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2024-09-09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共7篇)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篇1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县政协常委李盛姣反映:自我县2010年开始,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农村五保对象在县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费用实行全额减免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对象门诊和住院费用补偿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五保户住院实行补偿政策以来,五保对象住院率和医疗费用不断上升,达到了普通居民的三倍以上,造成了医保基金的浪费,损害了参保居民的利益。

尽管2015年底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通知》,实行以乡镇为单位按人头总额包干付费的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五保对象住院率仍居高不下,小病大治和过度医疗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超前性过度释放了医疗需求,如把“基本医疗全免”扩大到了“所有医疗费全免”。加上医院住院条件的改善使得部分五保对象把住院当成了一种物质享受。二是部分医疗机构和素质低下的医务人员把五保对象当成了创收的工具。三是受多年来管理习惯的影响,各医疗机构在五保对象就医准入和费用控制的把控标准不一,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不良习惯难以纠正。四是各乡镇之间五保对象身份的准入门槛高低不一,五保对象的占比和身体素质差距较大,导致按人头付费的推广阻力加大。五是面对弱势群体和超前政策,监管难度大。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科学制定补偿政策,既要保护弱势群体,又要考虑医疗机构压力和基金承受能力,坚持“稳中求进,量力而行,合理设槛,有效把控”的原则,防止“超前消费”和“变相享受”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定制五保对象住院期间生活费和护理费补助时,要严格按照病情轻重和病人自理能力等明确标准,有效把控。

(二)强化监管责任。明晰乡镇、村对五保供养对象住院的工作责任,把好第道关,落实好护理补贴费制度。强化医疗机构责任,严格落实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健全监管、惩处机制,加大对医疗机构在五保住院费用报销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小病大治和过度医疗等不良现象。

(三)健全社会力量参与衔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积极参与五保供养对象医疗救助,形成对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发挥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提供医疗费用补助、心理疏导、亲情陪护等形式的医疗服务,帮助政府减轻五保供养对象医疗保障压力。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篇2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体系不完善。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 医疗工作开展引进大量先进技术, 作为起步较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 却迟迟未能得到统一、健全的管理制度, 缺乏相应的工作参考, 以至于多数工作人员只能凭借自身的理解和工作经验进行档案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 甚至有部分本应该收录的资料丢失, 未能及时有效地记录在档案中。

(二) 档案管理意识偏低。就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来看, 多数领导干部以及部门对于医疗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偏低, 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缺少足够认知。基于此, 致使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的限制, 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足, 消极懈怠, 工作效率偏低, 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造成资料信息不全面, 缺乏安全性。

(三)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由于医疗档案管理意识偏低, 以至于多数工作人员缺少足够的专业素质, 缺少足够的工作经验, 甚至有的工作人员并非是专门负责档案管理, 不仅自身专业素质偏低, 同时对于自身知识完善和创新重视程度不足, 造成医疗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较低。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涉及部门较多, 所以对于工作人员专业性要求较高, 需要更好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改善措施

(一) 健全和完善医疗档案管理制度。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成效, 需要上级部门统一规划和指导, 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有章可循, 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给予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 在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 还应构建相应档案管理体系, 保证工作更为规范、科学。

(二) 强化相关人员档案管理意识。应强化医疗部门以及干部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 提升对其重视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续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日程中, 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开展工作, 促使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 带动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此外,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晰自身工作职责, 能够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 提高认知水平, 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专业素质, 为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三) 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资源价值, 深度开发档案资源价值, 促使医疗档案资料能够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基于此,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高自身服务意识, 能够科学合理配置档案资源, 为医疗工作提供服务。同时, 需要重视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的反馈, 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 了解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明晰当前背景下工作需要, 吸收更多优秀专业档案管理人才,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促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激发工作积极性,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提高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摘要: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给予农村人口更为优惠的便民政策, 党和政府对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将其纳入到卫生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城市医疗工作开展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于起步较晚, 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仍然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并且缺少完善的工作模式作为参考, 档案管理工作仅仅依靠部门自身的理解和工作经验开展, 以至于存在众多缺陷和不足, 制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 以求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于映霞.对新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制度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14, 22 (19) :238-239.

[2]张桂红.浅谈如何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 2015, 12 (22) :272.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篇3

近几年,由农村宅基地引发的矛盾纠纷逐年增多,据统计,2006年--2010年,到县信访办反映有关宅基地问题的来信来访共计432件次,主要涉及要求审批宅基地问题;举报非法占用村内集体空闲地和占用耕地建房问题;反映共用过道、水道被挤占造成出行难、排水难问题;平房翻建楼房影响邻居采光等问题。由于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面广量大且情况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大,愈显矛盾突出和尖锐,为此,我们对问题较为突出的延庆镇、康庄镇、张山营镇、永宁镇、大榆树镇、旧县镇、沈家营镇进行了调研,现就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农村宅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宅基地审批工作多年难以开展。一是无地可批。比较突出的是:被确定为小城镇试点的5个镇,列入镇区所涉及的村多则20余年,少则10余年不受理农户审核宅基地申请。二是宅基地供需比例严重失调。所调查7个乡镇各村,普遍存在可以作为宅基地使用的土地存量很少,而每个村申请宅基地的户数,少则十几户多则几十户,甚至一些大村有上百户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因给谁与不给谁难以取舍,均5年以上未受理农户审核宅基地申请。

(二)未批先建、少批多占现象较为普遍。按照宅基地审批制度是先审批后建设,而许多村民抱着申请了宅基地,就一定能批的认识,未批先建、少批多占宅基地现象比较严重。乡镇普遍反映从前几年的土地登记中看出,土地审批很大部分是未批先建,然后再补办审批手续。部分用地户实际占用宅基地远远大于规定的200平米的标准,即使是按正常程序先审批后建设的,实际建房占地面积也大都超出批准面积。

(三)宅基地收回机制运行困难。“建新不拆旧”现象普遍,宅基地无序扩张严重,存在“一户多宅”的现象。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管理粗放。许多村民在建新房的同时,虽然与村委会签订了拆除旧宅基地地上物的协议,但因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旧房迟迟不拆,有的几年过去后重新翻建后出租;有的私自有偿转让给他人使用;有的已转居迁出又回来翻建旧房;有的村村内旧房无人居住,纷纷到交通便利的地方抢建住宅,形成了“空心村”的现象。

(四)违法建房问题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祖上遗留下的空地上建房,认为有老房契和地契就是自己私有财产,想盖就盖。二是在翻建房屋过程中私自扩建占用公共过道、水道。三是抢占集体空闲建设用地建房。四是在自家承包地或耕地建房,非法占用耕地。五是在自家宅基地外扩建房屋。

(五)涉及宅基地纠纷量大且化解难。从7个乡镇反映的情况看,农村中各类矛盾和纠纷涉及到宅基地问题均占本镇信访总量的80--90%。因宅基地权属、通行、排水,建楼房遮阴引发的邻里纠纷等问题,纠纷双方往往是互不相让,会因为一寸土地,大打出手,世代结怨。因原宅基地底卡不完整,虽经过镇、村调解,法院受理等办法,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浅析当前农村宅基地问题的成因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形成宅基地紧张及由宅基地引发的矛盾纠纷成因错综复杂,产生的矛盾不是偶然的,也并非局部的,从人们的认识上到政策及管理体制上均存在不足、偏差或缺陷,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发展的原因。一是拆迁获利的商机。城市化进程中,临近城区或镇区的村民希望获得宅基地,遇上拆迁,能得到丰厚的补偿,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6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农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在农村拥有一处住房成为人们的愿望。三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民普遍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盖房的意识空前高涨。四是土地的不断升值。随着拆迁征占补偿的不断提高,人们意识到土地在不断地升值,拥有了一块宅基地,就有了一块升值的空间。五是农村待业青年的增多。相当部分转成非农户口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就业,成为农村新型待业青年,这部分人没有正式工作单位上班或工资收入没有保证,在城市买不起政策性住房或商品房,又不符合农村自建房申请条件,只能与父母挤在一起居住,增大了宅基地的压力。

(二)政策的原因。一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以及无偿使用宅基地政策。致使谁多占集体土地,谁多占便宜。二是在1989年进行土地确权时,没有预留宅基地。三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宅基地终身继承制,继承地上物的同时便继承了宅基地。以上这些原因,导致村里宅基地使用不均衡,造成有的户“一户多宅”,有的户住房紧张,村里却无地可批。

(三)监管的原因。一是村级监管乏力。有的村干部出于私心,明知违法占地,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村干部手软,不敢碰硬;有的村干部发现后去制止,但村民不听,缺乏强制力。二是镇级监管收效甚微。对农村违法占用集体土地建房,乡镇执法部门虽然进行了管理和监督,但收效不明显。三是县级土地主管部门监管力不从心。首先县土地主管部门执法人员严重不足,监管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接到“侵占集体土地”举报后,虽然下发《停建通知》责令停止建设,但过后,村民又将房子建成,土地主管部门显得有些鞭长莫及。一宗违法占地得不到制止,立即就有多人效仿攀比,导致违法侵占集体土地建房的问题愈演愈烈。

(四)历史的原因。一是证件不统一。1994年普遍进行过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确权,但中途叫停,有的村为农民颁发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有的村未颁证;即使在同一个村,有的户颁发了,有的户未颁发,并且从1996年以后政府一直未再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原察哈尔省、1956年确权、1994年确权颁发的使用证和没有《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同时共存。二是宅基地所有权不明晰。主要体现在有效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宅基地四至及尺寸不清、没有四邻指界签字、宅基地与证载不相符。造成大部分农村宅基地纠纷确权难。三是底卡不完整。理论上讲,宅基地登记卡应该一式三份,分别存放于国土局延庆分局、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实际情况则是,许多村没有,镇里不全,国土局延庆分局没有。导致一些纠纷无据可查,工作陷于被动。

(五)意识的原因。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对当前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知之甚少,出现许多认知上的错误。突出表现在:一是认为宅基地连同所盖房屋均归自己所有;二是翻建房屋是自家的事,无需审批;三是实行土地30年承包制后,土地就是自己的,在分配的打谷场、承办包田里随意搞建设。

(六)无规的原因。宅基地房屋建设标准无明确规定,突出表现在百姓因为经济收入增加,很多户有盖两层楼房的意愿,国家和地方法规没有明确限制或允许的条款,事实上是默许建设。

三、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的对策建议

由于农村宅基地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凸显和尖锐,已成为我县“三农”问题之首,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已迫在眉睫,为有效地缓解和从源头预防有关宅基地的矛盾纠纷,根据延庆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宅基地使用制度。

1、强化有偿使用宅基地和宅基地收回制度。一是以“一户一宅”,每宅200平米为依据,未超出规定的收取基准价,对违规、违法超占的面积收取市场价。使宅基地与地上物成为统一整体。二是收回“一户多宅”的宅基地,采用市场价评估的办法,村委会对地上物给予相应的补偿。三是有偿提供给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村民,缓解因使用宅基地不均衡造成的矛盾。

2、完善宅基地三级登记卡制度。一是县级土地主管部门、乡镇、村联合组成宅基地确权审核小组,重新对宅基地进行全面确权发证。二是将目前村民手中各年代的证件收回或全部作废。三是宅基地登记卡县、乡镇、村一式三份,分别归档存放。

3、健全土地执法监管制度。一是建立村级土地监察信息员队伍,可以与村级综治信息员队伍整合,为土地执法监管提供信息。二是加强土地、规划等主管部门的土地执法队伍建设。三是县、乡镇、村层层签订土地执法监管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构筑三级土地执法监管网络。

(二)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一是加快《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为农村宅基地审批提供依据。二是启动农村宅基地使用及建设、翻建房屋的审批制度。无论是新建和翻建房屋,均要得到土地和规划部门的批准备案且一式三份,县、乡镇、村各存一份归档。三是出台相关政策,对有条件的村,可以通过依法有序的新农村建设,实现集中上楼或迁村并点等途径解决宅基地供应不足等问题。三是规范农村宅基地的建设标准,为监管和执法提供依据。

(三)加大宣传力度。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篇4

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防洪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防洪减灾水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各级防汛办的自身能力建设

(一)人员编制少、结构不合理是我县目前防汛办的现状,我县防汛办目前有编制3人,由于防汛办工作任务重、2008年局里调剂了1名人员充实力量,但对于鹿寨这样一个水库大县,工作力量还是薄弱,难以适应现代防汛抗旱的工作要求。建议市、县人民政府要协调人事部门给防汛办落实5-7人的人员编制,对人员要做到优化配置,配备相应的水利、气象、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加强防汛办工作力量。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增加对防汛经费的投入,把防汛经费列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并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逐步改善防汛办公环境和设备,提高防汛办对自然灾害的研判能力和综合指挥协调能力。防汛经费少直接影响了防汛办办公设备的更新和水文遥测、远程监控等防汛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防汛预警系统建设则很难进一步开展。2010年我县对防汛的投入是最多的一年,给各乡镇配备了交通工具,拿出相当资金加大了水库的防汛值班,使每座水库的防汛值班人员、处所、经费、通信、预案都得到了落实,但是这还没有形成长效的投入机制,建议政府财政要将防汛抗旱经费纳入每一年度的财政预算。

(三)防汛办综合协调能力有待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防汛办相当于水利部门下属的一个科室。而防汛办的日常工作往往是要对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进行统一协调,面对的是各乡镇、县防指各成员单位及县直属其他部门,这些单位一般都是科局级单位,而防汛办要协调这些机构规格高于自己的单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适当情况下要考虑对防汛办进行机构升格。

(四)设立乡镇一级防汛办。目前我县乡镇一级还没有防汛专职人员,防汛工作人员都是政府临时抽调来的“游兵散勇”,值班没有连续性,谈不上熟悉防汛抗旱业务,不能及时贯彻落实上一级的防汛抗旱指令,也做不好领导参谋。

(五)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新产品层出不穷,只有利用这些科技发展的优异成果,并将之应用于防汛工作上,才能改变传统防汛手段,提高防汛信息化的水平,实现科学防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所带来损失。可以加强局地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中全天候、全过程的实时监控监测,通过对卫星云图精细化监测系统、气象信息服务终端等设施设备,从而逐步实现了全县重要水利工程设施点台情、水情、雨情、旱情等信息的实时、准确采集、报送和共享共用,为全县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化、数据化依据。

(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目前我县制定实施了防洪预案、抗旱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不断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预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导向和决策作用。同时,我们要加强防汛预警机制建设,把防汛预警机制与防汛应急预案体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防汛抗旱水平。

二、加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队伍建设

(一)、严格聘用条件。水库安全管理员实行一年一聘制,水库管理员不得同时担任二座或多座水库的管理工作;乡(镇)水管站人员不得兼任水库安全管理员;无特殊情况一般也不聘请社会事务多的人员(如乡、村干部)担任。

(二)、加强业务培训。县业务部门每年汛前要对聘用的水库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防洪和水利的法律法规,水库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水库日常巡查的要求和方法,水库可能发生险情的种类和应急措施。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各县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水库管理人员上岗证,准予上岗,同时签订水库安全管理合同,明确责任和权益。

(三)、加强队伍管理。要制定水库安全管理员考核管理办法,印制统一的《巡查日志》,加强对水库管理员巡查观测、查险、报汛、水库日常管护等情况的督查和考核。每年汛前要对水库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重新聘用,对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续聘。县业务主管部门不得将水库安全管理员的日常考核全权委托乡镇。按时足额发放水库安全管理人员工资。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篇5

张海涛

今年寒假,依据学校的相关指示和国家的有关文件,我进行了一次关于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查。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县自2006年2月起,坚持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突出“建设新村镇、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农民”这一主题,全面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一、我县的整改方案和成绩。

我县先后启动了两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第一批确定了34个示范点,到今年6月,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并荣获全市新农村建设年度考评第二名,取得了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胜利;第二批选择61个示范点(其中市点10个,县点51个),截止目前,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均已启动,村庄道路、改厕、下水道等硬件建设正在推进。主要做法有:

1·抓村庄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我县先后投入资金110多万元,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示范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安排建设设计部门按高中低档设计多种户型,免费提供给镇村和农户选择。另外,对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求县土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没有规划的,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2·抓凝心聚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2006年,县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对第一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并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确定县直单位对示范村结对帮扶。对于第二批示范村,目前已有45个单位出资53万元用于示范村建设。各示范自然村均组建了“五老”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理财、监督”权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第一批示范村全部建成水泥主干道和通户路,共修建水泥路71公里,改水2015户,建成三格式厕所1475口,清理垃圾、杂草1500多吨,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460多间,示范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全县第二批示范村已累计投入资金437.7万元,修建水泥路37公里,改水1518户,改厕147户,清理垃圾、杂草669吨,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487处。

3·抓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已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9个、面积29万亩;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162家;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2个。二是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推广陶厂生姜、仙踪草莓、清溪螃蟹等特色种养面积8万亩,涉及品种10多个。三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6家,年经营收入2.3亿元,带动农户3.2万户。

4·抓和谐构建,解决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一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共投入2400万元,建成村级水泥路86公里。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1400万元,重点实施万亩以上圩堤达标、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648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9920平方米,新建校舍11824平方米。四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投入456万元改造和修缮8个镇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县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五是加强社会低保体系建设。将低保标准提高到180元/月,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资金50万元。六是实施饮用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万多名群众饮用水问题。七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3230口。八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县累计培训4300多人次,转移劳力3800人,转移就业率达90%以上。九是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全县共有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06台,农机总动力达25.3万千瓦,去年共发放购机补贴44.7万元。十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投入100万元,用于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

5·抓乡风文明,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与此同时,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将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乡土、长在乡土、服务乡亲的文艺演出队伍,先后发展业余剧团24个。大力兴建村级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共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室92个,建成农民科技书屋5个,每个书屋配备2000本科技书籍和一台电脑。

二、在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试点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

第一,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没有拿出足够精力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缺少实际行动,表面的东西多,实际推进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么抓、抓什么心中没谱。同时,少数镇、村干部因对建设新农村认识模糊,遇到资金等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有的示范村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认识不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依靠政府投入的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投工投劳,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

第二,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截止目前,全县第二批示范工程县直帮扶单位中,只有10个单位帮扶资金到位。

第三,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县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第四,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我县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第五,发展生产办法不多。我县农业总体上看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中,只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

三、县政府根据以上不足所作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复杂性,稳步推进,又要有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我认为需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农村建设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的误区,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更加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在示范工程中,要继续坚持“三清三改三整顿”,但在方法上,要采取“捆绑式”的“组合拳”,把群众意愿与政府引导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把改路与“三清三整顿”捆绑,把改水与改厕捆绑,等等。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第三,要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固定在土地上,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要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的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

式,结合推进村民与居民的无差异待遇,出台促进政策,积极推进失地农民保险,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等政策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第四,要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实事入手,认真抓好省、市确定的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使民生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相得益彰。要继续加大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发展”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继续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第五,要更加注重生产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之路,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户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规模、优化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最后,要更加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示范村群众;通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生产经营型能手,更要是具体现代科学生活观念和卫生习惯的人,否则,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要继续组织开展“文明进村、新风入户”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力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素质,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感慨颇多: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篇6

一、全县农村全民创业现状及分析

目前,全县共有6. 7 万户32 万人,根据对各乡镇报送数据的统计汇总,共有农村人口6. 1 万户28 万人,其中,60 岁以上人口3. 4 万人,在校学生( 含学前教育) 6. 8 万人,除去这两个群体,创业适龄人口共有17. 8 万人。目前,农村创业人口2.2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 9% ,占适龄人口的12.4% ,创业类型主要包括创办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加工、养殖等方面。

二、对农村全民创业情况的分析

( 一) 创业率较低

目前,全县农村创业人数只有2. 2 万人,仅占适龄人口的12. 4% ,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还不足8% 。全县农村共创办企业459 个,个体工商户3615 个。总体上看,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外出打工的人数多,自主创业的人数少,等待观望的人数多,投身创业的人数少,要真正形成全民创业的火热局面,任重而道远。

( 二) 创业层次不高

在全部创业户中,创办企业的仅占7%,个体工商户和小加工占比近60%,整体呈现出家庭作坊式经营多,规模集约化经营少的局面,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弱、创业的持续发展力不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 三) 乡镇之间创业不平衡

各乡镇创业户中,人数最多的是双塔镇,有9021 人,占全镇人口的24. 65% ,人数最少的吴官营乡只有396 人,占全乡人数1. 39% 。其他如小寨镇和曹庄乡,创业率在2% 左右,浮图店乡和风正乡在9% 左右,鸡泽镇为6. 65% ,各乡镇之间的创业人数和创业率存在较大差异。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当前还没有真正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三、村两委干部创业现状及分析

全县169 个行政村,共有村两委干部1047 人( 不含乡镇干部兼任村两委干部) 。全县村两委干部创业总体情况和各乡镇村两委干部创业情况见下表。

村两委干部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和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如下: 全县共有村支部书记170 人,村委会主任170 人( 鸡泽镇西街有西街北村和西街南村两个村支部和村委会) ,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共有319 人( 不含乡镇干部兼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全县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创业总体情况和各乡镇情况见下表。

四、村两委干部创业情况分析

( 一) 年龄结构偏大

从年龄结构上看,全县村两委干部40岁以下196人,占19%;40-60岁684人,占65%;60岁以上167人,占16%。40岁以下的村两委干部不到五分之一,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导致村两委干部缺乏敢闯、敢干的拼搏意识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勇气,工作中谨小慎微、安于现状、不求改变,守摊多、创业少。

( 二) 文化素质偏低

从文化结构上看,全县村两委干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本科及以上18 人,占2% ; 专科37 人,占4% ; 中专73 人,占7% ; 高中393 人,占38% ;初中及以下524 人,占49% 。全县村两委干部具备中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94% ,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创新意识不强,学习创业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创业能力偏弱。

( 三) 创业率仍然不高

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创业率虽然是一般群众创业率的4 倍以上,但是也只有30% ,创业率还是较低,仍有70% 左右的村两委干部没有创业,没有参与到全民创业的大潮中。

可以说,目前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带头创办经济实体、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创业的领头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摘要:目前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带头创办经济实体、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创业的领头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 篇7

发布日期:2012-03-31 来源:鞍山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224 鞍政办发[201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

鞍政办发[201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的通知》(辽政办发〔2011〕72号)要求和我市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水平的总体情况,市政府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增幅度

(一)城市低保标准调增幅度。城区城市低保月标准由330元调整为406元;海城市城市低保月标准由272元调整为335元;台安县、岫岩县城市低保月标准由222元调整为273元。

(二)农村低保标准调增幅度。城区农村低保年标准由1900元调整为2400元;海城市农村低保年标准由1800元调整为2300元;台安县、岫岩县农村低保年标准由1700元调整为2200元。

(三)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调增幅度。城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年标准由4360元调整为4960元,分散供养年标准由2820元调整为3420元;海城市、台安县集中供养年标准由3160元调整为4360元,分散供养年标准由2020元调整为3000元;岫岩县集中供养年标准由2860元调整为4060元,分散供养年标准由1520元调整为2500元。

二、资金保障

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所需资金,由省、市、县(市、区)财政共同承担。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所需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按照5:5比例纳入预算解决。

三、相关政策调整

(一)按省政府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停止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价格临时补贴和肉价临时补贴。

(二)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后,按照《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鞍山市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的通知》(鞍政办发〔2008〕108号)规定,相应调整城乡低保边缘户界定标准。

(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低保分类救助工作。对城区低保或低保申请人按照“先上浮后保障”的原则予以救助或审批,具体标准如下:对城市低保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三无”人员,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203元予以全额救助;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一、二级重度残疾和经鉴定终身或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人员)本人及未成年子女,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203元予以差额救助,其他成员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102元予以差额救助;70岁以上老人本人,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102元予以差额救助;在乡重点优抚对象本人,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102元予以差额救助;有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病残人员(三、四级残疾和经鉴定终身或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人员)的城市低保家庭,单亲家庭中有未成年人、有在校大学生或高中阶段学生的城市低保家庭,家庭成员每人每月按低保救助标准上浮102元予以差额救助;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的未婚残疾人的抚养费按父母人均收入超出当地低保标准6倍以上部分的25%计算,本人月收入(含抚养费)低于当地保障标准(含分类救助上浮部分)的,予以差额救助。

市民政局、财政局《关于适当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水平的通知》(鞍民发〔2010〕17号)中有关分类救助的规定相应废止。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城市低保分类救助标准参照城区上浮数额自行调整。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民政部门要精心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积极组织落实保障资金,其他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全面完成调标任务。

(二)加强动态管理。各县(市)、区在调增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时,要进一步做好动态管理工作,认真核对保障对象家庭的经济状况,按新标准确定保障对象的进出和保障金的增减,将符合保障标准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三)做好低保边缘户管理救助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边缘对象界定标准的调增工作,适时加强城乡低保边缘对象管理,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落实城乡低保边缘户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

上一篇:服饰礼仪的重要性有哪些下一篇:颁奖总结晚会活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