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学

2024-05-10

中文教学(通用12篇)

中文教学 篇1

1 引言

第二语言学习与文化教学的探讨并非始于当前, 早在50年代, 美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语界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讨论亦时而有之。近20年来, 我国外语教学界已普遍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已逐渐成为共识。文化教学指的是, 在语言教学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角度讲, “交际文化的重要性甚于知识文化” (胡文仲, 1992:45) 。我国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中, 着重强调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 尤其把语言的社会文化性因素纳入对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的培养内容之中。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2.1 词语教学

英语与汉语中的有些词汇看起来在概念意义似乎相对应, 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师,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应注意解释词汇的文化背景意义, 并将其与相应的汉语词汇进行对比, 有时还可深入补充一些相关的异国风土人情等。词义的文化因素挖掘可视具体情况采取语境法、词源法、搭配法、比较法等。这种见缝插针的渗透方式, 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有很大帮助。

2.2 口语教学

一口地道的英语口语集中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深刻认识。适当的英语口语环境也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增强其对西方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地道的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 设置专门练习地道口语的环节, 一般可与听力训练相结合, 让学生在听力训练当中掌握出现的地道的英语口语。教师还可充分挖掘, 提供相应的语境, 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使其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程度。

2.3 阅读教学

文化教学应重视对英语文化的渗透。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需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也需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内容。教师可通过放映电影片段等多种方式对相应作品进行文化分析, 使学生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族制度、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4 非语言交际教学

作为重要交际方式的非语言交际, 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巨大, 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殊的含义。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不应忽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地位。

3 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问题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反观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实际状况, 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 教学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指导。虽然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涵盖了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内容, 然而, 对于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则没有具体的描述, 因而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学不能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其次, 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在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影响下, 有些教师仍然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无形地割裂开, 最终影响了学生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再次, 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多样性不足, 内容较片面, 更加注重知识文化而轻交际文化。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对某个或某几个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 而对西方文化这一多元世界性文化则了解不足。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 导致学生在拥有很多文化知识却无法将其运用于实际交际中, 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交际语用失误, 而培养文化意识这一最终目标则难以实现。

3.2 改进文化教学的对策

(1) 在文化教学中加强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的比较与互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在外语界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我们也应认识到, 虽然外语学习者最需要掌握和了解的是目的语文化, 如果目的语文化成为文化教学的全部内容, 母语文化得以完全摒弃, 学生则不能形成客观平等的文化价值观, 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出现过分倾向目的语文化的现象, 最终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外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 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促使学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 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同时, 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 牢记本土的母语文化。

(2) 优化英语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至关重要。在拥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 英语教师还应掌握丰富深厚的文化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 还可通过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及进修等机制, 优化教师内部结构, 辅助教师在最大限度内提升文化素养。教师也可通过亲身感受方式, 访问英语语言国家, 积极摄入大量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人文、地理历史等信息, 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现实, 教师可相应采取词义挖掘、语法提示、翻译对比、文学作品分析、视听说教学等方法从不同方面加强文化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 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 在开拓视野的同时达到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教师还应当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 在课堂中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与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有意识地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4 结论

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在大学英语课堂中, 文化教学应贯穿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英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 还要有意识地加强文化探讨,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大学英语教学出发, 对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作了综述, 并指出了在特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 当前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界, 1998 (3) .

[2]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105-107.

[3]戴炜栋, 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2000 (2) .

[4]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J].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5]谭照亮.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反思与重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9 (3) :34.

[6]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 2003 (1) :90-92.

中文教学 篇2

首先,当前大学中文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未突出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施大学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与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而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去领悟文学中所蕴含的高尚的人文精神,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将这种人文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从而使中文专业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能提升中文学生综合素质。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中文学生渴望实现其个性化发展目标,因此,在大学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文学作品与大学生个体的有机结合,注重大学生个体教育,从而使他们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其次,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用性较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在大学中文教学中,中文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中文专业,而对于其他专业的中文教学课程内容安排明显不足,缺少重点内容的教学,不管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讲,并未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也未对学生的写作与应用能力的提升起到应用的作用,造成大学生中文学习的茫然感,这对于大学生成才与就业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部分教师由于教学方式选择不当,未能全面的介绍文学作品背景,忽视了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精髓,导致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不够深刻,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造成学生无法真正领悟文学内涵,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精神的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中文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2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2.1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的相关要素

第一,创新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涉及师生知识探究能力的创新,又涉及教师教学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中文教师应当在熟练掌握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充实中文教学内容,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综合素质。第二,情感教育要素。大学中文教学并不是盲目的向学生传授中文知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学科,还应当通过中文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入情感教育要素,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抽象的文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内在情感与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身文学素养,形成写作与交际的个人魅力。第三,感知要素。通过大学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对中文能力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感知要素,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中文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中文素养。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将中文知识更加直观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2.2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未来走向

关于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未来走向,笔者结合当前中文大学教学实际及社会需求,将其总结为以下两个趋势。第一,向培养学生的中文应用能力方向发展。首先,大学中文教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中文理论知识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精髓,大学中文教学要通过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领略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存在于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内在品质。其次,从大学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来看,中文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具体的应用,因此,大学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对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当今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第二,形成与完善中文教学模式管理监督体系。为保障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保障师生能够真正的受益于新的教学模式,就要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管理监督体系,它对教师运用与实施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优化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有力保障。

3.结论

中文专业古代文学情感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教学 情感教学法

在中文各专业中,“古代文学难教”、“古代文学难学”成为不争事实。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结合当前已形成的教改理论与实践,我们提出“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法”以救时弊。

“情感教学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综合,是教学起点、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综合。在逻辑结构上,情感教学既作为一种教学思维存在于教师脑海中,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存在于实践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时间结构上,情感教学起于教学之前的师生情感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因素始终贯穿,在教学结果上要达到师生情感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应用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法”的重要性

㈠情感教学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古今文化“历时性”差异大导致古代文学难教与难学,学生读古文陌生,学起来更费劲。合理运用“情感教学法”于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教授者与学习者的参与热情,让教与学的双方都能在适宜课程开展的情感氛围中展开教学。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已是艰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只有在富于情感地讲述中才能生成学习兴趣,继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拖沓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学效果焕然一新。

㈡情感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吸收、积淀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陈越光说“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近年来,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融中华传统文化于教育体系中,“国学专业”也正在成为众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而古代文学无疑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最多的课程。情感教学法借助其自身的情感优势,让青年学子更有兴趣、更主动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子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为中华文明得发扬光大打下坚实基础。

㈢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层面

近些年,大学生热点安全问题频现,如南昌航空大学彭某(男性)身穿丝袜与高跟鞋非正常死亡案,西安音乐学院药某连捅八刀致死案,复旦大学林某投毒、致舍友死亡案等,这些案件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少心理、情绪、价值观等问题,问题均指向了情感,情绪压力没有得到正常释放,或压抑,或躁狂。在健全人格培养上,情感教学具有先天优势,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如“温柔敦厚”的伦理情感、“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中和圆满”的审美思想等都是构建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要素。立足于情感教学,通过“歌咏志、诗传情”的方式,感动学生,产生共鸣,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让“美”与“正确”真正为学生所习得。

㈣从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角度。

中文专业学生由于学科弱势,就业率往往不如应用型强的理科生,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教师以“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极大的提升学生情商水平;另一方面,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笔头书写与口头表述等方式锻炼,中文专业学生最应掌握的两个能力的水平得到提升。在未来就业上,掌握了高水平书写与口语表述能力的毕业生必然广受市场欢迎,尤其是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打下了坚实践基础。

二、“情感教学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㈠教师层面。

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具有充沛的情感因素,远如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梁、陈、王、赵”,都是广受学生欢迎的性情中人;当代大学教师更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感情上的共鸣首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其情感也相对成熟和稳定,各种高级情感诸如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这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情感地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阅历是古代文学情感教学能够开展的充分条件。

㈡学生层面。

当代大学生从90后走来,有着更为鲜明的个性、创新的思维、敞开的心态,尤其是更为细腻、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些都需要在大学生活中得到响应,他们更喜欢情感交流、积极参与的课程,因此,情感教学法最适合于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新颖,若单方灌输或理性说教授课,势必事倍功半,效果了了。大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需要是古代文学情感教学能够开展的必要条件。

㈢课程层面。

古代文学饱含古人浓郁的情感因素。中华文明五千年,诗词歌赋中蕴涵了文人墨客的“浓情蜜意”,既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眷恋亲情,又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亲密友情,还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炽热爱情,更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化外之情。古代文学课程是蕴涵显性情感因素的一门学科,是情感教学能够开展的客观保障。

三、古代文学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㈠教师情感因素的形成

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要了解当下大学生情感特点,适应大学生情感体验需求,以师生情的互通为教学切入点。古代文学教学突出的是“美”的情感,“除了熟悉古代文学作品之外,还要熟悉古今中外的美学理论,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审美实践。既要有敏锐的鲜活的审美感觉,又要有高水平的独特的审美判断。”[3]教师把自身“美”的情感体验带入课堂,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感教学。

㈡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和谐的师生关系指的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培养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做到不独断专行;培养自由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能够包容学生的原则内的个性言行;培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那些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当代高校普遍存在着任课教师只负责上课、不管其他的现象,传统的饱含师生情的师生关系,现在更像是冰冷的雇主与雇员关系。这要求教师首先要主动一些,给予关心,加以爱护,师生关系的融洽对课程的顺利开展才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㈢情感教学的实践

1、言语教学法

充满情感的课堂语言配合适时的举止动作是古代文学情感教学课堂应有之义。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尤应注意情感语言的运用技巧,比如情绪饱满的朗诵。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教师口语”作为专门学科成熟开展,教师普遍具有较高水平朗诵能力,比如在品读《大雅·生民》时,能传达出远古的庄重,在吟唱《小雅·鹿鸣》时,能展现宴飨的和谐,学习《魏风·硕鼠》时,能呐喊出百姓的愤怒,在鉴赏《豳风·七月》时,又能诉说出农夫的沧桑,最悦耳的还是教师读出《邶风·静女》中的活泼的时候。高水平的朗诵,加上恰当的教姿教态,将有助于把古代文学作品中饱含的情感因子传达并感染给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得把握古人寄予到作品中的浓郁情感。

2、情境教学法

在现代课堂上,情境再现的手段非常多,而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更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帮助教师灵活地构建各种教学场景,更有利于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加以再现。以下以笔者教学经历为例,简介如何构建情感课堂。

在学习魏晋文学时,涉及到“魏晋名士”与“魏晋玄学”两个历史概念,直接而又深刻地影响着魏晋文学教学,如果这两个概念对学生说不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但“玄学”属于哲学范畴,复杂难懂,名士风度又常为后人狭隘理解为饮酒与服药,从专业文献的角度长篇大论在课时上既不允许,学生也未必愿意听、听得懂。

首先,古今向来不乏关于魏晋名士的名画,笔者选择著名画家傅抱石的《竹林七贤图》,在网上下载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初步从静态视觉角度让学生感知魏晋名士;其次,某知名科教频道有关于魏晋文学的节目,利用刻录软件,截取其中解读魏晋名士与魏晋玄学的内容,制作成“微课”播放,进一步从动态视觉与听觉上让学生感知;最后,给学生介绍专业研究文献,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文本就是大学讲义,行文洒脱幽默,正和魏晋风度有着极高契合度。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有表面现象的感受,又有专业实质的认知,学生很容易在教师构建的魏晋情境中明白魏晋风度与魏晋玄学的内涵。

3、生活教学法

“生活教育”源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当代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学实践,工科生在实验室、操作间操作,艺术生通过演唱会、野外写生表达艺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下,中文专业、尤其是古文教学更应加大实践教学。大学有汉服社、文学社、古诗社等反映传统文化的社团,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等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展出,学术机构经常组织国学交流、古代文学交流,各地有广泛分布的古代遗迹等等,以上内容都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结合课堂内理论与课堂外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最易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它对学生身心情智发展影响的意义更加深远。

总之,大学古代文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古文中充沛的“美”的情感,掌握自身鉴赏美的方法,进而在未来工作生活中,传播古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化中“美”的情感。

寓教于乐的中文教学 篇4

中文课成功的要诀是课上内容要生动, 课外要活动, 富有乐趣和实用。例如中国文化课学习重点放在观看影片上, 影片内容是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生活习俗, 并开展中国饮食、茶艺、传统体育运动等活动。

一、在教学中比较常用而且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

1.拼字成词。在教学中一些笔画多的字比较难记, 我就用拆字的方法把生字拆成几个熟字。如“喜欢”的“喜”把它拆成“十、豆、口”三个字, 分别写在字卡上, 让同学们自己动动手、动动口, 把他拼成一个新学的生字。可以以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游戏, 看哪一组拼得又快又准。这样就可以将枯燥难记的字形记忆, 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拼字游戏。

2.开火车。老师出示字卡, 让同学们开火车快速认读或用所给生词造句。这样不但可以检验同学们对生词读音和声调的掌握程度, 而且还可以调动同学们读生词的积极性。

做这个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开火车可以横着开, 也可以竖着开, 还可以开双轨列车。

3.传声筒。把同学们先分成两组, 然后老师悄悄告诉第一个同学一句话, 让同学们依次把这句话传给自己组的同学, 最后听到的同学到黑板上把这句话写出来, 哪一组写的句子又快又准确就获胜了。

二、走出校园去Field Trip

Field trip是美国教学中很重要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叫社会实践 (field trip) 。它和国内中小学每年组织的春秋郊游不同。Field trip的设计本身与教学紧密相连, 是课堂活动的延伸, 是一种拓展学习, 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是以调查、研究、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例如, Social study的老师为进行美国“独立宣言”和“人权法案”的教学设计了费城之行。“DNA探秘”是七年级科学老师为了配合生物学相关内容而设计的。

春节前我为初级班学生安排了去附近中餐馆, 吃中餐, 说中文。这些都是配合课上所学食品、饮料、问候等词汇和句型而设计的, 要求学生中文点餐。带中级班学生参观中医诊所, 了解刮痧、拔罐和针灸。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经典中文歌 篇5

八十年代老歌 1.思念(毛阿敏)2.一无所有(崔健)3.让世界充满爱(郭峰)4.甜蜜蜜(邓丽君)5.童年(罗大佑)6.大约在冬季(齐秦)

九十年代好歌 7.弯弯的月亮(刘欢)8.执著(田震)9.同桌的你(老狼)10.吻别(张学友)11.我愿意(工菲)12.真心英雄(成龙)

新世纪新歌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策略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指的是,为了避免学生在用英语与别国的人们进行交流时出现文化冲突,而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不断地加入一些文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了解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国际交流中游刃有余,防止出现尴尬的场面。然而,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部分院校及教师忽视文化教学的现象,他们缺乏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的意识,仍然以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因此本文根据当下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对课堂中渗透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不断地完善高职英语文化教材,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教学时,不能仅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当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给予英语文化的学习高度的重视。因此,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应当摒弃一些过于沉闷古板的教材,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已有的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完善,融入英语文化的背景,便于学生在提升自身的额英语能力的同时能够体会英语使用的背景,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步地加深自身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从而便于学生在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使用地道的英语,懂得相应的交流技巧,从而避免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二、创新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模式,建立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联系

高职院校在开展英语教学时,应当时刻注意融入一些英语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勇于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和改进,巧妙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英语文化的因素,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体会英语文化,感受英语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英语文化知识,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为学生进一步讲解交流过程中常见的习惯语句和动作,和学生一起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不同的涵义。

三、促使高职英语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其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引导者,其综合素质及其专业素养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质量的高低,同时,教师可能也会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其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也并不是那么深入。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对他们的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可以安排教师进行跨国交流学习,首先将教师置身于合适的文化氛围中,让他们切身地去感受英语文化,教师通过实际的体验,他们在其教学中也会更加游刃有余,也能够为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校外的一些企业进行合作,从一些事业单位聘请一些跨文化交流的人员来本校进行教学,为学生配备一些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均较高的师资队伍,进而为学生的英语文化的学习提供一些真实可行的意见。同时,教师还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英语文化素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提高自身对于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想使得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变得高效,单单依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才能提高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教师在不断地完善自我、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对于文化的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英语文化的学习走出课堂、走出教室,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课外的关于英语文化的读物来增强自己英语文化学习的水平,开拓自身的视野,自我从课外读物中领会英语文化。

通过以上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文化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改变传统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逐步地意识到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巧妙地将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文化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地让学生观看一些英文电影、听一些英文歌曲,并在电影的一些细节中、一些歌词中卫学生逐步地去渗透一些英语文化,从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质量及水平,帮助学生在日后能够顺畅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中文教学 篇7

1. 要了解和喜欢文言文

由于当前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都是白话文,学生缺乏语言环境自然就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我自己在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是因为觉得缺乏兴趣才感觉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自身对文言文的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文言文中的道理或是事件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事情相联系,在文言文中静静的体会和感受古人的智慧,这样我们就可以领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我们在游记类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描写出的优美意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哲理性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的睿智思想,如《秋声赋》。再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可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来进行新课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率。

2. 多诵读、多背诵

诵读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方法,同时还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多读几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文言文的含义,同时还能提升语感。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对文言文进行熟读,这样随后的学习就会变得较为顺利。因为只有在熟练的阅读后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如讲授《项脊轩志》,可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其次,教师在讲解关键词句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其中的动人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如“儿之成,则可待乎”等,多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亦喜亦忧,通过反复朗读,能让学生弄清楚表现在何处。最后,再由全班进行齐读,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3. 打好基础

文言文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知识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多次朗读,最好可以背诵下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落实字词,还要对课下注释进行阅读,并且尝试着翻译,在平时学习中要画出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在面对疑惑时要多问老师,多和同学交流探讨,同时还要通过语法和文本的语境尝试推测。每次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我们都要对课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句式和文化常识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我们都要紧紧跟随教师对单元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做好课后的自我检测,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如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忠心;杜甫“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之情;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浓郁人性美等,都闪耀着动人的情感之美,都能很好地产生学生思想上的震颤,并逐渐转化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以更好地探寻古文学之美。

4. 归类复习,建立知识体系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对很多零散性的知识进行掌握,但是最重要的是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进而在大脑内形成知识框架,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做准备。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要重视对教材的利用,针对实词、虚词、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断句和古代文化知识等进行总结,在讲解和练习中,确保学生系统性的掌握知识,并且明确各种知识的具体内容。在课后复习或是单元总结后及时归纳和总结较为典型的句式和重点的字、词、句,并且在分析中寻找规律,对文言文内的重点进行熟悉和掌握。在文言文中,古汉语知识是很重要的,文言文知识十分的琐碎,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很容易遗忘,因此要对教师教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内容。在文言文学习内,我们只有积累的更丰厚,才能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

5. 小结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研究 篇8

语言不是单独存在的。语言的使用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被视为文化的镜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看到它所蕴含的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 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语言的发展。

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的教学不仅包括词汇、语法的教学, 还应该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语法与词汇的教学都受到该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文化知识的教学是密切联系的, 而文化知识的渗透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来巩固和加深语言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了解本国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区别, 体会所学语言知识中的文化内涵。

2 我国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2.1 我国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近年来, 有关于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中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英语教学中, 越来越强调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然而现今的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 老师和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文化的教学仅仅被看做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辅助工具。与文化教学相比较, 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更重视语法的讲解和单词的记忆。为了迎合考试的需要, 把考试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而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其次, 我国高中生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书本, 然而, 书本上对目标语言文化知识的讲解只是简要的介绍, 而不能帮助学生对该语言的文化底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教材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没有太大的帮助。

最后, 在现今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上, 老师通常充当的是传授者, 将文化相关知识生硬地教授给学生, 而学生则是学习的倾听者和接收者,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很少在课堂上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更不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 这也就导致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如今我国高中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我国中学生的文化意识, 完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2.2 我国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意识到单纯的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和记忆英语单词并不能完全学好英语。为了学好一门外语, 学生不仅要学习发音、单词以及相关的语法, 而且要了解该语言所处的文化。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习俗、行为和思维方式。对于相同的单词或者表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知识, 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出现很多误解。中国学生虽然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法知识, 但是他们却不能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流利的交流, 他们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 总是会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出发, 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按照“汉语思维+英语结构”的模式达到交际的目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犯错。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英语课堂上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以及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3 改进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3.1 积累英语文化知识, 改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主导地位, 只有加强教师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 才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有价值的文化信息, 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因此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和学习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 以英语文化教学观念为指导, 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

3.2 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 改进课堂教学活动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同样重要的, 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文化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自觉性。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文化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文化知识, 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交际中。这样既加深了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也使学生亲身体验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两国文化差异, 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 摆脱本国文化的束缚。

3.3 丰富课余文化活动

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并且课堂上能够讲授的文化知识也是有限的, 因此当学生走出课堂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文化知识。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英语讲座, 进行英语演讲比赛, 开办英语角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 欣赏英语文学作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生活。这样既加深了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也使学生亲身体验了不同国家的文化。

4 结论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者长期以来讨论的话题, 然而我国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仍然注重语法与词汇的学习, 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和英语单词, 但是他们不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母语为英语的人进行正确的交流。这就导致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意识缺失。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及英语教育者意识到, 单纯的掌握语法知识和大量记忆单词并不能足以完全掌握目标语。教师不可能指望不学习目标语的文化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文化知识的教学是缺一不可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将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的语言知识学习中, 使学生意识到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自觉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

本文通过对探究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使教师和学生意识到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并且探索出了在实际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Claire, 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4]Ei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5.

[5]曹伦华, 章学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J].基础教育, 2008 (5) :34-37.

[6]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7]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3) :10-14.

[8]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998.

[9]付丽芳.高中生文化意识的调查报告[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 (4) :23.

[10]顾嘉祖, 王斌华.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Z].载顾嘉祖, 陆升 (编) .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班版社, 2002.

[11]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 (4) :7-8.

中文教学 篇9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文化意识是时代发展要求。英语作为第一国际交流工具,其地位的稳固不可撼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跨国交际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时候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会具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文化,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英语教学应向语言教学与文化培养的综合方向发展,不能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文化意识培养,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

2.培养文化意识是学习英语的内在要求。我们都知道,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是人们有史以来劳动、生活、交流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产物,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一个空洞无意义的单纯叙述,无法实现人们正常的社会交际。因此中国初中生在没有学习母语的环境中学习,就要要求教师在教授英语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技能,不能机械地传授语调、语法等,而且要使学生熟知英语所依附的英语文化,最终能与外国人不仅在语法上达成无障碍的交流,也要使别人完全明白你想表述的意思。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培养的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文化博大精深,广义上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狭义上讲,日常用语、表述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这些都反映了深厚的文化背景。但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着文化的传播教学,他们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作为语言的教授者和文化的培养者,必须不断学习,通过观看大量外国电影,看国外文化有关书籍来充实自己,有条件者可以到国外旅游,从而能够更有效的融入外国文化,学习外国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此外学校可以聘请对本国文化更为了解的外教来教学。

2.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精深的部分,它贯穿这人们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差异支配着人们的交际态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比如英美人把隐私视为交流禁区,他们将隐私放到很高的位置,而不同国家对隐私的理解也不同。社会准则规范着人们的各种活动和交流方式,不同文化的社会规范有着不同的社会准则,如中国人喜欢谈论收入,而英美则把收入看成是及其隐私的问题。又如打招呼,英美人主要讲“你好吗?”;而中国人则惯用“你吃了吗?你去哪?”等等,而这些都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3.挖掘现有课程的文化因素。将文化编写到教材,也是培养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教材中大量渗透外国文化知识,把更多的文化信息在日程课程中随时传递给学生。现有的译林版牛津教材中就编入了很多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如节日、家庭、交通等方面。针对初中英语教学,可在课本中引出英美学校的校园生活,校园生活话题与中国初中生生活很近,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本时,可适时加入语言介绍,将中外校园生活作对比,同时利用幻灯片、电影等媒体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去感知、体会与模仿,真正融入到其文化中,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了解文化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同时教学。

4.创建合理意境,加强语言锻炼。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之中,很多教师更多的精力在于语言技能的传授,而语言讲学的社会环境往往被忽视,各国文化的差异性造成学生难以了解在相应场合该讲什么话,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语言技能规范与运用得体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的,言语是否恰当需要用得体性来检验,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学方式只顾言语的规范而忽视了说出的话是否得体。这就体现了语言训练意境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合理情境,可以利用模拟西方文化生活等方法,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既学语言又了解文化,规范语言的得体性。

刍议阅读教学中文眼的突破 篇10

一、善于发掘课题中的“文眼”

张庆先生提出“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阅读教学主张, 其实质就是抓住课文的“文眼”, 抓住“文眼”, 也就找到了文本突破口。教学时, 教师只需引导学生顺着这根“藤”, 就能摸到文本中的“瓜”, 让阅读教学事半功倍。请看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 (出示课题) 请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 我们联系课题和课文内容便会明白, “崛起”在文中指——

生1:中华发展。

生2:中华振兴。

师:对, 联系课文内容, 我们的理解会更准确。“之”在这儿当什么讲?

生:当成“的”讲。

师:课题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1: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生2: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 (齐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生1: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生2: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 打开书, 自己读吧。

(生自由读书10余分钟, 勾画生字词, 借助工具书解词)

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文中有一词与“中华崛起”正好相反, 快速默读课文, 找到这个词。

(生快速浏览课文)

生: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 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 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画下来。

(学生潜心读书, 勾画相关语句, 批注阅读感受;之后, 师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相关语句, 重点挖掘课文第8自然段:一妇女哭诉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的场景, 引领学生品读、议论、想象、感悟, 体会“中华不振”)

上述教学案例中, 老师摒弃逐段讲读的方法, 从课题开始, 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读书之后, 回归课题, 在文中找出“中华崛起”的反义词——中华不振。整个教学过程, 老师紧扣“文眼”——中华不振, 这条主线教学, 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段, 通过品读、议论、想象、说话, 深入解读, 多元感悟“中华不振”, 从而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此举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二、善于挖掘词语中的“文眼”

课文的有些文眼在课文的一个词语中, 找准这个词语, 会牵一发而动全文, 抓住这个“词眼”, 就如同画龙点睛, 通篇活泼生辉。例如《长城》是我选上的一篇公开教研课。我们在第一次集体备课时发现设计的教案虽然很好, 但总觉得缺一根主线。能不能像王裕舟老师那样, 在文中找一根主线, 把课文串起来呢?我通读课文, 发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奇迹”这个词岂不是串起文章的一根主线么?它不就是引领全文的“文眼”吗?于是, 课堂上我就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那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自由读课文, 在文中找出答案, 并说出你的理由。”于是学生纷纷读文, 说远看长城怎样怎样, 近看长城又怎样怎样, 踏上长城又是怎样一番滋味。就像满头蓬乱的头发, 因为有了“奇迹”这个“词眼”, 学生一下子将文章梳理得很有条理。这样不但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加大了教学容量, 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善于深挖句子中的“文眼”

有些课文中的“文眼”, 不只是一个词, 而是一句话。透过这句话可以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息, 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抓住了这样的句子,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学生有所感悟和想象, 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水乳交融。因此, 抓住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每每听王裕舟的课, 总发现他围绕文中某个句子, 竟能把全文串起来导读, 读得一遍比一遍深刻, 一遍比一遍富有情感。因此我也试着找这样的句子引领全文, 导读全文, 果然,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学得深刻仔细。例如教《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课文的“文眼”, 围绕这个句子, 我说:“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有的学生说:“因为20世纪人类已经登上月球, 潜入海底;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接着用手指着那句话:“所以说……”学生顺着我的手指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有的学生说:“因为20世纪, 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又指着黑板上的那句话导读: (学生感情递进)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20世纪人类实现了古代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腾云驾雾’的梦想, 幻象纷纷变成了现实。”“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 学生对这句话由毫无情感地朗读到赞美, 到惊奇, 再到赞叹。感情层层递进, 对课文的了解层层深入, 理解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之快之大, 激发了对科学技术创造的兴趣。

我以为, 找准“文眼”, 教师需要深入反复研读文本, 读进去, 更要走出来, 读出自己的感受, 形成独到的见解。诚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这法, 那法, 读不懂教材, 就没有法。”此话通俗而深刻地道出了读懂教材的重要性, 读懂教材是前提, 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构, 才能找到“文眼”, 找准“突破口”, 课堂才会风生水起, 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摘要:“文眼”就是“揭全文之旨”的关键句子。阅读文章, 抓住“文眼”, 就抓住了全篇的纲领, 把握住了全文的基调。阅读教学中, 抓住“文眼”, 就能使教学思路明晰, 同时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重点, 深刻理解主题思想, 分清文章层次和结构, 较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浅析 篇11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88-02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系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变革,反映所属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形成和发展本民族语言体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实践和地域环境。无论语言的内涵还是外在表现形式都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样,各民族的文化又是通过该民族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言的教学就是文化的传播。 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要对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否则,语言就只能是片面的,没有活力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文化的熏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日常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差异

2.1 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于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以杨振宁教授为代表。他认为,两种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本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基于人与神关系的神本文化。”人本文化倡导兼容并蓄,有韧性并且能够融汇凝聚,它所建立的是人治社会;而神本文化与之相反,提倡分化和竞争,缺乏韧性,容易导致宗教战争,最终建立的是法制社会。这两种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有利弊,演绎了东西方不同的发展史。第二种观点是生存方式论。东西方由于最初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差异。英国是岛国,历史上其航海业造船业相当发达,在其文化中海洋、船只有着重要地位,反映在语言中与之相关的词语也非常丰富;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土地是人民生存必须的物质资料,因而在生活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在语言中与土地相关的词语不胜枚举。此外,宗教和道德观念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基督教盛行,反映基督教文化的习语俯拾皆是,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而在中国,几千年来儒家、佛教、道教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语言文化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1 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观念根深蒂固,相关的词语也非常多,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等。甚至无论何时何地表达自己都用大写的“I”。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强调个人利益、重视个人自由;而中国人却提倡谦虚谨慎、看重集体的利益、提倡顾全大局。从语言表层信息来看,这些差异可以反映在日常语用方面,例如署名、地址的排序等等;从深层来看,西方文学中频频出现个人英雄形象,自由主义精神代代相传,而在中国文学中这往往是被批判的。

2.2 社会关系的差别

中国文化尊崇礼教,称谓种类繁多。例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而这些在英语中往往只对应一个cousin. 对待长辈,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甚至孩子的名字可以和长辈一致,而这些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被接受的。在汉语里,可以用“老师,经理,主任”等词与姓氏连用称呼别人,但在英语里却不可以这样用。

2.3 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受到赞美的时候往往会谦虚客套一番,但在西方爽快的接受并表示感谢才是最合乎社会礼仪的。中国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喜欢询问对方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但这些在西方却是不礼貌的;相反天气、运动赛事等却被视作是最好的交流话题。中国人打招呼最常见的就是“吃了吗?”“到哪去?”而在西方往往一个“Hi”就足够了。

2.4 社会习俗的差异

在这个方面,中英文化更是千差万别。从最简单的数字来看,中国人喜欢8而避讳4,而在西方13是需要格外避讳的。东西方的节日差异也很大。例如中国最注重的就是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而对等的节日在西方是圣诞节Christmas Day.中国有端午节the Dragon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英国有情人节Valentine’s Day,复活节Easter, 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每逢过节亲友之间总免不了赠送礼品,在送礼和收礼的过程中也存在文化差异。面对礼物,中国人往往推辞一番,收下礼物后一般也不会当面打开。而在西方,面对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表示惊喜和感谢。东西方文化就各种动物的联想意义也是千差万别的。中国人把龙凤看成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化身,凤具有重生的意义。从诸如“lucky dog”之类的表达不难看出西方人对狗的喜爱,有时狗甚至被看做是家庭的一员。而在汉语里狗往往被赋予低下卑劣的意义,如“狼心狗肺”“狗尾续貂”“狐朋狗友”等。

3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3.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至少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外语教学是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不同的是它要借助母语完成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冲破本民族文化的局限和束缚,去领略认知其他文化。

3.2 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3.2.1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覆盖面

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文化信息包括语言所属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覆盖面,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3.2.2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加强文化学习

外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缺乏语言环境。学生缺乏真实的交流,就无法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无法及时获得回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介绍学生观看有益的原声影视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和外教交流,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和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己搜集文化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着实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学习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文化差异,加强对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3]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中文教学 篇12

一、理解文化内涵, 树立文化意识

教师只有理解文化内涵, 树立文化意识, 才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落实文化教学这一教学行为。文化就是每个社会集团的独特的语言、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生活方式, 等等。每个社会集团的文化不一样, 交往中如果忽视了这些文化差异, 就会导致判断失误, 交际受阻。因此, 教师要理解文化内涵, 树立文化意识。要反思以往在教学中是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过文化渗透, 有没有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等内容的引导, 是否在两国文化的对比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基本语言知识。教师要加强文化信息输入, 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文化教学活动, 从而提升英语文化教学的质量。

二、利用网络媒体, 共享文化资源

网络多媒体早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 教学中, 我们对网络中的大量英语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就能让学生共享这些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 可以让学生与英语国家的学生交流本民族的文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仪技术, 可以给学生呈现英语国家最直观的文化信息, 提高学生对其文化的理解。通过影视赏析, 可以寓文化教学于休闲活动中, 让学生在英语文化氛围中提高英语素养。如, 通过对《走遍美国》等作品的欣赏, 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对《音乐之声》《乱世佳人》等经典作品的品味, 除了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外, 还能让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历史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感知。这样, 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巧用文化导入, 开展文化活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之始, 要巧用一些英语文化来导入课堂。如, 通过跳一段踢踏舞来导入进行时态, 通过讲一个拥抱式见面的故事导入“How are you?”句式, 通过念一段祷告的经文来导入陈述句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 老师还要同学生一起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 文化沙龙, 文化专题讲座。特别是文化专题讲座, 即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中某一主题的文化现象、文化知识来举办一个微文化讲座, 使学生在短期内对该主题的文化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同时, 也能不断提高其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丰富课程内容, 实现知识、语言、文化共存

对现行课程的文化内容, 我们尽可能的要给予补充、增添, 力争广泛多样, 把历史、地理、文学、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都要丰富进去, 做到知识、语言并重, 语言、文化共存。教学内容应尽可能用文化导入, 学生才有可能对文化形成整体概念。当然, 文化的选择要慎重, 要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不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具体的知识与行为, 更要重视对文化现象的理解, 以实现文化事实与文化价值, 文化典型性与多元性的多重重视。同时, 我们也要选择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了解, 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与理解, 从而理解其中的宗教义、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等等。

总之,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对语言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等, 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语言, 而且还能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内涵。因此, 我们在遵循教育原理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 让学生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洁:《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化教学策略浅论》, 《民族论坛》, 2006年第10期.

[2]于明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科技信息》, 2010年第13期.

上一篇:钻井工艺方法下一篇:绞锁髓内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