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2024-08-04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通用10篇)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1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对江夏区几个乡镇村采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几个学校,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还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 1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二)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当地村民的平均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目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除有极少数的家庭无人上学外,有40%的人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26%?50%,有5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51%以上。而在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51%以上的家庭中,有10%的家庭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这种家庭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必须靠亲戚朋友资助或借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三)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去了城市,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在武汉教书,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儿子、儿媳或者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这对减轻农

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2

一、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

农村的小学教育状况是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状况的最好反应。农村小学教育的好坏直接关乎中学甚至于大学的教育状况, 虽然我国的经济状况较之于过去出现了很大的改观, 在教育上的投入上比过去也更大, 但是基于我国的人口基数之大来说还是不够的, 当前小学教育事业的状况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 学校规模以及管理状况

农村的小学数量在近几年内的数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主要表现在数字上就是学校的数目在减少, 学校里的学生数目也在减少, 农村的人口分布相对于城市来说是比较分散的, 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的状况, 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小学的存在, 想要接受小学的教育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去。学校数量的减少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但是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的程度上又是有一定的优势和好处的。比如, 在某一地区人口不多, 设置一个小学来说是资源的浪费, 但是如果整合到附近比较好的学校中, 这样的话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就能够得到比较多的保证, 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加也有益于小学的教育事业。学校分布的混乱就给小学的管理上增添了很多难题, 因为学校的分布比较广, 管理区域内的学校数目相对较多, 在实际的管理上由于管理者的精力以及能力所限制, 管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上也不能够及时做到一致同步, 甚至于很长之间之后一些学校才能得到之前的教育方法。学生数目的减少是当前很多学校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学校的规模日益缩水, 因为人口的出生率在不断地下降以及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以及子女外出就读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况。

(二) 小学的教师结构以及业务水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 学生是学习者, 教师是讲授知识者, 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师会影响小学的教育状况。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 首先是教师的整体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再有就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这两个问题对于农村的小学教育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就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表现如下, 农村小学教师青黄不接, 年龄结构严重老化, 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甚至于超过退休年龄的教师仍然在讲台上教书, 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的限制, 农村的小学很少有人愿意来教书, 在师资上学校得不到年轻教师的补充, 教师的老龄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但是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一个人民教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老龄化的现象就表现出来了, 同时对于工作的激情也会大大地降低, 大不如从前, 因此, 这样的种种状况就会影响到小学教育的教学成果上, 教师的年龄断层的现象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也是影响小学教育的一个问题。农村的小学教师有很多并不是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 很多是半路出家, 直接开始教学的, 这样的教育效果来说可能是不尽如意的, 同时对于诸如美术、音乐课程的专业教师, 农村的小学也是严重缺少的, 很多的情况就是教师兼任, 带着一门主要课程的同时兼任着别的课程, 教师的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三) 教学设备欠缺

农村的小学教育的不足也表现在教学设备的匮乏上, 由于经费的问题以及其他各项原因的限制, 农村小学中的设备是比较欠缺的, 相比于城市的学校来说没有专业的电脑以及多媒体等设备, 甚至于简单的实验教材器具也是比较匮乏的, 这样的状况也会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

二、如何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针对这样的农村教育的现状,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的几点来着手改变农村的小学教育状况。

首先, 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农村的学生的家长以及学生都应该重视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理念上重视农村的办学, 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不能忽视小学教育而直接追寻更高层次教育的思想, 忽视了基础根基就不会牢固, 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来说将会是一个损失。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应该重视是这个问题, 采取各种各样的积极有用的实际措施投入到工作中来, 保证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朝气。

其次, 应该重视小学教育中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 优化小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师资是一个学校的储备力量, 有了良好的师资, 相应的教学效果就有了保证。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帮助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帮助教师能够及时地顺应与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 能够及时地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 通过相应的培训能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 使得教师的专业的业务水平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还应该重视教师的年龄结构的变化, 通过采取设立一些有益的条件来吸引年轻教师的加入, 使学校能够有年轻力量的储备, 这样对于学校的长久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多多地与临近的城市学校进行学习和联合, 采取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城区教师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 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 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 尽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逐步地有计划地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

最后, 就是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对于教育事业来说, 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与教学的投入息息相关, 所以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 在一定的情况下对农村的情况要相应地做出倾斜的政策, 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 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3

这篇文章让人感到震惊,《一代人》是文革中被摧残的知青发出的呐喊,而今的中学生似乎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虽然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事件产生的根源也不同,其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因教育歧视而被知识遗忘!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失衡与严重落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之一:为了一棵树,丢掉一片林

一般情况下,一所初级中学有18~24个教学班,学校把每个年级的学生组成2个重点班。这样,三个年级也就有6个重点班,剩下的则为普通班。最初各所学校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动机也许是好的,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它作为一种“强强组合”的教学模式发展至今,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从本文开头的那篇文章可以看出,重点班和普通班有着天壤之别,学校管理者始终把重点班摆在优先考虑、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教育教学策略、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到教学环境均以重点班为先。一切都围绕重点班这个中心而展开。而普通班的学生则是“后母”所生,不值一提,不屑一顾,说到底,普通班的教育是啥样子都行,保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即可。诚然,这种“强强组合”至少可以保证“磨”出几个学生考取重点高中,但为了达到这个狭隘的目标,而不惜牺牲一大批学生,值吗?可谓是为了一棵树,丢掉了一片森林,丢掉了普通班的一大批学生。

问题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如问题一所述,由于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绝大多数教师与重点班无缘,大凡接手普通班的教师都存在情绪低落、态度消极,丧失工作激情、自信心和责任感。他们深知,自己所面对的都是一些被扔下的“残羹冷炙”,即便有更高的热情、更大的付出,也无济于事。教育是一种奉献,然而毫无意义的奉献又意味着什么呢々因为学生的“普通”,教师也成了另一种“普通”,因而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从主观上放弃了教育。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像和尚念经,全然不顾台下学生是否接受了,至于学生在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更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教与学完全脱节,不能互动。课外不谈有关教育的话题,也不做有关教育的事,只是碍于上面的检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不过是装模作样,搞形式罢了。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好,就更不用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尝试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了。这种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活动”难免会引起教师精神上的空虚无聊和生活上的枯燥无味,加之社会现实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因而大部分老师琢磨着其他的出路。就这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自然缺失。

问题之三: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出现低分又低能的新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从当前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育的投入来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推行素质教育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而轻视学生的智育,习惯于传统教育且一直只看重智育而忽视其他的教育,因此觉得教育无事可干,把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改变原来对学生评价制度看作是素质教育最明显的表现。这种“素质教育”不但抛弃了学生的智育,而且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方面也没有任何发展,其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基础教育全面落空。以下是几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足以说明当前农村教育质量的现状:1某县一村小期末考试一个班数学成绩平均分仅14分;210名初二的学生竟把“1/2+1/3、1/3+1/4、1/4+1/5……”计算成“2/5、2/7、2/9……”3一个普通班的升学率不足10%,合格率仅20%,还含有水分。难怪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而今的“素质教育”教出的学生是既低分又低能。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早些时候已浮出水面,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引起重视。之后教育者逐渐养成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演变成陋习而导致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那么农村教育将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必须理清两种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其发展一般先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而言,极其落后的教育不但不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步,而且还势,必会拖其后腿。现在,有的人认为读书没用,能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即可。照样可以赚到钱;有的则认为国家对学业有成的人才不包分配,读书有什么意义;更有的认为受不受教育没有关系,学校能照看好一个人,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这些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错误教育观。二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将面对活生生的、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有待于引导开发的一个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在各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而各类人才,包括最普通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首先通过基础教育这一关,否则,又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体制

体制就是体统,现在农村教育简直不成体统,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的失败与落后,现在的教育体制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理由有三:首先,教育行政机构偏离或歪曲了其规定的职能,它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围绕教育教学而展开工作的,也不像一心一意谋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倒像是获得某种利益的一种可利用的工具。其次,教育教学活动趋向于形式化、浮夸化,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弄虚作假。最后,老师聘任制极不规范,漏洞百出。因为对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师待遇低和用人缺乏原则,所以引起师资力量分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运用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4

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农村的产业结构从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而成害。现将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农村主要存在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地膜的不可降解性,残留地膜严重污染了土壤,使得农作物大幅减产。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差,管理制度欠缺或不完善而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了“脏乱差”现象:如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使得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健康造成了威胁。

3、乡镇企业及畜禽养殖造成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俱增。受经济水平和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大多为技术含量低的粗放经营,污染治理水平不高。又因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造成污染分散,治理起来难度很大。同时畜禽养殖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受此影响,农村大气、水体及土壤等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

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成因多、涉及面广,治理起来难度比较大,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难度很大,目前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同时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且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2、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技推广系统为了获取收入,多从事卖化肥和农药等经营活动。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3、治污资金缺乏导致治污不力。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因而治理效果不佳。

4、现有的治理模式不适应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农村污染问题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即末端治理,都存在着技术、经济障碍: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其它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及建议

1、积极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广泛开展环境生态文明教育,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严格控制秸秆焚烧,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青贮氨化工作;植树造林,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自觉参加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管理。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着力点,借助改水、改厕、修路等工程,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建沼气池,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等废物的再回收利用,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篇5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碰到的关键问题,它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必须逾越的门槛。归纳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字,即“钱”、“粮”、“人”、“地”、“权”等。

“钱”:首先是农民收入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村改革开放头十多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供应由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引发了农民收入增幅的逐步下降。据有关资料,1996年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徘徊在4%上下,而这增长幅度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数据。实际上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基本以农业(粮食)为主的地方,其增长率普遍比这个增幅低许多,不少地方其实是负增长。以我镇为例,我镇是一个以粮食(水稻)生产为主的地方,1996年以前的几年,每50公斤稻谷价格在70-80元之间,一段时间曾经达到90元。除了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具)的折旧、水电等生产资料和规定范围内的“三提五统”开支,每50公斤粮食的利润空间在35-50元之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从1997年开始,粮食价格连续六年大幅度下降,2001年取消保护价后,每50公斤稻谷价格最低降到40元以内,农民种粮几乎无利润。

其次是乡镇财政问题。我国的乡镇财政是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其初衷是为了调动乡镇政府理财的积极性。然而由于财源不足、分成办法不当、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它至今并没有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不能履行为本辖区居民和农民提供需求的乡村道路、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医疗、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职责。事实上,大部分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有的乡镇连续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据中国新闻网透露,全国乡镇财政负债保守估计在2000亿元至22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左右,有的乡镇负债竟超过上千万元。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乡镇不具备建立财政的经济基础,同时,县市与乡镇的财政分成办法也束缚了乡镇的积极性。乡镇财政的留成办法是由县市一级决定的,一般采取的办法是“一定三年,包死基数,超收分成,缺额不补”。包死基数是指在财政收入基数以下的所有收入全额留成,对超过基数的财政收入进行分成。而事实上县市领导出于保本级财政的目的出发,往往采取牺牲乡镇利益的做法,该给予乡镇的不给予,不该收乡镇的则在财政支付时强行克扣,乡镇主要领导则由于其政治命运的决定权掌握在其手中而只能被动接受。如我镇去年上缴的财税任务520万元,实际返还给我镇的只有320万元,仅能保证本镇中、小学教师和卫生院的经费,乡镇干部和乡镇建设支出则要另想办法。而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名誉上是实行乡镇财政包干,实际上是把税收的负担压在了乡镇,一方面不管你乡镇有没有税源,也不管你税源增长如何,只是在下达税收包干(实际是上缴)任务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增长,从而使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出现了空转。就我镇而言,实行分税和乡镇财税包干后,我镇的财税任务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去年仅有人口24000人的我镇上缴财税任务高达520多万元,而事实上我镇的全部农业税(不含用于村级开支的附加)税源不到280万元,工商税(含国、地税)税源不到100万元,实际空转额度为140多万元。另一方面任务下达到乡镇,考评也是对乡镇政府而言,税收完不完成任务,县市问的是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因此就出现了财税部门不收税,而没有收税职能的乡镇干部则成了财税收缴主体的有悖法律的怪现象。更有甚者“引税”(不属于自己征税范围的税收以远低于规定的税率标准引过来)这个新时代的税收怪胎也应运而生,很多乡镇就是通过引税来解决当地税源不足的问题,以减少自身的贴补,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再次是乡村公共建设由谁来投资的问题。长期以来,乡镇的公共建设是通过民办公助来解决,所谓的民办就是由农民出资。比如农村的学校、卫生设施建设、乡村公路(曾经还有县乡公路)、农村的水利基本建设、城镇建设都要由农民来出资出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随着国家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向农民乱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少了,而乡镇财政又没有能力承担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的职责,因此出现了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空档问题。

“钱”的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村的政权建设,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基础。

“粮”,主要是粮食安全问题。粮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不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安危,也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定。粮食问题曾是千百年来困扰人类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天”字号的大问题,之所以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大概源自于此。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好的调动;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粮食供应由过去长期的短缺转为供过于求,一个千百年来没有解决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就在近几年粮食生产形势相对宽松的时候,粮食价格出现了多年的持续下跌,严重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粮食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农民的负担却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把土地当成包袱,因而对土地不加珍惜,占用粮田建房的大量出现。据有关资料,我国的粮食产地面积曾经高达15亿亩,年产量也曾经达到5亿吨左右。但现在我国粮食产地面积下降到14亿亩,年产量也下降为4.5亿吨。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刘连馥说:“照这种趋势发展,如果粮食产地面积和产量都越来越少,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到2030年,拿什么来维持那么多人的生存?”。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因为粮食丰收而忽略粮食安全而带来的沉重教训,现在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13亿,这么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一旦出了问题,那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因此,粮食安全永远也马虎不得。

“人”。人多是我国最大的特点。当前的问题一是农村人口基数大。据资料: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2%。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基数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甚至还存在不少的文盲,而农村的职业教育等再教育资源更是贫泛,农民无法得到有组织的就业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快,使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由于受资源和农民收入的制约,农村的学生读不起书的问题越来严重;特别是教育产业化的实施,使一大批应该享受中、高等教育的的农民子弟因为交不越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被挡在学校门外。三是农村的医疗保障滞后,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农民对待生病的做法是一拖二挨,实在挨不过去才上医院诊疗。一些年纪稍大的则采取“小病就挨,大病就埋”的办法消极应付。更有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进行掠夺性地卖血。我镇邻近一个乡镇,常年卖血的农民达数千人之多,除了肝功呈阳性的人外,几乎家家有人卖血,有的夫妻双双卖血。按有关部门规定,一个人两次抽血的时间间隔不能少于六个月,可有人一个星期卖血一次,极个别人一个星期卖两次,严重推残了自己的身体。四是农村贫困群体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应该说绝大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农村还有一些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和鳏寡孤独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五是由此缺乏社会保障,很多农民抱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观念不变,影响了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农村的超生现象仍然很普遍,很多人不生儿子不罢休,又引发了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的终止妊娠问题。导致了农村新生人口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据《中国新闻网》2003年01月16日资料,海南省近10年来的婴儿性别比例超过了135,大大高出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104—107;2001年10月19日《浙江青年报》 报道: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黄礁乡、章安镇、前所镇等三个乡镇的出生婴儿性别比超出正常很多,第二胎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平均三个新生儿中有两个是男孩。

“地”。农村土地问题包括内部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问题和外部征占土地问题。土地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切物质依附的基础,更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古今中外,国与国之间为土地而互相争夺甚至连年征战,国内的豪强之间因土地而巧取豪夺、豪强与普通民众之间因土地而弱肉强食,演绎着数不尽的血惺故事。我国历史几千年来各朝各代的更迭也无一不与土地有关。建国后,我国经过土地改革到农村互助合作,逐步建立起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结束了过去传统形式的矛盾,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土地的集体所有和“一大二公”的经营形式也引发了不少新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确立了现行的中国农村土地的经营制度,这些新的矛盾才得以缓解,并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使我国的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了稳定这一基本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对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农村土地的问题,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不明朗。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农村集体有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其实承担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能)、村民小组等。土地到底归那个集体所有呢谁也说不清。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土地是“(人民公社、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队(生产小队)为基础”,从现在的实际来看,很多地方的土地所有权在村小组一级。而严格地讲,村民小组并不是一级组织,只是一个组织下面的活动层次,更不是一级经济组织,怎么能够承担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责任。二是规模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矛盾。我国的农业发展到现阶段必须逐步朝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继续发展,而以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不利于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非农资本对土地和对农业的投入,不利于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格局的形成。三是保护土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的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的各项建设也会相应地增加,尤其是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从农村发展的态势可以看出,农村的城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中无疑必须占用土地,而由于执行土地保护制度,在审批建设用地时有关部门把关过严,于是就出现普遍的不经审批而违法占地搞建设现象。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尤其如此,兴办乡镇企业(包括在乡镇的私营企业)十有八九没有办理用地手续,更有甚者,集团性、规模性占用土地,甚至大面积占用耕地搞开发区的问题也大量存在,遍布城乡的各类开发区中,真正经过审批,办有合法手续不会有一二成。四是土地与农民收入的矛盾。当土地产出的利润空间与其他生产的利润不相上下的时候,土地就成了农民生财的基础,而当农民承包的土地产出的利润空间不合理甚至没有利润时,农民则难以把土地视为自己的生活保障,相反视为包袱,特别是那些人少田多地方的尤其如此。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试点村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资金筹措难,因资金不到位,大多数村因为搞新农村建设而负债,有的村负债达20多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旧房拆迁难。由于“祖业不可废、存下一片瓦、留与子孙用”,以及宅基地是祖业等传统思想作怪,加上补偿费不多,即使是旧房、烂房,有些村民也不愿拆除,还有一些破旧房房主在外打工,难以联系到人,拆迁也很难进行。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许多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试点村存在重“三清三改”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四)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使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地方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以及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五)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短缺,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后续管理空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一些村刚修好的整洁巷道、广场由于缺少专人负责,一年半载后,人畜粪、杂草、垃圾又到处都是。二是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难。器械自然磨损、灯具使用到期后,因为维修资金难筹,这些公共设备一旦失修便无法使用。三是规划坚持难。少数试点村没有按“五先五后”的程序建设,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过后,一些村民仗着家(宗)族势力,批地建房不按规划实施,甚至未批先建、随心所欲,新农村规划意图难以落实。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正确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一要着力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村庄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优先;二要着力处理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关系,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做起;三要着力处理好干部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四要着力处理好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农民参与是主体;五要着力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增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六要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短期见效和长效机制的关系。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

(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村庄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紧紧依托“红、古、绿”优势,开发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促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二要依靠龙头带动,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各县(市、区)要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担保机构,推动农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三要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试点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切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要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当前农村散养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品种不良, 缺乏更新换代意识

在猪的饲养品种上, 当前正宁县农村养猪多以饲养土杂、混杂品种, 且以黑猪为主, 也缺乏猪的更新换代意识, 有的散养户多年饲养1~2头能繁母猪, 远远超出了使用年限, 往往空怀、产死胎、弱子等。即使是更新, 也不到正规的猪场选择良种猪, 而是贪图便宜在市场上或普通猪场购买, 导致所养生猪生长缓慢, 经济效益不高。

1.2 饲养管理不规范, 粗放经营

一是不注重饲料营养价值, 饲料不能合理搭配, 普遍采取自配饲料, 通常用玉米、麸皮、豆皮等作为原料, 甚至用农作物的副产品, 如米糠、豆皮加麸皮饲喂, 不能满足生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发育时期的营养需求, 导致日增重缓慢, 饲养周期长;二是饲喂方法不当, 不定时、定量饲喂。多数散养户把家中饲养的3~5头猪, 仅看作家庭的一种附属产业, 作为经济收入的一种补充, 往往由于其它农事活动的冲突, 在猪的饲喂投料时间、次数、数量上不定, 经常出现饲喂上多一次, 少一次或者饥一顿, 饱一顿, 造成生猪消化功能紊乱, 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1.3 圈舍简易, 构建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生猪散养户, 在猪舍的建造上, 多是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者院落边角, 搭建简易猪舍。有的利用旧房屋、烂窑洞等稍加改造圈猪, 舍内也缺乏应有的基本设施, 大小猪同舍同群饲养, 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有的猪舍夏季无法通风降温, 冬季无法保温保暖, 阴雨、雪天无法遮风挡雨, 污泥、污水、污物余积, 甚至外溢外排;有的对猪舍场地常年不打扫, 不清除, 舍内环境十分恶劣, 造成生猪腐蹄病、风湿病、寄生虫病等时有发生, 生猪不能健康生长。

1.4 疫病防治观念淡薄

一是生猪圈舍脏、乱、差, 往往是杂物堆积, 垫草和散落地面上的饲料发霉变质, 粪尿的腐败分解, 产酸产气, 微生物大量滋生, 空气污浊, 对周围环境严重污染;二是有的散养猪户猪舍和人生活区, 居住区在一个院落, 没有实行人畜分离, 对生猪饲养圈舍、场地不消毒, 不灭源, 加之环境卫生差, 人畜共患病也易发生;三是缺乏应有的疫苗免疫的基本常识, 抱着侥幸心里, “重治轻防”思想顽固, 对免疫注射, 不积极配合, 甚至拒免, 造成生猪缺乏抗体有效保护, 容易感染疫病, 对毗邻村组生猪构成严重威胁。

1.5 滥用药物, 病死猪不做无害化处理

生猪发生疾病时, 到处乱求医, 乱购滥用药物, 大剂量和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容易引起猪的耐药菌株产生, 往往错过治疗机会。对病死猪不及时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甚至在村庄、道路边乱扔乱放, 造成病原扩散, 疫情传播, 对猪病防控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科普宣传和培训

要充分利用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 示范带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养猪实际经验的养猪致富能人, 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和农民技术讲座, 本着通俗易懂、便于掌握的原则, 通过技术培训使他们都能普遍掌握1~3门养猪实用技术, 提高农户养猪的效益。

2.2 推广良种, 坚持自繁自养

彻底转变农户传统养猪的习惯, 大力推广生猪良种和品种改良。在猪的品种选择上, 要选择饲喂生长快, 饲料转化率高, 瘦肉率高的适合当地发展生猪生产的优良品种, 及时淘汰不良品种和当地土种, 选育和饲养地方良种。

2.3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

猪舍的建设圈舍选址上尽可能趋于科学化, 要因地制宜, 节约成本, 便于管理。同时, 猪舍要与人居住的房屋、院落分离, 合理布局, 圈舍应建于人居住的主导风向的下风, 远离交通干线及村、组、户和人口集中居住区, 坐北朝南, 保证冬暖夏凉, 符合标准化的基本要求。广泛应用配合饲料、预混料、浓缩料养猪技术。在农户还不能完全接受和利用全价饲料喂猪时, 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和农副产品, 可自配饲料, 可采用现有的农作物 (小麦、玉米、豆类) 和农副产品 (麸皮、米糠、豆糠等) , 优质青饲料 (苜蓿、蔬菜的茎叶等) , 用预混料、浓缩料等合理搭配饲料, 不喂霉败变质和营养不全的饲料, 保证生猪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每天固定饲喂时间, 保证饮水充足, 使生猪形成良好的采食习惯, 有利于消化和代谢;积极开展人工授配改良技术;按品种和用途分圈饲养, 并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改吊架子猪长年饲养为快速直线育肥, 缩短饲养周期, 加快出栏速度, 节约成本, 提高效益。

2.4 加强疫病防治

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提高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树立“防重于治”的意识,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建立防疫、消毒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 动员和说服农户自觉接受免疫, 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加强对环境卫生的控制, 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粪便、污水和污物, 对粪便和杂物采取堆积发酵处理, 定期对圈舍和周围环境消毒。发生疾病后应及时请有经验的兽医确诊治疗, 并根据病情正确对症下药, 对病死猪做到深埋或焚烧无害化处理, 防止疫情蔓延传播。

2.5 树立典型, 示范辐射带动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农村初中 问题及建议

农村初中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严重阻碍我国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合理的措施以促进农村初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初中的教育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灌输,在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学内容;有的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教学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甚至把班级分为快班、慢班、实验班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初中教育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就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一些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初中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有些农村初中的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有些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在上述情形下,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在教学中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家庭的“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比较明显。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对他们的教育的不足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

二、对于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实施的建议

首先,教师要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其次更新教师观。在课程改革后,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在教学上获求进取的人。最后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授为主转为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为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为灵活时空;教学手段要由黑板、粉笔转为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为多元化评价。

其次,全社会要加强关注农村初中教育,并加大扶持力度。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农村的初中教育,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初中教育,为农村初中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教育政策应倾向于农村初中教育,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改善农村初中的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工资待遇;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初中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了实现农村初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都应该把农村初中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第三,加强农村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农村初中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当前农村“三资”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9

村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三资”)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易发多发部位。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有的村出现了财务管理混乱、资产管理无序、资源处置不当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就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情况复杂,不好管理。一是农村“三资”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产,又有不动产;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村集体资源有的归村所有,有的归小组所有,存在村组、组组之间产权不清等问题。

(二)、是“三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由于过去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账务不全,以致“三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管理不全面,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而对土地(机动地)、荒地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

(三)、是违规发包,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个别村干部在预留地、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投标,不开“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发包合同不规范,书面合同少,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发包期限过长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等。

(四)、是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资金体外循环。有的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寅吃卯粮。

(五)、是财务制度执行不力。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村主要干部自用自批,乱发福利等;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开支白条入账;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六)、是财务公开欠规范,透明度不高。对村级财务公开工作上级一直高度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在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意识淡薄,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有的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或资产处置项目没有专项公布;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有时甚至是走过场。

(七)、是强占集体资产。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狠人”强占强霸,随意侵占集体资产,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不愿惹;群众敢怒不敢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八)、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审计监督还不深入,“三资”清理工作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责任追究制度还有待完善,监督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二、解决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一)、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行为。具体有:资产资源清查界定、登记台账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农村“三资”检查制度、保值增值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改革办法、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制度等。是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行为,各乡镇应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目管理办法,规定各行政村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银行账户管理、统一使用专用票据、统一支出审核把关,使村级财务管理真正步入规范化轨道,运行有序。

(二)、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定加强农村民主管理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的意见,规范、细化村务公开内容,完善农村集体民主议事规则、“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保障机制,完善集体经济事务民主决策程序。

(三)、进一步规范村帐乡(镇)管制度、资产和合同管理。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审批、执行本村收支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各项财务开支必须取得真实、合法、内容完整的原始凭证,由本村集体财务领导小组负责人签字后进入民主理财程序;规范村级票据管理,坚持“分次限量、核销领新、票款同行、以票管收”管理原则,严防资金体外循环;对农村集体资产摸清底数,建立台帐,清理清查以村会计账簿为依据,坚持账内账外相结合、实物盘点同核实帐务相结合。加强农村集体货币资金的管理,严格审批农村集体的大额开支,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库存现金限额标准,杜绝库存现金超额、白条抵库和公款私借行为的发生,严格履行民主决策和申报审核程序,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管理;对已签订的合同进行梳理,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农村签订新合同时要注意的事项,明确合同效力、规范合同文本,加强对农村集体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乡(镇)班子讨论通过”等有效形式严格审定集体合同,并将审定结果以书面意见向村级发放。

(四)建立健全监管机构,设立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要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网络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监督体系,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事事时时监督。村级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立驻村廉政监督员,每一项支出要有村委会提出,民主理财小组审核,重大支出要报乡镇批准,村书记、村长、民主理财小组组长、驻村廉政监督员和乡镇有关人员签字后方可支出。乡镇要依托代理服务中心,设立监管平台,对村级每一笔支出进行监管。县纪委、农业局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网络建立起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监管平台,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活动进行监管。要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工作纳入乡镇 和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近年来我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递增两个文明建设迈开了新步伐村风村貌焕然一新。从物质层面来看 我村农村社会总产值由2000年到2006年增长180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增加1200元增长200从精神层面来看我村村民素质显著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增加150人增长83.3我村农民人平纯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可用财力的大幅提升是我村逐步迈入小康村的重要标志。在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民纯收入翻了一番村民素质稳步提高。主要工作做法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员队伍在组织创新中不断增强。一是巩固农村党员活动阵地。主要设施的建设巩固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阵地提供了开展群众活动的场所。二是树立基层先进党员典型。紧密配合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树立引领农村发展、带头致富的党员干部典型。三是规范基层五个基本建设。协助规范农村党组织的“阵地、制度、队伍、活动、保障”等五个基本建设。第二经济发展在结构调整中实现飞跃。乡里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是加强涉农政策宣传。2005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出台为了将文件中一系列的支农扶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宣传好、落实好工作队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座谈会、调查走访的形式协助村干部把政策宣传到组到户到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清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现状乡里为我村解决村农业浇灌的问题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乡里投资兴建蔬菜大棚投资兴建黄姜基地动员种植地膜花生投资扶持我村水泥管厂、水泥砖厂和金属加工厂三户民营企业。第三农民素质在教育培训中稳固提高。工作队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二是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扶贫重点在于扶智在每年“六.一”前夕向我村小学开展助学捐 赠活动。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村级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投资兴建农村文化站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四乡风文明在文明创建中得到全面升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理论、科技、法律、文化“四进家”活动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村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和长期的资金投入。原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收入为来源的集体收入现已成了无源之水。村级集体收入大致尚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机动地的承包收入但随着新增人口的增加机动地已所剩无几其带来的收入也很少。二是村中集体房屋的出卖和出租收入。三是上级财政转移

支付。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减少或者缺失大大降低了村集体的权威和力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 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而长远的工程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每个村庄的自力更生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近年来由于各级财政在道路、自来水和新能源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补贴使村级公路和自来水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应看到由于集体经济的萎缩和国家财政一时难以顾及等原因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出现了供给不足和陈旧老化等现象。此外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村庄的文化、体育、卫生、公共安全设施较为缺乏或陈旧农村居民既缺乏诸如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的活动场所也缺乏公共的卫生室、公共浴池、公共厕所、排污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的卫生设施和防火、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这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生产、人居环境和农民的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三农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农村社会资源闲置。青年人特别是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大多迁入城市致使农村的人才出现了某种断层这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组织建设对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农民的居所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村中空闲住宅随处可见这会造成了住宅和土地等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上一篇:幼儿园组织与管理试卷答案下一篇:化学实验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