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专业

2024-06-28

高校旅游专业(共12篇)

高校旅游专业 篇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在实践教学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得更好, 理应成为该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 许多高校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其中, 顶岗实习作为一项新的实践教学形式出现在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何谓顶岗实习, 它的出现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能否推广, 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等等。探究这些问题, 对我们深化实践教学, 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顶岗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尽管理论水平高, 但动手能力差, 社会经验不足。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率低, 固然与大学扩招有关, 但也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不无关系。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核心;要加强实践教育, 重新设计实践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2007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又重申, 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并明确要求, 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环节累计学分 (学时) ,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应不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15%, 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应不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25%。对此, 一些高校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出现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形式。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一些高校修改了原教学计划,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中。如低年级有专业见习、野外见习、课程实习;高年级有毕业 (专业) 实习、毕业论文写作, 此外, 还有各种形式的模拟实验、第二课堂活动等等。实习时间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 一种新型的专业实习形式——顶岗实习也出现在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 就是学校派学生去旅游企业进行实习, 在实习期间暂时顶替一些员工的岗位, 履行其相应的职责。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实习不同, 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有工作岗位, 实习单位发给一定的实习津贴, 学校派带队教师, 实习单位安排优秀员工任指导教师, 即让学生准就业。顶岗实习一般在毕业年级进行, 是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进程全面掌握各项旅游管理和服务基本理论后, 再到相关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 “零距离”地接触旅游企业, 熟练掌握旅游企业操作技能和第一手资料, 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方法与管理流程, 为学生将来在旅游企业任职积累实战经验。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最初是在高职高专进行, 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本科教育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了, 而且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所具有的职业化倾向也日渐为国内众多的旅游院校所认识和接受。在此背景下, 顶岗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种实践形式, 开始在一些本科院校流行起来。

顶岗实习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积极作用

根据旅游产业的特点,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企业大体包括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顶岗实习的出现, 有利于实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并促成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受益。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有利于深化书本知识, 增加实践经验, 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到旅游企业去, 到服务第一线中去, 能亲身理解本专业的含义, 应对各种社会关系, 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 有效锻炼和提高其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顶岗实习能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 学会团队合作。此外, 在顶岗实习中学生还能享受一些福利和报酬。如实习期间, 企业对实习生包吃包住, 且生活标准不低;企业发给实习生一定的实习津贴等。顶岗实习结束, 实习学生一般都能得到学校和企业联合签发的《顶岗实习合格证书》。由于旅游企业十分看重被录用者的工作经历, 《顶岗实习合格证书》成为学生工作经历的最好证明。

目前, 大学校园内的实训大多是一些单一的基本操作训练, 缺乏综合性强的实训基地。部分学校经费和场地都有限, 实训条件也比较差。而在短期内国家、学校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顶岗实习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 拓宽校企合作渠道。通过顶岗实习, 学校能节约大量教学资源, 降低教学成本, 同时能及时了解行业信息, 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出高质量、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在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的今天, 学生就业形势好, 学校的声誉高, 生源也会好, 教育质量提高就有了基础, 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就企业方面来说, 顶岗实习对其也有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受过正规的理论教育, 一般来说, 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要优于企业的一般员工。通过顶岗实习, 旅游企业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 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工作人员。顶岗实习能降低旅游企业用人风险。旅游企业往往要雇佣数量较多的临时工, 但在招募临时工时, 企业无法考察被录用者的道德品质和经历, 而顶岗实习就能消除这种隐患。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人工费用占成本的30%~40%。使用实习生可以降低人工费用, 提高企业效益。在顶岗实习中, 学校参与实习生管理, 能减少企业管理难度和管理工作量, 提高管理效率。此外, 企业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实地考察, 择优录用一部分学生。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运作依据

符合国家的办学方针实际上, 顶岗实习符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1”教育模式的要求。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些普通高校的特殊专业也在探索顶岗实习的可行性, 如一些师范大学鼓励学生去乡村顶岗施教, 一些工科院校安排学生去工厂短期顶岗等。这样, 在实践性很强的旅游管理专业中, 实施顶岗实习也在情理之中。当然, 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不能照搬高职院校的既有模式, 应结合自己学科及专业特点, 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定岗实习形式。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为旅游产业培养合格的、能应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旅游管理教育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在于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强, 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并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因此, 旅游高等教育要实现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顶岗实习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基本技能的最好形式, 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促成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笔者认为, 高校产学研结合, 不仅表现在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 还应当表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高校只有通过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 才能够造就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满足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的需要。

与国际接轨采取校企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培训, 是旅游专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如英国伯明翰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学生必须到星级酒店或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公司去实习一年, 这一年的规定学分和平时在校实习的学分同样计算, 而且, 学生实习不仅仅从事服务员工作, 还必须到所在实习单位的各个部门顶岗操作;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学生的学习分为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 其中校外实习包括经营性实习和管理性实习两个部分, 学生必须在饭店的各个部门和岗位轮回工作, 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 如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实施不当, 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据笔者所知, 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虽把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但运行情况不一, 效果也有差异, 出现以下不足之处: (1) 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就业岗位不一致; (2) 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 一部分学生中途退出实习; (3) 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 学校很少介入, 学生的实习管理完全由企业管理; (4) 与企业沟通协调不够, 学生合法权益难有保障。另外, 一些学校把学生实习当作赚钱的途径, 只按比例提取实习管理费, 基本上放弃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对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并努力纠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制定实施方案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考核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 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客观、准确、公正、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顶岗实习。学校要科学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 千万不能流于形式, 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要选好实习企业高校在选择实习企业时, 一定要选择那些信誉良好、管理科学、服务优质、设备精良的旅游企业。只有在这样的企业, 学生才能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达到实践锻炼的目的。

要合理设置时间和制定轮岗计划必须合理设置顶岗实习时间, 这样才能优化理论教学和顶岗实习效果。在顶岗实习中, 实习生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学生, 又是企业员工, 目的是要熟悉各个岗位, 为以后从事旅游工作奠定基础。因此, 要合理设置轮岗计划, 让学生得到轮岗锻炼的机会。

学校应与实训单位签订协议, 以维护学生的权益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走出校门, 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去锻炼。学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社会机构, 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不同。不同的目标会使双方在许多方面的认识上出现分歧。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对顶岗实习应实行契约化管理, 通过协议较好地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实习学校有责任保障实习学生的权益,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要选配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要搞好实践教学, 教师很重要。顶岗实习要求指导教师不但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目前一些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新建专业, 办学经验缺乏, 特别是一些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 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 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难以胜任指导顶岗实习的重任, 这是一个必须弥补的缺陷。可以效仿国外一些学校的做法, 让教师定期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 积累实践经验;或聘请企业中的优秀员工和管理人员作兼职教师, 打造出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全面满足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综上所述, 顶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可取形式,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 使之逐渐成熟。当然, 顶岗实习只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形式。顶岗实习应与其他实践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摘要:顶岗实习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 有它存在的依据和积极作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应注意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孟迪云.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特色建设和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 (12) .

[2]徐静, 董笑梅.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前沿, 2006, (2) .

高校旅游专业 篇2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本文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强化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动口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这也要求高校需要大力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的非常的明确:一是将学生所学的系统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并将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如饭店各部门是如何进行服务及管理的(前厅、客房、餐饮、销售、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旅行社是如何进行旅行社业务的(地接导游服务、全陪导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对外促销联络、投诉处理等)。二是检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三是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否合适,将来谋求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四是企业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而且也为日后选拔和录用人才做准备。实践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加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论文总结出以下几条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对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充分重视实践课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直被作为“辅助性”课程来设置,没有十分固定的和有计划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备课不积极主动,学生对实践实习课程也不重视。这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把实践课程由原来的“辅助性课程”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并相应设置学分和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并且要组织教师编写实习指导书。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出实践教学课,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课堂上学习态度应该端正积极。

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一)在系内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演示与模拟训练旅游管理专业更应该时刻强调教与练的结合,教师充分利用模拟导游实验室,利用景观景点活动沙盘进行导游原理及技巧的训练,使学军事论文发表/jslwfabiao/生更能直观的掌握导游技巧,并能直接进行现场导游训练。学院为满足教师授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了旅游综合实验室。它有助于学生进行旅行社业务及导游活动训练;为学习照像机、摄像机的使用提供场地;方便进行社交人际关系、礼貌礼节等综合技能训练。

(二)依托旅游业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专业的开放型,更需要实行“开门办学”。要努力争取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支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陷和实习场所的不足。经过努力本校旅游专业和新疆康辉旅行社、新疆海外国旅、新疆海德大酒店、亚心景观规划院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到旅游企业参观见习,对所学专业形成感性认识。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各年级的实践教学:一年级到疆内各景点景区进行游览观摩学习,使学生对新疆旅游业有个感性认识;二年级主要在宾馆、酒店实习,学习企业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敬业精神、服务观念、工作态度,了解酒店各部门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三年级根据学生自身意愿可自由选择进行酒店、旅行社计调、旅行社内勤、导游、景区、规划设计院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就业方向上拥有更深刻的认识及更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四年级实习是就业前实习,主要指学生在有签约意向的单位进行实践实习,如此确保学生不会陷入到毕业即失业的状况下。学生到这些旅游企业中进行连续4年的实践学习,从基层工作做起,逐步过渡到参与中层管理工作。这类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的工作来了解各种旅游企业以及企业各个部门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管理模式,学习企业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敬业精神、服务观念、工作态度,学习企业各级领导的领导艺术、管理方式、决策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旅游企业中的问题,将遇到的新现象,发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作为案例来分析探讨,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一般在寒假或暑假两三个月的时间。旅游专业学生在在读期间以员工的角色进入旅行社、酒店等进行工作,既可为实习单位创造经济价值,实习单位根据经营效益分配给学生一定的报酬;又可以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操作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的改进对实践教学的推行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旅管专业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

1.改变教学模式 目前采用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但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老师也感到授课乏味,身心劳累。如果采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现场竞赛,社会关注”四位一体的新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气氛中获得显着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会感到教学很轻松。笔者曾指导学生举办导游知识技能大赛,学生积极主动出策划方案,并全程参与,并邀请旅行社经理及资深导游作为评委,最终活动取得成功。

2.重视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现场教学、幻灯、录像、案例讨论、团队活动策划讨论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各种竞赛、辩论会、模拟导游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其组织、参与、协调、沟通、表达等能力。

3.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尽量采用业内“时事”动态,这一点需要教师具有充分的社会活动能力,能第一时间且详尽的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业内动态信息。案例讨论时,可首先指定几名学生作“主题发言”,发言者须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其他同学对主题发言者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此时教师应根据讨论的情况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引导辩论的深入。

(二)引导并鼓励学生参加有助于专业学习的各种活动1.导游知识、技能系列大赛参加旅游管理知识大赛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笔者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指导了“爱新疆、爱旅游”、”相约同游,一路有我”两届导游知识技能大赛“青春之旅”、“靓点青春”等多届以专业知识实践为契机的比赛,为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学生的参与和竞技中锻炼了学生的动口能力。教师还鼓励学生参加黑龙江省导游大赛,通过参赛学生的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提高学生的讲解、口头表达能力,展示个人的礼貌礼仪和才艺技能。参赛获奖的学生成为了同学学习的榜样,也调动了同学们学为所用的积极性。

高校旅游专业 篇3

关键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云南师范大学;市场需求

【作者简介】阳志兰(1981—)女,云南西畴县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李 伟(1964—)男,河北省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主任,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民族旅游等研究。

【基金项目】自然基金项目《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及其扰动机理研究——以云南旅游地为例》(项目编号:41061012)阶段性成果。

如何将旅游这一学科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合旅游业市场需求的人才?这是国内开设旅游专业教育的所有高校都在进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为例,对旅游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思考。

1.云南高校旅游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A.云南高校旅游教育专业的现状分析

a.开办旅游专业的状况

云南省本科院校中开设有关旅游专业的学校有8所,包括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学院、昆明学院、大理学院和玉溪师范学院。各院校的旅游专业都是依托于其他学科,形成了二级分科或者三级分科,但也各具特色。

b.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学制状况

在云南省的8所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如云南大学的旅游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专业下的分支专业,云南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是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开设的特色专业。云南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主要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本学位下设有有两方向:旅游与休闲管理和旅游经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分两个方向:旅游教育(师范类)和旅游策划与规划(非师范类)]四个方向。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追踪国内外旅游研究动态与应用前沿,以云南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旅游经济强省为依托,充分应用多学科综合集成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各具特色的旅游地规划、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等进行研究,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区域规划、旅游规划等學科理论、方法和技能等,能在旅游管理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从事旅游管理、旅游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旅游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旅游教育、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中等旅游学校、旅游职业学校从事旅游教学、旅游教育研究及相关教育管理工作;可在旅游管理部门从事旅游规划、旅游信息系统技术、旅游管理等工作。可在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等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导游、市场营销以及旅游项目创意与宣传等工作;可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社区等从事休闲管理工作。

各高校本科学制均为四年,专科一般三年,研究生学制三年。本科生、硕士生毕业时符合条件者分别授予管理学学士、硕士学位。

c.课程设置状况

1997年,国家教委将旅游学科归属于工商管理类的二级学科。纵观我省高校的旅游专业,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旅游专业目录开设课程。如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

主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旅游地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等基本理论类课程;大学英语、英语听说、旅游英语、旅游信息系统等语言类与信息类课程;并开展系统的旅游区(点)、旅游企业、休闲企业实习实践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旅游教育方向主要课程:旅游美学、旅游策划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电子商务及旅行社、酒店、客房及餐饮服务等经营与管理类课程外,尚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件制作以及教学实习等。

休闲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旅游广告策划、休闲管理、休闲设计、休闲资源开发与规划、休闲产业市场营销、主题公园规划与设计、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

虽然全国旅游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人才的输出数量和输出质量却令人担忧。

B.云南省高校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a.实践目标不够明确

学生们在没有充分了解专业情况,清楚专业方向之前,学习无目的,实践无方向,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实践能力差,同时也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对专业失去兴趣。另外,经过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培养,有的学生本身对实践课程不感兴趣,只求在理论课程上获取高分,这样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课程,他们也不会真正的融入实践。其次,在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即使开展了实践活动,学生们也会因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使实践盲目、低效。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与市场相结合。

b.实践环节投入力度不够

从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来看,教育一直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实践培养的态度上,高校方面通常只是迫于统一教学计划的压力,部分学校安排只有2~3个月的实习时间,甚至更短;各级旅游高等教育机构对实践课程的重视不够,没有深刻认识到实践课程在旅游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能力的实际作用。旅游实践的意识还不够深刻。另外旅游专业下各个方向在教育实习中内容一样,并未按所学的方向进行合理安排[1]。

据调查:我国所有的学校都要求必须实习,其中要求学生实习时间超过半年的院校比例为56.7%,3~6个月的院校比例为32.8%,3个月以内的为31.04%。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达到了旅游企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大量引入实践的做法在我国还并未成为主要的方法。这也是目前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的问题所在。

c.选修课时所占比例小

从云南师范大学的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虽然课程的开设上具有特色,但是不管是哪个方向开设的基础理论课时在课程中的比例都很大,而选修课所占的课时比例却很少。在研究生阶段,专业选修课更少,基本上到研二就是跟着导师做课题。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向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吸取经验,比如日本的立教大学,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来选择或者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来深入,总共有124学分,专业选修课专业选择科目30学分,占了总学分的24%①。

d.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足

旅游教育既是高层次的,又是应用性的,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标时,要在坚持旅游教育与旅游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在重视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随着就业观念、人才供需和企业用人的变化,职业道德和职业养成类的课程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予以安排,给予高度的重视,应将学生的学习观转到“社会承认的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学过什么”上来,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在旅游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

2.云南高校旅游专业的对策分析

A.明确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旅游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否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决定着高校所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是否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云南本科院校开设的旅游专业来看,各具特色。但是在培养目标上仍是较模糊,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所需脱节,并未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旅游高等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专业设置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专业结构要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相适应[2]。围绕培养目标,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编制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可考虑通过设置不同选修组课或设置不同档次课程进行组合等办法达到使同一专业有不同培养模式的目的[3]。

B.理论学习、实践环节并重从学生到老师,从基层到管理者,从学校到部门,都应该重视旅游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

从领导思想和老师态度上要进行根本的改变,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条文和教学规定来规范老师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意识。并配以科学的教学计划来贯彻实施,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来重视旅游实践教育,把它当作振兴旅游教育、振兴旅游业的大事来抓,为学生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和實践条件。

C.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

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就业竞争的激烈,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也结合学生兴趣,在课程上也要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4]。如云南师范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分出四个方向,即旅游与休闲管理方向、旅游经济管理方向、旅游教育(师范类)方向和旅游策划与规划(非师范类)四个方向,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另外,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大选修课的量,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这也是拓宽口径的一个方面。

D.突出特色,注重能力培养

旅游行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有特殊的要求。在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中,首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旅游礼仪、旅游外语、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特色课程不可缺少,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其次,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技术能力,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将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当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5]。

E.重视职业素质的教育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的旅游行业人才。但是,在一些调查中,旅游企业在评价旅游人才时,不管是哪个层次的人才,对于其职业素养都不甚满意。为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首先,可以开设职业道德、职业生涯或是职业指导方面的教育课程,让学生理性、全面地看待旅游业。其次,教师要积极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手段,逐步建立起学生的专业感情,培养职业素养,奠定其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石。

旅游教育既是高层次的,又是应用性的,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标时,要在坚持旅游教育与旅游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在重视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5]。随着就业观念、人才供需和企业用人的变化,职业道德和职业养成类的课程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予以安排,给予高度的重视,应将学生的学习观转到“社会承认的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学过什么”上来,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在旅游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

注 释

①王鹏飞,傅 桦.日本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以立教大学旅游学部为例.旅游学刊和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参考文献:

[1]蔡靖方,文 超,邓莹莹.旅游高等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新思路[J]华中师范大学.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2]王 越.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等旅游专业人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5

[3]卢华语.关于高校旅游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几个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旅游学科建设与旅游教育增刊.1999.10

[4]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旅游学刊.2004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篇4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 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旅游理论教育, 更需要旅游实践的训练,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既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保证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 当今旅游业发展形势的需要

从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来,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公报, 到2010年末, 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 (专业) 的普通高等院校967所, 在校生59.61万人, 高等旅游教育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培养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但是,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在内容、目能, 旅游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旅游教育应把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 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 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 旅游产业服务意识的需要

旅游行业属于服务型行业, 从业人员一方面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更强调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 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要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服务意识的最佳时间就是学生接受旅游理论知识和学习服务技能的时候, 通过实践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三)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虽然目前全国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非常多, 但师资力量非常缺乏, 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专业转行的, 他们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掌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 在教学上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设计方面, 实践教学内容占的比重很小。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开阔视野, 也能够提高工作能力、巩固和扩展已学的理论知识,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度应用性, 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包括三部分:景点、景区的实践考察、室内的模拟实践教学和旅游企事业单

(一) 实践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实践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目标不明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未制定独立的实践教育教学计划。在专业教学计划中, 只以专业方向确定实践内容、规定实践教育的学时、学分, 未明确每项实习的目的和实践活动设计是否可以实现培养目标。其次实践教学时间偏少。1998年国家教育部明确将旅游专业目录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 一些教学管理者在课程设置中过分注重于管理课程, 其中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总学分的比重大, 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非常小。很多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在某个岗位上实践很短的时间, 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再次实践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饭店实习较长, 导游、旅行社、景区实习时间较短;另一方面表现为实践岗位结构不合理, 如饭店实习, 学生在一个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 很少有机会进行管理实习或换岗实习, 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实习时间安排不科学。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毕业前夕安排专业实习, 大多数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忙于考研、考证或找工作, 使实习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二) 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设施严重缺乏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但由于条件所限, 旅游管理专业室内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 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有些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 在不断增加旅游专业经费投入, 建立了专业模拟实训室, 但模拟实训室的设施与真正的客房、餐厅和吧台等相比, 设施设备缺乏规范, 难以开展仿真式的体验性实践教学。由于缺乏配套的实践教学设施, 学生必须的旅游规划设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形体等综合技能的培训在许多高校缺失。

(三) 学校重视不够, 缺乏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长期以来, 由于对实践教学在旅游教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适于学生训练的校外实习基地, 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及同学自己联系, 缺少稳定性和可控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和实习单位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缺乏共同利益。学校以教育学生为目的, 考虑的是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所等资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让学生尽快适应行业和社会, 提高就业率。实习单位以赢利为目的, 追求经济利益, 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 希望学校能在旅游接待旺季提供具备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实习学生补充其人手的不足。二是由于一些旅游企业, 尤其是旅游饭店在接受实习学生时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 那些如身高、外形、语言等方面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在旅游饭店实习。

(四) 师资力量薄弱, 教材建设滞后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地方高校中发展迅速, 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一些从事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改行加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队伍中, 由于这些教师多是半路出家, 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轻视实践教学, 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现阶段, 虽然各地方高校也招聘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来充实教师队伍, 但他们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 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 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在短期内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

旅游管理方面的教材很多, 但实用性的教材不多。首先许多专业基础课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 教材内容大多是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 甚至教材中的案例都与旅游学科无关, 这些教材理论性较强, 专业实践性较弱。其次一些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不同课程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如餐厅、客房、前厅所共有的管理知识在三门课程的教材中重复出现, 增加学生的课时, 挤压学生的自我学习时间。旅游学科是一个实证性非常强的学科, 教材内容应反映旅游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最新动态。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规范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的用人特点来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旅游教育以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知识活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旅游业发展变化的需要, 具有创新精神, 同时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其次在对旅游市场专业人才需求和课程特点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 规范实践教学体系。旅游院校必须明确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定位, 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尽可能利用学校及周边优势资源, 开设特色、对口专业或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切实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开设的课程综合性和专门性相统一, 专业性课程和基础性课程相统一, 学生能力培养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再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要做到明确要求、系统安排、分段实施。教师事先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书、目标任务书和其他相应实习材料, 对学生需要达到的素质、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出详尽的计划。最后在实习单位选择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支持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今后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实习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实习单位。

(二) 加强校企合作, 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高校应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设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

高校应主动寻求实习单位, 全方位地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 帮助实习单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为实习单位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实现与旅游企业单位的长期合作, 高校应选择档次较高、管理规范、信誉较高的实习单位, 进行较深层面协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要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 学校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 调整专业方向, 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企业要逐渐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 弥补校内实践设备和场所的不足, 而且能够使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过程, 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 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 运用多种形式, 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改进实践教学以往的“从属地位模式”和“集中模式”, 实践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旅游季节和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首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与社会同步发展, 对行业信息及时了解。学生走出去有目的地参观著名的旅游企业, 了解企业运转情况, 开阔学生眼界, 为毕业实习做思想上的准备。课程教学中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 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业认知、职业意识。其次丰富实践教育内容, 改变以往的实践教育内容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训练。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习惯, 如职业着装、礼仪习惯、言谈举止、服务理念等。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服务技能, 即饭店服务、旅行社服务、导游服务、景区服务等技能。三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组织学生赴国内著名景区考察, 要求他们写出旅游行业调查报告, 培养交际公关、调查分析能力;吸纳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旅游规划 (策划) 项目, 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意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进入旅游企业服务或从事兼职工作, 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

(四)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是指为学生提供模拟现实环境的各种实训室和教学场所, 通过采用先进的实验设备、科学的教学模拟软件、先进的技术手段, 建立与旅游企业相近的仿真职业环境。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等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训基地, 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 各学校应加大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 以缓解校内实践教学的瓶颈。这些实训基地配合主干课程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接受正规的旅游企业操作训练, 同时又能感受到旅游企业的氛围,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业素质打下基础。另外, 要求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设施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旅游院校实践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一是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外出进修, 到全国知名的酒店、大型旅行社或5A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二是要求教师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为“反哺”课堂教学提供更有价值的素材与积累。在不断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 还可聘请旅游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 以便将旅游企业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前进入课堂, 从而提高实践效果。另外, 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对实践教学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适合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 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创设出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 能够帮助学生对旅游资源、酒店环境、服务工具等获得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同时, 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课件能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感官, 让他们集中精力, 积极思维, 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知识。

总之, 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 进而影响就业状况, 面对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和不断增加的学生就业压力, 高等旅游院校要顺应旅游业发展规律, 把握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以满足旅游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旅游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 主要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 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运用多种形式, 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问题,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0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 (2011-11-1) .http://www.cnta.gov.cn/html/2011-11/2011-11-1-9-50-68041.html

[2]杨音南, 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 2009 (3) :98-100

[3]徐静, 董笑梅.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前沿, 2006 (2) :89-92

[4]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7) :23-25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 篇5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双语教学的开展牵涉到许多方面的变革。

通过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要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开展双语教学,应从学科遴选、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主要环节着手。

一、双语学科的遴选标准

与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印度等双语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还欠缺双语教学的环境支撑。

如果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所有学科完全以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学生势必会由于语言能力的欠缺造成理解或思维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因此,从我国学生外语水平的实际出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利用第二语言作为媒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选定几门学科进行双语教学[2]。

21世纪的旅游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因此,从旅游人才培养和双语教学的目标出发,首先,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应当是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

应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弥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某些学科知识体系的不足。

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对旅游经济的研究目前较多着眼于发展战略、开发规划、产业政策及微观管理等方面,对旅游经济分析、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以及会展旅游、生态旅游、分时度假、经济型酒店、主题公园等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因此,研究这些领域的学科应借助双语教学,帮助学生以语言为媒介,更直接、更及时地把握全球旅游发展态势,同时借助这一国际化平台,培养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思考问题,通过借鉴他国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经济发展对策[3]。

其次,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应是介绍外国文化及其思维模式的学科,以此作为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旅游业是涉外性较强的产业,作为旅游接待国家(地区),应当既充分及时地掌握主要客源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以更有效地进行旅游规划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又掌握其他旅游接待国家(地区)的发展状况,知己知彼,以取得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和优势地位。

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还应是密切结合旅游实践的学科,通过双语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导游业务、旅游服务、前台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等学科中开展双语教学,既能够增加学生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有机会在社会实践和实习中进行实训演练。

在选定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旅游学科的同时,还要注意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处理好双语教学学科和其他旅游专业学科之间的衔接,以保证整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高校旅游专业 篇6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旅游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旅游教学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教学方法滞后等现象。很多高校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迅速提高我国旅游教学水平,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研究;方法

一、旅游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从该专业设立角度而言,由于绝大多数脱胎于基础性学科,因此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不分课型、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一律采用单纯地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另外,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适合旅游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不能全面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理论、轻实践

只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所谓的应用性学科变得有名无实。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专业教育中涉及大量实际操作性内容,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才能掌握,仅仅靠听是不够的。

2.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的旅游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较为缺乏,很多专业教师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较少,实践经验更是缺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管理自信心的确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绝大多数是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在这种变幻无常的对客服务中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极为必要的基本素质。而传统教育中主要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笔者在认真结语传统授课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在教学中多以课堂教授为主。但要力戒满堂灌的授课方法,而宜采取启发式教学。

2.大部分的专业课和某些基础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考虑多采取以下方法:

(1)换位式教学。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形式上的主导,教师则是幕后总导演。

(2)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兩部分。校内情景式教学是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将学生与教师置身于虚拟情景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如“导游业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像等辅助性教学手段,使学生面对相关画面进行景点、景区讲解;校外情景式教学则是在实景中,或以教师为主,或以实景中讲解人员为主,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调动自身潜能。

(3)角色渐进法。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角色意识,要能够做到在短时间内尽快进入规定的角色,以便为接受服务者提供满意的服务。“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瞄业务”、“旅游外语”等课程都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4)动态式教学方法。动态式教学方法,从形式上看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但实际上,教师仍然是教学中的组织者、评判员和调度员,既要把握节奏、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又要适时地指出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仍然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角。

3.实习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教学方法可有以下几种:

(1)校内实习方法。利用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如实验酒吧、客房、餐厅、导游等。

(2)假期实习。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实习。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企业联系,可为学生自己毕业后选择职业奠定基础。

(3)校外企业实习。学校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轮流去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实际,积累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教学方法关系着教学质量,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完善,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教学改革,作一名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张胜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02).

[2]李娜.从体验式教学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职教论坛.2010(17) .

[3]陈宝霞.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教学改革初探.教育与职业.2010(17).

高校旅游专业 篇7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学习期间,学生需要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为鲜明的教学特色。首先,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教学实践性特点,对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专业课程的性质所决定。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多项教学内容,尤其像酒店管理学、酒店餐饮学、旅游市场营销、景点规划与管理这些课程,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水平。因此,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专业教学中包括一定的旅游行业调查和旅游企业调查业务实习内容。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一名优秀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对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内容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知识。再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具有完整性。随着专业教学的不断发展,该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内容,相关教学工作通常是在这个框架之下完成的。然而,因为框架的限制,专业教学很难与当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实现有效的融合,这对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弊端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对该专业并未形成准确的专业定位和应有的重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属于高校管理专业的二级专业,甚至有高校是在历史系、地理系下扩展了旅游管理专业。因此无论是在师资力量、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设备投入等方面,旅游管理专业都处于弱势。

在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很多院校一味的模仿其他学校和省份的课程开办模式。没有充分尊重学校本身的教学氛围和特点,也忽略了当地旅游管理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当前旅游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甚至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尚未能够形成规范化、确定性的教学计划,专业结构的知识框架难以与实际的市场需求相互匹配。比如,部分院校注重追求专业知识的广度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精度;很多学校缺乏校企合作,专业课程与学生的实习岗位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另外,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对课程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尊重该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理论教学占据了较大的课程比重,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就要充分尊重旅游专业教学的特点,形成独特、准确的专业教学体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教学改革工作需要充分尊重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类别分成不同的模块,对学生展开侧重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向学生阐释相应的侧重点及主要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教学实训体系。使理论课程为实践课程服务。比如在CTRST教学模式之下,将实训教学分为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个部分,有效的实现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实习主要根据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情况进行,主要包括旅游专业基本服务和技能知识实习等;认识实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展开,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认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生产实习属于实地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存在哪些不足,并作出诊断性的调整;毕业实习主要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自建实训基地两种途径进行。

另外,高校应该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将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旅游项目的研究和管理过程,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达成互利互惠。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培训,实现教师理论教育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重提高。教师应该主动到一些优秀的旅游企业或学生的实习岗位了解当前的旅游管理岗位需求,并对理论教学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制定更加完善、规范化的专业教学计划。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课程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文中提出相关分析和建议,希望为同行教学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旅游经济产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能力,使人才素质与行业要求相适应,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必然采取的措施,文中重点分析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对应性措施。

关键词:专业特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基于学科专业特色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改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44-146.

[2]王垒,李开宇,郭静花等.基于专业实习与就业调研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改研究[J].科教导刊,2014,(34):69-70.

高校旅游专业 篇8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ESP的含义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缩略词, 即专业用途英语教育, 是与普通用途英语教育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相对而言的,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学者Dudley-Evans将其特征总结如下:ESP充分利用了基础性方法论和专业实践活动, 在语法、词汇、记录、学习、论述、文风上具有自身特征;它在特殊的教学情境下, 使用完全不同于普通英语EGP的方法论, 适用于在较高级研究机构或职场工作的成年学生, 也可适用于中级学习者,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2]。高校旅游英语教育属于ESP范畴, 在培养高校人才时要注意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的区别, 并有所侧重。但是,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育尚存很多不足,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单一、课堂教学手段和效果不够理想, 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等。因此, 有必要对EPS培养模式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等三方面进行改革。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ESP改革的目标定位

ESP包括学术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和职业英语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或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 。前者重视理论讲解, 旨在培养学生熟练阅读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撰写英文论文, 并与外国学者进行口语交流;后者重视实践运用, 旨在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英语完成与职业相关的各项任务, 如组织、沟通、交流等, 也涉及求职、应聘等内容[3]。有鉴于此,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ESP教改目标宜定位如下。

一方面, 高校旅游英语教改要以培养旅游优秀人才为目标, 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习惯。根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该宗旨, 高校旅游英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从培养单一知识型人才向综合素质型人才转变, 即融传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能力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于一体。

另一方面, 高校旅游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 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高校是旅游英语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 但是这种优秀应该与“实用”相兼容, 即:基于不同人才规格来设计课程内容, 根据职场要求来进行实训和考核。旅游产业的关联性、服务性都很强, 人才市场需求标准是多元化的、动态的, 高校专业英语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构建内容丰富、涉猎广泛的课程体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由选择课程、自我设计发展方向。当然, 实现这一目标, 不仅需要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还需要以师资配备和教学设备为支撑[4]。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ESP改革的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育可以分成两大类别:基础英语 (EGP) 和专业英语 (ESP) 。基础英语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与运用能力, 而专业英语包括学术英语、职场英语, 旨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产业特征、跟踪学术动态, 或者训练其如何与客户进行意见沟通、提供满意服务。因此, 课程体系改革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注重基础英语教育中的读写训练

传统的旅游英语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没有重视读写能力。这种课程设置, 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口语能力差, 普遍是哑巴英语, 在师资、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只好抓重点。然而, 这种只抓重点、不抓两点的做法是错误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把听说训练和读写训练放在同等地位, 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方面作相应调整。例如:根据学生读写基础的优劣, 适度增加课堂读写训练或课后读写作业, 并时时测评作为平时成绩;鼓励学生有声阅读、有情阅读, 讲解不同文章的文体与布局, 训练学生正确地撰写文章、翻译文章。

(二) 构建专业英语教育的多元化体系

传统的旅游英语课程体系突出接待服务英语, 如:饭店英语、旅行社英语等, 忽视对专业文献、文学艺术、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时政新闻等领域的涉猎与探讨。这种课程设置, 实际上使专业英语囿于职场服务英语, 忽视了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就是要构建起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去除课程设置单一浅显的弊端, 以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为目标, 着力补充现行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中缺失的知识, 如:旅游专业文献导读、公司业务流程中的公文写作与报表填写、旅游信息化与科技化的资讯介绍、中西方文化比较分析、英美 (乃至欧洲) 社会发展简史、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等。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ESP改革的课堂教学方法

如果说课程体系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教学方法就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际上是对传统的课程文本和呈现方式提出了重新筛选、剪裁、呈现和传授的挑战。

教学方法的采用总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就听读训练而言, 可以在听力课上适当抽出几个课时讲解语音知识, 介绍单词基础发音、句子连读时的变音现象, 分析语音语调变化所反映的情感起落, 鼓励学生有声阅读、模仿发音, 从熟悉听自己发声、快读起步, 到准确听别人发声、快读。就写译训练而言, 可以口语课穿插介绍文章的布局和风格, 鼓励学生常写作常翻译, 从设计自己口头作文的提纲开始, 到分析他人口头演讲的基本脉络。

教学方法的提高离不开科技与信息手段的运用。因此, 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是教师应达到的起码要求, 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体验式教学的思想。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 以音乐为媒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宜以音乐为媒介, 来引导学生去感知英语的魅力。例如, 教唱《Pretty Boy》、《Bressanone》等流行歌曲, 如果学生喜爱其欢快的节奏、适中的语速, 那么他们为了跟上节拍就会积极学习和运用语音的连读、弱化、省略等技巧。教师亦可尝试教读配乐的诗歌、散文和新闻, 让学生感知变化句型、词汇、腔调的必要性, 体会文字是如何宣泄情感、阐述思想的, 严格要求他们有声阅读、有情阅读。

(二) 以模拟模仿为手段, 开展情境教学

缺乏生动逼真、高频出现的语言环境是英语教育的掣肘, 因此本文推荐以模拟场景、模仿发音为手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例如:在讲授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时,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与经典电影中的明星一较演技, 或是模仿名人演讲。在讲《酒店英语》、《旅行社英语》等服务英语时, 讲解核心词汇、重要句型、背景介绍, 学生以两人为单位自由组合, 课后背诵、练习场景对白, 在课上被随机抽查进行小组表演。

(三) 以广泛参与为特征, 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鉴于课堂讨论的气氛不热烈, 学生兴趣和会话水平不同, 教师可设置不同层次话题、变换不同类别话题, 提供高、中、低三个层次和兼顾男女性别差异的观点, 涉猎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经济等领域。

恰如Hutchinson所说, ESP与EGP“在理论上差别甚微, 在实践中差距甚大”。高校开展ESP教育改革是现实之需, 也是必然趋势。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视角出发, 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等三方面深入探讨了ESP的培养模式, 希望能有益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ony.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 proach[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Hutchinson, Tom&Waters,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梁玥琳.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9, (3) .

高校旅游专业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教学法

自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被引进我国以来, 已经在部分高等学校的M B A教育中备受关注, 但在本科教育中应用还不十分普遍, 甚至有学者认为本科生在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推行案例教学。事实上,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所具备的应用性、创新性等特点, 单靠纯理论教学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 适合了旅游教学改革的要求, 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环境, 提供进行分析的素材和机会, 通过大量案例学习, 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技能的训练, 使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 从而具有较高的素质。

1 基本理念

1.1 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

经过旅游教育的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 学术界对旅游教育的应用性基本形成了共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应具有3个重要特征:强烈的应用导向性;强调实际工作中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标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陈旧落后, 既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缺乏对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因而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学以致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由于旅游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处理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则灵活处理实际问题, 在团队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引进并强化案例教学。

1.2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要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一些地区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 宽广的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动手能力。随着市场保护壁垒的消失, 旅游企业将面临国际化的市场竞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是急需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懂得现代化经营管理,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中高级人才。为了使旅游管理学科的课程教学达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提高能力的“双赢”目标, 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双重能力 (对外的营销能力与对内的运作管理能力) 的需求趋势, 我们实行了不同于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四位一体化案例教学法”的探讨, 以推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1.3 在旅游本科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的需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并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际情况, 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研究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实践证明, 由于高校的本科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的感性认识, 因此这种案例教学法很难使学生达到整体能力 (调研、协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素质的提高, 也不可能使学生通过缺乏“鲜活性”与“现实性”的案例分析, 领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指导实践的切身感受 (成就感) 。有鉴于此, 我们探索的“四位一体化案例教学法”就是为弥补原案例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缺陷所进行的创新性研究。

2 模式的构建

“四位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确立和实践“四阶段、四结合”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有:“四阶段”是指针对管理学科实务性很强的特征, 可采取“以小型专题案例入手, 激发兴趣”, “用中型争议案例讨论, 活跃气氛”, “以综合描述案例分析, 拓展思维”, “联系实际自编案例, 解决问题”的“四步推进”的案例教学形式。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仿真模拟训练的过程,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其创新精神, 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是指:一是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 让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并分析讨论;二是指与举例讲解教学相结合, 教师应在上课前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 并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 带着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课堂听教师的案例讲解, 做到教学有的放矢;三是与角色扮演相结合, 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按指令扮演相应的角色, 模拟实际活动过程来体验管理过程和角色的感受, 获得相关管理实际的亲身经验体会;四是与实习教学相结合, 由于案例教学强调案例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企业产品以及企业的相关背景可以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身边发生的事实, 撰写实习案例报告, 增加了案例的鲜活性。而且学生更容易激起共鸣, 产生成就感, 从而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渴望, 激发学习的兴趣。

3 实施模式的关键策略

3.1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精心选择、编写案例, 并指导课堂讨论, 防止课堂讨论的气氛过于激烈或冷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参与进来, 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 在案例所描述的情境中, 充分体验案例角色, 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

3.2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进行简单的单项案例分析, 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案例讨论时, 可首先指定几名学生作“主题发言”, 发言者须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 然后其他同学对主题发言者提出问题, 或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此时教师应根据讨论的情况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引导辩论的深入。案例分析报告不要求一定得出标准的答案, 但在案例分析报告中必须有表述所得结论的思考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3 突出实践性的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没有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组织在干什么, 而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 得出自己的判断, 做出自己的决策,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 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张英华, 等.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32-33.

高校旅游专业 篇10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只是注重知识的讲述,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专业需要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使得学生的素质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一九七九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蓬勃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涨,目前我国已经有百所高校都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符

旅游行业是我国新生的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因为我国地域辽阔、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旅游行业所需求的是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相不符,人才市场对于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直接关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经济市场中一些旅游企业向高校反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毕业生走入旅游管理岗位之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岗位管理工作。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具备众多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较差。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而言,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熟练的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一些高校旅游专业而言,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最终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差异性很大,与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不符,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对于高校的剩余也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以上内容都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及时解决的严重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满足经济市场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掌握众多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的创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1]。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教育方面

1、促进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为九点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旅游规划等众多岗位。现阶段,人才市场对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高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以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主。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做好就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国画,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后面对就业岗位盲从、不知所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加强与经济市场中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高校可以聘请外界权威的教育人员在本校开设讲座,或者邀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深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解在岗位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众多问题,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相关教育人员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准,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亲身实践的机会,其中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旅游管理研究能力等众多方面。课程设计不能偏离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竞争现场、岗位工作模拟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环境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还可以将相关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旅游管理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活动引入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日后的就业岗位有更多的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旅旅游实践专项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校园步入到社会环境进行深入调查,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就业指导

以往高校教学中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对其常常财务忽略的态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走入了教育思想误区。就业指导可以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帮助学生理清就业思路,避免学生在日后求职之路走得太过于艰辛。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将学生就业指导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相联系,构建合理化、科学的高校旅游管理就业培训体系,应用海报、校园报纸、广播、讲座等众多形式,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宣传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掌握求知技能,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应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帮助自身累积社会经验,与日后的工作岗位近距离接触,弥补校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扩展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认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明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短浅的看重近期的利益,而是需要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就业标准,借用我国众多就业平台的优势,将自身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获得企业的认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想在毕业后快速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以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定就业方向,树立就业理想,并且为其奋斗,提升就业质量。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旅游行业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绩,该行业仍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良问题,使得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我国众多高校对此内容都需要进行深入反思,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改善措施,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发展,为旅游行业发展输入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高校旅游专业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一、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教育目的脱节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目的从长远来看,是为社会培养旅游管理人才,保证社会人才结构的平衡;从短期来看,是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却没有完全体现出教育目的。在认知实习中,大多数学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专业特征”为目的,实际上,从认知实习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大致的认知并且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规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后来的学习当中目的更明确,学习效果才会更明显。此外,大多数民办高校本身不具备给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的场地,课程实训的目的性也因此较弱,很多教师将书本内容的灌输当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脱节,是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

2.实践教学的结构性不强导致实践作用减弱

即使实践形式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单纯的参观教育无法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游管理专业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念一开始就没能树立起来。其次,在课程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片面的,实训仅能反应单元知识,对旅游管理职业的深层意义的教育甚少。再次,很多民办高校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面都存在缺失,仅仅靠学生自身的领悟力去获得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技能是不够的,大多数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总结实习经验而得出“工作辛苦”的结论,这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究其根本原因,学校没有在实践教学方面确定一个成体系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模式,实践教学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导性作用也因此减弱。

3.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不足

丰富的实践环境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未来职业的兴趣和信心,从实践环境中获得东西的多少,决定了学生职业准备的程度。虽然大多数民办高校都致力于与当地旅游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顶岗实习的机会,但很少有学校拥有专门的实践基地,对实践基地的发展建设投入也比较少,这直接导致三个不良的后果。第一,学生在认知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获得丰富的信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导致对职业理解和职业选择只能在“片面”的角度发展下去;第二,课程实训不能在模拟真实工作情境中进行,仅靠“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想象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兴趣大大减弱;第三,提供顶岗实习的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轮岗和高级实习的机会,直接削弱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在这样片面、兴趣不足、缺乏期望的实践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综合能力不足已成为定局。

4.实践教学评价缺失导致实践教学发展受限

对教学进行评价是促进教学发展,保证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主要方法,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也需要通过教学评价去发现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实践教学,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都忽视课对实践教学的评价,这使得实践教学逐渐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过程中最不受重视的一个环节,而恰恰这个环节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环境。对实践教学评价的缺失使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发展动力,尽管学校有意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却因为无从下手或者改革不够彻底而是实践教学始终不能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撒手锏”。

二、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民办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也相应缺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合适的实践指导,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是导致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目的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师资力量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改革的首要措施。

首先,民办高校应该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丰富教师的阅历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聘请国内外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民办高校应该倡导旅游专业的教师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堂实训,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视为一个整体,为学生设计结构性的实践内容,将课堂转化为工作环境,使课堂角色由“教师和学生”转化为“职场工作人员”,通过设计让学生必须通过实际考察和研究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发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必然联系。

2.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必经步骤,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践教学整体上的提升,除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民办高校还应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主要目的,在课堂实训教学中纳入校外实践,在业内实践中纳入业外实践,寻找各种可能的途径使教学实践结构更加完整,更符合旅游管理职业对学生能力的需要。

首先,民办高校应在校内成立实践教学中心,安排实践教学场所,让学生做旅游实践的模拟,校外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其次,应鼓励学生参加行业以外的实践,可以参加一些商业促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再次,在统一的实践教学基础上给学生自由安排自己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实习地点和场所,会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3.利用民办高校优势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头戏,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因为资金短缺,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但是,大多数民办高校属于集团型产业中的一部分,高校本身就与企业发展相联系,这是民办高校在办学中所具有的优势,这个优势可以被利用到实践基地建设上来。

首先,投入资金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这个基地建设不仅能够为本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还能够成为区域内其他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基地以及旅游、酒店等行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在学生放假期间,实践基地可以对外开放,以此形成经济效益,不仅能够解决学校本身的实践需求,还能够帮助集团产业盈利。其次,民办高校可以利用企业间的合作优势为学生争取固定的顶岗实习企业,通过“交换实习基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习企业中轮岗实习,进行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以此作为企业间互相交流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如能建立稳定的交换实习基地,则不仅学生的顶岗实习环境能够有所发展,学生就业也会更加容易,集团产业在人才储备方面也更具优势。

4.开发全面的实践课程评价方法

进行全面的实践课程评价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也是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首先,学校应对实践教学评价确定符合教学实际的、可观测的评价指标,以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和学生评价为指标,对教师进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方面的权重评价,通过专业的、客观的评定,综合整理课程评价中关于“教师教学”方面的结果;以职业技能获得和教师评价为指标,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作为“教学效果”方面的结果。其次,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等方式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学生评价能够从客观方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够直接获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态度和需要;教师评价则包括评价学生和评价自己两个方面。再次,将综合的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确定课程评价结果是否真实,然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方面的改革。

高校旅游专业 篇12

一、明确旅游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采取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的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旅游专业大学英语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为此, 听说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传统的大学外语教学普遍存在一个缺陷, 即“哑巴英语”。由于教材的编写较偏重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和学生过分注重追求四级通过率, 所以填鸭式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是比较普遍的。再加上缺少课堂内外的练习机会, 学生缺乏听说能力, 缺乏运用语言能力。以至于学生学了两年大学英语, 除了领了一个四级证书外, 却很难听懂别人的讲话, 也很难表达自己的思想。听说历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历届学生也普遍反应, 通过两年大学英语的学习, 他们的阅读能力已达到相当程度, 但听说能力的提高比较困难。因此, 我们提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采取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

二、努力构建重听说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大学英语课程, 保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

旅游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应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必修课部分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同等要求, 也就是高等院校教学大纲规定的《大学英语》课程。选修课开设旅游专门用途英语。英语可分为普通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 现在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仍然以普通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也就是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综合英语教学, 教材的内容侧重于文史方面的题材, 强调趣味性和情节性, 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 词汇基本上是通用词。专门用途英语强调的一个方面是从专业的需求出发, 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专门用途英语着重分析将来使用英语的场景, 以及此场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语言特点, 即将语言分析与学习者需求分析结合起来, 学生用什么就学什么, 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这种场景教学能训练学生的实用能力, 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 从现在的人才市场来看, 懂专业且具备相当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是就业市场的宠儿。而且,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外语能力的评估更趋理性化, 再不是简单地看应聘者是否有英语三级证、四级证或六级证, 而是根据企业对岗位的英语要求进行口试或笔试[1]。而旅游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 可以完整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起来, 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工具的目的, 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本质上符合高校旅游专业英语的培养目标, 并能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除了开设旅游英语选修课外, 在学分的设置上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规划,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其核心内容之一是, 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义务进修占总学分10%的英语听说科目。而对于旅游专业的非英语专业人才来说, 听说的比例应该大于10%。这样, 才能显示出他们本专业特点, 突出专业特色, 提高高校旅游人才的英语听说能力, 满足国际旅游市场的需要。

三、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为以计算机、

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Swain指出, 产生目标语言的输出活动可以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有意识地辨认语言上的一些问题, 使其注意更多有待发现的东西, 是激活巩固现存知识或产生新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2]。也就是说, 输出的重要作用可以比输入更加深入地促使学习者加工语言, 尝试满足交际需要的新的语言形式与结构。而我国大学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和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听说技能的有效训练, 这成了严重束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发展与提高的瓶颈。从第二语言习得的条件分析来看, 大量接触新的语言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接触多种真实语言的输入是语言学习者感知语言成分如何嵌入在语言和非语言语境中应用的重要途径;同时, 语言使用需要真正的实践机会;此外, 学好语言要有动机的驱动力[3]。尤其是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 构建真实的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表达他们想要说的话, 实现话轮的自然交互控制尤其重要。

计算机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国际互联网、校园网、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和MP3随身听等正是值得充分利用的促进语言习得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育辅助资源。一方面, 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从校园网, 互联网, 教学光盘上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听说材料,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己创设听说资源库。除此之外, 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网页、网络聊天、e-mail、elearning、调频电台、英语电影和英语沙龙等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这样,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个体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 多渠道地增加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发展机率, 有效地补救传统课堂听说教学时数不足和学习应用环境不良的缺陷, 实现教学资源立体化和个性化自主学习, 更有利于培养复合性人才。另一方面,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提供许多语言素材, 如时代背景、角色、形象、心理的活动等。这些真实的语料、优美的画面、标准的语音, 悠扬的音乐, 把抽象的语言信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更加深刻地体验言语交际的功能与情感。此外, 多媒体先进的技术还可以解决传统教学的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数字化的功能可以实现师生或生生的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口语对话, 讨论、协商等同步交互参与活动都可以在教师的监控下进行, 增加了学生开口的机会, 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性的不足;多媒体播放技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停顿反复, 分析琢磨语言理解问题;数字录音和复读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进行模仿跟读和语音对比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多媒体控制台的功能可以同步播放不同水平层次的听力材料, 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选择, 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人机对话的功能可以有助于消除某些学生说英语的恐惧心理, 增强开口说英语的自信心。综上所述,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环境, 从根本上摆脱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实现了语言综合运用的主动式和个性化教学, 为学生英语听说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利的教学平台, 是高校旅游专业人才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努力将现行的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变为以考核听说能力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

在考试方法上采用人机对话, 而不仅仅是笔试

一个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对于旅游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估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 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记录和座谈等多种形式, 以便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价和监控。终结性评估主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 要侧重于听说能力的考核。有条件的学校, 还可以采用人机对话进行听说运用能力的考核。这样, 不仅教师可以从考核结果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及时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 也是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从国际旅游教育发展来看, 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因此, 高校旅游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和其他专业一样对待。要明确旅游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努力构建重听说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大学英语课程;并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创设情景, 增加学生训练听说能力的机会;同时要构建相应的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这样, 才能保证院校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人才需求的成功对接。

参考文献

[1]周赣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素质教育论坛, 2006 (1)

[2]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Cook, G.etc.eds.Principles& Practicei nA ppliedL inguistics[C].Shanghai:S 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125-129

[3]赖彦:基于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整合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上一篇:扬州古运河下一篇:应用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