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精选12篇)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1
世界上各民族的人们在各自独特的历史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材料的组织、语言信息的传递都要遵循这些特定的思维模式。换言之,语言表达要受思维模式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一个人在进行交际时先用汉语的思维模式来组织语言,再用英语的语言符号来进行表达,就会出现信息传递上的失误,造出一些汉语思维+英语形式的中式英语。大多数教师对这类错误仅仅是作一些表面层次的修改,而不从深层次的中西思维模式差异方面着手去分析和指导。尤其是对一些文理通顺又无语法错误却读起来别扭的表达方式,很多教师只能解释说“英语习惯上不这么说,而要如何如何说”等,不能给出更科学、合理的解释。比如,有些学生在写作中就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去套英语的句子,写出像“This class has thirty boys.”这样的话,而教师所做的仅仅是纠正过来,并告诉学生英语更习惯说“There are thirty boys in this class.”,但未从深层次的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角度给予分析。这个错误很明显是汉语思维方式对目的语表达产生的负迁移,要彻底弄明白这类错误的根源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它,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介绍,以帮助学生说出、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
一、整体思维与解析思维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和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之中的。此外,中国文化注重集体观念,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受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数都是整体思维者(global learner),即思维时往往从整体出发,先整体后局部。相反,英语本族人却以解析式思维(analytic learner)为主导思维方式,看问题习惯于先局部后整体,即以各个局部为出发点,最后把这些局部组合为一个整体。例如,在时间、地点、组织系统、人物介绍等的排列顺序中,汉语都是遵循先整体后部分的模式,而英语则相反。“中国上海”变成了“ShangHai China”,而“这个工厂有三百多工人”(从整体到局部)则应该说成“There are over three hundred workers in the fac-tory.”(从局部到整体)。可见,语言上的差异实质上是由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要解决学生中出现的类似错误,我们可以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角度来加以指导,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模仿目的语的层次,而是从根源上理解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形象思维(意合)与抽象思维(形合)
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具体性、直观性、形象性是汉人思维的内核”(陈建民,1994:216)。最早的汉字中很多都是缘于图像,即象形字,能够不同程度地体现字义。词语中的“雪白、乌黑、绿油油”等都是形象思维的体现。形象思维不只限于字、词的层面,在句子中、语篇中也是汉语很突出的特点。如:“我原本在北京居住,由于工作的需要,前两年搬到了上海,住在了现在这套两居室里。”这句话里,汉语体现的是它的图像思维、意合思维,虽然全句只在开头出现了主语“我”,但它完全可以显示一幅完整的图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听者也完全能听明白。可见汉语是以“意”役“形”的“意合”语言,并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往往只求达意,我们必须从整体入手才能把握它。然而,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表现在西方语言样态上的就是以丰满的形态外露”(申小龙,1994:235)。首先,英语的屈折形态变化丰富,如动词的时态、语态、名词的数等。很多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太考虑这些变化,不由自主地写出无形态约束的句子,如:He get up at 6:30 yesterday morning.其次,英语句子的结构注重完整,任何句子都必须有一个“主语+谓语”的主谓结构,如“下雨了”必须说成“It’s raining.”。在阅读理解训练中,一遇到含复合句的复杂长句,很多学生就完全失去了头绪,不知所云。这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从“主语+谓语”这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结构去把握其意思,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再次,英语注重句子之间的形式逻辑性。汉语中的流水句是绝对不能照搬到英语里的。如“天晚了,我们回家吧”绝不能译成“It is late, let’s go home.”。两个英语句子之间必须要有体现逻辑的连词,如可改为:“Let’s go home, as it is late.”由此可见,英语是以“形”役“意”的语言,强调形式及规则的约束,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这对于习惯了汉语思维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正确使用英语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常规的语言教学,还要从宏观的思维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注意到并了解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并有意识地模仿西方思维方式,从而说出、写出地道的英语。
三、螺线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中国人在写文章时有一个大概的模式,即文章习惯于“从很远的相关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王苹,2001:69)。这让很多英语本族人士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说什么。总体来说,中国思维式的文章呈螺线型发展,从文章主题的切入,到事实、材料的铺垫,再到论点的画龙点睛式的明确,都似乎在不停地兜圈子,再加上论述上中国人讲究含蓄、委婉,避免过于强烈地将自己的论点强加于别人,让英国人感觉作者思路不清,论点不鲜明,论述缺乏条理性及逻辑的推理性等。
相反,英语本族人习惯于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地点明要旨,明确观点,然后再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整个文章是以一条直线在向前进行。通常,整篇文章中的每一段都会以一个topic sentence即主题句开头,段落的其它部分都要来为主题句服务,环环相扣,表达清楚、直接,论证强劲有力,让人看完后一目了然,对作者的意图、观点了如指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的语篇结构。在学生的写作技能训练上,我们不仅要帮助其修改用词及语法方面的错误,还应该从文章模式、语篇结构上给予其指导,真正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在阅读理解、听力理解等练习上,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从找文章的主题句入手,从主题句来掌握篇章的主旨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中西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远不止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本文仅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介绍了与英语教学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差异。由于思维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输出准确而又地道的英语句子,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本体知识,还要在教学中涉及英语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尽量排除母语思维对他们的干扰,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摘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并讨论了这些差异所造成的英汉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同时强调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讲解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英语教学,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爱真.文化思维模式的宏观剖析与英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 2001, (1) :15-19.
[2]陈建民.语言与文化面面观[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205-225.
[3]申小龙.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226-240.
[4]王苹, 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 2001, (5) :66-71.
[5]毕继万.汉英句子结构与思维方式刍议[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241-258.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2
1心理学内涵和发展历程研究认知
心理学是一门极为年轻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整个心理学理论在研究与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机制,这就大大影响了整个心理学发展与应用的理想效果。从整个心理学的出现到应用,我们看到其已经有了百年发展历程。从冯特创立心理学开始,其已经从依附类学科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尤其是整个心理学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剥离,从而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客观的看,在心理学发展中,其中包含了系统化的规律和理论科学,从而逐渐构建了系统而独立的理论机制,而这也让整个心理学的应用得以深化。时至今天,心理学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科学。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整个心理学得以深化发展,但是在今天,其在创新发展历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其中缺乏统一的规则机制,尤其是未能构建独立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关于心理学发展模式的研究与认知,正是解决心理学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内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形成的诸多理论都是从具体的心理现象角度出发的,而无论是具体的解释或者理论构思,实际上都是对大众行为解释的重要表现。但是心理学作为一种抽象性科学,任何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具体的心理学规律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所以我们在研究具体的心理学发展模式时,必须认知其中所存在的内涵不足。心理学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重要分支,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研究心理学的内涵及结构本质,以及心理影响下所诠释的心理规律和心理发展过程。就心理学内涵本身而言,其中包含诸多内容具体为:心理认知、心理情感、乃至具体的行为等等诸多元素,所以,在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进程中,如果想要实现整个心理学发展内涵的深层次理解与认知,其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心理信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感知其中所诠释的多种理念,并且将心理情感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与其他理论内涵所完全不同的是,心理学内涵所具体传递和表达更多是一种理念内涵,或者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感知。而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所具有的诸多内容,正是触及人们心理认知的核心内容,其更多在于对社会大众具体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此外,在对心理学内涵进行全面分析时,也存在明显不同。当然,就文化与心理学的驱动性看,如果我们能够将茶文化思维系统化应用到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之中,其必然能够为心理学理论发展提供铺垫。
2茶文化思维的内涵诠释表达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3
一、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
与文化创意产业最息息相关的法律权利是知识产权。澳大利亚知识产权局(IP Australia)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澳大利亚政府打造了一个体系完整的知识产权结构,充分激发各领域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并尽可能帮助知识产权所有者发挥自己产权的作用;而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又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救济途径。版权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极容易受到侵害的一种权利。在澳大利亚, 版权是不需要注册登记的。一切原创文学、艺术、 音乐、 电影、 录音、 广播等作品在完成的那一刻就自动获得了版权。为了更好的保护创作者的权利,澳大利亚政府将版权与知识产权局管理的其他知识产权(如专利权、商标权等)剥离开来,单独归入司法部(Attorney-General’ Department)的管辖。除了现行的《1968年版权法》和《1969年版权法实施细则》,澳大利亚政府还积极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等多项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为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作者在国内及国际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保障。
二、多层次的政策支持
除了强有力的法律后盾,澳大利亚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继1994年《创意国度》的国家战略提出后,澳大利亚政府陆续出台了《澳大利亚数字内容产业行动纲领》(2005)、《国家创新系统回顾》(2008)、《推动创意:21世纪创新发展日程》(2009)和《澳大利亚数字经济的未来》(2009)等发展规划和目标。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昆士兰州政府提出《智慧之州》(Smart State Strategy)的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布里斯班市政府相应地推出了《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建设目标。2013年,布里斯班市政府最新颁布了《布里斯班创意经济2013—2022》战略规划,其中的重点战略目标是强化本市的宜居性,以确保其成为全球创智人群生活、工作、休闲、迁移的首选目的地,进而成为最有活力的创意中心。这些多层次、多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仅鼓励了文化创意者的不断创新,同时也促使文化创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共同进步。
三、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资源支撑。澳大利亚政府深谙此道,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初就非常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200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QUT)率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壁垒,创建了全球第一个创意产业学院。该学院涉及十余种学科领域,包括设计、舞蹈、视觉艺术、音乐、创意写作、广告、新闻、电视媒体、动画等专业。学院位于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区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每年都为文化创意企业输送大量人才;而与此同时,园区内的创意企业又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也有机会了解到行业最新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向。除了支持昆士兰科技大学建立创意产业学院外,昆士兰州政府还于2007年专门设立了一所公立学校,即昆士兰州创意产业学校(Queensland Academy for Creative Industries,QACT),为十到十二年级的优秀中学生提供校外学习创意工作所需知识的机会。
四、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
文化创意产业以个体创意者为主,并呈现“少量的大企业、大量的小企业”的组织模式。这些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集群化发展,可以大大提高产业竞争力。而在他们的集群化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扶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2001年,昆士兰州政府和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投资筹建布里斯班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位于布里斯班中央商务区西部,占地16公顷,于2004年正式启用,是澳大利亚第一个由政府和教育界合作的创意产业项目。园区内汇聚印刷媒体、视觉表演艺术、音乐创作和出版、新媒体、广播电子媒体和电影、传统艺术活动等多个产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创意企业,并给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软硬环境。2003年,昆士兰州政府又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共同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即“澳大利亚创意企业服务公司”(Creative Enterprise Australia,CEA),其使命是打造和培养创意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各种链接,整合大学、政府、产业界的创意资源。在过去十余年的实践中,创意企业孵化基地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四项重要服务,包括创意工作场所、商业咨询、资金支持和创意连接。在孵化基地的帮助下,有创意和想法的中小企业在起步、成长和成熟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政府、学校或者其他创意企业的多种资源支持。
作者简介: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4
人类思维方式的基础是慧性思维方式。慧性思维是最具创新能力的思维模式。慧性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2500年前整个历史阶段中的思维方式。而且, 慧性思维方式, 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过程, 并非只是中国所特有, 只是中国道德根文化对慧性思维方式的保存最为全面而且系统性最强。
在人类最初的慧性思维方式中, 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 都与中国道德根文化中伏羲、黄帝、老子的思维方式相似, 都是以运用慧性思维, 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的内求法的思维方式。
2 思维模式的变革
西方古希腊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演绎法的诞生, 是人类智能思维与慧性思维的分水岭。亚里士多德在雅典跟随柏拉图学习了二十年, 亚里士多德同专注于内求法的柏拉图不同, 他努力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料, 勤奋钻研, 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向智能思维的外求法方向专向发展。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慧性内求法。
归纳法是在发现演绎法的大量不足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思维方法。培根激烈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演绎至上论, 认为演绎逻辑推理“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培根的归纳法思维方式, 虽然弥补了亚力士多德演绎法思维方式的一部份缺陷, 使人类的智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是由于仍然抛弃人类固有的慧性思维系统, 因此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真理和客观规律。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进行自我完善, 在综合了演绎与归纳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运用, 仍然不能解决的前提下, 再次发生变革也就是必然的过程。
演绎思维方式和归纳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后天智能思维系统中思维方式的一种展开与汇合, 但是因为人类慧性思维主动运用的缺失, 必然使其创造性不足。爱因斯坦从自己的亲自体验中, 发现了直觉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巨大力量和作用。灵感与直觉全部都隶属于人类的慧性思维系统。
爱因斯坦考察了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到培根的归纳推理, 再到牛顿的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他一方面看到了牛顿的推理发现逻辑所获得的辉煌成功, 另一方面也看出牛顿对概念发现逻辑完全是一个陌生人。这就暴露出牛顿的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新的认识水平上出现的破绽。因为, 拉马克的进化论思想、拉瓦锡的氧化理论、康德的“星云假说”等新思想的提出, 都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 而是通过创立新概念、变革旧概念, 来反映和把握事物本质和内部的联系。因此, 爱因斯坦得出结论:“为了科学, 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本概念”, 要能够大胆地对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思维方式进行质疑, 既要运用它们也要能超越它们, 才能产生科学创造性。
因此, 他就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他本人将它称之为“直觉演绎思维方法”。他说:“理论越向前发展, 以下情况就越清楚:从经验事实中是不能归纳出基本规律来的”。爱因斯坦还指出, 单纯的演绎推理也发现不了重大科学原理:“狭义相对论这一发现决不是逻辑思维的成就, 尽管最终的结果同逻辑形式有关。”只有直觉和灵感才能帮助人类产生科学创造力, 使人类的智能日臻完善。
所以说爱因斯坦的直觉法, 是一种人类思维方式的理性回归。因为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研究已突破了归纳、演绎轮流统治思维方式的格局, 而爱因斯坦的“直觉思维” (灵感、直觉、想象) 或称“灵感思维”在重大科学发现中的功能, 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3 中国古代科学研究方法
在直觉与灵感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实验证伪”可以称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两件法宝, 并在此基础上使整个西方世界在近几百年超越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虽然人类智能思维发展变革并没有在中国的历史上典型性地出现, 但是, 古代中国却在科学上、在社会文明发展上曾经铸就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使用何种方法, 在比较低下的生产力环境下, 诞生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科学成果。我们必须寻根探源, 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 从尘封之中重新喷发出清泉, 滋养整个民族的未来。
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可称之为“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一元即是德和道, 是古代中国文明认识世界的纲领, 用德和道为最高统帅和最终归宿的研究方法, 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元论。德和道与《周易》的象、数、理、炁相结合, 共同构成一元四素。她就是中国古代文明论证和认识万物的金钥匙, 是双向同步开发智与慧的科学方法, 是维系中华民族文明长盛不衰的瑰宝, 是中国古代科学能够超前发展的法宝, 是令整个西方科学界瞩目的东方思维方式。一元四素方法论, 就是在一元的基础上, 而由浅入深的、四素逐层级展开和最终归一的、阴阳和谐用中统一的研究方法论。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 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发明摇篮”, 并将《周易》称之为“万有概念宝库”。他曾经总结出古代中国有26种重大发明, 传入欧洲以后, 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特别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对人类慧性思维与智能思维系统的研究全面而且细致, 是一部完整的系统学说。在明朝以前是一个自然应用的过程, 因此宋代以前的汉唐时期, 我们民族的科学创造力极为辉煌, 发明与科学创造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但是在明朝以后, 由于自然形成的一元四素系统型的教育理念被阉割, 国家教育纲要中仅仅剩下一个孤零零的“理学”, 而且并不象西方那样高度重视直觉和灵感。对慧性思维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完全被窒息, 科学创造力能量的源泉被人为地尘封。因而近八百年间, 我们不具备培育科学创造力的教育形态, 招致整个民族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展的速度。
4 总结
总结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过程, 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有着非常积极地作用。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人才培养中慧性思维能力的启迪又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根文化加强培养慧性灵感思维及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摘要: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人才培养中慧性思维能力的启迪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根文化来加强道德人文素养是培养慧性灵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道德根文化,创新教育,灵感,思维,智慧
参考文献
[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8.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5
今天学习得企业管理这三大思维模式,使我受益匪浅。数据思维,利润思维,责任思维,是为三大思维。领导说的都是思想对行为的指导和决定性作用。
以我个人见解,三大思维的核心就是一个字“赢”。我们剖析下这个赢字,一个亡,一个口,一个月,一个贝,一个凡,组成了赢。
“亡”字代表了时刻提醒我们要有危机意识,一个“口”代表了我们要与人沟通。而数字思维不单单是一堆数字,不仅仅是收入,成本,利润的比例关系,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时刻在提醒我们要关注产品的动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一旦发现数字存在异常,就要相应部门进行沟通,采取相应的应对之策。企业管理者的天职就是为企业谋取最大的赢利,所以有“企业不赢利,企业家就是在犯罪。”“企业家赚钱是道德的,不赚钱是缺德的”一定要有这样的思维,时刻进行10-8=2的计算。时刻关注企业最新动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把危机意识时刻放在心里的企业管理者,才会为企业谋取更多的赢利。
我们在回头看这个赢字,它的下边是一个“月”,一个“贝”,月字代表了时间,贝代表了产品。整合一起的意思是 在有限的时间卖出无限的产品,这样就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就好比我们在工作中销售房子一样,每个月都制定目标,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这样你就有可能达成目标,为什么?因为你心中有目标的指引,知道你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正所谓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取其上的其中,取其中的其下,取其下无所得。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一定要做头狼,不要做绵羊,因为没有人会真正的可怜弱者。从古至今,只有强者才会带领队伍前行。做销售,就是要做强者。
那么我们看看赢字的最后一个偏旁部首是一个“凡”字,而这个凡字就是代表了要有平凡心,平凡心里边又包含了责任心,也就是所谓的责任思维,做事,做人都要有责任思维,做事要积极,要敢于挑重担。敢于承担。做人要放平心态。
赢,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也是每个企业所渴望的。但是在这赢得背后需要付出多少的艰辛,只有赢过得人才知道。
如何培养三大思维,赢得人生。个人有以下见解。
1、对待事物要存有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2、团结同事,互帮互助,相互提高。
3、勤于沟通,多交流,共同的智慧大于一个人的想法。
4、做事要敢于说行,敢于尝试。敢于前行。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6
关键词: 思维 语言 思维模式 差异 新闻报道方式
1.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沟通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是语言,不可否认之所以是语言,是因为语言是由各种各样的信息构成的。此外,人类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由语言保存的。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他们会借助语言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语言不仅会影响到个人,而且会影响整个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语言的参与。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表现思维的方式。语言和思维具有重要关系,思维需要依靠语言表达,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思维所要表述的东西。语言是由很多符号组成的,其中主要的组成内容为语音和文字,通过不断组合而形成大量词汇,从而表述更多内容。语言是社会生存的主要交流工具,用于表述思维和传递信息,从而让更多人知道,所以说思维和社会实践成果都是通过语言保存下来的,语言是很难被改变的,但因区域的不同而存在民族性。
人们的思维都来源于生活,根据周身接触的事物进行总结,而后才衍生的,并且根据相应事物做出对应的反映。所谓感知,是指人们认识和感受事物的方式,感知的前提是人本身应当具备相应的思考方式,这样人们才会对事物进行感知并作出相应处理。这里的思考方式成为思维,思维也属于对事物的一种认知,但是思维属于认知后的自我总结,对认知到的事物进行一定归纳和总结。
语言和言语之间具有密切关联,但是二者不能等同,存在一定差异。首先,人们交流需要使用语言和言语,它们是主要的交际工具,直接将思维呈现出来。语言是一个系统,由很多的符号、字、词组、语音和语义等组成,语言是人们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表达载体;言语是用于人际交流的工具,是语言使用的载体,语言会通过言语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言语不是单纯的语音内容,包含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个人想法;言语本身所含有的内容就是思维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就是人们形成的思想观念;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是人们在漫长的人际交流中总结出来的,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体现。一些逻辑思维需要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从而进行更好的总结和概括,语言最后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就是思维的主体内容,所以思维是语言的承担者。语言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思维这一关键因素,只有语言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后才能够逐渐建立语言的表达方式。人们在表述思维时,会使用符号、公式、语句及生活中存在的一切事物等,但是这些符号都必须有语言的存在才能表现得更精准,更能被人理解,如果离开语言,则单纯的符号等表达的思维很难被人理解。能够运用好语言和言语,人类就能更好地表述自己的思维,将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思维可以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所以思维水平对语言水平具有直接影响。思维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带动语言的进步,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丰富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不是等同的,它们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都是因为二者之间互相关联。首先,当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后形成了思维,所以思维是直接与客观事物相关联;语言只是社会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表达符号,只是用来描述客观事物,所以和客观事物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具有的是关联性,不是等同。其次,语言中的词汇并不一定就能把思维表述出来,二者之间并不完全同意。不同的词汇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例如医生、郎中、大夫这几个词表达的都是一个概念,但是词汇并不相同;相反,一个词汇也可以因为语境的不同和语法的不同而表现多个概念,例如“仁”既然可以表达果实的概念还可以表达一种道德概念;在词汇中还存在一些虚词,这些虚词没有准确的概念表达,只是用来辅助词汇表达概念。然后,思维虽然与客观事物直接相关联,但是不具有物质性,是一种精神表象。语言虽然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具有物质性,所以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还有一种语言属于内部语言,这类语言是人们在无意识中所表达出来的,例如在集中思考时,想到某个关键点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某种语言,这种语言具有发音器官隐蔽的特点,内部语言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不能等同思维。在用语言表达思维时候,语言会和思维存在差异。人们在想用语言表达某种思维时,会表达得不够清晰、准确,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如果三者等同,语言就能准确地表述思维了,也就不会发生口不对心的情况了。最后,语法规则会因为民族的差异而具有差异,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也存在差异,但是主要的思维都是相同的,所以语言规则和思维也不是统一的。
2.新闻报道中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2000年时,针对“朝鲜分为韩国和北朝鲜,造成众多家属分离”这一事件,我国《人民日报》和美联社均进行了报道,但最后的报道大不相同,从这不难看出中西方的是思维形式的迥异。
《人民日报》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就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报道,其中导语部分介绍了因朝鲜分离造成众多家属分离,时隔多年后,他们终于可以团聚,但是在短暂的团聚时间之后,还是要继续分离。紧接着报道便写出了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在1985年朝鲜分裂成两个国家后,南北朝鲜首次进行的交流,这是在55年后,分离的亲人第一次团聚”。报道侧重点是朝鲜自分裂后,两国第一次的交流活动。
但与中国报道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联社并没有向中国那样交代事情的背景和开始,而是将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美联社》报道的侧重点是亲人之间的团聚,分隔多年的亲人在相见的那一刻,抱头痛哭。随后,新闻的主要部分,并没有叙述详细的经过,而是讲述了几个感人的场景:“首先是介绍这些的年纪都比较大,而后亲人相聚的场面,到处都是痛哭声。”“年过古稀的男人与他快上百岁的母亲聊天,还有多年未见的儿子给父亲磕头……人们相拥而泣。回忆过去的画面,一起谈曾经的往事。”
2.1分析性和整体性思维
《人民日报》的报道较为中规中矩,以全局为中心,重点讲述代表团进行的集体活动及此次事件的组织过程,但并没有涉及过多的离散亲人细节描写和景象;主要是概括整件事情的流程。而美联社则注重家属们相聚时的场景报道,抓住具体细节进行刻画,将离散家属和亲人团聚的复杂情绪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其主要以分析性的思维进行报道。总而言之,西方媒介倾向于采用聚焦个体、捕捉细节的报道角度,而我国媒介则倾向于采用着眼全局、关注整体的报道角度。
2.2直线型和螺旋型思维
《人民日报》和美联社所体现的新闻报道风格迥然不同,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思维方式,前者喜欢在句子结尾表达新闻的发展过程和后续结果,体现了螺旋式盘旋前进的思维模式;而后者则采用直线型的思维模式进行表达,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语言形式将所表达的意思体现出来。
3.学习并借鉴西方新闻报道经验
从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看,西方新闻事业起步较早,且已经发展了400多年,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完善的新闻报道和经营方式。所以,在不少方面我国新闻报道都应当向西方国家学习,比如学习其新闻报道方式、语言特色、思维方式、写作风格,等等。
3.1借鉴西方新闻报道中感性素材的使用
纵观西方新闻各种媒体报纸,不难发现其报道中感性素材的运用恰到好处,令人称赞,他们善于采用多种分镜头与画面多方位切合,将新闻报道中抽象的新闻主题转变为感性直观的场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因此,我国新闻媒体要积极学习借鉴西方新闻媒体善用感性素材的表现手法,转变以往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新闻报道写作风格。
3.2借鉴西方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创作方式
中国新闻报道中不仅带有浓重的宣传性质,而且新闻报道的主观色彩呈现为“喉舌论”。西方国家则不同,其报道原则不因任何阻碍而转移,表现为中立、公正、绝不带半点感情色彩和主观臆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开展新闻采写报道。中国需要不断改进和学习的就是这种报道原则,需要学习西方以事实说话的客观新闻报道原则,摒弃以往自身新闻报道中的诟病。
3.3借鉴西方新闻报道中注重的个体关注及人文关怀
西方新闻媒体报之所以值得我国媒体学习,还是因为其绝大部分报道从人道主义和人性理念出发,不论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经济,都会将报道的关注点集中到人体的生存发展及深厚的人文关怀上。国与国之间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但世界人民唯一的相通之处在于感情。新闻报道能被人关注,是因为报道的内容能够让读者共鸣,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思想。我国媒体恰恰缺乏个体关注及人文关怀,仅仅在创作新闻时才会联想到这一点。所以,我国新闻媒体需要学习的是:在新闻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转变以往的全局视角,形成独特的人文视角进行采访报道;其原因在于个人视角更容易产生感人至深的新闻。
4.结语
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开展新闻采访报道时,要考虑到我国的新闻现状,明确自身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区别。我国新闻媒体工作者在与西方新闻媒体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应善于学习西方报道的经验和长处,以此强化自身的报道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新闻事业更快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窦卫霖.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2004:66.
[2]张莉,魏月红.浅析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口语交际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4-155.
[3]李坤,李天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N].光明日报,2003-12-29.
[4]邓斯佳,温振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4:89.
[5]郑晓辉.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5).
[6]焦赛赛.中西新闻报道角度存在差异的原因[D].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47-48.
[7]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8]袁艳,王金礼.中西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J].湖北社会科学,2004,(7):49-51.
[9]季为民,张宪春.“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还是宣传方法[J].新闻界,2002(2):13-15.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7
1 思维翻译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 而且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语言表现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和内容, 制约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可以通过该民族的语言表达形式得到体现, 而民族间思维模式的不同也因此造成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从而导致翻译的差异。
人类思维的共性是翻译的基础。在相同的思维模式下可能会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一致的认知。许钧认为:“思维是大脑的一种机能, 思维的职能在于反映客观规律, 在共同的客观物质世界结构条件下的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规律具有共性。不同语言的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基本一致。”[1]然而, 由于各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不同, 相应地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出现不同的特点。作为思维表达的主要工具, 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确实造成了翻译工作的困难, 尤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 目前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仅仅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 而从思维模式着手则可以减少双语转换中的障碍。
2 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2.1 汉民族属于整体性思维模式, 英民族属于个体性思维模式
《易经》作者认为, 人和天犹如同一个圆环上任何相对的两点, 它们由于循环运动而彼此过渡, 互为因果,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因而造成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结果。而依照西方传统观念, 人与天、主体与客体好似立在一条向两个方向伸展开去的直线上, 二者是相互站开的, 分离的。[2]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 人是宇宙中的一部分, 自然与人类具有统一性, 是整体的。而西方哲学则较多强调对立面的冲突与斗争, 西方文化重分析, 重个体。
在语言表现上, 汉语多重复, 一个意思本来讲一次就已经足够, 但汉语常常不厌其烦地一再重复;英语忌重复, 喜欢主从分明。
例如:
He declared that for himself he was still for the Charter, details, name, and all.
译文:他声称他本人仍然拥护宪章, 拥护它的细则, 拥护它的名称, 拥护它的一切。
汉语行文重重复, 英语忌重复, 所以, 汉译英时, 汉语中重复的词语常常要省略掉。例如:
1984年,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表示, 国际奥委会不仅希望看到中国主办1990年亚运会, 更希望中国主办奥运会。
译文:In 1984, IOC President Samaranch said the IOC would like to see China host not only the 1990 Asian Games but also the Olympic Games。
2.2 汉民族的思维习惯重悟性, 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重理性
中国自古以来从儒家、道家、和佛教禅宗都具有悟性思维的特点, 即思维主体对客观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含的直觉洞察和领悟。禅宗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悟”。众生与佛的区别就在迷悟之间,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 即众生是佛。” (《坛经》第16节) 所以, 要想成佛, 就要悟。英民族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 受16-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的影响, 解析思维强调理性分析, 注重个体的独立性, 因而形成了一种强调以经验为基础, 着重形式逻辑论证的理性思维定势。
汉语重悟性的突出表现是意合。句子间往往不用连接词。它并不凭借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 而是根据主观的直觉, 从逻辑及上下文中“悟”出关系来, 因此语言简约和模糊。在一段语言中可以连连出现文字上的跳脱, 仍能意义相连, 脉络清楚, 形散而神不散。这时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其意义, 跳脱部分、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与说出来的部分之间的联系, 全是凭借“悟性”悟出来的。英语则重形合, 不求全面、周到, 但求结构上的严谨。其句子之间的关系往往通过关联词when, if, because, although, so that表达出来。
例如:
Spring has so much mor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lding flowers and leaves, and the coursing of its streams, and in its sweet restless seeking!
学生译文:春天体现在开放的花朵和树叶, 小溪的流动, 和不知疲倦的追逐中!
译文2:春花怒放, 春水奔流, 春天欢腾地无休无止地追逐着, 这一切都比言语要丰富得多!
受英语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学生在做翻译的过程中, 常常习惯性地套用英语的思维模式, 没有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组织语言, 所以读起来没有美感, 而第二个译文却充分考虑了汉语流动性强的特点, 语言显得生动活泼。所以学生做翻译时应该及时地转换思维, 努力做到在原文和译文语言间转换自如。
例如:
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学生译文:当我试着了解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这么多的美国人成为他们想象中的人时, 我好像找到了两个原因, 其中的一个原因比另一个更深层次些。
译文2: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余光中曾在《翻译和创作》中提到公式化了的译文体, “见when就‘当’, 千篇一律, 五步一当, 十步一当, 当当之声, 不绝于耳。”这种译文体在学生的译文中更是比比皆是。学生译文明显受到英语思维的制约, 带有严重的翻译腔。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在做句子翻译的时候, 受到英语句子的束缚, 无法摆脱英语思维的影响, 译出来的句子自然是一付翻译腔。
2.3 汉民族属于主体思维, 英民族属于客体思维
从根本上说, 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学说, 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学说。这就决定了它的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必然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思维。人即主体自身就是宇宙的中心, 人的存在就是世界的根本存在。认识自身, 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意义。[3]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庄重齐物论》) , 儒家的“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 , 都是从主体自身出发的主体思维。
西方哲学受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的影响, 为了使观察、分析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一开始就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 尽力排除主观因素, 尽可能地符合科学, 接近真理。[4]西方人以自然为认知对象, 认为只有认识自然, 才能把握并且征服自然。这种思维排除主观因素, 强调客观性, 把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 形成客体思维方式。
受汉民族主体思维的影响, 汉语重人称, 多用人称主语, 多用主动;而英民族客体思维的影响又使得英语重物称, 多用非人称主语, 多用被动。
例如:
The sight of a tailor-shop gave me a sharp longing to shed my rags, and to clothe myself decently once more. (Mark Twain:The Million-Pound Note)
译文:我一看到一家服装店, 心里就起了一阵强烈的愿望, 很想扔掉这身褴褛的衣服, 重新穿得像个样子。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oriental city’s geography and the absence of import taxes has long made Hong Kong the ideal storehouse for transit goods to and from Asia.
译文:由于香港的地理位置, 加上免征各种进口税, 这个东方城市长期以来成了进出亚洲货物的理想中转储运基地。
根据汉语主体思维和英语客体思维的差异, 在做英汉翻译时, 我们要注意将非人称主语转换为人称主语, 将主动句式转换为被动句式。而汉译英时, 则应将人称主语转换为非人称主语, 被动句式转换成主动句式, 并可进行适当的主语添加。
例句1: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译文: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 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例句2:
我觉得有三分怅惘, 三分无奈。然而, 思之又觉释然。
例句1为典型的客观思维句, 主语是物称名词the thick carpet, 但译成汉语时则要转换成中国人的主观思维句, 把主语改成“我”。大部分学生在翻译例句2时, 都把它译成类似“I feel something frustrated and something helpless, but relieved after a second thought.”这样的句子, 归根结底, 是没有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意识所致, 句子拿到手, 学生第一反应就是顺着东方的思维走。正确的译法是:A touch of frustration and helplessness comes over me, but a second thought brings me relieved calm.这样翻译, 句子读来便流畅, 地道的多。
2.4 汉民族重辩证思维, 英民族重形式思维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特点是注重辩证思维, 不仅强调“两端对立”、“分一为二”, 而且注意“两端和谐”、“合两究一”。[5]《易传》主张“一阴一阳之谓道”, 更明确地表达了对立统一原理。李约瑟认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到形式逻辑的时候, 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6]可以认为, 西方人较早地发展了形式思维, 而中国人较早充分地发展了辩证思维。
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得相当广泛, 由此衍生的对偶与相对观念, 也相当普遍化。表现在汉语多用成语, 对偶, 排比。汉语中大量使用四字结构, 因为四字结构表意精当, 读来琅琅上口, 充分体现了汉语讲求平衡的特征。
例如:
His speech was Irish throughout, versatile, witty, and occasionally pointed.
译文:他的演说自始至终带有爱尔兰人的风格:洋洋洒洒, 妙趣横生, 有时则犀利深刻。
汉译英时, 译者则无须拘泥于原文, 用英文中的形容词, 名词或一些特殊结构处理即可。
例如:
他的事现在搞得满城风雨, 人人皆知了。
译文:There had been too much publicity about his case.
译者应该充分使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原文的思维内容, 以求译文之自然美。
3 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
3.1 进行英汉语对比分析, 培养学生思维敏感度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往往只局限于在两种语言之中找到词汇层面的对等成分, 对于思维差异引起的翻译差异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导致中式英语和欧式汉语的产生。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比较英汉语差异, 将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进行比较, 分析他们在词汇, 句子和篇章方面的异同, 增强对本族文化思维和异族文化思维的认识, 提高跨文化思维敏感性。教师可以在每篇课文中有目的地摘取一些句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并在做练习时选取一些典型的例句让学生翻译从而加深对英汉语思维差异所带来的翻译差异的理解。
例如,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练习里有这样一句:
He was attacked and sustained severe injuries from which he subsequently died.
学生译文:他被袭击后, 严重地受到伤害, 然后便死去了。
参考译文:他受到袭击, 身受重伤, 随后身亡。
针对学生的翻译, 教师要把汉民族重辩证思维, 因而多用四字结构这一特点向学生指出, 并给出一些相似例句加深印象。经过反复练习, 学生对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逐渐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再次碰到思维转换的句子翻译时, 便会成竹在胸、左右逢源, 并在中西思维间自如转换。
3.2 利用网络, 电影的优势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 网络因其趣味性、便捷性正在翻译教学中被广泛地加以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赏经典电影的经典片段, 选取能体现出中西思维差异的对白进行翻译, 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另外, 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发达完全可以使其被用作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 教师可于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网络中寻找一些体现英汉语思维差异的句子, 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3 结合本专业内容, 搜集与本专业相关的材料
给出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句子进行操练,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
The mechanic properties of the metal are greatly improved by the rolling process, and a high-quality generated gear is obtained at the same time.
译文:滚轧加工工艺不但大大改善了金属的机械性能, 而且加工出的齿轮质量也很高。
笔者在把类似的句子拿给机械专业的学生做时, 因为涉及到自己的专业, 学生的兴致都很高。这时, 教师对于句子中所涉及到的英汉语思维差异再进行讲解时, 学生更易于接受, 领会得也更加深刻, 有助于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
3.4 尊重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组织课堂教学。
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是独立地进行推理和论证。据调查, 大学生解答习题或问题时, 自己解答或大部分自己做的占73%, 依靠自己思考的占74%, 而和同学共同解答与研究的占16%, 寻找现成答案或很少思考的只占12%, 对不理解的问题喜欢讨论的占36%, 请教教师的占7%, 两者兼有的占43%, 两者都不做的占7%。[7]
根据大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布置学习任务时, 应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思考, 独立寻找答案。其次将学生分组, 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充分发挥每班学生的作用, 通过小组形式帮助其他学生。最后强调学习环境的积极作用。在课堂中, 让学生愉快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考虑别人的意见,
4 结束语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我国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对翻译人员的需求以及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加。而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高等院校的翻译教学和口笔译人才的培养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入世之后, 由于对外交流的增多, 翻译市场潜力急剧增大, 社会急需多种专业翻译人才, 翻译工作者作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经济体之间交际、交流的纽带和解决争端、解释与克服国际社会中疑难问题的桥梁, 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供不应求。[8]
而各类翻译人员在翻译的实际运用中, 对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了解可直接影响其翻译水平, 译得好可增进了解加深友谊, 理解有误则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所以, 准确认识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有其现实意义。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 受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所限, 使得他们没有英语专业大学生那样的条件, 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更应加强培养他们的翻译思维能力, 以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 和毕业后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摘要:思维和翻译密切相关,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语言表现形式的不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对英语思维的敏感度不够, 使得翻译的句子出现翻译腔, 欧化句式繁多, 直接影响中外交流, 不能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该文结合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体会, 从分析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入手, 探讨了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翻译,中西思维模式,翻译思维
参考文献
[1]许钧.论翻译的层次[J].现代外语, 1989 (3) .
[2]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46.
[3]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5.
[4]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81.
[5]李志林.气论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0:276.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337.
[7]赵鸣九.大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8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英语研究发展工作, 为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方面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是现在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方面研究面临的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头等课题。
二、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表现
1.汉语思维的直观性与英语思维的逻辑分析性之间的差异
汉语思维的直观性, 就是主体凭借直观理性认识而把握外在世界思维中的直观性, 这就形成了现代汉语以意统形 (意合) 的特点。
英语思维的逻辑分析性, 就是指在思维上将一个完全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 这就形成了英语以形统意 (形合) 的特点。
以《秋思》中文原版与马致远的英译版对照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天净沙 · 秋思》语言凝练、色彩鲜明。前三句用了九个并列的名词简单排列而成。
再比较《秋思》的译文, 可以窥见英文强调的是丝丝入扣的逻辑关系: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出于严密的逻辑分析性和英语句法结构的需要, 译者在译文中用了“o’er”“with”“'neath”“beside”“on”“in”“from”等七个介词, 原句中的名词组合改换成了三个完整的逻辑语句, 且通篇用的都是沉闷的低调词, 如wreathed, rotten vine, tiny bridge, lean horse, 读起来感到有一种浓浓的凄凉之情, 从而突出了英语语言的以形统意 (形合) 的特点。
2.汉语思维的圆周式特点与英语思维的直线式特点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曲线式, 类似一种涡轮线或称圆周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了解汉语思维的圆周式特点与英语思维的直线式特点的差异, 对于英语书面表达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克服思维模式的干扰, 更好地教授和运用语言具有积极意义。
3.汉语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英语以主客体相分离为基础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民族的主客体统一性思维促使人们在思维过程中, 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 不是把自然界对象化而是把自然界人化, 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英语的思维模式则严格区分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主客体关系。在语言表现上, 汉语多以有生命的名词 (主体) 为句子主语, 而英语多以非生命的名词 (客体) 为主语。
三、当前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常见错误类型
1.审题不清
准确理解题意是写好书面表达的第一步, 但有的学生不明确题目的要求和所给的条件, 没有严格按照提示内容去开拓思路, 要么丢三落四, 要点不全;要么画蛇添足, 无中生有。我们知道, 根据评分原则, 若果文章离题, 不切题意, 则不管语言如何规范, 用词如何准确, 都会判零分。
2.文体不对
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文体主要有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其中应用文包括通知、请假条、书信和电子邮件等。由于一些学生忽视了各种体裁的写作特点, 从而导致文章体裁格式不正确。如写信的日期写在信末, 请假条不署名等。
3.单词拼写错误
单词的拼写本应是学生学英语要具备的基本功, 但在书面表达中, 由于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不准确, 对形似词和音似词区分不清楚及不熟悉单词的发音规律等原因, 经常出现拼写上的错误。如果文章里出现大量的拼写错误, 一来体现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二来影响文章的表达, 降低文章的档次。
4.语法错误
(1) 缺少动词。英语不同于汉语, 汉语中一个句子没有动词是允许的, 但英语中每个完整的句子都必须由动词来构成。许多学生忽视这点, 如把I am tired写成I tired.I’m happy写成I happy.
(2) 代词的误用。代词的误用是学生常见的错误。在英语中, 代词的形式很多, 有主格、宾格、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等。学生没有熟练掌握, 经常出现:My father写成I father, This book is yours写成This book is your等情况。
(3) 中式英语。有一些学生习惯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英语作文。例如I spent 80yuan buy the shoes.He by bike go to school.
四、提高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 树立信心
教学实践证明现行的中学课本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最好材料。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 适时适宜地表扬鼓励。比如一段好的对话, 一次测验的好成绩, 都可以成为促进英语学习及其他方面成功的契机和内驱力。
2.夯实基础, 练好内功
扩大词汇量, 熟练掌握单词及词组用法, 单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词汇量, 写作就无从谈起。一方面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词的不同用法, 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别及一些常用词组和固定搭配, 让学生在写作中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如中文同样是“开”, 英语表达就不同, open the door, drive the bus, turn on the radio等等。只有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为写作提供良好的前提, 才能在写作中少出笑话, 少犯错误。
3.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要注意循序渐进。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 有记叙文、日记、通知、便条、书信、广告等多种体裁, 文中还有大量的插图, 可以利用图片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写作。初中生掌握的单词、语法有限, 一下子就要求学生能写出一段意思连贯的文字, 那是困难的。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填充式写作、仿写、独立写作是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几个由易到难的训练方式。从课文练起, 从一些常见的文体练起, 由短到长,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进行。
4.多背多写
在新课程要求下, 我们要寻找一些创新新颖的方法来指导教学, 当然也不能忽略传统的方式, 那就是背诵。研究表明, 朗读和背诵能有效增强语感, 是一种能在短期内见效的提高书面表达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常见的写作模版, 比如高中常考的一些表达观点型的作文。其次, 多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文章、优秀范文、经典美文等。通过背诵, 既可以防止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无话可说,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让他们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第三, 要多进行练笔, 平时可让学生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也可以定期布置一些作文, 把学生所背诵的素材应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作文写好后, 尽量给学生面批, 指出学生写得好的地方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同时指出该生写作中犯的语病, 让学生把常犯的典型性错误记录下来, 并在作文讲评课中指出, 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 这样学生可以及时纠正和巩固一些常用的语法句型, 防止他们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五、结束语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9
1. 情境创设。
师:(多媒体展示图略)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同学们,有谁知道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一些历史贡献吗?众生:不太清楚。(多媒体展示)赵爽是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主要贡献是约在222年深入研究了《周髀》,赵爽为该书写了序言,并作了详细注释。其中一段530余字的“勾股圆方图”,它详细解释了《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给出了新的证明。
问题1:我想同学们对风车并不陌生,我们从这个“风车”中,找出一些相等和不等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只有从问题开始才有其生命力,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既提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又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必要性。
生1:四个直角三角形与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但不等关系感觉无从下手。
师:好的,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与大正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呢?
生1:显然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小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数学模型(多媒体展示图),我们能把生1找出的不等关系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
师:由图中已知的数据,大正方形的面积和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分别是多少?
生2: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2+b2,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为2ab.
师:很好,生1所说的不等式就可以表示为a2+b2>2ab,那么这个不等式能取等号吗?
生3:可以,当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
师:很好(多媒体展示)。
师:在“风车”中,我们得出不等式:a2+b2≥2ab,当a=b时,取等号,一般我们称之为重要不等式。
重要不等式:对于任意实数a,b,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板书)
2. 探究升华。
设计意图:以重要不等式为引例,引出“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两个概念,为新课讲解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主动建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追求完美的价值观。
师:图4中,能用a和b表示CD的长度和半径吗?
师:能通过该图对基本不等式作几何证明吗?
师:非常棒!
4. 知识应用。
设计意图:答题的格式和解题规范表述,将解题教学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1的三种变式,一方面对新知的学习起到检测作用,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2的讲解,使学生知道除了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最值外,还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例3:设x,y满足x+y=4,且x,y都是正数,则xy的最大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7.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3.4A组第1题;第2题;第3题。
二、教学反思
1. 对教学立意的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的“立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性,过程与结果并重,当前形势下就要加强过程性教学。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在注重定理、公式应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它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有思维和行动的参与,同时还要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只有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2. 对知识生成的反思。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陈述性知识应该是贯穿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本节课的陈述性知识是基本不等式,包括基本不等式的符号表征、图形表征及其简单应用。为了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我从学生熟悉的“风车”(问题1)出发,为基本不等式的引入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问题2至问题5的分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数学化及其命题的优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层层递进,逐渐感知基本不等式;还从“形”的角度,加深理解基本不等式,在核心命题的教学上“不惜时,不惜力”,使学生逐步生成理解、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对学生认知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设计了科学有效的“问题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问题链设计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激励学生主动认知。笔者在情境创设(问题1)、探究升华(问题2和3)、数学建构等每个环节精心设计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命题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体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
4. 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在于讲解例2时,由于时间关系,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小值,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有点突兀,如果能利用函数的性质,渗透数形结合,方程的思想,那么思路会拓展的更宽。其次本节课容量较大,虽然是根据本班来设计的,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应该更宽松一点。
摘要:本课例从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风车”出发,引导学生层层递进,逐渐感知基本不等式和简单应用。反思在核心概念和命题的教学上,如何使学生能很好地生成理解、接近问题的本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教学效果,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尚强,胡炳生.数学的灵魂——数学精神[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6).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10
一、中西方课堂考核模式、教学模式和学习者学习思维的不同
1. 考核方式
中国教育的考核方式侧重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 理解, 记忆, 以及运用的水平。多数题
目为选择题, 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表达个人观点的题目缺失,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西方教育的考核方式更侧重于学生的理解和创新的能力。多学科, 全方位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艺术, 科学, 生物, 化学, 地理等。考核的方式也是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答案并不唯一, 考核的是重点是学生的逻辑和技巧, 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不仅仅是对课本的简单记忆和操练。
2. 课堂教学模式
中国学生在语言学习课堂上, 积极主动的回答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少, 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型学习的动力不足, 应该说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探究型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的听, 被动的学, 从不主动的设问, 并提供预设答案。课堂上往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 只是一味地记住教师授课的内容, 下课通过记忆手段来准备考试。课下学生的作业多数以练习习题为主, 缺乏对预习作业的练习和小组学习的培养, 使得学生们只懂得如何做对考试题目, 没有对小组组织协调能力、思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 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自学语言的能力。
针对中国学生学习语言出现的种种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出现了不同。比如传统的PPP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教学模式能够清晰的解释语法, 翻译句型, 对重点句型进行操练, 对于中国大学英语考试的模式十分适合。而有的教师则积极利用交互式教学, 任务型教学和交际法等先进的国际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就进入了后教学法时代, 百家争鸣。
西方教育注重互动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用合乎逻辑和自然规律的方法科学才是最佳途径。由老师先设问题目, 在其中不断的引导学习答出答案,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思考。有意识的提出问题, 并主动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的假设和答案, 进过分析、归纳、演绎, 得出更符合逻辑的答案。整个的教学过程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产生了内在的动力, 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一个启发、讨论、交流的过程。
二、中西方教育模式差异的根源
1. 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对教育有着自己严苛的规定, 强调“尊师重教”, 而在其后的发展中, 朱程理学对孔子的哲学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将儒学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地位, 强调了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 从而否定了在知识传授中的师生, 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 强调个体意识。以个人为中心, 即强调个体利益又强调共同利益。这起源于个人自由主义哲学 (朱维芳, Sarah Trenholm 1997) 。它的理论基础是人群中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有能力做出理性的选择,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强调个人的智力、能力与性格, 强点外在的, 个人的、功利的东西。努力追求个性化。这强调了个人自由发展、逻辑性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 而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和个人主义, 则更促使学生注重发展自己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
2. 社会体制
中国的教育体制收到了社会体制的影响,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教育已经脱离了计
划经济时代多年, 但是由计划经济影响下的教育模式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首先, 中国的教育要素组合受到了计划的影响, 也受到了计划的干预和控制。其次, 所有的教育活动受到了计划的控制, 也只出现了学校教育一种模式。升学、学历和文凭成为衡量整个教育成败的单一标准。
西方的教育模式受到了经济体制的影响, 使得教育变成一种市场里的商品, 培养人才的学习也必须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培养的目标就跟学校结构, 人才结构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办什么专业, 招多少学生, 开什么课程都会受到社会需求来培养。而起培养的人才和培养模式也要随着社会的需求来修订, 这样办学也实现了多样化。
三、小结
无论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别上, 还是社会体制等方面分析, 中西方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为了解决这种差别,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探索, 而从这种差别中总结优势, 解决劣势,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中存在的学习问题, 从而改变中国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所面对的困难, 培养出更符合国际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二五”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2]、朱维芳.Sarah Trenholm文化诧异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1) .
[3]、赵东坡.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及其启示[G].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8, (28)
[4]、李少丽.浅谈中外教育之别[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7, 63-65
谈数学思维模式发展 篇11
一、几种主要的数学思维模式
数学的载体是数、式、图形、结构等数学对象。由于这些对象是具有特殊性的,它们是抽象的“思想事物”,所以数学的思维反映在认识数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甚至符号之中。数学知识综合复杂、千差万别,但仔细分析,大体有以下四种数学思维模式。
1.数学思维的操作模式: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的最初级模式是法则和方法以及公式等的直接应用。如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法则,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等,表现为有章可循、可以操作的一种程序,这里讲的操作,当然是思维操作。例如,用两块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教师总结的“一放、二靠、三移、四画”的程序,就是便于学生掌握“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
2.数学思维的机理模式:数学原理。机理模式的数学思维,表现为一种适应范围广、高层次的方法。它充满着理性与逻辑性,常以数学原理的形式出现,有时虽然也有操作,但操作只是从属地位。如果说操作模式的数学思维常表现为“一定要这样”,那么机理模式的数学思维突出的是“为什么是这样”。机理模式的数学思维表现有:分析和综合原理、等价原理、对称原理、分类原理、抽屉原理等,如式的恒等变形,根据的是等式的性质。
3.数学思维的动态模式: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是理解,要将数学知识广泛地融会贯通,这就是动态模式的数学思维,表现为数学思想是一种辩证性、运动性、总体性的思维形式,即从普遍联系的视角来数学思维。如转化思想、运动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优化思想、集合思想、极限思想、对应思想、变换思想、普通性与特殊性思想等都属动态思维模式。
4.数学思想的工具模式:数学意识。数学家如何创造了数学?数学家在处理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时,他们的技巧为何如此高超?这种创造,这种处理,就是工具模式的数学思维:数学意识。作为数学意识,最深刻、本质的认识是:数学是科学的仆人,数学是科学的语言,甚至数学是宇宙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工具。例如,笛卡儿提出过的“万能方法”(把任何问题化归用代数方程解的数学问题),虽然“万能模式”的设想最后并未成功,但仍不失为一种伟大的思想,它从本质上肯定了数学思维对认识世界的工具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即所谓的数学意识。也就是说数学的对象是一种逻辑的建构,一般的科学对象可以说是“数学建构”。
二、对一道例题几种解法的思维模式层次剖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014版)第96页编排了如下一道例题。
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后交流。
第一种方法,在纸上写了红、黄、绿、蓝4支队的名字,然后两两配对,一个一个地数,得到的结果为6场(如图1)。
显然,这种方法是这一比赛法则的操作思维。此思维法则,显示了对经验的总结,这种思维操作模式的直接结果是熟悉数学知识与形成数学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
第二种方法,把这4支比赛球队列成一个表,即比赛的场次表(如下表),得到的结果是6场。
这种方法主要是分类或分解原理的机理思维,在这里我们会感悟到:如果没有经过法则和方法的认真操作,就不能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不能上升到数学的原理去思维、思考法则和方法的机理,势必是机械的数学学习。反过来,如果仅仅是从原理上学习数学,而不是在法则训练的基础上去提炼,则数学原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法则的操练与原理的领悟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偏废。
第三种方法,先分析2支球队比赛的场数,3支球队比赛的场数,再分析得到4支球队比赛的场数为1+2+3=6(场)。教学时有些教师还会作适当的延伸,提问5支球队、6支球队……要比多少场呢?找出球队数增加与比赛场数增加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运动思想的动态数学思维。这种动态思维是沟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知识与实践之间内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具有深刻的居高临下的理解知识的思维模式。学习知识就是一个不断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这里由厚到“薄”不是知识少了,而是精了,是对知识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
第四种方法,把每支球队抽象为一个点,两队比赛是两点连线,比赛的场数是四边形的边数与对角线数的和(如图2)。
这种解法是抽象化、模型意识的工具思维。数学意识是人类用数学思维处理问题的方式。解法四其反映的思维包含着较高的抽象化意识、模型化意识和符号化意识的成分。它将具有数学再生与创造的品格和用来解决挑战性问题的能力的品格。
可见,数学思维的四种模式反映了由低到高发展的四个层次。最基础的思维材料是数学知识,操作模式思维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积累模块;机理模式思维的数学原理是对数学知识的消化、理解与系统化;动态模式思维的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工具模式思维的数学意识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三、给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形成数学意识是数学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学习者走出校门若干年后,什么法则都可能忘记了,什么概念都可能淡忘了,什么公式都模糊了而保留下来的终身受益的东西。学会了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数学的思维方式”。
1.数学教学应重视让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有序发展。低层次的数学知识,只能为数学方法、数学原理、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提供较为狭小的阵地,但随着数学知识领域的扩大,也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让数学思维模式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入而滚动发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建构数学模型的本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或选择)一个较好的(既反映问题的本质又相当简单)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抽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抽象找出当前问题与某种数学结构的联系,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本领,也是学生形成数学意识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3.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具有让学生走向“理性思维”的智慧。要善于透过数学知识的层面去审视教材,发掘和把握教材资源中含有的数学理性思维因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还要善于研究数学思维模式的层次,能带着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眼光,去寻找适切的途径,优化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理性精神逐步丰满起来。
许光新,男,1956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校长。曾主持的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现主持研究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曾出版专著3本,有100多篇教育教学文章在《人民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发表或转载。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 篇12
思维品质, 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 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我们学习一门知识、做一件事情的效率。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是我们学好英语的前提。所谓的英语思维品质与我们看事物的角度有关, 即我们在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时候要适时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了两种不同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 并通过科学训练强化这种转换意识, 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 多数人可以做得到。[1]
英语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单词的词义和用法、句法以及语法现象上。这些特定的单词、句法以及语法现象蕴含着英语思维模式。如果在英语学习中, 通过注意这些与汉语表达不同的思维模式来建构英语思维模式, 并使这种思维模式内化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机制, 指导我们用英语准确地表达思想, 那么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会大为提高。
二、培养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建立可以使英语表达更准确、更地道。所谓的“中式英语”其实是中式思维的产物, 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那些特定的单词的词义和用法、句法和句义以及语法现象所导致的结果。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可以使英语学习者在掌握少量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的情况下就能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这一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英语思维模式具体体现在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 一些口语化的具体词汇和比较正式的抽象词汇之间也存在着可以替代的互换关系。因此, 如果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式, 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不同的词汇和词义之间架起了一条可以自由来去的语言桥梁, 并意味着学习英语进入了低耗高效、事半功倍的快车道。
三、制约高中生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按理说, 高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 他们应该具备了较好的英语思维品质。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许多高中学生,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方面仍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方面的原因
笔者是一名中学英语教研员, 经常深入学校听课。通过与英语教师接触发现, 尽管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能够用英语组织教学, 他们都能够尽力做到“Speak English whenever possible、speak Chinese whenever necessary”。然而, 除了少数口语特别优秀的教师之外, 多数教师的英语口语仍停留在“Chinglish”的层面上, 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学显得更为普遍。对此有的教师还振振有辞地说“在英语课堂上说Chinglish总比满堂课说汉语要好”。殊不知, 学生长期在“Chinglish”的“熏陶”之下, 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可想而知, 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2. 客观方面的原因
原汁原味、短小精悍的英语文章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思维品质的最佳材料 (如New Concept English) 。高中英语教材尽管有不少优点, 但是充其量只是一套起“扫盲”作用的英语教科书。无论是什么版本的教材, 里面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数为改写过、长而枯燥乏味的文章, 几乎没有原汁原味、语言地道、文笔隽永、异国文化浓郁、思想深刻、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材的“硬伤”。而这一“硬伤”严重地制约了高中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起了负面作用。尽管高考英语设有“书面表达”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多年的英语高考没有英语口试 (英语口试仅仅局限在报考外语专业和涉外专业的考生) 。由于高考是根重要的“指挥棒”, 对高中英语教学有导向作用, 高考不考口试, 教师和学生就不可能足够重视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品质的训练。据报道, 前段时间, 某个好几年前就进入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教育大省宣布从2014年起, 所有的考生都不需要考英语听力, 理由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高考备考负担和压力。这一决定一定会令不少人欢呼雀跃, 也定会令一些外语教育的有识之士大摇其头, 扼腕叹息。高考英语的赋分和语文、数学的分值一样, 可见英语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但是这门语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听力测试, 没有口试, 或者像某些自主命题的省那样, 堂而皇之地声称“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备考负担”干脆把听力考试取消, 这种走回头路的行为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语言的功能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认知 (思维) 的工具;外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听说读写) 、培养能力 (知识+技能) 和培养素质 (学文化、启心智、爱生命) 。听、说、读、写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重要渠道。如果我们的期中、期末考试, 甚至连我们的“国考” (高考) 都没有了听力和口语测试, 平时的听力和口语训练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我们仅仅通过“读写”这两项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的训练手段未免显得过于单一。
3. 主观方面的原因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这个问题上是存在主观方面的原因的。我们常听到不少师生抱怨缺少“语言环境”, 其实说的是一个语言“体验性”的问题。所谓的“有语言环境”是指给学习者自己要学习的语言找到一个体验的机会。但是在没有环境的条件下,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主观努力, 人为地创造一些体验的场景, 包括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那么我们依然可以取得同“有环境”条件下的英语学习一样好的效果, 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有些年轻人有出国的机会, 在一个English-speaking Country待了几年, 但是回国后他们的口笔头表达能力并没有多大改观。可见通过创造“语言环境”培养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 建构科学的英语思维模式关键在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四、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途径
1.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
英语学科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它的工具性和实践性上。鉴于这个特点, 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高低十分关键, 因为教师的语言素质对学生起着具体可见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在语言学习方面率先垂范, 平时多看原汁原味的各种读物。例如, “网易公开课”就是英语教师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很好渠道。“网易公开课”汇集了世界著名大学顶级教授各个专题的讲座, 博大精深, 既能提高教师的英语思维品质, 又能开拓眼界。
2. 明确汉语与英语的思维差别
尽管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 但是由于他们日常交流思想使用的是母语, 使英语学习或多或少受到了母语的干扰。在表达英语时受到的母语影响被语言学家称之为“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学习外语时用母语思考并逐字翻译,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 虽然这种现象很正常且合理, 但是它会让我们说的英语听起来不地道, 甚至别扭。例如, “我很怕蚊子”是汉语常见的说法, 在英语中afraid是指真正的惧怕, 所以不能说“I am afraid of mosquitoes”, 那会让人误以为有只200磅的蚊子要攻击你!这句话只要写成“I hate mosquitoes”或“I find mosquitoes annoying”就可以了。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建构有效的英语思维模式, 教师有必要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明确汉语、英语在表达思想时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别。概括说来, 英语思维和汉语思维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中文比较直观, 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例如, Have you been educated? (你念过书没有?)
同样的意思也可以用英语表达为Have you gone to school?但是不管用哪一种方式来表达, 在文字上都比中文更加贴近“受教育”这一本质, 而中文的“读书”显得表象化、直观。
又如, Help me up.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 (扶我一把, 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
这句话的情境是说话者的脚扭伤了, 需要别人帮忙搀扶起来。汉语的“站”很直观, 不管你是不是因为扭伤想站起来, 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 都是“站”。但是在英语中则明确表达了说话人是想验证自己的伤势, 脚能否支撑身体的重量, 和一般的“站起来 (stand up) ”是不同的, 所以用“bear weight (承受重量) ”, 意思更加明确, 符合本质。
(2) 汉语主观性强, 英语客观性强。汉语的主观性体现在人与人时会加进去一些个人的判断, 而英语对话中一般只会谈个人的感受。例如, 我们对别人的感谢的回应是“别客气”, 潜台词就是这事是我应该做的, 你的感谢是一种客套。而英文则说“You’re welcome!”或“My pleasure.”, 只谈自己的感受或意愿。
(3) 在句子的表述顺序上, 汉语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 先整体, 后局部, 先次要, 后主要;英语则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叙述问题, 先局部, 后整体, 先主要, 后次要。
例如, I was invited to attend Tom’s birthday party last Saturday. (上周六, 我被邀请参加汤姆的生日聚会。)
(4)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 汉语则相对松散。英语除了祈使句之外, 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主语、谓语等主干成分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通过一些连接词交代清楚。而汉语则没有这么严谨, 经常会出现成分缺失的情况, 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一定非得做出交代, 只要意思上能被理解就可以。
例如, You have to resort to the violence? (非打不可?)
One minute he’s all over me, and the next he’s pushing me away. (刚刚还甜言蜜语, 一会儿就对我置之不理了。)
以上两个例句的汉语都没有主语, 第二个例句的英语用了并列连词“and”, 句子结构显得完整, 逻辑严密。
3. 鼓励学生建立词汇网络, 为提高英语思维品质提供语料支撑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 我们所习得的词汇在大脑中并不是孤立的, 其相互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的主要特征是发散型的网络结构, 所以称为“词汇网络”。一个人的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好坏与他的“词汇网络”是否发达密切相关。例如给学生一个词“earthquake (地震) ”, 让他们写出联想到的单词, 他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frightening、scream、escape、wound、blood、death、rescue、ambulance、hospital、food这些单词。这些词汇有以下特点: (1) 都是由“earthquake”这个词激发出来的, 一个词可以激发出无数与之相关的词; (2) 词与词之间在词义上互相关联, 有的密切, 有的疏远; (3) 这些词有名词, 也有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的是描述人, 有的是说东西, 有的是叙述行为。
有的学生把自己英语表达能力较弱归因为自己的词汇量不大。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是理由却站不住脚。有的人词汇量虽然不小, 但是表达能力却很弱, 其中的原因是他所掌握的词汇基本上是“死”的词汇, 词与词之间没有形成支撑英语思维品质的强劲和灵动的“词汇网络”。在进行词汇学习时, 不但要学习单个的词汇, 也要充分利用词汇之间的激发作用, 通过发散性思维, 有意识地扩大词汇关联的范围, 提高词汇之间的关联强度, 从而缩短词汇激发的时间, 提高词汇提取的速度, 有意识地在词汇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对词汇进行深加工。
4. 增强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英语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了解和学习他国文化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英语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进而做到能够尊重他国文化, 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思维品质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来说, 没有跨文化意识的人是不具备良好英语思维品质的。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引导得力, 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的兴趣会转化为语言学习的持久动力,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5. 创设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语言环境”
语言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我们都有一个不愿意走出来的“舒适区 (Comfort zone) ”。但是, 如果我们越是愿意脱离这样的区域, 我们就越容易成功。[2]在英语学习中, 脱离不了“舒适区”, 语言的环境难以建立。对于有些中国人而言, 大声说英语, 尤其是与其他中国人用英语交谈, 会破坏他们的“舒适区”。然而那些英语口语优秀的学生却很有毅力, 他们在课堂上经常把握住各种说英语的机会, 有时甚至对自己、对同学很“苛刻”, 拒绝说母语, 强迫自己脱离说母语的“舒适区”。刚开始他们自己也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 但是随着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日渐提高, 随着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改善, 他们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终于能够在英语学习的国度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王乐平.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