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维差异

2024-09-30

文化思维差异(精选11篇)

文化思维差异 篇1

1 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背景差异

语意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了解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英语思维习惯。

(1)话题:中国人口众多,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What’s your income?Where are you livingnow?How much does the new house cost you?Whom do you livewith?等等。然而在西方,人们交往互存戒备,免谈隐私,对于婚恋、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被认为是干涉了他们的私事,甚或遭到拒答。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

(2)称谓:中国是一个重礼仪的国度,不同的辈分得在称呼上反映出来,例如,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被看作缺乏教养,无视礼貌,会遭到长辈的批评或旁人的讥笑。而西方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对自己家长不再称爸爸、妈妈,或改称其名或用昵称。父母非但不责怪,反而会觉得与子女关系融洽,人格平等,家庭和谐。再如,英美国家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无论出自父系还是母系,只要与父母平辈的男性一律称uncle,女性称aunt,他们的子女不论性别一概称cousin。而在中国称谓要复杂得多,有时还非得把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则能体现说话者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宜性。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语、受褒奖时的反应及用餐劝吃时的应答等方面,都反映出较大的不同。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2 英语教学中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value system),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指令性作用,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对于隶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价值观的表现范围很广,这里仅取其中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的方面介绍。

(1)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祟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global precedence)的认知活动,也称具象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以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既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对“教室里有一个学生”这样的句子(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的句子:误:My family has four people(先整体后局部)而不说正: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观作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推祟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推祟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祟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由此在语言上呈现出“I language”和“we Language”特点。在致谢时,英美人自信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谦虚地答“过奖、过奖”,“哪里,哪里”。这一思想在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中也有反映。如,一个老人行动不便,你上前帮助,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尊老的表现、有礼貌,但在西方,他会认为你是轻视他的能力把他当作受帮助的“弱者”,因此显得“very angry”。由此也可看出,西方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与这一价值取向有内在的联系。

(3)时间取向与时间顺序。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以过去为主,往往考虑过去做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而西方人着眼于未来,有强烈的时间“紧缺感”,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即:英汉哲学在“为道”与“为学”的侧重点不同决定英语语言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客观性在句式上体现为被动语态。汉语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决定了英语语言的空间结构。汉语的无标记性体现了汉文化追求和谐统一的整体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浯组句杂乱无章,其中实际是存在着一种内在逻辑。汉学家戴浩一认为:“汉语是话题,———说明的语言,比别的许多语言更一贯地服从时间顺序原则。”这说明汉族人感知世界是与自然完全合拍的,即处于与自然统一的整体结构中,有一种内在的时间顺序逻辑。中国人在英语学习时往往受了这一内在影响,在用英语表述时间关系的句子时往往会按照时间顺序。如:“下课后我回家”总是用“After class I went home”,而较少使用:“I went home after class”这种结构。虽然两种句式都正确,但仍可以反映出两种不同时间观念在英浯句式中的差别,英语学习者应对此引起注意,有意识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所学英语句式更地道,更纯正。

3 思维模式与英语教学

英语由小到大,由点到线,汉语相反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如在感知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人物等方面,汉语的顺序都是从大到小,而英语的表达顺序恰好相反。如:“2001年4月15日”英语则表达为“April,15,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中国人的整体思维,自然与人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由大到小就是先整体后局部。而西方人则认为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了世界,因此,由小到大,由点到线,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的,线式的。即东方为整合型思维,西方为分异型思维。体现在语言中,中听全句西主次,试看句子“我今天在朋友家吃了顿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地点可以被整合到主谓宾之内,而这句话在英语中的顺序是“我吃了顿饭,在朋友家,今天”或“今天,我吃了顿饭,在朋友家”,其中的主渭结构“我吃了顿饭”不可被分开。

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会引起编译码方式的不同。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出现不同的语言结构,而特定的语言结构形式会致使使用该语言的人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与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障碍。在英语学习中,可常见“中文思维+英文形式”的语言结构,这是一种典型的“chingish”。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但人类在表达概念和思维方面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于母语与目的语在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中的共性部分不必担心,问题在于个性部分。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一望而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了然于胸。

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比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起来。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思维差异对语言学习的重大影响,如果在英语学习中,把文化的主要层面(价值观,思维模式)作宏观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结合理论对于体现差异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文化内涵作微观分析,把文化的异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久而久之,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种具体差异,便会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即把表层的文化现象引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中,再来指导一般的文化行为。这在学习中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文化思维差异 篇2

一、思维方式

1、定义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等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等)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

2、差异:

⑴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⑵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东方人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比如: 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往往趋同,一个人做什么大家便跟着做。

⑶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东方人往往在表达感情上往往细腻含蓄的倾情,而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的表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往往对祝英台为何不直接表达对梁山伯的爱意,而采用十八相送等暗示感到困惑,而这缘于中西方文化间巨大的差异,西方人无法想象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⑷意会与直白

东方人的表达里往往有意会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个人去意会,即所谓的此处无声胜有声;而西方人的表达则是一种直观性。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

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综合:

总的来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3、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二、价值观念

1、定义:

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念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差异:

1、群体意识和个人主义

东方人认为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因而往往重视社会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个人或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要求民众循规蹈矩,中国文化主张含蓄、谦虚,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群体和谐、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东方人强调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中心,追求个人利益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具有最大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他们重竞争,崇拜个人奋斗。

西方人的平等意识、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自己只对自己负责,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2、时间观念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里,对时间的认识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即道家思想中的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可以随意支配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

与东方人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过去、现在、将来,每天都在变化,他们使用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

3、风险意识

西方人的风险意识很强,因此保险业在美国和欧洲发展的非常成功,财产险,人寿险等各种保险商品应有尽有,购买者众多。而且西方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选择风险性很高的运动项目娱乐一下,以此寻求刺激,特别是年轻人居多,如攀爬悬崖、徒步穿越沙漠等。

而东方人的风险意识就远不及西方人了,以中国为例,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发展遭遇了不小的困难,至今还有不少农民不明白保险是做什么的,投保人口比较小,愿意冒经营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风险者也很少。

4、对个性的追求

西方人喜欢表现自己,做工作时,希望别人认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能做得更好,而做出了成绩也会十分张扬。东方人则比较含蓄,中国人做工作不善张扬,日本人不希望突出自己,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避免被人过分注意。

三、行为方式

1、语言

西方人多使用英文,而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类似的情况很普遍。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多细腻完美的情景。这体现了西方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2、色彩:

人们对色彩赋予了一定的含义是受其历史,文化沉淀的影响,形成了对色彩的审美倾向,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吉祥和喜庆,而黄色代表权威,因为古代皇帝身穿黄颜色的衣服,白色代表丧服之色。印度人偏爱于红色和橘黄色,认为这是吉祥的色彩;西方人则刚好相反,视红色为灾祸,喜欢白色,西方人结婚,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

3、生活习惯:

西方国家的人不喝热水喝凉水,并认为喝凉水有强身,健体和美容的功能。开水只是用来泡茶和泡咖啡的,没有人喝白开水,也没有什么凉白开,要么到商店里买瓶装水,要么就直接从水龙头里头接来喝;而.东方国家大多喝热水,认为喝凉水不利于身体健康,喝生水就更不好了。

西方人每天早上洗澡,而晚上回家就不洗脚,要睡觉就直接上床。而在东方则刚好相反。

西方人是以黑为美,喜欢皮肤黑黝黝的,除了尽情享受日光浴外,还会花钱去人工晒黑,则在广大东方国家,皮肤白皙绝对是评定美女的一个标准。

4、宗教信仰:

西方人多数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一个人一旦出生,上帝就赋予以做人的基本权利,即称天赋人权。人权的主要内容是自由权和平等权。自由包括思想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平等即指任何社会成员在人格尊严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除了自由权和平等权外,人权还包括生存权、财产权等。

如美国的《独立宣言》在开头部分就写道:“在人类事务发展的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同另一个民族的联系,并按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旨意,以独立平等的身份立于世界列国之林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驱使他们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法国的《人权宣言》在阐述了宣言的必要性后写道:“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和庇护下,承认并且宣告下述人和公民的权利:

一、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社会的差别只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

二、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自然的、不可消灭的人权;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权、安全和反抗压迫„„”

人权和民主的概念虽不是基督教所直接提出来的,但它们的实质内容,特别是人权思想中的实质内容,却是基督教早就予以关注并特别强调的。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之道,其内涵和实质就是上帝的仁爱、公义之道。基督教所提倡的,就是希望人们能遵循上帝的意志,尊重人、爱护人,秉行公义,做到正直、公平、公正。

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佛教在于一体多神,以中国为例,我国是个多神的文化,中华中国,在历史上,又被称为神州,是众神居住之地。众神都是智慧祖先,死后才得到后人给予的尊荣称号。神的大小在对世界的感知程度和认识深浅。由宗教阐发出来的文化认为,人的幸福指数和生存状态和宇宙自然密不可分,天地人融为一体,自然之道,人之常理。人是天地化生的精灵,天地有德,人自有德,哪里有什么罪过?我们不承认人是有罪的,有罪的只能是人的个体,而不是泛人类的整体。人性是伟大的,如同天地日月。个体人的罪过只能是对天地人大道的背离,对整体人性的背叛行为。在中华文化里,和人相对的是禽兽,自甘堕落丧失人性的禽兽,才是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惩戒的对象。

文化思维差异 篇3

一、引言

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中,我国正处于多元价值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在经历破旧立新的过程,需要我们所学的英语也不再是哑巴英语。要学以致用,更应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学生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死记规则。

二、分析英语学困生的原因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往往针对是具体的语法规则和死板的教学形式授课,读死词、死读词,完全脱离了语境,众多的单词没有生命力,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学生的感受就是学英语是一件头疼的事。没有规则,没有技巧,背了大量的单词,做了大量的习题,结果却是事倍功半、不尽人意。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恶性循环。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条件的不足,以及受文化背景熏陶的少,造成他们英语的过程几乎就等同于一个背单词的过程。考试完了,单词也就忘记了,英语水平自然就直线下降。学习单词固然重要。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载体。对于英语的学习,如果只是死记单词,而没有训练出良好的英语思维,那么我们学到的充其量只是英文这种文字,而不是作为思想表达的工具。

三、中英文化的思维差异

那么什么是英语的思维呢?我们都知道,英语语言的组成应该有这样五个阶段: 1、Word2、Phrase3、Sentence4、Paragraph5、Passage

所以,要想掌握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就应该先来研究一下名词短语的表达。下面我就以名词短语的语法功能为切入点,来谈一下我粗略的一些见解。

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发明”这个名词短语的中英文表达,对于这个表达,我们的汉语可以说是灵活的。

比如: ①、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发明。

②、最著名的中国四大发明。

③、四大最著名的中国发明。

④、中国的最著名四大发明。

⑤、中国四大最著名的发明。

这些表达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既然汉语表达可以是灵活多样的,那么英语也可以像汉语那样灵活吗?我们看一下英文的表达,如下:

①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the most famous china.

②The Chinas most famous four great inventions.

③The most famous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China.

④The Chinas greatest four most famous inventions.

英語也会有如此多样的灵活的表达吗?不然,英语被称之为世界语序最固定的语言(a fixed-word-order language)。所以,要想掌握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就应该先来研究一下名词短语的表达。

例如: a student

a clever student

a clever student in a white coat

a clever student wearing a white coat

a clever student who is wearing a white coat

在以上五个名词短语中student 被称为中心词,修饰中心词的单词有放在其前面,有放在其后面的,我们不难看出,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冠词或者是不定冠词,第二位的是单个的形容词,放在student 的后面的有介词短语,分词短语,还有定语从句,总之定语太长了,就放在所修饰词的后面了,因为英语总是强调尾重的,会避免头重脚轻,所以产生了后置定语这一说法,在这一点上,中英文化的思维是有差异的,如果不领悟到这一点,就会造成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深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在书面表达中难免造成了中式英语。

例如:一个穿着白色大衣的男孩。很多同学写道:a wearing white coat boy这样自己都不知道错了的错误。结果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付出了努力,结果却事倍功半。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式英语表达,所以我们一定要去领悟所讲到的语法规则。之所以要领悟,就是希望大家要认真思考语法规则背后的合乎情理的思维规律,让规则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否则,也会很快遗忘,很难修成正果。所以学习英语的第一步,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并懂得“名词”及“名词短语”这个概念。从而慢慢的建立起科学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只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下列段落,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文章片段:

Fredrick William I, the King of Prussia, could never have imaged that his greatest gift to the Russia people would have such an amazing history. This gift was the Amber Room, which was given this name because several tons of amber were used to make it. The amber which was selected had a yellow-brown color like honey. The design of the room was in the fancy style popular in those days. It was also a treasure decorated with gold and jewels, which took the countrys best artists about ten years to make.

其中黑体的部分都应该属于名词短语,我会让学生自己挑出来,进行理解,进行背诵,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我想,经过努力,学生一定会透过中英文化思维的差异,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增强自信,走向成功的。

然而,英语是以“最固定的语序”而著称的语言。但事实上,往往大多数学生却把最简单化的东西的复杂了,理不清头绪,摸不着头脑,还丧失了学英语的兴趣。其实,英语的句子有长有短,有繁有简。从字面上看似乎变化万千,无法琢磨,无从下手,但从本质上来说,它还是有内在规律的。

四、结束语

总之,笔者认为过去那种强调题海战术。填鸭式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多元化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工作了,也已不再适应现在的高考测试,结果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严重后果,这就强烈要求我们教师在英语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找到学习的途径,对比中英文化的差异,领悟学习的关键,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能够学以致用,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广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英语语法新思维-----张满胜

英汉语言系统中的文化思维差异 篇4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思维, 中西方国家思维模式的不同, 造就了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语言, 形成各自特色的文化。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离开该民族的文化而孤立地学习该民族的语言, 我们就会陷入学习外语的误区, 永远不会学通、学精。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该民族地道的语言, 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并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 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 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英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笔者通过分析英汉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性、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点等, 倡导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 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模式。

二、英汉语言思维的形成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西方国家生活习惯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所以, 生活产生语言, 语言体现文化。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 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 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1]p236我们通过对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了解, 有助于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英语思维习惯。

1. 话语文化思维

话语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 它是通过话语文化的得体性来体现的。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 英美人常常体现出尊重他人、不炫耀自己的价值观念。[2]p178英美人表达谦虚的方式和我们中国人是不同的。对别人给自己的赞扬, 英美人会说“Thank you”, 中国人则习惯用谦词“哪里、哪里, 还差得远呢”。如果你真的对英美人士这样说, 他们会感到不理解和不悦。当英美人士问你问题, 你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时, 你如果直接说“I don't know”, 这样回答会显得极不礼貌。英美人回答时会说“I'msorryIdon't know”。在国外问路时, 如果你直接说“Whereisthetrain station?”会显得很唐突和不礼貌, 应该说成“Excuseme, whereisthetrainstation?”在打招呼时, 英美人不说“Have youeaten? (你吃了吗?) ”而是说“How areyou? (你好吗?) ”。遇见熟人时, 不应说“Whereareyougoing? (你去哪儿?) ”。去医院探望病人时, 英美人士不说“Drinkmore water (多喝水) ”和“Take care (多休息) ”。因为这种说话方式明显带有家长式的口气, 是对听话者独立人格的不尊重。在日常交谈中, 应避免涉及有关个人情况的问题, 如“How oldare you? (你多大了?) ”、“Are youmarried?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children doyouhave? (你有几个孩子?) ”、“How muchmoneydoyoumakepermonth? (你每月挣多少钱?) ”、“What's yourweight? (你体重多少?) ”。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 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 以免产生误解。

2、称谓文化思维

在中国如果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被看作缺乏教养, 无视礼貌, 会遭到长辈的批评或旁人的讥笑, 而西方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对自己家长不再称爸爸、妈妈或改称其名或用昵称, 父母非但不责怪, 反而会觉得与子女关系融洽, 人格平等, 家庭和谐。再如, 英美国家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 无论出自父系还是母系, 只要与父母平辈的男性一律称uncle, 女性称aunt, 他们的子女不论性别一概称cousin。而在中国称谓要复杂得多, 有时还非得把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 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 则能体现说话者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宜性。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语、受褒奖时的反应及用餐劝吃时的应答等方面, 都反映出较大的不同。但是,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 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 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价值观念上的文化思维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3]p277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 (value system) , 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 交往的规则,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指令性作用, 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对于隶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 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 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 价值观的表现范围很广, 这里仅取其中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的方面介绍。

1. 宁宙观的差异

我国传统的宁宙观是“天人合一”, 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 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 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是整体的一部分, 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 是一种整体优先 (global precedence) 的认知活动, 也称抽象思维,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 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 然后再注重细节, 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 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以此对应, 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 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 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 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 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 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 即分异型思维, 也称解析式思维,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4]P326

对“桌子上有一个苹果”这样的句子 (先整体后局部) , 而英语则说“Thereisaapple onthe table。” (先局部而后整体) 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受汉语思维影响, 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 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的句子:

误:Myfamilyhasfive people。 (先整体后局部)

正:Therearefive people in my family. (先局部后整体)

2. 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

由于世界观的不同, 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 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 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 它推崇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 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 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因此, 在语言上呈现出“Ilanguage”和“we Language”特点。如, 一个老人行动不便, 你上前帮助, 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尊老的表现、有礼貌, 但在西方, 他会认为你是轻视他的能力把他当作受帮助的“弱者”, 因此显得“very angry”。由此也可看出, 西方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与这一价值取向有内在的联系。

四、英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1. 分异型思维与整合型思维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即中国人的整体思维, 自然与人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 由大到小就是先整体后局部。而西方人则认为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了世界, 因此, 由小到大, 由点到线, 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的, 线式的。即东方为整合型思维, 西方为分异型思维。比如在汉语中, 定语从句只是可以整合到主谓宾结构之内, 例:“上个月我们考察了那个有溶洞的城市”, 在英语中, “考察城市”这个核心结构是不能分开的, 修饰语或用介词短语, 或用定语从句, 应尾随在核心结构之后———主结构与次结构是分异的。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 不听完全句就不能获得该句的主要信息, 相反, 英语可以先获得主要信息再获得次要信息。

2. 思维模式差异与编译码

不同的文化出现不同的语言结构, 而特定的语言结构形式会致使使用该语言的人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因此, 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会引起编译码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与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障碍。在英语学习中, 可常见“中文思维+英文形式”的语言结构, 这是一种典型的“chinglish”。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察, 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 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 但人类在表达概念和思维方面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对于母语与目的语在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中的共性部分不必担心, 问题在于个性部分。[5]吕叔湘先生说:“英语在咱们是外国语, 汉语是咱们的本族语, 要是我们不帮着学习者去比较, 他们自己会无意之中在那儿比较, 而只见其同, 不见其异。”我们也可本着这一精神, 在学习中自觉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个性部分, 即差异部分, 了解思维模式对语言的表达的影响, 从而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 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准确地传递所要传递的信息。

3. 整体式思维与解析式思维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严密, 层次井然有序, 句法功能一望而知。[6]比如, “If wintercomes, can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 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了然于胸。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 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 概念, 判断, 推理不严密, 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比如, “打得赢就打, 打不赢就跑, 还怕没办法了”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 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起来。思维模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更明显的反映在篇章结构上, 根据Kaplan的研究与调查, 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 也就是说, 英语段落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 (topicsentence) 开头, 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 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Kaplan还分析了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英文写作, 他得出结论是, 尽管这些学生对英语句法已掌握得很熟练, 但由于受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 他们的作文过多的绕圈子, 主要呈螺线型。[7]中国人写文章以语义为中心, 只要语义相关, 篇章就会自然流动。句子之间没有那么多连词, 而是靠思维的连贯、语义的自然衔接、前后贯通、上下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仍然体现了整体式思维。而且中国人做文章还讲究“不言而喻”这就更叫西方人摸不着头脑, 相比之下, 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直观。这种结构在句子之间使用连接词衔接, 还是体现了解析式思维。英语中有and, but, or, if, when, where, whereupon, except, while, considering等大量连接词语, 而这种情况在汉语里是没有的。如果中国学生从整体抽象的角度按照语义的自然连接即内在逻辑来展开思维, 组织句子, 不会熟练使用这些连接词, 让英语族人读来就会有信息梗塞感, 觉得模糊不清不知所云。[8]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思维差异对语言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们在英语学习中, 要把文化的主要层面 (价值观, 思维模式) 作宏观的理论认识, 另一方面结合理论对于体现差异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文化内涵作微观分析, 把文化的异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久而久之, 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 熟知各种具体差异, 便会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即把表层的文化现象引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中, 再来指导一般的文化行为。这在学习中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5]Eugene 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J].1998, 3:29-33

[6]盛萍.论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 :81-83

[7]Krasner.I.The role of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J].Dialog on Language Instruction, 1999, (1-2) :79一88

试论英汉思维模式差异 篇5

【关键词】语言 思维 差异

一、整体性与分析性

整体性思维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作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互相对应、互相制约、平衡协调的有机整体;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尤其突出对象及其属性做深入的分析研究。

中国思维模式的一大特征就是直觉的整体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出发点,整个哲学是从人心的体验出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同时将其推导到对自然的认识。“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都包括在一个整体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密切。整体包含部分,各部分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要了解各部分,必选先对整体进行了解。这就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观呈现整体性特征,倾向于寻找整体和笼统,注重悟性。

与之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分析性思维则是其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本体论”是西方哲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将逻辑方法构造作为第一原理,主张“天人相分”。根据西方哲学的观点,人生的意义在于认识客观的本质世界,人的思想是在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中产生的。西方哲学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文化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和相互关系,注重细节分析,寻求精确和具体,强调形式结构和规则制约,突出从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强调“由一到多”,具有“个体思维”的明显特点。

二、直觉性与逻辑性

中国人的思维是直觉性思维。中国传统思维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对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进行把握与认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意会性、模糊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通常仅停留在对现象和总结经验的描述,而很少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以及对现象背后本质的哲学思辨。

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是逻辑性思维,注重逻辑实证,强调科学、理性,通常借助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西方思维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

中国的直觉思维和西方的逻辑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具体而言,汉语语言形式由意念引导,无论是概念还是推理、判断都显得很不严密,句子较为松散,句法功能呈隐性;而英语多运用不同的连接手段以实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组织十分严密,句法功能呈外显性。

三、形象性与抽象性

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喜欢依据事物的外部特点进行联想。换句话说,中国人在进行思维时,通常喜欢联系外部世界客观事物的形象,并将其与重现在大脑中的相关物象相结合进行思考。连淑能(2006)将这种思维称为“悟性思维”,即“借助形象,运用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理的认识,具有直觉性、形象性、主观性、整体性、模糊性等特征”。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西方人抽象的逻辑思维较为发达,喜欢建立概念体系和逻辑体系。西方人在思维时,通常将逻辑推理和语义联系起来,脱离了外部世界客观事物的物象。连淑能(2006)将这种思维称为“理性思维”,即“借助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客观性、分析性、确定性等特征”。

关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曹世潮(2004)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中华民族的思维,由于是内向的、求精神、求情性的,所以必然是浑然的、混沌状态的,以致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性,因此我们称这种思维是横向的、阔大的,它在于空间的舒展和收缩,在于对整个空间的把握,在于对心灵空间的把握,关乎心胸。我们通常所说的心胸狭窄、心胸宽大,或是气量大,指的就是一个人思维的广度。而西欧民族的思维方式走的是与中国文化完全相反的道路,它关乎的是时间、时刻,是一种偏向一隅的深刻性与紧迫性。这种思维方式的走向是纵向的,目的是打开物质的深度,逐步深入,结果是越分越细,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精度越来越高。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集中强调了思维空间的扩大,强调情性和自然精神的渐次展开,以致在这个概念上有生成浑然、形象、晃动,具有阔大、直觉、模糊、向上、变化等特点。很明显,它与西欧的细小、恒定、深刻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结语: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习惯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达虚的概念;而英语则通常用含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认识到以上这些思维差异,会加强我们的英语教学效果,提高我们熟练应用英汉两种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文化思维差异 篇6

1 中国文化词汇翻译的特点

1) 体裁多样:描写、记叙、说明兼而有之。

2) 功能多重: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祁使功能。

3) 内涵丰富:中国文化词汇承载大量文化信息, 具有明显的语言特征。

4) 文学性强:文学丰富多彩, 生动形象, 类似文学作品语言。有关名胜古迹的诗词曲赋、佳句楹联、传说掌故、散文游记等数不胜数。

2 在翻译中国文化词汇时应该注意语言差异

中国人喜欢抒发感情, 尤其是描绘自然景色, 往往佐以人的联想。这种把人的情感植入语言描述中的手法产生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在语言描绘中, 常常运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读者能产生具体的影象。

如:莲花池畔, 杨柳依依, 呈现一种宁静、幽深的意境。

The bank of the lotus pond is lined with willows thus creating an atmosphere of peace and seclusion.

3 归化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要求用地道的目的语来再现源语的内容, 在翻译实践中, 笔者发现在这种方法在词汇冲突翻译上有很好的应用。例如:1) 在汉语中“红眼”是指喜欢嫉妒的人, 而英语中的“red eyes”则不表示嫉妒而是表示哭红的眼睛或红肿的眼睛, 英语中“green-eyed”表示的是眼红嫉妒的意思, 这时我们就应该采取选择目的语中恰当的地道词来翻译。2) “死胡同”应该译成“a blind alley”而不应该译成“a dead alley”否则英美国家的人就会感到困惑“alley”是没有生命的, 为何说“dead”?3)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围头一人, 头戴武巾, 身穿团花战袍, 白净面皮, 三闾髭须, 真是龙凤之表.”“The leader of theband wore a military cap and flowered silk costume.He had a clear complexion, his heard was fine, and he looked every inch a king” (杨宪益、戴乃迭译) 在汉语中“龙”是富贵, 威武的象征, 是帝王的代名词, 而在英语中“dragon” (龙) 是喷火的怪物是凶恶的象征, 如果将“龙凤之表”译成“every inch a dragon and phoenix”, 会在英语文化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 因此译成了king准确的表达了源语的意境。

异化翻译要求忠实于原文, 保留源语文化, 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手法在增加外来词解决词汇空缺有很好的补缺作用。音译、音译加注解或直译加注解是异化的突出表现手法。例如: (1) 豆腐译为“tofu”; (2) 油条, 有人用“cruller”来指油条, 但它指的是英美国家中的一种油炸的食品, 与油条不同, 不能互指, 最好还是采用异化译成“youtiao, fried sticks made of dough” (3) “端午节那天, 人们都要吃粽子”译成“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 (4) 曹雪芹《红楼梦》中“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译为“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Gan;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Hawkes译) 译文中对“端午节”、“粽子”、“比干”、“西子”的翻译就采用了注音加注解的异化来翻译, 这样既保留了汉语文化的民族性又可以准确的表达出源语的意思。

4 中国文化词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经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文化载体上, 更是经常表现在中国文化词汇的翻译之中, 要处理好中国文化词汇中大量的文化信息, 应遵循这一原则: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

4.1 增添法

如秦始皇可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在译朝代名时, 需要补充该朝代的公元年份, 以避免不谙中国朝代的外国人“望洋兴叹”。如“明宣德二年”应增译为“thesecond year of XuanDe (1427AD.) , Ming Dynasty.”

4.2 删减法

汉语资料的撰写者们往往在描述一个景点时, 喜欢旁征博引。如尚书禹贡:“漆住沮既从, 沣水攸同”, 诗经大雅:“沣水东注, 维禹之绩”, 所引的汉语文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难以明白, 更何况外国人?纵然译者费九牛二虎之力将引文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在英语中交代清楚, 效果又会如何?不如省些力气, 作如下处理, 求得功能上的对等, 则可把那句译为:Records about this river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 which provethat the Feng River has been well 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

4.3 转译法 (包括类比、借用)

如:女娲想给世间带来生趣, 使之更美。于是用黄土捏泥人, 照着她的样子做人。译:The Almighty Goddess Nuwa want-ed to add life and beauty to the world.She set about making man with clay.

在这里用了The Almighty Goddess使西方读者很自然地想到希腊神话中的女神, 女娲这个人物的特点更容易被人接受。

4.4 改写法

本文重点介绍对诗文的改写。

如:水映山容, 使山容益添秀媚, 山清水秀, 使水能更显柔情, 有诗云:岸上湖中各自奇, 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 身在画中原不知。

The hills overshadow the lake, and the lake reflects the hills.They are in perfect harmony, andmore beautiful than a picture.

摘要:该文谈谈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和语言特点探讨中国文化转换成英文的基本原则和通常采用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国文化,语言特点,文化差异,翻译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35.

文化思维差异 篇7

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基于我国农村小学师资落后、教师生源质量下降等情况,为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而实施的培养计划。湖南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启动实施了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笔者多年从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针对这样一批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实践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的,因为它能快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是书本知识的相对权威导致了教学实际中教师的权威,潜移默化地促使大多数学生一般不会质疑书本、质疑老师,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逐渐退化; 再加上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大都是来自于农村,而且是初中起点,所以有着年龄小、英语基础较弱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学生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往往体现出比较强的负面情绪,如恐惧、不安和自卑等。这些负面情绪会阻碍学生运用有效的批判性思维学习。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及技能训练,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我们未来的小学教师,是培养祖国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作为教师本身都缺乏批判性思维,那么他们以后培养的学生也会如此,那么何谈创新,一个民族何谈进步? 另外,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门国际性语言,以英语为媒介的各种信息及文化每天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面对这纷繁复杂的英语信息及文化,六年制本科师范生作为新一代培养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对各种英语信息及文化不是全盘接收,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作出筛选和判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观念。

三、把中英文化差异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有效结合的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离开文化因素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要全面正确地掌握某一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此,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教授该门语言,还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外语教学过程不光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习得的过程。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都会受自己母语的影响,那么通过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也会更准确深刻。中英文化差异教学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因此,把中英文化差异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效结合,找准批判性思维与文化差异的切入点,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十分重要。基于如上各方面的分析和考虑,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中英文化差异教学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

1. 在词汇教学中将中英文语言差异教学与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机结合

对中英文语言来说,其差别之一主要表现在词汇差别。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因此,教师在词汇讲解中不能简单地把英文单词与中文翻译对等,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会使学生头脑僵化,并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 “individualism”中文翻译成“个人主义”,但并不等同于中国真正的“个人主义”,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 ( independence) 以及自由( freedom) ,强调“个性”,而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侧重于“自私”,是贬义词。教师如果在讲解这个词时能深入中英文化差异的讲解,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又比如表示颜色的词汇,在中英文中不只是简单的颜色之意,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讲解颜色词语时,如“blue”( 蓝色) ,可以先了解学生对这个词的看法,让他们去回忆、思考; 然后教师解释蓝色具有“忧郁、压抑”等含义,如“blue - mood” ( 沮丧的、忧郁的) ,而蓝色在汉语中表示单纯的颜色。英语中有很多由“blue”构成的词语,但译成汉语时却已全无“蓝色”之意,如“cry the blues” ( 无精打采) ,“blue blood” ( 贵族) ,“bluebook” ( 黄色书刊) 等。最后由学生总结、反思。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中英文差异的讲解,并将其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加强其记忆,深化其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英语表达和句型教学中将中英文化思维模式差异教学与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机结合

思维模式是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方法和程序等思维习惯与思维视角。英汉文化思维模式分别属于西方和东方两个体系,是在各自特定的历史、地域、社会制度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语言层面表现很明显。

受个体主义价值观念影响,英语思维模式属逻辑分析型; 而在群体主义影响下,汉语思维模式属伦理综合型。英语和汉语在词组、句子上的不同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差异的具体反映。

英汉思维模式在对空间、时间认识上有不同的思维视角。英汉在词组的排列顺序上存在差异。教师在讲解此类差异时可以采取间接策略,此策略通过教师不断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养成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提问时,应该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设计的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要注意层次性。

如教师在讲解地址时,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五一路—66号,英文表达是66 Wuyi Road,Changsha,Hunan province,China; 让学生观察英汉不同表达,然后提出问题: “表达的差异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然后教师解释这是因为英汉文化思维模式不同,汉语在表示地址时采用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表达则相反。接下来教师再设计问题: “除了地址表达的差异,还可以想出其他方面有类似的差异吗? 请举例说明。”学生们必定会想到日期表达也是这样,汉语表达2010年1月1日,相应的英语 表达应该 是Jan lst,2010或者1st of Jan,2010。这些提问不但满足了在认知能力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了师生间的互动,而且帮助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不仅如此,英语句子内部逻辑结构严密,SVO结构多,主语和宾语位置固定,且不可缺少。相比之下,以表意为中心的汉语,其结构则松散许多,完全意义上的SVO句子较少,多为多动句。英语中若缺少主语或宾语或因结构过长发生位移,多用形式成分如代词“it”,填充结构功能上的空缺。教师在讲解这类句型时,先要解释中英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并举出典 型的例子,如: I found it interesting to learn cooking. ( it做形式宾语) 我发现做饭有趣。It is reported that SARS problems have been undercontrol in China. ( it做形式主语) 据报道,SARS问题在中国已经得到控制。

举例完后,由学生仔细观察中英文句子差异,不难看出中英文句子特点有所不同,学生就会接受不同的表达,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地思考,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通过差异比较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3. 在交际教学中将中英文化交际礼仪的教学与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机结合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交际规则和礼貌准则。礼貌标准的差异性是和在不同文化中礼仪的不同起源以及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是分不开的。

例如,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听说课程教材的第二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关于如何结识新朋友,课文中给出了一些话题,如: age,likes and dislikes,politics,salaries,hometowns,the weather等,要求学生选出与人初次见面可以聊到的话题。教师在讲解这类交际用语时,可以采用合作性策略。Facione等人 ( 1995)研究发现使用小组讨论及合作学习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这类策略通常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将学生分配到由不同语言水平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混合组成的异质学习小组中,一起思考和解决问题,共同形成结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分组一定要考虑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和性别差异,力求分组的均衡性及层次性,然后采取小组讨论,选出相关话题,并就选出的话题来组织对话。在选取话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此类交际中,一定要考虑到中英文化的差异。学生通过与他人密切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可帮助其更进一步质疑、反思并澄清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拓展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最后,教师再做出评判、总结。

四、结语

思维差异折射下的英汉语言差异 篇8

思维, 是人的头脑反映外界事物的认识活动, 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 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萨丕尔 (1964) 所说:“语言, 作为一种结构来看, 它的内面是思维的形式。”[1]而就语法特征、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关系而言, 刘宓庆 (1991) 认为“最深层的是思维方式, 语言方面的问题常常是思维方式派生衍化出来的”。[2]

研究不同民族的语言, 首先要研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当语言表达思维时, 很大程度上是揭示思维特性, 从而也在表示着人类心灵的结构。但语言离开思维, 就会成为空洞的声音, 不再是音义结合的交际工具。[3]因此, 本文认为: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出发, 探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 能够更好地向人们展示英汉语言在各个方面的不同, 进而促进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认识。

二、英汉思维差异

1、整体综合性思维与个体分析性思维

连淑能 (2010) 认为:整体性和辨证性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中国人不善于运用分析方法对事物的各个部分深入考察, 而是习惯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研究对象, 忽视微观分解, 注重宏观判断。相比之下, 西方的思维方式特征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观, 注重微观分解, 忽视宏观调控。”[4]

2、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是关于人和如何做人的学说, 也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意义是学说,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哲学思维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思维。中国人的主客统一不把人作对客观对象去对待, 而是作为思维和实践者去认识。而西方哲学是在人和自然分离, 主客对立的意义上去认识自然的。西方哲学注重科学的思维, 排除主观因素, 强调客体性和对象性。

3、直觉性与逻辑性

连淑能 (2010) 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知识, 注重整体思考, 因而将借助直觉体悟, 即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的把握认识对象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而西方思维传统重视科学、理性、重视分析, 在辩论论证和推演中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之满足于描述现象和总结经验, 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本质的哲学思辨。[5]因此, 相比来说, 汉语语法不如英文语法体系完整、健全。

4、螺旋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自古以来, 中国便有“天人合一”的道教信仰, 追求一种物我不分的境界, 相信万物有情。李信 (2003) 认为:“汉语的表达表现于文章之中, 较之西方, 往往显得含蓄深刻韵味深长,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古诗古文即使经过了精准的翻译, 都依然令西方人费解困惑的原因。”[6]而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是直线的, 没有回旋, 也就没有对“合”的追求, 西方人主张天人相分, 认为事物之间彼此独立, 他们也重视和尊重这种独立性, 西方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向前发展向前变化的, 因此表现在说话、做事上, 往往显得直来直去、直截了当。[7] (张志雄殷焱, 2007)

三、思维差异折射下的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民族思维的差异直接导致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巨大差异。许钧 (1994) 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 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 语言反映思维,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各自的文字, 语言各具特色。”[8]

(1) 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中国人的整体综合性思维使得汉民族偏向综合思维, 把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的整体进行思维,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意合。而西方人的个体分析性思维使得英美人士偏向个体分析, 强调语言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 表现在语言上为形合。汉语重意合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起来, 词语或语句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 因此从形式上看, 汉语的句子结构松散, 短句和简单句多。英语句子的形合则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 强调借助语言形式来实现词语或句子间的连接, 因而句子结构严谨, 长句和复杂句较多。

(2) 汉语的“主动”与英语的“被动”

中国人的主体性思维体现在语言上是多用以人为主语的主动句, 而客体性思维的英美人士为求客观, 则会较多使用以物为主语的被动句。英语民族偏好客体思维方式, 即以自然为本体。而汉民族习惯于主体性思维方式, 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 推理和研究事物。因此, 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 当人称不言自明时, 就以“有人”、“人们”等泛指人称为主语的有灵主语。而英语中为了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却多用物称作主语, 也就是使用无灵主语。

(3) 汉语的“模糊”与英语的“精确”

汉语根据主观直觉, 从逻辑及上下文"悟"出关系来, 因此连句成章往往凭借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句中各意群, 成分内在关系的联结与呼应, 只要可以“意会”的, 很多的联系词都可以不出现。因此, 相对于英语句子而言, 汉语句子简约而模糊。而西方人思维讲究秩序, 其思维具有系统化, 组织化, 形式化的特点。西方人习惯严密的逻辑推理, 表现在语言上, 求结构的严谨与准确。

4、汉语的“曲折”与英语的“直线”

中国人的螺旋型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则是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 最后点出最重要信息, 句式呈曲线型。而英美人的直线型思维直接导致把要点放在开头, 然后再将其他信息补进, 句式呈直线性。

5、汉语“前饰”与英语“后饰”

英语民族重分析思维, 部分优先。汉民族重综合思维, 整体的优先。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逻辑上的这种逆向反差, 使得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时间, 地点等概念时, 修饰中心词的词序常常是完全相反的。汉语多把各种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前, 而英文则多有后置定语和后置状语。

四、结语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差异并非源于种中西方人在大脑生理机能的不同, 而是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民族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社会性因素不同造成的, 这其中文化因素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重要根源。思维是共同的, 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 (其核心为价值观) , 但又受民族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并孕育着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9]因此, 认识到思维差异对于语言差异的巨大影响, 并从思维差异着手研究语言本身或相关学科, 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摘要:思维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出发, 探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 能够更好地向人们展示英汉语言在各个方面的不同, 进而促进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认识。

关键词:思维,语言,差异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5]连淑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志雄、殷焱.中西哲学比较中的有效区域——从"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谈起,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1)

[8]许钧.翻译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文化思维差异 篇9

很多学生经过好几年的英语学习, 脑袋中装满了单词和短语、语法, 可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要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却一时语塞或屡犯错误而不能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对于很多英语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中反复训练, 但考试时还是反复出错。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因为练习得还不够, 因此, 不断加大练习量。但我认为造成学生学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 不了解英语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如果在宏观上了解汉英思维差异, 在微观上熟练掌握汉英语言之间的转换技巧, 再加上英语思维习惯培养, 相信学生的英语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

二、汉英思维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人的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 所以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思维。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季羡林教授认为: 东西方文化最根本不同即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他说:“一言而蔽之, 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 , 而西方文化则是分析的。”反映在语言表述上, 汉语是“以意统形”“以神统形”, 其句子的结构和语义信息的表达, 是由其内在关系来决定的;而英语则是“结构分明”“要素齐全”。

英民族倾向于关注客体, 强于分析、逻辑, 在表达思想时, 善于运用逻辑、分析能力开展逆向思维。英语以形统意, 通过严密复杂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意思。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 先陈述主要思想, 再延伸出去。汉民族关注整体, 注重直觉, 易于进行顺向思维, 如行云流水, 洋洋洒洒, 但形散而神聚。汉语言是以意统形, 句子的句法、组织结构和语义根据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来安排。在汉语中没有主语或谓语的句子是随处可见的。

三、汉英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一) 英语主语一般不能省略, 而汉语没有主语的句子随处可见。例如, 汉语说“下雨了。”“谁呀?”可以不要主语, 而译成英语时则要补上: “It’s raining.” “Who is it?”

(二) 英语中连词介词用得多。如:

wander around the world 漫游世界

I go to school at 7 o’clock every day.我每天七点上学。

Use your head, and you will find a way. 动动脑筋, 你就会想出办法。

在上述短语或句子中, 介词around, at, 连词and 在中文中没有体现, 学生在写英文时往往会忽略它们。

(三) 英语有冠词, 而汉语则无这种词类。英语中使用冠词的范围达到18项之多, 汉语则无相对应的词。如:He is a teacher.他是位教师。学生在说或写时往往会漏掉“a”。

(四) 英语中的修饰语只有形容词作修饰语修饰名词时才放在前面, 其他修饰词或从句一般放在后面;而汉语中的修饰语一般都放在所修饰的词前面。如:

a red shirt一件红色的衬衣;big enough足够大;something important重要的事情

It is the best film that I have seen before.这是我以前所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五) 对于否定问句的回答, 英语是以答句的肯定或否定为主, 如答句本身为肯定式, 便答“Yes”, 反之答“No”。我们则以问句为准, 如同意问句所否定的事实, 便答是的, 反之答“不”或“没有”, 视具体情况而定。如:

You don’t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do you?如果喜欢就说:Yes, I do.如果不喜欢就说:No, I don’t.回答方式与对问句的肯定或否定无关。

(六) 汉语是顺向思维, 即按事物的发展顺序来进行叙述和判断, 而英语为逆向思维, 即按主体的感受, 将认为重要的成分放在语序的前面, 将认为次要的成分放在后面加以表述。如:

a big round new black French wooden table一张新的大而圆的法国黑色木桌子

I read English loudly at home every morning.我每天早上在家大声读英语。

在给一件事情或事物下定义时英汉的思维差异很明显, 如, 我们给蛋糕下定义:蛋糕是面粉、鸡蛋和糖的甜味混合物经烘烤而成的软滑食物。英文却是:A soft food made by baking a sweet mixture of flour, eggs, sugar, etc.

(七) 英语中时间、地点的排列顺序习惯从小到大, 而汉语则从大到小。如:

at 3:00pm, 21st June, 2000 2000年六月二十一日下午三点

12 Beique Road, Liuzhou, Guangxi, China中国广西柳州北雀路12号

(八) 英语中被动句用得多。被动句的使用和英文的物称倾向有密切的关系。如:

Such big noise can’t be put up with.这么大的噪音无法忍受。

A new school is going to be built here.一所新学校将要建在这儿。

(九) 英语有严密复杂的形态变化, 汉语无形态变化。如:英语中, 名词有单复数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的变化;一个词类可以转换成另一个词类, 如动词转换成名词, 形容词转换成副词等。这些词型、时态和语态的变化是学生们较难掌握, 也较容易犯错误的。

(十) 英语多长句, 汉语多短句。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 句子一般不宜写得太长, 修饰成分过多或过长会造成喧宾夺主、语义含混。英语的从句多, 而且经常从句中又有从句。

(十一) 英语多代词, 汉语多名词。如, 代词they, them, ones都可代替名词。中文名词连用多, 英语名词连用较少。

四、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一) 让学生进行模仿。

“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是模仿, 这种模仿是从听觉定向活动开始, 经过大脑分析器的作用, 然后由心理活动器官的操练而完成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是从听开始的。要想学好外语, 就要在模仿上下工夫, 模仿标准的英语。通过让学生做模仿录音, 检查学生的模仿情况。播放学生的录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感。

(二) 营造生动的语言氛围。

用英语授课, 坚持用英语和学生交流, 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 科学有效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采用多种手段, 为学生外语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如, 借助图片、幻灯片、实物、表情、手势、录音等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够“触景生言”, 减少汉语媒介的中间环节, 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识, 提高学生自觉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把英语延伸到课余活动中去。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看英文原版故事片, 听英文歌, 使学生在娱乐中听到最标准的英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中的英文, 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开展英语角活动, 使学生有表达英语的机会。

(四)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英语思维方式的开始。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 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 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或取得只能建立在大量的句子实践之上, 并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提高、完善。

语感培养的方法主要是多听、多看、多背诵。让学生听懂老师的课堂用语和日常交际用语, 多听课文录音和听力材料, 多听英美人的讲话, 多听真实语言材料。大量的听力训练及跟读、跟唱模仿可以缩短自身的语言与所听到的地道英语之间的距离, 从而有利于学生讲出自然、流畅的英语。多看英美人写的文章, 经常性地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 语感就慢慢形成了。背诵是一种强化与集中的语言信息的刺激行为, 它通过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朗读、理解到思维加工, 形成记忆, 获得大量的句子、词语、语法和语用等信息的输入, 使学生逐渐提高对英语思维形式的感受能力, 形成良好的语感。

关注性别差异,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性别差异;培养兴趣;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性别差异一直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研究的重点。1993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专门讨论了“性别与数学教育”的问题,认为数学思维确实存在着性别差异,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渐深入,数学知识更抽象,数学思维更严谨时,男女生的思维差异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一、思维能力的生理性别差异

科学家发现,男性和女性大脑两个半球偏侧性功能专门化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是有着性别差异的。男生的大脑右半球在6岁左右就已经变得比女生更专业化,更具优势。而女生在左脑半球偏侧性功能专业化上,较之男生更早、更强烈。因而男生在分析、综合能力以及空间知觉等方面优于女生,女生在语言表达、短时记忆等方面优于男生。在数学学习上,男生倾向于从全局与联系上来处理问题,比较长于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女生则倾向模仿,喜欢言语类活动。

二、思维能力的发展倾向不同

从思维能力的发展倾向上看,女生倾向于模仿,用套路去思考问题,擅长机械记忆。男生独立思考较多,处理问题注重整体性、灵活性,但又不如女生注意问题的各个细节。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这些内容都有明确的步骤可循,且内容简单,所以女生对这部分知识能较好地掌握。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综合性越来越强,抽象性越来越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时,单纯的模仿已经不够,要求学生善于判别问题的类型,具有较强的选择、判断、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这时相当数量的女生还是惯于原有的思维方式,对数学所提出的这些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起来比较吃力,甚至是无法适应。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越是到高年级段,男生的思维能力就越显现出一定的优势。

从本质上来说,性别差异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发展的特色上各有不同罢了,这是客观存在的,是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背景下也可以弥补各自的缺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并针对两性数学能力发展的特点实施差异教學,弥补男、女各自的缺点,就可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培养女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使男女生的数学能力得以更好发展的内在动力。前面的分析表明,数学学习受非智力因素影响较大,在兴趣、意识等方面,男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意向,能对某些事物保持稳定和长时间的倾向,对问题探求与学习策略充满好奇心,这恰恰是女生的劣势所在,她们的兴趣更多定位于人和功利性方面。女生在学习态度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学习勤奋、刻苦。在具体学习方式上,男生较重视实质,不拘小节,而女生偏重技巧和模仿,学习相对较呆板。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形象化教学使偏于形象思维的女生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缩小男女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具体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不仅仅限于传授知识,还应着眼于不同差异水平下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现行的一到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来看,一到三年级是一些基础知识,比较浅显,这一时期,女生凭借着良好的机械识记方式,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数学成绩可以超过男生。但到小学高段后,开始学习有关小数、分数的应用题,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也涉及到立体几何等内容,女生的原有认知方式就开始不适应了。还有,像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考查教科书里的内容,女生的成绩比较高,但在相对超出教科书范围的思维能力水平测试中,男生就占有优势。高水平的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根据男女生的差异指导他们学习,并在教学中进行因性施教,使男女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

当然,这些年来,年轻父母普遍有把自己的女儿打造成成功职业女性的意识,为支持女儿学习不惜任何代价;现行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对女生有利的倾向。因此我们应结合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来消除差别,为男女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共同进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2]申东奎.数学成绩性别差异的非智力观探讨.数学教学研究,2001.

[3]张定强.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3.

英汉思维差异与英语写作 篇11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而写作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但是,写作能力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英语写作是学生通过思考,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英语写作不仅要看单词是否拼写正确,语法是否运用正确,而且要看整个篇章的组织是否得当以及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对平时学过的英语表达方式与英语句式结构、句型和习语不能正常使用,而是造出一些错误的英语句子,如:I study English not well.(我英语学习不好);He by plane to Shanghai.(他乘飞机去上海)。经过研究学生的英语作文不难发现,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作文中往往是英语的语言汉语的思维,汉语的味道过浓。也就是说,英语写作的好坏与英汉两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由于中国学生或多或少受到自身思维方式的影响,即使他们掌握大量单词,精通语法,知道如何遣词造句,其英语作文仍会带有中文的印记。因此,学生只有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在英语写作中有目的地掌握它们,才能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作文。

2. 英汉思维的差异

《文心雕龙·神思》认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用现代语言解释,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通常都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而且折射了使用某一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ian)。因此,这两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受到“人是万物的主体”、“天人合一”的影响,总是以自己为主体。这种主体思维方式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抒发,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虽然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以主体为本,但也不执着于形式。因此汉语“流散而又疏放”,形式机制很弱,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主谓间关系松散,宾语无定格、无定位,主语的超句(beyond-sentence)承接功能很强。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通常都与西方哲学、逻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只有探索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因此,英语民族总是以无生命物质为主体,并形成了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模式。

汉语是一种“人治”语言,英语是一种“理性”语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能化逻辑为内在,英语则必须将逻辑外化,化作种种形合的标记,化作启转承合的纽带。英语语法规范森严,理性十足;英语形式逻辑缜密,滴水不漏。

总而言之,主体性思维方式是汉语的脊梁;客体性(或逻辑性)思维方式是英语的脊梁。

3. 英汉思维差异在英语作文中的具体体现

3.1 遣词方面

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英民族习惯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汉民族习惯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这就导致了英汉语言中的动词、名词与介词等使用的频率不同。在写作中,英语多用名词、介词和关联词;汉语多用动词,而且汉语中许多动词在英语中可以用名词来表示。例如:She didn’t let the poor girl in.(她不让那个穷女孩进来。)英语用介词,汉语则用动词;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w method was a very difficult job.(推广这种新方法是一件非常难的工作。)英语用名词,汉语则用动词。

英语单词有各种复杂的词形变化,汉语却没有。具体地说,英语动词有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而这些变化又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名词有单数和复数,而且复数形式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形容词与副词有比较级与最高级;代词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分等。由于忽略了这些变化,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屡屡出现类似的错误。例如:Thedriver drived so fast that the car knocked into a truck.(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drove);That afternoon I went swiming with my friend.(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swimming)。

英语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及物动词在使用时必须接宾语,否则意义不完整;而不及物动词在使用时没有宾语,也不能用于被动语态。由于忽略了这种区别,有些学生在表达时出现的错误不胜枚举。例如:The teacher entered into the classroom, with a book in his hand.(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entered);We all agreed Mary’s idea.(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agreed with)。而且,英语动词有实义动词与系动词之分,实义动词与副词相搭配,系动词与形容词相搭配。例如:The music sounds well.(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good);This record sells good.(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well)。

由于汉语的词尾没有表示词性的标记,在形式上汉语词汇的词性难以区分。同一汉语词汇经常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体现不同的词性。学生常把词汇在词性上的这个特点运用到英语作文中,造成了词汇使用的错误,如:You must careful.(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be careful)。

3.2 句法方面

在句法方面,很多学者都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英汉的差别,其中有把雄孔雀比作英语,雄狮比作汉语。英语习惯于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的线性链,像头小尾大的雄孔雀。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的句式。这是英汉两民族认识客观显示的思维习惯,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反映客观现实的不同表达方式。

英语多用被动句,汉语用得较少。英语被动句中的动词(及物动词)会随着发出动作的施事者后移发生词尾形式上的变化,汉语被动句中的动词词尾在被动结构中不发生变化。此外,助动词be是英语被动句中的基本要素,但汉语被动句不需要任何助动词。这两个差异经常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完全或部分地在遵循汉语被动结构的原则中书写英语的被动形式,如:My dog called Ah Fu.(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is called);Mary is dressing in white.(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dressed)。

在主从句的连接方面,汉语往往使用成对的连接词来表明从句和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如果……那么”,“因为……所以”,“虽然……但是”,“除非……否则”等。但是英语并不存在成对的连接词,而且两个连接词中只能用一个。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这些连接词时,把汉语的句法特点迁移到英语的从句中,就会导致句子错误,如:Although most cities haveplants and animals, but they are mostly man-made things.(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去掉but)。

除了祈使句,英语句子都需要一个显性的主语,而在汉语句子中,如果主语是代词,而且通过上下文线索可以找到所指之物,那么主语代词可以省略。受到这种差异的影响,学生在写作中就会犯错误,如:If know the answer, I will tell you.(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If I know)。

3.3 语法方面

英语中动词有时态的变化(笼统地说,英语共有16种时态),而汉语中却没有。因此,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大脑缺乏时态的概念,作文中出现的时态错误随处可见。例如:He is working inthis company ever since he was graduated from college.(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has been);The teacher explained that light trav elled faster than sound.(黑体部分的正确写法为travels)。

3.4 篇章方面

英语的直线性思维使得英语篇章常使用开门见山式的开头,作者往往在文章一开篇就点明主题,清晰明白地告诉读者在这篇文章里他想讨论什么问题,介绍什么人物和事件,他的观点是什么。而汉语的螺旋性思维使得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先介绍大背景﹑大环境,然后再慢慢引出主题,他并不急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常常采用欲扬先抑、欲立先破的手法。所以汉语的文章一开始总是围绕主题说话,作者的观点要随着文章的深入和展开至到结尾才明朗化。英语作文的主体部分是篇章的中心部分,由若干段落语篇组成,包含与主题相关的要点,以及支持要点的论据和事实。英语作文的结尾部分与汉语的相似,都是强调篇章的要点。但所不同的是,英语作文的结尾通常比较轻松,态度客观;而汉语的结尾比较严肃,倾向于表达某种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情感。

4. 结语

英语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过程。它是反映学生掌握英语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英语写作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对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但由于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难免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尽量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提高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文章。

摘要:写作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大部分学生所写出的作文往往是“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英汉思维差异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因此,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并且掌握这两种语言在遣词、语法、句法、篇章方面的不同运用, 对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汉思维,差异,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2]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3]赵宏宇.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写作参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苹, 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 2001, (5) .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上一篇:国外大学生下一篇:科学技术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