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2024-07-19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精选12篇)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1

0 引言

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是人类需求的特殊反映。体育利用身体形态、动作、运动器材等有形的物质来反映无形的意识、观念, 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以及民族的特征, 并对人们的体育行为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体育文化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 中国文化注重自身修养的养成, 儒家文化重视体育、德育、智力的统一和谐。中国体育文化不只是锻炼人的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而是对人的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 陶冶人的性情,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1 对体育文化的界定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体育文化中还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在进行本文的研究之前, 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第一, 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发展。第二, 在进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当中, 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 形成了相关的体育活动的制度文化。第三, 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民族心理以及对体育活动的评判, 这些统称为体育的精神文化, 是抽象的体育文化概念。第四, 具体化的体育文化, 也就是人们创造出了一定的物化形式, 例如火炬、奖杯、徽章等。学者高于兰著作了《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一文, 在该文当中高于兰指出:体育设施设备、体育技术、体育消费以及体育资金等都属于体育的物质层面, 这些因素具有活跃性、时代性的特征, 是衡量文化整体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具体的政策、制度等体育制度文化属于体育中层文化, 它具有权威性, 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保守性、稳定性的特征, 是文化的核心它。

总的来说, 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 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集合,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以及发展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其作用是为了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

1.1 西方体 育文化

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 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 西方文化也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 西方文化以欧洲为中心, 也包含北美洲与大洋洲。

西方体育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 西方体育文化注重市场竞争。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再度兴起, 西方体育文化更具世界意义, 并逐渐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

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国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本文中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礼仪, 主张“天人合一”, 注重保健作用 , 崇尚礼让、宽厚、和平的观念。

2 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2.1 两种体育文化依存的社会背景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 中国的传统体育也是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地大物博, 土地肥沃, 农业是立国之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力量, 尊重自然。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勤劳、朴实、稳重的民族性。

而西方则完全不同, 西方国家是在工业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工业发展。西方发达的商品经济造就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西方人崇尚与自然的竞争, 认为优胜劣汰,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人的力量, 提倡自由、平等。

2.2 两种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不同

2.2.1 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朴素主义唯物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提倡阴阳五行、气一元说的观点, 这些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 并成为了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依据。

西方体育是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西方的试验科学开始出现, 为西方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19世纪,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后, 西方出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观点。这种新观点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生物学、解剖学等相继出现, 体育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为西方体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2.2 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观, 西方体育提倡个体观

中国传统体育体现了中国典型的整体观念。中国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就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是人的躯体与人的精神的和谐, 也就是所谓的“形神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人的身体锻炼, 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以及身心的和谐。

与中国传统体育不同, 西方体育强调的是人的物质形态, 提倡人通过体育运动, 强壮身体, 练成发达的肌肉, 促进身体器官的健康。

2.3 两种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2.3.1 中国传统体育重视伦理, 西方体育突出公平竞争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 注重道德和人伦。中国将体育和德育联系起来, 主张利用体育培养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养成良好的情操。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的意义不在于竞争取胜, 而是在体育运动中实现个人的道德升华。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重在参与”这样的鼓励的话语, 都体现了中国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是以工业文明为依托,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西方提倡竞争, 认为竞争才能发展。人们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 展现个人的能力, 获得成功。西方的比赛规则是在平等的情况下, 通过个人的努力, 在竞争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竞争性是西方体育的根本性。

2.3.2 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和谐, 西方体育重视抗争

中国崇尚的是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的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舞等都都是通过运动实现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而西方一直追求的是人的独立、自主, 强调人的作用, 认为人是宇宙的主宰, 提倡抗争。人与自然的抗争, 人与社会的抗争, 人与人的抗争, 在抗争中求生存。

3 两种体育文化的相似性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还是西方的体育都是重视集体的发展。中国社会一直强调集体的力量, 个体依附集体, 集体主宰个体。个体的完善最终是为了集体的发展。西方也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而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 个人从属于国家。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

4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 势必会吸收其精华的部分。

4.1 中国体育开始追求体育竞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 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西方体育的竞争意识也渐渐开始影响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 现代奥运的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敢于挑战自我, 勇于冒险, 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获得胜利, 实现自我发展的飞跃。

4.2 不同的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 从而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

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传入了中国后, 其中有很多的项目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 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各地的健身会所也相继开展, 西方的重型机械、击剑等项目成为热潮。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但同时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体育运动项目, 同时完善了世界体育的理论体系。

4.3 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 , 西方的竞争观念也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体育文化必然要输入新鲜的血液。西方的竞争观念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 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 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逐渐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新追求。

4.4 中国引入西方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 西方的一些优秀的体育项目也开始传入中国, 像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逐渐为中国人民接受并喜爱。

总而言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因为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等因素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以中西方文化为基础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也具备着一定的民族特征。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也具备统一性。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能会改变体育文化原本的性质, 同时可能带来文化的变迁, 产生新的体育文化。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摘要: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本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予以了定义, 认为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的有意识的身体活动, 并且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文化制度以及人们用以对体育活动进行评判的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文化还有具体的体现形式, 如奖杯、奖牌等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同时笔者就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内涵予以了不同的阐述,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同时笔者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相似性的角度着手, 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 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社会背景、思想基础、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 并且指出中西方体育文化都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这一相似性。文章的最后笔者根据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概念、不同的特征以及共同的特性的研究结果, 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体育文化开始崇尚体育竞争, 西方的竞争观念逐渐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两种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不仅丰富了体育运动项目, 还推动了世界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差异性,相似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岗, 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1 (1) .

[2]哲学中国网.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info.aspx?n=20120321121819357232[OL].

[3]董立兵.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

[4]崔怀猛, 刘秉果.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6.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2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化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体育发展的形态是其文化内在规定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沿循历史的轨迹,从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中西方体育的差异,无疑会为我们深入研究体育的发展规律、把握其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中西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最高统帅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源泉的古代哲学,它已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传统体育的各个枝节,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底

一、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根源的相似性

1.中西方体育都曾是依附宗教文化的体育

在中国农业社会里,宗教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也依附宗教且根深蒂固。中国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摆手舞”、“茅古斯舞”、“划龙舟”、“东巴跳”、“绕三灵”等,在远古只是作为该民族图腾崇拜、祭奠祖先时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仪式。而作为西方体育发源地的古希腊,在克里特时期出现的体育活动,如角斗、掷石饼、赛跑、跳跃、拳击、赛车和舞蹈等,也同样是宗教祭祀、国家庆典中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依附于宗教的一种祭祀礼仪和活动形式。

2.中西方体育都曾是强调群体本位的体育

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就是主张群体本位。在这种哲学理念和社会关系中,个人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个人依附于群体,群体主宰着个人。儒家伦理对人生的目的和任务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个人的修身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个体只是作为群体的附属物而存在,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才是最终的目的。

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个人从属于国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希腊城邦生活的经验指出:“城邦,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这种城邦(即国家或社会)至上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因此,现在既具有独立文化形态,又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强调群体本位的体育。

3.中西方体育都曾是内敛的体育

中世纪以前的西方体育文化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极其相似,都是一种内敛的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从文化结构上理解,应该是依附于宗教、感性至上、强调群体,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文化。而古希腊克里特时期的体育活动,虽然在活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甚至出现初期的竞技性倾向,但是基本浸渍在宗教文化之中。此时的体育活动以游戏、风俗习惯、宗教为主题,表现出明显的娱乐性、传承性、神秘性、神圣性等。而初期的竞技性倾向也由于4次大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难及社会的变迁,发展的十分缓慢。因此,现在既具有独立文化形态,又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特性内敛的体育。

二、社会演变过程中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封建状态,这就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依然以农业文化形态为主体。相比之下,西方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以来,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之相适应,西方体育开始逐渐摆脱落后状态,进入工业文化形态,并正在向后工业文化形态过渡。在这两种截然

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中西体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1.中西体育文化核心理念的差异性

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概念表现在“利他”性。“仁、义、礼、智、信”的对象都是他人,不是自己,这是一种纯粹的以他人为中心的做人做事原则,突显了中国人自身更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西方体育文化核心内容则表现了“利我”性。“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谨慎”的对象都是自己,没有他人的位置,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做人做事原则,突显了西方人同样重视处理自己与整个社会的秩序问题。西方在竞争为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传统价值观影响下诞生了以个体为本位的体育思想。因此,西方人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坚持个人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个人权利,重视契约关系。

2.中西体育文化教化原则选择的差异性

中国体育文化价值选择以“乐行而礼成”和“经世致用”为教化原则。这表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主张利用体育活动修心养性,将体育活动纳入治心、修身、为国、观人的教化过程中。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具有实用价值和有利于完成个人道德修养构成了中国古代选择个人体育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西方体育文化价值选择以充分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张扬个性为基本原则。西方文化强调激发和释放人类的创造潜能,这种追求个体美、个体自由意志的思想境界和尊重人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也成为西方社会选择体育手段的重要原则。可见,无论是古希腊和罗马的竞技运动,还是发展到近代的户外运动乃至现代运动,西方体育运动始终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个体自由意志,注重竞争而不是伦理。

3.中西体育文化参赛原则选择的差异性

在以儒家思想为思想主流的中国古代,重视的是仁、义、礼、乐而非身体运动本身,倡导的是人(君子)之间以礼相待的规范而非突出个体力量的竞争精神。在这种重道德轻肉体的观念主导之下,中国古代体育形成了“射不主皮,力不同科”的参赛原则。这说明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使体育尤其是古代军事体育为仁义礼乐服务。

而与此相反,西方体育文化所彰显的则是自由竞争的参赛原则。古希腊思想传统主张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向大自然挑战。那个时候的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的差异、对立和矛盾,并力求克服这种矛盾。

4.中西体育文化竞技观的差异性

从审美情趣来看,中国人崇尚超人的智慧和完美的贤德,中国人讲的形体美,首先是“生而长大”,即是父母给定的而不是后天练就的;其二是讲貌美与神韵。而在希腊人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一个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良,发育健全,肢体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竞技家。古希腊对力的崇拜与对肉体的赞美构成了西方体育文化竞技观的基础。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3

【关键词】哲学视角;中西方体育文化

体育体现了人类体育运动中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三者的统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发展大大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世界上最终形成两种不同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一种是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另一种就是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本文从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体育文化价值观、体育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等方面来审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1哲学思想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哲学对人类文化中的每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被视为人类思想升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深受传统哲学文化思想的影响,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底。中国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都能映射出传统哲学中“阴阳理论”与“八卦学说”等哲学思想,人们从这些哲学思想中参悟到了只有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才能够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太极拳文化的诞生就是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一步的人格化演绎,因此太极拳被人们称为“哲拳”。之后陆续出现的“八卦掌” 、“形意拳”都融入了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因此,它在技术结构以及套路方面都渗透着中国的民族特色。此外,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战术体系中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理论”,从而产生了动静、虚实、攻守、进退等一系列的战术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的和谐平衡以及顺应自然的主体化思维方式打下基础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然而,西方体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但人们处于古希腊时期时,已经意识到了人与自然是对立与矛盾的,从而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清晰认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于是人们开始力求征服自然,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它。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鼓励人们勇敢开拓,探索未知,从而发展人的潜能,实现他们追求的强者的精神世界。然而,西方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自然对抗的民族文化,深深地渗透进西方体育思想中,成为西方体育主流文化。通过西方国家开展的运动项目,例如赛跑、体操、标枪、拳击等,都能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性,同时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西方体育追求个性解放、挑战生理极限的对象化思维方式。

综上所知,中西方哲学思想侧重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于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中庸之道”。而西方哲学侧重于与天斗、与地斗的对立抗争,追求的是“进取开拓”。因此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造就了两个极端的体育形态。

2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气功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主要代表,两者所表现出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所有的体育精神。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一面临海,三面陆地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个体农业型生活方式,宗法型家庭背景以及遵循儒家思想的大陆型文化,于是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孕育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因此在中国传统体育中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文化是以儒教思想为核心,具有独特性以及自成体系的特征,但同时伴有一定的封闭性。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修身养性,侧重体育的健身养生价值,并不主张事物的极限发展。

西方传统体育的诞生是以争胜负的竞技体育出现作为标志的。古希腊文化被人们视为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的海洋型文化。由于西方国家大多数地处三面环海特殊位置,因此形成了以渔猎为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生是结合其社会发展的现状孕育出来的,在西方国家工业高速发展、市场激烈竞争的社会条件下,同时以城市为中心产生了以竞技运动模式为特征的体育文化。通过竞技运动的比赛,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所要展现的速度、高度、远度以及重量,挖掘个体的极限潜能,在运动中充分展现生命的运动能力以及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能力。

3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孕育的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是蕴含中庸之道,注重人的内在气质、精神修养,以求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天地人合一”、“认知合一”,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中国传统体育则从整体出发来描述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形体、机能、意念、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活动,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具体联系,它追求的是身、心、机体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健身价值观。此外,儒、道、佛三大家思想均以礼仪为主,由于道德先行的伦理观,社会更加重视人格、以人为本。这样形成的中国体育的特点就是以养生、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保健为主,最终以精神内练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西方传统体育思想在注重身体和精神之余,更加强调人体的“力”与“美”。在西方体育发展的历史上,身体健硕、发育良好、身材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运动的人们都受到人们的崇拜。他们对价值的追求与探索就是对人体自身进行不断的塑造和培养。

西方哲学通过科学的理性主义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的思维模式严格进行区分,把身心分属于两个世界,西方体育文化侧重于“力”,西方把力量视为生命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现代体育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中国人由于从事体育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以个体活动为主,讲究自我锻炼。即便是对竞技体育有涉及的人也只是对力量、速度、灵敏等外在的比较。现代人们在面对竞技比赛的时候,也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淡泊名利,重视比赛过程的体验,不重视结果的成败。而西方人提倡良性竞争,其目的就是超越对手,超越生理极限。

4中西方体育审美情绪的差异

中国人的审美观经历了我国几千年传统美学观念的熏陶,主要强调事物的整体效果以及直观感受,注重人的精、气、神,同时还要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美,并且能够体现形态美、韵律美、节奏美、内涵美、力量美的综合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侧重于内在美,是一种表达宁静、含蓄的美。譬如中国传统武术侧重于形态心灵的相统一,其要求是人体自身的精、气、神相统一。在练习武术时时常用到比喻的手法从而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美的特征以及美学的要求与标准,通过这种方法让人们产生美妙的意境。练习的拳法不同给人们的美的感受是异样的,如太极拳的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给人舒畅,含蓄的美。长拳的动静结合,起伏转折,展现的是灵活自如,大方之美。这些不同形式的美,可见中国人的动作体现了人对生命、自然的崇尚,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西方体育的美注重于身体之美,通过对体格健壮的强调,体现出人们对人体外形的喜爱之色,并且西方美学着重模仿和再现,西方体育在这样的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体表现出的各种身体素质的强悍之美,突出崇尚人体形象的真与美。西方主要突显其热情、奔放、直观、具体的审美观念。如西方的健美运动,就是对人体健与美的崇尚。由于不断追求自然体力的美,促进了西方竞技运动的动作结构创新、造型的更新、难度和强度的增大,比如体操运动、竞技健美操运动。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使中西方体育在追求运动美时也有所偏重,中国传统体育的运动美表现为含蓄的诗情画意;西方体育则讲究人体外在的健与美。

5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的差异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是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防止阶级对立,大肆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在社会上营造重文轻武的氛围,推行科举制度,统治者对体育中的竞技精神给予大力的打压,注重体育中的娱乐与养生功能的宣传。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运动竞技,由于统治阶级的打压,使得体育虽然在发展,但是已经遗失本质,逐渐成为专供封建统治阶级娱乐观赏活动。养生观亦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古希腊文化在历史上的表现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的出现是由相互竞争的城邦民主制度共同斗争的产物。古希腊的体育重视“人性”,重视个人的幸福。现代奥运会是西方近代体育思想和继承古代奥运会的产物。现代奥运会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是古代奥运会的竞争精神在新形势下的体现。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竞争性。由于西方处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得竞争机制在社会中大力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体育领域,成为西方现代体育的灵魂。在强调竞争的同时,西方体育文化更注重公平。这也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显著区别。中方体育文化过于强调“礼”,西方体育文化是在公正的前提下进行竞争。

在哲学视角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从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体育文化价值观、体育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而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存在着必然性。由于不同的哲学思想,造就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追求不同的体育文化价值观上,有着不同的体育审美情趣,而又由于统治阶级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发展路径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现在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体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西方体育文化是互补的,西方体育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中方文化强调“点到为止”、“适可而止”,而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将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王玉国,黄晨曦.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初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0.21(1):90-92.

〔2〕秦华.中西方体育文化之比较研究〔J〕.武术科学.2007.4(9):89-90.

〔3〕孙维国,辛治国.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

〔4〕崔江.论中西方传统体育的文化意蕴〔J〕.百家论坛.

〔5〕张继顺,郝玉峰,陈雪燕,赵莹.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歧与融合〔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21-22.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殊与融通 篇4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人类不同群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不断认识自己、解放自己的过程。体育作为人类一种关注自身生命的特殊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是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两支奇葩,尽管它们有着迥然不同的形态和体系,但是在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层面上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循沿历史的轨迹,从哲学、文化学的视角对中西方体育进行比较研究,无疑会为我们深入认识体育的发展规律,把握其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2 中西体育文化分殊之管窥

2.1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审理

2.1.1 强身健体与养生保健:中国传统体育的意义理解

中国传统体育是大陆(主要指黄河流域)农业文化的产物。其特质表现为:一方面以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为底蕴,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命观,以及正心、诚意、修身、养生的运动观;另一方面以封建宗法制度为文化基础的竞技运动多重视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采取谨慎的嬉戏观、娱乐观以及注重竞技体育活动的个体性、技艺性和表演性。我们知道,在上古时期,由于人类认识和身体能力的极其低下,自然界的统治地位占据绝对优势,人们还得不出身体运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这么说,当时人们参加各种健身和娱乐活动,目的是出于对身体感官的快乐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虔诚和崇拜。这个时候的中国体育,还没有形成自己有独特价值取向的体育文化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公元前800—200年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积淀,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态。[1]这种文化形态在外在形式与内在气度上主要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终极目的的养生和以保身护体、技击与套路相结合的武术为一体的内外合一和整体圆融。随后,由于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这种体育文化形态几千年如一日地延续着。直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体育还固守着这种形态。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观和思想层面保守的弊病淋漓尽致地凸显在世人的面前。围绕这一问题,中国近代的传统体育文化思考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历史过程。首先是从体育器物上感觉不足;其次是从体育制度上感觉不足;最后便是从体育文化上感觉不足。很显然,这个思考过程是以实用主义为逻辑起点的。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体育在近世工业革命宰制一切的社会化进程中,就这样逐渐遗失了话语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就在现代工业文明将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在强身健体、养生保健、维护人类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抵抗大工业发展和信息革命对人的身心异化和精神分裂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

2.1.2 对抗与竞争:西方体育的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文化是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以工业生产、市场竞争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其特质表现为:一方面以宗教文化为基础的古代西方体育,主张“天人有别”和“天人相对”,采取对神秘力量虔诚膜拜的生命观;另一方面以自然科学为文化基础的竞技体育,重视人的生命的直观和展现,采取竞争、功利、超越、对抗的运动观;再一方面以艺术文化为基础的艺术体育,重视人对自由、美感的追求,采取开放、公正、民主的娱乐观。众所周知,中世纪以前的西方体育文化是以古希腊体育文化为代表的。古希腊社会尚力的酒神文化、纵欲享乐的世俗文化,发展了古希腊体育独特的人体审美标准———裸体之美(因为裸体除了显示身体之美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生命力的旺盛和缔造生命时的酒醉)、娱乐意识以及追求“勇敢”、“健康”和“有力”的体育风尚。到了黑暗愚昧漫长的中世纪,由于宗教神权力量的至高无上,人性中的感性之美在宗教的压抑下渐渐地消失殆尽。人的世俗价值从根本上遭到否定,身体成了罪恶的源泉,体育被彻底禁忌和遗忘。尽管如此,历史的车轮在曲折迂回之后,还是依然地向前驶去。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时期,西方体育在追求主体对身体客体的征服和超越过程中,奠定了以主客二分、身心二分的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竞技性、功利性、娱乐性为基本模式,以更高、更快、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之后不久,随着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殖民扩张,这种体育形态便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渗透,形成了现在风靡全球的竞技运动。

2.2 中西方体育文化分殊的理论根源透析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在不同国家、民族土壤中产生的文化都是在相对分立状态下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尽管各种文化的发展有其相似的一面,但也有各自的不同之处。众所周知,中西体育文化分别是在“河的赋予与海的磨砺”影响下,实现人们对自身生命不同层面的把握与展示。受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借助人的肢体运动实现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立统一,借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西方体育借助人的肢体运动企图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借以达到超越现实的目的。可见,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第一,哲学文化基础的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是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板块状大陆中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因而有别于其他重超越(希腊)的哲学文化类型。众所周知,中国哲学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被推尊到很高地位,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体现在体育上就是对修身养性的追逐,我们知道,中国传统体育的典型项目就是导引、气功和太极之类,其动作结构以讲究模仿动物和平衡统一(如内外、神形、动静和刚柔之间的和谐)为精要。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体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和协调,而不是西方那种个人个性的张扬和对自然的抗争。因而,从此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体育是一种哲学体育,其实质是对宇宙的把握。与此相反,由于西方哲学文化所具有的超越精神,致使西方体育无论从运动形式还是运动术语更多体现的是物理特性。如训练过程中所用到的强度、密度、负荷、幅度、频率等等;人体运动学方面的解剖学生理学术语等等。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体育形成了以物理科学的高速发展为支撑,以“更快、更高、更强”为发展路向的、不断超越自身、挑战极限的现代竞技运动。因而,从某种角度上讲,西方体育是一种物理体育,其实质就是对生命的展现、超越和自我否定。

第二,价值观的不同。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支配力量,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观念形态。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重整体轻个体,落脚在体育上就是淡化竞争,侧重精神层面的提升。毋庸置疑,在中国传统体育中,竞争与胜负占据次要地位,使得体育最为核心的竞争特征遭到弱化,修身养性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被放在首要地位。如民族传统武术中“武德”的强调,射箭比赛中的射礼的规训等。可见,产生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注重实用、追求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养成了中国人不思进取、知足常乐的惰性。与此相反,西方传统文化则主张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体自由,崇尚个人与自我,尊重个体思维与体验。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对唤醒人的自由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方面反映在体育上,就是对极限、自我和卓越的不断挑战、超越和追求。

第三,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体育文化呈现出巨大的不同。这些差异经过人的心理折射后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知道,中国的文明本质上属于“河流文明”,地处内陆,资源丰富,人们基本上能自给自足。正是这样一种文明,使得中国的社会生活主要是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体现在体育心理上,就是以“宽厚、礼让、平和”为其基本核心,以“重和谐、轻竞争,重适度、轻超越”为其基本的表现形式。这一心理结构,总体上抑制了人们追求卓越的激情。与之相对应的西方文明在本质上是一种“海洋文明”,由于资源相对匮乏,促使他们海上的活动比较发达,进而在他们的心理结构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体现在体育心理上就是以“竞争、功利、超越、对抗”为其基本内容的运动观。这一心理结构总体上高扬了人的生命力的伟大与充沛,给人一种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畅感。

3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通

3.1 中西方体育文化融通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世纪之交的体育已经进入一个体育和体育人有国家、无国界的全球化新时代,体育资源的国际化将继续成为21世纪的潮流,并继续对体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各国之间的体育活动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异已经渐趋缩小,体现出强烈的同一化倾向。这一方面可从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体育赛事中找到答案,另一方面也可从没有被纳入现代国际体育体系的活动日趋衰落的命运中窥见一斑。因而,不管人们的态度如何,全球化已经进入当代人的生活世界,成为感性的事实存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全球化维度之一的体育文化,也必然会出现全球化的交融趋势。由此可见,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不是西方体育现代性的野蛮蔓延,而是人们对现代生活品位档次的自然诉求。

3.2 中西方体育文化融通的基础

近世工业文明,带给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基础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将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之中。人类愈来愈生活在一个“非自然”的文化世界之中,加之在近世文明推动下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严重异化,体育作为一种主客体同一的文化形式被赋予了独特的价值。西方体育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携带人的主体性余威,开始了对自我身体的挑战。为了提高0.1米的距离和缩短0.1秒的时间,人们开始了科学体育的征程。如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每天摄入多少热量,消耗多少热量,甚至每天的运动负荷都要用科学公式加以精确度量;运动训练的过程通过电子计算机加以模拟并处理成线条异常清楚的几何“棍图”,以显示整个技术动作的运动环节和人体重心的全部变化轨迹,并以此提出修改方案。可见,西方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鼓舞和科学理性的驱使下,表现为一个不断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和不断追逐功利的过程。因而,西方体育在其辉煌的背后,早已埋下危机的种子。与此相反,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中国传统体育,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环境下,平心静气地追逐着自我修身养性之目的。此种格局几千年如一日地延续着,与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引起的人类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形成了越来越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体育在缺乏“竞争、超越、功利”的内在驱使下,却在维护人类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抵抗大工业发展和信息革命对人的身心异化和精神分裂方面表现出重要的卫生学意义。因而,中西方体育之于人的发展各有利弊,应互为补充。据有关专家预言,21世纪的体育将从泛机械化的知识功利体育走向解放身体、释放个性的艺术体育。那么为什么未来体育要向艺术体育的方向发展,我想这是现代人们对科学工具理性深刻反思的结果。在以物质欲望为幸福价值衡量标准的现代社会里,人变得越来越难认识自己。因而彷徨、困惑中的西方人猛然顿悟,未来的体育也许只有以内在真实为鹊的,以艺术精神、以境界的追求为旨趣的艺术体育才能拯救。因为只有以此为基点,现代西方体育才有可能走出物欲的羁绊,走向意义的敞明;中国传统体育才能彰显其追求审美境界和个人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现代价值。

4 结束语

中西方体育是在不同背景下产生的两种形态、结构各异的文化形态。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传统体育在礼仪、表演和养生方面,西方体育在公平竞争、超越自我方面,都有其继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因而,两者在本质上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如此看来,面向未来,中西方体育应对自身的精华和对方的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和借鉴,进而创造出一种超越目前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为未来体育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摘要:本文在考察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总体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殊做了一点简单的分析,其主旨在于厘清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内涵,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通寻求合理的路向。

关键词:体育文化,价值取向,融通

参考文献

[1]于涛.社会转型与中国体育文化的三次嬗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1):1-2.

[2]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7-48.

[3]黄瑞雄.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述一,李小兵.文化的冲突与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望蜀,张新.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体育文化的走向[J].体育与科学,1989,(3).

[7]陈长礼,高鸿辉.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7,(1).

[8]熊斗寅.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交融—谈谈中国与现代奥运[J].体育与科学,2002,(3).

[9]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冲突和融合[J].体育科学,1995,(4).

[10]宋亨国,李瑜.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兼论“入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2).

[11]郑国华,郎勇春,熊晓正.理解的艺术—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0).

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的比较分析 篇5

姓名:贾晓璐年级:12级产业三班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观看体育赛事更是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乐趣与爱好。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而中西方国家的体育赛事文化有什么差异呢,在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是如何融合促进全球发展呢。下面我将对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1.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体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原始社会时期,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出现了利用劳动工具进行狩猎的活动, 这要求人类增大力量作用, 提高速度、耐力和主动性的技能。体育作为获取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活动之外的一个社会活动的特殊范畴, 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这一点, 已经通过在中国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石球、石锤、石链等物和西方考古发现的投掷武器和齿状鱼叉上得到了证实。在东方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虽然各自的物质基础不同, 但是都承认体育文化中所蕴涵的养生思想、军事体育思想、体育教育思想、娱乐体育思想等。

2.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原因

说起中西方体育文化,就必须先了解中西方的历史发展。从中国古代,华夏文明开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古文化的演变.它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淘汰精选存留下来的文化,虽然就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价值上来说决定了世界体育文化具有内在趋同的性质.但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深久影响例如,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倡“六艺”。“六艺”中的射、御都是当时人们所承认的体育技能。但由于“仁”学的核心地位,而最终把以竞技为主的体育也限制在“礼”的规范内。这对后来的体育有巨大的影响。

中国多个民族所创造的多元体育文化,在历史上表现出较好的并存沟通和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中国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被世界各国充分肯定包括其健身娱乐及文化价值;其次在中国传统体育主体保持非竞技化的同时一部分项目将发展成为国际竞技项目与现代西方体育接轨;最后,与世界各国的横向体育交流更趋频繁,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及其特点决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完全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优秀内容,并使其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传统体育在内容上更充实表现形式更多样。

西方体育文化以整个西方文化为背景,西方文化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型文化。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发展历史中,古希腊科学发达占重要地位,古希腊成果比较多的产生于数学、物理方面,力图了解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西方的这种文化孕育出来的西方体育自然而然地反映了解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可能性,最终出现以物理量的变化为表现形式,以物理量最终确定评价成果的体育,它是西方哲学与西方科学的延伸,因此与中国体育的入文观完全不同。

3.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的影响

从上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原因看来,由于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体育本身的性质上就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转变为侧重“自娱”“娱人”以及增添了不少的表演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因西方文化的冲击。消灭或走上消灭的道路。然而,在与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性也逐渐削弱,竟而成为多民族共有的项目,如赛龙舟、舞龙舞狮、游泳、射击、武术等已成为国际性民族项目。同样西方竞技体育的传人也对我国各族人民产生巨大的影响,世人对诸如篮球、排球、网球等运动的爱好也与日俱增。以西方新经济观念为载体的体育消费观已进入民族文化氛围当中。民族传统优育的产业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行列。进行产业化不仅是当前时代的需要.而且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我们不可把发展与同化这两个概念混淆,这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少数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成果和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保存完美的精英民族文化。其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等仍旧影响着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所以积极主动地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形势.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积极地对其采取开发与保护的措施,以保证其完全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当今十分紧迫的任务。

4.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的融合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历史都是不断摆脱民族性、地区性而走向世界性、全球性的过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

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具有必然性的汇合与互补。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同样是优秀的,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中国体育强调修身养性,把体育价值观定位于行为的主体作用性,中国体育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和谐统一。西方体育则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以运动技术为中心,西方体育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思想,在一定条件下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目标产生背离。

民族体育文化的和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我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有深刻地认识,而且要求对西方体育文化有全面地了解。在切实的和合过程中,我们接受、吸纳西方体育文化决不是要民族界墙拆掉或是。全盘西化’。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吸纳必须昂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主体性,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据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来选拣、吸纳西方体育文化;要将西方体育文化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改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体育文化。

5.结束语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当前世界进入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我国也进入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毫无疑问,文化也要现代化,要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现代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更要通过与西方文化的接触。通过创新,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进行必要的保护、引导、调控,做到既抓住西方文化冲击的历史机遇,又协调发展不使其走上灭绝的道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习惯性、民俗性、健身性、娱乐性以及群众性 也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可以借此文化融合的机遇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

认同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周咏松,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D] 2006.9

[2] 程志理,人文奥运与希腊精神[ C].体育科学研究,2003(3).[3] 李哲峰,论中西方体育文化之差异、变化与发展[D]社会科学论坛2004·11

[4] 孟凡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C]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8 卷第2 期 2006.3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6

竞技武术散打体系的构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种由传统武术提取而来融合西方文化因子的新的武术技击体系形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与传统武术技击体系几乎完全不同,由此,引来了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持批判态度的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已经没有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西方竞技格斗项目的简单照搬与模仿,是“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的简单重组,体现不出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与中华武术没有太大关系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从“相搏”、“手搏”、“卞”、“白打”到“散手”再到“散打”,是传统步步演变的结果,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持赞同态度的观点认为,体育属性是散打运动得以发展的基础[2],竞技武术散打是时代的产物,是武术在当今时代与时俱进的征象,是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争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发展,并努力挖掘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填补武术文化在转向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缺失。

可以肯定,不管持什么态度,目的是为了使竞技武术散打更好地发展,百家争鸣更加促使了竞技武术散打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从它的普及程度、文化内涵、时代性等各方面来考察,它都不失为当代中国的一种优秀文化。我们应该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峙模式[3],现代正是传统发展的演变和结果,是传统文化自我更新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正如洪浩教授指出的“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武术现代化的产物,是当代人创造的一个新名词[4]。”同样,我们应当跳出传统武术击技与竞技武术散打的二元对立,它是传统武术击技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更新,或者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在本文中,笔者以文化融合为视角尝试着解读竞技武术散打相关争论的原因和出发点,以揭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作理论支撑,用于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武术文化。

1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的竞技武术散打

文化融合是指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5]。指某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6]。这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通过自觉或强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播、冲突、对话、筛选、移植、整合等过程,原来的文化体系经过这个过程而相互影响、调整和适应,逐渐地改变原有文化的结构和个性,使原来互不相同的文化形态相互接近,最后在这种相互适应的调整中逐渐地走向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第三种文化体系逐渐产生,形成新的文化形态,而原来的文化形态可能随之而消失,或者以其顽强的文化生命力按照原来的方向发展。中国文化即是一种融合型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在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中逐渐地使各种文化开始走向统一,经过汉朝政权的强化最终确立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道家和中国化了的佛家为主体共同构成了融合型的中国文化。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曾经多次遭受其他民族的入侵,但最终入住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地融入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中。

19 世纪中叶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敲击下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业文明输给了新近兴起的海洋文明。在两种文明的迎头相遇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和冲突,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融合、创新和发展。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文化一样,它伴随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和中华文化中的其他文化相交互融,共同构成了当今繁荣的武术文化体系。主流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必然导致附属文化作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武术文化在这种冲突与交融中也产生了自己的新的武术文化体系——竞技武术,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和推手等内容。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标志是清末民初废除武举(1901)建立现代新式学校及马良的《中华新武术》等,竞技武术散打的雏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1928年第一次国术国考项目中就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7]341,1933年第二次国术国考中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7]344。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竞技武术散打几经挫折,先是战乱年代的支离破碎,接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唯套路方向发展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等,最终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才开始了它的蓬勃发展。经过了近百年、尤其近三十几年的不断调试,竞技武术散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了一种新的武术形式。

2 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

2.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与肯定

竞技武术是异质的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传统武术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武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它,能发现不同的文化特质,由此,也出现了对竞技武术的褒扬与批驳[4]。

2.1.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由来已久,最多是“散打四不像”、“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等,程大力等认为,散手擂台上的徒手,无例外地采用的都是“站起来”的姿势,然而这种站起来打的“武术”,哪里还有一点武术的影子。连弓、马、仆、虚都没有,散手算什么中国武术[8]。现今所谓散手,实际上抄袭临摹自国外的自由搏击,而散手王争霸赛不分体重级别总决赛,是生硬混合两种竞技文化截然不同的原则。所谓散手,拳法百分之百是西洋拳击的;腿法大半是泰拳的;摔法虽然被某些人自诩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但它实际上与中国跤毫无关系,而只是从西洋自由式、古典式摔跤学来的几招[9]。散打很难体现出中国武术打的巧妙与深奥,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精、气、神、劲等武术神韵,也必然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0]。

2.1.2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肯定

在一些学者对竞技武术散打进行尖锐批判的同时,更多的学者对其持肯定的态度。武术散打,作为实战的一种代表性比赛形式,采用了传统的擂台比赛模式、技击内容和战术理念,在新的比赛规则下,形成了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表现形式。近几年,中国散打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强大的生命力傲立于世界搏击之林[11]。现代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一个方面终于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破土而出,并形成强劲的发展态势[12]。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已经普遍开展并被运用于体育竞技比赛的现代武术散打技法,本身也是现代社会对于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击技的固有价值进行开发与利用的产物,是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击技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新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存在形式[13]。从散打近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散打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发展规律总是与其独特的、相适应的竞赛体系及理论体系密不可分的[14]。散打已成为全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怀比赛项目。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分支,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系列的中国功夫与国外搏击项目的对抗中,它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风格与技击内涵,这是传统武术技击所不能替代的。

2.1.3 对竞技武术散打批判与肯定的诠释

以上的批判与肯定有其合理性所在,也存有一定程度的偏激。竞技武术散打在短短地几十年内取得了骄人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竞技武术散打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也不可以说竞技武术散打完全是由传统武术的继承而来;竞技武术散打虽然存在着技法单一、文化内涵缺失、和传统差别太远、雷同于西方的竞技格斗等问题,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原本做出新的理解、新的解释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地远离原本地过程,又是传统本身形成的过程,是传统本身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不断开放的过程[15]。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一般来说,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释[16]。不论我们对传统武术散打作出新的理解、新的解释,还是借鉴其他竞技体育文化,都是一种自我的不同于前者的另类解读,既偏离了原来的传统,也对异域文明以自我的视角进行了解释,通过相互之间的接触、冲突、筛选、移植进而融合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新的文化和传统。我们应该对竞技武术散打技战术、训练、道德等的生命力与发展方式给予必须的关注,使其能够真正的展现传统武术技击形态。

2.2 竞技武术散打的继承与借鉴

2.2.1 竞技武术散打的继承

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消灭传统或完整地改变传统[13]。文化的传统意味着文化的过去,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却又必然是对过去之文化传统的延续[13]。竞技武术散打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虽然在近30 余年的发展中融入了竞技体育的成份,但竞技体育的成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整地改变传统;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竞技武术散打的现在与未来,也必然是对过去之武术文化传统的延续。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种延续是在主观选择下的延续,因为,历史及其事件的解释本来就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单纯回味,而始终同时体现着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思考[17]。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观念的转化等使得我们只能以现代的观点去继承过去的传统。

2.2.2 竞技武术散打的借鉴

竞技武术散打对竞技体育文化的借鉴表现在物器、制度、精神等各个层面,并且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下的运用,始终体现了与原传文化的不同性,与中国文化接合的特殊性。因为“一般说来,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切割,然后又决定他将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16]。”竞技武术散打的产生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大环境所改创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它产生的条件之一是竞技体育。所以,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技术体系的建构、价值取向的追求等是建立在竞技体育基础之上的,以竞技体育为蓝本对传统武术技击进行一系列的技、战术体系及道德改造。无论是器械、服饰、场地等物器方面,还是规则、训练、理论等的制度层面,及更快、更高、更强等的精神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西方体育文化特征。

3 竞技武术散打——新的武术形式或竞技体育形式

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击技的继承和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传统武术击技和现代竞技体育两种文化形态之间通过自觉或强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播、接触、冲突、移植等过程,逐渐地改变了传统武术击技和现代竞技体育的结构和个性,使原来不相同的文化因子相互接近,最后在相互适应的调整中走向了统一,产生了第三种文化形态——竞技武术散打,而传统武术击技和现代竞技体育以其顽强的文化生命力仍然按原来的方向发展。

毫无疑问,我们说竞技武术散打属于武术的一部分,或者说竞技武术散打属于竞技体育的一部分都不会有什么错误。但是,无论如何竞技武术散打对传统武术的继承都不会是全面的,只是将其中的适合于竞技体育的那部分内容提炼了出来;同理,竞技武术散打对竞技体育的借鉴也决对不是全面的,而只是将其中的适合于武术的那部分内容用在了“竞技武术散打”继承传统武术的那部分内容上。这样竞技武术散打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传统武术技击和现代竞技体育。正是因为竞技武术散打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当我们再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的竞技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击技进行对比时,它已经有别于当初对传统武术继承的那一部分内容了,反之亦然。这样竞技武术散打就成了一种融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体育的部分内容在内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或新的竞技体育形式。

回到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上来,竞技武术散打不能全面的展现传统武术击技的精髓,“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等,原因在于它只是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它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部分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它还要从属的竞技体育属性。同理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与整理,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是完全由传统招法提取而来的竞技武术散打。盲目的保守中国古已有之,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古已有之的擂台对抗、切磋交流,只是武术竞技形式的一种,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化了的竞技武术散打。这种传统性的坚守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

4 竞技武术散打形成的思考

竞技武术散打的形成,其实是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问题,是武术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自觉反思,是传统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怎样积极地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用以补充和充实到现代世界竞技格斗体系当中去。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问题要求武术人在精神层面保有一坚持。正如徐复观先生指出的“真有文化自觉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应当是‘古今同在’的;并且由古今同在的程度,来决定他的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复兴中国文化,在精神上,必然是复古的,同时也必然是开新的;复古与开新从精神上说乃是同时存在[18]。”竞技武术散打在最近30 余年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理论建设明显滞后,关于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与研究匮乏,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缺乏“古今同在”的精神状态,或者精神层面的“开新”大于“复古”。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武术技击体系的多元重构

在众多以跆拳道、拳击、泰拳等作为范式来研究竞技武术散打的推广、技术、文化等问题时,我们可否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需要也是多元的,跆拳道、拳击、泰拳只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发展,和人们的多元需要是有联系的,和中国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建构不足是有关系的。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技击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可能适合爱好者一生去习练。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重构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成功即是一种昭示。反思竞技武术散打、跆拳道、泰拳、拳击等所有的竞技格斗项目,它们只是不同规则下的动作组合,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技战术、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重新建构,是用拳、腿、摔、拿,器械、徒手等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重新编排、整理和融合下所产生的一种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体系。

4.2 增强竞技类武术项目的文化表现力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它的主体话语权及文化表现力的缺失。技术体系、训练方法等只是竞技武术散打文化表现力的某些部分,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过多的追随传统而拒绝现代科学体系,况且现代科学体系也不仅仅是西方的独创,同样存在着中国的一些组成因子。关键是除了这些方面外的文化表现力的不足。竞技武术散打在比赛中支撑选手在赛场上拼搏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兼爱、礼仪、武德等等,这些能够表现中国人精神、代表中国人性格的种种文化现象却没有通过竞技类武术项目的舞台进行宣传和表达。研究者认为这些文化的展现远远大于主体文化的宣传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将这种内在的精神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观看比赛向受众传播种种能够代表中国人精神、文化及价值的诸现象。

5 结语

5.1 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击技的继承和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对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相关争论,源于批判者没有看到竞技武术散打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还要从属于竞技体育的属性;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文化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这种盲目坚守传统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它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

5.2 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击技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新的武术击技类项目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对竞技武术散打的争论启示我们传统体育的复兴与建设,要增加其附属文化的建设、增强文化表现力,彰显民族精神。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叶伟,主编.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郭齐勇.现当代新儒学[OL].http://video1.ssreader.com/playvideo.asp?id=7589.

[4]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韩玉敏,郝秀芬,等主编.新编社会学辞典[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333.

[6]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融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91.

[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8]程大力,黄静.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竞技套路是保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形式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9]胡儿.作为自由搏击的散手是武术吗[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10]王柏利,王岗.守卫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8(4).

[11]王杰.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2]朱永光.继承传统武术技法,构建“打练结合”的散打实践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

[13]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0.

[14]黄强,潘晓波.我国散打运动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15]张世英.新哲学演讲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5.

[16]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王晓朝,杨熙楠.主编.沟通中西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18]徐复观.徐复观文录(二)[M].台湾:环宇出版社,1971:162.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7

1 中西方体育所追求的运动目的不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使得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注重人自身的人格的完善。而“西方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冲突文化,渊源于古希腊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环境是海上贸易。海上贸易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人们的竞争精神,这样,为自身利益而竞争就成为西方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西方哲学传统强调二元并存与对立,把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对立起来。同属于身体运动的中西方体育项目,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使得运动者所追求的目的产生差异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文化的牵引下,主要表现在运动主体———人的修身养性和内在的不断完善方面。如中国武术把人体自身的运动与宇宙自然的运动结合起来要习练武术就必须达到宇宙与自然的统一和一致,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尤其重视对人的身心的修炼,注重内外兼修,并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之说。只有内练与外练的统一,才能达到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协调平衡,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而西方体育从游戏向现代体育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哲学文化偏重于“知性”思维和“求真”的取向,并与自然科学融合,主要崇尚的是自由、竞争、公正、规则、外控、勤奋和理性,使西方体育文化主要表现为运动客体———运动的速度、力量以及技术和技能的不断完善。因此,西方体育运动趋向对人体外形的称颂,肌肉的健美,体格的健壮是其追求的目标。崇尚力量,力求通过体育达到肌肉与力量、速度的完美结合。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通过剧烈的大负荷肌肉训练,来塑造完美的人体形象。

2 中西方体育所表现形式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人与自然看成是有机的统一体,表现在运动形式上,就体现出“上下相随”,“左右相依”、“内外相合”的整体性运动特点,如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等特点。而西方文化是一种注重逻辑分析的文化,使西方体育强调“练”,训练满足市场需要,追求惊险性、冒险性、刺激性,提倡竞争与挑战,好斗取胜,追求以高水平实效,技能技巧制敌胜。

中国文化主张“静以养身”,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以慢练静养为主要理念的健身方式并且在练而有节适度,主要追求“健康”与“长寿”之所需求,淡化竞争与意识。在整个体育过程中,重视身体的内在体验,通过个体内在的感悟把负荷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不主张激烈的运动造成人体内部平衡的破坏,这就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大的经验型、感官性的判断,在运动的结果的评价方面,以实现自我满足和完善即为评价的终点。

而西方体育运动项目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原则,通过不断的刺激身体的肌肉,打破身体的内在平衡,使身体在超量恢复的状态下不断的增强身体机能,达到肌肉与力量、速度的完美结合。在运动的结果的评价方面,可以采用物理概念,如强度、密度、频率、节奏、速度、力量等进行准确的量化,无论是成绩过程评定,还是竞技比赛的最终结果,都可以用物理量化来表示强度与胜负,增强了可操作性与标准化推广的可能性。

3 中西方体育所表现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起决定性的作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从而也成为中西方体育产生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3.1 线性的思维与弧形的思维特征

中国文化在长期的过程中,充满了对天向往和信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这种思想下,是人的潜意识中存在的对一切事物“圆满”的追求,从而形成对了对弧线、圆的审美特征。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多表现出弧线的特点,如太极拳就是建立在以太极图的理论基础上。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是相互独立的双方,认为事物之间彼此独立,他们也重视和尊重这种独立性,西方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向前发展、向前变化的。因此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是直线的,没有回旋,也就没有对“合”的追求。表现在体育运动项目上就是重视直线、速度等身体素质的展示,如美国的拳击的出拳基本上就沿着直线型的进攻路线。

3.2 动作名称上体现出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传统思维讲求天人合一,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自己的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类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语言上的表现整体的、形象的思维特征。体现在对体育动作的命名上具有大量整体观、仿生、象形的特征。如阴阳、动静、刚柔、统一、白鹤晾翅、手挥琵琶、大鹏展翅等。而主张物我相分的西方文化看重理性、定量的分析,更相信实在的计算结果,偏重于主体客体的明确区分。因此,西方体育动作表现出采用物理概念,如强度、密度、频率、节奏、速度、力量描述的特征。

4 当代中西方体育的发展方向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体育随着世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中西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使冲突不可避免。然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内容体系足可以与西方体育分庭抗礼。目前,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以强势姿态大量积压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市场,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处于边缘化的境遇。因此,对西方体育是是“全盘西化”,还是完全摒弃,成为当前体育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中国体育思想的长处正是西方体育思想的短处。中国体育强调修身养性,尤其重视身、心两方面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健身、修身效果,适合当前人类的需要。而西方体育一味追求剧烈身体运动,致使人体始终处于激化状态,从而造成人体内部的系统功能造成失调,容易产生运动损伤和疲劳。尤其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思想在一定条件下,就与以“健康第一”为理念的学校体育的目标产生了背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西方体育思想的长处也正中国体育思想的短处。西方体育强调科学、强调实证。所以容易以科学的方式衡量运动的负荷、强度、数量等,另外,由于西方体育主张竞争性。注重身体外形的塑造,因此西方体育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惊险、刺激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兴趣,并吸引他们参与到运动中来。但是,东方体育则不然。其历来重视身体的感受,缺少运动强度、量的标准,完全靠身体的主观感受去衡量强度、负荷的大小。就如气功、太极,尚说不清道理的地方还很多,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外,由于中国体育运动项目注重内在的锻炼,缺少了运动过程中的惊险、刺激的乐趣,造成运动项目较为平淡、枯燥,较难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因此,中西方体育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尤其在当代社会,中西方体育应逐渐走向融合的道路。

5 结语

21世纪的今天,文化的融合成为时代的潮流。中西方体育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成为当前我国传统体育走出困境的正确途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理应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特点,把西方体育的长出为我所用,从而带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快速发展共同造福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翟丽艳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11.

[2]申亮.东西方体育文化关系回顾与前瞻[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3]柏慧敏.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异质同构[J].体育学刊,2008.6.

[4]曹利民.论东西方体育差异及融合发展前景[J].体育文化导刊,2005.8.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8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由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演化而成的,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是指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经过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在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竞技运动项目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中西方由于地域环境、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特征。中国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之道(温、良、俭、让);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2]。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辨。由于以上原因,西方产生了以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中国因封闭的农业基础、自给自足、缺少更高文化竞争等产生了崇尚经验、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稳健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也孕育出了“养生体育文化”。

二、借北京奥运会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

人类社会的体育交往,就其整体发展来看,它包括接触、传播、冲突、选择、调适、融合和发展等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频率越高,这个社会的体育交往就越频繁,反之则是越低。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再三表示,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具有奥林匹克文化传统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奥运会。曾参加汉城奥运会策划和组织工作的韩国教授访华时表示,韩国为了让西方人接受韩国文化,仅对开幕式就争论了3年,争论的焦点是如何使韩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这同样也是我们当时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强迫别人接受中国文化,而是要想办法把东西文化融为一体,使人们感到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这就要依靠智慧、艺术和科技来解决,绝非轻而易举,要花大力气才行。北京奥运会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和亚洲扎根。从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的角度来说,举办奥运会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把举办奥运会分成三个阶段,即赛前阶段、比赛阶段和赛后阶段,我们切不可忽视赛后阶段,因为普遍的现象是赛前紧张准备,比赛轰轰烈烈,而赛后就冷冷清清,一切故我依然,要不了多久,奥林匹克就会在人们心中烟消云散。亚洲举办过两次都是如此,这就没有达到举办奥运会的真正目的。要使奥运会在中国扎根,需要大量引进先进的西方体育文化,同时输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包括哲学思想、人文理念、养生之道和健身方法,使奥林匹克文化注入世界体育文化的精髓,使中国体育文化有长足发展。

三、北京奥运会下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模式

1. 物资层面的融合

北京奥运会推动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在物资层面上的交融,促进了运动项目的健全、运动形式的多样化、场地设施的改善、体育器材的现代化和运动技术的创新性。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促进中西方体育项目的融合提供了机遇,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竞技运动项目的融合,如我国实施竞赛制度的运动项目的增加,与西方休闲运动项目的融合(如台球、保龄球、健身操等),以及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气功等)为西方人所接受。在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按照奥林匹克组织体系健全了国内体育组织,逐渐完善了运动体制,如全国体总与奥委会分离,又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单项体协和行业体协。北京奥运会推动了我国各项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修复和完善,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资源的共享数量和质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37个比赛场馆,其中在北京修建的场馆有32个(11个新建,其他改扩建等),总投资127亿元(约合16亿美元),其中国家体育场为31.3亿元,国家游泳中心10.34亿元,国家体育馆8.67亿元。据知,其自行车比赛馆为中央政府财政投资(中央财政拨专款)3.6亿元。有5个场馆建在北京的大学校园内,赛后将留作该大学的永久体育馆。如北京大学乒乓球馆建筑面积约为26000平米,投资额约为2.6亿元,奥运比赛结束后,将改建为北京大学体育馆。同时要建设1.3万亩国家森林公园,在亚运村地区至今没有一座有规模的公园,而亚运村地区的居民却日益增多。

另外,北京奥组委确定了40余项场馆通信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北京大学体育馆、北航体育馆、首都体育馆、国际广播中心(IBC)、主媒体中心(MPC)、奥运村、媒体村、IOC总部饭店、奥组委总部大楼、BOB总部大楼等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场馆分散,规模空前,通信网络的复杂程度超过了历届奥运会,对北京网通来说,奥运场馆的通信保障工作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奥运的体育设施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文化休闲资源。为迎接奥运会,各大古典园林均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整修,规模之大,覆盖之广是前所罕见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提出,人文奥运进社区,促进了社区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2. 制度层面的融合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体制于20世纪50年代借鉴了前苏联的体育模式,它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而形成的高度集中、行政肯理主导型的体育领导体制。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阻碍了中国体育的发展,而西方的体育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些不足,解决这些弊端。因此,北京奥运会给这种融合带来了契机,中国体育文化开始了与西方的体育制度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首先是部分的、浅层次的融合。原有的举国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不从根本上转变,融合西方的体育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举国体制”,即试图不触动原有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改善;其次是全方位的融合。其历史变革性不亚于建国之初与前苏联、东欧派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改变原有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实行体育职业化的管理模式。最后,在体育职业化取得实效的同时,体育的产业化也初步形成规模。

3. 精神层面的融合

在中西方体育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不断走向全面的过程中,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中西方体育思想文化也开始了全面的交融,它以我国改革开放为背景,也是我国体育思想发展最快的阶段。从20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体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被介绍到我国,成为我国体育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源。首先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其次是多维体育思想的形成,最后是体育产业观念的形成。在不同外来体育思想的引入之后,我国的体育思想内容日益丰富,具有时代特色的面貌。素质教育的实施、“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都是中西方体育思想融合的结果。

体育的本质功能只是教育、健身和娱乐,这是任何一种体育形态所共有的,是体育本身所固有的,也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无法替代的。至于其它社会功能,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只是借体育活动来达到某种目的,是体育的非本质功能,不是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北京奥运会是全方位发挥体育功能的大好机会,是体育大显身手的舞台,对我们全面理解和实践体育的多功能、增强感性知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体育在人民心目中地位的一次最充分的展示。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内外合一”的中国传统体育思想逐步显示出它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一面。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在我国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时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含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活动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为友谊、团结、和平、进步、公平、参与、民主与科学,等等。这些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运动员的奥林匹克意识和体育道德作风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2.

[2]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M].北京: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3.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9

一、西方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

(一)西方体育文化的形态特征

西方体育文化从外在形态来说,存在着重视外在形体塑造,重视身体力与美的表现,注重体育运动竞争性的特点。在这方面古今奥林匹克竞赛都是典型代表。古希腊奥运会创造出了竞技体育的理想范式。现代奥运会是现代竞技体育的最高形式,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理想激励下,用竞争身体力量、技巧、速度、耐力方式来超越自我。

(二)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

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上,自古希腊开始,社会上繁荣的商业活动和民主政治形成了西方人追求自由、独立、平等和竞争的精神。商品经济要求人人平等地展开竞争,民主政治追求自由与平等,二者结合形成了西方文明中公平竞争的传统。公平竞争的社会精神是竞技运动得以开展的文化基础,这种精神在工业革命后的现代社会更是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在全世界广泛开展。

二、东方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

(一)形态方面的内倾性的弱竞争性

东方传统体育文化,如中国的武术、养生术,印度的瑜伽,日本与韩国的传统武道等,或者受到中国的儒家与道家思想影响,或者受到印度传统的宗教文化影响。与自古希腊奥运会以来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竞争性相比,其竞争性要弱得多。中国体育文化的和谐观强调的是儒家的“君子不争”的谦让观念,并认为竞争会破坏这种和谐;而印度古代的瑜伽是一种宗教修行方式,力图通过瑜伽修炼达到个人与宇宙的结合,也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抗。

(二)价值观念上注重道德伦理与内在精神体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到儒家注重道德伦理观念以及道家注重内心精神体验的影响,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武术、养生术中都有体现。而印度的瑜伽则受到印度的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些体育活动在追求健身价值同时强调个人内心的精神体验与道德自省,与西方体育文化追求公平竞争、奋斗进取的特点完全不同。

三、东西方体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互补性

现代化是现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东方体育文化有着走向现代社会的问题,即使是具备很强现代因素的西方体育文化,也存在着种种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必须从东方体育文化中吸取营养。

(一)西方体育文化的现代性因素对东方体育文化的启示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特有的体育价值、文化形式,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集中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长处与优势。奥运文化的竞争性、观赏性,奥运竞技对人体潜能的空前挖掘,都体现出西方体育文化中民主、自由、平等、竞争、尊重科学的长处,参与奥运,对东方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化的过程。在参与现代奥运过程中,许多东方体育项目都通过借鉴现代奥运的优点而获得新的生机,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和中国的武术都在申请成为奥运项目的过程中积极吸收了西方体育的科学性、规范性、观赏性与公平性的精华,推动了自身现代化的进程。

(二)东方体育文化对西方体育文化的积极意义

西方体育文化虽然更具现代性因素,但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自身身也出现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问题。如,现代奥运过于强调竞争与对抗带来的文化冲突、兴奋剂问题、单纯关注运动成绩问题等,因而也需要借鉴东方文化的长处。

所以,东方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互补性。在现代化的视野下,东西方体育文化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方面自身都存在不足,都有自身的现代化问题。但同时也都有自身的优势,吸收对方的长处与优势来克服自身的不足就成为促进双方发展的共同选择,而这一过程不仅是双方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双方共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完成自身现代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杜鸿,祝捷.当代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2):49-53.

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篇10

在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 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民族体育运动, 以地域传承性的特点, 使其所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制中得以保存。然而, 在现代体育的冲击下,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中华武术的正整体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国际化与本土化”“西方化与中国化”的跨文化对话, 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现存民族传统武术运动所固有的民族和土地等特性的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武术运动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升其整体地位, 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 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武术渊源流长, 内容丰富。中国武术的发展, 同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古代哲学的独家发展是分不开的。“武”即停止操戈之意, 即止、戈二字的合成。就是说, 武术的本义是通过以武会友、重在切蹉、点到为止、除强扶弱, 防止无休止的争斗, 同时也有防身健体的作用。武术在我国主要流派的所属同我国道家、佛家一脉相承, 戒规同辙;同我国医学、养生学、气功的“精、气、神”层次、求德为本等境界一致, 更加丰富了它的内涵, 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在我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对丰富民族体育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任何一种体育项目的存在和发展, 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从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术风格来看, 已从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 跻身于世界体育文化之列。其固有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传统性

武术的传统性, 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上。中国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不仅是武术自然地接受文化环境影响, 而且更重要的是历代武术家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规范技法, 阐述原理。达到了文武合一, 交融一体的程度。如内外合一的技法原理, 内外兼修的修炼原则, 内外互导的训练原则, 映现着鲜明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影响着武术理论, 而且决事实上着武术的运动特征, 成为武术发展的动力。

1.2 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方法和内容, 有着自身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原因。从武术的技击角度来看, 武术是“具则刚柔济之道”, 虚实攻守之学、“始以至实用”的技击之本, 技法成为武术最突出的特征。武术的技击方法, 攻防技术的运用, 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其特点是, 通过动静变化规律来体现千变万化的技法。古代中国人的奇正相生、快慢相间、虚实分明的动静观成为武术技击的技术原理, 也决定了武术的运动内格, 因而武术讲求方法巧妙运动, 倡导巧力而斥拙力, 这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竞技体育崇尚一种力的强者哲学, 主动进攻, 快者赢, 强者胜, 有力打无力是其表现形式, 通过一决胜负体现个体力量的外在征服。武术技击的特征是“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 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 这与西方体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 中华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明的外推性和中国自然经济的保守性, 使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均衡性和必然性, 而是更多的体现在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突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被动地融合上;而在现代则更多地体现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冲突上。西方体育折射着古希腊文明精神的光泽:武术则交容着中华文化生命的律动, 西方体育崇尚人体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与美:武术则在阴阳二气理论的引导下, 外取行态、内表心灵, 在意趣中求得一种美的和谐。西方体育总是在一种有限的时空里寻求人类自身的最大发挥和极限;武术则力图在天人合一、物我相容中把握人生的生存精神。中华武术旨在使运动的个体在心、神、意、气与手、眼、身法、步等达到一种心动形随、意发神传中的“内外三合”和“形神兼备”, 西方体育则追求动作编排中的“高、精、尖、难”。

3 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

3.1 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繁荣昌盛的前提条件

国际体坛的繁荣, 依赖于各民族、各国家体育的发展。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是为了尊重人类文化的优秀传统, 使它们都以自身的民族特色汇入到世界体育运动的大潮之中, 从而避免单一文化的诸多弊病, 发挥各种文化优势的互补作用。全球化的过程, 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它强调所有文化都具有平等价值。目前, 当今西方体育提倡“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体现了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 这无不渗透着中华文化的人文内涵, 这种人文内涵也不可避免被融汇到武术运动之中。

3.2 国际武术组织的壮大和传播

改革开放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使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1984年武汉市举行了有12个国家和地区武术界代表参加的国际武术座谈会, 与会人士发出了由中国牵头成立国际武术组织的强烈呼声。1985年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期间, 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 之后欧洲武术联盟、亚洲武术联合会、南美洲武术功夫联合会以及非洲武术联合会等相继成立, 目前国际武联已发展到了77个会员国。

4 结论

尽管中国武术曾经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其中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研究性和应用价值。但从整体上看, 教育、军事、娱乐、养生等现象与现代独立存在意义上的体育之间缺乏主动的联系。诚然, 历代民族的融合和中外碰撞, 为中国武术文化增添了一些新的因素, 但这种结果仅限于运动项目方面而不是在价值观上。在体育的价值观方面, 中国武术文化十分重视伦理和社会价值, 即使在以健康长寿为终极目的的养生中, 精神情感也被放在了首要地位, 万法归宗、以德为本是形式和理念的最高层次。因此, 以个性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和竞争形式在中国体育文化中不能充分发展。相反, 从未来发展看, 西方文化的发展必然把体育发展引向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韵律而激情的高水平、高刺激的竞技体育活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影响必然形成含蓄深邃、朴素内向、天人合一、积德长寿的理念上来, 竞技体育热潮必然伴随世界和平环境的到来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降温。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中华武术文化要适应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 需要充分发扬其内在的精神活力, 大力吸收西方的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其几千年深厚文化积淀, 并对传统的武术文化创新性的诠释, 进行合理的归划布局, 调整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 寻找在新时期的发展模式, 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创新体系, 使之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摘要: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 通过它的全球化发展, 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体育的主要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华武术历史悠久, 品类绚丽多姿, 文化底蕴深厚, 既有阳刚之盛, 又有阴柔之美等赞美。发展中国武术文化不但能推动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而且能够推动世界体育的多元化、多文化、多民族的蓬勃发展。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本, 也是未来文化之根, 这是我们与西方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

关键词:中华武术,差异,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与文化创新[J].2004, 1 (11) :60-61.

[2]古柏.体育文化的民族化与创新[J].1998, 3:7-10.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1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酒文化;西方酒文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26-03

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技艺的、习俗的、心理的现象总和。由于历史背景、社会规范、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中西方的酒文化风格迥异[1]。20世纪70年代,美国知名学者、《跨文化传播》的作者之一拉里A萨默瓦将跨文化交际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观点(包括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组织)、语言过程(包括语言及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对于空间的使用)。本文也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解读中西方酒文化。

一、跨文化交际场合中酒的语言差异

(一)汉字“酒”与英语的对应词

酒,在中国被赋予了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酒能让人至善至美,也能让人荒淫无度。鉴于此,酒便有了褒贬不同的称呼,如天禄、欢伯、福水、魔浆、祸泉等。在英语中,酒是指用谷物、蔬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如葡萄酒、白酒等。因此,英语中表示酒的词语有许多。

(二)英汉语言中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历史传说、典故中,有许多都与酒文化有关。例如由饮酒直接引申出的汉语四字表达:“酒肉朋友”,翻译成英语“fair-weather friends”[2]。再如“酒囊饭袋”,英语翻译为“good-for-nothing”。这些都是特有的表达。在汉文化中,饮酒也要注重“酒德”、“酒道”和“酒品”。酒道是关于酒和饮酒的道理,酒德指酒后的行为,酒品指饮酒的趣味和品德。对应到英语可以理解为“drinking manner”。再者是“酒礼”,汉语有“劝酒”和“敬酒”,这体现的是汉文化中特有的一种长幼和尊卑,英语中没有对应词。敬酒就是礼貌地劝其他人多喝,而罚酒也不是真罚,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劝酒。至于劝酒,这是中国人好客的表现[3]。在英语中,罗马神话中的酒神Bacchus,常常指酗酒、狂欢等,如:a son of Bacchus酒神之子(即为酒鬼)。英语谚语Bacchush 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意为酒神淹死的比海神多,即美酒所造成的祸害胜过大海[4]。有大量的谚语表明西方人对酒持有谨慎的态度,比如,“酒醉智昏”,“美酒一下肚,话匣关不住”,“酒使各类人相聚在一张桌子上”[5]。

二、酒的非语言行为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性直觉思维,因而中国人大多采用主观性思维模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感性层面的,以人的思想和感受为主,即“以人为本”[6]。中国人认为,酒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酒在喜庆时助兴,在悲愁时浇愁,神医华佗更用它作为麻醉剂为病人疗伤。再看饮酒地点,你能在酒馆里畅饮,也可在家中小酌,全凭各人选择。而对于装酒的器皿,也有讲究,大碗显豪爽,小盅显秀气,酒壶便于携带,酒缸储存方便。而杯盏质地则与人的身份地位、关系、情谊密切相关[7]。

而西方人喝酒有其特有的规矩和套路,这与西方逻辑思维即“以物为本”的理性思维有关[8]。他们注重品味不同酒的特性,发掘酒的性质和味道。西方人通常喜欢去酒馆饮酒,酒馆的服务生有一套特定的规范化的服务操作,示瓶、开瓶、溜杯、温烫、滗酒、斟酒,以及宴会上各种酒具的摆设,都有严格规定,程序十分复杂,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人为了充分享受美酒,在酒具的选择上颇下功夫,郁金香型高脚杯能让酒的香气汇聚在杯口、滗酒器能让酒充分舒展;喝红葡萄酒时用大一些的杯子,喝香槟时用瘦而高的杯子……这些无不体现西方人对酒的尊重[9]。中国人在饮酒时非常注重长幼之分,而行酒令、划拳、做游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者更尽兴,这是中国酒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独特风景。西方人注重酒与不同食物的搭配,一般吃沙拉和冷盘时喝干白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12~14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正菜时喝高度(12~14度)干红葡萄酒;吃甜点时喝甜酒或香槟酒。常常还会在正餐前喝开胃酒,餐后继续饮用威士忌、白兰地等蒸馏酒。一顿饭下来会喝上五六种酒[10]。西方的饮酒礼仪意在酒之本身,饮用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来享受美酒。在饮酒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喝较淡的酒再喝浓郁的酒,先饮短年份的酒再饮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美酒[10]。再者,西方人讲究人人平等,酒席上极少见到餐桌上互相敬酒,也不兴划拳猜数。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

三、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关于酒的价值观差异

本文根据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Cultural Dimensions)来分析中西方饮酒的思维差异。霍夫斯塔德认为,各个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一个内在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文化维度,这里选取四个维度中的三个维度进行研究: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刚性和柔性倾向(masculinity)[11]。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一直是海外学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借助这一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中西方饮酒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倡个人权利与自由,而集体主义则强调组织、个体之间的紧密联系[12]。中国的饮酒文化显然是集体主义的,所谓“一人不喝酒”,这是中国人喝酒的一般规则(嗜酒成癖者除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际交往的客观需要,一般自己不喝酒。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讲究的是呼朋引伴、开怀畅饮,所以中国的酒是社会的酒,酒事即人事。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发展,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远比集体更重要,他们更关心自己,因此西方的酒文化更为侧重个人主义[12]。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酒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突出酿酒师的作用。西方人喜欢细细品味不同酒的味道和温度,充分发掘各种酒的特性。二是即使有群聚而饮,也多为浅尝独酌。西方国家强调民主和自由,从不干涉和强迫别人,他们即使聚餐喝酒的时候也全凭自由自愿,想喝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全凭自觉。因此,欧美的很多酒吧重视酒道、调酒及酒的礼仪习俗。

(二)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关注的是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高权力距离意味着该社会一般倾向于遵从层级制度体系,而低权力距离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机会的平等。中国深受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中国酒文化的权力距离大,“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西方在总体上是平等取向的,人际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因此其酒文化的权力距离较小。西方人对酒器的重视和研究,表现出他们对酒的尊重,甚至他们的饮酒礼仪和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美味而制定的。他们讲究个人平等主义,更为率意随心,酒席上极少见到餐桌上互相敬酒,也不兴划拳行酒令的助兴之举。

(三)刚性与柔性倾向

从首选酒品上看,中国人饮酒的传统观念是“酒以烈为贵”,要么不喝酒,喝酒必喝白酒。从饮酒风格上看,西方饮酒在一个“品”字,中国人饮酒在一个“豪”字。中国的豪饮是一种人性的释放、友情的宣泄。从人际交往上看,中国的人际交往以男权为中心,主要是男人之间的“游戏”;而西方人推崇男女兼重,女士优先,反映在酒文化上,高头大马的西方却更强调温柔。在中国,酒区别于其他生活品的一个因素是它的政治性。古有饮酒结盟、越王勾践“箪醪劳师”、楚霸王项羽的鸿门宴,以及战国时“鲁酒薄而邯郸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还派生出有蒙汗酒、毒酒[8]。中国是礼仪之邦,交际主张含蓄内敛,平时很多话不好讲,喝了酒之后就可以不受约束,不但可以讲,甚至可以骂,酒可以帮助中国人达到交际的目的。

西方人把酒当成艺术品一样珍视,细细斟酌,他们饮酒重视的是酒本身,饮酒时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要调动各种感官都来享受美酒。西方人喝酒是很频繁的,一日三餐离不开酒,甚至回家有“进门酒”,睡觉前有“睡前酒”。喝酒往往只为自己的情绪喝酒,并不理会别人的情绪,即或喝醉,也只为自己的情绪而醉。

(四)中西方交融中的新型酒文化

几年前禁酒令的颁布,到去年“醉驾入刑”的出台,不仅影响的是酒类行业的市场前景,也在改变中国传统的酒文化。酒桌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禁酒令与“醉驾入刑”的先后出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以前,在酒桌上,不喝个尽兴,不喝个烂醉如泥,就显得不够意思。然而,有了“醉驾入刑”,在很多场合上,当别人敬酒的时候,我们起码有了推辞的借口,也客观上促使传统酒桌文化发生改变,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洗礼。此外,这也多少有西方文化影响的因素。由于白领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成为引领新潮流的人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新式酒文化体现了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是一个文明国度的文明表现。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夏教授指出,新型饮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心理。“酒后吐真言”,喝酒容易使人的心理防线松懈,流露出真性情。生活在现代都市的白领由于距离感增强,害怕自己的内心在不经意之间被别人窥视,因此拒绝过量饮酒,以防失态。在社会学上,这被称作“社会资本流失”。所谓“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友谊、情感、社区情谊等内容。“社会资本流失”是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必然现象。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的生活因有酒而丰富多彩。“酒是与政治、经济、战争、女人、文学、艺术、谋杀、腐败、通货膨胀、计划生育等等都紧密联系的,酒与文化有关,而酒也有其自身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中怎能离开酒?”莫言在他的文章《酒与文化之类》中这样说[13]。酒是一种客观事物,是一种文化。过去的比较研究倾向于探索物质层面的酒文化,多涉及古诗、古代政治、饮酒者的赌注游戏和酒礼[14]。这帮助我们在分析和比较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酒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人的行为是被思想控制的,不同的非语言行为源自于不同的思维形式,因此我们应用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社会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这些价值是如何与行为相关联的。从四个方面(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指数、不确定性规避及刚性与柔性倾向)和跨文化场合的一些典型例子,分析东西方酒文化,有助于促进酒文化的发展,促进酒文化的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5-66.

〔2〕饶清清.中西酒文化差异比较[J].商品与质量,2010,(SC):103-104.

〔3〕殷航.中西方酒文化比较[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2011.1-32.

〔4〕巩玉丽.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中西方酒文化比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42-45.

〔5〕许立娇.酒中看文化——试用文化的四个维度来比较中西饮酒文化的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73-75.

〔6〕张志超.英汉酒文化的不对等性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09):33-35.

〔7〕刘云.中西方酒类广告语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43-45.

〔8〕杨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04):40-42.

〔9〕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04):69-68.

〔10〕GJ Hofstede.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M]. New Times Publish, 2005:74-78.

〔11〕Fritz Allhoff. A Symposium on Thinking and Drinking[M]. Blackwell Publishing House, 2008:23-24.

〔12〕Xu Ganrong. Grandiose Survey of Chinese Alcoholic Drinks and Beverages [M].Wisdom Publishing House, 2009:110-115.

〔13〕莫言.酒与文化之类[N].华夏酒报,1989,(4):45

〔14〕徐颖.从酒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3):30-31.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12

1 武术文化的概念及其主要属性

从广义上讲, 所有与武术相关的文化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武术文化, 既包括少林寺等历史文化遗产, 又包括图书、影像等武术艺术, 还包括学校当中的各种武术教育形式、活动设施等。而从狭义上讲, 武术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可以追溯、个性鲜明、拳理明晰而又形成武术体系的传统武术流派, 其中既有习武道德、流派制度等文化, 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交叉, 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和东方特征。具体而言, 其主要具有以下几点属性:

1.1 文化性

武术的文化属性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 它整合了中国大众的生活, 并逐渐演变成大众文化的精髓,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很多中国人都对武术有着特殊的情感。正是由于武术的文化属性, 它不仅得到广大中国人的青睐, 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国外人的关注。

1.2 艺术性

武术的艺术属性也非常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武术运动的套路上, 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舞蹈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所以古人也将武术称之为“武舞”。在武术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中, “武舞”的现象一直相伴而生, 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武术这门艺术中, 蕴含着丰富的肢体语言,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能够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

1.3 体育属性

武术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是体育项目, 但是武术有着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等方面的职能,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竞技理念在武术界的引入与发展, “竞技武术”使得武术文化的体育属性更加明显。

2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2.1 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理论基础不同

中国体育文化发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明, 经过多年的演化与汇聚, 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特征和中华民族风貌的体育文化, 其中蕴含了很多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 以及道家文化、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中庸之道等传统文化, 中国的体育文化通用会将体育行为中人的“神”与“形”视为一个整体, 更加看重的是“神”与“形”在整体上的统一, 即所谓“神形合一”和“人地和谐”的整体观和价值观, 如中国的太极拳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它不仅强调体育运动参与者要修身养性、内外检修, 也非常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体育参与者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协调, 这就使得中国的体育文化具有了很多传统的伦理道德观。而西方体育文化则主要以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作为理论基础的, 具有明显的工业生产和市场竞争的特征, 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其中蕴含了很多自由、自尊、独立、竞争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2.2 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功能存在差异

中西方体育文化虽然都具有引导、凝聚等共同的体育功能, 但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功能结构后却存在较大差异。西方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在商业化、职业化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更加看重的是速度、力量等外向型的竞技方式, 这就使得西方体育文化对经济利益更加看重, 其健身观念具有很强的生物体育观和实证主义。例如, 在美国的NBA, 其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非常高, 比赛过程中对速度和力量的竞争非常激烈, 无论是球队的老板还是个人球员, 都非常看重经济利益。而在中国, 其体育文化更多的是强调身体活动的整体协调, 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体育运动的目的更加看重修身养性、养生健体、娱乐个人和他人等功能, 带有很多的原始色彩和传统魅力。

2.3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

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的体育文化更多体现的是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念, 更加看重的是内外兼修和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所以不太看重体育的进取竞争和个性的张扬。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取向上, 则更是看重自我个性的张扬和价值的实现, 具有较强的竞争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所以西方的体育文化更加看重竞争、对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4 中西体育文化存在很多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中西方体育文化虽然是在不同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但是随着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多, 中西方体育文化也存在很多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在很多方面出现了较大的互补性, 如中国的职业体育赛事也更加看重运动员的个性发展和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西方体育也开始对修身养性、内外兼修、身心并育等中国体育文化给予了更高的关注,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竞技体育的不足。西方国家在加强对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进一步丰富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不足, 积极吸收西方体育文化当中的积极元素, 为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中国武术文化的东方特征

3.1 蕴含军事兵法思想

中国的武术源头可以说是起源于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种搏斗活动, 如抵抗野兽、保护自己、保护家人、训练军队、外出征战等等。所以中国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的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蕴含了很多的军事兵法思想。例如, 在武术动作中, 有很多诸如拳打脚踢、砍、刺、挡架、抵抗等方面的动作, 而且随着中国军事思想和武器制造技术的进步, 武术动作的编排与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有的专家认为, 中国的武术文化之所以淡化竞技性, 强调修身养性、武德, 在很大程度上受《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等兵家哲学思想的影响, 所以练习武术的首要目的是健身、防身, 而不是武力炫耀和主动挑衅, 更反对血腥的暴力和无畏的战争。

3.2 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

自古以来, 中国文化是都在追求一种意境和氛围, 善于从最朴实最现实日用生活中的物质, 、人情、自然现象利用艺术化来表达内心对外界的感受, 中华武术同样也不例外, 这就赋予了中国武术很大的艺术观赏性, 同样的武术招式和动作编排, 每个武术家可能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无疑是对中国武术艺术观赏性的形象概况。比如醉拳的套路表现出很多的醉态, 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也增加了武术套路的变化和神秘感;而少林拳则蕴含着坦荡、干脆、大方、讲义气等艺术观赏性;太极拳则表现的有些亲切、含蓄、随和;螳螂拳等则是汲取了自然生物中的灵性, 对动物的动作模仿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在中国, 武术的门派有很多, 但是艺术观赏性已经成为其一个共同的特征, 这是中国武术的精髓所在, 也是西方体育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3.3 强调中医理论之上的修身养性

在中医理论中, 非常看重“气”的作用, 这在中国武术中同样也不例外, 所以中国有了气功、气感、运气等与武术相关的说法。中医有气血, 道家有气论, 书法有气势等, 这与中国的传统武术有很多的异曲同工之妙。所以, 古代的很多习武之人都将武术看成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一个重要手段, 即借助武术的练习打通或理顺自身的经脉, 促进血液系统的循环, 改善心肺功能, 进而达到防病、祛病、治病的目的。在中医理论知识中, 包括穴位、经脉、阴阳学说等, 这都是中国武术理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太极拳讲究手掌的劳宫穴、脚下的涌泉穴、头上的百会穴、气沉丹田等;无论是中医的推拿或武术的套路, 任何动作都离不开气血脉络的概念, 求气血通过穴位流通到全身的经脉, 这样不仅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也能够充分激发习武之人的身体潜能, 如精神气的充足、心理上的协调等。由此可以看出, 中医理论在中国武术中的应用与发展, 赋予中华武术独特的理念和特征。

3.4 武德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占据着统治性地位, 这在中国的武术思想当中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尤其是在武术的精神层面, 即武德上, 其中蕴含了很多的哲理性思想。首先, 儒家门派把武术理解为“止戈为武”, 使武术真正成为了一门哲学, 具有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但却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在武术界就有“以武会友”、“不打不相识”等说法。中华武术的武德修养主要教人舍己从人, “习武先习德”, 甚至要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 这与儒家思想的“仁”不谋而合。例如, 习武之人之间的抱歉行礼动作, 不仅是习练者进行演练的一种体魄准备, 也是尊重别人的一个重要礼节。其次, 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于武术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老子写的“道德经”里将“道”给习武之人很玄奥的描述, “道法自然”对武术文化影响同样非常深远。再者, 佛教讲究的是四大皆空, 慈悲为怀, 其对中国武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习武之人要讲究武德、尊重他人, 不能因为自身武术技能的提升而做出伤害他人和自然的利益, 要实现与他人、自然和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4 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4.1 突出中华武术民族品牌的建设

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多种趋势, 如日本的武术道、泰国的泰拳等, 中国武术的传播就需要突出“中国元素”, 在国际舞台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 担负起美好国家形象的文化使命, 这样才能使世界更好的了解武术、了解中国。对此, 中国武术文化在践行“走出去”战略时, 需要制定更加系统化的品牌建设策略, 单纯的“竞技武术进奥运”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国的武术学界和相关管理者要对中国武术品牌的建设的给予更高的重视, 必须着眼于中国武术的长远发展以及建构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 建立系统化的武术国际传播战略。

4.2 加快中国武术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 甚至已经超越了很多传统产业。因此, 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 武术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形态。对此, 中国的武术文化可以在影视、期刊出版和网络、报刊宣传的基础上, 开展一系列的武术教育、武术竞赛、武术跨国演出等交流活动, 为我国武术文化的振兴与繁荣制定科学的规划, 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此外, 还可以借助网络游戏、动漫产业等新兴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优化武术文化产业结构, 加速我国武术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为其跨文化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4.3 培养武术跨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

中华武术要实现振兴与繁荣, 并担负起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任, 需要有专门的武术宣传与管理人才作保障。目前, 虽然国家每年都派出大量的武术运动员或教练员到国外施教, 但他们由于多是武术运动员出身, 在武术文化的传播方面都相对外行, 如有些运动员虽然专业素质比较强, 但是经常受制于外语交际、文化基础等方面的限制, 很难对中国的武术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因此, 培养跨文化传播复合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武术文化宣传的首要任务。

5 结语

虽然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是随着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频繁, 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在很多方面形成了有效的互补。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现代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够形成有力的促进, 但是我国的传统武术存在却濒于失传的境地, 需要我们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 我们应当先从武术文化的东方特征入手, 深入挖掘中国武术的潜在价值, 为其在国内的繁荣以及跨文化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鸿.影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根源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1) .

[2]贾亮.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05) .

[3]苏家本, 倪再谢, 陈永军.三层次视域下竞技武术的“西方模仿”[J].巢湖学院学报, 2011 (03) .

[4]海景龙, 陈丽.身体的哲学研究综述——以西方身体哲学为视角[J].四川体育科学, 2013 (01) .

上一篇:用爱拨动孩子的心弦下一篇: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