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2024-07-29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精选12篇)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篇1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中国菜肴色味形俱佳, 烹饪艺术高超, 早已名扬四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中外交流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的饮食感兴趣。有关饮食文化的翻译无疑在饮食文化交流中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所以, 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份中餐菜单的优秀英译, 不仅可以方便客人点餐, 更可以让客人在品尝中华美食的同时, 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让中餐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从而成功地实现中国餐饮业走向世界。然而, 目前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出版的研究寥寥可数。至今在中餐菜谱的翻译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是世界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 其独具特色的烹调和饮食文化是世界饮食文化中最伟大的两大门类之一, 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突出贡献, 被全球誉为“烹饪王国”。

从菜系上分, 中国菜可分为四大菜系, 即广东菜、江苏菜、山东菜和四川菜。广东菜是中国著名菜系之一, 即珠江流域的粤菜 (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 , 由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三大主要流派组成, 是岭南饮食文化的代表。粤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 讲究鲜嫩、爽滑。长江下游的江苏菜包括淮扬、苏锡、金陵和徐海四大风味流派, 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黄河流域的山东菜在饮食风格上逐渐形成了济南、胶东、孔府三大风味流派, 以其味道咸鲜适中、脆嫩可口、制作精细而享誉海内外。长江上游的川菜好麻辣辛香, 擅调复合味, 菜式朴实兼有南北之长, 对长江中上游及滇、黔地区的饮食文化有较大的影响。

从名称上看,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式菜谱的名称也是多姿多彩、十分讲究的, 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 既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有的菜名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菜名, 而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名了, 有的菜名背后甚至蕴藏着一首诗、一幅画、一则神话、一个美丽的传说或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如皇帝落难饥不择食时吃的玉米稀饭“珍珠粥”, 以蟹黄和燕窝象征楚汉相争的“鸿门宴”, 反映抗战时期重庆人民反日情绪的名菜“轰炸东京”, 反映夫妻恩爱的“过桥米线”, 反映百姓对奸臣无比痛恨的“油炸桧”, 以及“东坡肉”、“宋嫂鱼羹”、“麻婆豆腐”、“叫化鸡”、“桃园三结义”、“狗不理包子”等都包含了浓浓的文化意蕴。

从烹饪方式来说, 据统计, 中国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 主要有Boiling (煮) , Simmering (炖、煨) , Stewing (煲、炖、焖) , Braising (烧) , Frying (油炸) , Baking (烘) , Roasting or Broiling (烤) , Steaming (蒸) , Smoking (熏) , Pan-Frying (煎) 等。但专家们一般认为, 传统烹饪方式有三十二字诀:煎炒烹炸, 爆烤熘扒, 蒸烧煮炖, 炝拌绘焖, 腌氽煸腊, 煨靠酱熏, 酿塌糟涮, 风卤贴淋。这些传统的烹饪方式, 在保持食物本色的基础上, 又能充分释放食物的色、香、味, 充分表现了中国菜肴烹饪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原料上来讲, 中餐菜单中主要包含六大原料: (1) 肉类。如:鱼片 (sliced fish) 、肉丝 (shredded meat) 、鸡丁 (diced chicken) 、虾仁 (shelled shrimp) 等; (2) 蛋品类。如:煮鸡蛋 (boiled egg) 、煮荷包蛋 (poached egg) 、蛋清 (egg white) 、蛋黄 (yolk) 等; (3) 油脂类。如:猪油 (lard) 、植物油 (vegetable oil) 、花生油 (peanut oil) 等; (4) 蔬菜类。如:番茄 (tomato) 、卷心菜 (cabbage) 、茄子 (eggplant) 等; (5) 瓜果类。如:黄瓜 (cucumber) 、草莓 (strawberry) 、菠萝 (pineapple) ; (6) 调味类。如:咖喱粉 (curry powder) 、辣粉 (pepper powder) 、番茄酱 (ketchup) 等。

二、中餐菜单英译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

饮食文化的特殊性表现为语言的特殊性, 像中国的“饺子”、“元宵”、“粽子”等词汇, 严格地来说, 并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三者在英文中都可以译为dumpling, 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食物。更重要的是, 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三个重要的节日, 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例如“元宵”也可译做a riceglue ball或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for theLantern Festival) 。如果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 译文读者根本体会不到元宵真正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法多种多样, 内涵丰富, 专业性又较强, 要把中餐菜单中的每一种菜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只是在语言层次上的转化, 更是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但是由于人们在对菜单翻译时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使许多外宾在享用中华美食时产生了误解, 闹出了许多“国际笑话”。根据2006年4月10日的《半岛都市报》报道:因为来青岛旅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 青岛很多酒店都推出了外语菜单, 但是这些外语菜单却把不少外国人吓跑了, 原来他们把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 “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 “童子鸡”译成了“还没有性生活的鸡”……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菜式空缺造成的词汇空缺和望文生义的错误翻译。

三、中国菜谱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1. 中国菜谱的翻译原则

早在19世纪末,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就提出了“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的翻译标准。然而, 当人们在翻译中文菜单的时候, 却将此标准束之高阁。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此标准作为指导思想, 那么大量中文菜单错译、误译的现象也许将可避免。从“信”的角度出发, 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 应准确翻译出主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这是菜单翻译的基本要求。从“达”的角度来看, 译者应注重译文的理解性。严复先生提出关于“达”的要求, 其实质就在于译文应该容易被读者理解。从“雅”的角度分析, 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 应在整体上考虑英译菜名的“美感”, 包括从文化、语言等角度。“雅”不仅要求译者考虑到我国的文化因素, 还要注意外国的文化。例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英语世界的忌讳。有些菜肴的原料在饮食文化相当丰富的中国不会引起食客的反感, 如蛇、青蛙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等缘故却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

2. 中国菜谱的翻译方法

2.1写实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所谓写实法就是它是一种如实反映菜肴原料构成、烹制方法和风味特点的命名方法。这类命名有的以原料命名, 如西芹牛肉、鲜笋肉片等;有的以烹饪方法命名, 如酥炸鲜蚝、花菇煨鸡等;有的以刀工命名, 如片、丝、丁、柳、块等;有的以地点命名, 如北京烤鸭、道口烧鸡等;有的以烹制人命名, 如宋嫂鱼羹、文思豆腐等。在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写实性菜名是“名副其实”, 因此, 译者通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写实性菜名。具体的方法归纳如下:

(1) 翻译以原料命名的中餐菜名时, 可选用一种原料的名称作为菜名的主要部分, 其他原料名称可用介词with连接, 放在后面, 如:

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

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 curd

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干烧龙虾Lobster with Chili Sauce

芙蓉虾仁Shrimps with Egg White

(2) 翻译以烹饪方法或刀工命名的中餐菜名时, 可用表烹饪方法或刀工的单词加上原料即可, 如:

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

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

鱼香肉丝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3) 翻译以人名地名命名的中餐菜名时, 为了传播中华文化, 译者应尽力保留原文的地名和人名。故其翻译方法也只需直接按字面翻译。如:

麻婆豆腐Ma Po Spicy Tofu

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Dumpling

扬州炒饭Yang Chow Fried Rice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2.2写意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许多中餐菜肴喜欢采用借代、比喻、象征等联想手法命名, 使其听起来既优美动听又富有浪漫色彩。这些菜名在译成英文时, 如若照译形象, 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客人听了会感到莫名其妙。所以不如舍形求意。对于这类菜名, 译者在翻译时可舍去原菜名中比喻的形象, 意译出原义。比如, 广东人新春佳节喜欢吃一道菜, 名为“发财好市”, 好像吃了之后就会“发财”、“生意好”。因为“发菜”和“蚝豉”跟“发财”和“好市”谐音。因此, 这道菜可译为: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其它菜名例如:

红烧狮子头Braised Minced Pork Balls with Brown Sauce

芙蓉鸡片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

八宝鸡Rice Stuffed Chicken

红烧四喜肉Braised Brisket with Brown Sauce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 即中餐菜名为了吉祥, 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 译者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 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 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 因为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 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 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 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四、结语

总之, 中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 菜式种类繁多。在将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 译者应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从而实现翻译原则和餐饮知识的完美结合, 使中国餐饮文化走向世界。

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学习、工作或定居。他们在感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想品尝闻名世界的中国菜。所以, 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入手, 分析中餐菜单英译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中餐菜单英译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菜谱,文化内涵,翻译

参考文献

[1]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中国科技翻译, 1999.

[2]卢魁.浅析中餐菜单英译的原则及方法.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单宇.食在中国——中餐菜单英译问题小议.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1.

[4]刘凤玲.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广州大学学报, 2005.

[5]汤立伊.中餐菜单英译的“信、达、雅”.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6]李郁青.中国菜式命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江汉大学学报, 2002.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篇2

一、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fundamental law of the state.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法。

The NPC is the highest organ of state power.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re local organs of state power.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PC is the permanent organ of the NPC. The term of office of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is 5 years.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are empowered with the rights of legislation, decision, supervision, election and removal.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任期是五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立法,决策,监督,选举和罢免的权力。

The communist party is the sole party in power in china. Apart from it, there are eight democratic parties in china.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is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 in china.

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除此之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The state council, or the central people ’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executive body of the highest organ of state power and the highest organ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The CPPCC is a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an organ for various other political parties, mass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ages of various social circles to take part in the running of the state. 人民政协是一个在党和其他政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组织,社会各界组织和人士参与国家的运行。

二、Chinese philosophy is the collective designation for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It developed independent of Europe and other civilized countries, with its own distinguishing feature, unique concept systems and expressive ways. Chinese philosophy has become one of the three philosophy systems in the world, the other two being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ndian philosophy.

中国哲学是对各种思想流派的统称。它以自己的特色,独特的概念体系和表达方式欧洲和其他文明的`国家发展。中国哲学已经成为世界三个哲学系统之一,其他两个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

Chinese philosophy has developed over several thousand of years. Its origi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t began to take definite shap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enjoyed thriving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a hundred schools of the thought conten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中国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它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因为“百家争鸣”的出现。

三、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refers to literature works from the days before the Qin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s virtually an unbroken strand enduring dynastic changes.

中国古典文学是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作品,是改朝换代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Long before the written language appeared, there was an oral tradition of tales of fables and legends. Some of them are still kept in some ancient books as a precious herita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Over 3000 years, there has emerged a great variety of excellent works in terms of poems, essays, novels, dramas and so on.

早在文字出现之前,有寓言和神话传说的口头传统。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保留了一些古籍作为一种宝贵的中国文学遗产。在过去的30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四、For more than a millennium, from the Qin Dynasty to the early part of the Ming Dynasty, Chinese science an technology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cient China had a well-developed agricultural system along with advanced irrigation. A scientifically sophisticated China was also 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an independent tradition in medicine and an advanced botanical knowledge.

从先秦到明朝初期的一千多年,中国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有一个发达的农业系统以及先进的灌溉。一个科学先进的中国也能够利用医学中的一个独立的传统和先进的植物学知识。

China ’s four great inventions, namely, the compass, gunpowder, movable type printing and papermaking, not only changed the world but also accelerated the evolution of world history. China further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 with its rich heritage in ceramics and silk.

中国的四大发明,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造纸,不仅改变了世界,也加速了世界历史的演变。中国的陶瓷和丝绸以其丰富的遗产对世界作出了贡献。

The world’s most detailed and earliest astronomical records were kept by the Chinese. They were the first people to take note of such astronomical phenomena as comets, sunspots and new stars, producing the most advanced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apparatus of the time.

世界上最详细和最早的天象记录是由中国保持。他们是第一个将如彗星、太阳黑子和新的恒星的这些天文现象记录下来的人,生产了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China dominated in metallurgy. When Europeans still could not turn out a single piece of cast iron in the 14th century, China had been producing cast iron on an industrial scale for four centuries.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篇3

【关键词】网络新语言 中国文化 翻译策略

引言

在这个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网络新语言应运而生。网络新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语言形式,其传播速度和覆盖力度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的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网络新语言亦如此,其不仅具有词语的基本含义,还是当今社会风尚和时代思潮的反映。因此,为了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当今的中国,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网络新语言的英译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网络新语言英译的现状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各国对我国的热门的网络新语言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曾专门做过一部名为Tuhao, lets be friends! (《土豪与我们》)纪录片,来阐述tuhao(土豪)一词;chengguan(城管)一词在谷歌(Google)的搜索量、引用量也远远超出对定义新词的最低要求;《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专门使用dama(大妈)这个单词来表现中国大妈不容小觑的黄金购买力。

因此,从以上这些实例中可以发现,由于不够了解中国的网络文化,不能正确地理解其含义和感情色彩,大部分外国媒体和网友仅仅使用汉语拼音来表达中国网络热词。并且,目前针对网络新语言的英译研究仍是零散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十分匮乏,有时候甚至存在误译的情况,这就给网络新语言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输出带来了困难和障碍。

二、网络新语言的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存在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语言分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两大语言家族,而且这两大语系相差悬殊,交集较少。在英译时,时常会面临两难的局面,既要传达出词语的完整意思、文化背景,又不能过于冗长复杂,失去其在汉语中的韵味。例如“光棍节”的英译,一种常见的译法为“Singles Day”,这就可能导致目的语读者产生歧义;而另一种译法“Bachelors Day”,则失去了“光棍”在中文里的韵味。

1.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网络新语言的英译目的就是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最新的文化动向,即以求真、文化传真为目的,因此网络新语言的翻译必须以传递信息为第一要务。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基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之中,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

2.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网络新语言的产生受到社会、文化、心理、时空、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负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英译时,则需要我们更多的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即务实市场。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纽马克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语义翻译和交集翻译均不是完美的翻译模式,而是在翻译实践中处于编译与逐行翻译之间的“中庸之道”,其中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而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要形神兼备地翻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新语言的文化内涵来,必须将两则策略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翻译。首先要适应以原文为代表的翻译生态环境,其次应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角度对译文进行选择。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集、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等的一个整体。

三、网络新语言翻译实例讨论

因此,如果译文传递的文化信息及原作意图,在译语环境中水土不服,不为目标语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传播效果不佳或甚至适得其反,那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本部分将举例若干,对比分析时下较为热门的网络新语言现存译文,并针对问题英译给出新的译文,使译文对文化“走出去”产生最大化效果。

1.土豪。“土豪”一词原来是指在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虽然“打土豪,分田地”的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这句口号依然时常被当作饭后谈资提起。以前的土豪,主要是指那些剥削农民和劳动者,仗势欺人的土地主,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词的意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游戏中,“土豪”被引申为盲目消费、不假思考的人民币玩家,现在多用于调侃那些钱财外露的有钱人,已然从政治名词变成了时尚名词。

现存的“土豪”一词常见的英译有tuhao, newly rich, upstart, rural rich, Beverly Hillbillies等。虽然目前tuhao一词的国际影响力持续走高,但至今还未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之中,所以在未进行详细研究的情况下,非母语读者并不能完全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而newly rich和upstart则意思相仿,柯林斯高阶词典给出的定义是暴发户、新贵,这时英译过程中就缺失了对其盲目消费的讽刺之意。在众多英译版本中,rural rich的意思最为狭隘,意为农村的富人,并没有将汉语原词所有指代内容全部囊括,在信息传递阶段就出现了缺失的问题。

相较而言,Beverly Hillbillies是一个比较新潮有趣的英译,取自美国喜剧电影的片名《比佛利山人》。一个原本居住在弗吉尼亚州(Virginia)的贫困乡村家庭,因为发现了石油,从此飞黄腾达,乔迁到富豪聚居地——比佛利山庄(Beverly Hills)居住。一夜暴富的经历,让这家人暴发户的嘴脸显露无疑。他们的言行被投机骗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面对如此肥肉,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于是闹出不少笑话。Hillbillies(土包子)一词很形象的展现了这一家人的形象,也和“土豪”的含义颇为神似,能让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能立刻在脑海中刻画出被描述者的形象,联想到该词的文化内涵。

2.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缩写形式,该词语最早出现在歌曲《说谎》的歌词中,“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歌词中,主角试图用谎言掩饰自己内心的对前任的留恋,真实情感却逐渐流露。后来被网友引申,解释为直接说出事情的真相,一时无法接受的心情,有时又用作暗示对方不要说出真相。

目前该词常见的英译版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Life is so hard that some lies are better not to be exposed.”不难发现这个句子将原词的含义和内涵完整地传递了出来,但是由于句式过于冗长,失去了原来四字词语简洁明快、掷地有声的语言特色;另一个译本将其译为white lies,即善意的谎言,该词简洁明了,用在句子翻译中比较合适,但是作为词语本身的解释就颇为单薄,并且善意的谎言一般是为掩盖事实真相,而“人艰不拆”想传达的则是真相被揭开后不能接受的心情,所以此处略显牵强。

其实,纽约时报网站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Better Than a Tweet? In Four Characters, a New World of Meaning的文章,作者专门介绍了一些中国网络新语言中四字词语,但由于词语本身所蕴含的感情和文化复杂,作者拼出了汉语拼音并用英语加以注释,ren jian bu chai (人艰不拆), which is essentially equivalent to the American idiom “to cut someone some slack”。其中to cut someone slack为美国俚语,是指放某人一马,不要再计较了,所表达的情感和中文相对契合,同时译文长度也和原文相对一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该流行语源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的辞职信,信的全文仅仅是这10个字。此事一出,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和对“辞职体”的竞相模仿,有评论说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的确每个人都向往着自由的生活,揣着周游世界的梦想,却很少有人可以潇洒地做到放下羁绊说走就走。这位女老师做出了其他人想为却不敢为的事情,引得大家的关注和祝福,以及更多的是敬佩。

对于该词,国内多家双语媒体在报道时将其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that I want to have a look.”该译本为语义翻译,却存在着明显的短板,翻译有失原文的文气,目的语读者也无法感受到女教师当时说走就走的万丈豪情。后来,又陆续出现两种译本“The world is so big, yet I owe it a visit.” “The earth is round, I want to wander around.”可以看出两句英语译文,运用不同修辞手法,文学效果显著增强,但是表达的仍只是渴望,还是保留了那份冲动,并不完美。

美国著名环球竞技节目《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中,每季选手在环球旅行出发前,主持人总会喊出那句“The world is waiting for you…”的经典台词。那么运用在这里,女教师留下这封辞职信转身离开,外面的万千世界正等待着她去征服,配上“I am leaving for the world.”如此壮志豪言,似乎更能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到她那种期盼新生活的迫切心情。

四、结语

近年来,网络新语言在网络世界中蔓延开来,他们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面小镜子,折射出丰富的社会热点和文化现实。但由于当前网络新语言的英译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使非母语读者对中国的新文化、新事物、新现象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在对网络新语言进行英译处理时,译者应该熟悉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能力,在准确把握词义和文化内核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策略、灵活的方法和形神兼备的表达方式以确保实现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新语言英译的发展定将有助于中国流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扩大汉语及中国文化在全球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6.

[3]刘亭亭.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5]袁春波.“光棍节”英译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9): 97-98.

跨文化交际与“中国特色”翻译 篇4

一、跨文化交际历史及现状

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 促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越发频繁, 国际交流的加强使得跨文化交际称为我们当今时代一个突出的特征。

Edward Hall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公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到70年代中期, 在美国已经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但是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却相对较短, 也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才逐渐注意、接收这方面的信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人类的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还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只注重语言形式, 仅仅学习文字知识的人是学不好语言的, 要想学好语言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内涵。《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提出, 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 还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义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 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的能力, 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这就要求二语或者外语习得者在学习语言发音、词汇、语法的同时, 学习词语的字面及隐含意义、话语前提、说话人意图, 以及听话人的推断等。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 (Nida) 把文化差异归纳为五大类:生态差异、宗教差异、语言差异、社会差异、物质差异。自古以农业为主体的中国, 其很多话语都与农业、农民有关, “吃了吗?”作为汉语独特的打招呼方式让不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老外感到诧异;四面环海、气候潮湿的英国人则以“天气”作为一个永不落伍的讨论话题。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 人们遵循“卑己尊人”的原则, 即贬低自己, 抬高别人。中国人的表达方式较含蓄, 当受到称赞、表扬, 内心很得意时, 嘴里也会说:“哪里, 哪里, 不敢当, 您过奖”之类自谦的话。而英国人的性格较为率直, 更看重个性的张扬, 受到赞扬和鼓励, 他们会欣然接受溢美之辞, 并真心表示谢意。

二、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归化”、“异化”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形成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人类文化的差异必然引起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语言、宗教信仰、土地管理实践、艺术、社会结构、作物选择、民俗等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我们如果把一种语言或者一种文化比作一个物种, 那么, 人类的语言和文化就像世界上的物种一样具有多样性, 是维持人类社会这种生态系统的基础。

“归化”这一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中原文与译文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原文的语言及文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消失, 而译文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字非常接近。“异化”翻译策略主张尽力保持原文的特点, 与目的语及其文化保持距离。使用这种策略的译文把源语文化成分以近乎原貌的形式转换成目的语形式, 这样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也可以达到翻译的目的。异化翻译法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 增加译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各种语言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简言之, 归化要求译文接近读者, 而异化要求译文接近作者;归化与异化的源头是直译与意译。

三、“中国特色”的标识翻译

在跨文化交际中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使得译文尽量保持其“源语”的文化特色。这里所谓的“中国特色”的标识翻译指的就是那种中式英语标识。多年来, 中国公共场合标志牌上的那些古怪而可笑的英文翻译经常让外国人忍俊不禁。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 虽然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未必有太大提高, 但使用英语的场合却大大增加了。各种标识牌上和服装标牌上都喜欢用英文, 以显示国际水准、增加异国情调, 但很多都存在用词不当问题。有个提醒行人“小心路滑”的指示牌上用的英文是“To take notice of safe: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如果按这个英文翻译过来应该是:要注意保险箱;那些滑的是非常狡猾的。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伴随着70年代人成长的一种道德标准, 但是将其翻译成英文的“We advocate:Five stresses, 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让不少懂英语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大跌眼镜。

在翻译汉语的一些标识是就是应该坚持“归化”的翻译原则, 尽量让翻译出来的英语接近英语国家的文化、语言特点, 尽量消除译文的“中国特色”;将英语标识翻译成中文时应该遵循“异化”的翻译原则, 尽量使得译文具有“中国特色”。在翻译中只有坚持“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才能减少产生“中国特色”英语的几率, 才能使“中式英语”慢慢消失。

摘要:“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英文标识中的“中式英语”, 探求跨文化交际中英语标识的恰当翻译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特色”,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 2002, (1) .

[2]尤金·达奈.语言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法学翻译 篇5

翻译法学著作的尝试,吸引了许多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大家争相把翻译

一、两部著作或者若干篇论文作为自己学术的起点,而且翻译的多是热点,基础性的还是较少。十多年前,我读硕士的时候,就把某国某法导论作为教材,为的是当时恰有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可以参考。参考是参考了,学了几段后,也是发现那个译本不知所云,难得有比原文能更明白的语句。

由此养成了逢译文必要核对原文的习惯,从而干脆舍弃译文,去研读原文。功夫是花多了,甚或是一种浪费和自负,但是心里踏实。法学教师、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习惯,那是最大的错误。有人开口柏拉图,闭口德沃金,我想他们和我一样也都是念了一些译文,而且当然是中文本。至于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读了是不是就懂了,不得而知。一些西方学术经典,成百、成千年地被学者们所玩味,译本是可以信服的,是可以读的。

问题在于那些属于时尚的、流行的、热门的西方学者的著作,已经没有许多人可以坐下来仔细推敲,用“信、达、雅”的砝码去衡量译文的水准。译好的有之,我不能一概否定。次品的居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算翻译吧,确实是方块汉字;算是翻译吧,遣词造句、语法、逻辑、修辞洋洋稀松,更无需说“法的精神”了。

“法的精神”尚且不明不白,“流行时尚”究竟是什么,已无法考究,以至于法律的移植和本土化,缺乏有生命力的“法律器官”。这让我们想起日本来。日本教育水平不能说不高,但是很多学者的英文不能说不憋足,不仅不会说,而且不会念。不过日本有很发达的学术翻译队伍,掷地有声,学者即使没有很好的英、美、德、法文,他也不缺乏英、美、德、法的信息。因此,日本的大学教育,并一律不把外语作为敲门砖,甚至日本大学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日语水平这个门槛,也没有多高的要求。过去好多中国学生在中国的高考中失败了,然后就学点日语到日本留学,念大学、念硕士、念博士。其中也不乏念了十来年日本法律的,去学习发达国家法律的真谛和法学的真知。

日本有法律移植和本土化的成功历程,他们移植了中国的文字,后来用中国的文字迻译西方法律,我们中国人也从中受益非浅,从日本移植了难以数计的法律术语。假如日本的翻译队伍都不足信,拿不起放不下,那么日本立国的学术方面还要靠什么根基?日本大学还能为中国人所向往?中国考不上大学才去留学的,还能被培养成人?这是个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日本一无是处,形象大打折扣,结局很悲惨。不过,这些都是假设而已。

中国的一些法学译著,读的时候需要硬着头皮,硬着头皮读了还是不能懂。反过来,如果有人问这本书怎么样?只是翘起大拇指夸赞“好,好,好”,没有敢说“不”字的,因为大多数人好大喜功,说好听的就高兴,说不好听的就不高兴;大多数人阿谀奉承是拿手好戏,溜须拍马是小菜一碟。法学学者和司法机关是最为接近的,在社会关系方面的学习也是最为成功的。法学学者宁肯忍着耐着,也不肯说实话,假意逢迎,敷衍了事,还期待有一天能得到对方照应,因为自己某一天也会给别人留下小辫子。

在官场上,官官相护,管他正义与邪恶,公平与偏私,遵纪守法与胡作非为,情面是很重要了,优先考虑,高抬贵手。在法学的学术上,当然多数情况也是心心相应,只唱颂人之长,莫掐算人之短,照顾情面,以至于是非也不讲究了。结果,铮铮铁骨,铁石心肠是没有用场的。中国文化就是很少讲究个人的价值,很少发挥个人的潜能,很少承载个人的责任。在经济管理领域和管理管理领域推行责任制,个人享有了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才是对于文化的些许改变。除此而外,就都是集体义务,集体负责,其自然的后果就是这些个人彼此形成了心照不宣的互相利用。在学术领域也不例外。

还有一些,属于点缀自己文章的虚荣,用柏拉图、德沃金装饰一下自己的论著吧,还不知道原文所云;因噎废食吧,于心不忍,于是就凑合着从译文里断章取义,于是这些译文虽然拙劣,却受到很多的青睐。因为受到很多的青睐,译者以为译文水准很高,放弃了改进,实则以讹传讹。如果是很拙劣的译文,不断改进也是可以弥补的,但是我们的好多译本实际上都是“绝本”。译的时候本来怀有某种急功近利的目的,出版了以为荣耀。因为他们占了一个时间上的优先和空间上的优位,被人们所看重,结果急功近利变成了一劳永逸。

为这弥补我们本来匮乏的学术资源,有时候拙劣的翻译是情有可原的。哪怕只有片言只语传达了一种思想的真谛,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东西,也应当认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法条的翻译则应当慎之又慎。中国的法律体系正处于要完善而未实现的剧烈变动当中,翻译了发达法制国家的法条就是为了能借鉴。好不容易看到中文的译本,如果谬误百出,那岂不贻害无穷。

一言以蔽之,翻译需要不断改进,而不是首先放在那里供奉起来,当作崇拜物。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篇6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名词翻译现状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明显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从古到今的人文状况。无论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学作品里所隐含的那种微妙的文化和美学意义是很难捕捉到的。在中国文化典籍的译本中,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歪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让人感到惋惜的地方。

二、中国传统文化特有名词翻译的几点要素

结合之前翻译研究学者的经验笔者认为翻译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事先查清楚所译文本在英语为目标语的译介情况。其次,对该文本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进行语内翻译,以便尽可能全面理解与阐释该文本。再次,确定英译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保证翻译的灵活性。最后,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同时还要考虑译文潜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强译文在目标语中的可接受度。任何语际翻译的前提自然还要求译者熟练掌握甚或精通来源语与目标语。

很多人以为,搞翻译只要懂外语就行了。“但事实上,作为典籍英译的译者,除具备深厚的英文功底外,还需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广博的知识面,特别是要熟悉中国哲学、历史、古汉语、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古典文论、美术、建筑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翻译策略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才能“使我古典籍中深邃广博的宇宙观、人生哲学、人格美学形态和内涵,在异域文化中得到比较正确的认知、阐述和接受,使异域文化群体其正领悟到汉文化先哲们思想的真谛。”

三、以“五行”为例,谈谈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文翻译

在本人参与的编号为L14CYY023DE 大连市社科立项中,小组成员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五行”的意象隐喻翻译进行研究。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一般有三种译法:five elements,five phases,wuxing。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five elements最为流行,且有约定俗成之势,值得采用。“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一般直译为wood,fire,earth,metal and water。由此可见,脱离文化背景的翻译时多么的可怕,曾有人将“金”译作gold,这是非常不妥的。“五行”中的“金”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实际上指的是金属。有人将“土”译作soil,太具体化。因为soil在英语中的含义是“the top covering of the earth in which plants grow”(植物赖以生长的地表之土),这明显不能表达中国五行的内涵,而earth的含义则较为宽泛和抽象。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翻译, 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需要系统、全面地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要想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国文化术语的翻译,必须对它们不断变化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进而进行科学的分类。当前,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做好中国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是对祖国文化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朱源.从《李笠翁曲话》英译看汉语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05)4:48-51.

[2]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译研究:第一辑[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篇7

关键词:红,古诗词,文化翻译

一、引言

人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色彩之中, 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因此, 颜色词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各种颜色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诗歌是一种语言特色的最充分承载, 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都体现在诗歌中。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 它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体现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 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 内涵较多。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 诗歌更讲究形式, 并且其形式与内容联系也很紧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文学的最高形式, 其用语更是讲究。诗人有时为了炼字, 炼意的需要, 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甚至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以构建格律形成音美和形美。

正是由于诗歌的独特特点, 再加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英语是表音文字, 汉字有象形特征;英语靠形合, 汉语靠意合。这就使得很多人, 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学者, 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二、“红”与“red”

汉语中的“红”与英语中的“red”, 并非完全对应。在表指示实物颜色时, 基本对应;而其联想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汉语中, “红”是喜庆的颜色, 多表示好的事情, 如“红运”、“红人”、“红榜”、“红利”等;而在英语中, 虽然red也可以表示喜庆, 如来贵宾了要铺红地毯, 但red更多的时候会让人联想到血腥, 暴力与愤怒。这与中国人对红色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更是如此, “红”被诗人, 词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三、中国古典诗词中“红”的英译

(一) 指示实物颜色, 且中英表示一致时, 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如:“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At dusk snow in large flakes falls heavily on camp gate, /The frozen red flag in the wind won’t undulate.) “红旗”在译文中就译成了“red flag”, 而不需要作出任何变化。

(二) 当诗人虽使用颜色词“红”, 但如果直译成“red”, 英语读者无法理解, 或是无法体会诗中原有的韵味时, 要做适当的改变, 具体译出其所指代的颜色。如:“红酥手, 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ded wine,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中“红酥手”便被译成了“Pink hands so fine”若译为“Red hands so fine”英文读者非但不会联想到年轻女士粉嫩的双手, 反而会觉得恐怖, 因为他们联想到的是沾满鲜血的双手, 又何来“fine”呢?因此, 译者很恰当地将“红”转译成“pink”, 既译出了表面意思, 又译出了其联想意义。再如:“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I write in it on the farewell we bade;/My deep love impearled thrown a shade/On rosy papers and they fade.) 此处的“红笺”没有译成“red papers”而是译作“rosy papers”。这是因为, 在中国古代, 年轻女士用的信笺一般为桃红色。在中国, 桃红象征爱情。而在西方, 玫瑰与中国的桃花意义相似, 故将“红笺”译为rosy papers, 译语读者能从rose得到源语, 读者从peach联想相同的美好, 即有关爱情与漂亮姑娘的联想。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与勒菲弗尔 (A.Lefevere) 所提出的文化翻译观, 认为:“On every leve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 can be shown that, if linguistic considerations enter into conflict with considerations of an ideological and/or poetological nature, the latter tend to win out.”也就是说, 翻译的单位应是文化而不是传统的词、句、段落或语篇;翻译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翻译应实现文化中的功能对等, 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因此在翻译诗词时, 我们应从整体着眼, 努力传递诗词的文化信息, 而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和形式。

(三) 诗人为了炼字, 炼意需要的情况下, 需还原词性、词序。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甚至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以构建格律形成音美和形美。在这种情况下, 英译时, 要还原其词性和语序, 并补上所省略的内容。如:“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The departing sunbeams pave a way on the river;/Half of its waves turn red and the other half shiver.) 此处的“红”被译成了“turn red”。因为, 在这句诗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是指江水有些呈现绿色, 有些呈现红色, “红”具有动态意义, 是由于夕阳的照射, 使得江水变成这种颜色, 因此, 应译成“turn red”。

(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诗人和词人还喜好用“红”来指代“花”。因为, 看到红会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花。这时, 应将其指代的内容译出, 以便让译语读者更好体会诗词的意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s but they fail to bring/An answer.I see blossoms fall beyond the swing.) 这句诗中的“乱红”是指零散飘落的花朵, 诗人看到的是满眼的红色, 而不是红色落下。如果直译成“red”, 译文读者很难理解其意境。这儿译者译成了“blossoms”, 很好地把握了内涵, 但这里是否译成“blooms”更能表现诗歌悲伤的意境呢?因为“blooms”较“blossoms”在发音上更具悲伤色彩。除此之外, 红”与其他词搭配构成意象, 在此类英译时, 也应译出其所指代的内容, 以方便译文读者理解。如:“自埋剑履歌尘散, 红袖香销已十年。” (Her songs are hushed for buried are his sword and cloak;/Her dancing dress has lost its perfume for ten years.) 此处的“红袖”并不是“red sleeves”。诗人采用借代的手法, 用红袖来代指舞者穿的跳舞的裙子, 因此应将其译作“dancing dress”更为妥帖, 译文读者也能更好联想原诗所创造的意境。再如:“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She is a peony sweetened by dew impearled, /Far fairer than the Goddess bringing showers in dreams.) 此处的“红艳”是用来指代牡丹花, 而牡丹花向来被称为花中皇后, 诗人又借牡丹来指代杨玉环。这儿, 译者没有将“红艳”直接译出, 而是直接抽出其中的意象———牡丹, 并用sweetened来修饰, 强烈刺激读者的嗅觉, 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

(五) 在汉语中, 应译出各种脸红的原因。汉语中有某人由于饮酒或开心等而脸红, 由于诗词讲究用词精炼, 译者应译出脸红的原因而不是直译成“red face”, 才能使译文读者更好理解诗词的原意。如:“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那知是酒红。” (Seeing my crimson face, my son is glad I’m fine;I laugh, for he does not know I have drunken wine.) 此处的“酒红”并不是指“the wine is red”, 而是指人酒喝多了, 会脸红。正如前句诗中讲到的, 儿子回来后看到诗人面色红润, 以为诗人身体安康, 并无大恙, 之后才发现是酒喝多了, 才看起来面色红润的。因此这儿的“红”应采取意译的方法, 故译成“drunken”更为妥帖。

四、结语

在翻译中国的古典诗词时, 译者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把字面意思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 翻译的单位应是文化而不是传统的词和句。译者应该更关注诗词意境的传递, 让译文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阅读体验。让译文更富有“意美”, 这才是古典诗词的译者应该追求的。这样才能有助于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出去, 逐渐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

参考文献

[1]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

[3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6]顾正阳.古诗词英译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7]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佛经翻译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 篇8

一、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般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隋唐时,佛经理论开始被同化成中国哲学,并出现了如天台华阴、禅冢等传授教徒的学校,他们利用佛经理论研究中国的传统哲学问题。宋代,新孔学开始形成,一方面它反对佛教,另一方面它吸收了一些佛教成分。佛教和新孔学二者强调自我修养,但传统中国哲学中,自我修养指“镇压暴动,治理国家”,不同于佛教,其意在帮助人们超凡脱世,得道成佛,新孔学派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就提出了“上帝法则的观念”,他们相信“天人合一”,只要天人合一了,他们的神圣使命“镇压暴动,治理国家”就完成了,很显然,新孔学派很好地运用了辩证法;批判佛教的同时也吸收了一部分,这样,中国哲学有了完善的本位论、价值论及关于生活的哲学体系。到了宋代,中国哲学完成了第一个“正面—反面—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孔子—印度教款—新孔学”的过程,所以说佛经翻译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能量。

二、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文化的交流,包括人群流动带来的语言的接触与变化密切相关。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的翻译过程中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或许,人们感受佛经翻译对我们语言的影响并没有比今天的翻译对我们的影响深刻。日常生活中,报纸电视上一出现新词,我们可能立即就意识到了,并根据经验判断9/10的词来自翻译,如几年前“克隆”一词的引入,然而佛经翻译对语言的影响难以感受到,因为那时通过佛经翻译输入大量的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汉语词汇的基本组成部分,语言学家们现在通过仔细研究得出结论:汉语中约有35000个词出自佛经翻译。

首先,佛教翻译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一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词汇,至今已广泛使用,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生活中常见的基本词汇。如:“真理”、“世界”、“现在”和“过去”等。如“世界”在佛教原义中是指时间和空间,“世”表示时间概念,“界”表示空间概念。佛经《愣严经》卷四中有文:“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知当今: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从这段经文中还可以看出,“现在”和“过去”两词也是佛教中的概念,有为之事物终灭为“过去”,有为之事物正呈作用为“现在”,用来说明因果轮回。汉语中相当一部分成语、谚语来源于佛教故事、教义理论或禅宗典故,如“昙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五体投地”、“点石成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等。二是翻译者在佛教翻译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了大量的与佛教相关的词语。如“塔”、“魔”、“如意”、“成就”、“刹那”、“慈悲”等。三是汉语中不少已有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被赋予了宗教意义,如“空”、“解脱”等。

创造了梵汉合璧词。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词称为合璧词。这种词是佛经翻译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汉译的佛教词语中,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一半是意译的汉字,如“禅宗”、“佛法无边”、“魔掌”、“走火入摩”等,这种方法至今被广泛地运用于翻译,如“基督徒(christianity)”、“霓虹灯(neonlamp)”等。

佛经翻译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而且改变了汉语语法。如长定语是佛教经文的特征之一,翻译时仍保留着许多长定语放在被修饰词之后的情况。出现较长定语无疑是受梵语句子的影响,尽管今天我们仍然把它当做一种翻译现象,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它,并渐渐地成为汉语的一个特征。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佛经翻译,就会发现许多倒装、并列、重复现象,这些现象同样也出现在汉语中,然而比例并不大。但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非常熟悉这些修辞手法,以至很难意识到,它们是几千年前的外来语。还有结构上的变化,如“如是我闻”之类、“供养于诸佛”等,后来传到皮黄戏词里面,就出现了“打骂于他”,“取笑于我”的说法。

从文体上讲,佛经翻译对古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佛经翻译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平淡的语言,不同于魏晋时一贯的辞藻华丽、形式严格固定,著名学者梁启超观测到:佛经翻译“既不用骈文家的倚词俪句,亦不来古文家之绳墨格调”(罗新璋《翻译论集》,1984.64)。当时就出现了华丽、优雅的诗词形式和平淡、无影响的翻译语言形式同时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佛经翻译是一个新东西,唯以形式固定的文体,另一方面,佛经翻译人员开始大多是外国人,他们不习惯于古汉语表达方式,辅助人员又是些佛教弟子,怀着恭敬谦诚之心不敢改变,于是那时一些译文中就出现了散文和诗并存的一种特有文体,它为唐代以后的诗和散文的复合文体打下了基础。当然今天的语文是五四运动前后才正式形成的,但不能否定:是佛经翻译为它的应用预播下了种子。

除词汇语法方面外,汉语音韵方面受佛经翻译的影响也有较大的改变,在翻译佛经时,汉文梵文译者都难学对方的语言,前者是象形文字,而后者是字母文字,译者难以记忆。于是他们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字的拼音方式,业已证明汉字拼音的原辅音实际是在梵文的影响下于唐代形成的。音韵的另一领域韵律也有深刻的变化。中国古音乐中五声———工、上、交、子、乐,同时应用于汉语拼音,但现在汉语中只有四声,这也是受佛经翻译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汉文学历史悠久,并历经了许多变化才发展到今天,现在人们多用散文写作,而不用诗,但诗一直被认为是最高文学形式,并在唐代达到了中国文学的顶峰,许多那时的著名诗人和他们的杰作至今仍为人们传颂、引用。唐代以后,诗逐渐被曲、杂剧、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所取代,翻译学家们证明,这些改变是受经文翻译影响的。

印度文学很重视作品的结构,而且他们的文学形式多样,《普曜经》、《佛所赞经》、《佛本行经》本身是巨篇长史。其他的经文或多或少有小说、戏剧形式,如《维摩诘经》就是半小说半戏剧的形式,这些文学形式很少在古代汉语言中出现,尽管《孔雀东南飞》很似经文文学,然而它是长篇叙事诗———仍是诗形式,而且这种形式不是当时的主流派。但是不可否认经文的翻译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小说、平话、杂剧和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应感谢佛经翻译,才有了《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巨著。印度文学经里还有另外一种特别形式:常在散文叙事篇后,又用“诗”的形式重复故事。但这里的“诗”只有音韵,大多没有节奏,不是一般意义的诗,这种重复部分叫“诘”。“诘”的传入,使中国诗开始较少注重节奏,而且,无可辩驳,中国的评弹说唱结合也受此影响。

从内容上看,中国文学也从佛经翻译中得到繁荣。印度佛教作品多赋想象力,尽管有时不合理,但从相对缺少想象力的沉闷的古汉语文学里解放出来,经文传入前,我们很少有像印度文学作品里人们跃入的想象性叙说,甚至连最富有想象力的庄周和屈原的作品,相比之下也显得平淡无奇了。佛经的传入和影响下,我们有了《封神榜》、《西游记》等小说,其中超自然的想象人物孙悟空、哪吒和其他不朽的众神鬼怪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三头六臂”等在每一名中国儿童的心里播下了想象的种子。

四、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改变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包,它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方面如曲词乐,绘画方面如用佛教故事和人物作为素材,佛教神像和雕塑更是无处不在。没有佛教的传入,就没有敦煌珍贵的壁画和美丽的飞天;没有佛教的传入,也没有龙门和云冈石窟中的雕塑。而这些艺术作品正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上只是外显的例子,走进中国的内部世界,我们发现许多世代相传的信仰观念也来自佛经翻译;许多人,特别是老人们相信因果报应等,他们认为在世的行为将会影响死后的生活,因为神灵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结果大多数人希望对他人好,他们帮助他人,至少不伤害他人。这样人们逐渐达成道德方面的共识,从而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

同时作为我国翻译史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实践活动,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它对翻译的方法、标准和理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积累了一些基础的翻译经验,为后世进一步运用翻译促进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如力求通俗的翻译原则,佛教要弘扬教义,因此在语言上主张通俗实用,讲求实效。在翻译时多用口语,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吕叔湘先生说:“白话的兴起跟佛教大有关系。”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文化也是第一次受到如此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外部因素看,魏晋时代形而上学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现实需要改变,佛经翻译应运而生。汉王朝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如此也得以保留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由于中华传统的谦逊,使得它能在自身强大的背景下接受文化。又由于文化自身的内在特征———特别是传承性、变化性和排外性,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排斥了一些东西,也吸收了一些东西,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系统。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彭治民.佛经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的地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刘娜.浅谈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冯天瑜.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VOL30.

[5]东初.佛教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书店,1987.10.

[6]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4.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篇9

德国功能派理论家诺德在功能和忠诚的基础上给翻译作了如下定义:“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target text.Translation allows a communicative act to take placewhich because of existing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rriers would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it.” (Nord, 2006)

“诺德强调了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确定, 它同时也为决定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 哪些则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 (陈小慰, 2000) 一般认为, 翻译不能随便删减, 改译不能算是翻译, 只有符合某些标准的作品才算是翻译。对此, 诺德指出:“This adjustment or“adaptation”ofthe source text to target-culture standards is a procedure that ispart of the daily routine of every professional translator.We couldmake a methodological distinction between“translation” (in thenarrower sense of the word) and“adaptation”but doubt whetherthis will get us any further.I would prefer to include the featureof adaptation into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i.e.the users and initiators of translations!) understand whattranslation is really about.” (Nord, 2006)

因此, 根据译文的功能调整翻译策略, 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是功能派的翻译原则之一, 它为各国的新闻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对外新闻与美国新闻中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因其翻译目的不同, 策略也有所不同。

2 中国对外新闻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

对外新闻翻译是中国新闻机构发布的以国外读者为对象的有关中国的新闻。对外英文新闻报道是一种跨国家、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它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外报道的受众是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 “他们的兴趣、需求、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等都与国内读者相去甚远。” (陈芳蓉, 2008)

基于对外报道的目的及其受众特点。我国对外新闻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一般采取“解释性翻译”。一般采用以下策略:音译+注释;直译+注释;删减性翻译。这在实践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

2.1 音译+注释

(1) 广西南宁

NANNING, the ca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 is a beautiful city with a lively cultureand centuries-old history.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Tropicof Cancer and has a sub-tropical climate.Abundant sunshineand precipitation fill the city with luxuriant plant life.Its lushgreen landscape has earned Nanning the name of Green City. (China Today, November, 2011)

南宁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 但对于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来说, 中国一个省或自治区的首府只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名, 为了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则新闻, 编者对该词作了较详尽的注释。

2.2 直译+注释

(2) 《知青的回忆》, 一本由真实故事写成的系列丛书在今年年初在北京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The Recollections of Chinese Educated Youth, a non-fiction-al serie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Workers’Publishing House inBeijing earlier this year, is one such record.All six books in theseries were authored by former Zhiqing, or educated youth, whoparticipated in the“going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campaign, launched by Chairman Mao Zedong more than 30 years ago. (Chi-na Today, July, 2001)

“知青”是我国特定时期的产物, 加上适当的注释后比直译为“educated youth”更易于英语读者理解, 达到宣传效果。

2.3 删减性翻译

(3) 如果从空中俯瞰张家界的群山, 景色更加壮丽, 就像万丛珊瑚出于碧海深渊, 深不可测, 奥妙无穷。如果说, 一座山峰是一个音符, 那么, 整个张家界就是一曲气势恢弘的交响乐, 纵使是莫扎特, 也难以谱写出这么神奇的乐章。

An aerial view of the peaks presents an even more impres-sive view--a veritable forest of corals in a blue fathomless sea. (China Today, May, 2003)

对外新闻翻译的关键是如何做到正确清晰, 以增加传播效果。上面这段文字是对张家界景色的介绍。如果逐字翻译, 将群山比喻成交响乐章, 不仅有损译文清晰度, 还会使译文生硬, 产生负面影响。

3 美国新闻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

笔者将从美国《纽约时报》这一美国发行量较大的报纸中了解美国新闻对中国的报道情况和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由于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美国新闻在选择、编辑中国的报道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和我国对外新闻翻译有所不同, 对文化负载词很少采用意译。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完全音译、音译+注释、完全直译、直译+注释。

3.1 完全音译

(4) 风水

“Chinese fengshui doesn’t like a Dragon Year, ”said HeFan.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1, 2012

3.2 音译+注释

(5) 户口

tem that limits migration into cities, as well as other policies thathave long favored urban over rural development. (New YorkTimes, January 7, 2012)

3.3 直译+注释

(7) 纵向看问题

“zontally, ”he said.“You have to look at it vertically”—mean-ing, historically.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1, 2012)

4 思考与启示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 我国对外新闻翻译考虑中西文化差异问题和别国的国情及价值标准, 力求给国外读者提供易于接受的译文, 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翻译策略倾向于归化策略。而美国新闻记者和编辑在翻译中国文化专有项更倾向于异化策略, 在翻译中采用音译或直译方法, 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译文受众, 即读者

中国对外报道的目的是以中国人的视角和观点报道发生在中国的事情, 让外国人获悉这些新闻事件, 了解中国人的观点, 并能因此而帮助树立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 创造有利于中国的舆论环境。其受众是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中国媒体现在处于弱势, 其受众不广泛。所以要输出中华文化, 必须采取归化策略。

以英语为传播媒介的美国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 其新闻受众不仅有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或英国人, 也包括有着各种文化背景的移民以及懂英文的中国读者。这些读者有在外留学的中国学生, 也有在中国学习英语的教师和学生。正如王祥兵所说, 这是为了“让中国读者在阅读其中国报道文章时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近感, 拉近与中国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加其灌输的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中国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祥兵, 2002)

4.2 新闻用语习惯

一方面, 我国新闻媒体在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职能的同时, 更加重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与社会管理职能。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的原则。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西方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大, 也出现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观点。这就要求我国对外新闻报道的措辞严密, 以中国人的视角和观点报道真实发生在中国的事情, 让外国人获悉准确的新闻信息。

而“美国新闻期刊的一大语言特色就是措辞大胆, 追求标新立异。撰稿人常常根据新闻主题, 上下文语境别出心裁地创造新词, 以便吸引读者的注意。” (顾静, 2005) 这样做无非是用“与众不同”来吸引读者。

4.3 国家利益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不管是中国对外新闻还是美国新闻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 为本国民众或政府考虑。

在中国, 对外宣传按照国家的意志, 承担着促进中国以积极的形象走向世界的使命。其翻译自然是以比较正面的视角把中国积极向上, 民主法治, 文明和谐的一面翻译给西方读者。

而美国一直警惕中国和平崛起影响其超级大国地位。美国维护霸权不是因为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 纯粹只考虑到美国的利益。而中国的发展稳定和迅速, 实力的增长都对美国的“核心利益”形成强大的冲击。中国和平崛起, 世界接受中国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也就决定了美国报纸中一些有关中国的报道抓住中国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的一面, 并采取异化策略, 翻译不充分, 将中国丑陋化、荒谬化。

比较中国对外新闻与美国新闻报刊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可见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作为英语学习者, 我们在阅读引用美国报刊中的中国新闻时应批判性的接受, 不可盲目迷信。另外, 我们要从丰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吸收养分, 只有提升我们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 拓展知识面。才能在对外报道中全面准确地宣传真实的中国, 更好地对外交流。

摘要:功能派的翻译理论为各国的新闻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文分析了中国对外新闻翻译和美国新闻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剖析了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功能翻译原则,新闻翻译策略,中国文化专有项,启示与对策

参考文献

[1]Nord 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Rodopi, 2006.

[2]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 c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3]China Today[N].2001-2011.

[4]New York Times[N].2011-2012.

[5]仲伟合, 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 1999 (3) :47-49.

[6]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4) :9-12.

[7]顾静.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上海翻译, 2005 (1) :57-60.

[8]陈芳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报道解释性翻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 (3) :104-107.

[9]王祥兵.论《时代》周刊中国报道文章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 2002 (2) :19-22.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篇10

一、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文化内涵

(一)哲学与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如果人们想探究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文化内涵,就必须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从而把握其本质特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万物的发展、变化和消亡以及其事物本身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中国传统保健功法也毫不例外,例如,动为阳,静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等等。[1]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也教育人们做事必须持之以恒,做人要诚实、谦虚,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等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健康与医学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文化瑰宝。中国传统功法中所包括的如伸展、弯曲、平衡、跳跃、翻滚等运动方式都需要人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参与。有研究显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锻炼可以强健人类骨骼的关节,增强肌肉力量,促使人们身体更加强壮。除此之外,中医养生功法的锻炼可以调理脏腑,使血液循环更加自由通畅,促使人们精神舒畅。[2]

传统的中国养生功法具有强烈的医学文化内涵,是传统中医养生的一部分。如果一个译者不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内涵,只是把功法招式翻译出来,即使单纯的语句翻译没有错误,他也在无意中将养生功法所具有的中医文化内涵遗失掉。

二、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英译策略

(一)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异化策略是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的东西。在传统的养生功法翻译中,译者不应该总是使用目标语文化,而忽略了其文化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应以开放、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差异,使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采用异化的策略的同时,译者也应注意归化翻译。但是如何平衡两者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当他们使用异化的时候,他们就无法打破目标语言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它针对的是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能力。很显然,这种程度是很难掌握的,所以这取决于译者的能力。

(二)直译、意译

直译,也被称为词对词的翻译,是理想的分割的源语言文本到单个单词,然后用目标语言进行呈现。[3]但这种方法是译者在可以保持基础结构和其独特的民族特色的条件下使用的。例如,中国有许多的传统功法术语,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此时就可使用直译,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以翻译成“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and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times without defeat.”

意译,也被称为意义上的翻译,强调了对原文的意思或精神的传递,对原文的准确再现。[4]有许多保健功法不能直译,这时就可以使用意译。通常这些术语是一些动作的名字。例如:“挂剑”可以翻译成“Row with sword”;“南拳双蝶步”可以翻译成“Double fold step of southern style”;“倒卷厷”可以翻译成“Step back and whirl arms on both sides”;“并步抱拳”可以翻译成“Bring feet together and draw fists”。

三、总结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养生保健功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们的欢迎,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其正确翻译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译者应该注意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并使用适当的策略和技巧,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采用复合的方法,准确地翻译出中国养生保健功法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Lee,B.Chinese Kung Fu[M].California:Ohara 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63.

[2]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5.

[3]陈海英.武术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浅谈四六级真题翻译中的中国文化 篇11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大国。不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还是民众工作生活层面,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外语作为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是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软实力”。目前我国学过英语的人群近4亿,而且许多人都有十年以上的外语学习经历,人们对英语的学习有了多样化的需求,这些都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外语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发展,才能满足国家、社会及个人发展的需求,考试需要不断改革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以考促学”的作用。从2013年的四六级真题翻译改革可以看出,改革顺应了社会对英语的需求。翻译内容侧重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以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为载体,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与中国发展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沟通的能力,把中国的文化、历史等立场和观点介绍给世界。

二、四六级翻译真题中的中国文化

(一)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人最热衷的部分。

2013年12月份第一次翻译改革就考了“中餐”,“在中国,烹饪不仅被视为一种技能,而且也被视为一种艺术(In China,cooking is considered as not only a skill but also an art.)”。而且考了“中餐的特色,颜色、味道、口感和营养(nutrition)。(Chinese food is common for good cuisine to take color,flavor,taste and nutrition into account.)”,以及“在谷物、肉类和蔬菜之间取得平衡,所以中餐既味美又健康(A good chef is insistently trying to seek balance between cereal,meat and vegetable,and accordingly Chinese food is delicious as well as healthy.)”。

2015年6月份六级翻译考了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ospitality)”,以及宴席上的习俗,“全鱼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At most banquets,the whole fish is considered to be essential.)”。

2013年12月份四级翻译考了“茶”,介绍了茶的历史,“中国的一位帝王于五千年前发现了茶,并用来治病(According to legend,tea was discovered by a Chinese emperor five thousand years ago,and then was used to cure disease.)”,以及对茶的总结,“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料(beverage)之一,茶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Nowadays,te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everage in the world,and it is not only the treasure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 and culture.)”。

2015年6月考了“谚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roverb says“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二)历朝历代

文明的不同,造就政治制度的不同,以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来看,依文明可划分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以土地束缚人,所以脱离原始社会后,很快形成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建立较早。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海洋文明,以小国寡民的城邦制为主。

2015年6月份六级翻译考了汉朝,“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The Han dynasty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dynast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考到了“汉朝最先向其他文化敞开大门,开拓的丝绸之路通向了中西亚乃至罗马(The Han dynasty is the first in opening its door to other cultures,and the Silk Road exploited in Han dynasty leads to the central and west part of Asia,even Rome.)”,“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发明了纸张、水钟、日晷(sundials),以及测量地震的仪器(People invented water clock,sundials and the instruments that can predict the earthquake.)”。

(三)文化古镇

历史文化古镇作为传承中国地方文化与特色的重要基地,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建设历史悠久,其保存了大量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积淀。对西方人理解中国历史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12月四级考了丽江,“云南省的丽江古镇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Lijiang ancient town of Yunn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ravel attractions in China.)”。“在中外游客眼中,这个古镇被视为爱情和浪漫的天堂(Nowadays,tourist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treat this ancient city as a paradise of love and romance)”。

2016年6月四级考了乌镇,“乌镇是浙江的一座古老水镇,坐落在京杭大运河畔。(Wuzhen is an ancient water town in Zhejiang province,which is located in the Grand Canal of Beijing and Hangzhou)”。“乌镇有许多古桥、中式旅店和餐馆,是一座展现古文明的博物馆(Wuzhen has many ancient bridges,Chinese style hotels and restaurants,which is a museum showing ancient civilizations.)”。

(四)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国所特有的。

2016年6月考了功夫,“功夫已逐渐演变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元素。作为中国的国宝,功夫有上百种不同的风格,是世界上练得最多的武术形式(Kung Fu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uniqu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As a national treasure of China,there are hundreds of different styles for Kung Fu,which is most common forms of martial arts.)”。

2015年6月考了中国结,“结在中文里意味着爱情、婚姻和团聚,中国结常常作为礼物交换或作为饰品祈求好运和辟邪(In Chinese,the knot means love,marriage and reunion,and is often a jewelry used for gift exchange or praying for good luck and warding off evil spirits.)”。

2016年6月考了旗袍,“旗袍(qipao)是一种雅致的中国服饰,源于中国的满族(Qipao,as exquisite Chinese clothing,originates from Chinas Manchu Nationality)”。“如今,旗袍经常出现在世界级的时装秀上。中国女性出席重要社交聚会时,旗袍往往是她们的首选(Nowadays,Qipao quite often appears on world-class fashion shows.It is usually the first choice for Chinese women as they attend social parties.)”。

三、结语

中华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以考促学”,从2013年12月开始,四六级真题翻译考试开始涉及中国文化等内容,这方面正是学生们平时忽略的,在过去的备考中,学生只是侧重西方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忽略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积累。随着“中国梦”的提出,中国文化逐渐复兴,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大力复兴中国文化,作为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了解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四六级翻译考试为学生提供了契机。从简简单单的四级证书到能用英文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广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姜钢.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积极推介国家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中国考试,2016.

[3]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年修订版.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篇12

中国已是旅游大国。据相关权威机构预估, 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届时, 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来中国游览、参观。他们迫切想加深对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认识。因此, 旅游文本的翻译变得至关重要, 特别是一些中国文化专有词的翻译。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专有词在英语中往往找不到对等语或对应语。因此, 为了把中国陌生的人物、事件、节日、地点、时间等介绍给我们的外国游客, 旅游文本中经常采用采用英语的文化替代词进行类比, 如将西施类比为Chinese Cleopatra、将清明节类比为Chinese Easter、将青岛类比为Switzerland of the Orient等等。虽然这样的类比可以引起外国游客情感上的共鸣, 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但这是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是否有利于对外宣传?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本文将分析类比翻译带来的消极影响, 并寻找将这些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翻译方法。

1 类比翻译的消极影响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 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 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在旅游文本翻译中, 类比法经常被用来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 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方法虽有助于外国游客克服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专有词,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但旅游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关注文化交流的平等性, 达到传播、推广旅游目地国文化的目的。过于强调译入语的文化, 置中国文化于西方文化的桎梏之下, 是否妥当?旅游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自晚清以来, 我们一直抱着弱国的心态, 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都在寻求西方的认同。于是, 苏州变成了“Chinese Venice”、祝融变成了“Chinese Prometheus”。因此, 笔者认为类比翻译的方法会带来以下消极影响。

第一, 弱化中国文化专有词的影响力。上文提到旅游文本中常常将中国的历史人物济公类比为Robin Hood in China。在中国, 济公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民间故事人物, 他那疯疯癫癫、蓬头垢面、手执蒲扇、出没四方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惩恶扬善、治病救人, 被称为“活佛”, 奉若神明并加以顶礼膜拜。他是神化人物罗汉化身, 是佛家普世救人的理念的代表。济公身上绽放着佛家的光芒。而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侠盗式英雄人物, 绿林好汉, 劫富济贫, 整治暴戾的贵族、官吏, 并把得来的钱财用于救助贫苦百姓, 是中世纪英国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代表。这两个人物形象代表的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异同点要多于相同点。这种类比翻译将中国的济公“西化”为西方的Robin Hood, 无疑弱化了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 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冲击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

第二, 淡化了旅游景点的独特魅力。例如, 一些旅游文本中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四姑娘山类比为Alps of Orient。外国游客对阿尔卑斯山非常熟悉, 这可能降低了他们了解四姑娘山的兴趣, 从而缺乏对四姑娘山独特魅力的认识。毕竟, 四姑娘山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着与阿尔卑斯山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这样一味顺应译入语受众的文化审美, 改写自己的灿烂文化符号, 无形之中抹杀了旅游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第三, 扼杀了非西方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 他们价值观不同, 文化背景各异, 认知习惯和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 还带着不同的期许。鉴于当前旅游文本对中国文化专有词大都采用类比翻译, 因此要意识到, 这些类比翻译会把西方 (主要是英美) 文化符号强塞给非西方游客, 阻断了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专有词的机会, 丧失了弘扬中国文化的时机。比如, 很多旅游文本将中国的杨贵妃译成Chinese Helen, 但非西方的游客可能更想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杨贵妃是何许人也。显然, 这种类比翻译就扼杀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机会。

2 对策

旅游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因此, 旅游翻译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现象是屡见不鲜。如果置英语的表达习惯于不顾, 一味直译中国文化专有词, 那么外国游客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如果过于以译入语受众为导向, 那么也就无所谓中国文化符号的独特性和异质性可言了。因此, 为了将这种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翻译方法。

第一, 直译法。直译即根据原文的实际意义逐字翻译。通常在中文能够表达相应的英文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这种译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向外国游客传播异质元素, 让游客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熏陶之下, 达到了解异国风情的目的。如:西湖十景被译为Ten Views of the West Lake, 花港观鱼被译为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第二, 音译加直译。很多旅游文本在翻译中都采用了这种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特别是以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命名的景点, 应该选择音译, 而同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又必须让外国游客充分理解其内在涵义, 这就要融入其对应的英文意义, 即直译的方法。如, 杭州景点中的西泠桥被译为Xiling Bridge, 苏小小墓被译为Su Xiaoxiao Tomb, 岳飞庙被译为Yue Fei’s Temple。如, 丑旦被分为文丑, 武丑和旦丑, 译文是Chou (clow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Wenchou (male clowns) , Wuchou (clowns with martial skills) and Danchou (female clowns) 。

第二, 增补法。有时为了能更好地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可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之上进行增补。特别是在在译人名时, 可补充有关人物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或功绩等。如, 秦始皇被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ted China in221BC。译者在秦始皇的英文后面增补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功绩, 这样外国游客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在译地名时, 可补充地名的寓意和地理方位等知识。如, 西域被译为Xiyu, the Western Region (a Han Dynasty term for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Pass,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 ”。

3 结语

类比翻译的确可以让译入语受众把陌生的中国元素和他们熟悉的西方元素联系在一起, 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但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文化自信, 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国门, 进入到外国游客的生活之中, 就如同好莱坞的电影、麦当劳等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一样。本文探讨了对中国文化专有词进行类比翻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并提出了将这种消极影响控制至最小的翻译方法, 希望能对中国文化专有词的翻译提供借鉴, 推动中国文化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水平.旅游翻译的误区与价值伦理回归[J].中国科技翻译, 2012 (03) .

[2]戴桂珍.类比法与旅游翻译[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2) .

[3]苏锑平.浅谈旅游翻译中的增补法和类比法[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07 (05) .

[4]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在线仪器下一篇:实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