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2024-11-06

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共12篇)

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1

医疗器械维修质量与管理质量, 直接影响着医院诊疗工作的整体质量。科学合理的对医院医疗器械进行维修与管理,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1现代医疗器械维修、管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1医院医学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 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 大多数医疗器械工作人员均为中等学历, 很多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 在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与管理工作中, 主要依赖于自身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技能呈现单一, 而且思维方式呈现滞后。医院医学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较差的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学管理者没有充分重视医学技术人员在医院诊疗工作中的重要性, 也没有对医学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2医学管理者对于医疗器械工作人员的管理过于松懈, 没有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3大多数医院对于医学技术人员的招收标准比较低, 没有制定一个严格的招收制度。

1.2医疗器械维修、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20世纪80年代初期, 我国大多数综合类大学院校均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 当时我国诸多医院中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均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出身, 对于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院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但是,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医院很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选择到其它行业中发展, 造成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的流失状况, 对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3医疗器械维修手段滞后

现阶段, 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维修手段存在滞后现象,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 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维修技术还远远赶不上国际化水平。虽然我国各个医院开始重视先进医疗器械设备的引进, 但是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条件的更新速度, 与医疗器械设备的更新速度存在较大的差距, 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无法达到现代医疗器械设备在维护方面的标准, 医疗器械设备检测方法、维修手段以及维修工具均处于滞后状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根本原因, 主要在于很多医院在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成本, 但是却很难获得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所以医院不愿意再在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方面投入过多的资金,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水平的提升。

1.4与现代医疗器械相关的医护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医院中有很多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存在一定联系的医护人员, 缺乏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尤其是对于高风险医疗器械的了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购买、使用等多个环节中, 相关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 造成医院中一些医疗器械设备的质量达不到相关规定中的要求, 增加了医院诊疗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2现代医疗器械维修与管理模式的构建

2.1重视医院医疗器械设备检测质量的提升

对于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的检查, 实际上就是对医疗器械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 避免医疗器械设备出现故障, 提高医疗器械在医院诊疗工作中的可靠性、安全性;对于医疗器械设备的检查, 实质上就是医疗器械维修的一种形式, 医疗器械检查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1日常检查医院管理者应当重视医疗器械设备的日常检查, 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医疗器械设备发生故障, 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医疗器械设备日常检查工作, 主要是医疗器械设备使用人员对其进行检查, 主要在于医疗器械设备使用人员在医疗器械设备使用频率上相比于其他医护人员而言, 要高出很多, 而且他们对于医疗器械设备的结构、特点以及功能非常了解, 能够进一步保证医疗器械设备的检查质量。保证医疗器械设备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 主要在于严格遵循全面、细致原则, 对医疗器械设备进行严格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日常检查过程中, 应当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实时保持医疗器械设备的整洁;2在使用医疗器械设备之前, 应当对于电源、稳压装置以及电压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进行严格检查;3对医疗器械设备电路、光路、水路是否正常进行检查;4在使用医疗器械设备的过程中, 应当实时关注并记录医疗器械设备的运行状况, 检查医疗器械的功能与性能是否正常;5医疗器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 应当立即通知相关的维修人员, 禁止擅自对医疗器械进行拆卸处理, 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6医疗器械设备使用完成之后, 应当关闭电源, 将防尘罩套在医疗器械设备上。

2.1.2定期检查医院管理者不仅要重视医疗器械设备的日常检查, 还要充分重视医疗器械设备的定期检查, 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疗器械出现故障的几率, 降低医疗器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损耗, 进一步延长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提升医疗器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安全性。医疗器械设备的定期检查, 主要由专业维修人员负责, 定期检查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根据医疗器械设备在性能方面的要求, 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2对医疗器械设备上的灰尘、污渍定期进行清理;3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中的运转部位进行润滑处理;4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的光路、水路以及电路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进行检查;5对于医疗器械设备中出现故障次数较多的部件进行定期检查与更换;6对医疗器械的稳压状态与接地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2.2重视医疗器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医院管理者应当重视医院医学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技能的加强, 健全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准入制度, 提高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使医疗器械人员了解与掌握先进的维修思路与方法。对于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应当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对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培训, 使技术人员了解新的专业知识, 使技术人员掌握新的方法与技术;2根据技术人员自身具备的特点, 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工, 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自主性;3重视技术人员职业修养的培养, 加强技术人员在维修方面的技能。

2.3建立健全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制度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制度, 对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管理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 这样能够保证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质量。健全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1医疗器械操作规范;2医疗器械管理制度;3医疗器械检查考核制度。

3结语

现代医疗器械维修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重要已经不止是西医方面的需求了, 随着中医水平的提高和越来越严格的科学要求, 很多中医诊治过程中也需要用到这些现代医疗器械, 例如检测中药的有效浓度, 针灸精准测定等等一系列的治疗手段, 所以。不管是西医方面还是中医方面, 都要对日常的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和维护。因此, 医院应当充分重视医疗器械的维修与管理, 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现代医疗器械维修管理队伍, 合理构建现代医疗器械维修与管理模式, 确保医院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峰, 李争.关于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建议[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1, 1.

[2]彭鑫.构建现代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模式[J].信息系统工程, 2011, 12.

[3]文彬, 邱丹.近10年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模式的演变[J].医疗装备, 2012, 7.

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2

研究

汪大海/杨永娇

 2013-05-09 10:57:03

来源:《中国民政》(京)2012年10期

【内容提要】西方的慈善超市发展得生机勃勃,而中国的慈善超市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本研究通过中西方慈善超市发展模式的对比,发现二者“造血”机制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慈善超市发展模式和结果的迥异。中国慈善超市是政府选择的结果,在运营模式、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方面存在致命缺陷,造成了中国慈善超市缺乏良好的“造血”机制。如何借鉴福利多元主义,完善中国慈善超市的“造血”机制,本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在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有一类慈善组织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那就是慈善超市。慈善超市作为重要的社会实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动能:其一,慈善超市为社会救助提供了新渠道;其二,慈善超市有助于缓和贫富差距的社会矛盾,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漏洞;其三,慈善超市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为困难群众接受救助提供了便利;其四,慈善超市有助于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人类美德。

近年来,随着经营方式的改善,西方国家的慈善超市不断流行,发展壮大,与我国慈善超市的窘迫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以“造血”机制为中心,探索造成中西方慈善超市发展差距的原因,为相关对策的后续研究打基础,从而促使我国慈善超市摆脱困境。

一、中西方慈善超市发展模式的差异

(一)西方慈善超市的“车轮模式”

慈善超市在西方常被称为“慈善商店”,即“charity shop”,其形式表现为慈善零售“charity retailing”。[1]慈善零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86年,英国Salvation Army的创始人General Booth在他的一本名为“In Darkest England and the Way Out”书中写到:大量来自富裕家庭的闲置物品可以通过雇佣工人的渠道输送至需要这些物品的家庭和人们,这些被雇佣的工人主要从事二手物品的收集和翻新。随后,以Salvage Store为代表的此类慈善零售店在英国建立。[2]如今我们所说的“慈善超市”,与19世纪的慈善零售店有一些不同,不同点主要在于它们运用了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现代意义上的慈善超市最早出现于美国,起源与1902年成立的“好意慈善事业组织”(Good Will),[3]英国在1947年也成立了最早的慈善超市——Oxfam shop[4],20世纪末已有超过6500个慈善超市[5]。这些慈善超市的主要业务是接收、翻新、销售市民们捐赠的二手物品,并将销售这些物资所得到的善款用于为残疾人、失业者、孤儿、新移民等社会弱势群体兴办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学校和就业安置场所等。

基于Malcolm McNair的“零售业车轮”理论,Brown(1987)认为西方慈善超市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进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6]在进入阶段,慈善超市首先始于一个大胆的构想,通过获得投资者的支持,靠捐赠的二手物品的低价格来吸引顾客,这也是以其廉价的成本为基础的。为了节约开支,此时慈善超市的员工主要是志愿者。随着各种资本的积累,慈善超市进入到发展阶段,这时候,慈善开始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店面的美观,改善经营和管理方式,并且不断培养慈善超市的吸引力、口碑和品牌。有的慈善超市搬迁到了更好的地址,而且此时的商品不再仅仅是捐赠的二手物品,也有了一定比例的新商品。随着不断发展,慈善超市进入成熟阶段,这时,资金的投入加大了,运营的成本增加了,组织结构和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了,并加强了同类似组织的竞争。在这个阶段,有的慈善组织会出现组织结构“头重脚轻”、资产回报率降低、组织脆弱性增加等情况,此时又会回到进入阶段的状况。可见,西方慈善超市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闭合的车轮。

(二)中国慈善超市的“双轨模式”

与西方的慈善超市不同,中国的慈善超市在政府的推动下出现。中国的慈善超市又称为“扶贫超市”、“阳光超市”、“爱心超市”。《辽宁省扶贫超市管理办法》的第二条写道:扶贫超市,是指以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为依托,以解决城市特困居民临时生活困难为目的,以有针对性地募集和发放为主要形式的经常性社会捐助和社会救助机构。自从2003年5月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慈善超市之后,北京、广州、武汉、济南、青岛等城市也先后建立了慈善超市。由于慈善超市在中国被定位为民政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推进慈善超市的成立和发展,政府给了相当大的政策支持。2004年7月,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要求各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大中城市逐步推广“慈善超市”。2004年9月,民政部又下发《关于加快推广“慈善超市”和做好今年“捐助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通知指示精神,加快推广慈善超市进程,并转发了《辽宁省“扶贫超市”管理办法》,供各地参考。为了促进慈善超市的良性发展,2007年9月,民政部又下发了《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慈善超市”情况摸底调查的通知》。[7]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截至2010年底,全国的慈善超市达到了8640个。[8]然而,这些政策却促使“慈善超市”走上了一条重数量轻质量的道路。有相当一部分慈善超市面临发展问题,例如,早在2004年慈善超市兴起之时,粤东首家慈善超市就出现了因“断粮”、“缺货”而关门谢客的尴尬局面(汕头都市报,2004)[9];成立于2005年2月1日的安徽省六安市慈善超市,在热闹开张并维持一个月后不得不关门谢客(新安晚报,2005)[10];2010年9月,济南市成立了5年的首家慈善超市倒闭了(山东商报,2010)[11];河南省漯河市内的31家慈善超市在经营两年多之后,于2011年5月全部关门歇业(公益时报,2011)[12];2011年8月,南昌的旧衣慈善超市仅成立了11天就关闭了(江西日报,2011)[13]。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资金不足、捐赠与需求不对口和身份的合法性问题,其中,绝大多数慈善超市的倒闭都是因为资金短缺。

当然,我国慈善超市也有成功的范例。例如,创建于2004年2月的上海第一个社区长寿路慈善超市,是长寿路街道办事处委托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培育孵化的慈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6年来,慈善超市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模式,逐步建立起长效运作机制,成为一股重要的慈善力量。而促使此慈善超市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市场化和民间运作。

综上,中国慈善超市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在进入阶段,慈善超市在政府资金及其他资源的支持下开始运营,并按照政府的规定和要求一成不变地维持运营,然而后期由于财政投入有限、捐赠物资无法变现、运营成本增加等情况,慈善超市很快地进入到退出阶段;其二,在慈善超市经历了进入阶段之后,自身通过捐赠物资变现、经营一部分全新商品以获得更多资金等市场化等手段进行改善,伴随着资金积累、组织扩大,慈善超市进入了发展阶段,之后,慈善超市进入到成熟阶段,表现为资金的投入加大了,运营的成本增加了,组织结构和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了,并加强了同类似组织的竞争,但随着运营成本的增加、回报率的减少,有的慈善超市又回到了起点时的状况,这与西方慈善超市的“车轮”发展模式类似。许多鲜明的例子显示,中国慈善超市的发展大多数都是走的第一条路径。

西方的慈善超市遵循着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发展模式,即进入→发展→成熟,而中国的大部分慈善超市却在进入阶段之后,还没来得及经历发展阶段,就退出了。这其中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就问题的本源来说,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的慈善超市缺乏成熟的“造血”机制,即缺乏通过自身获取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的手段和能力,这无论对于慈善超市的形成,还是发展,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二、中西方慈善超市的造血机制

(一)西方慈善超市的造血机制

西方的慈善超市自诞生起就有着强大的社会支持。在慈善超市的进入阶段,其主要资金和物资来源是社会捐赠,进入到发展阶段之后,其主要资金来源是零售的收入。由表1的2010年美国好意组织(Good Will)的收入来源结构就可以看出,西方的慈善超市很少会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占总收益的10.18%)。在起步阶段,慈善超市主要依赖社会捐赠,而到了发展阶段,慈善超市则是主要通过慈善超市的市场化运作,利用商品零售、为企业等合作伙伴提供服务来获取收益,从而既维持了超市的运营,又达到了慈善的目的。美国好意组织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现代化、科学的运营模式,主要依靠自身的商品零售(占总收益的61.68%)和服务(占总收益的14.49%)来获取资金来源,连社会捐赠也只是总收益的小部分(占总收益的13.57%),可谓是真正实现了“自力更生”。在西方,与好意组织情况类似的慈善超市比比皆是,已形成常态。可见,西方慈善超市获取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的手段是多样的,“造血”能力也比较强。

在强大的造血能力背后,西方的慈善超市有着成熟的“造血”机制,这可以从其运营模式中体现。首先,对于社会捐赠的二手物品,慈善超市采取“前店后厂”的运作方式,实现洗涤、整理、修配、估价、销售一条龙,即除设置捐赠点接受捐助外,还专门设有针对捐赠物品进行洗涤、整理、修配、估价的慈善工厂,这方便了慈善超市通过销售翻新的二手物品获得更多的收益;其次,厂内职工大多是慈善组织通过培训培养起来的曾经受助对象,慈善超市通过为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不仅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在获得服务收益的同时,培养了工人们“造血”的能力;最后,为了扩大顾客群体,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慈善超市还销售一定比例的全新商品,丰富了“造血”途径。慈善超市所获得的收益除了用于慈善目的之外,还可以用于支付员工基本工资、购买全新商品、培训工人,以及购买“后厂”的服务和设备,强有力地保证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慈善超市的造血机制

中国的慈善超市大致可分为财政供养型、财政支持型和社会捐助型三种。财政补给是各慈善超市运作经费的主要来源,能够从社会获得稳定、有效捐助的慈善超市少之又少。慈善超市从居民募集的物资大多数都是衣被,其数量庞大,导致仓库都已不够用,当居民再捐献衣被的时候,只能委婉拒绝。而衣被之外的物品又往往残破不堪,许多慈善超市都曾收到过旧电脑等电子设备,但维修费用比设备本身价格还高,这就造成了慈善超市柜架上物品的单一。获取捐献品种的稀少导致了恶性循环,仅有的几家具有变现功能的慈善超市,其变现收入往往连超市工作人员的薪酬和水电都不足以支付。既募不到物资又缺少财政支持的慈善超市,其往往沦为一个“花瓶”,只有在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能运营。[14]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2006年海淀区爱心家园资金总收入中,区政府的投资就占了96.2%,而社会捐赠还不到4%,如表2所示。这反映出我国慈善超市的“造血”能力低下的现状。

不成熟的“造血”机制导致了低下的“造血”能力。我国慈善超市的“造血”机制同样可以从其运营模式中得到体现。我国的慈善超市根据举办主体的不同,其运作模式大致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民间组织承办型和市场运作型三种。政府主导型的慈善超市运作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款,工作人员主要为政府兼职人员和特聘的专职人员,每周定期开放1天至2天,专门为救助对象服务,这是目前我国慈善超市运作的主要模式。[16]以浙江省为例,根据《浙江省慈善超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浙民救[2005]149号),各县(市、区)所辖乡镇(街道)要逐步建立慈善超市,由民政部门牵头,可依托社会捐助工作站建立中心。一般在超市开张之初由民政部门提供物资,每年10月份开展扶贫捐助送温暖活动时,留一部分物资在超市。经民政部门确认后,慈善超市部分物资可储存或调剂其他慈善超市。政府专门拿出资金或协调慈善组织以及社区内企业出资,由县(市、区)级民政部门负责购买物资。困难家庭凭借民政部门或街道发放的“爱心卡”、“春风卡”等到所在地慈善超市领取相应金额的慈善物品,行动不便者可由人代领或送货上门。慈善超市内物资一般分为最低价、优惠价和“爱心价”三档,分别面向困难家庭、辖区居民和购买商品奉献爱心者。除了政府提供的物资之外,慈善超市还接受社会捐赠,但由于社会捐赠的二手物品因没有加工条件而堆积、无法变现,因此按市场价格销售给辖区居民的商品收入是国内慈善超市唯一可获得的收益,但这部分收入还不够支付慈善超市的基本运营成本,最终还得依靠当地政府“输血”。

三、中西方慈善超市“造血”机制差异的原因

(一)是社会选择还是政府选择?

从慈善超市的产生来看,西方的慈善超市是社会选择的结果。由于西方的慈善超市大多是在慈善组织或个人的倡导下发起、形成,其最初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慈善超市的发起人或发起组织,慈善超市所售物资最初也主要依赖社会捐赠。可以说,西方慈善超市的产生与政府没有太大关系,对政府没有资金依赖,与政府也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在慈善超市的发展中,最多就起到一个支持的作用,很少拨款。简而言之,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就算没有政府的资金和物资支持,西方的慈善超市也能够正常发展。

然而,中国的慈善超市是政府选择的结果。中国的慈善超市一开始就被定位为民政工作的一部分,更像政府的连锁机构,作为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延伸。可以说,政府与慈善超市的关系就如同是亲子关系。在慈善超市的起步阶段,除了少部分社会捐赠之外,无论是资金、物资,还是工作人员都是政府提供。慈善超市过于依赖政府,势必会减弱其自身发展的动力,大大减少其独立运营的空间,并可能产生机构惰性,忽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途径,慈善超市长期不能“断奶”,一直靠政府的“输血”来维持运营,为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慈善超市本来是很好的惠民工程,最后却常常不得不因为财政负担过重而夭折。

(二)是市场化运作还是政府控制?

从慈善超市的运营模式来看,西方的慈善超市已经形成一套较完善的运营理念:采用市场化运作,变现过程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实行企业化管理,有清晰的成本概念,追求效率;做捐赠不是不断给予,而是从培养困难群体的造血能力入手。可以说,西方的慈善超市跟一般的超市在运作方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性质上,慈善超市是非营利性的,其收益主要用于慈善。这些都保证了慈善超市具有依靠自身的运营来获取资金的渠道和能力。

然而,中国的慈善超市长期受政府影响和控制,还没有能力真正走进市场。慈善超市的运营模式更像政府的办公模式,经过计划,一切围绕着贯彻政策精神;顾客主要是政府通过调查和核实的困难户,而非有购买能力的那部分公民;商品是政府提供,而且具有“排他性”;获得收益不是经营的主要目的,经营只为了履行政策;社会捐赠不能变现,无法通过变现改善经营,创造更多的价值。或者说,慈善超市就是政府的一个隶属机构,连“经营”都说不上。这导致国内的慈善超市不能融入市场,无法按市场规律获得收益,无法按照其他超市的正常经营模式来“造血”。

(三)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是高还是低?

除了资金之外,社会捐赠与社会参与也是慈善超市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慈善超市的“造血”能力不仅体现在获取资金的能力,还体现在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英国有49.7%的居民选择将用过的物品捐给以慈善超市为代表的慈善组织,这是众多处理二手物品的渠道里使用频率最高的,[17]可以说,捐赠闲置物品给慈善组织已经在许多居民中形成了习惯。相反,虽然一些中国公民有将闲置物品捐赠给慈善组织的意识,却很少有公民直接捐赠给慈善超市。

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慈善超市较弱的获取社会资源能力?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政策。西方的慈善超市享受与其他慈善组织同等的捐赠税收优惠,按照国际惯例,个人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额一般规定为50%以上甚至100%(金锦萍,2011),这形成了对慈善事业的有效激励。在国内,慈善捐赠税收优惠非常有限(企业12%,个人30%),而且具有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非常少,目前,慈善超市还没有这个资格。第二,慈善超市的公开性、透明度。由于透明度高,西方的许多慈善超市在筹资上并没有把社会捐赠列为首要来源,但公民相信接受捐款的慈善超市会把他们的财物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从而促使了慈善捐赠。然而,国内的慈善超市透明度低,屡次发生挪用善款的情况,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当然也降低了公民进行慈善捐赠的热情。第三,慈善超市的宣传以及可接入性。西方的慈善超市采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通过选择客流量大的店面、进行大量的宣传,扩大了自身的影响面和影响力。然而国内的慈善超市常常由于资金的拮据,不得不选择租金少但客流量少的店面,也没有广告投入,再加上营业时间有限制(有的是一周两天),老百姓往往都不知道其存在,没有捐赠途径。

四、结论与对策

慈善超市作为社会对困难群体的一种“福利”,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福利多元主义主张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社会福利可以由公共部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政府角色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的仲裁者以及促进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方面是参与和分权。Evers(1995)指出,一般福利多元化具有灵活性,福利多元主义是一种积极的发展,国家供给的有限性促使了这种平衡的福利多元的形成。[18]福利多元主义实际上是对福利国家中国家干预过多的一种批判,强调不同以往政府垄断供给福利的模式,要求重新界定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家庭等各主体的职能。

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中西思维;英语写作;影响;对策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维活动的工具,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文字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活动。由于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巨大差异,我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易采用汉语表达方式组织语言。汉式英语作文在语法、句子结构和篇章逻辑上都不符合规范的英语表达方法。因此,研究中西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

由于中西方存在历史和文化差异,中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具体体现在螺旋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差異、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差异、重意思维和重形思维差异。

1.1 螺旋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差异

中国人思维模式呈现螺旋型特点,在写文章时,中国人习惯在文章开头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式进行铺垫,从而引出文章的主题。在对写作对象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压轴”方式,将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后叙述。在篇章结构上,习惯于层次分明的构思方式,大多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逻辑清晰。在文章结尾部分大多采取画龙点睛的手法,呼应开头,深化文章主旨。而西方思维模式呈直线型,在文章写作中,开头直接点明文章主题,表明作者态度,然后对文章写作对象进行层层深入地描写。由于中国学生习惯与螺旋型思维,在英语写作中习惯采用螺旋型思维进行文章结构的构思,导致大学生英语作文呈现汉式英语特征。

1.2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差异

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养成团结友爱、重视集体利益的思维模式。在文章写作中,习惯于从整体到个体的描述,先构思文章的整体结构布局,列出每一部分的写作提纲再详细添加具体内容。而西方人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重视自身利益的保护和个人价值的追求。在文章写作中,注重表现个体意识。例如,英语中“I”无论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都要大写。

1.3 重意思维和重形思维差异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习惯追求意义的表达。在文章写作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叙述手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句型结构松散而文章思想衔接紧密,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思维则注重事物形像的描述,在文章写作中,强调句子结构的衔接,用连词,介词以及固定句型组织篇章结构。

2 中西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2.1 词汇方面

在文章写作时,由各个词汇相互组合构成句子。词汇的选择对于文章句子的组合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由于缺乏词汇量,遇到生僻词时,便采用汉语思维来表达。例如,在写作中出现将“皇帝(emperor)”写为“the chinese number one”等错误。

2.2 句法结构方面

汉语在语言表达中重视语义关系,词形变化较少,多采用虚词或者位置变化来丰富句型结构,造成大学生的英语作文出现结构易错误。例如,在句子结构的完整性上,由于受传统习惯想,常常出现缺少主语的现象。“蛋糕吃完了”在英语写作中应加上人称代词作为主语“I had eaten the cake”或者写成被动句“The cake has been eaten.“保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

2.3 篇章结构方面

由于中西方螺旋型和直线型思维的差异,两者在篇章结构的构建上也存在螺旋式和直线式的差别。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往往采用螺旋型篇章结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铺垫,从而引出写作对象。在对写作对象进行描述时将重点内容放在文章的最后。导致英语作文主旨不明显,内容啰嗦,文章结构缺乏直观性。

3 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策略

3.1 英语教学中引入西方思维模式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西方思维模式。介绍西方文化和西方思维对英语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英语中体现的西方思维,并学会用西方思维组织句子、构建篇章。例如,教师在进行英语文章讲解之前,先介绍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化,将学生带入西方背景进行英语教学,从而使学生了解英语中所蕴涵的西方思维模式。另外,教师应积极分析中西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总结汉语思维特点对英语写作的束缚,探索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西方思维模式进行语言表达;其次,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使大学生深入接触西方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了解西方思维模式,不断积累运用西方模式进行英语写作的经验,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与留学生一对一互助活动,互助活动不仅能够使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在互助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英语写作中的弱点,并加强针对性训练,掌握英语写作技能。

3.2 注重语篇分析

大学生英语教学应注重对教材中文章的分析。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不同体裁文章的篇章结构,语句衔接以及词汇选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英语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会构建语篇结构,正确使用连接词组织句子,选用恰当词汇进行表述。在语篇分析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进行专题讲解训练。例如,教师可以集中相同体裁的英语文章,总结词汇、句法和篇章的共同特点。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作文与汉语作文加以对比研究,通过对文章语篇的比较分析,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语篇特点,逐步改正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出现的汉式英语;其次,加强学生语篇分析能力,教师可以设置课堂环节,让学生独立分析英语范文的语篇结构并进行讨论总结,使学生在分析语篇的过程中,体会中西方语言和思维的差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提高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3.3 加强阅读写作练习

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阅读能力对写作的重要性。大学生阅读英语文章,能够开阔视野,增加词汇量,掌握英语语言组织方式。阅读训练不仅局限于教材和范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英语杂志和期刊,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西方经济政治等放方面的文化。大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逐步掌握英语句型及篇章结构,在英语作文写作中才能有内容可写、有方法会写;其次,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进行积累和仿写,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詞、短语、句型以及好的句子积累下来,通过造句的方式来巩固生词、短语和句型,对积累的好句子进行背诵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最后,应加强写作练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范文进行分析,掌握范文的出彩点,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另外,学生应积极主动进行写作练习,对不同类型的范文加以分类整理并进行分析。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模式,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进行写作练习,然后对比范文,找出所写文章的不足并加强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不断积累英语知识,丰富写作经验。

3.4 积极探索科学教学方法

面对中西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注重西方思维模式下英语写作技巧的传授。教师应锻炼学生采用西方模式进行英语写作,在英语作文开头摒弃汉语铺垫习惯,直接点明文章主题,突出文章中心。在描述文章主题的过程中,采用直线式描写方式,说明写作背景,提出论点,展示论据,表明观点。同时,教师应强化学生在作文中连接词的使用,讲解作文中常用连接词的用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范文,共同总结作文模板,节省构思时间,提高写作水平;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英语作文的批阅修改工作。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只是简单看一眼学生的书写及文章的结构,给出作文分数。学生在收到教师批改过的作文时,只重视作文分数,缺少修改环节。这种批改方法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改进传统批阅方法,在批阅过程中标注作文中的优点,同时指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提供修改方法。学生收到教师批改的作文后,应重视作文的修改工作。对教师标注的优点进行积累,逐渐发展写作特长。对于教师指出的错误,学生应积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自己的缺点并加以针对性练习。同时,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之后,应找同学或者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通过不断修改,逐步改进英语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小结:中西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产生极大影响,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语言表达和篇章逻辑构思。积极探索中西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探索英语写作方法,能够及时改正大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敏.影响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语言与文化因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张静. 关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3]齐晓琴.英语写作与中西思维模式[J]. 科学大众,2009(08).

[4]周文杰.也谈中西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贺州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简介

邓莎莎(1984-),女,江西省九江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九江职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作者单位

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4

自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典型有:东部沿海旅游合作区、粤港澳旅游合作区、长三角旅游合作区、环渤海旅游合作区及环北部湾旅游合作区;围绕主题品牌旅游线路产品,形成的长江三峡旅游合作区、黄河旅游经济合作带,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下,丝绸之路引领下的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旅游合作便显得势在必行。

一、中西部区域旅游的合作模式

为实现中西部区域旅游的合作我院学者提出构建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设想(图1),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位于我国东经110°的南北中轴线附近,北起内蒙古的包头的满都拉,南至海南的天涯海角,途经我国中西部的8个省(市、自治区):内蒙古、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全长3 000多公里,它荟萃了我国旅游景区(点)的精品: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5A),陕西的黄帝陵(5A)、兵马俑(5A),重庆的长江三峡(5A),湖北的武当山(5A)、神农架(5A),湖南的张家界(5A),广西的桂林山水(5A),海南的天涯海角(创建(5A)),为构建世界级旅游精品线提供先决条件。根据区域旅游合作时空结构模式的类别划分方法,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模式大致呈现点轴式结构模式。

(一)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点—轴结构模式

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呈现点——轴的结构模式如图1,其中点是重要的旅游城市,轴(东经110°)是连接他们的通道,按照旅游发展规律,首先开始的是旅游点的集聚,随着聚集程度的不断加强,一些节点会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中心,区域旅游发展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形成扩散效应,可以沿着中心轴线形成特色旅游区,也会衍生次一级的旅游中心和轴线,当点连成线,先连成片,就构成区域旅游合作的网络,从而带动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从北到南的旅游文化节点城市主要有:内蒙古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陕西的榆林市、延安市、西安市、安康市,重庆的奉节县,湖北的十堰市、恩施市,湖南的张家界市、怀化市,广西的桂林市、柳州市、玉林市,广东的湛江市,海南的海口市、三亚市等。该轴中的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节点城市辐射区域涉及河北(以及北京市、天津市)、山西、河南、江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等周边地区,尤其随着我国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辐射区域将更加扩大。

(二)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结构式

核心—边缘结构是点——轴式结构的发展模式扩展,该结构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实现了跨区域资源、跨区域产品以及跨区域市场的整合,该模式在区域旅游合作水平比较高的时期形成,一般呈现多级圈层结构,不同圈层的旅游功能有所不同,从核心区向边缘区旅游发展水平逐渐降低,但跨区域旅游的整体水平较高。在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边缘发展模式中南北旅游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其核心圈层,通过协议的方式加入地区为核心构成了外部圈层,其中外部圈层的旅游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推出(1)蒙古、内蒙的大草原之旅(2)陕西、山西的黄河峡谷游(3)广西、海南的环北部湾国际滨海旅游等,在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下,实现跨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客源以及旅游信息等方面共享,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共同促销,构建旅游区域品牌,搭建无障碍旅游信息平台,开展旅游管理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将中西部区域旅游打造成国内外极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二、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实现路径

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实现的路线图如图2:

鉴于各行政主体旅游发展单打独斗,竞争激烈,成本加剧等情况,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是解决旅游发展瓶颈的必然之路。为了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消除各行政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合作各方的旅游市场壁垒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行政干预对旅游市场机制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政府是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重要的参与力量,必须组建一个由政府、旅游协会、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中西部区域旅游战略联盟,从而构建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组织协调机构及其运行机制。通过构建旅游战略联盟组织,有利于构建长效、统一的运行机制,实现跨区域的旅游信息共享与合作,消除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旅游市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该战略联盟组织由政府、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三类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组成,为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目标,经历决策、执行与推广三个重要程序。

(一)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决策程序

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决策的主体是政府及旅游协会,由政府及行业协会共同选派的专家成立区域旅游合作最高协调组织,负责对区域内成员的优势、劣势、资源的互补程度等进行现状评估,制定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整体旅游规划,包括对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选择、优化,旅游相关的营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规划、政策、规则的制定。旅游战略决策是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根基,关系最终的结果,因此要确保区域旅游长期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具有前瞻性。

为保证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这一战略构想的实现,少不了交通的支持。当前南北旅游大通道交通基本满足了旅游的需要,但当前南北旅游大通道的中线如安康—恩施—张家界没有直达列车,奉节—恩施还没有开通高速公路,同时,南北旅游大通道城际铁路客运开通也较少,南北旅游大通道的交通问题是中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均需要政府的战略规划。

(二)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执行程序

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政府的作用是扶持构建具体的执行单位,依据上一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决策程序的规划,在选择的合作模式下,依靠互联网这一载体搜集所需的各方面信息,积极引进区域内外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及旅游管理理念,促进旅游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积极推进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创新及优化组合,积极鼓励旅游企业之间的战略重组、并购及联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市场规律,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引导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积极开展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优化旅游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构建区域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促进具体合作模式的硬件和软件的改善。

(三)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推广程序

实现中西部的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源于南北中轴线的长度,南北旅游大通道上的合作主体要实现既定的发展模式,需要全面推广合作的力度、合作的范围及整体对外形象,因此要深度挖掘中西部区域旅游文化,合力推出中西部区域旅游品牌,旅游营销离不开政府、企业等战略联盟主体的参与,通过旅游集团作战的方式,在旅游局、主要景区、旅行社等企业及旅游产品提供商之间组建旅游营销的横向联盟,组建旅游销售服务商的纵向联盟,实现区域旅游的深度整合营销,达到双赢和多赢的营销效果,信息时代也要积极开展网络化营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推广,总之涉及到区域内旅游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围绕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不断调整与升华,积极推广优秀的合作成果作为典型,扩大辐射范围,促进旅游发展程度较弱的地区发展,积极对外展示合作成果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及利好因素。

三、结束语

中西方管理智慧解码 篇5

而如何管理好部下,不但要有好的方法,更要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对地方官员管理的制度,充满智慧,值得学习和借鉴。

如何师夷长技呢?当代中国企业最值得向西方学习不是知识和概念,也不是成功者的什么经营秘诀,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隐蔽于知识和概念背后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知识、概念、秘诀都只是智慧表层的东西,是一种雕虫小技。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才是最高层面的智慧,但遗憾的是国内企业在学习西方智慧时只热衷于雕虫小技,关于介绍西方智慧表层的书籍大行其道,相反很少有人关注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层次智慧。

在学习西方管理的时候,企业界也漠视向自己的老祖宗取经。其实,中国古人留下了庞大的管理智慧,而且中国人学起来更容易,因为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东西是相同的,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地方。

西方经营管理智慧的密码是什么呢?依笔者之见,相比于中国式的企业经营管理,贯穿西方经营管理智慧有二条主线,其一是科学精神,其二是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具体地讲西方经营管理中注重实证的价值取向,思考问题时注重假设前提、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分解问题的方法论,标准化的解决问题方法构成西方科学管理智慧的密码。

让我们从一个案例说起,管窥一下西方人经营管理的智慧吧。如果一家饭店接到客户投诉,该如何处理呢?按照西方的方法,他们常常会做如下思考,饭店的顾客为什么不满意?

首先你可能会获得一些顾客的抱怨之词。你并不准确知道发生了什么。你模糊的认识到自己的饭店管理出现了问题,至于问题是什么呢,可能顾客的抱怨来自服务不好,菜的口味不佳,环境不清洁,或者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

首先多问几个为什么,调查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第一步,你需要澄清事实,做一个调查,到底是什么导致顾客的抱怨,调查的结果可能既不是服务不好,也不是菜的口味不佳,环境不清洁,而是饭的口味不好。到此时你将问题初步澄清与界定了。

然后你需要进一步对问题界定,是饭焦了、还是太稀、太干、太硬、变质……进一步调查了解到是饭烧焦了,到此时你对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界定,初步了解了问题。

然后你对问题因果关系进行分解,罗列各种可能导致饭烧焦的原因。火太大了、时间设定太长、水放少了、温度设定太高……

进一步调查原因发现是时间设定太长。为什么这一次时间设定会较长,进一步调查原因是由于新来的员工值班,新员工没有经过培训,烧饭时不知道设定多长时间。到此时你对问题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界定,真正了解了问题本身是怎么一回事。

其次多问几个为什么,调查清楚到底工作流程出了什么问题

第二步,你将调查分析烧焦了的饭为什么会流到顾客,流程出了什么问题?将问题分解,是服务人员责任问题,还是缺少质量检查环节,或者检查人员没有检查出来,还可能是什么其它别的原因……

调查的结果可能是虽然有检查人员,但检查人员没有检查出问题。为什么检查人员没有检查出问题,进一步调查,

是检查人员能力不够,还是没有检查标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调查的结果可能是没有检查饭是否烧焦这一项工作流程,更没有定义饭烧焦的标准是什么。

再次多问几个为什么,调查清楚管理系统出了什么问题?第三步,你将调查系统出了什么问题。你调查到饭店管理系统首先没有定义问题,没有将饭烧焦当作问题,因此没有标准,没有事后控制环节,另外管理系统对新进员工没有培训体系,因此少了事前控制环节。

问题界定清楚了,问题的责任人是主管。因为没有对新员工培训,没有定义问题,没有规范工作流程,没有制定工作标准,主管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主管接受批评。

流程中的环节差错找到了,系统问题也发现了。最后是整改,建立新员工培训机制,系统重新定义饭店质量检查标准,重新规范质量检查流程,教育员工,类似问题以后就不会再出现了。

西方企业就是如此通过精密的逻辑分析寻找问题原因,从偶然现象中剖析出导致这类偶然现象频频出现的必然问题根源――对问题本身认识不清,流程不规范,管理系统缺陷,进而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再来看一看国内的企业出现同样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老板首先是发火、谩骂,对相关人员及非相关人员发泄一通。老板只简单地调查一个原因,最多调查到顾客的抱怨是由于饭不好吃,而不象西方饭店那样深入系统调查,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种中国式的管理思考问题之道缺乏逻辑理性,没有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停留于问题的表象,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对问题不进行系统的逻辑推理,没有从系统上去解决问题,流程上去解决问题,结果此类管理问题重复出现会再所难免。

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主被如此之类的小事打乱了认知,他们会从这些错误的管理经验中总结出很多结论,因此大多数企业主在谈论管理之道时也难免胡说八道。而问题的真正根源是他们没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没有从系统、流程方面去寻找原因,没有深入探究问题的本源,实际上企业所有的问题都与最高管理者有关,特别是当这问题重复出现的时候。从这个案例的对比我们可看出,中西方管理的一些差别。

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比做一个小国家,那么企业的老板就是这个小国家的小皇帝。小皇帝如何管好自己的文武百官呢,显然总是目不转睛地盯住他们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呢?西方人想出了在企业中设立监事会、审计机构,通过制度保证,通过制度的设计管好人。其实类似的做法我们古代政治制度的设计中早已有之,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就是一例。

如果我们对中国第一流的企业家作一个仔细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柳传志、张瑞敏、等中国企业界的教父们,都是将古老的东方智慧在新时期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绎的人物。这类人在‘忍’字上做足了功夫,耐力之好、目光之远、城府之深、手段之高直追春秋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国内有企业家在研究了古代中国的管理智慧后,不无感慨的说:“东方管理是大智慧,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个有智慧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哪怕再流行的东西,如果不适合你,你也不应该去做。

有学者归纳,东方管理智慧总的来说,有六大原则:“人性本善”原则、“人我合一”原则、“道义唯上”原则、“以理制欲”原则、“尚无”原则、“德行不朽”原则。而这六点正是近年来东方管理智慧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世界管理界重视的重要原因。

中西管理哲学的差异 篇6

中西方管理的差异并不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区别,也不在于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区别。西方也有集体主义,只是西方的认同更多地建立在种族、阶级、姓别、职业、年龄等因素之上,当然,相对而言,西方更强调个人主义。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则更多的表现为圈子中的行为。西方也有人治和礼治现象,也会很重视文化、愿景等等,并设计制度鼓励自组织,如晚近发展出来的内部创业制度与自我导向团队,但西方管理更重视流程、规章、制度,其管理思维以规划与控制为主,以理性系统为主,辅以自然系统。

因此,西方的组织通常更强调“对事不对人”,重视对事进行规划、执行、考核和奖惩。通过设定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流程,将员工化作大流程中的小螺丝钉。只是后来管理者们发现这些“螺丝钉”们开始表现出不满意的情绪,开始怠工和不服从管理,进而才产生了员工关怀、愿景管理等等一系列入本管理的元素,以提高“小螺丝”的工作满意度、归属感和成就感,最终提高工作动机。

与理性系统相对应的自然系统,相信社会人的人性假设——入是需要关系、小团体、归属感与信任感的,所以人的结合是自然生发的,很多组织现象是不可能理性设计与控制的。中国的管理一开始就是从人出发的,以自然系统为主,理性系统为辅。因而,中国人重视先管人再管事,强调“人对了,事就对了”。中国管理重视看人、收心,培训,因才器使,然后授权赋能,以期“我无为而事自成”。中国领导不会详细规定每个工作细节,而是在前期做好关系管理,建立信任之后,事情就是你的,所以领导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中国管理是先承认自组织,效率不是来自于规章制度、规划控制,而是来自于自组织,这是整个管理思维中最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管理哲学首重自组织治理,以层级治理为辅,异于西方的层级为主,自组织为辅。但是,为什么自古中国还是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层级制度呢?而且在19世纪以前一直有着世界最大的层级组织?以法辅礼。中国组织中理性系统的成分,是为了在管人的过程中,更好地规范行为底线,增加合作性和增强人际信任。

这些自组织固然非常有活力,但是往往活力到了最后可能就会乱了套,结果就是互相掐、互相卡、互相争斗,譬如藩镇割据,甚至糟糕至军阀乱战。为了维持自组织单位之问的稳定,必须要有一个层级制度的组织来加以控制。但在这个层级控制过程中,中国还是非常强调礼治秩序和价值、文化的引导,并且礼治秩序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在层级治理中,为了管好自组织,中国是荀子说的“隆礼重法”,不同于西方的以礼辅法,这一点和西方管理哲学又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研究 篇7

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是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知识, 其主要来源于实践, 反过来又对实践活动起解释、指导、评价和预测的重要作用。因此, 对“财务管理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遵循上述哲学认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我国学者王化成 (2000) 就认为, “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 其目的是用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1]既然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总结, 而财务管理实践又随着理财环境的演化而不断变化, 因而财务管理理论理应也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动态调整。 (1)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相配套的法制、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 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而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是借鉴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学者费·吉亚琴科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理论, 并适应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而形成的。虽然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在构建与发展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引进与借鉴了西方主流的财务管理理论, 但引进与借鉴对于理论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理论这样的社会科学尤其如此, 必须考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等现实环境。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民主法治环境不断完善, 社会文化环境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和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国际背景下, 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应该在借鉴吸收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为适应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因此,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理财环境背景下对中西方主流财务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期为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提供指导。

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 它是伴随西方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

(一) 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20世纪初股份制公司的崛起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筹资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面。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格林的《公司理财》、米德的《公司财务》、戴维的《公司财务政策》、李恩的《公司及其财务问题》、洛夫的《企业财务》、罗斯的《企业内部财务论》、施曼林巴赫的《财务论》、古川容一的《财务管理》等。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企业外部而不是从企业内部决策角度研究财务管理理论, 研究范围较为狭窄, 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和定义性方法为主。

(二) 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工业技术革新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方面, 注重对投资决策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迪安的《资本预算》、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米勒和莫迪利亚尼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财务决策, 投资管理成为研究重点, 强调事前控制和资产管理, 研究领域不断开阔, 研究方法主要以数理模型和定量分析为主, 同时, 强调财务管理理论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三)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金融市场趋于完善、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和经济风险日益加剧, 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向纵深拓展, 涵盖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领域, 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评价于一体, 更加注重企业财务战略、跨国公司财务、企业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定价等新领域的研究。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布莱克和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理论、法马的有效市场理论、詹森和麦克林的委托代理理论、梅耶斯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新优序融资理论、罗斯和斯宾塞的信号传递理论、史密斯等人的财务契约论、哈里斯等人的企业治理结构学派等。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注重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确定以及市场有效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方面, 充分重视风险报酬的权衡, 研究领域百花齐放, 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和数量模型的应用为主, 同时重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也是随着我国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 是适应我国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客观结果。我国学者郭复初 (2000) 认为, 我国的财务管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要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核算与监督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 (1949—1978年) ;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 (1978—1992年) ;筹资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预测与决策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 (1992年至今) [3]。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61年发展历程中, 我国学者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原则以及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起点的争论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问题就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推理的出发点问题, 也即从何处开始着手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问题, 这一问题关系到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根基, 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本源。在这一问题上, 我国学者存在多种观点, 代表性的观点有:湖南财经学院课题组 (1991) 提出的财务本质起点论, 王化成 (1994) 提出的财务目标起点论, 陆建桥 (1995) 提出的财务假设起点论, 郭复初 (1997) 提出的财务本金起点论, 王化成 (2000) 提出的财务环境起点论。关于研究起点的争论反映了我国学者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本源的不同看法, 观点各异, 也各有其合理性。作者倾向于认同学者王化成的观点, 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 更应该注重对理财环境 (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社会文化等宏微观环境) 的适应性, 只有如此, 该理论才更加具有生命力, 才能体现其科学价值。

(二) 关于财务管理假设的争论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逻辑推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出于构建理论的需要而对财务管理实践所作的抽象概括。学者王化成 (1999) 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 根据财务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理财环境的要求所提出的, 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4]。我国学者关于财务管理假设也存在多种看法, 代表性的观点有:王广明和刘贵生 (1989) 提出的三假设, 陆建桥 (1995) 提出的五假设, 王棣华 (1997) 提出的七假设, 王化成 (1999) 提出的五假设等。关于财务管理假设的争论表明学者们对于构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前提的不同认识, 但其中也有共同的观点。作者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的唯一意义在于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形成和推演的逻辑基础, 因而假设的提出应考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需要和客观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必然要求。

(三) 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论

财务管理目标既是财务管理实践所追求的目的, 也是财务管理理论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 其统领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前进方向, 同时二者又服务于财务管理目标, 是在考虑财务管理环境和研究财务管理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我国学者关于财务管理目标同样存在多种意见, 代表性的观点有:陈毓圭 (1992) 提出的利润最大化、净现值最大化、资本成本最小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刘贵生 (1992) 提出的现金股利最大化, 陆正飞 (1996) 提出的长期资本增值, 王化成 (1997) 提出的产值最大化, 郭复初 (1997) 提出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荆新等 (1998) 提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作者认为, 财务管理目标应以明确性、可衡量、可达性、相关性和时效性为特征, 因而倾向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观点, 它代表了企业未来现金流现值的最大化, 这一点与西方理财目标是一致的。

(四) 关于财务管理原则的争论

财务管理原则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总体思想, 是约束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准则, 其来源于财务管理实践, 又高于财务管理实践, 具有普适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关于财务管理原则也存在多种争议, 代表性的观点有:郭复初 (1997) 提出的六原则, 陆正飞 (1998) 提出的六原则, 王化成 (2000) 提出的七原则, 刘恩禄 (2001) 提出的五原则, 陈守忠 (2008) 提出的二十原则等。学者们关于财务管理原则的看法, 或同或异, 或抽象或具体, 各有其科学合理性。作者认为, 财务管理原则作为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行为准则, 应以指导性、适用性和约束性为建立原则的标准, 既不能过于抽象也不能过于具体, 因而财务管理原则的建立应考虑理财环境的要求和理财主体的特性, 以系统论的思维建立一套分层次的财务管理原则体系。

(五)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成的争论

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成是指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要素和成分, 这个问题关系到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普适性。关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何种要素的问题, 我国学者同样观点各异, 代表性的观点有:刘恩禄和汤谷良 (1990) 认为应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 二者又包含若干子理论;王庆成 (1991) 认为应包括财务管理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目标、原则、体制、环节和方法等;郭复初 (1997) 认为应包括基本理论、规范理论和行为理论, 三者又包含若干子理论;王化成 (2000) 认为应包括基本理论、通用业务理论、特殊业务理论和其他领域, 四者又包含若干子理论。学者们的观点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相异之点, 都具有合理性。作者认为, 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应以系统完整和科学适用为指导思想, 既要体现理论的逻辑性, 也要体现环境的适应性, 构建系统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将是我国学者现在和将来一个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使命。

三、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

从上述对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无论是在产生的环境背景、实践基础、理论基础, 还是在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来源于中西方财务管理学者在主体论、客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倾向, 也来源于理论产生的客观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

(一) 环境背景的比较

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 (1) 产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由这些环境所决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 因而其处处体现出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理念和精神;我国财务管理理论是从前苏联引进并在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和社会文化体制这样的环境中生根发芽, 虽然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尤其是1992年以后也逐步调整, 但难免受到起初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 实践基础的比较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源于西方产权清晰的公司制企业对资金运动过程自主管理实践的需要, 是为这些企业高效率配置资金资源服务的, 因而其依次贯穿于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运营管理和分配管理的各环节, 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 为己任;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最初源于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实践服务, 由于这些企业自身的产权特点, 因而其最初的使命仅是成本管理。这一事实相当长时间影响了人们对财务管理理论的认识。

(三) 理论基础的比较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 融合多学科知识, 属于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理论体系, 并且借鉴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借助数理统计模型进行研究, 因而注重理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 理论基础较为单一, 主要以描述性和定义性的归纳法构建理论体系, 起初其主要定位于国家与企业的财务关系, 而几乎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内部资金资源配置, 因而主要执行财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

(四) 研究思维的比较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以实证主义哲学思维指导理论体系的构建, 以事实要素的判断和事实前提的推演为路径, 注重理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 着眼于微观领域问题的解决, 属于“形而下”的理论体系, 因而其更强调理论对理财环境的适应性, 也更具有操作性;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则以规范主义哲学思维指导理论体系的构建, 以价值要素的判断和价值前提的推演为路径, 注重理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着眼于宏观领域问题的解决, 属于“形而上”的理论体系, 因而更强调理论的普适性和意识形态价值。这一点对于我国财务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五) 研究方法的比较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强调研究方法的应用, 重视实证研究、经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的运用, 同时, 融合多学科知识, 借助数理模型实现量化分析, 而且注重联系该理论所处的理财环境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则主要采用较为抽象的描述性和定义性的研究方法, 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 以逻辑推理为主、经验验证为辅, 以质性分析为主、量化分析为辅, 较少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而且也较少重视分析财务理论所处的理财环境和前提条件。这些都制约了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六) 研究内容的比较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涉及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领域, 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评价于一体,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融合多学科知识研究财务战略、国际理财、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定价和行为财务等新领域, 注重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虽也涉及企业财务活动的四个环节, 也具有财务的各项职能, 但其对理财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从而理论创新有限, 再则也不注重金融市场的研究, 从而对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定价等方面较少涉及。

四、结论

通过对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现状的比较研究, 作者认为, 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在环境背景、实践基础、理论基础、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存在明显差异。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财务管理理论, 简单拿来是不可行的, 必须考虑我国后改革时代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整个全球大趋势和国际大背景, 考虑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 在吸收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J].财会月刊, 2000, (4) :2-7.

[2]杨淑娥.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19-23.

[3]郭复初.现代财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47-50.

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8

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上是伴随西方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

(一) 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 。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20世纪初股份制公司的崛起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筹资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面。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格林的《公司理财》、米德的《公司财务》、戴维的《公司财务政策》、李恩的《公司及其财务问题》、洛夫的《企业财务》、罗斯的《企业内部财务论》、施曼林巴赫的《财务论》、古川容一的《财务管理》等。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企业外部而不是从企业内部决策角度研究财务管理理论, 研究范围较为狭窄, 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和定义性方法为主。

(二) 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工业技术革新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方面, 注重对投资决策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迪安的《资本预算》、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米勒和莫迪利亚尼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财务决策, 投资管理成为研究重点, 强调事前控制和资产管理, 研究领域不断开阔, 研究方法主要以数理模型和定量分析为主, 同时, 强调财务管理理论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也是随着我国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 是适应我国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客观结果。我国学者郭复初认为, 我国的财务管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要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核算与监督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筹资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预测与决策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中, 我国学者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原则以及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起点的争论。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问题就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推理的出发点问题, 也即从何处开始着手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问题, 这一问题关系到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根基, 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本源。在这一问题上, 我国学者存在多种观点, 代表性的观点有:湖南财经学院课题组提出的财务本质起点论, 王化成提出的财务目标起点论, 陆建桥提出的财务假设起点论, 郭复初提出的财务本金起点论, 王化成提出的财务环境起点论。关于研究起点的争论反映了我国学者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本源的不同看法, 观点各异, 也各有其合理性。作者倾向于认同学者王化成的观点, 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 更应该注重对理财环境 (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社会文化等宏微观环境) 的适应性, 只有如此, 该理论才更加具有生命力, 才能体现其科学价值。

(二) 关于财务管理假设的争论。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逻辑推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出于构建理论的需要而对财务管理实践所作的抽象概括。学者王化成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 根据财务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理财环境的要求所提出的, 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我国学者关于财务管理假设也存在多种看法, 代表性的观点有:王广明和刘贵生提出的三假设, 陆建桥提出的五假设, 王棣华提出的七假设, 王化成提出的五假设等。关于财务管理假设的争论表明学者们对于构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前提的不同认识, 但其中也有共同的观点。作者认为, 财务管理假设的唯一意义在于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形成和推演的逻辑基础, 因而假设的提出应考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需要和客观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必然要求。

三、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

从以上的概述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差异, 这差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本身, 着重研究资金筹集、投资行为 (主要在市场上) 和股利分配,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实务。研究的内容是这些财务活动如何开展, 具有哪些规律, 如何去做会更好。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财务活动中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概念,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的上层建筑。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财务关系应当是怎样的;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哪些概念, 这些概念应当如何表述, 相互关系如何等等。应当说,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具有其合理性。

(二) 关于研究方法方面。

西方财务理论的核心构架是由几大理论模块构成的, 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市场效率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是回答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的, 都是实证性质的理论, 都是以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的现代西方财务理论, 严格地遵循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模式, 相信推理和理论在获得可靠性知识上的有效性, 信奉事实的逻辑延伸。即首先提出理论作出预测, 然后搜集证据并构造模型, 看检验结果是否与预先的理论预测一致。如果不一致, 下一步或者是精炼理论, 改变理论的假设基础, 或者是对实证检验进行精炼, 直到结果能够符合人们的理解。概括地讲, 思维轨迹就是从理论假设到实证检验。遵循这样的思维方式, 西方财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9

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划分

目前,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根据制定主体的性质划分为民间主体模式和政府主体模式。

(一) 民间主体模式

由民间组织独立制定并颁布会计准则的模式称为民间主体模式。按照民间机构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享有权利的大小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民间机构独立制定并颁布会计准则, 政府通常不干预的模式, 本文将以英国为例具体说明。另一类是在政府干预下, 由民间机构制定的模式, 本文将以美国为例具体说明。

(二) 政府主体模式

由政府组织运作、制定并颁布会计准则的模式称为政府主体模式, 目前中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均采用这种模式, 本文将以中国为例具体说明。

二、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选择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下文将从制定环境、制定主体、制定人员和制定程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一) 制定环境比较

1. 经济环境。

英美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成分较小, 对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和强制性要求较低。英美属于发达国家, 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使企业融资具有外向型的特点, 会计准则的目标主要在于保护股东利益。此外, 发达的经济为会计理论、技术研究手段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 也为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强调市场调节与国家监管相结合。政府合理干预经济, 使得企业必须按照相关会计制度选择适合本企业经营和决策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 企业的自主权受到限制。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 会计准则的目标是维护大众利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实力较弱, 会计发展水平较低, 会计准则体系也不够完善。

2. 法律环境。

英美属于英法体系国家, 法的主要功能是解决诉讼。法律中对会计规定很少, 会计准则一般也不是通过立法而颁布生效实施的, 法律涉及的对会计准则的规范只是少数原则性规定, 具体的会计准则规定通常由政府授权的民间组织来制定。而我国属大陆法系国家, 法官只能遵循法律规范, 在制定有成文的法律前提下, 才能够判断。会计准则由官方机构制定, 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 在规定范围内具有强制性。

3. 历史与文化环境。

像美国通过设立联邦州制度, 建立了联邦制的国家, 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 各个联邦都有很大的权力, 美国的分权制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西方文化环境崇尚个人主义, 会计准则是否灵活、实用成为制定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标, 会计准则只提供原则性的指导。在英美, 会计准则产生较早, 目前已十分成熟。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实行封建主义中央集权, 而现在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国家, 集权制由来已久。我国崇尚集体主义, 讲究稳妥有序, 创新意识较弱, 会计准则由权威的政府机构来制定。此外, 我国会计准则萌芽较晚, 还不成熟。

(二) 制定主体的比较

美国会计准则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FASB”) 制定, 英国会计准则由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ASB”) 制定。而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 属于政府部门, 会计准则的制定体现着国家的宏观调控。

如表1所示, 英美都是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不同的是, 美国的FASB是独立的民间机构, 而英国的ASB属于半独立。由于经济来源较广, 民间主体模式的经费充足, 有助于开展会计准则制定工作, 但权威性却较差, 容易受到权利集团的左右。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政府部门, 属政府主体模式。制定经费完全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 在经费上有所局限, 但权威性却很高, 使会计准则的统一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了保障。

(三) 制定人员比较

英国会计准则由ASB制定, 由9位专家组成, 理事会主席由财务报告委员会 (FRC) 任命, 会计准则必须获得三分之二的成员多数通过, 对会计准则有最终的决定权, 不必再经过英国六大会计职业团体的批准。而美国会计准则由FASB制定, 由7名专职、独立的高薪人士组成, FASB下设一个由30-40名来自企业、教育、投资和普通公众等各界人士组成的财务会计咨询委员会, 直接向会计准则委员会提供咨询服务。此外, 还专门聘请了20多名专家专门从事各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 财政部承担着制定会计准则的职责, 制定人员基本上都是财政部会计司的工作人员, 很少有社会人员参与。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CASC”) 于1998年成立, 当时共有委员16人, 经2003年7月11日调整后, CASC有委员19名。

由上述比较可以发现, 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十分注重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业务素质, 成员基本都具有丰富从业经验, 并且吸收了各相关行业和部门的专家, 具有广泛代表性。而我国准则的制定人员多为公务员, 执业背景较浅, 虽然CASC成员由各方面专家组成, 但由于CASC本身具有很强的官方背景, 所以制定人员的广泛性也不够理想。

(四) 制定程序比较

英美制定程序大体上差不多, 都遵循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步骤。由ASB或FASB负责组织全过程, 并由其成员投票表决, 决定准则终稿。在中国, 主要遵循“直接借鉴—实施”的步骤。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组织全过程, CASC成员提出修改意见, 最终由财政部领导审定后发布实施。具体制定程序如图1。

由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英美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程序方面更加全面和严谨, 紧扣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制定会计准则, 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更具实用性。制定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公开性透明性, 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各方权益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在公开性和透明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提出会计立项时也应更多的与社会各界交流, 以防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存在滞后的问题。

三、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优缺点分析

(一) 国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在西方国家, 民间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较为流行的做法, 其中以英美最具代表性。

1. 优点。

(1) 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投入, 减轻了财政负担, 但基金会雄厚的资金实力又足以保证人员薪金和研究费用, 更有实力深入研究会计准则问题, 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专业精英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服务。

(2) 会计准则制定多有专职的委员和广泛的群众参与, 使得会计准则最大可能的具有代表性, 也使会计准则的科学化、合理化得以保障。民间组织独立制定会计准则规范, 能迅速地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使会计准则不至于出现明显的不合理的倾向。更好的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2. 缺点。

(1) 民间机构独立制定会计准则这一模式的实施有赖于会计行业的职业化水平?因为它要求会计行业具有较高的自律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否则在缺乏政府强制力干预的情况下?民间机构可能会在自身职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盲目制定准则, 推出的会计准则将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等重要质量特征。

(2) 缺乏权威性, 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民间组织而非官方机构, 这就使得会计准则缺少相应的政府机构支持。美国运用在政府干预下, 由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的结果显示, 政府当局对准则制定频繁的干涉导致了民间组织在实际上并无法做到真正独立的制定会计准则, 造成了政府干涉和利益集团游说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在政府主体模式下, 政府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拥有直接的制定或干预权, 例如中国、法国、日本均是政府主体模式。

1. 优点。

(1) 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全过程均拥有直接的制定或控制权, 并且通过政府财政部门来使这一权力得以实施, 统一的会计准则使国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数据变得更加简单, 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强有力地宏观调控, 这对促进和改善政府宏观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2) 由政府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更具有突出的政策性、强制性和权威性, 会计准则本身成为政府规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使得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

(3) 政府制定会计准则时, 对于存在争议的会计问题, 政府具有最后的决定权, 当存在其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时, 也由政府进行统一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

2. 缺点

(1) 影响准则的公平公正性和制定质量。政府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 很难公平公正的对待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利益。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并不直接接触实际会计工作, 并不一定能解决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经费的限制也会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

(2) 太过统一的会计准则规范, 容易形成固化的思维和处理方式, 灵活性将大大降低, 阻碍了企业创造新的会计方法, 尝试新的会计程序, 也会禁锢会计学术研究的创新力。

(3) 国家制定会计准则可能会产生信息的滞后性, 难以把握信息的全面性, 从而使会计准则难以指导会计实践。此外, 在准则制定中多凭个人经验和判断, 专业素质低下也容易导致会计准则与现实脱离。

四、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建议

我国是典型的政府主体模式, 上述分析中存在的优缺点基本都具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这一模式进行改进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在保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权威性的前提下, 提高其灵活性, 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顺利接轨, 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其次, 开设畅通的信息交流通道, 使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来, 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目前会计准则的建设和会计改革开辟有效而便捷的途径。

再次, 增强相关准则制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代表性。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会计准则的质量, 应选择层次较高, 研究、咨询及实务能力较强的专家学者加入委员会, 成员应涉猎到方方面面。制定人员的广泛代表性直接关系到准则是否公平公正, 能够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最后, 政府部门要改变工作作风, 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结合中国具体国情,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为规范我国企业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完善、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发挥应有作用。

五、结束语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虽不是会计准则的构成内容, 但却直接影响着会计准则的权威性、适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世界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 决定着各国不可能采取完全相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不论是民间主体模式还是政府主体模式, 都各有优劣, 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才能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借鉴和吸收国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成功经验, 有助于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建立一个既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适合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提供思路。

摘要: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民间主体模式, 一种是以中法为代表的政府主体模式。本文从制定环境、制定主体、制定人员、制定程序四个方面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 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政府主体模式,民间主体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晓莉.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模式比较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5)

[2]汪祥耀, 刘宁军.当前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J].会计研究, 2003 (5)

[3]常勋.国际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4]董美霞.会计准则双向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解析[J].财会通讯, 2006 (5)

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10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在关于企业财务本质、经济核算的实质、客观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国民经济核算和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资金理论、成本理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等问题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二阶段,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从以下方面入手, 并取得了了很大成就:

(1) 对财务本质的继续讨论, 提出财务本质“价值分配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

(2) 关于财务的职能, 提出财务的两种职能、三种职能、四种职能、六种职能等观点。

(3) 关于财务调控机制。

(4) 关于财务的主体。提出作为企业财务主体的, 应当是企业本身。

(5) 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

(6) 关于财务管理假设。

(7) 从产权角度对财务管理的研究。

(8) 关于宏观财务或国家财务, 即将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与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经济权利及责任的学说。

(9) 关于财务理论体系, 即讨论财务理论体系的构成。

(10) 关于预算管理。

2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前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 有效市场理论。

说明的是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有效性, 即证券价格能否有效地反映全部的相关信息。

(2)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给出了关于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衡量办法。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该理论用于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值的评估。

(4) 套利定价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比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更为通用的定价学说和方法, 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扩展, 将资产的定价从单一因素模型发展成为多因素模型, 这样就更好地适合了现实中的复杂情况。

(5) 资本结构理论。

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节税利益, 而节税利益的多少依所得税的高低而定。当节税利益与财务危机成本、代理成本相互平衡时, 便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6) 期权定价理论。

期权定价研究的是期权签出方补偿价格的确定问题。

(7) 股利理论。

股利理论是关于企业采取怎样的股利发放政策的理论, 分为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两类论点。

3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

从以上的概述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差异, 这表现在: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本身, 着重研究资金筹集、投资行为 (主要在市场上) 和股利分配,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实务。研究的内容是这些财务活动如何开展, 具有哪些规律, 如何去做会更好。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财务活动中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概念, 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的上层建筑。研究的内容主要为:财务关系应当是怎样的;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哪些概念, 这些概念应当如何表述, 相互关系如何, 等等。

从财务研究的客观环境看, 建国以来我国财务研究的重点放在财务关系上。而西方国家财务研究没有过多地关注企业的财务关系, 最近美国的会计造假, 冲击了关国的经济, 这引起了西方学者对其制度建设的重新审视。当前西方经济学, 包括获得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类经济学说, 研究和解决的主要是其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很少涉及社会经济制度, 这与其当前的财务理论研究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初的经济学说, 主要论述的则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

从财务活动的实践来看, 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处于变动和建设之中, 经济活动不稳定且无序, 这使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不可能像西方的研究者那样针对一贯性的财务活动进行研究, 这是中、西方财务研究对象和内容存在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提和惯性来讲,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紧紧结合其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 与其经济、金融理论相辅相成, 水乳交融;这既是西方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其他任何国家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的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不同。首先, 我国传统经济理论主要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 研究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其次我国传统经济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是宏观的和定性的分析方法, 很少有微观的和定量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看, 西方财务理论研究较多地采用实证的方法, 我国财务理论研究则完全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

4 未来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探讨的方向

(1)

就研究方向而言, 当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是必要的并应当进行下去, 但应有相当部分的力量转移到对财务实务的研究上来, 以使我们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更多地结合, 更好地指导现实财务活动, 发挥解释和预测功能。实际上, 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重了对财务实务的研究, 比如对企业预算的研究即是一例。

(2) 就研究方法而言, 需要在进行规范研究的同时, 下更大的力气开展实证研究, 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

为什么实证研究重要?关键在于它是建立在较为可靠的依据之上, 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具有可验证性。应当说, 我们并非没有进行财务管理的实证研究, 只是研究的量和研究面较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 也越来越具备了开展财务实证研究的条件, 这种研究方法的大规模推广不应该太迟。

(3) 财务管理中加入量化方法。

随着运筹学、数学等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工具支持的学科的发展, 从而为企业理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财务模型提供了支持, 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特别是当跨国资本经营目标确定后, 财务管理就要运用价值管理的方法, 将经营目标进行分解、量化, 做出实现经营目标的规划, 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融资, 优化跨国资本存量和流量, 防范与控制外汇风险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此外, 旨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满足新的环境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4) 加大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必须克服过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 要根据多变的市场状况, 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 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通过编制财务预算表来规范和矫正企业的经济行为, 把企业内部各部门, 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 其目的是以预算求平衡, 以平衡求发展, 使企业经济行为更科学、更合理, 从而实现财务目标。

(5) 建议用资本代替资金。

资本是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的资金, 它从货币资金垫支开始, 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原垫支的货币资金形态, 并在这一过程中带来资金的增值。资本与资金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一, 资本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 增值是资本内在的本质要求;而资金只有在成为资本后刁有增值性。其二, 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质的货币表现, 其外延过于广泛。

(6) 将资金的概念进一步扩展。

关于资金, 有这样一些定义:“资金是国民经济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运动的价值形式”等。这两种表述虽略有不同, 但以财产物资形态作为资金存在的物质内容这一点是相同的。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 知识、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经济活动中, 大量存在着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 如果我们这时还把资金概念限于是财产物质价值的货币表现, 而资本作为财务管理客体, 就不能包含上述内容。这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现实不符的, 也是缺乏解释力的。因此, 这里认为, 资金的内涵必须进行拓展, 我们把资金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样, 在客观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都能迎刃而解。客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致使资金范畴扩大, 而资金概念理论上的突破又进一步推动财务管理对象的扩大。

(7) 风险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

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 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在融资方面, 筹资渠道是日益增加, 其品种将丰富多彩, 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将成为主要的筹资渠道。企业财务管理者应首先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再对各风险因素进行估计和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例如敏感分析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 概率分析法等, 确定不同风险的存在, 估计风险的大小及今后发展趋势, 结合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 比较、分析、权衡得失, 选择最佳方案, 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收益, 并采取一系列防范、保全、补偿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桂芝, 朱洪友.财务管理国际化新动态[J].森林工程, 2004, (3) .

[2]黄菊波.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3]杨淑娥.财务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 .

中西餐桌礼仪对比研究 篇11

关键词:餐桌礼仪 中西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95-0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table mann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before。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y. Through comparison, we can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w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west,and it will promo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table manners;China and the West;differences

1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nomy develops faster than ever before ,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 Without knowing other country’s culture,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communication happen frequently in grand ceremonies, some Chinese businessmen go to other country do business, owing lack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

2 Similariti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stern table manners have an effect on China and some table manner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However, we should not drink too much wine, we should drink moderate. When you finish a meal, it is important to show generously and leave staff a good impression.

3 Differenc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3.1 Differences in table setting

3.1.1 Table sett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When eating delicious food ,western people choose long table. The ranking way of western table is: 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hould sit at the two side of the table, while guests sit at other seats. In western countries, as is known to all, women are usually first, so gentlemen are always hospitable to women.

3.1.2 Table setting in China

While in China, the round tables are their best choice when they entertain their friends or their family. Chinese people care about how to order table and where is the appropriate seat. In China, host will choose appropriate size of table banquet before invite their friends. If the banquet is small, which has two round tables, the left of which is senior and the right of which is inferior. In Chinese table setting arrangement, there are three rules we should keep in mind: left is honor and right is low, the middle seat is senior, and the seat which opposite of the honor is guests.

nlc202309032116

3.2 Differences in order of courses

3.2.1 Westerrn country

In Western country, before eating dinner, people keep silent and pray ,thank god give their food. Dinner often starts with small dishes ,which is called appetizer. If you are in someone’s family you may see some family member use their fingers when they eating chicken or other birds, you can follow them but never touch meat in bones. The last is dessert, which is coffee or ice cream, you can enjoy it.

3.2.2 China

In China, dinner often starts with cold food, such as eggs, beef and other cold dishes, soft drinks and wine would be ser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order of courses should be kept in mind: first cold dishes and then hot dishes. It is polite that hot dishes should be put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guest, and when small dishes are served, the guest should eat first and then the host, whole chicken, and whole fish cannot put their heads and tails toward the host.

4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table manners , which endow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o that they can face globalizing world. Lear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can not only help us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ut also promote exchanges between leaders.

References

[1]Larry A. Sanovar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Wadsworth Publishing.Table Manners, 2005-12-21 http://www.wzsec.com.

[2]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J].(2006).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12

关键词: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中西思维差异,写作教学的影响,对策研究

英文写作对于英语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 师生们虽付出很多努力, 但学生的英语写作不能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受中文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在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基础上, 从作文选词、句子表达和语篇结构三方面的差异分析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中中西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及教学中采取的对策。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螺旋式与直线型

英美人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而汉族人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

中文强调主观,注重“情”,而英美人习惯以客观事实为主体,注重“理”。

(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中国人习惯于进行形象思维,而英美人注重逻辑思维。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一)作文选词的差异

1. 名词、动词选用

中文倾向于动态的,动词的使用远远比其他词性的词使用频率高;英语更倾向于静态的。比如在表达受欢迎的篮球明星在台上的出现引起了全场观众鼓掌欢呼时,中国学生会写出:The popular basketball star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it made the audience applaud and cheer。相比之下,下面一种表达方式更易被英美人接受:The popular basketball star’s presence brought the audience in applause and cheers.

2. 修辞选用

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写英文文章时都喜欢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比如说这样的句子“in the past, 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估计“水深火热”表达成“deep water and hot fire”。西方人是看不懂什么意思的,但是如果换成他们习惯的“...led a life of extreme hardship”就懂了。

3. 人称使用

中西方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表现在作文当中最明显的就是在人称使用的选择上。比如说,中国学生在作文当中更加喜欢使用“we”、“you”这样复数概念的词,而他们使用“Ithink”, “in my opinion”的较多。

(二)句子表达的差异

1. 句子结构

中国人偏向于归纳性思维,西方人重演绎思维。例如:“Inrecent years, studying abroad is very popular,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want to study abroad.Is this phenomenon right or wrong?I think, we can not say it is right or wrong because of manyreasons.”这就是典型的中式思维影响下的英语作文,与西方人非此即彼、一分为二的态度完全不同。

2. 句内联系

英文段落中往往使用意思明晰的连接词:however, because, moreover, to sum up等。如“我的朋友在等我,我得走了”,在中式思维中,“我走”和“朋友在等我”之间是因果关系,不需要用“因为……所以”来关联,也是符合思维和语法习惯的,所以大多数学生写成:“My friend is expecting me, I must be of now.”但是在西式思维中这种因果关系是隐含的,必须加上连词“so”,因此此句在西式思维下应为:“My friend is expectingme, so I must be off now.”

3.主动与被动

中文多用“人”做主语,句式多倾向于“主动”;英语多用“非人称”做主语,句式多倾向于“被动”。试看下面一句话From the form we can see that divorce rate constantly rose since1967 to 1970 in China.这样的句子在中国大学生的图表作文当中十分常见。地道的英语表述方式应是这样:It can be clearly seen that divorce rate rose constantly from 1967 to 1970 in China.As indicated in the table, divorce rate rose constantly from 1967 to1970 in China.

(三)语篇结构

汉语语篇发展呈螺线型,英语语篇发展呈直线型。例如:A series of valves is opened, this allows the chemicals to mix, produce steam.The turbines start running。这句表达的信息松散混乱。如果用英语思维方式去写,则为:A series of valves is opened and this allows the chemicals to mix and produce steam.As a result, the turbines start running。这样就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了。

三、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中中西思维差异下写作教学的对策

我认为应采用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即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在每个小组由英语成绩优、中、差等学生组成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老师和学生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尝试英语思维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尝试用英语思维方式进行构思与写作。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不同形式地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及现状的背景材料,例如:《大学生英语报》《二十一世纪英语报》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习俗,从而加深对英语文化层面的理解。

(二)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作文的基本元素,没有足够的词汇,很难写出好文章。如何建立起一个较丰富充实的词库?在记忆单词时,尤其要使用频率高的核心或基本词汇,除了要把握其基本的中文和英文含义之外,还要掌握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用法、常用搭配等,从而使学生建立一个丰富的词库,为地道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阅读训练

在训练学生写作过程中,选择英文报纸杂志和英美文学著作。例如:《时代周报》《新概念英语》等,让学生了解英语所携带的文化历史内涵;而报纸杂志是让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英式思维及语言表达的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应细心分析和揣摩原文的篇章组织、语言特点、遣词造句等,还要摘录其中用得恰到好处的经典词组和语句。

(四)利用例句、范文强化训练

通过对例句的句型,语法结构、选词搭配,以及所语境分析,提高学生造句的基本能力,例如:我在教《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Section4 Task 5之前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把句子译成中文,重点理解斜体部分的意思,然后师生一起练习第一个汉译英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接着由学生单独练习第二个汉译英的句子,在学生可以写出一个意思比较完整,表达比较顺畅和地道的句子之后,让学生练习连句成段,然后连段成文,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

通过展示,评讲范文,学生直接学习了解不同体裁之下的写作模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注意到写作中可以用的好词好句,例如:我在教《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Section 3 Practicing Applied Write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讲评范文—运用作文模版练习写作—修改写作, 学生会对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越来越有信心。让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文章审题,它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二是确定主题及写作提纲,这对英文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三是练写初稿,然后仔细修改。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内容是否齐全,关联词语是否使用恰当,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字数是否达到要求;四是要求学生写作时尽可能地用英语思维,不要写“汉语式的英语作文”。

(五)重视作文批改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不只是批改其中的语法错误,而且需要指出文章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提出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构思,撰稿等写作策略,也应具体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当然,学生之间相互评改作文不失为一个让学生较快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外语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凌成德.从英汉文化差异审视大学英语写作[J].西华大学学报, 2004 (5) .

上一篇:专业带头人下一篇:黎族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