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精选3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 篇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冲突。而作为高三学生,在跨文化知识学习时,为了避免一些误会的产生,必须深入探讨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学会英语等语言知识,增进对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等不同价值观的了解,为日后出国留学做准备,且由此学会包容全球的生活方式,不存在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行为。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中国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中国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中国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中国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中国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中国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中国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中国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中国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13(08):111-112+125.
[3]陈鲁宁.中西方商务交际礼俗文化差异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0):108-110.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 篇2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英语;修辞
我国地域辽阔,风景优美,拥有无数的旅游资源,可是对于大部分外国人并不了解。对于我国旅游资源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媒体的报道上。这就造成国外友人只是片面的对长城、故宫等著名旅游景点有小部分了解。而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就相应的发行出版了一些导游手册。虽然其中对景点介绍相对详细,但是翻译的准确性不高,导游口头翻译也是一塌糊涂,对于此类问题解决刻不容缓。
一、在旅游英语中的翻译修辞
为了将旅游英语说的更加有趣,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会融入一些修辞手法,这就能给游客带来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将景区的特色表现的更加鲜明,更加生动。
可是在英语或者汉语的修辞运用上,思维方式是决定整体句子表达方式的重要因素。在汉语中,通常对句子整体的和谐性相对重视,就会利用夸张、比喻、排比之类的修辞手法,让句子看起来更加规整、有内涵有气势。而英语不同,其讲究的是句子的层次和简洁。
对比喻手法进行利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让游客引发无穷的想象力,让游客更加向往。比如:In the palace of Pagoda Forest,the Jade bamboo shoots stand like spears.此宣传语就是宜昌龙泉洞形容玉笋峰的语句,将峰比做了枪矛,生动形象。
在旅游资料中,多多利用四字词语就能简答明确的将旅游景点介绍给游客,也能让外国游客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例如,在翻译旅游地名时,应该按照国家的要求,利用汉语拼音翻译,可是这样会造成旅游景点特色发展不利。所以,对四字词语的景点命名加以利用,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就比如,西湖十景“三潭印月”。在官方的翻译是“The Pools Mirroring Moon ”在汉语中“潭”和英语“pool”意思相同,“mirroring”就把三潭印月的诗情画意表现出来,可以让外国的游客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和想象。
在排比句式中,结构特点就是重复,这既可以在英语中使用也可以在汉语中使用。排比句式结构均匀,连贯性也强,这样看起来句子也很有美感,比如We a re strong.We are free.We are Alberta.这样的排比句就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节奏感。
在我国的旅游行业中,旅游英语翻译是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单调无聊的英语翻译中有效的融入适当的修辞方法,不仅可以让外国友人在旅行中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还为旅游业的服务增加了很多的趣味性。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差异分析
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的差异。我国人民接受的教育是集体主义教育。相反的西方,个体与个性是最重要的存在。这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浪漫诗意的比喻,西方人不感兴趣。这就会造成旅游英语翻译的困难。所以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要做到符合西方文化的审美,让外国游客可以对我国的美景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一)在文化空缺方面的差异
想要对我国所独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进行翻译,一般就是直译。这就造成春节被翻译成“Spring Festival”这样就不能将节日里的文化信息反映出来,会导致外国游客对节日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译者翻译节日名称时,尽量将文化中的差异性变成共同性。要根据具体的风俗习惯、社会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来进行翻译,对语言的准确性提高。
(二)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思维模式也是很关键的部分,我国人通常相对含蓄,而西方人就会相对奔放和直接。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的统一和谐相当看重。例如,同看一幅画,中国人习惯先将内容进行描述,再进行内涵和想象力的无限发散,但是西方人却更加理性的对情感进行表达,注重连贯性和客观性。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事物进行描述时,喜欢从大到小,但是西方人就会喜欢从小到大,比如他们想说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北京的时候,就会讲:“ Beijing is one of the oldest city in China.”从中就可以看出思维上存在的差异。
(三)在审美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因为诸多条件的影响,在审美上也存在很大差距。这就会造成一种我国人民很喜欢但是西方人不感兴趣的现象。就比如我们汉语中经常会使用的修辞,在我们看来这样可以增加美感和浪漫气息,而西方人就会觉得冗杂罗嗦。“行 云伴流水,悠然入佳境 ”这种描述,在西方游客看来只是平静的美景。而中国人已经能够开始“天人合一”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强大的商机,也让我国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更具有发展的潜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在这其中,对于旅游英语的翻译就肩负着我国旅游业更好发展的使命这就需要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修辞手法入手,将西方思维 融入到翻译当中,合理利用翻译策略以及技巧,争取在译文中和不同国家的游客产生共鸣,为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屠玉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02-103.
[2]沈琳琳.传统服饰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策略选择与翻译原则[J].职教通讯,2015(21):27-29.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 篇3
关键词:中西审美文化 差异 原因 意义
中西文学的审美既是相似的,又各自有其不同的表现,因为他们根植、沉淀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表象的差异实质上揭示出的是深刻的文化渊源,本文试通过对审美的差异、差异之原因以及意义等几方面的探讨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审美差异的表现
1.审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讲究“和谐”,也就是说强调事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而不是仅仅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强调审美主体应适当的摒弃理性的束缚,超越空灵,进入到审美对象之中去,来体悟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完全交融的哲理,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是把人与自然相映照。
西方人则不同,侧重于“思辨理性”。他们注重局部和个体,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进行专门而精确的研究。他们追求“多样统一”、“天人相分”等文化观念,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整体的理性把握过程。
2.审美价值观的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审美价值上中西方也表现出各自的侧重。以善为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的原则,其核心是“善”。而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 “真”。作为价值范畴的“真”,是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西方艺术的求真性就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审美的性别倾向不同
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等等。这些中国人所具有的特点与男女性别在性格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是有一定的女性倾向的。中国人在生活情调上好静,大多智者的形象都是“气定神闲”、“静如处子”。 西方人则不同,自古希腊开始,西方人一直受到航海和商业文化的侵染,由此培养出了一种外向的、好斗的、征服性强的海洋性的民族性格,无论是对于自然界还是人类自己无处不表现出来。面对自然界,西方人善于把其作为主体的征服目标,做出各种探索性活动。
4.审美功能不同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其文化积淀是非常深厚的。这种注重人文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积极作用是对平民百姓起到了教化、陶冶的作用,也对国家安定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往往因道德约束太多,而扼杀了文化的灵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及审美价值。在西方文化中也有道德功能,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是其艺术审美的愉悦功能要多于道德功能。
二、审美差异的原因
首先,从自然因素来讲,中西方审美差异是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古代中国东面临海,西、北被高山所包围,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使中国长期与其他文明古国相隔绝,中国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自给自足。中国文化主要属于“大陆文化”,惜别怀乡、安土重迁、安贫乐道,这些都是大陆文化的生成背景,因而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封闭、保守、墨守成规的心态。
而西方人处于海陆交错、海岸线长、岛屿众多的地理环境之中,在很早航海业和贸易就比较发达。他们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并由此孕育除了敢于冒险、不断征服的海洋民族性格。这在西方早期的文学作品《荷马史诗》中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再者,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也与其哲学理念有关。中国审美哲学的起点是“道”, 中国的“道”无论是在儒家那里还是在道家那里,都是难以用精确逻辑的语言加以表述。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在西方哲学中,审美起点是“逻各斯(Logos)”,“逻各斯(Logos)”被看作是一切事物的起源,万物皆由此而生。它也是西方的传统思想,蕴涵着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是我们理解西方自然价值观念的重要部分,诸如本体与现象的对置,神与万物的对置,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等等。
三、审美差异的意义
通过对中西审美方式差异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审视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每种文化都来源于某种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正确的阐释、并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就势必离不开对中西文化审美方式的关注、思索和探究。我们应认识到中西审美文化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寻求其向现代社会、现代价值观念转换的最佳途径,使现代中国能够充分吸收借鉴中西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使中华民族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世界各种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出自身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高旭东.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李泽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4]徐挺.文学欣赏(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推荐阅读:
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别论文10-02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07-19
中西差异论文11-26
中西管理差异论文08-13
中西饮食文化论文11-2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0-17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翻译12-03
中西方电影的差异10-12
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10-22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