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学专业

2024-08-01

高校音乐学专业(精选12篇)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1

音乐学专业主要定位于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初、中、高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自然而然地对精神文明的需求逐渐增加,给音乐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通过近几年音乐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理论上的需求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社会上各种音乐类相关工作存在较大缺口,很多岗位招募不到合适的人员,二是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即便是勉强签约找到工作,很大一部分专业不对口或者是待遇低,大学的音乐训练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根据1998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统计,截至1998年,中央音乐学院、师范类院校和地方综合性高校共计93所开设了音乐学专业的本科课程。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给学生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国家教育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给社会增加了巨大的负担。痛定思痛,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认真探讨迫在眉睫。

一、音乐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2014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称,音乐学专业榜上有名。音乐学属于文学类,在文学类的96个本科专业排名中,音乐学类仅排名第24。2014年,职友集网站对音乐学专业的就业趋势进行了跟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就业分布曲线。通过分析就业曲线,发现2014年全年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招聘量逐渐减少,体现在相关职位比例这一项数据的变化上就是,音乐学专业的相关职位比例持续下降,年初为0.008,年末已经降至0.001左右。社会需求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笔者连续对钦州学院2012、2013、2014三届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从事的行业、具体职业、就业方式等。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未涉及薪酬待遇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本调查所指的对口就业,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表演团体、专业机构等,而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详细的调查数据为2012届毕业生139名,就业人数123名,就业率88.50%,对口就业人数85名,对口就业率61.15%;2013届毕业生113名,就业人数113名,就业率100%,对口就业人数80名,对口就业率70.79%;2014届毕业生112名,就业人数107名,就业率95.53%,对口就业人数71名,对口就业率63.39%;三年毕业生合计364名,就业人数343名,就业率94.23%,对口就业人数236名,对口就业率64.84%。

从调查数据分析,最近3年钦州学院音乐学专业整体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较高分别维持在94.23%和64.8%的高水平,与国家2013年公布的29%的平均就业率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如果详细研究一下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就会发现,数据背后埋藏着严重的危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仍然有30%以上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专业。有很多的毕业生选择了保险公司、超市、机械厂、玻璃纤维厂等与所学专业毫不沾边的工作。其次,对口就业单位质量不高。很多毕业生选择了各种形式的演艺公司、培训学校、娱乐城等单位,还有些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比如2014年的71名对口毕业生当中,就有18名选择了从事单簧管、古筝、舞蹈等家教,专业对口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难以保证。

是哪些因素阻碍了高校音乐学专业对口就业率的提高?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路在何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进行反思。

二、音乐学专业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 追求捷径,生源综合素质低,竞争乏力

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大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过去学习音乐需要高昂的费用,一般家庭难以负担,如今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学习音乐的学生明显增加。学习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特长爱好,同时,招生时可以降低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成为金榜题名的一条捷径。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学习音乐,造成音乐类专业的火爆。而在这些生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文化课成绩较低、对本专业学习也并无多大热情,是被家长硬性驱赶到大学来的。这就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了部分毕业生学业不精、整体素质较差,导致就业时在市场上竞争乏力、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

2. 课程陈旧、培养体系呆板,不能反映时代要求

大部分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课体系未进行教学改革,没有融入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是仍然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深奥、乏味的理论课程为主,社会实践欠缺。在专业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导致眼界不宽、综合素质不高。培养体系仍然限于原有的框架,以理论型人才为主,与社会互动欠缺,实践表演经验不足。在新的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音乐得到了广泛普及,除了理论外音乐学还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高校应着手对音乐学各专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科学设置课程、构建全面的培养体系,以市场作为风向标,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需要,满足时代需求的新体系。

3. 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设施落后

部分高校为吸引生源而盲目增设音乐学及相关专业,扩大招生数量,实际情况是办学条件根本不达标。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投入不足,如多个专业共用一幢教学楼、没有专业的排练教室和练歌房、没有建立实习基地等,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锻炼环境。另一方面是教学设施落后,很多音响设备、录音设备等使用时间较长,需要经常维修,且大部分已经淘汰,与现代化的专业设备相比功能较少,使用不便,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4. 盲目扩招,毕业生资源过剩,供过于求

随着近几年艺考的持续火爆,各高校争相开设了包括音乐学在内的专业,并且无一例外地成为热门。一些纯理工类、农林类院校等,也纷纷开始招收音乐学专业学生,形成了音乐学专业遍地开花的现状。与此同时,各大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根据近几年的招生信息,通过简单的对比,便能发现这一问题。比如2011年,以下几所院校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招: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招生110人、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计划招生280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音乐学专业本科招生80人、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本科招生80人。除本科扩招外,研究生层次也有不同程度扩招。一时间音乐学专业学生暴增,导致需求与供应的失衡,一些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

三、音乐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反思及解决办法

1. 增强学生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严格要求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采用各种方式增强师资力量。在当前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应当大胆创新用人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模式,以解燃眉之急,同时抓紧物色、培养优秀人员,充实完善教师队伍。在教师的年龄分布上则要构建起老、中、青三代的合理配置,保证师资队伍的延续性和合理性。注重内部挖潜,选派年轻教师深造或者参加学术交流,提高业务水平。

2. 更新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接轨

高校音乐学专业要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目标,积极更新课程设置,建立健全培养体系,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如四川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策划管理方向就是有益探索。菏泽学院音乐系资深讲师岳雷认为,当前有4个方向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非常缺乏:一是科学研究,即乐理钻研,主要是科研院所。二是音乐教育,主要服务于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音乐编辑,即杂志社、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音乐编辑,广播电台、影视单位、音像出版社等的音响、音像编辑,电脑、网络领域的多媒体音乐编辑。四是音乐领域的经营管理,如从事大型文艺演出、演唱会等经营管理工作。我国的音乐学教育应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

3. 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施设备

各艺术类院校应加大投入,采取建立实习基地、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的机会。通过较早的实践和体验,使学生的勇气与胆量得到充分锻炼,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互相交流学习,同时在以后的学习中针对自己的缺点有计划地查漏补缺。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创新成果,利用声像技术和视听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教学,同时大力发展多媒体远程教育,与知名院校合作,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名师的指点,感受大家的风采,享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4. 扩展就业思路,拓宽就业渠道

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将大学生创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授课体系。教育音乐学专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做好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明确就业目标,根据市场规律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将自己的特长与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针对音乐学的学科特点,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做就业形势讲座,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就业热点,邀请有成功经验的校友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加油鼓劲。出台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推荐一批适合高校学生创业的优秀项目,“扶上马,走一程”。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落后地区,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到地方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或者地市级的小型文艺团体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回馈社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扩招导致的就业困难现象逐渐显现,对社会、高校及毕业生本人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高校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的方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加大投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平台,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音乐学专业学生应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不断充实、加强、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脚踏实地,为自己赢得更好的明天。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2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传统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并以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之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更新为例,探讨如何将地方传统音乐资源引入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体系之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促进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发展,开拓特色办学之路。

【关键词】地方传统音乐;音乐表演;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206-02

在中国内地除去独立音乐、艺术院校,许多地方普通高校都也设立了音乐专业院系。随着高校逐年扩招,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容乐观,大多数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专业水平与专业独立音乐艺术院校学生仍有较大差距,就业缺乏竞争力。从近几年对湖南地区设有音乐表演专业的十余所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率与就业单位的调查分析可见:许多该专业的毕业生转岗、待业或以特长培训,琴行从业的人数逐年增加。

有人认为是生源质量或就业市场饱和等不确定性因素造成,而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上存在着不足。照搬独立音乐、艺术院校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及适应性,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综合以上特点,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授课内容应该以本地域和文化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综合院校定位、社会需求、生源实际制定相关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从市场对音乐文化人才需求的角度上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培养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要忽视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如何将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表演专业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

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引入,是对地域民俗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需要。保护、挖掘、研究再加传承发展对于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做为地方高校更是责无旁贷。就人才培养而言,本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引入向学生们传达了艺术的本然:源于生活,表现生活。这也能使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专业学习兴趣得以提升。

二、本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引入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的现实和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之中是有着现实意义及合理性的。根据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身特点。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制定、课程开设等方面勇于实践。

(一)地方传统音乐特色课程进入常规教学

湖南城市学院地处湘中古城益阳,本地传承古老的湖湘文化,同时也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湖南花鼓戏发源地,是公认的“花鼓戏窝子”。湖南花鼓音乐文化民间资源丰富。大量的优秀传统作品需要传承,与时俱进的改编、发展。

为适应湖南省推进文化大改革、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更多更好地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湖南花鼓音乐艺术承载人才,音乐学院结合自己实际,将本地方的传统音乐资源系统化地纳入常规教学。为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能力任选课程。并在这三类课程中都加入了与地方传统音乐相关的授课内容。例如:在专业能力基础课程必修中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地方传统音乐常识及欣赏,特别是湖湘传统音乐名曲名段赏析及演唱。这门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基础必修课程,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会演唱地方传统音乐名段。这门课程是所有地方传统音乐特色课程的基础。只有会听会唱了才能真正了解传统音乐,走近地方曲艺。

在专业能力核心课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地方传统音乐课程,如:声乐表演方向,开设《舞台表演与创编》,本课程是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地方花鼓演唱水平,系统地学习传统花鼓音乐主要唱腔和舞台表演形式而开设。器乐表演方向,开设《器乐合奏》,这门课程是针对民乐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在排练中加入地方传统音乐的合奏和伴奏,课程能够让学生熟悉花鼓的经典曲牌,以乐队合奏的方式体会地方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专业能力任选课课程中开设了《益阳地方音乐》、《湖湘传统音乐》,两课程是为了提升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认知的理论水平。

除以上课程设置之外,音乐学院还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添了若干个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且分散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及艺术实践之中。如:艺术观摩、艺术采风、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音乐会等,要求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地方传统音乐的挖掘、传承、排练、演出实践。并且将期末考试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汇报演出就是该的专业考试形式。

(二)编写相关地方音乐课程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参考及依据,没有实用性的高水平教材,教学活动往往就容易流于形式。因此编写地方传统音乐课程教材是必要和急需的。

学院地方传统音乐研究团队和本地知名音乐传承者对当地音乐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再创造,编写了一系列高水品的学术著作及实践教材。如唐海燕教授编写的《益阳地方音乐》一书。因地制宜编写地方传统音乐课程教材是奠定地方传统音乐引入地方综合高校音乐表演课程的基础。

(三)构建高水平的教学与研究平台,积极开展相关地方传统音乐研讨

由于传统的院校音乐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沿袭问题,大部分地方高校师资知识结构中并不具备与本地传统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说让地方传统音乐引入地方高校课程体系之中,首先是要在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培养和挖掘具有地方传统音乐素养,具备系统的地方传统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及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师资。

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音乐学院从自身找突破,不断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梯队和科研团队的建设。成立了“益阳花鼓戏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校级创新团队、“湖南城市学院湖湘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所”、“湖南城市音乐研究基地”,经常组织专家团队研讨。如在今年4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和平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朱咏北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春福教授就“湖南花鼓戏音乐文化”来音乐学院进行调研。音乐学院特邀原益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兆龙教授,国家一级作曲家、益阳市音协副主席吴解元老师,益阳花鼓剧团团长段固良来院交流讲座,这些举措对进一步弘扬湖南花鼓音乐文化,提高学院师资花鼓戏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将地方传统音乐资源引入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区别于传统院校式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无论是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促进,还是完善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音乐教育、教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3

【关键词】音乐学 本科专业 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音乐学专业方向培养的拓展性研究”(编号:2014JG -267003063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6-02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平台。但是近年来,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师资水平以及就业率都呈下滑的趋势,且改行率非常高,这说明现行的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社会需要和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我国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现实问题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音乐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扩招改革与专业岗位需求,社会需要与毕业生素质问题发生双重变化,大多数院校音乐院系原来的音乐学本科专业办学定位以及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都与当下现实的社会音乐生活有一定的错位现象,从而出现了毕业生师资水平以及就业率下滑,改行率高的现象。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是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并由此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总体来说是没有完全脱离表演专业培养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和音乐课堂教学法课程严重不足。音乐学专业既是技能专业也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时候,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唱、演奏、节目编排等的专业技能,也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还应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音乐活动组织、策划、音乐活动宣传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理当做到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并重。而当下大多高校的音乐院系对于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基本靠近音乐表演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缺实践。造成当今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科研理论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综合素质等等现象。

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学生缺乏必要和足够的课堂教学课、舞台实践、节目编排、音乐活动组织等实践课程,即便一些学校安排了此类课程,也是非常少的课时,或者有的学校就直接放在了实习期,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中学音乐课或是其他社会音乐文化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必然很难适应、驾驭和组织好实际的课堂教学,当然也很难做好社会其它音乐文化工作,所以,就出现了大批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专业领域不能得到拓展,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现象。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和体系的改革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

从整体上讲,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核心,是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和素质教育意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市场需要的基础上,依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各领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关系的高校培养模式。在基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建立因材施教、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高等学校应该不断调整办学思想,明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依据社会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培养已不仅仅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单一目的,同时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广泛的音乐文化工作者的任务,以适应当今市场对多类音乐人才的需求。改变以往单一专门人才培养向复合性音乐人才培养发展。

(二)课程设置改革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应在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体现“面向未来、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教育发展思想。体现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专业全面性的要求、对适应多岗位就业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专业课程。对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专一而精,而需要全面发展。

(三)创新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维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包含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等属性。所以,在课程设置结构环节,既要体现课程独立又彼此协调共融的属性,又要体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分类、教学模式设计等环节突出对发散思维的训练,体现出以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机制的构建。

教学过程要遵循以激发创新意识为中心,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鼓励创新实践为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涵盖了理解力、创造力、领导力、创新力、沟通力等,是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是音乐素质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人文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综合发展作为总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优化实用性强的主干课,扩大选修课程范围,以此在扎实学生的主干理论和技能课学习基础上,突出学习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方面,强化教育学类课程,拓宽基础课程,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依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会极大的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活动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音乐学专业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并非是培养单纯独唱或独奏型人才,而是具有一定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能力的社会音乐工作者,即需要综合音乐学知识与从事音乐实践活动能力的工作者。传统音乐学专业教学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技能课多以琴房一对一小课教学为主,着重训练了学生的独唱独奏的技能及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专一门而精,但却很难适应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多元需要。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需求,高校对于音乐学本科专业应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

理论课应遵循训练学生多听、多看、多说、多写、多想、多问的原则,采用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讲为学生问,形成学术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

技能课一对一教学,转变为一对一、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多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教学为主。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较强的分辨能力。

教学方式方法要从专业性教学向普及性教学转变。强调专业性的精英化教学转变为应用型的普及化教学。集体教学比例和实践教学比例要高出个别教学比例;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行为要同时进行,以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以舞台实践、社会实践和与团体合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的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舞台实践,所以,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中都只是关注学生的舞台演唱或演奏水平,而忽略了学生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舞台协作能力、音乐活动的策划能力、音乐创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而目前的社会音乐生活多元化的发展,恰恰需要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这些能力。所以,为了使学生符合社会音乐生活的需要,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范围需要扩大,并且需要将各种艺术实践纳入学生学分体系或考评体系,促使和保证学生切实的学习和实践行动,获得相应的艺术实践能力。当然,这就需要学校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实践机会,并形成长期和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关键要改变传统的舞台实践观,确立人文视域中的音乐艺术实践观,即把与音乐有关的一切组织策划活动都纳入实践教学的体系,摈弃以往的把舞台表演作为唯一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更多、更广泛的音乐活动领域得到实践锻炼。

今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大体可以涵盖:舞台表演、舞台策划组织、音乐观摩、音乐活动宣传、音乐比赛、音乐活动分析等等。把以上这些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发展要符合社会音乐生活发展的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构建科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教学,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作者简介: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4

一.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的现状

面对传统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 作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课, 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于其他教育体系的教学模式, 而是仍然沿袭着过去的钢琴专业教学内容与形式。一直以来, 普通高校钢琴模块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于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身心的指导某一个学生, 这种上课形式对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 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重视不够和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近些年来,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发展和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不断扩招, 国家教育部针对新的高教形势, 制定了新一轮的高校评估方案, 出台了许多指导意见, 就音乐专业而言, 仅师生比一项指标就已经做出了极大的调整:即由原师生“1:2.5—3”修改为了“1:9—11”的指导性比例。可见, 这种传统的精英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要求, 显露出一定的弊端。

除此以外, 当前钢琴教学也没有完全发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因为长期以来, 普通高校钢琴课程体系的设置都盲目的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教学技巧上偏重于追求技术技巧上的高、精、尖。在教学中, 学生能完整的弹奏几首独奏曲目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钢琴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的培养, 学生对钢琴艺术理论与钢琴教学法学习的忽视从而又造成学生只会自己弹不会教, 缺乏解决其他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虽然许多院校已经采取了钢琴集体课的上课形式, 但基本上还是大课形式利用小课来上, 只是集中起来一起上而已, 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的改革趋势

1.就业形势的变化

近十几年来, 在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的不断扩大的形势下, 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实状况与就业的实际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扩招之前,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一般能找到一份当中小教师的工作, 还有少部分可以从事演义事业等其它工作。而扩招之后, 随着学习音乐的钢琴学生急剧增多,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部分能进人中小学从事教学, 而其他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要寻找其它就业渠道。

2.人文素养呼唤的需要

调查显示, 目前, 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各所中、小学学校中, 几乎都有几十名、多则上百名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钢琴。此外, 学龄前儿童以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及老年人也加入了学琴的行列。面对如此庞大的学习群体, 对优秀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随之高涨。这说明随着我国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及人文素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了。面对如此庞大的学习群体, 对优秀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随之高涨这种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是质的需求, 随着学琴者考级水平的逐步提升, 也越来越需要高等教育学府能供提供更有质量和更全面的钢琴教学,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和钢琴素养;二是量的需求, 历年来, 全国都有成千上万的优秀音乐学专业优秀毕业生走出校门, 成为进行钢琴教学和钢琴普及宣传的主力军。

摘要:本文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在新的形势下钢琴课程改革的趋势两方面对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进行概述, 提出了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新形势下的的钢琴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钢琴课程体系,体系的现状,改革趋势

参考文献

[1]汝雁菲.关于钢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6页

[2]董光军.高师音乐教育钢琴课的改革与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85页

[3]潘传伯.论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及运作[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卷第3期

[4]赵爽、赵月.试论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9年15期

[5]康晓丹.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161页

[6]张艺.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 , 2004年第1期:98页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5

早上7:50左右,上音不大的校园内已经挤满了考生和家长。尽管考场内配备了伴奏教师,但记者注意到,很多学生为了增加在声乐考试中与伴奏的契合度,纷纷自带了伴奏人员。女儿在宜川中学就读的刘女士给女儿请了1名200元的伴奏教师。据悉,伴奏老师价码一般在100元以上,考前钢琴补习需500元/小时,声乐补习300元/小时,乐理补习200元/小时,作曲补习300元/小时。考前1个星期,大多数家庭仅补习费就花掉约元。

据了解,今年本市共有11.5万多名考生网上报名今年的秋季高考。其中,艺术类考生有9500多名,约占考生报名总人数的8.3%。参加此次音乐类统考的考生有430多名。考生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

专家打分的公平、公正性成为此次前来陪考家长们的讨论焦点。那么本次考试是如何操作的呢?据了解,此次共有来自本市各个高校的120多名专家参与评分。每名考生考试时,都确保有5名专家同时打分。打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中间3个分数算出平均分,增加评分的准确性。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6

关键词:音乐学;声乐课程;特色教学

本论文是课题《喀什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声乐课程特色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DZ1308

G642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和重点课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語水平影响学习积极性

语言始终是影响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国语水平较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对汉语歌词的熟练程度较差、普通话咬字发音准确性不高等。长此以往,本来对于歌唱很有积极性、很喜欢歌唱的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倦怠和抵触,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声乐课就会出现学生旷课、请假或者无法继续课程学习的现象。

(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学习积极性

由于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识谱能力非常差。少数民族学生在艺考之前音乐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较差,更没有针对性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艺考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完整演唱一首视唱曲目。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的声乐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经过声乐教师课堂上反复教授,不仅浪费大量课堂教授时间,而且作品的课后完成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处于模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状态。学院派、西方化教学形式充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声演唱为所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需求的脱节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材体系难以支撑专业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以中西方声乐作品集为主,中国声乐作品集基本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声乐作品,西方声乐作品集则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为主。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音乐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使用传统声乐教材体系带来的的教学结果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状: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呈现西方化倾向,但却无法完整掌握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所谓的科学训练基本丧失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的元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谓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对策

(一)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其核心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的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就是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技能型较强的表演艺术学科,声乐的教学与学习不能仅限于琴房和教室,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别的表演、考核、观摩等进行声乐的再学习。声乐表演是声乐艺术的展示环节,也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声乐表演的承载与推动,更需注入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

通过对大量民间作品的收集、整理,筛选出一批具有声乐教学价值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按照初级作品、中极作品、中高级作品、高级作品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作为现有教材外的补充与辅助适时引入现行声乐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声乐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有效的发掘与整理,推动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以及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7

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专业性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力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音乐学(musicology)是高等音乐教育中开设最为普遍的一门专业学科,是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主要从事音乐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它在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时间并不长,195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率先设立音乐学专业,两年后,中央音乐学院设立音乐学专业,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比如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在贵州,现目前开设有音乐学专业的高校有十三所之多,除贵州师范大学在1985年比较早建立之外,其它院校都是在近十年内建立的,时间相当的晚。由此可见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院校都缺少经验,很多时候都只能向国内开设比较早的音乐院校借鉴办学经验,这些音乐院校虽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但音乐学依然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等还未能达到完美,而且由于地域、学生等差别,贵州省高校音乐学院系借鉴来的经验自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好在国家已于2010年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以及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对于贵州省而言,音乐学专业的建立必须立足实际出发,以本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位基础,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结合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需要,最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音乐学发展模式。对此,本文先选取贵州省几所具有地域性代表的高校进行取样调查研究,以期总结出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现状和特点,并提出专业设置中共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一方面有利于形成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的特色化办学,更好地传承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升贵州省音乐学专业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经过两年的时间,通过取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文献综述法等方法,选取了贵州省几所具有地域代表的高校,即黔东的凯里学院、黔西的毕节学院、黔南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北的遵义师范学院和黔中的贵州师范大学,对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运行计划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发现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有些问题具有共性,有些又有各自的特性,现将整理出的研究结论及其分析呈示如下。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办学模式呈现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中心的特点,较为单一,缺乏特色

通过对这五所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可发现其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课程设置主要是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比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上都主要是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器乐、中西音乐史、民族音乐学概论、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美学、合唱与指挥等课程,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以西方音乐为主体,只有少数有关本民族的音乐课程。这种“重西轻中”的音乐课程设置正如前文所说,并非只存在贵州省高校音乐学院系中,更是全国高校音乐学专业中普遍现状。因为音乐学是“泊来品”,自萧友梅先生成立上海国立音专时从国外吸收而来,之后在全国得以推广,并一直延续至今。它在高校中的广泛开设,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音乐人才,也推动新中国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日益显现出了很大的弊端,即长期的这种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人们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已经破坏了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适应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目标,致使当下很多国人对于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知之甚少,而对西方音乐文化则熟悉亲密,一味崇拜西方的音乐文化,而贬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一来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承就无从谈起,也就会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根基。1因此这样的办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予以改变。然而对于贵州省这些高校而言,要打破“重西轻中”这种情况,必须先理清出原因所在,而后才可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那么原因到底有哪些?笔者以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贵州省高校音乐学专业设置时间短、缺少办学经验,很多时候都只是照搬一些音乐院校和老牌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思考总结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办学模式,导致呈现较为单一且相似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是国家教育部门的指导也在强调“西方音乐体系”的教学,这在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所研制并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第三部分“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中表现十分明显,许多院校简单的按章办事导致课程设置几乎完全一致。因此,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觉得《方案》是一个框架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应当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借鉴与消化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理论的同时,建立符合贵州省音乐的发展历史、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的教学体制。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以及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起特色的音乐学教学模式。

(二)办学条件较为落后,教学设施设备不够齐全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培养的主要是基础教育音乐老师以及一些社会音乐工作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较为全面的综合音乐技能,不仅要能唱、能跳、能弹、还要能够写、能教。而这就必须为此提供相应的音乐教学设施与音乐教学设备,通过对这几所高校办学条件及相关设施设备的调查,除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较为完善之外,其余四所高校因招生规模与相关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一方面体现在琴房较少或是数量够多但质量比较差,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设施的配备不完善,有些甚至没有。比如遵义师范学院,从本部校区来看,虽说琴房有将近两百来间,从总体数量上看在这几所高校中还是很有优势的,但是从学生人均保有量看就不怎么好了。因为有一部分琴已经陈旧、老化,琴的音准、音色都比较糟糕,甚而至于有些按键都已经损坏。因此,学生们实际能使用的琴是比较少的,加之还要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共用,这样一来琴房就更为紧张了,严重影响学生们学琴的质量。另外,这四所高校中,虽都开设有电脑音乐制作课程,但是据调查真正拥有专门电脑音乐制作教室的却没有,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学的实际需求。

(三)专业课课时所占比率偏低,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对这五所高校最新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对比时,发现各院校对于专业课相对来讲不是很重视,这里所指专业课包含了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以下是对这五所高校专业课课时的调查之后所得出的数据结果: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专业基础课816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2488学时)的32.8%,专业主干课252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的10.13%,专业拓展课234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的9.41%,总计占课内总学时数的52.34%;贵州师范大学专业必修课1104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3440学时)的32.09%,专业选修课1536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的44.65%,总计专业课占课内总学时数的76.74%;凯里学院专业基础课608学时,占总学时数(3412学时)的17.82%,专业必修课352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的10.32%,专业方向选修课44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的13.13%,总计专业课占课内总学时数的41.27%;遵义师范学院专业必修课100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2550学时)的39.5%,专业选修课566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22.2%,总计专业课占课内总学时数的61.7%;毕节学院专业必修课107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2480学时)的36%,专业选修课180学时,占课内总学时数6%,总计专业课占课内总学时数的42%,但对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关于专业课设置的要求,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必修课约1000-120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8.4%,选修课约81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专业课应该占总学时数的70.7%;相比而言,除贵州师范大学的专业课开设学时满足国家教育部课程指导方案的设置要求,而其它四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整体而言专业课课时占有比率偏低,主要原因还在于通识教育课所占比例偏大所造成的。

(四)师资力量建设有待加强,高职称、高学历层次教师偏少,且以年轻教师居多,教学经验不足

通过对贵州省这几所高校师资力量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各高校教师都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多以年轻教师居多,且高级职称、高学历层次教师比例偏少,女教师比例过高等等。下表是对这五所高校教师的高职称与高学历层次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

根据上表可看出各学校高级职称与高学历人才的所占比例,除贵州师范大学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所占比例稍高之外,其余都比较低,尤其是凯里学院在高职称教师方面所占比例仅有18%,而在高层次人才方面博士学历的教师更是少得可怜,五所学校中有三所现目前还没有,所占比例很高。由此可见贵州省高校教师的整体师资力量还比较弱。师资力量一直以来被视作一个高校办学水平高低衡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制约学生成才的关键点,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各方条件的限制,贵州省本土的相关高级人才较少,目前阶段还需要大量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2013年,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相信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师资力量,帮助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提升我省高校音乐学的竞争力。

(五)民族性音乐课程有所涉及,但没有形成办学特色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贵州省高校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与自然条件,但还在尝试开发利用这些丰富和宝贵的音乐文化资源来办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独有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现对这五所高校音乐学专业开设地方民族音乐课程情况的调查结果梳理如下:

凯里学院在选修课上开设了民族特色类通识教育课,在专业限选课上设立有民族民间音乐选修,在专业教育实践环节中开设了一个星期的艺术采风实践,用来专门收集黔东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资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专业拓展课中开设有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独山花灯》与《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实践教育中开设了一个星期的音乐采风实践课;

毕节学院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则开设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和《黔西北音乐民俗》两门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贵州师范大学专业选修课中则开设有《贵州民歌歌唱与研究》《贵州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贵州少数民族器乐与研究》《贵州地方戏剧戏曲》等一列地方民族音乐课程;

遵义师范学院则没有开设任何一门地方民族音乐课程,也没有相关的音乐采风实践课。

从以上可以看出贵州省绝大部分音乐学院系都开设有地方民族课程,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性特色,这一方面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地方特色音乐学专业的建立。但有些遗憾的是,各学校都将民族音乐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类别,以“学期考查”为评价机制,该类课程在整体的专业课程中仅仅只是“一碟小菜”,并没有给予重视。主要原因一是各校思想观念中还未意识到地方音乐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的益处;二是地方音乐资源多为口口相传,有的已经鲜有传承,缺乏系统的整合,导致教学资源缺乏。

(六)各校均开设有教师职业化课程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但学时设置缺乏合理性

分析这五所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发现各校都非常重视教师职业化课程的教育,都设置了时间和课时都很明确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教师三笔字、音乐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与音乐会展演、艺术考察等实践教学环节也都有设置,但教学时间与学时数目存在明显不同。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明显发现,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时间都是一致的,但学时数与教师职业化课程的教学时间、学时数都存在明显不同,尤其是在学时数方面差异比较大。这也从侧面看出各学校在这两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投入比重,有的倾向教师职业化技能的培养,有的又重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但从音乐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求来讲,笔者觉得这两方面都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应当加大在这两方面的学时比例,除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课程课时设置整体较为均衡之外,其余各校都不均衡,其主要原因在于各院校在教学定位中过于强调学生的通用能力或就业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

三、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初探 篇8

一、理论类教学课程

理论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史、音乐教学理论、乐理学、 和声学、曲式分析学和艺术概论等[1]。该类课程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有清楚的了解和系统的认识, 其教育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将专业相关的原理、概念和技巧有深刻的掌握, 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由于该类课程具有鲜明的知识性和概念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就会变成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学生会出现囫囵吞枣, 消极学习。所以, 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很好的结合到教学模式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让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专业相关的理论。目前我国音乐专业高校对于理论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即:引导阶段、 探索阶段、总结阶段和实践阶段。引导阶段是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的开始, 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好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这一理论和这一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运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 比如幻灯片、 教学卡片、多媒体等, 给学生创造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进入到理论学习中来。同时, 教师还可以在讲授一个理论之前, 带领学生欣赏一篇代表作品或者相关文献故事, 自然而然的把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探索阶段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环节。 学生通过较好的引导后, 就要进入自我认知的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学生要围绕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内容展开问题讨论, 并依据课本内容和文献资料去探索该问题。这个阶段由于是学生自我学习的阶段, 如果运用的合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并且, 这个阶段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教师依然发挥着重要角色。因为学生探索的问题的内容是什么还是要教师去结合课程内容掌握, 不能天马行空与课程无关。总结阶段是理论课程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总结阶段中, 学生要把老师在引导阶段中带来的理论知识和在探索阶段自己对于理论知识的问题进行消化、加工、吸收。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视的。教师要将最初引导阶段的理论课程内容, 并让学生在探索阶段的自主学习而进行有方向的学习后, 通过该阶段将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概括和总结。在这个阶段中, 学生可以很好的将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 不用在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 而是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对理论知识的大体理解到这个阶段的加深记忆使得理论知识变得印象深刻。在经历了引导阶段、探索阶段和总结阶段之后, 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阶段就是实践阶段。 学生在经历了总结阶段后, 理论知识已经基本熟记于心, 但是理论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和掌握上, 还要会用。 这时候, 教师要运用一些事例教学或者小组活动等, 让学生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专业实践之中。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潜移默化的将理论知识转化到日常音乐实践之中, 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技法类教学课程

技法类教学课程主要包括乐器、舞蹈、唱法和作词作曲等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2]。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音乐技术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由于该类课程主要就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视学生实践活动, 不能按照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注重该课程的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要让学生对于该类课程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对于技法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预习阶段、巩固阶段、讲授阶段、练习阶段和评价阶段这五个阶段。其中, 预习阶段是指在教授某一节技法类课程之前, 先让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以及该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些初步了解。教师在授课前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一些音阶、 发声等简单技巧讲解, 让学生对该技巧类课程进行提前的预热。巩固阶段是指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 让学生将该课程的内容进行巩固复习, 引导学生将该课程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但将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和巩固提高, 还可以通过学习方法的融会贯通而将所学内容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或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讲授阶段是指学生将技法课程上学习到的内容表演给教师, 教师在聆听学生演绎的作品时对其进行纠正的过程。教师在该阶段要细心听取学生的作业作品, 并指出学生作品中的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作品中的某些技术性问题。同时,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帮助学生理解作业创作中情感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去感受技法课程中的内涵。练习阶段是指通过教师的传授, 学生对技法课程中学习到技法进行模仿、练习、反馈、消化吸收的过程。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正确传授学生该课程要求掌握的技法, 指导学生对该技法进行正确的掌握并成为学生自身的技能。评价阶段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完某一技法后, 对学生进行技法考核的过程。技法的评价阶段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评价阶段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对该技法的掌握程度, 也有助于督促学生对该技法的学习和提高。

摘要:音乐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艺术。高校是输送音乐人才的基地, 做好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时当前音乐教学工作者广为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对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模式进行简要探讨, 以期能为高校音乐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常涛.改革高职教学方法[J].山东纺织经济, 2010, 2.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9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艺术,实践活动

一、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具有独特的好处。第一,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且这一艺术实践活动,还会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灵感。第二,用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的舞台形象。由于音乐这一学科的自身特点,音乐专业的学生都会在舞台上表演,因此培养学生的舞台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演出的舞台,加强了学生对舞台的感应。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充分融入到这个坏境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策划、组织、宣传等方面的特长。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艺术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走进社会提供了舞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对音乐的需求,从而给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所欠缺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树立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现在在音乐艺术学院的孩子大部分是90后,这些孩子,尤其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平时娇生惯养,不懂得团队合作。而在实践活动中,为了让活动成功,他们会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团结其他同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二、艺术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增强艺术实践的形式。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艺术采风、观摩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采取个人演唱或者是团队演唱的方式,让学生亲身融入到音乐活动的表现过程中,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撰写论文,以文字的形式传达出对音乐的理解,加强学生对艺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此外,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外实践方式,对于非毕业班的学生,教师注重对他们综合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增强对音乐的兴趣。而对于即将毕业的毕业班学生,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参加音乐专业的实习,实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毕业演出、校园文化演出等,通过演出,锻炼学生的实际舞台经验,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的水平。

(二)增强教师对艺术实践的指导。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活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不仅仅是艺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策划者,同时还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指点,不仅是艺术实践活动进行的保障,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找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自身的问题。在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还会从中知道自己教学方式的不足,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此外,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有了教师的参与,会规范学生的表演行为,让学生保持对艺术表演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三)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在高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基地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条件。一个艺术高校要想长期保持良好的艺术氛围,不但要有学生、教师的努力,还要有校领导对艺术实践活动大力的支持以及优秀的实践基地。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高等院校不但有一批基础知识扎实、聪明的学生,还有一批乐于奉献的教师,为大学生音乐实践活动建立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今后就业的重要保障,也可以为学校增添一份特色。艺术类院校的领导要立足于社会发展行情,加大对实践基地基金的投入,让实践基地真正成为学生与外界沟通的平台。

(四)增加学生对艺术实践的兴趣。在艺术高校,音乐教学是对所有学生开放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真正能够积极主动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艺术实践活动缺乏兴趣。在调查中还了解到,这些总是能积极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他们大部分具有扎实的艺术基本功,专业课成绩较为优异,对艺术的表演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开设一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课程,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参加这些课程,从而增加他们对艺术实践活动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并且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鼓励表现优异的学生,帮助表现欠佳的学生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他们改正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艺术团、舞蹈团、音乐团等社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三、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计划。教育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高等音乐院校最能与现实社会接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教学的实用性,正确处理学生音乐基础与其自身音乐综合能力的关系。尤其在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分清主次,重视学生的音乐基础教学,在这基础上逐渐提高难度,培养学生的中和能力。并且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要循规蹈矩,教师要懂得随机应变,利用实践活动中的当地环境、人文条件等外部条件,及时调整不足的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工作,提高自身的艺术综合素质。

(二)提前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为了确保高校艺术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就要求学校在活动开始之前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可以按照以下几点方法开展思想道德做好工作:第一,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学校不常见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好有坏,教师要对学生提前开展教育工作,防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产生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干涉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思想。第二,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等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已经具备雏形,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今后的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注意学生思想道德以及专业知识的扩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在实践中表现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给他们安排任务,例如一些学生对表演中灯光的控制有兴趣,这时教师就应该让他们在完成自己音乐方面的任务以后去学习灯光控制的方法,增强学生艺术方面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艺术特长。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10

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学术界研究讨论的问题。中小学音乐教师或基础钢琴教学教师主要来源于高师音教专业,所以钢琴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在岗教学水平。

现代钢琴自19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后,无论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体专修科,还是肖友梅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专,钢琴教师和学生都是在演奏实践中教,在演奏实践中学,直到近二十年来情形才有了根本的改变,改革方案不断出新,钢琴集体课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其显著的教学成果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钢琴教学亦从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逐渐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平顶山学院音乐系实行了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2014年我系又引进了数十台数码钢琴,建成了较大规模的钢琴教学实验室。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本文将以平顶山学院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分析。

二、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这也是目前来说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教学长期以来才去班级授课,这种共同教育的方式,渐渐就忽视了学生们各自的长处和兴趣,程度不一样的学生一起上课,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不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难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效率。在教师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会让学生们进行很多指法手型的技术性训练,往往忽视了演奏钢琴中要抒发的感情,所以学生们演奏的曲目大多空洞、乏味,失去了钢琴所带来的愉悦感,学习兴趣随之消退。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首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使得很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钢琴教育,对于过去的学生们来说,现在的学生们拥有强大的师资条件、良好的练习环境和优异的演奏技巧,但是在他们接受钢琴基本功的训练中多多少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生音乐基础差,很多是因为考高时由于学习任务重,高考时走了“捷径”的升学方式进入大学,导致音乐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差。其次,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刻意的追求乐曲的难度高而忽视了自我本身的水平,只弹出了音符,却忽略了节奏、情感,同时也忽视了对音乐本身的理解。

三、钢琴集体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大班上课,个别辅导,解决共性与个性问题

“大班上课”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布置作业、抽查部分学生作业并总结提高,加强钢琴集体课专业理论和技巧的训练,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学生个体之间会存在差异性,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也对教学质量造成重大影响。学生的各方面条件,领悟能力以及刻苦程度等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造成学生水平不同。“个别辅导”就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由钢琴教师主要负责检查、纠正学生在钢琴演奏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加强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并紧跟小组的学习进度。这种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视奏能力,注重音乐听觉的训练

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就要十分注重视奏,坚持视谱演奏来训练。从学生入门开始就强调学生演奏时尽量看着乐谱,不看键盘,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乐谱上,通过对谱子的各种音符,符号等的反复熟悉来提升钢琴演奏能力,这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这样也可以练习学生的听音能力和分辨音调的高低,从而达到训练听觉的目的。同时,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觉练习之外,还培养了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提高舞台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關键词:高校 音乐专业 创新能力

当下,高校本科学历的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如以前好找,是社会的需求量不高,还是职位已经满员?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音乐行业也有了新的要求和取向,高校音乐专业像以往那样去培养人才是无法与现实不断改变中的社会所对接的。毕业的学生初入社会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很多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没有用上,而社会需求的技能是自己所陌生的。优秀的学生会根据在学校所学习的基本功能,结合社会技能需求,很快的学习并融入社会;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在现实和理想中找到平衡点,最终转行寻找新的生存途径。而企业发展的根本点在于利益价值,在改革的浪潮中始终能保持在高端的,一定是创新能力下的利益价值体现。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音乐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与其他院系学生相比偏低

音乐类专业近几年的招生本科线(以河南省为例)在300分左右,而新闻传播等专业本科线在360左右,而其他普本则是更高。可能有人会问,文化分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什么关联?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音乐老师们都会知道,在音乐专业内音乐学专业学生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很大不同。当你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不是技巧能左右的时候,相关专业的学习和掌握能力就能辅助你更上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好的有助于演奏、演唱者表现出更有表现力的音乐形象。当我们接触其他院系的学生时,就会发现他们在课堂和平时集体活动的纪律性和统一性要好于音乐院系的学生,这在表面上看来是普系的学生恪守成规,没有思想。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当你把一些社会实践事件交给他们实施时,普系学生都有很好的思路和执行力,而音乐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只会专业表演,而不知道如何统筹、整合资源、管理团队和沟通,将整个事件圆满完成。

(二)传统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所谓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模式就是我国多年来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相互学习以及从国内几所专业音乐院校借鉴慢慢形成的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虽然各所学校间会有稍许的不同,但大体上是一致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音乐表演专业就是培养演员,音乐学专业就是培养教师,这种概念已经被广大学生和家长简单理解和归类多少年了,而单一、传统又缺乏灵活性的培养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不同步。就业的学生只有两类,一类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出类拔萃的学生尖子,放到任何工作岗位都可以胜任;另一类是在上学的过程中较早的接触社会而自我求变,选择性的学习或是实践性的学习。

二、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转变思想,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实践、创新型教师队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而教师的思想观念是决定创新意识能否真正执行和贯彻的关键所在,只有教师在思想上与管理层达成统一,而不是一味的服从,发挥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和创新性才能将课堂创新知识和思想推进下去。当然,整个教学队伍不能全是去实践创新,基础教学体系和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有一部分教师去搞基础教学,只有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牢固后,再有一部分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带领一些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组成团队和模块去项目化教学。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创新模块

首先是在所有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加入创新型应用课程,优化原有传统课程体系。让现有的第一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都融入社会创新需求,从市场角度去考虑专业方向的培养,考虑课程内容的建设。

其次是专向建立一个创新教育模块,甚至是教研室,去培养一批有着较强动手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加大实践和创新的培养与引导。与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比重有所不同,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课的基础上加大社会实践。建立实践基地,不仅是在四年级才去实习,而是从入校就开始,甚至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和行业学院,将社会资源和平台引入学校课堂。同时,定期进行音乐会汇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比赛和行业比赛,统计创新成果,进行楼道和展板或专门的荣誉室展示,形成一种激励和氛围。

建立创新工作实体和企业,用我们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社会生产,既解决了社会平台的资金量大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走入社会的安全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是未来大学大力发展的创新教学模式。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创新之路也许就在这种深度合作中能有所体现,让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仍然能够在改革的浪潮中走在前面。

参考文献:

[1]范巧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歌海,2010,(02).

[2]王俊英.浅谈新课标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高校音乐学专业 篇12

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随后,国家《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相继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这将是继上世纪八十年初期个体经营式创业潮和世纪之交互联网创业潮之后,又一次全民参与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创业热潮。高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时俱进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当下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投入较少。目前在高校中,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课较少,重视程度也不够,甚至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类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投入的支持不足, 没有切合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实际的教学大纲,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课程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甚至一些创业指导的课程时常被临时调整和占用。由于重视程度的原因,目前学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业氛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还没有形成。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佳。受学校重视程度影响, 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缺乏专业的教师。目前,创业教育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校行政办公人员、学工部门教师和辅导员老师构成, 这些教师缺乏实战创业或者在企业参与管理经营的经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及职业动态了解不足,因此在课堂上只能抄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起不到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另外,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现象凸显。受当前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灌输。学生虽然可以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但由于缺少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体会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总结规避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的经验。

最后,学生创业缺少学校政策支撑。音乐专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是一个弱势群体,容易遇到各方面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政策、经费、创业平台、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支撑,目前多数学校虽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在政策保障,经费支持,孵化平台支撑,咨询管理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高校在学生创业过程中充当的领航护航作用发挥的还不明显,学生创业“玻璃门”现象比较突出。

三、对当前高校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建议

首先,读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下国家层面提出的全民参与的全新课题。体现了国家的重视程度和意志。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够催生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音乐专业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成功开启自己的事业是学校学生培养的职责所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时俱进的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融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中,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职责所在。

其次,更新观念,提升课程重视程度。高校要在硬件投入,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改变过去创业课程可有可无的教育观念以及授课教师兼职的情况。聘请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为同学们授课。组织相关教师积极开展创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学研讨、相关课题研究活动,提升授课质量。引导学校形成重视创新,倡导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再次,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创业平台。结合学校音乐专业特点, 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共赢式对接。通过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积极聘请优秀创业者、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让这些有着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成功者们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学生传播创业经验。同时校企对接可以增进校企合作,增进企业对学生了解, 提升学生就业成功率,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另外,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暑期社会实践等竞赛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发挥大学科技园,产业孵化器等平台的作用,为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规避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风险。

最后,完善政策支撑做到保驾护航。音乐专业大学生走出校门往往对社会形势认识不够,各方面应对经验不足,学校应逐步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援助支撑系统。通过加强培训、完善管理、政策保障、经费支持、合理引导等方式,为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创新创业者角色转变保驾护航。

四、结语

上一篇:应力梯度下一篇:延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