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2024-06-25

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 者:县政协文史与宗教委员会课题调研组 时 间:2010年07月05日

体:大 中 小】

【字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强调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和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县政协今年重点调研课题的要求,县政协文史与宗教委员会展开专题调研,赴嘉兴南湖、上海嘉定进行实地考察,走访我县有关部门、乡镇、村,召开相关座谈会,了解了一些实际情况,听取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经济不断增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了德清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德清工业园区的临杭产业带新格局,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成为我县四大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经济总量迅速增大,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总收入28.4亿元,增长10.2%。

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给德清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和保障。2009年,全年完成投资6.87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7%;武康总人口16.5万人,用地规模达到21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面积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武康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这些区域拥有85%以上的城镇建设用地,积聚了90%以上的城镇人口。

目前,县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原来的“一城一区一湖”(武康、乾元、下渚湖)调整为“三区一湖”(武康城区、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下渚湖)。“三区一湖”的县域总体规划成果已编制完成,通过了省市联合鉴定,并上报省政府审批。县城武康将迎来新一轮的飞跃发展,开始实施“东扩、南拓、中间提升”的工程。

(二)“和美家园”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2009年,“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周密谋划、加紧建设、成绩显著,成功建成了首批13个精品村和10个特色村,并完成了德桐公路沿线、莫干山生态景观环线、下渚湖生态景观环线“一沿两环”景观线的建设,共整合项目资金5830万元,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的建设目标。绿化工程方面,全年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0943亩,投入资金1.29亿元。建成16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2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编制完成全县农房改造建设规划,实施农房改造4436户。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明显,实施“城乡公交、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四个一体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10年,我县实施和美家园推进年活动,着力打造“中国和美家园”精品线路,确定25个创建村,规划建成46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全县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步伐,把中心村作为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的主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中心村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聚,全年计划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4100户。

二、存在问题

(一)城市整体定位尚不够明确。

武康镇自1994年县治搬迁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但是,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才真正契合德清实际,体现德清的城市品质以及代表德清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曾经有过一系列关于德清城市定位的说法,但叫几年就被换了,因为这些叫法似乎都不够响亮。我县新的城市化总体规划已布局“双极三片多点”的县域网络和“三区一湖”的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为德清所作的《德清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研究》将德清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描述为:

长三角腹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品质新城

杭州都市圈北翼新型产业基地

这两个定位对德清的城市特点和发展方向有了详细的描述,但眼界还不够开阔,未能体现德清的城市文化特色。

(二)产业发展动力尚不够强劲。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我县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四大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但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工业产值所带来的收益也不高。2009年,上海嘉定区工业总产值2360.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796.4亿,财政总收入达到232.8亿元;我县的工业总产值冲千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56.1亿元,而财政收入只有28.4亿。与嘉定相比,即使排除其中财政性收入的因素,考虑服务业的有关因素,我县工业产值带来的财政收入收益率明显要低。

(三)城市文化个性尚不够突出。

德清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德清是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原始瓷器诞生地,被我国考古界誉为“瓷之源”;是中国舞蹈的发祥地之一,有“舞出前溪”的历史记载。德清曾孕育了沈约、孟郊、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游子文化、防风文化等文化精髓成为德清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景观。但是比较周边县市及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显然德清城市文化的营造不够突出,缺乏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产品。长兴有百叶龙、贡茶院,安吉有竹博园、竹子系列产品,桐乡有乌镇„„近几年,德清大力宣传孟郊游子文化和瓷之源文化,建设下渚湖湿地景区和新市古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缺乏文化景观建设的力度,缺乏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介,以至于辐射影响不大。

(四)农村社区化推进不够明显。

2009年8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导我县农村社区化工作,同时印发《2009年德清县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方案》,确定了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启动了我县农村社区化工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基层干部不理解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不了解为什么要抓农村社区、怎么抓农村社区建设,思想有顾虑;广大农民对自己的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怎么保障心中无底,对社区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有上热下冷的现象,农村社区化推进存在一定难度。

(五)旧城改造的强度不够有力。

近几年,围绕重点工程、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德清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旧城改造的力度不够强劲,规划不全面,投入有限,以致效果不明显。如武康旧城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2009年12月,我县设立了中心镇培育专项基金(每年新市1200万元、乾元800万元、钟管800万元),但新市、乾元的旧城改造推进还是缓慢。

三、几点建议

(一)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城市定位。

对一个城市的定位,既要考虑她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又要顾及她的自然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她的城市文化特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德清地处长三角腹地,与杭州零距离,交通便利,杭宁、申嘉湖杭高速已经运行,杭宁高铁即将建成,杭州二绕正在规划,这赋予了德清明显的区位优势。但这是优势,也存危机。因为快速道路的建立,把所有地方的距离拉近,区位优势被更多的地方分享。德清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既有已经开发的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又有许多待开发的文化资源,如孟郊游子文化、瓷之源、赵孟頫、德清俞氏等,可见,德清具有生态、人文、休闲、宜居的城市特色。

关照德清历史,曾与上海有过发展蜜月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达贵与商人纷纷筑居莫干山,给莫干山带来了一派繁荣;在近代至抗战时期,新市古镇与上海经济往来密切,蚕丝、羊毛经销上海,远销海外,同时,新市成为附近区域上海工业产品的集散地,经济持续发展,被称为“小上海”。即使改革开放以后,“德清模式”也是依托上海,与上海的科研所、高校产学研联合,成为德清发展的动力。所以,德清提出“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意义深远。但我们给德清城市定位的时候,是否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在我们已经成为杭州都市圈一员的同时,更多的注视上海,定位如何依托上海发展。因为,德清历史告诉我们,一旦接轨上海有实质的突破,就会带来经济飞跃。

对于德清城市的定位,希望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各种研讨,既要听取外地专家的声音,又要吸取本地人士的见解,全方位审视德清的历史、现实与发展方向,给德清一个能够产生长远影响的定位。

(二)支持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

要发展城镇化,必须发展好城市产业。上海嘉定区推行城镇化,遵循“动迁农民就地安置、原有产业就地升级、基础建设就地完善,未来发展就地预留”的“四个就地”原则,尤其注重产业升级,发展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出口加工等产业,培育新的产业高地,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从而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以市场为依托推动市场发展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商务和生活配套服务,让优质资源“下乡”,把“叫得响”的医院、学校、剧场引进来,借以提升人气,引进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升级。如上海瑞金医院嘉定分院已开工建设。

德清要加强德清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新城、临杭工业区建设,应重视研究申嘉湖杭高速沿线新市、禹越、新安、雷甸四镇的产业及城镇规划。我们可以借鉴嘉定的经验,科学完善城镇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型产业发展,重点奖励和扶持科技型、环保型的产业,形成以科技创新和环保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而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招商选资真正注重“选”,认真执行好《关于加快引进“大好高”项目的实施意见》,尤其要选择具有集聚效应的环保型的高新技术项目。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开发区的相关服务设施,不仅服务好外来务工人员,也要服务好企业高端人才,可以请省城优质资源“下乡”,如把县人民医院办成浙江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或邵逸夫医院的分院,让德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城的服务。这样,可以吸引人才,提升人气,增加一个城市的凝聚力,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三)培育文化元素,增强城市魅力。

加快推进德清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突出德清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地域特征,培育城市文化,确定城市文化主题,保存乡村文化,传承乡土文化记忆,从而彰显德清城市的个性、魅力,以及亲和力。

一要明确城市文化主题。把慈爱感恩为内涵的孟郊游子文化作为德清的城市文化主题,无疑是最为恰当的。从影响上说,德清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当代中国在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诗篇;从内涵上说,慈爱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继承上看,德清已经举办两届中华游子文化节,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把孟郊游子文化定为德清城市文化主题,能够增强德清的城市魅力,增加德清招商发展的吸引力。

二要大力推进文化景区的规划建设。以抓工程项目的力度,尽快实施已经规划的孟郊游子文化园建设,同时,规划好中国·德清瓷之源文化旅游景区,将瓷之源遗址博物馆、珍珠文化博物馆、小山寺茶文化展示区、小山漾休闲度假区、赵孟頫管道升墓园等相结合,展示德清特色文化,打造一个集保护、展示、科研、教育、参观、游览、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新景区,使之与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连成一体。

三要妥善保护乡村文化遗存。文化部门要和各乡镇协同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传承乡土文化记忆。随着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将逐步集聚,原有的村落文化将面临冲击。建议对我县乡村,尤其是即将推行社区化的村庄进行村落文化调查,对老宅、古桥、老河埠帮岸、古树名木,以及河道等进行普查,能够保护的尽量保护,避免一刀切式地全部拆除、砍伐、填埋,尽可能保持原有地理风貌,那些有着历史渊源的老地名,一个都不丢弃;对于星罗棋布的小河浜,对水网进行疏浚和清淤,恢复生态。比如,我县有274座古桥梁,就应尽可能原址保护,实在无法保护的,建议在中心城市武康余英溪的后续工程中建设德清桥文化公园,选取有代表价值的古桥统一迁入安置,此举既可保存古桥,又增添了县城武康的历史文化气韵。

(四)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和美家园。

嘉兴南湖区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已经形成了一套规划科学、管理民主、网络健全、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借鉴南湖经验,对照德清农村社区化建设实际,我们建议:

一要统一认识,健全组织网络。根据已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网络,开展调研、培训、交流和学习,进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统一思想,从上而下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工作氛围。建议在开展这项工作时,突出民政部门的相关作用。

二要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的要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中心村发展和开展服务的原则,根据各乡镇自然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范围和居民点。要科学规划中心镇和其他集镇的建设,发挥它们的人口集聚作用,跨村建设新社区;要以“一村一社区”为主要模式精心规划中心村,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一社区名称和服务标识,统一规划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要考虑德清山区的特点,发挥原有宅基地相关公共设施的作用,推行一社区多个居民点的做法,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

三要推行“股票地”,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借鉴前几年“股票田”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行“股票地”,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集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股票地”可分承包地和宅基地两种不同性质,即承包地按承包期限,宅基地按《物权法》相关规定,农民入股土地,交由村集体承包或租赁给经营大户,农民可承包经营,也可坐分红利。这样,可以解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顾虑,不管他搬迁到什么地方,都持有这个土地股份,可以享受权利。农民没有了顾虑,社区化推进也迎刃而解了。关于土地的使用,一定要考虑周全,考虑使用的成本大小,尤其要考虑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

四要以民为本,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围绕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把新社区建设得农民乐于入住的农民乐园,变“要他来”为“他要来”。

(五)加强旧城改造,保护改造并举。

要以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加快建设武康城东新区,打造总部经济的集聚区、高档住宅区和文化体育休闲区。同时,也要改造好武康、乾元、新市的旧城区。当然,旧城改造不只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这是一项综合的城建工程。

一、规划要有品位,保持城市的建筑特色,改造要和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契合,与周遍街区的风格特色相协调,防止出现“千城一面”的倾向。二要加大投入,建设一步到位。从根本上完善交通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改造后的主要城区街道能够承载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投资。三要保留德清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延续城市的“记忆”。要综合考虑历史建筑的价值,由相关文化部门认定,是拆除还是保留。如新市发展古镇旅游,不仅要保护好原有传统建筑,还要恢复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如赵紫宸、赵萝蕤故居等,乾元要保护改造孔庙、溪西街发生清末重大奇案之一笆斗案的老宅等。

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德清的城镇化建设一定会更上层楼,体现德清的山水之美、人文之厚、产业之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展示独特的魅力。

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2

1 基本情况

襄州区抓住全国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机遇, 2008以来, 共争取省市下达挂钩周转指标644hm2, 开工建设34个新社区, 初步形成了峪山金寨、方勤, 龙王曾陈、胡营, 古驿下涂、唐吕, 朱集四新, 伙牌老李家等8个新农村示范点和龙王红水家园、双沟池阳、程河邓岗卧阳岗、峪山南环新社区、黄龙刘岗等5个千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 共涉及11个镇, 5802户, 18281人。截至目前, 全区已使用周转指标581.33hm2, 为襄阳深圳工业园等4大园区46个工业项目解决了用地难题。

2 主要做法

2.1“三个强化”, 保障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并明确区国土、规划、财政等相关单位主要职责。实行各镇书记、镇长亲力亲为, 包村驻点。二是强化配合协调。区直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国土部门重点做好增减挂钩项目及指标的争取和相关政策的落实;规划部门重点加强对挂钩项目规划的指导;财政部门重点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其它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主动支持增减挂钩项目建设。三是强化督办检查。设立增减挂钩办公室, 从相关部门抽调有威信、敢担当的干部专门负责增减挂钩项目预算、进度督办等工作, 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2.2“四个注重”, 落实高起点规划和高质量建设

一是注重融入规划新理念。按照一镇一个发展规划、一镇一个新型社区、一镇一个特色产业的新思路, 把挂钩工作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度融合。在新社区建设时因地制宜, 每一个社区配套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保障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有门路、收入有增加、生活有保障。二是注重项目有规模上档次。对新社区建设规模低于500户的不批, 新社区没有规划学校、医疗所、超市、休闲娱乐场地等配套设施的不建。三是注重工作进度合理安排。对各镇拟建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并科学论证, 根据不同基础和地理位置等进行综合评价, 合理安排工期进度, 对批准建设的, 要求两年内完工。四是注重建设质量有保证。项目建设专班严把规划、进度、质量和复垦“四关”, 推动挂钩项目建设提档升级。

2.3“四措并举”, 实行奖、提、保、引等多元化筹资

一是“奖”。区政府及时出台《关于建立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保障工作机制的通知》, 对通过复恳旧村庄腾出耕地, 净增耕地规模在6.67~20hm2、20~33.33hm2、33.33~53.33hm2、66.67hm2及以上的, 由区政府分别按亩平3、4、5、7万元进行奖励。二是“提”。区政府将项目用地所得收入分类提取, 即工业项目2万元/667㎡、商业项目4万元/667㎡, 支持增减挂钩项目建设。三是“保”。在城郊区域, 将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在全区内有偿调节使用, 保证周转指标用于商住用地比例不低于40%。四是“引”。引进市场主体, 联合实施土地开发和新社区建设, 达到互利双赢。特别是对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区域, 引入实力较强的业主投资新社区建设, 参与当地土地流转, 盘活当地经济。例如:在古驿、朱集等镇成立商会, 由商会牵头投资增减挂钩项目, 同时鼓励商会参与当地土地流转, 通过盘活集体土地, 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2.4“六个方面”, 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一是积极引导。组织群众代表到山东和荆门、鄂州新农村建设先进的地方观看交流, 培植激发村民兴趣和热情, 促使群众“要我变”转为“我要变”。二是听取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新区规划,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三是科学规划吸引群众。项目规划不仅有学校、医疗所、超市、休闲娱乐场地等配套设施, 还有配套农业设施, 群众生活方便, 增收有望。四是帮助全面配套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2012年以来, 区政府从筹集到的1.77亿元增减挂钩专项资金中, 拿出6695万元用于峪山、黄龙等镇农村新型社区的水、电、路、绿化、土地平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项目。五是土地有偿流转让群众得益。政府牵线搭桥, 把土地流转给实力公司规模高效经营, 群众在得到土地流转租金的同时, 还可以到公司打工赚钱。六是资金奖励。对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拆旧迁建的农户, 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迁建农民中的特困户, 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

2.5“多种方式”, 落实拆迁补偿, 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因地制宜, 采取多种方式落实农民拆迁安置补偿, 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一是对项目区内群众有一定经济实力的, 采取发动群众自建自拆, 充分发挥群众建设新社区的主观能动性, 对此类不再进行补偿。如峪山镇的金寨、方勤增减挂钩项目。二是对项目区内住户较为分散, 经济相对薄弱的, 由政府牵头, 群众参与建设, 采取补偿一部分, 群众负担一部分。如张家集、程河邓岗卧阳岗等增减挂钩项目, 采取楼房600元/m2、平房300元/m2的标准补偿, 由群众对旧房自行拆除。三是对镇郊重点城乡一体化试点的增减挂钩项目, 采取全评估、全补偿, 促进新社区提档升级。如双沟镇池阳新村增减挂钩项目, 就采取全评估、全补偿, 楼房按700元/m2补偿, 新社区建设全区一流。

3 取得的成效

襄州区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 有效化解了城镇建设“缺土地”、新村建设“缺资金”、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的矛盾, 为推进全区“四化同步”建设搭建了平台, 注入了活力, 增强了动力。

一是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推进了城镇化进程。通过增减挂钩、土地整治等措施, 同步实施环境整治、园林绿化、建设农村新居, 改善了村庄的布局散乱, 基础设施落后和脏、乱、差等问题, 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 实现了“八个不出社区” (入学入托不出社区、小病就医不出社区、生产生活资料购买不出社区、农民技能培训不出社区、运动健身不出社区、休闲娱乐不出社区、邮政储蓄不出社区、水电路网服务不出社区) , 村民过上了城镇化生活。

二是增加了耕地,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012年以来, 襄州区通过复垦拆旧区增加耕地413hm2, 复耕后的土地路、沟、渠等生产设施完善, 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渠相连、沟配套、路相通、林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促进了节约用地。

三是有效破解了项目用地瓶颈, 缓解了建设用地压力。2012年以来, 襄州区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 取得用地指标581.33hm2, 先后为襄阳深圳工业园、襄阳国际物流园、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襄阳纺织工业园、五洲国际、正英集团等重点项目解决了用地难题。

四是培育了一批农业特色产业, 带动了农民增收。通过增减挂钩项目实施, 催生建设1个苗木种植区、4个特种蔬菜种植区、3个养殖基地、5个良种繁育基地。特别是双沟镇池阳新村增减挂钩项目, 结合双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促进土地有偿流转1000多hm2, 配套正大集团、新发地、坤兴实业、襄阳植保小飞机、襄阳熏衣草种植基地等大批农业设施用地项目, 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平年增收1023元。

五是优化了区域发展环境, 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 改善项目区周边的基础设施等, 使项目区周边地段由劣势变为优势, 地价迅速提升, 地方得发展, 群众得实惠。如:伙牌工业园、双沟食品工业园, 过去地价低, 区位优势弱, 企业不想去, 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后, 区位优势逐步凸显, 企业争相入驻。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认识等因素, 各镇进展不平衡。在全区开展的增减挂钩项目中, 有的镇认识不高, 有的镇在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实际, 设计档次过高, 有的在进度安排时, 没有做好前期准备, 仓促动工, 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如:双沟镇的池阳新村等高度重视又合理安排进度较快。反之, 程河镇邓岗卧阳岗、黄龙镇刘岗等社区进度较慢。

二是项目投入较大, 筹资渠道不广。根据省国土厅批复给襄州区6批次的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 需投入资金43668.20万元, 由于缺乏中央、企业及社会资金支持, 实际筹集到位挂钩资金5851.43万元, 资金缺口比较大。此外, 资金管理运用还需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三是新社区农业配套产业不多, 农民增收支撑不足。在全区开工建设的34个新社区中, 虽然大多根据各自资源优势配套了一些产业, 例如双沟镇池阳新村配套粮油加工厂, 并可以依托双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农民增收。但一些区位较偏僻的新社区依托优势相对薄弱。

四是项目涉及的农民拆迁补偿标准不统一, 安置政策有待明晰。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 涉及农民旧房拆迁补偿安置没有统一的标准, 只是参照地方物价、房管、国土等相关部门出台的征收征用土地地上房屋及附属设施补偿安置标准, 有争议、执行难。

五是分配的增减挂钩项目规模较少, 不能满足需求。目前, 襄州区成为襄阳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拓展区。面对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短缺的压力, 各方都寄希望通过增减挂钩解决用地指标, 扩大增减挂钩项目规模迫在眉睫。

六是还存在少数群众观念陈旧, 对新村建设心存疑虑。在项目建设拆旧时, 少数年龄偏大群众还存在“故土难离”情况。

5 相关建议

一是加大科学规划力度, 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对城郊镇和偏远镇进行分类摆布, 近郊处考虑整镇推进, 偏远处因地制宜。同时, 健全完善增减挂钩定期上报、项目包保、挂牌督办、约谈问责、公示公告、考核奖惩等制度。对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的, 土地指标予以倾斜;对增减挂钩项目进展缓慢, 效果差的, 坚决约谈问责。

二是加大引进社会资本力度, 增加中央、省级政府扶持。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搭售等优惠激励机制, 把社会上有资历、有实力、有资本的企业吸引进来, 让其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通过市场运作来突破资金的瓶颈。同时, 建议中央、省级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拿出一部分扶持资金, 专项用于增减挂钩。

三是落实产业带动的战略思路。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 充分依托本地的资源禀赋, 发挥本村的传统特色优势,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真正解决农民集中居住之后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是拓展农民拆迁补偿安置渠道。在规范农民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的基础上, 引导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 实现以城带村、以工补农、城乡统筹, 促进农业得发展, 农民得实惠。同时加大政府对特困群众扶持力度。

五是加强对群众宣传和沟通力度。注重民意, 最大程度的让群众参与规划和建设。

六是加大土地整治与增减挂钩的结合力度。考虑将土地整治项目与增减挂钩项目结合申报, 把土地整治资金更多地倾斜到旧村庄改造, 加快推进新村建设。

七是提高省级投资土地整治投入标准。考虑襄州土地整治实际需求, 依据襄州有平原、有丘陵的实际地貌, 提高土地整治补偿标准。

摘要:2008年以来, 襄州区抓住全国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机遇, 科学规划, 周密部署, 稳步推进, 走出了一条符合襄州实际的增减挂钩新路子, 有效化解了城镇建设“缺土地”、新村建设“缺资金”、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的矛盾, 较好地实现了发展得空间、企业得市场、群众得实惠的多赢局面, 有力推进了全区“四化同步”建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重视并引起进一步思考探索, 以便更加健康稳妥的推进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农村水利;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S27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99-2

针对我县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县农村水利基本建设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必须加强领导,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投入,使我县的农村水利事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利基础设施没有解决好,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切实加强领导,县里应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总指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农建指挥机构统一协调指挥全县的水利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水利局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大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力度,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不断提高技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2 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前,各乡镇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年度水利建设方案,做到合理安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县水利部门也要制定全县的水利建设方案,确定省、地、县主战场工程,以点带面,发挥典型作用。县里安排落实好建设资金,从组织上、资金上、劳力上、项目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3 落实责任,做好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乡镇对每个工程要落实专人负责,使每个工程都有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同时,水利建设和防汛相挂钩,水利建设的责任人就是防汛工作的责任人。农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水利部门做好全县的水利建设规划编制,按规划做好计划的上报,统一对全县的水利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做好施工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财政部门做好项目资金的调度拨付和监管;发改委、农建等部门按全县水利规划,做好本部门项目计划上报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广播电视宣传部门做好农建工作的宣传发动、舆论监督和报导工作。通过健全的机构和明确的职责分工,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4 解放思想,加大投入

要做好我县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任务艰巨,关键是投入。必须要把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作为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进一步解放思想,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4.1 积极争取上级投资 有关部门要从全县的大局出发,加强和各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跑“部”进“厅”,统一按照水利部门制定的全县水利建设规划(避免无序重复的项目建设),将规划项目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我县水利建设的更大支持。

4.2 加大县乡财政投入 在争取上级投资的同时,县乡两级财政必须加大对水利的投入。目前,县财政每年安排小农水经费约50万元,主要用于防汛、抗旱以及办公性和应急性支出,实际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只有20余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极小;乡(镇)财政投入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更少,大部分乡镇几乎没有资金投入。要搞好农村水利建设,必须建立财政稳定的投入机制,在各级财政收入中规定固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水利建设,使水利建设有一个稳定的投入。

4.3 健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 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集中时间和力量,建立健全农村的“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农民投资投劳办水利的积极性,使大部分的小型水利工程都能通过农民自己以“一事一议”的形式解决。

4.4 积极征收农业灌溉水费 完善乡级水利协会和村级用水户协会,积极引导村级用水户自主成立用水户协会,在用水户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乡镇水利协会,由协会对所属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管理,按照有關规定,由协会对受益户计征水利工程灌溉水费,在水利协会的监管下,灌溉水费返回各用水户协会,由用水户协会用于所辖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灌溉水费由水利协会单独建账,单独管理,单独使用。乡镇不得挤占挪用,真正使水费达到“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作用。

4.5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 大力宣传并真正落实水利工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政策,切实维护投资人的合法收益。政府鼓励人们采用私营、联营、股份等形式兴建水利工程,通过大力宣传政策,积极引导人们,切实保护受益,把大量的社会资金吸纳到农村水利事业上来。

5 转变机制,深化改革

在加大力度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水利产权制度的改革和水价改革,转变水利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市场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对原有的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可以筹措水利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养护,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6 捆绑资金,集中使用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农建指挥部对水利建设的领导,要把财政、扶贫开发、农业开发、发改委、国土等部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捆绑,集中投入,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建设资金,提高各类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的浪费和工程项目的重复建设。

7 严管资金,专款专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上级投资的项目资金一律实行报账制,由项目单位负责验收决算,水利部门负责进度管理和质量监督,审计部门负责对工程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拨付和建账管理,防止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

参考文献

[1] 喻宝屏,顾斌杰.海河流域去冬今春的农田水利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0(06).

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4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颍上县委员会

为促进颍上城乡建设的“大建设、大落实、大发展”,加速实现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根据县政协2010年度工作安排,在副主席吴永利带领下,人资环和经济委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于2010年3月30日—4月15日对红星镇、江口镇、迪沟镇、慎城镇等城镇化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场观摩了集镇建设、拆迁安置、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听取了汇报,进行了座谈,并奔赴河南固始、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沭阳县就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颍上城镇化基本状况

近几年,我县城镇化建设,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完善配套、提高功能、服务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总体要求,以规划为龙头、经营城市、扩大规模、强化管理、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颍上城北新区为龙头的新城区建设,标准高,速度快,极大提升了颍上城镇建设的品位,赢得了干群的交口赞誉。城乡各地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红星镇遵循“规划先行、置换土地、多方融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准则,结合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新农村商住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江口镇利用沙河大堤移址重建机会,盘活了土地资源在原址上新建一个商城,既促进了乡镇财政增收,又拉动了集镇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迪沟镇坚持以推进农村城镇化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生态规划、项目为抓手,兴城镇、建市场、办旅游,实现了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十铺镇结合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一批企业落户乡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培植了税源,为农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位于县城所在地的慎城镇,在颍上县“五城同创”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年来,该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教育、组织全镇人民顾大局、识大体,为颍上城北新区、工业园区、江心洲区、城南新区和老城区开发、改造、建设工程,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目前,颍上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14万,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4%;城区道路总长度40公里,硬化率达96%;自来水普及率95%,绿化覆盖率达31.5%。在县城的辐射带动下,小城镇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小城镇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人,镇区道路硬化率达80%,各类综合市场89个,供水普及率22%,绿化覆盖率达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78%平方米,建制镇达到20个,一批新型城镇正在或已经形成。

二、河南、江苏等地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河南固始、江苏宿迁、沭阳等地学习考察,我们感到这些地方在城镇建设方面有许多好经验、好作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领导,精心部署;二是科学规划,持之以恒;三是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城市功能;五是坚持求真务实,奋力创优争先;六是发挥地方优势,彰显建设特色;七是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机制,等等,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我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建设理念落后。缺乏经济、社会、文化和旅游宏观统筹的整体意识,因此,有些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譬如,颍上“五区同创”中的“管仲文化区”,“建”是问题的瓶颈。颍上城现有与管仲相关联的景点,除了管鲍祠,就是远在城西北角的建于十年前的管仲广场。管鲍祠地理位置局促,管仲广场上的管仲铜像底部遭致严重破坏,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维修,也缺乏配套的文字说明。中国管园的建设,已经酝酿七八年之久,未能落地。2009年,管仲故里建颍乡和旅游局先后做出了管仲旅游文化建设的规划或项目建议,急需要建设落实。颍上要打好历史文化这张旅游牌,要创建管仲文化城,建设理念的转变是关键。

(二)城镇建设规划滞后。

1、城市规划执行不力,变更频繁,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存在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虽然也编制不少控制性详规,但一些详规未走完法律审批程序,受到各种利益主体冲击时,缺乏应对机制与手段,沦为谁话语权强即主导规划修改的局面,规划几无权威性、严肃性可言。

2、城市规划研究不足,编制滞后,缺乏前瞻性,个性化。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编制规划单位追求经济效益,在对城市了解不多,缺乏研究的情况下走马观花就勾勒出城市的发展蓝图,对建设的指导性、适应性较弱。有时会形成规划跟着建设走的现象。

3、全县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规划,有些乡镇即使有总规,但无详规,造成“两规”脱节,形成城镇建设的无序进行。

(三)城镇建设功能不全。由于多种原因致使我县城镇建设功能不配套,尤以县城为最。一是目前整个县城市场规划、建设严重滞后,缺少上规模、上水平的农副产品市场、农资市场、建材市场、轻纺市场等;二是城区没有规划建设停车场点和摊点经营区域,致使城区车乱停、人乱行、摊乱摆的现象日趋严重;三是交通不畅。如二新南路长期不实施改造,形成交通瓶颈,管仲中路菜市场倚路兴市阻断了该路段东西向交通等;四是城区幼儿园建设落后,目前仅有的县直和城关两个幼儿园早已不能满足城区幼儿学习、生活的需要;五是大部分乡镇基础设施投入严重欠帐,城镇建设相对落后,“城中村”大量存在,拉链马路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基本的服务功能难以到位,影响了中心镇城镇功能的正常发挥。城市管线建设混乱。相关单位管线工程无规划、无报建、无图纸、无备案,施工随意性大,致使一些道路地下管线排列混乱,位置不清,“开膛破路”查管安线成了家常便饭,给城市的运行管理带来极大隐患。

(四)拆迁安置宣传力度不够、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

我县城镇建设在轰轰烈烈的高潮中,行政推动力度很大,但是在大量的拆迁安置过程中忽视了宣传发动,简化了不少程序,补偿安置透明度不够,政府公信度受到质疑,在一些地方出现“关系补偿,人情安置”的现象,从而引起拆迁户不满,留下许多矛盾和不和谐隐患。

(五)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一是建成区不同程度存在着“脏、乱、差”现象;二是在城镇规划区内管理不到位,监督不科学,检查不深入,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建设无序,管理不力的现象,违法违规建设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老城区无报批手续随意建房,新城区为补偿擅自大兴土木,城市建设规划如同空文,建设管理职能缺失,执法查处困难重重,各方协调链条断档,因而造成了违法违规建设量大面广的顽疾;三是城市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清理保洁不到位,市容市貌整顿任重道远;四是城镇管理体制不健全,执法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没有形成城市执法管理整体合力。部门之间的管理和执法权限划分不科学,部门间职责交叉多,权责不清、管理分散,各自为政,形成了“有利益抢着管,有矛盾避着走,有问题先开溜”的反常现象。

(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够和思想政治工作缺位。多年来,我县在拆迁安置过程中虽然做了很多工作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健全,对失地农民专业培训服务不到位,使得其思想不安稳,生活缺乏保障。此外,由于有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简单,忽视宣传、教育的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运用,过于注重物质补偿或者硬性行政手段的推动,导致部分失地农民口服心不服,使之成为越级上访或缠访、闹访的不稳定因素。

三、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单兵突进,而需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双向改变过程来通盘考虑,不能孤立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城市规模扩张,而要进行历史文化、旅游、古迹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综合规划、开发、建设。一是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二是从环境、资源、文化、旅游、交通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民居条件的改善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实现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三是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关系构筑功能互补型的城镇体系。随着交通和现代通信的发展。缩短了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可以统筹城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设计小城镇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小城镇体系。四是从城乡协调发展来考虑城镇化建设。要从与县级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筹小城镇建设,形成以县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系统。五是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为城镇建设投资、融资;六是切实搞好城镇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链接,妥善解决建设用地问题。

针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城建理念。所谓科学发展大城建理念,就是改变过去就城建谈城建,就城建搞城建的传统观念。县委县政府早已提出要把“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作为颍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具体落实,依然要在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上下大工夫。大城建就是要与其他相关的产业或经济建设的其他要素,包括民生工程、工业建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兴建管仲旅游景点紧密结合,以避免“几张皮”现象,让社会和人民群众满意,促进颍上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把失地农民和拆迁户的生活安顿好,把配套的民生工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包括棚户区改造工程尽快实施好,认真落实颍上旅游强县战略,把江心洲、中国管园尽快规划好,建设好,并抓紧实施对尤氏庄园的投资修复工作。

(二)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建设。要抓住我省优先扶持发展皖西北及沿淮县市的历史性机遇,以我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为纲,从全新的县城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二是打造特色。颍城未来规划的城北、工业园、江心洲、城南和旧城等五区,景观应各具鲜明特色,切忌五区一个模样。各乡镇城镇建设也要突出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颍上县城和建颍、黄桥等要做好做足管仲文化旅游文章,突出我县深厚历史文化特色。三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议经县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方可实施,杜绝长官意志和因领导变动而变更。确需变动,要经充分论证后,提交人大会议通过;要重点突出,分阶段实施,坚持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坚持按照规划的近、中、长期目标,分步量力实施,杜绝急躁冒进,搞形象、攀比工程。

(三)坚持三轮驱动,助推城镇建设。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县委制定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加强对各级工业园区特别是镇级工业聚集区的分层分类别指导扶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促其成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平台。

(四)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建设。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二是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先行,切实采取措施加速城镇各类市场、停车场和各种功能区建设,不断拓展和延伸城区主次干道,改造根除管仲中路、二新南路等部分路段“肠梗阻”,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加大对城市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环卫力量,提高环卫工人待遇,提高城区环境卫生清理保洁水平,为创建文明城镇夯实坚实基础。三是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改善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来。四是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积极

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五是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通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五)坚持完善政策,支持城镇建设。一是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农民的进城落户的限制。二是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城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持。三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使农民更好地向城镇转移。加强土地转让金的管理。增强透明度,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土地转让金的使用,要作详细预决算,要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完善投融资政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带资进城、集资进镇,企业与个人参与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五是完善拆迁安置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制订城镇拆迁赔偿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加大拆迁安置宣传力度和工作的公信度、透明度,做到依法、公正、公开、公平拆迁安置,同时要加强执法执纪监督,严惩在拆迁安置过程中“随意拆迁、关系补偿、人情安置、暗箱操作”等徇私舞弊现象,做到确保拆迁户的合法利益,营造风清气顺的城镇大环境。六是借鉴外地经验,实施低价房战略。降低房价从政府做起,即是利用低地价、低收费降低颍上商品房价,以此吸纳外商、农民顺利转移到城区经商、办厂和从事各类劳务经济。带动城市各产业坚实发展,保证人、资源、技术顺利向城区集聚,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5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驻马店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市政协于2012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调研。对这次调研,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给予了有力指导。各县区和市直相关单位积极参与配合,给予了调研活动大力支持。这次调研活动于2012年7月中旬开始,10月底结束,分九个课题进行,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组织座谈、统计分析、集中研讨和外出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我市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经验,深刻查找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的综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撤地设市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驻马店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改革,狠抓工作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近期还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和多项配套措施,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市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发展和新区建设,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2011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9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接近15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0万人。目前,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80万,城镇化率达到31.54%,比“十五”末增加了13个百分点。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着力构建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宜居、发展活力旺盛的四级现代城镇体系,修编了新一轮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了大驻马店市空间发展构想,确立了“一核三极”、“一环三带”的城市发展格局。同时,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了小城镇规划,从发展空间、建设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县域城镇未来发展构想。

(二)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市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仅2011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就投资61亿元,其中中心城区19亿元。加快市区和城镇之间的路网建设,完成了中心市区开源大道、铜山大道等60多条市政道路的新建和改造,2011年新建和扩建城际间及城镇间道路290公里。相继建成了天中广场、会展中心和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博物馆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完成了置地公园的升级改造,市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加强城市水、电、气、暖等设施建设,市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110公里,铺设燃气管网25.7公里、供热管网47公里,保障能力提高了1倍以上。加大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新建了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大了公厕和垃圾处理站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0%。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十一五”期间新增绿化面积约135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40.2%。同时,各县也更加重视县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快了道路、公园、园林绿化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县城建设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展开。2007年,全市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展“百村示范”工程。特别是2011年以来,在过去规划建设10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基础上,积极搞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周边规划了97个高标准、规模大的新型农村社区,其中由新农村示范村调整扩大的社区46个、新规划的社区51个。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规划引领,搞好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集体筹建、村企共建、农民自建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51个新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已相继开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1亿元,建成住房11466套,在建6910套。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局良好,势头强劲。

(四)产城互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市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50.5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80.44平方公里;累计入住企业超过1055个,完成投资101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9.2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2012年上半年,我市共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82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四位。

(五)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市积极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下大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方法途径,城镇管理趋于规范。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对中心城区和县城市政设施、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进行集中整治,对乡镇卫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平安驻马店”建设,下大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驻马店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等称号,平舆、确山、泌阳三县获得全国卫生县城称号。(六)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口登记条件,一些县区坚持农村人口进城保持原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计划生育、各种补贴政策不变,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我市城镇人口增加近100万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3.94万套,提高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新进城人员的住房保障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面实行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市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4万,新农合参合率达98.2%。

二、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况。2011年,我市城镇化率达31.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三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驻马店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度大、急不得,等靠思想严重,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二)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市1.5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880多万的总人口,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偏少,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与周边县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县域城镇发展比较滞后。所辖9个县城平均建成区面积不到17平方公里、县城平均人口仅13万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市75个建制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8000人,86个乡政府所在地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难度大。我市农村总体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滞后。全市现有行政村2730个、自然村22193个、人口600多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人口270人。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偏低。这种状况致使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增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

(三)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老城区规划落后,新城区规划落实不够。老城区规划层次偏低,功能重叠,造成了人口过于密集。已建成的新城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住房过于密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如中心城区北区虽然高楼林立,但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二是县城总体规划层次偏低,修编不够及时,没有做到“三规合一”,对县城框架拉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争取土地、项目等扶持政策带来了诸多限制。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四)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我市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驻马店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在黄淮四市分别低于商丘、信阳2.9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全市第三产业在整个三产中所占比重仅为29.7%。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部分产业集聚区在前期引导企业入住时,未着眼产业集群发展,使众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扎堆”。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五)保障措施跟进不够。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目前,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城镇周边村庄拆迁难,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快,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民不愿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数位置较偏,入住者上班、上学、购物不够方便,入住率不够高。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城镇学校、医院、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入学难、看病难和文化娱乐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六)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城镇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城市社区建设滞后,服务和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交通护栏随意开口、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一)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市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中心城区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参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及时修编县城总体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在编制规划中,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的衔接,努力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驻马店地域特点、天中文化特色体现在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3.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一是建立完善规划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规划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建立完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下大力解决规划变更随意性大的问题。二是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管力度。坚持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对违章建筑要坚决予以拆除,对规划区域内居民随意建房、突击性栽植林木等现象坚决予以制止。建议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规划执行工作的协调;整合规划、住建、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力量,成立综合执法局,推行集中执法、网格化管理,提高规划监管的综合性和有效性。三是切实加强规划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法》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布各项规划,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建议规划建设城市发展展览馆,使之成为对外展示驻马店城市建设成就的“名片”、宣传城镇规划的平台。(二)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我市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着眼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一是推动区域组团发展,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针对驻马店中心城区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的实际,以建设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和遂平、确山、汝南三县组团发展,努力打造中心城区和周边三县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空间发展格局。建议加快周边组团三县“撤县设区”申报进度,逐步消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形成中心城区发展新亮点。按照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居住区、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把新区打造成中心城市建设的“名片”,发挥新区在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建议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铁商务中心区,探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三是重视旧城区的改造,努力提升服务功能。坚持新区、旧城区发展相衔接、相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议按照“内疏外扩”的发展思路,加大旧城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合理调控主干道两侧土地的开发,增加城市绿地、公共服务场所面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2.着眼提高承接承载能力,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县城和小城镇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节点,在推动产业、人口集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县城建设上,要突出优化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承接承载能力。修订完善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扩展发展空间,拉大城市框架。下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建设品位。重视各县城新区建设,带动旧城区人口向外迁移和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我市泌阳、平舆、西平等县在加快县城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比较可行的发展路子,建议市委、市政府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市予以推广。在小城镇建设上,要突出服务功能的完善,提高服务农民、带动乡村的能力。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发展万人以上新型农村社区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建议科学制定小城镇行政区域建设、商贸市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规划,完善小城镇建设功能,提高服务当地农民、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结合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结探索推动小城镇发展的路子,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步伐。

3.着眼强化战略基点作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针对我市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地形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建议在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好的地方规划万人社区,在偏远农区和山区、丘陵地带规划5000人左右的社区。二是突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重点。根据我市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上,建议突出三个方面:①依托城镇建社区,特别要把乡镇政府所在地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重点。②依托产业建社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用地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③依托强村建社区,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广大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子。三是全面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建议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四是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五是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稳步推进。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应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的意愿稳步实施,不搞一线平推,不搞强制推进。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城镇路网建设。建立快捷、方便、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是现代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县城和乡镇集镇为节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网点,建立起干支衔接、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是加快城镇路网建设进度。高水平、高标准编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将中心城区道路向周边组团县城、重要旅游景点延伸,将县城道路向周边乡镇延伸,将乡镇道路向各中心村延伸。二是提升道路建设水平。按照新区主要干道8车道、次干道4~6车道的标准规划建设,并增加道路绿化面积,为未来拓宽道路预留空间。建议对旧城区的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取消主要干道上的绿化带,最大限度地拓宽路面;对背街小巷加快治理,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尽快在乐山大道、解放大道、文明大道等人员、车辆流动量大的路口建设立交桥,最大限度地分流车辆和行人。三是加强停车场、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旧城区拆迁,在车辆流动大、容易发生堵塞的路段开发建设地上和地下公共停车场;搞好中心城区新汽车站的选址和规划,尽早将雪松大道市客运站迁出主城区;加快各客运中转站的建设,减少周边县和城镇客运车辆在主城区的运行;增加城市公交线路和里程,逐步向组团县城、周边乡镇和旅游景点延伸,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

2.建设完善的城镇水、电、气、暖供应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和重复利用率。针对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中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实际,建议加强板桥库区和薄山湖库区的环境保护,确保水质不受污染;加快薄山湖到中心城区的引水工程建设,弥补板桥水库枯水季节中心城区供水不足的问题;加大中心城区和县城自来水厂和供水管网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供水量。把推动饮水工程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高社区供水水平。要加快电网改造进度,提高城镇和农村社区供电的质量和确定性。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供暖、供气管网和场站建设,逐步向城中村、中心城区和县城周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延伸,扩大供应面积。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在建设、改造上述设施建设中,中心城区和县城要高度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统一规划和建设地下管网,实现供电、供水、供气、供暖和通信管线地下化,解决“拉链马路”和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3.加快防洪和环保设施建设。在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上,重视现有河流的治理,规划开挖新的河道和沟渠,提高城市泄洪能力。提升新区排洪管网的规划建设水平,加快改造旧城区现有排洪管网,提高城市道路和居民居住区排洪能力。增加城市绿地和城市内湖面积,注意选用透水能力强的建材,提高蓄洪能力。在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提高防洪能力,加强防洪河道和配套设施建设。在环保设施建设方面,要特别注意城市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居民集中居住区的排污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快城市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增加街道和农贸市场垃圾箱的数量,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生活垃圾;高度重视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搞好污水和垃圾收集及处理设施建设。

4.统筹建设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一是优先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重视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中心城区和县城应按照城市发展进程跟进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农民子女能够接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尽快解决老城区学校过于密集和大班额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生向乡镇、中学生向中心城区和县城流动的趋势,扩大中心城区、县城初高中建设规模,加大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和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学和幼儿园,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就近就读、入园的需要。二是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扩大市、县两级中心医院建设的规模,加快规划和建设我市儿童、传染病、肿瘤等专科医院。加强乡镇医院建设,增加医疗设备,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重视和加强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加强城市养老康复机构的建设,并重视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福利院、敬老院、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我市高等医科专科学校的规划、申报工作,满足我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三是加快推动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建设的进度,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更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加快完善市科技馆、博物馆、群艺馆内部设施,逐步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加强县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园区和体育场馆建设。重视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广播、电视、网络和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四)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在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加大产业集聚区商务、物流、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周边学校、医院、电信、邮政、超市、公园、文化娱乐场所和供气、供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和廉租房建设,为企业职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完善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和大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中小型企业融资性担保和小额贷款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提供税收减免、担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民间资本规范运作,为企业提供金融担保和小额贷款,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缓解企业发展资金压力。市、县区两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担保公司的资金规模。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建议针对当前市、县区各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小、人力不足等问题,扩大编制,补充人员,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针对市、县区产业集聚区建设规模的不同,有区别地赋予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职能。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等群体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审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健全、网络覆盖、服务到位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着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科学搞好规划。依托驻马店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议中心城区和组团县应重点发展医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园区;其他各县应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如皮革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食品加工园区、纺织和服装加工园区等。二是努力把特色园区做大做强。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企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产业衔接,减少资源浪费。搞好招商引资,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加强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保障能力,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3.培大扶强重点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发展食品产业。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培育十三香、大程集团、懿丰油脂等企业做大做强,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招大引强引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食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带动全市食品产业的发展。二是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巩固做大优势原料药,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未来几年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原料药生产基地。三是加快发展新能源、电子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4.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议在持续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针对我市传统服务业发展“小、散、弱”的实际,积极引进外地大型企业或集团,支持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住宿、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二是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三是积极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建议尽快出台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突出产业基础、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推进区域资本、科技、信息、人才高端要素向商务中心区集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5.创新发展农村产业。在构建新型城镇建设体系中,应根据我市农村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我市农村农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市、县区两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镇和农村通过引进项目、动员在外务工人员投资、集体自建等形式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拉长农村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生、芝麻、烟叶、食用菌、花卉、林果等种植业,发展肉牛、生猪、禽类等养殖业,特别是依托西部山区优势发展茶产业,与大中城市联合发展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集团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扶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我市农村以社区为主体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从事交通运输、建材加工、建筑等行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各种保障

1.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民变市民,而户籍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农民进城。建议进一步放宽条件,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把在城市有固定住所、长期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员和在城市工作或缴纳税金具有一定年限的人员及谋求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登记为城镇户口。把在城市周边失地的农民、乡镇政府所在地从事经商和非传统农村生产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及时转为城镇户口。建议在“三区两县”试点推行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中把汝南县纳入序列;加快城市周边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县区撤乡设镇的步伐,通过调整行政区域,推进户籍改革。

2.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建议: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允许在城市就业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申请廉租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要允许由农村人口整户转为城市居民后,在一定时期内保留承包地、宅基地;要完善政策规定,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要保证通过城中村改造实现身份转换的农民继续享有附着在土地上的集体所有权,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因拆迁受损失;要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医疗、养老保障范围,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3.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对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社会保障的投入。二是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交易等政策,获取土地级差收益,从土地资源的升值、房地产资源的增值中聚集资金。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部分转化为国有土地,增加土地交易收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农民利用旧村拆迁腾出的土地,采取入股的形式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使土地变资本、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三是推动市场化运作,通过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无形资产商品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吸纳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等形式筹措城镇建设资金。四是积极整合使用国家、省、市投入的专项资金,把涉农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环境保护资金集中使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五是加强金融扶持力度,推行新民居贷款项目,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六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挂钩,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减免有关费用、出让社区服务项目经营权、优先安排农田水利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形式,引导他们出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六是针对我市不少农民长期在外务工,积累有雄厚资金的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捐资、投资城镇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4.创新土地保障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对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我市各级政府要用活土地政策,努力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难题。从国土部门了解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审核认定,我市耕地总面积比第一次调查净增近100万亩,其中可有图斑核查的37万亩,这些土地可用于占补平衡;按照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20年新型农村社区聚集人口200万,可节省村庄居住用地35.7万亩;完成“十二五”期间国土部门规定的农村土地整治任务,我市可以形成挂钩指标6万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节省土地指标,可以基本满足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用地需求。建议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省出台的土地政策,完善我市相关配套措施,争取更多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指标。同时,要高度关注农村村庄拆迁复耕问题,针对农村住户分散搬迁造成村庄整体复耕难的实际,出台有关规定,保证转为城镇居民和入住社区群众的住房及时得到拆迁、宅基地得到及时复耕;要针对目前各级对城市郊区、乡镇所在地镇社区房屋和土地产权界定不明确、进社区农民与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政策存在差异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六)努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1.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驻马店地处我国南北交替地带,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的优势,努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为此建议:一是中心城区搞好城区内河流的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沿河绿色长廊。持续做好骏马河改造工作,加快拆除跨河建筑物,打通文化路和雪松大道之间的河道,拓宽两岸的道路,把现有儿童公园改造成滨河公园,真正把骏马河建设成为贯穿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畅通、绿化层次高、建筑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带。二是加大宿鸭湖的综合开发,依托其距离中心城区近、水域面积广的优势,开发建设集水上运动、观光旅游、特色养殖、湿地保护、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打造中心城市东部水城。三是加强西部山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大金顶山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并把棠溪源、嵖岈山、金顶山、大乐山、薄山水库等景点贯穿起来,建设西部绿色山水旅游地带。四是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扩大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居住社区的绿化面积,提升绿化的层次。五是着眼防治“城市病”,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借鉴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充分利用水资源、太阳能、地能,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减少污染排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绿化、太阳能应用上屋顶、进楼宇。

2.彰显城镇文化内涵。在推进新型城镇建设中,应注重天中文化的挖掘、整合和传承,使其体现在现代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努力打造人文天中、历史天中。建议: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的保护,充分挖掘盘古文化、嫘祖文化、重阳文化、梁祝文化、车舆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内涵,构建独具特色的天中文化体系。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遗存,通过规划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皇家驿站特色街、仿古建筑和城市雕塑、街道命名等形式,彰显天中文化特色,体现天中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三是积极推动“文化名镇名村工程”,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村镇。在旧城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街区要予以保留;对一些具有原始风貌、风格独特的村镇予以保护,加以改造利用。四是以传承、激活、嫁接、创新为路径,统筹规划和开发盘古文化、重阳文化、嵖岈山西游文化等节庆活动,开发和提升剪纸、泥塑、打铁花、木刻、麦秆编织等民间工艺,展示驻马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俗。五是充分体现民族宗教特色,大力开发和利用宗教文化,因地制宜建设民族商品、饮食一条街。

3.打造现代文明城镇。文明素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城镇文明形象的打造、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此建议:一是确立现代城镇的发展理念。在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对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的总体色调、外观装修加以规范。重视规划和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二是研究提出和持续打造驻马店精神。深入挖掘天中人民淳朴厚德、诚信文明、创新善为的特质,提炼出驻马店精神,唱响驻马店精神,以驻马店精神凝聚人心、提升形象。三是全力打造智慧天中。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工程和智能交通、智能社区等建设。四是重视信用天中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信用体系,加强诚信教育,确立社会信用标准,推行公开信用评价,公布行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大力营造全社会讲信誉、守诚信的良好风气。

关于我县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工作 篇6

李 琦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加大县城建设步伐,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阔笔直,一座座大桥沟通了舂陵河两岸的联系;新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摆脱贫穷、落后和脏、乱、差,以龙腾虎跃的磅礴气势,以红火热烈的蓬勃生机,迅速崛起,用自己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活力与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盛世建档,如火如荼的城镇建设,催生出一项新兴而又重要的事业:城镇建设档案管理。

为了澄清全县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利用情况,了解《档案法》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进度,掌握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动向,总结经验,完善体制,改进工作,促进我县城建档案事业不断发展,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建设服务,最近我通过对全县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调查了解,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总结、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认识到在城镇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建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健全组织、落实经费和设施、规范管理、科学利用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城 1

建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基本情况

城市建设档案,是一座城市建设的文字记载、是城市发展嬗变的真实记录。无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还是城市管理中形成的重要档案,都需要依靠系统、完整的征集和科学、安全的保管,使其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城市建设档案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与时俱进,日趋完善。为“南有新田”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及时有效的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

(一)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城建档案是整个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专业门类,她与人文的、历史的、物质的、非物质的遗存一样,都是人类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1997年,国家建设部发布第61号令,即《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城建档案事业的机构性质、地位、工作内容及行业规范,使之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1、县城城建档案管理

目前新田县城建档案管理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一般城建档案均由各建筑企业和建设单位独自保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与机制,存在散,乱,缺等情况。各单位及企业的城建档案由县档案局的指导,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缺乏专门的城建档案管理制度,在城建档案的立卷、建档、保密、接收、整理、借阅、鉴定、销毁等方面缺乏专业的指导。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城建档案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县建设局和县档案局的具体领导下,从困境中起步,艰苦创业,奋力进取,经过不断拓展业务,扩大服务范围,为我县保存和利用建设档案作出了一定成绩。

当然,在总结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当前全县城建档案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缺乏一个专门管理城建档案的机构。由于没有专门业务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城建档案工作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

1、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尤其是价值判断失当造成不能充分认识城建档案对县城长远发展管理的重要作用。有的单位把建设放在一个首要的位臵,投入数万元搞“物质资源”,却鲜有拿出资金去投资城建档案这项珍贵的“技术资源”!轻档案的根源在于档案管理是基础性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容易使人忽视城建档案作为城市管理长远投资的必要性,忽视城建档案在解决征用土地、产权纠纷、维修隐蔽工程等方面所起到的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思想上认为这是一项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工作。

2、组织机构不健全。

我县至今没有一个专门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大量的城建档案则由各单位自己收集、整理、保管,管理;有的单位虽然办公室属下设臵了档案室,但大多为兼职。

3、部分档案室库房小、设备差、容量不足,甚至没有防火防潮防盗设备,更谈不上配臵温湿度记录仪、吸尘器、灭火器、空调、微机、打印机、复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等等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了。这些都罅约了我县城建档案工作的服务,同时也很难适应建设市场飞速发展的需要,现有档案的安全性、保密性没有保障。

4、对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宣传不够广泛,不够深入,使建设单位对城建档案管理缺乏应有的法律认识,造成档案管理机构在档案收集工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建设工程时间跨度长,有的单位不理解、不配合,客观上给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如果把关不及时,就会造成建设项目资料收集不全甚至永远失散。

5、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是城建档案是档案管理的新课题,具有复杂性、广泛性、专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城建档案工作者既要有城市建设方面的知识,又要有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对档案管理人员变动大、新手多,缺乏系统的培训,造成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相对不高,业务知识跟不上形势需要,导致对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6、档案管理、借阅、利用制度不健全,个别县因库房不足、人手少,导致当年审批的档案寄存于所属单位而不能及时归档。

三、几点建议

世界已经进入太空、微电子、全球化时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转型,城乡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收集、记录、保存、利用这些历史资料既是对现在负责,又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分析全县城建档案工作历史、现状、成绩和问题后,我认为:城建档案工作,不但要有认识,还要有平台;不但要有具体措施,还要打“组合拳”;不但要有领导人的决心,还要有各方面的配合行动。因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立即着手加强我县城建档案馆建设,形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档案征集、管理网络,杜绝建设档案流失。

1、对已经建有档案室的单位,要专门工作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增加库房面积、档案柜和“五防”设备,尽快达到三级档案馆的标准。

2、尚未建有档案室的单位,可由县建设局出面协调,促使其尽快建档,并解决人员编制、经费等具体问题。

3、建制镇应由县建设局出面在镇城建管理机构明确一位认真负责能干的工作人员担任档案管理员,具体负责本镇建设档案的征集、整理、上报工作。

4、把县级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列入目标考核。

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7

一、嘉禾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嘉禾县位于郴州市西部, 地域总面积699平方公里, 全县辖13个乡镇、224个行政村, 总人口近四十万人, 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从地理位置来看, 嘉禾处于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区域, 中部崛起势不可挡, 加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工作化会议, 鼓励小城镇发展, 非常有利于嘉禾县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前, 全县坚持以加快建设“湖南城乡一体化示范县”、“江南铸都”和“郴永边际区域中心”为总览, 以“干精品、创一流、争第一”为导向, 深入实施“1234”战略 (“1”就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建设“湖南城乡一体化示范县”。“2”就是建设两条城乡一体化走廊, 即把桂嘉路、嘉蓝路打造成产业集聚带、生态示范带、城乡一体化样板带。“3”就是培育三个经济增长极, 即县城新区、坦塘工业园、郴州 (嘉禾) 装备制造园区。“4”就是打造“一都三地”, 即江南铸都、锻造基地、流通旺地、民生福地。总的来说, 要显现一个亮点———城乡统筹发展, 彰显一个特色———铸造产业特色县, 构建一个框架———多元多级发展格局) , 大力开展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设施提质、改革创新、管理提效、环境优化“六大行动”促进科学发展、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自2011年行政区域规划调整后, 着眼统筹发展, 全面加强城乡建设, 抢抓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新机遇, 做好城镇化建设顶层规划, 由原城关、莲荷、钟水、石羔合并成的珠泉镇, 人口数超过10万,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完善了钟水河生态、宜居开发、九老峰景区、南岭生态公园等项目的后续规划, 完成全县行政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大力实施“东延西进南提北扩”战略, 全县规模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控规覆盖率达95%以上, 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70%以上, 绿化覆盖面达85%以上, 构建了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园区“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城乡公交一体化, 实现了1000人口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公交, 城乡供水一体化解决了各镇村饮水难题, 中伟神农步行街为市民提供了欢乐休闲的购物场所;坦塘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 为市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刺激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县城新区的整体建设彰显了新型城镇化的美化、亮化、绿化成效;加大了桂嘉宁、新蓝嘉“大十字架”城乡一体化示范带的提质改造力度, 行廊镇作为嘉禾县东大门, 在城镇交通网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理优势,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势不可挡;继续推进乡镇“八个一”工程和“十有”设施建设, 按照“一乡一品一农庄一镇一路一广场”的要求, 建设特色乡镇和示范镇, 普满乡烟草农业现代基地、肖家镇生态农业花卉苗木基地、广发乡千家洞水库及嘉禾八景展现了嘉禾的历史人文地理风貌, 县城九老峰、普济寺、嘉滨湖, 更是嘉禾旅游的宝地。

二、嘉禾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 坚持规划引领, 筑牢发展支撑

坚持以城带乡, 促进城乡共融, 把融入郴州大十字城镇群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动力、新方向, 积极争取市委支持, 把嘉禾纳入郴资桂———郴永宜城镇群范畴, 研究编制融城对接规划。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时代性, 注重整体和重点区域的形象设计, 抓好《县城总体规划》修编, 审核批复龙潭等5个乡镇总体规划, 完成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突出抓好城乡建房秩序规范, 加快“四纵四横“路网、生态公园、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 精心做好城市山水文章, 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各乡镇因地制宜, 开发宜居宜业的镇区, 注重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设施配套, 用发展的眼光紧跟时代建设步伐。

(二) 引导产业转型, 优化城镇布局

以“青山、碧水、蓝天、净土”为目标, 扎实推进城乡“五化”工程 (绿化、亮化、美化、序化、净化) , 打造生态宜居魅力新嘉禾。深入推进城乡环境连片治理, 重点建立健全渣土运输监管长效机制, 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 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促进生态修复。嘉禾县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开采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土地的盘活、环境布局的自然优势为招商引资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 嘉禾铸造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龙潭、田心、肖家、袁家镇煤炭产量较高;塘村镇主要发展锻造工业, 加工生产的工具畅销国内外;龙潭镇打造“转型腹地、高速龙潭”, 整体推进城乡共融;坦塘工业园区主要以铸造为主, 大中型模具设备生产出精密的机械产品;广发乡、盘江乡、珠泉南岭致力于发展旅游休闲圣地, 以神农教耕历史文化打造生态产业;普满乡烟叶种植规模立足嘉禾、影响郴州、辐射湖南。

(三) 提升城市品位, 完善设施建设

突出供水、公交、食药监管三项民生重点, 加大了对水、电、燃气等设施一体化的改造, 办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四大民生事业, 大力解决城区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 建成合格学校30所, 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 对桂嘉宁路进行提质改造, 实现水泥公路村村通, 城乡交通便捷;实施九老峰景区二期工程, 创建南岭森林公园, 加快发展物流商贸业、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和新城区市场建设, 积极推进城市商贸综合体建设;中港世纪嘉城、金鑫家园、神龙滨谷湾等房地产项目顺利推进, 中伟神农步行街全面开街, 田心凌云豆腐节、肖家樱花节、南岭生态杨梅节成功举办;各乡镇因势利导, 启动“民生100工程”完成投入13.98亿元, 改造农村危房661户、开工建设廉租房576套、公租房2200套、棚户区改造366套;各行政村深入实施“小游园”和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管理, 使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四) 加强制度创新, 推进城乡共融

积极争取政策扶持, 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缩小城乡差距, 探索推进村级旧村改造, 不断扩大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保覆盖面,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农村新型医疗合作保险、养老保险全面推行, 确保了城乡居民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深入推进土地资产的有效经营和运作, 龙潭镇盘活闲置土地、规范村民建房, 着力构建高档级住宅商业一体的高档小区;珠泉镇产业集聚群明显, 现代农业化规模化发展, 扎实推进万亩基地单元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项目, 重点打造精品烤烟、花卉苗木、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示范基地。

三、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是根据嘉禾县人多地少的基本情况,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属流动人口较大地区, 传统产业不大、支柱产业不优、新兴产业不强、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大企业的有力支撑, 必须通过大力发展低能耗、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实现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原有农村建房不规范较多, 城镇功能分区不够合理, 涉及居民及改造资金较多, 特别是在县城中心城区道路改善难度大, 因嘉禾地处丘陵地带, 村级大多傍山而居, 靠水而建, 在治理环境卫生、提高居民休闲娱乐等功能方面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三是依托煤炭矿产资源丰富, 产业转型有待提高, 采煤沉陷治理所耗费资金较大, 群众产业转型思想不开放, 固有的封建民俗意识较为保守, 紧靠县、乡两级财力投资已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四是城市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中村的存在导致城市和乡村两种管理体制并存, “空心村”改造力度不大, 土地的整理盘活有待进一步提升, 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推进。五是户籍改革问题。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在居住登记、积分落户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创新。

四、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 坚持科学规划, 优化城乡功能布局

规划先行是一切建设发展的首要条件, 要立足于长远, 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 确保新型城镇化可持续战略发展的实施。要把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要求与各乡镇实际经济特点相结合, 按照城镇区域内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要求开展规划编制, 严格对接《县城总体规划》, 按照县委“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要求, 分阶段、分步骤, 逐渐扩展到每个乡镇, 全面做好除龙潭等5个乡镇以外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将水、电、路一体的基础设施捆绑起来, 杜绝重复提质所带来的不必要浪费;要依托城区扩容建设,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规范房地产开发, 打造生态商业高档住宅小区, 彰显地方特色, 克服“千城一面、千镇一面”的倾向。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地域优势, 构筑三条各具特色的路线图, 即:以装备铸造、锻造、现代烟草农业、畜牧养殖、以及煤炭资源矿业等为特色的产业路线图;以神农教耕之地、肖克将军故里文化等为内容的文化路线图;以丰富的九老峰、嘉滨湖、神农广场山水景观为特色的旅游路线图, 建成湘南地区少有的宜居之城, 宜业之地。

(二) 创新发展理念, 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城镇化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 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对于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尤为重要, 在过去十几年当中, 城镇化资源的配置调动往往有行政级别之分, 没有实现政策同等、发展同步、身份同样、成果同享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 过度的致力于提质, 忽视了深入的改造, 嘉禾县城乡贫富差距较大,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经济建设、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等都有优势, 而较差的乡镇城镇化建设力度明显落后。要加大力度对“城中村”、“空心村”进行改造, 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理念贯穿于每个群众心中, 让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共融建设作为政府部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更是每个群众的责任、义务与殷切期望, 要从源头上根治城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 要把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把城乡共荣、环境美化、道路硬化、亮化、村庄和谐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 鼓励群众逐渐向城镇靠拢,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户口居住等问题, 只有全民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城镇化建设才显得更加有意义。

(三) 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新型产业支撑

近几年来, 嘉禾县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县委、县政府从嘉禾发展基础和条件现实出发, 审时度势, 睿智提出主动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着力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目标, 做到产业对接比其它地区抢先一步、超前一筹的工作思路, 推动了县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外部条件看, 嘉禾县先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大军中, 有1.3万人直接从事铸造产业的生产, 经营“铸造湘军”是全省十大劳务品牌之一。从内部条件看, 交通地理位置优势明显, 到长沙、广州等地可当日往返, 尤其是近年来, 嘉禾铸造工业园以引进30余家, 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 产业发展颇具实力。在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 要积极与企业建立定向培养的长效机制, 清除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 促进各类人才的正常有序流动, 同时要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有效降低产业对接时因物流量快速增长而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要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附加值高、资源能耗少、环境无染少等特点是解决群众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与工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相辅相成, 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工业经济难以做大做强、转型升级, 农业现代化难以推进, 城市也不可能繁荣。2013年, 嘉禾县三次结构产业大致为13:52:35, 第三产业明显偏低。要着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的根本出路, 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化互动延伸, 要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庄园式推进, 重点支持石桥打造湘南农副产品集散地, 构建“基地+园区+市场”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 重点推进普满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 打造集“吃、住、游、购、娱”一体的生态休闲庄园。

(四) 制定优惠政策, 提高城镇人居品位

经济政策是助推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 大家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要在经济发展上做足文章, 加大对各乡镇经济发展的扶持, 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指导、帮助。建议上级财政设立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专项资金, 通过奖补等形式, 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 激发当地政府发展小城镇的积极性。城镇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脚步, 如何提高城镇人居品味是关键, 一是要继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想民之所需, 办群众之事, “三分建设, 七分管理”,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人口、资源、交通等因素越来越集中于城市, 城市呈现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特点, 城市管理也呈现出多维度、多结构、多层次、分系统的复杂特征, 要加大对群众用水、用电、娱乐等生活息息相关的投入;二是优化人居生活环境, 改善并治理环境现存的脏、乱、差等问题, 加大绿化覆盖面积, 对污染企业进行整改, 深入实施“城乡绿化清洁攻坚工程”, 按照“一路一景观、一山一主题、一园一特色”的要求, 打造生态景观道路、精品公园游园和滨水风光带, 丰富城市景观, 塑造“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特色, 彻底改善镇村面貌;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群众医疗、养老、住房等热点话题, 只有让群众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才能提高人居品味, 同时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保障社会功能秩序, 让和美、和谐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题之一。

当前, 城镇建设正处在由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依靠“拼资源、拼土地、摊大饼”, 加快城市建设的传统粗放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已难以为继。必须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注重以人为本, 注重优化发展空间, 注重城市内涵提升和功能改善, 注重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提高城市发质量,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坚持科学规划, 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创新发展理念, 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新型产业支撑;制定优惠政策, 提高城镇人居品位。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城市群;农村城镇化;三农

一、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来看,今后20-30年城市化为主的后期过程中,将会伴随着郊区城镇化。咨询公司麦肯锡开展的一项研究称,2011年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仅仅600座城市,城市创造着世界60%的产值。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人们可以工作范围大幅增加。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各企业也可以在郊区选址建设工业园区。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为中心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一条龙经营,真正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

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但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圈等城市群容纳能力有限,水资源和交通拥挤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国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建设搞好,对于解决上亿农民的流动安置意义重大,发展了当地经济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农村城镇化较为成功的浙江省为例,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住房已经达到60.8平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9平米。江浙公路一代农村家家户户几层的小楼房,不比城市别墅差。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13071元,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让人们看到了城镇化实现的好处,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二、 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负面影响

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限制城市化进程阶段(1949-1978年)。从建国初期的离开农村的高潮,到1962年一1965年“禁止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极端方式,以及文革期间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79-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22%,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下岗职工减缓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化的必然过程。但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在客观上又给我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

(一)城市贫民数量剧增

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5000万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民的迁移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人口的迁移。许多农村的殷实之家,也很难在城市相对高的物价中很好地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就业,而就业形势变化、高房价、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城市化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城市化率到达75%以上就算是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新来的居民努力改善生活,但很多人却面临困境,大量人口没有像样的住房甚至基本的卫生设备。

(二)城市环境变坏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很多城市的废物排放已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2012年我国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其中沿海城市90%以上缺水, 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量的高速增长, 城市交通日趋拥堵。2011年城市上班路上花费时间,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无形中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三)部分城市化过热现象

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 速度过快, 建设的投资超出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年来,中国各地建设大量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购买者。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更多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在北京,一幢幢商业楼盘空置着。在鄂尔多斯老城区23平方公里上拥挤着30万人,康巴什新区就是为百姓投资建设的,新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市区32平方公里,人口2.86万人,“空城”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展品。

三、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根本原因。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条件优越很多,比如文化娱乐、教育、金融、交通、医疗等软硬件环境远远好于农村。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一)国家仍需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饮水水安全、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村内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二)要确定政府在城市化中的职能和地位, 把城市化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为主导。我国地域辽阔, 东西、南北地区在环境和经济水平差别很大, 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各有特别之处,不可能齐头并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充分照顾和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政府行为地扩大或限制城市化的过程。

(三)更好的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人才流失,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四)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持续十几年,农村物价涨幅一直高于城市,使得目前农村物价已经接近于城市物价。农村低保仅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待遇的1/3,甚至更低。急需相关政策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国家的福利政策上,可以得到同等的对待,并最终实现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能跟随人口的迁移。

(五)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第三产业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来生存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越完善,将直接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小 结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定要多管齐下,做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地域辽阔,没有高房价,自然条件好,交通通畅,因而更适宜人居住。而医疗不方便、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问题,相信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得到解决,统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将会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安居乐业,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上一篇:湖南电力公司奖惩办法学习心得下一篇:村官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