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4-07-09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12篇)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一、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困难问题, 某些地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30%。从整体上看,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超出市场需求数量, 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一些地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同时期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需求人数的140%, 市场供需失衡较为严重, 这是造成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集中。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集中在各类学校、相关的音乐创作单位和音乐表演这三个方向。但是从市场需求来讲, 市场在这几个方面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是相对较少的, 因此择业方向集中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我国对高校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现状

良好、完善的就业政策是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方法。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我国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就业政策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政策实施的范围上:

(一) 就业政策实施层面单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 80% 以上的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过程中, 仅从学校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方面实施简单的就业政策。例如在一些学校, 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多数是沿用传统的方法, 从学校自身认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 方向较为单一;一些政策部门在实施就业政策过程中仅仅是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 忽视了市场需求层, 影响了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

(二) 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小。我国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在实施相关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小的问题。79%的高校和地方就业政策的实施仅限于学校内部, 仅仅是通过国家的政策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知识讲座或就业技能培训;85% 以上的高校通过西部计划、支教计划等国家层面的方式来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多数相关政府部门在对高校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仅从政策层面上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 因此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就业政策的范围就被限制, 造成政府在实施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小的问题。这种现象使得高校就业政策在落实中缺少市场范围的政策, 从而不能很好地通过政策落实来增加市场对高校音乐毕业生的需求, 不能真正地解决高校音乐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三、提升就业政策实施质量的措施

(一) 增加市场层面的就业政策的实施。市场需求是决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 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时要从学校、政府两个层次扩展到学校、政府、市场三个层面上。首先, 政府和学校在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之前要对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进行分析, 从而从市场需求层面对实施的政策进行调整, 继而使相关就业政策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其次, 学校和政府在实施具体的就业政策时要积极地与市场中的企业相结合, 让市场需求主体参与其中, 使学生从市场主体方面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

(二) 扩展就业政策实施范围。高校和政府实施就业政策范围较小是影响就业政策实施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为提升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就要从多方面、多途径提升对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范围。首先, 高校要将就业政策的实施范围从单一的校内政策实施转向校内和市场政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根据市场在特定时期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 需求种类的相关特点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 从而增加就业政策的实施范围;其次, 政府在实施相关就业政策时也要从政府宏观政策范围逐步扩展到就业市场。只有政策实施范围扩展到市场才能真正地提升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 避免就业政策实施流于形式的产生。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变, 高校音乐专业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日渐凸显。根据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笔者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从而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 从就业政策方面来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关键词:音乐专业,就业政策,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雷培梁, 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 2009 (6) .

[2]孙远航.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音乐论坛, 2015 (2) .

[3]夏毅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与就业分析[J].学术论坛, 2012 (9) .

[4]黄紫华, 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 .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作者:洪 严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2期

[摘要]21世纪的就业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有力地冲击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进度,音乐教育专业也不例外。只有构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合理的知识架构,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把学生打造成为综合能力较强、实用性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的适应性。[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毕业生 就业

[作者简介]洪严(1977-),女,河南开封人,周口师范学院公共艺术部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音乐史方向的研究。(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1-02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中,培养出大批的音乐人才。然而,在艺术院校招生场面十分火爆的同时,也伴随着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迷茫与未知。

从就业现状上来说,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也随之加大。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面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专业成绩突出,还要求综合素质过硬。而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仍大多采用传统音乐教育专业的模式,即以钢琴、声乐专业教学为主,配合其他理论知识教学,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毕业后的被动状况。一是使一些学生建立了专业优越感,不愿从教,往往改行到其他演职单位;二是毕业生到了中小学从教后,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得太专一,无法适应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需要。在中小学领导、老师、学生的眼里,音乐教师就是一切音乐形象的权威和工作的承担者,是无所不能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是多面手,否则就无法适应学校工作的需要。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学校的各种艺术团体办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如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电声乐队等,林林总总。作为音乐教师,如果仅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显然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和学校文艺活动的需要。为此,一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系统地学好声乐、器乐、舞蹈这些课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多选修一些相关的专业,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能胜任中小学音乐工作的人才。

随着就业门槛的逐渐增高,很多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困难,在抱怨客观因素的同时,他们也应该更多地检视一下自身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未真正转变过来,就业期望值总体上来说仍然偏高。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想的就业单位都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他们不愿到县、乡镇甚至村屯小学等基层单位去就业。他们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是公办学校和一些较稳定的事业单位,而且比较注重单位的工资、福利等经济方面的待遇,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单位里工作才会有稳定感。而对于私立或民办学校,学生的顾虑较多,不到迫不得已时不会去考虑。有的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好单位,宁可待在家里陪伴父母或做家教也不愿去一般的单位工作。因此,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逐步发生转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改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策略

(一)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换句话说,对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来说,并不要求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或是音乐理论方面的专家,而是“一专多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些“一专多能”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中小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人才①。形象地说,声乐专业的学生只有会弹钢琴,具备即兴伴奏的能力,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学生毕业后到各地中学任教,学校不一定会只让他们教自己擅长的声乐或钢琴课,有可能让他们兼任其他的课程,如基本乐理、音乐欣赏等。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有关专业的课程要融会贯通,一并掌握,以便尽快地适应基础教学工作。而在高校个别课程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误区: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较高的希望,在教学中以表演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这种现象必将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在钢琴课上,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和弹奏作品的数量,而忽略了钢琴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实用性——钢琴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这将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陷于被动状态。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技术的提高,而且应与社会需求接轨,注重教学的实用性。

此外,还应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因为,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以普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目的,教师应具有相当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目前,许多高校音乐系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所占的课时比例偏低,造成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传输的局限性,加之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课学习不重视,导致了音乐基础理论课在教学中的失重。为改变这一局面,笔者认为,学校应适当增加音乐基础理论课的课时,使之得以平衡;教师应改变自己目前的教学方法,侧重于音乐家的生平介绍、作品赏析,并配以大量的音响资料、乐谱、音像制品,必要时可做同一作品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以增添音乐基础理论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非常赞同肖承兰教授对中学音乐教师提出的能力素质要求:中学音乐教师可以不是钢琴家,但不可以不是用钢琴来教学;可以不是歌唱家,但不可以不会唱歌;唱歌不可以不感人;可以不是理论家,但不可以没有理论知识②。简短的总结,囊括了一名合格的中小音乐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及能力,同时也为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总之,要

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把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高师音乐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盲目攀高,就业定位一直趋向于大、中城市,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为了改变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学校、教师应挑起指导重担。对学校与教师的指导工作而言,笔者认为有三点极为重要: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时代,教师应让学生走出精英的光环,接受大众化教育的现实,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人,这个认知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自身的定位。

2.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学生一踏入大学校门就已注定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学生而言,其职业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尽管如此,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地做一些形式化的指导,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仔细、客观地帮学生分析毕业后应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就业,引导学生为自己准确定位,顺利达成其就业目标。

3.帮助学生认知社会。教师应充分地向学生传输社会知识及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帮助他们找准定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可喜的是,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接受市场检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贴切: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学会适应它③。高校扩招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可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难度的加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改革教学法,时刻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培养的每一名毕业生都是合格的,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要求。毕业生也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地分析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而在校的大学生更应该从现在起,珍惜宝贵的时光和良好的学习条件,博览群书,增强综合素质,以便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唐得栋.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就业问题;对策

一、高专学校面向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就业市场的压力随之加大,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的音乐人才就业难的窘境是业内人士尽量避免的话题,但音乐人才就业率逐年下滑状态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设置了音乐类专业,艺考热持续升温,音乐教育专业类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对有限的教育就业市场而言是巨大的压力。对应于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学就业,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幼儿园,这类工作岗位的需求量本来就不是很大,再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也去幼儿园竞争,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以某高专学校近三年的音乐教育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2013年,33%幼儿园,12%小学,音乐培训机构25%,演艺团体6%,17%其他行业,3%自主创业,4%未就业;2014年,27%幼儿园,9%小学,音乐培训机构26%,演艺团体5%,18%其他行业,6%自主创业,9%未就业;2015年,24%幼儿园,8%小学,音乐培训机构29%,演艺团体4%,15%其他行业,8%自主创业,12%未就业。从中可以看出两个很明显的问题:该专业的幼儿园市场被逐年挤占,毕业生失业率逐年增高。

二、高专学校面向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了解毕业生失去优势的根源,该校音乐系进行了两项调查,一是派老师到沿海及内地各幼儿园进行了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各幼儿园的就业情况及各幼儿园当前的人才要求;二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及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学生的求职意向。结果显示有二:一方面,由于近年国家政策对学前教育的支持,使得幼儿教师职业受到热烈追捧,竞争日益激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较优秀的幼儿园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高专学校学前音乐教育毕业生,此类幼儿园更倾向于录用专业素质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条件较差的基层幼儿园则出现了无人问津、人才紧缺的现象;另一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素养不高的同时缺乏坚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在择业意向上要求较高,出现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造成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究其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整体不高

首先,专业基础不扎实。当前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也同其它艺术类高校一样,扩大了招生规模,音乐类的录取分数线下降,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一些文化成绩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就能轻而易举地考上音乐院校。这就意味着音乐类学生文化水平低于其它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院校成为了“文化课低分考生的收容所”。许多音乐考生都是半路出家,本身就修艺不精,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音乐知识接受能力和天赋往往都比较差,难以很好的完成学业。这就造成了音乐类大学生专业素养不高、文化水平偏低、知识面狭窄的局面,不能适应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严峻的压力和困难。

其次,缺乏正确的专业定位。进入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甚至自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完全超过了幼儿园的要求,不需要再努力学习。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本身就比较自由散漫,尤其在经历了高压的黑色高考之后,很多学生更希望在大学里放松一把、玩乐一把,完全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因此,该专业学生更多的表现出放任和懈怠情绪,经常迟到、旷课,更谈不上刻苦钻研提升专业水平,而到毕业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水平达不到幼儿园的要求,无法进入幼儿园工作。

第三,职业意识不强,教学能力严重欠缺。高专学校音乐教育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敬业意识不强、教学能力严重欠缺的倾向,具体原因有三:一是部分音乐类的学生自视很高,总想成为音乐家、舞蹈家,对音乐教育尤其对幼儿音乐教育专业不是很认同,不愿意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满不在乎甚至排斥,殊不知现在演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本来就很少,而要成名、成家更是难上加难;二是另一部分学生认为音乐教育很容易,只要学好了音乐就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不重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三是音乐类学生本身文化水平偏低、对文化类课程的接受能力较弱,再加上对文化理论课程缺乏兴趣、认同度不高,致使学习效果不佳。正是这些认识的误区使得学生不注重文化类、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文化素养难以提升、教学理论严重缺乏,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受到了制约,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难以提高,也直接降低了学生进入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竞争力。

(二)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在该校所作的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从就业地域看,有68%的学生选择到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25%选择到中小城市,只有7%的学生选择了回原籍、到基层就业;从就业单位看,只有不到50%的学生选择到幼儿园,其他更多愿意去艺术培训机构、小学、演艺团体或其他工作单位,在选择幼儿园为就业单位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城市公立幼儿园或者是大型连锁幼儿园,只有不到10%的学生选择到不知名的幼儿园或乡镇幼儿园就业。学生普遍反映出追求传统的精英岗位,喜欢去大城市、工作环境好、收入水平高、风险小、发展稳定的单位工作,他们宁可没有工作,也不愿到艰苦的地区去。这种盲目的就业定位造成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在大中城市扎堆,优秀幼儿园等机构门庭若市、供大于求,毕业生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则求贤似渴、人才紧缺,无人问津。

三、高专学校面向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与建议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专学校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首先,引导学生刻苦钻研,提升专业水平。高专学校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大力改革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由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性教育发展。要面向社会、面向幼儿园,培养一专多能、综合能力较强的幼儿园音乐教师和优秀的音乐人才。在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上,传统的理论和技能的考核方式仅仅是限于期末理论笔试和演唱、演奏的技能考试,而这种考核方式只适合低年级学生考试,并不能客观的反映高年级学生对某些学科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增加后阶段部分学科的教学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关的评价方式,如和声课考试强调把所学的歌曲和现行幼儿园音乐教材上的歌曲相结合,要求配上简单的和声,钢琴课考试加试即兴伴奏、现场视奏、现场简谱等内容,自弹自唱考试可分自选曲目、现场抽签曲目,教材就用幼儿园音乐教材等。以此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其次,指导学生加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加强文化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是对当前高专学校音乐教育类学生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良好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幼儿园的小朋友并不满足于音乐课上只是唱唱歌、听听音乐,而是要求老师讲授的知识和范围要跳出课本的内容,旁征博引,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积累中,提高音乐修养。这就要求目前的高专学校音乐教育要根据音乐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尽快的修改和调整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血缘关系,增开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且,根据音乐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较弱薄和学生专业课任务很重的实际,人文课程的开设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进一步明确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真正发挥课程塑造学生精神品格、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

第三,加强理论指导与实践,培养教学能力。一是培养专业教学能力。音乐教师肩负着用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化心灵的重任。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园音乐教师,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充分理解教师的含义,强调师范性,注重教学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上音乐教学法的同时开设现行幼儿园音乐教材分析课、试讲课,把听、讲、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二是扩充教学理论知识。教育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懂得教育科学理论,它是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工具。要全面提高高专学校音乐教学质量,就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系统掌握教育理论、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普通教育学及学科教学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三是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践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根本环节。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其运用能力,才能服务于社会。除了要抓好平时的教育实践之外,学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更是重要的一环。教育实习是学生未来走向教育工作岗位之前的演习,只有亲身到幼儿园体验,学生才能反思自身的不足,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作好试讲工作,试讲指导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把关,每位实习学生试讲合格后才能参加实习;必须加强实习过程的全程指导工作,手把手的教授学生教学技巧和方法,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正,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转变就业观念,分层次、分流就业

针对前述音乐类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学校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最大程度上实现就业。

(1)认清专业水平,分层次就业。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坚定职业信念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应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水平合理定位、分层次就业。首先,对于专业突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鼓励学生到优秀幼儿园、小学或艺术团体就业,发挥他们的优势效应。在学好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各项能力的基础上,另外掌握一门或更多专长,并通过各级各类资格考试拿到相关的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一系列的荣誉证书等,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争取到优秀的幼儿园、小学或艺术团体就业,获得优秀的工作岗位。其次,对于专业一般、综合能力一般的学生,鼓励学生到中小城市的幼儿园就业,解决大部分学生就业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 丰富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教育教学法方面的修养,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人才流动的观念。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低迷的情况下,音乐类毕业生不应该奢求十分满意的工作,只要能最大能量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行。机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能否在自己所学专业的领域干出一翻成就,关键要看自己的努力。再次,对于专业薄弱、综合素质不高的就业困难学生,鼓励学生找突破口,到基层就业。对综合素质不强的大学生,应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鼓励他们重视自身智力与职业技能开发,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磨砺人生、艰苦奋斗,这些地方能更有效的突出他们的优势,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功。

(2)明确职业方向,分流就业。对于专业认同度不高、不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学生,鼓励学生及早选定就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分流就业。人各有所长,该专业学生可能对音乐不感兴趣、专业学习不佳,这是很正常的,但也许正是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有过人的天赋和特长。应该引导该类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我,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放矢,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通过业余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通过自考、函授、专升本等方式提高学历水平。就业时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鼓励学生往相关的教育机构就业,如幼儿园其他领域教育、小学、培训机构等;鼓励学生往相近企事业单位就业,如从事单位节目主持人、工会文娱骨干等工作;鼓励学生跨行业就业,如到公司从事文秘、销售、后勤等工作。

(3)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勇于创业。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积极支持创业。大学生都是有着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尤其作为音乐类学生更是个性突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高专学校应借力当前的大好形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开设就业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创业,并创造一切机会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场地支持和资金扶助等,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培育创业项目,实现大学生的创业梦想。此外,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政策,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国家、社会的建设注入蓬勃的生命力。

总之,高专学校应该指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做好正确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文化修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千方百计地寻找就业机会,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从优就业。

参考文献:

[1]周济.贯彻中央精神 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6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商江.浅谈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J].教书育人,2006,(1).

[5]董亮,余智超.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6]张强,赵万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7]陈超.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解析[J].文教资料,2011(8)

[8]孙耀祖.从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看高师音乐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J].黄河之声,2012(5)

[9]陈立文.探究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对毕业生就业的推动作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1

[10]周鸣.影响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J].校园英语.2014(9)

[11]姬英涛.科学发展语境下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12]初婧.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

[13]李小红.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 音乐大观,2012(9)

作者简介:

蒋福玲,女,1981年出生,湖南长沙人,高等教育专业硕士,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4

关键词:音乐专业,就业问题,对策分析,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以及高校扩招的发展,音乐专业的学生群体不断扩大,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以往音乐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社会局面已转变,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供大于求”局面,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竞争日益激烈。高校音乐专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其他的传统专业存在较大的不同。为了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下面对当前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分析,并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出对策。

一、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

当前,我国的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正处于瓶颈阶段,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多,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音乐专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岗位。这就导致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就业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限。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方面,缺乏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较强教学能力的音乐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有限的教师与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音乐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艺术性的独特性专业,在教学授课的形式方面,以传统的专业存在较大的不同,特别是对于钢琴、声乐等专业,需要教师采用一对一授课的方式,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情况下,高校的师资力量因素就成为制约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能力提升的一项因素。当前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以大众化的教学方式为主,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比较注重,而由于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难以有效展开大规模的实践教学,因而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限,而用人单位在招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时候,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单位的用人要求时,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难以得到提升。

其次,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限。由于高校音乐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找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往往十分有限。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虽然有部分单位向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职位,但主要以艺术教师或艺术团体为主,毕业生面临的选择较少。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的艺术团体对音乐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且所接收的毕业生数量十分有限,缺乏工作的稳定性,导致音乐专业毕业生在该行业的就业率下降。而艺术教师的职位往往需要毕业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这就促进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化。

二、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解决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在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提出对策。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解决当前的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从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拓宽就业路径两大方面入手。

首先,不断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是解决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首要对策。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体质改革正在进行,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与认可的增加,高校音乐专业的生源素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具备更高水平的音乐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注重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教师应当从之前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教师需要对当前的社会变化和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分析,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进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增加对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做出针对性培养。

同时,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应当不断转变教学的方式,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学校应当为音乐专业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器材、人才的支持,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搞个,教师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以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要,从容应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

其次,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当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以后,还应当不断开拓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分散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前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信息网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学校可以对所需要的就业信息进行搜集,为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高校应当从指定规范合理的招生计划开始,为他们的就业问题做出考虑。同时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做好职业分析与职业规划。在分析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就业之前了解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要,准确认识自身的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学校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了解单位对音乐人才的需要,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路径。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努力获取各类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为自身就业提供更多的资格与机会。

同时,不断转变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的思想观念,毕业生的就业实现除了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以外,还可以考虑其他的城市和地区,就业的职位可以不是单一的艺术团体或艺术教师,也可以考虑去国家的文化系统、企事业单位、艺术馆等,为自身就业的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增加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的渠道,进一步分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正处于瓶颈时期,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主要是因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有限,难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而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单一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竞争。解决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根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不断开拓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加他们的就业的机会,从而全面改善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张宁,董旭,黄静.新形势下音乐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通俗歌曲,2015,11:200-201.

[2]姚剑婷.从社会需求反思音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J].学理论,2016,07:177-178.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5

为了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提供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解决单位用人与毕业生求职之间的矛盾,吸引更多音乐类毕业生到就业基地成功就业,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文件精神,本着“互惠互利、各方受益”的原则,我院拟成立“音乐舞蹈学院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互惠互利、各方受益”为基本原则,构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绿色桥梁。通过见习使毕业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工作经验,适应实际工作;同时使用人单位深入了解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扩大选人视野,建立较为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条件,促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方共赢。形成一套适合我院毕业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提升就业基地人才存量的综合水平,为加快“十二五”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实施细则

(一)企业申报条件

1、申报“音乐舞蹈学院就业见习基地定点见习企业”的用人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并能够提供有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安排带教人员。

3、定点见习企业应对“音乐舞蹈学院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相关工作积极配合并安排专人负责。

4、能确保见习生见习质量和安全生产,并能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

(二)毕业生进入企业见习的要求

1、未就业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

2、能安排一个月以上的见习时间。

3、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所学专业知识与见习岗位的专业要求相同或相近。

4、遵纪守法,服从企业安排,保守商业秘密,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

(三)就业见习基地的见习内容

1、根据不同的企业单位和具体岗位的要求,见习生认真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参与岗位的工作和学习,主动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业务,技能学习等。发挥自己所学,认真实践,本着“互惠互利、各方受益”的原则,与企业和谐相处。

2、见习期间,大学生见习基地工作小组和有关见习单位将为进入企业见习的毕业生配备一名带教人员,定期进行交流、辅导和指导。

3、见习期满后,大学生见习基地颁发“大学生见习基地就业见习证明”给见习人员,并将其个人资料收入音乐舞蹈学院人才信息库”,由人才中心向用人企业推荐。

(四)激励保障措施

1、见习期间,为推进大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学生见习基地工作小组将举办各类主题交流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

2、大学生见习基地工作小组将对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单位进行评比表彰并进行媒体宣传,以资鼓励。

(五)管理办法

1、见习基地、学校和见习毕业生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进行见习活动:一是由学校与见习基地联系集体报名,由见习基地联系见习企业和岗位,学校与见习基地和定点见习企业三方签订见习协议书;二是学生持学生证或毕业证等材料直接到见习基地报名,学生与见习基地和定点见习企业签订见习协议书。

2、大学生就业见习期间,高校与定点见习企业指定专人负责,共同做好见习生见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具体责任、义务由双方与见习生在见习协议中进行明确规定);音乐舞蹈学院大学生见习基地工作小组负责高校、见习人员、见习企业间的联系协调工作。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 音乐专业 就业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经过50年,特别近2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先后有200 多所高等专科学校或升格或合并组建为普通地方本科院校, 这类院校在经过建校初期的规模迅速扩张后, 近年来逐步将发展的重心转向内涵的提升上。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迅猛发展着,因此,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像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了音乐系(学院),并开设起了相关专业。

自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时间,地方本科院校仅音乐、舞蹈二个专业的在校学生人数就翻了几番,这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加快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这类学生往往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就业面相对来说偏窄,再加上大规模的招生导

致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就业的供大于求、择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异、就业意愿过于集中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致使这部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至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而且,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8年的73.8%下降为2009年的68%。因此,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舞蹈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已经存在着一定的危机,若不及时调整、解决,就可能导致矛盾的进一步发展、激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问题。1998年,我国将创业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教育方法和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把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施擴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表现为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率下降;就业结构性问题显现;择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异;就业意愿过于集中等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机制的深入改革, 大学的就业竞争力逐渐成为人们常常提及并关注的话题, 就业竞争力的内涵也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不断地丰富。

笔者作为地方高校的招生就业管理人员,以我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该校音乐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对于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以及应对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看法。

一、专业定位要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

地方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地方高校要发展壮大,就要不断深化改革,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方向,合理配置专业结构,从而走出一条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依据, 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办学新路。同样的,音乐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阶段相适应重点突出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同时将自身的优势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 并且进一步推动新的就业市场的开拓。充公发挥地方高校的办学优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办学特色,体现专业特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地方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转变学生传统、保守的就业观念,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建立创业示范和实践的基地,采取多种形式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学生就业率和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高校要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了解职业发展规律和大学生就业形势,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了解求职择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 通过多种训练,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工作适应性以及发展潜力, 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人才发展目标。

从新生进校开始,就要引导他们树立目标意识,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科学地制定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及各个发展时期的具体目标,将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目标紧密相连。高校要将共性开发和个性挖掘有机的结合,更好的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给大学生的成才提供强大的助推力。在引导学生在不断认知自我和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 锻炼和提高个人总和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提高就业质量。

三、校企联合,建立利用高校人才优势的从创新到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校企联合让高校在产业上起领头作用,同时也通过创造新产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要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为实习和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完成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同时有可以解决地方高校设备相对落后和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因此,在专业规划设计上,要将艺术实践、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就业工作体系,特别要与广大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以企业为实习、就业基地检验、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专业发展指导由学校向社会企业延伸,开创高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四、开展专业实用的认证培训

作为专业的艺术人才培养机构,音乐专业可以开展一些专业性的实用性强的认证培训,比如全国音乐教师等级认证、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音乐考级等,建立一套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认证,可以极大程度增加学生就业的成功法码。

我们做为教育者,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超前理念,这也是不久的将来地方高校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另外,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陈旧、保守,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偏远地区去工作,想集中到城市就业,这样就给城市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出现人才相对过剩,而农村或一些偏远地区则出现人才匮乏、紧缺,供不应求的现象。这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目前也得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应的各项优惠政策也纷纷出台,基本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各院校也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毕业生竞争实力的培养。这些应对措施使学生的就业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这些措施及研究工作仅停留于如何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层面的研究,没有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发展规模、就业市场调研、专业结构布局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因此,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思考,希望能够给未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强苓.艺术实践与就业导航[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

[2]村上隆(日).艺术创业论[M].中信出版社.2011.3.

[3]于长湖,吕振华.大学生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8.

[4]索桂芝.大学生就业指导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

[5]湖南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新世界出版社.2009.8.

[6]黄杯宁.12358人生规划模式[J].大学生就业编辑部.2009,17:24-26.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7

一、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化改革,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师音乐专业在这几年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许多师范院校纷纷成立了音乐系 (或音乐学院) , 更多的是在原有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招生人数和专业, 使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音乐不再遥不可及。一方面, 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对于音乐的普及有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 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报考音乐教育专业时, 没有更好的研究音乐学科的就业形势, 导致了学生对就业目标的不明确, 对选择专业和职业定向认识的混乱以及对自我职业技能认识的缺乏。

由于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 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较单一、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 且各基层用人单位已趋于基本饱和的状态。而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却在逐年递增, 打破了供需双方的相对平衡, 因此,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对其进行研究并究其根源迫在眉睫。高师音乐专业就业问题的研究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业政策的变革和社会供需关系的平衡与整体的和谐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适应社会需求,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和健全有效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和发展根本, 是实施人才教育的重要途径。高师音乐专业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一专”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为毕业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1. 以需求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当前的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以钢琴、声乐、或其他专业作为学生的“主项”, 学生以“主项”学习为主, 其他专业和理论知识教学为辅, 基本沿用的是音乐学院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就出现了声乐专业的歌剧选段唱得好而不会边弹边唱、钢琴专业的“大曲目”弹得好而不会即兴伴奏, 只对自己的“主项”看重并精通, 忽视了其他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为适应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需要, 高师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如何当好中小学音乐教师、全面胜任音乐教学活动为目标, 改革课程设置。除了学习钢琴、声乐、音乐理论等基本专业课外,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如: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合唱指挥能力、舞蹈编配能力、小乐队训练和指挥能力等。

可为志愿当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生量身打造课程, 如一般情况下中小学的女音乐教师除了教学都会带舞蹈队和合唱队, 而男老师会带小乐队和合唱队等, 来为学生设计课程。使女同学在上学期间能够接触和学习到各个民族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舞蹈, 并能够自己编导, 能够组织、训练并指挥不同类型如小合唱、二重唱、大合唱等合唱活动, 做到在就业招聘会上能弹、能唱、能跳、能指挥的实用型人才。男同学在自己的专业外再多了解一下管乐队、弦乐队、民乐队、电声乐队等, 掌握一般小型乐队的训练和演奏, 在就业招聘会上能够做到吹、拉、弹、唱, 真正做到一专多能, 提高自己的就业水平, 增强自己的就业机会。

同时还要注重文化课程如大学语文等和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些课程形同虚设, 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的, 对就业没有帮助的, 应尽快摒弃, 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综合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2. 提前接触就业, 增加实践课程

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应在现有基础上尽量增加学生见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到自己以后所从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 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弥补自己的缺点, 发挥自己的优势, 未良好就业最好准备, 可在大二时安排去中小学校见习、大三时安排去中小学校实习、每学期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实践内容, 如创编一个儿童舞蹈或组织一台小型音乐会等, 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

3. 坚持培养专业性人才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 他们的专业相对较好, 个人对自己的“主项”有一定的追求, 应因材施教, 对他们重点进行专业的培养, 鼓励其从事专业演唱、演奏员的工作或考取音乐专业的研究生。为其设置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 如:加大专业课学习的力度, 从大三开始系统深入的学习考研所必需的理论知识, 从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 支持其考研等, 在学生能够考取研究生的同时, 也缓解了就业的压力。

三、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调整就业心态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着多重选择, 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不适, 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

1. 完善高师音乐专业就业指导制度, 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科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

这是一个择业的准备过程, 可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校课程体系, 教育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 做好规划, 明确就业目标;帮助学生分析社会职业现状, 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帮助学生认知自己和所要从事的职业。

随着大众化大学教育的推进,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业水平, 准确地为自己进行定位, 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来说, 其职业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 切莫好高骛远, 不切实际。但也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人而异, 客观地帮助学生分析毕业后应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就业, 引导学生为自己准确定位, 顺利达成其就业目标。

3. 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教师走在大学生就业的前面, 了解社会需求, 有目的的向学生传输社会知识及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 帮助他们找准定位, 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四、改变就业观念, 提倡多渠道就业、创业

新时期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快速发展,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趋于多样化, 各种适合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也应运而生。高校可根据学生的自身优势和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积极地多方位就业和创业。如到基层文化单位,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生活服务, 为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提高农村文化素质,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到机关、企业等有关部门进行艺术性事务的管理工作等。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8

关键词:高师,音乐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地方高师音乐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 音乐院校不断扩招, 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有所下降

近年来, 由于音乐院校的不断扩招, 学生人数的增加, 给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带来不小的挑战。音乐舞蹈专业作为一个涵盖面广的专业, 教师的授课范围也会随之增加, 有的小舞蹈群没有针对性的教师授课, 其舞蹈的授课效果不理想;其次人数的增加, 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跟不上, 每个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都顾及得上, 由此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导致用人单位对高师舞蹈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增加了音乐及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 音乐舞蹈专业类的教师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跟其他的学科相较而言, 音乐舞蹈专业类的教师在一所学校里的取值范围最多需要一至两名音乐教师, 而且很多较发达的城市在对音乐教师的筛选上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专业素养, 还要涵盖多个领域, 不仅只是舞蹈、还要会多种乐器的操作, 有的学校更是要求获得过国家级大赛大奖的人, 这样势必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 音乐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相对狭窄

现今, 舞蹈专业领域互相交融, 对音乐舞蹈专业的毕生来讲, 虽有很强的选择性, 但它更多的是面向中小学的基础教育, 其他领域虽有需求, 但也很少。另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原有的大而全、多而散的国有专业文艺团体正逐步转制为由国家扶植, 民营参与, 主体要经过市场运作的新型文艺团体。并且多数艺术团体采取了用工合同制, 因此大大减少了音乐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四) 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带来的强大冲击

自2004年开始,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从指令性计划分配转向指导性计划就业, 教师上岗要择优聘任竞争录用。而非师范类毕业生则可以在通过考查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到教育领域工作。由于他们的进入, “挤占”了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 这样给地方高师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二、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缺乏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而言, 效益就是生命, 他们不需要满腹经纶却无所施展的“文人”, 要的是能直接创造价值的“即插即用”型“能人”, 更不愿花经费和精力去培训动手能力差的毕业生。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少, 有的只是在最后一学期才安排一段时间实习, 且还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 不少学生甚至还不知怎样备课, 就盲目地到聘用单位试讲, 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 职业技能匮乏, 综合素质低

地方师范院校的服务对象是基础教育, 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过硬的“三笔一话”基本职业技能, 而今的师范类毕业生会写毛笔字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钢笔字和粉笔字水平也与中、小学生差不多, 普通话合格率大多在60%-70%, 这个比例也是有水分的, 特别是理科类毕业生更是低得可怜。

(三) 自我定位模糊, 目标方向不明确

当今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了解, 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也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兴趣和气质, 不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或是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四) 就业指导相对薄弱, 就业渠道萎缩

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阶段, 指导对象仅仅指向毕业生, 且也只限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没能达到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技能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目的。同时近几年来, 国有企业纷纷减员增效,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精简、压缩编制, 各地中小学教师饱和, 一些单位用人标准提高等, 使得一直作为接收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萎缩, 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层次降低, 就业范围缩小。

三、解决地方高师音乐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 优化课程设置, 建立与就业市场相适应的配套课程

首先应让高师音乐舞蹈专业拥有一个与其联系紧密的多重文化氛围。其次, 加强理论课程比重,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以构建艺术实践体系带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1. 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

通过创建艺术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演出等, 主动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距离, 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知识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素质, 为学生日后成功就业做好精神、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同时, 给予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所涉及的诸多环节以严格的教育和训练, 缩短他们到工作岗位后的“过渡期”。

2. 反馈艺术实践效果, 改革教学策略。

在开展艺术实践的过程中, 所反馈出来的信息能及时避免师生在专业课程里闭门造车、脱离实践的教学现象, 为高师音乐舞蹈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必须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 不断修正课程设置, 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 拓宽音乐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

1. 完善就业信息体系。

相关部门应该搭建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 延伸到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校、各企事业单位, 使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

2. 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人才。

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参加高考的时候都必须有自己的“主项”, 或是声乐、或是器乐、或是舞蹈、或是音乐理论等等。进入大学以后又受到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影响, 由此导致学生们的“主项”意识特别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主项课程上, 而不重视其他课程。这就出现了只会唱歌、只会弹琴或只会跳舞的单一发展、知识面过窄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杨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15.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 篇9

一、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以安阳市为例, 相关资料表明, 2006年前安阳市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 但随着城乡中小学校编制的紧缩和英语教师的配备到位, 从2007年开始全市各中小学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步降低。随着各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形势的严峻, 安阳市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开始下滑。以安阳市一所高校为例:2008年和2009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分别为698人和450人, 总就业率分别为81.23%和89.33%, 其中灵活就业率分别为66.48%和80%。另外一所工科本科高校, 2006~2009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分别为118人、89人、156人、381人, 其总就业率分别是88.98%、88.76%、89.74%、81.1%。由此可以看出, 除去灵活就业, 英语专业毕业生真正稳定就业的比例其实是非常低的。

2.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原因探析

一是英语功能的转型。英语已经从一门“专业”逐步回归其“工具”功能, 这是就业压力加大的根本原因。与以前不同, 现在的英语教育相当普及, 英语已经走下了“神坛”。在这样的背景下, 英语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神圣的“专业”, 而变成了一种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基本掌握的“工具”。二是英语专业招生量的加大。英语专业历来都是热门专业, 很受高中毕业生的追捧, 因此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是生源爆满。据统计, 2007年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共招生1.7579万人, 2008年增加到2.0910万人, 招生人数净增3331人。招生人数增加了, 但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成为必然。三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窄、期望值高。相对来说, 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出国机会和到外企工作的机会都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但是总体而言, 能够出国或者到外企工作的毕业生只是很小一部分。四是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一专多能”素质。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所需的是“一专多能”人才, 他们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会更多关注“一专多能”的毕业生。因此, 那些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同时具备金融、法律、经贸、新闻、中文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更容易得到录用机会, 而纯粹的英语专业人才受到严峻挑战。五是许多管理者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 致使社会上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减少。职场白领人员业余时间“充电”都青睐商务英语, 他们通过学习商务英语增加晋升的砝码, 这在无形中封堵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一条就业之路。六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的通道变窄。英语教师始终是中小学教师队伍扩充的重点, 经过多年来的补充, 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空缺已不多。

二、解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 政府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只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小部分, 政府的就业政策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国实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政策从职业报酬、发展前景、职业流动方面为大学毕业生择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制度框架, 它必然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 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政府的就业政策已经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因此, 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促进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各级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来增加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衔接好。三是积极鼓励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下发后, 许多地方政府都积极探索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新途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英语专业毕业生方面

一是加强就业前的知识储备, 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应该在扩大自己视野的基础上向专业英语人才方向发展, 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可喜的是, 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了多元化态势, 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到教育、金融、通信、传媒、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 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必须努力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也就是说英语专业学生要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尽力多学知识、增强能力。二是英语专业毕业生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现在, 用人单位都十分注重员工的操守, 如诚信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实干精神等。所以, 英语专业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口头表达、人际沟通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另外, 英语专业学生仅仅学好英语是不行的, 还要学习第二外语, 这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之一。三是转变就业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先就业后择业。如果毕业生斤斤计较眼前的工作岗位, 就会失去许多就业机会。他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 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 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 高校方面

一是创新培养模式, 紧跟社会需求步伐。据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做的调查显示, 按照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 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 高校应该创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近年来很多企业喜欢招收有理工科背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 因而科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另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 社会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都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挑战, 要求高校创新培养模式, 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提高教学水平, 增强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 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 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及时跟上, 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可以说, 毕业生由于专业水平不高, 特别是口语水平差, 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因此, 高校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必须下工夫, 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调整好就业心态。四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机构, 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高效的服务。目前, 高校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予以支持。同时, 高校的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也要设身处地地为毕业生着想, 积极做好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9.

[2]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河南省教育统计提要[Z].2009.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0

1. 缺乏科学的择业观念。

什么是科学的择业观念呢?简单概括就是“知己知彼”和“良好的心态”。首先说“知己知彼”, 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高估自己的能力, 面试前雄心壮志, 面试中窘迫不已, 面试后信心不足。正因为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 用人单位也会觉得他们普遍眼高手低, 能力不足。对与本专业对口或相关行业单位的总体状况、战略发展、行业前景等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就业前只看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 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能提供发展的平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繁毁约, 引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乃至毕业院校之间的信任危机。

“良好的心态”指的是就业前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心态平和,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就业遇到困难时能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 摆正心态。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面对就业时心态都急躁, 往往是盲目就业, 扎堆就业。此外, 少部分毕业生逃避就业, 拒绝面试, 坐等机会, 因此错失很多机会。

具体到“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来说, 最显著的表现是就业观念陈旧。首先, 认为师范专业就只能或者说只适合教育行业。但是目前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其他专业教师, 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处于饱和状态, 这又形成毕业生去挤公招教师这一独木桥现象。其次, 地域思想禁锢就业观念。沿海地区新兴的民办学校, 对音乐教师需求迫切, 但是毕业生缺乏走出去的勇气, 总想在家门口就业, 这样既增加了本地就业压力, 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再次, 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投入较大, 这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排斥农村学校教师等收入不高的工作。

2. 在就业竞争场上能力不足。

“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 能力普遍较弱, 这里所说的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就业能力。专业能力方面, 因为用人单位大多是中小学校, 他们要求求职者“一专多能”。“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上比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优秀, 但是在钢琴、声乐、小器乐、表演以及组建学校管乐团、合唱团等方面, 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看都要逊色许多。就业能力方面,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式较为雷同, 缺乏个性化的自我推销技巧, 大部分毕业生仅依靠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与用人单位接触。

二、高校扩招直接影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就业

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 而且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又比专业音乐院校稍低, 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选择音乐教育专业, 该专业的招生从一届十几人到近百人成倍增长, 原本没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也兴办音乐教育专业, 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 也将目光转移到该专业上来。招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 因此每年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数都创新高, 并且其他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也将就业目光投向教师这一职业, 再加上未能就业的往届毕业生,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拥挤在音乐教师这一狭窄的就业小路上。

三、“高师”音乐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失衡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模式, 开设的专业课程有钢琴、声乐、舞蹈、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等, 其中钢琴和声乐占了绝对比重, 贯穿大学四年, 而其他课程教学时间较短, 这就使得学生是“一专”, 即专长钢琴或者声乐。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 由于专业学习太专一, 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高师”音乐专业开设的文化课程主要集中在德育和教师技能方面, 美育和人文课程相对较少, 而现在的中小学要求老师讲授的知识和范围要跳出课本的内容, 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积累中提高音乐修养。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刚好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

四、就业教育未见成效

1. 缺乏完整有效的就业教育体系。

目前的就业教育方式单一且教条化。普遍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理解为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 认为是短期培训, 不需要进行系统化学习和培养, 也没有纳入课程体系。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也是学生临近毕业了才开设, 把就业指导课当成就业讲座。

2. 缺乏对自主创业学生的支持。

“高师”院校对毕业生进行的各种就业培训或指导, 都把重心放在学生就业能力上, 创业能力被忽视。部分音乐专业学生把自主创业的起始点放在经营琴行或开办音乐培训班上, 学校不能及时给学生传递创业信息, 缺乏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 无法对学生进行培训。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 就业难 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稳增不降。据《青年报》报道,2016年就业再创历史新高,海归潮加上应届、历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要加入就业大军。“毕业即失业”“就业难、难就业”等这些口号被广泛吹响。

作为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首先大都把进入教育系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作为人生第一理想职业,更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次,英语专业如今在各大高校几乎均有开设,加之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英语的重视,运用各种途径自我充电,使自己可以自如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英语问题,而且运用能力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相上下,这更增加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1];再次,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大改革,使教师不再是师范生所独享的职业,从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出现一职难求的情况。因此,如何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看,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很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因而教师职业受到人们的热捧,报考人数、毕业生人数每一年都在呈正比例增加。但近两年教育部提出对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学生可多次参加考试并且降低英语学科的分数值,使英语学科重视度有所下降,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将会受到改革的威胁。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时也更加倾向选择“985”“211”这类名牌学校毕业生或研究生,更有甚者对毕业学校、户籍、性别和学历也提出要求,这对于普通的二本类院校毕业生来说更加显示不出自我优势。加之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改革,非师范类学生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后,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他们进入市场,挤占了原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这也大大增加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从师范类学校的培养模式看,英语专业学生质量低,知识结构单一

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以培养英语教育师资为主,使毕业生毕业后具备英语教育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而我国英语专业培养模式长期与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脱轨,学科内容保守,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科专业特点、规格的定向性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单一性决定了毕业生走向的单一,使得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已形成师范教育的模式,而市场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师范院校由于单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复合性较差,知识结构单一,毕业生难以满足除教育外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2]。大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只足以应付考试,与社会实际要求的水平差距较大,翻译基本功不扎实,专业能力训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胜任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3],比如笔译、同声传译、外企工作和商务英语等。因此,由于毕业生自身水平的有限,缩小了其就业的范围。

(三)从学生思想层面看,师范类毕业生期望值高,自我定位不准确

进入教育系统,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公立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是师范类院校英语專业毕业生的择业首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存在“嫌贫爱富”的思想,不愿意去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私企工作,更不愿意去偏远落后、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向毕业生利益倾斜的就业政策,如“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援藏援疆”等,一些大学生并不买账,他们感觉自己读了大学应该找收入好、待遇高,最好工作地点在省会城市或离家近的一线、二线城市。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公立学校、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有保障,一门心思地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结果往往出现一个岗位有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去竞争,结果失望而归,又错失了找工作的好时机,结果无业可就的情况。部分毕业生就业思想不够开阔,择业时脱离实际,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因此“有业不就”现象屡见不鲜。

二、解决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培养力度,凸显师范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现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教育部门都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标准,采用“笔试+面试”两个环节的考核形式来选聘教师。笔试环节考查应聘者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面试环节一般是说课,考查应聘者的口语表达及课堂管理、与学生互动的能力。

师范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打牢学生的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特别是要强化实践环节,多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类似教师职业大赛、英语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锻炼学生教书与育人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完美结合起来;多借鉴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科学组织教育实习活动,利用教育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能力,争取使学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或面试环节中展现师范专业优势,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师范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4]。

(二)调整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师范类英语专业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狭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并兼具外贸、旅游、秘书、法律、商务、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各大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学生兴趣调整专业设置,灵活开设与英语相渗透的其他课程,如翻译、旅游、外贸等选修课,实施“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高质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5]。

(三)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要想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使每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较低。讲授这门课程的通常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是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大都照本宣读,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系统、科学的认识,多是从网上得知,缺乏实践的检验,因而授课效果不佳。

其次,学校对这门课程重视度不高,安排的课时量少,大多都是学生毕业时临时性开设的,缺乏全程的统筹规划,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四年教育全过程。

最后,这门课程开设时段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都开设在大四上学期。而这段时间学生大都忙着找工作,参加考试,根本无暇去听课,使这门课程趋于形式化。

三、小结

面对目前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需要毕业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毕业生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强化自身优势和专业知识,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准确地自我定位,全面提高就业的能力和技巧,争取早日实现人生价值,回报学校、社会。

【参考文献】

[1]鲁绵茸,何树勋.商洛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1(06):73-77.

[2]高东洋.从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潍坊学院学报,2006(04):131-133.

[3]李嘉玮,王婧,蒙倩.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5(09):70-75.

[4]张冬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9):50-51.

高职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回顾 篇12

一、基本情况与特点

(一) 基本情况

2007年我系毕业生共计157人 (其中城市园林专业108人、苗木与花卉专业27人、生态恢复技术专业22人) , 到2007年5月初, 已就业人数102人, 就业率65%, 到2007年6月, 已就业人数127人, 就业率为88.6%, 到2007年7月初, 已就业人数133人, 专升本9人, 当兵2人, 总体就业率为91.3%, 位于全院前列, 圆满地完成了我系向学院保证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二) 从本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 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就业地域特征明显,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黑龙江就业。一方面与地区适应环境和我院生源主要来自黑龙江省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也说明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还不够到位, 择业的地域观念较重。

2.选择专升本的毕业生数量增多, 但由于后期出台文件有百分比的控制, 很多人重新选择了就业。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在毕业后选择继续读本的毕业生比上年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重视学历的重要, 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升学率。

3.就业协议数量大幅度增加, 灵活就业人数逐步减少。一方面证明我院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比较满意, 另一方面, 由于专业需求的差异, 我系专业的发展前景有很大程度的发展空间。

二、工作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 计划好、齐动员、工作细、质量高

1.我系成立了就业指导站, 由系主任王洪军担任就业指导站站长, 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主任郑宝仁担任副站长, 系里所有辅导员及相关任职教师为成员。我系的就业指导站认真听取院里招生就业处的会议精神, 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 结合我系07届毕业生的整体实力、学科专业特点及学生自身特点, 站里多次开会、讨论、研究、部署毕业生工作, 并强调要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列入系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毕业生工作调研, 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 不断总结经验。为了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责, 分工协作, 提高效率。

2.我系就业指导站站内的每位成员都全力为学生寻找并提供就业岗位, 除了就业指导站人员以外, 我系还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 动员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指导、宣传、推荐工作, 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我系的就业指导站是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就业工作队伍, 保证就业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系领导除了在组织、管理上给予高度重视外, 还体现了对毕业生一系列的人文关怀, 这也让我系毕业生更深地感受到了系里对他们的重视, 也更进一步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就业激情。

3.我系就业指导站又成立专门小组, 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讲座, 指导站抽调教师去外校报班参加专业培训, 再由培训教师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自身经验和实践相结合, 给每一位毕业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对学生的就业理念、面试技巧以及职业的定位和选择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系里也想通过就业指导课让每一位毕业生真正地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和艰难性, 从而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4.我系建立了学生就业基地, 现已与十几家园林公司、苗圃等与城市绿化相关的单位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我们让企业自己制定用人标准, 我系将结合专业、当前形势及学生自身素质, 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人才。就业基地的建立也为我系更好地培养拔尖人才、优秀毕业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二) 根据当前形势, 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就业政策、择业观、文明离校教育

1.制定职业生涯方案和就业政策的教育

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课, 按照Super的生涯时空发展性理论,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分为成长、探索、确立、维持、脱离几个阶段。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学校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很健全的情况下, 严格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就成为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 我们坚持指导和引导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 采用自荐和推荐, 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就业。

我系的职业生涯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新生入学期间, 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 我系都会召开一次大型的新生入学教育大会, 在会上介绍各个专业的特点, 让学生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第二阶段在大二这一年, 全院开设职业生涯课程, 并将其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 总课时为32学时。在此期间, 我院的专业职业生涯教师会根据每一位同学的不同特点给其制定职业生涯设计,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把现今的就业形势给学生们讲清楚, 让他们学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 还有一部分学习优秀、求知欲望极强的学生, 要让他们正确地选择专升本, 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如果升本不成功也要及时就业。

第三阶段的就业动员工作放在大三, 这时我们要合理教育学生, 让他们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要让学生们进行正确自我评价, 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邀请一些老校友回母校做经验交流, 介绍他们自己的就业情况, 留好联系方式, 以便在校毕业生咨询。这时也要求辅导员、专业教师帮助毕业生分析2007年市场需求, 准确定位就业方向, 适度调整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 要准备为自己定位, 要学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2.择业观的教育

领导小组一直强调将择业观的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内容, 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的始终, 平时就抓择业观教育, 在本届毕业生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与往年许多学生过分强调高薪、高起点相比, 07届毕业生较为理性地给予自我定位, 更趋向于重视就业后的发展空间, 做到了先就业, 后择业。

3.文明离校教育

由于大三毕业班的关系, 许多毕业生实习、工作的原因, 联系方式及工作变动较大。为了做好毕业生的管理及就业教育工作, 这时就要求带毕业班的辅导员应该每天晚上深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对学生的在校情况和就业情况进行摸底, 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平抚不安心态, 及时化解不积极的因素, 通过电话、邮件、QQ留言等各种方式多方面、多渠道地与他们取得了联系, 了解他们的近况并给与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要时时告知每一位毕业生, 他们三年时间度过的是最美丽、最值得珍惜的岁月, 让他们珍惜大学三年最后的分分秒秒, 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要正确认识毕业的概念, 不要做与当代大学生不相符的事情。

(三) 邀请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来我系招聘人才

我系领导大胆尝试建立初具规模的就业基地。为了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 我系领导亲自带领系里专业教师进入就业基地的一些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 加强了学院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 有目的、有专长的培训适合用人单位的多功能型人才。这也为07届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 加强就业指导, 切实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系里的就业指导站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给学生们做了不同的自荐材料, 我们要求自荐材料不能千篇一律, 必须有学生自身的特点, 因为自荐材料是毕业生面试的第一步, 根据学生们面试经验少的原则, 我们以讲座、模拟招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就业、参加双选会招聘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 让他们了解如何毛遂自荐, 如何应对面试中常见的问题, 注意在面试中的细节和礼貌, 从而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能从容面对单位的面试, 为就业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下一步就业工作的一个新的主抓重点内容。

1.我系07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 但专业对口率未达到最终要求, 也是由于就业基地刚刚建立, 我系未完全按照基地中用人单位的要求开设课程, 使我们的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2.我系07届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使三支一扶工作进展情况不是很好。今后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到基层去工作, 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3.由于学生的个性问题, 签约后不愿意到原单位工作, 造成了一部分同学改签的情况, 我们系里的教师应该引起注意, 在学生签约时应该做到严格为学生把关。

4.我系学生自主创业的几乎没有, 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就业工作的一个新的主抓的重点内容。

上一篇:非经济性公共品下一篇:大中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