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通用7篇)
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篇1
关于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就此,我与办公室、教育局的同志一起作了一番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梳理如下:
一、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现状
截止底,全县农村10个乡镇共有127 所中小学,学生15157名。其中,中学13所,学生6635名;小学114所,学生8522名。[本网网文章- 本网网 帮您找文章]
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教职员工1885名。其中,中学教师583名,小学教师1302名;专任教师1705名,专任教师占农村教职工总数的90.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名,中级职称的784名,初级职称的 1003名,工勤人员74 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862名,中师1001名,高中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总占地面积13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拥有图书175.7万册,计算机340台。
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小学生年费用在260元左右,中学生年费用在500元左右,食宿生费用在1600元左右。
近年来,通过全县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农村教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从至20末,县财政累计为农村教育投入资金120万元(不含教师工资),仅年,就投入42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到2004年底,全县已改造农村学校危房11373平方米,占危房总面积的51.9%。经多方筹集,还先后在绥中乡建起了大庄园希望小学、在**乡建起了**希望小学等13所标准化的小学。二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由于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月统发。再加上教育部门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考核评估,实行末位备案制,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爱岗敬业,辛勤工作。三是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暑期,教育部门采取考试、面试、答辩、测评的方法,对农村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走上了农村中、小学校的领导岗位,给农村中小学校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4年年末,又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以县为主,全面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这些措施不仅使农村学校落后的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观,也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乱收费现象基本杜绝。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能严格执行小学生每学期30元、中学生每学期45元的收费标准,没有发现超收和巧立名目多收费的问题。多数学校还对贫困学生减免了学杂费,避免了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现象的发生。
我县的农村教育工作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的情况也较复杂,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1、农村中小学生大量流失。在调查中我们感到,中小学生流失数量多、面积大、个别学校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209月开学初,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15818人(中学6131人,小学9687人),到2004年6月学年末,在校生人数为14300人(中学4949人,小学9351人),流失1518人(中学1182人,小学336人),流失率中学为19.28%、小学为3.47%。其中,辍学756人(中学754人,中学辍学率12.33%,小学2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49.8%(中学63.79%,小学0.59%);举家搬迁或随父母外出打工转入其它学校762人(中学428人,小学334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50.2%(中学36.21%,小学99.41%)。如**中学初一入学人数为222人,2004年初四毕业参加中考只有31人,4年流失了191人,流失率达86%。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流失。一个农村学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教育投资达2.4万元,平均年教育投资在元左右,而多数的农村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有的家庭还达不到这个数),除去家庭的日常开销,很多家庭供孩子上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家庭因缺少劳动力,父母患病、离异和家庭突发性事件导致贫困,再加上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并且上学的费用又较高等等原因,于是不让孩子上学。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流失。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较远,需要在学校吃住,而多数农村中学没有食堂宿舍,不能满足学生就读的需要;受当前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家长产生了上学与不上学一个样、与其上学不分配不如退学学手艺的思想,让学生回家帮助种地、到外打工或学手艺。三是教育原因造成的流失。当前农村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学历低,业务水平不过硬,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讲不明白,学生听不懂,导致学生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歧视,学生与老师之间有隔阂,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读完小学或初中,就回到家或流向社会。四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流失。家庭条件好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县里的中小学去借读或投亲靠友到外地借读;家长在外打工的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地方借读,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有这样几多几少。老的多,年轻的少;学历低的多,高的少;领工资的多,能讲好课的少;用非所学的多,教其所学的少。教师队伍老化问题突出,全县农村小学教师中,男教师50周岁、女教师45周岁以上的就有524人,占农村小学教师总数的40.2%。现有农村教师,多数是教主科的,教英语、音乐、美术、生物课的教师非常少,致使所有学科不能均衡授课,学生偏科严重。除此以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素质和能力偏低,导致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流失严重,状况堪忧。农村中小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不能胜任循环教学,有的正式教师教不了课,只能烧锅炉或者从事其它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高学历的教师多数被分到城里的中小学,有的即使被分到农村,也早已借调回县里。二是农村现有骨干教师多数被县里的中小学借走。据统计,几年来,城镇中小学共从农村中小学抽调教师233名, 仅**一个镇就借出23人。三是农村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多数为民转公的教师,其中一些人观念旧、水平低,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更新,特别是定上高级职称以后,就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3、办公经费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债务168.8万元,其中,中学有债务55.2万元,小学有债务113.6万元,债务最多的是**镇(31.4万元),最低的是**镇(6.3万元),中小学校平均负债达1.33万元。有90%以上的学校购不全教学资料,连简单的教学用具、试验用品都无力购买,桌、椅、门、窗等基础设施得不到维修,多数学校举债维持教学。农村所有小学中,学生总数超过70人的学校约占30%,70%的学校靠收取杂费难以支撑教学。另外,由于学校没钱雇更夫,夜间无人值宿,给学校的安全问题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生均经费没有按时支付到位,除教师工资和冬季取暖用煤由财政统一拨给外,办公经费基本没有拨付,致使学校正常的办公经费没有保障。二是“一免两补”政策实行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费用,以前学校的更夫都是村里花钱雇人,教育体制改革后,村里不管学校的事,不再出这笔钱。三是生源少,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五、六十人左右,再去除特困生的杂费及购买教学用书等费用,办公经费所剩无几,根本保证不了办公的.需要。
4、教育体制不完善。多年来,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工作无论好与坏,都是铁饭碗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体现不出多劳多得,也做不到奖优罚劣,致使一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从而影响整个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二、发展农村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建立和完善新的投入机制,确保农村教育工作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使县级政府真正承担起应尽的义务。要遵照《教育法》中“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规定,由县级政府实行教育经费单独预算,建立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加强农村教师工资的管理,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工资的按月足额发放。重新核定各乡镇中小学运转所必需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例和班额标准,确定合理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消耗的比例,确保农村学校日常运转所需公用经费。积极实行教育经费公示制度,农村中小学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情况必须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人大和纪检部门必须加强监督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向人大报告教育经费使用情况。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化解农村学校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发展的建设资金,以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安全”运作。
2、完善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县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农村学校的关系,解决因乡镇教育机构撤销导致的管理机制混乱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把管理的重心转向依法督导评估和宏观指导。要进行分类规划,按照乡镇规模大小和农村学校的布局状况,建立和完善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职能,指导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有效的农村教育管理新模式,调动乡镇政府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进行学校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实行校长竞聘制和校长聘任制,引导学校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农村的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措施,开辟新的民间筹融资渠道,建立农村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在发展公办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允许社会力量采用租赁、承包等方式承办和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缓解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帮助化解学校债务。
3、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广大农村中学教师,围绕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发新课程,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内容可以包括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生态保护和高技术生态农业等,并逐步向农村工业、信息服务和进城就业等方向拓展。从小学开始,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把“创业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传播新思想和新的价值观,拓展创业的知识面,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市场竞争,敢于自主创业,不断提高农村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要改革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农村社会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要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适用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致富的一技之长。
4、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保证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上学读书。要积极筹措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的资金,采取政府拨款、社会各界赞助、教育内部募捐等多种形式筹措教育扶贫经费,专款专用,以保证教育扶贫工程各项计划的落实。要开展多种形式的 “教育对口扶贫活动”。如:“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社会各界援助农村中小学”等活动。要以支持农村薄弱学校改变面貌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建立教师扶贫制度,组织城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农村中小学校任职、任教,安排和接纳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和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加强城乡教育交流和城乡教师互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帮扶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开展对接活动,将富裕地区群众和学校捐献的图书、仪器、设备无偿地提供给农村中小学校和贫困学生。制定直接面向农村贫困生的救助制度,将救助款直接拨付给贫困家庭的学生,并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救助资金用于教育。从而确保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5、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配备农村教师队伍,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广泛实行教师聘用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基本稳定。要鼓励现有的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历提高培训考试,提高学历层次。健全学校学习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互帮互学活动。农村学校学生数少,教师编制紧,要求教师多才多艺,要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建设,在广大农村教师中开展热爱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学校、热爱农村学生的教育活动,开展提高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师德素养。
6、不断加大控辍工作力度,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宣传力度,使家长和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让每个学生和家长都知道“普九”的意义。要加大对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家长或监护人经济处罚的力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把这项工作当作农村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严格执行劝学包保责任制,层层落实。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帮带”活动,让优生带差生,教育教师不得歧视和体罚学生。要针对不同的辍学生,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要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知识、用感情留住学生。
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篇2
一、我县目前农村水利建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水利设施毁坏
目前我县许多地方的水利设施相对陈旧, 农民保护水利设施意识也比较淡薄, 旧有的水利设施经过长时间使用, 缺少维护, 许多原有水利设施的位置都被农田占用, 旧的灌溉渠遭到长时间的废弃而不能使用, 最后导致旱灾降临的时候, 远处有存水量的水库, 但是因为灌溉渠废弃而无法引水, 若临时挖井灌溉, 不仅效率低下, 更加大了农业种植成本, 同时也会严重地延误农时。部分地区的农村水利设施更是遭到了人为破坏, 导致灾时无法发挥其作用, 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
(二) 水利设施缺乏科学管理
目前我县农村水利建设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建设却忽略管理的现象, 没有解决工程建设与管理之间的矛盾。农村田地间的设施, 在受到破坏或者出现故障后, 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 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灾害到来时无法发挥其作用抵御灾害, 极大地加重了旱涝灾害的严重程度。
(三) 农村水环境恶化
近几年由于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企业主来我县投资, 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至江河, 农药化肥等广泛使用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致使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农民保护水环境意识相对薄弱, 倾倒垃圾乱排污水猪粪鸡粪等乱投放造成库底和河床淤积, 给泄洪排灌带来很大影响, 致使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
(四) 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 虽然中央及地方各级重视农村水利建设, 财政也加大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但是投入与水利建设支出仍然不相称, 而且由于县级财政困难, 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资金有限, 特别是随着税费改革农业税取消, 农民参加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地方和群众, 认为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应该由国家和集体包揽, 农民不再承担义务, 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农民义务工的取消, 乡镇水利投资的渠道狭窄, 制约着水利事业的发展。
(五) 乡镇水利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
目前从事乡镇水利工作的人员主要为乡镇水利员、村级水务员、村级塘库巡查员, 在这三类人群只有部分乡镇水利员是水利专业毕业, 有专业知识在管理上相对规范。村级水务员、村级塘库巡查员一般文化程度不高, 高中以上都不多, 再者缺乏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 难以完成乡镇要求的水利工作任务。
二、我县当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农村水利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 同时积极探索市场机制和改革办法,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多元投入。建议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金, 特别是镇政府应该建立专项资金, 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一定的补助。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水资源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规费和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 努力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渠道, 保持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
(二) 健全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全民参与机制
水利工程遍布乡村, 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应该积极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管理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宣传指导工作, 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行水利建设宣传, 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水利事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积极组织农民扩挖塘坝、扩清渠道、整治沟河、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水利设施建设是为自己谋福利, 造福于子孙万代的, 进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利事业建设的热情和责任心, 积极配合和完成各项水利工作任务, 促进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强各级水利部门协调配合, 大力宣传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 形成全社会参与水利建设的新局面。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促进农村节水技术, 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可持续发展水利思想的宣传教育, 提升全民节水防污意识, 从根源做到减少浪费和污染。
(三) 健全农村水利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成立领导小组和专人负责制, 根据农村水利规划, 落实工作责任, 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干部政绩考核相结合。乡镇水利站工作人员要深入建设现场, 提供技术支持。各乡镇除了设有水利站外, 应将管理任务划分到村, 由村包干到户, 各村委会设村级水务员、村级塘库巡查员, 确保所有的水利工程都要有专人管理和维护, 解决中小型水利设施无专人管理的问题。
(四) 加强农村水利工作人员的培训
我县农村水利建设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 特别是我镇大部分是圩区, 需要建设一支坚强有力、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基层水利服务队伍。目前从事乡镇水利工作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水利专业知识, 迫切需要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应采取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原则, 同时采取短期培训、继续教育、外出学习等形式, 帮助基层水利管理人员更新知识,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
三、小结
我县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 农民生活要想进一步改善, 必须在县政府和镇政府领导下改善当地的水利设施建设,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摘要:我县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县, 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离不开水利设施, 目前我县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县当前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施。
关键词:农村,水利,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z].2010.
当前农村民办学前教育的思考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设备不齐全、办园条件简陋。
现有139所民办园中,园舍达标的仅6所,绝大多数幼儿园为“家庭作坊式”,园舍为租用民房或利用自家住宅用房进行改造,基本都达不到校安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甚至租用租金便宜的闲置危房办幼儿园,园舍安全得不到保障。园舍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幼儿活动室普遍偏小。因园舍基本为民房改建,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很小,更谈不上土、沙、草地兼备了,绿化几乎为零。
从玩教具配备来看:除了2012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奖代补配备的大型组合玩具外,民办幼儿园4种功能以上的大型组合玩具配备为零。一般幼儿园只配备一些简单的小型体育器材、桌面玩具,但在数量上、功能上基本不达标。
2.办园思想不端正,办园理念落后。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有了幼儿入园的需求,在公办园空白的情况下,民办园应运而生。为了保证利益最大化,举办者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园舍、购置设施设备、培训培养教师,而是低薪聘请经验匮乏或非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师,办园质量无法保证。另外,农村民办幼儿园举办者一般兼做园长,其中大部分的园长不是幼教专业出生,对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幼教工作的基本规律知之甚少,再加上还兼做幼儿园教师、司机、炊事员、保安,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先进的幼教理念。在没有先进的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办园目标和发展规划,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阻碍了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3.资金不足。
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经费以举办者自筹和幼儿缴纳保教费为主,由于布局规划不够合理,幼儿园之间为争抢生源降低收费标准,造成很多幼儿园回报少,怨声大,办园难,投入改善办条件经费少,极不利于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从随机看的7所规模较大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来看:每个孩子平均每学期收费500元,每个幼儿园平均人数约180人,一学期一个幼儿园收入约90000元。一学年是180000元。每个幼儿园员工约10人,每人每月工资约1100,每月支付的工资是11000元。每学年约支付十个月的工资,付给员工的工资约110000元,再扣除房租、水电,幼儿园已所剩无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设备设施怎么增加?教师的学习、进修经费得不到保障?幼儿园谈何发展?
4.师资力量薄弱。
在市场竞争形势下,不少农村民办幼儿园靠压缩编制、增加班额、降低工资等方式维持生存、获取利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基本上是一个教师包一个班。教职工普遍工资低、福利差,根本无法吸引有幼儿教育文凭的或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加入到民办幼教队伍中来,教师学历、专业普遍不达标,且流动性大。师资配备的严重不足,教师超负荷工作,让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准备、去总结。再加上专业、学历不达标,直接影响了科学保教的质量。
二、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大投入。
资金的不足,是制约诸多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单靠幼儿园每学期每个孩子500元的保教费来实现园舍达标、设施设备齐全、师资配备齐全是根本不可能的。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政府加大投入,除了中央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资金外,也应考虑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性生均经费。一是享受生均经费是每个入园幼儿的权利,二是利用这个经费可以改善办园条件,优化幼儿入园环境,切实让农村幼儿受益。还可以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把一部分新建或改建的又没有师资的公办幼儿园交给民办幼儿园管理,既解决了公办师资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民办园舍不达标的问题。同时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建园时土地部门可适当减免建设费用,电力部门可对其用电给予最大方便等。
2.加强指导。
农村民办学前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学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幼儿园园长、老师还处在想做好还没有能力做好的阶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指导,让农村民办幼儿园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做到“规范办园,科学保教”。要定期分层分类开展各级各类园长、教师培训活动,提高园长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教师的科学保教水平;要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经常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通过比赛、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交流中充分认识游戏的重要性,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采取幼儿园之间结对帮扶、通过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优先等方式,鼓励示范性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定期送教下乡,确保幼儿游戏及教育活动优质高效。
3.规范管理。
一是合理规划幼儿园的布局,关、停、并、转一批幼儿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办园过程。严格办学资格条件审核审批,让资金雄厚、资质合格、办园经验丰富、规划设计合理的举办者承办幼儿园。要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设置,要鼓励联合办园,规模办园。要统一收费标准,防止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影响民办幼儿园的良性发展。
二是要加强园务管理,提高保教质量。要进一步贯彻《规程》、《纲要》、《指南》精神,重视幼儿园教育和科研工作,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要建立幼儿园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落实到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的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加强检查。要出台专项关于纠正“小学化”的文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评估细则,对幼儿园办园理念、办园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时间及班额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保证幼儿在园游戏和活动的时间。每年对民办幼儿园的各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幼儿园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4.优化教师队伍。
一是配足配齐幼儿园师资。各级主管部门要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民办幼儿园配足配齐教师,同时也要把师资配备情况纳入对民办幼儿园考核的指标。二是提高教师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加强理论知识的的学习,加强对教师教育技能,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园教育资源,搞好园本培训。三是要保证师训工作的实效性。在《国十条》里提出了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强调了培训的普及性。但是,培训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城乡教师起点不同,层次也不一,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培训,切实让教师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因此,在确立培训内容之前,一定要进行深层次的调研,了解农村幼儿园、农村幼儿教师的现状,存在哪些不足,最需要什么“营养”,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千万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既浪费了财力、人力,又失去了对培训对老师的吸引力,得不偿失。
总之,这些条件简陋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农村民办幼儿园,他们在办园条件上、理念上、管理上、教育教学上都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极大程度地填补了农村学前教育的不足,是农村学前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农村孩子也有幼儿园可上,让一部分留守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提供给孩子更多成长过程中的快乐!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扶持下,在幼儿园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农村民办学前教育一定会走上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
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篇4
一、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我县自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市统一要求,通过贯彻落实瞄准式、参与式扶贫开发工作方针,集中资金、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顺利推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从2003年开始,我县已启动实施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99个,其中已通过验收59个,正在实施40个。6年来,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共计向59个重点村投入各类扶持资金8534万元,建成项目554个,共有16209户59854人参与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其中贫困户3801户,贫困人口13795人,项目的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贫困村人均增收508元,达到2007年底的人均2500元。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02年底的12.5万人减少到2007年底的7.5万人。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明显加强,行路、饮水等重要困难得到有效解决;部分群众通过扶贫搬迁和“一建三改”,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特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有序实施,打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卫生、通讯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上学难、看病难、看电视难、打电话难、了解信息难等得到缓解。培植了贫困村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贫困群众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体进度较为缓慢,推进任务相当艰巨。我县是省级重点贫困县之一,全县xxx个行政村中有xxx个被定为重点贫困村。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总体规划和省市扶贫办的统一部署,要在2010年以前完成全省所有重点村整村推进的实施,然而,截至2007年底,我县需要实施整村推进的xxx个重点村只有59个重点村完成了整村推进任务,除去正处于启动和实施过程中的40个村,尚有86个村等待实施整村推进,如果要在2010年前全部完成的话,需每年推进43个村,工作任务可谓相当艰巨。
另外,根据全省地市州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国家扶贫政策又有了新的调整.从2008年开始,国家级贫困县由国家负担,扶贫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中支出,省级贫困县扶贫资金将由各省统筹安排。将对我县今后的扶贫政策资金的争取和落实带来新的压力,必须引起全县上下的高度重视。
(二)整合资金难度加大,扶持投入压力剧增。我县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大力支持,给予了大量资金扶持,并且逐年加大。近年来,捆绑投入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和老区建设等三项资金村平达50余万元,加上交通、水务、能源等其它各类资金,村平投入一般都在100万元以上。但由于重点贫困村条件差,底子薄,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整村建设,全面开发,要办的事情很多,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大,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总体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扶持投入水平愈来愈不能满足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需要。一是部门资金难整合且出现削减。整村推进扶持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和老区建设资金这三个主渠道进行捆绑投入,而其他涉农部门能够投入的资金又相当有限,且审批环节多、管理分散、到位慢,整合难度较大。从我县目前情况来看,财政扶贫和老区建设资金总量继续保持稳中有升,以工代赈资金因受国家政策影响,去年开始由400多万元大幅削减到20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可用于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以工代赈资金将减少一半,势必严重制约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实施。另外,其他部门资金投入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交通部门,受政策影响,2008年以后不能再安排村级公路建设资金,在新政策出台以前,今后整村推进重点村的村级公路建设将无资金扶持,必然导致项目无法实施。部门扶持资金到位慢,也是当前制约整村推进进程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县已实施完毕的四批59个重点村中,还有370余万元部门扶持资金未到位,如果这些部门扶持资金不能够严格按照县政府文件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势必严重
影响到重点村和贫困群众自发投入、参与整村推进建设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二是项目建设投资缺口大,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比如公路建设和扶贫搬迁。硬化通村水泥路,按现在的物价水平,每公里投入至少在15万元以上,而国家和地方每公里只补助12万元,每公里至少缺口3万元。实施一户扶贫搬迁,按建三间土木结构房屋计算,总造价至少在3万
元以上。如果建楼房,搬迁投入势必更高。真正的贫困户或者低收入户,在国家扶持6000元资金的情况下落实搬迁难度较大。一方面,随着原材料和劳务价格水平的上涨,项目建设成本不断加大。以前村里进行河堤、渠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是采取民工建勤的形式进行,现金成本相应较低。而现在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除“一事一议”可以执行以外,农民负担基本全部取消,再以强迫、命令的方式组织农民义务投劳投工已经不可能。如此以来,加大了项目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资金缺口没有较好的筹措渠道。筹措项目缺口资金,除利用“一事一议”政策、争取对口帮扶单位扶持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门路。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带来扶贫投入资金与建设任务不相适应。加之重点村建设机遇难得,集中建设时间有限,必须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项目任务,接受省、市检查验收。这就迫使村级班子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以借贷方式举债建设。
(三)特色产业培植不够,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渠道。农民增收是重点贫困村建设的核心,也是最艰巨的攻坚任务。我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走以“烟、茶、畜、菌、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努力,各类特色产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发挥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受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所限,多数重点贫困村的产业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特色不显,效益不高,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决策部署下,我县开始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但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推动阶段,实现增收还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产业发展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缺乏投入。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加工业,都需有一定的成本投入。而国家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建设、扶贫搬迁、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投入扶持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小额信贷资金受金融有关制度、农户信用程度和其它因素的制约,真正落实到贫困农户仅为杯水车薪。加之市场变化无常,农民缺乏预测市场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使脆弱的产业更加发展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担负起农民脱贫致富的重任。
(四)重建设轻管理,整村推进项目难以发挥长效。我县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先后扶持59个重点村建成各类项目 个,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占到70%以上,从以往的建设效果上看,短期效益明显,农民反响较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项目建成后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返修或损毁的问题日益凸现。据调查,实施了整村推进的重点村中有近一半的村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机制,有些村虽然制定了一些项目后续管理责任或制度,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项目的后期管理成为空谈。由于后续管理机制的缺乏,导致整村推进建设成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长期效益,既违背了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初衷,又严重挫伤了贫困群众挑战贫困的积极性。
(五)贫困对象瞄得准扶不好的现象依然存在。扶贫开发要求瞄准贫困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扶持。几年来的整村推进扶贫过程中,我们始终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决策,以群众满意和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赋予群众项目的选择权、参与权、知情权、监管权和管理权,力求扶贫项目最大范围覆盖到贫困群众,让真正的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但是在落实过程中,由于资金总量的限制,带来了公共项目与到户项目相互争夺资金的问题。交通、卫生室等公共项目安排较多,投入较大,贫困户帮扶、扶贫搬迁、沼气建设等到户项目扶持资金相对较少,应当扶持的对象得不到相应扶持,切身利益得不到解决。加之少数基层干部对到户项目不热心,怕麻烦,难组织,特别是对贫困户项目补助有限,根本无法按要求把项目建起来,导致出现了扶贫政策落实不到贫困户的现象。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六)自然灾害导致因灾返贫问题较为突出。我县是全山区县,属自然灾害多发区,干旱、暴雨、冰雹、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自然灾害频发.受损最严重的又多是地处高寒边缘,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的重点贫困村,据统计我县每年因灾返贫的就达6000人以上。
三、对策及建议
面对新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以主动、积极、超前的态度,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应对,以推动工作健康发展。
(一)加大政策争取力度,确保整村推进扶贫任务如期完成。面对日益繁重的整村推进工作任务和日益临近的2010年,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上政策争取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政府兑现承诺,使我县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待遇得到落实,增加今后几年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村的数量,以满足任务需要;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加大我县财政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总量,以满足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需要。建议县政府抓住省扶贫办今后三年联系我县的良好契机,由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近期组织专班前往省政府和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等部门进行专题汇报。
(二)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实施整村推进,资金保障是关键,只有有效的优化整合各类扶贫资源,保证扶持投入,才能够确保贫困村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才能够确保整村推进工作达到预期效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要不断强化政府引导和示范作用,按照“五个一”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扶贫开发工作统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在县扶贫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贫困群众利益为重,以帮贫扶困为己任,摒弃部门利益,切实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各自职能,积极争取并加大扶持投入,确保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落实责任。要建立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制度,结合整村推进工作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适时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召开协调督察部门扶持任务落实情况,解决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建立逐级负责的目标考核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县政府文件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自职责,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性,加强项目建设,严格资金管理,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个项目,逐个落实到位。
(三)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确保贫困农民稳定增收。要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我县烟、茶、畜、菌、菜等传统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同时,要因地制宜的引导各地农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等新兴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要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加粗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进一步加大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对农户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产业扶贫政策解决,农民产业发展投入不足问题。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突出体现“一村一品”,狠抓办点示范,搞好典型引路,推动产业发展壮大。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四)加大扶贫项目监管力度,确保贫困群众长久受益。要深入研究扶贫项目监督与管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扶贫项目监管长效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最大效益。一是各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要把项目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探索科学的操作性强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后续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力求扶贫项目效益最大化;二是各乡镇、村要高度重视扶贫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在扶贫项目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制定项目建管相关制度,严格落实监管责任,要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干部头上,划分到相关群众身上,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定期考核兑现。切实让扶贫项目建的好、管得久,让贫困群众长久受益;三是要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动员项目村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实现村民自治。
(五)加大扶贫到户力度,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综合效益。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从实际出发,根据整推进扶贫资金数量,科学统筹公共项目和到户项目。既要让绝大多数人享受到扶贫带来的好处,更要让所有贫困户都能得到扶贫的实惠。从而使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兼顾,有机统一。要着眼全村,心怀群众,统筹安排,把好事切实办好,使广大群众能够共享扶贫开发成果,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的工作宗旨。
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篇5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恢复县建制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乡镇文化站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⑴、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少。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全县23个乡镇,建有文化站21个。1990年以前乡镇共有影剧院21个,到2002年底乡镇还剩影剧院11个,到2004年底乡镇还剩影剧院3个,且大部分年久失修,有的还不归文化站管理或已挪作他用。如筻口镇和新墙镇电影院,前面的装饰一新,但后面的座席大厅和舞台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因漏雨墙壁满目疮痍,天花板垮了一半,有一半吊在半空,随时都有砸伤人的可能。⑵、农村文化站工作瘫痪,名存实亡。全县多数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举办一次农村文化活动;有的乡镇一无文化专干,二无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还是“一无牌子、二无桌子”,如我县云山乡、饶村乡等乡镇根本就没配备文化专干,更没有牌子和桌子。部分乡镇虽已配备文化专干但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而是被分流,外出打工自谋生路去了。这种状况在全县农村乡镇约占1/2左右。⑶、县文化局失去了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撤区并乡扩镇和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对原文化专干县财政每年拨付2000~34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补足。这一简政放权事实上大部分乡镇并没有真正接受,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专干拿了县财政给的2000~3400元,各奔东西去了。造成这种状况,乡镇无人管,县级文化部门也管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鉴于此,县文化局一无人事任免权、二无财务监管权,已经四五年了没有召开过农村文化专干会议,年初没有计划安排,年底没有总结考核。在笔者调查时有7个文化专干向我们恳求道:“不管是两边管、还是文化局垂直管,关键是要有人管,希望有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不能使乡镇文化站成为‘冒娘崽’,我们不愿失业,更不希望农村文化如此衰败下去”。⑷、农村文化产业凋零。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招商引资,开发的项目是农贸中心、超市等,和文化挂不上钩,有的乡镇为了盘活现有文化资产,准备将部分影剧院转让、租赁,改造成超市、服装城、国策楼、计划生育办公楼、专科医院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不断的消失、挪作他用,造成恶性循环。早在80年代,城关、筻口、公田、渭洞、新墙、十步、甘田等乡镇的高标准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是群众名副其实的文化娱乐中心,区乡政府每年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较多资金。近些年来,由于多方原因,图书室的图书发霉了,电影队散伙了,文化设施逐年减少了,群文活动资金的投入也就没有了。城关镇文化站是80年代建立的高标准文化中心,如今所有文化设施被挪作他用,丧失殆尽,原文化站长余兴忠痛心疾首。
2、队伍涣散,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⑴、文化专干不专职。全县共有文化专干32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专干文化程度的仅2人,有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仅3人,有文化专业特长和一定组织才能的也只有30%左右。如我县32名文化专干中(其中4名退休专业人员),7名是由电影放映员转任,6名是安置的复退军人,13名是招工顶职的“子弟兵”,2名是其他岗位转过来的,实际上,一年到头能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只有12人,有12人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有的文化专干下岗分流无人管,任其放任自流,即使未被分流的专干也是身兼数职,公田镇文化站站长易心愿当了15年文化专干,干的是15年司法和计生工作。月田文化站长曾书上班10年,在外打工3年,干了7年办公室秘书。象他们这样的还算比较好的,我们在调查时发现,能参与乡镇的中心任务还是文化专干的荣幸,否则一年到头只有县财政拨的2000元工资。这样,多数文化专干根本就不想再考虑文化站的业务工作。文化专干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有60%以上的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而在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原定的33名文化专干,目前不到40%的人员在岗,在这40%的在岗人员中,基本上没有从事文化站本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政府其它的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
一旁,视为他活。⑵、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2/3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的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县级文化部门管不了,认为人财物事四权均下放,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由农村文化自生自灭。湘办发[2001]29号文件对乡镇宣传文化站的主要任务作出了一些规定,在县一级就没有贯彻落实,或者说没有协调好。如乡镇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站是管理主体还是协助管理一直不明确,文化专干对此一直莫衷一是,有的文化专干由于无经费来源,私自在文化经营户门店执收执法,给县文化行政执法工作带来被动,造成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错位。
3、经费短缺,创收无门,文化站无法运转。
⑴、人头经费严重不足。全县除筻口、新墙、公田解决较好外,其余都在2000~3400元之间,70%的乡镇未将不足部分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使乡镇文化专干生计难以维持,无心干工作。有13个文化专干每年领2000元工资后就回家去了。目前文化站还无法和市场经济接轨,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财政对文化站实行脱钩断奶,只能造成文化站瘫痪。⑵、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我们调查中了解到90%以上的乡镇对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没有进财政预算,文化站的业务经费几乎等于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大副减少,文化站要开展活动,完全靠拉赞助,四处讨钱。⑶、文化站属于体制改革的“怪胎”。由于体制原因,文化站既不是乡镇政府的直属部门,又不是县文化局的派出机构,成为乡镇可有可无的单位,我县除筻口等极少数乡镇文化站自成一体外,大多数乡镇将文化站作为包袱。重视文化工作的乡镇,将行政工作能力强的文化专干安排兼任政府其他职责,享受乡镇其他干部同等待遇,不重视的乡镇将文化专干作为包袱甩开,除了文化局下拨的差额款给站外,是否有办公设施、文化阵地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一概不管,特别是宣传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后,这一机构就撤消了,其工作职能也就自然消除了,群众文化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群文活动日益匮乏。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电影少、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买码赌博、扳跎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吸毒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2000年以前,乡镇文化站归县文化局垂直管理,而撤区并乡扩镇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特别是1999年乡镇机构改革,文化站与乡财政脱钩,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有的把经济和文化割裂开来,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要求文化站去创收交管理费;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篇6
近年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时尚娱乐、消费观念的影响,毒品迅速向内地渗透,吸贩毒违法犯罪活动发展迅猛,毒品危害不断加剧,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之一。虽然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毒情有所缓解,但毒品市场依然存在,吸毒问题依然突出,禁毒形势依然严峻。笔者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禁毒工作责任和难度日益剧增,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将对社会治安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当前我县禁毒工作的现状
随着禁毒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在禁毒宣传教育、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毒情形式依然不容乐观,截止2010年9月,我县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共有681人,其中传统毒品504人,新型毒品17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98‰。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县新型毒品吸食人员呈现增长趋势。吸毒人员主要现状:一是青年吸毒人员较多,占在册吸毒人数的72%以上;二是无业和社会闲散人员较多,分别占在册吸毒人数的63%和35%;三是文化程度偏低。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分别占现有吸毒人员的5%、35%、49%;四是吸毒群体性别差异较大,男性占81%、女性占19%;五是吸食毒品的场所多变,以歌舞娱乐场所、茶楼、宾馆酒店、汽车内等为主,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六是吸食毒品方式以烫吸、注射和二者混合为主,吸食毒品种类以“海洛因”、“冰毒”、“k粉”、“麻古”、“摇头丸”为主;七是夫妻及家庭成员共同吸毒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公安机关查获的夫妻及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涉毒案件逐年增多;八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吸毒时有发生,同事之间容易交叉影响,参与吸毒。九是涉毒地区逐步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特别是新型毒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青睐。
二、当前禁毒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加大禁毒宣传力度,吸食传统毒品的现象在我县得到了有效遏制。从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县当前正处于由传统毒品向新型(合成)毒品转向阶段,县城区域内吸食“冰毒”、“麻古”等新型毒品人员不断增多,且正逐步向农村地区蔓延,禁毒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1、禁毒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我县吸毒人员已由单一的社会闲散人员逐步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企业主等社会各界人士发展,吸毒已在不同层次、类别的人群中体现。随着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在我县迅速蔓延,“以贩养吸”的现象也逐渐突出。部分吸毒人员由原来吸食传统毒品(如海洛因)转变为吸食新型毒品(如冰毒)。目前我县境内已发现的新型毒品有冰毒、K粉、麻古、摇头丸等。据悉近年来在新滋生吸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的占85%以上。另外吸毒场所更具隐蔽性,由迪吧、KTV转移到宾馆、酒吧、网吧等场所,禁毒形势日益严峻,打击难度明显加大。
2、禁毒机制有待完善。一是部分领导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禁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禁毒工作是公安政法机关的事情,与本单位无关,对禁毒工作支持、配合不够,存在公安政法机关单打独斗、孤掌难鸣的局面。二是禁毒委成员单位职能分工不明确。成员单位禁毒工作职能优势未充分发挥,部门之间缺乏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毒的力度不够,影响了禁毒工作的整体效果。三是考核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具体、刚性的禁毒工作任务和要求,政绩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禁毒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不能真正落实。
3、禁毒防控体系薄弱。一是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目前我县禁毒宣传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和少数乡镇开展,如零阳镇、江垭镇、通津铺镇、零溪镇、杉木桥镇、苗市镇等,其余大多数乡镇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应付检查,敷衍了事现象。少数禁毒委成员单位工作积极主动,如县教育局、县药监局、县民政局等,但大多数成员单位就各自的工作职能在禁毒宣传教育上重视不够,宣传方式比较单调,宣传对象的层次不够分明,缺少有效宣传载体,重点不突出,社会禁毒氛围不够浓厚,群众广泛参与禁毒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社会帮教不力。吸毒人员在控率、戒断率低,失控率、复吸率高。绝大部分乡镇对吸毒人员的帮教工作还没有全面开展,监管措施不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未真正落到实处,缺乏有效的帮教措施,社区戒毒(康复)大多停留在档案上、文字中,使“四位一体”的社区帮教措施流于形式。三是涉毒打击力度和装备投入尚需加强。公安机关对歌舞娱乐场所、宾馆、酒吧、网吧等易涉毒场所的管理不同程度上还留有死角,且反弹压力持续存在。对教唆、引诱、欺骗他人吸毒以及容留他人吸毒等犯罪的打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毒品犯罪手段不断更新,集团化、暴力化明显增加,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犯罪也趋势明显,我县目前的缉毒科技装备又无法适应当期缉毒侦查工作的需要。
三、当前禁毒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思想高度统一,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深入开展。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禁毒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政要清醒认识毒品犯罪的严重危害性,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禁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禁毒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二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要求各单位主要领导切实承担起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禁毒人民战争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部署,科学分工,明确责任,做到禁毒工作有规划、有安排、有督促、有考核、有成效。三要充分发挥禁毒委成员单位在禁毒宣传教育、打击毒品犯罪、禁毒帮教管理等方面的职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切实担负起禁毒委成员单位禁毒宣传教育的工作职责。四要完善考核机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把禁毒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要内容来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另外还要经常性地开展禁毒工作检查,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导致毒品问题泛滥、造成严重危害和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部门领导的责任。、注重宣传实效,增强全民识毒防毒拒毒意识。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禁毒斗争,是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的治本之策。宣传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禁毒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参与制定禁毒宣传教育规划,把禁毒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认真制定宣传方案,协调各方力量,精心组织实施,营造浓厚的禁毒宣传氛围。禁毒委成员单位要切实承担起面向全社会的禁毒宣传教育职责,积极宣传报道禁毒工作的方针政策、斗争成果和典型案例,大力开展禁毒公益宣传活动。公安、教育、文化、旅游、广电和工、青、妇等要注重禁毒宣传教育的经常性,既要认真组织好集中宣传活动,又要树立禁毒宣传教育活动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做到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有机结合,提高禁毒宣传的参与率和知晓率。同时要注重禁毒宣传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禁毒宣传活动,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载体、活跃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其它各级各部门也要认真履行义务,加强本单位、本辖区的禁毒宣传教育,落实禁毒防范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毒品犯罪的打击工作力度。一是公安机关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对打击涉毒违法犯罪要坚持“露头就打”的方针,挤压毒品违法犯罪的空间,绝不能让其形成气候。在坚持经常性打击的基础上,对吸食新型毒品群体扩张与增长等突出问题上适时开展禁毒专项斗争。公、检、法、司等在打击涉毒犯罪的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公安机关要快侦快破、检察机关要快捕快诉、审判机关要快审快判,司法机关要定期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并及时向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司法援助。二是加强对易涉毒场所的管控,公安、文化、工商等要加大对歌舞娱乐场所、宾馆、酒吧等易涉毒场所的管理力度,建立定期巡查、暗访机制,经常性的开展联合检查整治行动。对发现有吸食、贩卖毒品的场所要及时清理整顿,对问题严重的要坚决依法停业或取缔,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三是狠抓“禁种铲毒”。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禁种铲毒的责任落实到专人,在罂粟种植、开花结果等季节开展本辖区内的巡查工作,确保毒品原植物“零种植”目标的实现。四是公安、卫生、药监、商务、安监等部门要加强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等“三品”的监管力度,严防流入非法渠道。
4、夯实工作基础,扎实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有效开展社区帮教工作,教育挽救吸毒人员,是解决毒品蔓延、减少毒品社会危害的重要措施。各乡镇要密切加强与公安、司法等机关的配合、衔接,做好本辖区毒情大排查工作,摸清情况,建立台帐,确保资料整齐、规范,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要把禁毒工作列入治安防控管理范畴,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吸毒人员的调查登记,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辖区吸毒人员。特别要充分发挥基层治保组织接触社会面广、信息灵通、反映快捷的优势,加强跟踪,掌握动态,对辖区内的吸毒人员进行严密管控,适时掌握毒情动态,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把握禁毒工作的主动性。民政、劳动保障和工、青、妇等部门要按照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好工作职责,切实做好吸毒人员社会救助、就业培训、帮教转化工作。对辖区的吸毒人员要定人员、定责任、定措施,把定期谈话、定期尿检等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已戒毒人员再次吸毒,通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使吸毒人员远离毒品,逐步萎缩毒品消费市场。
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篇7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招生难
(2)经费不足,条件不足,师资不足
(3)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
总的来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喜忧并存,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2.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问题的原因
(1)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尤其是在农村,这种观念格外突出。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2)“两高”扩招的影响
近两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扩招。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职教观念
“观念决定一切”,意识决定行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农村,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轻就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倾向,控制“普高热”的盲目升温,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2.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保证。要注重培养既有合格学历,又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同时,要把既懂教育又懂经济,既能当校长又具有企业家素质的“双肩挑”型人才选拔到职业学校领导岗位上来。
总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人才培养格局,让老百姓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实惠。只有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施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摆脱困境,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推荐阅读:
浅谈当前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9
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11-30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05-20
加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07-04
我县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06-18
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07-12
关于如何做好我县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07-29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思考08-31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09-09
关于我县 “科技兴农”的调查与思考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