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20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1

祁阳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祁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年9月12日)

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快速衔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业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市场化,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城镇的紧密联系,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就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作了详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强烈地感到,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加快发展。

一、现状及问题

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来讲是:设施滞后,流通偏少,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流通量大、农产品的流通额相对较少。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国有、私营、个体粮食收储网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各镇,约有100多个,拥有仓容120栋、仓容22万吨,粮食加工企业80家,年加工能力30多万吨。其中骨干企业5家,分别是天龙米业、银利来米业、金浩植物油、湘妹食品4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和神怡米业1家农业产业化市级粮食龙头企业。虽然,我县收储网点多,加工能力强。但是,粮食收储设施陈旧,大部分仓房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上漏下潮,墙体开裂等现象严重,特别是原国有粮食企业仓房设施由于改制后管理不善,维修不到位,损坏和损失比较严重。另外,粮食市场建设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未建立县级粮食批发市场与我县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极不协调。农产品绝大部分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加上农业产业的分散性经营,缺乏上档次、上规模的产业带,因此难以形成规模农业、拳头产品,1

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形成优势,市场的占有额相对较少。农产品的流通由于缺乏规模,缺少市场信息,缺少品牌,而直接导致外销额下降,流通额较少。

(二)道路、信息已不能满足流通体系的发展要求。我县的道路就大的方面来看有322国道、S320线、衡枣高速公路、湘桂铁路以及湘江河运,就小的方面来看乡村公路阡陌纵横,可谓相对发达。但是,就公路质量上来看,已严重不合时宜。除去2003年以来,修建了一些高质量的水泥、柏油外路面,其余都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沙石路,路基较窄,路面早已破烂不堪,还有少数村的公路一遇下雨根本不能出行。同时,全县961个行政村,已通畅的村为258个,占总数的37.2%,差距很大,虽然县委、县政府也曾下决心改变现状,但是由于缺少人力和财力的支持,收效并不明显。信息方面,到2005年底,我县电话用户达到1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2万户,因特网注册用户6200户,其中宽带用户5319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镇镇通宽带”。全县光纤总长度达4049芯公里,实际出口宽带具备1500兆的能力,县内传输能力达10G,标志着我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互联网信息方面相对滞后,除了镇中心开通了互联网外,全县95%的村均未开通互联网。这样对农民了解市场信息、发展规模农业、学习农业科技形成了一大障碍,对于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极为不利。

(三)农村市场体系很不完善,难以成为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县有各类形物资交易市场70个,总占地面积3167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3672平方米,总营业面积188663平方米,投资总额达4165万元,市场年交易额约20亿元。市场管理人员总数552人,市场经营户数4800余户,市场从业人员18000余人。但是,相对上规模的物流市场没有几个,其余都是些跳蚤市场,规模不大,功能不全,基础设施落

后,已难以适应当前流通的发展需要。农产品交易也仅仅停留在小买小卖的规模档次,短期内难以形成上规模的物流中心。

二、形成的原因

造成我县目前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迟缓、功能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邮电、市场、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偏少。长期以来,政府对邮电、市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偏少,造成相关基础设施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需要,致使农民在信息上、市场载体、贷物流通等各个方面与外界联系甚少,不了解外面的市场需求。因此,他们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规模上和质量要求上与市场割裂开来,使自己的粮食、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直接导致流通偏少。

(二)农民的市场观念不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我县绝大多数农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对未来的农业发展前景缺乏前瞻性和战略眼光,因此,长期以来只停留在传统的农业产业,缺乏特色产品。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他们的粮食和农产品就会缺少市场,常常增产而不增收,产品往往质量较差而卖不出去。这样就造成了农产品的流通变难。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政策上不够重视,没有花大力气去调查思考相关问题,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这在无形中制约了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

三、建议和对策

(一)优化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实践证明,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流通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市场经济是遵循一定规律进行的。哪里市场环境好,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物资、人才就往哪里流动,那里的流通体系就越发达,经济发展就快;相反,哪里的市场环境不好,当地的产品与外界流通交易就越少,经济发展就会相对滞后。因此,市场环境的好与差、流通的快与慢与当地发展的快慢息息相关。优化

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就会给商品流通创造更好的平台,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善市场投资环境,加大市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凝聚力、拉动力、竞争力,使农村市场真正成为农村粮食、农产品的集散中心,真正起到港口、码头作用,促进整个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衔接,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搭上了桥梁和通道,使传统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之间有了快速有效的流通和连接,从而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开放的市场之间的壁垒,使小生产和大市场形成有效的对接,促进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切实解决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一是要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的政策文件。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立足职能,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经纪人联系制度,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商发展大计。三是要大力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扩大其队伍规模,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管理。对农村经纪人实行信用管理和资质评价,进一步规范农村经纪人的经营行为。

(三)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加大与流通紧密相联系的邮电、市场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在市场改造和公路建设上要加大力度。要借助我县农村现有市场体系,进一步加强各市场的改造,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在条件允许的中心村都要修建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中心,聚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搞活流通本地的优势资源,以达到带动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在公路建设方面,要紧紧依托当前农村公路大会战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功能,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充分用足、用活“一事一议”资金,拓宽硬化我县现有公路网络,加速村村通公路建设步伐,确保农产品和其它生产资料的顺利出入,构筑我县便宜、发达的交通网络,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品牌农业,带动物业流通。在传统农产品流通乏力、销售不畅的情况下,继续靠增加农产品和粮食的总量来支持农民增收已不是主要出路,应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根本性变化,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从而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产品质量,淘汰劣质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名牌农产品,以品牌农业来增加我镇农产品的知名度,以品牌农业来聚集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以品牌农产品来吸引商家的眼球,从而促进粮食和农产品的流通,带动当地农村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

四、重点建设项目

1、县级粮食批发市场;

2、粮食物流中心;

3、改扩建王俯坪市场;

4、建设“三南”路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

5、建设县城西区综合市场;

6、改建322国道祁阳城线公路;

7、祁阳至白水快速通道工程;

8、建设宽带网络村村通工程。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2

1 朝阳产业面临的困境

随着信息产业数字化步伐的加快, 广播电视产业正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在发挥党政喉舌功能、传播现代科技文明、传递市场信息等方面, 开始呈现出具有其他信息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并逐渐成为信息产业的典型代表和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

1.1 网络发展缓慢。

1.2 建网质量较差。

1.3 管理混乱无序。

1.4 技术力量缺乏。

2 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

一个本该蓬勃发展的产业为何发展如此缓慢?理性思考我县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原因, 在于观念、体制和机制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

2.1 观念滞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

观念决定思路, 思想决定出路。在电信、移动等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时, 广播电视产业却原地踏步, 主要原因是作为管理主体之一的乡镇, 没有充分认识到电视的产业性质和长远的社会效益, 因而缺乏集中力量抓发展的意识。

一是对广播电视的产业性质认识不够。以前, 人们认为广播电视纯粹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成了地方财政增收的新税源。

二是对广播电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 原农技站、农经站、农机站、兽医站等部门合并成了农业服务中心, 原由农技站承担的农技推广、农技服务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加强,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有的乡镇甚至出现农技推广、农技服务“断链”的现象。因此广播电视将成为最有效的“科技推广平台”。但大部分乡镇对此认识不足, 科技推广仅局限搞培训班、开现场会等形式, 不仅成本高, 而且效果不明显。

三是对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 随着乡镇机构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 农村社会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集中力量全面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成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使命, 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党政喉舌、群众喉舌”的功能, 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农村中去, 将基层的社情民意反馈给党委, 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

2.2 责任不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体制障碍。

我县在乡镇广播电站管理上实行的“县乡共管, 以乡为主”的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曾经对以有线广播为主体的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要求, 阻碍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管理主体错位。乡镇广播电站人、财、物等方面由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 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 形成“乡镇应管不会管”、“广电局能管不便管”的局面。广播电视基础差的乡镇, 把广播电视站当成包袱, 认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好坏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事, 当“甩手掌柜”;而广播电视站基础好的乡镇, 政府又管得过死, 或任意调配人员, 或是任意挪用广播电视发展资金, 主体的错位, 造成责任的不明确, 这是乡镇负债不断膨胀的根源,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责任主体的问题, 负债恶性膨胀的现象将难以遏制。

二是违规转让经营权。承租期一到, 农村广播电视网就成了一张无用的“烂网”、“废网”。

三是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有线电视所需要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管理水平都要远远高于有线广播。就要求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集团化发展模式。

2.3 驱动不力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机制问题。

体制决定机制, “县乡共管, 以乡为主”最大的弊端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

一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随着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推进, 各乡镇网络技术标准、产品规格不统一的隐患将成为改造升级的“瓶颈”, 到时又要来一次“大换血”, 群众将不堪重负。而广播电视局又无权过问。

二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作为新兴产业, 广播电视的发展同样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近几年, 电信公司、移动公司之所以能迅速抢占农村市场, 根本原因就是建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

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广播电视发展得好的乡镇, 富裕人员又较多, 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特别是有些乡镇借保稳定保运转无节制的向广电站拆借资金, 却很少投入, 一定程度削弱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活力, 造成有的同志带着情绪工作, 安于现状, 不求发展。

3 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产业的几点建议

广播电视事业, 既是党和政府的宣传舆论阵地, 又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省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县域经济推进产业化建设”的发展机遇, 将广播电视产业做大做强?笔者作如下建议:

建议之一:转变观念, 全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 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把广播电视事业当作一项社会效益深远、经济效益明显的大产业来发展, 以抓产业的理念、决心和措施来抓广播电视事业的扩张, 把广播电视事业办成惠泽群众、服务党政的朝阳产业。

建议之二:深化改革, 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痛下决心, 彻底改变“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模式, 组建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 由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统一管理,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彻底解决束缚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建议之三:提高认识, 大力推进“户户通工程”。认识的高度, 决定发展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起跑阶段, 各乡镇要提高认识, 围绕发展这第一要务, 积极转换角色, 尽快从“主管者”进入“服务者”角色, 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建议之四:争取项目, 破解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发展资金不足是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制约因素。当前, 国家正在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项目, 将无偿为边远、落后的自然村提供一定价值的广播电视配套设备。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 紧紧把握“省直管县”这一大好机遇, 积极争取项目, 按政策要求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 早争取、多争取项目, 以弥补我县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建议之五:加强管理, 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效益。统筹调济技术力量, 促进全县广播电视产业均衡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和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逐步化解乡镇广播电视的债务;不断壮大广播电视从业队伍, 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促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农村广播电视是农民快捷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 它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现状:忧大于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远瞩,站在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于1997年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意见》(桃发〔1997〕4号);2001年,县委、县政府提高创建标准,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补充意见》(桃发〔2001〕10号),明确提出了县城“六有”、乡镇“五有”、村“三有”等具体目标,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做好文化“五纳入”工作,并将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2003年,县委又提出了“一园一节三基地”的“一三一”工程(文艺园、桃花江美人窝风情文化节、竹文化基地、举重培训基地、民俗文化基地)。“文化先进县”及“一三一”工程为全县文化工作规划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县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规划蓝图部分实现。县城“六有”已具备“四有”,即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尚无博物馆与民间职业剧团),乡镇“五有”在灰山港镇、松木塘镇基本实现。在“一三一”工程中,竹文化基地以桃花江竹海为基础,已基本建成;举重培训基地于去年通过验收合格(但该项验收是一年一次);文化节定于今年9月举行,目前正在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可望能顺利举办;文艺园建设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为频繁。2001年,文化部门围绕“县庆”等中心工作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招待演出、文化下乡等大中型文化活动8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100多次;2002年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元旦广场文艺演出、九运会文艺招待会等大中型文化活动32次,各乡镇组织活动108次;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部门仍然组织了元宵文艺晚会、“红艺之光”金秋音乐晚会等文化活动13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91次。尤其是2003年10月初组织的“心连心”杯精英歌手挑战赛有120名歌手参加,参赛及观看人数之多为历史上罕见。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文艺事业走向繁荣。《桃花江报》(现更名为《桃花江通讯》)自开办以来广受各界好评,至今已出版69期;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从2001年至2003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2800多件;桃花江艺术团等5个较大的民办剧团及一些小型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每年演出在1000场以上,每年创收60万元,2002年文化局曾给予奖励4万多元;2002年,由文化馆组织参加湖南省第二届“三湘蒲公英奖”大奖赛,获金奖1个、铜奖 4个,居全市之首。四是文化市场整治初见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文化市场近年快速发展,形成了网络文化、音像、印刷、歌舞、娱乐、文物等10大市场, 但经营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从2002年开始, 文化部门加大了“扫黄打非”力度, 对十大市场的500多家文化经营单位(户)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120多次,有效地净化和规范了文化市场。五是文化系统内部的产业化初露曙光。2003年下半年,投入近200万元的电影院服装超市开业,除安排10个职工就业外,电影公司每年可收取场租17万多元;投入上百万元的灰山港电影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其建成不仅能提高灰山港镇的文化品位,还将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影剧院“南大门”以200万元整体出让,门面楼综合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县电影公司与影剧院联姻,开展电影放映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与捆绑发展,将对解决两家内部困难、维护内部稳定发挥出积极作用。对上述成绩,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从2001年开始,我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从2002年开始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和“扫黄打非”先进集体,2003年列为全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县、“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从总体上看,全县文化工作在近几年之内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把县委、县政府规划的美好蓝图全部变成现实,要把桃江建成一个事业繁荣、产业发展的文化强县尚任重而道远。那么,到底是一些什么问题在阻碍着文化工作目标的实现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少必需的工作场地。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现在不是整体丧失就是破旧不堪,文化事业缺少必需的工作平台。从县城“四有”来看,为了生存,电影院被改建成服装超市,图书馆也偏居一隅,目前能开展室内文化活动的只剩影剧院一家。对场地需求最迫切的是文化馆和文管所。文化馆馆舍建于1972年,为五层砖混结构,共计1250平方米,30多年来未进行过大的维修,近年来因桃花路改造后增高,馆舍第一楼360平方米场地低于临街路面1.5米,成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失去实用价值;1995年开始,县城几次被淹,馆舍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部分承重梁柱出现裂缝,1997年被鉴定为危房;2002年,为了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文化馆只得谎称正在更换房产证,馆舍面积不达标亦由房产局开个假证明蒙混过关;现在第六层圈梁及天花板出现裂缝,一到下雨,五楼排练室就水滴不止,加上桃花路车水马龙,噪声太大,文化馆内已找不出一个适宜的培训辅导场所。全县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93件是国家级珍贵文物(国家一、二、三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益阳市之首,从全省来看也是文物大县,却没有展列文物的必要场所。沅江、南县有博物馆,资阳、赫山有博物馆,安化正在建,桃江没有,反映我县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底蕴的文物只能躺在柜子里睡大觉,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从乡镇来看,目前,全县有10个乡镇无文化工作办公地点,23个乡镇无文化活动中心,80年代建起的13个乡镇影剧院(场)只剩2个,6个万册图书馆及几个千册图书馆只剩7个,共计图书18400册,且全部尘封。全县770多个村只有59个村级文化室,乡镇文化工作的档案、资料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乡镇文化工作阵地几乎整体丢失。

(二)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高,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各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其他部

门无一技之长者可以干工作,在文化部门则万万不行。文化局及其二级机构共有207人在职,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6人,高中以下的114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38人。如文化馆23人中,有一技之长者约9人,9人中能独当一面完成上级任务的只有4人,这4人中有3个接近内退年龄,另1个今年将办退休手续。文化馆作为全县群文工作的组织者,即将出现无懂行者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31人,余下者对文化工作深感陌生,出现了文化专干无文化专长的不正常现象。59人中,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2人;目前在文化岗位的仅15人,其余44人有9人抽调担任乡镇临时工作,35人下海或干其他事去了,致使9个乡镇文化专干出现空缺,文化工作职能已不复存在。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投入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见下表),对照国办发〔2002〕7号文件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我县还是做得很不错的。2001年、2002年、2003年全县财政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7%、9.9%、10.5%,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增长分别达到了15.7%、18.8%、14.6%。可见,文化投入不仅呈两位数增长,而且增速远远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文化事业对资金的刚性需求是十分巨大的,文艺园、博物馆或其他任何一项稍大一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用完文化系统几年的财政拨款,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这种客观需求,因而出现了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致使文化局的部分二级机构要靠争取资金或“乞讨”才能开展工作。2001年文管所从文化馆迁入原民政局三楼,因改造维修场地、添置报警防盗等配套设施,左借右赊,负债10万元,2002年该所在省财政争取到3万元维修资金,2003年又争得部分资金,加上县财政的增拨款,才勉强还清欠账,但要开展其他工作就困难重重了。近年来,全县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多,而每次活动的必需经费都要上万或数万元,事实上文化馆对开展群文活动力不从心,经常要去有关单位拉赞助,拉不到赞助就只能自己先背着,致使2002年负债11万元,2003年情况稍好仍负债8万多元,2004年是否能还清债务尚不得而知。乡镇文化站情况比局直二级机构更糟。2002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并实行整体分流,199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文化专干定为全额拨款编制,199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定为差额拨款编制。在现有的59名文化专干中,有28人为差额拨款,财政每年只发给3780元基本工资,所以生存成了部分文化专干的第一要务。某乡文化辅导员1999年拿了7个月工资,2000年拿了9个月工资,2001年拿了基本工资的80%,2002年、2003年只拿了“裸体工资”。生存都没有保障,谁还有精力去干事业?现在乡级财政十分困难,2003年仅有灰山港、牛潭河、马迹塘、修山等小部分乡镇投入了合计不超过10万元的文化事业资金,支持了一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大部分乡镇年初未将文化事业纳入整体规划,更无经费预算,因而大部分乡镇的文化工作萎靡不振或基本瘫痪就势所必然了。

(四)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山水阻隔及民族习俗、语言、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县域文化中的宝贵资产,一旦遭破坏或灭绝,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资源就我县而言,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文化。县境的民间艺术形式,分属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不同范畴,最保守的估计不下30种,极其重要的有故事、谚语、歌谣、功德画、竹雕、剪纸、地花鼓、三棒鼓、狮舞、道舞、猫舞、秧歌、腰鼓舞、蚌舞、灯舞、弹词、高腔山歌等,其中马迹塘故事与大栗港山歌(胡呐喊)是我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故事还是全省唯一的高台艺术形式。但令人焦虑不安的是,这些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究其原因,一是民间技艺的传承属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艺人们没有普及技艺的愿望,许多技艺是代代单传,口传身授,无文字记录,很不可靠;二是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年轻人认为民间技艺不赚钱,不愿学习,加上许多民间艺人不是已经作古就是年事已高,民间艺人队伍严重萎缩,民间技艺传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三是已有的民间文艺资料已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门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整理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文艺档案资料,却不幸于1995年彻底毁于洪灾,因此拯救和保护民间艺术已刻不容缓。第二类是文物及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历史非常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桃江就有先民居住,300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桃江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全县珍贵文物中,东汉的漆木器及古籍、丝织品等一部分珍贵文物对保管条件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便会遭氧化或变质损毁,但因保管条件太差,连最基本的恒温干湿设备都没有,无法达到行业要求,文管所整天在担心着这些文物的生死存亡。全县有浮邱寺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熊亨瀚墓),这些场所的维修保护每年需要资金约8万元,2002年县财政下拨的文物保护费是0.55万元,2003年是1.5万元,2004年是2.5万元,与需求相差太大,因而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持工作形势严峻。

二、思考:如何突破五大瓶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解放生产力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推动县域文化发展,重点在于突破观念、人才、投入、产业化及管理五大瓶颈。

(一)观念瓶颈。文化是什么?它是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其核心作用是教化,其最大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我们的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必然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逐步渗入经济领域,形成了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产业。因而文化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县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催化剂。文化可以改变社会的精神面貌,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同时先进文化还可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同志考察过沿海发达地区,总认为他们文化工作搞得好是经济基础好、财力雄厚使然,但他们为什么要把钱投在文化工

作上呢?投在其他地方不行吗?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化工作的极其重要性,投入资金是非常值得的。而我们许多同志却认为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件事干好干歹,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异。有的同志认为文化是宣传理论部门的事,只看到事业属性,看不到其产业属性;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投入多、产出少,太不值;有的存在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或先经济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有人仍在用一种计划经济或行政管理思维来看待文化工作,政事不分,企事不辨。凡此种种,致使一些地方文化建设摆不上应有位置,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保护与开发,甚至文化工作真空化。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看法,但这些思想看法则是后天形成的,正确观念不占据其头脑,错误观念必然占据其头脑。因此文化工作真空化的不良后果是先进文化不占领,落后文化必然乘虚而入,一些地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犯罪行为日益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屡屡出现,给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人才瓶颈。谁来办文化?他为什么要办?事业要繁荣,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僵化体制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发展成长又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现在的状况依然是作“茧”自缚。其表现:一是外面的人才进不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与规范,编制政策一直执行得较好,但编制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能控制机构臃肿,另一方面因编制所限许多应当进来的人进不来,所以一些单位出现了借用、借调人员现象;二是进来的不一定是人才。编制政策虽然能控制人员数量的无节制增长,却无法保障进来的一定是必需的人才,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大多属非文化专业人才,其中有5名是学农技的、6名是学机械制造的、有8个乡镇的专干是城镇退伍兵,文化局二级机构的状况也大体如此。原因是什么?核心是文化部门对所进人员的业务素质无把关权。1995年撤区并乡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文化站成为乡镇政府兴办的公益事业单位(湘办发〔2001〕29号),与文化主管部门只存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对专干能否胜任文化工作主管部门无权把关;三是进来了共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干?所以大锅饭体制极大地挫伤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而现在许多企业或民办社团对专业人才十分青睐,不仅尊重人才,而且聘以高薪,许多有一技之长者辞职下海就理所当然了。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状况,我们如何办?其一,加大培训力度。对已经进入文化部门者,不能把人家一脚踹开,一脚踏死,而应在提高其业务素质上狠下功夫。在文化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很年轻,处在可塑期。乡镇59人中,50岁以上者只有5人,40岁以上者14人,其余40人都在40岁以下,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多批次的培训,使尽可能多的人拥有一技之长。从长远来看,我们应从基础抓起,可在县职业中专增开适当数量的文艺班,确保文艺工作能新人辈出。其二,明确文化部门进人的业务素质把关权。对此,文化部门应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制定出相应细则,对外公布,一视同仁。招考人员的业务素质面试以文化部门为主进行。其三,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可由“两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善文化人才流动与引进政策,开辟人才进出“绿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四,深化事业单位分配改革。这主要指文化局二级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三定三不定”:

1、定基本拨款,不定专项经费。这主要是针对县财政而言,可将某某单位的财政拨款额定为该单位基本拨款,如遇县委、县政府要求举办活动再行追加。

2、定岗不定编,竞聘上岗。单位取消编制,只定岗位,除负责人岗位由主管部门主持竞聘外,其他岗位定人由单位自行确定。实行全员优化组合,竞聘上岗,竞聘上岗每三年进行一次。

3、定基本工资,不定福利津贴。所有人员均按国家人事部门规定确定基本工资;对福利津贴,上岗者有(以完成岗位目标考核任务为前提),待岗者无;福利津贴按岗位性质划分不同等次,岗位内部亦适当拉开分配距离。如此改革的实质在于不增加财政额外负担的情况下,打破大锅饭体制,激化单位内部潜力与活力,达到真正搞好文化工作的目的。但改革须注意:一是要对特殊人员(如年龄较大)的利益予以适当考虑;二是要基本稳定。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单位先行试点,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铺开,不能冒进。

(三)投入瓶颈。资金是文化工作的血液。应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从单纯的政府投入向企业、政府、社会力量共同投入转变,形成多元投资格局。从实践来看,大体有如下几种融资方式:一是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1996年9月xx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国发〔1996〕37号),要求对文化营业单位征收营业额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省政府湘政发〔1997〕13号文件、市政府的益办发〔2000〕12号文件对此予以明确。2000年12月xx再次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省政府相应出台了湘政发〔2001〕12号文件,规定各地上缴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由省财政“留三返七”。现在全省大部分地方已开征,我县尚未开始,建议开征此费,返还部分由县财政设专户,由宣传文化部门掌握,由县委、县政府批准使用,主要用于全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目前除文艺园外,文化馆提出了新建文化馆(群文中心)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图书馆提出了建少儿分馆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马迹塘镇提出了将“故事”申报列入省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建议书。这些项目只要运作得当,争取一定资金是很有希望的。三是鼓励捐赠,落实各项免减税政策。建立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机制,凡获国家、省、市表彰或奖励的文艺作品,按就高不就低原则给予相应奖励。奖励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根据国发〔2000〕41号、湘政发〔2001〕12号文件,对社会力量捐赠,核减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社会力量要求进行的专项捐赠亦享受此政策优惠。四是积极进行市场运作。文化事业中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部分,完全应该以股份合作、拍卖、租赁、冠名、广告位出让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影剧院的“南大门”出让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四)产业化瓶颈。文化产业主要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因其具备风险小、见效快、无污染、可重复利用和不断转移等优点,被经济学家们喻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文艺演出业人才奇缺,电影服务业严重萎缩,电视服务业近年有所发展,文化娱乐业比较原始与粗放,真正的文化旅游业尚未兴起,艺术培训业还只是零敲碎打,艺术品业(如书、画、刻等)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起来看,我县的文化产业还很落后,事实上还不能以“产业”二字来表述。文化产业是一种面对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行为,它必须按市场规律运作:一是须按需求规律运作。随着人民群众富裕程度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亦会逐步增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对象有不同需求。就农民而言,你请他观赏芭蕾舞他可能没兴趣,但来一段地花鼓可能会使他两眼放光,情绪热烈。我县电影放映收入严重滑坡,电影公司难以为继,真的是群众不乐意看电影,对电影没一点需求吗?望城县19个乡镇72万人口有64个农村放映队,从2000年开始每年放映电影7000场,创收7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90年代初有电影队800多支,由于受市场利润的吸引现在发展到1600支,每年放映电影在16万场以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望城与内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针对群众需求,大力开展电影服务,而我县恰恰在围绕群众需求进行服务上做得非常欠缺,要想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可能吗?二是按竞争规律运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该规律的通俗说法。在我省,张家界、壶瓶山、岳阳楼等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闻名,风凰的苗疆长城、望城铜窑、江永女书、岳阳张谷英古建筑群等以文化遗产取胜,湘西土家族文化、江华瑶族文化等则以民俗风情见长。桃江文化产业要发展,凭什么与人家竞争?只能凭特色与人家竞争。我县最有特色的应是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歌舞、戏曲、书画、雕刻等,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来下的,是特色鲜明且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这几年我县提得较多的是竹文化、美女文化、桃花文化等,民俗文化目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并不影响它有朝一日成为桃江文化产业的“拳头产品”。根据上述两条规律,桃江文化产业至少有多条路同时可走。第一条路文化旅游之路。目前全县初具规模的是桃花江竹海,但竹海的文化含量还亟待提高;浮邱山作为佛道胜地,浮邱寺作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含量较高,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寺庙破损有待修复。第二条路是民俗文化之路。在“一三一”工程中提出了建民俗文化基地的设想,但不整理开发出民俗文化何来民俗文化基地?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应循序渐进,不必遍地开花,有重点地选择最具特色者先行开发,其他应先作好保护工作。现在马迹塘镇准备成立一个故事开发公司,设想非常好。故事开发必将对民俗文化 保护与发展带来希望与启示。第三条路是文艺演出之路。待人才问题解决后,可由影剧院或文化馆牵头吸纳社会力量成立“桃花江演艺股份公司”,其主要服务是演出与培训。第四条路是电影放映之路。鼓励社会力量放电影。现在全县除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由教育部门直接放映外,共余70多万人口的电影需求无人理会,这块电影市场基本上是空白,2003年电影公司的电影放映收入仅1.28万元(其中灰山港电影院400元),按70万人口计,平均每人的电影消费不足两分钱,可见电影市场还有待大力开发。县电影公司目前经济困难较大,负债近200万元,要添置设备、改进设施难度较大,所以社会力量合资或独资经营电影业是一条可行之路,但文化部门要制订相关政策与措施,确保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切实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维护电影放映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五是其他途径。如音像图书批发、高雅怡情的文化娱乐、网络文化、广告中介业等发展也不能忽视。

(五)管理瓶颈。繁荣事业、发展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必须实施规范管理,确保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全县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政府(文化局)、事业单位(图书馆、文管所、文化馆为全额拨款性质、影剧院为差额拨款性质)、企业(电影公司及其他文化经营者)等不同主体,这些主体间到底应如何明确关系与运作模式?其一,明晰职能。实行政事公开,政企分开,政府由过去的“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各企业单位进行经营,政府是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管理者,而非经营者。政府主要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从导向、总量、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其二,划清职责,理顺关系。现在文化市场的多头管理与无序管理现象较明显,突出表现在对网吧的管理上。

1、谁为前置管理者?对网吧,管理部门至少有公安、消防、文化、工商、电信甚至教育部门,但要开办一个网吧,经营许可程序上必须先办哪个部门的手续没有明确规定,存在经营户办了工商执照可能未办文化许可、办了电信许可又未办消防许可的问题,导致大量手续不健全网吧甚至黑网吧出现,管理上漏洞较多较大,一旦发生问题(如消防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前置管理程序,县委、县政府应予以明确。

2、部门之间如何协调?xx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零点以后网吧不能再营业,但电信企业以“24小时全方位服务”为承诺以赢利为宗旨,与文化部门追求社会效益以教化为宗旨相去甚远,因而屡屡拒绝文化部门截断电信号的要求。对这些矛盾或问题,可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其三,制定规划。规范管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规划是蓝图,是目标,是动力,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用地有规划,城镇建设有规划,旅游开发有规划,文化工作没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先天性的管理盲区。文化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制订规划成了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在规划原则上,一要切实可行,二要突出特色,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照搬照抄。比如,桃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是什么?资源是什么?手段是什么?前些年,我县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如何解决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4

一、金融安全区创建取得的成绩自2002年7月初组织召开全县金融安全区创建动员大会、下发《桃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的通知》(桃政发〔2002〕16号文件)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引导下,各乡镇和县直金融部门积极行动,整体联动,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努力打造“诚信桃江”,全县金融运行环境逐步优化,金融运行质量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一)社会金融意识明显增强。不庸讳言,创建活动开始之前,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信贷环境不佳,我县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而随着整治金融环境秩序、确保一方金融平安活动序幕的拉开和逐步深化,全县社会金融意识渐次增强。这种成效的取得受益于措施的强化: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创建动员大会后,县政府迅即组成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创建金融安全区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了整治领导小组,由行政一把手对整治工作负总责,创建领导小组实行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等制度;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县直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签订了《创建金融安全区目标责任书》,将创建情况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考核评比挂钩,并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范围,县人民银行还将其作为考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近三年来,每年成功举办了一次银企信贷营销会。二是宣传先行,营造氛围。为推动创建工作向乡镇基层延伸,提高广大农民的信用意识,确保广大农村的金融安全,全县各级和有关部门广泛宣传了创建金融安全区的意义,并把创建金融安全区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创建信用村镇活动。由县人行组织、各金融机构参与,组成治理金融环境巡回宣传队,在全县24个乡镇深入宣传了“只有讲信用,才能求发展”、“信用就是效益”等理念;各乡镇和各基层金融机构采用标语、挂横幅、出公告等形式宣传,目前全县上下无论是乡镇领导还是普通农民已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培植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需要银信部门的大力支持。三是典型带动,良性互动。2002年全县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200万元,支持农户7万户,支持面达40%,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农村小额贷款政策在乡村形成了“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氛围,步入了“讲信用—贷款易—更讲信用”的良性轨道。并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只有讲信用,才能求发展”逐步成为了社会共识,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信任与协作的新型银企关系正在逐步形成。牛田镇政府从净化信用环境入手,在全镇开展诚信教育和信用村镇活动,赢得了金融部门的支持,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该镇峡山口村近年来形成了20多家民营企业,得到银信部门100多笔贷款业务的支持。原益阳市四水泥厂原有农行贷款本息507万元,改制组建县宏达水泥有限公司后,不以破产甩掉银行债务为目的,而将公司全部资产作抵承担债务,在他们这一诚信之举的感召下,县农行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支持,又新注入该厂技改贷款130万元,不仅使企业迅速恢复了正常生产,生产规模也由原来的4.4万吨扩大到了16万吨。桃江金山竹木有限责任公司、三湘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万鑫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因诚信既获得了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又赢得了企业的大发展。

(二)金融机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我县金融机构以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准绳,进一步完善了内控约束机制,紧紧抓住增存、放贷和盘活的主线来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到2005年7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4835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2804万元,增长20.82%。二是各金融机构扭亏和不良贷款“降比”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抗御风险能力提高。至2005年7月,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额为48230万元,绝对额比年初下降了3125万元,不良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2.74%,比年初下降了2.78个百分点,其中工、农、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联社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下降2.7、11.46、1.92、33.9个百分点。三是各金融机构实现了减亏和部分盈利。2004年全县金融机构同比减亏1981万元,其中工行、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减亏698万元、365万元、116万元、802万元,中行、建行分别盈利100万元、392万元,信用联社盈利1万元,较上年多盈利803万元(2001年亏损802万元)。此外,县人民银行认真履行央行职能,强化依法监管,整顿金融秩序,在风险控制上做到“底数清楚、对象明显、重点突出、责任到人”,确保了金融秩序稳定、金融案件有效控制、金融机构有新的发展。

(三)金融对地方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县金融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主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效信贷投入逐年增加,2004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分别累发贷款5284万元、6054万元、1250万元、2980万元;农发行投入粮棉贷款3012万元,支持县棉麻公司搞活经营、实现利润150多万元,做到了政府满意、企业乐意、银行顺意。今年1-7月各金融机构又累放贷款57200万元,其中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90.13%。同时做到了贷款投向合理,重点突出。一是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工程的实施,支持了具有县域特色的优质稻、竹制品、葛制品、土鸡、瘦肉型猪等六大系列产品产业链的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2004年县信用联社累放各项贷款44617万元,同比增加14432万元,贷款月平均余额由年初的40722万元增长至53077万元,增长12355万元,增幅达30.33%;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直接投的支农再贷款月平余额达1.26亿元,累放支农再贷款3.65亿元。二是积极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2004年农行向私营企业放贷3560万元,占全部累放贷款的58.8%,建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余额净增1312万元,信用联社投放民营企业的贷款8400万元,支持民营企业145家。三是构建银企联姻平台结硕果。从2001年起,由县政府牵头成功地举办了5次信贷营销会,来自全县各地的企业老板和银信部门自主洽谈,双向选择,2005年的信贷营销会参与洽谈的企业达100多户,共签订贷款合同或意向合同33个,贷款意向合同金额达1.54亿元。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我县一批财源建设项目得到有效支持,为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金融安全区创建中存在的隐患与问题尽管我县金融安全区创建来势较好,为全县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金融中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金融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金融稳定,阻碍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部分企业信用缺损。由于受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部分企业认为银行是国有的,企业也是国有的,国有企业用国有银行的钱,还不还都无所谓。县林业局与县茶叶公司(已破产)共同组建的“桃江县天竹复合板有限责任公司”96年开始在农发行多次贷款,累计本金1000万元,公司体改后,县林业局与县茶叶公司把银行贷款甩在一边,债务悬空,至2002年底积欠农行(属政策性转移)贷款本金1000万元、利息300万元无人问津。2005年5月,在县政府和县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调解与协商下,县中行与县板溪锑矿签订了新的《银企合作协议书》,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认真履行,影响了中行的经营效益。灰山港镇向阳花村企业总公司下属的一、二水泥厂积欠农行贷款余额分别为1033万元、1094万元,从2001年开始水泥厂实行租赁经营,租赁者用企业投入与技改的资金列抵租赁费,使得公司不说还本金,连当年的利息偿还也是寅吃卯粮,农行多次催促村支部、村委会对两个厂进行产权改制,而村干部因担心失去一部分资金来源而没有采纳,眼看贷款将成为新的不良。

(二)金融维权难度大。目前我县企业破产都是以银行清偿率为“0”而告终。这其中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清偿秩序使银行债权债务排名末位而导致清偿率低、加之企业的资产抵押手续繁琐严格且兑现难等实际原因,但作为债权行和债权行的上级,感觉这是故意实施的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调查银行反映,其实他们要求并不高,也很现实,对真正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那怕是清偿率只达到1%或给一间两间门面,也觉得是在维护基层银行的权益,觉得政府重视金融,反之,就会对桃江信用缺乏信心,而影响桃江金融工作。去年工行总行把湖南省列为金融高风险区,使桃江2600万元核呆工作化为泡影。

(三)企业和个人拖欠贷款严重。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近年来,各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依法催收的举措,对部分有偿还能力且拒不偿还的企业和个人付诸法律清收,然而判决容易执行难。据工行反映,因依法收贷效果不大,有35户贷款企业(贷款总额5200万元)已将营业、生产场地和临街门面全部出租,其租赁费用全部用于缴纳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金,根本没考虑银行还贷;还有23笔贷款,企业无人管理、名存实亡,贷款余额为655万元。对于通过打官司收回贷款,银行、信用社普遍反映缺乏信心,一是因为不愿挫伤各方面的关系,二是花钱打官司,常常是赢了也照样收不回贷款。县信用联社反映,贷款户以房产作抵押的手续齐全,法院去执行,钱照样没还,房子照样住,原因是关系太复杂,尤其是县城的欠贷户。目前,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干职工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现象十分严重,仅拖欠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就高达1077.8391万元。这对于需求贷款多而资金来源有限的信用社无疑是雪上加霜。信用社久欠不还的贷款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地领导干部,因为他们手中有权力,信用社好多工作需要所在地领导支持,因迫不得已不该贷的也贷了。

(四)银行资金上存造成多项负面影响。银行信贷资金90%以上来自居民和单位存款,大量赖账、逃账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包袱越来越重,加上银行管理者需承受上级行信贷规则的严格制约,对贷款从投放到收回负终身责任等措施,使得各金融机构仍具有“惧贷”心理,县级商业银行慢慢撤退或收缩业务,把大量的资金上存市行。我县各家金融机构临时上存市系统内资金79834万元,存入县人民银行的邮政储蓄资金29193万元,巨额资金闲置,没有发挥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同时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受到制约,对县域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产生了多项负面影响。一是导致全县经济发展没有充足的后劲,影响地方经济的做大做强;二是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企业经营规模、效益管理水平的快速升级;三是阻碍银行自身健康发展。在调查中,各金融机构负责人均希望金融安全区创建取得更大进展,他们将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支持,筹措信贷资金投入地方经济,使银行获得更好的效益。各商业银行上存资金数(截止2005年7月31日)单 位 工行 农行 中行 建行 合 计数额(万元)24546 22378 10410 22510 7983

4(五)部门收费偏高有碍信贷营销。按照《贷款通则》规定,贷款必须有担保或适用适销的物质作抵押,企业往往以厂房、门面、土地作抵押,这些财产在办理抵押过程中手续繁琐且收费高。主要的收费部门是房产和国土部门。房产部门的收费有办理房产抵押的评估费(按抵押物的5‰)、他项权证手续费(按贷款金额的2‰)、登记费(80元);国土部门的收费有四项,即管理费(按地产评估价格或贷款额度的2%)、土地评估费(按评估价值的3~4‰)、中介服务费(按抵押土地价值的5‰)和抵押登记费(80元)。通常情况下,贷款2万元的收费标准在300元左右,贷款20—50万元的收费标准在5000元左右,一笔贷款如果期限仅6个月,部门收费比贷款利息还要高。假如贷款不能按期归还,还须办理、房产国土延期手续,企业又要重新缴纳上述费用。由于手续繁琐、收费高,企业不愿再出钱重新办理抵押贷款手续,使得一些正常贷款成为不良,影响了银信部门信贷投放的力度,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三、对策建议创建金融安全区是加速我县“三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诚信为先、规范为本、发展第一要务的原则,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共同维护金融安全,以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金融安全区创建氛围。金融安全区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深化

认识,切实增强推动金融安全区创建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领导组织作用,组织实施好“创安”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把金融知识纳入各级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党委、政府驾驭金融工作的水平;县人民银行作为创建金融安全区的倡导者、策划者和推动者,要运用《桃花江报》、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整治社会信用秩序、打造“诚信桃江”为重点,对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广泛宣传,对逃、废、赖债者公开曝光,让恶意拖欠金融债务的不法人员无藏身之所、无立足之地,从而促进全社会树立信用为本、操守为重、诚信自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二)突出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运行环境。净化信用环境是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的关键。要切实做到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全力改善金融信用环境。一是完善创建网络。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政府横向与法院、公安、工业、贸易、工商、宣传及金融机构,纵向与乡镇政府签订“创安”工作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健全“创安”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县委、县政府把维护金融债权作为深层次优化桃江经济发展环境的首要问题来抓,形成整体联动效应。第一,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支持金融发展的通知》(湘政发〔2001〕23号)和《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改制中金融债权债务落实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1〕27号)精神,注重与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支持银行维护债权。第二,司法行为力求公平公正,维护银行权益。司法部门要服从大局,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秉公执法,严厉惩处借改制为名、行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有效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第三,职能部门要通力配合。国资部门要建立闲置资产交易中心,为银行抵押资产交易提供场所;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银行,防止企业“金蝉脱壳”逃废债务;计划、经贸等部门要组织资产重组,有效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各金融机构要建立新的帐户管理模式,严控企业变相多头开户,强化债权银行对改制企业改制过程的全程参与;对故意赖债不还、不讲信用的企业,人民银行协调各银信部门联合不予再贷款。三是加快信用制度建设。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服务功能,为企业和个人建立全面的信用档案,运用科技手段维护社会信用。四是继续开展创建信用乡镇、村、组活动。严格按《湖南省信用乡镇、村、组创建工作指导意见》(湘信管办发〔2003〕39号)的标准,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开办联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对民营企业实行贷款咨询、考察、评估和发放一条龙服务。对于信用达标单位,金融部门要进行信贷政策和金融服务倾斜,优先予以支持。

(三)创新金融监管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任重道远,既要着眼于不良贷款的回收,又要注重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一是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县人民银行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对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不仅要处罚金融机构,而且要处罚经办人员和负有领导责任的负责人,积极维护金融竞争秩序。二是开展降低不良资产专项行动。各金融机构要实施降低不良资产的一把手工程,明确行长为清收盘活和不良贷款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组织人员专业清收,强化责任清收,对未能按期收回不良贷款的责任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一律下岗清收。县政府要大力支持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帮助金融机构盘活不良资产,对逃债、赖债、废债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同时,司法部门加大对银行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法院最好不要预收金融部门贷款案件诉讼费用,只能按执行收回的贷款本息的一定比例收取,以避免官司赢了、诉讼费用出了、不见贷款本息的现象再度发生。三是加大对国家工作人员拖欠贷款和担保贷款的清收力度。这部分人不少是有地位、有权力、有脸面的,他们的品行作风对社会影响很大。抓住了这部分人,就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形成良好社会信用风气的关键。要采取整治“~一部”的工作力度,运用内部通报、诫勉谈话、“双停”(停职停薪,停职包括停止职务和职位,停薪则由单位财务部门在保留基本生活费和代缴社保金、住房公积金后,其余的全部“冻结”在账上)等铁腕手段清收,必要时依法提起诉讼。四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县人民银行要不定期地组织商业银行召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联席会,通报县委、县政府近期经济发展思路,支持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拓展信贷营销的新业务、新品种,从根本上实现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好转。

(四)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努力实现经济金融双赢。从根本上说,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只有地方经济发展了,才能为金融带来更多的优质客户,为金融稳定提供根本保证。因此,全县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围绕推进我县“三化”进程,加大筹资融资力度,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增加农业有效信贷投入。一方面县委、县政府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二级机构将费用、工资、收费性收入存入信用社,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立足支持“三农”,认真落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保证支农贷款及时足额到位,使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商业银行要重点增加对“公司+农户”型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的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是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政府和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人发〔2004〕224号),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可采用“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模式建成,最终走向市场化运作,通过担保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既可减少金融部门信贷风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又可动用社会力量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活动,由政府搭台导演,在银企之间牵线搭桥,搞好引导服务,每年确定信贷投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5

一、主要做法

(一)合理制定目标。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全县交通现状令人堪忧:没有铁路、水运严重萎缩,唯一的出境公路仅一条双车道的**3国道,县乡道路总里程不足*00公里,实现硬化的不足*00公里,很大一部分是极为粗糙的毛坯路,由于缺少必要的养护,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烂泥汤汤,群众怨声载道,道路交通的落后状况已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考虑我县财力的基础上,决定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服务、社会捐助、村民自治、群众管理、典型示范”的建设模式,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场全民修路的高潮。并明确了“全面加强乡村烂路整治,确保全县3*0个村晴雨通车;每个乡镇至少硬化一条机耕道;重点抓好*7条(34段)*80.94*公里县乡道路硬化(其中二级4.07公里、三级*3.*7公里、四级**6.648公里、等外6.9**公里);力争奋战*年,实现县内主干道基本硬化”的建设目标。

(二)广泛宣传发动。去年8月,我县召开了从县级领导到村支书、村主任等*00余人参加的农村公路建设动员会,并进行了现场直播;会后,各乡镇又层层召开公路建设动员大会,把县委、县政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精神传达到村组,动员到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发动广大机关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带头对农村公路建设献计献策、捐资捐物;积极引导企业家和广大私营个体工商户“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捐资修路,造福一方;主动争取##籍在外人士对公路建设的关心、支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全方面、宽领域的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县上下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交通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和强大舆论声势,把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统一到了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截至目前,村民自治议决硬化机耕道38条**3公里、碎石路40条*8*公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县农村公路建设办公室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000余万元。

(三)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县上成立了以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为顾问,由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四大班子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30个乡镇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领导包片、联系乡镇制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8个工作组,分别细化了工作职责,明确了目标任务。各乡镇也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今年初,县政府又把修建***公里通乡公路作为为民办好的八件实事之一。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求各联系乡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施工一线,切实为农村公路建设排忧解难;项目所在乡镇必须派专人到施工现场,搞好协调服务,切实解决好公路建设中的各类问题,为施工单位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县级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督促解决发现的问题。

(四)制定相应政策。我县根据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客观需要,由县委、县政府集体讨论研究后出台了6条政策。一是对实行村民自治和业主捐资自行修建的公路,免交公路建设建安营业税;二是企业自愿赞助、捐赠的修路费用,可计入企业成本;三是对实行村民自治硬化的机耕道和主干道,经县交通、农机、财政等部门验收合格后,分别由县财政每公里补助*万元、*万元。四是公路建设所涉及的行政性收费,县上所得部分全部免收。五是公路建设所需砂石,由水利部门在国有河滩地中划定,不收取任何费用。六是公路建设中拆迁的杆线、管道等基础设施,由相应的主管部门负责,拆迁费用自行解决。这样,有力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在法律、政策的框架下规范、有序地展开,在严格标准、降低成本的指导思想下科学推进。

(五)规范工程管理。我县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捐赠资金(财物)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公路建设工程管理。一是严格工程招投标管理,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则,工程发包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和中央、省、市的相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和无底价竞标。二是严格资金管理,建立规范、透明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的使用及时向群众通报,绝不允许挪作他用。三是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把好设计、施工、原材料、监理、验收五道关口;项目主管部门、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工程法人代表及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负责人,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所负责的公路建设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交通、农机部门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标准,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所有工程质量达标。

二、几点体会

&nb

sp;

(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农村经济要发展,关键在交通。##是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必须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把维护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说明了的这一举措合符县情、顺应民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

(二)根据县情财力量力而行是加快公路建设的根本。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涉及面广,在县财政十分紧张和广大农民并不富裕的情况,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县财政和广大村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按照“科学规划,一路一策”的总体要求,稳步扎实推进。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县上采取了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大力支持;对群众积极性高,但财力不足的暂缓建设;对受益群众少、施工难度大、投入多的,暂不修。

(三)广泛宣传发动全社会力量是加快公路建设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县广大农民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对交通制约经济发展认识不足,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必须通过深入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农村公路的成败与否,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不支持、同意不同意至关重要,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农村公路建设上来,把县委政府的决策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关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6

农村流通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等方面。近年来, 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 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 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 农村市场日趋活跃, 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业。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 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 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 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 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城市流通体系建设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比较落后

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 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 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而且, 由于交易方式落后, 流通技术滞后, 导致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较高。

(二) 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已经制定了整体规划, 但由于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视不够, 造成农村商业网点整体规划缺失。

(三) 政府指导不够, 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政府信息引导不够, 农副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随意性大, “订单农业”发展迟缓, 部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 农民丰产不丰收。政府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大。

(四) 缺乏监管, 假冒伪劣产品肆虐农村市场

由个体商户构成的农村流通体系, 其运行方式和交易行为很不规范, 政府监管难以到位, 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 加之农民鉴别能力低, 致使假冒伪劣商品肆虐农村市场, 给农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农民吃的 (如盐、味精、奶粉等) 、用的 (如牙膏、化肥等) 、种的 (如种子) 假冒多, 劣质品多。

(五) 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缺乏后劲

至2006年底, 湖南益阳市农民专业组织720个, 这些专业经济组织为助农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仍存在小、散、差等诸多问题, 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纪人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尚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村流通的需要。

(六) 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不少农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 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 服务功能单一, 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部分农村市场的管理比较滞后, 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 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 尽快制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应将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提上议事日程, 组织专门人员开展全面调查, 为出台政策提供依据。各级政府根据商务部2006年10月20日出台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及相关文件, 制定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将农村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网点规划统筹考虑, 纳入整体规划, 实现城乡一体, 合理布局, 协调发展;并成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门机构, 就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实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二) 加强宏观指导,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政府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加强宏观指导, 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2、政府应给予资金扶持, 一方面对农村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如农产品交易市场) 实行财政贴息, 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扶持 (如农产品仓储、物流和电子商务系统) , 并逐年递增。

3、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手续, 放宽市场准入。

4、政府给予税费政策优惠。

5、执行优惠电价政策。

(三) 加快农村现代消费品网络建设

要抓住商务部在全国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机遇, 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 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形式, 以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为特色, 逐步形成以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为龙头, 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纽带, 以镇村两级农家店为基本单位的“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新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引导信誉好、实力强劲的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 创新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新网络、新模式;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 鼓励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活跃农村市场, 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形式, 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和流通效率。

(四)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 要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等办法, 引导和支持订单农业发展, 逐步提高我市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五) 积极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村流通经纪人队伍

采取政策措施对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予以支持和引导:一是加强对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营销人员和经纪人队伍的培训;二是给他们创造公平的信贷环境;二是对合作组织的自主品牌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或扶持;四是对农村经纪人和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奖励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引导和支持农村合作组织逐步建设成法人经济实体, 鼓励农村合作组织按地域和行业或专业进行横向并联和纵向串联, 从而将其迅速做大、做强。

摘要: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六个问题, 提出了尽快制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现代消费品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积极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流通体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新利, 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3) .

[2]、贺珍瑞.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上一篇:初一《苦菜花》读后感下一篇:茫茫无期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