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2024-07-06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共12篇)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篇1

前言

为了保证中外文化交流的顺畅, 对于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我们主要采用了求同存异的措施, 以可以不断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 并充分的尊重双方的习惯的基础上, 更加全面的考虑双方之间的差异, 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进行转换,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基本行为, 所以翻译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转换模式, 其详细内容就是采用一定的措施来对文化中的差异进行处理, 并更加准确的表达出两种文化的含义。

一、差异的体现

首先, 中英双方的历史背景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因此统一性、整体性、全面性等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民众的内心, 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但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则不同, 他们长期以来就习惯了“一个民族应该独立成为一个国家”这样的思想, 所以在政权组织方面, 因为两者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其之间的差异较大。

然后是信仰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西方国家大多有一个信仰, 并且为这种信仰而贡献出自己的虔诚、思想, 有些国家甚至将宗教作为该国子民人生的重要依托和依靠, 而宗教中的主是最高的统治者, 例如基督教中的上帝, 因为有了宗教, 所以西方人们在不能够很好完成自己的目标时, 或者具有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的时候, 就会将这种愿望寄托在来世, 相信因果论和灵魂转世学说, 并在人生中的这一世虔诚的修行, 而恰恰相反的是, 中国人除了少数人具有一个信仰以外, 大部分的民众都是无神论者, 其坚持的是艰苦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相比于西方的来世论, 其更加重视当代实实在在的生活, 并非是虚无缥缈的来世, 正是信仰之间的巨大差异, 也是的双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和主旨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以现实主义内容为主, 并且以小说形式为主要描写手段, 而寓言、戏剧等形式的文学较少的原因, 而在英文文学的创作中, 戏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莎士比亚, 其戏剧的成就是世界人们所公认的。

最后, 中英文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还与双方的思维习惯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历史发展的不同以及人们所生长环境的不同, 中西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历史悠久, 其思想深受中庸、含蓄的儒家思想所影响, 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直来直往的, 更多的是点到即止, 所以, 这种思维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就是, 人物形象更加重视在不同环境下语言含义的表达, 以此来传达出文学作品的主旨。而西方的思想则完全不同, 其思维十分灵活, 并且单一, 所以更加的坦率, 不会拐弯抹角的进行言语的表达, 所以在英文文学作品的创作时, 也是如此, 更加的直接, 所以在对中英双方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 要能够充分的综合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文化差异, 更加准确的选择最为合适的文章主旨, 更加贴切的表达出原作者的原意。

二、策略

(一) 良好的区分文学体裁

不同体裁的英文文学有不同的翻译技巧, 而由于中英双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较大, 所以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就有不同的翻译方法, 但是无论是那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其最重要的都是要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文学作品整体的翻译质量和效果, 如果仅仅是对语言进行一对一的翻译, 不仅无法对主旨进行良好的表达, 更是对文学的一种侮辱。

(二) 原则的和谐统一

翻译的和谐统一是文学翻译的关键, 所以要充分的重视,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反应, 同理, 文学翻译也是对文化的一种转换, 所以翻译人员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要遵循文化的内涵以及相关的原则和规定进行。

(三) 要遵循动态对等的原则

动态对等原则的目的是规范目的语和源语, 为两者之间的转换制定一个规定, 以此来更好的减少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动态对等的理论中, 两种语系的翻译不仅是语句上的对等, 还有文体、风格以及意义上的对等, 其翻译的信息不仅要包含语句的表层含义, 更要包括文化信息的深层意义, 翻译人员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动态对等原则中的四项基本原则一一对应, 只有这样, 才能够将目的语中的文化含义进行完美的表达。但是, 不一样的语言文化体系所代表的就是不一样的文化, 文化之间或许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却不会完全的相同, 故而, 在译文中将原文的文化含义进行完美的表达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而翻译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还原文化, 尽可能的体现出源语中的文化。

结束语

在对英文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反之则会极大的影响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有些甚至不能够很好的传达原作品的精髓。所以, 翻译人员在对两种文学进行翻译前, 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文化学习能力, 通过对两种文化的深入学习来切实的掌握两种语系的思维和叙述方式, 这样就能够极大的增加双语翻译的精确性。可以将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全面以及准确的进行翻译, 只要对两种语系文化差异的处理方式是合理的、科学的, 就应该在翻译的领域内进行肯定和宣传。

参考文献

[1]张泽锋.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6:169-170.

[2]吴琼.试论如何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6:18-19.

[3]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4, 02:36-37.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篇2

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西文化和语言存在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差异,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本文在分析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使学习者真正达到真正学会语言,使用语言之目的.

作 者:曹宇晖 作者单位:绍兴市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浙江,绍兴 3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 语言差异 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浅析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88-02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系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变革,反映所属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形成和发展本民族语言体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实践和地域环境。无论语言的内涵还是外在表现形式都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样,各民族的文化又是通过该民族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言的教学就是文化的传播。 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要对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否则,语言就只能是片面的,没有活力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文化的熏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日常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差异

2.1 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于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以杨振宁教授为代表。他认为,两种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本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基于人与神关系的神本文化。”人本文化倡导兼容并蓄,有韧性并且能够融汇凝聚,它所建立的是人治社会;而神本文化与之相反,提倡分化和竞争,缺乏韧性,容易导致宗教战争,最终建立的是法制社会。这两种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有利弊,演绎了东西方不同的发展史。第二种观点是生存方式论。东西方由于最初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差异。英国是岛国,历史上其航海业造船业相当发达,在其文化中海洋、船只有着重要地位,反映在语言中与之相关的词语也非常丰富;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土地是人民生存必须的物质资料,因而在生活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在语言中与土地相关的词语不胜枚举。此外,宗教和道德观念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基督教盛行,反映基督教文化的习语俯拾皆是,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而在中国,几千年来儒家、佛教、道教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语言文化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1 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观念根深蒂固,相关的词语也非常多,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等。甚至无论何时何地表达自己都用大写的“I”。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强调个人利益、重视个人自由;而中国人却提倡谦虚谨慎、看重集体的利益、提倡顾全大局。从语言表层信息来看,这些差异可以反映在日常语用方面,例如署名、地址的排序等等;从深层来看,西方文学中频频出现个人英雄形象,自由主义精神代代相传,而在中国文学中这往往是被批判的。

2.2 社会关系的差别

中国文化尊崇礼教,称谓种类繁多。例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而这些在英语中往往只对应一个cousin. 对待长辈,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甚至孩子的名字可以和长辈一致,而这些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被接受的。在汉语里,可以用“老师,经理,主任”等词与姓氏连用称呼别人,但在英语里却不可以这样用。

2.3 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受到赞美的时候往往会谦虚客套一番,但在西方爽快的接受并表示感谢才是最合乎社会礼仪的。中国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喜欢询问对方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但这些在西方却是不礼貌的;相反天气、运动赛事等却被视作是最好的交流话题。中国人打招呼最常见的就是“吃了吗?”“到哪去?”而在西方往往一个“Hi”就足够了。

2.4 社会习俗的差异

在这个方面,中英文化更是千差万别。从最简单的数字来看,中国人喜欢8而避讳4,而在西方13是需要格外避讳的。东西方的节日差异也很大。例如中国最注重的就是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而对等的节日在西方是圣诞节Christmas Day.中国有端午节the Dragon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英国有情人节Valentine’s Day,复活节Easter, 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每逢过节亲友之间总免不了赠送礼品,在送礼和收礼的过程中也存在文化差异。面对礼物,中国人往往推辞一番,收下礼物后一般也不会当面打开。而在西方,面对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表示惊喜和感谢。东西方文化就各种动物的联想意义也是千差万别的。中国人把龙凤看成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化身,凤具有重生的意义。从诸如“lucky dog”之类的表达不难看出西方人对狗的喜爱,有时狗甚至被看做是家庭的一员。而在汉语里狗往往被赋予低下卑劣的意义,如“狼心狗肺”“狗尾续貂”“狐朋狗友”等。

3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3.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至少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外语教学是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不同的是它要借助母语完成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冲破本民族文化的局限和束缚,去领略认知其他文化。

3.2 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3.2.1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覆盖面

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文化信息包括语言所属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覆盖面,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3.2.2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加强文化学习

外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缺乏语言环境。学生缺乏真实的交流,就无法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无法及时获得回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介绍学生观看有益的原声影视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和外教交流,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和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己搜集文化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着实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学习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文化差异,加强对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3]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篇4

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中, 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就必须充分的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关系与差异, 只有掌握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传统风俗等, 才能够更好的处理中西文化差异, 掌握英语交际运用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西文化差异

1 . 价值观差异。西方国家推广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 从而导致西方人崇尚自主、独立、奋斗的理念, 他们一般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 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去的成绩的时候喜欢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但是中国文化却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 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般在受到夸奖的时候, 都会采用谦虚的回答, 从而导致西方人对中中式谦虚甚至不解。

2 . 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使中华民族强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作为一个礼仪大国, 当别人提出邀请之后我们都是间接回答的。特别是当自己要给与否定答案的时候, 都不会直接说出, 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则不同, 西方人要是不能参加, 他的回答则可能是“I'm sorry, 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

3 . 社会关系的差异。西方人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 但是在中国等级尊卑理念影响深远。在西方平等意识的强调下, 不论人身份高低、贫富如何, 都应该享受自己的权利并得到他人的尊重, 他们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英式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 boy can beapresident.”。意思是说:“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但是中国人受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等影响, 传统封建遗留思想依旧影响社会的发展。

4.生活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在日常出行中, 如果不经意间发生了碰面, 一般都会问“吃了么?”等一类的词语, 这是我们的礼貌打招呼用于的一种。但是在西方如果这么问, 别人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或者在干涉他的私生活。一般来说, 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语仅限于问好等, 比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等。

5.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不同, 所以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两种看法。比如在中国, 龙是吉祥、是权利、是帝王的象征, 中国人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等。但是在西方, 龙对应的词汇为“dragon”, 他的意思是怪兽、凶残的怪物, 是邪恶与魔鬼的象征。所以, 当中国人推广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时, 外国人就会感到诧异甚至是产生厌恶感。

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1.文化教育要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化是不同背景下产生的, 由于背景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所以在英语交际中容易出现分歧与误解等。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树立文化意识, 在英语知识的传播中也要进行文化教育,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内涵所以, 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现代教学活动开展中, 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大, 平均到班级后人数也较多, 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的机会较少, 没有得到跨文化交际的锻炼。加之, 现代教学偏重与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交接, 就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 教师应转变观念, 重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教学计划重新设计文化知识渗透教学方案, 使其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

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应采取三个层次推进的方法。首先, 对语言的结构知识进行讲解, 打破影响英语学习与理解使用的文化障碍, 对相关词汇及文化元素进行大量导入, 讲解书本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 采取系统性导入文化知识的方法, 将课本内容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提炼出文化框架。最后, 对文化内容导入的范围进行过大, 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哲学传统、社会模式及价值系统等以文化表现的形式进行讲解。

所以说, 文化教学需要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在听说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反应西方文化的题材进行讲解, 比如让学生观看《走遍美国》的结婚片段的方式, 引导学生讨论中西婚俗差异, 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典故与词汇的含义等文化内容。通过对同一种非语言交际或者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进行简析, 让学生明白中西方各自的表达含义, 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 应重点讲解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的写作风格, 培养学生建立新的英语写作洗胃。通过不断的进行文化教育的方式,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学习、归纳, 帮助学生正确的区分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在课堂引入相关文化差异话题, 通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内涵。比如说在进行中西方节日对比中,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气的起源与庆祝的活动, 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重要节日进行对比, 让学生讨论并辩论“Will Christmas take the place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圣诞节是否能替代中国的春节) ”, 通过相关辩论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认识。在对“eat”一词讨论中, 不仅可以通过对西方国家一日三餐的具体说法及礼节进行分析, 还可以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糊口”、“吃醋”等词汇进行关联, 延伸其在英语中的相应含义。通过差异对比文化教学的方式, 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更好的衔接中西方文化, 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水平。

3.在文化教育中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力。基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推荐《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报刊, 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其次, 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汇演西方国家经典喜剧、开展中外友人交流活动、观看英语原声影视剧等方式, 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侵泡下亲身体验西方文化内涵, 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风俗文化等背景知识,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的影响下, 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势必会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通过学则适合学生了解、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多媒体设备与网络的衔接将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比如说西方“感恩节”、“复活节”等活动内容、习俗文化、来历过程等进行展示。通过视觉的扩张, 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变得充满活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4.在文化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西文化差异基于微观角度分析时为了学习西方语言, 宏观上则是为了通过语言学习西方文化, 从而达到中西方文化顺畅交流的目的。在文化教育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 教师需要通过对文化的讲解, 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变思维方式, 使其从中文转换到英文, 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 要指导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之中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 有选择地加以汲取利用, 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再者, 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 认识中西文化的各自优势, 在充分的语言功力准备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结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言知识及文化教育工作的双向开展, 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文化教育融合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 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摘要: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英语教学中往往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进行语言的学习与理解。所以, 做好语言知识讲解的基础之上, 进行中西方文化教育, 做好差异对比教学, 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文化,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左健.从中西文化差异谈大学英语教学[J].文学教育 (中) , 2010 (07) .

[2]倪秋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

[3]付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成功, 2012 (24) .

[4]吴丽娜, 肖桃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2) .

文化差异(英语讲座) 篇5

I know much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s and Chinese after listening to the lecture.What’s more, I surf on the Internet after class.As a result, I draw a conclusion, and here are the main points below.Firstly, we greet others in different ways.In America, people often employ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to greet each other: “Good morning/evening/afternoon.”“Fine day, isn’t it? ”” How is everything going?” and so on.Meanwhile in Chinese, we always say” Have you eaten ye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r “Where have you been?”to show our greetings.Secondly, as we all know, both American and Chinese people have two kinds of personal names---a surname and a given name.But the order and the use of these names in the two languages are somewhat different.In Chinese, the surname comes first and then the given name while Americans names are written and spoken with the given name first and the family name last.Thirdly, Chinese prefer getting up and going to bed early.We usually go home early and cook meals, then we eat and watch TV, at last, we go to bed.We often work during the holidays , children often go to different spare schools to study.We like save money and when we have enough money, we then go and buy what we want.But in America, people live in a easy and happy live.They get up and go to work late , they go to pubs to have a rest after they finish their work and they enjoy their holidays.Thus, they seldom go to work during the weekend.Lastly, we eat food which is greatly different from Americans.We like cooking a lot of delicious dishes though Americans like eating hamburgers, chips, pizza, pasta as their main course.In short, we should know the differences well in that we can get along well with foreigners

英语教学中的中英文化差异教学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实施

著名学者王佐良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也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才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让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一、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教学

由于中西文化不同,英语中形成了文化色彩鲜明的词语,有的词语与汉语词语一一对应,有的则只是部分对应。例如:a white lie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不怀恶意的谎言”;black coffee不是“黑咖啡”,而是指不加牛奶的“浓咖啡”,而White coffee也并非“白色咖啡”,而是指加了奶的咖啡。又如英语形容词young,middle-aged,old虽然对应汉语的“青年”“中年”“老年”,但表示的年龄阶段却有一定差异,中国人一般把30至50岁定为中年,l8至30岁认为是青年,50岁以上是老年。而英美国家一般把40至60岁认为是中年,18至40岁是青年,60岁以上是老年。理解了这一文化差异后,听到英美人说“My uncle is 45 years old,still quite young”时,学生也就不难理解“45岁了为什么还很年轻”的意思了。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我们常用“癞皮狗”“走狗”“丧家之犬”等来描绘所厌恶的人。但在英美两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善意。如: a lucky dog(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

二、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差异教学

中西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词语的含义上,在日常交际中,也有巨大的差别。中国式的关心,可能被英美人视为“好为人师”与“多管闲事”。如英美人患了感冒,中国人见状,可能说:“You should drink more water.”英美人要出门,户外天气寒冷,中国人可能会说:“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英美人来中国旅游,有个翻译对年岁较大的“老外”说 “You must be tired, you’re old……”诸如此类关照,中国人听了心里感到暖呼呼的,可“老外”觉得中国人太“好为人师”。特别是“You’re old”很容易让英美人看成“你太老了,若不休息一下,你要走不动了”。

再如打招呼,中国人打招呼除了“你好”以外,还常有“去哪儿”“吃饭了吗”等方式,一般不需要对方作具体回答。但如果问候西方人时也套用中国的打招呼方式:“Where are you going?”对方会很生气,认为这是个人隐私而不应该被无礼问及。如果你用“Have you had dinner”来给西方人打招呼,对方会误解为你要请吃饭呢。如今的美国人除了“Good morning”这样的正规问候语还相当普遍以外,像“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这样的问候语,则基本上被一声“Hello”或“Hi”取代了。

在谈论Personal Information话题时,中西方对个人隐私权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人看来,朋友之间知己知彼,倒也不乏亲热之感。而西方人则看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归纳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同样,在涉及饮食时,中西文化也有差异。到英美人家做客,菜要得太多,吃不完留在碟子里是不礼貌的,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it’s delicious”,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

认识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外语教学,词语意义,手势语,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差异和外语教学的关系

霍夫斯坦特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具备共同的心理程序。按照这个定义来理解:文化是一种个体特征, 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人就具有相同的文化。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因为社会经验、教育内容的不同, 就会存在所谓的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从中国的历史角度出发开始于明代, 当时开设了四夷馆学习印度和缅甸等国家的语言, 后来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了俄罗斯文馆, 1862年改建成京师同文馆, 设立了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和日文馆, 1903年在中学开设了外语课, 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学逐渐以英语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先以俄语为主, 后转成英语为主。

文化差异和外语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从外语教师的角度出发, 了解本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外语教学的学习可以形象的理解为教授外语的过程, 同时是教授所学外语国家文化的过程。因此, 学习一门外语与了解不同语言国家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 了解外国文化差异, 有助于无语言障碍交际的有效进行, 反之, 缺乏对外语文化差异的了解, 必然会引起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本文以英语为例, 了解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程度, 让外语教师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于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例如, 美国的白宫“White House”, 这种表达在英语初学者看来就是简单的白色房子的意思, 但是了解美国文化背景的人就知道, 这个白色的房子在美国人的语言中有着特殊的意思, 指的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室。中国在英语里面表达式“China”, 了解这个词语历史来源的人才会知道是丝绸之路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瓷器, 最初“china”在首字母没有大写的情况下, 其中文意思是“瓷器”。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主要可以从词汇、习惯用语和身势语三个方面来体现 (以英文为例) :

第一, 各国不同的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种种理解, 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外语教学的基本单位就是词语的学习, 外语教学一般都是从词语的学习起步。换种理解就是:文字作为一个民族传播文明发展的重要工具, 学习一门外语的词语也就相当于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点滴。从学习词汇的涵义角度出发, 有以下三种文化差异情况:1.词语的基本意义相同, 联想意义不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 同样的一种事物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 因此不同国家的词汇所包括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比方说有色金属在英文里面的表达是“black metal”, 当中的“black”在中文的意思是黑色, 而不是有色的意思。2.词语的基本意义相同, 联想意义部分相同。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 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冲击, 自然也有很多融会贯通的地方。比方说“rose”不管是中国还是说英语的国家都有象征爱情的意思。3.一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具有非常丰富的联想意义, 但是换到另外一种语言当中, 由于文化的差异而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比方说竹子在中文中是一种植物, 它的引申意义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 但是在说英语的国家要表达正直的人, 就不能用“bamboo”这个词来打比方, 这个词在英文里面仅仅就是表示一种植物。

第二,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出发来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在教授学生基本的交流用语的时候, 中国人出于礼貌, 在给予别人帮助之后, 对于别人向自己表示感谢后或者别人给予自己赞美之后, 都会说:“不用谢!”“太客气了!”等等, 在说英文的国家, 别人给予你赞美的时候, 你只需要说:“Thanks!”这样的习惯放在中国就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很不谦虚, 这就是中英文化差异造成的。

第三, 从称谓的角度出发来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在中文中称呼比自己父亲稍大的人叫伯伯, 称呼比自己父亲稍小的人叫叔叔, 在英语中不管年龄比自己的父亲大还是小, 都称为“uncle”, 同样情况还有阿姨婶婶都可以叫“aunt”, 爷爷外公都可以称呼为“grandpa”。

第四, 从个人隐私的角度出发来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以我们中国人为例, 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会习惯性地问他人的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和收入等问题, 但是在说英语的国家人们对此类问题是非常反感的, 对他们而言, 这些问题都是个人隐私。在我国的初中英语课本中出现的“What i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在教学中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什么时候使用最合适, 并不注重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些提问事实上对于说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非常反感的, 一般他们都是介绍自己用的是:“I am...”就算是在必须要知道对方名字的场合, 母语是英语的国家的人也只会说:“May I know your name?”

第五, 不同国家的人由于文化习惯的不同, 身势语也不同, 自然各国对于语言的理解就会存在误差。身势语指的是用身体的部分行动来与外界沟通情感的一种体态语言。同一种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国各地区文化差异, 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比方说点头这个动作, 在中国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 但是在印度和土耳其表示肯定的身势语是摇头。反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国各地区文化差异, 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比方说在中国酒足饭饱之后, 人们习惯性地会拍拍肚子表示吃饱喝足了, 在美国人们就会把手指伸开, 放在自己的喉头下方, 表示东西都吃到这个位置了, 很饱了。在中国表示“丢人”会用一个手指在脸颊上下划几下, 而在美国人们会把大拇指倒立地伸出来。能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身势语的涵义, 对于想要和外国人进行正常交流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光要能够看懂外国的文字, 说得外国话, 同样要能够正确使用身势语, 更好地近距离交流, 避免两种语言的人在交流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尴尬或者误解, 这都是外语教学需要做到的教学硬要求。

三、外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差异

在外语教学中, 不能忽视文化差异, 要想办法把这些文化差异融入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开展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两个方面来开展。

课堂教学方面,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外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详细地讲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词汇能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 每一个词汇都蕴含着其国家的文化。在教学生记词汇的时候, 要能够通过其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像听感兴趣的故事一样, 对每一个词汇都能够主动地理解透彻, 这样话对词汇的记忆理解就更加容易, 并且能够记得非常深刻。要具体分析这些词汇的含义,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让学生懂得这些词汇的内涵和情感意义, 特别是在不同的语言中承载的不同的联想意义。比如在母语中是褒义词, 在目标语中是贬义词, 反之也要注意。比如“dragon”在中文中是龙的意思, 代表家人如“望子成龙”之类的美好祝愿, 而在说英文的国家表示邪恶凶残的象征。

课堂教学方面还要认识到英语里面的很多习惯用语、谚语、格言和禁忌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语言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避免学生生搬硬套, 不可以望文生义, 教师必须要向学生阐述清楚, 这样才能让学生没有交流障碍。比如红茶在英语里面的表达不是“red tea”而是“black tea”。

课堂教学方面, 更需要进行渗透式教学教授文化差异不同的身势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加强外语教学的应用意义。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所表示的含义。平常人没有学过身势语在文化上的细微差别, 经常就会把他看到的行为举止错误地进行理解, 这就更加需要外语教学中重视身势语的讲解, 给强化外语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证。

课外练习方面, 外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参加有关中外文化差异的讲座, 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外国文化和本国不同的地方, 也可以举办一些让中外学生相互交流的夏令营, 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问候、结交朋友和一些特色环境的模拟练习, 让学生直接感受中外文化的不同, 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外语知识表达自己。外语教师要求学生课外多读外文报纸和读物, 在外文书本读物中对比学习中外文化的差异,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大屏幕, 多看外文电影和视频资料了解最新的外国风土人情和文化差异的信息。如果校园生活条件允许, 学生可以自己组织英语角活动, 让学生在这样类型的社团活动当中练习自己的听说能力, 验证自己的语言知识。竞赛也是学生学习成效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多组织学生参加外语演讲比赛是很好的练习外语的好办法,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欲望。还要多多鼓励学生与外国人士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实现目标, 必须让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 让文化差异这一长期被认为是语言学习者的一个劣势转化成学习语言的最强优势, 使文化差异成为学习语言的有力助手, 帮助语言学习者能够更好更容易地学习外语。

参考文献

[1]龙千红.语言学习中汉语负迁移面面观[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1, (3) .

[2]张楠楠.简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对母语付迁移的影响[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 (6) .

[3]丁凌, 甘世安.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身势语功能及文化差异[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6, (6) .

[4]李世敏.外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差异[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 (5) .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篇8

1. 面对别人恭维存在的差异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如:“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 哪里, 一点也不行。”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 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 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所以, 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 千万不要回答:“No, 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 甚至是虚伪的。

2. 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差异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 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 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3. 电话用语存在的差异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喂, 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 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

如:“Hello, 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4. 接受礼物时在语言、行为的差异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 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 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等等。然后一般是放在一旁, 确信客人走后, 才迫不及待地拆开看礼物。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 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 并连声称好:“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5. 问候语上存在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

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 如没有血缘关系, 对男子统称呼“Mr.”, 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 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6. 关心他人存在的语言差异

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 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 出于同情心, 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 要送他过去, 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

7. 请客吃饭语言习惯上的差异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 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 不断地劝客人享用, 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 吃顿便饭。薄酒一杯, 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 却说没什么菜, 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 菜肴特别简单, 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 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 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8. 亲属关系称呼差异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 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 只区别男性、女性, 显得男女平等。而中国却重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9. 对数字的反应存在的差异

在西方人看来, 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 如果星期五与13号重合, 那就是特大的倒霉日。因为在西方被认为是背叛耶稣的犹大是最后晚餐中的第13位客, 在罗马, 传说聚集了12组巫婆, 而第13个被认为是恶魔等等。而星期五则是耶稣被迫害的日子, 有些学者还认为亚当被诱惑食禁果也是星期五。所以, 星期五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 而在许多高楼则没有第13层, 医院和旅馆没有房间号13等等。

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 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 提高认知能力。

由此可见, 只有正确认识英汉文化差异才能使学生避免出现共同的语言“错误”, 英语教学中实际上是教师怎样导入情境, 学生怎样学习、探索、理解、掌握和应用这门语言的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做到:

1.文化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 适时适度地深入到文化教学, 即在语言中教文化, 在文化中教语言, 使二者经常相互转化, 使学生取得对英语文化的认同, 这样可使学生消除对英语格格不入的情绪和疏远感, 促进学生转换脑筋, 尽快进入英语世界, 用英语进行思维。如果这种教学实践能随着教学目的的需要有计划地持久深入, 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就会日益丰富和加深, 从而有助于他们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 避免生吞活剥, 而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

2.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英语文化因素对中国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反映在英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上。英国人的思维方式显然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它在语言上的一大体现是英语的句子结构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单句的主要成分往往很紧凑地排列在一起, 而将修饰性成分置于句子的前后。它的主从句中, 一个主句往往可携带大量的从句, 而从句中还可有主从句, 但由于连接词、关系词的纽带作用, 仍然使句子条理清楚, 脉络分明, 犹如参天大树, 枝叶横生。而汉语句子则是基本成分与修饰成分交叉排列。这一现象导致早已形成汉语定势的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常常感到杂乱无序, 顾此失彼, 不能适应英语句法或适应起来很困难。

谈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篇9

中英文化的差异有很多,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培养其文化意识, 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 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社会能力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 。但是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 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例如, “freeze”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 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 (站住) 飞快逃跑而被枪击。在美国社会中, “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口语, 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有生命危险。

其次,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将中西文化在称呼、答谢、赞扬、表示关心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自觉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依靠语言,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当然离不开文化教学。因此,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应该提高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应树立正确的观点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不同的民族文化有可能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大自然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或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的相同或相似。“披着羊皮的狼”, 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三思而后行”, 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这些例子举不胜举。像这种现象就可以促进英语初学者在目的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但是,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 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就有着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宗教信仰, 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崇尚和忌讳心态, 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例如, 在中国, “龙 (dragon)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腾, 是吉祥和权利的象征, 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 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 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 甚至把“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个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试想这种产品能否激起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 一定会以为是“这个人很凶”, 其实是“他是个好色之徒”。

二、英语实际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 它可以使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称呼平辈“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 亲属称谓不太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称呼英国人“Uncle Black”、“Auntie Smith”, 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 而且后面不带姓, 只带名, 例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 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 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 “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rs.”等。

2. 答谢语

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 听起来反而会觉得怪怪的, 以为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 用于所有人之间, 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 准备一桌美餐, 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英语国家的公共场合, 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 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 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 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 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 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 赞美

在英语国家, 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 (打扮) 的结果, 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衣服的很多, 而赞美别人身材的却很少。对别人的赞美, 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 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 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 对自己的实际年龄秘而不宣, 妇女更是如此。在中国, 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 是尊敬的表示, 可在西方, “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 去日无多, 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 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 便上前去搀扶她, 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 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 (elderly people) , 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 (senior citizens) 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 而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而不受欢迎。

5. 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 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 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 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 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 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 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 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 (节假日) 。尤其在中国,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 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 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还有, 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时, 别以为是盈利, 相反, 是表示亏损和负债。

7. 接受礼物时态度的差异

中国人一般不会当着送礼物的人的面看礼物;而西方人一边打开礼物, 一边高兴地向人家连声道谢“Thank you.”。

8. 应用体态语的差异

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往往会伸出手并且手指连续向内弯曲, 而这种手势在英语中却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西方人在召唤他人走近时常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 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富有挑战性的。

最后, 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去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 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 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 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21世纪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交往愈发重要和频繁,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 它的教学责任也越来越重。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篇10

1 中英茶文化差异

1.1 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差异

对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分析,首先要从语言交际的视角进行分析,要分析字词的内涵与意义,在中英茶文化的字词分析中,具有相同意义的词语有:tea plate(茶碟)、tae sets(茶具)、tea plant(茶树)、tea ladle(茶勺)、tea green(茶绿色)、tea cup(茶杯)等。丧失了tea的基本概念的、具有不同意义的词语有:a cup of tea(汉语意指:某人喜爱的人或事);Somebody’s cup of tea(汉语意指某一东西合人的胃口,令人感兴趣);You are not my tea(汉语意指你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A different cup of tea(汉语意指不同的、有差别的人)、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汉语意指不为金钱所动,再高的报酬也不会做某事)、Take tea with Somebody(汉语中有贬义的涵义,意指与某人狭路相逢)。

1.2 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差异

在非语言交际视角下,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茗方式的差异。中国的饮茶方式主要区分于汉族地域和少数民族地域,在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中通常采用“混饮”的方式,他们将盐、糖、葱、红枣、桂圆等不同的材料混入茶水之中蒸煮食用,如: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典型的“混饮”方式,还有苗族的米虫茶、侗族的豆茶等。而汉族的饮茶方式则较为简单,通常采用“清饮”的方式,汉族喜爱茶的自身味道,喜欢雅致、清淡的饮用方式。而英国初始喜爱饮用中国的绿茶,随着锡兰、印度等国的红茶的涌入,英国人逐渐偏爱红茶,红茶性温而绿茶性寒,更适于英国人在环海的潮湿气候下饮用,英国的饮茶方式喜爱添加适量的牛奶和糖,并配合蜂蜜、胡椒、黄油等佐料,调制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特色饮品。

二、中英茶道精神的差异。中国传统茶文化所蕴含的茶道精神主要涵盖了中国传统儒家、释家、道家的哲理思想和精神,包含有“和、敬、廉、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清淡、古朴和典雅的风格和意境,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精神品格上的升华。相较而言,英国茶道精神不如中国茶道的内涵丰富,英国更为注重茶文化的生活品质和格调,崇尚优雅、舒适的生活享受。

2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原因分析

2.1 政治环境因素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受皇族的影响较深,在唐宋时期大多讲究的是皇族的饮茶方式和习俗,如:唐朝的煎茶、宋朝的点茶。英国的茶文化则在世界茶叶贸易不断拓展的进程中,不断改变其饮茶方式,由最初的绿茶饮用到流行的红茶饮用,显现出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2.2 地域环境因素

中国地处内陆,因而传统茶文化也显现出保守的态度,而英国地处海洋地域环境,气候潮湿,由最初的绿茶改为饮用红茶,由于红茶性温,便成为了英国流行的饮茶品种。同时,英国的生活节奏较快,比中国的内陆式保守文化有更多的创新精神,这就使得英国的茶文化创新而丰富,显现出种类繁多的饮茶品种如:奶茶、花茶、香料茶等。

2.3 思想价值观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的哲理和思想渗透较多,倡导“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茶文化也以“和”为核心,追求茶文化中的清静和修为。而英国文化则受骑士精神的渗透和影响较深,显现出英国人强烈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也促使英国茶文化更具有创新性。

3 融合中英茶文化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创新

在国际文化和语言交融的一体化形势下,我国要培育更多的英语交际人才和跨文化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英茶文化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外国文化的特点和风格,拓展学生的思路,从新的视角探索英语语言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全面素养。

3.1 基于“茶语”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

在对中英茶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的前提下,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可以基于“茶语”实施教学,以“茶语”为媒介,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认识和理解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差异,在对比和比较中产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英文的“茶语”有许多谚语,这些谚语表达了不同的汉语意思,可以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茶语”的理解。

例如:This’s just my cup of tea。

I see already that storytelling isn’t my cup of tea。

在上述的例句中,我们看到“a cup of tea”的汉语不同用法,它并不是简单的“一杯茶”的涵义,而是用于表示喜爱某物或擅长某事的意思。

还有一个“茶语”:all the tea in China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由于英国初期的茶叶是由中国传入的,而当时中国传入的茶叶主要用于英国皇室贵族,成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显现出珍贵的涵义和象征,因而,这里的“茶语”象征着财富,而all the tea in China就意味着一大笔财富的涵义。

3.2 基于词义对比策略下的中英茶文化教学

我们可以基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进行词义对比式的教学,通过对词义的剖析和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茶语”的涵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丰富学生的中英文化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英国,对于饮茶的时间有固定的规定,Low tea和High tea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英式下午茶,以Low tea为例,单独从词面上翻译为矮的茶、低的茶,这显然不合适,不符合人们的用语习惯和思维,在教学中要联系英国的英式下午茶文化,使学生理解Low tea就是英式下午茶的涵义,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学生在透彻了解英式下午茶的饮茶习俗、饮茶方式和饮茶礼仪之后,就可以增强对词语Low tea的理解。

又如:单词Black tea在英语的涵义是指红茶,而依照汉语的翻译习惯则应当为黑茶,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翻译区别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英国的红茶发展历史,在进行英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教学之下,使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对比性差异,从而加深对英语的记忆和理解,丰富了英语茶文化教学内容。

3.3 基于英国茶文化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英国有许多关于茶的文学作品,许多英国著名作家都在作品中在关于茶的描述和语言,这也体现出英国对茶的热爱和推崇,在英国茶文化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英式下午茶、英国饮茶器具、英国饮茶礼仪的描述,学生在感受到别致而新颖的英国茶文化特色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英国茶文化中的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学习和背诵,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

3.4 基于英国茶文化的影视作品的教学

英国茶文化中还有直观、生动的影视作品,这些直观的英式茶文化影视作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欣赏英国茶文化的影视片段中,增强对英语语感和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播放《傲慢与偏见》电视,在这个影视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英式下午茶的情节,学生在英式下午茶的习俗和美轮美奂的英式茶具的感染之下,进入到英语情境的学习之中,进行简单的英语交际训练,增强了情境对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以茶文化为媒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对比,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增加对英国文化的深度认知和理解,提升跨语言交际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乐兴,李养龙.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对比的引入——实证与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罗湛.关于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基于跨文化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4(11):37-40.

[3]文斌,丁启红.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2):210-211.

[4]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220.

[5]王柳人.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10(31):202-203.

[6]万丽丽.浅析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76-177.

英语语言中中美文化差异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不仅一种社会出现的是人们在长期为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而且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虽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中美两国也是如此,但中美两国依旧存在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1.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核心还是“思想”二字,历来主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要遵从特定的规矩,并且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学生见到老师,为表示尊重都要主动打招呼。而美国文化主要传承了基督教教义中的思想,不重视等级观念。他们更注重个人权益,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在晚辈和长辈方面没有过多的礼节。对长辈、老师都可以直呼其名,他们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独具一格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情在中华文化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关联的,讲情面的人会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地报答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华文化中,自我审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及相互交往的情谊中成立和实现的。中国人重视家族及阶层,讲究门当户对。中华文化重视集体主义,讲究先集体后个人的观念。人们之间相互信任,同舟共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集体利益总放在第一位。在权衡个人主张行为时,时常是以群体利益和注重和谐为标准加以维护,这一点与美国文化大不相同。美国人主张个人自由,重视个人潜力的发掘,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至上。在美国,人和人之间多为利益关系,表现出人情比较冷漠,非常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很强。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思想及语言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中美两国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喜爱综合性思维,注重整体优先,使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例如表达顺序时,先从大地方再到小地方,既国家、省、市、区、街、号;时间也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表达。美国人则喜爱分析性思维,注重部分优先,在空间表达顺势与中国刚好相反,先从小地方再到大地方,时间也是从小到大。

3.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国和美国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别。就拿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见解为例,在很多中国习惯语言中,“狗”是贬义词,例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见解也表现在习惯用语中,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类似的,在谈及“猫头鹰”也是一样,习惯用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 wise as an owl”,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它当作智慧的体现;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它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由于猫头鹰长得很难看,声音叫起来又很难听,所以古时候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猫头鹰叫不吉利,直到现在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迷信传说。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别的重要组成因素,佛教传人在中国的2000多年里,其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更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中,对中国的词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翻译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深入到了美国文化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现实,有一半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是在一万年前创造出了人类。”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词替代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惯性用语和谚语也和这个上帝有关,例如“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God bless you”!

5.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中国和美国非语言交际也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常用肢体动作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比如拥抱、亲吻。但是在美国文化中,父母与儿女间,兄弟姐妹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是以拥抱和亲吻的方式来表达。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谈话时,相互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 trust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但是在中国却不同,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逊或者尊敬,故意避免凝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美两国人民关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多数美国人在谈话时都不愿意挨得太紧,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在公交车、电梯或者火车上,中国人能忍受相互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容忍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对于个人空间的要求上,中国人比美国人小得多。而且,文化差别也表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上课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表示尊重,而美国学生则一般都坐着。

【参考文献】

[1]王海巍.文化价值观在中美会话风格中的体现[D].吉林大学,2006年

[2]杨富坤.浅析当代中美文化表象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J].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08期

[3]张娟娟.论中英文化差异对汉英语言形式及语词含义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篇12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离不开文化, 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 每个词除了具有概念意义外, 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 学习词汇必须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长期以来,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背单词、背词组的意义以及掌握大量的语言规则。而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 教学方法单一, 只是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发音、汉语翻译, 机械性地造几个句子让学生了解其用法, 片面强调机械记忆, 没有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没有把词汇教学与文化知识介绍结合起来, 造成学生知道其汉语意思, 却不会应用, 或者在应用时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或者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应试成绩很高, 但文化知识面不广泛, 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学到的基本是“哑巴英语”。由此可见, 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三、英汉语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 词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就是字面意义, 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是词的隐含或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所以, 要完全掌握词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 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 而且要知道词的内涵意义, 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错误。

如现在一般把“landlord”等同于“地主”, “peasant”等同于“农民”。其实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landlord”是“A person who owns and rents land, buildings, or dwelling units.” (地主, 房东) ,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地主”是“占有土地, 自己不劳动, 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所以在英语中没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政治贬义的词。“peasant”在英语中含有“a country person, a rustic;a person with rough unrefined manners” (小农, 乡下人;举止粗鲁的人) , 有点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 “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是一个褒义词, 而外国人眼里的“农民”更多地等同于“farmer”。所以, 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不同的涵义。再如“liberalism”, 汉语中是“自由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 主要表现是缺乏原则, 无组织、无纪律、强调个人利益等”, 在英语中是“A political theory on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and favoring civil and politicalliberties” (一种政治理论, 它以人性本善为基础, 提倡个人自治, 强调公民和政治的自由) 。同样“individualism”不等同于“个人主义”, 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 (independence) 及自由 (freedom) , 强调“个性”, 而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侧重于“自私”, 是贬义词。又如, 对“politician”与“statesman”, 我们都译为“政治家”, 那么这两个词是一样的吗?前者是“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handling people or situations, or at getting people to do what he wants (政客, 玩弄权术者) ”, 而后者是“person wh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esp.one who is skilled and fair;wise political leader (政治家, 尤指贤明公正的) ”, 由此可见, 在英语文化中这两个词的内涵色彩是不同的, 所以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再如, “ambitious”一词, 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往往用其贬义, 表示“野心勃勃”, 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 表示“有雄心壮志的”;“aggressive”一词, 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 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 有开拓精神”。

(二)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如欧美人崇尚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感到别人像对待孩子那样对他们“关怀备至”, 也会非常反感。因此, 中国人之间常说的“天气太冷, 多穿点衣服, 别感冒了。”“路很滑, 要小心。”之类的话一般是不应对欧美人说的。因此, 即使是对西方人表示关心和同情, 也要注意分寸。

又如中国一贯以尊老为美德, 然而在西方, “老年”总是和“无用”与“孤寂”相联系。曾经有一位外企秘书, 在比他年长的加拿大上司过生日时为表祝贺之意, 送一尊“老寿星”的泥人。当这位上司打开礼物, 原来的笑脸反而消失了。他严肃地说:“Did you wish me to be as old as that clay-figurine?I’d prefer to be always young.”

中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因此, 人们见面时常爱说“吃过了吗?”, 但这只是一种称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还没有”之类的话, 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怀和热情。此类话在欧美国家相当于问候语。如果把问话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且被问话的是英语民族的人, 他心理上的首要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I haven’t.”或“Do you mind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诸多的与“吃饭”有关的词语, 在翻译时要做好适当的转换。如, 饭桶 (good-for-nothing) 、吃不消 (be unable to stand) 、吃不开 (be unpopular) 、吃老本 (live off one’spast gains) 。

(三) 俗语、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 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龙。中国是龙的大地、龙的故乡,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 汉语中有诸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典故。如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潭虎穴、生龙活虎等。“望子成龙”可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 第二种解释是直译, 但在直译后加注了解释, 这一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怕的, 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 “龙”是罪恶的象征, 或是对年轻女子严格凶狠的监护人, 尤其是老太婆。又如在英语和汉语中, “蝙蝠”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 特别是褒贬态度上看, 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欧洲的民间传说里,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都说明对于蝙蝠的坏的联想。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蝠”同“福”同音, 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 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又如: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 而汉语中的“宣传”则无此意;英语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而汉语中的“精神文明”则不含此意。同样, “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骨气”、“气节”、“长寿”, 而pine和crane在英语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结语

英汉语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但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 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渗透文化教育,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英汉语语言蕴涵的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认识, 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词汇教学更加鲜活, 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在原文化中的涵义, 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 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摘要: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比, 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知识。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差异,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许国璋.Cultural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 1988, (4) .

[5]邓万学.英汉互译中语言内涵色彩的比较[J].曲靖师专学报, 1994, (4) .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上一篇:中外文化交流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