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论文

2024-06-25

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论文(共4篇)

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论文 篇1

我院开办高等医学专业有二十多年历史, 多年来一直与原西安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联合办学, 并多次开展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和相关研究, 为提高办学水平积累了大量资料和诸多成功经验。

2005年我院重新组建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独立开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高等护理等医学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成了决定职业院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找出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我院于2009年6月~2010年7月经过前期准备、正式调查、资料汇总三个阶段的工作, 顺利完成了医学类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与内容

1.调查方法我院2004~2008届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四个专业42个班级的毕业生共计2041人,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23个班级共计1108名学生为样本, 其中736人通过信访、电话访问、毕业生座谈等形式收集资料, 372人通过QQ群访收集资料。

2.调查内容毕业生问卷调查表分别以信访和QQ群访两种形式发出, 内容涉及工作状况、在校学习状况、就业相关状况等三大项共46个封闭式问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电话访问内容涉及就业单位情况、月薪、更换工作次数、对学院的课程设置建议、能力训练建议、就业指导建议等问题。座谈内容涉及就业相关情况、对学院教学质量的评价及建议、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评价和建议。

调查结果

发出问卷调查表902人, 其中信访形式53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6份, 应答率21.9%, QQ群访形式372人, 有效应答102人, 应答率27.4%;电话访问174人, 有效应答85人, 应答率48.9%, 座谈32人;合计调查人数1108人, 有效应答335人, 合计应答率30.2%。其中, 不同形式调查中内容相同的部分归并。

(一) 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335人, 分别来自信访116人、QQ群访102人、电话访问85人、毕业生访谈32人。

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构成看, 就业单位以二级及三级医院 (包括厂矿医院) 为主。进一步分析其专业构成发现, 在这两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 98%是护理专业毕业生, 这与当前社会各级医疗机构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要求基本吻合, 显示出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而口腔、临床专业就业去向以个体诊所、社区乡镇卫生院为主, 药学专业以营销、药店、药厂为主 (图1) 。

(二) 毕业生工作状况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 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信访116人、QQ群访102人。

从毕业生工作状况自评结果看出 (图2) , 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 能体现热忱为患者服务, 具有爱心, 工作态度端正、勤奋认真、责任心强, 身体健康、心态良好。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工作胜任情况及人际沟通方面, 评价一般。调查中还得知, 94.8%的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或对口, 68.9%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单位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三) 在校学习状况的评价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 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信访116人、QQ群访102人。 (图3、图4、图5)

对在校学习状况的评价涉及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水平、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等方面问题。其中, 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范围, 不满意、很不满意属于不满意范围[1]。调查结果显示:

1.毕业生对在校学习阶段的教学工作总体评价满意度高, 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 (图3) 。

2.大多数学生认为, 我院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有序, 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方面令人满意, 满意度达到96%以上。

3.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学条件设施、毕业实习安排上毕业生的不满意度在4.6%~8.7%之间, 但是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不满意度高达18% (图4) , 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4.在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为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主动学习能力 (图5) , 与麦可思研究报告基本一致[2]。

5.在课程设置方面, 药学专业建议增加高等数学、办公软件、市场营销课程, 临床、口腔、高护专业建议增加有关人际沟通、卫生法规等人文课程。

(四) 就业相关情况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 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信访116人、QQ群访102人。调查涉及就业意向、就业渠道、单位用人时考虑因素、职业规划、对学院人才培养建议、就业指导的建议等方面问题, 调查结果反映:

1.62.1%的毕业生就业第一意向是市县的公立医院, 20.4%的毕业生表示暂时或从不考虑到基层就业。

2.51.7%的毕业生认为获得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是学校的就业信息公告、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招聘会, 认为通过报纸、广播、网站获得的就业信息可信度低。

3.36.2%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29.3%的毕业生有模糊的规划, 34.5%的毕业生没有职业规划。

4.就业中最欠缺的素质调查中, 34.5%的毕业生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17.2%的毕业生是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 15.5%的毕业生是沟通协调能力。

5.64.6%的毕业生就业选择时注重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 而注重薪资、福利待遇的占16.3%。

6.在毕业生认为单位用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调查中:39.7%的毕业生认为是执业资格, 29.3%的毕业生认为是性格因素和交往能力, 20.7%的毕业生认为是学习成绩。

7.55.2%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应加强学生在良好的品格与态度方面的训练, 27.6%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专业能力训练。

8.在毕业生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建议中, 希望学院多渠道收集和发布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 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 并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 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切实做好桥梁作用。

调查结果的启示与思考

本次调查的毕业生采用了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性。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审视回顾学习及就业相关情况, 从认识的角度上看, 更加客观而深入, 为深化我院教学改革和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分析调查的结果, 我们有以下方面的启示与思考:

(一) 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 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 使得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课程改革, 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课程改革的趋势是面向专业群和职业生涯,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综合能力。正如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一样, 通过我院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 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从自身的工作实际需要出发, 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 也突出显示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然, 不同的专业各有其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因此也有侧重点, 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

1.实行“双证书”教育及综合能力的训练

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 我院一直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陕南乃至全省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职业院校要继续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在此次调查中发现, 第一, 毕业生具有就业竞争力不仅是专业技能, 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还有执业资格证书和个人的综合能力。据统计, 近五年间我院执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护理专业在85%~90%, 就业成功率高;而临床、口腔、药学专业由于行业准入制的原因, 毕业一年后才可参加执业资格考试,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 必须贴近执业资格考试, 加强“双证书”教育。第二, 来自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表明, 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集中表现在欠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另外, 作为基本工作能力, 理解他人、服务他人、积极学习能力也不可或缺[3]。诚然,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 但职业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而是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互融合的集合体, 这三方面的集合是以良好的应对心态、理性的思辨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娴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等综合人文素养为特征表现的。所以, 高职人才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 不能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协调发展, 这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更是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教育重在技能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契机, 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 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开展工学结合, 重视实践教学, 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4]。对毕业生在校学习阶段评价的调查中发现, 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实践实习教学环节, 建议要加强实践教学。这与麦可思研究报告一致[5]。事实证明, 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工作实际, 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工作的适应期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应该大力加强。但由于各种原因, 学院的实践教学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学科发展的需求。所以, 在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下, 加强与社会医疗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 聘请医疗机构富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务人员进行带教, 使得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整合, 一方面增加了见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机会, 另一方面又开拓了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基地, 走“校企合作”之路, 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同时, 改进实践技能考核对加强实践教学有促进作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完全由传统的考试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和方法应该革新。这就是, 基于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鉴于基础课“必需”和“够用”的特点, 可以采取试卷笔试的方法;基于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技能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一方面提高实践技能在考核中所占的分值, 另一方面设置细化的考核标准, 采取现场“练兵”、现场“作业”的方法进行评价, 避免实践考核流于形式, 其中有些专业技能课的评价还可以从实习的报告中形成基本结论。

(二) 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在调查中发现,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成熟、自身定位及应对社会的能力不够。反映在:首先, 62.1%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意向是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 少有人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显示出就业观念的不成熟。在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形势下, 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早已将某些专业需求的人才层次定位于本科生, 在这样的竞争中, 高职生如果不转变择业观, 很难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 高职毕业生应有自身准确的定位, 基层医院应该是合适的选择。其次, 在就业岗位中, 63.8%的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根本没有职业规划。而高职医学生要想发挥自身“专业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特殊优势, 就应该提早做好职业规划, 找准定位、脚踏实地、明确目标, 才能在岗位上不断攀高[6]。所以, 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应该树立从入学时讲就业, 到毕业时就好业的理念[7]。一年级新生, 应着重让他们认识大学的意义, 认识专业的特点及将来适应的职业, 确定奋斗目标;二年级学生应分析自我特点, 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调适, 培养和发展与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能力, 确认就业目标;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于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择业的指导。通过三年系统性指导使毕业生择业时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 为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奠定基础, 为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本次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 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对检验我院在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就业指导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此次调查对于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探索毕业生质量形成的诸多因素和相互关系, 寻求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途径等方面, 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3][5]麦克思研究院编著.王伯庆主审.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4]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8) .

[6]吕家将.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7]吴建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0) .

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论文 篇2

另外,本次课题研究所形成的调查测评工具已在北京市版权局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注册登记,为今后继续开展毕业生调查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电大;毕业生;追踪调查;模式;质量

一、背景

1999年教育部(教高厅[1999]1号文件)决定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旨在探索并构建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专科起点)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试点以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到2004年6月,试点专业已从4个发展到38个,试点学生发展到近170多万人,毕业生也达到28万。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效果到底怎样,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这是涉及到“试点”项目成功与否和电大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电大系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中央电大成立了毕业生追踪调查课题组,从2004年6月开始至2006年底,历时二年半,在全国44所省级电大及中央电大直属教学部开展了毕业生追踪调查。

二、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评价;检验“试点”项目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了解电大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深化和推进“试点”项目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为教育部对“试点”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估和制定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两个主题展开: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支持服务4个方面;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4个方面。

三、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从全国电大远程开放教育2002、2003、2004开设的38个本、专科专业已毕业的约28万学生(截止到2004年6月)中,选择了招生规模大、毕业人数多且具有代表性的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6个本科专业和水利水电、小学教育、金融3个专科专业作为调查专业,并以这9个专业2002、2003、2004毕业的学生以及相应的社会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按1:3:2的比例和毕业生总体的5%-7%的比例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和访谈。共回收毕业生有效调查问卷15,776份,占毕业生总体的5.636%;社会用人单位有效调查问卷9926份,占毕业生用人单位总体的3.55%。调查样本均达到代表总体的基本要求。

调查主要应用课题组开发设计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测评工具”(包括测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测评量表、调查问卷、数学模型和数据统计软件),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测量和评价。为确保调查测评结果的客观真实性,获得结论的可靠性,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前,运用全国电大调查数据和SPSS11.0、AMOS4.0软件,对调查测评工具进行了再次验证,从而保证了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达到了0.9以上,并具有好的和比较好的构想效度,以及测量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四、结果与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测评,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支持服务4个维度进行,并以毕业生的评价结果为依据,按照优≥85分、85分>良>75分、75分>一般≥60分、较差与差<60分的常模分数评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通过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性、适用性和课程内容的适应性3个指标进行测量的,其结果详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各项测评指标均达到了“良”的水平。其中,毕业生对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性评价相对较高,课程结构的适用性其次,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再次。这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设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所开设的理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结构比例比较符合电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也比较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应时代要求,基本满足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

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大多数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科学合理,尚有少数专业在课程结构的适用性和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些课程理论性太强,不完全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学生自学起来也比较困难;有些专业部分教学内容已经过时等等。这说明电大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内容。

2.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通过印刷教材、音像教材(含VCD等)和网络课程(含计算机课件等)3个指标进行测量,其结果详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总体质量是比较好的。其中,毕业生对网络课程资源和印刷教材评价较高,均达到“良”的水平;对音像教材评价相对较低,属 “一般”水平。这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总体上是比较优质的。印刷教材比较适应学生自学及知识获得、应用和迁移需要;音像教材基本满足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网络课程资源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大多数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质量较好,如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的教材内容新颖,毕业生评价较高。少数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音像教材仍是课堂面授的搬家,受网络课程的冲击,使用率也越来越低,但它毕竟对一些文科专业和边远贫困的学生还很有用。电大应提高其设计制作质量和利用率,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3.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测量通过网络教学和广播电视教学等12个指标进行,其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在测评的12个指标中,除广播电视教学属“一般”水平外,其余的指标均为“良”。其中,毕业生对面授教学、集体学习、形成性考核、毕业设计或论文组织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价相对较高,对广播电视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的评价相对低一些。这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科学灵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较好。电大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充分利用印刷、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开放”教学,并与面授教学科学合理搭配,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克服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时间、地点和方式(集体、小组或自学),进行“灵活”、“自主”地学习,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特别适应在职人员的学习;并通过平时作业的考评、课程考试和实践教学,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和较高的评价。

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表明,广播电视大学各级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时,能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专业课程特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严密地组织教学,科学合理地选择远程教学、面授、小组学习或自学等不同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比较显著成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广播电视教学形式针对性不强,协作(含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实验教学不够落实等等。

4.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测量是通过面授辅导和音像辅导等13个指标进行的,其结果见图4。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学习指导、入学注册、师资配备、学籍学分管理、教学辅导、心理咨询、学习设施以及各种教学信息提供服务等等,涉及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服务。从图4可以看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在测评的13个指标中,毕业生对免试的入学方式评价最高,达到了“优”的标准;对音像辅导、图书馆、实验室和心理咨询评价属“一般”水平,对其余的指标评价均为“良”。这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比较全面和有效。这些服务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操作技能和业务能力培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保证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得到了毕业生认可和较高的评价。

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免试入学方式、完全学分制,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有关入学、注册、教学、辅导、考试等方面的管理信息服务和面授辅导,深受学生的欢迎。但也存在一些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如不同专业实验室建设不平衡,实验室条件需要改善,图书馆为学生服务还没有完全做到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

上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毕业生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测评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支持服务4个维度的评价均是比较好的。其中,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评价较高(得分78.9);其次是学习支持服务(得分78.32);再次是教学资源(得分76.01);最后是课程设置(得分75.92)。相比较而言,毕业生对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支持服务评价要高于对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评价。

依据数据统计结果,毕业生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评价为“良”(得分78.45),69.46%的毕业生认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分析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测评,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4个维度进行。其中,思想品德是以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结果为依据,其余3个维度是以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结果为依据。

1.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通过敬业精神、诚信、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和进取精神5个指标进行测量,其结果详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总体评价是非常好的,其中,对敬业精神、诚信、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4个指标评价为“优”,对进取精神评价为“良”。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他们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劳动纪律,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度,很强的敬业精神和较强进取精神,社会用人单位对此非常满意。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通过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适度、知识面和知识水平4个指标进行测量,其结果详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适度、知识面和知识水平均达到了“良”的标准,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评价比较一致。

此项指标,无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还是电大毕业生的评价、座谈和访谈结果,都佐证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这一事实,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了专业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电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质量规格要求。

3.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是通过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等8个指标进行测量的。其结果详见图7。

从图7可以看出,在测评的8个指标中,社会用人单位对电大毕业生的工作胜任能力评价为“优”,对其余的指标,无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评价均为“良”。这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实践能力(包括工作胜任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工作胜任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比较突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基本实现了电大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调查数据和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显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人才业务能力较强,其中,65.1%的为教育、管理、经营和服务业等行业第一线工作的业务技术骨干,49.1%的职务职称得到晋升,26.4%的完成了本单位及以上的技术革新或科研项目,35.80%的发表或出版了自己的论文、专著和文艺作品等。但也有少部分毕业生业务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待提高。

4.工作业绩

工作业绩是通过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成绩3个指标进行测量的。其结果见图8。

从图8可以看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作业绩。无论是工作效率,还是工作质量或工作成绩,都是比较好的,而且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度普遍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评价达到了“优”。

通过对调查数据和和访谈结果的分析,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在政治思想道德、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工作出勤和工作业绩等方面表现比较出色。其中,有58.1%的毕业生获得了本单位及以上部门的奖励;在工作单位的德、能、勤、绩年终考核中,成绩优秀和优良率占到72.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调查的毕业生刚刚离开学校

一、两年,就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较高的评价,进一步证明了电大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追踪调查,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测评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4个维度评价中,对毕业生思想品德的评价最高(得分88.89);依次是工作业绩(得分82.45)、专业知识(得分81.49)、业务能力(得分80.53)。依据常模评价标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学生思想品德达到“优”的等级,工作业绩、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达到“良”的等级。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为“良”(得分82.28)。社会用人单位在对电大毕业生质量的总体评价中,认为好的和比较好的占85.00%。电大毕业生在进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自我评价中,认为好的和比较好的占到总体的76.38%。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比毕业生自评结果高近9个百分点。

五、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比较科学合理,多媒体教学资源质量较高,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科学灵活,学习支持服务比较全面有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电大毕业生的肯定。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业绩,为所在单位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比较好的。

(二)问题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在肯定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质量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如,有些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全合理。这主要表现在有些专业课程内容不完全适应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有些课程资源质量和应用率不高。这主要表现在有些课程的音像教材的利用率不高,网络课程资源较少等方面;在教学组织方面,实验教学仍是远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进一步探索;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在图书馆服务、心理咨询服务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为改进电大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工作岗位实际需要。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以免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根据学习需求以及生源分布特点来确定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使其更具适用性和针对性;必须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把握专业知识内容的深浅程度,使课程设置更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应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资源质量。电大应突出重点,特别是要注重印刷教材和网络课程(含计算机课件等)研究设计,加快精品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带动整体教学资源水平的提高;要注重音像教材建设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应根据在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高广播电视教学以及教学辅导质量和水平;加强协作(小组)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注重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使用等等。

●进一步提高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电大师资配备;合理安排面授辅导时间,提高音像教学和个别辅导的质量及服务水平;及时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和教学信息服务,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应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为学生学习深造提供多种系列教育的途径。电大应开设更多的适合社会需求的专科和本科专业,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的平台和更大的学习空间。如,提供多种职业知识的专题讲座和职业技能的短期培训,提供研究生教育及提供终身学习的环境和内容等。

六、意义与局限

这次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对电大了解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整个社会,实现电大教育真正的价值,提供了比较客观真实的数据资料,也为国家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它对确立电大教育在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我国终身教育体制和学习化社会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本课题研究所形成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测评工具”(包括测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测评量表、调查问卷、数学模型和数据统计软件),通过了北京市版权局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审核登记,获得了知识产权保护。为今后继续进行电大毕业生调查和为普通高校提供毕业生调查的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由于这次毕业生追踪调查项目是电大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社会调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特别是社会调查及心理测量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干扰,因此,本次毕业生追踪调查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最后,本次毕业生追踪调查得到教育部的领导、普通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全国电大的各级领导支持,电大系统的教学、科研、技术与管理人员都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尤其本报告凝聚了44所省级电大毕业生调查报告的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注:本课题研究成果属课题组所有。本文执笔:张凤龙 殷双绪)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刘锦力.人才测评[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 郭情科,孟庆茂.心理测量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心理学测量协会、全美教育测量学会.燕娓亲、谢小庆译.教育与心理测试标准[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5] Dail L.Fields.阳志平等译.工作评价——组织诊断与研究实用量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6] 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评估报告编写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评估(1997-1999)报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7] 赵铁,朱少雄.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03,4,(2)

[8] 肖敏妍,杨刘.对我校历届毕业生的调查报告[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2)

[9] 吴群英.多元统计分析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5,(2)

[10] 李志杰,杜延军.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

[11] 周晓康.教学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J].教学研究,1994,(1)

[12] 高家久.美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1)

[13] 张诚.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研究[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5,(2)

[14] 全国44所省级电大和中央电大直属教学部45份毕业生追踪调查报告。

毕业生就业调查要拓展内涵 篇3

一、从调查对象上来看,要做到毕业生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相结合。面向毕业生开展调查,获取培养对象对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实习实训、教学计划、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面向用人单位开展调查,获取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定位、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面向供需双方的调查,在问卷设计、指标设计、实施环节等方面可以相互关联,在数据校验、结果分析等方面可以彼此印证。

二、从调查周期来看,要做到短期就业调查和中长期就业调查相结合。每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到一年内,开展就业情况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参与度高,调查所获得的毕业生初始就业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出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的投入与成效。以毕业五年以上作为中长期就业调查的时间点,在关注校友的社会成长与发展的同时,可以获得学校目标定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的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反馈。

三、从调查实施来看,要做到学校调查与全市中职校调查相结合,校方调查与第三方调查相结合。毕业生就业调查包括(专业、职业、行业、单位)分类标准的选用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问卷设计、样本采集、问卷推送(调查邀请)、数据清理与分析、报告撰写等环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下,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承担调查实施工作,可以加强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数据整合应用能力,提高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四、从调查内容来看,要加强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设。考量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应该从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结构、劳动关系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起薪与福利待遇、专业与职业的相关度、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对工作的满足度、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合同签订与离职情况、职业满意度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建立起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五、从成果应用来看,要把中职毕业生就业调查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预测相结合。通过毕业生就业状态的变化趋势,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对中职毕业生数量、结构和质量的需求变化,建立起一个兼顾专业与行业、眼前与长远、个体与全局关系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引导学校适时调整招生计划,增强以就业反馈招生的能力,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理性的决策依据。

残疾毕业生就业调查 篇4

残疾毕业生就业调查:对口岗位少 招聘单位直接拒绝

又到毕业季,残疾毕业生在就业、创业时的难处,往往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他们求职过程中有没有遭遇过不公平待遇?哪些政策能为他们提供帮助?相关政策是否落到了实处?让他们更好地自食其力、融入社会,还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初夏,本报记者对残疾毕业生进行了走访。——编 者

“十几份简历投出去都没回音”

专业对口岗位难找,就业不稳定,待遇偏低

今年6月,贾方亮即将从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毕业。

离校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工作还没着落。

“投出去的14份简历都没回音。”

贾方亮觉得没企业肯联络他,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聋人身份,“招聘方觉得沟通不方便,虽然我‘告诉’对方可以通过文字或者手语交流,他们还是嫌麻烦。”

贾方亮所在的专业有一个聋哑学生班,一共19名学生,目前只有4名学生找到了工作。

他的同学刘秋燕在投放简历频频遭到拒绝后,准备把精力重点放在残联举办的定向招聘会上。

“我也去过几次定向招聘会,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操作工岗位。

我们残疾大学生都希望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学了那么多东西不想浪费掉,还是抱有一丝希望吧。

”刘秋燕告诉记者。

“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让我干,这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经历大半年的求职奔波,周婷婷有些失望。

她2岁时被烧伤,被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周婷婷学的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学校的双选会上应聘了“文员、档案管理”类岗位,差不多投了六七十份简历。

“这些工作我都能胜任,但招聘方怕影响公司整体形象,也担心我的身体健康问题。

”周婷婷叹口气,“说是让我等通知,其实一直没等到通知。

”后来,一家酒店财务经理同情她的经历,给她提供了一份收银员的工作,才干了几天,酒店老总知道她是残疾人后,立马把她辞退了。

也有企业为了完成残疾人就业指标,提出给周婷婷一笔费用,挂靠她的残疾证。

周婷婷拒绝了:“虽然求职很难,但我还年轻,在职业上我有自己的规划。”

一位长期关注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老师告诉记者,残疾学生就业面临不少难题:定向招聘中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多,专业对口岗位少;有些招聘单位到招聘会“走过场”;还有些招聘单位直接拒绝残疾毕业生。

“残疾毕业生基本通过定向招聘、熟人介绍等实现就业,通过普通招聘就业的极少。

”这位老师说,残疾毕业生工作不稳定,待遇比较低,比如去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学生,很多都没有编制,仅仅是代课老师而已。

就业支持重在“精准”“持续”

人岗匹配组织对口招聘,强化培训开展“线上创业”

春节后,周婷婷加入了一个“残疾人就业群”,群里有人告诉她,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有定向招聘,她决定试试。

“去了才发现,定向招聘的职位没有适合我的,工作人员问了我的情况,让我填了《求职意向登记表》。

”她说,本来不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几天后接到中心的面试通知,是一家信息公司的热线客服专员岗位。

推荐这个岗位,工作人员花了一番心思:客服专员岗位工作量不大,不需要和外界直接接触,而且在信息公司,将来还有机会提升专业技能和转岗。

如今,周婷婷在这个岗位上已经顺利结束实习期,下个月即将转正,“朝九晚五,五险一金,税前3200元。

我在公司接听的是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自力更生,还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周婷婷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针对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支持,贵在“精准”“持续”。

据了解,今年重庆市提前要求各高校开展未就业残疾毕业生就业意愿摸底和就业意愿登记,按人岗匹配办法,有针对性组织对口企业和岗位,实施精准求职招聘。

同时,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开展求职登记和技能培训登记,按需提供相关培训,推荐适合的就业岗位,确保服务不断线。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的爱心惠残众创空间,今年毕业的.王闽川已经在全国首家残疾人3D打印公司——亮之冀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打印建模”的工作。

王闽川患有小儿麻痹症,去年,还是大三学生的他参加了众创空间“3D打印培训班”,之后一直在亮之冀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我是学电子类专业的,做3D打印建模,没有丢专业,未来发展前景也好。”今年,王闽川又参加了3D打印培训的提高班,打算掌握好产业链上下游的技能,为将来创业作准备。

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郝建新介绍,对于一些教育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残疾人来说,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3D打印是高科技领域,对残疾人体力要求不高,而且3D打印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不同专业特长的残疾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数据显示,开园仅一年的爱心惠残众创空间已举办5期3D打印技能培训,免费培训残疾学员137人,91名学员取得3D打印助理工程师资格,67人实现了就业创业。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与创业,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还与众包服务平台猪八戒网合作,探索“线上就业创业”模式。

一方面,培训有互联网基本操作能力的残疾人承接猪八戒网众包计件任务,实现灵活就业。

另一方面,联合残联机构和公益协会,大力扶持具备专业技能的残疾人通过猪八戒网实现创业,并对他们进行创业辅导和公司孵化扶持。

莫让帮扶政策悬在半空

做好法规制度配套,用好财税激励手段,营造“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氛围

重庆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教师徐先金认为,我国残疾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就业率低于同类的普通人群;二是就业的稳定性低于普通人群。

但近年来,残疾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

“以重庆师大听障大学生为例,级到2012级,就业率从28.6%上升到87.5%。”

除了残疾毕业生自身的努力,近年来我国在残疾人就业支持方面,出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政策。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残疾人教育就业培训力度,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

”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主任雷光富认为,切实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能真正提高残疾人就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残疾人劳动就业政策措施,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制定积极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帮助残疾人自愿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发展劳动密集型福利企业,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国家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接收残疾人就业的义务,这对残疾人就业来说是利好。”

徐先金说:“现在开展特殊教育的学校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残联提供的培训项目更加实用,学校和残联方面的交流也在加强,学生获得残联推荐的工作信息和机会多了,这都有助于提高残疾学生就业创业的几率。”

不过,采访中也有学者坦言,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好政策,但有些落地效果并不理想。

重庆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副教授郑璇是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对于聋人大学生来说,聋校教师这个职业是比较符合就业预期的。

但按照目前相关法规,聋人从教在普通话和体检方面存在政策障碍,丧失了获得教师资格证的资格。

“国家鼓励残疾大学生就业,但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又堵住了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路。”郑璇建议更好地发挥财税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清除一些残疾人“挂靠式”和“悬空式”就业。

要在社会营造“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氛围,引导公共部门更多地提供公益性岗位。

负责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多年的雷光富也感觉到,残疾人劳动就业政策措施执行不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力量明显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残疾人就业。

他建议,加快出台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奖励办法,建立用工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定期公示制度等。

对于拒不执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的,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上一篇:口语课互动下一篇:湖南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