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共11篇)
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1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 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近年来,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它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英语学界已经达成共识: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 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因此, 是否把跨文化教学纳入英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英语教学和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众所周知,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 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 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这种语言和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使得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交流的障碍。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 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镜象反射,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 可以看到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 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 体现在语言上, 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 文化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人和使用英语国家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 在观察世界, 看待事物思维模式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等也随之存在着差别, 这些差别即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 这种障碍对语言使用有很大影响。如果只重视语言本身, 忽视文化因素, 就会导致不符合规范的语用失误。所以, 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 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学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
文化既是学习语言的目的, 又是其手段。教师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一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就会富有情趣, 从宏观悟透语言的本质;将语言深入到文化, 就会自然学会用外语思考,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 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交际习惯方面两种语言所反映
在国际交流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异质文化的了解, 可能会产生误会, 进而妨碍正常交流。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 “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 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果真如此,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交往增多, 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 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推出了教学大纲, 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 1987年开始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发展, 对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这些方面, 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随着我们对英语教学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 1999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 新大纲把原大纲的教学目标从三个层次改为两个层次———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把原大纲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获取信息”改为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这两个改变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重大修改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 预示着大学英语教学即将出现质的飞跃, 要为正在到来的信息共享的世界知识经济新时代培养更多英语综合素质较高的新一代人。
三、怎样在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学
跨文化教学虽然重要, 但绝不能脱离语言教学, 必须要紧密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换言之, 跨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 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学,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 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提高自己进行跨文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二)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后者要为前者服务, 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 教师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 做到精讲多练, 形象生动。
(三) 注重挖掘, 随机讲授。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 涉及什么讲什么, 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 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 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 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
(四) 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 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 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问候、称呼、介绍、致谢、赞扬、告别等日常生活及社会交际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二是某些英汉词汇由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以及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及典故谚语的运用上的差异。三是英汉语言中一些非语言因素蕴涵的文化差异。
(五) 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学。
跨文化教学不但可以在语言教学上进行, 而且可以利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推广。例如, 用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并配有字幕的影碟。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直观的感性认识。如有条件, 可以请一些外籍朋友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 或以讲座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域外的社会生活风貌。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易为学生们所记忆、领会和掌握。
四、结语
总之,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教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们学会语言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们了解社会文化差异, 使之能更好地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摘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 而文化差异则是语言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分析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朱维芳文化差异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1) :46-51.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99.
[5]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6]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7]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J].外语教学, 1987, (3) .
[8]王伟华.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 1987, (2) .
[9]刘洪飞.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J].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 1999.
[10]吴兵.论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11]陆建非.英语教程文化导入刍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2]李育.发展性外语教学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5, (6) :122.
浅谈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2
例如,在学习“Thank you.”时,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中, “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用于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 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都应道一声“Thank you.”, 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再如,在英美国家,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总要说些赞扬的话,主人则会欣然接受赞扬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往往实话实说,对别人的赞扬表现得十分谦逊。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我们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呢?
一、 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境里,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采用具有英语国家文化气息的海报、图片等来装饰教室,在西方节日时可以选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事物来烘托教室的节日文化氛围。另外,设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晚会,向学生推荐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进行阅读,进行课前1分钟“Free talk”等,都可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能够亲身体验英语,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 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同时也要重视对教材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挖掘教材,使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于教学内容。如教师在讲到“Christmas”时,可向学生介绍很多与圣诞节有关的特色食品、活动起源等内容,同时还可以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三、 合理的语境教学,积极的引导方式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或提供多样性的练习,或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Pair work,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等都能促进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外国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展学生的异国文化知识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穿插图片,播放相关的课文录,像播放原版的英文歌曲和原版的电影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外国人用来交流的语言,表情,手势等都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异国文化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总之,注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与学习涉及中外文化之间的互融与对话,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领略和学习,同时也是对祖国文化的再认识。我们应本着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一理念出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民族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既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思想和观念,又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既要求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又要教会他们感受异族文化,学会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中英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高职英语教学,问卷调查,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外交流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中国加入了WTO后,给国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外语教学改革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深化。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如何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造成的障碍,促进英语教学,成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全面地了解高职院校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其师生对中英不同文化的理解,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希望对外语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二、相关研究
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与英语国家的人顺利交流。然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掌握英语国家们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黄建华、陈楚祥曾说:“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他们不仅用不同的符合命名同一事物,而且赋予不同的文化语义,亦即尽管不同语言中的一部分词语所指意义(referentia meaning)对全人类来说是不同的,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其蕴涵意义对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背景来说,可能是不同的。”
而张应强也曾在他的《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中指出,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教育本身起源于文化。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文化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我们界定环境,确定行为规范。文化的传播、冲突和分化在不断进行,所以几乎所有不同时代都要进行文化整合。
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文化差异,并教会学生中英不同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为他们的语言学习扫清障碍。
三、师生对中英文化的了解偏差
1. 对文化概念的了解。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教师中持非常赞同态度的占80.2%,赞同的占18.7%,而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58.3%,赞同占36.9%。从这两个选项的总和来看,教师和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差异不大,但教师非常赞同的比例与学生相比超出20多个百分点,说明教师的认识更深一些。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要给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记忆。
2. 对东西方人性格特点的理解。
对于美国人的直率,中国人的含蓄,教师中非常赞同的占3.3%,赞同的占22%,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5%,赞同的占19.4%。在这点上,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不大。我们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根本差别是,西方人直接(direct),东方人含蓄(indirect)。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学习与比较,然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
3. 对西方重要节日的了解。
对于了解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的日期、由来和意义的叙述,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1.5%,赞同的22.9%,不了解的占40.4%,教师中非常赞同的占20.9%,赞同的占51.7%。师生间差异性非常显著。对于笔者来说,学生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都被我们所接受,而且学生的思想也逐渐西化,乐于庆祝西方的一些重大节日,然而他们都很盲目,随波逐流,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不多。教师要尽其所能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融入西方的节日文化中。
4. 关于寒暄的理解。
和陌生人碰面主动打招呼,教师中占31%的人和学生中占34.3%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中国文化对师生都根深蒂固,就连教师都不例外。在西方碰面打招呼是非常正常的事,即使陌生人之间。从理论上来讲,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地接受西方文化还有待时日。
5. 关于英美国家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
对于到英美国家旅游自己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已经够用的叙述,教师中非常同意的占6.6%,赞同的占14.3%,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1.7%,赞同的占4.4%。这说明高职院校师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欠缺,尤其是学生可谓匮乏。因此师生都要增强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意识,平时从多方面加强积累。
6. 关于价值观方面。
对于用过的东西或不想要的东西,便宜卖朋友或他人,教师中非常同意的占2.2%,赞同的占20.9%,学生中非常赞成的占3.7%,赞同的占20.5%。师生双方持赞同观点的人都不多。在西方,人们讲究独立、推崇节俭,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之间,经济上也都很独立,所谓亲兄弟明算帐,而在中国,亲朋好友间竭尽全力帮助,可谓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四、如何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1. 增添文化教学内容。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英语课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并拓展文化知识的输入面,并重视中英文化比较,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做大型课外作业,充实其文化底蕴。
2. 积累文化学习素材。
对于学习来说,学生是主体,他们的作用无法替代。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收集大量文化知识素材,并把各科中出现的文化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使自己的文化沉淀不断厚实。
3. 创新文化学习形式。
为了避免枯燥,可以采取别具一格的形式让学生们置身于不同的英语文化学习环境中,如举办外教讲座、看英文原版电影、走进国际事物活动场所等,让学生亲临其境地享受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轻轻松松学好英语。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教学已受到广大师生重视,但由于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解偏差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教学现状还不够理想,本文提出以上建议,希望对师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改进外语教学有所帮助,请广大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黄建华, 楚祥.语词典导论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浅析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4
浅析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授英语的语法、语音、词汇、篇章、句式.还要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使学生从根本上去理解、领会、掌握英语.本文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理论,探讨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介绍导人文化因素的一些方法.
作 者:陈海生 CHEN Hai-sheng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100刊 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7(1)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导人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英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不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另一方面是交际文化。包括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社会习俗、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交际文化在语言学习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日常谈话中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等等。可以说只要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就一定会接触到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当然,不同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所以作为文化变现形式的语言也有共同特点。例如:中国人说:“伤心欲碎”,英国人说heart-breaking;再如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的日子。然而除了这些共性,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些差异会妨碍语言的交际和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
我们知道,汉语的“周末”相当于英语的“weekend”。所有的英汉词典上都用“周末”来注释“weekend”,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的差异,中国学生对于哪一天是一周的第一天有了困惑.按照我们国家的传统习惯,周一是一个星期的开始。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总将星期天作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英美国家的电视预告节目总是从星期天开始。再见面打招呼的时候或者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您去了什么地方来着?”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应得体的言语一变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即便勉强给你一个答复,心里也会嘀咕,问我吃过饭没有,有何用意?他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面对未婚青年来讲,这样问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朋友呢。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词,贬低自己一番,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己尊人的现象。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多么丰富,总是谦逊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随便做几样”。本是客套话,可西方人听了认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没有诚心,同时也说明你不尊重我,同样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好”以示谦虚,孰不知客人听了这种回答是要生气的。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他有能力判断语言的好坏,学生的回答等于说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语,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扬时,首先表示感谢,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已经成了交际的障碍,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融入文化的教育。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跨文化教学。
首先,外语教师自己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这样才能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其次,采取多种方式有效组织课堂教学,逐步渗透文化内涵。教师可让学教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节日、杂志、报刊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较直观地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角色表演”活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英语教学与文化思维差异 篇6
语意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了解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英语思维习惯。
(1)话题:中国人口众多,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What’s your income?Where are you livingnow?How much does the new house cost you?Whom do you livewith?等等。然而在西方,人们交往互存戒备,免谈隐私,对于婚恋、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被认为是干涉了他们的私事,甚或遭到拒答。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
(2)称谓:中国是一个重礼仪的国度,不同的辈分得在称呼上反映出来,例如,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被看作缺乏教养,无视礼貌,会遭到长辈的批评或旁人的讥笑。而西方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对自己家长不再称爸爸、妈妈,或改称其名或用昵称。父母非但不责怪,反而会觉得与子女关系融洽,人格平等,家庭和谐。再如,英美国家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无论出自父系还是母系,只要与父母平辈的男性一律称uncle,女性称aunt,他们的子女不论性别一概称cousin。而在中国称谓要复杂得多,有时还非得把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则能体现说话者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宜性。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语、受褒奖时的反应及用餐劝吃时的应答等方面,都反映出较大的不同。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2 英语教学中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value system),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指令性作用,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对于隶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价值观的表现范围很广,这里仅取其中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的方面介绍。
(1)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祟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global precedence)的认知活动,也称具象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以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既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对“教室里有一个学生”这样的句子(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的句子:误:My family has four people(先整体后局部)而不说正: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观作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推祟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推祟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祟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由此在语言上呈现出“I language”和“we Language”特点。在致谢时,英美人自信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谦虚地答“过奖、过奖”,“哪里,哪里”。这一思想在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中也有反映。如,一个老人行动不便,你上前帮助,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尊老的表现、有礼貌,但在西方,他会认为你是轻视他的能力把他当作受帮助的“弱者”,因此显得“very angry”。由此也可看出,西方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与这一价值取向有内在的联系。
(3)时间取向与时间顺序。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以过去为主,往往考虑过去做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而西方人着眼于未来,有强烈的时间“紧缺感”,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即:英汉哲学在“为道”与“为学”的侧重点不同决定英语语言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客观性在句式上体现为被动语态。汉语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决定了英语语言的空间结构。汉语的无标记性体现了汉文化追求和谐统一的整体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浯组句杂乱无章,其中实际是存在着一种内在逻辑。汉学家戴浩一认为:“汉语是话题,———说明的语言,比别的许多语言更一贯地服从时间顺序原则。”这说明汉族人感知世界是与自然完全合拍的,即处于与自然统一的整体结构中,有一种内在的时间顺序逻辑。中国人在英语学习时往往受了这一内在影响,在用英语表述时间关系的句子时往往会按照时间顺序。如:“下课后我回家”总是用“After class I went home”,而较少使用:“I went home after class”这种结构。虽然两种句式都正确,但仍可以反映出两种不同时间观念在英浯句式中的差别,英语学习者应对此引起注意,有意识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所学英语句式更地道,更纯正。
3 思维模式与英语教学
英语由小到大,由点到线,汉语相反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如在感知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人物等方面,汉语的顺序都是从大到小,而英语的表达顺序恰好相反。如:“2001年4月15日”英语则表达为“April,15,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中国人的整体思维,自然与人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由大到小就是先整体后局部。而西方人则认为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了世界,因此,由小到大,由点到线,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的,线式的。即东方为整合型思维,西方为分异型思维。体现在语言中,中听全句西主次,试看句子“我今天在朋友家吃了顿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地点可以被整合到主谓宾之内,而这句话在英语中的顺序是“我吃了顿饭,在朋友家,今天”或“今天,我吃了顿饭,在朋友家”,其中的主渭结构“我吃了顿饭”不可被分开。
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会引起编译码方式的不同。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出现不同的语言结构,而特定的语言结构形式会致使使用该语言的人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与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障碍。在英语学习中,可常见“中文思维+英文形式”的语言结构,这是一种典型的“chingish”。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但人类在表达概念和思维方面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于母语与目的语在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中的共性部分不必担心,问题在于个性部分。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一望而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了然于胸。
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比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起来。
4 结语
试论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篇7
1 注重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1) 注重文化差异,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激发学生智慧与积极性的催化剂。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试图引导学生走进“异国他乡”, 了解西方的文化特色, 从而认识英语语言起源、发展与演变。例如, 在英语课堂中, 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时代文化, 从而延伸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特色等, 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与汉语的差异。新奇的异域文化, 让学生们看到了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激发出他们对西方国家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如此一来, 对于英语课程他们也将更有学习的兴趣。
(2) 注重文化差异, 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文化背景的不同, 自然会导致人们的交流习惯与交流方式之不同。中国学生若不了解西方文化, 则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遇到障碍。比如英国人见面寒暄语是聊天气, 因为英国天气总是变幻莫测;美国人热情礼貌, 见面时习惯问好, 如“Hello/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等。而在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习俗, 所以寒暄的方式则多是询问“吃饭了吗?”;但若与英美国人这样寒暄, 他们会误以为要请客吃饭。可见, 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与各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学生们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文化知识, 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畅通无阻。
2 初中英语中渗透文化差异教学的具体方法
(1) 广泛阅读, 增长见识。阅读使人明智, 博览群书可以增长人的见识, 拓展视野。而进行广泛的英文阅读, 是丰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广泛阅读, 不仅包括阅读英语文学作品, 还包括英文报刊杂志、英语广播、英文新闻节目等。这些浩瀚的英语作品中, 包含了各个时期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人文风情、地理风貌、民族习俗、生活惯例、宗教信仰、价值倾向、社会时政、名人轶事等文化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广泛的视听, 学生们会了解到更多有关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知识, 比如各种节日文化、社会礼节方面的差别。有了这些知识的酝酿和积累, 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能够应对自如, 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2) 多媒体辅助, 加深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越来越被英语教学所青睐。多媒体有许多优点, 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时, 可以播放纯正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让学生“一饱耳福”, 也可以投放影片、纪录片供学生欣赏, 还可以提供许多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而这种“声情并茂、五光十色、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 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在西方文化中有许多东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比如西方的建筑、艺术等, 而借助多媒体展示则可以迅速缩短文化差异的距离, 让学生直接“走进”西方国家, 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风情, 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
例如学习Unit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 时, 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直观、快速地向学生们展示各种类型的电影片断, 如comedy (喜剧片) 、action movie (动作片) 、thriller (恐怖片) 、documentary (纪录片) 等等。同时, 可以将同一类题材的中西电影进行比较, 对比了解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以灾难片为例, 中国电影突出人文性、歌颂真善美,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电影则崇尚科学真理, 这与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紧密相连。这样, 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 还了解到更多关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总之,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 可以跨越时空, 将中西方文化汇聚在一起, 供学生们欣赏、比较。
(3) 营造情境, 亲身体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各种英语学习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西方文化。比如在课堂中结合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地道流利的口语和丰富的身体语言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文化情境;也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小的对话情景, 让学生们自编自演自练, 在练习中突出西方文化特点。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 举办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 将文化教学融入其中, 让学生们在“玩乐”中体验和感悟东西文化的异同。
例如教学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 就可以营造活动情境来渗透文化差异。那么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主题party, 如birthday party (生日聚会) 、Halloween party (万圣节派对) 、dancing party (舞会) 等。让学生们进入到party情境中, 亲身体验西方的各种聚会文化。由此, 还可以延伸到其他的活动, 比如开展一个“各国友好交流会”的活动, 由学生们分别“扮演”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代表, 首先进行友好的自我介绍, 然后依次发言陈述“各国”的文化。这样, 学生们在各种教学活动与情境中, 真切体验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3 结束语
初中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意识到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细节中点滴贯穿、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 逐渐培养起初中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性、鉴别性和认同感, 并以文化教学促进英语学科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孕育着语言, 任何一门语言都根植在丰富的文化之中。要想学好英语, 必须对其语言背后的深厚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因此,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中, 笔者结合初中英语的教学实际, 分析了注重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并重点提出了在初中英语中文化差异渗透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渗透,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丁亚.如何处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J].中学课程辅导, 2012 (12) .
[2]刘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J].科学时代, 2009 (2) .
[3]赵若冲.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 篇8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基础训练的同时, 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 还包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洞察力、辨别力和敏感性。因此, 高职英语教学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要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载体, 也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 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然借助于语言。语言必须根植于文化语境中方能生存, 同时文化又渗透在自然的语言结构中,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不可分割。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 (Spair) 认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 也是了解和掌握该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我国外语教育学家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不但是语言教学, 也是文化教学。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要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 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
2 文化差异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由于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人们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学习外语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些差异。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 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消除交际障碍和避免文化冲突。长期以来, 在高职的英语教学中,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篇章的翻译, 却忽视了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造成了学生在实际的文化交际中, 频频出现理解障碍和语用失误, 其中缺乏文化差异意识是导致交流障碍的根本原因。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交流中能根据话题、语境和文化背景等进行得体、恰当的语言表达。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除了掌握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 还必须熟悉并理解该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知识。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加深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表现
英汉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教学要以交际性和实用性为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在语用场景上的差异
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如在交谈的禁忌方面, 中西方谈话的禁忌可以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 A代表age, R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 不问体重, 不问年龄, 不问宗教信仰, 不问婚姻状况, 不问“去哪儿”, 不问“吃了吗?”。这些话题对中国人似乎是很正常, 而在英语文化中均属于个人隐私 (privacy) 范畴。对待赞扬, 中西方人士的反应也迥然不同。中国人素以谦虚为美德, 所以在受到赞扬时总要通过“自贬”的方式表示谦虚, 这会使西方人很尴尬, 怀疑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因为在英美文化中面对赞扬优雅地说一声“Thank you for saying so”被看作是标准的应答方式。
3.2 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语言的构成要素中, 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 所赋予词汇的社会文化联想及情感也各不相同。
3.2.1 对动物联想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 “龙”是吉祥物,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和龙有关, 如“龙风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但西方人却认为“dragon”是凶残可怕的动物, 所以西方人把“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 tigers”。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多有贬义, 如走狗、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 但在西方眼中“dog”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常常把狗比喻成人, 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 a top dog (最重要的人)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Every dog has his day has (凡人皆有得意时) 。
3.2.2 对颜色联想的差异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春天和希望, 在英语中却是“缺乏经验、嫉妒”如a green hand (新手) , to be green-eyed (眼红) 。汉语的“黄色电影”和“黄色笑话”在英语中却是blue films and blue jokes。英语中blue还具有“忧郁、伤感”的联想意义, 如:she looks blue today (她今天看起来情绪低落) 。此外“红茶”, 英语是black tea, 而black coffee是浓咖啡 (不加糖或牛奶) , “红糖”却是brown sugar。“黑面包”英语则是brown bread。
4 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方法
4.1 加强教师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要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融合,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 使自己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对文化差异有能力做出分析和解释, 把英语教“活”。
4.2 立足于课堂教学, 进行文化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 对教材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相关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要随文解说。重视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和词语文化内涵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意义。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的交际语境, 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异域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4.3 开拓课外渠道, 加强文化教学
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教学, 为学生创造更多了解英美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 引导学生阅读简易的英文报刊, 鼓励学生上网收集语言材料, 感受文化差异。利用第二课堂, 向学生播放专题文化纪录片, 组织英语竞赛、英语角、专题文化讲座等多种活动,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为学生创造更多了解英美文化, 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
5 结束语
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巨大障碍,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时代, 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注重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而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2]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杨琨.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A].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128-135.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9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是“吃了吗?”,如果你对外国人说:“Hava you eaten yet?”,人家可能以为你在说“我也没吃,我们一起去吃饭吧”,或者是“我想请你吃饭”。显然,你并没有这样的意思。类似的例子在英语学习中俯拾皆是,很多学生可以记住很多单词,英语试题也答的很好,但是由于不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导致不能正确的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要用地道的外语与外国人进行交际,避免各种各样的误解和隔阂,就不但要理解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因为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
先来看看《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的定义。
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人们对“语言”的定义多种多样。下面举出几种:
1. 语言是以呼吸器官发声为基础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存在方式之一。
2. 用于表达事物、动作、思想和状态的一个系统。
3. 一种人类用于进行现实观念交流方式的工具。
4. 人类共有的有意义的体系。
5. 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时,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作用于文化时,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二、中英文化差异的体现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是西方国家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甚至审美习惯上和中国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而造成的。
比如,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是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这是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喜庆、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而在西方文化里,蓝色代表冷静、沉着和睿智,红色则代表着战争、流血。如英语的scarlet,具有“鲜红的、猩红的”,“淫荡的”等意义,scarlet letter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是通奸罪的标志。
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西方国家中龙却表示邪恶,《圣经》里的魔鬼撒旦被称作the old Dragon。我们常常在西方电影中看到,代表邪恶的黑色恶龙(西方人认为黑色代表不祥、死亡、绝望、邪恶)最终被正义的勇士杀死。在比利时的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
有个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国外考察,在一家饭店吃饭时,他想上厕所,于是问旁边的服务员:“Where is the W.C.?”,没有得到答案后又问:“Where is the toilet?”,仍然没有得到答案。原来,英语国家的人不知道W.C.是什么,这是国人发明的缩写;而且他们要上厕所也不会直接说toilet,直接说出来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或遭到拒绝。应该换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Where is the washing room?或Where can I wash my hands?一个能翻译英文专业论文的研究生,竟然也会碰到这种问题,可见文化差异在我们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多大了。
三、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应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沟通的工具,如果不能和别人交流,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它。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和掌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在通过文化传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或者对其一知半解,就会造成所谓的“文化错误”。
在学习每篇新材料之前,教师应该对其文化及历史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主旨,并达到扩展这方面知识的目的。例如:英语中go Dutch意思为“各付各的帐;费用平摊”,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个词语的来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如果教师能够告诉学生这个短语的文化背景,就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在17世纪,欧洲小国荷兰因为商业和领海利益的纠纷,与英国连续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英荷战争”,战争最后以英国胜利而告终。一些傲慢的英国人由此洋洋得意,便挖空心思地嘲笑荷兰人 (Dutch) ,杜撰很多五花八门的词语来污蔑辱骂他们,go Dutch就是这么来的,另外还有其他很多词:Dutch concert“吵吵闹闹,乌烟瘴气”、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蛮干”等。
与此同时,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实践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不要出现所谓的Chinglish (中式英语) ,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不了解西方文化,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要想学好英语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英语,让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准确的使用英语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语言作用着文化, 文化也影响着语言。因此, 文化差异是学习英语或其他语言时最大的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及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体现, 从而达到准确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amovar, L.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M].Wadsworth, 1998.
[2]Thomas, Elliott Berry.Values in American Culture:Statements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The Odyssey Press, Inc, 1966.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影响与对策 篇10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由来及影响
英语的发源地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所以英语中很多词汇及习惯表达方式都与水(water)密切相关。而汉民族在广袤的欧亚大陆生息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很多的词与土有关。以花钱“大手大脚”为例,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却是“挥金如土”。可见,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缘由。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不熟悉一个国家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意义就茫然。”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中国人喜欢从宏观上看待事物,西方人卻愿意从微观上入手。中国古代的人将世界万物分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而西方的人却从微观上认识事物,研究细胞之间是怎样交换物质的等等。
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认为中英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称呼语。如:“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comrade应改为Sir 或Madam。又如:“Can you help me, Uncle Wang?”应改为“Can you help me, Uncle Tom?”英语中的称呼是Mr.,Miss,Mrs.后面接姓,uncle,aunt等习惯接名。
2. 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如,当别人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通常回答:“Yes, please.”或者“No, thanks.”
3. 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如:——Your skirt looks nice. ——Thank you.但介绍某人应该不用赞美性、描绘性的语言。如,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很明显,pretty, very good不符合英语的习惯,所以应该改变措辞进行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在写作或介绍中国的历史人物、成语俗语时,我们应该加以说明和解释,如“Confucian”:Confucian, who was a great educator, thinker in ancient China.又如成语“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则应该说成“to teach a fish to swim”更符合英语习惯。
4. 隐私。“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doing?”这样的问话方式在英语里不受欢迎。“What’s your name? ”也不受欢迎,即使必要问时,也应该是:“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
5. 词汇的文化内涵。如“red flag”,常理解为引人生气的事;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则表示亏损、负债。又如:Smith can do nothing in the company because he is just a small potato there. (史密斯在这家公司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他在那里是个小人物) “a small potato”是“小人物”之意,而非“小土豆”。汉语的“红包”,英语里是“lucky money”。
二、解决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问题与对策
1. 英语民族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是:某一主体→它的行为→行为的客体→行为标志。这一思维习惯在英语句法结构顺序上表现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汉民族反应现实要素的思维顺序是:某一主体→它的行为的标志→它的行为→行为客体。相应的汉语句法结构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如:No one gets up earlier than he. 没有人比他起的还早。/We have a meeting every week. 我们每周开一次会。从这两个句子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人的思维在句子上的不同体现。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杜绝“I very much love it.”的表达方式。
2. 英语词义多变,词义往往取决于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以动词cut和形容词last为例:to cut wheat 割麦子;to cut a cake 切蛋糕;to cut fingernails 修指甲;to cut one’s hair 理发。/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不会料想到会在这地方见到你。
同样,汉语某些词在用英语表达时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敲门knock at the door;敲警钟sound the alarm;钟刚敲过四点The clock has just struck four;敲锣打鼓迎新年to beat drum and gongs to greet the new year;敲边鼓to speak and act to assist sb;敲竹杠take advantage of sb’s being in a weak position to over charge him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词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词的多义性。
教师不能脱离句子和文章内容孤立地讲解词义,不能将单词意义抽象化,而应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使学生掌握其含义。
3. 英语句子是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句子,单句只允许一个谓语动词或并列谓语动词,再出现动词就得名词化。而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它既没有词形变化,也可以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如:He admires the President’s stated decision to fight for the job. (他对总统声明为保住其职位而决心奋斗表示钦佩。)而学生受中文的影响,及对英语谓语动词结构的了解不够,在写作中常出现错误。
误:There were thousands of common citizen join the mourning meeting.
正:There were thousands of common citizens joining the mourning meeting.
误:I think learning English is hard, because learning English hav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remember.
正:I think learning English is hard because if you learn English, you hav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to remember.
汉语连续使用动词,而英语可能需要用到某种从句或名词化动词来表达。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英语是以动词为中心的句子,并加强训练,这种状况会很快得到改善。
4. 无论英语句子怎么变化,多么复杂,句子成分不外乎主、谓、宾、定、状、补六类。其分析方法也大致相同:先确定主干,再理出分支,顺藤摸瓜,因势利导,分析句子时化整为零,表达时化零为整。
如:First put forward by the French mathematician Pierre de Forma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theorem had baffled and beaten the finest mathematical minds, including a French woman scientist who made a major advance in working out the problem, and who had to dress like a man in order to be able to study at the Ecolab Poly-technique.
這个定理,先是由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皮尔法特提出,曾使一批杰出的数学大师为难,包括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她在解决这个难题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她曾女扮男装,为了能够在伊科尔理工学院学习。
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主干主语是the theorem,谓语是had baffled and beaten,宾语是the finest mathematical minds。前面是过去分词作状语,后部分是过去分词作状语,其中过去分词里带有定语从句。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句子效果明显。
又如:Whereas a woman’s closest female friend might be the first to tell her to leave a failing marriage, it wasn’t unusual to hear a man say he didn’t know his friend’s marriage was in serioustrouble until he appeared one night asking if he could sleep on the sofa.
一个女人最亲密的女性朋友可能是第一个告诉她离开了失败婚姻的人。而一个男人听到他的朋友问他,今晚是否可以睡在他家的沙发上,直到这时,他才知道朋友的婚姻已非常糟糕,这种男人间的相处方式是很平常的。
该句的主干主语是it形式主语,真正主语是不定式短语“to hear a man say he didn’t know his friend’s marriage was in serioustrouble until he appeared one night asking if he could sleep on the sofa”,谓语是系表结构“wasn’t unusual”。
5. 英汉语的词序差异大。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序成了重要的语法形式,即汉语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词在句中的排列顺序来表示。如:我帮弟弟(I help my younger brother.);弟弟帮我(My younger brother helps me.);帮助我弟弟(Help my younger brother.)。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误:A lot of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is hard.
正:It is hard for a lot of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误:Mother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do…
正:It will take mother a long time to do…
在词序方面学生经常犯错误,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要传授英语的句子基本顺序,即“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如:“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应是“We are studying in the classroom.”(我们学习在教室里)。又如:“上课了?”不能说成 “Have class?”应是“Has the bell gone?”
6. 汉语不习惯在名词前面用过多的定语,而英语却可以。例如:A little, yellow, ragged, lame, unshaven beggar一个要饭的,身材短小,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瘸腿,满脸短髭。其规律是:限定词+描绘性形容词+特征形容词(大小+长短+新旧+年龄+颜色)。在汉语中,几个定语连用时,习惯上把最能表达事物本质的词放在最前面,而把表示规模大小、力量强弱的放在后面。英语刚好相反,越能表示事物基本性质的定语越要靠近她所修饰的名词。如:A modern,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一张木制的小圆桌)/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一位美国现代优秀作家)。
7. 汉语句子在很多情况下不用冠词,特别是可数名词,因为汉语中本来就没有冠词。但英语在很多情况下却一定要用冠词或者要在其后面加上“s”。如: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器官,鼻子用来嗅气味,舌头用来尝滋味。The ear is the organ which is used for hearing. The nose is used for smelling. The tongue is used for tasting./学生应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A student (students) should obey the rules of the school. 又如:The light was invented by Edison. 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A dictionary is very useful in our studies. 词典在我们学习中很重要。
8. 英语与汉语的状语排列也有很大的差别,其规律是:方式+地点+时间。如: She reads aloud in the open every morning. 她每天早晨在室外高声朗读。又如:我们上星期在他家饱餐了一顿。We ate to our heart’s content at his home last Sunday.
9. 在汉语中,被动式使用得较少,我们在叙述一种行为的时候,常用主动式。英语则不然,大量的及物动词可以用被动式,不少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也可以用被动式,英语中使用被动式比汉语多得多。如:这儿讲的是英语。English is spoken here./希望你有机会到中国来。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have chance to visit China./他在这次交通事故中死了。He was killed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汉语中并非所有的被字句都一定要译成英语的被动式。如: “老太太被风吹病了。”就不能说成:“The old lady was blown sick by the wind. ”而应该是:“The old lady fell sick because of the draught.”
10. 以下習惯表达必须引起注意,如:“据悉”“必须指出”“已经证明”等,在表达方式上要利用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型。整理如下: It is considered (thought) that …人们认为……/ It is believed that …大家相信……/ It is well-known that …众所周知……/ It is said that …据说……/ It is learned that …据闻……/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 It will be seen that …可以看出……/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已经证明……/ It is sometimes asked that ...人们有时会问……/ It is hoped (expected) that …人们希望……
例句:很明显,这项计划应该取消。It is obvious that the plan should be scrapped.
可以通过大量的汉语句子来训练这类用法。如:据报道,胡锦涛主席即将访问美国。It is reported that President Hu Jintao will visit America./可以相信,中国人民的生活将越来越好。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ife of Chinese people will get better and better./据说学好日语不容易。It is said that is difficult to learn Japanese well.
11. 汉语某些句子的主语在上下文中被省略,在用英语表达时,根据语言环境,应该适当加进其他成分,如主语或宾语等。如:下雨了。It is raining./楼前栽了两棵树。There have been two trees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立刻要吃饭了。We are going to have supper./她找着了就送过来。If she finds it, she’ll send it to you.
教师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能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用英语的良好习惯。正如Karl Marx所说:“If you wan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you must forget all about your own language.”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11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语言形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内涵的影响因素折射后的焦点,能最大限度、最直接、最迅速地映射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镜像。陈原(1980)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的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众所周知,在语义学层面上,词汇意分为概念意义、感情意义、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汪榕培)。胡文仲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外壳而不会领悟其精神。”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邓炎昌和刘润清指出:“词的内涵(connotation)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denotation)———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含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众所周知,在悠久的英语语言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中,由于受到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社会变革、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的影响,英语词汇作为人类传达信息或记录思想的媒介,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载荷元素,即具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音、形、义等表层意义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解词汇的文化蕴涵,“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胡文仲)。
2. 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开设英语课。从几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和实习体会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弊端和问题。许多学生在十余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拼命记单词的音、形、义,背语法规则,脑袋里装满了单词、短语,但是难以说出几个像样得体的句子。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平时注意听、说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致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
3. 英汉词汇文化异同
文化差异与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学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中西文化在这些具体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词汇意义也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 词汇文化意义基本相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一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都基本相同,这类词汇数量不多。例如英语的fox和汉语的“狐狸”都有“狡猾”的意思。在汉语中,“老狐狸”指很狡猾经常欺骗别人的人,“狐狸精”就指用美色和诡计勾引男人的女人,“狐狸变不了狸猫”是说一个狡猾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在英语中,fox也有相同的意思,如:Don’t trust him.He is as sly as an old fox.(不要相信他,他像只老狐狸一样狡猾。);He is foxy(他很狡猾)等。
此外还有一些词像英语中的pig喻指肮脏邋遢的人,在汉语中“猪”比喻肮脏的人;ass常用来指愚蠢的人,汉语中“驴”也有相同的含义;英语中的bureaucracy和汉语中的“官僚主义”也有相同的文化意义。
3.2 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不同或相反。
同一事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可能含有不同语用意义。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中的人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加以充分联想或扩展,造成语言词汇概念意义虽然相同,但是文化意义却不同。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猫头鹰”在汉语中象征着不吉利和灾难。汉语中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的说法。但在英语中owl却象征着聪明和正直,因此有as wise as an owl的说法。在一些儿童读物中,猫头鹰经常充当裁判的角色(邓燕昌、刘润清,1989)。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如:“好事成双”、“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比如,绿色(green)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春天”、“生命”、“新生”和“希望”,而在西方被联想为“生手”、“缺乏经验”(green hang horn)或是“嫉妒”(green-eyed)。
3.3 文化内涵不同造成的词汇空缺。
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有大量词汇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中,即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词汇,或称为词汇空缺。例如:中国古代的“状元”“芝麻官”等就是当时科举制度的产物,在英语中并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同样在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hippie(嬉皮士,尤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出现的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人,常成群结伙实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着奇装异服等),yuppie(雅皮,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士,尤指在城市工作的)在汉语中都没有与其概念相同的对应词。显然,前者属于汉语言文化范畴的文化词汇,而后者则源于西方文化。再如,“京剧”、“红娘”、“春卷”、“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绿色人生”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而American Dream(美国梦),Mass(弥撒),Baptism(洗礼)等也是带有独特西方文化色彩的词语。
4. 英语词汇文化导入的方法
4.1 把词语文化引入课堂中,结合丰富的文化内容进行词汇教学。
课堂教学是把词语文化引入词汇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积极进行文化导入项目。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1.1 直接讲授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一些文化内涵词。例如,笔者在讲授《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Myth and Legend”(神话与传说)时,向学生讲述了一些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并借此引入一些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词汇,如Achille’s hee(致命的弱点),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apple of discord(祸根)等。
4.1.2 通过比较教学
文化对比法是讲述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学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中西方文化的诠释者,对两种不同文化进行解释,向学生解释两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中西方语言词汇上的差异,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后阅读文章“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中国与美国文化)中出现了许多习语。这些习语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和中文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却反映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某些相同之处。于是,我让学生用英文解释这些习语的意思,并让他们找到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成语。比如: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等。学生在对这些习语进行英汉对比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了汉英文化的异同之处,并对这些习语有了深刻理解。
4.2 课堂外,促使学生自觉引入词语文化,建立跨文化意识。
词语文化的学习光靠课堂、教师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文化导入,感受文化差异,最终从思维形态深处建立起跨文化意识。因此,词语文化的学习必须基于对广义文化的学习之上。具体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和词汇。具体的语言实践包括欣赏英美经典影片、音乐;参加英语社团活动如英语角、文化讲座等;阅读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期刊、杂志。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涉外语言实践,结合听、说、读、写等技能去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英美词汇文化,构建起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5. 结语
文化词汇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交际障碍。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应该力求把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起来,使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表层意思,而是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化意识;加强词汇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反映意义的对比,减少词义理解障碍,使英语的教与学真正成为有趣和有效的过程,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词汇是语言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词汇教学的地位与现状入手, 拟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来探讨如何融文化知识于英语词汇教学中, 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词汇,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Buttjes, D.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ocial impact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1990.
[2]Evelyn Hatch&Cheryl Brown.Vocabular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Fasold, 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戴卫平, 张学忠, 高鹏.英语说文解词英语词汇与英语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5]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99.
[7]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8]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推荐阅读:
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05-30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论文06-30
文化共性与差异09-11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09-01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06-01
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09-23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10-27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11-06
语言翻译与文化差异论文05-30
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