身处农村工作第一线,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担负着领导和团结农村广大党员群众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当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是否在岗在位,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繁荣稳定,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根据要求,组织全县各乡镇场办,对我县村干部离村现象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湘江中上游,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林地××万亩。全县辖×个乡镇,××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万,其中城镇人口××万。全县共有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村计生专干(妇女主任)等村主要干部××人。截止到××年底止,全县离村干部共有40人,其中:离村支书13人,离村主任2人,离村会计11人,离村计生专干(妇女主任)12人。

二、原因分析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同协作,对现任村干部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工作环境都作了积极的努力,得到了全县在任村干部的理解和支持。

是见缝插针型。主要是指我县有极个别在任村干部,主要在本地周边从事泥瓦等技术性临时工,平时在村开展工作,遇到空闲时便在本村周边地区打些短工。有的上午从事这些工作补贴家用,下午回到村里开展本村工作,食宿也基本是在自己家里,百姓办事方便,群众反响不太大。另一类是全职外出务工型。主要是指极个别村干部,在任期内,就擅自离开本村,脱离工作岗位,去外地务工。村里的工作,是丈夫的请妻子代岗,是妻子的请丈夫代岗,或是干脆把本职工作推给本村其他村干部,一走了之。这少数村干部,因为长期不在岗,群众反响比较强烈。

3、协助型“离岗”村干部。主要是指我县极少数村干部,在任期间,有离开本村工作岗位去县城帮助亲戚从事副业的;有因为自己或儿女在县城或乡镇购买了房子定居,为帮助儿女照看孙一代,而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的;还有个别村干部擅自离岗跑到它地协助家人商店经营、从事幼教工作等。这部分村干部以村计生专干或妇女主任居多,因离家时间长,百姓办事困难,群众意见颇大。

4、其它原因“离岗”村干部。主要是指我县极个别村干部,因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原因,长期在外就医,在村职务没有通过正常程序更换,造成离岗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创业型、效益型、协助型、其它型”村干部离岗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要搞活本地农村经济,让家家户户都能在家致富,还需要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一些村干部看到在家里带领村民致富有困难,在村里想搞好自己的家庭又没有多大希望,“家”和“村”发展都不能“全”,还不如在本村之外寻求发展,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发家致富,一方面生意做大了还可以带领本村村民一起发家致富。抱着这样的心态,便有部分村干部当起了“走读”村干部,一边在外面创业,一边根据村里工作需要不时回到本村开展工作。

三、治理村干部离岗的措施建议

历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在管理使用村支两委干部时,都是倡导把“四有”能人选进村干部队伍,即帮助群众把有定力、有能力、有活力、有助力的人选为领头雁,带领本村群众共同发家致富。在治理个别村干部离岗上,我们建议:

1、要从源头进行治理。一是在选拔任用村干部时,要严把入口关,将群众不拥护,经常不在家,不为群众办事,负面反映比较强烈的人不入选村干部队伍。从源头上阻止村干部离村现象产生。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党员。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要把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一项硬指标和硬任务来抓。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

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6

一、基本情况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距省城昆明89公里, 总面积1725平方公里, 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世界自然遗产) ——石林, 就坐落在县辖境内。石林县辖7镇1乡, 共90个办事处, 380余个自然村。2007年末总人口238865人, 其中农业人口211682人, 占总人口的89%;非农业人口27183人, 占总人口的11%。其中, 彝族人口80993人, 占总人口的34%。石林县以农业经济为支柱、工业基础薄弱, 主产水稻、玉米、小麦, 盛产烤烟, 是云南省的主要烤烟基地之一, 土特产品以卤腐、乳饼出名, 近年来圭山山羊的养殖和果树的种植也逐步驰名。

2007年全县耕地面积246954亩, 粮食总产量119861吨,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2322万元, 人均GDP为9279元, 地方财政收入17128万元, 农业总产值118196万元, 是典型的农业县。旅游业发展迅速, 大小石林接待游客260万人次, 旅游直接收入3亿元, 综合收入10亿元。

(一) 2003年以来民族贷款政策的执行情况

石林县享受民族优惠利率贷款企业的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五”期间享受民族贷款返息政策的企业9家, 到2007年仅有4家, 享受贴息173380元, 享受政策的企业数和返息金额越来越少。

1. 贷款经办行的变化情况:

“十五”期间经办民族贷款的金融机构有2家, 即工商银行石林县支行和农业银行石林县支行, 2005年工商银行停止发放民贸贷款, 2006年石林县农业银行撤并乡镇机构网点后也停放民贸贷款, 从2007年开始经办民贸贷款的金融机构仅有信用社一家。

2. 不良贷款情况:

截止2008年6月, 石林县民贸贷款企业不良贷款余额1022万元, 其中939万元已经剥离 (企业已改制, 经营困难) , 83万元核销 (企业经营状况不佳) 。

3.2008年6月末优惠贷款余额及利差补贴变化等情况:

截止2008年6月末共有5家民贸企业享受贴息政策, 享受政策的企业数和返息金额呈递减趋势。

(二) 实施民贸贷款政策的效果。

1. 民贸贷款返息优惠政策对民族地区“三农”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助推作用。

石林县供销社在民贸贷款的扶持下, 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 走出一条具有供销社特点的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的新路子。如以维则供销社为主, 成立了维则玉米专业合作社, 年收购玉米2000吨, 使农民享受到流通增值的收益,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全县供销社共成立了面向三农的10个综合服务社, 2个专业合作社和4个养殖协会, 民贸流通企业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发展, 必将带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农业产业链的形成。

2. 增加民贸企业资本积累, 壮大了企业实力。

通过民贸贷款返息, 增加了企业的资金积累和企业的实力。如石林县农资公司截止2008年6月31日实收资本达317万元, 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

3. 优惠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关怀。

从少数民族地区,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民贸企业发展的现状考虑, 民贸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承受市场变化能力较弱, 如果没有优惠政策的扶持, 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4. 减少企业贷款利息负担。

在2003-2008年6月, 全县享受“民贸贷款优惠利率”政策的企业从人民银行获取了共计211万元的利差补贴。同时这部分企业由政策带来了享受“基准利率贷款”的优惠, 至少少承担上浮利率20%左右的利息支出, 对企业经营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二、民族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民族贷款政策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优惠政策规定的利率一律不准上浮与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原则的问题。按照政策规定享受优惠贷款利率的民贸优惠贷款利率不能上浮, 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各金融机构不愿涉足民贸贷款领域, 加之当前在贷款呈卖方市场的情况下银行更不愿意发放低利率贷款, 石林县原来一直在经营民贸贷款的县工商银行和县农业银行两家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后先后停办民贸贷款。再加上基层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后, 贷款向优质客户和项目倾斜, 而民贸企业中优质客户和项目少且信誉不高, 影响优惠贷款政策的实施。

二是优惠贷款仅限于民贸企业流动资金需求, 期限过短, 企业贷款“短贷长用”现象突出。期限过于短与部分企业的经营周期不相适应, 企业因为贷款期限问题被隔离于返息企业之外

(二) 人民银行与民族事务管理部门在推动政策实施、部门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民贸贷款政策宣传不到位。几年来对民贸贷款政策的宣传几乎为零。在此次调查中, 许多企业根本不知道有这项政策, 这一现象可以从民贸贷款企业数的负增长和贴息的负增长中得到佐证。宣传认识的缺位, 导致许多企业无法认识和享受民贸贷款的优惠政策。造成宣传不到位的的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对民贸贷款贴息政策的认识不够、理解不清, 对政策尺度掌握不准, 故不敢贸然宣传, 再加之相关单位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该项工作, 缺乏对政策的延续操作, 使政策的落实出现空隙。

(三) 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行经营政策的调整, 造成贴息额减少。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实行抓大放小, 将资金投放到大企业和大项目中, 使经营状况不佳的民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很困难;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收缩、信贷“门槛”提高, 使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贸企业难以进入其信贷门槛。

1. 从机构网点设置及商业银行考核评价。

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政策, 收缩县级网点, 乡镇民贸企业贷款管理难度加大, 2006年6月石林县农业银行撤并5个乡镇营业网点后石林县农业银行县城以外的金融营业网点仅留存1个, 加上工商银行的1个网点, 全县国有商业银行在乡镇的网点仅有2个。

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规范化的信贷管理制度正在构建之中, 信贷准入“门槛”提高, 授信将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投入。

2. 授权授信。

一是商业银行改制后, 经营战略调整、信贷投放转向重点行业优势行业上, 民贸企业受市场冲击承受能力脆弱, 商业银行在考虑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下, 对达不到信用等级标准的采取谨慎态度。二是县域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 授信范围缩小, 即使逐级申报也难以达到批准, 民贸企业贷款发放受限。

3. 利率政策等方面。

民贸贷款政策要求贴息贷款必须执行基准利率,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贷款利率上浮已成为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普遍做法, 从金融机构盈利性角度出发, 商业银行显然对发放此类贷款没有积极性。我县各金融机构利率一般均执行了上浮动利率。

民贸优惠贷款的利差补贴比例长期不变, 已经不能充分体现贴息的政策效果, 随着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优惠贷款的利差补贴比例显得偏低。

(四) 民贸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几年来部分企业在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下已经改制, 改制后金融机构大都不愿意对其发放贷款。在企业改制之前, 县辖集体性质的民族贸易企业相对较多, 如供销系统所有营业网点, 均为集体性质的企业, 可以享受民贸贴息的优惠政策, 但经历改制后部分企业网点成为个体商业户, 大都不符合信贷准入条件, 不能进入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 逐步退出贷款贴补息范围, 此次调查样本中有2家企业属于此类情况。调查表明此类情况在供销系统较为普遍, 例如乡村供销网点, 原属于集体性质的企业, 享受贴息政策, 而今虽经营与原来没有区别, 但改制后均变为个体企业性质, 均被淘汰在贴息范围之外, 调查表明当前全县所有的乡以下供销网点均未在享受贴息政策;二是部分民贸企业市场竞争力弱,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 许多企业因经营困难, 在经营过程中或名存实亡或经营不善退出市场, 抽样调查中属于此类情况的有1户企业;三是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 企业经济效益很差, 获得银行贷款困难, 由于没有获得银行贷款, 自然丧失享受优惠政策的机会, 抽样调查中属于此类情况的有2户企业;四是新批准的民贸企业, 虽然生产的产品民族特色性较强, 也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 企业的实力有限, 难以进入银行的信贷门槛, 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 同样也不能享受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 属于此类情况的有3户企业;五是有的以经营者自然人身份通过抵押的方式取得贷款, 因贷款对象和贷款利率不符合政策规定同样也不能享受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

企业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企业获得贷款: (1) 企业缺乏符合抵押条件的自有固定资产, 企业土地使用权、地上附着物也无证明、机器设备部分无正规发票 (开发票需要增加价款) 等使之不能作为抵押物, 影响了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和商业信誉。 (2) 财务信息不透明。由于税收、规费等原因, 顾虑信息披露对企业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民贸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行业竞争激烈、公开披露信息容易暴露相关的产品信息和经销渠道, 丧失企业的竞争优势等, 企业经营财务信息存在虚增 (减) 、隐瞒的情况, 财务信息不透明频频发生, 企业连基本的财务报表均不能提供, 想进入银行的信贷门槛是难以想像的。 (3) 企业经营机制不规范。内控机制薄弱、企业经济往来随意性大, 合同执行强制性差, 影响银企互信。

三、政策建议

(一) 从民族贷款政策的制度设计方面

一是修订优惠利率贴息政策, 取消对民贸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的规定。随着贷款利率上限的逐步放开, 对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已成为事实, “凡优惠贷款利率, 一律不准上浮”的硬性规定, 已不适应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 建议取消经办行对该类企业贷款利率一律不准上浮的硬性规定, 利率浮动的大小由市场来决定, 不论贷款利率是否上浮, 人民银行均给予贴息, 从根本上解决经办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 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最终达到银企互惠的目的。

二是设立政策性银行承担民贸贷款的承贷。设立政策性银行专门承担民贸贷款, 来弥补由于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的信贷政策调整带来民贸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通过国家行为制定符合民族地区的利率政策, 保障对民贸贷款实行基准利率, 使得更多的民贸企业享受优惠政策, 从而保障民贸贷款优惠利率政策的实施。

三是建立民贸贷款担保基金。加大对民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建议当地财政部门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民贸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 增强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提高民贸贷款放贷率。

四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适当提高贴息率。允许对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随着利率的调整而给予适当调整。

(二) 从贷款经办行 (社) 方面

1. 合理确定信贷准入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信贷准入条件, 县域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分析当地经济金融形势, 拓展思路, 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突出信贷支持重点, 积极向上级部门组织推荐好的信贷项目, 增加对民贸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 适当降低贷款利率:

在农村地区各金融机构对于农民贷款、农业贷款应当适当降低利率浮动水平, 确定一个合理的、均衡的利率。

3. 增加企业授信:

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政策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到县域经济, 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增加授信额度。

4. 加快农业银行改革。

2007年初,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明确了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定位和责任。当前应加快改革, 使农业银行尽快履行服务“三农”的责任, 提高农业银行发放民贸贷款的积极性。

(三) 从民贸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方面

进一步加强民贸企业的自身建设, 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进行整合, 形成规模化经营, 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 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民贸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制作技术, 加强对外经济联合, 增强企业竞争力, 实现少数民族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努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企业资信条件, 健全财务制度, 规范经营管理, 创造符合贷款条件的基础。

(四) 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方面

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7

农村党员干部处于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最前沿,受广大农村群众的关注程度也最高,但近年来发生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还阻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2001年以来,我县受到党纪处分的农村党员干部数量和人数分别是18件18人,占立案查处总数的17%和18%。

一、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新特点

1、违纪人员主要是村里的书记、主任及财务人员。2001年以来,全县共查处村支部书记10人,村主任2 人。

2、经济类违法违纪案件较多。从近几年查处的村干部违纪案件来看,90%以上都属于经济类错误,主要是贪污、侵占、挪用三种。一是贪污老建、移民、民政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我县属国家贫困县,国家每年都会下拨老建扶贫、农业开发等项目的专项资金,个别村干部利用负责管理资金、项目的权利,采取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等手段进行贪污。如窑头镇横塘村主任张治泉,利用维修移民组变压器之机,虚报维修经费2700元,据为已有。二是侵占、挪用村集体资金。村委会主要是村提留、农副业收入、村办企业等,少数村班干部利用收入不入帐、收费不开票、虚报开支等形式,从中侵吞、截留或者直接挪作他用。

3、“窝案”、“串窝”增多。由于农村干部工作、生活都经常在一起,互相之间很熟悉,某个人的违法乱纪一方面很难遮瞒,另一方面上行下效,致使违法乱纪案件有从单独违纪向共同违纪转变的趋势。如五丰镇云洲村主任、村支委与镇移民专干,伪造移民开发土地改造经费补偿凭证,从镇移民组套取补偿款2100元进行私分。

4、作案手段复杂多样。违纪人员作案手段隐蔽性很强,他们多为利用经手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金的便利条件,直接贪污、受贿和挪用;利用“小金库”截留款项不入财务帐,进入小金库或搞体外循环,从中贪污、挪用;弄虚作假、假公济私、虚报冒领等形式搞经济违法犯罪。如弹前乡原石背村书记兰光天、支部委员袁洪亮两人以修路、修桥、捐助困难学生为名,开具虚假发票分别套取村委会资金1350元和850元。

二、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产生的原因

1、少数干部个人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干部除了村委会工作之外,还要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政治、思想、业务的学习没时间、没精力、没兴趣,以致对党的农村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熟悉,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容易出现偏样、违法、违纪的行为;有的干部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用人上搞小团体,拉帮结派,任人唯亲,以致相互间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甚至串通一气违法乱纪;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公私兼顾”,损害农民权益,容易激化干群矛盾,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引起农民集体上访。如我县目前正在调查处理的五丰镇白沂村农民集体上访事件,此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村里几年没有公布财务情况,群众对村委会的工作不了解,进而产生怀疑,造成了此次群体上访事件。

2、个别农村党员干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造成违法违纪的关键因素。从内因来看:农村干部党员大多是村里文化程度较高、政治素质较强、头脑较灵活者,看到邻里乡亲中的致富能手发家致富及社会上有钱人的潇洒快活,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衡。从外因来看:市场经济下,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少数人思想滑坡,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不能自持,最终把

手伸向了村集体或掌管的专项资金。

3、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一是管理意识普遍淡薄,管理水平低。相当一部分村级干部疏于管理,甚至对村组财务不过问,认为这些事情由专人负责,财务工作无非是支出问题,你拿来票据,我签字,到财务人员处报销。形成了一本“糊涂账”。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制度缺乏,管理无序的问题,个人行为和口头指令成为干部习惯性的审批手段,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即使有些所谓的规章制度,往往也流于形式,个人说了算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村务公开不到位。近年来,县里推行了村务公开制度,但多数村这项工作不到位,一些村虽然在形式上都建有村务公开栏,可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村里的财务状况、重大事情群众都蒙在鼓里,直接影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四是财务交接不及时,甚至不移交。村民自治组织依法换届选举及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但财务交接问题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老大难”。换届后,原任干部财务不移交,新任干部家底不清,到头来必然导致财务管理上的混乱。

4、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现在全县各个乡镇都设有经管站,配有1至2名经管员,肩负着对农村财务审计、监督、指导的职责,乡镇财政所每年也会到村里检查,同时,各个村都有会计、出纳,但在实际中都没有很好地履行好职责。这里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部分乡镇领导只注重村里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对村财务重视不够;二是经管站、财政

所等部门人员少,常年围绕乡镇的中心工作跑,不愿管,嫌麻烦;三是少数村干部抱有个人目的,不愿接受监督,想“混水摸鱼”;四是个别专项资金专干本身就与村干部一道贪脏枉法,违法乱纪;五是群众无法监督。由于群众很少参与财务管理,对村组收入了解很少,谈不上有效监督。

5、村级干部缺乏激励保障机制。目前,大部分村级经济都很困难,干部的工资都很低,即使这样,干部工作一年下来甚至连工资都得不齐。在养老保险、退职补助等方面,干部也没有任何保障,大部分干部都有“当了多年的村干部,退职后可能什么也没有”的顾虑。

三、遏制村干部党员违法违纪的对策

1、深化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通过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的教育,从而引导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第一,乡镇对村干部集中培训,对其进行在职教育,使之能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表,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防止他们在思想上有利用职权,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的动机。第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教育。在一些地方,村干部没有文化,封建思想浓重,官僚主义作风,不为百姓半实事,这就必须要其加强自身修养,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置于普通党员,农村基层干部的身份,经常反省自己,加以改进。党支部应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动,端正党风,从而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

2、选准配强领导班子,建立乡村干部激励机制。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必须坚持干部队

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要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乡、村领导班子,特别要选准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关心、爱护、支持农村基层干部,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大力宣传、表彰,给予鼓励和奖励;对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要予以关心和照顾。村干部的报酬,应随着经济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逐步提高,其标准应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后报上级批准;对正常离任的村干部可给予适当生活补贴。

3、健全制度,强化监督。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制定和完善村务管理制度,着重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把村级各项事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使农村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依、依章行事,保证广大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增加村务透明度,便于广大群众的监督;积极推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使村干部切实受到教育和约束。一是加强经管站、财政所等部门的监督指导力度,由经管站统一做帐或定期进行指导检查;二是强化群众监督,要发挥好“村民理财小组”、“民主理财日”、“民主议政日”、“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会”等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形式的作用。

4、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惩处农村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

农村饮水价格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对农村饮水价格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我县农村饮水价格情况,规范供水价格秩序,近日,我们深入

**等7个乡镇,对农村饮水价格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鄂西,属**江汉平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全县行政区划分为六镇一乡,119个行政村(1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94415人,其中农村人口**人。据水利部门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共解决**人(含农村学校2000人),建设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78处,**人,总供水能力1.1894万吨/日,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61%。实际完成投资**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400万元,省级配套**万元,县级配套31.21万元,群众自筹**万元。**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建设饮水安全工程73处,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23处,解决了6个乡镇17个村11所中小学2286户**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投资605万元。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的供水能力、实际供水数量、供水人口、投资主体、上级补贴、管理模式等;运行费用和价格情况,包括电费、人员工资、维修费、水质检测费等各项运行维护费用以及缴纳的各种税费;农村饮水工程水价收取方式、收取标准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电价情况,包括农村饮水工程电价执行类别和具体水平等;管理情况,包括管理模式、管理人员数量和工资水平、管网漏损率等。因供水模式的差异,其情况也各有不同,但农村用水户用水量低,管网长且损坏严重,漏损率大,运行维护费用较高,管理人员少、工资低,水费标准偏低,收取难,经营管理举步为坚是普遍反映的问题。

二、目前农村饮水价格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在农村饮水价格监管方面,我们价格部门虽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价格部门监管农村饮水价格的范围有限。目前只监管了县城自来水公司直供到村、乡镇自来水厂直供到村和民营公司管理的水价,故我县的农村饮水价格管理有些混乱,存在政府定价、协商定价、村民自制定价三种定价方式。而且自**年我县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以来,从未对农饮水价格进行过检查,供水企业或村集体大多自己管自己。

2、农村饮水价格偏低。据调查,全县农村饮水价格无论是那种定价方式,基本水价均在1元/吨至2.5元/吨之间,且绝大多数村民自制定价都在1元-1.5元/吨,收支难平衡。

3、除县城自来水公司直供到村的水价公示基本规范外,其它几种供水模式(乡镇自来水厂直供到村、村民自建自管、民营公司管理、村集体管理)基本没有价格公示。

4、时有价格举报投诉。主要是供水管网改造过程中发生的矛盾、不能直抄到户而由用户平摊水费等引起的举报较多。

三、农饮水价格问题存在的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饮用水价格偏低,多数村集体处于保本或亏本状态,特别是提水供水工程基本都要村级进行补助才有人进行管理。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供水成本过高。调查发现,一是工程年供水总量小,供水范围小,用户较少,单位供水成本相对较高。二是电价偏高。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绝大多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采取自灌模式,不需要发动机抽水,不存在电费负担,但部分抽水、提水工程耗电量大,抽一方水通常需要耗电4-5千瓦时,电费占供水成本的比重较大,电费相对较高。三是群众用水量少。由于用水花钱,农村群众实际用水量较少,每户每月平均5吨,个别村组不足3吨,致使供水单位成本偏大。

二是群众认识偏差。我县农村居民长期以手压井、小筒井和小口径砖井为饮用水源,甚至还有少部分居民取用河塘、渠等地表水。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民,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花钱买水饮用很不必要,他们大多选择不用或少用商品饮用水。

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9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问题,这是新世纪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当前长江中下游大旱再次印证“小农水、大民生”的道理。襄阳市是农业大市,完善可靠的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由于多种原因,襄阳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问题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为此,抓住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机遇,解决农村水利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一、襄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现状

我市现有农村人口380万人,耕地面积622万亩,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480万亩,有效灌溉404万亩。由于鄂西北特殊的地理位臵和地形特点,旱灾发生频繁,成为全省有名的“旱包子”。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动员和组织群众修建沟渠塘坝,全市建成以水库和堤防相配合的防洪安全体系和蓄、引、提水相结合的灌溉保证体系。除建成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外,小型水利工程更是星罗棋布,多达12万余处,设计灌溉面积303.48万亩,其中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的水库760座,设计灌溉面积84.53万亩;中小型泵站1927座,装机11.01万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20万亩;堰塘88461口,蓄水能力4.5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4.95万亩;灌溉机井4266眼,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这些小型水利设施很好地弥补了大中型水利设施的 不足,消灭了“旱包子”大面积的干旱现象,基本扭转了人民群众靠天吃饭的局面,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增产丰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是集体,责任明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经济淡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体逐渐缺失,加之上级及本级政府对水利投入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骤减,对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也随之荒疏。九十年代国家出台的“两工”政策(政府和基层组织可以据此组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推迟和掩盖了农田水利问题的严重性,小型水利设施的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断下降,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据调查,全市小型水利工程原设计可控制灌溉面积303.48万亩,目前实际仅有152.26万亩,衰减率高达50%,其中小型水库84.53万亩控制灌溉面积,目前实际灌溉面积只有50万亩,衰减率41%;中小型泵站120万亩控制灌溉面积,现在实际灌溉面积只有75万亩,衰减率48%;堰塘34.95万亩控制灌溉面积,目前实际只有12.26万亩,衰减率65%;机井64万亩控制灌溉面积,目前只有15万亩,衰减率77%。水利工程灌溉面积的急剧下降,导致农业成灾率不断上升,大面积耕地又恢复到“靠天吃饭”的格局。

二、造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萎缩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小水利现状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 2 原因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与运行体制不顺;一是投入(包括投劳)大幅度下降。

(一)农民投工投劳和”一事一议”对农田水利建设产生的影响

我市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过去主要靠农村义务工。从2000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农村推行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义务工,农民投入义务工大幅度减少,进而辅之以“一事一议”的方式也没有解决好投工投劳问题。农村取消义务工,对农村水利建设十分不利。农村水利大多数跨村、跨组,甚至跨乡镇,就现阶段来说,完全依靠“一事一议”解决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局限性,农民投工投劳必定受到影响。以2001年的一组数据为例,这一年,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8762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27万亩,当年新增灌溉面积10.82万亩。而2001年以前,全市每年高峰上劳力100多万人。对比一下当前农村水利投工投劳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这几年农村小水利的变化原因。

虽然国家规定,农村公益事业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投工投劳问题。但农民义务工用于水利仍然难于开展。一是农田水利设施比较原始,重复劳动量大,如渠道的清淤清障工作年年都得进行,有厌倦情绪;二是依赖思想严重,认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强调取消义务工,又要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错误地认为现在应该是农民修生养息的时候,应由政府来全部承担农村水利建设投资,不需要农民再 投工投劳了;三是乡镇、村级因机构改革,干部思想不够稳定,缺乏兴办水利的积极性。

按照 “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农民开展农村水利建设也存在很大困难。据统计,从开展“一事一议”以来,全市开展“一事一议”10253次,成功的为3515次,占议事量的34.3%,其余为议而不决或决而不干。如枣阳市七方镇74个村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否出义务工进行”一事一议”,结果有72个村遭否决,只有西坡和安庄两个村在”一事一议”中得到通过,同意出义务工。议不成的原因就是由于机构改革,基层干部人心不稳,组织小型农村水利建设力度不大,同时受益不均,建设成效不能直接与群众见面,群众有想法、思想工作做不通。但也有部分农村水利建设成功的采用“一事一议”,其主要原因是宣传组织发动到位,方法得当,班子团结有力,基层干部能起到带头作用,责任心强,有作为,办事公开、公正。

(二)财政投入不足的影响

目前可用于农村小水利建设的投入来源主要有中央和省配套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投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以及部分县(市、区)小农水奖励补助资金等,这些投入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不同的实施办法,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整体效益不明显,远不能满足农村小水利建设资金需求。而且,能享受到国家投资的地区也只是少数,据统计,2003年以后,全市80%以上 的村没有得到国家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三)建设与管理体制不顺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我国按照“民办公助”原则,国家对集体经济组织兴建的小型农村水利给予补助。建成的设施归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管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一致,工程维护管理较好。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库、机井、渠道、桥闸涵虽然仍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但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是:没有集体经济组织依托的“集体”到底是谁?集体所有制以什么形式来实现?不明确。“集体”虚设,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相应“缺位”,政府与农民在农村水利中的角色“错位”。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是自己要干的事情,结果变成政府要农民干,甚至被人理解为政府加重农民负担。由于工程集体所有的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体制矛盾没有解决,维护管理责任自然就很难落到实处,造成“集体”所有的工程,有人使用,没人管理,老化、损坏、失修严重。

三、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特点与基本性质

(一)农村小型水利的特点

我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数量、种类和功能很多,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小水库、塘坝、水池等蓄水设施,小型拦河闸坝、引水闸、截潜流等引水设施,渠道、管道、闸门等输水配水设施,渡槽、隧洞、倒虹吸、桥、涵等交叉建筑物,泵站、机井等提水设施,灌水沟、畦等田间灌水设施,保护 村镇、农田的小型河堤等防洪设施,排水闸、排涝泵站、排水沟、地下暗管等排涝降渍设施,小蓄水池、水窖等生活供水设施。这些水利设施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村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果拥有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村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

二是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水利遍及全市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百万的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村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水利、农业、政策、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统一规划,加强指导。

三是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 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以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从总体上看,农村水利的服务对象是弱质产业,投资回报率较低,但又直接关系着地方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基础。

四是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村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农村水利设施多地处农田荒野,无人值守;风吹日晒雨淋,易老化损坏;土方工程多,维护工作量大。除生活供水工程外,多数工程季节性使用。农村水利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在政府的规划与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

(二)农村水利的性质

农村水利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 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除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外,农村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等同属农村公共工程,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公益性。

农民是农村水利事业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的力量,合作办水利,是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基本原则。农村水利的宗旨是服务。以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有关法律和政策对此有明确规定。

四、关于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村小农水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国家投入有限,农村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海水利战”的局面将无法再现。调查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失修的农田水利设施,有着很深的感情和忧虑,他们有出力出钱的意愿,但苦于没有牵头的组织。笔者认为,基于农村水利设施的特点和性质,依靠群众、依靠地方小农水建设的总体格局不能改变。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加强经营管理。要通过深化农村水利改革,政府对农村水利的扶持引导不应当削弱,而要加强,要做好服务监督,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该政府管、政府办的,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履行职责。该让群众办的,一定要让群众自己办。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组织核心、服务引 8 导作用,充动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突破性地开展工作,在建设组织形式、考核方式、投入体制及工程管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形成党委政府引导、干部积极、群众主角,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格局。

(一)发挥党委、政府组织推动作用,形成大兴水利的良好氛围。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主要措施全力推进。各县(市)区、各乡镇要层层建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发展改革、国土、财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农经、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农建指挥部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规划建设、验收考评等职能。农建指挥部实行定期的会议制度,研究本地当年农田水利建设重点、项目申报方向、实施整合的办法以及督办落实的措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投工投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界限,让各级干部放手干水利,积极主动抓农建、都觉得只要是为群众干事就不会背过。特别是农经、信访、宣传部门要完善和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只要是有利于农业增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维护大多数群众利益的事,干部群众就不等不靠大胆干。对农民直接受益的生产性工程,可采取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取消上限控制的办法开展“一事一议”,议定后即可付诸实施。同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义务劳动出资出力等方式支持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如有可能建议每年冬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开展哪怕是1天的农田水利建设义务劳动,让干部先干,干部带动群众干,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农建、干好农建夯实国民基础的意识和风气。

(二)制定完善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要从解决农民群众反响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工程着手,建议每年7月初,各地要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每个村、每个乡镇、每个县(市)区自下而上逐级向申报本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由当地党委、政府统一审核把关平衡后,以县为单位形成本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计划。各级农建指挥部根据各地上报情况,结合国家已安排投资项目下达各地建设目标任务,并作为各级、各地考核的依据。

(三)整合水利建设资金,突破资金瓶颈制约。涉及农村水利的国家投入有多种,各地也有整合资金的意愿,但一直没有找到较好的切入点。为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的平台,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整体推进”的原则,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建目标任务,分部门、分类型自下而上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各县(市)区要建立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农业、水利、林业、农机、扶贫、农经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水 利工作部署,综合各有关部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审查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提出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方案及涉水项目重点整合区,报市委、市政府同意后,由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下发给各地,作为验收的依据。从而达到在不改变各部门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的前提下,集中连片建设,形成资金合力,从而突破制约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制约的瓶颈。

(四)建立考核评比、激励约束的有效机制。考核评比是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的有效手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汉江杯(或隆中杯)”竞赛活动,市级成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农建验收组,每年4、5月对各地农建任务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对前三名的先进县(市)区、前若干名乡镇以及有突出贡献的若干名先进基层干部和群众带头人,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在全市范围内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对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县(市)区、乡镇给予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农建工作不力,评比倒数第一的县(市)区、乡镇主要领导调离工作岗位,同时将各级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纳入本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范围,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党委、政府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参与下的领导负责制。市委、市政府领导包县(市)区,县(市)区及市直部门负责人包乡镇、乡镇负责人包村组。市农建指挥部对各地农建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百分制考核,各级组织部门要将农建工程完成的好坏与 干部工作实绩和使用挂钩。通过激励措施彻底改变基层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此外,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也是调动各级各部门大干水利的有效催化剂。建议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各地农田水利开展好的项目进行奖励,县级人民政府要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将财政收入或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以奖补的方式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补助;地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全部实行“以奖代补”,中央新增农资补贴、中央“一事一议”奖励等资金,在不违背上级政策的原则下也要实行“以奖代补”方式,按照“大干大补,小干小补,不干不补”,不搞平均分配,以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上一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下一篇:财务工作总结个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