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论战

2024-10-19

中西文化论战(共12篇)

中西文化论战 篇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 (Science Studies) 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自斯诺1959年正式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距今整整50年了, 对两种文化关系的争论不仅没有终结, 相反, 随着科学大战的展开, 反而愈发地热烈了。毋庸置疑, 50年后的今天, 此“两种文化”已非彼“两种文化”, 科学从“学术科学”过渡到“后学术科学”阶段, 文化也从“现代主义”过渡到“后现代主义”。历史地看, 50年间“两种文化”论战的主题和主体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问题争论的侧重点不同, 且争论焦点变化的历史轨迹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一寻求社会地位平等——科学与人文的社会功能之争

斯诺是在现代主义视野下提出两种文化分裂的, 当时争论的焦点是科学与人本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各自的功能。我们知道, 斯诺是物理学博士出身, 后因写小说成名, 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家, 是一个横跨科学与人文两界的学者, 所以他在演讲中也极力呼吁二者进行沟通;但他显然有立场倾向性, 即他认为科学促使工业革命, 工业化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这句话潜在的含义是:如果反对科学或不支持科学, 那就是反对工业化, 就是反对改善穷人的生活。他明确指出人文知识分子不关心同胞的生活, 是天生的卢德分子。斯诺的演讲一发表就引起极大的争议, 有著名的斯诺-利维斯之争。利维斯对斯诺的技术乐观主义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批评。1962年, 在唐宁学院举办的“里斯满演讲” (Richmond Lecture) 中, 利维斯发表了措辞尖刻的“两种文化?C.P.斯诺的意义”, 对斯诺的两种文化的命题予以了坚决的回击。他认为, 只有一种文化, 即文化传统。将两种相去甚远的学科等同起来毫无意义, 而值得做的事情是在大学里大力提倡以英国文学为核心的跨学科的人文教育, 因为实际情况并不像斯诺所担心的“科学文化”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挤压, 而是正相反, 机器文明和技术文明正在变本加厉地向传统文化和人类田园式的“有机共同体” (organic community) 大举进攻, 现代人和现代社会需要道德良知和生活的艺术来抵抗平庸和异化。[1]斯诺与利维斯之争可以看作是功利主义与浪漫主义之争。事实上, 在斯诺演讲前后, 许多哲学家和具有思想家气质的科学家, 一定意义上都思考过科学的文化问题, 并对二者的沟通与融合发表过深刻独到的见解。如贝尔纳在其1938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专门有一小节来谈“科学与文化”, 指出:“目前的情况是高度发展的科学几乎和传统学术文化完全隔绝。这种情况是完全不正常的, 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没有任何文化能够永久脱离当代主要的实用思想而不蜕化为学究式的空谈。”[2]479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贝尔纳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谈二者的关系的, 认为文化若不吸收科学的思想便会成为学究式的空谈;当然他也认为科学有缺陷, 认为“科学的枯燥和一本正经的文风使它受到文艺界人士的普遍抵制, 并使科学家自己又添加上种种不合理性的和神秘的色彩。”[2]479所以, 他为二者沟通开出的良方是:“必须把这种枯燥和一本正经的文风消除掉, 才能使科学完全成为生活和思想的普遍基础。”[2]479在这里, 贝尔纳显然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为使科学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功能出谋划策。国内学者早期对科学与文化的探讨也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的, 如大家都熟悉的“科玄论战”, 论战的主题就是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更可看作是中国早期的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而1948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 更可看作是早于斯诺对两种文化分离的精辟阐述, 只不过由于那时的科学在中国毕竟还很不发达, 科学的认识论霸权地位还没有树立, 滥用科学的危害还没有为国人所认知, 所以梁先生的观点在当时没有在国内外引起足够的重视。总之, 无论是在科学发达还是不发达的国家, 科学与文化的冲突都一定程度地存在。但是,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介入之前, 无论科学家和哲学家持哪种观点, 都是从建设性的角度来论述两种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虽然观点不同, 但没有形成明显的阵营, 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探讨, 对科学知识的性质和生产过程不作评论。

从斯诺问题的角度看, 代表两种文化的一极是科学家, 一极是人文知识分子。由于学科的不同, 二者之间缺乏沟通, 都对彼此漠不关心, 虽然存在一些误解和敌意, 但并未出现明显的冲突。斯诺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 是担心两种文化的分裂会给西方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担心英国社会中受过最强化教育的人, 不再可能在智力层面上进行对话和交谈, 造成社会的智力、实践和创造性的损失, 从而导致“我们错误地解释过去, 错误地判断现在, 并否定我们对未来的希望。这就使我们难以甚至根本不可能采取任何适宜的行动。”[3]23因此, 他呼吁两者之间进行对话, 提出从教育方面进行改革, 改革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过度专门化的教育局面, 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方面拓展人们的视域, 从而“培养出一大批聪明的头脑, 他们不会对艺术和科学中的形象经验一无所知, 也不会无视应用科学的贡献, 无视大多数人类同胞可以拯救的苦难, 以及无视那种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不能再置之不顾的责任。”[3]23我们看到, 斯诺始终强调人文知识分子不应无视科学的贡献。的确, 20世纪前半叶的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展示了其巨大的影响力。在认识论上, 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客观真理, 科学被认为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动力。二战后, 万尼瓦尔·布什为美国政府提供的科学发展报告《科学, 无止尽的前沿》令世界各国都在科学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科学进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但是, 1962年, 随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首次受到了质疑和挑战。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论争也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寻求知识地位平等——科学与人文的认知功能之争

受库恩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 派开始对科学知识及其生产过程进行审查, 打破了科学社会学研究中科学知识不受审查的“黑箱”。以巴恩斯 (B.Barnes) 、布鲁尔 (D.Bloor) 、马尔凯 (M.Mulkay) 为代表的英国SSK实践者对长期统治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标准”科学观进行了清算,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受到了强烈的质疑, 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学知识的神圣地位。20世纪80年代, 随着法国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STS、后殖民主义的结合, 这些学科从不同的社会维度和立场对科学进行研究, 从不同角度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加以批评, 其中有些研究走向极端的相对主义, 这种对科学进行彻底“祛魅”的做法, 形成了一股后现代反科学思潮, 这股思潮迅速蔓延开来, 进入了大众文化的视野, 引起了科学家和部分持实证主义立场的科学哲学家的极度反感, 他们随后对科学研究派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击。1987年10月15日, 两位英国物理学家西奥查里斯 (T.Theocharis) 和皮莫波罗斯 (M.Psimopoulos) 在《自然》杂志登文严厉谴责了那些批评科学能获得客观知识这一传统信念的怀疑论哲学家, 指控他们给科学带来了“深重而又广泛的灾难”, 从而拉开了科学家反击的序幕。科学家反击的代表性著作是1994年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另外两位物理学家格罗斯 (P.R.Gross) 和勒维特 (N.Levitt) 的合著, 名为《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该书认为学术界对自然科学的敌视主要是由社会学和文学理论领域的“学术左派”的煽动造成的, 并从滋生了“反科学”的那些领域中挑选出若干人的作品作为靶子进行了清算, 以捍卫其“反反科学” (antiantiscience) 的严正立场。而《第三种文化》一书的主编约翰·布罗克曼 (John Brockman) 则采取了另一种策略, 就是促使科学家直接与公众进行交流, 使科学家能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向理性的公众表达他们最深层的思想。他在1995 年主编出版的《第三种文化》正是邀请众多科学家撰写的一本科学普及读物, 该书期望科学家能直接向公众表达他们迷人的思想。布罗克曼的“第三种文化”, 虽然借用了斯诺的术语, 但并不是斯诺所期望的两种文化的和解, 相反, 是科学家直接向人文学者“争夺”公众话语权。他在书的引言中写到:“人文知识分子是怎样侥幸得逞排除异己的呢?首先, 科学界人士没有有效地解释出其工作的深远意义。”[4]2其次他还认为科学家的思想被埋没, 是“因为科学过去并不是主流报刊杂志的主题”[4]2。因此, 我们可以把第三种文化的出现看作是两种文化相互敌视相互对抗的新形态, 它的作用并不能促使两种文化有效沟通, 而布罗克曼的意图也并非是要使二者沟通。国内有学者以《造桥还是挖沟?》为题来评述布罗克曼的《第三种文化》, 认为:“撇开多元的科普形式的巨大意义不谈, 如果把这样的工作当作‘超越’科学革命、消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的努力来过高地看待, 至少在极端些的情况下, 反而带来把鸿沟进一步挖深的可能”[5]。

随着大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1996年, 美国《社会文本》杂志专门组织了一期名为“科学大战”的专刊, 戏剧性的是, 其本意是支持后现代科学研究派的, 但没有料到被纽约大学的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一篇名为《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诈文反证了后现代科学研究对科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和其不重理性论证而是仅仅依赖于诉诸权威的特点, 因为索卡尔诈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所谓的后现代研究“大师”们的话语比较巧妙地堆砌了一下, 居然骗过了《社会文本》杂志的几位编辑。当索卡尔在《大众语言》上发表的《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公布了其诈文的真相后, 立刻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 从而将这场大战引向高潮, 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 索卡尔因此名声大振。所以, 在随后的论战中, 他当然地成了科学派的代表性人物, 同时也成为批评的靶子。索卡尔的文化研究“实验”显然成功了, 后现代研究派被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他们同时受到了学术界和公众的质疑。后现代主义者的作品本来就晦涩难懂, 被批评家认为是故意制造噱头和故作高深, 从而让普通公众望而却步, 变成了自我欣赏的东西。如前所述, 贝尔纳本来认为科学之所以远离公众, 是因为它的枯燥和一本正经的文风;而人文文化之所以吸引公众, 就是因为它浅显易懂和活泼的文风。但后现代主义却恰恰抛弃了自身的优点, 创造出很多生僻和模棱两可的词汇, 以显示其思想的“深刻”。可以说, 正是因为双方的误解才进一步加剧了这场论战, 即科学家不完全能理解后现代主义知识分子在说什么和后现代知识分子不完全了解科学的进展。这场论战超出了一般的学术争论, 完全不是用“商榷”的态度, 很多言辞都比较激烈, 诸如“愚蠢”、“欺诈”之类的词在论战的文章中经常可见。当然, 这样激烈的论战如果仅仅是学术之争还罢了, 事实上它已演变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利益之争, 甚至影响到个人学术职位的获得, 如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和科学史家诺顿·莱斯 (Norton Wise) 由于一些科学家和与他们同一阵营的历史学家和科学史家的阻挠先后失去了普林斯顿学院高级研究所的“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项目”教授的机会。

1998年之后, 科学大战的火药味逐渐不那么浓烈了, 一些学者开始组织论战双方坐在一起, 消除只言片语引发的误解, 寻求结束这场文化战争的途径。一些科学家 (而不是科学卫士) 开始对辩论感兴趣, 他们对相对主义者的观点也作了了解, 并参与到讨论中。如在1998年美国物理学会的年会上, 专门安排了一个“科学及其批评者”的小组讨论, 《物理学史新通讯》的编辑对此评价道:“在这次讨论会上, 最引人注目的情形是在相互交流中体现相互尊重。”[6]美国学者奥利卡·舍格斯特尔编著出版的《超越科学大战》就是试图找出两大团体冲突的原因和两者之间可能的和令人满意的关系是什么。也有学者从重新建构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认为不要把科学与文化之间的界限看成是领土分界线, 而应看成基本上还未开发的广袤土地, 正在等待两边的人合作开发。总之, 对科学的“批评”和“赞美”仍在继续, 只不过是用“讨论”代替了“争论”, 关注的也将不再是科学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而更多的是关注它“如何运行”, 毕竟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科学和技术所具有的潜在危险和伦理问题, 这些是科学本身无法克服的, 它需要人文关怀和民主认同。

三论战的意义与影响分析

从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分裂到科学大战, 事实上都存在制造冲突和寻求沟通两大派别。冲突的两方如科学卫士和后现代相对主义者可以看作是寻求沟通的两方即科学家和STS研究者的亚团体, 在这两个亚团体争论的基础上, 科学家和STS研究者可以在寻求一致的基础上和谐相处甚至合作。科学大战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作是促进二者沟通的重要一步。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两派的冲突主要是源于对对方的不理解和蔑视造成的。在这场论战中, 各派都组织力量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作, 有很多是双方回应性的作品。在这种相互的回应中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 使得科学家更加自觉地对科学工作进行内省和反思。同时, 论战双方的论文和著作加深了人们对科学、科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深入了解和理解, 奠定了重构两种文化关系的基础。

论战的其中一个成果是, 科学大战之后, 科学家不会再像物理学家费曼那样轻视科学文化论者的研究成果, 他的名言“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 就像鸟类学对于鸟一样毫无用处”代表了旧的两种文化关系的终结。在新的两种文化关系中, 科学家将会主动地对STS的工作进行审查, 改变以往只有科学研究者对科学审查的单一途径, 而变为双方的双向审查。这种局面不仅能使对科学的社会研究成果更有价值, 而且也能更好地弥合双方的关系, 使二者能在互动的基础上平衡协调发展。

科学大战是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爆发的, 争论的焦点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真理性。后现代的科学文化研究者们都从各自的学科出发对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客观真理与实验证据等认识论价值进行挑战, 对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提出质疑, 对科学理性、科学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攻击。SSK重新树立了一个批评科学的靶子, 找到了科学的弱点, 回避了科学的优势 (科学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SSK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冲撞理论都认为是主体、客体、自然、社会和仪器共同博弈性地建构了科学, 他们特别强调社会性因素和利益对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 把科学看作是一种脱离经验检验的诡辩, 强调科学归属于不同的生活形式、不同的语言游戏。换言之, 就是否定科学事实内在联系的必然性, 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约定和语境的东西。激进的女性主义把科学看作是男权至上主义的统治, 极力控制与权威化自己的权力。后殖民主义则把科学看作是帝国主义入侵与殖民统治的先锋队。不可否认, 这些被视为极端相对主义的思想对启蒙时期形成的科学观的挑战极大地解放了哲学家的思想, 也解放了普通人的思想, 是对绝对权威的最大挑战, 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场论战中, 重新确立了科学的新形象, 对唯科学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批评。

回顾在20世纪末发生在科学和科学研究领域的这场重要的论战中, 科学研究的两大传统学科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都仿佛失语了, 它们和科学本身一样被后现代主义思潮置于解构的境地, 都面临着在新的逻辑起点上重构本学科的艰巨任务。以往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都以科学为研究对象, 科学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出科学的划界标准, 视科学知识为标准知识, 把科学方法看作是完全理性和客观的;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也提出了科学的规范结构, 假定通过这些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就可确保科学知识生产的理性与客观性等等。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对科学扮演的是赞美者的角色, 正是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进一步把科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换来的却是科学的傲慢和轻视, 因为科学家认为科学的地位和荣誉是理所当然的。随着20世纪由于科学的不当应用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科学的声望在不断下降。尤其是1993年美国停止实施超导高能粒子加速器计划, 对粒子物理学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表明, 冷战结束后, 美国对科学的投入将面临严重的财政削减, 对科学进行丰厚投入的时代结束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定位的新时代。而主要发生在美国、法国和英国的这场“科学大战”更可看作是对科学与社会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的一场论战。后现代科学研究颠覆了启蒙时代以来科学的认识论权威地位, 解放了公众对科学的传统认识思想。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只有立足论战的已有成果, 重新考察各自学科的逻辑起点, 重建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

摆在当代科学哲学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建一种新的科学文化。如传统科学哲学认为的那样:科学是一种文化, 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但是, 科学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从学术科学到后学术科学, 科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迫切需要重建新的科学文化。立足于大科学或后学术科学的特征基础上建构新科学文化, 是重塑两种文化关系的基础。新科学文化必然需要引入一系列新的术语和概念, 正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摒弃了许多传统科学的旧概念, 如实在论、划界、累积、观察-理论的二分、理论的演绎结构等, 又创造了许多新概念, 如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等一样。新科学文化的建构是科学哲学和科学研究其他学科发展的新目标, 这种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互动的基础上平衡发展是21世纪两种文化走向的基本态势。

中国的两种文化关系也比较复杂。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精神既可安身立命, 更是实践智慧, 重点讲求“做” (to do) 而非“是” (to be) 。所以当中国人认识到科学的好处后就对它顶礼膜拜起来, 诚如一些学者指出的:在中国, 科学精神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但唯科学主义已经盛行;科学还不发达, 但滥用科学的负面效应已经很突出。可以说, 中国目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面临重建的任务, 并且是一项相当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摘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 50年来, 两种文化的论战主题和主体不断发生变化, 尤其是20世纪末发生的“科学大战”, 对重构两种文化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科学大战

参考文献

[1]曹莉.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衍变[J].外国文学, 2006 (3) .

[2] (英)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英) 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4.

[4] (美) 约翰.布罗克曼.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M].吕芳, 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5]刘兵.造桥, 还是挖沟?——评第三种文化[M]//江晓原.看, 科学主义.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108.

[6] (美) 奥利卡.舍格斯特尔.超越科学大战[M].黄颖,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0.

中西文化论战 篇2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论战私募股权基金 篇3

PE是企业发展的引擎还是大肆掠夺的罪恶之花?在中国,其对经济和社会到底产生了什么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贝恩资本全球合伙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咨询业务负责人韩微文毫不讳言:“PE在发展过程中,积极与消极并存,西方对PE行业抱有很多偏见,PE介入企业后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影响运营,比如裁员。在中国,PE行业发展很快,但社会对PE了解非常少。”

贝恩和中国欧盟商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PE投资的公司在销售收入增长方面领先于同行业上市公司,过去两年,两类公司的差距扩大到21%,PE所投公司还实现了21%的利润年复合增长率,比上市公司的14%高出7个百分点。该报告同样显示,近半数接受PE投资的企业高管表示,PE对企业改善运营方面作用不大。

资本之罪?

正在参选美国总统的共和党参选人罗姆尼因其在私募股权基金的职业生涯饱受攻击。尽管离开10年时间,罗姆尼的私募股权公司岁月还是常被政敌拿出来大做文章。他的一张炫富照片在竞选期间被主流媒体纷纷刊载,重创了他的个人形象——这张照片拍摄于罗姆尼年少得志时,口袋、纽扣和手上塞满钞票,入画的其他高层则或将钞票含在嘴里,或耳朵、衣领间,外媒评价“充满浓厚的铜臭味”。

2006年,黑石集团创始人施瓦茨曼耗资300万美元的个人生日派对也让舆论哗然。PE炫富的行为激起公众的愤怒,公众不禁问,还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会有这么多巨额利润源源不断流入少数人之手?

根据美国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罗姆尼的身家估计在1.9亿美元至2.5亿美元之间,他的财产总额相当于从尼克松到奥巴马期间八位总统财富之和的两倍。西方对PE的政治抨击从来没有停止,华尔街称他们为“野蛮人”,德国副总理则公开称PE基金为“蝗虫”。

PE交易的规模性和复杂性远超风险投资,一切在暗中进行,媒体和公众登录PE的公司网站,往往会发现网站内容简单,得不到有用信息。PE对其资金来源和构成严格保密,账目不对外公布,更不会向记者透露投资项目的细节。

过去,以KKR、黑石和凯雷为代表的超级私募股权公司掌握了“资本游戏”的精髓,他们借钱收购公司,再想办法把公司变得更有钱,在“剥离和抛弃”的游戏场上不断获取高额利润。

“实际上,西方并没有对PE有特别的偏见。”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陈玮对记者表示,罗姆尼主要还是因为竞选原因被批评。他的投资重组手法比较少见、凶悍,造成很多企业关闭、人员失业。

3月,阎焱回应《新财经》,解释名片风波完全是误会,他没有傲慢和对媒体不尊重,他回忆说:“当时手上只剩下两张名片,发言完毕后记者和创业企业都涌上来,我的意思是把名片给要创业的年轻人,媒体就算了。”

阎焱说:“我们是企业身后的人,本职是为企业和创业者服务,本应低调。”在业界,阎焱被称为“亿万富翁的制造者”,他曾经用4000万美元投资盛大网络,收回5.5亿美元的利润。在这之后又成功退出网游公司完美时空,获得比之前投资金额超过80倍的回报。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PE高层都非常低调和谨慎,他说:“比如KKR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刘海峰,如果不是因为他老婆陈好在娱乐圈,也不会有好事之人人肉他。”他告诉记者:“PE在中国还非常新,很多成功者并不了解外界,其实公众的承受力没有那么小。”

清科集团的一份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PE在中国募集的资金总额达264亿美元,成为新一轮投资中备受追捧的投资目的地。是否PE基金只对基金GP(基金管理)和LP(出资人),或者基金本身带来回报?陈玮的观点是:“一个好的PE对企业最大的价值在于帮企业找到一个有钱又有‘势’的股东,可以在管理、经验、财务甚或市场、技术和资本运作上帮到企业。”

PE到底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一直都有讨论,阎焱一句话总结:“PE对经济的最大贡献在于提高市场的效率,VC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有效的手段。”而欧盟商会私募股权基金与战略并购工作组主席龙博望则认为PE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促进创新和培育企业家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逐利为本

与欧美PE多数运用杠杆收购方式退出相比,中国的PE基本上都是纯股权投资,主要是上市退出。PE基金一般可通过上市向公众出售部分股权,然后在封闭期结束后卖出大部分股权,出售其余股权的时机则根据公司股票的表现而决定。受访人士亦普遍认为上市退出策略还会持续。

投资人青睐能够快速带来价值的短期投资,并通过上市退出交易。前述报告发现,中国PE基金大多数交易在最初投资后2年内上市,此时公司大都取得了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业绩。相比之下,欧洲和美国的持有期分别是4.8年和3.7年。

之所以寻求这种方式,贝恩资本项目经理周浩对《新财经》分析,主要还是因为中国股票市场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收益倍数,相比更有利可图,而国外的并购、管理层持股和二级市场非常发达,这些可替代性的退出方式在中国都还未发展起来。

周浩说:“再过几年,中国市场上PE会越来越成熟,持有期相对来说也会逐渐延长。”

在一家股权投资基金担任高管的李培成对《新财经》分析:“追求超额利润是PE的本性,竞逐IPO是其本性所决定的,无可厚非。但是在经济低潮期,IPO收益率降低,股权转让和退出难度加大,因此PE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审视以往的投资和交易习惯。除了做多等待溢价收益,也要考虑其他投资和交易方式,比如抛售资产和做空。”

李培成认为,最近三年多,外围经济表现疲软,实际上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彰显,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甚至有趑趄不前的迹象,在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下,PE正在加速分化。李说:“PE应在低潮期嵌入实体经济,寻求共同成长。因为在经济低潮期,资产价格较低,介入成本低,发展潜力大,成长空间大。”

PE填补中小企业资本缺口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次级贷款以及衍生品业务重创全球银行业,但是PE公司的资本几乎毫发无损。在过去10年,PE基金的收益已经超过其他养老基金的平均收益率,2011年,美国PE基金在过去5年的年收益率跑赢市场5个百分点。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中国是亚洲市场中最受PE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地区成熟经济体比肩。欧盟商会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所获投资额达到16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在欧洲和美国,这一比重分别为0.3%和0.5%。

是否从私募股权活动中获益的只是基金投资人和管理人?韩微文说:“私募股权基金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对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我们发现PE投资的中小型企业,其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已达到可比上市公司同行的3倍。”

周浩分析说:“在中国目前这个阶段,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上市之前更倾向于资本投资?正因为中小企业融资不容易,促使企业家转向私募,寻求填补缺口的资本。”

周浩说:“去年160亿美元仅仅指的是投入到企业中的钱,2009年逾85亿美元。虽然都在谈优胜劣汰,但至今PE手上仍有一大笔钱还未找到项目投出去。从募资的角度看,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愿意把钱投到中国市场来,投到中国的资金还在不断增长过程中。”

校场论战 篇4

路面施工涉及设备众多,筑路从修路床开始依次会涉及到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装载机、单钢轮振动压路机、水稳摊铺机、轮胎式压路机、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洒水车、沥青摊铺机等。施工中若涉及修桥与涵洞还需起重作业,如遇特殊地形及沟槽还将用到小型压路机。

看到震撼的设备阵列,才发现2h前没有因雾霾天气而止步燕郊实在明智。走在天津鑫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路桥”)的设备科,第一感觉是驳杂与整齐的矛盾,驳杂是说设备的品牌不一,整齐指停放有序,前者说明这家施工单位绝非单一品牌的拥趸,后者则证明管理规范,或者可理解为设备的管理与保养妥善。这里有武陵、浦沅、中联的起重机三世情缘与卡特彼勒、维特根铣刨机的豪门联手;有ABG的摊铺机、压路机兄弟上阵,还有住友雷杰斯特200型、460型挖掘机的联袂同台;有最新款的柳工ZL50CN型装载机,也有20世纪的天工ZL30D型老爷辈装载机。评点这些设备,我自认没有那份道行,好在我有强大的参谋团队。

混迹工程机械网络圈的朋友一定都听过“沐浴阳光”一侯宇辉的名字,圈里人更亲切唤做“侯哥”,18年与设备的朝夕相处,侯哥早已把眼光磨砺的足够老辣。本次见到的大部分设备或选购或咨询都曾参考他的意见。路桥公司自然精于修路,侯哥以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论道,不动兵戈,带来一场道路施工大论战。

论战盘点土方机械

路床争锋

筑路的动土阶段始于路床的开挖,路床是路面的基础,这部分施工是20~30t级挖掘机争锋的主战场。虽然侯哥首推Cat®(卡特)320型挖掘机,但鉴于一般土方作业硬度并不大,综合价位、油耗、保养费用等各方面,用户保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而用在恶劣工况时的40t级大型挖掘机的选择却值得推敲,其中住友的经典款型——SH460HD雷捷斯特型挖掘机以十足的用料、硬朗的结构件、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合理的匹配、良好的动力性能被侯哥征做“开山大将”。

近期住友推出了SH460HD型挖掘机的升级款——SH480HD-5雷捷斯特型挖掘机,新款SH480HD-5雷捷斯特型挖掘机在延续了“-5”系列独特的SHI:S型液压系统外,具有更强的空气和燃料过滤系统、更耐久的工作装置与2.2m3大容量铲斗,值得推荐。

路基施工中的装载机与推土机

路面基层的铺设需要用到装载机与推土机,装载机的选择虽以国内品牌为主,却也难分优劣,这点由鑫路桥停车场中柳工、厦工、龙工等设备的混搭可见,就连罕见的天工ZL30型“老爷辈”装载机现仍在服役。侯哥推荐了一款2012年7月购置的新型5t级产品——柳工ZL50CN型转载机。ZL50CN的造型未必有福田雷沃的“ETX”系列大器,“装卸高手”的字样也不够国际化,然而其毕竟是柳工,ZL50CN仍保留了过往5t级产品的熟悉味道——良好的方向盘力度与沟通感,这点始终被喜欢操控的用户钟爱,另外ZL50CN还具备成为经典的诸多元素:做工扎实、皮实耐用、稳定可靠。

除去偶尔的装载机客串,路基铺设最重要的机械非推土机莫属,在其主流120kW产品的选择上并无太多变数,SD16系列以稳定的性能、完美的平整度早已成为山推的招牌产品。只是见到的那部SD16型推土机不知已服役几年,卖相着实沧桑。

二灰土与平地机

二灰土是用石灰、粉煤灰、土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后的一种无机材料,通过稳定土拌合设备拌和、摊铺到碾压成型。形成一种筑路用承重层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水稳性能。在高等级公路的施工中为保证二灰土的平整度应使用平地机刮平。若单看平整效果而不考虑售价,新型全液压驱动型平地机自然是明智之选,因其效率与施工质量比传统型平地机优异的多,而三一PQ190Ⅱ型全液压平地机是侯哥的选择。

PQ190Ⅱ型平地机具有世界首创静液压传动系统及载荷自适应技术,使操纵简便省力。无动力中断的操作方式,可使行驶平稳、驱动力强,该产品将是追求施工质量与效率用户的上乘之选。

论战细说筑路设备

摊铺,从水稳开始

水稳层是水泥稳定碎石层的简称,通常是沥青路面的主要承重结构层,并能防止地下水上升和地表水下渗。沥青层的铺设可根据路面等级选择层数。在鑫路桥公司的摊铺机棚中陈列着三一、戴纳派克、ABG三大品牌。也许是出色的性能,亦或绝版的缘故,侯哥对老款ABG423型摊铺机情有独钟,这也是当他参加2012年北京国际交通博览会时,看到ABG与沃尔沃碰撞出的ABG8820B型摊铺机激动的原因。

关于ABG8820B型摊铺机,侯哥虽未入手但却觊觎已久,也因其是一款专为高等级公路而生的精品。其各履带装置上分别采用了电子控制、独立行走驱动系统,可保证一致的推进力、精确的直行、转弯和平稳的起动;沃尔沃D7型发动机即使在最大的摊铺宽度和极重的负载下也可提供充沛的功率储备;智能化控制系统操作十分便利;此外,舒适的驾驶室、先进的管理系统、具有专利技术的熨平板也是ABG8820B型摊铺机的亮点。

细分压路机

压路机的使用贯穿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各层面对压路机种类要求十分苛刻。施工中要把握住单缸轮振动压路机、双钢轮振动压路机、静碾压路机、小型压路机的登场顺序,切忌乱用。单钢轮振动压路机的吨位选择一般为18~22t左右,以其较高的压实强度主要用在路基、二灰土及水稳压实阶段。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以前后驱动形式,有效解决了后轮驱动导致的“刨坑”难题,在振动性能方面也有不小优势,在此领域中,三一全液压设备同样备受青睐。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以11~13t为主,常用在水稳及沥青混凝土压实阶段。侯哥在此处的选择上仍保有强烈的英格索兰情结,而在国产设备中他最看好徐工。徐工与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的渊源颇深,在尽数消除了早年的小故障困扰后,徐工设备已成为了行业的中流砥柱,其他老牌企业如洛建、厦工三明等也有不少出彩产品。

轮胎式压路机压实沥青混凝土具有揉搓作用,可使压实层颗粒不被破坏而且镶嵌紧密,均匀密实,并且具有很好的机动性能;小型振动压路机及手扶振动压路机用于压实沟槽或贴近转弯处、路缘石边缘沥青混凝土的碾压等。

看点豪门携手与三世同台

Cat®(卡特)与维特根联手的铣刨组合是本次走访的一大看点。其中维特根充分发扬了老而弥坚的精神,伛偻上阵却不失威猛,只是这部略有陈旧的老爷车铣刨宽度有限,大面积养护作业时便稍显力不从心。这个问题自然不会难倒身旁铣刨宽度2m的“大汉”,事实上Cat®(卡特)PM200型铣刨机从品牌到整机性能完全担得起“大汉”的称谓。Cat®(卡特)PM200型铣刨机具有许多增强的功能和选装件,可按控制对沥青和混凝土路面执行单程总深度清除。采用ACERT®技术的C18型发动机在燃烧环节应用了多项创新技术,使发动机性能达到最佳;双排量履带驱动马达提供了平衡牵引力;独有的Cat®(卡特)湿式离合器向铣刨转子传输力更加给力。

路桥施工企业架桥设备自不可少,拥有中联起重机本极平常,甚至偶尔看到“浦沅”标志的设备也不足为怪,然而像鑫路桥这般,拥有武陵、浦沅、中联三世产品,并能正常作业的企业想必不多,那么中联起重设备的性能自然毋庸置疑。

微评

侯宇辉天津鑫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设备科主管工程师,网络红人

机械设备的品牌众多,型号众多,根据工程情况正确选择和使用适合的设备,有助于设备性能的发挥,避免资源浪费。既要重视设备的使用,也要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旧设备的使用性能,发掘其最大的施工能力。设备的选购,除了质量和价格,也要选择服务和配件的供应,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后市场”,这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方向。

荆农《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编辑

施工设备的选型和配套大有学问,各品牌的设备各有特点,选型时应根据企业承担工程的特点及工程量选择,特别要注意设备品牌的选择,通过选用高端品牌的设备,以提高施工企业的形象。管、用、养、修是施工企业设备管理永恒的主题,施工企业的设备是最主要的固定资产,无论新老设备都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致源《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编辑

曹论战作文 篇5

城外,一身着白衣少年策马飞奔。他就是曹刿。(画外音:我国正要与齐国交战,可齐国上下没有一个可以辅佐君王的大臣,都是些吃白食的。我空有一身才能,却无法救国救民,我一定要去见鲁庄公)

没有性格的人,是没有特点的人,也是容易被遗忘的人。曹刿不是这样的人。报――,一个自称救世主的小子求见。一士兵门外报告。哪个小子呀,如此狂妄!把他给带进来。庄公道。两个肌肉男押着曹刿进来。

你有何能耐,敢如此口出狂言?!庄公轻慢地问。曹刿一个背摔把押他的两个肌肉男摔了个仰八叉,从容地说:我可是黑带九段。切,我还是跆拳道十段呢!这点雕虫小技也好意思拿出来显摆。庄公不屑地说晕,我可是真本领。而且我还习得幻影剑舞的真传。曹刿也不生气,依旧不紧不慢地说。哇,真牛逼!这个我学二十年都只学会一点皮毛。后生可畏!庄公颔首点头,你的武功可以,可是不知你会不会带兵打仗?秉大王,我自幼熟读兵书,还写了一本《曹刿兵法》呢!曹刿道。不错,不错!庄公连声道,明日你便与我同车迎战贼军。城外。长勺。齐军金戈铁马,大军压境。鲁军严阵以待。待齐军三鼓之后,曹刿一箭射杀敌军大将。鲁军士气大振,一齐杀出,齐军落荒而逃。曹刿仔细看了看阵势,喊道:追!鲁军将士乘胜追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战后。议政殿。庄公大喜,环视大臣:曹刿不愧是神人,快快传他上来领赏。须臾,参军来报:曹刿这小子昨晚已经出城,在下遍寻无果啊。真乃无能鼠辈!连个曹刿都看不住。还不快快去城外寻找。庄公龙颜大怒。

论战留守还是撤离 篇6

留守方观点:持股五成,获利有空间

“3000点是估值合理的点位,政策也认可。”东兴证券洋桥中路营业部高级分析师刘开军对未来经济形势带着乐观的预期。他向笔者进一步解释道,“这次的调整原因主要来自于政策调整提带来的投资者过度反应。”年前笔者也曾采访过几位业内人士,在政策调控方面,他们几乎都达成了“二季度或半年后将收紧流动性”的一致,然而,货币政策收缩时间上的措手不及让投资者们打了个大冷颤。

而以刘开军为代表的留守方认为这个“冷颤”带着点杞人忧天的意味。基金公司一季度多是持仓甚重,短短几天跌幅又怎能善罢甘休?仅占30%资金量的股民应该也能从中发掘出一些机会。

早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可以找到可能理由更充分的下跌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政策的走势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比较悲观的预期,或者至少是投资人选择纷纷出逃。”但事已至此,还是应该谨慎操盘。“留意政策走向依然是首要的。我认为整体持股仓位应该在五成左右比较合理,而且绝对有反弹做差空间。”

关注基本面向好个股

“今年我国股市有20%甚至更高比例增长已成定局。”刘纪鹏教授的观点鲜明,加息从另一方面表示利好。申银万国分析报告也指出,当前“经济进、政策退、股市调”,经济回升势头超预期强劲,宏观政策开始退出,股市因此受压。“因为经济环境好,领导层要抑制经济过快增长,才会采取加息策略。”刘开军这样解释。

2010年板块轮动行情已被各大机构分析多次,除了这些,刘开军还补充道:“在这种基调下,持仓投资者们要注意基本面业绩比较好的,但由于政策原因没怎么上涨的股票。”货币政策调控后的过度反应给了股票一个固有的增长空间,而公司业绩良好、股价却被压抑着的个股更是有增长潜力。

除此之外,区域受扶植行业、周期性行业的振幅都会大于大盘,也需要给予关注。“另外,创业板本身就是风险投资,大部分人预期过高,不要轻易介入。当然也必然存在增长潜力良好的公司,可能会处在首批上市的几个公司中。”同时,刘开军也表示,“下半年有可能有不错的上涨行情,值得期待。”

撤离方观点:清仓是主调

“2635点附近应该是缺口回补结束的点位——这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兴业证券分析师陈少东则坚定站在撤离方一边,且多数私募对最近行情研判,不再像2009年底那样乐观,而显得愈发谨慎。

对此,中邮基金研究总监魏训平提出,年前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不足,但毕竟1月份的信贷数据还比较高,估计年后央行可能全再次严控流动性,消解不断累积的通胀压力。市场有呈V型走势的可能性,如果继续调整,最低可能到2500点附近,然后反弹回升。

如今的市场形势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容易解读,那么只选择申购新股套利的股民是否能够放心操作?但最近上市新股都出现了被破发的例子,逢新必打的行为已经出现了一些缓解的迹象。“新股被破发可能性现在也有了。这同时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证监会的一、二级市场的套利问题。”陈少东解释说,“这也和市盈率是否支持上涨有关。”

本轮IPO自去年6月重启以来,A股发行价格越发越高,主板新股发行市盈率达到了60倍,中小顺达到了80倍,创业板达到了126位。许多专家都公开表示这样的高市盈率难以支持股价。方正证券分析师杨庆华也提醒股民,即使是破发的次新股,目前也并不安全,散户以空仓或轻仓观望为宜。这也成为了撤离派空仓守候的理由。

把握节奏是关键

2月份春节前几个交易日股指也有零星上涨,A股一度大举突破3000点,但北京首证认为,节前观望气氛依旧浓重,反弹难以沿续,这样的上涨次上涨只能视为短线超跌反弹性质。

“对大部分投资者,特别是谨慎投资者来说,还是应该空仓等候。2010年不是一个牛市,能否盈利主要要看把握节奏。”陈少东解释,跌幅够大才足够支持上涨。今年的行情也一样,现在看来,指数还没有下降到足够建仓的时候。

同时,分析师亦对如何炒作亦作出说明,“股指期货推出后,权重股的走势可能会变好。”但还是依托于整体大盘的走势,如果经济持续恶化,还会有更大的缺口。“从现在的点位到2600中间,这个缺口肯定要填补。”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分析 篇7

《曹刿论战》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文, 在多年的教材编选中均被选中。这篇文章选自编年体散文《左传》, 具体发生在鲁庄公十年, 从全文看, 结构非常严谨, 语言更是简洁凝练。整篇课文仅用了222个字就将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的过程描述得清清楚楚, 并且塑造了两位呼之欲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 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1.曹刿其人。《左传·庄公十年》注:刿音桂。《史记·刺客列传》:“曹沫者, 鲁人也。”沫、刿音近。关于曹沫事, 古代传说不一, 详十三年“盟于柯”传注。再查《左传·庄公十三年》“盟于柯”的注解:庄十年败齐师于长勺;齐宋联军, 又败宋师于乘丘, 此时方与齐言和。柯之盟及曹刿事, 《公羊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齐世家》所述, 与《左传》不同。《齐世家》云:“ (桓公) 五年, 伐鲁, 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 桓公许, 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 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 曰:‘返鲁之侵地!’桓公许之。於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於鲁。”《左传》此年既无齐伐鲁之事, 又长勺之役, 鲁胜齐败, 更无曹刿之三败。然《史记》所述颇流行於战国。《战国策》屡言曹沫劫桓公, 《齐策六》载鲁仲连《遗燕将军书》且举此事以劝燕将;《荀子·王制篇》又云“桓公劫于鲁庄”, 复与《管子·大匡篇》及《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述相合。然而诸书所言, 无不有破绽可寻。遂为齐所灭, 则《史记》所言“献遂邑以平”者误也。春秋无关内侯之称, 则《管子》及《吕氏春秋》所言“鲁请比关内侯”者误也。汶阳之田至成十年鞌之战齐始归鲁, 不但载之《春秋经》与《左传》, 《史记》亦载之于年表与世家, 则《公羊传》诸书所言“请汶阳之田”者误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曰:“是时东迁未百年, 人材虽陋, 未至便为刺客。”庐文弨《钟山札记》谓曹沫劫桓公事出于战国之人所撰造, 但以耳目所见, 施之上世, 而不知其有不合, 诚哉是言也。司马迁不取《左传》“曹刿论战”, 而取其劫齐桓, 已载之年表与《齐世家》、《鲁世家》, 复为之做《刺客列传》, 蓋亦好奇之过。汉武梁祠画像因有曹沫劫桓公图像。

上面这段注解来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庄公十三年, 至少可说明曹刿的身份是鲁国人, 本名曹沫, 《史记》等书记载他劫持齐桓公并逼迫其退还鲁的被侵之地, 所以有关曹刿的事件在《史记·刺客列传》中, 但后来许多史学家否定这一观点, 认为这是司马迁在猎奇, 并考证其他史书后认为曹刿劫持齐桓公是子虚乌有之事, 是后人附会之说, 不足信。到此, 我们可给曹刿身份初步下一结论, 曹刿或许就是鲁国一位有深谋远见、胆略超群的爱国之士, 但曹刿或许并未在鲁国担任职务, 或许是一位布衣之士。

2.曹刿其事。或许可用一句话概括:成功毛遂自荐, 并协助鲁庄公大胜齐国, 在史书上又增加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曹刿是如何成功自荐, 并让鲁庄公如此信服自己, 在战场上对自己的战情分析甚至言听计从呢?

(1) 勇于自荐。当听说齐鲁之间将要有大战开始, 曹刿并未在乎自己是一介布衣, 打算拜见鲁庄公。此时同乡人劝曹刿“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此处的“肉食者”指大夫以上之人, 每日必食肉也。也就是说同乡人认为, 军国大事是士大夫阶层关心的事, 作为平民百姓, 自可不必多言国之大事, 更不应该参与其间。曹刿的回答“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不但超过了普通平民的眼界, 并且将士大夫阶层定位为“鄙”, 即“固陋不通”, 还认为士大夫是目光短浅、不能远谋之人。这样曹刿把自己定位为与社稷存亡密切相关的人, 而在他自己中士大夫阶层是做不到深谋远虑、关乎国家存亡之事的, 即使是平民布衣之人, 也有理由为之出力献策。于是尽管有同乡人劝阻, 曹刿还是毅然关心国事, 关心这场战争, 进见鲁庄公。

(2) 以民在先。曹刿成功见到鲁庄公后, 首先问他与齐国作战的条件是什么。庄公分三层回答, 第一层“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也就是说暖衣饱食, 不敢独自享受, 一定分给别人。而这在曹刿眼里却被认为是小恩小惠, 并不能惠及所有百姓, 所以不具有巩固民心的作用。第二层“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也就是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 祝史的祷告一定反应实情。这一点在曹刿看来却是一念之诚, 神灵不会降福的。第三层“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此处的“狱”指“案件”, “情”指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庄公最后说出自己所能做到的是对案件审理虽不能一一洞察, 但也能做到按情理处理。也就是到了此时, 曹刿才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 则请从。”就是说曹刿认为庄公所言能够做到依据案件实际情况审理, 才是真正为百姓尽力的一种方式, 才真正做到了以民为先, 凭着这一点, 可以与齐国作战。此处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重视人民的力量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 适时出击。战争开始, 曹刿等齐国三鼓后才同意出击, 这体现了集中士气, 让对方士气逐渐衰竭, 己方却是在被激发、被鼓舞, 士气旺盛之时, 一举摧毁对方已经衰竭的斗志, 这样才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同时又防止敌方有诈, 惧怕对方会有埋伏, 不敢乘胜追击, 曹刿下车, “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等到确认齐军真正是溃逃, 才让鲁国军队追逐。此处显示出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 善于捕捉战机, 适时出击。在战争中和战争后, 曹刿的谋略和思想体现了他在军事方面敢于以少数兵力迎战大部队———胆大, 追击齐国逃兵的谨慎举动体现了———心细。这两点恰恰是作为军事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总之, 《曹刿论战》为我们塑造的曹刿形象虽为布衣, 但充满爱国热情;有政治远见, 愿意为当政者出谋划策, 又谦虚谨慎;有卓越军事才能, 同时又谋略过人。

二、鲁庄公其人

再谈谈鲁庄公其人, 庄公一直因为长勺之战中曹刿形象的高大被定位为“肉食者鄙”的行列, 被认为是既缺乏军事才能又缺少政治远见, 只会唯唯诺诺, 听从曹刿进谏安排的懦弱无能的君主形象, 庄公真是这样一个人吗?如果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换个角度看问题, 庄公身上竟然有许多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闪光点。

1.广开言路, 礼贤下士。在齐强鲁弱、大敌压境的境况之下, 鲁国已经是势如垒卵。全国上下紧急备战, 很难想象此种以卵击石之举会给鲁国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此时布衣之人曹刿请见, 庄公欣然接见, 并悉心听其谏言。首先, 曹刿直接问庄公“何以战”, 也就是与齐国作战的条件, 此处文本并未提及二人寒暄及礼节之事, 可以推测曹刿很可能是单刀直入, 并且无所顾忌。一方面说明曹刿性格直爽, 忠言直谏, 另一方面说明庄公不是闭目塞听之人。见到这种为国家社稷存亡愿意献纳谏言之人, 庄公明显礼遇有加, 一方面如实答复曹刿疑问, 并分三层“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 逐层深入。另一方面, 文中未见庄公有恼怒描写, 说明对于“不速之客”曹刿的到来, 庄公能积极接待, 并且不急不躁, 将曹刿的进谏完整听完。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鲁庄公并非“固陋不通”之人, 而是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一代明君贤君。

2.从善如流, 虚心纳谏。在《曹刿论战》的文本中, 军队赶赴战场之时, 庄公亲自前往, 并与曹刿同车前行。这显示了庄公礼贤下士的作风。最初, 庄公急躁冒进, 想要先出击, 被曹刿阻止了。等到齐国三次击鼓过后, 曹刿才同意鲁军出击。并讲了“彼竭我盈”、“敌疲我打”、“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的大道理。曹刿的军事见解统统被鲁庄公采纳, 可以说鲁庄公对曹刿是“言听计从”。此处曹刿的军事天才不用多恭维, 而庄公的积极纳谏、虚心求教更是值得赞赏。他以一个君王的博大心胸, 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 善待一介草民曹刿, 对之礼遇有加不说, 单就战略战术的选择, 能够全盘接受曹刿的军事预测和军事安排, 说明庄公并非对军事一窍不通, 他是懂得战略战术的, 并且对有人提出高于自己的决战策略, 悟性极高, 一听就明白, 并且立即付诸行动。此处显示鲁庄公以国家利益为重, 善于纳谏, 积极纳谏的一代贤君的一面。

3.布施恩德, 取信于民。从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庄公对老百姓布施恩惠的许多做法。如对于穿衣吃饭这类与每个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之事, 庄公自称从来不敢专利, 总是与老百姓共同分享。我们也可以推测国君能够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 可见国君是体恤民情之人, 而且能够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有就是鲁庄公对于祭祀用品必定按规定使用, 从不敢擅自增加, 并且让祝史祷告时一定反应实情。这一点与那些独擅专能、飞扬跋扈、专横暴戾的商纣王、周厉王等人形成鲜明对比, 庄公能够遵守祖先礼制, 祭祀按礼制规定进行, 更是说明庄公尊礼守礼, 不但用礼来要求自己, 更是在祭祀方面严守礼节, 这是以身作则, 也或许正是鲁庄公的表率作用, 鲁国民众才会如此拥护他, 作战时才真正做到“同仇敌忾”, 最后才有以少胜多的结果。庄公对于国内的狱讼案件明确表态, 自己虽然不能亲自洞察, 但可以做到必定按照情理处理。从这一点分析看, 可看到鲁庄公本人是在尽心尽力做一代明君贤君, 或许由于政治经验不多, 或许由于缺乏雄才大略的霸气, 但作为鲁庄公本人来说, 已经是在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 并且所作所为都是以德服人, 都是为了取信于民。这就难怪长勺之战中鲁国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 打了一个漂亮的以少胜多的大胜仗。

浅谈《曹刿论战》的对话艺术 篇8

第一次:战前曹刿与乡人的对话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通过“其乡人”和“鄙”等词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普通百姓, 没有什么官职。对话中的“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又告诉我们曹刿虽是百姓, 但他关心自己的国家, 是一个爱国的人。这两句话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给鲁庄公定位“鄙”, 二使曹刿的言行和乡人之语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下文写他为国参战作了铺垫。

第二次: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刿)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这段话主要表现曹刿军事思想的一个方面, 即取信于民。但这个思想不是作者也不是曹刿亲口说出的, 而是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表现出来的。这样文章就可以省略了一切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情节, 集中笔墨直截了当地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好处是:

1.表现鲁庄公的无知, 他不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他回答了“三个”条件便是证明, 同时其中有两条是不正确的) 。

2.通过曹刿的判断、取舍揭示其取信于民的军事思想。

3.采用对话的方式, 可以舍去其他无关要紧的交代, 集中体现曹刿的军事思想, 使文章更加紧凑, 中心更加突出。

4.用鲁庄公的浅薄反衬曹刿的深谋远虑, 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性格特征更加突出。

第三次:战争中曹刿的语言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这一部分具体写战争的经过, 但不是平铺直叙地详细描绘, 例如参战双方的人员、战斗的激烈、人员的伤亡等都避而不谈, 而是将全部的焦点集中到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的言行上, 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其各自的思想和性格, 特别是表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同时通过鲁庄公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与曹刿的“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的动作对比, 展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第四次:战争结束后的对话

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根据曹刿回答的内容看, 鲁庄公询问的应是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何在齐人三鼓之后进军, 二是为何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追击。依据文章的前后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对曹刿在战争中行为的一个具体的解释, 也是对曹刿军事思想的具体概括。同时作者再次运用对话, 将两个人物形象展现于读者面前, 既突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又通过对比表现鲁庄公军事上的无知。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社会背景 篇9

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既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陶希圣、周佛海等在白区发动的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文化围剿。同时又是一场中国共产党捍卫马克思主义地位的政治斗争。这场论战的发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或者说中国的“国情”) 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但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 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社会性质的认识都是模糊不确定的, 而最初指明中国社会的这一性质的, 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1912年7月, 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指出, 当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 农业的, 半封建国家”。[2]1916年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有名的著作中, 又把中国列入半殖民地国家 (或者叫做半独立国) 。“列宁认为这样的国家是一种典型的中间形式, 过渡的国家, 帝国主义的争夺, 使这些国家正在变成殖民地”。[3]列宁在这两篇文章中分别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国情, 还没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作为中国社会性质的一个确定的词汇。因而具体考察和界定中国社会性质这样的历史重任就必然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这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 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4]当时中共中央大多是根据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 分别地阐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种种情况, 而没有把“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 但发展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范围的论战, 还是在大革命失败后。

一、大革命的失败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社会性质。

大革命失败后, 革命运动转入低潮。人们开始反思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的, 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即革命的对象问题, 而革命的对象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由此展开。历史学家何干之在1937年曾对这次论争的历史背景作过切实的分析:“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估计, 是1927年大革命以后的事情。从那次革命以后, 国内的社会政治各方面的情势都起了剧烈的蜕变, 同时思想界也发生了尖锐的分化。为清检过去革命运动的经历, 确定解决中国问题的政策路线, 关心中国前途的人, 不得不重新细密地考虑提到大家面前的各种重大问题, 如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是什么?革命的动力和逆动力是什么?各社会阶层在革命过程中的矛盾与关系怎样?怎样配置中国各种社会力量执行民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任务?……要在实践上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社会党的性质。……1928年以后, 轰动一时, 在中国思想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性质问题的论战, 是在这客观的要求下揭了幕的。”[5]

二、共产国际内部对中国问题的分歧, 推动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早在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内部就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以斯大林、布哈林为首的“多数派”认为, 中国是“受国际帝国主义牵制的半殖民地”[6], 军阀、官僚的封建残余是中国国内的压迫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残余的斗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结合。”[7]而以托洛斯基、狄拉克为首的“少数派”则认为,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已经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而在1928年后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 封建势力成为微乎其微的残余, 中国的资本主义将得到和平发展, 所以当前中国并不存在革命局势, 无产阶级只能等待条件成熟, 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三、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分化, 直接导致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发生。

苏联党内与共产国际内部对中国问题产生的分歧使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分化。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明确了“中国社会在帝国主义的入侵下社会性质的变化, 但是, 大会坚持中国仍然处于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性质是具有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双重性质, 而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而不是其他”。[8]但是, 决议并没有统一全党的认识, 陈独秀等人拥护托洛斯基的观点, 在中国形成了托陈取消派, 反对六大决议对中国问题的估计。使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在中共党内爆发。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重大结论被更多的国人所接受, 使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这次论战, 使我们明确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在此理论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开创了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新纪元。

摘要: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既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陶希圣、周佛海等在白区发动的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文化围剿。同时又是一场中国共产党捍卫马克思主义地位的政治斗争。这场论战的发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本文将主要对论战的缘起进行阐释。

关键词:社会性质论战,背景

参考文献

[1]、[4]、毛泽东选集 (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33.610.

[2]、列宁全集 (21)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429.

[3]、周子东, 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M].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7:3.

[5]、吴雁南, 等.中国近代思潮 (1840—1949) (3)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410.

[6]、[7]、斯大林全集 (9)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217.257.

雷曼兄弟破产案与公允价值论战 篇10

一、公允价值对雷曼兄弟财务报表的影响 (1)

(一) 雷曼兄弟破产案回顾

雷曼兄弟公司 (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创立于1850年, 是一家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 公司通过全球48个城市的办事处组成的网络参与全球资本市场, 由纽约的世界总部和伦敦、东京及香港的地区总部统筹管理全球业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创造新颖产品、探索最新融资方式、提供最佳优质服务的良好声誉 (2) 。

雷曼兄弟在1999年以其账上资产作抵押大量借贷, 再将借来的资金贷给私募股权基金, 或者购买房贷资产, 再打包发行给投资者, 将杠杆机制用到了极限。2004年, 雷曼收购了BNC房贷公司, 以便能有持续不断的次级房贷得以被雷曼打包成债券出卖。雷曼还收购了Aurora贷款公司, 该贷款公司发放Alt-A房屋贷款。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让雷曼手中有大量卖不出去的次贷资产。经济危机爆发前, 雷曼成为华尔街打包发行房贷债券最多的银行, 自己也积累了850亿美元的房贷资产。危机发生后, 公司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在2008年第一个财务季度中, 卖掉了大约五分之一的杠杆贷款, 同时又用公司的资产作抵押, 大量借贷现金为客户交易其他固定收益产品。房屋价格的急剧下跌, 使得这一努力不但没有改善雷曼的状况, 反而让雷曼背上了更沉重的包袱。第二个财务季度变卖了1470亿美元的资产, 使得公司承受大量的账面损失。此时, 雷曼还没有放弃商业楼贷款业务, 将房贷资产的一半投在商业房贷和商业楼, 而这些资产在2008年均被大量减计。此外, 雷曼还连续多次进行大规模裁员来压缩开支。自2007年6月以来, 雷曼公司已经实施了四波裁员计划, 共解雇超过6000名员工。即便在这些业务和举措的支撑下, 仍然回天乏术。公司只有将希望寄托在来自第三方力量的他救上。从2008年6月30日开始, 先后传出巴克莱银行、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韩国产业银行、美国银行等将收购雷曼兄弟。然而, 这些有意向的收购方, 最终都选择了放弃。2008年9月14日晚间, 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宣布计划破产清算。

雷曼兄弟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 公司第三季度净损失达到39亿美元, 创下该公司成立158年以来的最大季度亏损, 合稀释后每股净收益为-5.92美元;总资产减计达到78亿美元, 其中住房抵押贷款相关头寸减计53亿美元, 商业房产抵押贷款相关头寸减计17亿美元, 分别占总减计额的68%和22%, 合计达到了90%, 由此可见, 在此次危机中雷曼兄弟受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影响最大的便是抵押贷款相关资产。另外, 在第三季度因公允价值变动而计入当期损益的净值为70亿美元, 而公司该季度的运营收入却是35亿美元, 是运营收入的整整两倍。可以说, 雷曼兄弟陷入破产与公允价值会计下的巨额资产价值损失存在着一定联系。

(二) 公允价值对雷曼兄弟利润表的影响 (3)

雷曼兄弟的主要业务是资本市场业务 (capital markets) 、投资银行业务 (investment banking) 和投资管理业务 (investment management) 。其中, 资本市场是核心业务分部, 又分为固定收益和权益两大部门, 分别从事固定收益相关和权益相关的证券买卖、资产证券化、研究咨询支持等业务。固定收益部门是各类利率产品、信贷产品、抵押贷款相关产品、贷款产品、市政和公共部门债券、外汇产品、大宗商品以及以这些为标的的衍生品的做市商, 权益类则主要经营权益和与权益相关的产品及其衍生品。从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 雷曼兄弟的资本市场资产总额 (capital markets) 与管理资产总额 (total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之比平均达68% (见图1) , 可见资本市场业务在雷曼兄弟所有业务中居于主导地位。

以200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为例, 在雷曼所管理的资产总额中, 有近70%的资产隶属于与固定收益相关 (Fixed Income) 和股票相关 (Equitiy) 的资本市场 (Capital Markets) , 总额高达1910亿美元, 而其余30%分散于货币市场 (Money Markets) 和另类投资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 如图2所示。

与之相对应, 雷曼兄弟的主要收入也来源于资本市场业务。根据雷曼兄弟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披露的总净收入与资本市场业务净收入 (见图3) , 可以发现, 在2007年第二季度以前, 资本市场业务对其总净收入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5%以上, 2007年第三季度两者同时出现拐点, 直至2008年第二季度出现负值, 分别为7亿和24亿美元的亏损, 第三季度上升到29亿和41亿美元, 其资本市场分部净收入对其总净收入的负贡献率分别达到355%和143%, 而这与公司因公允价值变动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时间正好吻合, 如图3所示。

进一步分析资本市场业务的两个部分, 根据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的资本市场业务净收入与固定收益部门及权益部门的净收入的数据分析, 如图4, 可以发现, 资本市场业务净收入的变化取决于固定收益类相关产品和业务的变化, 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 与上年同期业绩相比, 固定收益类业务收入出现下降态势, 从第三季度开始大幅下降, 随后下降速度越来越快, 到2008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达到了256%和535%。相对而言股票业务在前期表现是不错的, 在2008年第2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

下文将详细分析固定收益类产品和业务。

首先, 该类业务涵盖范围广泛, 基本是一条次贷类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交易的完整链条。雷曼以做市商身份进行政府和市政债券、利率产品、信贷产品、抵押债券、抵押贷款产品、货币和大宗商品的交易, 同时也在该部门进行抵押产品和衍生工具的设计与生产。在危机中资产价值严重缩水的住宅抵押相关头寸和商业房地产相关头寸就属此类业务。在次贷危机没有大面积爆发前, 这些业务是让雷曼引以为傲的资本;危机爆发后, 就变成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毒药, 最终因这部分业务导致了雷曼的破产。

其次, 固定收益类相关产品和业务的净收入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的大幅下降与公司在此季度开始的对资产计提的巨额减值损失密切相关, 见表1。

由表1可见, 2008年前三季度固定收益部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 对总净收入的负贡献率分别是133%、228%和394%, 公司出现亏损。

综合上述, 公司固定收益类净收入同向并显著影响资本市场业务收入, 资本市场业务收入进而极大地影响到公司总净收入, 最终导致了整个公司层面上的净损失, 如图5所示。

从利润表的角度,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每股净收益 (EPS) 的影响。公司前三季度的报表显示, 按市值计价调整净额分别为18亿, 37亿和56亿美元, 它是住房抵押贷款相关头寸 (residential mortgage-related positions) 、其他资产抵押贷款相关头寸 (other asset-backed-related positions) 、商业房产抵押贷款相关头寸以及房地产相关投资 (commercial mortgage and real estate-related positions) 和收购融资设施 (acquisition finance facilities) 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损失减去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务利得后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影响当期净利润的数据, 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计算后得出对每股净收益的影响分别为3.14, 6.62, 8.10美元。图6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前后每股净收益的对比图。

需要说明的是, 此处只是选取了最易受公允价值影响的一类产品或业务进行分析, 事实上各类业务各个分部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正是由于固定收益类产品次级债或CDO、CDS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迅速下降, 使得公司不得不对这些金融头寸不断进行资产减计, 这就导致公司报告巨额亏损, 其结果是这些公司的评级被下调, 又引发其他相关资产更进一步的贬值, 同时这种巨额的资产减记又严重腐蚀了公司的资本金, 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 为挽救局势, 公司不得不进行去杠杆化 (de-leveraging) 进而促使其加大资产抛售力度, 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部分金融企业或者资不抵债, 或者现金流困难无法对其评级下降的债券提供抵押和担保, 而不得已以破产告终。

(三) 公允价值对雷曼兄弟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从资产角度看, 在2008年的前三季度, 在扣除商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以及其他低风险资产之后的资产中, 分别有18.7%、18.5%、14.7%属于抵押贷款担保证券 (MBS) 和其他资产担保证券 (ABS) 。就这两种高风险资产而言, 以2008年第一季度为例, 股东权益为250亿美元, 而MBS与ABS的资产价值为740亿美元, 这意味着即使不考虑其他任何风险资产, 只要MBS与ABS减少30%, 公司的资本金就可以完全被吞噬掉。图7是2008年前三季度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与MBS及ABS资产总额的柱状对比图。

MBS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 (RMBS) 和商业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证券 (CMBS) 。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是次贷危机中受公允价值影响最大的资产, 其资产价值平均下降了26%。这些资产价值的减少, 源于公司对资产的处置和因公允价值计量而造成的资产减值。在2008年第2、3季度住房抵押贷款相关资产较前一季度分别减少了69亿和77亿美元, 其中因公允价值计量分别减少了20亿和49亿美元, 图8分别是2008年第2、3季度RMBS的价值分别因资产处置和资产减值而减少的数据对比图。

图8数据显示, 在2008年第2、3季度公允价值的变动占住房抵押贷款 (RMBS) 相关资产总减少额的29%和64%。但公允价值的影响却存在杠杆效应。简单地说, 因公允价值计量造成的巨额资产减值损失最终导致了公司恐慌性的资产处置行为。次贷危机的发生, 造成了与次级贷款相关产品的价值毁损, 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又给市场传递了财务状况恶化、经营业绩下滑的信号, 导致股市不断下挫, 其他资产也相应缩水, 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公司为了挽救局势, 不得不抛售资产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如雷曼兄弟在第三季度所作出的决定, 意图卖掉4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投资组合, 并欲将250亿到300亿美元的商业抵押贷款投资组合剥离成立独立的不动产全球投资公司, 一方面将其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以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进一步的腐蚀, 另一方面也使现有的资产负债表能甩掉这些所谓的报表毒药而不至于那么难看。但这种打算并未挽回大众的信心, 且更因为这样恐慌性的抛售, 使得情况更加恶化。可以看出, 从公司所做的决策来看, 似乎已经将公允价值计量视为其死亡加速器。

二、雷曼兄弟破产与公允价值论战

(一) 公允价值论战背景分析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 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 最终导致20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 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 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由于这一事件的严重影响, 美国金融界就此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公允价值计量”正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正式引入的, 这一计量属性被2007年11月15日生效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发布的第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SFAS157) 所正式确认。

由于美国会计准则SFAS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SFAS115《对某些债务和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和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等逐步规定对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随之都普遍采用类似会计处理方法。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优势在于, 能够及时反映因市场风险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5) , 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减少金融不稳定性事件的发生及其严重性 (6) 。

然而, 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进行计量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当经济基本面发展良好, 金融企业业务开展顺利时, 按照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使公司财务业绩看上去令人满意;而当经济危机出现时, 按照现有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就显得过于保守, 公司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和大量资产减值之间的恶性循环。所以, 当雷曼兄弟破产后, 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SEC, 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 从而引发了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对财务信息质量影响的大论战。

SEC在2008年9月30日针对非流动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解释说明意见。该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原则, 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 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 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 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 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具体来说, 指导意见有三层含义 (7) :一是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 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二是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 (8) 时, 需要运用合理的判断;三是指出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 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不能反映市场交易价格, 因此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 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 应降低对其的依赖程度。

2008年10月3日生效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的第132和133条赋予了SEC暂停使用SFAS157的权利, 并要求SEC在《法案》生效后的90天内 (即2009年1月2日前) 在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财政部长合作的情况下, 对SFAS157进行一项研究并将此报告提交给国会。在同一天, FASB就《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开征集意见, 并在10月10日正式发布该准则修订稿FSP FAS157-3。该文件中仍坚持公允价值定义, 认为即使市场活动较少, 也不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 但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相关市场可观察参数无法获得时, 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 (9) 。

在SFAS157中, 对在何种情况下如何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产品进行计量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即公允价值必须是界定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特定的计量方法的计量属性。具体来说, 在SFAS157中隐含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如果只有第二级的信息可以获得, 并且公司可以证明这些信息反映了不得不在非流动的市场中进行的非正常的、强迫性的交易 (10) , 那么公司可以利用第三级的估值模型, 即加入更多的公司自己关于市场的判断来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而这样做可以大幅降低公司资产的减记 (11) 。然而, 在原有的SFAS157的规范下, 公司要这样做必须提供非常有力的证据作为支持。所以从危机爆发到FSP FAS157-3发布, 金融机构仍然要按照市价记值来对金融产品进行计量。从目前的最新情况来看, 监管部门和准则制定部门是放宽了对SFAS157的应用, 也就是赋予了财务报告编制人员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去自行判断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实际上也就是扩大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范畴。这样做在没有完全放弃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的同时, 也满足了银行家和一些政治家的部分要求。

(二) 公允价值论战的典型观点

从《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颁布开始, 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争论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SEC在其网站的显眼位置开设专栏, 向公众反映其对SFAS157研究的进展, 并在其网站上 (12) 和通过圆桌会议 (13) 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对该研究的意见。在这场决定公允价值会计何去何从的论战中典型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14) :

一是反对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要求对其做出较大幅度的修改 (15) 。持有这种态度的主要有保险业、传统的银行业、商业抵押证券业 (16) 、制造型企业。他们坚持认为, 在当前混乱的市场情况下, SEC和FASB应进一步放宽对公允价值内部模型和假设的不可观察参数的使用。虽然修订后的SFAS157允许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灵活地偏离市场价格, 但仍然远远不够, 必须进一步放宽限制;对于这样可能导致的信息透明度下降, 公司可以提供有关“市场价值”更多的财务报表披露。相当一部分持有这一观点的公司明确催促SEC与FASB迅速做出行动, 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发布新的调整后的指南, 扩大第三级估值模型的应用, 以使得其有机会将新的修改应用到2008年的年报中去。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虽然SFAS157解决了在一个有序市场中交易有关的问题, 但当市场混乱时, 该准则就无能为力。在非流动的市场条件下, 金融机构对资产的减记引发了市场和投资者的过度反应以及可能的系统风险。这些金融机构报告出来的未实现损失会逼迫其抛售资产来融资, 从而粉饰财务报表, 或者去符合内部或有关投资政策的规定。

(2) 在市场繁荣的情况下, 执行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会间接导致资产股价过高或过低——“泡沫价格” (17) 。泡沫价格是相对于资产和负债的基本价值而言的。过高的泡沫价格一般由市场的过分乐观或者流动性过剩引发;过低的泡沫价格一般是由市场的过度悲观或者流动性不足引发的。泡沫价格产生的直接原因不仅仅可能是投资者在不完善市场条件下做出的非理性决策, 也可以是投资者在活跃有效市场条件下所做出的理性的短视决策, 而这些原因在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下更容易形成。

(3) 无论对于大型还是小型的金融机构而言, 其所需要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数量都比较大, 现有的指南在实际应用中过于复杂, 其原因主要是在现有的混合计量模式下存在过多的模型, 而这些模型又在不同条件下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资产与负债。在对减值进行会计处理时, 导致了提供给投资者信息的不一致。

(4) 少数机构和个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的一些缺点提出质疑, 如可靠性低和容易操纵投资风险和利润等。他们表示可以考虑回归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因为采用历史成本会计, 只要公司有意愿持有资产或者负债到期, 他们就会收到或支付财务报告上所披露的现金流, 那些因为风险调整折现率变动所带来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 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

二是支持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或只要求对其做小幅度修改。持有这种态度的团体主要有金融分析行业 (18) 、审计行业 (19)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养老金公司和普通消费者。他们认为SEC和FASB应当坚持当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准则规定, 不做或者只做小幅度的修订。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公允价值只是一个计量层面的问题, 在经济危机中所起的负面作用有限。会计只对发生的情况进行记录, 公允价值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只是跟随市场, 并非领导市场。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存在一些不足, 但历史成本计量并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历史成本计价只对交易或事项进行初次计量, 一旦登记入账, 无论环境是否变化都不再改动, 这虽然很好地遵循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但可能埋没企业的真正价值, 对很多企业并不公平。

(2) SEC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对资本市场将是有害的, 因为这不仅与投资者的观点不一致, 而且会损害准则制定程序的可信性和独立性。他们认为, 在已经临近披露2008年的年报的敏感时期, 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会进一步打击本已经脆弱的投资者信心。目前的流动性、信用和信心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会计所引发的。和其他可能的会计处理方法相比, 公允价值加上严格的披露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和具有可比性的信息, 这一点对于投资者进行长期决策非常重要。

(3) 即使存在泡沫价格, 和其他计量属性相比, 公允价值也更加精确、及时, 而且在不同时期和主体之间更具有可比性。一个方面是因为公允价值可以反映和提供有关未来现金流和风险调整折现率的当前信息。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报告主体在每个报告期间都要根据最新情况重新调整或估计公允价值, 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朝着真实公允的财务报告目标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虽然这种修正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弥补公允价值的不足很难计量, 但和历史成本等其他计量属性相比, 公允价值至少提供了这样一种修正的机会或制度安排。

(4) 虽然SFAS157对采用第三级计量方法做出了较严格的规定, 但公司若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 仍可以避免在非流动的市场条件下用“火灾损失物”的极低价值来对资产进行计量。

(5) 虽然公允价值会带来未来现金流分布的扭曲, 但从平均而言, 公允价值还是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同时也将所有可能的未来现金流的概率和重要性包括在了计量之中。再加上公允价值会计要求报告主体不断的对数值进行及时地修正,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

2008年12月30日, SEC提前向国会提交了题为《依照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第133条作出的报告和建议:对市值会计的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 SEC研究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指出公允价值总体上是用来计量不太多的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 与之相比, 按市值计价会计 (公允价值的变动在损益中确认) 在金融工具上的应用上则明显少得多。这些金融工具一般由交易性证券和衍生品构成。但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收益表有显著影响。根据SEC对所选取的50家金融机构的样本统计, 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末, 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总资产中有45%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 (20) 。只有20%的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会影响损益, 而总负债中也只有15%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对2008年银行倒闭的影响, 报告认为, 公允价值会计并非导致2008年大批银行倒闭的潜在首要原因。对于被研究的大部分倒闭银行, 公允价值会计仅仅是在有限环境下运用, 且所确认的公允价值损失对银行的资本也并不具有重大影响。对于确认了大量公允价值损失的倒闭了的银行, 也没有迹象表明这些损失的披露构成了其倒闭的原因。相反, 一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情况、对资产质量的担忧、贷款活动、风险管理活动以及这些金融机构无法获得更多的贷款才是危机的主要原因。

最后, SEC在报告中坚持反对暂停使用SFAS157, 理由是这样做并不会让公允价值会计消失, 反而会使得公允价值会计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而变得混乱。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方案, 应该说各有利弊。相对于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的突出的有用性, 重新回到历史成本会计很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在现在投资者非常重视信息的环境下, 废止信息有用性很强的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会导致市场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 SEC也承认不断根据需要对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十分必要。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构成了涉及公允价值和资产减值的准则应用的挑战。对此, SEC和FASB一方面在向有关各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准则的应用指南, 另一方面也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改进提出了八点建议:应当对SFAS 157进行改进, 而不是暂停使用;现行公允价值和按市值计价的要求不应该被暂停使用;应当采取措施来改进现行的公允价值要求的应用;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应当重新调整;发布进一步的指南来帮助财务信息提供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应当继续制定会计准则来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规范现行会计准则的应用;应有关各方的要求 (21) , 简化有关金融资产投资的会计处理。

SEC的这份报告符合论战多数参与方的预期, 也反映了SEC对公允价值会计近年来一贯的支持态度。在报告发布后, 即使是原来持强烈反对态度的机构和个人, 也没有立即明确表态反对。可以说, 该报告为2008年下半年对公允价值会计旷世非难, 划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三、公允价值会计论战对我国的启示

(一) 短期内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不大

FASB首次以准则公告形式 (A级GAAP)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系统的论述 (22) , 加大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之时碰上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时点上, 与我国在上市公司中引进公允价值的新会计准则比较接近。总体看,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范围不如美国广泛和深入。根据新东风价值投资平台统计, 我国A股市场 (除金融股外) 的上市公司2007年公允价值变动为27亿元, 2008年上半年公允价值变动为亏损57亿元。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占其利润的构成非常有限, 短期内公允价值暂时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不大。具体而言, 2008年上半年,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对于可比公司利润增长的负贡献约为6.26%, 2007年对利润增长贡献了约为10.76% (23) 。

(二) 从长期看公允价值变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将会有较大的影响

金融创新是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体系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在我国已经产生了数量众多, 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 如国债期货、人民币外汇期货、股指期货、认股权证、可转移债券和资产抵押债券等。在这次源自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 我国的金融类公司的损失也让人关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3家保险公司2008年上半年账面浮亏达410亿元之多, 在耗尽了2007年1069亿元的浮盈之后, 3家公司在股市中损失共计1500亿元 (24) 。2008年三季度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亏损超过500万元且净利润下降的上市公司达38家。而根据统计, 2008年我国80%的券商公允价值变动为负, 合计亏损142亿元, 同比下降达200% (25) 。

(三) 公允价值影响的应对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篇11

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

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

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

生D接过话头:“你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他为何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谋啊!”

生E慷慨陈词:“不错,庄公确实把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但凭这一点不能说他无远谋,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何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这正说明他有远谋。你只看到前面两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是断章取义啊?”

辩论还在继续……

最后我为这场辩论作结:我们看人、看问题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在庄公有无远谋这一问题上,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

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入选教材多年,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却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时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毋庸置疑地灌输给我的学生,而很多时候,学生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

但今天,学生却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曹刿论战》中的礼学观考察 篇12

然而, 对本文的理解还可以往前推进一步。因为在春秋时期, 整个社会主要仍然遵循周礼, 《曹刿论战》中所记述的片段, 充满礼学行为的判断, 因此从礼学思想的角度来分析课文, 可以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的理解。反过来, 读者也能从现实画面中, 增强对周礼的认识。下面依照叙述顺序, 补充史实内容并作礼学观分析。

一、十年春, 齐师伐我。[1]P182

“十年春”是指鲁庄公十年, 即公元前684年。交战双方是齐鲁两国。交战前的背景是这样的:两年前, 齐国发生了内乱。《春秋》记载, 鲁庄公八年“冬十有一月癸未, 齐无知弒其君诸儿”[1]P173, 诸儿就是齐襄公。杀君后, 无知自立为君。过了几个月后, “九年春, 雍廪杀无知”[1]P179。由于无知被杀, 齐国出现了暂时没有君主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 齐、鲁两国订立盟约, “公及齐大夫盟于蔇, 齐无君也”[1]P179, 虽然是鲁庄公和齐大夫结盟, 但在齐无君主的情况下, 盟约自然是生效的。春秋时期, 盟约的内容, 无非是两国交好, 不动刀兵。然而, 距春天结盟不久, 也就是鲁庄公九年, “夏, 公伐齐, 纳子纠”[1]P179, 鲁国介入了齐国的王位争夺之中。相隔不久, 也就是当年八月, 因为鲁国想辅佐的齐公子争夺王位失败, 两国又动刀兵, “秋, 师及齐师战于乾时, 我师败绩。公丧戎路, 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 是以皆止”[1]P179, 乾时是齐地, 可见这次是鲁国主动攻齐, 损兵折将, 以失败而终。次年, 齐国兴师讨鲁, 教材所选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礼学提倡守信原则, 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2]P6, 《周礼》有“诅祝”一职, “作盟、诅之载辞, 以叙国之信用, 以质邦国之剂信。”[3]对于违背盟约大动干戈的行为, 礼学是持完全反对态度的。君子曰:“苟信不继, 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 乱是用长。’无信也”[1]P134, 认为盟约只是信用的载体。因此杜预在为这句作注解时说:“不书侵。伐齐, 背蔇之盟, 我有辞”[4]P146, 因为鲁庄公对齐主动用兵在先, 所以此战虽然齐主动, 但所用的词语是“伐”, 在一定程度上, 承认齐的正义性。

二、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1]P182

礼学观念认为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 都应该依据各自的身份、地位等社会关系的角色, 履行既定职责的原则。《管子》指出:“是故有道之君者执本, 相执要, 大夫执法, 以牧其群臣。群臣尽智竭力, 以役其上。四守者, 得则治, 易则乱, 故不可不明设而守固”[5], 知武子说:“君子劳心, 小人劳力, 先王之制也”[4]P528, 孔子提出“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2]P72, 曾子认为“君子思不出其位”[2]P128, 孟子进一步总结说:“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6], 这些见解都认为身份与职责应该一致。在课文的场景中, 乡人以为谋划御敌是统治者的职责范围, 曹刿则认为保卫国家也是匹夫需要参与的行动。虽然具体的职责认定范围有差异, 但每人都要忠于职守的认识, 是一致的。

三、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1]P182

在这个场景中, 面对强敌压境, 往日爱民不够的鲁庄公才真正意识到民众的力量, 提出了爱民的想法, 希望通过分发财物来换取民众支持。君主爱民是礼学的重要观念, 贯穿整个礼学实践之中, “后非众, 无与守邦”[7]P32, 认为国君如果没有民众就不能守住国家;“夫君国者, 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 君安得肥?”[7]P495认为国君与民众是共命运的。鲁庄公将爱民作为战争的基础, 符合礼学提倡的观念。曹刿的回答, 指出财物的不公平分配, 会造成民众失去对君主的信任, 是礼学要求公平的体现。

四、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1]P182-183

从鲁庄公的话中, 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重要信息:在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 鲁庄公曾经虚报数目, 严重违背礼学所要求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诚信是礼学的重要原则, 如子路问如何与君主相处时, 孔子就说:‘勿欺也, 而犯之’”[2]P128, 同样道理, 君主侍奉神明, 不诚实就是很严重的错误了。荀子曾经概括说:“天地为大矣, 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 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 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 不诚则卑。夫诚者, 君子之所守也, 而政事之本也”[8], 对诚信高度重视。

五、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 则请从。”[1]P183

这段涉及案件的审理。古代礼、法一体, 人们认为圣君当以德治人为主, 君王往往被要求“明德慎罚”, 谨慎行法。春秋时期记载的史实也表明, 执行刑罚是依照预定规则实行的, 如“周有常刑, 既伏其罪矣”[4]P155、“有死罪三, 何以堪之?不速死, 大刑将至”等等[4]P720, 对照刑律然后审查实际行为, 才能做出判断。因此这段中的“情”字在历史上有两种比较有代表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情谓实际情况”[1]P183 (另一种是“必以情断之”[7]P144, “必尽己情察审也”[4]P147。因为对“情”一词的理解有不同, 翻译也有差别, 一种是这样翻译的:“大大小小的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也有另一种翻译法:“轻重不同的案件, 虽然不能做到明察详审, 也一定合情合理地去处理。”在这里, “根据实情处理案件”, 毫无疑问体现了上文所说的实事求是原则;“合情合理处理案件”, 也是符合礼学原则的。礼学认为, 礼就是为了顺应人情而制定的, “凡礼之大体, ……顺人情, 故谓之礼”[9]P1032, “故礼义也者……所以达天道, 顺人情之大窦也。”[91]P439“忠之属也”一句, 杜预注认为“上思利民, 忠也”[4]P147, 想办法为民谋利, 是君主应尽的职责, 再次提及忠于职守的原则。

历史事件中的人和事, 总是受一定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具体的场景时, 结合当时礼学的总体思想来分析具体的人物和事件, 才会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摘要:节选的《曹刿论战》一文, 涉及春秋时期丰富的礼学观念:包括诸如齐鲁间盟约践守的要求、统治者和平民的职责领域区分、爱民富民措施的实行、实事求是原则的运用、谨慎惩罚以顺应民情的执政指向等, 结合文章涉及的人事对当时礼学的观念进行剖析, 有利于对所选文章的深入理解, 且对培养学生的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曹刿,春秋,礼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论语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 (影印嘉庆20年江西南昌府学原刻) , 1960.

[3]周礼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 (影印嘉庆20年江西南昌府学原刻) , 1960:399.

[4]左传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 (影印嘉庆20年江西南昌府学原刻) , 1960.

[5]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004:576.

[6]孟子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 (影印嘉庆20年江西南昌府学原刻) , 1960:97.

[7]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2.

[8]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012:47-48.

上一篇:裂缝技术施工下一篇:史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