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2024-05-25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精选8篇)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篇1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将对农民增收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解我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的作用,龚家坪镇党委政府组织我镇政协委员们调查走访了本镇大部分村组和农户,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把推动土地流转作为促进“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强化引导,注重规范,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了较好的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调查的情况看,我镇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五个特点:

1、流转规模日趋扩大化。我镇耕地总面积近6万亩,其中水田3.5万亩,旱田2.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68亩。家庭联产承包以来,我镇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并且多是一种零星、分散式的流转。但自2002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劳务输出规模的不断壮大,农民的择业渠道日益拓宽,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加之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纷纷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开发,扩大了对流转土地的需求。2010年我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0.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7%,2011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0.9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5.8%,同比提高了

2.1个百分点。

2、流转形式日趋多样化。从调查看,我镇的土地流转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转包型。指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承包方与发包方原承包关系不变。目前这种形式是我镇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2011年全镇转包土地面积达0.52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4.7%。二是租赁型。就是农户将土地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2011年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的面积达0.25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6.3%。三是互换型。为了耕种方便或发展规模经营的需要,农户之间或农户与集体经济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串换承包地,原承包关系不变。2011年以互换的形式流转土地0.1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0.6%。四是入股型。就是农民将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与公司结成共同体。目前全镇有0.08万亩土地以入股型进行流转,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4%。

3、流转主体日趋多元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的主体也主要是农户。现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工商企业、个体老板、城镇居民等都纷纷下乡租地、包地开发农业。2011年非农业户参与土地流转达到10多户,流转面积近2000亩。

4、流转用途仍呈单一化。从调查的情况看,流转后的土地用途基本都是用于种植业生产,搞其他行业的较少。2010年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业生产的达0.7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1.3%,2011年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业生产的达0.7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2.6%。

5、流转效益日趋综合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土地流转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形成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统一了粮食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节约种粮成本。土地经过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生产者可以对规划决策、组织生产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精确计算,从而实行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调查的情况看,土地流转之后,对促进农民增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转出方增加了地权收入。2010年,农民人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达300元。另一方面,转出方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劳务获得新的收入。再一方面,转入方形成规模经营,增加收入。据统计,2010年,土地流转的转入方平均增收1000元。

二、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镇的土地流转仍处于较低层次,流转范围较窄,流转的规模较小,流转的层次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

1、是农户间转包的多,租赁、转让、拍卖等流转形式少。2011年全镇转包土地0.52万亩,占土地总流转面积的54.7%,其收益普遍偏低。土地租赁的收益较高,全镇土地租赁总面积0.25万亩,仅占总土地流转面积的26.3%。农村土地转让、拍卖等流转形式发展缓慢。

2、是流转给一般农户的多,流转给专业大户的少。全镇土地流转共涉及3500多户,其中流转给一般农户的达3000户以上,而流转给专业大户的仅有300户左右,占总户数的8.5%,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3、是流转期短的多,长的少。2011年全镇土地流转期5年以下的土地面积为0.7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75.9%;流转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面积为0.13万亩,仅占流转总面积的14.1%。这种情况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4、是口头流转的多,书面流转的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时,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的多,未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书面协议,内容也很简单,形式不规范不健全。由于落实“一免两补”政策使土地增值,部分转出土地农民借合同不规范的机会索要回土地经营权,引发了很多农村土地纠纷,给农村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5、是农户间自发流转的多,经村集体组织流转的少。土地流转多以农户自发的流转为主,经过村集体统一组织或上报经村集体备案的很少。2011年全镇土地流转0.95万亩,经过村集体组织或报村委会备案的只有0.14万亩,仅占13.3%。

三、我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措施

通过对全镇的调查了解,当前,我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项:

1、是培育需求主体,依靠业主拉动土地流转。我们所调查的部分村注重培育多种性质的土地需求主体,如福星桥村吸引打工能人谢陆民回村承包经营土地,建立“绿色果园”,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种植;财神塘村吸引种养殖能手承包经营土地,建设优质种养殖基地;香塘铺村吸引外地老板来村承包经营山地,发展优质漆树等高效经济作物;在与种田大户的接触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要求增加耕地、扩大生产规模的强烈愿望。毫无疑问,他们是农村土地流转的最大需求主体,是加快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转型的主力军。

2、是采取灵活方式,依靠创新助推土地流转。我们所调查的窑头铺村、古木堰等村引导农户采用入股方式加入湘南新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形成以土地股份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铁丝江村借全县大力发展油茶机遇,采用出让方式,将3000亩山地承包给私人老板。

3、是发展高效农业,依靠共赢实现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中,如何保障土地流出方和流入方都能获得比流转前更多的收益,是决定土地能否流转的重要前提。否则,按照群众的话说,“一头热”是无法实现土地流转的。从调查来看,凡是规模大的、速度快的流转行为,都实现了流入方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在流入方实现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流入方才有可能将更多的收益返还给流出方。所调查村组流转出来的耕地,几乎百分之百地不再生产普通粮食,而是生产比较效益高的蔬菜、油茶、水果、家禽家畜等。

4、是加大支持力度,依靠政策引导土地流转。由于各地土地流转还处在探索阶段,政策引导显得尤为必要。三星村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改善了稻田的排涝条件,减少了水灾影响,从而增强其长期承包土地的信心。古木堰村通过争取、实施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加强土地平整,积极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调换土地,使种粮大户的承包地连成一片,方便了其规模化耕作。另外,在全镇范围内,不少村组还通过“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等措施,鼓励分散的小田块向大田块靠拢,以方便土地流转,实现连片耕作。

四、加快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和意见

土地流转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缓慢的长期过程,但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为加快推进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龚家坪镇政协委员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进一步创新流转方式,让农民乐于流转。这是保证土地流转活力的根本所在。就当前而言,代耕、中短期出租方式,容易导致土地的掠夺式开发,不宜大规模地推广。入股方式,有可能在各方之间形成“共赢”的局面,各地成功的例子很多,最适宜推广,但必须加强规范、监督,防止入股合作社或合股公司恶意转移利润,侵占入股农户利益。“反租倒包”方式,容易操作,但必须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进行,严禁借口“少数服从多数”搞强制流转、低偿流转。此外,在完善现有流转方式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试点、积极创新,如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的就业岗位,允许在一定的前提下抵押农地、获取贷款等。

2、进一步集聚农业优势产业,用产业支撑带动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从现有土地流转情况来看,流转较好的地方,大多都有产业的支撑,都有较好的产业规模。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土地流转中,认真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农民创业促流转。农村专业大户和外出返乡创业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技术、较强的经济实力,能有效组织农民生产,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是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主体。因此我们要制订有利于农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农民自主创业。二是发展特色产业促流转。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以特色产业促流转,以基地建设带流转,本镇要重点抓好优质稻、生姜、香芋、黄豆、油茶等五大优势产业,建好基地,形成规模,创出品牌,使土地迅速向基地集聚,向特色产业集聚。

3、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使土地流转规范、顺畅。推进土地流转,必须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包括政策宣传,工作督查、流转情况统计汇总等,各镇要配齐配强经管站力量,履行好职能,帮助农户寻找流转对象,协助办理流转手续,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纠纷调解、法律法规咨询等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广大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风险和后顾之忧。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上级有关部门和各镇应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农村土地流转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农户把土地集聚到中介组织,再由中介组织来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对流转土地进行评估、代管、指导和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等,使土地流转朝着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降低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流转效率。

4、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为土地流转创造更有利条件。要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为机械化耕作创造条件,有利于大户经营。这是促进土地流转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解决地块过小、土地质量和耕作条件差异过大带来的土地流转难题。

总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集约化使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的基础上,不断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认真解决各类土地纠纷,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篇2

1 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

不同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所有权转让,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是由我国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决定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首次在宪法修正法案中承认土地流转的合法化,由此至今已近三十年。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入股、代耕、出租等。

2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2.1 城镇化进程提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有技术、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多以外出务工或经商为主,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多思想较为保守,并且多为老幼。这样导致一方面农村耕地荒废,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留下的劳动力基本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他们所承包的土地是其维持基本生活的保障,可以说是他们的“保命田”。在一些临近城区、靠近工业园区的地方,还出现了部分农民不愿出让土地,严守土地以获得高额征地补偿的新矛盾。当前农村有较为强烈的土地流转需要,但因利益诉求不同,存在部分流转意愿不足。

2.2 农业现代化缓慢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规模化是机械化的前提,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的必经途径。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受气候、水质等自然因素影响显著,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相对而言风险大,效益低,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农产业开发很是慎重,参与规模经营的少。大型农业生产投资前期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放,一般的土地承包大户很难找到大额贷款担保单位,而土地使用权又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现代化缓慢,非农带动性严重不足。

2.3 土地流转不均衡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土地流转呈现多样性。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乡村,由于经济状况不同,土地流转工作进展不平衡,主要的土地流转形式也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非农收入预期高,土地流出意愿较为强烈,流转形式以转让为主,倾向于不再继续经营土地;经济中等水平的,土地流入与流出意愿相当,异质性特征明显,流转形式以入股为主,包括转包、代耕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农预期收入低,对土地依赖性较强,流转意愿不足,土地流入意愿高于流出,流转形式以转包、代耕为主,倾向于保留土地使用权或短期放弃土地使用权。易于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的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率较地势复杂、零星分散的山地丘陵地区高。地理位置优越的城郊土地流转高于偏僻的边远村庄。

2.4 制度化建设困难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是农户之间自发的流转,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多以口头形式为主,不会对土地流转进行登记,容易出现实践中土地用途发生改变,被挪作他用以及农户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由于没有相关记录,出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冲突后,无法寻求法律解决,多以自行解决和集体协调解决为主。法律缺位导致农村中契约的脆弱,农户也习惯用自己的生存哲学来对抗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化建设阻碍重重。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必须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有充分科学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农村基本保障机制

从农户实际利益诉求出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农户流转意愿与利益诉求戚戚相关,必须了解农户利益诉求,首先应该解决对于土地是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户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使土地能更顺畅地流转到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部门或个人手上。其次建立一些与土地流转挂钩的社会保障措施,如通过土地流转筹集部分社保基金,为完成土地流转的农户解决养老问题,解除农民失去土地承包权后对养老丧葬的担忧。改革现有户籍制度,调整城乡户籍差异及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福利,逐步弱化土地对农民的生存保障功用,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3.2 强化非农因素带动作用

由于农业见效慢、风险高、寻求投资难,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农业优惠措施,化解或减缓农业经营风险。如对农业种植大户和特色产业给予奖励,并提供税收、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惠和帮助,减少农业经营风险,增加农业投资。根据当地特产,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及相关产业,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开展特色种植等带动农业创收,拓宽农户就业渠道,改变农户土地流转收入预期,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强化农村金融创新,改善农业保险、农业担保、农业贷款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土地流转,加速农村发展。

3.3 提高土地流转管理水平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多样性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农户契约精神不足等问题使得土地流转问题错综复杂,土地流转的不均衡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对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管理,不搞一刀切,提高土地流转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可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建立或逐步培育并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渠道通畅,为土地流转提供合理的服务和帮助,同时避免土地监管人员监守自盗,通过一些违法手段强征农用土地,随意改变土地用途。针对不同地区土地流转方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流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3.4 强调制度安排合理引导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大部分以自发为主,形式多样,必须充分尊重农户的基本利益诉求,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发挥制度和法律的作用,循序渐进。土地流转必须规范化,以减少流转冲突纠纷,但应尊重当前现状,对焦农户需求,不盲目推进,不夸大制度安排的作用,实际工作中应当以引导为主。

参考文献

[1]徐美银,陆彩兰,陈国波.发达地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66-74.

[2]陈冬生.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4):18-20.

[3]张炜丽.关中地区土地流转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乾县马连镇为例[J].青春岁月,2014(14):470.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篇3

摘要:通过对目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重要模式、主要成果、现存问题及采取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助于规范土地流转,避免引发纠纷,提升土地生产率,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步伐,尤其为今后出台一系列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承包土地;流转;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55-2

1 当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1.1 互换土地

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

1.2 转包土地

土地转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将自己的土地承包权转包给他人的一种形式。

1.3 租赁土地

租赁土地,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等。

1.4 土地入股

入股,亦称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

1.5 “股份+合作”

“股份+合作”,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年度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每股土地保底收益,留足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股份+合作”形式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

2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主要效果

从全国各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情况来看,尽管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它的出现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推进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出产率,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了农民变民工、变职工、变市民的步伐。

2.2 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土地流转把一农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组织统一经营,或由合作社对外公开招标,让有实力的能人开发经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

2.3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转出土地的农民除获取土地流转的收入外,还可以腾出身来从事二、三产业,或者走进规模化农场就近打工获取报酬,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收入扩展为“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等多种非农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提升了农民收入。

2.4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

通过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区域化生产,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升级。

3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出现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目前还处在一个分散的、自发的、不规范的初始阶段,在流转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土地流转面积较小

现在单块零散流转多,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少。

3.2 流转区域性差别大

城郊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农村土地流转较快;偏僻山区、土地分散贫瘠、农田灌溉条件较差的耕地流转较慢,甚至无人问津。

3.3 土地流转手续不健全

现土地流转的农户大部分都是通过私下的口头协议流转土地,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对承包户、经营户、村集体三方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明,一旦发生纠纷,调解难度很大,不利于社会稳定。

3.4 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由于流转的面积小,且比较分散,因此,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农民过度依赖土地,把土地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存在浓厚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土地流转没有形成规范性机制;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对土地流转工作热情不高,不能正确引导农民合理参与土地流转。

4 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

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必须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土地流转又快又好的发展,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4.1 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中心

及时登记汇总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定期公开可开发土地资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

4.2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和监管

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和规程。要把指导合同签订和开展流转法律政策宣传、流转咨询、流转价格评估等多项服务结合起来,依法建立合理的流转关系和利益关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建立流转合同签证制度,并建立健全流转情况登记备案制度。

4.3 制定农业发展区域化布局

把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纳入农业规划项目,明确土地流转的方向和规模,合理确定土地流转的规划面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

4.4 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养老保险等制度,努力为土地流转提供配套性政策支持。

4.5 促进农民工就业

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农民职业化、报酬工资化”的现代新型农业运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就近就业提供良好选择。

4.6 积极建立流转纠纷调解机制

要加强与司法、信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起多部门协调解决流转工作重大问题工作联动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土地承包和流转中的问题,畅通纠纷解决渠道,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土地流转纠纷问题,促进流转工作健康发展。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篇4

周刚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作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平利,从2003年开始,就积极探索以土地为重点的农业资源流转,大力实施一业率先突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今年,平利被安康市委确定为土地流转试点县,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组织运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全县乃至全市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一、土地流转现状

全县共有12个乡镇,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产业专业村和产业大户中开展。截止9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累计达16020亩,占农户常耕地总面积的5.17%。其中水田3824.9亩,旱地7568.3亩,流转坡地4626.1亩,涉及流出户2081户、流入户754户。目前,流入土地主要用于发展茶园、绞股蓝、桑园、中药材、畜牧和实施退耕还林等。通过近几年大力实践,全县土地权流转已逐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流转面积逐步扩大。2003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才3099亩,经过5年多的努力,仅茶饮产业流转土地就达8361.6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52.2%,基地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2600吨,实现产值2.3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二是流转形式不断丰富。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形式呈多样化态势,主要有四种流转形式:一是转包。即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农业资源的经营权协商流转期限、流转费转包给业主生产经营。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或产业园面积为7871.8亩,占流转总面积49.14%。二是租赁。即农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产业经营业主,承包方按协商流转期限、租赁费定期向出租方支付土地租金,对承包户负责。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或产业园面积为7778亩,占流转总面积48.55%。三是入股。即承包方将农业资源评作股权,入股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资源经营,按股权股金分红。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面积为284.9亩,占流转总面积1.78%。四是拍卖。即集体经济组织将属于集体经营管理的农业资源或农户将承包地按程序一次性拍卖给龙头或业主。以这种形式流转产业园面积为84.6亩,占流转总面积0.53%。易换则换、易转则转、易租则租,形式灵活多样。在流转费上,以现金和实物折价两种形式核算支付,科学合理地调节双方利益。

三是流转扶持政策加大。在近几年土地流转工作经验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大了流转扶持政策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及农业产业园流转的指导意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及农业产业园流转扶持政策》,以及《关于部门和乡镇帮扶产业大户推进农业资源流转的通知》,对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流转土地发展主导产业的,凡达到一定规模,除享受已有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外,并根据流转规模大小分别给予协调10-100万元信贷资金,3年内财政给予30%-50%的贴息。对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免费提供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服务,对创办二、三产经济实体的,协调信贷资金扶持。同时大力实行部门一对一帮扶,定目标、定任务、定帮扶资金,一定三年,倾注力量帮扶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极大激发了经营者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二、土地流转成效

一是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农业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板块特色已显现,效益比重递增。去年,仅茶饮一项就实现产值2.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7.1%。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如广佛、长安、八仙、正阳、三阳、洛河等6个万亩茶叶基地乡镇;城关、长安2个5千亩绞股蓝基地乡镇;老县、西河、兴隆等8个6千亩蚕桑基地乡镇;广佛、正阳、八仙3个万亩中药材基地乡镇,为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007年我县成为全省11个受到省政府表彰的“一村一品”工作先进县之一。

二是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土地经营权流转一方面催放了土地巨大潜能,同时,又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据统计,全县有2081户约万余劳动力将土地以流转形式处理后,纷纷外出务工经商,一部分人转当农业工人,一部分人进城务工,一部分人就地另谋职业,从而合理有序分流了农村过剩劳动力,优化了劳动力结构,有效避免了“一窝蜂”外出务工,造成“空心村”,也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成功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两大难题。

三是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后,土地逐步向大户和能人集中,经营者实现了市场化、规模化的生产,改变了农村经济长期分散经营、落后管理、小打小闹的局面,使土地的潜能得到大幅度的释放,加速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打破了传统农业“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先进集约化的大农业市场形成。以茶饮产业为例,2007年,茶叶亩产收入从2001年的1492元增长到3090元,绞股蓝亩收入从2100元增长到4500元。

四是培植出了一批产业大户。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生产要素不断向生产大户集中,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农村集约化生产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培育了一批产业大户,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今年制定下发了出台了《关于部门和乡镇帮扶产业大户推进农业资源流转的通知》等经济政策激励,全县以茶、桑、畜为主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如洪善存、凌久成、殷刚、田珍等农村产业大户,已有年收入过500万元的茶叶公司5户,年过1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5户,小型名优茶加工厂100户,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资源流转。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群众现实思想较重,流转愿望不强。一是一些农户对长期流转出的土地不放心,担心流入户是否能年年兑现,保证自己足额拿到土地流转收益,心里没有底。二是有的农民把土地作为今后的退路。已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是今后的退路,害怕土地流转后,将来在外呆不下去,生活就没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微荒弃耕,也不流转。三是少数农户存在小农意识,认为通过土地可以维持温饱,小富即安,得过且过。

二是土地流转期限过短,流转基础不牢。大部分农民私下自愿流转期限为5-10年,甚至更短。这样会导致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流出户不安心。他们不会长久打算另谋生路,会对土地始终抱有念想和时刻观望,会随时因在外务工不好或见土地经济效益好,而收回土地经营权;另一方面流入户不放心。由于土地流转期过短,缺乏稳定感,会使得流入户有所顾虑,放弃长期经营打算和规划,只考虑流转期内发展、经营、投入,加剧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极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服务组织不健全,流转行为不规范。一是管理机构缺失。目前,部分乡镇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管理、引导和服务,农户自发土地流转还占相当比例,存在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难免后期不产生土地流转纠纷。二是中介组织缺乏。当前全县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无中介组织,无信息发布平台,土地供求双方对接难,影响农村土地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进行流转,进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四是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实力不强,流转土地能力有限。

当前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本县内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之间,多数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受资金、设备、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的龙头大户进一步流转大规模农业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资源流转和产业化组织程度。

五是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大,流转双方利益难保障。农业产业经营一般前期投入资金大,回笼周期长。加之缺乏配套的产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做保障,一旦产业受市场波动或业主经营不善,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致使产业效益低或血本无归,就难以保障群众土地收益,将造成新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多数业主对土地流转表现得很谨慎,不敢轻易接手。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因素,必须准确把握趋势,加强农民宣传引导,健全土地流转机构,大力实施经济政策激励,激发农民土地流转热情和参入程度,从而加快土地流转,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目的。

1、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引导,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和流转成功典型,组织现场观摩,帮助农户分析流转后的经济收益,算好经济帐,消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是互利的,努力形成支持流转、参与流转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以县乡农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承担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和政策咨询、纠纷调处和仲裁等协调服务职责,做好流转土地资源普查,供求信息收集发布、建档备案,流转土地等级评估定价,提供统一合同范本,组织供需双方谈判,代办土地流转手续,指导签订合同等工作,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以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中介机构,政府负责引导、监管和服务。通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要素合理流动。

3、延长土地流转期限,稳定土地流转基础。要让土地流转双方都放心,都能长远的打算,这就要延长流转期限。一般确定在30年以上,甚至可更长。通过科学合理制定土地流转指导价,采取实物或其他方式,保障农民较长流转期内的收益,让农户彻底离乡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谋二职业,杜绝出现流转反弹。这样就让已经离土经商务工的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闯世界,有利于他们成就更大的事业;准备离土经商务工的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并可获得一笔二次创业资金,真正从土地上“流转出来”,让土地“动起来”。而流入户也才能放心,做长远规划,持续投资,扩大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真正达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目的。

4、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增强流转能力。积极研究制订关于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施细则,开展抵押贷款业务,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乃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投入这一瓶颈问题。对于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按当地产业布局规划,凡是达到一定规模发展产业的,政府给予产业政策扶持和协调信贷资金。同时要有针对性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采取部门、乡镇一对一的帮扶,一定三年,倾其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火力”进行攻坚,尽快促使培育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产业大户,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土地流转后续力。

5、建立农业产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业保障与财政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采取政府从产业税收中投入一部分资金,加上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农业产业风险保障基金,在正常年景不使用只增加,以防范产业发展不利因素,减少农业产业受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为产业大户的壮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篇5

来源:湖南农业机械网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是发展粮食生产的主旋律。如何利用农业机械化的杠杆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更是大有文章。因此,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当今农村的重要课题。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加快土地流转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整体。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实现规模种植;没有规模化种植,就不能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必须要有农业机械化的强力支撑。

一、现状

截止2011年底,我县农业机械拥有量14.6万台、80.1万千瓦,其中耕作机械15953台、50984千瓦;排灌机械80932台、441333千瓦;拖拉机3058台、49939千瓦;联合收割机505台,14209千瓦;插秧机179台、706千瓦;其他农业机械40001台、244663千瓦。涌现农机专业合作社30个,农机大户285户,耕插收综合机械化程度为42%。去年,全县完成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85万亩,实现作业收入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 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通过租赁、转包、代种等形式促成耕地流转2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涉及农户11万余户,占全县农户43%。全县农机大户中,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有116户,100亩以上的有35户,200亩以上的有23户,千亩以上的3户,农村土地已经逐步向农机合作组织和机械化种粮大户集中和流转。

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种植中发挥了五大作用。一是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调查中,农民反应1台乘坐式“久保田”插秧机一天可插秧30亩,是人工的30倍;1台中型拖拉机一天可耕田35亩,是人工、畜力的20倍以上;1台中型水稻联合收割机一天可收割水稻20亩,是人工的40倍以上,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二是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逐步实现高效、优质和规模种植,农民逐渐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农民工的合理转移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据统计,我县有25万多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占农村劳动力的40%;他们把土地转包给有实力的种田能手或机械化种粮大户。三是助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调查得知,目前我县农业生产作业的劳动力成本:耕地150元/亩,插秧150元/亩,收割200元/亩,合计成本为500元/亩;采用机械作业的成本:机耕100元/亩,机插80元/亩,机收100元/亩,合计成本为280元/亩,比人工减少220元/亩。规模生产可节约种子、化肥、农药成本10%左右。同时,采用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机械植保、机插和机收等先进的新技术,不但节约了成本,还能提高粮食产量。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抛荒。发挥农业机械的节本增效优势,根据农时季节,为农民开展各种农机作业服务,能最限度地减少农村土地抛荒。近几年来,我局组建了机耕服务队,抽调精兵强将,采取统一机械调度,统一作业服务,统一收费标准办法,节假日不休息,年出动技术人员150多人/日,40马力以上新型耕作机械8台套以上,起早摸黑抢耕全县各镇村组的抛荒田10000亩以上,为治理耕地抛荒,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五是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大忠桥镇机械化种粮大户邓东胜,2011年来承包了本镇罗果、江边、星星、黄家桥和韩家洲等6

个村21个组1400亩稻田,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添置了各类农业机械20多台套,解决了近350多户稻田抛荒的难题。白水镇新中村机械化种粮大户黄黑生,今年承包稻田1150亩,其中本镇稻田735亩,零陵区稻田415亩。今年机插早稻850亩。浙江老板项兆旺,去年6月在我县三口塘镇承包大片耕地种植水稻和小麦,并注册了“祁阳湘浯种植专业合作社。已与三口塘镇的两江、上马、古木和金凤等16个村的农民签订了稻田租赁承包合同,一定10年不变,承包稻田面积4200余亩,对加快该县农村土地流转、减少耕地抛荒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二、问题

一是小型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全县目前拥有的农业机械中,80%以上的是小型农机具。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户户种田,家家购机,形成了小而全。近几年来,农机装备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小型农机具仍然偏多且利用率较低,造成了农机资源的相对闲置浪费,其突出表现是动力机械作业单一,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全县拥有各种拖拉机、耕整机19000多台,而大中型高效率的耕作机械还不到10%,且机具性能单

一、油耗高。拥有各种收获机械近500多台,高性能的半喂入收割机仅有5台。

二是耕灌机械多,插收机械少。全县机耕、灌溉机械化程度较高,耕作机械上万台,90%的稻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排灌机械占农机拥有量的55%以上,只要有水源,可以保丰收。而机械化栽插和收割还在进入起步推广阶段,虽然全县拥有插秧机170多台,年完成机插面积3万余亩;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500多台,年机收面积近20万亩,但机械插、收综合水平还不到20%,插、收机械化已成为发展规模种植的一大瓶颈。我县机插秧技术通过多年的示范实践和推广,现已十分成熟,但还有大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投入成本较大、育秧技术难掌握、机械操作不熟练,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难度仍然较大。

三是种植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全县58万亩稻田有25万农民种植,户平2.3亩,不但规模小,丘块小、而且田块分散。目前农村新建的标准化机耕道为数不多,原有的机耕道质量越来越差,数量越来越少,里程越来越短,再加之很多农户受传统农业的影响,不愿流转土地,农作物插花种植,农机下田作业极为不便,严重影响了农机作业效率。比如,核定每小时可收6亩的联合收割机在我县大部分村组一天(按10小时计)只能收30亩左右,机械化效率不高,难以发展规模种植。

四是经费投入少,农机环境差。一是农机化配套资金及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农村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乡镇农机站体制改革,工作经费不够,场地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购机补贴改革后,实行县级结算,全价购机,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一时资金困难;五是试验、示范投入少,农机化示范基地少,先进适用的农机具试验示范局限于现场演示会,农机化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对策

(一)完善农机化发展机制。一是深化认识。要把完善农机化发展机制提高到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的高度上来认识,要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机械是是科学的载体,是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是人体四肢的延伸,也是智力的延伸,可以说,农机化使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快慢,没有农业机械化,要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以农机化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和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二是加大投入。发展农

业机械化没有投入是纸上谈兵。在用好用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基础上,要把推进农机化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加大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县财政要建立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100-200万元,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比例每年以5%-10%的速度增加投入,用于农机化项目配套资金和推广补贴农机具的累加补贴,逐步改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扶持和鼓励发展机械化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三是优化结构。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环保低碳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逐步淘汰和报废一些到期的低效率高能耗的旧机具,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抓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机械化收获的推广与应用,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探索“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做到政策推动与办点示范、大户带动与补贴拉动、强力推广与优化服务相结合,争取水稻机插秧推广面积和机收水平每年都有较大的新突破。

(二)改善农机作业环境。一是修好农村机耕道。要把农村机耕道建设列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并明确各级农机部门为主管单位,负责抓好规划设置和建设质量标准的落实。同时,做到年初有计划预算,年中有督促检查,年底有考核验收。特别是对土地流转快,农业机械拥有量多,自然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地方,要优先列入建设项目,切实解决机耕道建设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实现机道并进的新局面。二是加强农村田园化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中,要切实加强农村田园化建设,在机耕道畅通的前提下,按照“一平二大三方正”的原则,尽量将小田改成大田,弯丘、尖丘改成方丘,以减少农机作业空转的成本浪费,适应大中型机械化作业的需要。特别是种粮大户和专业种植合作社,他们目前承包和稻田多,丘块小,且分散,难已适应机械化作业,各镇村组要出面协调引导,为他们的田园化建设提供方便,以促进土地流转。三是推行连片规划种植。实行联片种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更有利于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种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因势利导,在规划种植上,要统一安排部署,让农户尽量做到连片种植。这样,一则可以改善农机作业环境,二则可以为土地流转提供条件。同时,要出台更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对从事规模化、机械化、连片种植的个人或组织实行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燃油补贴、购机累加补贴,引导土地向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流转,鼓励农民推行种植“三统一”,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机械作业,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环境。

(三)培植农机服务组织。一是扶持机械化种粮大户。扶植机械化种植大户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重要途径,要及时为大户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当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要围绕“镇镇有组织、村村有大户”的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机大户带头应用新装备新技术,鼓励开展“五统一”的规模化服务作业,做到发展一户,扶持一户,成功一户,带动一片。二是培育专业种植合作社。要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加强组织引导和培育,把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抓手,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培育专业种植合作社提供优惠条件,不断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对土地流转200亩以上的要优先保证补贴资金,还可以实施累加补贴。对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专业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各级政府要予以表彰或机械奖励。三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6

我们“中国农业大学赴鄱阳小分队”在7月13号顺利抵达鄱阳县,开始了我们内容充实的暑期实践活动。

在鄱阳县农业局的安排下,我们前往了三庙前乡万安村,走村访户,发放问卷,收集信息,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了当地的土地流转问题。

万安村所属的江西省属于中部地区,人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导向的农业大省。江西省地处平原地带,水域充足,气候适宜,很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耕地较多,很适合我们在这里研究土地流转问题。另外其所属的鄱阳县又因为内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产资源很丰富,成为了全国第二大水产县。鄱阳县根据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水田多,水域多,且气候适宜的特点,发展了土地耕作与水产养殖两者兼并,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另外鄱阳县还花大力气建设开发了鄱阳湖湿地公园,这一引得游人纷至沓来的旅游景点,并与周边县市着手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效果。在县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生活水平取得了稳步的提升。我们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促膝长谈;还前往了村政府,与村支书,村领导热切交谈,对当地的农村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万安村靠近鄱阳镇,因此相对比较富裕繁华,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都比较高。但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却不是很充足,因此有一半以上的青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我们还了解到,当地有好几个百万富翁,他们都是在外拼搏了数十个年头,开厂经商,衣锦还乡,又将挣来的钱用来发展家乡,邀请更多的本地人去他们所经营的厂子打工。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较严重,是万安村的普遍现象,因此在家里务农的大多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或者不愿出门的中年妇女,亦或是身体不便,只得留在家里务农的残障者。

在我们回收上来的问卷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家里既没有流入也没有流出土地的人”很少,我们甚至没能完成10份问卷的量;而家里有流入土地与家里流出土地的村民相当之多。我们了解到,当地土地流转现象其实相当的严重。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当地劳动力的过多流失,为了处置闲置的土地,很多村民就选择了转让土地给想要种植更多物的村民。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不会使得土地撂荒,又能收的租金,充作另一份收入。

问卷中还反映了另一个现象,就是会签订文字合同的村民几乎不存在。在村民们看来,他们选择的合同对象都是熟人,邻居,亲友,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方不会违约,因此口头合同足以。他们反而觉得签订文字合同是对对方不信任的表现,而且文字合同又繁琐,对于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村民也是一种障碍。因此,他们只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口头协商。

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他们中很少会有人去登记流转合同。在《土地承包法》中第三十八条规定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登记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的事实予以公示,使他人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人,避免日后发生的各种纠纷。大部分村民都表示,他们不登记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要登记,这也放映了当地的村干部在宣传土地转让事项的过程中有疏忽,没能让村民了解到完整的转让过程。因此加强基层土地转让制度的宣传力度,对于完善土地转让政策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有少数部分人表示,他们也是知道要登记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登记,不知道应该如何登记,他们同时也很害怕麻烦,因此也就选择了不去登记。而不登记的结果有可能会导致各类转让纠纷的发生,在发生纠纷后,受害方又难以获得应得的司法保护,这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很不利的。

当然可喜的一点我们还是要看到的,就是很少村民表示他们曾经因为土地流转问题而发生过纠纷。转让的当事人双方因为都是熟人,而且村风淳朴,即使遇到了一些问题,他们也能够在村政府的调解下,化解纠纷。

在我们统计后发现,大多数村民选择的流转方式都是转包或者出租,少数村民选择的是委托代耕。流转租金的支付方式要么是分以现金支付,要么是一次性全部用现金支付,很少有人会选择用粮食等食物支付。另外就是大部分的土地转让之后用途跟之前保持的都是一样,没有浪费或者用他用的。

土地流转问题作为当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的建设发展,因此对其的关注很有必要。土地流转政策首先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伸和发展.,其主要形式有代耕代种,这是指暂时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户,经

自行协商临时把承包地交由别人(大多是亲友)代耕代种,原承包合同关系不变,时间、条件一般由双方口头约定。转包、转让,以此种方式流转土地的主体一方是农户或农民集体组织.。出租、反租倒包.出租是指农户或集体组织将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让与他人的行为。反租倒包是指乡镇政府或村组组织先从农户或集体组织那里租赁土地,然后进行转租并从中谋利的行为。互换:单个或者一部分承包户主动或在集体组织指导下与本集体中的其他承包户自愿调整地块,使承包地连片集中的行为。

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数个相应的历史阶段,并发展为现在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耕者有其田”这是第一个阶段。它是以政权的力量将土地的地主所有变为广大农民所有,从而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个体所有个体经营的新的农村土地制度。自耕农制度转变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第二个阶段。1979年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全面推行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第三个阶段。该制度使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农民在承包土地的同时上缴一定的物资和税收,农民在承包经营期内有较强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所种植农作物进行一定的调整。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篇7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1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1.1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目前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土地互换, 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 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 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

土地出租, 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 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 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 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 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 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

土地入股, 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 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 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 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 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 (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 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 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 , 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 并可按股分红[1]。

股份合作, 即“股份+合作”, 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 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 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 年度分配时, 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 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 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

宅基住房, 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 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 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 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享受城市社保,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2]。

1.2 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增进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度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土地流转以后, 一些有文化基础的或有技术基础的农民外出打工, 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给他人经营。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外务工有一部分收入, 土地租金有不部分收入。承包土地的人员由于土地集中耕作、集中管理、统一规划, 成本降低收入增加, 增进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度。

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减少了土地闲置现象。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很多现代农民不甘于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外”, 纷纷到城市谋生, 这样一来, 农村土地大片闲置。土地流转后, 闲置的土地集中到少数农民手中, 减少了土地的浪费, 同时一些荒滩等未利用地也得到开垦和利用, 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推进了农村土地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每家每户的小块土地集中到经营者后, 变成了可统一规划管理的整块土地, 提高人员组织程度, 实现了人、财、物的有机结合, 合理配置资源使土地的产出量大大提高, 增加了农村的综合效益。经营者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利用各种销售手段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 同时带动周围农户同类产品的销售,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会更加迅速。

2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有待完善。一方面, 没有完善统一的流转平台, 致使土地流转信息闭塞, 经常是有意转出土地的农户找不到合适的转入方, 而需要转入土地的又找不到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 造成供需两头难。另一方面, 缺少专业的农村土地经营权评估机构, 流转缺乏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第三方支持[3]。

具体操作不规范, 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签订的流转合同不规范, 各自的权利、义务不明确;规模化流转缺乏对农民风险的保护;小规模流转一般不签订合同, 只有口头约定。还有一部份表现为承包权人脱离所在合作经济组织监督, 不按规定报批或备案;基层干部干预、强迫承包权人流转, 不尊重农户的意愿, 容易引发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发生纠纷后没有权威机构进行调解、仲裁, 流转双方相互拉锯[4]。

土地流转规模化有限, 模式有待创新。股份合作, 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和有效形式, 但未能得到重视和普及, 一直在小范围内开展;以企业、经营者为主体开展的规模化租赁形式受到经营权保护制度的约束, 只要几个或者哪个农户不配合流转, 整个项目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失败;互换、入股和宅基住房只是在个别地区、少数农户间进行, 目前尚未形成规模。

3 实现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建议

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问题看, 实现土地有序流转, 确实势在必行, 要实现土地有序流转,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以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 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或“订单农业”模式, 带动当地农户进行有主导方向的土地流转, 发展规模经营。

主导产业带动土地流转。各涉农区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充分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机构的作用, 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 把农民组织起来, 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股份合作组织带动土地流转。在二、三产业发展较好、集体经济有一定实力的村, 组织和引导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 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规模经营, 农民按股分红, 同时对土地入股的农户安排就地打工和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整村规划带动土地流转。鼓励整村、整组农户将各自承包的土地, 统一委托乡镇 (街) 及村流转服务组织集中进行流转, 并对流转土地连片整理形成农业园区, 进行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或实行企业化管理。

吸纳社会资本带动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农村致富能人回乡创业, 通过致富能人的资本和号召力带动当地农户进行土地流转, 集并土地, 创办农业公司。流转土地的农户可受雇于公司, 并享受公司的福利待遇, 也可在公司统一指导下分户经营。

盘活“四荒”土地带动流转。主要对村集体所有的“四荒”资源通过招标、竞价、拍卖等方式出让经营权, 引进有资质的业主进行经营, 盘活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宣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再探与新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6) .

[2]王振中.转型经济理论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3]沈秀峰, 周生路, 李春华.试论农用地估价的几个问题[J].土壤, 2003 (1) :12-17.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篇8

【关键词】土地流转、留守妇女、健康现状

引言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为此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相关文件;加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建立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通过土地流转可以让留守妇女从大量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给留守妇女提供了很好的体育锻炼时间。但也是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给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如:大多数农村受工业污染,地下水不能直接饮用,严重影响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老人、儿童和妇女,家庭安全不能及时得到保证)〔1〕。再加上农活重、生活环境脏乱差、不能科学营养的膳食、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不洗手、饭后不刷牙、白色垃圾乱飞,家禽家畜乱跑和秸秆乱烧乱放等等。)、老公长期不在家只能和公婆、子女一起生活,生活中的矛盾和无助以及性生活的无法及时得到满足等;都给留守妇女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我省的农村留守妇女健康问题令人担忧,留守妇女的健康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我省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2〕。因此,对我省土地流转试点地区留守妇女健康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河南土地流转试点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了实施该研究,课题组选择了河南省周口市、新乡市和郑州市为主要调查区域,选择河南省南、北、中为研究目的地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了当地医生和村妇联主任,抽取研究对像为18岁~55岁的留守和非留守妇女人各2000人进行了对比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留守妇女工作与生活环境状况

研究发现:由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广大农村受工业化污染也十分严重,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已经无法直接饮用,空气污染,土地流失,不断受到沙尘和沙尘暴的侵袭等。留守妇女在工作中存在生、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农药、化肥、高温、潮湿、噪声、紫外线和生物源性疾病等。妇女们在厨房内使用秸秆烧火做饭,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秸秆燃烧产生烟雾、粉尘、有害气体等,都会引起咳嗽、气促、鼻炎、结膜炎和胸闷等症状。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噪声对妇女群体的危害越来越大。另一个威胁农村妇女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是生物因素,如蚊虫叮咬、接触牲畜和霉变作物等易受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感染〔3〕。劳动时间和强度,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是留守妇女生活特点之一。有调查显示:留守妇女每天劳作时间在10 h以上者占 20.68% ,在 8 h 以上者占 68.46%。特别是收割和播种等农忙时不能很好的休息,没有自我防护和及时身体调养意识。长时间处于不良劳作体位、不合理的工具设计等因素影响,导致腰、腿等部位肌肉骨骼损伤等相关疾病。随着民工外流,部分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也为白色垃圾到处飞提供的经济支持;再加上到处跑到处拉粪便的家禽家畜,生活污水乱排、垃圾乱倒和秸秆乱堆等现象,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2.2调查对像基本情况

结果显示:以18岁以上农村已婚妇女群体为主,其中,18岁~25岁妇女有386人,26岁~30岁妇女有558人,31岁~35岁妇女有1028人,36岁~40岁妇女有1104人,41岁~45岁妇女有460人,46岁以上妇女有464人。数据显示:调查对像大多集中在31岁以上,分析原因主要是受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影响,30岁以下的年青妇女得益与教育的改革都有一定的文化,思想相对开放,孩子还不该上学,双方父母的年龄还不算太大,因此这个年龄段青年妇女大多随爱人去城市打工,因而在家务农的比例相对较低。31岁以上农村妇女由于她们没有赶上普及义务教育的好时候,小时候受家庭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受教育的比率不高,她们的孩子也该上小学和中学,父母年龄也相对较大等原因,在家留守的比率相对高一些。

就留守的原因调查结果与分析:1、受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等影响。2、有无子女就读和家庭经济基础。3、家里有无年老体弱的老人。根据我国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城市工作的需要,通常是妇女留守在家,干一些农活、照顾以下老人和上学的孩子,男人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留守妇女文盲率高达37.9%,高于非留守妇女的28.6%。被调查对像随着年龄增加文盲率也在上升,年龄越大文盲程度越高。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结果:农村非留守家庭经济情况明显好于留守家庭,这是留守妇女老公外出打工的原因之一。

2.3留守妇女的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在我省的行政村中,任主任、支书的女性不到1%,能进入“委员”的女性也仅接近15%。表明在基层农村,农村留守妇女参政议政积极性仍然较低。走访发现,在农村多数留守妇女的政治敏感度较低,不能主动抵制落后、封建思想的侵蚀。由于受传统农耕思想和受教育水平有限的影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理想、缺乏追求,总把个人的幸福寄托在丈夫和子女身上;为了眼前利益,放弃利益。

走访的结果显示:留守妇女安全感缺丢和思想的空虚的形成原因如下:由于爱人长期不在家,治安状况不佳,留守妇女普遍没有安全感。留守妇女已经轮为强奸犯的主要伤害对象。大多数留守妇女都说自己爱人不在身边,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生活方式的单一、文化设施的缺乏、娱乐方式和场所的不足使其思想和精神处于相对空虚的状态,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另外,受封建迷信、传统家族观念、宗族等级制度影响,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观念薄弱。大多数只重视自身利益和家庭利益,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滞后。

2.4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问题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相比较,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明显要高一些,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强调高和劳动量大特征。田里的大小农活、家里的务种家务等都主要由她一人承担,长期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同时,既当爹又当妈打理着儿女们的吃、穿、上学等问题,而且还要扶持年迈多病的双方老人。从营养状态相比较留守妇女也明显不如非留守妇女。由于留守妇女爱人不在家自身劳动强度大,农村劳动时间不规律造成其饮食不规律,饮食不规律也就导致营养状态不好。

从妇科疾病患病情况调查结果看非留守妇女与留守妇女两者相较没有明显差异;而从慢性心血管疾病调查数据比较来看留守妇女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妇女。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精神状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留守妇女平时的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而且时间无法控制,所以她们的饮食不规律,这也导致留守妇女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减少,丈夫长期不在身边使其经常出现孤独、精神生活长期受到压抑和紧张的状态,致使慢性心血管疾病高发;腰、腿等关节疼痛综合征症状留守妇女明显高于非留守妇女;并且随着妇女的年龄增长表现的越发明显,这都和留守妇女平常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长和饮食营养等相关。由于丈夫不在家,田里和家里的任何事情都必须独立肩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尽面导致腰、腿等关节疼痛综合症。

2.5留守妇女对健康知识教育需求

被调查对象对健康知识教育内容的主要需求表现在性病和艾滋病防知识等11个方面。受观注最从高到低前6项分别为:性病预防知识、儿童保健知识、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肿瘤预防知识、饮食卫生知识等。分析其原因主要和妇女们健康的生活直接相关,也和近期这些疾病的性病率和对家庭的危害程度有息息相关。

被调查对象对健康教育传播的需求形式显示,排在需求前3位的分别是:电视健康节目、医生和专家的健康讲座、健康教育知识资料入户宣传等。

2.6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男人长年不在家,造成留守妇女各种负担较重、精神压力较大〔4〕。所有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重担几乎都落到了妇女们的肩上,各种重活、脏活全依靠家中的妇女来做。而且还要承担着照顾双方老人、抚养教育子女等重担〔5〕。在忍受着重负的同时,还要承受社会和家庭给与的各种心理压力。普遍感觉家里冷清、夜晚孤独和寂寞,白天都不敢和村里的其它男人多说话,生怕遭闲其它人的闲言碎语,还担心老公在外经受花花世界的诱惑〔6〕。长期无人倾诉和发泄,精神压力大,易患上抑郁和焦虑等精神上的各种问题。

被调查的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危险因素来自家庭压力占56.12%,情感困惑占46.18%,社会压力占34.16%,情绪焦虑占12.17% (表5)。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困惑为家庭压力和情感〔7〕。家庭经济状况、子女教育是的主要家庭压力的主要来源;长期分居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是留守妇女情感困惑的直接原因;担心丈夫在外遇、一夜情,染上性病和人身安全是留守妇女焦虑的间接原因。

总之,农村留守妇女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对健康的预防知识不足、认识度不高。农村留守妇女预防疾病的知识匮乏,防范意思不强〔8〕。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的不断加快人,大量的农民工流向城市,在性压抑的情况下发生不良性行为的人数在不断上升,这也促使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慢性病和性病的高发群体。促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引起重视,建立完备的健康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投入,需要高度重视体育锻炼给留守妇女健康提供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理念,建立完善的体育锻炼体系。

3结论与建议

3.1留守妇女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大多数农村生活条件有待改善,通过我省土地流转等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的生活条件会逐步有所改善。随着我省土地流转和社区建设,使农村面貌换然一新。

3.2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相对不好

随着土地流转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多数村庄的并入社区。人口相对集中,也有利于进行集中培训和学习,提高妇女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民工在城市安心务工,增加收入。通过政府和企业投资建设几个加工厂等,让留守妇女集中起来搞一些小的加工厂等,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3.3留守妇女理想和追求不高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等提高和加强妇女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觉悟等方法。

3.4农村留守妇女对健康知识教育需求较高

加强对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的疾病预防与宣传工作,提高对病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进行防治。在政府引导下成立义务宣传队,并结合当地情况把防范知识和经验用农民自己的语言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进行宣传,让农村妇女更容易接受。把防治疾病知识走进农村中、小学学生课堂,增加防治疾病公益广告和宣传片制作与播放等。

3.5加强留守妇女体育锻炼,促进留守妇女身心健康

由于留守妇女闲余时间较多,为避免其空虚应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促进新陈代、消耗大量脂肪减少心脏压力、增大冠状动脉口径和弹性,对预防冠心病有积极作用,尽而降低心脏病的发生;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加强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使大脑的兴奋、灵活、视觉、听觉、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提高。提高机体免疫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进而提高留守妇女的健康水平。

通过体育锻炼陶冶留守妇女情操,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减轻其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紧张和忧虑情绪;培养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促进留守妇女的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吴修荣.农村劳动力呈女性化趋势—对山东莱芜部分农村妇女的调查报告〔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4):18-19.

〔2〕杨立杰.河南省农村地区艾滋病社会控制研究〔J〕.学理论,2011(15):81-82.

〔3〕吴贵明,蔡桂英.农村妇女病医疗费用补偿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6.

〔4〕安丰玲,周成超等.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624-625.

〔5〕徐安琪.女性的身心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来自上海的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4,1:17-22.

〔6〕何朝阳,徐华,肖霞.农村妇女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 20(4):81-82.

〔7〕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4-287.

上一篇:创新学习型党支部实施方案下一篇:公用厨房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