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

2024-05-12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共10篇)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 篇1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百名下岗职工的心态。

关键词:基本情况 就业流向 选择 基本问题

本人在暑假期间对所在地方一些下岗职工进行了询问,问了一些关于他们下岗后的心态,以及他们说需要的种种支持,以及他们对在就业的想法、态度以及行动,并上网调查了一些跟此有关的问题。根据我所询问得知的情报以及上网搜索的相关资料,整理出了这份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百名下岗职工的心态。

一、下岗青工的基本情况

全省困难企业和亏损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轻纺、冶金、森工、煤炭等行业和部分军工单位,下岗人员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和单位。

1、下岗职工构成情况。一是下岗职工主要来自于过去长期被视为较好的行业或企业。通过上网搜查74个企业的调查情况,下岗职工主要分布在轻纺、冶金、机电、化工等行业,40岁以下下岗青工2587名,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6.6%。二是下岗青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80%以上下岗青工学历为初中或高中。三是下岗青工多为生产一线工人,生产一线青工占57%,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占30.7%,从事管理工作的仅有12.3%。四是下岗青工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省下岗职工总数9万余人的40%左右。

2、下岗职工思想状况

(1)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下岗职工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三种:(1)认为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在过去生产经营状况较好企业中的多数下岗青年认为,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企业不但没有积累,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现在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这样企业只能是等死或“九死一生”。认为国家把目前的一些困难转给了企业,企业又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2)认为是企业自身状况造成的。下岗青工比较集中地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每况愈下。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对购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中饱私囊,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致使产品价格偏高、产品滞消,使企业陷入困境。由于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使职工下岗。持这种看法的下岗青工占35.4%。(3)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19.2%的下岗青工认为,他们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

(2)下岗职工对所在企业的看法

绝大多数下岗职工对所在企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满、情感上的依恋和对企业再度振兴寄予希望。他们感到自己曾为企业的发展付出过心血和汗水,而今意想不到地被企业“遗弃”,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同时他们承认,对企业的各方面情况都熟悉,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希望企业发展兴旺起来后能回到原岗位。对于所在企业的发展,他们的看法是:(1)现在企业不死不活已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他们认为企业转换机制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问题,要真正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到权利与责任挂钩、风险与效益结合。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好,企业领导要与职工一视同仁,也应下岗。(2)对企业“怎样改,能否改好”持不乐观态度。我们了解到有的困难企业在实现股份制改制的过程中,有的青工表示尽管自己可以想办法筹集入股资金,但是对企业实行股份制后是否就一定会好起来持怀疑的态度。有的青工说:“宁可下岗,也不入股。”(3)认为只有靠政府扶持,企业才能好转。持这种想法的下岗职工占绝大多数。

(3)下岗以后的心态

接受调查的下岗职工多表现为这样几种心态。一是寄希望于企业能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再度振兴。他们认为,现在企业虽然困难,但还不必急于寻找出路,等企业情况好转,就回到原岗位。二是“说不清是坏事还是好事”。31%的青工认为,尽管下岗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再就业定会得到解决。“现在发展机会较多,只要自身努力,说不准情况还会比原来好。”三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愿也不敢闯市场,只能靠所在企业发给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这类青工心态十分复杂,且多为女性或无专业技能的青年,占下岗青工总数近20%。四是“相信政府会解决好这件事”,觉得这只是或早或迟的问题。

(4)下岗职工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下岗职工普遍认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业务技术是他们再上岗的主要障碍,希望得到针对性强、比较实用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希望得到政府劳动就业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认为政府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可靠、真实,即使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找相应部门帮助解决。另外,他们还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下岗职工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创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流向和选择

1、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流向

目前,已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大多数流向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主要就业渠道为:(1)通过自谋出路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或通过亲朋好友帮助介绍寻求到新的职业,或通过自身努力,搞起个体经营。(2)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为少数。(3)通过参加社会培训实现再就业。下岗青工根据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自费参加电脑打字、电器修理、裁剪、营销等培训学习后自谋职业。现在把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作为赢得再就业机会的下岗青工越来越多

2、下岗青工再就业选择

调查表明,年纪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青工多愿流向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工作。文化素质偏低、年纪稍大、专业技术适用面窄的青工,多愿流向国有企业

和商业服务行业。下岗女工更希望再次选择的职业相对稳定,以便能照管家庭、养育儿女、赡养老人。同时下岗职工大多希望由组织安排就业,表现出对政府部门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标准上,被调查青工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收入高的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和人际关系宽松的企业,反映出他们自身的择业意向与现实具有较大的差距。

三、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下岗青工再就业极少的反差比较明显。如我所在的地方对一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商业服务、市场营销、保险业务、保安、旅游业、第一产业等方面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但是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较少。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1)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有的下岗青工说:“过去我家请保姆,现在我去当保姆,我才不干。”还有部分下岗职工不愿做一些脏、苦、累的工作,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这些活我能干,并且能比外来工干得还要好,但是宁愿少拿钱也不想干。”(2)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少下岗职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3)对再就业认识片面。绝大部分下岗职工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

2、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下岗职工认为,“将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现在即使自己找到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但没有了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总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心里不踏实。有的即使想自谋职业,最终仍裹足不前。

3、服务方法不多影响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绝大多数下岗职工由于自身局限性而面临再就业困难。他们当中或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无专长或专业单

一、技术面窄、再就业信息不灵、缺乏再就业资金等各种情况,都需要社会对其给予服务、帮助和支持。当前各种名目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下岗职工即使花钱也未必能学到真本领。政府对下岗职工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社会舆论导向还没有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形成良好的氛围,再就业中介服务的欠缺也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障碍。

4、思想工作不到位使再就业的顺利实施变得更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一是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二是对企业现状认识不清,认为“市场经济琢磨不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清企业哪一天又红火起来了。”这种思想对下岗职工有着直接影响,使他们在再就业问题上进退两难。三是对下岗职工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草率,甚至不闻、不问、不讲,严重挫伤了下岗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与信任,影响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几点建议

1、帮助下岗职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有关部门、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宣传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对下岗职工进行改革开放形势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主动到市场经济中去找出路、谋发展。帮助下岗职工开阔思路,引导他们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向第三产业分流,动员下岗职工投身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承包“四荒”,开发种、养、加等农业综合项目,发挥他门在产、供、销方面的优势。

2、加强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搞好中介服务。主要在于增强下岗青工的就业能力,拓宽下岗青工的就业渠道:(1)政府应加大对下岗职工转岗培训的投入,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下岗职工开展培训。(2)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培训,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阵地。依靠社会力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下岗青工的需要,把知识教育与重点业务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下岗青工学有所长、学有所用。(3)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新的劳动用工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应从实际出发。探求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近忧、消除远虑

4、树立宣传再就业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下岗青工再就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下岗再就业中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用典型的生动事例带动更多的下岗职工转变观念,勇于竞争,发奋自强。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角色转变与适应 篇2

一、角色与职业角色。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因此,角色是通过该主体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如教师角色是通过其教书育人等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医生角色是通过其治病救人等行为模式表现的,等等。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受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主观表演能力的影响。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将角色分为先赋性角色和获得性角色。所谓先赋性角色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或是由社会规定不需要主体努力即可获得的角色,一般不易改变。如性别角色、父母角色、子女角色、封建时代世袭制中的王公、伯爵等角色,即是先赋性角色。所谓获得性角色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社会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如教师角色、医生角色、经理角色等。获得性角色需要主体根据其主观意愿通过努力来实现的。因此,由于个体主观愿望的潜在差别及努力程度不同,个体的获得性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角色与社会地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获得性角色更是依赖于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里,最常见的、与人们实际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职业角色便是一种获得性角色。职业是社会提供给人们一个表现其价值的场所,职业角色便是个体在这样一个场所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如医生、护士等职业角色。由于职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职业与社会地位的紧密相关性,因而人们对职业角色的期望和评价有着很大的差异。职业是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因而有高低之分,由此衍生的职业角色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便有优劣之异,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排除某些职业角色评价的变更性)。如自古以来,为官的职业角色社会评价高,乞丐角色的社会评价低,等等。因此,这种职业角色评价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职业角色的变更和转变,并尽最大的努力维持或改变自己的职业角色,以使自己最大可能地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二、角色转变及其类型。现代社会是一个五彩纷呈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每个人、每个角色处于这样的环境要随时准备根据环境变化而调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将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甚至被其抛弃。这种社会个体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地变换角色行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角色转变。

客观环境即情境的改变是个体角色转变的依据,角色转变是环境改变的要求和表现,这种环境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流逝(事实上,时间和空间是紧密联系的,为方便起见,予以分开论述),年龄的增长,个体人从一个呱呱堕地的婴儿长成儿童、少年、成人、老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将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如由子女角色转变为父母角色,因婚嫁由独身转变为夫、妻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等角色转变。这种随着年龄自然增长而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年龄增长型角色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空间的变化(主要是指社会层面)也使得个体的角色发生改变,这种空间的变化包括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社会变迁即指社会结构的变动,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促使政治、经济、组织、制度、文化等要素不断分化、组合,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声望等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转变多是被动的。如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即九儒(只比乞丐的社会地位略高,即“九儒十丐”之说);但在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从而必然伴随着角色的转变。如个体通过职业角色的改变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像一般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成为行政干部,副教授通过努力晋升为教授的角色转变。这种由于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的空间变换所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社会变动型角色转变。

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均能导致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变迁一般会使整个社会范围内某些角色发生改变,而社会流动所牵涉的多是社会个体。如前所述的个体职业角色的转变即是社会流动的结果。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个体社会位置的相应改变,这种社会位置改变的方向有横向改变和纵向改变。横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同一层次上的职业地位变动和职业角色的转变,基本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声望等方面。如行政职位的平调等。纵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根据社会地位高低变化的方向不同可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上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流动,如由科长升为处长、继而升为厅局长等。下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高层次向较低层次的流动,如由厅局长降为处长、继而降为科长等。一般来说,上向流动是人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去谋求的,而下向流动则是人们所设法避免的。

三、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如上所述,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人们角色的改变,下岗职工问题的存在则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经过几年的调适,不少下岗职工进行了角色转变,其社会位置多有相应的变化。有的社会位置不仅没有降低且有较大的提高。然而,大多数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意识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再就业的岗位要求高,存在职业贵贱意识且较严重,对于建筑、环卫、护理、家政等行业不愿涉足。二是依然存在“铁饭碗”思想,认为国营企业稳定,国企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其它工作者是打工,所以,宁愿等、靠、要,不愿进入市场实现再就业。三是由于长期在国有企业中吃“大锅饭”,因而冒险精神差,缺乏创业魄力和角色转变行动。四是存在较严重的城乡差别意识,宁愿在城市中抱残守缺,也不愿到农村开辟新天地。五是继续学习和充电意识薄弱,导致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更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凡此种种,都严重地阻碍了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意识和行动。因此,下岗职工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进行角色转变以实现再就业。这样既能解决个人、家庭的生计问题,同时也能为社会安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下岗职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通过角色转变来实现再就业。

1.更新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树立角色转变意识。角色是特定社会地位上个体的行为模式,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个体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环境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下岗后尽快进行角色转变特别是职业角色转变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不同的职业角色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不存在贵贱之分(道德范畴内的优劣除外,如偷窃、色情服务等职业角色),特别是市场经济下,人的价值实现方式多种多样,职业本身的贵贱越来越趋于淡薄。下岗职工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进行职业角色转变。

2.进行角色学习,尽快适应新角色。下岗职工再就业后,一般来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角色,由于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望不同,因而,不同的角色其行为模式也各有差异。下岗职工再就业后,职业角色改变了,对于新角色的行为模式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因此要进行角色学习,不仅要学习新角色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更要学习新角色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角色。

3.从情感上融入新角色,以达到角色移情状态。所谓“角色移情指主体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即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角色”。主体一旦进入角色移情状态,即在情感上融入新的角色,进入了新角色的境界,是一种最佳的角色适应状态。如我们经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即进入了角色移情状态。

4.发挥创新精神,进行角色创造特别是职业角色的创造。在新经济时代,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而在角色丛中也会有一些新角色特别是新的职业角色的出现,如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等。这种新职业角色是由社会成员通过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来的,没有一定的和既成的行为模式,需要个体根据相应的环境进行角色创造。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新的职业角色,既为自己获得新的机会,也为社会提供了借鉴的职业模式。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角色转变提供外在保障,如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场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免下岗职工角色转变(如创业)过程中的相关税费等,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的外在环境。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 篇3

调查时间:20XX年X月X日至4月10日 调查地点:萨依巴格社区辖区 调查对象:萨依巴格社区下岗职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人:XX、XXX、XXX.XXX等

调查主题:①了解下岗职工当前的生活状况及对再就业工作的适应情况。

②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的尽快实现。

③分析当前的就业保障机制,分析下岗职工的困境与出路。

就业再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是落实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再就业具体指中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因为企业倒闭等原因而使部分工人下岗无工作做,然后又重新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这是一项国家的世纪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人于近日就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就业形式

根据社区就业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有将近一半是初中以下文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更是高达70.5%。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约43岁,年龄段分布相对集中,40-50岁人群,成为下岗职工群体的主体。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9.5%,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8%,转入第一产业的占0.7%。在自营就业方面,从业的门类主要有: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店铺,占到一半以上;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卖早点、开办小饭桌以及从事裁剪缝纫等,约占29%;以自有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客运、送货、收购废旧物品等,约占6.8%;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修理各类车辆和家用电器约占5.6%;兴办文教科卫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美容美发培训、婚庆

晚会主持等,约占3.6%;少数个体劳动者已开始走向合伙联手,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等,有的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约占1.5%。以上情况表明,下岗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很少数。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为了准确把握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几十名下岗职工的心态调查:

(一)化危机为机遇者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下岗职工,职业的变动并没有让他们自暴自弃,而是在在困境中磨练了自我,重新自我定位,找准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血,自主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上老板。更有少数下岗再就业员工成为了社区中的模范代表,给同伴们树立了榜样。

(二)有就业,但也有精神负担

这类群体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次调查看,这类群体多为短期临时就业工,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担心买卖蚀本。

(三)再就业难,难以适应社会

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中有些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应大力相助。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招聘市场不规范

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再加上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让他们更是投鼠忌器。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失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给再就业带来诸多困难。

2、失业人员普遍没有技术,失业前所学和所做的工种跟再就业挂不上

钩,因而再就业难。

3、两有人员就业十分困难,即有就业能力,没有就业愿望,有就业愿望,没有就业能力。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属于弱势群体,存在着宁愿吃低保,不愿就业的思想,靠国家救济度日。

4、下岗失业人员,对用工信息闭塞,不畅通,就业只有找体力笨重,时间长,工资极低的工作,所以不愿意再就业。

5、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不少下岗工人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机会。

6、女性在就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多数企业一般都不喜欢招录女员工,因为企业在使用女性员工时的成本高于男性,妇女出来和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竞争,还要承担生育、养育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7、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8、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9、企业对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四、对策研究

1、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2、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要整合政府培训机构、高校、技校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规范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行为,开展丰富灵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缝纫,计算机应用、家政服务、保安、按摩、面点制作等技能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培训后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3、组织辖区内的失业人员参加大型招聘会,失业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要积极开展“春风

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免费服务。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妥善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 篇4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进行

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关系我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我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我场的长治久安。着力解决我场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是全面提高我场群众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我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实践。我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切实在民生工程工作上想办法、下功夫,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使他们的工作生活有保障。

一、开发就业岗位。我场为安臵下岗职工,帮助他们找到就业岗位,在多方面给予帮扶。一是通过返聘方式,将部分下岗职工安臵在清洁、绿化、保安、公共设施养护等在内的社区和各分场工作。二是通过企业招聘方式,为下岗职工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三是通过充分利用我场土地资源,在各分场以承包等形式,承租给下岗职工用于种植苗木、种田等,以增加收入。

二、加强技能培训。目前,我场仍有部分职工的就业问题未落实。一方面是因为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不适合现今的就业形势,而更多的是下岗职工自身素质较低导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迫切要求。针对这一问题,一是聘请企业工程师对下岗职工进行培训,确保他们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技能,以便早日上岗就业;二是聘请农业专家来我场培训和推广种、养、植等技术,保障种、养、植户增产增收。同时,我场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会议精神和一系列讲话精神,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向下岗职工灌输先进的理念,转变就业观,使他们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增加就业积极性。

三、保障生活稳定。我场在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一是通过新建房屋、维修旧房工作,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我场自2011年始开展棚户区改造工作,今年计划再建新房250套,修整住房150套,保障他们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不断扩大社保、医保的覆盖人群,解决了许多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自1995年起,我场逐步落实下岗职工的社保,至今已有2300余人参加社保;自2007年始进行下岗职工的医保,至今已有2000余人参加了医保。保证下岗职工有房可住,大病敢治,老有所依。三是我场全体干职工定期下基层,将“清洁东垦”工作常态化。我场坚持群众立场,本着为民务实的理念,将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这一工作落实到每一处,实实在在为民服务。

下岗职工再就业演讲 篇5

今天,我要说的话题,也许在座各位都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但是,在面对这纷纭繁复的大千世界,面对这企业不景气,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深化的年代,面对这下岗大潮呼啸而来,下岗大军一天天扩大的今天,又不得不让我对您、对他、对所有的下岗职工,重新谈起这个神圣而永恒的话题:活出尊严!

友,您有尊严吗?也许您会觉得奇怪,人怎么会没有尊严?是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民族,不能是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人更不能是个没有尊严的人!”那么,在当今风起云涌的下岗大潮中,作为一名下岗职工,您,将如何去面对现实,又如何去活出自己的那份尊严呢?

下岗,这最简单的两个字,在几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那么陌生,而今天它却无时无刻地不在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狼来了”的感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了生活压力的重负。

“下岗了,天塌了。”这种意识在我国1000多万下岗职工中并不少见。失去了多年捧“铁饭碗”的优越感,失去了往日生活的重心,许多人因此而迷茫、困惑、自卑和失望,甚至于自暴自弃。他们痛斥命运之神的捉弄,他们黯然自尊的丧失,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诚然,命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不仅有阳光雨露,更有风吹雨打;命运也并不总是残酷无情,只要您能正确地把握,敢于同命运抗争,同样也会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彩。下岗了,也许会让您陷入一时的困境,但命运之神也带给了您又一次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奋起的机会。没有人剥夺您活出尊严的权利,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山的背后,希望之路就在您的脚下。

42岁的丁桂英,用她重塑人生尊严的事实告诉我们:“下岗了,决不能趴下,离开了‘铁饭碗’照样能活出个样来!”

曾在水泥厂工作的丁桂英,怎么也想不到,当下岗大潮刚刚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涌起时,作为车间质检负责人的她,首先被下岗了。

回到家里,丁桂英感到委曲,感到自卑。儿女还没有成家立业,丈夫的单位也不景气,自己呢,又是小学文化、身无专长,全家4口人每月就100多元钱,这日子可怎么过啊?每当想到这些,两行酸楚的泪水就禁不住从丁桂英的脸上流了下来。可是流泪没有用,现实不相信眼泪,生活更不会同情弱者!经过几夜的辗转反侧,丁桂英把手攥成了拳头:先做点小生意吧。家乡的小吃不是别有风味吗?

不如去卖包子,这兴许会让家境有点好转。她把想法告诉了丈夫,可丈夫直摇头:“不行不行,这里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出去卖包子,让我怎么见人。”丁桂英的心一下子凉了。

下岗本来已经很痛苦,再加上亲人的不理解和百般阻挠,丁桂英的这段日子真是灰蒙蒙的,委曲、痛苦和自卑无时无刻不在困绕着她。但艰难生活磨练出来的丁桂英没有再流泪,她坚信:人有手有脚就能活出尊严!

丁桂英最终还是决定卖包子。40元钱,一只锅加一个炉子,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卖包子是一个辛苦的活儿,每天,丁桂英又要买、又要洗、还要剁,有时在厨房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加上原来在工厂落下的颈椎病,躺在床上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为了赶上每天早晨卖包子的好时候,她凌晨3点又得起来为此忙碌。可就是这样,开始每天也只能卖出几个包子,连2元钱都挣不到,丁桂英自己倒瘦了好几斤,儿子女儿感到不理解,丈夫也觉得心疼,劝她不要干了。丁桂英却想,钱虽说少,但这毕竟是自己用汗水换来的,为了这个家,为了活出个样来,再苦再累再丢脸,也得撑下去。她就这样艰难地寻觅着生活中那个属于自己的坐标。

几经风雨,几度春秋,如今丁桂英也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饭店,当起了饭店老板,还招聘了9名下岗职工。去年,省市表彰“二次创业新女性”的名单上,丁桂英榜上有名。

回首往事,丁桂英感慨万千。如果当时,她不能正视现实,不能勇敢地面对下岗;如果当时,她只是因为害怕丢脸,而一味地埋怨、沮丧;如果当时,她遇到挫折后,没有继续坚强地走下去,那么今天她也不能用自己的双手赢得了做人的生存权和自尊。

她的天不但没有塌,反而比以前更加绚丽多彩!

朋友们,走出下岗的阴影,在困境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蓝天的又何止丁桂英一个,只要我们每一位下岗职工在逆境的波涛中,不随浪飘荡和浮沉,而敢于像丁桂英、像许许多多已经走出困境的下岗职工一样,在当今改革大潮中坚强地撑起生命之舟,又怎会领略不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佳境,又怎会活不出自己人生的尊严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愿我们每一位下岗职工都能够尽快地从下岗的阴影中走出来,睁大您黑亮的双眼,用您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在失败中崛起,在困境中生存,寻找出您生命中新的光彩,新的尊严!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 篇6

工作

摘要: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的评价标准去思考与研究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与再就业问题。

关键词:下岗分流 再就业 市场经济

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以及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做好相关人员的分流与再就业培训工程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通行做法与重中之重。作为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大问题,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上阐述这个问题,有利于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利于统一思想,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一、正确理解下岗分流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实施再就业的重要性

下岗分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出现的结构性下岗是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下岗分流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是,从根本上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下岗者要调整心态,拓展思维空间和深度,自觉地顺应形势,通过接受培

训或技能提升,突破自我局限,获取重新就业机会。

在充分认识人员精简和分流的必要性,解决思想矛盾之后,也必须深刻认识到,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妥善解决好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二、正确处理好下岗职工与原单位辩证关系,切实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首先,要正确理解下岗职工与失业职工的概念差异。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厂内轮训、停薪留职、提前退养、协议保留劳动关系、劳务输出和从事多种经营的人不视为下岗职工。失业职工则是指企业在法定情况下,依照法定程序裁减人员或终止劳动合同,从而解除了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定的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全部权利与义务不再存在的人员。

其次,下岗者要处理好主观客观的关系,认真反思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下岗的原因很多,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通过积极的态度和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重新获取上岗及再就业的机会。

再次,企业要责无旁贷地做好下岗者的再就业工作,要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一是要组织下岗职工进行转岗培训,合理分流安置;二是为下岗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三是发放生活费,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四是关心政治生活,按时通知下岗职工参加党团组织活动;五是按政策规定为下岗职工办好工资进级进档手续,使其待遇与在职职工一样;六是为下岗职工办好各种手续,让其享受优惠政策待遇。

三、开拓就业渠道,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下岗职工要摆脱陈旧观念,要克服陈旧的择业观念和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立意识、转业转岗意识、职业平等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只要依法经营,文明经营,就没有不体面的职业,没有低人一等的岗位。

要走出心理误区,端正择业观念,打破就业终身制观念的束缚。

四、面向下岗人员,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服务

通过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是增强下岗人员再就业本领和信心的重要途径:第一,培训机构应当根据不同年龄区别对待培训对象:对于40、50岁的失业人员,需要针对其人格特征逐渐敏感脆弱的特点给予及时的心理援助和辅导;针对受教育程度低,学习接受能力差的,要选择开展实用性强,技术难度低,易掌握的短期应急培训和进行基本常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就业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从而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于年轻的下岗者,可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偏重提高学历的培训,将参加短期的基

础课程培训和有学历的正规成人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其人力资本的含量。第二,全面的培训内容,包括:观念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培训者的各项素质,以适应市场需求。

五、从政策和市场开放的角度,解决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再就业问题,可从国家及地方政策上和市场经济本身环境两方面来进行解决:第一、给予税费减免、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等政策的落实。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登记、管理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发展部分公益性岗位,重点针对安排城镇零就业家庭和特困家庭成员。第二、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为下岗失业人员积极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档案管理、就业信息咨询等“一站式”便捷优质服务。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人员的需求不断加大,外出务工以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也是解决再就业的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步朝,花明,邹晓明.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08)

[2]宋秀坤,黄扬飞.非正规经济与上海市非正规就业初

探〔j〕.城市问题,2001,(02)

大学生就业心态-社会调查报告 篇7

调查目的:调查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并分析其就业心理

调查方法:访谈法

调查时间:2011.5

调查内容:被试当前的就业心态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人生中真正开始为自己的未来选择。当前经济危机仍影响全球经济,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有这样一个案例:

A同学今年已毕业2年,至今为止换过5、6次工作,不是嫌这个挣钱少,就是嫌那家公司管理不好,要不就是嫌太累压力太大。同期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已经开始在公司里崭露头角,可他却依旧在频繁的换工作与四处奔波中。家中的父母对他的这种状态不满意,因此在家庭生活中也常常有摩擦,最近他一直感觉很郁闷,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A同学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大学毕业了,找工作,找到工作了就开始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厌倦了就辞职,再找工作……结果时间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求职中消耗殆尽,停下来想想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

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这样几种:

一、功利心:话说求学十余年,一直被家庭、社会灌输的观念是为了将来可以过上好的生活,获得高收入、高地位。有些大学生并不了解某些职业的内在要求或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就盲目的求职。

二、求稳定:很多同学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追求稳定的工作,选择那些国有企业,不求工资高,只求稳定。往往是一个职位百家求,造成就业市场严重失衡。

三、求安逸: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几年生活的十分安逸,出了学校也想找个清闲的工作继续安逸的生活,追求安逸、舒适。

四、求竞争:有一部分大学生即使找到工作,也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工作状态,他们希望参与竞争,向往快节奏的高效率的生活。

五、求经验:这种心理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知道自己的短板在那里,他们选择工作不为名利,只求能多学到东西,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六、从众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不清楚职位要求什么,看那里比较热门就奔着去了,丝毫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竞争力在那里,他们相信别人的判断。

那些错误的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并且可能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日常的生活。分析那些错误的择业观念,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社会的原因。今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人才市场毕业生供大于求,使得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巨大。

其次,学校的原因。当代我国大学生因就业困难而产生心理障碍与很多大学的教学质量不好有关,毕业生既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过硬的知识,用人单位怎么敢用你?还有就是很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学科知识更新太慢,能实际应用知识太少。另外就是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的指导力度不够,在激烈的竞争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明确的定位,没有一个对未来清晰的规划,是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的。

最后,要重点探讨大学生自身的问题。①自我认知的偏差:一种是对自己的过高估计,觉得自己很优秀,什么都能做;另一种就是过于自卑,不能觉察自己的优势,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②对于专业与工作的认知偏差:很多同学认为工作应该和自己的专业对口,才能对得起这些年的学习,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其实大学生们应该扩宽自己的就业视角,考虑哪些学科边缘的工作,扩大自己的就业面。

③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的认识又片面,缺乏就业渠道,对某一岗位究竟要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认识。④不适当的期望值:很多同学对于找工作没有明确的概念,想象中应该从事一个各方面都很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可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工作不可能处处合心,很多同学会因此产生心理落差,造成心理上的冲突。

综合上面多方面的原因,如今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我感受到了这些压力,想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知识上和能力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是人才的竞争。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要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在择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挫折和矛盾,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并且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更新那些旧有的就业观念,同时,更新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的竞争力。通过一些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工作,择业方向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的指导。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 篇8

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为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做贡献

一、正确认识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提到下岗职工再就业,许多工商干部都认为是劳动部门的`事,是地方政府的事.要做好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首先就要纠正干部思想中的这种陈旧观念,让全体干部对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作 者:王端平作者单位: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瓦房店分局刊 名:中国工商管理研究英文刊名:STUDY ON CHINA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 COMMERCE年,卷(期):“”(11)分类号:F2关键词:

芜湖市下岗职工生存状况调查 篇9

二、下岗职工的就业状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下岗职工来说,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我们的问卷统计表明,我市下岗职工的总体就业率为58%。由于我们的统计包含了买断、内退以及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这一比例显然是比较高的。其中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占30%,在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中就业的占27%,干家政和个体劳动(如摆摊开店开出租车)的占42%。这一情况说明,我市下岗职工对再就业的态度十分积极,个体劳动占了最多;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市民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比例大大低于全国60-70%的水平。下岗职工的求职态度较为积极,有27.6%的人“干什幺都行”,57%的人认为“有合适的工作会干”,认为“低于400元或不合适的不干”的占14%,另有17%的人认为“工作不好找,也不想找”。下岗职工在求职过程中大都经历了1次以上的转换工作,最多的达30多次。有56%的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不足2年,34%的人甚至不到1年。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下岗职工个人创业之路是充满艰辛和风险的,成功的人并不多。而在近些年来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浪潮中,多数新岗位对下岗职工是排斥的。与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涌进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相比,下岗职工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占有优势,因此他们即使就业后收入也普遍不高,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了62%,500-1000元的占33%,1000元以上的仅占5%。较低的收入势必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 调查还表明,下岗职工的住房情况较好,有67%的家庭住房是成套的,且人均面积大于10平方米,只有23%的住户人均面积少于10平方米。另一项统计也印证了这一情况,在有16个答案的“您的主要苦恼”的问题中,仅有19.4%的被调查者提到住房太小,占到第9位。然而,在吃穿方面,下岗职工的生活就显得比较清苦了,66%的人基本不在饭店或排挡吃饭,而86%的人购买衣服是为了“日常穿戴”,买衣服是为了赶潮流和经常在饭店或排挡吃饭的各只有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1.7%。

为了客观地了解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栏“您的主要苦恼”的问题,16个答案要求选择3个。经统计,选择最多的答案是“没有医疗保险”,占58%,这与后面的问题“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中的答案是一致的(下文 详述)。位于前三位的还有“收入少”,占48%,“孩子教育支出太多”占40%。位于4-6位的答案分别是“没有养老保险,今后生活成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缺乏安全稳定感”。这些苦恼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他们从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后,丧失了安全稳定的收入和各种保障,他们大多处于中年,孩子在求学阶段,生活压力大,收入的中断或减少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的缺失,对他们生活产生现实或潜在威胁。在6个选择答案中,有3个与社会保障有关,可以明显看出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另外,教育支出成为第二位的问题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它既说明了下岗职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说明了教育费用在近年上涨太快,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四、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

反映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既是我们这次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决非易事。经过几次访谈和研究后,我们选取了三个角度来反映他们的思想状况,一是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二是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三是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认识。我们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认识开展访谈,并设计问卷的问题。在访谈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下岗职工自身的边缘感和地位落差。我们几次被拒绝过,也有人大发牢骚。他们普遍的心态是预期很差,对国家大事不太关心,对物价上涨十分敏感。比之下岗前,他们要承受双重压力:当下的挣钱养家和今后的养老。

调查中我们发现,年轻的下岗职工对自我的认识较好。比起老职工,他们在原单位的地位低下,工资收入也少。下岗后,他们不但与老职工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取得了平等地位,而且由于年轻、精力充沛,自己创业和自主就业机会都比老职工多,对前途的信心也 更足。有的人甚至认为下岗后比在原单位“强多了”,不但“收入高”而且“更自由了”。对社会的另一感受是“不公平”。在访谈中,下岗职工会问出许多个“为什幺”,我们能深切体会到那种浓厚的、无处发泄的“不公平”,特别是原来单位的干部和老职工,对不公平的感受更加强烈。社会地位的落差、原有平衡的打破、加上因年龄、技能、体力等原因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方面怀念以前在国有企业的“好时光”,另一方面,也是最深刻的体验是“不公平”,而不是生活水平的下降。为了具体了解这种感受,我们设计了有7个选择答案的“不公平”问题。经统计发现,最主要的不公平问题,还是集中在企业改制过程中。23%的被调查者认为“买断或内退待遇不公平”;21.8%的人认为“下岗改制时没有说话的机会”;其它依次为:“自己劳动和收入不平衡”,占16.8%;“与其它人福利待遇不公平”,占15%;“找工作时不能公平对待”占15%;认为“在工作时不公平对待”的最少,仅占7.6%。资料分析显示,这种不公平感是一种泛化的不公平感,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公平,但他们的不公平又有不同之处。相对而言,年龄大的职工、中层干部对改制时的不公平多一些,而年龄小一些的,一般职工,对“自己劳动和收入不平衡”,“与他人福利待遇不公平”感受更强烈一些。总体而言,下岗职工的不公平感,主要体现在下岗改制过程中和以后的求职就业这两个方面。“不公平”使他们对主流社会持疏离和拒斥态度,他们有的人责怪“命不好”,有的人怪自己“没用”,更多的人则认为是党和政府牺牲了他们的利益。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下岗职工对党和政府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心态:一是认为自己被抛弃、被牺牲了;二是对党和政府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党和政府不是在为下岗职工着想。问卷统计表明,认为党和政府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我们的根本利益,我拥护”的仅占14.6%;认为政策取向“既为我们,但更多是为了政府自己的利益”占了45.7%,数量最多;而选择政策“基本上是为了政府和有钱人的利益”答案的,也占了39.7%。另外,在一些访谈对象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政府官员的一种怨愤情绪,他们认为,下岗过程是政府主导的,下岗是他们在没有谈判余地的条件下被迫作出的选择。他们还认为政府与管理层结成联盟,共同对他们实施了不公平的对待。更使他们怨愤的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但仍旧保持着过去的“铁饭碗”,干着轻松、舒适的工作,而且每年都在不断地自我加薪,办公楼越盖越豪华,小汽车越换越高档,尤其是不断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使政府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形象也越来越差。

上述认识不仅出自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出自一种“没人管”的“无家可归”感。在问到“参加党、团、工会及社区活动”时,70.7%的人回答“没有”;选择“偶而一次”的占22.9%;而“参加经常”的仅占6.4%。有一位曾多年担任国企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对我们说,下岗几年从来没人来过问,不但组织生活从未参加,就连党费都没地方交。

在问卷的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要求”的栏目,共有12个选择答案,要求选择3项。统计表明,选择最多的是“安排社保、医保”,这与前文所述“苦恼问题”最多选择无医疗保险相对应,说明下岗职工最担心、最急需解决的就是医疗保险问题。位于前3位的选择答案还有“保持物价稳定”和“严惩腐败”;4-6位的选择是“端正政府行为”,“腾岗安排工作”和“介绍工作”。这样的结果与我们前面的调查基本吻合,物价和工作岗位与下岗职工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前阶段物价的上涨,尤其是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已经影响到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了,因此他们尤为关心。选择“严惩腐败”和“端正政府行为”也与下岗职工对党和政府的认识有关。而选择最少的3项答案是“开展社区活动”、“送温暖”和“搞好环境建设”,显然,下岗职工认为这些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

五、资料分析与政策建议

以上,我们通过调查,对我市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进行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几条结论与建议。

1、关于就业状况。由于我们使用的下岗职工概念涵盖了 “买断”、“内退”等类型,实际上比劳动保障部门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概念宽泛了许多,但本文中的下岗职工就业率已达58%,明显高于劳动保障部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约50%的全国平均就业率。这说明我市下岗职工就业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其中个体劳动占了多数,也说明我市个体就业的环境比较宽松,市场对个体劳动有较大的容纳度。我市国有单位吸纳了30%的下岗职工就业,则是前段时间国有单位对下岗职工“腾岗安排工作”的积极成果。但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安排下岗职工比例偏低,可能的原因一是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农民工和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人;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民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比较紧张,用工不规范,因此不愿雇佣具有维权意识的下岗职工。它也对我市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个人承受市场风险的脆弱性,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应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应扶持一批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以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同时要规范民营企业的用工制度,使下岗职工能平等地参与竞争。

下岗职工在就业过程中多次转换岗位和工资收入明显偏低的现象也值得我们研究。它说明了下岗职工就业的不稳定性,也说明了下岗职工作为弱势群体既缺乏与雇主谈判的能力,也缺乏与其它群体,如进城的农民工和新成长的就业青年的竞争力。下岗职工在脱离了原单位后,不但失去了政府的强力支持,也失去了工会等社会组织的保护。虽然我市出台了许多扶持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扭转他们的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正规就业方面,依然处于不利境地。我们建议政府应该用“最低工资标准”等办法来支持下岗职工的谈判地位。针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专家多次提出的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应在我市整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体现,比如对第三产业、劳动密集的“低级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小型企业等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不应仅着眼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统计还表明,下岗职工的住房是原体制留给他们的最大财富,按现有房价,下岗职工的绝大多数是无力购买的。不过这并不能掩盖他们中仍有部分人没有住房或住房不足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就像一只盛水的木桶,容纳水的多少不取决于长板,而取决于短板,只有短板变长了,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在我们的城市中,下岗职工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3-关于思想状况。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是最令人担忧的。他们的那种“底层意识”,那种缺乏归属的感觉,那种泛化的“不公平”,那种对政府的不认同以至愤懑情绪……都孕育着不稳定的因素。虽然这些问题在转型社会中会经常出现,但问题的积聚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量及时化解。这其中的不公平和不认同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指我们的制度层次,挑战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改革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但这种调整和重新分配应该是更加合理的。下岗职工普遍认为,导致他们下岗的主要因素并非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体制和制度的原因,作为个人,他们努力过,奋斗过,但仍摆脱不了下岗的命运,不是他们出了问题,而是体制和制度出了问题。制度必须转换,然而制度转换的成本却要由他们来承担,而其它人却享用着制度转换带来的盛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下岗职工对政府的不认同不仅针对政府的豪华奢侈以及不断加薪上,而且还针对这种豪华奢侈、自我加薪的程序合法性上。他们认为政府只代表统治集团的利益,不再关心他们,也不再代表他们的利益了。

下岗职工的预期是他们“既得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以外,稳定而可靠预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一旦下岗,原有的工资福利中断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预期也彻底破灭了,这也是他们愤懑情绪的深层原因。原有组织特别是党组织的解体使下岗职工失却了归属和依托,而现有的社区管理体制未能到位且缺乏有效性,不但下岗职工的思想问题的不到合理解释、利益失去了表达机制,也使得下岗职工备感到失落甚至绝望。以上思想状况不但于下岗职工自身不利,对社会稳定也十分不利。

思想状况的转变决非几项措施和短期内能够奏效的。我们认为,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事情,列入工作议程。应健全对下岗职工的、尤其是党员的社区管理体制,建立与下岗职工的沟通机制,关心他们的生活,尽量解决他们最困难的问题。要端正政府行为,注意政府形象,政府不得随意自我提薪,更不允许豪华奢侈,必须遏制政府自身以及教育、医疗等部门的牟利冲动,缩小公职人员与下岗职工的收入差距。应突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框框,将公平摆在优先地位,对下岗的原因和理由作出合理解释。应设立下岗职工的困难救助基金和补偿基金,适当时机出台对下岗职工尤其是老职工的补偿措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以上,我们简要描述了芜湖市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我们认为,虽经过几年,但下岗职工的问题并未解决,有些问题还变得更加严峻了。有些人认为,下岗职工已成为一个“既成事实”,作为一个既成事实,没有必要深究和回顾,只有默许的份儿了。其实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现实的观察和是非的判断,而是“睁开眼看”和站出来说话的勇气。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既是特定时期历史事件的结束,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我们的责任心要求我们不能无视这些问题。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下岗职工的问题。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实践报告 篇10

4、思想工作不到位使再就业的顺利实施变得更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一是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二是对企业现状认识不清,认为“市场经济琢磨不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清企业哪一天又红火起来了。”这种思想对下岗职工有着直接影响,使他们在再就业问题上进退两难。三是对下岗职工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草率,甚至不闻、不问、不讲,严重挫伤了下岗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与信任,影响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几点建议

1、帮助下岗青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有关部门、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宣传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对下岗青工进行改革开放形势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主动到市场经济中去找出路、谋发展。帮助下岗青工开阔思路,引导他们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向第三产业分流,动员下岗青工投身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承包“四荒”,开发种、养、加等农业综合项目,发挥他门在产、供、销方面的优势。

2、加强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搞好中介服务。主要在于增强下岗青工的就业能力,拓宽下岗青工的就业渠道:(1)政府应加大对下岗青工转岗培训的投入,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下岗青工开展培训。(2)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培训,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阵地。依靠社会力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下岗青工的需要,把知识教育与重点业务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下岗青工学有所长、学有所用。(3)努力为下岗青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下岗青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新的劳动用工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下岗青工的社会保障应从实际出发。探求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近忧、消除远虑。

上一篇:村级民兵整组工作总结下一篇:养路工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