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类专业

2024-06-05

旅游服务类专业(共11篇)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1

如今, 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 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 催生了大量健康服务类电视节目。有权威调研显示, 71%的观众会关注健康类栏目, 他们更倾向于看到专业性强、有典型案例、与其他养生节目有所区分的健康服务类栏目。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 江苏体育休闲频道于2014年下半年推出了《健康新7点》——一档以专业医疗服务为导向、面向中老年及有需求群体的健康服务类电视栏目, 主要内容包括周一至周三播出的“健康大调查+健康指南针+健康帮帮团 (专家在线解答大家的提问) +健康大讲堂”, 周四播出的“健康帮帮团 (斌哥带你去看病) +健康指南针+健康帮帮团 (专家在线解答提问) +健康大讲堂”, 以及周五播出的“大专家门诊时间”, 周六、周日则是栏目精编版的播出时间。

一、当前健康服务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 节目播出时段欠佳, 覆盖率低

虽然目前我国电视荧屏上有林林总总一百多个健康服务类节目, 但是这些节目大多是在各电视台的地面频道播出, 播出时间多是在非黄金时段。一方面是由于各电视台和电视频道将黄金时段优先提供给新闻、综艺、电视剧等能够有效拉动收视率的节目类型,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健康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受众向来被锁定为老年群体, 于是按照老年人的收视习惯将节目安排在了白天播出。然而这种片面的传播方式带来了资源浪费, 使对医疗信息需求更为迫切的农村地区被进一步边缘化, 加重了医疗健康信息传播的不均衡性。

(二) 节目传播取向不当

健康服务类节目旨在传播健康信息, 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但健康类节目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 表现出了低俗化的倾向, 节目选题猎奇, 窥探他人隐私, 结论片面扭曲, 舆论导向错误。比如一些女性保养美容节目会片面夸大衰老对女性的危害, 很多针对“不孕不育”问题的节目会流露出“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等传统封建思想, 甚至会将节目的关注点放在媳妇不孕导致的家庭不和、婆媳矛盾等狗血情节上。负面的传播取向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对人们的健康观念造成了误导。

(三) 虚假医药类电视广告屡禁不止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打击虚假医药类广告, 但一些健康服务类节目中, 依然或明或暗地存在虚假医药类电视广告。这些广告“潜伏”在一些所谓专家、医生、患者真真假假的言辞中, 充分利用百姓病急乱投医的心理, 使用缺乏科学根据的承诺性语言过分夸大疗效, 延误了病人的治疗时机, 扰乱了医药市场。有权威数据显示, 由于虚假医药广告的误导, 我国每年吃错药的患者接近250万人。虚假医药广告正在成为威胁百姓健康的一大社会“毒瘤”。

二、以《健康新7点》为例看健康服务类电视栏目发展态势

针对目前健康服务类栏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新7点》栏目在制作之初就有的放矢, 扬长避短, 致力于将节目打造成一档专业、权威、优质、实用的健康服务类栏目。

(一) 提高专业化程度

栏目创建伊始, 制作团队确定了《健康新7点》的节目核心——专注医疗, 服务大众。“走进三甲医院, 龙斌带您去看病。”为了树立公信力, 栏目将南京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作为重点, 在受众心中树立了节目专业、权威的形象。

每周一期的访谈中, 栏目请来了全国知名专家, 比如鼓楼医院副院长胡雅丽, 她是全国用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的第一人。一些专家指明只上《健康新7点》节目, 这是对节目公信力的认可。

(二) 增加实用性内容

2015年, 《健康新7点》偏重于专业医疗。从2016年开始, 栏目在选题策划上更多地从生活健康、保健、防御疾病的角度入手。比如2016年3月, 栏目围绕女性健康做了一系列节目, 《怀孕之前, 准备些什么》《高跟鞋的危害》《女生必须知道的月经那些事》等。4月, 围绕春季过敏话题, 做了《春天皮肤保养小秘诀》《眼睛疲劳, 眼药水怎么选》《身上的小疹子怎么分辨》等。6月, 做了《怎么让宝宝长高》《考试前怎么吃》等话题。这些生活健康话题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和实用性, 有效拉动了节目收视。

(三) 丰富服务化手段

《健康新7点》是一档日播电视栏目, 设立了不少板块, 采用了多样表现形式, 比如主持人读报、专题节目、专家访谈。为了更好推广栏目、为观众服务, 除了电视节目的呈现, 栏目组也越来越重视开展线下活动。2015年《健康新7点》举办了21场“名医进社区”的社区推广活动。其中“名医进社区”讲座共17场——主持人和专家一起进社区, 给社区居民做健康讲座, 接受居民提问;社区义诊共4场——三甲医院内科、骨科、内分泌科的医生进入社区为居民义诊。

栏目还积极策划大型活动。今年4月1日, 栏目携手江苏广电总台合唱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地铁1号线, 共同举办地铁里的音乐快闪。活动视频在《健康新7点》微信号上首发, 2小时内阅读量达到了10万+。

通过这些努力, 栏目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从电视上高高在上的医疗专家转变为深入百姓身边望闻问切的健康知心人, 实现了栏目一心一意、千方百计为百姓健康服务的宗旨。

(四) 贯彻公益化理念

“健康帮帮团”是《健康新7点》的重点板块, 一周一期的公益帮扶节目凸显了栏目与其他医疗节目的差别。之前“健康帮帮团”板块的选题来源是栏目组比较头疼的事情, 因为之前节目影响力不大, 再加上患者需要全程出镜拍摄, 所以每一期的帮扶对象都是编导费心找来的。从今年开始, 栏目组每天热线不断, 有很多人想参加帮帮团板块, “健康帮帮团”的帮扶对象都是栏目组的热线观众。“健康帮帮团”与医院深入合作, 将医院的公益行动与节目联合。今年3月, 鼓楼医院帮扶听力残障儿童;5月, 江苏省人民医院“仁医行动”帮扶家庭困难的残疾孩子。这些节目使“健康帮帮团”立意更高。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2

关键词:新专标;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能力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117-02

201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其中旅游服务类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景区旅游与管理、旅游外语四个专业教学标准已被正式组织学习、研究和实施。2015年3月,导游服务专业教学标准正式下发。

新的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对于加强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除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较强的专业能力外,必须对新专标认真学习、研究,探索新专标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新的要求,进而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专业教学标准的能力,为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确保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一、具备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

1.旅游服务类专业实践技能

新专标规定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可见技能实训课(简称实训课)在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学中占的分量很重。能否上好实训课,是衡量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是否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上好实训课不仅要求教师有流利的讲授,更要求教师有正确的示范,这需要教师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必须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动作规范,娴熟、自如地完成操作示范。这是上好一节实训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的资本。同时,新专标要求专任教师每两年应有不少于两个月的旅游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因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既要掌握所教授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也要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具备酒店服务、导游、旅行社计调、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和工作经历,即定期去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走访实习实训基地,并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为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2.旅游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旅游服务类教师大多考取了导游员资格证书、餐饮、客房职业资格证书等,但真正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寥寥无几。在日常教学中,有过实际岗位从业经验的,在课堂上的驾驭和引领与其他没有从业经历的教师相比,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新专标中注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带着学生实际去景区(点)、酒店实训、顶岗实习等,同时教师本身的从业经验,要迅速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即职业与行业相结合对于中职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旅游服务类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旅游服务类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是指承担具体实践教学的相关能力,主要分为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新专标下,专业教师进行实训课教学时,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针对性的指导能力。教师不仅要能“做”,还要会“看”,要能一眼看出学生的毛病,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敏锐的观察力和针对性的指导能力,一方面来源于课下的勤学苦练。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积累经验,

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实践教学能力对每次课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多作总结和记录,提高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

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由于旅游服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加之旅游业发展瞬息万变,因而专业教师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自身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能力就更尤为重要。具体包括:

1.沟通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或反思,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知识和提升操作技能。应该与学生、家长和旅游行业专家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分析、讨论和反思其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学习评估以及教学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学术会议和行业会议,积极与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兄弟院校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就业。

2.社会协作能力

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开展行业调查、参观调研、实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需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学校同事保持良好协作关系;与其他职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自己的关注点延伸到给学生提供深造学习机会的场所;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旅游行业权威、旅游职业岗位群协会成员等各方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加学习机会,以此获得该领域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善于与旅游行业相关人员合作建立综合项目、课题研究等。

3.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也扮演着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角色。这就要求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论,并结合旅游服务类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和优化,解决旅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中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极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旅游业发展方向提供建议;积极参与旅游“产学研”合作。

4.创新能力

新专标要求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紧跟旅游业发展观念和技术,科学预测旅游业发展方向,创造旅游教学,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训活动。教师应积极参加旅游行业学术会议,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应积极进行企业调研,了解旅游企业的从业需要;应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最新的旅游理念、管理制度、素质要求、服务标准等;应积极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

5.终身学习能力

业界人士认为,旅游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随行业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更新。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与旅游业需求相契合。

三、具备最新的科技应用能力

作为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我们看到旅游的新变化,如新的渠道:携程网、E龙网;新的方式:自驾车旅游;新的景区:智慧旅游;新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在学校领域应用的局面,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它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 Internet 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微课教学等,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性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要想信息技术重塑课堂、重塑学生、重塑教师、重塑学校,我们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一定要坚定的走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路上。

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旅游业后备人才的中坚力量,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服务类专业方兴未艾、前途无量。作为旅游服务类专业的教师则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实施新专标,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企业情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职责。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地方政府逐步建立扶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将企业引进学校,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企业也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任务。在高职的各类专业中,旅游类专业,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的较早,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最容易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既有观念转变的问题,也有政策支持问题,更有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建立等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从企业方面看,由于近几年国内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经济环境发展稳定,国内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数量不断激增,给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带来很大缺口,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人才更为匮乏。因此,很多酒店和旅行社纷纷将目光瞄准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在校生,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其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供应。

从学校方面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接受企业真实环境的训练。此外,很多高职院校也在探索更深入的校企合作形式,如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培训师资、共建教材、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成立职教联盟等。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方式较为单一,深度不够。

单一的、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要进行更深度的合作,学校与企业双方都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学校方面,一些院校的教学条件还较为简陋,实训仪器不足或老化,这些都难以满足教学改革以及发展的需要。企业方面,由于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在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自己的生产效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

2、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就业率低,无法实现与企业的长期合作。

以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为例,首先,本专业的就业率低,学生虽然基本上都能够完成较长一段时间的企业顶岗实习,但在实习结束后,真正与企业签约,

实现就业的人数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职人才培方案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不均衡,学生与企业之间定位偏差,教育观念有待转变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3、对企业、学生及家长、学校缺乏有效激励与约束。

这是校企合作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校企之间的合作行为,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积极分子、先进部门,学校和企业要给予奖励,而对那些态度、行动不积极的个人和部门进行相应的惩罚。此外,国家也应制定出台一些措施,来引导和规范校企合作行为。

三、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创建途径

1、建立校企合作专业机构。

建立由旅游企业和旅游高职院校构成的旅游职教集团是校企长期、深度合作的机构保证。旅游职教集团还应细分具体的职能部门,包括专业建设委员会、职业培训委员会、技术服务委员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委员会、就业工作委员会。各机构进行专业分工,分别开展各领域内的校企合作。

2、对接行业企业需求。

旅游职业教育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相联,适应于行业企业对技术、人才和文化的需求。因此,要建立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对接行业企业的需求。调查企业需求,企业存在问题;分析院校如何借助师资、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优势资,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打造院校服务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保障机制。

3、提升服务行业企业能力。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要提升服务于行业企业的能力,应从人才培养模式、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进行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手段和人才培养评价等几方面都要以提升服务于行业企业的能力为导向。在文化传承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精髓,运用到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

4、进行机制体制创新。

首先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效益,促进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其次,从国家到地方,应该成立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研究和制定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措施、规划,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持;指导和落实校企合作方面的各项工作;监督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情况;建立奖惩机制。第三,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要主动承担校企合作的责任,打造校企合作核心竞争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校企深度合作贡献更大力量。

旅游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篇4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近年来的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诸多矛盾,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亟需明确主要矛盾,因时制宜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当前毕业生就业状况,设身处地选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力提高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旅游管理类专业始建于,专业学生在京津冀地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就业率、社会声誉都不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京津冀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院校、学系与旅游、酒店行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办学活力不足。

2.学院对本专业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院作为河北省属冶金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以工科为主的专业发展思路下,学院对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经费投入很不够。校内实训室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主干课程改革的进度;专业教师引进不足,旨在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在职培训或下企业锻炼严重不足,导致师资数量不够或教师能力不匹配。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星级酒店和社会(餐饮)酒楼、旅行社以及相关服务业。近年来的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的矛盾主要有:

1.企业需要经验丰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而我院毕业生虽然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知识教育,往往不具备工作经验和技能,在就业初期,往往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虚心学习基本技能,表现为“高不成低不就”,难以尽快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2.企业需要自身素质较高,具有较好的礼仪、公关、理财和文字能力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协调型人才,而我院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生活条件优越,动手能力不高,个别甚至不注意一般的礼貌和礼仪,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尽管具备学历,却难以尽快胜任管理岗位。

3.企业需要能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员工,但在实际工作中择优选拔,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锻炼、考察过程,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毕业生毕业后首先面临生存压力,毕业后如不能解决吃住问题,只能回农村老家。因此,他们需要尽快找到待遇较好,能安身立命的归宿。

学生毕业后往往按照生存、就业、发展的程序“分三步走”进入社会。毕业初期面临在社会上生存立足的考验,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很难选择到自己志愿的“对口专业”就业,往往先在有利于解决生存的餐饮服务、酒店服务或者相近的推销行当初步就业,以解决食宿问题。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部分毕业生往往“骑着驴找马”,再跳槽到“专业对口”单位工作,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不能尽快在相关专业就业的学生,不能获得专业优势,今后的发展往往受到制约。

鉴于以上现状,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深化旅游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提高该专业高职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高职教育成才观和面向需求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我院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生源状况比较复杂,有普招、有对口还有单招,招生来源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很大,这就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讲诚信、肯负责、有爱心的品质,成为合格适用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把旅游管理类专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对旅游、酒店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对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引导专业教师加强对京津冀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从市场和学生需求出发,突出高职教育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

专业要以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设置,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确保与旅游酒店行业需求相适应。以往的成功经验是: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越具体,岗位针对性越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越受企业欢迎,就业情况就越好。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教学内容。为便于就业,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把专业主干课程,和实习内容相结合,学好学透,缩短毕业生就业初期阶段。适当增设与旅游酒店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传统与民族习俗以及道教、佛教文化常识,文物知识和服饰美学、珠玉鉴赏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2)加强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锻炼和提高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重视实习阶段的教学与管理,合理选择适宜的实习基地,尽量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具有较好指导能力、合作灵活的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全程跟踪,有目的地指导实习,解决实习中出现的教学矛盾和问题。在实习期间,要组织学生定期交流实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将优秀的报告或心得材料汇总整理、存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总结能力,也便于互相学习、借鉴交流。

(3)把课程设置和考取证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在每年考证前专门设立“考证辅导周”,组织有关老师集中辅导学生准备考证。这样既方便学生考取证书,又避免学生为考证集中“逃课”。

(4)深化校企合作。组织酒店、旅行社等相关单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骨干进入课堂参与教学、辅导,开办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研究,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打工”,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和见识,开阔视野,增强职业兴趣,为正常就业提早奠定基础。

(5)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扭转中学教育中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鼓励和锻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建议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信息量,锻炼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鼓励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渠道搜集材料,分组辩论,展览观摩等方式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也可以通过组织拓展训练、集体比赛项目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5

摘要:在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的背景下,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表现出高度复杂性、紧密关联性、高强度性和易变性的特点,要求高校应重视对旅游专业人才情商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提高学生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高校实现旅游专业情商教育上述两个目标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对情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将其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以人际关系能力和情绪管理为核心完善情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情商水平、将专业实习作为情商教育评估的依据。

关键词: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专业教学;情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0-4

1.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特征

1.1 我国是否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的争论

大众旅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大众化旅游,即参加旅游的人已扩展到普通劳动大众,旅游不再是资产阶级的独享,成为普通大众人人可以拥有的权利,二是指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规范化旅游模式1。 张凌云(2002)认为从需求角度看, 大众旅游就是大众消费,即旅游成为一种普通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产品;从供给角度看, 大众旅游就是以普通大众为目标市场, 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消费得起的旅游产品2。从现实情况的角度看,我国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6900万人次,人均出游率已超过2次,提前实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到2015年,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的目标。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1.2 大众旅游时代对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个国家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后,旅游活动表现出大众参与性、全球普及型和规范标准化等特点3。具体就我国而言,旅游需求方面表现为旅游活动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普遍消费行为,参加旅游活动的旅游者数量越来越多且来自各社会阶层,旅游者的需求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国内旅游需求旺盛并已成为国民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供给方面则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包价旅游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其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表现出来的上述特征决定了现实中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度复杂性、紧密关联性、高强度性和多变性的特点4,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众旅游时代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情商要求

2.1 情商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1995 年,美国人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时代杂志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提出情商包含五种能力: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了解、疏导与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乐观人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并结论性的认为“情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5]。

由于旅游业是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业,尤其是在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服務与管理工作需要协调、处理与旅游者、上下游关联旅游企业、竞争者以及各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紧密关联性、高强度性以及多变性的等特点,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情商水平才能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上述特点。

2.2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工作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情商培育的要求

根据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理论,结合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实际特点,高校当前旅游专业人才的情商培育应当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沟通与协调、处理人际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由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和紧密关联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在大众旅游背景下,旅游工作的具有高度紧密关联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旅游从业者须与旅游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利益相关群体打交道,产业链条上每个环节的利益相关群体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旅游活动的成败,这必然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好与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在大众旅游时代下,旅游者在数量上呈几何式增长且旅游者需求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这决定了旅游工作的复杂性,但旅游供给方面则是简单的包价旅游产品,这造成了单一的旅游产品供给难以满足复杂的旅游者需求的结果,造成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旅游者日益增长且日渐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且相对落后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矛盾, 现实中的这种矛盾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要具有较强的与客人之间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能力,处理好与客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情绪管理能力,即:识别他人情绪并善于进行自我情绪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能够识别、诱导客人情绪并进行自我情绪的有效管理是旅游从业人员情商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旅游工作人员应当能够识别旅游者出现不良情绪的苗头,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其消极情绪,诱导旅游者积极情绪的产生。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者情绪爆发或遇到工作难题时,应当能够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通过恰当途径进行情绪宣泄,学会进行自我情绪有效管理和自我激励,避免出现自身心理失衡。

3.大众旅游时代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情商培育

3.1 提高对情商重要性的认识,将情商教育纳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对情商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转变专业教学理念。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更应具备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环境变化的心理素质。在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兴趣、信念、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倾向性,提高学生的情感效能,因此应提升学生的情商水平。提升学生的情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正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大特点6。 其次要将情商教育纳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将情商教育纳入其中,赋予情商教育与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促进情商教育的贯彻实施。

3.2 以人际关系能力培养和情绪管理作为核心完善情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情商教育最为核心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针对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在课程建设上,需要开发相关课程群,增设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合作以及公关技巧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将其作为旅游专业必修课程来进行管理,以生动具体的课程体系切实落实情商教育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时数,提高情景模拟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社会团队合作实践在情商课程教学中的比重。针对提高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要结合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开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角色差别,正确处理客我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掌握情绪发泄和自我心理调适与保护的方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3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情商水平

在情商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旅游专业教师的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旅游工作的情绪情感,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情商水平至关重要。首先由于旅游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理论教学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无法做好对学生的情商教育。对此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情商水平。“走出去”,即:校内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到旅游企业中挂职锻炼,增进对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培养对旅游工作的积极情感;“请进来”,即:将知名旅游企业中的优秀的服务和管理人员请到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互动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情商水平。其次要改变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形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利, 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选择自己的學习方向, 将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的动力7。

3.4 将旅游专业实习作为情商教育教学评估的载体

由于旅游专业特点的固有要求,高校一般会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到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进行为其半年时间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二是实习单位的非正式员工。实习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要求几乎与正式员工是一致的。顶岗实习学生同样要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同样要参加工作劳动并获得一定的实习补贴,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必然要与客人、上级领导和同事们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必然要遇到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承受并排解因工作和处理人际关系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半年时间顶岗实习的综合表现,可以作为高校评价学生情商水平和情商教学效果的依据,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改进自身在情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情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凌云.大众的“新旅游”还是新的“大众旅游”[J].旅游学刊,2002(6).

[3]克里斯·库伯等.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赖斌,杨丽娟.论情商培育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力[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7(1).

[5]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

[6]张立春.情绪智商理论与素质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6

针对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课堂教学反复琢磨、实践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几年来心有所得,将其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 我认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以下几个角色:

一、有效的合作学习规则制定者

在开学伊始,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 每组4至6人,采取就近原则分组,各组设组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秘书长、顾问等职务,大家在每一次学习任务中分工合作、各负其职,共同创造小组最好成绩,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使命感,同时让每个人从中获得最大的锻炼、发展。 当然,必须让小组明确如果小组内有一人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 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 组内小组长主要职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

二、合作技能的教授者、训练者

为更好地执行以上学习规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和训练。 教师要不断教他们学会尊重、 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在合作中进行关系的协调,取长补短,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故此,在实际授课中, 教师要不断表扬那些表现好的个人及小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 1) 会合作,但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从众;

( 2) 会交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 3) 会倾听,认真听;

( 4) 会评价 ,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学习规则。

三、合作学习的调控者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学习任务,任务下达后,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各组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 比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当即向学生说明学习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当学生在讨论别的话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制止并引导;教师还要特别关注那些“ 沉默”的学生和“ 冷场”的小组,给他们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去。

四、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制度的建立者

教师的评价要根据每个小组成员在自主学 习 、参与程度 、团结合作 、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把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合作小组集体、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和个人霸权主义。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7

这两类教材, 一类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 (第三版) [1]、中级导游员系列丛书《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一版[2] (以下简称“国家版”一和“国家版”二) 。一类是湖南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 (以下简称“湖南版”) 。它共有三种版本:分别是“初版本”, 即2002年出版, 2005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3], “再版本”即2007年9月出版的《导游语文》[4], “三版本”, 即2012年5月出版的《汉语言文学》[5]。“国家版”与“湖南版”篇章安排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 “湖南版”皆有“中国文学史”专章, 且份量居全书各章之首。以湖南“三版本”为例, “中国文学史简述”就有两章, 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之多。而“国家版”就完全没有这个内容。第二, “国家版”专门辟有“普通话语音知识”专章, 篇幅近全书的十分之一。“湖南版”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以上两点, 足以提醒我们:对导游人员资格准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素质和水平、技能和技巧?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编写者们的认识, 还是大相径庭的。基于此, 有必要谈谈该类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旅游

“国家版”《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的副标题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湖南版”《汉语言文学》与《导游语文》的副标题则是“湖南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笔者认为:不管“国家版”还是“湖南版”, 对该类教材编写目的的认识应该保持一致性:即服务旅游和导游资格考试。而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 与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根本区别, 就在于其指向有明确的专业性———导游。因而, 与其把为这类考试服务的教材命名为《汉语言文学》或《汉语言文学知识》, 不如旗帜鲜明地将其称为《导游汉语言文学》。这不光是一个命名的问题, 其深层次意义是: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中, 应以何者为主, 何者为辅的问题。教材既然是为导游资格考试编写的, 就应该旗帜鲜明地服务于旅游, 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与深入推动的文化旅游, 围绕旅游与文化旅游组织编写内容, 安排篇章, 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专才教育为主。

二、突出实用

突出实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直接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的知识, 一定要精讲, 不能遗漏。二是与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无直接关系的知识, 要大刀阔斧删除, 坚决舍弃。以“湖南版”的三种教材为例, “再版本”中有两章是很有实用性的:一是, 第三章“湖南文化”, 二是, 第六章“导游语言表达”。前者对深入推动湖南本土文化旅游, 意义重大。后者对导游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帮助不小。很可惜, 在“三版本”中, 竟被删除了。相反, “国家版”一字未提的“中国文学史”, 在湖南“三版本”中却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由“初版本”和“再版本”中的一章, 扩展至了两章。笔者认为, 除了专门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学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及有关专业文史工作者以外, 其他社会人员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学详尽的中国文学史。不用说从先秦到现当代的文学史头绪纷繁, 内容芜杂, 光是明朝一代诗歌, 就有台阁体、茶陵诗派, 前七子, 后七子, 唐宋派, 公安派, 竟陵派等等。而且, 所谓“文学史”, 湖南版基本上只是人名及作品名, 对其中很少部分作品也只加上了几句鉴定式的结论, 缺乏趣味性和旅游专业性。如果在旅游文学史的框架下有选择地编入影响大的与旅游景区有关的一流作家作品, 效果就会好得多。“再版本”的第一章“汉语言基础”较之“初版本”的第一章“汉语和现代汉语”, 增加了“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知识点, 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比较了差异, 特别是语音。全文虽然只有200来字, 但是, 这对湖南人提升普通话水平, 却很有实用价值。很可惜, 在“三版本”中, 也被删除了。

“初版本”和“三版本”都有专门的“写作”一章, 内容包括“写作的一般原则”和“各种文体写作”两部分。全章分别讲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前两种共占十分之一的篇幅, 应用文占十分之九的篇幅。应用文内容中有书信、请示和报告、通知和函、计划和总结、导游词等五大类, 其中“书信”一项, 讲了11种, 导游词只占了应用文的九分之一的篇幅。11种中, 除“一般书信”, “咨询信”, “求职信”、“电子邮件”四种与学习者个人的生活工作有较直接关系以外, 另外的七种, 都是旅游类专业学生不常用的。“湖南版”导游词知识只有“国家版” (二) 导游词内容的十七分之一的篇幅, 比较而言, “国家版” (二) 的实用性就要突出得多。

导游人员的工作, 一般要介绍景点大量的古诗词及书法名家用各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对联, 很有必要粗线条地学习书法史、书法名家简介及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书法艺术书体知识以及最重要的古汉语知识。因为旅游景点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较多的省略句、句子成分位置异常、词类活用等。可惜的是, 不论是“国家版”或“湖南版”, 这方面的内容均付阙如。

三、攻克难点

所谓难点, 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占据制高点地位的知识点, 是该领域的关键点。攻克了它, 就像棋局中下了一手妙招, 满盘皆活。让它卡了壳, 就会全局皆输。

以“湖南版” (三版本) 为例, 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二节是“文字”, 其中有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不写错别字”。怎样避免和纠正错别字呢?教材中只有这样一行短短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字形和意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应着重从字形和字义入手, 结合字音加以辨析”, 这41个字, 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何谓“表意文字”?“汉字字形和意义较为密切的联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看出?要讲清这些, 怎么也绕不开讲汉字的“造字法”———传统的所谓“六书”。“造字法”讲得比较深透, 错别字就可以大为减少。造字法就是这一节必须攻克的难点。例如“社会”的“社”, 为什么是“礻”旁而不是“衤”旁?“初中”的“初”, 为什么是“衤”旁而不是“礻”旁?掌握了造字法, 就可以举一反三、反四、反N, 避免系列的错别字。原来, 在文字学上, 今天称为“视旁”的“礻”, 是叫“祈旁”的, 凡从“礻”的字, 字义皆与鬼神迷信有关, 如神、祸、福、祥等。“社”的本义是土地神, 故从“礻”。而“衤”则是“衣”的变形, 偏旁为“衤”的字, 字义一般皆与针织、缝补、衣服有关。“初”的本义是“裁衣之始”, 所以, “初”应是“衤”旁。“国家版” (二) 的第一章“汉字与导游语言”就编入了造字法和甲骨文中的各类例字, 在攻克难点方面, 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湖南版” (三版本) 第六章“诗词对联常识”, 难点共有三处:第一“入派三声”之后, 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 (仄声字) 的识辨问题。第二, 近体诗中, 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第三, 何谓“平水韵”的问题。这三个难点, “三版本”也未能攻克。

先说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的识辨问题。湖南“三版本”第128面提了两条。第一条是:借助《辞源》、《汉语大辞典》、《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汉字古今音表》等工具书查检。但该条不太可行。因为前两种工具书卷帙浩繁、价格昂贵, 除图书馆馆藏, 一般人个人难以购置。后两种则稀少, 颇不容易寻访。而且即使拥有, 查检也太费时间。第二条是“粤、吴、闽、湘、赣等方言区至今仍保存着入声, 经过一定的学习, 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事”。该教材却将这一条大而化之, 缺乏操作性。实际上, 这个问题是近体诗格律知识中至关重要的头号难题。这个难题不能解决, 就无法谈平仄。陕西师大的郭芹纳所著《诗律》[6]一书中的第七节有专讲“入声识辨”的内容。一共讲了五种办法, 种种皆切实可行, 简单快捷, 且有严谨的科学性, 并附了不少学以致用的练习, 对编写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说“近体诗”中, 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这一问题, 湖南“三版本”不仅未能攻克难点, 而且有知识错误。该教材说:“一句之内, 平和仄要两个两个地隔开, 不要连平或连仄……平仄相间无非是两种形式: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教材在紧接其后介绍的四种基本句式中, 就自相矛盾了。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中, 就出现了连续“三平”和连续“三仄”, 按音步划分形成的“平—仄—仄”和“仄—平—平”连续“两仄”和连续“两平”。因此, 在近体诗中, 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不只一种, 而有两种。两两相隔只是其中的一种, 可称“间隔式”。而“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平—仄—仄”、“仄—平—平”式, 则是另一种。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周振甫先生, 在其相关著作中, 曾将它命名为“错综”式[7]。

然后说何谓“平水韵”?该教材未置一词, 只在讲近体诗押韵的相关规则时, 用一句话提了一下:“近体诗的押韵, 一般依照‘平水韵’”。在近体诗的阅读和当代传统诗词写作中, “平水韵”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类专业学生, 虽然无需自己创作近体诗, 但必须会欣赏、解说名胜古迹的传统诗歌, 以及古人的楹联。所以, 该类专业的学生应当熟悉平水韵。例如:贾岛的名作《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时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它究竟是怎么押韵的?不讲平水韵, 就无法理解。教材还有明显的错误说法:“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词对联这类作品时, 仍应按中古四声来掌握平仄……近体诗的押韵, 一般依照平水韵。”不讲平水韵, 就无法纠正该教材出现类似以上的错误。根据“中华诗词协会”的相关规定:允许“双轨制”。即我们今天创作近体诗, 是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平仄和《中华新韵》的;对坚持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 也不反对。只有在欣赏古典文学中的近体诗时, 才专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单轨制”。但是“双轨制”, 只是针对今人创作的, 而旅游类专业学生重在欣赏、解说而不在创作, 故特别要弄懂“平水韵”。

四、深入浅出

所谓“深入”, 就是要有学术水平, 解说精准。所谓“浅出”, 就是行文要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仍以“湖南版” (三版本) 为例, 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一节“汉语概说”中的第五个知识点叫“现代汉语的特点”。教材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得出了结论。但若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 在此之前, 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提示汉语最重要的特点———它属于“分析语”, 则更属高屋建瓴, 能提升教材的学术性, 即使之更“深入”。语言学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 语序则比较自由。如斯拉夫语系中的俄语, 拉丁语系里的英语等。另一类是分析语, 其主要特点是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 而不使用形态变化。汉语, 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分析语。这样, 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汉语和外语的比较去认知和掌握汉语的特点。

再说举例。“湖南版” (三版本) 在谈及“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的知识点中, 虽举例不少, 但都欠典范性, 更无趣味性。“深入”了, 但没有“浅出”。如果像陈蒲清、刘衍在《教学语法答疑》[8]一书中就同一问题举的案例:曾国藩修改幕僚的奏折, 将原文“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就要典范得多, 有趣得多。奏折原文表达的效果是“败军之将”, 改后的奏折表达的效果则是“百折不挠”。语序, 在写作和生活中, 就有如此神奇的表达魔力!在谈及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时, 指出其中之一是“量词十分丰富”。这一提法, 并不精准。汉语的量词除了十分“丰富”, 还十分“形象”, 具有很强的“描述性”和“文学性”。如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 描述西湖湖心亭的情景为:“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就很形象, 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对量词语法特点是揭示, 光提“丰富”, 就欠全面和深入。

“湖南版” (三版本) 第七章“风景名胜诗词曲选”中选了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在“赏析”中指出:“结尾两句, 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 构思新颖奇特, 借滔滔不绝的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 亲切而且深情, 有强烈的感染力。”这同样“深入”不够, 也未讲到点子上。因为这末尾两句真正的价值, 是在于它运用了“通感”:通过比喻的形式, 把人的不同的感觉进行沟通, 把抽象的“离情”转化为的滔滔不绝东流的万里长江, 可感可视, 形象生动。该章还选了李白的《塞下曲 (其一) 》, 对其中的颈联“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中“金鼓”一词的注释是“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鼗鼓、鼛鼓、晋鼓”, 有“浅出”不够之嫌。所谓“金”, 就是铜锣;所谓“鼓”, 就是战鼓;是古代军队作战时发号司令用的两种工具, 可译为“号令”。“随金鼓”, 即“听号令”之意, 就通俗得多。

编写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还应海纳百川和与时俱进。即编写教材成员要尽可能广泛地吸纳与文化旅游有关的多方面人才, 除旅游院校的资深教师, 多年从事旅游实践工作的专家, 还应有专业的文化研究工作者, 研究本土文化的, 电视台相关栏目的编导和主创人员, 如“湖湘讲堂”栏目的有关人员等。选入教材的内容既要紧扣旅游业, 也要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学术动态。

摘要:此文对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和湖南省旅游局分别组织编写的两类五种体例和内容各不相同的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进行分析比较, 获知该类教材存在诸多不足, 并阐述了对该类教材编写应遵循“服务旅游, 突出实用, 攻克难点, 深入浅出, 海纳百川, 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教材编写,服务旅游,突出实用,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兰英.汉语言文学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2]冯冬明.汉语言文学知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3]夏先培.汉语言文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

[4]屈中正.导游语文[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7.

[5]夏先培.汉语言文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2.

[6]郭芹纳.诗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4-146.

[7]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诗词[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178.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8

为了提升我省旅游本科专业办学水平, 我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探求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教育解困发展之路。

一、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及布点

我省现有旅游类本科专业四个, 专业方向设置齐全。旅游类专业本科院校已发展至全省除邢台、衡水之外的其他九个地级市, 合计24所本科院校。

随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成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及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新增办学院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增加, 我省旅游类及相关专业 (如历史、地理、中文、英语等专业) 本科院校申办酒店管理及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的意愿与速度明显加强。

因此为了避免其他旅游本科专业出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问题, 我省相关部门应强化新的旅游本科专业设置布点调研论证, 杜绝出现部分院校在未做充分论证, 在未了解市场需求及自身办学条件是否满足新专业教学组织需求的情况下, 单纯为了解决眼前的招生危机或者为了避免日后专业申报激烈难以成功而抢报快上新的旅游本科专业的情况发生。

我省有必要及早出台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对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发展作出科学规划, 也有必要将旅游类本科专业列为我省控制发展限报专业, 对每一项专业申办申请均需严格审核, 以更好地服务于河北旅游本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改革招生制度

1. 增加春季招生。

河北省应着手研究并适时开展针对以旅游专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的春季高考招生改革。其主要作用在于既增加了考生选择机会, 又增加了院校生源。

春季招生可主要采取订单班方式进行招生。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可从人才培养的初期就介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生培养采取“2+2+就业直通车”的方式, 即两年院校学习再加两年企业顶岗学习, 四年学习结束直接就在所签订单班的企业就业。

这样一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旅游职业人角色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选拔出真正热爱旅游行业、认同企业文化的优秀学子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储备人才。

2. 扩大秋季招生规模。

我省开设旅游专业专科层次的院校数量接近60所, 年度计划招生数量9000余人。我省专科生源院校基础好, 生源数量多, 专科生深造意愿强, 本科院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河北省旅游类本科专业培养资源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我省也并未对秋季专接本招生计划做限制性规定。但是从河北省每年专接本考试情况看, 我省旅游类本科专业专接本招生院校数量少, 且招生规模小。因考试招生院校近年来基本维持在两所院校 (唐山师范学院与石家庄学院) , 年招生计划约为50~55人, 招生院校少, 名额少, 竞争激烈, 使得不少有学习意愿的考生望而却步。

我省本科生年度计划招生规模仅占全部旅游专业各层次 (含研究生、本科、专科) 招生数量的13%左右, 相较全国近40%的平均值, 比例相差悬殊。

由此可见, 增加专接本招生计划, 鼓励开展专接本教育是解决我省旅游本科院校生源萎缩困境、增加办学规模的可行方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适度增加专业师资。

因我省旅游本科专业生师比与全国旅游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生师比差距过大, 且与教育部规定的“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 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的规定, 因此我省各旅游类本科专业院校应加大旅游专业师资的引进步伐, 特别是加大对旅游行业运营服务实务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过程中除了考虑学历学位因素, 还应对有无丰富的旅游行业背景、旅游行业从业经历如何、主要着力于哪些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服务旅游业的效果如何等进行全面考核。

2.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速度。

对旅游专业评估标准进行适度修订, 适当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核认定权重。鼓励教师, 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积极服务当地旅游业发展, 引导青年教师在旅游企业兼职服务, 挂职锻炼。通过兼职、挂职使得教师在行业实践中掌握大量一手资料, 以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 并促进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修订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避免“双证书”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的错误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应该既能胜任理论教学, 又能有效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实训, 鼓励专业教师获得更多旅游行业中、高级资格等级证书, 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挂职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

3.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深造, 为青年教师参加博士及博士后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访问学者进修活动, 支持教师参与学术研讨论坛。

为中青年教师搭建各类科研平台, 因为只有平台才能使得教师融入科研团队, 才能深入接触到各类高端前沿课题, 才能得到资深专家的指导, 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在科研攻关中获得显著提升。同时也可借助重大科研活动组建形成我们自己的旅游科研团队。

出台旅游科研激励制度, 制定科研奖励认定标准, 引导教师争取高级别科研立项, 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准科研成果。

4.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应强调教学环节在教师整体评价中的绝对核心地位。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比赛, 评选各级教学名师。对于教学能力突出、教改成果显著的教师应在职称评定及荣誉评定中优先考虑。

对于旅游专业师资而言, 因其专业性强、实践性突出,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够有效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需鼓励教师主持参与推动教学改革, 灵活高效组织教学, 鼓励教师建设专业精品课程, 引导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四、结合河北旅游业发展实际, 凝炼特色培养模式, 培育特色品牌专业

为了更好地整合河北省高等院校旅游类本科专业教育资源, 树立旅游本科教育的河北品牌, 扩大办学影响力, 应由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教育协会、省内外知名旅游企业、高校等多方共同组织评选出一批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模式新颖, 行业认可度高、服务河北旅游业发展能力好的河北省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骨干院校、品牌专业及人才培养基地。

虽然2012版本科专业名录中旅游管理类专业已包括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四个专业, 但并不意味着我省旅游本科专业仅限于围绕此四个专业。我省还鲜有院校申办专业目录之外的试办专业, 如果申请试办目录外专业难度过大, 也可以通过开设新的培养方向以彰显专业特色。

我省高校也应立足河北实际, 办学突出地方特色, 紧密结合地方人才培养需求, 尝试进行旅游行业高端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我省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新兴业态不断丰富我省旅游市场, 新的市场需求对我省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必然提出新要求, 如特别需要加强休闲旅游、节庆旅游、旅游工艺产品设计、旅游信息化、高端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

河北省旅游本科专业高校应及早在构建教师核心能力突出、专业性强、实践教学效果好、学生综合素质过硬的旅游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方面提出更多创新性的举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着眼于提高学生旅游行业核心从业能力, 需要关注学生培养的特色性和差异性, 特别是要强调不同院校学生在竞争力塑造方面的差异性。

五、提升专业影响力

1. 交流平台。

(1) 积极参与高端平台。我省高校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专业教授、副教授及年轻教师积极参与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举办的年会及中国旅游研究院举行的旅游科学年会这两项国内旅游高等教育最高级别科研学术教学交流论坛。同时应提升我省高校旅游师资在论坛上的参与程度, 应主动争取在论坛上交流科研及教研成果, 争取多作主题讲座, 充分利用高端交流平台学习交流, 展示河北高校旅游学科建设成果, 以期形成学术影响。

(2) 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河北高校应立足长远, 积极服务河北旅游高等教育及旅游学科发展, 应适时申请承办或发起举办各类全国性的旅游专业建设论坛及旅游学术研讨会, 通过连续承办会议, 为河北旅游学科发展提供稳定的交流平台, 可借助这些平台广泛邀请国内外旅游学科知名专家学者, 请这些专家发布旅游学科研究前沿热点问题, 指导我省旅游学科建设, 并借助这些平台培养推出我省旅游学科专家学者。

2. 开放办学。

(1) 积极主动承接各类各级政府委托课题。我省旅游本科院校应自觉服务于河北省旅游业发展需要,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力量支持全省旅游业发展。通过多名学者跨单位、跨行业联合研究, 为河北旅游业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建议对策, 做好河北旅游业发展的政府决策参谋, 为政府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2) 做好行业发展智囊。河北旅游本科高校还应做好产学结合, 积极服务旅游企业经营一线, 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为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难题, 与企业建立各种合作平台, 使各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发挥教师专业才能的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专业师资业务水平。通过教师服务行业主体, 树立行业影响。

(3) 扩大专业国际交流合作。自1998年河北省开设旅游本科专业以来, 我省旅游本科院校鲜有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而河北省旅游高等教育整体国际化程度偏低, 已落后于我省旅游业快速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省各旅游本科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需要, 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及学生情况, 从选派留学生、选派交换生、教师访问进修、邀请学者来访、引智引才、联合办学、学生国际化实习、学生国际化就业等多途径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六、多出标志性专业建设成果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9

关键词:改制,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发展研究

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是指以“推动旅游教育事业发展, 服务旅游业“为宗旨, 致力于旅游专业教材、旅游学术研究图书出版的专业性出版社。此类出版社在推动旅游教育事业发展, 繁荣旅游学术研究出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 如何继续保持这类出版社良好的发展势头, 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现阶段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一) 政策环境方面。

宏观政策层面, 政府为了彻底搞活出版社, 壮大一批优质的出版企业集团, 关停一批经济与社会效益不良的出版社, 进一步激发出版社发展的潜能,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大背景下, 出台了经营性出版社 (事业单位) 全部改制为企业的方针政策。这在制度层面使出版社由事业单位变为企业, 也断了一批经营不善的出版社再向政府伸手要钱的后路。原来的出版社经营不善, 会有上级主管部门给“托底”, 因此这类出版社自身搞好经营的动力不强。现在已经在政策层面使出版社“断奶”, 假如经营不善, 面临的只能是倒闭。

在微观政策环境方面, 出版社改制后, 会使出版社的上级主管部门转变对出版社的管理策略。转制会使上级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出版社的经济性, 有时甚至可能为出版社定过于高的经济指标。从而使出版社在微观政策环境方面也面临困境。

(二) 市场环境方面。

转制后, 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在市场上面临的竞争主体将增多。出版社改制为企业后, 众多的出版社都会在利润地驱使下, 积极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这将导致原本不涉及旅游教育出版的出版社, 特别是大型的出版集团开始涉足旅游教育出版。大型出版集团的资金优势、发行渠道优势、规模效应都将使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

市场中竞争群体的增多, 势必会影响到客户群体, 从而使客户群体对竞争群体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终, 能够满足客户群体要求的竞争群体 (出版社) 将在竞争中胜出, 这是市场竞争的规律。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的最大客户群体就是旅游院校和旅游院校的老师, 这将是今后市场竞争的焦点。他们的需求会从原先简单地教材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过度, 例如要求出版社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这对出版社来说, 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二、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自身的优势

(一) 多年经营在行业积累了一定的品牌优势。

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多年来一直专注与旅游教育, 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行业内人士对此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的品质普遍比较认可。

(二) 积累了一批专业的编辑队伍。

编辑在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出版社的发展, 离不开专业并且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这是出版社发展的根本。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依托原先的事业单位体制, 吸引并招收了一批素质相对比较高的人才, 经过多年的磨练, 这些人员已经成为了出版社的骨干他们也是出版社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 具有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发行渠道。

发行渠道建设在出版社发展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原先的事业单位体制下, 由于市场竞争相对比较弱, 因此使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能够在大社林立的市场环境中轻易建立一整套具有行业特色的独特的发行渠道, 在改制后, 这些发行渠道也是此类出版社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 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科研机构的联系比较紧密。

由于是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 有的出版社甚至还是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主管, 因此该类出版社在与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已经旅游科研机构方面的联系也比较紧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科研机构恰恰对此类行业性出版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专家可以是出版社的优秀作者, 他们对出版社的态度会影响出版社的客户群体 (主要是旅游类的院校以及院校的老师) 对出版社产品的选择。因此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科研机构联系比较紧密, 成为此类专业性出版社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有力砝码。

(五) 组织管理方面层级比较少, 决策比较灵活。

此类出版社一般规模不大, 因此出版社内部的管理层级比较少, 这将使此类出版社具有决策灵活的优势。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 此类出版社能够更有效地捕捉并传递市场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管理层级较多而带来的信息失真的情况, 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市场信息所出回应, 从而抢占竞争的先机。

(六) 积累了一批优质的作者资源。

作者永远出版的源头, 谁掌握了优质的作者资源, 谁就在今后的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凭借过去多年的积累, 已经具备了一批优质的作者资源, 因此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

三、转企改制后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自身的劣势

(一) 规模小、资金量不大, 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业务拓展。

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由于只做旅游领域, 因此规模普遍比较小, 资金量不大。转企改制后, 资金的短缺将导致此类出版社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业务拓展, 这就决定了此类出版社难以在短期内将规模迅速做大。

(二) 业务相对单一, 不具备拓展相关领域的经验。

由于过去仅仅局限与旅游教育领域, 导致此类出版社的业务范围相对单一, 改制后此类出版社如果要进行业务拓展, 进军其他领域, 将面临经验不足的困境。

(三) 对人才的吸引力减少, 难以继续引进高水平的人才。

转企改制后, 由于没有事业单位身份, 而且出版社由于规模较小缺乏独立用人权, 因此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将下降, 将导致出版社在今后的业务发展方面面临人才短缺的困难。

(四) 内部存在两种人员身份差异, 不利于员工团结和积极性的发挥。

现在出版社内部存在两类人员, 一类是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 另一类是出版社自己聘任的合同制人员。两类人员在待遇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即“同工不同酬”。转企改制后, 虽然有的出版社核销了原来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事业单位编制, 但因为“老人老办法”, 这类人员的工资待遇仍然高于出版社自己聘任的合同制人员, 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并没有消除。这种现象不利于员工的团结, 也不利于发挥出版社聘任的合同制人员的积极性。改制后, 出版社由于业务需要将大量聘任合同制人员, 如果“同工不同酬”现象得不到解决, 将不利于出版社的长期发展。

四、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转企改制后的发展思路

(一) 出版社的管理者应当时刻不忘出版社存在的社会意义。

转企改制后, 出版社虽然在性质上转变为企业, 但出版社的管理者已经出版社的上级主管部门, 应该时刻不忘出版社存在的社会意义, 即出版社是文化性的企业单位, 承担“出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这一责任也是出版社存在的终极意义。在追求经济效益时, 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片面强调经济效益, 而忽视出版社的社会价值, 否则出版社在今后的发展中势必失去发展方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

(二) 适度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合理吸纳资金。

改制后, 为了获得出版社发展必需的资金, 可以尝试性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合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出版社的发展, 可以优先考虑职工持股。这样既可以获得资金, 又可以将出版社的发展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 从而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 妥善处理两种身份人员的问题, 确保员工队伍的稳定与团结。

改制后, 为了员工队伍的稳定, 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必须妥善处理好两中身份人员的问题, 必须做到“以岗定酬”、“同工同酬”。

(四) 加强旅游学术出版, 以学术出版带动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学术研究历来是教材出版的前沿问题, 只有在学术中探讨成型的相关理论才可能写入教材。另一方面, 学术研究做好了, 可以为教材出版提供有力地支撑。因此, 改制后, 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加强旅游学术出版, 以学术出版带动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形成旅游学术出版与旅游教材出版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五) 利用自身优势, 为一线教师提供增值服务。

改制后, 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必须牢固地抓住一线教师, 这样才能够保持教材出版的稳定, 因为这些一线教师既是出版社的优秀作者, 也是决定是否选用出版社教材的人员。因此, 对于一线教师提出的一些增值服务需求, 出版社必须满足, 出版社应该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一线教师提供相关的帮助, 这样才能稳定出版社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

(六) 继续密切与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的关系。

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对于院校以及院校教师的影响力非常大, 因此旅游教育类专业出版社必须继续重视与这些机构的合作, 借助其影响力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

参考文献

[1]周百义.后转企时代出版社发展中需注意的五个问题.中国出版, 2009 (16) .[1]周百义.后转企时代出版社发展中需注意的五个问题.中国出版, 2009 (16) .

[2]陆银道.试论改制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发展之路.现代出版, 2010 (5) .[2]陆银道.试论改制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发展之路.现代出版, 2010 (5) .

[3]刘水.后转企时代中小型出版社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出版广角, 2010 (01) .[3]刘水.后转企时代中小型出版社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出版广角, 2010 (01) .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10

摘要: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率先提出了“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推动学校全面改革”的办学新思路,以长城旅游学院为案例,分析该校体育课程改革在扩大社会影响,推动全面改革,树立学校风范,开拓旅游市场四个方面的功能拓展,进一步论证体育对促进学校整体改革及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拓展功能;案例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41-03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龙头地位,长城旅游学院以“内拓潜能,外展形象”加以概括。“内拓潜能,外展形象”的核心在“拓展”两个字,在这里拓展包括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功能拓展,还包括总体改革的拓展,这种拓展在四个方面得到了表现,即:扩大社会影响、推动全面改革、树立学校风范、开拓旅游市场。

1扩大社会影响——成果的外显性

2003年11月,长城旅游学院举办了第一届拓展运动会,既是一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展示活动,也是一次体育拓展运动的宣传活动。在这次拓展运动会上,他们提出了很多标新立异的口号,如“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全面推动学校改革”,“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给生活以体育,在生活中从事体育,为生活向上而上体育”,“让体育插上思想的翅膀”,“参与体育 感受体育 快乐体育”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该校的体育理念,同时体现了学校总体改革的理念。

在这次拓展运动会上,长城旅游学院通过多种渠道来展现该校课程改革的成果。例如本次运动会他们的主旨有一个主题,即:根植学院总体改革,内拓潜力,外展形象;两项价值趋向,即:1) 认同协作的力量;2) 相信超越自我的喜悦;三条传播阵线,即:1) 理念是核心;2) 视觉是加强;3) 活动是推广;四种运作策略,即:1) 利用专业广告的精确度,奏响运动会序曲;2) 运用标准会展经济思想,拓深运动会经营思路;3) 依托媒体实力,提升运动会操作、推广的效果;4) 通过运动会对各项资源的砺炼与整合,向拓展运动产业化道路发展。在项目设置上拓展类项目有:50 m往返障碍跑、25 m男女混合迎面接力、亲密伙伴、救生搬运、后抛实心球、攀岩、翻越求生墙、断桥、荡绳等,显示了拓展运动项目的开发,它给人的视觉效应和形象展示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建设无法比拟的。

长城旅游学院举办的体育拓展运动会,从全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该校体育课程改革后中华民族体育、军事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舞蹈、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等内容进入体育课程的成果,任何一种新闻媒体都能从中找到它的最佳的展示方式。运动会从前期准备到圆满闭幕,始终重视宣传的重要作用,目的是要引起本校师生的重视,同时也想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他们为运动会制作了吉祥物,印发了大量的宣传单、宣传手册,张贴海报,挂了条幅,甚至做了徽章。各大新闻媒体到会作了采访。另外,长城旅游学院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引起了一些高校、体育界及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教育界、体育界及企业界的知名人士均到会指导并表示祝贺,扩大了社会影响。

体育课程改革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社会影响呢?这是和体育成果的形象性和外在显示性密切相关的,这是与之相似的同类学校的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当然拓展运动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要我们不断地去总结加以完善和修正,我们相信,体育形象外显性引发的拓展功能必将推动旅游学院的全面改革,以体育为龙头推动全面改革的教改模式一定成功并会发扬光大。

2推动全面改革——影响的拓展性

长城旅游学院是属于首都经贸大学的一所二级学院,目前全校只有旅游、广告、物业、经贸4个专业,三个年级19个班级,共800余人,规模较小。对于这样的学校,专业性强是该校的重要特色,所以体育课程也必须和一般的综合性大学有鲜明的区别。“定向拓展,成套组合”就是适应长城旅游学院的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一种体育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长城旅游学院来说,不仅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系统方案,也是一个以此作为推动全校整体改革龙头的可行性方案。

一个从事旅游事业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体能、吃苦能力和与之职业相关的必要的知识及技能。既要持续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的修养,又要具备在陌生的环境、有限的时间内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由于其职员的特殊性,还要具备在短时间内把一群彼此陌生的人们组织起来,形成团对,构造出一种团队文化的能力,实现快乐旅游的目的。最后,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的精神也是一个旅游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方面。所有这些是和体育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术、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不谋而合的,可以说,旅游在一定意义上和体育有着先天性的紧密相连。针对长城旅游学院这样和体育密切相关且独具特色的学校从体育课程改革入手从而推动学校全面改革成为可能,而且,长城旅游学院体育课程内容的拓展,其影响的延伸性也决定了体育课程改革可以推动学校的全面改革。

长城旅游学院2003年拓展运动会的召开,是一次全校各专业各课程共同参与的成果展示,运动会的会旗、会标、宣传手册,各班级的板报反映了广告专业课程的成果;大会入场式的解说词也出自各个系的学生,它是旅游专业语文课程的成果。学生广泛参与了运动会的组织工作,学校实行了双重编制来组织本次运动会,即无论是组委会还是裁判委员会,均配备学生成员参与工作或参与实习。运动会上,学生担任角色繁多,除了一般运动会的各种角色外,还有记载、摄影师、录像师等等,体育课程改革影响的延伸性显现无疑。这种延伸性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旅游专业密切结合的长城旅游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必将使体育和其它课程改革相互联系起来,从而成为推进学校全面改革的催化剂。

3确立学校风范——心理的渗透性

校风就是指一所学校经过一定时期的积淀、整合形成该校较稳定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群体规范的内在精神及特定的文化品格,是一种隐性的学校人文精神,它是学校的风格、气质和灵魂,是学校安身立命和发展的根本。校风具体的表现为一所学校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也是一所学校的校园秩序、师生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及精神面貌等因素的整体效应的反映。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相对稳定的系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潜在的、隐含的、无形的。

校风对学生主要有教育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陶冶作用。校风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感染,使学生同化集体的意识和新的教育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心理感染就是指个人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顺从和适应。良好的校风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将这种好的集体心理环境非强制的、非逻辑性的转移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中,经过同化而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特征。

长城旅游学院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达到树立一种新的“学校风范”,这是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渗透性决定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角色扮演多样,信息渠道畅通,条件变化多端。这一切都能潜移默化的产生多种多样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格形成方面发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在具体的生活和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以它固有的方式,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并加强了群体的力量。它既培养兴趣、爱好、情感等方面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又能培养具有高度民族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同时,体育运动还可以调节个人的感情,和谐社会的气氛,维护人的尊严,加强人对社会的以至对整个世界的依赖感和责任感,使人的感情更加丰富、更加高尚和平衡,从而改变人们的情感方式。此外,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总是在小组或集体中来强烈表现自己的,这和旅游事业的特点极为相似。一个从事旅游事业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吃苦那耐劳、意志坚强、不倦探索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一个临危不惧、骁勇善战,又能凝集团队、协同作战的战士;一个有敏锐洞察力,能够迅速反映的记者;一个学识渊博又善于学习的学者;一个有历史和文化穿透力,善于跨文化交流,目标清晰、执著又智慧的外交家;一个多才多艺、热爱生活,让人不知不觉地喜欢并能与之共处共事,甚至肝胆相照的朋友;同时应该是一个富于创造性,又能实践操作能力的经营管理者。所有这些,和体育课程要达到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尤其对像长城旅游学院这样有自己特色和较强的专业性的学校而言更是如此。

长城旅游学院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在培养这种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不断适应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的社会化进程,这种进程的加速实现也必将有利于一所学校形成协调的文化氛围,促进高尚校园风尚的形成。因此,长城旅游学院的体育课程改革把“树立学校风范”作为该校的办学价值取向的重点。

4开拓旅游市场——专业的经营性

旅游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活动。现代旅游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发展。目前,世界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在于占领旅游市场及对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开发是指旅游系统据自己现实的和潜在的人、财、物等资源情况,制订相应的市场营销458满足旅游市场需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法和组织管理活动的总称。

长城旅学校针对自身的特色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的“开拓旅游市场”是指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经营水平两者密切结合起来,创建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一条创新之路。提高办学效益不仅指学校自身投入和产出匹配和适应,这种理解还停留在学校内部的层次上,除了上述理解外,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把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到迈入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创造会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学校自身效益的新的高度。

长城旅游学院地处北京郊区旅游胜地八达岭之畔,校内有小片森林景观,新设的体育设施旅游的需求密切相关,生存岛是旅游的好去处,为什么不能把它作为学校课程和校办旅游产业共同开发的试验区呢?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而且能及时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学校的体育与旅游场所设施,既能在教学中得到利用,也能向社会开放,必将提高场所和设施的使用率。作为学校,不仅实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而且实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它在为北京郊区提供人才的基础上,还实现了直接为促进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

再者,面对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体育旅游的市场的开发在整个旅游市场的开发中愈来愈占有相当重要位置,是繁华旅游市场、促进整个旅游事业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可以说,谁抓住了发展的先机,谁就抢占了更多的旅游市场,谁就会在未来旅游事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体育与人的发展已密不可分,它伴随着人的一生。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们的收入日益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对提高生命质量有了强烈的要求。因此,和体育有关的旅游——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内容。培养从事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样也是旅游类学校培养学生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这种情况对长城旅游学院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

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集休闲、娱乐、健身,旅游为一体,具有其它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最广泛的社会亲和力。它借助条件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发挥体育的诸多功能,使旅游者在旅游中从事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既愉悦身心,又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旅游效用的综合性的效果。通过体育旅游,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环保、生态、健身)和人对自然的挑战(积极、勇敢、愉悦、刺激)以达到同归自然、增长知识、释放压力、寻求刺激、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5结论

“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推动学校全面改革”这是作为一所规模小,专业性强的小型高等学院提出的改革策略。它和旅游学院的专业特点相呼应,它和体育课程改革的自身特点相关联,同时把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的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上述改革策略的重要切入点是“拓展”两字,包含了体育为适应旅游专业实现的开拓和体育课程改革向总体改革的拓展两个层次。其改革策略的具体表现为“内拓潜能,外展形象”,在体育课向旅游专业的拓展方面,强调了贴近日常生活,投入生态环境,崇尚生命安全,容纳社会时尚。在体育课程改革向总体改革的拓展方面,强调了扩大社会影响,推动全面改革,树立学校风范,开拓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著.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2] 顾渊彦,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3] 白月桥,著.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旅游服务类专业 篇11

关键词:公共事务,社会服务,公益,教学,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起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研究的关键词,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社会服务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探析。参照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并依据公共事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 厘清相关概念并甄选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对高职院校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进行分析, 这是高职院校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必要准备。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 公共事务与公共事务类专业

“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 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 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作为公共事务的内涵被研究者所公认。公共事务可以分为政治公共事务、经济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活动。

基于对公共事务的理解, 公共事务类专业可以理解为:面向公共事务机构、组织, 进行教育和教学设计以培养从事与公共事务相关知识、技能为目的的专业的性质描述。依此可将公安大类、卫生管理类等 (大) 类专业纳入公共事务类专业的外延, 公共事务类专业并非现行教育体系的专业种属范畴, 而是多类专业共同性质的综合表述。“公共事业”是特定类型的公共事务, 相对于公共事务具有实践的明确行为和理论的准确性, 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有“公共事业大类”的表述。与民政教育相关的公共事业大类的专业, 包括民政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等专业。

综上所述, 公共事务类专业非专业分类概念, 而是多个群集专业的性质描述, 本文在与民政事务相关的理论体系和专业范围内, 以民政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为实践背景和理论渊源, 对高职院校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要素进行分析。

(二)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七章之“高等教育”部分明确地提出了“到2020年, 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特色更加鲜明,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高”的规划, 并分别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承担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 具有特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在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 厘清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有不少研究者基于职业教育突出的社会服务功能的院校收益和社会反响, 忽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有意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凌驾于教学、科研功能之上, 这是本末倒置、买椟还珠的错误认知。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承担社会服务职责, 但这是建立在以教学工作为宗旨的提升教学的反馈行动, 这是建立在以科研工作为基础的实践互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是人才培养与应用型技术研究的延伸”,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间接社会服务, 这是高职院校所有活动的根基, 直接的各类社会服务在院校宏观发展、中观管理、微观教学层面均应把握好本末、主次而进行。科研的自由精神是对政治约束的反抗, 而非无条件、无目的的理由, 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 科研也作为间接的社会服务为直接的“社会服务”功能筹备能量。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并非自成体系, 而是建立在教学、科研基础上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服务, 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人为地割裂开来的意见和行为, 均是对高职院校基本功能片面、孤立地认知错误的结果。不可否认的是,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科研存在一致性和互动性, 但这种一致和互动必须建立在以教育为宗的前提下, 社会服务的开展不能脱离教学、科研的需要。

(三) 营利与盈利

高职院校在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利益问题, 作为法人的高职院校有别于企业的营利性, 开展社会服务不以直接的物质利益为动力, 而是在保障了基本物质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 其直接利益动力为促进育人功能的发展。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 但客观上可以表现为盈利的结果。社会服务的多数具体行为者教师很难从社会服务的法人视角对社会服务进行把握, 盈利成为多数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核心动力, 即便是以获取下企业实践经验为内容的社会服务也具备盈利的特性。教师个体的盈利特征不能否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 教师个人的盈利目的在客观上促进了高职院校的非营利性功能的发挥。

二、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根本属性

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根本属性是公益性。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根本属性,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 肩负着为社会运行、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社会使命, 包括社会服务在内的重要职能均具有社会公益性。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现象只是对公益性的有益补充, 而非对高职院校及其社会服务性质的否定。

从公共事务类专业的专业性质进行分析, 也可以确信无疑地得出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根本属性是公益性的结论。公共事务类专业包括公安大类、卫生管理类、公共事业等 (大) 类, 与民政教育相关的公共事业大类的专业包括民政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等专业, 这些专业类别和专业性质均以社会服务为宗旨, 均以社会成员或多数成员的利益为目的, 为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输出人才。老年服务与管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等专业的社会服务和就业岗位性质虽具有明显的盈利行为, 这类专业及其相关的行业总是围绕社会公益性而开展工作, “公共事业以非营利性为主, 并在某些规定范围或空间内具有特定的营利性”, 短期、特定、局部的盈利现象只作为过渡形式, 是主体公益性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准备。

三、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主客体

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主体按照职能性质包括高职院校、教研室团队、学生三类。“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反映一所职业院校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高职院校师资水平和学生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是社会服务的发起者, 公共事务类专业教研室团队是社会服务的组织者, 公共事务类专业学生是社会服务的主要执行者, “高职学生应是参与社会服务的主体”。包括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在内的任何高职院校专业的社会服务均在教育教学背景下开展, 高职院校为了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为了直接地作用于社会发展, 发起了以各个专业为单位的社会服务, 这些单位相对独立的同时又相互协作。专业教研室团队作为基本单位是社会服务的组织者, 具体社会服务主要以专业教师、学生的行动来开展。

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客体以政府机构、公益性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为主, 扩展到营利性企业单位和商业机构。公共事务类专业属性和资源内容决定了社会服务的能力和范围, 超出既定的能力承载和范围限定则无益于主客双方, 特定领域内的社会服务只能是政府机构、公益性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 这些客体的基本职能是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这与公共事务类专业的育人目标和专业性质相契合, 是决定社会服务客体的直接因素。营利性企业单位和商业机构作为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客体必须基于必要的准则和公益性的前提, 这些客体在数量构成和服务效度上均弱于政府机构等客体。

四、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功能

对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功能的分析, 从功能性质、功能地位和功能比较三个视角进行。

首先, 关于对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功能存在与否的质疑。相较于自然科学类专业的社会服务, 公共事务类专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往往具有间接性、长期性。更重要的是, 公共事务类专业对社会发展还具有间接的效益和远期的价值。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社会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功能, 其公益性内容和普惠性形式应答了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诉求, 为社会的发展解后顾之忧, 行未雨绸缪之责, 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功能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其次, 关于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主次关系问题。以高职院校作为考察系统进行分析: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从属于教学功能, 高职院校始终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主要位置, 科研和社会服务为育人功能服务。社会服务只是作为育人活动的手段, 自身无法构建起独立体系, 否则将失去存在的根基。此外, 以国家作为系统背景进行分析: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是国家公共事务的构成部分, 高职院校公共事务专业社会服务的开展是国家公共事务的构成部分, 对于国家公共事务来说在功能地位上是可以替代的, 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非高职院校功能的主要方面。

再者, 有必要就高职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做出区分。公共事务类专业具有显著的职业性, 多数公共事务类专业均由高职院校开设。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其自建立以来就具有的功能, 其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是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是科研及成果转化或咨询, 高职院校的主要社会服务是通过教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从事公共事务类职业的从业者达成相应的社会服务目的, 即便是相对独立的社会服务也是以高职院校的主要内部功能———教学功能为基础的。

五、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途径

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途径除教学的根本途径外, 一般还通过决策咨询、技术传播与推广、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培训等直接形式开展。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一般形式为参照系, 依据公共事务类专业的特性和现状, 就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主要途径做如下简析。

培训服务。该途径是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培训服务通过以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对从事社会事务工作者进行公共事务理念、方法、素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进而间接却高效地对社会公益进程和基本社会利益诉求起到人力资源效应。

咨询服务。该途径是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咨询方常常是政府机构、公益性企事业单位, 高职院校以其特有的学术优势和中立性质, 为这些组织机构提供基于社会调研和理论分析的政策咨询和评估工作。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基于咨询方的社会职能, 客观、有效的咨询议案以咨询方职能的发挥为载体进而产生迅速、直接的社会服务效益。

组织服务。该途径是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常规形式。通过指导、参与非政府组织和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公益活动, 既可以自主构建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体的服务群体, 也可以协同非政府组织和公益组织开展社会活动。

文化服务。该途径是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范例形式。当下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途径多以个人、组织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方式开展, 这种影响的发生需要经由服务客体的主观转变方可产生预期效果。文化服务的途径是建立在服务客体文化自觉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服务对象心理动力体系、教育载体等内容而直接促使服务客体产生质变而达成社会服务效果的途径。例如, 通过公益文化传播、互助友爱文化的濡染、孝道文化的传递、社会福利理念的宣传等形式, 促使服务客体的文化自觉, 运用具体的教育案例引发服务对象的反思, 增强其公益活动的自觉性, 深刻、长远地达成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效果。

六、结语

高职院校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开展必须厘清相关概念, 准确把握“公共事务类专业”的性质, 明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部的共生、主次关系, 才能把握好社会服务与利益预期的关系并实际、高效地开展社会服务。

甄选了社会服务的属性、主客体、功能和途径四个要素对高职院校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进行了分析, 这些要素的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要素分析是对高职院校公共事务类专业社会服务问题的一种探索方式, 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践的准备, 高职院校各类专业社会服务功效的提升及如何处理好与教学、科研的关系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析。

参考文献

[1]周义程.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概念界说[J].南京社会科学, 2007 (1) .

[2]李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有关问题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 .

上一篇:儿童功能性腹痛下一篇:企业原创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