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饮食文化差异

2024-05-12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共11篇)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 篇1

“语用失误”(прагматиче ская неудача)一词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提出。当说话人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Jenny Thomas 1983:91)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由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习俗等的不同,各国家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反映在语言上。饮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不了解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成语用失误。中俄两国人民在交际过程中只学习对方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对用餐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做出正确解读,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межкультурна 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编写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该书出版于1959年,由此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俄罗斯学者В.В.Красных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具有不同民族认知基础的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或者不同心智语言复合体成员之间的交际。(В.В.Красных2001:176)顾嘉祖认为:“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的交往活动,也可指同一语言的不同成员之间的交际,或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顾嘉祖2000:1)在本文,我们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进行交际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流,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摩其他文化背景,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于是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就是跨文化语用失误。(何自然1988:108)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把跨文化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指的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则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Jenny Thomas 1983:112)。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根源。本文主要分析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引起的社会语用失误。

二、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饮食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状况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饮食不再仅仅满足于人的生理需求,而是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等差异,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人民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跨文化交际失误。跨文化交际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本文将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区分出言语交际语用失误和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来进行分析。

(一)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言语交际(вербальн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在饮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俄罗斯人民所说:“餐桌上没有交谈就像没有音乐的歌曲、没有色彩的图片、没有肉的白粥、没有盐的面包一样。”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由于不了解对方饮食文化而引起的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俄罗斯语言学家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就在自己的书里写到了自己来中国参加研讨会的经历。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开完会到餐厅以后发现很多菜已经撤走了,于是她先给自己打了一碗汤。这时一位中国人问她:“您什么都不吃吗?”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感到困惑:“我在喝汤啊,怎么会什么都不吃。”后来她才得知,根据中国的饮食习惯,汤是最后一道菜,喝汤就意味着吃饱了。而俄罗斯的上菜顺序是小吃(закуски)、第一道菜(первое блюдо)、第二道菜(второе блюдо)和第三道菜(третье блюдо)。小吃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热的。一般是沙拉、香肠、奶酪、火腿、蟹肉等。第一道菜是汤,第二道菜一般为肉或者是鱼加各种配菜,第三道菜则为糖煮水果、茶、咖啡或者是一些甜品。所以在俄罗斯人看来,喝汤意味着午饭才刚刚开始。这就是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造成双方误解的一个典型例子。除此之外,俄罗斯人称“喝汤”为“естьсуп”。如果中国人按字面将“есть(吃)суп(汤)”理解成“吃汤”的话,就会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因为俄式汤普遍比中式汤更粘稠,像俄罗斯人喜爱的红菜汤和鱼汤,所以俄罗斯人将“喝汤”说成“естьсуп”。而在中国人的理解里,汤属于“流食”,所以要说“喝汤”。俄罗斯人喝汤时也很讲究,喝汤时一定要用汤匙把汤送人口中,不能用嘴直接从汤盘中喝,更不能发出响声,羹匙要一直放在汤盘中,直到喝完。需要注意的还有,俄罗斯人在吃饭时实行的是分餐制。俄罗斯人用餐前一般各点各的菜,上菜后人们各自一盘,各吃各的,自己随意添加调料。这种用餐方式在某种程度体现了俄罗斯人的个体意识。而中国自古以来就采用合餐制。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餐,这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大团圆”心理。若不了解这些差异,则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俄罗斯人在中餐馆点餐时,按照本国的饮食习惯对中国服务员说:“пять порций борща,пожалуйста.”(请给我来5份红菜汤。)服务员就会感到困惑。因为在中国,点餐都是按“盘”,而在俄罗斯一般是按“份”(порция)来点餐。除此之外,中俄两国在宴席上都有祝酒的习惯,但祝酒对象和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的祝酒词大多很具体,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模式。在中国的酒桌上,一般是晚辈祝长辈,下级祝上级,客人祝主人。而俄罗斯人的祝酒词则更丰富,他们在用餐时可以祝任何事物和人。例如:“За красоты вечера!”(为这美丽的夜晚干杯!)、“Выпьем за любовь”(为爱情干杯!)、“предлагаем тост за их счастье”(让我们为他们的幸福干杯!)等。中国人如果不理解俄罗斯人的祝酒习惯的话,就会很难理解他们的祝酒词。俄罗斯人尊重女性也会表现在祝酒上,客人在餐桌上一般会先敬家里的女主人。若在普通宴席上则会在第三轮祝酒时,为女士和女孩子们干杯,而在中国则没有这种习惯。

言语交际在中俄用餐交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用餐时的言语交际影响着用餐者的心情及用餐氛围,因此,一定要事先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尊重各自的差异,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语用失误。

(二)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多人只注重言语交际,而忽略了非言语交际(невербальн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Larry A.Samovar 2000)由此可见,不了解中俄用餐非言语行为的差异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例如,在用餐时,俄罗斯人用食指在喉咙的位置划横线时是表示“吃饱了”。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这种手势语就会误以为俄罗斯人要自杀。这是因为中俄两国人民对于这一手势语有不同的解读,因此造成了误解。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用手拍肚子或抚摸肚皮就表示“吃饱了”,不了解这一体态语的俄罗斯人自然也不能理解这一非言语行为的意义,同样也会造成交流障碍。中俄两国使用的餐具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用筷子夹菜,用汤匙喝汤、用碗盛饭,而俄罗斯人用刀叉吃主菜,用盘子装菜。所以两国人民在传达“吃饭”这一意义时所做出的动作是不同的:俄罗斯人会用手做出使用刀叉的样子,而中国人则是用直食指和中指模仿筷子的形状。若不能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理解障碍。中俄两国都有着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但俄罗斯人的好酒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人,俄罗斯的伏特加酒更是闻名四海。当俄罗斯人用手指弹下巴底部时意为“邀请喝酒”或“喝醉了”。但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明白这个手势的意义,因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并没这种非言语交际行为。据说这个手势是来源于彼得一世时的一个手艺人。他因为自己精湛的技术,彼得大帝在他的脖子烙了一个特殊的印记,凭着这个印记,他可以在任何一家店里免费喝酒。所以,每当这个手艺人走进酒馆时就用大拇指和中指弯曲弹脖子上的印记。之后,这个手势就流传了下来。在中国,邀请别人喝一杯时一般做出手拿酒杯往嘴里送的手势。而俄罗斯人会将大拇指与小拇指伸直,大拇指在上方,小指在下方,其余三指握向掌心,呈“杯”状表示“酒杯”“喝酒”。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手势语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若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手势就极有可能造成语用失误。

中俄两国人民在用餐过程中言语和非言语交际都是无法避免的,二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注重言语交际而忽视非言语交际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非言语交际具有非普遍性,即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对某种非言语行用为特有的认识和理解。(史沛2014:139)所以在不了解对方文化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非言语交际。

三、结语

为了使餐桌上的中俄跨文化交际顺利地进行,不仅要探究由于饮食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语用失误,更重要的是中俄两国人民要相互包容和理解。在交际时要做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即理解他人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尊重对方的礼仪,避免文化禁忌。即使在餐桌上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双方都要抱着宽容友好的态度,这样才能促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08.

[3]史沛.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中俄餐桌上的非言语交际对比[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39.

[4]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02):91-112.

[5]Samovar.L.A.,Porter.R.E.,Stefani,L.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J].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03).

[6]Красных В.В.,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и теории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Курс лекций[M].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ИТДГК《Гнозис》,2001:176.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 篇2

首先我简介下关于电影《Burnt by the Sun》的一些简单剧情。影片的时代背景落在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科托夫(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饰)是红军的光辉领袖,拥有殷实家底和幸福家庭,正在与妻子玛露莎(英格波佳·达库内提 Ingeborga Dapkunaite 饰)、女儿一起在别墅中度过幸福时光。不料,一名不速之客闯进了这里。当他揭开层层乔装的外物时,人们认出了他——一个失踪了十年的没落贵族米迪亚(欧列格·米契柯夫 Oleg Menshikov 饰)。米迪亚的到来犹如地狱派来的使者,随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米迪亚和科托夫之间的恩怨纠结、和玛露莎之间的陈年旧情以及随着时代而扭曲的人生,都在故事中一一展开。而更为残酷的是,他带来了一个令科托夫一家陷入绝境的消息。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是非常令我震撼的。正如电影的中文名《烈日灼人》一样,令我内心十分澎湃,深有感慨。烈日灼人,片名正出于以上的那一句歌词。仿佛太阳卷着荼毒的光芒,日冕犹如锯齿尖锐的利刃,遍圣斜刺。它张牙舞爪的刮割侵蚀所波及辐射到的地方,席卷蔓延。那是时代的洪流,它来势汹涌,不可抵挡,正如影片末尾的字幕所说:“献给大清洗运动中牺牲的人们”。毒太阳,它所反应的正是那样一段历史,没有大的战争没有过多的暴力,却在渺小的个人,细微的家庭琐事与男女的情感纠葛中看到了时代的缩影。正如武侠的儿女情长,将其放大,你就看到了整个江湖。

这部电影继承了俄国艺术优秀的传统,细腻又充满诗意。像《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一样,把大时代的背景与个人的命运结合的非常完美。像《樱桃园》一样,对话仿佛是从日常生活对话的录音带上拷贝下来的,乍一看基本是废话,然而却句句改不得删不得,看似闲散却包含了无限喻意,每一句都更加完美的烘托了整体气氛,把那悲剧性的线索。

由这部电影,我不得不延伸到关于我们中国跟俄国存在的文化差异。我想,细入生活,才能深刻体会到关于文化差异的点点滴滴。首先我浅谈下文化差异,由于以前修过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课程,所以生活中,更或者说是在与一些不是本国文化的东西接触的时候,我都会很深刻的思考文化差异的存在到底对我们的思维会不会有什么影响。我觉得,文化差异,不管是中国跟俄国的还是跟西方文化,都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首先,关于西方的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根本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为辩证思维,而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是欧美人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西方人的思维则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所以,从思维这一层次入手再来看《Burnt by the Sun》中中国跟俄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

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中国到处修庙拜佛,手机、首饰、矿泉水一经“开光”,身价倍增。不过,信佛向善,起码无碍社会稳定。而且,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并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俄罗斯近年来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这一现象可以从影片中出现的两次斯大林热气球看出。斯大林热气球揭示的真是那样一个时代背景,独裁,专政,万民敬仰,俯首称臣。就是如此决绝,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斯大林就是上帝,十万福的主全能的神,人们必须顶礼膜拜,无需任何原因,不能一丝怀疑。向他敬礼,全部,必须。这是一个强制于人的精神信仰,像是另一个新天新地,然后先前的天地消失,海也不再有了。同时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跟俄国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电影一开始,高大的杨树林,金黄的农场,俄罗斯的木屋,清澈的河水和阳光下的家庭野餐,俄罗斯最精致动人的乡间风景。看到的是一家有教养的俄罗斯人,弹琴唱歌跳舞,围着饭桌讲政治文学笑话,这些场景都很迷人。电影里每个人的性格都很有意思,好喝酒的酒徒、害羞的老处女、活泼懦弱的米迪亚、性子直爽的红军英雄和可爱的小女儿,生活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人。由此跟我们国家进行一些细致的对比。同时我又想到了俄罗斯人有浓重的悲剧情结。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也好,托翁的三大长篇也罢,都有很浓厚的悲剧色彩。《天鹅湖》原本是悲剧,被苏联领导下令改成喜剧结尾——光明战胜黑暗,但原创音乐的悲情是改不了的。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也好,瓦尔特菲尔的《女学生圆舞曲》也罢,维也纳和法兰西风格的圆舞曲全是大调,华丽欢快。而俄罗斯的古典圆舞曲风格独特,不论是5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在满洲里的山冈上》、《黑龙江的波涛》和《秋天的梦》,还是旅俄德国人德列津作的《小白桦圆舞曲》,轻快中带着忧郁,无一例外,以“6”结尾,都是小调。而且,除了西伯利亚民歌以外,俄罗斯民歌也用小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凄婉。不像我们中国,中国人天生乐观,万事求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把坏事变成好事”,容易“居危思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

上世纪50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

中俄文化差异之比较 篇3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比较;建筑风格;宗教意识;对外态度;民族性格

1.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有较明显的阳刚阴柔之分。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就存在着两大体系。其一为正规的官式建筑,主要包括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殿庭。为封建宗法礼制服务的祭词性坛庙,以及京师及各地的官衙、府邸和防卫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均按中央政府工部颁布的法式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规正,严谨,高大,常采用颜色亮艳的琉璃瓦屋顶。檐屋亦常二重甚至三重,以加强气势。斗拱及彩画装饰华丽庄重,较强地表现出雄伟壮丽的阳刚之美来。与之相对的另一类是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说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是表现阴柔之美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於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於石造建筑上。

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

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於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2.宗教意識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对外态度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只是在近代由于饱受列强欺凌,开始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崇洋媚外”,偶尔“仇洋排外”。慈禧太后曾“宁赠友邦,不赐家奴”。前几年,我们对普通外国人处处“外宾优先”,给外资企业多种优惠。如今我们改章程了,给外商国民待遇,平等相待。

多数外国人来华后对中国的印象好转。他们喜欢中国浓厚的人情味,觉得中国社会容易融入,在中国有安全感,不少人愿意长期留居中国。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至于外国人在中国受到官员或警察欺负,简直是天方夜谭。

俄罗斯相反,他们具有很强的排外性。有些俄罗斯人歧视外国人,尤其是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对某些官员和警察来说,外国人,尤其是不懂俄语的中国人,简直是一棵小小的“摇钱树”,隔三差五查查证件,弄个三五百卢布买伏特加喝。近年来甚至孳生出光头党,对非斯拉夫民族打砸烧杀。

俄罗斯对外国人戒心重,虽然劳力紧缺,但很怕吸收外国劳动力,特别是中国劳动力。

4.民族性格

中国人天生乐观,万事求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把坏事变成好事”,容易“居危思安”,任何事都往好处去想。

俄罗斯人生来悲观,居安思危,万事往坏里想。

俄罗斯人有浓重的悲剧情结。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也好,托翁的三大长篇也罢,都有很浓厚的悲剧色彩。《天鹅湖》原本是悲剧,被苏联领导下令改成喜剧结尾——光明战胜黑暗,但原创音乐的悲情是改不了的。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也好,瓦尔特菲尔的《女学生圆舞曲》也罢,维也纳和法兰西风格的圆舞曲全是大调,华丽欢快。而俄罗斯的古典圆舞曲风格独特,不论是5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在满洲里的山冈上》、《黑龙江的波涛》和《秋天的梦》,还是旅俄德国人德列津作的《小白桦圆舞曲》,轻快中带着忧郁,无一例外,以“6”结尾,都是小调。而且,除了西伯利亚民歌以外,俄罗斯民歌也用小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凄婉。

5.总结

浅谈中俄文化交际的差异性 篇4

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国家, 地跨欧亚两大洲, 它的文化具有西方与东方混融的色彩。源于拜占庭的精神和艺术, 以及源于蒙古征服者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构成了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两大基本要素。俄罗斯人性格豪放、开朗, 喜欢谈笑, 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俄罗斯人很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礼节, 他们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交际习惯。对于从事对俄交往的人来讲, 我们要了解中国与俄罗斯人的文化的差异, 否则同俄罗斯人交往时就有可能失礼, 甚至闹出笑话。

一、社交礼仪上的差异

中俄两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 在礼貌与谦虚方面有明显的体现。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指的是谦逊、尊重、文雅、态度热情。礼貌标准通常指贬低自己、抬高他人、称呼恰当、语言文雅、力求双方达到和谐一致, 尽量在交际中达到双方的愉悦。而俄罗斯人重视个人价值, 鼓励个性, 提高自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念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 如果把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直接带入俄语会话中, 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 但是会影响交际的效果。比如中国人在受到别人称赞夸奖时, 大多数情况下先谦虚一下, 习惯用“不行, 不行, 还差得远呢”, “哪里, 和您比差远了”等一类的谦词来回答。这种词语和交际方式会让俄罗斯人感到莫名奇妙, 无法理解。

从称呼上也能看出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差异。比如, 在对人的称呼上,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称呼极其讲究, 对长辈或年长者称呼“您老”、“老伯”、“老师傅”、“老先生”等, 用以表现对他的尊敬。因为在中国“老”字是备受推崇的。“老”在汉语中意味着成熟、经验和智慧。所以人们尊师为“老”, 足以见得对“老”字的重视程度。

而在俄罗斯, 家庭中晚辈对长辈向来直呼其名, 是亲密的表现, 这在中国人是无法想象的, 会认为是很不礼貌, 甚至是大逆不道的。俄罗斯的姓名由三个部分构成, 依次是名、父称、姓。俄罗斯人在交际中, 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对象会使用不同的称呼。在正式场合、公文中要写全称, 而非正式的文件中一般名字和父称写缩写就可以。如果表示礼貌和亲近的关系时, 用名和父称。日常生活中长辈对晚辈或同辈朋友之间只称呼名字。在进行严肃的谈话或者隆重正式的场合时, 称呼大名, 而平时为了表达亲近使用小名或爱称。对女性的称呼也很特别, 对已婚妇女必须用大名和父名, 表示尊重。俄罗斯人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 通常都是在比较正式场合使用。俄罗斯人养成了注重礼貌的良好习惯。“你好”、“早安”、“日安”或“晚安”随时随地总能听到。言谈中“对不起”、“请”、“谢谢”时常“挂在嘴边”, 即使是亲戚朋友之间也不例外。

俄罗斯人不大喜欢别人称呼他“老”, 不像我们中国人喜欢用“老”字来称呼人家。在俄罗斯, 如果当面称呼人家старуха (老太婆) , старик (老头) , 那是很不礼貌的事情, 对人极不尊重的。只有在好朋友之间, 有时为了开玩笑, 称呼старик是可以的, 这里仅仅作为戏谑的称呼, 调侃的意味更浓一些。

另外, 俄罗斯人也不喜欢承认自己老。在俄罗斯, 根据各年龄段的不同, 对女性的称呼有三种, 一种是девочка (小女孩) , 一种是девушка (少女) , 最后一种是молодаяженщина (年轻的妇女) , 他们习惯在женщина加上молодая, 俄罗斯人喜欢别人说她年轻, 在中国人心目中智慧和经验的象征的“老”字, 在俄罗斯并不受欢迎。

其实, 我们从习惯称呼中就能看出中俄两国之间人们对于身份地位认识的差异性。在中国很看重一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对外贸易交往中, 中国人习惯在称呼别人时加上这个人的头衔或官职, 以显示出对他的尊重。而在俄罗斯等许多国家, 称呼时一般是不看重官职的, 不管其职位高低, 是否有头衔, 基本上都用“先生”、“女士”来称呼。这种没有区别千篇一律的称呼在我们的领导眼里会觉得似乎对其有些不尊敬。随着同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 我们的一些企业负责人, 也日渐习惯用“先生”、“女士”的称呼了, 但从骨子里还是很对抗的。

俄罗斯人在礼仪上和我们有太多的差异, 他们做客的方式也与我们不同。我们中国想去谁家做客, 有时经常不预约, 走亲访友就更随意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啥时候有时间我去你家”、“随便什么时候都行”。这个对话要是放在俄罗斯, 在他们人看来, 只会当做是出于礼貌的应酬话, 不会真的在家里等待客人的到来, 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把这种会话当真。因为在俄罗斯人的做客习惯中, 到他人家里做客, 拜访他人一定要预约一个具体的时间, 冒昧的去拜访, 是很不礼貌的, 预定好时间, 方便女主人做好准备, 也显示出对客人的尊重。所以作为中国人, 如果在俄罗斯不能随意说:“我周末去你家看望你。”这样的话整个周末主人就都会在家里等着你, 否则就被认为是为不礼貌, 有意怠慢客人之嫌。

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文化差异的潜移默化, 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差异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俄罗斯的思维模式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概括地讲, 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是非连续的, 离散型的, 比较注重分析原则。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连续的, 集结型的, 更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 综合思维比较突出。从我们中国人的对俄贸易中, 不难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整体优先和综合思维, 往往比较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在和俄罗斯企业贸易交往中, 考虑比较多, 能够顾全大局, 能够从大方向上着手, 从总体上权衡利弊。例如, 在谈一项具体项目合作时, 中国人特别注重总的指导原则。合作双方在先确定总原则一致的情况下, 然后才考虑到具体细节, 具体条款。当然这是从普遍现象来看, 也有个例, 另当除外。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方式, 和我们正好相反, 即他们凡事总喜欢从具体细节出发, 习惯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 习惯从小到大, 从具体到宏观。这种思维模式在贸易谈判中表现的很明显, 往往比较注重合同的细节问题, 有时就为了一个措辞也要推敲, 而往往容易忽视一个总的原则。

中俄双方在贸易交往中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冲突, 上升为文化层面, 可以理解为是重“义”还是重“利”的问题。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 强调君子应“重义轻利”。这种教育普及之广, 即使在改革开放后, 在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中, 我们仍然认为“感情投资”是良好开端的开始,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生意成功的关键。中国人总是愿意与对方交朋友, 可以说期待与合作伙伴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表现在商业谈判中, 中国人总是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氛围, 有时会考虑不撕破脸甚至会放弃一些小利而顾全大局。俄罗斯文化的积淀与商品经济息息相关, 在俄罗斯商人眼里言利是正常的, 人们都可以接受。人们在商业交易活动以“契约”为准, 一是一二是二, 契约的意识比较强, 也可以说法律意识非常强, 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很不讲人情。在俄罗斯人眼里, 人情归人情, 生意是生意, 合作是否愉快要看实践, 合作不成就拜拜, 一开始也没做一定要长期合作的打算。

当然也不是说俄罗斯人就不注重人际关系, 他们注重关系的含义可能与其他同样重视关系的国家有一些不同, 俄罗斯人性格豪放、开朗, 比较注重直来直去的语言交流。所以谈判时习惯使用较为直接的语言, 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这一点与许多重视关系的国家不同, 有些国家的人们习惯于使用一些间接的, 委婉的、内涵的语言去表达一种意识。

三、俄汉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俄罗斯人讲话表情丰富, 就拿身势语用语来说, 就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知道语言有两个组成部分, 即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语言就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民族特点。因此, 身势语作为无声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作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俄语身势语, 当然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我们汉语身势语与俄罗斯相比, 由于两国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特点不同。使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

就拿打手势来说, 就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想让谁过来, 在俄罗斯的俄语身势语是右手掌心向上, 伸出食指频频向自己招动, 或自然弯向掌心, 其余四指或握拳, 并且经常伴有:“Идисюда!”的话语, 而中国人招呼人过来的传统手势则是一只手向前伸, 掌心向下, 由上向下地向着被召唤人招手。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就任时, 他在宣誓就职仪式上, 把右手放在胸前, 按住心脏部位, 表示的就是对国家的忠诚。俄罗斯人打手势一般只用一只手 (一般为右手) , 且动作幅度很小, 俄罗斯人在路上打出租车, 就是把右手向侧面一伸, 手攥成拳头大拇指向上。而我们是直接伸出右手随意笔划即可。俄罗斯人用手指弹脖子, 表示“邀请喝酒”、“想喝酒”、“醉了”这个手势来源于俄罗斯的饮酒传统, 代表着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流行“喝醉酒”的成语。这个手势是由军官圈子中一个“口齿伶俐、幽默风趣”的拉耶夫斯基上校发明的。有趣的是, 在沙皇尼古拉二世1914年颁布“禁酒法令”的时候, 这个手势对投机商人来说代表含酒精饮料。而我们要想喝酒了, 可以直接把手攥成空拳头指向嘴边。如果食指指向太阳穴并画圈则表示“疯了”、“傻了”、“缺心眼”。俄罗斯人用食指横在喉结处划线, 表示吃得极饱, 不能再吃了。而我们这样做表示要自杀或者给与惩罚。我们要表达吃饱了, 通常是用手拍肚子 (胃部) 。在俄罗斯, 我们如果看到有人将两个小手指勾在一起, 表示他们要建立“友谊”或者“联盟”。这个手势我们国内小孩子之间经常玩, 有时年轻人发誓约定某事时, 也以小指相勾, 并且来回拉动几下, 常伴随言语:“拉勾上吊, 一百年不许变!”可见, 同一个手势表达意思完全不一样。

俄罗斯人习惯于用头或者下巴指向某人、某物、某个方向, 而中国人认为这是不礼貌、不尊重人的行为。同样, 俄罗斯人会认为中国人用一个手指尤其是食指指人是不礼貌的, 中国人表示礼貌和尊敬习惯于用双手接受奖品和礼物, 而在俄罗斯这种身势姿态并不多见。我们年轻人一般都喜欢吹口哨, 这一点俄罗斯人也不例外,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去俄罗斯人家里做客时, 绝对不能在屋里吹口哨, 他们认为这样会把自家的财富吹走。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尔经过大量观察和分析证明, 人表达感情时55%是通过无声的身势语来完成的, 俄罗斯历史悠久, 文化博大精深, 身体语言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通向俄罗斯人心灵的一把钥匙, 了解俄汉身势语的差异, 研究俄汉身势语的异同, 能够避免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的冲突和误解。

参考文献

[1]吴克礼, 王仰正, 赵爱国, 周民权.俄罗斯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2]白晓光.中俄文化差异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 2012 (5) .

[3]王庆.中俄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初探[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

[4]周力.俄罗斯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外交[J].俄罗斯研究, 2010 (4) .

[5]杨华.俄罗斯文化中东方文化特质的形成及其表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 .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 篇5

中俄两国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的两种内涵和形态各异的文化模式。中国与俄罗斯是世界上毗邻的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具有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互补优势,中俄两国文化及教育体制的异同,寻求发展契机,有利于促进中俄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俄两国学术文化的交流,对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与近代西域文化,还有周边文化的少量结合。历经数千年的抉择、砥砺和发展,自晋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支柱,诸子百家学说并行不悖的思想建构与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有史以来一直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轴心。鸦片战争之前,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文明的自创性,中国文化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刷与动摇。而随着现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要求,与全球文化贯通,并取它国之精华,排它国之糟粕,已成为中国富国强兵、富民强体的必选之路。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结合处,地理位置相对开阔,近邻文化比较发达,与外界交往甚密。它的文化正是在周边多种文化的撞击和渗透下逐步形成的,并无根深蒂固的本土化,因而属于典型的嫁接文化或边缘文化。历史上,俄罗斯既受到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也曾沐浴了东方文化的洗礼,因此形成了东西方文化集于一身的东西合璧的文化。中俄两国的文化的起源和属性影响着中俄两国教育体制及学术交流。

中俄两国的教育体制有许多相同及类似的地方。首先,教育都肩负着沉重的时代责任与历史重托,并面临严峻的挑战;其次,针对教育的改革均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实施之中,围绕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不断明晰着各自的定位和作用;最后,都有较严格和完善的学位管理、教师培养与任用、学生激励与淘汰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许多不同及差别,主要反映在:

第一,在考试和招生环节上,俄罗斯的考试命题与选拔由各学校乃至院系独自进行,而中国则一直采取国家或省市统一命题、集中录取的方式;

第二,在教学方式、学习条件、学术氛围,学术交流与往来,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及发散、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两国间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也是中国同西方国家带有共性的差别和差距;

第三,在学生就读方式及后勤服务管理上,中国以严格统一的“住校制”为主,学校各项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和设施完善,但也由此存在机构人员庞杂,效率低等弱点,现正通过社会化企业化的改革,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扬长避短。俄罗斯学校普遍实行“走读制”,学校整体效率及效益虽高,但同时亦有管理不严、生活不便等不足;

第四,在高校方面,在本科以上学位管理上,中国是“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而俄罗斯则多为“硕士,而五年连读“硕士—副博士”体系;在高校教师任用及职称评聘等环节上,俄罗斯相当严格。全俄高校教授、副教授队伍少而精,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教授”质量的注重及严格界定,也使得教授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和科研中得到充分展现;

第五,在教育文化方面,中国文化一直以“中学”为主体,无论经过怎样的改革与革命,“中学”始终在中国大文化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在某些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上中国越来越多地引进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像西方国家模仿,但“西学”主要属于知识层面的东西,它无力撼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且,任何外来文化传到中国后都要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洋为中用。因而此“西学”已非彼“西学”。这正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博采众长而本色不易、渐进发展而非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俄罗斯文化的阴阳两极性决定了它的无根基性、无本体性,因而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均采取了知识性的态度:在遇到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便掉头向东方文化求解,而在东方文化中难以实现的目标则依靠西方文化来变通,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依循西方文化,与东方国家交往时则运用东方文化;用使自己亚洲化的方法克制亚洲,用使自己欧洲化的方法制胜欧洲。而且,每一次文化转变都像一场押注,其手段之激,方式之烈,后果之难以预料,实属罕见。例如:苏联解体后的自由派先锋波波夫、盖达尔以及叶利钦的首席谋士布尔布利斯就曾建议“用最资本主义的方法改造俄罗斯”,而“无需任何民族性的掩饰”。

第六,教育体制的差异影响着两国人民对家和国理解的不同。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要高于国家利益,“百善孝为先”,孝道利家是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恪守的道德准则。对个人来讲,家族即他的世界,家族在则世界在,家族若瓦解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一般来讲,中国人对家的关心超过了对国的关心,在面临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选择时,中国人往往首选前者,再选后者。当然也有例外,毕竟中国有很多舍生取义的大贤、大可。所以我们暂且不能一概而论。在俄罗斯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家庭和家族意识并不强烈,更无中国人视为孝道之首的传宗接代、延续血脉的想法。在民族主义和家族主义比较的意义上,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国家。是民族主义自大自狂、甚嚣尘上的国家,是把一切都民族化了的国家。家族观念比国家观念对人类的危害要小得多,因为国家观念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为国尽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杀人;而孝道利家的最好方法则是安居乐业、老守田园,采菊东篱下,安得其所的人性化、私性化的理念。但这种意识也是造成对国事麻木不仁、对公事弥饷玩公、听之任之的温床意识。

中俄两国教育体制存在着相同和差异的地方,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中俄两国不进行文化交流,学术上的交流。通过考察与对比可以发现,中俄两国的学术上的交流频繁,时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的。

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尽管两国的政府都通过立法及提供经费等方式和途径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和影响,不过总体来说,中国政府对学校及教育的管理干预已变得更为间接和宏观,许多权利已经下放给学校,逐步树立起教育是“人才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理念。政府的拨款主要用于对新建院校的投资,重点和急需专业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引导,奖贷学金发放等大政的方面,并已初见成效。这亦是当今国际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事实证明,政府管得过多过细,常使得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竞争力,不利于教育及学校自主自立地健康发展。而莫斯科一些很有资历及名望的学府,因长期由政府直接包管,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发展动力。这应成为俄罗斯学校深思的一个问题。中国教育改革中,政府不断放权,学校市场化、集约化的做法也值得俄罗斯关注。

在教学的方式效果上,俄罗斯学校许多做法值得中国借鉴。对地处莫斯科的多所院校考察后感受到,教师普遍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及电教设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课堂气氛很好;经常安排学生课堂演讲和辩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这些值得中国好好研究和学习。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如何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的问题。

在考试和录取制度上,两国现行的制度各有利弊,应相互融合。现实情况是,中国过多地依靠绝对统一的国家考试和录取,而俄罗斯又过于放任于各校自行命题和选拔。结果是中国考生的培养潜质很容易被统一而僵化的考试科目与方式抑制和掩盖,从而制约了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反观俄罗斯,却又有另一方面的问题,学生和学校的负担加重,尤其是一些院校以多招多淘汰的遴选方式选拔学生,这对大多数被淘汰者而言,只能来年再考,造成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此外,为实现多种选择,学生又不得不复习准备多种科目和内容,负担沉重且基础难以扎实。而日本考试和选拔制度可谓为两者的折中,日本把学校入学考试分为两次,第一次是统一考试,考题由“考试中心”拟定,所有考生在统一的时间进行考试;然后,各个学校进行第二次考试,形式则灵活多样,意在细致考察权衡考生的专业培养潜质。实施效果不错。

在办学的效率和效益上,俄罗斯学校的一些高效现象足以引起对中国近些年出现的合并院校扩大规模但却往往难出效率的现实进行反思。扩大学校规模不一定就会提高效率和效益,相反,常常还会造成巨大的内耗。学校对自身准确的层次定位、有效的内部挖潜、不断提高单位效益才应是提高办学效率的基本方向。在俄罗斯,从教学方面看,学校的走读方式是其办学效率及效益较高的一个重要方面。“走读制”有效地增添了人员及校舍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校园仿佛没有节假日,全日制、在职、成教等各类学生各择其主、人流不断,达到了高效率。

在两国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上,中国走在了前面。应该说,中国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相当健全,这也得益于长期实行的“住校制”。从学生角度讲,完善而低廉的生活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既节省了学生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又可一定程度地为学校创收。目前,中国学校后勤服务所积极进行的社会化企业化改革,目的也在于更好地保证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尽管俄罗斯的学校以“走读制”为主,但白天校园里学生的保有量更大,大流量下更需要便捷的后勤服务。为此,可尝试多方集资筹建类似德国的“大学生服务社”,使后勤服务既不完全由学校承包,又不完全放任于社会,甚至还可探求学生的自主管理方式,一举多得。

新年贺词传递中俄领导人言语差异 篇6

关键词:习近平 普京 新年贺词 对比

一、引言

新年贺词是指每一个人在新春佳节时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予以美好的祝福。每到新年之际大家都要彼此的祝福一下,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国家领导人的新年贺词会梳理过去一年的大事,抒发对未来新一年伟大的政治抱负,是老百姓的定心丸,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施政纲领。文本在中俄大国领导人新年贺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习、普两位领导人的言语修辞,措辞及讲话风格,进一步浅谈中俄文化国情差异。

二、比较并分析习近平和普京的新年贺词

新年贺词极大程度上表达了国家领导人对黎民百姓新一年的祝福,大大拉近了政府与人民间的距离,直击人心。其撰写也需立足当下,走进大众人家,言简意赅,温暖而有力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加快了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人文基础上加快社会进步。作为当前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位大国领导人习近平和普京的新年贺词体现在以下几个不同之处:

1.修辞手段

新年贺词中,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会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贴切的传达思想情感。

在历届新年贺词中,“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人民”的重复和呼语,单句成段,语言铿锵有力,深切热忱的表达了习近平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前提,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定不辱使命。文章中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量比喻、谚语和成语的使用,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比喻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彰显其对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宇宙浩瀚,星汉灿烂”“宏图伟业”“宏伟蓝图”等词语抒发内心的大国之志,阐明肩上的重任。

在普京的新年贺词中不乏大量的成功排比句式,“как важно,чтобывсё у них было хорошо,чтобы все они были здоровы,чтобы родители были согреты заботой и……”增强语言气势,节奏感明显,语句一气呵成,表达效果强烈,把论点阐述的更加严密、透彻,强调内容并加重对“дорогие друзья”的关切之情。同义词重复以及呼语贯穿于整篇新年贺词中,“впраздники”“поздравить с праздником”“уважаемые граждане России!”“дорогие друзья!”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呼吁更是发挥了其社会反应功能,缩小了普京与民众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双方关系,使话语听上去更加亲切,感情渲染力十足。

2.言语措辞

较好的言语措辞是一个人的财富,沟通感情最直接、最简洁的途径就是措辞,出色的措辞能够轻松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与他人融洽相处。

习近平的历届新年贺词均颇具中国人民性格色彩,质朴可亲,真切感十足,既鼓舞人心,又耐人寻味。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更是接地气的引用大量网络接地气词语,如“蛮拼的”“点赞”“朋友圈”的使用。一句“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来对各个阶层干部工作表示认可,“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道出主席心声,引发强烈共鸣,点燃了百姓的进取之心。“人民”“和平”“正义”“发展”“改革”词汇的高频使用,“人民”一词更是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出现了16次之多,足以体现出中国人民在习近平心目中的分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裁军30万”“一带一路取得实质进展”“化干戈为玉帛”等具体事件,体现了习近平一贯坚定的务实作风,彰显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气质与风范!

2015年,被凭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普京—措辞风格犀利是其主要特点之一,硬汉气质,不畏强权,时刻展示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强意志和决心。“борьба с терроризмом”“обеспечение”“объединить”“необходимо”“вызовы”词语的高频使用,突出了其政治纲领,誓言打击恐怖分子,改善俄罗斯社会环境。必须团结一心,迎接挑战,维护国家和平安定,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硬汉也有柔情一面,2014年主语“мы”的出现居然高达26次,15年略有下降——18次,普京时时刻刻与民众站在一起,称其为亲爱的朋友。“дорогиедрузья”“лучшее”“дети”“процветание”“благополучие”是逢祝必提的词语,保证俄罗斯政府在新的一年为百姓造福,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的愿望,语气中有一种俄罗斯人的自信与自豪感。时刻关注人口问题也是重中之重:“Пусть наши дети растут умными,деятелями”。

3.讲话风格

艾伯伦.胡巴德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演讲中,赢得观众信任的,是演说的风格,而不是演讲稿的辞句”。

似乎在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国家领导人讲话的语速都十分缓慢,显得人比较稳重,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也不例外。通常采用唠家常的形式作为开场白,“时间过得真快,2014年就要过去了,2015年正在向我们走来”短短的几行字放低了身份,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无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祝他们平安顺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同胞们的关心,理解,被认可的付出直击人心,倍受鼓舞。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没有高调,也没有豪言壮志的大喊口号,眼神深邃而和蔼可亲,周围营造出安静温馨的氛围,新旧照片相互夹杂,突出了家的感觉。其思想深邃,视野开阔,心中格局大且有度,每个字表达的缓慢清晰,确保讲话的调理流畅及准确性,塑造了大国领袖风范—踏实、沉稳、有力量!他深知自己肩负安邦定国的大任,百姓生活的幸福安康,微小的错误也是不能被自己容忍的,为国民塑造了模范标兵的形象。

普京极具西方领导人讲话的特点,强大的人格魅力,将声音、语调、神情、停顿、动作在贺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演讲风格激情四溢,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形式,语言铿锵有力,俨然一副士兵气质轩昂上战场前的视死如归。结构紧蹙,态度真诚,说理性有力度更有气势,使受话者听后心潮澎湃。2014年1月,普京的国民支持率尽是65%,随后一度飙升至90%以上都与其讲话风格密不可分。新年贺词中近一半以上的篇幅辗转在“война”“победа”“теракты”之间,足见其核心思想——爱国主义和不妥协的性格,他将成为强悍、自信的代名词,承载着俄罗斯的国魂。若干年前,布什在与普京会晤后流露出对后者的好感,他说:“我直视他的双目,能够看到他的灵魂……”是的,2014年普京不是在克里姆林宫发表新年贺词,而是在哈巴罗夫斯克,因为2013年那里经历了百年不遇的融雪型洪涝灾难,普京用他那温柔的眼神安抚了无数受灾难民的动荡之心。

三、结束语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新年贺词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体现,传达了国家领导人的新年祝福和国家政纲发展计划,给百姓打了一针定心剂。很明显,无论是习近平和蔼可亲的娓娓道来,还是硬汉普京的铿锵有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感情影响力效果。本文通过分析习近平和普京近些年来的新年祝词,旨在阐明中俄两国在国家形象和社会地位方面的文化国情差异,通过修辞、言语措辞及风格表达方式说明存在的差异,而这背后的意义或许更加深刻。千年大国文化造就了中国领导人谦虚礼貌的品质,大国强权的气势促成了普京钢刀、武器及威严解决棘手问题的行为方式。希望本文的比较,可以让更多的中俄人民了解彼此文化国情的差异,更加深刻具体地获知俄罗斯政治背景,尽可能地减少错误。

参考文献:

[1]黄玫.普京演讲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演讲稿[OL].2016.

中俄转移支付制度差异比较 篇7

一、中俄两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一)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转移支付的法律,但中国在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转移支付方法,基本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一般转移支付,是现行主要的转移支付形式,主要参照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差额按统一公式计算确定,不限定使用方向,以地方政府为单位进行分配。第二,专项转移支付,指定补助的用途,地方政府必须按照中央政府的政策规定专款专用。第三,税收返还,是每年从中央政府的税收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地方政府的部分,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财政收入。

(二)俄罗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俄罗斯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俄罗斯联邦预算法典》中就已经规定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式与支付方法,将转移支付上升到国家法律加以规范。其中,规定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以固定的计算方法评估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使其能够以具体的指标来体现,根据各地方政府实际收支指标进行计算评估,中央政府给予各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以此来平衡地方政府间的预算保障水平。第二,以固定的计算方法或根据国家的政策需要对特别的援助对象进行评估,以补助的形式对地方专项支出进行拨款。第三,通过对地方政府的预算借贷,弥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缺口。将转移支付的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利于对政府转移支付过程的监管,使得各级政府预算各加透明化,强化各级政府的自律性。

二、中俄两国转移支付方式存在区别

俄罗斯是通过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贷款或借款的方式弥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不足,而中国是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这与两国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关。俄罗斯属于联邦制国家,中国属于单一制国家。两者之间的区别多数学者从国家政治结构角度去区分,认为联邦制的国家地方政府较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政治权利上更具有独立性,而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的市场经济主体的角色却常常被忽视。俄罗斯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的特征在转移支付方式中得到了体现。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除了所拥有的行政管理权力外,与其他经济主体平等的拥有经营、收入和支出、盈余和赤字(亏损)及可以借贷的权力,当财政预算吃紧时,可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贷款,使得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紧密挂钩,一一对应,提高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

中国地方政府不具有政权独立性,但是按照中国经济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属于行政单位是独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可以从事经济活动。虽然也明确了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的资格,在实践中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权利得到了限制,其只能发挥其政府职能,却很难像一个经济主体那样对政府财政进行经营。这种转移支付方式固定了中央向各地方政府的返还比例,地方政府无还款压力,只要达到返还条件即可获得中央政府的税收返还,至于该笔补助的利用效率与税收返还的条件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将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投资质量低,或出现重复建设等浪费。

三、俄罗斯政府转移支付比例低

国家想有效发挥转移支付的宏观调控效力,需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中央政府拥有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和较高的转移支付比例。2011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总额为103740亿元,中央财政收入总额为51306.15亿元,占前者49.46%,俄罗斯全国收入总额为20335.1亿卢布,中央财政收入总额为11211.3亿卢布,占前者55.13%;2011年中国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为56414.15亿元,中央转移支付总额为39899.96亿元,占前者70.73%,俄罗斯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为11019.4亿卢布,中央转移支付总额为602.7亿卢布,占前者5.47%。以上数据表明,俄罗斯的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高于中国5个百分点,而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低于中国6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俄罗斯虽然中央财政收入比例较大,但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比例却非常小,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十分有限,财政权力过渡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使得地方政府财权受到限制,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加剧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促使其在税收环节对中央税收的截留现象的进一步泛滥。与之相反,中国中央财政收入比例略小于地方政府收入比例,但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比例却高达70%以上,财政权力过渡下放到地方,尽管看起来中央对地方的直接调节能力增强,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可是,对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监管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监管不力,不仅会造成资金及资源的浪费,还会孳生腐败,扩大社会矛盾,影响国家政权稳定。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的财政支出监管机制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摘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影响了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化, 将中俄两个比较近似的转型期国家的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比较, 分析两国在转移支付制度上存在的差异, 对我国财税制度的创新得到一点启示。

关键词:转移支付,比较分析,分税制,预算

参考文献

[1]高强, 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俄罗斯联邦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53-7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24.

新年贺词传递中俄领导人言语差异 篇8

关键词:习近平,普京,新年贺词,对比

一、引言

新年贺词是指每一个人在新春佳节时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予以美好的祝福。每到新年之际大家都要彼此的祝福一下,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国家领导人的新年贺词会梳理过去一年的大事,抒发对未来新一年伟大的政治抱负,是老百姓的定心丸,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施政纲领。文本在中俄大国领导人新年贺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习、普两位领导人的言语修辞,措辞及讲话风格,进一步浅谈中俄文化国情差异。

二、比较并分析习近平和普京的新年贺词

新年贺词极大程度上表达了国家领导人对黎民百姓新一年的祝福,大大拉近了政府与人民间的距离,直击人心。其撰写也需立足当下,走进大众人家,言简意赅,温暖而有力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加快了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人文基础上加快社会进步。作为当前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位大国领导人习近平和普京的新年贺词体现在以下几个不同之处:

1.修辞手段

新年贺词中,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会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贴切的传达思想情感。

在历届新年贺词中,“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人民”的重复和呼语,单句成段,语言铿锵有力,深切热忱的表达了习近平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前提,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定不辱使命。文章中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量比喻、谚语和成语的使用,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比喻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彰显其对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宇宙浩瀚,星汉灿烂”“宏图伟业”“宏伟蓝图”等词语抒发内心的大国之志,阐明肩上的重任。

在普京的新年贺词中不乏大量的成功排比句式,“какважно,чтобывсёунихбылохорошо,чтобывсеонибылиздоровы,чтобыродителибылисогретызаботойи……”增强语言气势,节奏感明显,语句一气呵成,表达效果强烈,把论点阐述的更加严密、透彻,强调内容并加重对“дорогиедрузья”的关切之情。同义词重复以及呼语贯穿于整篇新年贺词中,“впраздники”“поздравитьспраздником”“уважаемыегражданеРоссии!”“дорогиедрузья!”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呼吁更是发挥了其社会反应功能,缩小了普京与民众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双方关系,使话语听上去更加亲切,感情渲染力十足。

2.言语措辞

较好的言语措辞是一个人的财富,沟通感情最直接、最简洁的途径就是措辞,出色的措辞能够轻松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与他人融洽相处。

习近平的历届新年贺词均颇具中国人民性格色彩,质朴可亲,真切感十足,既鼓舞人心,又耐人寻味。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更是接地气的引用大量网络接地气词语,如“蛮拼的”“点赞”“朋友圈”的使用。一句“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来对各个阶层干部工作表示认可,“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道出主席心声,引发强烈共鸣,点燃了百姓的进取之心。“人民”“和平”“正义”“发展”“改革”词汇的高频使用,“人民”一词更是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出现了16次之多,足以体现出中国人民在习近平心目中的分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裁军30万”“一带一路取得实质进展”“化干戈为玉帛”等具体事件,体现了习近平一贯坚定的务实作风,彰显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气质与风范!

2015年,被凭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普京—措辞风格犀利是其主要特点之一,硬汉气质,不畏强权,时刻展示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强意志和决心。“борьбастерроризмом”“обеспечение”“объединить”“необходимо”“вызовы”词语的高频使用,突出了其政治纲领,誓言打击恐怖分子,改善俄罗斯社会环境。必须团结一心,迎接挑战,维护国家和平安定,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硬汉也有柔情一面,2014年主语“мы”的出现居然高达26次,15年略有下降———18次,普京时时刻刻与民众站在一起,称其为亲爱的朋友。“дорогиедрузья”“лучшее”“дети”“процветание”“благополучие”是逢祝必提的词语,保证俄罗斯政府在新的一年为百姓造福,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的愿望,语气中有一种俄罗斯人的自信与自豪感。时刻关注人口问题也是重中之重:“Пустьнашидетирастутумными,деятелями”。

3.讲话风格

艾伯伦.胡巴德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演讲中,赢得观众信任的,是演说的风格,而不是演讲稿的辞句”。

似乎在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国家领导人讲话的语速都十分缓慢,显得人比较稳重,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也不例外。通常采用唠家常的形式作为开场白,“时间过得真快,2014年就要过去了,2015年正在向我们走来”短短的几行字放低了身份,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无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祝他们平安顺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同胞们的关心,理解,被认可的付出直击人心,倍受鼓舞。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没有高调,也没有豪言壮志的大喊口号,眼神深邃而和蔼可亲,周围营造出安静温馨的氛围,新旧照片相互夹杂,突出了家的感觉。其思想深邃,视野开阔,心中格局大且有度,每个字表达的缓慢清晰,确保讲话的调理流畅及准确性,塑造了大国领袖风范—踏实、沉稳、有力量!他深知自己肩负安邦定国的大任,百姓生活的幸福安康,微小的错误也是不能被自己容忍的,为国民塑造了模范标兵的形象。

普京极具西方领导人讲话的特点,强大的人格魅力,将声音、语调、神情、停顿、动作在贺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演讲风格激情四溢,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形式,语言铿锵有力,俨然一副士兵气质轩昂上战场前的视死如归。结构紧蹙,态度真诚,说理性有力度更有气势,使受话者听后心潮澎湃。2014年1月,普京的国民支持率尽是65%,随后一度飙升至90%以上都与其讲话风格密不可分。新年贺词中近一半以上的篇幅辗转在“война”“победа”“теракты”之间,足见其核心思想———爱国主义和不妥协的性格,他将成为强悍、自信的代名词,承载着俄罗斯的国魂。若干年前,布什在与普京会晤后流露出对后者的好感,他说:“我直视他的双目,能够看到他的灵魂……”是的,2014年普京不是在克里姆林宫发表新年贺词,而是在哈巴罗夫斯克,因为2013年那里经历了百年不遇的融雪型洪涝灾难,普京用他那温柔的眼神安抚了无数受灾难民的动荡之心。

三、结束语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新年贺词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体现,传达了国家领导人的新年祝福和国家政纲发展计划,给百姓打了一针定心剂。很明显,无论是习近平和蔼可亲的娓娓道来,还是硬汉普京的铿锵有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感情影响力效果。本文通过分析习近平和普京近些年来的新年祝词,旨在阐明中俄两国在国家形象和社会地位方面的文化国情差异,通过修辞、言语措辞及风格表达方式说明存在的差异,而这背后的意义或许更加深刻。千年大国文化造就了中国领导人谦虚礼貌的品质,大国强权的气势促成了普京钢刀、武器及威严解决棘手问题的行为方式。希望本文的比较,可以让更多的中俄人民了解彼此文化国情的差异,更加深刻具体地获知俄罗斯政治背景,尽可能地减少错误。

参考文献

[1]黄玫.普京演讲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演讲稿[OL].2016.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 篇9

关键词:饮食文化,就餐习俗,茶文化,酒文化

一、中俄饮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从旧石器时代的茹毛饮血到明清时期的满汉全席,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也逐渐显著:在满足色、香、味、形俱全的同时达到精、美、情、理。这不仅展现了人们饮食活动过程中的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底蕴, 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俄罗斯从9世纪古罗斯的烹饪法形成至15世纪饮食文化兴盛都体现了俄式餐饮的独具特色。广袤的土地、富饶的物产为俄罗斯饮食提供了众多的海鲜、野味和浆果之类的美味菜肴。自从18世纪俄罗斯进入了社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以来, 彼得大帝强制改变了许多生活习俗:从西方引进厨炉、锅、烧盘等, 外国菜肴传到俄罗斯并与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烹饪相结合, 更具有俄式风味了。

可见各个国家与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在其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 以及在同周边国家展开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的, 中俄也不例外。在两国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 两国形成了各自迥异的饮食文化。

二、中俄食品特点与差异

在饮食观念上, 中国人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 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 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 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 使之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水乳交融。而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 而俄罗斯则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其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 等等。就拿牛排来说, 在中国人看来, 要把牛肉煮的熟透了才可以进食, 而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 他们更注重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

在食物烹饪上, 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 喜欢酸、辣、咸味, 偏爱煎、炸、烤、炒, 好冷菜, 制作粗糙。在中国, 烹调是一种艺术, 它有极强烈的趣味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熘、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 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就拿俄罗斯人在食材使用上, 俄罗斯人只需要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 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 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在俄罗斯, “面包”代表着富裕与丰收, 而赫鲁晓夫曾把共产主义简化为“土豆烧牛肉”, 可见俄罗斯人对面包和土豆的钟爱。而在中国, 饮食结构丰富, 菜式花样繁多, 而且取材相当广泛, 青菜、肉类、蛋类、奶类样样都可以作为食材。俄罗斯人尤爱红菜汤, 中国饮食中汤类也占重要地位, 但不像俄罗斯那样单一, 而是丰富多样, 荤菜汤、素菜汤应有尽有。

在就餐习俗上, 众所周知, 中国人用筷子夹菜, 用汤匙喝汤, 用碗盛饭, 而俄罗斯人用盘子装菜, 用刀叉吃牛排, 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中国人就餐习惯围着圆形餐桌、共享美味, 而俄罗斯人用餐一般会选择非常高雅、安静的环境, 多采用自助餐的方式, 大家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

总而言之, 中俄两国在食品烹饪及技巧、食材使用、就餐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是各有各的文化韵味。

三、中俄饮品特点与差异

众所周知,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文化享誉世界。自古以来中国人饮茶往往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 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俄罗斯饮茶习惯源于中国, 但是又形成了与中国形式迥异的茶文化。

从饮茶形式上来看, 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 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 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茶点”。从功能上看, 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干脆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 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 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 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 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 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从饮茶的品种来看, 中国人喜喝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种茶饮, 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从饮茶的味道看, 中国人喜欢喝清茶。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 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 有时也加牛奶。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 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 搅拌后喝;二是将一小块糖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 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 也不含在嘴里, 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 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 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 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 一边品着茶, 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 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中国的茶文化讲究茶具。而在俄国有这样一种“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 (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 的说法, 可见在俄罗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离不开茶炊。早期俄罗斯茶炊分为两种:茶壶型茶炊和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煮茶, 其中部竖一空心直筒, 盛热木炭, 茶水或蜜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 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而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 其用途稍稍广泛: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而在现代俄罗斯人们生活中, 电茶壶和电咖啡壶取代了原来餐桌上摆放的茶炊。但茶炊并没有因此而淡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比较两国的茶文化传统, 我们发现两国茶文化虽然在饮茶的历史、习俗、茶具等方面均不同, 但是茶文化在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两国礼仪文化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两国人民喜欢以茶待客, 宾来客至, 清茶一杯, 以表敬意、叙友情, 从中表现出高尚的礼节与美德。

提到饮品则不得不提到酒。俄罗斯人以好酒出名, 无论男女, 大多嗜酒。他们大多喜欢伏特加、啤酒、香槟、葡萄酒, 等等。早在996年, 民间就习惯对蜂蜜进行蒸煮。1284年, 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15世纪40-70年代, 伏特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自此伏特加成为俄罗斯人民的挚爱, 有人说“不了解伏特加, 你就不懂这个国家。没喝过伏特加, 你就难以把握俄罗斯人的性格”。事实上, 俄罗斯人喝酒有一定的讲究, 喝伏特加时一般喜欢一口喝干, 第一杯通常一齐干下, 酒足饭饱离开时, 餐桌上剩酒也是犯忌讳的。俄罗斯人的祝酒辞也很有意思, 第一杯为相聚, 第二杯祝愿健康, 第三杯为爱, 接下来便是祝愿和平、祝愿友谊等。如果在朋友家聚会, 最后一杯要献给女主人, 表示对她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

而白酒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伏特加在俄罗斯的地位。中国的酒风和俄罗斯也是不一样的, 俄罗斯人习惯自斟自饮, 与朋友聚会喝酒时也不劝酒, 而是拿起来便一口闷, 经常一喝就是一个通宵, 而中国人喜欢劝酒, 喜欢一大帮人聚在一起喝。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 中俄两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然而差异是相对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 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将不断融合, 研究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将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颖, 何山.浅谈俄罗斯饮食文化.理论研究, 黑龙江:黑河学院, 2010.

[2]张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11) .

中俄饮食文化对比 篇10

中国地大物博, 50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饮食文化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与法国菜和意大利菜鼎足而立, 誉满全球。中国饮食不仅考究肴馔之美, 而且大量的风俗习惯, 都与饮食有关。例如, 在中国, 人们碰面时打招呼会说“吃了吗?”, 再如, 社会上某些职业被称为“金饭碗”。可见饮食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地跨欧亚大陆, 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由于其绝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欧洲部分, 因此其饮食文化更多地接受了欧洲大陆的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 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饮食文化, 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美食园地的一朵奇葩, 俄式大餐闻名于世界。特别是俄式面包和红甜菜汤, 无论在中国, 还是在欧洲均为人们所青睐。在俄罗斯的传统礼仪中, 面包和盐是迎宾、婚礼等仪式必不可少的物品, 有着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 如尊敬、欢迎和幸福。这也表现出了俄罗斯饮食文化已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中。

那么中国和俄罗斯在饮食方面究竟有何差异, 这些差异又反映出怎样的民族性格特征呢?

一、中俄饮食观念对比

在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话, 在俄语中有“面包无一块, 处处是忧伤”的表达 (吴国华169) 。

中国的饮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和独特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一种‘意境’, 通过‘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意境’具体化” (吴澎9) 。即寻求这些元素的和谐, 共同创造意境。这种和谐的观念最早源于中国“天人合一, 万物归一”的传统观念。因此中国的烹饪, 不仅技术精湛, 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如把菜雕出各种造型, 给人以感官和精神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对美味的极致追求, 在某种程度上却导致了对营养的轻视, 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所以“民以食为天”之后有“食以味为先”, 而不是“食以质为先”。因此中国人更注重为了口感和新奇而去吃。

俄罗斯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其历史文化悠久, 但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物产的限制, 饮食种类略显单一。在饮食观念上, 与中国不同的是, 俄罗斯人注重营养和生存。这种观念倾向科学化、理性化, 他们最关心的是营养, 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 而对于食物的色、香、味却不是那么在乎。他们的食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 作为菜肴, 鸡就是鸡,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瓶伏特加, 一边放鱼子酱、红甜菜汤, 另一边配煮青豆, 土豆条, 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 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各是各的味, 简单明了, 它保持了食物的原本口味。

二、中俄“饮”文化对比

(一) 茶文化

茶是迄今为止最为普及的饮品, 也是最古老的饮品之一。中国是茶的最原始产地, 茶的故乡, 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唐代陆羽著有《茶经》, 而现在老百姓中还流传有“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俄罗斯人饮茶的历史也有数百年, 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俄语中有谚语“哪里有茶, 哪里就是天堂” (王敏226) 。喝茶通常作为一种待客的礼节, 中俄两国的习惯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在相同之中也有不同之处。

中国茶叶品种多样, 有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从品种上来说, 中国人喜欢喝绿茶。在饮茶时, 中国人习惯茶水共杯, 就杯喝茶。一般是把茶叶放在泡茶容器里, 加满开水。等茶叶完全下沉, 即可直接饮用。喝完一杯还可以加水再泡之后继续饮用。中国人认为第一杯茶是除尘茶或洗茶, 第二杯茶是最好的茶, 而一次喝茶不过三杯。这既是出自礼貌, 也指茶的品级。由于茶水共杯, 因此中国人喝茶有吹浮叶、用碗盖拨茶叶等习惯。并且中国人喝茶讲究原汁原味, 喝茶时只喝茶, 不加任何东西, 也不吃任何东西, 一杯香茗细细品味。喝茶所用的茶具主要是茶壶, 一般以陶壶为主。

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茶是印度红茶、锡兰红茶和中国的茉莉花茶。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 “红茶”在俄语中又称“黑茶”。俄罗斯人把茶作为正规的一日三餐的组成部分, 在菜谱中归为第三道菜。他们喝茶习惯于先在茶壶中泡或用茶炊煮好浓茶, 之后倒入杯中, 再兑水冲至一定浓度再喝。茶叶通常只泡或煮一次, 用完即倒掉, 下一次喝茶时重新放入茶叶。另外, 俄罗斯人习惯喝甜茶, 茶里除了加糖以外, 还可以加入果酱、奶油等, 还可以伴以各种蛋糕、糖果、甜面包、饼干等“茶点”。俄罗斯最有名的茶具是茶炊, 这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茶炊是俄罗斯特有的烧开水用的水壶, 传统的由铜制成。现代的俄罗斯人多用电茶炊, 传统的茶炊逐渐成为工艺品或装饰品。

(二) 酒文化

中俄两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酒在某种程度上对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 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可谓历史悠久。中国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留下了千古佳话。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更有“诗中有酒, 酒中有诗”的李白, 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对酒的热爱。俄罗斯人更是以好酒出名, 他们最喜欢伏特加。在俄语中“伏特加”一词源自俄语“水”的发音, 意为生命之水。俄罗斯男人称伏特加为“第一妻子”, 人均年消费伏特加约11升 (1) 。

中国人爱以酒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 并且,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喝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喝酒比较讲究下酒菜, 讲究荤素搭配, 凉热兼顾。在酒宴上, 主人往往先讲上几句话, 之后就开始第一轮敬酒, 主人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即所谓“先干为敬”, 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要向客人敬酒, 客人要回敬主人, 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词。敬酒时, 一般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中国人敬酒时, 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 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 客人喝的越多, 主人就越高兴。

俄罗斯人的豪饮世界闻名, 形成了其独特的酒文化。俄国人饮用伏特加酒时, 表现出勇敢豪放的民族性格。俄罗斯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 伏特加酒开瓶后必须喝光, 瓶中有剩酒是不吉利的。喝酒时, 他们不大讲究下酒菜, 一块奶酪或半根酸黄瓜就可以。俄罗斯人善讲祝酒词, 如在主人家做客, 最后一杯祝酒词要献给女主人, 表示对她厨艺的赞赏和劳动的感谢。俄罗斯人喝酒的无节制, 也常常导致许多社会问题。

三、中俄“食”文化对比

从“食”的角度看, 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差异, 中俄形成了不同的“食”文化。

(一) 食材

一般来讲, 中国人的食物种类要比俄罗斯人的多得多。中国人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 辅食是蔬果, 外加少量的肉食” (谢定源145) 。主食的种类主要有米饭和面食, 中国的南方多以米饭为主食, 而北方则以面食为主, 如面条, 饺子, 馒头等。中国的自然地理多样变化, 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而由于地理条件相对单一, 俄罗斯的食材没有中国那么丰富。俄罗斯人主食主要是面包, 可分为白面包和黑面包, 形状各式各样。其中黑面包营养价值很高, 颇受俄罗斯人喜爱。另外, 在俄罗斯, 土豆被称为是“第二面包”, 与圆白菜、胡萝卜和洋葱一起, 是俄罗斯人一年四季不断的“看家菜”。另外, 俄罗斯的食物中充斥着大量的奶油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菜肴多以动物性食料为主。

(二) 菜肴文化

中俄两国之间的菜肴也存在着很多的不一样。中国幅员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民族众多, 菜式各异, 形成了区域性差异, 大致可分为七个区域 (2) 。但不论是哪里, 人们都讲究荤素搭配, 注重色香味俱全。中国人吃饭一般是先上凉菜。然后是热菜, 最后是汤或者粥。各式种类繁多, 口味不一, 这也是大自然和悠久历史所馈赠的多样性的饮食。

在俄罗斯, 他们最先上的菜通常是冷盘, 也就是凉菜, 这和中国差不多, 一般为沙拉、火腿、酸黄瓜和鱼肉冻等。在凉菜之后开始上主菜。俄罗斯有三道主菜。第一道菜为汤, 俄罗斯最著名的是红甜菜汤, 也称为罗宋汤或苏卜汤。接下来的第二道菜是肉菜, 如炖牛肉、煎牛排、烤牛肉块, 还有炸鸡、炸肉饼等等, 也会搭配一些素食, 比如土豆条和圆白菜。最后, 在吃饭结束的时候还有一道甜食, 种类非常多, 有蛋糕、羹、糖水果子、冰淇淋等。在中国, 甜食不属于正式吃饭的范围, 它更多算作一种零食。

另外菜肴命名作为“食”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 也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民族心理。关于菜肴命名, 中国人非常讲究, 且多种多样。这些菜肴的名称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菜名不只是从选料和烹饪方法入手, 更有许多菜名运用修辞手法, 表达人们向往幸福, 追求吉利的心理。例如, 四喜丸子、翡翠鸡片、龙凤呈祥等。有些菜名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典故, 如东坡肉等。而俄国菜肴的命名方法通常是直白明了, 说明原料即可, 很少会运用修辞手段。例如炸鸡、腌黄瓜、熏香肠等等。虽然这种命名方法缺少艺术性, 但却非常实用。

四、民族性格特征

中俄历史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 也揭示了中俄民族性格的差异, 反应了不同的民族心理。

从“饮”文化中, 我们不难看出:饮酒表达意境, 饮茶追求恬淡。中国人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具有浪漫气息。讲究礼节, 不喜欢走极端, 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饮酒追求自由, 饮茶追求甜蜜。可以看出俄罗斯人追求自由, 性格豪迈奔放, 热情乐观, 喜欢走极端。

从“食”文化中, 我们则可以看到中国人不仅追求多样化和创造性, 对美更是极致地追求, 凡事讲究搭配、和谐和恰到好处,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对于菜肴的命名, 可以看出, 中国人受悠久历史的熏陶, 不仅铭记历史, 且以传统为荣。而俄罗斯人则是率真朴实, 理性而科学。极致简约与极致自由的背后, 隐藏着俄罗斯人极端性的民族性格特征, 别尔嘉耶夫也曾称“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 是对立面的融合” (别尔嘉耶夫2) 。而这种矛盾性来自于其历史、宗教和文化。

在中国, 对饮食的美的追求压倒了理性, 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浪漫气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宏观和不可捉摸, 在饮食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国饮食讲究的调和之美, 这也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 而味确是内在的东西, 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 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 这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这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内敛不张扬, 谦逊不矫饰的性格特点。

俄罗斯的饮食遵循科学的原则, 烹调严格按照科学和营养来行事, 几乎做到了规范化, 并且精确。由此可见, 西方对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国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东方, 所以俄罗斯的饮食基本和许多西方国家的西餐大同小异。这也体现出俄罗斯人理性的特点, 讲究科学、营养和高效的生活, 但不免少了一些对情趣和美的追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新并积累而来的, 并不断影响着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俄罗斯饮食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经历了诸多发展阶段, 其虽然不及中国饮食讲究细腻和博大精深, 但也绝对向世界人们展示着俄罗斯的与众不同和独特魅力, 经过不断的发展, 也已经成为世界美食园地的一朵奇葩。

在现今全球化的态势下, 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地在两国间互补与兼容, 使两国人民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而对中俄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 也将使两国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与友谊。

参考文献

[1]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年.

[2]王敏, 孙凤波.“中俄茶文化之管窥”,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4 (2006) :225-227.

[3]吴澎.《中国饮食文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

[4]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8年.

浅谈中俄茶具文化 篇11

1.1 中国茶具品种多, 造型优美, 而在我国最闻名的就是紫砂壶, 经过多年的演变, 它的外形及制作工艺逐步完善

紫砂壶始于北宋, 盛于明清。在明清以来的茶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曾作为贡品成为王公贵族的茶具首选, 不仅是一种尊贵身份的体现, 更是由于紫砂与茶香的完美结合, 其质朴的特质与深刻的艺术思想完美结合, 成为中国茶文化中很需要的一页。历代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 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 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 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 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

明代紫砂壶以筋囊纹形体为特色, 讲究制壶工艺的难度性, 所以其特点是糅合了筋纹的因素, 壶式线条复杂;圆器则造型浑厚圆润, 有柔中寓刚的意蕴。

从清朝早期开始, 人们的审美意趣转向自然、清新, 追求形象的逼真。这种对神形毕肖的热衷追求, 成为清初期紫砂壶式的时代特征。清初期紫砂方形壶, 以线条挺劲、轮廓分明、壶面空旷、不作修饰为特点。中期以后艺术流行仿古, 于是有了曼生壶式的流行。为了适应题铭刻画的需要, 紫砂壶式又以器形简洁凝重的方、圆壶式为主流, 一般都要经过仔细修饰, 线条流畅、圆器圆润、方器明朗, 整体有一种简洁灵秀的气质。

从20世纪80年代起, 受现代陶艺的影响, 开始出现了现代紫砂陶艺。现代紫砂壶艺的器形与传统紫砂壶艺不同, 强调了点、线、面在造型中的作用, 新颖美观、简洁明亮, 节奏快、动感强, 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1.2 俄罗斯的茶具也十分的考究, 与中国的紫砂壶茶具不同, 俄罗斯人喜欢用茶炊煮茶喝

茶炊, 一种金属制有两层壁四周灌水在中间着火的烧水壶。俄罗斯茶炊 (русскийсамовар) 出现于18世纪, 是随着茶叶落户俄罗斯并逐渐盛行而出现的。据记载, 早在1730年在乌拉尔地区出产的铜制器皿中就有外形类似于茶炊的葡萄酒煮壶。直到18世纪中下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茶炊。19世纪20年代, 离莫斯科不远且矿产资源丰富, 地理位置优越的图拉市建立了第一个茶炊制造厂, 图拉的工匠们世世代代从事武器制造、生产茶炊, 之后一跃成为生产茶炊的基地, 仅在图拉及图拉州就有几百家加工铜制品的工厂, 主要生产茶炊和茶壶, 成为了真正的“茶炊之都”。

2 我们客观地了解了中国紫砂壶与俄罗斯茶炊各自的特征, 再谈一谈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所起到的作用及带来的影响

1) 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壶, 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 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 折射了华夏的光辉。中国人喝茶讲究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 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中国的茶品种分为六种, 绿茶是中国人普遍喜爱的。因为绿茶发寒, 所以人们会选择在夏季喝。泡制绿茶一般不用紫砂壶, 最好的选择是玻璃杯, 紫砂壶泡绿茶, 会把茶叶闷变暗色, 茶汤易苦。大多数人们在冬季会选择乌龙茶和普洱茶。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一种, 用紫砂壶泡制, 茶色香味皆蕴。泡普洱茶需要选择腹大的壶, 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 用腹大的壶冲泡能避免茶过浓的问题, 所以紫砂壶最适宜。

紫砂壶在冲泡茶时能吸收茶汁, 所以空壶注入开水时也有茶香, 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因以造型美观, 优点纵多, 深受茶人的喜爱和收藏。当然, 紫砂壶也需要一些保养才更能发挥它的价值。茶人很讲究壶的保养, 喝一种茶叶用一种壶, 每次用完后, 用纱布吸干茶壶外面的水分, 接着倒出壶内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三分之一, 冲进沸水焗两三次, 冲过的水留用, 然后清理干净所有的茶叶, 将冲过的水浇匀壶上最后用布轻轻擦干。保持壶内干爽, 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紫砂壶衬托出的中国饮茶文化与俄罗斯茶炊映射出的俄罗斯茶文化有相同之处, 但也存在差异。

2) 在俄罗斯流传了这样的一种说法, 哪里有茶, 哪里就有天堂 (гдеестьчай, гдеестьрай.) 。他们喜欢喝茶, 首先不是出于精神世界的需要, 而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比如喝茶可以驱寒取暖, 可以解油腻, 可以增进友情等。俄罗斯的饮茶历史记载于1567年, 先受到上层贵族的喜爱, 17世纪到各个阶层, 到19世纪, 茶仪、茶礼、茶会、茶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 茶字成了某些事物的代名词。

俄罗斯人素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 (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 的说法。在民间, 人们还把“самовар” (“萨马瓦尔”) 亲切地称作“ИванИвановичСамовар” (伊万·伊万诺维奇·萨马瓦尔) , 或是“ЗолотойИванИванович” (金子般的伊万·伊万诺维奇) , 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

每逢隆重的节日, 现代俄罗斯人一定会把茶炊摆上餐桌, 家人、亲朋好友则围坐在茶炊旁饮茶, 只有这样, 节日的气氛、人间的亲情才得以尽情喧染, 而传统意义上的питьчайзасамоваром (围着茶炊饮茶) 在俄罗斯乡村的木屋里一直流传至今。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 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 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 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而紫砂壶的自然古朴凝着茶文化深厚的自然气韵, 体现了时代思潮, 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辉煌及成就。它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俄罗斯古老茶炊是俄罗斯老年人的朋友, 是医治他们心灵创伤的良药, 给每个家庭带来温馨和宁静。虽说古老茶炊与现代文明有些碰撞, 但是茶炊对俄罗斯茶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承载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随着中俄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 茶文化加深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 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 中俄两国的灿烂的茶文化将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亮丽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史金妹.江苏陶瓷[J].江苏陶瓷杂志社, 2011 (4) .

[2]冯洪军.陶瓷科学与艺术[J].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2011 (Z1) .

[3]格里高利耶娃.俄罗斯茶炊[M].2010 (3) .

[4]唐芳.漫谈俄罗斯文化、中学俄语[J/OL].中国知网, 2010 (07) .

[5]胡付照.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11.

[6]崔建林.紫砂壶与茶文化系列之三[J].当代人杂志社, 2008 (11) .

[7]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华龄出版社, 2006, 7.

[8]王元元.俄罗斯茶炊和茶[J]//世纪.世纪出版社, 1997 (05) .

[9]林如.俄式茶炊[J]//世界博览.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 (03) .

上一篇:缩微数字化下一篇:SimMan模拟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