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文专业

2024-09-21

高校中文专业(精选12篇)

高校中文专业 篇1

现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以其现代性、政治性、革命性的特征吸引了一批批学者。然而近年来, 由于社会的转型,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学习现代文学的兴趣下降, 乐于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学生数量锐减, 现代文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冷遇。文章主要分析了普通高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并针对当前文学大环境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1 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外界环境对现代文学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琳琅满目的商品, 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节目, 花样翻新的网络信息, 各种各样的时尚杂志, 还有迎合读者心理的娱乐性、消遣性的文学作品, 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心理。娱乐化、欲望化、享乐化充斥着整个社会, 它们以独有的方式消解着精英文学的崇高感, 使精英文学退居边缘。为追逐巨大的商业利润, 消费主义文学使出浑身解数, 用轻松、幽默甚至挑逗的方式吸引大众的眼球。在这种环境下, 不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青年读者被消费主义文化迷惑了双眼, 他们追求新奇和刺激, 对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失去阅读兴趣。但是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必须具体现代文学素养, 这就迫切需要高校进行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一些文学作品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 青年文摘, 阅读小说网,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书面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大家的眼帘。商家为了更大的利益, 不顾一切手段销售者手里的文学, 无论是用幽默, 漫画, 夸张的词汇都是为了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在这种强大的消费冲击下, 一些人盲目的追求新奇和刺激, 对现代文学的一些经典之作失去了兴趣。但是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必须具体现代文学素养这就迫切需要高校进行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1.2 课时安排普遍不够

高校扩招使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自主谋业使他们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能使自己毕业后有一份好工作, 学生一入学就忙于各种证件考试, 这必然会分散其学习精力。为学生就业考虑, 学校也在专业课之外增设了辅修课程。这样, 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沉静的心境来阅读文学作品, 更谈不上对经典中长篇作品的品读。学生花在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专业学习时间, 这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现象。这些年来, 各种公共课、通识课增加, 加上双休日等因素, 基础课的课时不断递减。目前现代文学课只剩下86课时, 加上当代文学86课时, 共172课时, 课时的减少, 整个课程的格局和内容、讲法当然也要随之改变。这需要高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能够被定位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既要求该课程的课时安排能够达到教学需要, 也要求实际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现代文学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陈旧

现当代文学课对培养学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及现代意识, 建构人文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须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案, 因材施教, 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挖掘学生潜力, 调整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借鉴研究性学习理论, 根据课程的特点, 创造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改变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 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现当代的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太单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运用现代的教学模式来给学生讲授本枯燥的文学知识和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使其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师方面要多加强现代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根据课程的特点, 整合出一套适合现代学生学习的理论, 使其本来就枯燥、乏味的文学教育课程变得活泼, 生动。

2 高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缺乏兴趣, 已成为当前各高校现代文学教学的难题。即使教师再三强调阅读重点作品, 许多学生也不能按时完成阅读任务。有人对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做了调查, 在参加调查的大学生中, 杂志是其课外阅读的首选, 报纸在其次, 图书排在第三位。据调查统计, 在阅读的书籍中, 时尚生活类和校园文学类图书受到格外的青睐, 而喜欢阅读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人少之又少。只有通过阅读作品, 才能学到现代文学的精髓;只有真正进入作品, 才能培养高尚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 采取多方面、多渠道的方式教学, 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

2.2 综合利用课外校园活动引导学生阅读

大学学生的时间相对宽松、自由。目前, 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拓展其就业机会, 鼓励大学生开办各种社团, 开展一系列活动。现代文学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社团活动, 把现代文学教学和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吸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在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 应把学生的社团活动纳入教学体系, 应积极参与由学生筹办的与文学有关的社团组织, 并指导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帮助学生创办与文学有关的刊物, 向上一级期刊推荐优秀的学生作品。为了能够写好文章, 学生定会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情景、幽微精妙的心理和作家独具个性的创作风格, 可以鼓励学生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自编、自导、自演, 以话剧、朗诵等形式演绎经典。为了成功扮演角色, 学生会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 体察、品味作品的精妙之处。

2.3 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实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应改变长期以来高师专业课教学与中学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努力建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 教师对于目前存在的多种版本的教材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以适合专业的需要。

当前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更新上, 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诸多成果, 但这并非意味着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尽善尽美了, 还有许多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等待我们去深入思考与完善, 以此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摘要:当前许多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学者都在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对促进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往学者提出的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本论文拟分析高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教学改革,现代文学,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 2006 (10) .

[2]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2) .

[3]陶德宗.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建设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7) .

高校中文专业 篇2

主要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中国古籍校读法、西方文论专题、现代语言学专题、明清小说戏曲研究、唐宋诗词与散文研究、文体学专题、中国文学与文化、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文献学、中国山水文化与民俗等。

填报高考志愿的窍门是什么

1、选择哪个学校

在这提醒朋友们,填报的几个志愿中一定要注意梯度,尤其是分数正好卡线的朋友。不要一味的追求名校,把所有志愿选择同一层次的学校,更忌全部志愿扎堆名校。

2、选择什么专业

其实专业并无冷热之分,就算当时火热,谁也说不上等你毕业的时候会是什么样。而且,大学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选择专业最主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或者毕业后想从事的工作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比如想当医生,就得选择相对应的专业。

3、尽早了解填报的相关信息

不要高考完就一味的进入疯狂模式,要尽早的去了解学校和专业。很多名称看起来相似的专业其实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禅意是非常大的。举个例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压根不能当牙医,能当牙医的是口腔医学专业。所以不要等到该填报了,才想起来去了解。

高考志愿怎么填好

志愿填报是高考录取之前的一个项目,是考生进入大学的一个必经项目,关系到广大学子的命运。高考志愿表中,在院校、专业的下面设置一个“专业服从调剂与否”栏目,究竟填报“服从”还是“不服从”,要求考生必须在学校与专业之间进行一次博弈。

当然,这里的基本前提一定不能忽略,即平行志愿的A、B、C、D四所院校之间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合理的级差,从高到低,依次应该有5至8分的距离。级差的确定则应当以往年(最好是近三年来)各个院校及其内部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为依据,整理、分析出院校及专业的基本走势,这是填报志愿必须要做的基本功。然后,再对照自己的成绩或区域排名位次,做出适当的选择。

手机到底能不能填报志愿

可以,但是需要要使用电脑版网页浏览才可以进行填报。而且用手机填报志愿,因为系统不同,会容易导致出现乱码,造成填报错误,为了更为直观方便的进行志愿填报建议还是使用电脑。高考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

第一,考生和家长需要互相沟通交流,达成一致的目标。

第二,填报志愿时要充分考虑到考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家庭条件和社会资源。

中文专业古代文学情感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教学 情感教学法

在中文各专业中,“古代文学难教”、“古代文学难学”成为不争事实。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结合当前已形成的教改理论与实践,我们提出“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法”以救时弊。

“情感教学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综合,是教学起点、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综合。在逻辑结构上,情感教学既作为一种教学思维存在于教师脑海中,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存在于实践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时间结构上,情感教学起于教学之前的师生情感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因素始终贯穿,在教学结果上要达到师生情感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应用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法”的重要性

㈠情感教学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古今文化“历时性”差异大导致古代文学难教与难学,学生读古文陌生,学起来更费劲。合理运用“情感教学法”于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教授者与学习者的参与热情,让教与学的双方都能在适宜课程开展的情感氛围中展开教学。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已是艰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只有在富于情感地讲述中才能生成学习兴趣,继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拖沓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学效果焕然一新。

㈡情感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吸收、积淀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陈越光说“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近年来,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融中华传统文化于教育体系中,“国学专业”也正在成为众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而古代文学无疑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最多的课程。情感教学法借助其自身的情感优势,让青年学子更有兴趣、更主动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子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为中华文明得发扬光大打下坚实基础。

㈢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层面

近些年,大学生热点安全问题频现,如南昌航空大学彭某(男性)身穿丝袜与高跟鞋非正常死亡案,西安音乐学院药某连捅八刀致死案,复旦大学林某投毒、致舍友死亡案等,这些案件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少心理、情绪、价值观等问题,问题均指向了情感,情绪压力没有得到正常释放,或压抑,或躁狂。在健全人格培养上,情感教学具有先天优势,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如“温柔敦厚”的伦理情感、“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中和圆满”的审美思想等都是构建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要素。立足于情感教学,通过“歌咏志、诗传情”的方式,感动学生,产生共鸣,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让“美”与“正确”真正为学生所习得。

㈣从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角度。

中文专业学生由于学科弱势,就业率往往不如应用型强的理科生,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教师以“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极大的提升学生情商水平;另一方面,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笔头书写与口头表述等方式锻炼,中文专业学生最应掌握的两个能力的水平得到提升。在未来就业上,掌握了高水平书写与口语表述能力的毕业生必然广受市场欢迎,尤其是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打下了坚实践基础。

二、“情感教学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㈠教师层面。

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具有充沛的情感因素,远如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梁、陈、王、赵”,都是广受学生欢迎的性情中人;当代大学教师更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感情上的共鸣首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其情感也相对成熟和稳定,各种高级情感诸如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这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情感地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阅历是古代文学情感教学能够开展的充分条件。

㈡学生层面。

当代大学生从90后走来,有着更为鲜明的个性、创新的思维、敞开的心态,尤其是更为细腻、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些都需要在大学生活中得到响应,他们更喜欢情感交流、积极参与的课程,因此,情感教学法最适合于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新颖,若单方灌输或理性说教授课,势必事倍功半,效果了了。大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需要是古代文学情感教学能够开展的必要条件。

㈢课程层面。

古代文学饱含古人浓郁的情感因素。中华文明五千年,诗词歌赋中蕴涵了文人墨客的“浓情蜜意”,既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眷恋亲情,又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亲密友情,还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炽热爱情,更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化外之情。古代文学课程是蕴涵显性情感因素的一门学科,是情感教学能够开展的客观保障。

三、古代文学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㈠教师情感因素的形成

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要了解当下大学生情感特点,适应大学生情感体验需求,以师生情的互通为教学切入点。古代文学教学突出的是“美”的情感,“除了熟悉古代文学作品之外,还要熟悉古今中外的美学理论,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审美实践。既要有敏锐的鲜活的审美感觉,又要有高水平的独特的审美判断。”[3]教师把自身“美”的情感体验带入课堂,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感教学。

㈡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和谐的师生关系指的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培养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做到不独断专行;培养自由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能够包容学生的原则内的个性言行;培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那些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当代高校普遍存在着任课教师只负责上课、不管其他的现象,传统的饱含师生情的师生关系,现在更像是冰冷的雇主与雇员关系。这要求教师首先要主动一些,给予关心,加以爱护,师生关系的融洽对课程的顺利开展才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㈢情感教学的实践

1、言语教学法

充满情感的课堂语言配合适时的举止动作是古代文学情感教学课堂应有之义。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尤应注意情感语言的运用技巧,比如情绪饱满的朗诵。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教师口语”作为专门学科成熟开展,教师普遍具有较高水平朗诵能力,比如在品读《大雅·生民》时,能传达出远古的庄重,在吟唱《小雅·鹿鸣》时,能展现宴飨的和谐,学习《魏风·硕鼠》时,能呐喊出百姓的愤怒,在鉴赏《豳风·七月》时,又能诉说出农夫的沧桑,最悦耳的还是教师读出《邶风·静女》中的活泼的时候。高水平的朗诵,加上恰当的教姿教态,将有助于把古代文学作品中饱含的情感因子传达并感染给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得把握古人寄予到作品中的浓郁情感。

2、情境教学法

在现代课堂上,情境再现的手段非常多,而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更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帮助教师灵活地构建各种教学场景,更有利于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加以再现。以下以笔者教学经历为例,简介如何构建情感课堂。

在学习魏晋文学时,涉及到“魏晋名士”与“魏晋玄学”两个历史概念,直接而又深刻地影响着魏晋文学教学,如果这两个概念对学生说不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但“玄学”属于哲学范畴,复杂难懂,名士风度又常为后人狭隘理解为饮酒与服药,从专业文献的角度长篇大论在课时上既不允许,学生也未必愿意听、听得懂。

首先,古今向来不乏关于魏晋名士的名画,笔者选择著名画家傅抱石的《竹林七贤图》,在网上下载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初步从静态视觉角度让学生感知魏晋名士;其次,某知名科教频道有关于魏晋文学的节目,利用刻录软件,截取其中解读魏晋名士与魏晋玄学的内容,制作成“微课”播放,进一步从动态视觉与听觉上让学生感知;最后,给学生介绍专业研究文献,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文本就是大学讲义,行文洒脱幽默,正和魏晋风度有着极高契合度。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有表面现象的感受,又有专业实质的认知,学生很容易在教师构建的魏晋情境中明白魏晋风度与魏晋玄学的内涵。

3、生活教学法

“生活教育”源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当代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学实践,工科生在实验室、操作间操作,艺术生通过演唱会、野外写生表达艺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下,中文专业、尤其是古文教学更应加大实践教学。大学有汉服社、文学社、古诗社等反映传统文化的社团,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等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展出,学术机构经常组织国学交流、古代文学交流,各地有广泛分布的古代遗迹等等,以上内容都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结合课堂内理论与课堂外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最易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它对学生身心情智发展影响的意义更加深远。

总之,大学古代文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古文中充沛的“美”的情感,掌握自身鉴赏美的方法,进而在未来工作生活中,传播古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化中“美”的情感。

高校中文专业 篇4

我国各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 2003年首届扩招后的学生毕业, 此后, 逐年形成毕业高峰。由于中文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几乎所有的中文专业的学校都把该专业作为扩招的重点。几年下来, 和扩招前相比, 各相关院校中文专业的毕业生都有成倍的增长, 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论文质量严重下降,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不端正。

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把写作论文看成是一项负担, 因而态度消极, 不愿意配合指导教师开展写作。写作时但求敷衍过关, 不求质量。

(二) 论文写作拼凑甚至抄袭现象严重。

很多学生的论文往往是将几篇论题相近的已有文章的内容拼凑在一起, 有的甚至将他人的某一篇文章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品”, 或者是干脆原封不动地“拿来”。

(三) 对论题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

1. 从生源来看, 不可否认, 由于大面积的扩招, 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和水平较扩招前有所下降, 这不仅给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而且客观地造成毕业生的总体水平不如以前。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较差, 很难对论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 由于扩招, 各年级的学生数量迅猛增长, 可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各教学单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与学生增长所要求的师资力量相应的建设任务, 从而导致了教师人数的增长比例远远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比例, 这自然就加大了现有的在岗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师指导论文的负担加重, 人均指导论文数大, 因而难以周全照顾, 很难像以前一样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精雕细琢。

3. 由于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 造成了就业压力加大, 在大四学生中形成了比较普遍的焦虑情绪。在这最后的一年, 由于担心自己的就业前途, 大四学生纷纷离开课堂, 奔波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之间, 很难使他们安心地坐下来静心读书和进行潜心的研究。

(四) 论文写作不规范。

1. 学生不愿意按规范的程序进行写作。

首先表现在选题随意。学生在选题时很少关心论题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 只关心某一题目是不是“好写”, 或者是该题目将由哪位教师指导, 该教师是否“心软”, 是否愿意“放一马”, 自己是否容易蒙混过关。其次是材料准备不足。不少学生在确定完题目后, 不是按常规程序先充分调查相关的研究成果, 搜集整理有关材料, 在对这些调查材料分析研究后制定写作计划、写出写作提纲, 而是直接开始“写作”, 一边写作一边查“资料”, 往往出现写文学论文的学生不看文学作品, 写语言学论文的学生不调查语料的现象。最后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有两种具体表现:第一种情况是对他人已有的相关成果或研究进展不是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和进行适当的评价, 而“视而不见”, 只字不提;第二种情况是直接将他人的研究成果作文字上的改动, “化”成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2. 论文的格式不规范。

比较普遍的问题是: (1) 不少学生不了解毕业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的结构模式, 不了解毕业论文的每个结构单元的作用和价值, 因而常常不能按要求来安排论文的结构和写作内容。不少学生不知道“引言”和“结论”部分应该怎么写, 摘要和正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文献应该怎么排列等。 (2) 引文和注释不规范。由于没有广泛收集材料,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抱着一两篇他人相关的论文作“蓝本”, 为了在文字上和这个“蓝本”有所区别, 很多学生采用转述或改写的方式引用“参考”资料中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都不注明出处。另外, 对于一些直接引用的二手材料往往并不注明是转引, 而是直接注成见某原著。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 近两年来, 我们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 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

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之前, 开设专题讲座和论文写作指导课, 使学生认识到,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一次综合性的能力考核, 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 使他们初步了解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从而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这种能力是毕业生必备的, 研究能力往往会影响到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毕业生们在大学四年中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唯一一次正规的机会, 这个机会值得每个毕业生珍惜。

(二) 从培养专业兴趣或课程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对写作论文的兴趣。

从大二开始, 就关注学生的课程兴趣,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具体做法是:安排专门的教师, 以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为起点, 指导他们进行与该课程相关的系列课程的学习, 从而形成对某个专业方向的兴趣, 这时再将教学内容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一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 从而产生研究的冲动, 以此为基础来确定论文的选题, 学生一般都愿意作深入探究。

(三) 加强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 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

从大二下学期开始,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选题, 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较小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进行学年论文的写作。学年论文不必过分要求有创见, 但必须符合规范性要求, 要通过学年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规范意识, 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写作论文的成就感。到大三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将学年论文的选题和毕业论文的选题结合起来考虑, 使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状态, 从而避免大四时因考研、求职等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和心情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影响。

(四) 为指导论文较多的指导教师配备论文辅导教师。

将那些专业水平较好但没有承担论文指导任务的青年教师分配给各相关的论文指导教师, 协助指导教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青年教师和毕业生之间年龄差距较小, 容易沟通, 尤其是在帮助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确定论文初稿的写作思路和论文规范性检查方面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减轻论文指导教师的负担, 同时因为有辅导教师的全程参与, 更有利于他们把握学生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 从而保证论文写作的质量。

(五) 对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实行全程监控。

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 审查选题。

以教研室为单位, 会同指导教师,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审查, 避免选题的随意性。

2. 追踪写作过程。

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 系级组织通过把握教师的指导环节追踪学生的写作进展。从总体上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分成开题、搜集整理材料、设计写作提纲、初稿写作、初稿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规定相应的时限, 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必须完成相应阶段的写作任务。指导教师则在每个阶段的截止时间内把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的论文写作进展情况向系里汇报, 以便系里统一掌握。

3. 论文质量审查。

系里成立专门的论文质量审查小组对学生最后定稿的论文进行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审查。形式审查主要审查论文格式的规范性, 如论文的结构、引文和注释、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等是否规范。内容审查主要审查论文是否有抄袭或拼凑现象。

4. 规范论文成绩评定程序。

把好论文评审和答辩关, 使论文成绩的评定公平公正, 这不仅能使写作论文的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成果得到合理的肯定和评价, 还能对下一届学生端正写作态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我们在面临因扩招而造成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情况下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尝试, 从近两年来的实践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 我们期待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关注, 以便集思广益, 将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扩招后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并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一些行之有效的监控及管理措施。

中文专业实习总结 篇5

在实习的这个暑假,我被安排在xx省xx市检察院林业检察科实习。xx市林业检察科是xx省重点审核对象,其管理的森林是重点保护和规范对象。林业检察科的林华杰科长是我这次实习的主要负责人,实习的目的是参与和学习林业检察部门对林业案件的审查及起诉过程,时间是从七月二十四日至八月十日。此次实习的主题是认识与了解xx市检察院林业检察部门的工作流程,并在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在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检察人员交办的工作,得到院领导及全体检察干警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此次实习,主要岗位是林业检察科,因此主要实习科目是林业检察方面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实习中,我参加了几起案件的审查与审理,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地了解了案件从接受公安的批捕申请到二次审查发出批捕决定、起诉并移送法院到开庭审查的全过程,并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适用及适用范围。跟随检察人员提审,核实犯罪事实,探询犯罪的心理、动机。真正认识和了解了检察院林业检察科从审查到起诉的整个工作流程,同时还配合公诉人员做好案件的调查笔录和庭审笔录,做好案卷的装订归档工作。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检察干警求教,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这次实习的最大感触就是对于林业检察部门相关法律的学习与受案过程的审查、核实。在审查过程中,法律仅仅是一部分,犯罪嫌疑人的想法和行动才是最发人深省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起诉罪名包括放火罪,失火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非法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但是xx市这几年发生最多的案件就是盗伐案件,并且愈演愈烈。针对目前盗伐案件愈演愈烈这一现象,我向林业检察科林华杰科长询问其原因。他对我说,这并不是由于每年的犯罪增多,相反每年的犯罪都在递减,这是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日益提高所引起的现象。然而,在犯罪嫌疑人中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由于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又想不劳而获,于是就想通过盗伐、滥伐树木,非法贩卖获取利润。这样的行为不仅毁坏了公共设施,损坏了国家利益,更是破坏了生态环境,这对我们国家的百年大计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在审查过程中,大多数检察官都对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表示同情。其中有一例是一位老婆婆没有亲人在身边,于是想将家里的山场烧毁去种毛竹赚钱。仅仅是这样一个举动,就造成了失火罪,使她在老年也无法逃脱监狱的牢笼。还有一例是某人在家门前捡到了被盗伐的一段红豆杉,并私自将其包装、藏匿。虽然他并没有参加盗伐行为,但是他的行为构成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并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法律往往是不同人情的,中国现在的状况就是大部分农民还处于知识贫困线上,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给他们灌输法律意识,并且认识身边的森林资源,希望他们不要盲目地犯法,由于自身的愚昧而触犯刑法。

到看守所给犯罪嫌疑人做笔录的时候,发现整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也只是因为贪小便宜去为一些盗伐树木的人进行非法运输。在场的检察官无一不为这年轻的小伙子表示惋惜。这些农民之所以会因为一些小便宜而导致终生的遗憾,也不能不说是由于家庭的贫困造成的,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的习惯,于是,广大的山场成为了他们犯罪的温床。可见,解决农村问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国家大事。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在实习中所接触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甚至有两个犯有盗伐罪的被告人是八七和八八年出生的。不考虑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从社会大环境来说,我觉得社会也有一些责任的。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始到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段时间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放松,也就是说,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时期就有可能已经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所以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

关于师范中文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基础教育 师范中文教育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邵卫兰(1963- ),女,河南卫辉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南 新乡 453000)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24-0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师范教育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检讨,不仅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表现的诸多弊端和沉疴痼疾给以猛烈的抨击,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被视为中小学教育中千夫所指的重灾区。这一批评也前所未有地触及了我国长期进行的教师教育培训体制——师范教育。同时,最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被称为新课改),世界一体化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日益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都呼唤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担当起基础教育改革重任的优秀师资。

一、彻底转变观念,从“高校培养什么社会用什么”到“社会需要什么高校培养什么”

我们的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后师范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诸多方面出现脱节或滞后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的师范院校培养了大批的师资,并已超出了现有的教师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各级各类的中小学校对教师难以适应教育教学需要有着强烈的批评和不满。这种供大于求而又无合适教师可用的局面,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归根结底,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师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急切需求相脱节,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基础教育的人才需求相脱节,是我们的师范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手段落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等无法适应现有教师岗位的实际需要所致。

基于对目前我国师范教育现状的认识和对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理解,我们认为师范中文专业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通识教育,既要文理渗透,又要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各环节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形成集研究、启发、交流、民主于一体的共同学习的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培养,灌输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观念;改善教学手段,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现实、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

二、理解师范中文教育的特殊性,面向未来,突出职业意识

我们过去在师范中文专业教育中一直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它也模糊了师范中文专业教育的职业意识。师范中文专业教育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需要宽广而厚实的专业知识,需要扎实而实用的专业技能,“厚基础”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过分强调“宽口径”,就意味着师范中文专业的学生既可面向教师岗位就业,又可面向从事文字处理的文秘岗位就业,也可面向管理岗位就业,虽然就业面广了,但教师岗位就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就明显减弱了。

师范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师范教育是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培养所需师资的教育。“厚基础”是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厚基础”,是为适应教师岗位需要的“厚基础”,是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需要的“厚基础”,而非离开这一方向的“厚基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缸水”的知识容量,才能做到具有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的综合技能,使从业者远远地超越自己的职业岗位需要,高屋建瓴,得心应手。

只有从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诸方面看到这一职业的不可取代性,才能把握住培养对象的高素质基点,进而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上真正体现出高水平的师范教育特点,使我们的毕业生在走上社会以后真正成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人才。①

师范教育的职业意识还体现在它具有特殊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师范中文专业教育更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成和能力要求。根据面向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需要,未来适应基础教育的师资的知识结构应包括:语言文字学、古今汉语、中外文学、文章学、文学鉴赏、美学理论、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文化史、艺术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等,突出通识教育,强调文理渗透,构筑从业者坚实的知识根基。

教师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综合的能力,概而言之,教师职业要求具备听、说、读、写、教以及语言文学艺术鉴赏等能力。② 这是其他任何职业都难以比拟的,也是教师职业的独特要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从事教师职业是极其不易的,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求从业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三、师范中文教育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强调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个性,鼓励人的个性。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具体体现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牢固树立学生能力本位的观念,利用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就业为立足点;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为终身学习服务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化的环境中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中文专业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确定培养计划。师范中文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是使学生具备较充分的知识,以满足未来工作需要为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师范中文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求全面、弱应用,偏知识、轻能力上。教育者和管理者单向认为课程开设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对学生是必需的,而往往缺少对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调查,使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应用性,无法及时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接轨而表现出明显的滞后。这导致学生走到社会岗位后深感学而无用。

因此有人建议师范中文教育课程调整设置,必修课包括基础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两类。基础性课程应包括语言文字原理、中外文学、文章学、文艺学、古今汉语、美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文教育史;应用性课程应包括古今中外作品精选、文章分析、文学鉴赏、语文学习学与语文运用能力训练、语文教研方法与教研论文写作、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训练、语文教育心理学、教育实习等。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包括:语言学专题系列、文艺学专题系列、文章学专题系列、语文学习方法专题系列、语文教学研究专题系列、中国文化史、电化教学与微机运用等。任意性选修课包括:演讲、书法、音乐常识、美术常识、名曲欣赏、名画欣赏、影视欣赏与评论、世界科技史、科普知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民俗文化、哲学概论、法学概论、实用逻辑学、公共关系学、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学科研究现状等,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教研活动、社会调查与服务等活动课程。③

“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中文专业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以社会、市场对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能力结构为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已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探索。比如,英国及英联邦国家采用的模块式课程结构,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教学时间短,模块之间增删组合机动灵活,以满足个人和职业需求的变化。德国采用双元培训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强调以较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职业理论为基础,逐步深化职业知识和技能。美国着眼于职业需要,开设了融学术课程与职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课,建设科学训练中心,开发高期望值项目,开展教师训练课题,教授新知识技术,为学生进行现代技术的边缘教育,使学生能够以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同时,还将生涯和技术课程建立在职业群的基础上,使课程框架更宽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达到更有效的结合。这些课程观念是在积极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生存压力和环境,主动适应迅速多变的职业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产生的,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产物,对我国的师范中文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值得认真研究、吸收。

2.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被灌输的对象、机械承载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发展,密切注意社会和市场的变化,清楚学生应该学什么,了解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为学生走上社会做好职业和岗位的知识、能力准备。“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中文专业教育教学观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和设疑,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既使学生学到应学的技术知识,又使学生具备更为重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在实践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进行锻炼来实现。这主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之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1)写作能力培养。以写作课为主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散文、小说、短剧等文体的训练,以及写信、写教案、写总结、写申请和各种便条的应用文体训练;还可以组织各种征文比赛、文学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以及让学生改编文学作品等。这些都能对培养学生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2)阅读能力培养。结合各种文学课程的教学,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专题鉴赏会,通过对经典作品进行共同阅读,具体评析得失、培养语感、丰富审美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3)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结合语言教学进行一般口语训练;结合普通话达标考试和教师口语课进行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结合各个学期的社团活动进行辩论、演讲技能训练;通过组织戏剧片断演出、自编自演生活剧和各种曲艺活动进行训练。(4)教学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毕业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几个环节来进行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阶段,是从业者真正走向教师岗位前的实战演练。

面对全球化、市场化的现实,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的师范教育必然会遇到许多挑战,我们只有一切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观念,努力培养大批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优秀人才,我国的师范教育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注释]

①刘克宽.把握职业素质特征强化其不可取代性——谈中文专业教学改革[J].泰安师专学报,1997(1):8.

②张映晖,李玉鸽.汉语言教育专业(专科)技能培养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58-60.

高校中文专业 篇7

一、大学生母语弱化现象剖析

人们在生活、学习与交往中使用并获益最多的是语言。据有关资料统计, 一个人每天差不多有十六分之一的时间是用说话来交流的。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在我国一些高校, 有好长一段时间作为母语的汉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而英语反而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正在全面渗入年轻一代。

母语教育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北京大学谢冕教授表达了对于汉语危机的忧虑心情, 他说:“当前汉语的境况实在令人担忧。简化汉字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但随之而来的混乱, 已是无庸讳言的事实。它已‘培养’出至少不止一代人不认识繁体字、不会使用毛笔, 更不会阅读古代典籍的中国人。这些人是‘新文盲’。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地扩大。”在书面表达上, 错别字多, 用词不当, 语句不顺, 是常见现象。有的连普通的实验报告和一般的通知, 都需别人反复修改。在人际交流方面, 口头现场应对的能力不足, 在正式场合发言, 眼睛离不开稿子。此方面的能力与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相比, 差距更是明显。如果这仅仅意味着运用语言和文字的缺陷, 充其量不过是实用技能问题, 要改进也并不特别困难。但是, 母语不完全是工具, 而是民族传统、文化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载体。这方面的缺憾, 意味着民族认同感的弱化。民族自尊和自豪不是抽象的, 民族语言的自尊和自豪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中文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作为新升本科院校, 我们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外十余所高校, 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与比较, 对教育现状、社会需求、学生学情进行了专家咨询, 以了解中文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在深入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形势与外部环境的同时, 我们于2009年3月在洛阳理工学院、新乡学院、平顶山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四所新升本高校的中文专业中, 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 开展了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以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大学生活的设想、未来的职业设计等情况, 进一步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目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 发现大多新升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如下:一是作为地方性高校, 处在我国大学金字塔的较低层次, 与教育部直属的一流重点大学以及坐落于中心城市的高校相比较, 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财政支持、生源质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二是这类学校升本时间短, 对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育管理经验积淀不足。三是这类学校一般定位为教学型院校, 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基础部分, 起点较低。四是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情分析

在深入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形势与外部环境的同时, 我们在2009年12月还开展了新升本院校大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涉及洛阳理工学院、新乡学院、平顶山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四所新升本高校的中文专业, 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 先后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收回有效答卷580份, 回收率97%。统计分析答卷, 关于“你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你是否制定了学习规划?”“你认为你学习努力了吗?”正面肯定的回答均达到90%以上, 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 学习主动性较高。关于“你对专业课开设的满意度”, 有一半以上学生感到“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关于“你进入毕业期的意愿去向”, 选择“考研深造”与“教师职业”的合计高达55%以上, 其他选择主要集中在文秘、记者、编辑等应用型职业岗位。这一职业方向和现实需求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改革方向。关于“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你认为最缺乏什么?”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是“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你有旷课现象, 其原因主要是什么?”问题主要集中在“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你在课堂与老师交流学习方面的东西吗?”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偶尔”或“不交流”。这说明课堂教学还未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引导、交流、合作、创新作用。关于“你认为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你的就业帮助最大?”“你为毕业后就业做的主要准备工作是什么?”“你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均有80%以上的学生指向实践环节, 这说明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 希望在理论学习之外通过实践锻练提高就业的职业技能。综合学情问卷调查, 我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以学生市场就业为导向, 凸显专业特色, 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要与时俱进的探索改革。

四、重新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 教育教学应让不同层次有着不同需要、不同个性、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 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由此, 我们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建设目标, 即以“有开阔的人文情怀, 有活跃的思想心灵, 有刻苦的钻研精神, 有独特的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追求, 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和调整, 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平台”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素质平台, 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关键, 侧重于基本知识和人文素质。“模块”则更多的是侧重于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 (考研深造) 、教师型 (教师职业) 、应用型 (文书、秘书、记者、编辑等) 。为保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要求, 我们精心设计了六大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实践教学课程。

五、改革课堂教学

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中限制学生的现象。二是对学生实行“一刀切”, 学生被“物化”。三是教师的话语霸权仍未消除, 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 极少给予他们表达自己意愿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即使有也可以明显地看到教师对他们的限制和影响。我们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引入自主学习模式, 教师还课堂于学生,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问题的发现者和矛盾的解决者。利用网络平台, 创设自主学习的有效环境。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采用“情景教学模式”, 教师设计互动式内容, 采用启发式、答疑式、讨论式教学, 让学生参与其中。

六、积极参与、强化实践环节

我们提倡“积极参与”与“集体合作”, 即不再为了生存刻意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 而是以社会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社会的重建过程中去, 是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实践。人文应用型人才是融人文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人才, 它要求有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含外语) 、协调能力, 基本的对世界、对人的理解与观察能力, 并且进行转化, 从而形成工作能力。对此, 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 以加强岗位职能要求为目的, 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 构建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动手能力训练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建立了严格的实习监控考核、评分评比制度。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积极联系、充分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创建了关林、白马寺、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6个校外实习基地, 初步形成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课外活动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我们组织“顶岗”专业实习, 使部分学生能够实习和就业接续。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 制定相关的激励、扶持政策。设置了文化资源调查、文学采风等独立实践环节。组织了社会调查活动、便民服务活动等假期社会实践及青年志愿者活动。

七、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牢固树立新的人才观, 新的教育价值观, 新的学生观, 新的教师观。我们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力求做好三点:一是合理配备师资, 搭建优秀教师队伍。二是在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落实教学质量全过程督导,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三是严格执行教师互听课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建立了教师不定期互听课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要求每位老师每年要听其他教师的课一次, 并做好听课记录。新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 系里都要为他们配备一名老教师做其专业教学指导教师, 要求其必须跟导师听课一年, 导师要负责其从头到尾教学全过程的指导。

八、革新评价机制

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贴上标签、分出档次, 以此为理由歧视、排斥学生, 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因而学习结果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更应该关注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的实际表现, 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表扬性评价。为此, 我们打破原有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的“控制”取向, 在“集权”与“放任”之间寻求平衡点, 建立更具开放性、参与性和较少权威的制度体系。教师考核制度中, 学生学习成绩、活动成果的权重不应过高, 体现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视, 关注过程的和谐与师生的发展变化, 引导教师把重心置于各过程要素, 而非仅“强制”学生达到既定目标要求。我们在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方面狠下功夫, 按照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建立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能力等级测评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口语水平等级测评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水平等级测评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综合等级测评方案》, 完善了《专业实习鉴定考核方案》。

九、应用范围与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2009年7月已应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在取得显著效果后又推广到河南省部分兄弟院校, 在已有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在人才培养上, 培养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认真, 方向明确, 素质较好。以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为例, 学生各门课程的考核合格率都在97%以上,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达85%。今年, 研究生考试上线人数40余人, 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 显示了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有显著提高, 有进入学校等事业单位的、有受聘国有企业文秘岗位的, 有从事新闻工作的, 显现出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制作活动, 获校级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 三等奖9项, 鼓励奖14项, 并捧回了学院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奖的奖杯, 在全院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文科系部中名列第一。在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中荣获二等奖1项, 且有12篇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创作书系。

十、总结

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大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方面, 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表现, 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而且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与生活, 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工作的成功与否或成就大小。因此,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和造就素质人才, 就必须改革相关母语课程的教学, 更大限度地重视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提升他们的母语能力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强国的语言和语言强国[N].光明日报, 2004-07-28 (B1) .

[2]钟其鹏, 黄宇鸿.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 2010 (7) .

[3]阮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1) .

[4]武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1) .

[5]杨涛, 王兴林.建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1) .

高校中文专业 篇8

一、项目特色与创新点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点是通过创新组织形式, 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路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建立组织, 把教育对象有效地组织起来, 对他们实施教育, 或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组织路径具有传播速度快、约束力强、规范效果好的特点。我们往往是“选择了一个组织, 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

我们在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组建“读书学习小组”, 以此为平台, 以班级和系部为单位组织开展读书报告会、读书沙龙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促使学生交流、研讨读书学习心得, 极力形成高校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合作精神, 以达到参与者对作品的认知程度最大化。项目活动以每个小组为一个基本点, 向班级和系部乃至学院辐射, 由点到线, 从线到面, 形成组织管理的体系, 促成“严谨、细致、认真”的读书风气和学习风气。此外, 该活动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有效地解决个人阅读对作品思考不全面、不深入等问题,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技巧, 进而促进学风的发展。

二、实施办法与过程

我系读书学习小组系列活动的实施共分三大板块:前期调研, 组织实施读书学习小组活动和开展其他相关活动。

1、前期调研

2013年4月, 项目组在我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了学生的日常阅读量、阅读刊物中的各类别比例、学生日常阅读习惯及阅读技巧与方法等。调查后发现学生的读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在课余的读书时间普遍较少, 大多数在两个小时以内;

(2) 学生在选择读书类别时重兴趣而轻专业, 阅读经典文学语言名著的人只占15%;

(3) 72%的学生通过互联网阅读电子图书、手机电子书为阅读主要载体, 28%的学生选择传统纸质图书;

(4) 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和自觉性, 缺乏合理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2、开展“读书学习小组”系列活动

(1) 制定《中国语言文学系读书学习小组活动方案》;

(2) 系部统一制定推荐书目, 引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读书。推荐书目分为文学作品书目、专业研修书目、公共通识书目三类, 另附有影响推荐书目供学生参考;

(3) 以班为单位设立若干读书活动小组, 由班主任、班干部负责具体活动的展开。每学期初各读书小组应向系部提交读书活动计划, 期末要向系部提交本学期读书活动情况总结。

(4) 每学期各班必须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 每位学生在报告会上宣讲自己的读书心得, 并以读书活动小组为单位推荐若干优秀读书积极分子参加全系读书报告会。我系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全系读书报告会。

(5) 邀请专业教师担任各班读书活动的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读书沙龙”活动以班或以系为单位举办, 由各班或系学生会学习部负责, 学生根据每次沙龙的主题自愿参加。

(6) 寒、暑假学生应读两本以上专业书, 并做1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假期结束系部将以抽查或答辩方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7) 每年面向全系学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征文大赛, 同时进行“读书标兵”、“优秀读书心得”、“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 大力评树读书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开展其他相关活动

围绕读书学习小组活动, 我们还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技能型竞赛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激发了读书学习的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1) “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和“中华经典古诗文背诵大赛”。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读和背诵, 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 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熟知度,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

(2) “三笔字大赛”。通过书写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 培养学生的书法书写规范意识, 促进汉语规范化, 提高同学们的书法水平和汉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

读书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 它适用于所有专业在校大学生, 可以根据专业的差异调整其他相关活动的形式。目前, 就我们开展活动的效果来看, 整体良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成效和经验:

1、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应侧重于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就是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 自主的学习。通过参与读书活动, 学生一方面扩大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锻炼了读书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加强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通过撰写读书笔记, 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总之,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2、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沟通了师生间的感情。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学生干部组织活动的积极性都越来越高, 促使着读书活动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从开始的单纯做报告的形式到后来加入了朗诵、表演、演讲等形式。辅导员作为活动的总体负责人, 增加了和学生交流思想的机会, 多了一个了解学生的途径, 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新的途径。例如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其实也很优秀:有的口才好, 有的善于表演, 有的擅长写作, 有的见解深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有助于他们重拾信心, 端正学习态度。

3、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在读书活动的总结大会上, 很多获奖的同学都谈到:他们通过本次活动不但收获了知识, 同时还增进了友谊, 班风、学风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前一下课大家都各忙各的, 互相交流也不多, 很多同学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课余时间, 现在大家通过读书小组去不断的读书和互相交流, 感觉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了。

四、结语与展望

读书学习小组活动的试行, 收获很多, 但从目前来看, 在一些方面仍需努力改进:一是各院系应充分重视、统筹安排, 将教学工作队伍纳入到活动中来, 安排更多的专业指导教师, 使活动开展得更加系统, 读书计划的审阅和编排更加细致;二是应加大活动总结和表彰力度, 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三是加大对外交流, 给予活动更大的平台, 更广阔的眼界, 提升活动的整体水平。

总之, 在本科高校学生中实行读书学习小组活动应坚持不懈, 在学习和思考中不断完善活动制度, 使之能够推广和延续。

摘要: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班试行读书学习小组活动已近两年, 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总结了该系列活动从制定到执行的具体过程, 对该系列活动的长处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加强高校本科生的学风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本科学生,读书学习小组系列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晶.对高校本科生学风建设提升路径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2 (04) .

[2]孟韦.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构建书香校园[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7.

高校中文专业 篇9

一、低效的写作教学困境

(一) 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偏低

首先, 多数高校在中文写作教学上依然是以文本作为教学主要内容, 以课堂讲授作为教学主要方式的模式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使其写作行为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状态, 没有了写作本身的意义。在任何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都应处于主体位置, 有自己的思想,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能够将自身情感融入文中的写作才是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其次, 现如今学生的写作教学多数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 (如教室) , 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学生的创新以及开拓性思维, 从而使写作教学处于一种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埋头写作、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批改的循环状态中。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从而使得学生所写文章毫无情趣可言, 进而导致了僵化式的思维模式。

(二) 课时不足的教学时数, 过程性不足

即使是在教育还不发达的1991年, 108数目的教学课时也是严重不足的。二十多年后新世纪的今天,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高校开设课程的不断增加, 即使课时数有所增进, 但远远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总课时一定的情况下, 很多高校将写作教学的课时缩之又缩, 学校的不重视以及学生积极性的下降, 严重影响了写作教学的发展。

(三) “学”与“术”相脱节的理论体系, 本体性欠缺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上世纪70年代结束, 我们的写作理论多数是对前苏联模式的拷贝, 整个知识体系相对繁琐、庞大, 很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入80年代后, 人们对各种理论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使其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形式。与此同时, 写作教学的理论体系也变得更加专业化、学术化, 具有了极佳的动态性, 写作主体、客体、载体以及受体各种名词术语层出不穷。但是, 这样的理论体系严重忽视了写作教学的目的, 将理论体系中的“术”抛在了身后, 只注重“学”的重要性。写作教学的目的本身在于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使其具有良好的写作技能, 并非只是对理论知识烂熟于心, 更注重教学中的实际演练, 使学生在实际的写作中提高对写作教学的认识, 增加对写作教学的兴趣。

(四) 单一机械的测评体系, 综合性偏低

据有关调查表明, 写作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课的兴趣, 进而波及学校写作教学的正常进行。在我国, 有很多学校是凭借学生的一两次作文状况对其进行评测的, 这样的评测方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单一且机械。这样的测评方式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写作的同学而言有失公正, 且很难提高学生对写作教学的积极性。

二、高效的写作教学应对策略

(一)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测评体系

首先, 让学生树立较高的写作理念, 如以在报刊、杂志等上发表文章为中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人进行写作的过程同样是一种创造新事物的过程, 而写作正是一种进行自我表现的方式, 也是学生寻找并实现其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大胆发表, 并以所发刊物的级别进行相应的评分, 以此作为学生写作的评测成绩。

其次, 更改理论考核以及日常训练的评测比例。在过去, 这两方面通常以七比三的状态出现, 导致学生对日常训练以及积累的不重视。因此, 为扭转这种状态, 可以将其调整为一比一的比例状态, 也可适当增加日常表现的比例, 如课堂讨论以及文章的发表各占10%, 日常的习作练习占40%等, 以此增加评测的多样性。

(二) 建立全程化的写作教学训练体系

写作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循序渐进。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 应该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将写作的意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写作教学的练习以及学习, 从而使写作教学处于全程化状态。

(三) 完善写作教学内容

由于写作这一学科, 从任何教学阶段来讲都具有极强的“术”性, 就此而言, 在写作教学上, 相关人员应该根据其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对写作的内容进行界定、筛选以及整合和剪裁, 从而使写作教学区别于其他的文学学科。这就要求:第一, 区分写作理论以及文学理论。前者对写作的现象以及规律的研究具有整体性, 后者只是对现象以及规律的单一认识;第二, 对纯学术性质的教学进行相应的弱化;最后, 在对纯学术性质的教学进行相应的弱化的同时, 加强实际操作的练习。

三、结语:

高校里中文专业的写作教学相对而言是一门学术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相对较强的学科, 及时地对这一学科中存在的缺失进行改进, 是确保高校写作教学顺利向前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这样, 写作教学的发展才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摘要:写作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在语文上的综合素质, 还能体现学生自身的修养。然而, 就目前的写作教学状况来看, 在中文的写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缺失, 主要表现在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课时不足的教学时数、“学”与“术”相脱节的理论体系以及单一机械的测评体系四个方面, 这些写作教学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文写作教学,教学模式,测评体系,对策

参考文献

[1]邵志华.高校中文专业写作教学的四大缺失与对策思考[J].语文学刊 (高等教育版) , 2012 (11) .

[2]王言锋.谈高校中文专业写作课实践环节的缺失与改进措施[J].文教资料, 2010 (13) .

[3]徐哲.中文专业写作课实践环节的缺失与改进措施[J].改革与开放, 2011 (28) .

高校中文专业 篇10

在中国, 外语教学与中文素养的关系研究从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 是随着外语教学法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传统教学法认为中文会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由直接法到交际法都轻视中文在外语素养的作用, 而最近盛行的翻译教学法则强调中文在外语学习的作用。Cummins提出的语言深层共享理论为外语教学中的四个层面 (意义为核心的输入性教学;以意义为核心的输出性教学;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语言流利教学) 需要中文的帮助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已认知生成的中文素养和外语在深层次上能力共享, 共享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为中文知识的迁移提供条件, 从而促进外语学习。

外语高校法语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由于受到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影响, 大都引进法国法语原版教材, 介绍法国文化, 脱离了中文和中国文化。中国的法语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事实上也都离不开中文素养的帮助, 向法国人传递中国文化的需求更离不开外语人才的中文素养。但是有关法语教学与中文素养的关系理论在中国的法语教育界中还尚无研究, 更没有在法语教学上进行倡议和实施。外语高校的法语人才模式是法语+专业倾向 (全法语授课) 的双重素养模式。这种双重素养模式在传统直接法、交际法, 尤其是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影响下引进法国法语原版教材, 重视了法国 (目的国) 的语言和技能知识, 强调法语语言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的法语授课环境得到加强, 照搬模仿法语母语的学习方式。这在全天候法语环境中有效, 而在汉语大环境下忽视了中文素养对于法语及专业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知识迁移作用。这样导致法语学生法语学习看似得到加强, 而实际上却似是而非, 学习反而低效。

二、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是在外语高校中具有高、中、低中文素养的法语学习者。研究内容是法语学习者在法语学习中是否需要中文素养, 中文素养与法语学习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能否迁移到法语学习中, 从而为外语高校在培养法语人才时提供更切实的思路与途径:学习法语语言文化的同时, 要进行中国文化素养的提升, 最有效地策略是进行中法文化多方位的比较, 从而促进以中国文化素养为依托的法语语言的转换与传播。

1.在各阶段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使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定性定量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方法。

2.调查试卷。第一部分:中国文化知识选择题。内容涵盖中文词汇、句型、典故、历史、传统思想美德民俗、艺术、文学等与中文素养有关的选择题, 旨在把50名参与者分成高、中、低中文素养者。第二部分:中法互译。内容涵盖中文词汇、句型、典故、历史、传统思想美德民俗、艺术、文学等与中文素养有关的中译外。旨在分析中译法犯错模式是否跟中文素养高低有关。第三部分:中文写作与法文写作。使用限定的中国文化元素写一篇意在向法国人传播中国文化的中文与法语对应的作文, 命题自定。旨在分析中文写作能力与法语写作能力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能否迁移到法语写作中。以及中文写作与法语写作犯错模式是否跟中文素养高低有关。

3.中文素养培训讲座。选择其中的低中文素养的法语学生者组成一个实验班, 定期进行旨在提高中文素养的培训讲座 (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讲座、中国文学讲座、中法文化比较与中国文化法语传播、中法语言比较、法语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 在加强中文素养课程前后在法语学习的前后成效比较, 通过上述同种类型考卷来分析法语学习者加强中文素养后是否提高了法语水平。

三、结果和讨论

通过调查试卷以及中国文化课堂教学前后的比较, 结果表明中文素养对法语学习的影响如下。

50名法语学生参与了第一部分调查试卷 (中国文化知识选择题) , 其中41名被认定为低中文素养者, 9名被认定为中高中文素养者。50名法语学生又参与了第二、三部分调查试卷 (中国文化为内容的中法互译和写作) , 被认定为低中文素养者的41名法语学生因为中文意思不理解,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掌握浅薄而几乎交了白卷, 另外9名法语学生因为理解中文意思,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掌握深厚从而顺利地做出了翻译和写作 (法语拼写语法错误忽略不计) 。翻译和写作犯错模式归纳为如下四点。

1.中国成语。中国成语是汉语的精华, 是各种语言中独有的语言形式。如果不理解或者误解, 法语翻译就难以正确。比如:名花解语指的是美人善解人意;扫眉才子指的是有才气的女子;百代过客指的是时间永远流逝;罄笔难书指的是事情多得写不完;七月流火出自《诗经》, 指天气转凉, 被调查的法语学生多误认为形容天气炎热。登高自卑指的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不能误解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出自《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 譬如登高必自卑。”

2.中国典故诗句。中国典故是有中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的知识。如果法语字面的理解没有问题, 翻译成汉语中已存在的固定的典故诗句, 则需要高中文素质的法语人才。例如汉语中“完璧归赵”、“叶公好龙”、“四面楚歌”等具有鲜明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典故,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内涵则很难在法语翻译中做到准确地传递中国文化。同样在法语版的中国典籍:《Fleurs du matin cueilles au soir》 (《朝花夕拾》) , 《Cri d'appel》 (《呐喊》) , 再如诗句L'homme a envie de belle amie.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Nous nous tenant la main, vivrons jusqu'àla fin.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等等, 如果按字面翻译而不知道相应的固定的翻译, 就会贻笑大方。

3.中国民俗。弄璋之喜指的是祝贺人家生男孩;温锅指的是祝贺人家乔迁新居;红包指的是新年前夜父母给孩子的“压岁钱”, 保佑孩子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抓周与满月指的是小孩出生第一周和第一个月;倒贴“福”字取自谐音, 指的是“福”到了。在学生的法语学习中, 如果不了解这些中国民俗, 那肯定无法用法语解释的。

4.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写作中要使用限定的中国文化元素, 例如中国典籍、孔子儒学、四大发明、文字书法的艺术、传统中医、茶的格调、中国菜、中国功夫、龙的文化内涵、中国酒文化、中国婚俗、篆刻中国特色、筷子的重要性、京剧、风水、中国传统佳节、传统服装、元宵节、春节、二十四节气, 等等。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 是写不出解释说明性的拓展性的作文来的。

四、结语

法语学习者在法语学习中需要中文素养, 中文素养与法语学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正迁移到法语学习中, 从而为外语高校在培养法语人才时提供更切实的思路与途径:学习法语语言文化的同时, 要进行中国文化素养的提升, 最有效地策略是进行中法文化多方位的比较, 从而促进以中国文化素养为依托的法语语言的转换与传播。

高校中文系为什么不能培养作家 篇11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4年招生目录显示,拟招收专业型硕士生(创意写作方向)40名,对于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北大中文系负责人的解答是:不是培養作家,而是应用型人才。

高校中文系最近再次表明“不培养作家”,令人又想起吴组缃先生那句名言:“中文系的学生不会写东西,就等于糖不甜。”高校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就像美术院校不培养画家,音乐院校不培养歌唱家、演奏家和作曲家一样,总给人一种“糖不甜”的感觉。

长期以来,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培养什么人呢?培养的是“语文工作者”,即语文教师、研究人员、文秘、编辑、记者等。过去几十年,国内中文系毕业生都能被分配到或自己找到这样的工作岗位,中文系的培养任务也就算圆满完成了。但由于天分、机遇等因素,从中文系毕业而成为作家的学生数量并不多,中文系培养人才的业绩以此难以体现,自然就不如干脆声明“不培养作家”了。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原因很多,中文系也确有诸多难处与不便,但我觉得陈平原教授谈到的一条很关键:“不是我们不要,而是做不到。”

这些年来,许许多多的作家开始进入学校,有评论家认为,这和当今社会作家生存艰难有关,虽然畅销书作家收入百万已不是稀罕事,但是纯文学作家,却处境堪忧。

几年前,心理学家周正的“先养家再当作家”的理论曾引起很多争议,然而这些恰好说明今天作家的生计艰难。

目前,中国大部分纯文学杂志的稿费还维持在20个世纪80年代的水准,去年《收获》等著名文学杂志曾酝酿提高稿费,而在之前,稿酬标准是千字80~100元,这是20多年前定的,20多年来,一直没变过。实际上,直到如今,千字几十元的稿酬仍旧是文学杂志普遍的标准。而纯文学作品的小众,使得出版小说的版税也同样承担不起作家的生活,作家陈村说:“文学的生态在恶化,严肃文学无法让作家生存。”

生存的艰难让作家不得不另寻生计,文学养不起作家,而教书显然是一个既和文学有关又能获得生存资本的职业。不过,直到如今,虽然已经有很多进入大学教书的作家,但这些作家大多都是比较知名的,也是生存压力比较小的一部分。

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措施 篇12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文化是历史沉淀的产物,这种知识具有一定的恒久性和珍贵性。毋庸置疑,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其它内容的表现形式。语言的习惯和方式是思维习惯的反映,而思维习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物本身所处领域的文化形态,同一种语言将其置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一定不同。故要学好和用好英语,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至关重要。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国家间文化的融洽交流,有助于英语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偏差减少到极致,更有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文化意识的措施

基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性的作用,运用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强烈呼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外国文化都应该有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自身对文化的学习不应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试想一个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一知半解,怎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呢?拥有一个文化素质高的教师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另外,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外国人的交流与合作,而在交流的同时,传递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舞台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骄傲。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外国文化意识固然重要,但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基础,高举弘扬中国文化旗帜,努力学习外国文化将二者巧妙融合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

2.在课堂中重视文化渗透,对比中英文化差异。在课堂中适当进行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文化内涵和所涉及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更加立体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具体方法是:先通过教材讲解,介绍背景知识,然后在适当环节(讲解词汇或某一内容时),结合背景,讲解相应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近年来,英语课文中出现许多生词,这些生僻词汇的出现于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另外,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做出对比与判别,加深文化学习。例如,“What am I gonna do?”英文中的后半句“gonna do”是“going to do”的意思,但是为了表达的简单和明了,被完全口语化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此种现象在中国教材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外国文化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比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习和记忆英语知识的最佳途径,只有对中国文化背景和英语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3.创设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取,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满足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交流的最佳方式是面对面,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和鼓励学生于外国人进行交流。只有同外国人交谈才能实现中英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交流中学生可顺利了解他国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正宗的美国影视,听纯正的英文歌曲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口语和视听的双重影响,学生对外国人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表达,历史发展等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更有效弥补课本知识的欠缺。以这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深刻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上一篇:健康理念下一篇: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