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领域调查

2024-08-21

就业领域调查(通用7篇)

就业领域调查 篇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其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加强农业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6月6日,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人才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符合现代国情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及“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因此,广泛倡导和鼓励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其回归基层发挥专业之所长,对我国的农业建设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的形势

1.1 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殊性,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到条件优越的中东部地区就业,其流向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很少有人选择到人才奇缺的中西部中小城市、城镇乡村的基层就业。因此,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从学历角度来看,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差距。从全国范围看,仅有部门地区的高职专科就业率高过本科,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现象依旧。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高职、专科等较低学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难度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2 就业观念转变,选择隐性就业的毕业生增多

隐形就业,是指凡是未向政府申报职业,或政府有关部门未作明确统计、记录与有效管理的劳动就业形式。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有较大转变。就业形势严峻、市场要求的门槛增高、专业冷热程度的差异化,使得以往的“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逐渐淡薄,“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经越来越得到认可。更多的毕业生愿意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待价而沽、不断跳槽。中国就业网今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7.84%的高校毕业生赞成隐性就业。通过隐性就业获得收入的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多。

1.3 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基于此,很多人认为扩招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从而引发了就业难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客观评估其社会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少于3年以上,存在严重的高层次人才稀缺,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不足问题。在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求来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2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的障碍因素分析

2.1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林人才的不合理流动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农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型的农林企业较少、农林密集型产业链尚未形成,使农林行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低下;此外,农林深加工、服务及贸易不够发达,精英岗位较少,无法吸引毕业生;三是地域的不平衡导致农林高校毕业生大量流向农业发达的东南部城市,进而造成这些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而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城市则少人问津。另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农业领域,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艰难。

2.2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我国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以市场配置为主,它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其专业设置有紧密关系。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高校招生在前,社会需求在后,由此形成的时间差导致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由此造成的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2.3 缺乏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所谓“双创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创业“双创”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要有创新性思维,在任何岗位都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对高等教育而言,创新精神要落实到创业,创业素质应该成为大学生必备素质。然而我国教育模式一直都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虽然提了多年但并未落到实处,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仍旧是学业成绩,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实践能力弱、动手能力差、为人处事能力欠佳,最终导致就业困难。

3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的对策

3.1 加强农林院校学生专业教育思想

要想做好农林高校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工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学生立志从事涉农事业的思想。只有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学好知识,从事相关工作。然而,目前的农林院校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在择业中迷恋大城市、怕吃苦、怕入农业行,厌农思想严重。因此,各高校应该向学生开设专业思想教育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到涉农领域的就业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3.2 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观念指导

农林院校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将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有机结合,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人才培养,优化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同时,农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指导,鼓励学生到农业领域就业,树立当现代农民的观念。特别是西部及基层,更加需要农业科技人员,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空间,而农林高校毕业生掌握着农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如果到这些地方就业,不仅解决了就业难题,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3 鼓励和引导农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农林高校毕业生在择业中,地域选择观念十分强烈,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我们要通过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形势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基层工作情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此外,我们还要鼓励和引导农林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加强对毕业生创业的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

3.4 发挥政府职能,构建就业保障体系

大学生就业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范畴,政府理应对其实施宏观调控,发挥导向职能。积极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就业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通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用人单位吸纳大学生就业,同时,建立健全的就业市场体系,制定科学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招聘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

此外,我国的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的就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使其就业保障存在差异。解决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困难的现状,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要建立农林高校毕业生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平衡教育投资与教育回馈,对于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要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解决基层就业毕业生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

[2]钱慧.农林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3).

[3]邵华.高等农业院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4]欧阳慧.阻碍农科大学生赴农就业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08,(2).

[5]李静波,王刚.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7,(5).

[6]胡榕.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

就业领域调查 篇2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就业市场风云变幻,没有人能准确断定,三五年后什么专业会热、什么专业会冷。通过对近几年热门专业的选取情况和就业市场详情的分析和整理,丝路教育学院概括了未来几大就业形势仍然良好的专业领域,一方面以供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们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就业的一个方向指导。

一、师范类专业区域供求不尽均衡

调查显示,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待遇节节拔高等促使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从大城市的就业状况来看,师范类学生的供求量趋近平衡,其中民办教育机构对师范类人才的需求量占了很大比例。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

由于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近几年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大量兴起,这使得师范生就业机会增多,又在教育系统内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中西部面临优质师资匮乏、基层教育系统缺少编制的现实情况,而大城市教师职位日渐饱和,不可能再接收大量毕业生。因此,在普教系统就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和压力。近两三年来,中西部省会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成为师范类毕业生求职的热点地区。

二、、农林类专业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另外,政策方面也不断传来“利好”消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林类专业发展带来了曙光。因此,虽然农林类毕业生目前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专业,但可以看到,今后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将会日益走俏。

在农林类各专业中,社会需求量大小不一。选准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十分重要。未来需求较多的将有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森林道路与桥梁、园林、林产化工等专业。

另外,农林类专业毕业生还有另一条广阔的就业之路,那就是到农村基层创业。经常关注新闻的人就会发现,关于大学生到农村兴办养殖厂、畜牧加工厂、花卉果品基地的报道越来越多。到国有单位搞科研开发、从事生产经营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到基层自办实业,积极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而且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三、机械类专业前沿人才供不应求

国家近几年加大力度强化装备制造业,鉴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也供不应求。

从当前机械行业的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然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

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

经过企业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机械类行业紧跟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人才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

四、建筑类专业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虽然近期房地产业面临系列压力,但在人才市场上,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策划、销售等人才需求仍然较旺。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类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乐观。尤其是近两年来,XD路桥建等相关专业开始升温,这使路桥规划人员变得畅销起来。用人单位表示,这主要与制造业升级换代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关。制造业升级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则急需专业人才。

五、医学类专业特殊领域潜力无限

医学类专业属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一个专业,因为现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仍在深化,而且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弹性也较差。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这使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所以,医学类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吃香。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六、艺术类专业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艺术类专业过热了吗?专家指出,通过视觉来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

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相应地成了近年来的热门。上海市劳动部门有报告指出,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表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人才紧缺。

毋庸置疑,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实用艺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懂物理和建筑,就无法搞建筑、装潢设计;不懂计算机就做不出数字化影音作品。艺术学科的这种发展,也说明艺术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课严重缺失的“跛脚”毕业生就业压力必然不小。

从以上专业的就业形势可以看出,只有那些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范围才广,而在这六大就业热门专业领域中,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可以说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因为艺术设计属于文化创意,特别是新兴的影视动画、网络游戏和建筑表现等专业,随着世界文明化程度的日益增进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和享受成为消费主导,人才的需求量必定日益递增。而另一方面,正因为是新兴的行业,专业人才正处于紧缺的时候,因此不用担心人才过剩的情况在短期内发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高校还普遍停留在传统教育阶段,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低,培养出的人才大多不能直接上岗,特别是在一些偏重职业技术的行业,这类高文凭高学历人才备受冷遇。因此,选取这些专业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自身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可以在学习期间参加一些额外的专业培训,对于那些即将结束大学生活的准毕业生们来说,就业前夕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和重要。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影视动画、网络游戏和建筑表现等专业,由于兴起时间不长,相对于传统专业涞水,大学教育更加的不完善,因此,通过专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更有助于就业。

矿产资源领域腐败调查 篇3

官员入股办矿 串案窝案频发

不久前,陕西神木“法官状告煤矿讨红利”的官司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神木县法院法官张继峰入股煤矿180万元,在两年未得到红利后将煤矿告上法庭。令人惊讶的是,法院在明知张继峰违规入股的情况下,仍在一审中判张胜诉,获得1100万元红利。直到煤矿方不服提起二审上诉后,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才判定驳回张继峰无理诉讼请求。

从“法官状告煤矿讨红利”的咄咄怪事,不仅说明一些地方官员入股矿山企业已呈现出“公开化”趋势,更折射出少数地方官员对中央禁令“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的心理状态。

据记者在山西、湖南等地调查,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严加整饬,但官员入股办矿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轰动一时的原山西蒲县煤炭局局长郝鹏俊一案就十分典型。

2000年,郝鹏俊出资2万元非法购买了蒲县克城镇张公庄后沟洼煤矿,改名为蒲县成南岭煤矿。2005年8月,中纪委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投资入股煤矿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限期撤资。为掩人耳目,郝鹏俊与其堂兄、妻弟签订了一份假退股协议,并依此向蒲县纪委进行了退股申报登记。实际上他和妻子于香婷仍拥有绝对的煤矿财产所有权。

乘着煤炭局长的“东风”,成南岭煤矿肆无忌惮地非法生产、越界开采,规模迅猛扩大,由一个几十万元投资的小煤矿,发展成总资产5285万余元、净资产1700万元的大煤矿企业,职工达500多人。郝鹏俊家仅在北京便购买了35套房,合同房价款高达1.7亿元;郝鹏俊本人及其亲属的存款1.27亿元。

从张继峰、郝鹏俊等一系列涉及矿产资源的腐败案件中不难看出,当前官员入股办矿已成为屡治不愈的腐败“顽症”。据最高人民檢察院提供的数据,2009年共查处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1305人,其中贪污贿赂607人,渎职侵权698人;土地出让环节1149人,矿业审批和管理环节98人。2010年上半年立案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778人,同比上升11%。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矿产资源领域职务犯罪往往涉及地方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矿产管理、财政税收、公安等行业主管、监管、执法执纪部门,以及国有矿山企业等多个单位部门,及其领导干部、一般工作人员、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等,由上至下、辐射面广、涉及人员众多。

这些犯罪嫌疑人中,有的利用职务便利,采用违反规定将应当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市场化方式出让的矿业开发权,采取协议出让等方式转让给请托人;有的在以法定方式出让矿业权过程中,采用不正当泄漏交易信息、进行不公正评判等手段帮助请托人取得矿业开发权;有的采用为不具备探矿、采矿资质条件的申请人违法办理、颁发、年检相关许可证书,或者在办理上述事项时,违法为申请人完善申请资料、缩短呈报时间、协调疏通关系等手段;有的通过向业主推荐相关规划设计、检测、评估机构,并向该机构按一定比例收取回扣牟取私利;有的接受行贿人以“信息费”,“专家咨询费”等名目所给的财物。

湖南省耒阳市矿产品税费征收管理办公室,最近因集体贪腐曝光而被网友称为“史上最肥科级单位”。这个小小的科级事业单位,770多名干部职工中竟有超过百人涉嫌贪污受贿,55人被立案调查。从主任罗煦龙到8名副主任、党组成员,以及下属各站点站长、班长,高、中层干部几乎“全军覆没”。

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陈晋胜认为,目前国家在矿产资源开采、交易、转让的各个环节还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得力的状况。资源暴利的现实招引着见利忘义的各种市场主体,他们在法规政策的空隙中穿梭,阴影下游走。表现之一是,一旦嗅到其中的可餐之食,便伺机动手,以权谋私,进行权钱交易。表现之二是,熟知暴利的制度缺漏,时机成熟,条件许可,便借机投身其中,自我谋取暴利。表现之三是,熟知企业存在不当的“暴利”的玄机与奥妙,“雁过”拔点“毛”,理所应当。这一特点反映在市场实践中,较多地表现为:企业要(到政府)办事,就得给好处;政府要(给企业)办事,就得要好处。

一个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财产过亿,拥有轿车十几辆;一个县公安局副局长,财产几千万,用着几万元一部的手机,喝着上万元一斤的茶……县处级、乡科级干部,在许多人眼里是个小官,但个别小官家财少则千万,多达数亿元。

在矿产资源领域“小官大贪”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山西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杨森林介绍,近年来,受矿产资源价格持续飙升的影响和各种利益驱动,给地方,特别是县乡两级涉矿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以权力寻租的机会。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是违规审批资源、非法倒卖国有资产;二是漏缴、欠缴、挪用、私吞煤炭基金;三是不按规定收取资源价款;四是偷逃欠税;五是煤炭运销票据名目繁多,以及伪造、倒卖票据;六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七是中介机构虚假评估、商业贿赂;八是超层越界、非法组织生产;九是以土地治理为名非法采煤;十是党员干部入股办矿、收受贿赂。

2008年7月山西省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煤焦领域开展反腐败专项斗争以来,共查出各类违规违纪资金300亿元,处分违纪党员干部1590人,其中县处级、乡科级干部515人,占三分之一以上,涉及国土、煤炭管理、煤矿安全、煤炭运销等众多部门。

一些专家认为,矿产资源领域“小官大贪”现象之所以格外突出,与我国条块分割的资源管理体制直接相关。从国土、安监、公安、税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所有中央部门的权力最后都要沉淀到基层行使,这使得一些基层官员互相勾结、集体腐败成为可能。

粗放开放造就暴利

权力介入滋生腐败

涉及矿山等资源和利益争夺愈演愈烈,资源领域的官员腐败屡禁不绝,有关专家认为,其根源在于我国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支撑,加上监管机制和体制存在漏洞,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一定程度加剧了腐败的滋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相对稀缺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地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短期化”倾向十分突出,“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资源开发面临的最大问题。

社科院工业研究所罗仲伟等专家认为,出于过于对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追求,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发资源时对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够。“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的财税收入,默许一些矿业企业以减少安全环保投入,逃避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获得利润”。

“粗放型”的资源开发行为虽然在短期为地方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却需要长期为之付出巨大代价。以煤炭资源大省山西为例。多年来,山西的发展因煤而生,问题也因煤而起。自改革开放以后,山西的煤矿历经“有水快流,快速致富”、承包入股、企业改制、产权交易多个发展阶段,经营主体由当初的国有、地方、乡镇三分天下转变为国有、地方、集体、股份、个人等多种主体,各种势力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

与山西煤炭开采量逐年猛增相伴而生的,是煤矿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频繁变动,企业多、小、散、乱和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问题突出。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迅猛增长,矿产品市场的好转,价格一路飙升。挖煤骤然间变成了一本万利的“暴利”产业。据记者在山西、河南等地调查,一个中等规模的私营煤矿,矿主每天的纯收入可达25万元至30万元左右。只要掌握资源开采权,就相当于开动了“印钞机”。据了解,目前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开采一吨煤的平均成本不到100元,而吨煤售价最高可达1500多元,一些矿老板坦言,“贩毒的利润都比不上挖煤开矿。”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各地资源开发出现“大干快上”的趋势,非法小矿、黑矿大批出现。据原山西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李修仁介绍,在黑矿猖獗的时期,山西黑矿的数量比正规矿还多。在一些资源地区,有钱的自己投资,没钱的“引来外资”挣了再分红。不少乡镇干部、机关干部、警务人员甚至县领导都有自己的“洞洞”(指黑矿)。国有大矿、乡镇矿、黑矿的矿井已经相通,“国军”、“地方军”、“非法武装”在地下纵横交错。山西一些地区的黑矿就像老鼠洞,把整个山坡挖得千疮百孔。

中国监察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廉政建设中心主任李成言认为,伴随着资源的“大开挖”,我国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尚不成熟,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干预过多、过深,为寻租性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李成言说,行政方式资源配置使得官员们手中拥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但这些“自由裁量权”却没有得到有效约束。“从这一意义上讲,以行政方式配置资源愈多,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就愈大,腐败就越不可避免。”

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例,在我国,一家煤矿企业要取得合法生产资格必须办齐“六证”,即采矿许可证、煤矿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工商营业执照等六个证件。但事实上,审批环节越多,意味着权力干预越深。在一些地区,“明码标价”办理相关证件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资源开采的审批权沦为某些部门的“寻租”工具。

据山西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长杨森林介绍,由于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时限过长,一些煤矿要想办全“六证”,须经省国土厅、煤监局、煤炭局、工商局等4个部门,申报材料要准备一卡车,办证时间最短也要7至8个月。为了“跑证”,有些煤矿干脆派人长年住在太原,用金钱活动上下打点,少的花几十万,多的要上百万才行。

由于手握开发审批大权,一些地方官员与一些矿老板相勾结,大肆批矿、卖矿进行权钱交易。位高权重的,通过帮矿老板取得探矿权、采矿权,收取办矿“公关费”、“手续费”。一些县乡的地方实力派小官员也通过暗中保护没有任何手续的“黑矿”发横财。

更令人担忧的是资源领域的权力寻租已开始向监管部门蔓延。湖南省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不仅独揽郴州矿业整合关停大权,收受“干股”,纵容亲属家人参与矿业经营;还多次借助“双规”手段,直接参与矿产利益的控制与掠夺,被当地群众称为“曾矿长”。而山西繁峙县反贪局局长穆新成,更是成为当地矿山纠纷的民间“总调解人”。据了解,穆新成在繁峙“黑白两道”一手遮天,无论是矿权演变、股东转换、边界纠纷、超层越界,大多通过他的“协调”私下解决。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认为,纪检、安监等执法执纪部门介入资源领域“设租”“寻租”,为非法侵占资源提供了“双重保护”,其直接的后果就是“猫鼠一家”、监督形同虚设。

针对资源领域的种种乱象,中央曾多次采取措施严厉整饬,但涉及资源领域的利益争夺和权力寻租却还是愈演愈烈。

竹立家等专家认为,我国整肃矿业秩序、整治资源腐败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许多政策在传导、执行过程中,其“刚性”层层递减,特别是在基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如2006年2月,山西省政府187号令就已明确规定了采矿权价款的收取标准,但临汾市直到2007年10月前,仍在执行资源整合试点期间的采矿权价款标准,少收采矿权价款52.32亿元。吕梁、阳泉两市在未经省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从2005年8月到2007年6月,执行临汾市资源整合试点期间采矿权价款标准,吕梁市少收采矿权价款34亿元,阳泉市少收采矿权价款3.18亿元。

煤矿关停整改过程中的“顶风作案”也屡见不鲜。山西省盂县石店煤矿北新坑口矿早在2002年就已被关闭,并注销了煤矿的有效证照,但该矿在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保护下,2007年和2008年,非法生产原煤43万吨,非法收入2.15亿元。

2010年5月29日,湖南省汝城县曙光煤矿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7名矿工死亡。而这起事故发生之前,湖南省《关于预防和坚决遏制煤矿重大事故发生的通知》还刚刚下发不久,处于技改阶段的曙光煤矿正属于《通知》严令禁止开工生产的煤矿。而事后的调查结果证实,负责监督曙光煤矿停工技改的汝城县文明乡安监站长,赫然是曙光煤矿现任法人代表。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经过市、县、乡层层过滤,越到基层,政策的執行力越弱。近期频频曝光的资源领域腐败案件也证实,涉及资源领域的腐败案件中,越是基层官员、贪腐金额越大。从“小官大贪”到“法官状告煤矿讨红利”,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案件表明,基层“官员入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已越来越公开化和无所忌惮。

竹立家、李成言等专家认为,中央对资源领域的整顿和反腐政策措施一到基层就走了样,其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腐败官员和非法企业之间已形成了一个利益共享的同盟。中央政策经过层层筛选和消解扭曲后,地方政府可以实现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目标,少数腐败官员可以通过权力“寻租”大发横财、违规企业也可借此逃避监管,最终受损的是国家的利益,失去的是老百姓的信任。

强化“资源国有”

遏制地方短期逐利行为

资源领域腐败高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影响我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地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形象,成为影响一些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诱因。业内人士和反腐专家们认为,要遏制资源领域的腐败高发现象,不仅要有“打黑除恶”般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通过创新资源开发和管理监督等各项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我国目前在资源开发上主体众多,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还是个体老板,都可以轻易地介入资源开发。而地方政府出于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等短期利益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私挖滥采、贱卖资源的行为。竹立家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强化“资源国有”的概念,确立从紧从严的资源管理政策。

据了解,我国目前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偏低,与国际上通行的矿产资源矿产权利金相比,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只有0.5%-4%,而国外矿产资源权利金费率平均为12.5%,差距很大。即使是如此过低的费率,在我国也存在严重的欠缴现象,根本不足以反映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此外,目前我国的矿业审批往往采用“大矿大批,小矿小批”的做法。地方政府也拥有矿业开采审批权,后果是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量小型矿山。在矿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根源都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地方政府参股矿业企业会扭曲政府行为,增加公务人员寻租空间,成为政府腐败的温床。不少地方政府往往用放松资源充分利用、安全、环保的政策,保护换取地方经济的发展。凡是有地方政府参股的矿山,短期行为都十分普遍,部分地方往往有恃无恐地掠夺性开发资源。

社科院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等专家认为,要遏制资源领域腐败高发的趋势,必须从着眼国家战略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强化“资源国有”的概念。一方面坚决剥夺地方政府的矿业开采审批权,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参股矿业企业,提高环保等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大幅提高资源税费,对资源税费垂直征收;与此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在资源税费分成中所占比例,改变对资源富集地区的政绩考核导向,弱化地方政府与资源开发的直接利益关联,遏制地方政府的短期逐利冲动。

腐败的经济根源在于行政权力的垄断和过度干预。要消除腐败的经济根源,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必须进行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速推进国有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监察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李成言教授认为,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反腐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消除腐败机会。市场竞争是一种公开透明的机制,权钱所达成的幕后交易将无法决定国有资源的最终配置结果,也不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国有资源市场化还将促使市场经营者把精力投向市场信息,关注企业经营战略及竞标出价等,而不必像过去那样把主要精力用于“寻租”活动。

二是有利于抑制腐败动机。官员之所以敢冒法律制裁风险而进行设租行为,在于权力干预可以为其带来巨额私利;而寻租者之所以敢冒市场风险且斥巨资收买政府官员,在于可以给他们带来超额利润。国有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官员也将变得无利可图。

第三,有利于减少“腐败资本”。“腐败资本”是指政府官员手中控制的、进行腐败活动时所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等实体性国有资源,权力、荣誉等非实体性资源。市场机制越活跃,发挥的功能越大,“腐败资本”就会越贬值。

专家认为,受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领域一直被视作为工业上游的一个原料提供车间,市场化改革明显滞后于下游工业领域各部门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建立了矿业权有形交易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还未真正理清,中国矿业权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李成言表示,在当前资源腐败高发形势下,更需要加快国有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从目前一些地方矿业资源交易市场运行情况来看,除需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招标、拍卖、挂牌、公示等制度外,还需要尽快引入社会听证、媒体监督等机制,将资源配置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资源领域的腐败因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更需要从制度层面预防和治理。在资源还不能通过市场实现公平、高效配置时,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强化目前的监管机制。■

就业领域调查 篇4

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使命和人才培养定位

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使命。

当前, “三农”问题的重点在农业, 难点在农村, 关键在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并将之作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不仅仅需要大量掌握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专业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且需要大量善于综合分析研究、规划设计、实施、监控和评价农村区域发展, “懂技术、会管理、能发展”的技能型基层管理人才。思深而行远, 谋定而后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创立之初, 结合时代实际, 确立了“系‘三农’、谋发展”的专业使命。专业使命中的“系‘三农’”, 即心系“三农”、情寄“三农”, 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工作都围绕农村、农业、农民开展。专业使命中的“谋发展”, 包括三方面的发展, 一是谋行业的发展, 也就是“三农” (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发展) 的发展;二是谋“人”的发展, 即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三是谋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使命的确定, 使该专业的专业理想和培养方向十分明确, 使该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 使“全过程培养”、“全员培养”、“全方位培养”策略能有效贯穿到生产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个环节, 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面向农村这个特殊的社会“市场”,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立足湖南省, 面向全国,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管理型”人才, 即依托管理平台 (管理学) 、农科特色 (农学) 、文理渗透 (社会学和经济学) 、综合发展 (发展学)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重点突出“农村”、“区域”和“发展”三个关键词, 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发展”的技术管理型人才,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就业领域

目前, 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就业方式, 除传统意义上的升学 (攻读研究生) 、少量比例的选调生和村官、极少量的公务员系列外, 大部分毕业生都以进入企业或自主创业为主要形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办之初, 就基本明确了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四大类就业部门和所从事的工作, 分别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或现代农业园区) (从事区域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管理或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工作) , 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 (从事涉农企业或农协组织管理工作) , 县、乡、村等基层组织 (从事基层组织党政管理工作) , 农技推广部门 (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信息管理与开发工作) 等。

1. 休闲农业庄园 (或现代农业园区) 。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农业功能的挖掘和拓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新型的消费业态, 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休闲农庄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规模生产等人文景观为大背景, 以农事活动及农家生活为依托, 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加工、经营, 为人们提供观光、教育体验、养生休闲服务, 并承载传承文化功能, 是新型的休闲农业企业。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来临, 休闲农庄将会需求和吸纳越来越多的包括本科毕业生在内的高素质从业者, 尤其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本科生。截至2011年12月, 全国休闲农庄已超过150万家, 年接待近5亿人次。与此同时, 湖南省具备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达到3811家, 年接待游客7184万人 (次) , 建立种养基地81.5万亩, 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2万人。仅长沙市就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000多家。虽然休闲农业产业已达到相当规模, 但在提质、增效方面还存在很大空间, 尤其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品质亟待提高。最近几年涌现出的类型多样的现代农业园区, 如农村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等, 其发展也存在同质发展、品牌不强、从业人员素质欠佳等相似现象。虽然国内部分农林水高校也开设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但其人才培养方向以农业科技推广为主, 少有涉及到现代农业园区人才培养, 湖南省高校中也仅有我校开设了此专业。这些都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本科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2. 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

在当前社会体制下, 服务“三农”的机构除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外, 涉农企业是主体, 一是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资企业, 二是农产品生产企业,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是农产品流通企业, 具体是指那些从事农作物、畜禽等农产品生产、新品种选育、产品采集、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活动, 或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销售、研发、服务活动等行业企业。截至2010年12月, 湖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120家。与此同时, 农村土地“银行”、农民合作社 (如棉花合作社、柑橘合作社、蔬菜合作社) 等农村协作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增多, 截至2010年12月, 全省农民合作社共有6777个, 所带动的农户约262万户。多年来, 我校与湖南省多家涉农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仅2009年株洲攸县就有30家涉农企业与我校进行了产学研对接。湖南省数百家涉农企业和农村协作机构, 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发展思路狭窄、政策法规不尽熟悉、行业人才短缺等困境, 这为广大农科类毕业生提供了良好机遇。

3. 县、乡、村等基层组织。

尽管湖南省乃至全国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多年, 但相当多的县、乡、村、组大学生到位情况不尽理想, 且大部分均集中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或点上, 且这些大学生流动较快, 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数目不多, 基层党政组织还是缺乏既懂农业生产关键技术、了解农村区域规划, 又熟悉农村政策法规、善于农村社会管理的专门基础人才。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倡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艰苦的角落去, 到最能展现才华、回报社会的地方去, 所以, 该专业毕业生深入县、乡、村、组等基层组织工作, 既是社会所需, 更是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展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途径。

4. 农技推广部门。

我国农技推广目前仍以政府为主导, 但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 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 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 曾一度呈现“线断、网破、人散”, 低效益、低效率等诸多不适应, 亟待发展公益性、高效性的农技推广体系。在这种形势下, 在学校受过专门教育和实训、工作热情高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 将更好地转变农民观念, 传授农民技术,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较好地实现由单纯技术指导服务向技术信息、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的转变, 由单纯技术指导服务向“种养加”、“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的转变, 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的转变, 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而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综上所述,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四大主要领域和方向, 将为涉农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之路的畅通, 提供较好的成功范式。

“以创业教育提升地方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研究” (62020410083-10C0782) 、湖南省高等教育质量与教学改

摘要:本文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和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开设情况, 探讨了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和方向, 即休闲农庄或现代农业园区, 涉农企业和农村协作服务组织, 县、乡、村基层党政组织, 农技推广部门等。

就业领域调查 篇5

08社会工作08206026李洁雯

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也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社会工作可以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等众多领域广泛开展。社工并不等于义工。他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需要资格的考评。此外,义工是义务帮助他人,社工是以服务社会而“谋生”的人。在香港,截至06年9月香港注册社工已达12970人。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比公务员低,有着良好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北京市,根据《社会建设发展纲要》,在社区就业的社会工作者,将保证年薪3.4万左右。

目前,民政系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约有45.3万人,平均每人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急需社工队伍的补充。有一些基金会筹募的捐款,因为缺乏有执行力的基层组织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形成资源浪费。现有从业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较低,7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组织工作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如能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向该领域发展,这样既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压力,又能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研究机构、公务员、新闻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教师等等。就业面还是比较广,虽然名字听起来像“冷门专业”,但是就业还是可以的。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类人才将具有广阔前景。就业方向主要在:一是民政系统;二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体团组织;三是学校,司法部门,卫生组织;四是NGO,NPO等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及民间组织;五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六是儿童、老年等福利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七是其他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团体。因此我建议:一,构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给予社会组织在法律登记、税收等方面更多便利与政策倾斜,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社工的工作待遇与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相应法规。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建设,分阶梯地实行人员培训与资格认证。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投入机制。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对政府分离出的或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凡可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通过政府采购等法定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预算单位在年度预算中申报购买服务项目预算,财政部门审核安排。三,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目前的就业市场并没有饱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以与学校一起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工作的知识普及与就业辅导和培训,并组织运作正规的社会组织开展招聘会等见面活动。四,健全监督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健全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和诚信制度,形成对社会组织的有效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建立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服务承诺等管理制度。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社会结构转型的客观要求。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鼓励引导更多高素质大学生走

就业领域调查 篇6

一、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制度保障

1.建立日常信息交流机制。检察院主动向非公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非公企业、组织通报开展预防工作的动态信息和进展成效,并及时提供查办非公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数据和典型案例。同时这些部门应如实向同级检察院提供非公企业审批、日常监管、公共服务、行政处罚的政策文件、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工作台账等,以便检察院及时全面地掌握这一领域的运行状态和相关根据,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调查活动。

2.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注重发挥非公领域职务犯罪预防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运用网络办公和预防信息共享系统等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掌握翔实基础资料,准确把握预防调查介入的时间节点和关键环节,增强非公领域预防调查的研判能力,为预防调查提供前期研判信息,确保预防调查内容的及时性与专业性。

3.建立信息采集管理机制。通过梳理执法办案信息、走访相关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分层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辖区内非公领域基本信息和预防服务需求,建立非公领域职务犯罪预防信息库,为预防调查提供“后援”和“智囊”。

4.建立专项预防调查部署机制。依托“侦防一体化”和非公条线的联席会议、预防职务犯罪协会、党务部门等组织,根据每年工作重点,以及非公领域职务犯罪的高发行业,研究部署开展专项预防调查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预防调查工作。通过依靠外援,弥补检察机关在非公领域预防调查中精力與阅历、理论与实践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努力形成合理分工、责任明确、相互支持、纵横配合的工作格局。

5.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在考核体系上,采用实效评估、绩效考核和专项评比相结合的方式,由地方党委、上级检察院以及社会群众分别对预防调查的工作部署、工作落实、工作成效进行立体式考评。在考核标准上,将预防调查选题、协作配合、调查报告内容、成果转化、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纳入评价因子。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开展年度党风廉政评比,为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的评比提供评价指标。

6.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发挥预防工作机制的协调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整合资源,建立成果转化机制,积极促进预防调查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依托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预防调查成果印发、传阅,组织协调相关单位讨论与研究实施方案。各领导小组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预防调查成果被推广应用的单位和个人。

二、创新工作思路,突出调查重点

1.明确预防调查主要目的。一是促进政府对非公领域规范治理。通过预防调查分析政府部门在非公组织设立审批、日常监管、公共服务、行政处罚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揭示非公组织治理与职务犯罪发生之间的内在规律,提出强化和创新政府对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规范治理意见。二是促进非公领域行业自律。通过预防调查发现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加强和创新行业协会管理的建议,推动行业协会增强民间性、民主性、服务性、公益性、自愿性和自律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三是促进非公领域内部科学管理。通过预防调查以及检察建议、预防咨询等形式,推动建立单位内部的廉政风险排查、风险识别、风险监控,以及预警、应对、处置等机制,促进各单位形成以岗位为点,以流程为线,以制度为面的立体化、动态性权力监控体系。

2.明确预防调查的主要对象。以有影响的企业以及发生过职务犯罪或者存在风险隐患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非盈利性社会组织为主,关注就业岗位突出、涉农工程、安居工程、保障房建设的企业,积极开展专门预防调查,形成非公领域职务犯罪预防调查综合报告。

三、创新工作质效,促进成果转化

1.提出检察建议,深化惩防效果。以预防调查为基础,结合办案,向非公企业、组织以及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促进非公领域的规范化管理,并积极帮助被建议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减少和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办案成果。

2.移送案件线索,提升侦防合力。在预防调查的过程中,注重非公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收集和移交,经审查认为有初查价值的,按照“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要求,经主管领导批示后及时移送侦查部门处理,并做好线索移交后的同步预防工作,进一步提升侦防工作的整体合力。

3.提供侦查信息,实现侦防互动。通过预防调查延伸和拓展办案战线,减少来自相关部门及发案单位的办案阻力,充分发挥预防调查在收集涉案信息、获取案件线索、掩盖侦查意图等方面的作用,为侦查部门提供非公领域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实现侦查与预防之间的良性互动。

4.开展预警研判,拓展专业预防。在预防调查过程中,同时开展非公领域风险源点排查防控工作,运用危险源点分析与控制法,根据行业领域风险进行预判,及时提供预防预警,并推动相关单位建立内部廉政风险排查、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控。通过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预警反馈,大力提升检察机关在非公领域预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就业领域调查 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培训需求

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送教下乡”培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在此思想指导下,在完成第一阶段集中培训后,为了加强小学科学“送教下乡”研发的主题课程的可行性、实效性,有针对性地确保“国培计划(2015)”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地球与宇宙”领域送教下乡培训质量,结合“送教下乡”工作开展了培训需求调研。

一、调研目标

“地球与宇宙”领域包括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以及天空中的星体等[1]。对小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宏观的空间想象能力,造成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同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送教下乡”培训的调研目标为:

1.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内容设置需求。包括了解受培者对“地球与宇宙”领域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实验教学等内容的需求,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专业素养调研,提高此学期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2.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培训方法与形式的需求。

二、数据呈现

(一)调研情况

1.调研区域与对象

本次调研的区域主要为麒麟区、罗平、昭通等地,调研对象为上述各县区相关学校教学一线科学课程教师。

2.调研方式

为方便操作,本次调查方式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

在问卷调查编制时,内容设计依据《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和《科学》(3 -6年级)新教材,同时结合云南省小学科学教学实际,参考了以往专家学者的有关调查问卷设计,编制了《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地球与宇宙”领域送教下乡培训需求问卷调查》。

3.问卷发放情况

2015年12月,分别在麒麟区、罗平、丽江、昭通向一线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发放了无记名问卷调查。

问卷共发放了106份,收回106份,其中有6份因填写不符合要求而作废,实际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达96.1%。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虽然在数据中体现出地区差异性,但整体上反映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基本状况,以及小学科学教师对培训的共同诉求。

4.数据呈现

(1)培训内容需求

问题小学科学教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您最需要培训内容是?

选项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新课标解读教学理论教学知识

比例48.76%%10.24%10%31%

问题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实验教学中,您希望培训内容更侧重于?

选项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实验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

比例10%20.88%60.12%9%

问题小学科学教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在新课标中的具体编排体系您需要培训吗?

选项非常需要需要可有可无不需要

比例60%25%10%5%

问题你们学校所拥有的实验设备,能保障完成“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吗?

选项完全能绝大部分能仅有很少一部分能彻底不能

比例5%10%60%25%

(2)培训方法与形式需求

问题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培训中,您最需要何种形式的培训?

选项兄弟学校

参观考察参加集中培训通过阅读学习

理论和经验教研活动

比例45%%30%12%8%

问题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培训中,您最需要承担主讲培训的教师是( )

选项高校教师一线教师教研员以上教师均有无所谓

比例10%20%15%50%5%

三、调研数据分析

对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培训需求调研从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资源需求等方面做了调查,获得小学科学教师对下一阶段培训的需求。

(1)“地球与宇宙”领域培训内容的需求

①在回答小学科学教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您最需要培训内容选项中,“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成为首选(48.76%),在其他选项中,31%的老师需要教学知识,10.24%的老师需要新课标解读,只有10%老师需要教学理论。调查说明,一线小学科学教师迫切需要的教学经验借鉴与积累,带有实用性、借鉴性的“典型示范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案例”占有很大需求比例。同时,由于兼职教师所占比例高,对教学知识的培训需求呼声同样强烈。

②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实验教学中,希望培训内容更侧重于哪方面的选项中,实验教学能力成为首选(60.12%),有20.88%的老师需要教学实施能力,有10%的老师需要教学设计能力,有9%的老师教学评价能力。调查说明,一线小学科学教师迫切需要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由于兼职教师所占比例高,对实验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也有极大的需求。

③小学科学教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在新课标中的具体编排体系的培训需求60%老师表示非常需要,25%老师表示需要,10%老师表示可有可无,5%老师表示不需要。

④所需要的培训教学资源调查中,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中,最需要的教学资源调查中,45%老师表示需要典型示范课例,25%老师表示需要教学设计案例,10%老师表示需要最新教育理论,8%老师表示需要教学课件,7%老师表示需要微课。

⑤在对教师对建构主义理论熟悉情况的调查中,65%老师表示从没有听说,23%老师表示听说过,10%老师表示熟悉,2%老师表示非常熟悉。

⑥你们学校所拥有的实验设备,能保障完成“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情况调查中,有5%老师表示完全能,10%老师表示绝大部分能,60%老师表示仅有很少一部分能,25%的老师表示彻底不能。

(2)培训方法与形式的需求为了客观了解教师们的培训需求,掌握教师们的相关教学理论掌握情况、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校所具备的实验条件非常有必要,为此,做了相应的调查。

①小学科学教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选项中,有60.06%的老师采用讲解法,20.94%的老师采用模拟实验法,10%的老师采用信息搜集法,9%的老师采用其他方法。

②日常教学中,关于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情况的调查中,20%老师表示能比较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等工具,根据教学内容自制课件用于教学;42%老师表示不能熟练运用,仅在公开教学时请人帮忙;38%老师表示从未用过。可见,教师们对相关的一些教学理论掌握不够,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中仍然采用讲授法,没有根据本领域的知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

③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培训中,最需要的培训形式调查中,45%老师表示需要兄弟学校参观考察,35%老师表示需要参加集中培训,12%老师表示需要通过阅读学习理论和经验,8%老师表示需要教研活动。

四、结论

通过调查,就目前云南小学科学对“地球与宇宙”培训需求来看,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师资等方面应该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与设计。

(一)应加强培训内容与小学科学贴合性

1.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知识结构

从调查结果看,现行小学科学教师教师知识储备与科学知识关联度不高,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对科学知识体系的重难点掌握尺度不够准确,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该设计“地球与宇宙”相应专题,帮助教师系统地梳理科学领域内的知识、概念,加强科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结构。

2.加强科学教学方法的指导与培训

调查数据显示,现有小学科学教师从事科学教学实践普遍较短,在教学组织与设计方面经验不够丰富,急需在培训过程中获得方法上的指导、借鉴与积累,因此,在专题设计中,应该结合培训内容,通过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案例,加强“地球与宇宙”科学教学方法的指导与培训。

3.强化科学教学专业技能的培训

在科学教师培训需求反映出,小学科学教师亟须提高科学专业技能。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要为教师提供丰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地球与宇宙”教学课例,指导教师按照科学教学内容性质,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学指导等方面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科学专业组织与指导能力。

4.提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与应用

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科学教学的应用有着较高的热忱,对多媒体制作、软件工具使用、网络应用、微课制作表现出较浓的兴趣,因此,在培训中应结合“地球与宇宙”培训内容设计相关课题,提升小学科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与应用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成效。

(二)培训方式上进一步突出参与性和实践性

在调查中,“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需求较为突出,体现了参加培训的教师渴望参与到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中,以获得切身的实践经验。因此,在集中培训过程中,应该增加观摩一线教师的“地球与宇宙”课堂示范教学,较强培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要设计一些能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参与的专题项目,使参培教师参与到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通过项目的开发设计、任务驱动等方式,促进教师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科学教学观念的转化、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聘请优秀一线教师参与培训授课

小学科学优秀的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指导实践探究能力和实验教具制作能力,聘请优秀一线教师参与培训,既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示范,也弥补科学专业理论知识缺乏针对性、实践性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科学教师培训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18

上一篇:放射免疫分析法下一篇:P2P网络借贷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