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24-07-12

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7篇)

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健全机制 优化队伍 开创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

——对我县行政执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为我国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更为严格的要求。当前我县行政执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就当前我县行政执法工作现状作了专题调研,就如何有效加强和完善我县的行政执法工作作了探索,现整理于下:

一、现状初探

近年来,我县行政执法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领导下,通过全县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共同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制度性建设不断加强。为保证和配合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全面施行。我县一系列贯彻性文件和保障性制度相继出台,增强了法律、法规、规章的操作性,使依法行政具有了更为实际而又丰富的内容。执法队伍不断充实。近年来,我县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干部充实到了行政执法队伍中来,行政执法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发展。现我县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除公安、国税、地税、工商)共41个,共有行政执法人员和委托行政执法人员共700余名。行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行政执法的办公设施和执法人员工作条件等问题,有效保证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项行政执法效果显著。有力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保障了我县的经济建设秩序,行政执法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大力支持,进一步改善了各执法部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然而,我县的行政执法工作成效初显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定程度地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执法“重实体轻程序”。在执法中程序违法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特别是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结果正确,而不管程序的合法性。对于处罚应当告知当事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往往不告知就直接进行处罚,对于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执法程序,往往不严格遵守,剥夺了行政管理相对人应有的权力。

2、执法手段单一,以罚代处。目前行政执法中滥用罚款手段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一些行政执法单位对违法当事人进行处理时不论情节轻重,统统一罚了之,较少运用批评教育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深层问题并未解决,一些严重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追究和惩治,一定程序地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3、“重复执法”与“无人执法”矛盾交织。一些执法部门过多考虑部门经济利益,往往在执法中对部门利益有利的事争着管、抢着管,而对部门利益不大或没有利益的事情、对查处有难度的问题则是“踢皮球”,谁都不愿管。这样,某些违法行为要受到不同执法部门的几次处理,而对有的违法行为,相关执法部门则是相互推诿,不管不问,形成执法“真空”。

4、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少数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一定程序地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有的责任意识不强,在执法中遇到问题不愿多调查、多了解,对执法案件欠拖不办;有的人情思想重,执法中遇到亲戚、朋友、熟人说情就“睁只眼闭只眼”,不愿逗硬;有的明哲保身,怕得罪人,对违法行为,不作处理,不敢逗硬。

二、追根溯源

1、行政法规不够健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能的转变,我国的行政立法工作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在某些领域凸显出来。首先,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还不完善。有些行政法规、规章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修订工作还未跟上,以致某些行政执法领域有法难依。其次,行政法律规范之间还存在不够协调的现象。在我国,享有行政立法权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机关有中国国家权力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和部委以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由于各立法机关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时间不同,所掌握的情况不同,所处的角度不同,造成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行政法律规范之间的不协调、不衔接,给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然后,我国现行的部分行政法规、规章过于原则,不具体、不明确,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

2、执法部门职能交叉。由于各种行政法律规范衔接性不强,赋予执法部门的行政职能相互交叉,造成执法部门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对同一违法行为,几个执法部门都有相同的检查权和处罚权。这样,在执法过程中,有的违法行为几个部门争着管,各作各的处理,有的违法行为发生后,执法部门则互相推诿,大家都不管。

3、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保证执法高质高效,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但据调查我县执法人员总体素质还不高。首先,政治素质不强。少数执法人员思想素质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滥用职权执法犯法,直接影响到执法效果。其次,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在我县的行政执法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15%,专科占32%,高中或中专占48%,初中及以下的占5%,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也成为影响执法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三,业务素质不精。部分执法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作为执法人员,自己都不懂法律,如何能做到依法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呢?

4、执法环境较差。一是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律意识不强。有的群众缺乏权利意识,不重视也不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借助法律武器加以保护,动辄找领导,有的群众缺乏义务观念,没有自觉支持和配合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的意识,对执法活动有抵触情绪,不配合行政执法主体的依法行政,甚至无理取闹、百般阻挠。二是少数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有的以言代法、有的以权代法,超越规定的职权范围下指示,干预行政执法,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形象。

三、对策建议

1、从健全机制入手,抓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要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府和各部门都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实际,制定和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执法主体、执法内容、执法权力和义务熔为一体,明确执法的职责和要求,使权力与责任相一致,依法追究造成行政执法行为或不当违法的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保证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执法评议考核制。要将落实执法责任制的情况作为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考评办法。用评议、考核、奖励的办法激励各执法主体单位依法行政,鞭策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依法办事。要建立重大案件集体讨论,领导审批制度,对于案情复杂、影响重大的案件实行更为严格的把关,保证办案质量。要实行错案追究责任制。在执法活动中,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秉公执法。实行谁办案谁负责,办案中出现错案,要追究办案人员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2、从培训队伍入手,抓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使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帮助执法人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严格行政执法和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坚持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二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并将培训工作日常化、制度化,以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三要完善行政执法队伍管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制度。录用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打破“平均主义”、“铁饭碗”等弊端,形成“强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四要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通过民主评议、社会监督、考试考核等方式,把那些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工作人员和那些不称职、不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

3、从普法教育入手,抓行政执法社会环境。首先要在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加强普法教育。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中层以上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以杜绝或减少执法中的权力干预,培育普法宣传的主力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全面掌握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支持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其次要在基层群众中继续深入持久地、卓有成效地开展普法教育。要利用电视等媒体加强法律知识宣传;要鼓励各乡镇、各部门创新法律知识宣传的形式;要将法律宣传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充分发挥好基层法律工作者和法律能手的宣传带动作用。在我县形成人人学法、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良好风尚,从而为行政执法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4、从执法监督入手,抓依法行政保障。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强化上级对下级、政府对部门的监督及审计、财政等专项监督,并采取有效措施使现有的各种内部监督有效运作起来。二是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各级人大及其党委的监督。三是加强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应自觉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及时纠正不合法的行政执法行为。四是加强党和群众的监督,党委(或党组)针对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或提出正确、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同时,要教育广大群众自觉监督行政执法行为,通过多种方式提出问题、反映问题。五是加强媒体监督,广播、电视等媒体要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对那些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负责任和滥用职权、执法犯法的行为予以公开曝光,敦促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

行政执法是一项关系我县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实施的重要工作,涉及全县68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任重而道远。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创新机制,优化队伍,加强宣传和监督,切实把行政执法工作引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依法行政在我县全面推进,开创我县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

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2

土地流转、“大农户”已是当前农业发展大势所趋。近年来, 我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土地流转基本概况

我县共有农业人口21 万人, 劳动力12 万个, 耕地39 万亩,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3.5 万户, 人均1. 6 亩耕地。目前, 共流转土地7 万余亩, 涉及农户7000 余户, 2 万余名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产业工人, 占全部农村人口的9. 7% 。

我县七个乡镇具体流转情况如下图1 所示:

从以上图1 表可知, 七个乡镇流转情况“冷热不均”、进度差别较大。鸡泽镇、小寨镇和风正乡由于工厂较多, 在外务工人员较多, 所以大部分群众愿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成为产业工人, 所以流转较快。而双塔镇、吴官营乡和店上乡工厂较少, 在外务工人员少, 大部分农民都还是依靠土地生活, 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二、土地流转主要特点

———试点选择多样化。按照突出“三个优先”的原则, 在全县范围内筛选最适宜的村庄, 作为试点稳步推进。一是优先选择人均土地较多的地方。这些地方农业种植一般较为粗放, 土地单产收入不高, 土地流转相对容易。二是优先选择土地“撂荒”严重的地方。在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村庄, 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逐渐降低, 致使一些土地出现“撂荒”现象, 流转土地后规模利用, 成为部分农民发展农业的新愿望。三是优先选择土地适宜集中利用的地方。东六方村是一个拥有6500 亩土地的大村, 村西有上世纪70 年代建设的3 个粘土砖厂, 目前虽然不用, 但几十年来村内3000 多亩耕地的地表土层被开挖, 土地有机质被破坏, 急需统一改良。2012 年初, 在村“两委”组织下, 一次性流转土地2700 多亩。

———经营模式多元化。土地流转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采取土地入股、租赁、转让等形式流转后, 重点实施三种土地经营模式。一是种植大户带动模式。李贯庄村的李海民、李建民是村里速生杨种植大户, 5 户农民种植速生杨300 亩, 树下种植牧草、养殖柴鸡, 亩收益达到2 万元, 在他们带动下, 相临地块农户流转土地400 亩, 集中发展林下养殖。二是“项目+ 专业合作社+ 基地”模式。金银花种植、加工是一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特种种植加工项目, 我县汇丰农研会建设了集种苗繁育、深加工于一体的金银花产业孵化基地, 并以该项目为依托, 组建了“重德银花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 以村集体为中介, 与8 个村200 多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 建设了8 片共2000 多亩的金银花种植基地。三是“扶贫复荒+招商开发”模式。东六方村围绕发展高效农业, 立足发展贫瘠土地潜力的思路深受群众欢迎, 但受财力、科技等方面因素制约, 一家一户难以推动, 必须借助外力来实施。2012 年初, 通过联系对接, 引进成安县客商投资成立沁田农业合作社, 一期投资1240 万元, 租赁土地2700 亩, 有效转移本村剩余劳动力800 余人。

———服务保障常态化。一是搞好政策保障。在坚持经营制度不变、所有权不变、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从土地流转政策咨询、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土地流转纠纷调查、土地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 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及时为流转土地群众提供相关政策服务, 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三是搞好要素保障。重点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开展服务, 保证土地流转的质量和效益。例如在韩固营村建设高温大棚过程中, 鸡泽镇组织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 先后多次到山东寿光三元朱在内的多个蔬菜大棚种植区进行参观学习, 使种植户在较短时间掌握了种植技术; 同时, 积极协调县农行, 采用“三户联贷”的方式, 为每个大棚贷款3 - 4 万元, 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三、土地流转初步成效

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 在于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我县土地流转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单一的农户种植, 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大规模应用, 土地流转后就能改变这一被动局面。

———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分散的土地从千家万户农民手中集中连片, 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土地利用率和亩均效益大大提高。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以租赁形式流转的土地, 农户不仅有租金收入, 而且还可以腾出劳力外出或就地务工, 增加工资性收入。

四、存在的几点问题

由于土地流转处于起步阶段, 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思想认识仍不到位。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多, 担心因流转而失去承包权和收益, 宁可粗放经营, 也不愿轻易流转。

———土地流转不规范、纠纷多。各乡镇自发形式的土地流转都是户与户私下进行的, 有的只是口头协议、君子协定, 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合同档案; 有的即使有合同, 但条款不全、承包关系不清晰, 容易造成农户之间的土地纠纷。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走访中发现, 土地流转在引导和管理上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作为直接和村民接触的村“两委”部分村干部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 缺乏对土地政策的学习, 存在怕麻烦的思想。

五、几点建议

———搞好宣传发动, 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宣传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正确引导, 破除基层干部“怕找麻烦”的顾虑; 加强土地流转政策, 典型事例的宣传,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发展合作组织, 促进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就业能力。注重培养农民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 提高农民工外出就业能力, 对加入农业工人队伍的农民, 重点培训现代农业科技; 要积极对接县内企业, 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努力实现“人走在先, 流转在后”的目标。

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泰兴市;司法行政工作;调查研究

作为一个县级市,泰兴市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泰州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该市司法行政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一、泰兴市司法行政工作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1.出台法律援助办案质量考核办法

2011年7月份,该市司法局出台《泰兴市法律援助办案质量考核办法》,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办案质量的考核。一是办案纪律。不准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不准向受援人收取财物或者牟取其它不正当利益;不准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不准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刁难受援人,损害受援人权益。二是办案过程。杜绝无正当理由擅自替换承办人;规范填写并签订法律服务协议、授权委托书;履行权利义务告知;认真调查取证、周密分析案情进行风险告知;规范拟写申请书、诉状;代理词、答辩状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法律适用准确。三是结案归档。服务质量满意度;卷宗材料齐全、装订规范。考核实行百分制,由局案件质量考核小组根据案情需要,通过旁听、回访、查阅卷宗等形式对案件进行考核打分。

2.推进“群众满意服务窗口”创建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公证处、律师事务所“人民满意服务窗口单位”创建活动,该市司法局、律协分会制定出台了《公证处服务规范》、《律师事务所服务规范》,将创建标准进一步细化、量化,用“五规范”,切实抓好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的效能建设。一是规范工作制度,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到制度和办事流程上墙、上网、上屏幕,便于群众查询,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规范工作行为,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工作职责,强化监督管理,严明工作纪律,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切实做到规范服务、高效服务、热情服务;三是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工作量化标准,明晰工作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规范协调机制,加强协调,合理划分服务方向,明确工作分工,建立健全汇报沟通及时、相互配合有力、服务优质高效的协调机制;五是规范内部监督程序,强化对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服务意识、工作质量的刚性监督,树立服务窗口为民、务实、依法、高效的良好形象。

3.创办《泰兴市调解信息快报》

为认真落实调解工作快报制度,及时有效的反映全市调解工作情况,该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于2011年7月中旬创办了内部报送的《泰兴市调解信息快报》。《快报》着重汇报工作动态、分析矛盾纠纷、宣传先进典型、突出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调解、提出工作建议等。《快报》作为内部资料主要报市四套班子领导、上级有关部门,送相关单位。《快报》的创办,扩大了调解工作影响,提升了调解工作绩效。

4.强化基层蹲点调研

为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基层一线单位的实战能力和水平,该市司法局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司法行政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能力为主线,在系统内组织机关干部带课题下基层蹲点调研。调研要求全员参与责任到人,所有调研人员放下机关架子,沉下身子,真心实意问计于民,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注重培植扶持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特点、措施,帮助提炼形成特色,加以推广应用,切实为基层破解发展难题。

5.在城区干道设置法制宣传遮阳亭

近几年,泰兴市法宣办不断开拓法制宣传新阵地,创新法制宣传新模式,围绕城乡建设增添法制宣传的内涵,使法制宣传工作溶于群众生活各个方面。2011年投入数十万元在市区主要交通路口建成法制遮阳亭,在遮阳亭上张贴相关交通法律法规、法律常识宣传标语、农民工维权常识等,使法制宣传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不留死角。同时,法制遮阳亭的建成还为泰兴的“四城同创”和法治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虽然,该市的司法行政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业务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司法行政工作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等还存在薄弱环节,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认清形势,寻求突破。

今后,司法行政事业将进入维护稳定艰巨期、法律服务提升期、社会管理创新加速期、服务民生职能强化期,该市的司法行政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歷史任务,司法行政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进入关键期,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触及许多深层次问题,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多样化、经济形势的复杂化和矛盾纠纷的易发多发性,对该市司法行政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1.强化法律保障职能

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4

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产难增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城乡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富民强县步伐的重大举措。本文从东安实际出发,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6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68万人,农村劳动力27.2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1.3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5.65万亩,旱土面积

5.6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5亩。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 “重农固本”的工作方针,把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经营日益明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全县建立了以东大线为主的柑桔产业基地,以井芦线为主的优质稻产业基地,以紫溪、大盛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产业基地,以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以南桥、大盛等乡镇为主的早熟梨产业基地,以川岩乡为主的楠竹产业基地,以石期市、横塘等乡镇为主的油茶产业基地,以大庙口鸭白片为主的银杏产业基地,以芦洪市、大庙口等乡镇为主的良种生猪产业基地,以井川片和芦新片为主的东安鸡产业基地,以横塘、水岭等乡镇为主的山羊产业基地,等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2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优质稻、柑桔、烤烟、银杏、楠竹、生猪、东安鸡等七大农业支柱产业,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经营日益明显。

2、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全县共新建和改造农业示范基地23个,基地总规模达到32万亩。在此带动下,我县优质稻已稳定在40万亩,柑桔发展到17.5万亩,银杏发展到7.6万亩,楠竹发展到24.5万亩,东安鸡发展到1000万羽,良种生猪发展到85万头,良种山羊发展到10.5万只。舜皇米业、金源米业、金叶米业、吉祥食品、芦江罐头食品、和立罐头食品、银杏公司、东安鸡养殖公司、汇源竹板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落户东安。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5家,0已培育省级龙头

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产值达到5.98亿元,利润4889万元,上交税金1522万元。全县各类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3个,会员达到

7.6万人,如东安养猪协会、群山葡萄生产合作社等已成为农民发展生产、销售产品的重要桥梁。同时,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各类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达到1300多人(户),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有了根本改观。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层次,全县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近三年来,我县以水稻、生猪、柑桔、早熟梨、蔬菜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制修订地方标准12个,申请认定了无公害水稻产地42万亩,无公害柑桔产地16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5万亩;申请认证了舜峰牌柑桔、舜峰牌蜜梨、东安紫皮大蒜、东安鸡、舜皇大米等无公害农产品23个,并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证书》,其中绿色食品3个。2008年对全县农产品基地和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7.9%。

4、农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近两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6500多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水电以及农业生产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完成通乡公路改造27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修建和改造农村通畅、通达公路1076公里,改造组道325公里、户道392.7公里,新修和改造机耕道235公里,整修生产基地公路215公里;新建和改造渠道195公里,修整山塘958口,新建22千瓦抽水机台埠、电排28座,新增农机设备600台。目前,全县机耕面积已达67.08万亩,机械化脱粒面积达64万亩。全年总蓄引水提水量达3.4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8万亩。

二、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5家,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类同,而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只有4家,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我县大部分涉农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再加之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一些低质量、低档次的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销售不畅,造成社会浪费。优质专用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农产品总量不足,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林牧渔三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1%,70%的山地只取得5.7%的农业总

产值,与农业资源构成极不相称。三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全县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8.7%、29.7%、41.6%,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不高。一是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仍然不高。一地多业、一业多品,各乡镇集中连片专业村组和专业农户不够,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问题同时并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二是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结成紧密的联合体。龙头企业重加工、流通,轻培育、服务;农户重生产、数量,轻市场、流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

4、农产品品质和品牌不优。全县虽培育出了几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农产品品牌,但由于企业、农民以及政府的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全县农产品科技含量、内在品质、附加值都不甚高,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影响了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难以抵御日益多变的市场。如我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但水稻优质率仅为42%;作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的柑桔生产面积已达17.5万亩,优质蜜桔、脐橙品种只占38.7%;生猪中良种洋杂猪和三杂猪只有60%左右。

5、农业发展基础不牢。从硬环境来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如村级道路状况等级低,有的地方车辆通行难;农村水利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当前的耕地经营制度和农民的亲土固农观念,制约了耕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难度较大;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快,农村教育、医疗、文体设施滞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水质污染等等,都不利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从软环境来看,还存在着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销售服务不优,农村土地保护政策不严格,农村金融政策缺乏和金融资源配置偏离“三农”方向,农村坑农骗农行为不断发生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县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我县实际,应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硬功夫。

1、要在转变思想观念上下硬功夫。一是强化“两线引领”的观念。“两线

引领”是今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城乡一体化示范试验区,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快进度抓突破,务求年内将永东公路公路和S217线沿线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区,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样榜区,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强化“以产业化抓农业”的观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我们要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对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二是强化市场观念。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市场农业的认识,坚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摸清市场供求状况,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多发展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远期收益的新品种,由被动供给转变为诱导市场需求,不断拓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

2、要在培育主导产业上下硬功夫。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主导产业的形成,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首先要从培育主导产业做起。一是实行区域布局。要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稳粮、优果、扩菜、造林、兴畜”的发展思路,按照东菜、南草、西果、北烟、中部养猪(鸡)和产优质粮的战略构想,搞好农业区域化产业布局,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我县北部丘岗区的花桥、南桥、大盛、新圩江等镇,水稻耕作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应以发展烤烟、玉米等旱作为突破口;南部的横塘、紫溪等镇,草场资源丰富,重点发展良种羊、牛等草食动物养殖;西部山区的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泥洞林场、川岩乡,山场资源丰富,要狠抓白果和楠竹等林果业;中部的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镇,交通便利,重点发展蔬菜、高效经济作物;西南部的紫溪市、大庙口镇,柑桔面积较大,以发展柑桔生产为主;芦洪市、鹿马桥、端桥铺、井头圩、大江口等乡镇,畜禽养殖有较好基础,应以发展东安鸡、良种猪和优质稻为重点。二是明确发展目标。按照“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科技调高、成本调低、流通调活、产业链调长”的要求,以优质稻、柑桔、烤烟、银杏、楠竹、生猪、东安鸡等七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构建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大资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按照集中连片、板块推进的思路,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全县的优质稻播面稳定在80万亩以上,单产突破450公斤;通过改造低产劣质桔园和新扩桔园,建立起25万亩优质柑桔基地,使我县柑桔面积由17.5万亩增扩至25万亩,产量由5~8万吨增加到20万吨以上,并与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联营,开发加工柑桔系列产品,扩大出口创汇能力;以鸭白片为核心,建成10万亩银杏生产基地,并创办银杏系列加工龙头企业,开发银杏茶、银杏保健枕芯和银杏酒等系列产品;抓好25万亩楠竹低改和笋竹两用林示范,确保全县年产竹笋稳定在2000吨以上,产商品用竹稳定在60万根以上,并正确引导竹木加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楠竹产品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扩大规模创品牌,不断提高楠竹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在芦洪市、端桥铺、大江口、大庙口等

乡镇建立东安鸡原种场和扩繁场,使全县年出笼东安鸡突破1500万羽,通过创办东安鸡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过亿元,打响东安鸡品牌。同时,要继续加大生猪、蔬菜、烤烟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

3、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下硬功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我们要紧紧抓住“龙头”不放松,按照“巩固粮、竹、菜,开发果、畜、鸡加工企业”的原则,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办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舞活农业产业化一盘棋。一是围绕主导产品,催生一批。要以县域工业园区为平台,围绕柑桔、银杏、楠竹、优质稻、生猪、东安鸡等优势特色产业,每年培育高档次、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倚大联强,提高一批。引导扶持舜皇米业、金源米业、吉祥食品、吴氏禽业、芦江罐头等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尽快做大做强;对部分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的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等多种经营机制与实力强的大企业合作,对现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三是着眼县外,引进一批。着眼于县外广阔的大市场,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在用地、服务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便利条件,为外商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实现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优势与我县劳力、土地资源优势的对接。积极引进外商兴办优质稻、东安鸡、柑桔及银杏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要在提升档次树品牌上下硬功夫。一是要加速优质农产品品种引进推广。必须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地环境条件和市场需要的品种好、档次高的农产品,保证从一开始就为农产品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本地原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不能丢弃,应通过选育使之品质更优、产量更高、市场更俏、消费者更欢迎。二是要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认定和基地建设。对未制定标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要加快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对已制定的标准,要积极研究,结合国际标准,进一步进行修订和提升。同时,要加强对产区农民标准化技术培训和应用指导,积极组织创办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加工基地。三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一方面要从生产的角度推进标准化,严格按标准生产;另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加大标准化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保障质量安全。四是要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化力度,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大各类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力度,合力创建农产品品牌。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我县绿色、有机食品和特色产品品牌的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到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网点,推进特色产品进超市,着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5、要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下硬功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有效整合生产要素,节约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需要。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地区农业发

达状况的重要标志。我县要以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基层农技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贩销大户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参与生产和销售,形成市场促营销、农民搞贩销、政府抓展销的立体模式。同时,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紧密型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努力把松散性基地建设成紧密型、可控型基地,培育和发展依托龙头企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对我县财源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对我县财源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财源建设作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攻坚战的五个主攻方面之一来重点抓,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具体分析近几年我县财政收入的现状,收入总量偏小、增长速度缓慢、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还依然存在。因此,大力培植财源、增加税源,对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确保“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已显得至关重要。

一、我县财政收入的现状分析

××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万元,比年增长。从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来看,工业是主体财源,××年来自工业企业的

财政收入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来自农业的财政收入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来自商业及服务业的财政收入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来自其它收入的万元,占财政收入的。从财政收入的质量来看,一是财政收入占的比重偏低。××年全县财政收入占的比重由年的下降到,下降了个百分点,且大大低于全省和全国财政收入占的比重(全省年财政收入占的比重为,高出我县个百分点;全国年财政收入占的比重为,高出我县个百分点)。二是非税收入的比重偏高。××年全县非税收入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而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与全国税收占财政收入的的比例相差甚远。三是人平财政收入低,可用财力少。××年全县人平财政收入为元,人平地方可用财力为元,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从年到年,全县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仅,比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二、影响我县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全县财源建设在近几年虽有长足发展,但由于受经济总量和规模的影响,财源增长质量不高,财政收入停滞不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⒈经济结构不优,财政增收受到抑制。从工业看,全县工业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工业企业缺乏高质量、高档次、高知名度的产品,企业经济效益因而不佳,导致入库税收逐年下滑。特别是其中一部分企业近几年相继破产重组,效益不太明显,产值降低,税收减少。从农业看,传统的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结构不合理,高效高税品种不多,对财政的贡献率低。近几年来,来自农业的税收徘徊不前,至今仍然维持在年的水平上。从第三产业看,除了传统的商贸运输业以外,新兴财源不多,无论从总量看,还是从提供的税收看,都还没有形成优势。

⒉支柱企业太少,规模财源建设后

劲不足。到××年止,全县上交税收上百万元的规模财源企业只有家,缴纳的税收在万元左右,仅占财政收入比重的;且没有一家能左右全县财政收入的大型财源主体,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⒊财源建设资金受到制约,新兴财源难以培植。由于以前银信部门存在惜贷、怕贷行为,社会资金也难筹集,财源建设资金投入受到制约,使一些好的财源项目不能得到巩固发展,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项目不能迅速得到开发,影响了财源的增长速度。银信部门近两年虽然通过积极开展信贷营销加大了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但一些新兴财源也难以在短期内凑效。

⒋政策调整影响大,现有财源受冲击。全县有相当一部分工业项目属于资源开发型,根据国家关闭“五小”企业的产业政策,全县先后被关停的“五小”企业有家,减少税收万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⒌税收征收难度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目前,我县部分个体私营企业纳税意识淡薄,偷漏税收现象严重。在征收过程中,基数难核定,征收难到位,税收流失较大。据调查估算,全县个体私营企业照章纳税的不到,每年税收流失在万元以上。

三、对加快我县财源建设发展步伐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财政困难问题,最根本的是生财问题。随着我县“三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县各地财源项目迅速发展,财源建设来势喜人。但要实现在近期内摆脱经济困境的目标,还必须进一步拓宽财源建设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财源建设当成经济工作最关键、最首要的问题来抓。

⒈大力加强农业,稳定基础财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地方财政的基础财源。现阶段,应以优化农业结构为重点,突出发展创税农业。一是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突出扶持发展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特种养殖业等经济作物,对高效经济作物要抓好规划、引导、管理、服务,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档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立健全“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庄园农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产品基地化建设;大力扶持、组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加工增值。三是着力提高农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人才、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推广,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⒉加快工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工业是桃江财政的支柱,抓住了工业,就抓住了财源建设的关键。要继续坚持“工业强县”的思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壮大支柱财源。我县近年来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较好,但目前全县上

百万元税收的企业还只有家,上千万元税收的企业还是空白,可以说仍然缺少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对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做文章:一是引进来。具体是引进资金、项目和人才。要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搞好对上、对外联系,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用来发展企业;要牢固树立“项目强县”的思想,把引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外资企业项目放到发展企业的首位;要继续实施好“人才兴业”工程,特别是要创造良好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二是靠上去。根据我县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企业向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靠,搞好优势互补,带动企业发展。目前我县在这条路子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原县水电设备一厂年靠上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后,近几年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是创品牌。桃江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没有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县域经济

没有品牌支柱企业是没有生机活力的。桃江人有创品牌的手段,但没有保品牌的措施。往往是创了品牌砸品牌,有了品牌丢品牌。如石牛江镇过去有个“豆腐花”产品在市场上有很大的影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因在成绩面前放松管理,算小失大跑掉技术人员,结果“豆腐花”成了“豆腐渣”,一蹶不起,机械成了废铁,损失惨重。因此,我们要在品牌上做文章,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多作市场调查,多作理性思维和深层思考,不搞短期行为,全力开发和维护好自己的品牌。

⒊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挖掘潜力财源。从我县目前的实际来看,民营经济是最具有潜力的财源增长点。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一方面要扶持民营大户,培育龙头产业,创建工业小区,培养小区特色,形成“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的经济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在政策优惠、信贷投资、社会保障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促进其健

康发展。

⒋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植后续财源。首先必须加速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最高、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桃花江名扬天下,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名胜甚多、交通便捷,是一个休闲旅游的风水宝地。旅游开发是我县三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一要加强领导,搞好旅游开发定位。突出桃花江竹海、竹乡农家、桃花湖森林公园、浮邱山佛教圣地、凤凰山屈原遗迹等地的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旅游三大特色,形成规范化旅游线路。二要拓宽融资渠道,抓好重点景区建设。坚持“早投入、早开发,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举债开发、引资开发、集资开发、内外合资开发和向上争资开发,积极为开发者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让利别人,发展自己。三要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国内外旅游品牌。“桃花江是美人窝”,三十年代就名扬东南亚,在海内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

因为忽视了在“美”字上做文章,没有自己美的品牌,人家看不到桃花江美的特色。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在“美”字上大做文章。以此推介桃江,增强桃江的声誉,提高桃江的知名度,吸引游客、招引客商。四要创优环境,全力搞活桃江旅游业。桃江旅游业目前在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这项工作不只是政府和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桃江万人民共同的大事。全县人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优环境,力争把桃江旅游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巩固发展商品流通等传统产业;努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社区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中介服务等行业。要力争我县三产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以增加新的财源。

⒌大力优化财源建设环境。环境既是一个重要的财源基础,又是财源建设

发展的调速器。从硬环境看,我县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可以说硬环境建设已达到了一定水准,但建设硬环境不能满足现状,要有更高的标准。从软环境看,我县近几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仍然存在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只看重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单位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以致形成外资引不进、引进留不住,连桃江县本地不少经济能人也相继出走的尴尬局面。因此,建设桃江的软环境必须从凝聚桃江的人气入手,从提高桃江的信誉入手,尤其要认真规范行政执法和收费行为,严厉打击地痞地霸、阻工敲诈、索拿卡要等行为,打造“诚信桃江”的新形象。

⒍落实责任,强化财源建设目标考核。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长看入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一套财源建设的考

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凃华君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基于此,如何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一个十分重大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㈠文化机构情况

我县文化发展及管理机构为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局机关行政编制7名,事业参公编制5名,事业编制24名。下设办公室、文化广播电视管理股、文化稽查队(事业参公)和余庆广播电视台(事业)。

县内文化机构和组织主要分三类:一是文体广播电视局管理的下属事业单位和企业,有有线电视台、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国有企业)、新华书店(上挂企业)。二是县文联和《今日余庆》报社,分别拥有《构皮滩文艺》和《今日余庆》两种出版物。三是各种文化协会组织。如县内各种文化培训、棋类协会等组织。

㈡文化设施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我县开展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以来,全县上下把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建成了一批文化设施。一是修建了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97平方米的县城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了2087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同时县体育场、河滨广场及白土坎广场、县医院休闲广场等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工程崛地而起,成为青少年和县城居民的重要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二是以农村示范点建设为契机,建成一批村级文化图书室、文化娱乐室、蓝球场等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三是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中心、乡镇服务点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已基本完成,为文化的传输提供了有效平台;四是实施西部文化建设“一号工程”,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一批农村广播电视接收设施,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村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

㈢文化市场情况

全县共有文化经营户97户,其中个人独资企业25户,股份合作制企业1户,国有企业1户,个体户70户。

1、音像制品经营户22户,其中县城区26户,松烟7户,敖溪8户,龙家1户,龙溪10户;

2、书报刊经营户26户,其中县城区11户,松烟4户,敖溪4户,龙溪5户,构皮滩2户;

3、印刷企业4户;

4、打字复印经营户24户,其中县城区12户,龙溪5户,构皮滩5户,敖溪2户;

5、互联网上网服务业16户,其中县城区6户(两个集中经营点),构皮滩4户,龙溪2户,敖溪2户,松烟2户;

6、歌舞娱乐经营户7户,其中县城区3户,构皮滩3户,敖溪1户;

7、电子游戏经营户2户。

㈣文化活动情况

一是农村文化演出队伍活跃。多个乡镇已建立由乡镇、社区资助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如敖溪花灯队、白泥龙灯队、松烟夕阳红文艺队等。同时,由个体自己投入组建的声乐队、文艺演出队和文艺培训团体在全县非常活跃,如万成乐队、阳光艺术、博艺学校。二是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文艺队伍巡回演出,使农民群众和居民有戏有节目看;实施“2131”工程,送电影下乡,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实施“万村千乡”书库建设,解决农村看书报刊难的问题。三是乡镇、村以“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实现自娱自乐;四是在重大庆典和节日开展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五是结合县情实际,贴近现实生活,积极开展文艺节目创作,使群众能够看到既反映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又反映农村实际的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仍然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难以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虽然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治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治理,无利益没人治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㈡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

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㈢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㈣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㈥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㈦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低,内部体制不合理。

三、对策建议

随着我县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跨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治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在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业单位创办1至2个文化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

明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㈠制定并落实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不同寻常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治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㈡加强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治理、协调、引导等功能。发改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要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纲要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㈢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㈣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既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

㈤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

对群众信访工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一)信访形势:呈现集访化、极端化、高位化趋势

第一,集体访占主体地位。近年来,到党政机关进行集体访的频率高、规模大、人数多,占据了信访活动的主体地位。其中涉军人员、原计划外民师、民工讨要工资和云南青海支边人员等集体上访的居多。第二,信访问题相对集中,处理难度较大。第三,部分信访人员观念存在误区。一是信上不信下,二是愿多不愿少,三是上访不上诉,四是选择敏感时期上访。第四,少数信访人存在缠访、闹访现象。

(二)体制机制:出现形式化、弱化、程序化倾向

一是群众工作部职能有弱化倾向。部分单位把精力用在了化解信访问题、消除信访老户上,群众工作部职能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尤其在收集社情民意等方面有弱化倾向。二是体制机制有形式化倾向。有些信访体制机制存在可操作性不强,没有配套的量化、考核机制,造成在执行中倾向形式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处理信访问题出现就程序讲程序的简单化倾向。四是基层基础薄弱。

二、对策及建议

(一)接触信访问题时要树立“三个推定”观念

一是对群众问题做“有理推定”。政府是为群众服务的机关,群众找政府反映问题,本身就是信任政府的一种表现,无论有理还是无理,我们都应想方设法解决或者解释。先设“有理推定”,要从根本上树立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合理的,或是有合理部分的。通过换位思考,从群众的角度、从群众的立场来分析问题,群众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为最终解决问题找方法、找依据。二是对造成信访问题的部门和单位首先做“有过推定”。这首先应成为信访工作者的基本推定。要带着有错必纠的心态来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往往就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三是对群众信访问题首先做“有解推定”。群众信访的原因多种多样,集中在事关民生的诉求上,通过努力大部分是可以解决的。这些诉求,有的在职能部门看来是小事,但如果职能部门不关心、不屑于解决、不按要求及时解决,结果小事就会酿成“大事”,或是造成花更多的钱、财、物也解决不了。

(二)解决问题时要实现“三个解决”到位

一是在事情上给个明白。群众反映的问题,符合政策规定可以解决的,要立即受理,认真办理,落实到位;对符合政策规定,但尚不具备解决条件的,或者是没有政策依据,不能予以解决的,要详细说明原因,耐心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二是在感情上给予疏通。在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同时,化解群众的怨气,理顺群众的情绪,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积极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群众的理解。三是在办理上给予公正。

(三)在夯实基层工作上要坚持“三个建设”

一要完善基本制度建设。要完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处理机制、事后督促落实和稳控机制及完善改进以信访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建立以信访问题解决程度为主要指标的核查制度。二要狠抓基层作风建设。基层单位要按照政治强、纪律严、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配齐配强信访工作人员,关心对信访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不断增强信访队伍的活力。三要健全基层组织建设。

(四)在解决群众问题上要明确落实“三项责任”

一要明确问题解决的责任,明确具体承担解决问题的单位或部门,明确具体负责人,明确解决期限;二要明确落实稳控的责任,要明确哪些部门做好信访人的疏导教育和稳控工作,引导群众用合理合法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诉求和权益;三是信访部门要落实牵头协调、督促办理的责任。

(五)在化解矛盾纠纷上要坚持“三种调解”

一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二是加大司法调处力度。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促进依法信访、依法处访的“双向”规范。三是完善行政调解作用。行政调解对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为调整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六)在帮助群众的方法上要实施“三方救助”

党和政府不但要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更要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通过司法救助,缓缴或减免诉讼费用,进行法律援助,解决群众怕打官司、告不起状的问题,引导群众走法律渠道解决问题。要发挥行政救助,带去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充分利用慈善总会、社会捐款等多种形式、多种民间救助渠道给群众以帮助,让困难群众积极融入社会、消除误解,达到息诉罢访,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七)在责任追究上要实行“三责追究”

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制定时考虑不周、考虑不全,造成群众的利益损害,或是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偏差、对政策理解错误,甚至一些行政执法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群众利益受损而引起群众上访,只有加大对这些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的责任追究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篇:朝鲜游注意事项下一篇:幼儿园10月份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