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4-05-16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共8篇)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由于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而行业高校内非行业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普遍存在。以农学学科见长的农科院校作为行业类高校,在向综合性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先后开设了很多非农学科专业。这些非农学科新办专业由于设置时间短、起点低、建设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缺乏,专业优势不够明显,拥有的资源有限,办学水平很难与综合类院校或文科类院校的文科专业相比。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一、与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主要问题

通过借助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对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秘书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4个新办本科专业的255名应、往届毕业生和不同单位的70名员工为对象进行的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表明,与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

1.用人单位认为学校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课程目标与市场脱节等原因造成了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毕业生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宽泛且多为理论课,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偏少,专业实践课程数量不够且比例偏低,同时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紧密。

2.用人单位认为缺乏足够的实习实践是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毕业生也认为无法通过足够、有效的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践内容与专业学习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3.毕业生能够充分认识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求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但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普遍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4.用人单位认为应当调整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课程与就业的关系,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技巧传授、求职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毕业生建议从低年级起开设就业指导课,改进大班讲座式的教学形式,按专业类别或就业类别采用小班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流程、求职策略与技巧、就业信息、就业能力提升办法等内容,同时通过顶岗实习、参观企业、求职模拟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求职应聘水平和就业能力。

二、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成因

(一)新办文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滞后

1. 文科课程总量相对不足,在学校1100多门课程中多数属于农科、理工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个新办专业可资利用的课程只有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外语学院的部分课程,很多课程需要从头建设,由此导致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优质文科课程数量偏少,无法形成有力支撑新办文科专业快速发展的课程群。

2. 新办文科专业的专任教师中新招聘的年轻教师较多,这些年轻教师大多刚步出校门就上讲台,缺少实践经验和在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导致部分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授课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考核时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3. 新办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

由于办学时间短、起点不高,在资金投入总体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靠长期持续建设才能巩固和见效的实践教学平台不多,稳定性强、功能完善的优质实习实践基地不足。加之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往届毕业生,通过校友渠道到国内外知名、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的机会很少。

(二)新办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够高

1. 新办文科专业的发展与学校发展定位规定的目标要求有差距。

云南农业大学当前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个发展定位要求学校现有72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新办文科专业自身发展的滞后使其培养的毕业生与学校发展定位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

2. 新办文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教育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存在差距。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控制布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对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未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秘书学专业,学校也明确该专业主要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对照培养目标要求可见,历史积淀、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使新办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还无法完全达到这些目标要求。

3. 缺乏有效吸收社会评价改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机制体制。

新办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缺乏吸收社会评价的机制体制而对社会评价重视不够,无法通过有效吸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弱化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与符合度。

(三)学校扩招后人才培养过程趋向粗放

1. 有限的办学资源无法满足众多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基础设施短缺、保障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尽管学校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但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资源仍然不够。优质办学资源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短缺使新办文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无法顾及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同时使学生在校期间未能通过有效的实习实践来提升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

2.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日益粗放。

在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交融加剧、网络舆论格局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学校将很多精力放在学生党团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安全稳定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上,很少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需求并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业指导。

3. 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

有限的就业指导资源无法为众多学生量身订制切合其发展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个性特点、生涯发展等实际情况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致使就业指导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

(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1. 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定位能力不足。

在当前各种海量信息冲击下学生往往会在浮躁、迷茫中迷失方向和目标,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来促进自我发展并达到目标。同时部分学生未能根据实际适时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致将兴趣爱好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对立起来。

2. 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能力不够。

由于自我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会出现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现象。因为自我发展定位不明确或不科学,学生无法确定今后是继续求学深造还是求职就业,为此没有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应用技能提升之间确定主攻方向,毫无重心和特色的扁平化发展使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既不深厚,应用技能也不突出。

3. 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不强。

由于自我发展定位不准,部分学生没有通过实习实践和参加业界有关活动来刻意培养求职应聘必备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未能通过各类实习实践着力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未能通过有意识地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求职应聘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基本工作能力和求职技能。

三、解决新办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建立吸纳社会和用人单位意见、建议的社会评价机制

针对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相对封闭的办学倾向,建立吸纳社会评价来调整招生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动机制,由招生就业处、校友会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等部门负责定期收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或者充分利用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价机构的资源合作开展社会评价工作,并在这些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学院,由教学管理部门督促有关学院根据社会评价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以此促进新办文科所在院系根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

(二)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并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率

针对农科院校优质文科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校外优质文科课程资源开展远程课堂教学,为新办文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质文科课程资源。同时加大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引进力度,完善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平台与机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引导任课教师切实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而引导广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教学模式方面,充分利用课程中心、爱课程等平台推动教学在线上、线下交流,探索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学习。考核评价方面,探索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考评模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的评价。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大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力度

针对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重点建设和引入基于虚拟现实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管理和共享平台,首先通过应用虚拟化、数字化的在线实习实践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然后再让学生在真实的实习实践中检验和巩固此前通过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获得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虚拟的实习实践与现实的实习实践互补共融,最终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全流程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此外,努力争取校外资源,借助校企、校地合作等平台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实习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四)整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任课教师和本科生指导教师等师资力量,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指导

改革现有的本科生指导体制,根据学生个体需求、个性特点、生涯发展的实际给予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引导他们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方法、科研方法训练,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对于有意求职就业的学生引导他们加强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发展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强本科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本科生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安排专业课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等方式来参与学生指导。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就业服务的实效性和精细化水平

牢固树立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就业服务理念,着力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软件、硬件建设,提供持续帮扶、全程帮扶的就业服务。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采用新型教育技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课堂讲授与体验教学结合起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发展指导服务体系。运用微博、微信或QQ群等媒介聘请专业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通过远程在线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聘请国内外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提供远程在线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改进就业指导课程,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和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同时定期组织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来校讲座,定期开展体验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招聘模拟等系列活动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定位水平,并进行毕业生滚动调查,认真查找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中的盲点和薄弱点,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从毕业生就业这个关口反观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可以看出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因为缺乏足够的办学经验、完备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而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把新办文科专业与农学学科融合起来,建立起与农业科技、农学学科交叉互补、交融渗透的学科发展体系,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就会走上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并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外部、内部对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从吸纳社会评价加强专业建设、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充实课堂教学资源、应用虚拟仿真实习实践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本科生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就业服务指导等方面入手解决新办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而推进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朝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科院校,新办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朱冰莹,李友生.对农业高校学科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88.

[2]刘福军,欧颖.对地方农业高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考:兼议云南农业大学的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89.

[3]云南农业大学志编纂委员会.云南农业大学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58,172.

[4]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4.

[5]汪霞,孙俊华,宗晓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211.

[6]张东艳,王艳伟,刘鸿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46.

[7]陈献.大学生自我定位意识与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242.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广西大学秦建丽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显

突出。文章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试图为农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了重大

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各高校都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然而农科院校在毕业生就

业问题E隔邑到的挑战性更强,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

显突出。因此,无论从农科大学生和农科院校自身发展来考虑,还是从“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高度出发,研究和分

析农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农科大学生的就

业指导工作,帮助农科大学生成功就业意义重大。

一、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现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就业政策从根本上制约着农科

大学生就业

首先,从农业自身特点上讲,农业是艰苦行业、基础产

业,目前尚属科技含量较低的弱质产业。由于它的弱质性,使得农业对高级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显得不足。在新旧的交替

中,由于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低,制约了农

科大学毕业生新的人才载体的形成。其次,从生产经营方式

上讲,我国大多数省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落

后,产业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且大多数农业生产尚处于手

工生产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吸纳农业科技人员的能力有

限。另外,现行的一些政策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积

极就业。近几年,尽管国家放宽了就业政策,就业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国家对传统的“大农专业”缺乏应有的保

护措施,对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缺乏应有的支持,对从事农

业艰苦行业的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应有的政策倾斜。毕业生到

农村基层就业,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差,自身生存发展环

境也较差,毕业生在劳动保障、卫生保障及用工管理等方面

都存在后顾之忧,有待从根本上解决。

2、农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不足

我国教育制度某些不合理性,使得学生在求学、成人、成才中,从,J、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对社会了解不够,实践技能薄

弱。农科院校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一部分农科大学生对就业市

场根本看不清摸不透,因此就业、择业时,不是处处被动就是

十分盲目。“就东不就西”、“就高不就低”、“宁要城市一

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等现象普遍存在。

3、农科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1)专业思想不牢固,不愿意从事农业行业工作。

许多就读农科专业的学生并非自愿,而是受高考分数或

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而不得已进入农科院校,在其潜意识中仍存 在轻农、厌农思想,农科专业学生相当一部分人对专业不感兴 趣,毕业后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据调查统计,近年来,农科 毕业生超过80%的人愿意到工作待遇好,工作环境好,工作条 件好的“三好”单位就业,来自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不愿意到 家乡所在地工作,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和两部地区、“三支一 扶”的毕业生也很少。

(2)农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

农业属于艰苦行业、基础产业,因此,农科专业的学生基础 较差,起点低。另外,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因此这部分同学对 专业知识的掌握侧艮于书本,停滞于理论层面,动手与实践能力 不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身底气不足,综合素质和能 力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差,尤其荏英语、计算机、写作等方面与其 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在公务员考试和应聘“邳艮定专业 的单位”方面往往处于劣势,自信亡环.足,竞争力不强。

(3)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业不就”的现象严重。

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一些农科大学生存在着光宗耀

祖心理,致使有些学生“有业不就”,就业期望值过高。表现 在:—部分打算按专业对口择业的学生,缺少下基层的心理准 备,希望能在机关或农业管理部门就业;不少农科毕业生缺乏 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在择业中存在“求稳”心理,希望找一 个能寄托终身的职业岗位,而对那些急需种、养、加方面专业 人才的农村产业公司、企业则显示出种种的顾虑等等;有些学 生一心希望走“到大城市、大单位、好企业、高薪酬”这个独 木桥,众多大学生抱守“非城市不去”的观念,尤其是各方 面条件较好的毕业生,能选择的单位较多,“皇帝女儿不愁 万方数据

嫁”,“这山又望那山高”。

(4)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强。

受当前社会思潮和风气的影响,加上自身对农科专业和

农业行业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觉得农业战线的工作不体面,收入低,又没地位,因此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比,自己就灭了 自己的志气。也有的农科大学生因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 综合素质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少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和示弱心态,自己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往往使其缺乏竞争的 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 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表 现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二、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据了解,农科院校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是服从调剂被录取的,所学专业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专业思想不牢固。很多院校只是在新生入学头几天集中介绍专业概况,形式单

一,方法简单,内容空泛,收不到良好效果。从新生入学伊始 就狠抓农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专业思想教 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应该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 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带领学生深入校内外教学实习基 地,让学生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深刻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深刻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繁 荣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鼓励他们到 基层、到农科战线学以致用,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奉献自 己的知识和才智,为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贡献力量。

2、鼓励农科毕业生考研

农科类的专业大多是重点学科,这些专业是农业院校提高 办学层次的主打专业。因此农科本科生考研既是当前就业形势 严峻之时的明智之举,也是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绝好机会。根 据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数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 为36:4:2,而发达国家的比例是25:10:1,我国的结构还 不协调,硕士教育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鼓励学生考研,采取切实措施为学生考研提供咨询、培 训、培养、指导等服务,也可以在教学实习中,安排学生到科 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实习,培养学生科研的兴趣,引导其及早树 立考研目标。

3、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就业观

农业大学生必须摒弃旧的就业观,树立起新的择业观,增 强市场观念,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正确认识 和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理想和现实,困难和机遇关系,克服自 卑心理,大学生要有竞争的意识与必胜的信心,广大农村迫切 需要拥有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投身到农村去,传播科技星火、带领农民致富,农业大学生只有正确定位,发挥优势,把握机 遇,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特长的岗位,中国农村21世纪的辉煌等 着来自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去创造。

4、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农业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日趋显得紧迫。因此,在校大

学生必须抓住宝贵的学习时间,不仅学好理论知识,还要加强 实践能力的锻炼;不仅掌握现有知识,而且加强前沿知识的学习。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农 科大学生除了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其它知识的学习,只有提高多种综合素质,包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勤勤恳恳,踏实肯干,思想敏锐等素质。摒弃目光短浅,胸无 大志,急功近利,精明世故,眼高手低,轻视他人,工作拈轻 怕重,挑三拣四等种种不良习气.才能立足于社会。

5、为农科大学生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农科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应结合近年来的毕业生就

业单位统计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了解本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发 展情况和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状况,进行专业就业形势分析;通 过自我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作对比,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

陷,并按照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弥补存在的不 足,有意识地进f亍自翻蜀十,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

6、政策引导,改善就业环境

在城乡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向农村配置 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采用有效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促使 人才走向农村。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通过出台 优惠政策,使他们能在就业较难的城市与就业比较容易又有优 惠政策的农村之间做出选择。其次,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淡化 干部身份;完善人事代理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 合理流动的障碍.积极推进岗位资格证书制度,裁减不合格的 工作人员,腾出就业岗位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在社会保障、子女升学等方面给予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7、制定新政策,鼓励和扶持农科毕业生自主创业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 问题,不能仅停留在政治动员上,不能光说奉献和锻炼,应该 出台政策,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引导农科毕业生奔赴农村、扎根农村、艰苦创业。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一、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 从就业率来看。

在综合型高校中,农科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系列变化的同时,给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农科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在求职的时候面临更多的阻滞。

2. 从毕业生质量来看。

农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掌握,大多数同学未能深入掌握全面的农科专业知识,在面临专业对口岗位时,不能立即胜任。相对于同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考录取分数偏低,基础和综合素质较弱,在应聘专业针对性不强的岗位时,没有明显的优势。

3.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

农科专业毕业生同样热衷于“铁饭碗”岗位,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向城镇,偏向发达地区,偏向非农行业的思想。目前,基层已成为吸纳大学生的重要渠道,但因配套措施不完善,对大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到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少且学历较低,有些工作不久便纷纷改行换业。

二、制约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 客观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导致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科人才不合理的流动。另外,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农业的投资回报比较缓慢,农业行业的利润空间小,投资农业的企业增加的少,不能大量吸纳农科大学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型的农业企业不够多,农业密集型产业链尚未形成,使农业行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较低;农业深加工、农业服务、农业贸易不够发达,提供的精英岗位不多,使农业行业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农业领域就业“门槛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2)高等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在综合性大学当中,农科专业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处于明显劣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科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性。多数大学生迫于无奈选择了农科专业,不能做到学农爱农,毕业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农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重学术方面,实践教学的成效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些学生毕业时对简单的专业技能都掌握甚少,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很多学校是有哪些领域的教师,就设置哪些课程,没有考虑到学科教学的系统性,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2. 主观因素。

(1)自我认识能力薄弱。目前农科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没有正确的定位。他们对就业形势、择业目标等问题则比较模糊,不从自身兴趣出发,不考虑自我竞争实力,忽略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规划;另外,部分学生观念和行为相背离。比如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崇开拓进取,但缺少奋斗精神,疏于能力锻炼,不愿做平凡小事,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或者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很多农科专业的学生只一味地排斥自己所学专业,却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就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就业时就无从着手。(2)择业思想及择业技能准备不足。有些农科专业毕业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束缚,认不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势。把就业目标盯在精英岗位上,好高骛远,择业期望值过高,把待遇是否优厚、工作是否体面等作为唯一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使就业之路越来越窄。

3. 厌农思想严重。

大部分农科专业大学生“学农不爱农”,不愿服务农业,放弃了在该领域的就业空间。据统计,多数综合院校的农科专业学生70%以上是被调剂到所学专业的,对农科专业本身就缺乏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内心对专业的排斥。另外,大多数农科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他们及其家庭都希望能够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摆脱落后的生活环境。入学后却仍然需要与农业生产打交道,这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专业不感兴趣,就没有办法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大多数农科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限专业的工作岗位又竞争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三、推动农科专业毕业就业的对策

1. 加快农业改革,为农科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首先,要加快农业发展,培育大型农业企业。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相关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没有工科专业旺盛。要不断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只有加快农业发展,不断提升农业高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才能够让农科专业人才有用武之地。在全国高校扩招,农科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时,应想方设法地增加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实现供需平衡,才能最终达到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完善农业密集型产业链,增加对农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对农业企业的帮扶力度,使农业企业在规模、文化、盈利性,乃至知名度等方面逐步向名企迈进。其次,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如同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一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农科专业大学生如果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工作地点大多在非城区。农村家庭的学生大多希望通过读书走出农村,城市家庭的学生更不希望到艰苦的农村去工作。如果城乡差距缩小,在毕业生就业时,也不会过分排斥农村地区。最后,要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国家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及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鼓励了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是这些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舆论对农业相关工作的看法,农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仍远远不及其他行业。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加大政策的引导和倾斜力度,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促进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去就业。

2. 调整培养模式,为农科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1)整合专业学科,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社会与农业发展,以及农科专业招生与就业的现状要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重新整合专业学科。改变传统农业时期单纯以种植、养殖方向设置专业学科的做法,而将更多的现代生物技术、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到农科专业设置中,或者将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嵌入到经济管理、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科之内。在招生方面,以“少而精”为原则,严格控制农科专业的招生数量,而在本科生培养中,加大经费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保证每一名毕业生都能成为农业行业的技术分子,从而确保为农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训练科学实验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加实验室向本科生的开放时间,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创造条件。针对农科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使学生对农业生产各环节产生感性认识,在理论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实习和科研训练,使学生在生产和科研技能方面得到锻炼。

3. 完善就业指导,提升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

(1)强化分层次的就业指导。完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进行整体规划,对不同年级学生指导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大一阶段,侧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农科专业的职业特点等,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从事职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大二阶段,侧重职业素质培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大三阶段,侧重择业观引导,帮助学生根据个性特点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目标;毕业阶段,侧重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开展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提供信息服务和心理辅导的针对性课程。(2)加强学农为农职业观的培养。农村迫切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广大的农村基层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的平台。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毕业生摒弃旧的择业观,增强对农科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把握“三农”问题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扎根基层、学农为农的职业观。要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不畏艰苦,承担起青年学子国之栋梁的重任。(3)鼓励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高校扩招,企事业单位容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自主创业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农业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局限性也促使计划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必须主动创新。高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具备自立自强和创造业绩的本领,具备团队合作和高尚的职业品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紧迫而又严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了解农科专业大学生及社会需求,全力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云超.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2]任珊.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

[3]秦建丽.对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4]李富明.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作探讨[J].教育评论,2008,(2).

[5]耿广汉.浅谈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21).

[6]黄礼彬.论当代农科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基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08).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4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1.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毕业生数量。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大量增加。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6年达413万人,2012年达680万人,2013年达699万人,再创新高。但近几年的社会人才需求量未见明显增长,急剧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与有限的工作岗位间的矛盾是导致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之一。

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渡期,我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较慢,大多数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的手工式生产阶段,对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对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难以大量吸纳毕业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农业科技的推广,有些地县对本地生源毕业生都难以安置,更不会引进、储备高级农业人才,导致农科专业大学生难以进入农业行业。

3.农科专业毕业生实际情况与农业人才需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大量增加,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量有限,因此,许多单位对招收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苛刻。就业门槛的提高,使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农业院校毕业生的人才类型和实际工作能力与市场需求间存在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

4.就业工作机制有待改进。就业工作体制与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目前,各相关部门和学校虽然加大了就业工作的投入,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相对独立,与用人单位未能有效、及时地进行就业信息沟通和共享,导致毕业生不能及时获取就业信息,错失就业机会。

二、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1.就业观念问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是目前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未能转变,择业理想较高,普遍追求工作稳定、工作环境舒适、收入高。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企等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但是这类工作单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多数高校毕业生只能到企业工作。从近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即使要到企业工作,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乡镇和农村基层工作。这就导致了多数高校毕业生竞争城市有限的工作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加。由于行业原因,多数农业及其相关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都在农村基层,农科专业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业机会较少,而又不愿意到基层农业单位工作,也是导致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2.自我评价不正确。部分大学生缺乏客观、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产生自傲或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过高地评价自我,在求职过程中好高骛远,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因而容易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给就业造成困难。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低,对自我能力、所学专业等没有信心,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沮丧、脆弱、畏缩等消极自卑心理,不能主动参与自荐、应聘,过分依赖学校的推荐、单位招聘、父母等,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不愿意再次尝试或者消极待业,这也给就业造成困难。

3.专业认可度低。近年农业发展迅速,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但是,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印象根深蒂固,对目前农业行业的看法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在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中,“学农不爱农”的情况时有存在,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热情,在择业过程中不愿从事农业行业,不愿到农村基层,甚至一些农业行业的知名企业,也受到冷落,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相关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也意味着农业行业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农科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缺乏认可,“学农不爱农”的心态,容易导致用人单位“招人难”,而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导致就业困难。

4.就业心理问题。农科专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存在急躁、焦虑、攀比、从众、焦虑、缺乏独立意识、过分依赖家长等多数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对走向社会心理准备不足,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毕业生容易出现精神负担沉重,情绪焦虑、意志消沉等负面情绪,影响就业。

三、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

针对目前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积极的职业指导方法,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给农科专业大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个人定位,进行科学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对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解决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1.职业指导结合思想教育,帮助农科专业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目前农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形式单一,更多地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和求职技巧等较为实用的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择业观等培养。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有业不就”,“啃老族”等问题越来越普遍,这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直接联系。受专业影响,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往往在农村基层或较偏远的地区,并且需要从基层做起,在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实地操作等也是十分必要的,与部分毕业生“高起点”的就业观念相矛盾。此外,长期以来人们对从事农业抱有偏见,导致一些毕业生不愿意进入农业行业工作,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在思想上压力更大。而跨行业找工作比找专业对口工作的难度大,竞争也更为激烈,导致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对农科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重要作用。

2.职业指导结合专业教育,提高农科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可度。目前高校从事农科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几乎没有农学学科背景,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因而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往往与其他高校、其他专业的职业指导大同小异,缺少专业特色和针对性。多数农业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缺少专业教育,甚至没有专业教育,而多数专业课教师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指导教师则更侧重于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巧和技能等传授,这就导致了农科专业毕业生对行业的整体了解不够,缺乏对专业的认可度,学习积极性和就业积极性不高,影响就业。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加入专业教育,让“学农、爱农”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心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让他们提高专业和行业认可度,积极进入农业行业工作。

3.提高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帮助毕业生全面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提高职业指导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可以使职业指导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可以针对农科专业大学生开展更具专业特色、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融合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帮助农科专业大学生全面提高,对解决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德琼.我国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86-22888.

[2]杜德鱼,刘正盈,张岁平,汪爱兰.农林院校学生就业难心理探析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150-153.

[3]赵旭阳,李亮,柴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流向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792-8793.

[4]邓勿.农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偏向的矛盾分析——基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12,(8):227-229.

[5]徐丽敏.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1-85.

[6]姜策,郭忠孝,李晓安.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10-112.

[7]董金宝,高斌.分专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提高高校就业质量[J].北京教育,2013,627(1):67-68.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5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适应和职业的发展所进行的规划。”职业发展规划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合理规划职业发展, 实现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1. 突出学生“就业主体”地位。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指导模式,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就业主体”地位。学校要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主体”到“就业主体”的转变,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 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同时将学习活动置于“就业”引领下, 突出并强化学生“就业主体”意识, 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提升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意识。学生从高中升入农科院校, 高中阶段的学习意识根深蒂固, 农科院校要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与规划意识, 并将职业发展与规划作为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职业发展与规划中不断提升学生就业意识、目标意识, 从而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 夯实工程类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技能, 培养就业能力。

3. 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主线。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说到底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指导模式要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无论是工程类专业教学, 还是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教育, 都要围绕“就业能力”发展主线, 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一切教学活动与教育实践的中心。

二、构建特色化、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模式

目前不少农科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存在“速成”现象, 没有突出就业创业教育特色, 缺乏长效指导机制, 农科院校必须要构建全程化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模式。

1. 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特色化。农科院校都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 但普遍存在共性化现象, 缺乏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特色。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可以尝试构建“模块教学”与“项目教学”模式。根据就业创业教育目标, 将目标模块化、项目化, 各个模块与项目既相对独立, 又互相关联, 体现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系统化, 循序渐进, 逐步推进, 贯穿学生大学学习全过程。

2. 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全程化。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要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全程, 根据不同学段学习的特点与实际, 逐步实施, 突出学段特点。大一学段主要以职业发展规划为主, 渗透就业创业意识教育; 大二学段进行就业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纠正,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 包括合理定位、就业心理、心理素质、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教育。同时对学生第一阶段的职业规划进行纠正, 使职业规划更科学, 更具有可操作性; 大三大四学段, 重点进行就业创业教育, 完善学生择业观, 偏重于学生创业能力教育, 对学生展开个性化就业与创业教育。

三、构建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农科院校工程类职业要建立起“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如何实现三位一体呢?

1. 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要有机地融合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 利用思想教育的优势与有利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职业发展、就业创业置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大背景下, 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与职业价值观, 以崇高的理想为引领,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 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更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能否就业、就业创业能力发展等都直接与学生的素质有关, 农科院校工程类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要与学生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能结构。

3. 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观、就业能力发展是否科学, 必须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农科院校工程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模式构建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融合, 合理地引导学生深入企业, 深入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发展规划, 调整就业观、择业观, 积极地开拓创新。

总之, 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 要坚持就业导向, 合理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并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生活全程, 有机地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相融合, 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 :45.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6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建设人才, 是大学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性问题, 具有科技创新能力, 又能满足云南社会和经济建设所需求的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改革应符合这一精神, 要提高我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要重点改变学生高分低能, 思维灵活性差, 照搬书本, 抄袭现象教多, 应培训学生独立思考, 有反叛心理, 不唯上, 不唯书, 解放思想, 表现自我, 展示个人能力和才智, 不是背书机器, 考试机器, 学校不单纯拿文凭, 而是工程师成才摇篮。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把四年学到的知识全面浓缩, 提炼, 用到工程项目中, 学以致用, 立竿见影, 活学活用, 是四年大学所学知识综合检测, 也是未来工作岗位培训, 更是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练习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要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 建立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决定毕业设计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它是以能力为教学目标, 将土木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项目实践技能相融合, 能针对具体工程, 具有实用性和易学性。是一个符合云南人才市场现实需求较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1) 创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内容脱离工程实践课程内容单一性, 课程内容重复较多, 衔接不力等。

缺乏有利于创新的实践环境, 毕业设计选题单一, 很难做到一人一题, 千篇一律, 没有因材施教, 教育没有以人为本, 社会和学校没有创新环境。

(2) 顶岗实习实习效果不理想, 过程监管不严密、考核项目单一化。

学生顶岗实习时, 学生成天工作很难再有精力去做好毕业设计。师生长时间不见面, 仅靠网上指导、电话指导等。最后急急忙忙交出一篇空洞无物的论文及图纸, 教学效果不好。

(3) 对工程型师资队伍培养不够。

大多数教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无工程实践经验, 整天忙于上课和科研, 无力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大多数是个人单打独斗, 不能形成工程型师资团队。学校也无资金投入。

(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不理想。

应当是学生先了解毕业设计题目, 做了一段时间毕业设计, 带设计图上问题到工程项目工地进行实地观察, 思考解决, 或到设计院顶岗工作, 真题真做, 但现实中, 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变成游山玩水, 走马观花, 与毕业设计题目毫不相干, 各吹各打。学生实习体验多动手少, 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

3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内容

3.1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云南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是到建筑施工企业、厂矿、房地产公司去从事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是工程设计型。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首先使学生建立基本建筑行业工程意识, 训练基础创新能力。其次将学科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从事建筑行业所需求的严谨细致的思维和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综合设计、工作实习、毕业设计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管理环节培养学生真正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的能力。

3.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1) 利用计算机网络指导毕业设计。

建立毕业设计 (论文) 网站, 实行网上选题、指导、检查。

通过课程网站, 实现了“教学内容共享、教学方法共享、学习经验共享、学习资源共享;校企之间协作/互动、师生之间协作/互动、生生之间协作/互动、生企之间协作/互动。”毕业设计 (论文) 网络课程改革与创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开辟了多种有效的师生交流渠道, 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2)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指导毕业设计。

新时代教学技术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价, 及对毕业设计教学资源的最大开发、使用。研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等;来帮助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存在传统教学方式中, 毕业设计课程信息量小, 枯燥乏味, 不联系工程项目等问题。当前毕业设计仪器数量不足及缺乏新型的毕业设计仪器设备, 学校所学毕业设计知识和技能远远无法满实际工程要求。而工程方案汇报视频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工程技术, 可通过网络技术模拟施工现场的毕业设计工作。可以看工程项目视频了解毕业设计全部教学内容, 总之, 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毕业设计学教学中方式, 极大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率, 丰富教学手段, 取得良好毕业设计教学效果, 对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极大帮助。

3.3 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 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合作科研

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能力是未来全球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 当前,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脱离生产实践, 因此, 培养的工程人才还不能适应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 产学研结合, 搭建新的工程教育平台, 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

3.4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其主导作用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注重使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换, 是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毕业设计题目及要求, 由学生自己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 并做阶段小结送教师批阅。在设计开始阶段, 设计小组每位学生对结构选型, 计算方法等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 教师组织设计小组开展讨论, 并从结构合理性、施工方法、工程造价等方面综合比较, 确定最佳结构方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因在小组分配各人完成一项工作, 及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5 重视毕业答辩提高工程综合运用能力

毕业答辩是全面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语言、图形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重要过程, 教师根据计算书和施工图完成情况提出问题, 重点考核结构理论、设计方案、计算方法的论据是否正确, 概念是否清晰, 以及计算结果与施工图是否吻合。使所有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融会贯通, 提高了工程综合运用能力。

4 结语

总之,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能力为主, 通过对土木工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会设计、能施工、会管理, 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 探索完善培养创新型人才方法, 加强校企合作, 把课堂建在工地, 社会才是真正大学,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 忽视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特点, 长期不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行教学体系, 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实施, 为云南边疆地区工程建设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又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摘要:对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结合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背景, 以指导2009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 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加强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从学生主观以及外界客观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培养创新型人才方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改革,土木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1]童乐为, 刘沈如, 顾浩声, 罗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6) :102-105.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7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煤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新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确立了保护环境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并对环境污染和生态治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规定。

2. 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对环境专业的需求分析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 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通过对表1中的40家位于辽宁省的监测公司、咨询公司、工程公司以及科研单位的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各企业的调查, 除了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设有专职的环保员外, 其他的企业都是兼职环保员。随着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 需要企业设置专职的环保员, 管理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及污染物排放申报等工作。对于环保咨询公司, 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私营环保咨询公司, 这些公司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环保专业人才, 比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清洁生产、突发环境应急预案以及ISO14000体系认证等专业人才。

3. 环境专业设置方向及每个方向应掌握的核心知识分析

通过以上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对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把对环境专业的人才需求归为两类:

3.1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环保工程公司、环境设计研究院、环保设备公司等。环境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为:3.1.1环境工程设计基础 (包括CAD制图) ;3.1.2 环保设备基础及环境工程学;3. 1.3大气、水污染控制工程及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3. 1.4物理性污染控制。

3.2 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科学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保护咨询公司、科研院所、环境监测机构等, 从事的主要工作为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环境监测、清洁生产、突发环境应急预案、ISO14000等。环境科学专业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为:3.2.1环境学概论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等;3.2.2环境影响评价;3.2.3环境监测;3.2.4环境咨询实用技术-环境监理、清洁生产、突发环境应急预案、ISO14000等;3.2.5大气、水污染控制工程及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3.2.6物理性污染控制。

结语

通过对环境专业本科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的研究, 建议环境专业的本科设置两个方向-环境工程方向和环境科学方向, 然后对选择这两个方向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 以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摘要:本文就近年来环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进行了调查研究, 以及企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对环境专业具体的设置方向提出了建议, 主要设置方向分为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方向。既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提供指导, 又能够给用人单位培养出更适应其需求的环保人才。

关键词:环境专业,就业形势,就业方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参考文献

[1]陆豪, 吴祖良, 江博琼, 李济吾.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 2011, 00:206-209.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0, 03:1-14.

[3]吴奇, 金文, 雒新峰, 俞赞琪, 刘小冲, 高宇.环境专业教学体系结构改革探索——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

[4]徐建平, 蔡昌凤.环境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 2011, 01:59-62.

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8

一、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和构成

农科专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偏重于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换言之, 知识和实践的综合提升有助于毕业生获得初次就业机会、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进而获得再就业机会。因此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包含三个内容:

1. 就业观念和意识

思想和观念决定行为, 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体现了其对就业目标、定位以及就业偏向的选择, 直接影响对岗位、行业的选择, 并体现在其求职积极性方面, 可以说就业观念和意识决定了学生就业成功率。

2. 专业技能水平

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主要是人才的竞争, 大学生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要使命。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专业知识内容应该包括本专业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 例如专业技术的管理能力、操作能力、诊断能力及维修能力等。

3. 求职技巧与能力

求职过程中把自己的内在专业素养展现出来,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的成功率。所以, 农科大学的毕业生若能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自身面试技巧, 展现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积累, 就能大大提高面试成功率, 提升自身的应聘竞争力。

二、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影响农科大学生就业的三点因素, 相应的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并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 就业观的转变和职业生涯规划

农科大学的生源多是农村, 在面对就业选择时, 普遍倾向于国家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就业, 向往大城市的高薪酬工作机会。然而农科院最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城市和县城, 且都是基层工作, 起薪点并不高。农科高校应对学生的这种就业观念进行调整, 帮助其对涉农行业的行业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了解整个行业的社会发展情况, 增强其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同时, 学校也应帮助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 树立正确就业观, 促使把握就业机遇和社会农科发展的有利条件, 实现求职需求及社会岗位需求的有效匹配。最后, 高校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身的优劣势进行合理评估, 设立短期及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 在参考社会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 调整学习发展计划, 提升竞争优势。

2.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 农业领域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型农业科技更重视与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其他领域的交融。农科高校的学生培养计划也应与之相适应, 建立多样化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及时更新优化, 教学内容符合农业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的新趋势。同时学校应增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跨专业选修课程, 还应加强其实践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实践内容锻炼, 例如, 建立在校实习制度, 或安排学生到农业企业、行业进行实习等。

3. 健全和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学校要集合全校各层级力量建立一支系统化、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使整个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全程化。在具体的实施运营中, 可以借助多种专业手段, 例如, 专业面试技巧授课、线上和线下辅导以及多种测评工具, 可以是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 也可针对某一共性问题开展团体辅导。

总而言之, 从国家发展形势来看, 农业科学在我国还是大有可为的, 只要院校能根据我国农业科学理论和应用发展趋势,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其就业难题必会得到彻底改善。

参考文献

[1]袁涛, 顾明华, 李正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10) :61—63.

[2]耿广汉.浅谈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0 (21) :180—182.

上一篇:公立中学教师的困境下一篇:城市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