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1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基于实地考察基础上的实证研究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从农村实际出发,研究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是一份实证性的学术研究论文。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在25日召开的浙江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政治问题来抓,全面开创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努力实现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协调发展。就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也就是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认为通过调查经济强镇强村和相对落后地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索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为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献计献策显得尤为重要。
从实地调查到后期资料整理、研究、撰写文章,我们历时数月,实地走访诸暨市、上虞市、路桥区、淳安县、文成县、仙居县、龙泉市等六个市七个地区,走村入户访谈村民435人,与乡镇干部进行了探讨交流,回收有效问卷423份,获得第一手资料。
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生活也有明显进步。调查对象中86.5%的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进步明显或有所进步。但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文化生活需求来讲,农村居民对当前乡村文化生活总体上的满意度不高。具体主要表现为:
1、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经济轻文化思想
2、不良文化余根未除,占据一定市场
3、村镇文化设施建设落后,更新不及时
4、农村文化生活的内容比较单调
5、文化消费的总体水平较低
6、东西部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讲起概括为五点:经济能力(Money),思想
认识(Mind),管理工作(Management),物资设施(Material),人力配备(Man),即“五M”。本文紧紧围绕“五M”来分析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最后相应的提出应对策略。
一、经济能力(Money)。
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直接导致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支出不平衡。由于部分地区经济不足,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难以得到保障,导致现有的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影响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再者,在经济条件的制约的情况下,农民首先满足的是物质生活,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来支付文化消费,因此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只能成为一种向往的生活。
2.专款专用问题。省财政厅每年安排大批专项资金补助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建设,可是地方上喊的还是没钱,这就涉及到专款专用问题,当然算作为地方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二、思想认识(Mind)。
1.乡镇政府领导对文化建设不重视。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经济轻文化思想。由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指标同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硬”指标相比成了富有弹性的“软”指标,有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有的乡镇干部甚至直言“不抓粮食没饭吃,不抓文化不要紧”。像刚才提到的专款专用问题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2.农民受传统观念制约,不愿投入文化消费,不愿主动从事文化活动。受环境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专注于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善。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 是农村保障体系的未形成。使得农民的“养儿防老”以及“存老本”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也是农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不愿将为数不多的钱用于文化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不良文化余根未除,占据一定市场,譬如说喝酒打牌,甚至聚众赌博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等,更使得农民不愿主动从事参与文化活动。
三、管理工作(Management)
管理工作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1.国家政策性导向方面指标性不够强。刚才提到的文化建设是软指标,很难
从业绩上进行考核与评估,导致很多地区对待文化工作态度不积极,办事不到位,甚至采取蒙混的手段应付上级要求和检查。
2.对文化工作队伍管理不当。由于文化建设业绩考核难,导致整个文化队伍松散,在工作中有敷衍、应付之举。久而久之,这些干部积极性降低,更严重的是这些文化干部的流失。
四、物资设施(Material)。
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物资。据我们调查得到数据来看,村镇文化设施是极其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像前面已经提过的专款被挪用,在直接上就导致了文化设施的配备及更新不足。还有是已有文化设施老化和人为破坏日益严重,也不能得到应有和及时的改善。
五、人力配备(Man)。
当前乡镇文化干部配备存在人力不足,队伍良莠不齐等问题。在很多村镇,一个文化工作者身兼数职是极普遍的现象。但造成文化干部人力不足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乡镇招聘的年轻人,有专业素质,又干劲和热情,可是存在不能解决编制问题,没法评职称,没有晋升的机会,他们当然不安心工作,只把当前工作作为跳板,一有机会就跳槽。高素质农村文化人才缺乏、文化队伍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
针对以上五方面的不足,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2.健全农村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3.引导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4.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赋予农村文化建设时代内涵。
最近,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我省建国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省长吕祖善指出,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各地纷纷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总体来看,浙江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吕祖善指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提升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争取到2010年全省农村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化大省建设要求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因此,我们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小组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文化大省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考深度和角度,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小组
2007-5-29
指导老师签章: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农村文化,问题总结,对策建议
1 前言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的反映, 具有双重引导作用,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生活能塑造出稳定的社会环境,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文化道德;不良的文化氛围则会有碍社会稳定。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局, 改善农村文化面貌, 平衡农村文化供需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的文化建设。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农村文化建设从总体上来说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基础设施薄弱, 财政投入不足, 落后文化滋生入侵, 错误的发展政策等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远远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因此,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应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将其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2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总结
2.1 薄弱的文化基础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
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文化生活的期待不断增强, 而薄弱的文化基础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随着发达科学技术在农村
个重要因素, 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 通过培训、引进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 (2) 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 政府要在资金上做出安排, 资助开展各种培训以提高其农业新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服务和管理的能力; (3) 重点培训村干部、种养大户、流通大户等具有较强信息需求的服务对象, 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分析能力, 再依靠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 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 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新疆地方特色、民族人口及分布情况、地域文化特性, 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步骤和管理手段来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的农村信息资源库和综合农村信息软件平台,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信息化知识水平。这样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村镇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中的广泛运用, 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大大减少了劳动负担, 使人们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从事文化活动;另一方面, 现代传媒对农村的影响力随着传媒在农村的广泛普及日益增强, 使农民接触各类文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 参与文化互动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2)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突出的表现在对文娱消费比重的增加。 (3) 农村义务教育和各种技能培训的普及, 使得农民文化视野不断扩大, 在文化载体的选择运用和文化内容的接受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主观性, 开始追求中、高档文化商品。
2.2 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
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缓慢呈现出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当前文化生活参与方式单一的巨大矛盾。目前我国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途径、形式和渠道非常单一, 在农村许多地方, 农民看书难、买书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而“文化下乡”活动只是杯水车薪, 远远无法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此外,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使得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步履维艰。
2.3 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倾向依然存在
农村各级党委和乡政府在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 对农村给与了高度关注, 如修建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上的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进程农民
推进, 巩固民族团结, 促进和谐新疆。参考文献:
[1]王华丽, 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
以新疆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1) :190-192.
[2]孙霞、蒋平安、柴仲平,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8) :106-108.
[3]李道亮,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4]崔玉玲、段金荣、伏晓慧, 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2) :59-60.
樊露露 (1984—) , 女, 汉族, 四川人, 石河子大学图书馆, 馆员,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 研究方向:农村信息化。
工培训工程等保障工程的出台等。但从总体上看, 这些政策主要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 对农民群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满足和建设仍止步不前。特别是有些基层领导人观念落后守旧, 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 让农民增收就行了, 至于文化发展好坏无所谓。还有部分领导重视政绩工程和个人英雄主义, 把主要的精力和财政用在发展经济和追求GDP的增长上, 忽视了基础文化的发展, 对文化经费的投入也是能省则省, 远没有达到中央关于发展基础文化财政投入的百分之一, 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缺少活力, 后尽不足。
2.4 不良文化入侵, 落后文化滋生
农村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正确的引导, 使得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被低俗、恶俗、媚俗的文化所占领。如农村的赌博之风盛行与群众文化生活空虚、需求得不到满足息息相关。此外, 在农村乡镇集市红火的背后, 也存在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如江湖术士摆摊设点进行算命、装神弄鬼, 坑蒙拐骗的现象也存在, 这使得封建迷信思想沉渣泛起, 破坏了乡土的淳朴风气。文化渠道和形式的单一, 使得各种盗版书刊、非法音像制品大行其道, 淫秽色情光碟被大量出租和出售, 这种现象在农村并没有明文制止, 也没有管理部门进行引导和驱除, 严重毒害了农村的社会风气, 污染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稳定的因素发生, 对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3.1 树立科学发展观, 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镇尤其是基层政府领导对精神文化的认识水平和决策水平关乎到农村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 文化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文化建设不能仅局限在为人民办几件好事, 也不能理解为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 更不是一件短时期的政绩工程。乡镇各级基层政府领导应该在上级党政府的领导下, 严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 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 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不能厚此薄彼, 应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较高的战略层面给予高度的重视, 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当地的长远社会发展规划中,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相结合。
3.2 加大财政投入, 多渠道增强农村人民文化接触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缺少财政资金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经费的问题, 一方面, 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先进、高端、时尚的文化引入和着地难;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文化消费能力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因此, 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就需保障资金投向和调整, 确立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 加大前期经费投入。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 政府合理分配财政收入, 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贡献。应将有限的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文化室、传播站的建设, 使得农村文化活动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领导队伍引导, 促进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 还可以集中使用资金, 搞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设施建设或其他文化项目的建设。 (2) 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文补文等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活力的活动, 纳入市场经济机制, 使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完全依靠国家, 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高联姻的契机, 一方面, 强化文化系统中人员的商品经济意识, 用经济知识辅助文化多维度发展;另一方面, 文化作为商品具有极高的价值, 用文化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使文化活动既创造出社会效益, 又带来经济效益。
3.3 重视人才培养, 抓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建设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的基本力量,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和主要阵地,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具有十分鲜明的公益特征。因此,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将文化站作为第一线的公益事业单位进行配套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站的作用, 创新机制, 明确责任。主要可以通过如下方面抓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建设: (1) 坚持落实农村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 保障农村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各项福利政策, 重视人才的培养, 尽可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 提高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业务素养, 通过加强对专职人员的文化培训, 使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服务能力, 文化内涵等。 (3) 实现竞争应聘上岗的就业机制, 吸纳优秀的人才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 切实增强文化事业的内部活力。
3.4 着眼提高农民素质, 开创“大文化”建设新格局
农村文化建设源于农村, 服务农村, 在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注意对农民整体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 只有从农民中来, 才能真正做到到农村中去, 服务农村群众, 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文化”包括社会生活思想道德修养、品德风尚、教育体制、医疗卫生环境等多方面, 因此, 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格局, 应把握好三大要点: (1)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注意到了对进城务工农民技能的培训, 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 但是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等弱势群体。因此, 应该重视弱势群体, 打好农村基础文化大后方。 (2) 注意文化的全面发展。“大文化”的内涵在于全面, 即思想、文化水平、知识、技能、娱乐、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发展农村文化时, 要体现各个文化方面的综合与平衡, 杜绝偏一门的现象。此外, 还应大力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文化的较好发展和广泛延生提供物质支持和保证。 (3) 注意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结合。文化作为第三产业, 发展较好则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发展农村文化中, 政府部门要意识到这一点, 将狭义的文化概念向广义的文化延伸, 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歌跳舞的狭隘偏见, 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定位于满足农民“求知识、求富、求乐”的综合化需求之中, 在文化活动中融入多元化知识, 如科技、法律、经济、市场知识等, 让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收获乐趣的同时, 更能领略到致富的本领和较高的精神文化思想, 充
秦皇岛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王芳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河北秦皇岛066004)
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 其构建的
程度和水平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首批28个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 秦皇岛市在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应努力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创新农村文化服务方式、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等, 这将对秦皇岛市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把握机遇, 努力构建农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 秦皇岛市不仅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创建目标、建成国家示范区, 还要从本市实际出发, 制定一系列政策、培树一批典型、探索一条路径、形成一套机制, 为秦皇岛市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当前要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具体来讲, 就是充分发挥市级文化部门的辐射带动作用, 着手建立完善以县市区“两馆”为龙头, 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 以村级农家书屋、文化室和农村文化中心户为载体的四级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发挥市图书馆、歌舞剧团、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等市级文化部门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文化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倾斜, 改善农村文化资源缺乏状况, 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是秦皇岛市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两馆”龙头作用。要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两馆”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两馆”和电影队的龙头作用, 推进分发挥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总结
综上所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也是响应党的第十七大, 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然而, 从我国农村文化的普及情况来看, 其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 农村现有文化体系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薄弱的文化基础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倾向依然存在;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不良文化入侵, 落后文化滋生。解决农村文化落后, 提高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1) 树立科学发展观, 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乡镇各级基层政府领导应该在上级党政府的领导下, 严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 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是完善乡镇文化站枢纽功能。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核心和纽带,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争取资金加大对各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力度, 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不断提高乡镇文化站的综合服务水平。
四是进一步发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基础作用。近几年来, 农家书屋、文化室和文化中心户发展较快, 在农村文化工作网络上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目前, 需要进一步解决经费, 加强管理, 引导农民朋友积极参与, 建设更多、更实用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点。
2改善条件, 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随着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 秦皇岛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 全市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相对落后, 特别是基层和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当前, 要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 以县、乡 (镇) 和社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为 (2) 多渠道增强农村人民文化接触重视人才培养; (3) 抓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建设立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4) 开创“大文化”建设新格局, 在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注意对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只有立足于农民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农村。
参考文献
[1]王娜娜, 浅谈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魅力中国, 2010年第22期.
[2]魏侠、李辉, 谈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民营科技, 2012年第03期.
[3]张瑞雪,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年第11期.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文化;设施;经费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及大量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迁移,给农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农村经济构成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主体实现了工薪化,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持续的动力。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没有质的改变。农民的生活仍然很单一,几乎所有的文化活动就在一台电视机上,不少农民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或打牌,农村甚至成为不法团体开设赌博据点的基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极不协调,农村文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国人素质的普遍提高,同时也带来社会治理的系列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迫在眉睫。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讲,近年来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公共文化报务体系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制约,急需克服和破解。
1.1农村文化设施普及不够,发展失衡
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也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而基层文化设施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多。乡镇文化馆或文化站不是没有图书室就是面积不足,文艺设施更是少得可怜。有的挤在一些破旧的校舍厂房,有的还是借用其他房屋,作为临时站舍,且站舍设施大多较落后。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总体落后的面貌也没有根本改变。
1.2农村文化队伍人员缺少,素质偏低
当前,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存在着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现象。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大多工作人员从事乡镇(街道)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大多数文化干部处在“荒自己的田,种别人的地”的境地。村级文化管理队伍更是薄弱。
1.3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
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如农村文化建设没有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也没有配套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资金配套;新农村文化建设年很多活动因缺少资金得不到全面深入开展。
1.4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各种文化下乡形式不是十分贴近农民的需求。老百姓反映例如吴江的十镇联动文艺汇演相对集中,时间安排紧凑,很难有组织有规律的组织起系统性的农民娱乐活动。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解决问题。
2.1文化体制方面,转换机制,探索新路
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或文化馆)作为事业单位由财政投资、政府包办,人、财、物公有化,公有公营的主体决定着农村文化工作越来越与市场脱节。农村基层文化改革必须立足公益性前提,走市场化道路。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地利用文化资产,制定规划和具体措施,挖掘本地文化市场潜力,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要由过去主导、主办文化向管理、协调文化转变,文化中心由过去行政和管理职能向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职能转变,扶植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经营团体,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允许其市场化经营,既保持其传统,又形成市场生命力。
2.2文化设施的长效运营机制
针对现有文化设施的短缺、老化问题。一要保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加强、维护现有文化设施,保障现有设施的使用率,收回被租赁和挪用的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农村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要建立农村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尝试多种运营模式。推动现有行政直属运营单位改革,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鼓励政府采购和外包服务,调动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的积极性。
2.3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支队伍建设:一是农村文化管理队伍,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把文化干部的工资待遇纳入镇乡、街道财政预算,解决文化干部的后顾之忧;二是农村文艺表演队伍,包括文艺下乡队伍的建设培养等;三是文化经营者队伍,通过规范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四是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来努力提高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农村文化工作层层有人管,环环有人抓。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民间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要通过改革文化队伍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培育各类文化活动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
2.4落实农村文化资金保障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当前,要发展农村文化,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出;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财力、人才,联合运作,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投入机制改革,对政府和集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可采用项目评估、以奖代补等方法,提高投资效益。要采取减免税费的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兴办民营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2.5解决文化产品、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是加大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创作力度。二是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持续深入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村活动,继续持续开展吴江“区域文化联动”特色品牌活动。三是利用网络等新兴传媒聚合农民团体,例如,使用网络开展农民社区共建,棋牌比赛等等,充分利用新的方法凝聚农民生活、开发文艺产品。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4
发布日期: 2014-11-08 发布:
1.我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本次调研范围内共有69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62个中心村,149个基层村,现已完成了33个中心村以及86个基层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区外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做法进行了调研。从房屋建设、村庄组织、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希望从中收获一份宝贵的经验,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与参考。
2.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并且期限较短,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划仅局限于城市和城镇范围内,农村规划覆盖率较低,农民建房无序进行。在编制规划中,某些地方有短视现象,规划的年限较短,势必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不仅要做好近期规划,还要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
(2)自然村庄规模散、小。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农村建房主要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发展,形成了马路村、河沿村,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一庄,既不成线,更不成块,“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这严重影响了我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3)农村居民点建设管理薄弱。有些乡镇有农村居民规划点,但进居住区的少,在老宅基地翻盖多。究其原因为: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少、管理范围大,致使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和措施,各行政村的职能和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三是乡镇政府忙于招商引资、经济工作和计划生育,忽视了农村规划和居民点的规划建设。
(4)城市规划代替村庄规划,缺少农村特色。有些村庄套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划农村,忽视了农村经济的特点,把村庄建成了城市小区,这既不符合农村实际,也给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新农村建设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加之农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很大。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特色的角度来规划农村现代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才能使规划的实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5)趋大攀比,实施困难。某些官员急于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政绩,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的经济实力,盲目攀比,超过了农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规划只有立足现有的基础,以不增加农村负担为前提,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才能把规划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3.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建议
3.1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十分必要。一是要统筹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把“实施村”的村级规划完成情况纳入考核,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规程,使规划的编制有章可循;四是与规划内容相关的部门要联合协调,科学预测未来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资源变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保证编制质量;五是要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六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
3.2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是其关键所在,应将其放在首要位置。而改善生活则是新农村规划之中农民最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对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实事求是的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可以一方面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要注重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两者之间的统一,不能够将发展农业生产与改善农民生活两者之间教条的割裂。同时,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时刻将规划的受益体落在农民身上,要能够以服务于农民为主要导向。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能够积极的听取农民的心声,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3.3稳步推进、统筹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立足现状,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依据不同农村类型,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对于有经济实力、有改造条件的村庄,可先行进行试点,用市场经济机制带动其它村庄的规划建设。要从政策上鼓励、经费上支持、技术上指导、程序上规范,村庄的深度规划要成熟一个编制一个,稳步前进。规划要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按照规模适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要求,制定村庄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方案,解决好村庄总体布局问题。
3.4尊重民意、特色发展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和吸纳村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大会等形式,请村民为建设规划出谋划策,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使规划更贴近实际、切合民意。在规划村庄的空间调整上,更要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对于那些农民群众总体富裕程度确实较高、且旧村改造的意愿非常强烈的村庄,应鼓励其在高水平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拆旧建新进行整体改造;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村庄,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不搞“劳民工程”和“形象工程”,要尊重农民意愿,把立足点放在环境整治和局部改造上,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5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建设过热,空壳农村现象越来越多。这不是好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农业国,一时间在短期内摇身变成工业化国家,有点过于乐观了。要看到我国从战略需求、能源工业都不具备条件,农村相对稳定必须长期保持。人是所有社会关系总和,人留不住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做留人工作至关重要。要留住农村青壮劳动力,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建起核心村,中央出台新农村建设从方法步骤来看也是在做这项工作,但要拆乡为村。目前,乡的作用已经非常弱化,可聚积了大量人材。把乡党委化成若干个总支分布到各个核心村中,有利于农村带头人存在,吸引人材回归,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农村生存率。二是要创建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硬件东西固然非常重要,村村通、免收农业税、开展医保试点等国家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软件也很需要,比如:农村人材的奖励、物流系统开发管理、人文艺术的传承就必须靠各阶层去培植、去抓。三要有大自然村感知,农村结构很有自然区域性,用以点带面,以村吸村阶段性工作办法,效果会更为好。
2.抓特色产业意识不强,导致农民寻求不到生存出路,农民生活质量不高,一些应有的待遇得不到保障。
农村产业也要有“百姓争名、百家争利”的“双百”方针,要众有我特,走村村特道路,要想方设法树品牌、打产品。从现实情况来看要立足
以下三个方面选取特色农业产品。
(一)立足用地理优势选取特色农业。根据所在地位置帮助、引导农民种植适宜的农业产品,改造原有大众化、低产业产品,积极争创品牌。
(二)立足传统产业选取特色农业。传统农业有一定渊源性,从传统农业中选优、稀、特产品,扶植其发展。
(三)立足人才状况选取特色农业。人才对农业产业结构起关键性作用,发现、培养、保留农业人材,运用人才优势寻求名优产品培植。特色产业上去了,会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农业人材回归,增强农村发展底蕴,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有了特色农业产品,农民收入就有着落,生活水平自然会提高,农民享受国家优惠待遇就会更充足。
3.运用保障机制不活,导致农民日常活动依存无度,成了弱势群体,一些很好的利民措施得不到体现。
农民利益问题能否得到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课题,关乎民生、民权、民心的综合指数,不容忽视。要做好这项工作也要强化以下力度。一要不断完善立法机能。中央为民立了不少法,但法与法之间重复现象存在,部门争夺法理利益矛盾是益加剧。这就要求各级立法机构要统筹权衡,突出重点为民立法、为民理法。切实把关系农民利益理清楚,上升为大法,尽可能避免钻“法空”现象发生。二要落实监督功能。当前各级选举只注意到乡以上人大代表产生,农村的主任选举县以上精力不够集中,把担子压到乡、镇上,殊不知农村主任选举是我国现行阶段最直接选举,把握不好就出现买票、卖票、打架斗殴现象,或群族说了算。选不出真正带头人,农民对选举失去信心。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6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基层组织建设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诸如“五好支部创建”、“双培双待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管理”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基层组织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支部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战斗堡垒得以巩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发挥,为稳定农村形势、加快农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纷纷出现,农村工作面临着新一轮的严峻挑战。在某些地方,个别支部、个别干部身上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之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从事农村基层工作近三十年,现从村级的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支部活动开展以及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就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班子建设方面
1、村党总支书记难选
村级班子建设首先是人的建设,尤其是班长——总支书记的配备。一个优秀的总支书记要求政治素质过得硬,发展经济有思路,群众方面有基础,可是目前农村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村总支书记的选拔成为村级班子建设中最大的难题。原因是:(1)现任村书记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上述的三个要求。前些年,在选配支部书记时,往往侧重于行政管理型,能把化解民事纠纷、完成上级各项任务方面等事干好,就是好干部。但这些干部往往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村干部,已无法再干下去。现在相当一部分村总支书记文化程度不高、思路不广、办法不多、争先进位意识不够,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的能力不强,群众对此反响比较强烈。(2)具备条件的不愿意干。众所周知,现在村干部工资待遇较低。尤其是村级负责人,他们得到的报酬和他们的付出远远不成比例,与“按劳分配”严重脱节。而且由于多方面原因,他们工作风险大,容易得罪人,有时候即使是为群众办好事,但也未必能得到承认和理解。这些都使得一部分优秀人才对“村官”望而却步。(3)选拔配备的范围有限。大多只能局限于本村,跨村当村官缺乏群众基础,再有才能的人也很难开展工作。
2、村班子难配。
原因是:(1)由于农村干部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素质稍高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外出务工经商等渠道离开了本村,致使有的村选拔干部只能是“矬子里拔将军”,因此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距较远。(2)选举出来的干部不一定能胜任工作。应当承认,目前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还没有高到没有私心的地步,村干部选举往往被大家族势力、经济实力等左右,同时受干部的结构、选举条件(如:年龄、文化、性别等等)的影响,会导致选上不能用,管用的选不上。有的人动机不纯,从当干部那一天起他就不是想如何为群众办点实事,而是为了个人的发家致富,或者是为了本家族的利益。此外小村并大村后,群众小村概念根深蒂固,干部分配还要兼顾到各个小村,这样就会出现选上的没有好职位,没选上的得安排好职位。(3)不靠选举不行。这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靠行政命令指派任命村干部是违法的。这就造成了有的人为了选票,工作没有力度,怕得罪人失票,选上后因曾有求于人拉不开手脚,因而完不成任务,尤其是计生手术之类的硬任务。
3、村干部难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几千年来的封建残余思想和观念,给村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本位、等价交换等思想和意识开始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产生,干工作论报酬、做事情讲“实惠”,造成对村干部的管理越来越难。这是因为:(1)由于决定某个村干部能不能干的主要是是群众,党委政府对其任免决定权严重削弱。因此他们在开展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宁愿得罪上级而倒向群众。因为得罪上级是一时的,下次选举还可以东山再起;但是一旦得罪群众是就一世的,他就有可能永远当不上村干部!这时候一些政策的落实就会遇到来自村干部自身的阻力。(2)村干部待遇低。有的人是为了面子当村干部,有的是碍于情面干的,当前的村干部报酬对其无太大吸引力,无论政治还是经济的。(3)当前农村的工作形势、环境都不大好,村干部压力大,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4)村干部的整体素质还达不到现实农村发展的需要。绝大多数村干部还没有从旧的工作理念中转变过来,工作方法陈旧,“官老爷”思想严重。有的人见到利益就容易产生私心,处理问题时有失偏颇,缺乏公平。也有的缺乏气度,心胸狭窄,工作时只想到家庭家族利益、小团体利益。
二、党员队伍建设方面
1、支部缺乏凝聚力
一个组织,没有凝聚力,就没有战斗力。当前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应当说是不够强的。原因有三个:(1)大环境使然。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个转型期。行政部门乃至村级组织的工作方法正由过去的指令慢慢的转向指导,职能也应由过去的领导逐步转向服务。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党组织在这种转变中速度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工作方法老一套,缺乏活力,成效不显著,很难吸引党员群众参与到党的组织建设中来。(2)小环境决定。相比较而言,我们整个皖北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手中无米就唤不来鸡。相当一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来源和积累,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党组织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关心帮助不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群众有意见。我们不能抱怨党员群众功利心强,因为飞蛾具有趋光性,动物具有趋食性,人都具有趋财性。特别是经常在外务工的党员群众见惯了苏浙的发达,回到家再看到本地的落后,他们从心里就对当地的基层组织有一种无形的抵触心理。(3)社会发展转型中村干部各方面素质跟不上,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能给群众带来什么,群众求干部不如干部求群众的时候多。
2、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
受经济观念转变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党员专注于自己发家致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普通党员自身的优越感、荣誉感不强,和一般群众相比没有什么优先权,他们担心发挥模范作用影响自己致富。有能力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了,留在村里的党员本身素质就不高,年龄老化,知识退化,能力弱化。年龄偏大,难以发挥带头作用。能力偏弱,无力发挥带头作用。
3、发展党员难
这方面原因有四个:(1)党组织吸引力减弱。过去党票是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现在农村发展党员要靠分指标,给任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党员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只有责任没有报酬。各级组织对普通党员,尤其是农民党员只提要求,不给关怀,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2)个别村干部尤其是基层组织负责人心胸狭窄,怕有能力的入党后,在群众中威信超过了自己,担心这样的人将来会夺自己的“权”。为达到长期任职的目的,当这些人想入党时,不是举贤荐能,而是百般刁难,极力压制,优秀年轻人被他们拒在党的大门外。(3)有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宗族观念、小团体观念严重。发展党员大多是“圈子里的人”或听话的人。对那些想入党但平日跟自己关系不好或一般的人,怕将来选举时驾驭不了,不和自己站在一条线上,因此控制这样人入党。(4)发展党员观念陈旧、方法落后。一些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入党必须主动申请,组织没有必要去动员农民入党。同时,不少农村青年认为,如果组织不授意,自己不能冒然写申请,时间一长,一些农村优秀青年在消磨中便放弃了入党的念头。也有一些村支部书记思想落后、观念守旧,总是以老眼光、旧标准来衡量入党积极分子,总是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和潜力,求全责备,不给那些不够成熟、但有潜力的青年以培养锻炼的机会,使一些思维活跃有经济头脑的青年难以在支部大会上通过。
我在下村调研时,曾经有个村书记这样说:农村想入党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自己想当干部,或亲属亲信想当干部的人。另一种就是“少脑子的人”。这句话虽有偏颇之嫌,但也道出了当前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发展的尴尬。
三、党组织活动开展方面
面对农村基层党建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不少基层党组织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党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主要因为:
1、无人组织。村干部报酬待遇偏低,与一些迅速富起来的农民相比,经济上差距较大,“付出”与“受益”不均衡。加上对村干部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干部开展组织活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在其位,不谋其政”。
2、无处开展。普遍缺少标准的、现代化的能够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活动场所,阵地建设步伐缓慢。
3、无钱办事。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比如学习沈浩同志,想组织党员干部到凤阳小岗去切身感受他的先进事迹,但经费从何处来。
4、无人参与。部分普通党员对开展活动没兴趣,参加组织活动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收益,而且参加多了会影响自己发家致富。党员流动量大给活动开展也带来一定的难度。有的村有一半以上的党员在外务工经商,有时党员大会一年也难开上一次。
5、活动方式老化,缺乏创新。受条件、组织者的能力水平限制。现在农村党组织活动还大多是开开例会、读读报纸、看看专题片等,形式内容都没有新意。有的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把组织活动作为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有的过分突出实用科技活动,弱化了政治理论教育;有的没有根据农村党员的文化层次,盲目照搬外地先进经验,操作性差。除非是硬性任务,一般情况下,没有党员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
四、制度建设方面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对党员管理出台了很多的制度,凡事都强调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事实上制度不仅有而且全,但是坚持的不多、落实的不够。很多制度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收在盒子里”的摆设,大多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真正落实到位的太少了。这是因为:
1、有的制度标准定的太高。不要说普通党员,就是干部党员也做不到。世上没有不吃草的马,有些制度却“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如“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这些党员之所以没有职务、没有外出务工经商,应当说他们本身各方面能力、觉悟就很有限,我们却要把他们应推到一线办事管事,而且只给责任,不谈报酬。再比如“党员联系户”:按照当前农村实际情况,一个普通党员要联系20至30个农户,试问:普通党员有这些能力和精力吗?
2、有的制度千篇一律,不切实际。好多是上级在办公室统一弄好下发的,根本不考虑各支部的现实状况,城镇和偏远农村情况不同,支部的任务怎么可能一样呢?为什么要用同样的制度来管理呢?
(3)缺乏落实制度的必要的政治、经济保障和相应的监督措施。村级组织目前以自治为主,宗族势力普遍比较严重,受农村党员素质低、经费不足、监督机制不到位的限制,一些制度落实起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意见和建议:
1、严格落实村干部的“一定三有”,解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要让他们:(1)工作有保障---目前急需解决没保障、缺安全的问题以及待遇问题、保险问题(既要给政策又要给钱才行)、反对者无中生有的诬陷上访问题。(2)干好有希望。目前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村干部报酬转财拨,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等,这可以说是曙光初现,希望能够迎来更加灿烂的阳光,让我们的村干部在工作中得到组织上更多的政治关怀。(3)退休有所养。有几人真正能干到退休呢,应切实解决好离职后的问题。
2、积极为村干部松绑、减负、降压。现在好多部门行政行为、商业行为事事都让我们村干部去做,往往还用评比等机制来给他们加压,有时有的村一个月要迎接一两起来自上面的检查。上面千根线(文化、土地、综治、卫生、安全、计生、公安、民政等等),下面就一个小小的村委会的那么几个人,村干部工作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这怎么能够让他们有心思搞好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呢?
3、适当增加办公经费。2000年定的标准至今一直没变,随着物价的上涨,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村级组织正常活动的需求了。
4、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同时也要加大对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教育力度,增强其集体主义观念、大局观念、长远意识。结合农村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发挥作用,受到教育。可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培训,创新培训模式,不要把培训局限在教室里,要把活动更多的安排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种养基地。通过各类培训途径,积极为党员干部“补脑”“充电”,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
5、出台相关政策。让普通党员有荣誉感,得到与其付出相应的回报。支部是核心,周围是党员,外围才是群众。核心发出的光和热,首先感觉到的应该是党员,其次才能是群众,若跨过党员直接给群众会出现“夹冷层”形成“夹生饭”(有违自然规律)。用政策、用光和热促进先进人物积极入党,让普通党员争做奉献。积极创造环境,激发普通党员的参政、议政热情。
6、在坚持和完善选举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政策。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愿意当村官,争着当村官。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7
当前农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安仁县两所县属高中现有在职教师367人, 最大年龄60岁, 最小年龄18岁, 最高学历硕士, 最低的高中, 年龄及学历差距很大。因此, 他们的素质、涵养、师德水平差异也很大。大部分教师忠于职守, 辛勤耕耘, 为人师表, 无私奉献, 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赢得了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同时, 我们也看到, 当前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教师的行为有损人民教师的形象, 给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过去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除了作统一要求外, 缺乏相应地提出对各个层面的针对性的要求, 而是“和尚通厅唱”, 因而效果不明显。我们认为, 应该就教师的年龄及学历等状况做若干层面特点分析, 在对教师提出总要求的情况下, 因层而异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这里我们把调查对象按“年轻奋发型、壮年稳定型、老年经验型”分三个层面, 现就这三个层面作一些分析。
1.年轻奋发型:这个层面的老师年龄均在35周岁以下, 其现在的学历现状大体在大专 (含在学) 以上, 思想活跃, 各方面进取心比较强, 教学业务能力也较高, 对评教学能手、进城等特别感兴趣。但他们的思想相对不稳定, 易患冷热病, 且血气方刚, 极易变相体罚学生。
2.壮年稳定型:这个层面的教师年龄大致在36~45岁左右, 教学水平一般, 教学业绩不是很突出。他们处理各项事务大体采取按部就班的做法, 敬业精神和进取观念淡化, 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3.老年经验型:该层面的老师年龄均在46岁以上。他们的学历不怎么高, 但各方面经验丰富, 处事自如稳重, 工作能力强, 很多都被评为高级教师。在这部分人当中, 除了做一些正常工作外, 进取心较差, 教学创新能力不高, 有的等待退休, 有的得过且过, 有的甚至认为进入了保险箱, 因而为人师表淡漠, 无所事事。
典型师德问题分析
1.私欲膨胀, 物欲上升。
在拜金主义思想侵蚀下, 有些教师私欲膨胀、物欲上升。有的利用学生家长的权力达到自己的某些功利性的目的, 如本人或亲属的工作调动、升迁、聘用等;有的利用教师权威向学生和家长推销资料或其他商品以谋取利益;有的本职工作敷衍, 把主要精力放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家教上, 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
2.不敬业、不爱生。
有的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无法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学习和发展。看见学生特别是调皮的、有个性的或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心烦, 不能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 无法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的差异和所犯的错误。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 只关注学生的考分。
3.不尊重学生人格, 言谈举止失范。
个别教师教育缺乏民主、缺乏人性, 歧视、讽剌、挖苦、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极个别的甚至聚众赌博, 言谈举止严重失范。
4.不读书、不思上进。
信息化时代, 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许多人的骨髓, 教师中除了看教科书和少得可怜的教辅用书外, 从不看书看报的大有人在。学校要求上交的年度论文是请别的老师从网上下载的, 电脑是用来聊天、打游戏的, 业余时间是用来打麻将、搞家教的, 继续教育是应付拿学分的。
映射的问题
1.新形势对师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⑴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传统师德的冲击。
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期, 且日趋成熟, 市场经济追求最高利润, 希望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回报, 这是市场经济效益原则和价值取向的规律, 这与高付出、低回报, 或者说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传统师德修养格格不入, 许多教师面对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 出现了许多困惑, 将市场经济利益原则自然地移入教育领域, 表现为乱收费乱办班, 拿多少钱做多少事, 做有偿家教, 甚至热衷于学生家长的请吃、送礼等不正之风。
⑵教师职业的尊严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在国民经济十六大行业中, 教职工的平均工资排在第十一位。教师职业地位在政治上高, 经济上低。但人的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地位, 所以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给“光辉”职业投下浓重的阴影。同时, 学校内部个别领导在批评教师工作失误时, 不分时间、场合、强度, 不讲究方法艺术, 教师应有的尊严受到伤害, 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失去激情。
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校重质量、轻师德建设导致教师师德下滑。
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如腐败) 反复作用于教师, 他们看在眼里, 闷在心头, 经过郁积发酵, 其异态心理悄然而生。另有个别学校领导政治素质低, 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 趁“内改”及“校长负责制”之机滥用职权, 导致人心混乱, 教师则上行下效, 致使校风不顺、师风不正, 削弱了学校行政执行力。一些学校领导只重视抓教学质量, 考核不全面, 不重视师德建设, 其结果是学校质量上、师德师风下。一些教师不拘小节, 法制观念淡薄, 酗酒闹事、打牌赌博、脏言秽语等有辱斯文的现象时有发生, 形成只关注职称、工资和蝇头小利, 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不复存在, 无暇关注社会, 不再憧憬未来的庸俗师风。
⑷学校物化方式管理对教师师德的间接挫损。
一些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管理中, 一味照搬企业管理模式, 对教师工作进行精确量化, 进行物化管理, 忽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和艰巨性, 缺少人文关怀, 缺乏人本思想。另有不少管理者一味放大压力的作用, 不断在工作任务、目标、要求上施加压力, 在纪律、考核、奖惩上严格把关, 用强制性的手段监督教师的工作行为, 在不经意中给教师造成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削弱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教师不堪重负, 为完成教学目标, 就出现体罚、变相体罚甚至暗示学生考试作弊等有违师德的现象, 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教师个人修养不够, 另一方面也拷问着我们的管理艺术方法。
⑸在教师评价上, 现行的一些关于教师评价体系, 还未能较好地产生客观、公平、公开、公正地综合评价每一位教师工作业绩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仍以十分重要的位置制约着对每位教师工作的评价。由此而产生出老、中、青三个层面的教师各具特色的短期心态:老教师认为有资本, 等、靠, 不思进取;中年教师认为工作上没少干, 好事没多得, 不愿进取;青年教师每每受到来之经验、定势等的束缚, 不敢进取。
2.教师队伍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
⑴在自身素养方面, 普遍存在重视业务能力的提高, 忽视政治素养提高的倾向。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要求不够, 普遍忽视对教育法规的学习, 依法执教、以德立教的意识不够强, 不尊重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上自觉性较差, 以身作则不够, 在学生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 重智轻德, 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漠视学生品德的养成;在班级管理上, 注重抓学习成绩, 忽视学生的思想状况, 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
⑵在教师形象的自我定位上, 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 相对忽视个性魅力的培养。
在学生和家长问卷中, “最不喜欢”的老师一项, 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选择率最高的都是青年教师;学生问卷中, 该项的选择率超过20%, 占该年龄段青年教师的27.3%;在家长问卷中, “有无违背师德现象”意见最集中的也是青年教师。可见, 青年教师的个性素养和人格魅力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⑶在教育理念上, 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大部分农村中学教师远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及服务观等诸多教育观念非常滞后。谈及教育, 只注重文化知识传播,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只重智育, 轻视其他。谈及质量, 把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看得重而又重。谈及人才, 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把成绩好的学生看成是人才, 其片面狭隘之谬尚不自觉。这种观念的偏狭, 必然导致服务观的倾斜。
⑷在业务能力上, 中老年教师业务素质相对滞后。
科技的高度发展促使文理相渗相通, 作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必须既专且博, 而现今教师的现状则令人堪忧:语文教师不懂理科常识, 遑论新科技;数学教师常写错别字, 更不能正确规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绝大多数教师不识五线谱, 不懂色彩、线条……为此, 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充电和补充营养。
⑸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师德的弱化。
不少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到工作的盲目, 成就感的丧失和激情的消逝, 甚至失去了目标和追求。有些教师自我期望值过高, 一旦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 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 理想幻灭、精神沮丧。同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种种利益冲突、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教师心理失衡, 部分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或在学生面前行为失范, 或自甘平庸, 失去对事业追求的信念。
解决问题的对策
1.针对新形势, 师德建设所应采取的策略
⑴师德建设观念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主动融入到社会改革洪流中, 看到社会的进步, 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生品位, 在奉献中获得满足, 在付出中找到乐趣,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最大的幸福, 看到市场经济建设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就不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同时, 我们讨论师德修养, 不能脱离教师是普通人, 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那种不顾教师的工作特点, 压制教师的合理需求, 用超常人的眼光来看待教师, 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我们应当重视教师的各种需求, 尽可能不断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在奉献的同时获得回报, 让教师获得应有尊重, 使广大教师不为衣食所累, 有更多的精力专心育人, 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满意感。
⑵师德建设要注重人本关怀。
有些时候, 教师的工作是无法量化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因此, 在制度管理中, 一是要把握制度的宽与严, 二是要把握制度的精与细。要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同时, 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尊重、信任, 让每一位教师都能释放出生命中的最大潜能, 心情舒畅的建功立业, 从而自觉提升师德修养。
⑶师德建设体系要规范科学。
构建现代师德体系, 不能仅仅靠说教和批评, 而要作为一项重塑教师灵魂的综合工程, 要从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 只有当师德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为教师的工作准则, 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成为自己的习惯, 师德水平才会达到新的高度, 否则这样的规范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文件上、制度上和墙面上。在管理上, 除注重制度管理外, 还应注重思想管理和学习管理, 认同是软性的, 管理是硬性的, 刚柔结合, 双管齐下, 最终实现教师师德行为的规范化。倡导师德品质的科学化, 就是使新世纪的师德体系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在一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规律和生命规律出发的基础上, 要着力构建以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为核心的师德品质体系。
⑷师德建设要注重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不是搞运动, 不是一场风, 更不能走过场, 做表面文章, 而要将它作为学校目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良好的师风保教风、学风、校风, 要站在全面提升学校品位的角度来对待师德建设。学校的内部管理要有利于吸引培养一批批优秀专家型人才, 对于师德差、业务水平低、不适合当教师的人就请他们下岗或转岗。要逐步实行双向选择, 学校按建设和发展需要招聘教师, 教师按能力和意愿竞争上岗, 使学校具有生机和活力, 使教师具有责任感和创造性。盘活人才资源, 优化师资配置, 建立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 真正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⑸师德建设要重实际重实效。
各校要在教职工中开展以“立师德、铸师魂、正师风、强师能、树师表”为主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教育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注重实际效果, 在“三查两比一树”活动过程中, 要抓好“学、议、查、评”工作。“学”就是采用自学、小组学、集体学等方式学政策、学理论、学先进, 通过学习进一步解决好“服务人民, 奉献教育”的价值观、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议”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 理论联系实际, 议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整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议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在“议”中引导教职工明辨是非善恶,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查”就是查自己的思想、言行跟标准的差距, 采取自查和督查相结合, 在“查”中发扬成绩, 鞭策后进, 树正气, 立新风。“评”就是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评选表彰教师职业道德实践中的先进团体和个人, 在“评”中健全激励机制, 树立师表典型, 弘扬学习先进, 增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⒉针对教师自身问题, 师德建设所应采取的策略
⑴进一步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力度。
作为培训在职教师的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 应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大力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努力造就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的高素质教师,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可靠的保证。
⑵针对教师不同层面提出切实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当前农村养猪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篇8
徐 毅
廣西玉林农业学校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给予较大力度的扶持,畜牧业迅速发展,对畜牧业人才的需求也剧增。畜牧兽医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其适应性较广,且学生就业率高,因此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从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分析畜牧兽医专业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进而从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双师型”师资、改善教学方式、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已经成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然而,这方面的高端科技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非常缺乏,农民的素质也不高,这些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正在走向新的崛起,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但种种原因导致发展中仍存在着问题,职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依然面临就业难、升学难、生源减少的困境,要走出这些困境就必须深入分析现在中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应时有效的改革措施,力求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畜牧兽医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1 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不当、课程内容陈旧与重复交叉、课程名称不能体现职教特色等方面。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畜禽生产与畜禽疾病防治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及宠物驯养与保健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
1.2 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精细,不够实用
比如《家畜解剖生理学》中的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多糖等组成,物质转运形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等,这些内容对于中职生来说就过于精、过于细了,他们不可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就算勉强记住了,在现实工作中也用的很少。但很多中职学校的教材却包含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而且老师也安排了很多课时去讲授这些过精、过细的内容,结果是学生听不明白、听不进去,白白浪费了时间。
1.3 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
职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应有适当比例,应侧重专业课教学。而目前的教学安排上往往是文化课与专业课对半,甚至于在升学的情况下,文化课课时多于专业课;在教学手段上,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自身的问题,采用“黑板上种田”的普教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较直观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多数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实操课比例一直偏低,如某中职学校的家畜病理学的教学,一共安排了80个课时,但很多教师把这80个课时几乎都用在理论的讲授上了,用来实操的不超过10个课时,结果学生只记住了一些概念,却没有真正的认识和掌握。
1.4 师资专业技能尚不能满足专业需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我校的专业课教师虽然都是毕业于高等院校,但专业理论水平不足以适应当前畜牧兽医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毕业后大多一直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从事专业实践的少,教学上难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
2 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2.1构建“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随着畜牧兽医行业的不断发展,职业岗位及其能力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目标作为内容取舍与结构组合的标准,按照职业岗位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整合课程,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基础性与综合性,突出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与逻辑设计思路,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畜牧兽医行业主要岗位的生产流程为主线,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体,即专业核心课程加专业拓展课程两段式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中,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同时,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邀请相关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来校举办座谈会,讨论确定专业方向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任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认真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以培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以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加以设计,避免以“知识”代替“能力”设计课程的倾向。专业拓展课程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扩充,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与就业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使学生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增强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有利于学生职业、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2.2 根据中职教育的目标改革原有的教材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其所使用的教材必须具备新、实、变的特点。其中,“新”指的是所使用教材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纠正传统教材中滞后性和理论验证性问题,与生产第一线的最新技术保持高度同步,且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实”指的是教材不仅要针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还必须与企业、单位目前或将要使用的设备、技术相关联,不过也要注意避免过分超前技能的出现;“变”指的是所使用教材应处于变化状态,随着技术、设备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使学生所学技能有效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另外,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自行编制教材,比如阉鸡技术、人工授精技术都是社会上比较需要的,教师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专门编写这方面的教材。
nlc202309012141
2.3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历来是广大教职员工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传统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大多采用挂图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手法单一,还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科技水平的进步让网络互动系统、多媒体技术走进教学领域,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应用,此种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學生也容易被此吸引,进而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为此,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应尽快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将与教学工作有关的声音和图像带入课堂,高水平完成“实景”教学环境的构建,在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拓展他们的专业视野,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
2.4 提高实操课的比例,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开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在教学过程中,畜牧兽医专业必须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程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技能考核、工种技能培训与鉴定、执业兽医师考试、毕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使实践教学由“验证型、认识型、单一型”转变为“操作型、设计型、技能型”。
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与一些条件较好的畜牧兽医企业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以促进资源共享,从而共同发展。逐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互惠、互利、互动”的产学研运行机制,达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效果。根据生产需要,相对集中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畜禽饲养、管理、防疫、生产、销售等岗位实践,产学研结合,让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熟悉未来的工作岗位,培养、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了解企业,毕业后就能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岗位。
2.5 师资力量建设
教学师资水平的改革目的是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可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也可定期安排教师到现代化养殖场或兽医站去学习实践,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
3 结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能有更新更快的发展势头,经过一系列努力和改革之后,中职教育将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宏伟.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9(6):115-117.
[2]陈君辉.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2011,(26):70-70.
[3]罗永华等.产学合作教学模式使畜牧兽医专业办学步入良性循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341-345.
当前农村养猪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黎兆宗
安徽省定远县池河畜牧兽医站 安徽 定远 233200
【摘 要】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扶持生猪生产政策的出台与推行,农村生猪养殖数量在大幅度地上升,但是目前农户养猪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养猪业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农村;养猪;问题;建议
实践证明:农民想要富,发展畜禽养殖是条路。近几年来,一些农民通过新型农民培训看到身边一些靠发展养猪致富起来的农民专业户,看到他们开起了轿车,当起了老板,受此影响而纷纷转产、改行,走上了养猪之路,但他们既没有聘请养猪专业技术人员,又没有受过系统的养猪技术培训,仅凭满腔热情和从亲戚朋友那里学到的一点养猪经验就干了起来,结果饲养过程中问题多多,有的养猪场很快就倒闭,血本无归。那么农村在养猪过程中到底存在那些问题,如何解决,笔者通过多年的深入接触和走访了解,提出如下一些存在问题和建议以供参考。
1 选址、布局
1.1 选址
有的老猪场坐落在居民生活区,多年没有更新和迁址,甚至一些新建的猪场,也建在居民区,这严重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养猪户应想方设法迁址,使规模猪场距离居民生活区、公路主干道、生活饮用水源等场所均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规定,特别是新建场更要做到这一点。
1.2 布局
在布局上,生产区与生活区没有隔离;净道、污道没有分开;母猪舍、育肥猪舍等设置位置不合理,这样增加了疫病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加了饲养员的劳动程度。对此,应在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建立一道防疫隔墙,隔墙应为实墙,高度应在2m以上;生产区入口处要设消毒通道,配备消毒设施、设备,设更衣室,配备衣、帽、鞋和防护服等;要建立污水、污物排放通道,尽量做到污水直通化粪池,排污通道越短越好;同时,要设法不让雨水流进排污通道,雨水可不经收集处理直接排放到场外池塘或农田;猪舍一律建在生产区,设置位置顺序由里往外依次是母猪舍-产房-仔培舍-育肥猪舍。
2 苗猪引进
在猪苗引进上,大部分的养猪户自己没有生产方向,多存在科学选种意识不够,使得选留种猪部分不符合种用要求,商品仔猪弄不清是什么品种、是杂交第几代。对此,养猪户应该要选定生产方向,现在地方品种因肉质好,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生产方向;养母猪、还是商品猪要根据市场行情而定,仔猪价格高就侧重养母猪,肥猪价格高就侧重养商品猪;另外,行情好,饲养规模就搞大点,行情不好,饲养规模就搞小点,或只养部分母猪;自繁自养生产方向较好,但若自供不足,确需从外面引进苗猪的一定要来自非疫区,且经兽医临床检查健康,同时引进后要单圈隔离观察15d以上,无异常方可并大圈饲养。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当前我省基层团组织建设情况05-25
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19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23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08-26
对当前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看法10-21
当前组工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2-16
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6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