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品格

2024-07-29

实践品格(精选12篇)

实践品格 篇1

摘要:真正的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 这需要创造充满爱的学校道德共同体, 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节”借助于学生对一个最熟悉的人——班主任的聚焦, 打造了相互关心、彼此尊重的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在与班主任、同伴的交往中学会理解与悦纳, 养成尊重、责任、关怀、感恩等品格;特色运动会利用南京迎接2014年青年奥运会的良机, 交织体育、文化和教育, 培养学生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开阔服务社会、承担责任的胸襟。

关键词:品格教育,班主任节,特色运动会,创新精神

真正的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而良好品格的养成需要创造充满爱的学校道德共同体, 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即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品格特质: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近几年来, 南京市第一中学围绕“品格教育”, 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1 缘起

1989年, 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 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的, 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 成就却平平。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 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 经过10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 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 (乃至工作之后) 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 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2000年3月16日, 《青年参考》刊登了美国作家Thomas Stanley对1500名美国大富豪的调查报告, 这些富豪在学生时代的平均成绩, 没有好到足以考上顶尖大学, 而进入大学后, 学业也不出类拔萃;一半以上的大富豪都说, 他们并非才智过人, 也没有聪明到轻而易举就出人头地的程度。他们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为人诚实、工作勤奋、洁身自爱、平易近人、贤内助支持。

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怎么解释?考试所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 而成功所需要的一些关键素质如热情、乐观、感恩、平等、关爱、宽容、忍耐、坚毅等品格却在考试中没有涉及。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以为自己样样都应该出类拔萃, 当危难突然降临时, 便不知所措, 因为成长的经历没有教给他应付危难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担任训育的人, ……要树立德育的本真思想, 也就是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 真正的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 这是学校德育的指南针。”爱因斯坦也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 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他还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还留下来的。”“还留下来的”那些教育元素中, 爱因斯坦十分看重品格。他说:“大家以为造就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是智慧, 你们都错了。其实, 最重要的是品格。”

2 品格教育

2.1 品格的构成要素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品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性格层次;二是品格层次;三是人格层次。性格是在遗传及环境交互作用下, 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 它带有自然生成的意味, 包括个体的性情、气质等方面。人格是个体个性的内在及行为表现, 不含价值判断;而品格着重于个体人格特质的价值判断, 通常必须通过教育或学习的历程来陶冶, 可以说品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部分。品格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即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好的品格包括知善、向善和行善。构成良好品格的基本要素: (1) 道德认知:道德意识、认知道德价值、设身处地、道德推理、道德决断、自知之明。 (2) 道德体会:良知、自重、同情、崇尚善、自我控制、谦虚。 (3) 道德行为: 愿望、能力、习惯。

2.2 品格教育目标

品格教育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深思熟虑地努力帮助年轻人理解、关心和实施核心的道德价值观。”通过对道德和伦理的强调来减少道德混乱, 确立一些基本的价值观, 或者叫做“核心价值观”。这“核心价值观”也成为品格的六大支柱: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 这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品格特质。一些基本的品格包括诚实、真诚、正直、勇敢、公正、自律、善良、乐于助人、尊重他人、坚忍不拔、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完善等。

2.3 品格教育的原则

(1) 品格教育应该积极促进核心道德价值观教学, 以此奠定良好品格的基础。

(2) “品格”必须是包含思维、情感和行为在内的综合性概念。

(3)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的、积极的和综合的方法, 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推进核心价值观。

(4) 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的团体。

(5) 要形成良好的品格, 学生就要有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

(6) 有效的品格教育应该包括一种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术课程, 这种课程体现了对所有学习者的尊重并有助于他们的学业成功。

(7) 品格教育应该尽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8) 教职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的、道德的集体, 所有成员都承担着品格教育的责任, 并努力遵守学生教育中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9) 品格教育要求有来自员工和学生的道德领袖。

(10) 学校必须号召家长和社会成员, 全员参与品格建构工作。

(11) 品格教育评价应该把学校的品格、教职员工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在良好品格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3 品格教育的实践

3.1 创造充满爱的学校共同体, 塑造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助

3.1.1 人的品格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格, 学校本身必须具有优良品格。要让学生具有关心和尊重他人、友善、责任感、公平等品质, 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人的集体, 必须朝着追求文明、关心和正义社会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学校道德共同体, 学校关心教师,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种相互关心、帮助的关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善良人。

[案例1]创设“班主任节”-----让班主任体会幸福, 让学生发现感动、传播感动、塑造感动。

3.1.2 活动内容

(1) 班主任风采展板布展。

通过展板展示班主任的风采与班集体的特色, 让班级学生产生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 促进班集体进一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在收集班主任资料的同时也更加懂得了对班主任的理解、感恩、热爱。

展板内容主要有六项。

(1) 班主任工作照或生活照、班级“全家福”、班级活动或成绩展示等照片。

(2) 同学们眼中的班主任 (通过凝练的文字、个性化的语言描绘出同学们眼中最美的班主任) 。

(3) 班主任的贴心举动 (讲述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关怀举动) 。

(4) 班主任的特点 (包括班主任的经典语录和经典动作等) 。

(5) 同学们的心声 (学生和家长对班主任老师的寄语、祝福、建议等, 抒发对班主任的爱、感谢和关心) 。

(6) 班主任之“最”推荐 (通过了解班主任的个人情况, 推荐班主任评选某项之“最”, 比如:最年长的班主任、最年轻的班主任) 。

(2) 班主任之“最”评选。

在认真、深入了解全体班主任之“最”推荐材料后, 由全校学生投票评选出班主任之“最”名单。

(3) “班主任节”庆祝仪式。

全体班主任上台接受学生献花和学生用心、用情精心设计、制作的心愿卡片与礼物, 把爱用言语、用行动勾兑成了班主任的最美好和难忘的回忆, 带给班主任的是意外、惊喜、感动、 感激、激动、欣慰。

(4) 班主任家属慰问。

班主任工作辛苦, 离不开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因此, 学校也通过班主任节向每位班主任的家属送上感谢信, 表示慰问和感谢。

3.1.3 活动价值

品格教育要求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的团体“。班主任节”营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教育的良好氛围, 使得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更加相互理解与帮助, 打造了相互关心、彼此尊重的校园文化。在这样关心的集体中, 借助于学生对一个最熟悉的人——班主任的聚焦, 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去发现他人优点的同时, 学会在对照中审视自己的言行, 在与班主任的交往中, 学会理解与悦纳, 从而主动调适自己, 养成尊重、责任、关怀、感恩等品格;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学会沟通与欣赏, 从而主动合作, 提升自己。

3.2 打造体育、文化与教育综合体, 培养学生坚忍勇敢、团结合作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有效的品格教育应该包括一种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术课程。近年来, 将运动与文化、教育交织, 打造品格教育综合体来引导学生自主挑战, 培养创新素养;塑造进取的精神, 提升协作意识, 进而成就健全的人格。2011年青奥体育文化节, 用青奥普世的价值理念、青奥的文化, 以体育的方式教育、培养、成就学生。

[案例2]开展特色运动会——感受体育的创新与运动的乐趣, 塑造进取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3.2.1 实施过程

(1) 入场式部分。

入场式环节实施“一班一国”计划, 进行青奥会国家文化展示活动。即在校的五个年级各代表一个大洲, 而每个班代表其中一个国家, 本班的入场队伍行进至主席台前时进行定点表演, 在两分半钟的时间内通过音乐、舞蹈、服饰、肢体语言等形式立体呈现该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

(2) 开幕式部分。

开幕式的表演全程模拟青奥会开幕式, 整个表演共分为五个篇章, 每个篇章的表演既精彩又富有教育意义。

第一篇章:喜迎青奥内容:武术操表演;

第二篇章:活力青奥内容:健美操表演;

第三篇章:服务青奥内容:志愿者表演;

第四篇章:全民健身内容:大型团体操;

第五篇章:追求卓越内容:技巧表演。

(3) 田径竞技项目比赛及群众性、趣味性体育竞技活动。

3.2.2 活动价值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的、积极的和综合的方法, 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推进核心价值观。特色运动会将体育、文化、教育交织, 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开拓了学生多元的文化认识和国际视野, 开阔了服务社会、承担责任的胸襟, 这些都是未来杰出的世界公民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

德国教育家施特劳斯说:“教育是使人通过精神交流与灵魂转向的摄取, 获得自我品格的转型, 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达到灵与肉‘全面唤醒’的高度, 成为多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品格教育, 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锻造学生独立的人格,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参考文献

[1]Lickona, T.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ll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Bantam, 1991.

[2]Lickona, T.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6 (25) .

实践品格 篇2

活动价值: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的、积极的和综合的方法,在学校的各个

方面推进核心价值观。特色运动会将体育、文化、教育交织,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开拓了学生多元的文化认识和国际视野,开阔了服务社会、承担责任的胸襟,这些都是未来杰出的世界公民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

德国教育家施特劳斯说:“教育是使人通过精神交流与灵魂转向的摄取,获得自我品格的转型,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达到灵与肉‘全面唤醒’的高度,成为多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品格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锻造学生独立的人格,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实践品格 篇3

关键词:朱德;品格;公民品格

公民自觉培育非凡卓越的公民品格对践行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作为开国元勋和中纪委书记,朱德同志身上彰显的“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爱国精神、“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友善态度现如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将其先进事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对于我们培育非凡卓越的公民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朱德同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做爱国公民

朱德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家境贫寒,层层剥削和压迫使朱德小时候就埋下了抗争的种子,他走进学堂并立志为师。“要亡国灭种了,要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现在国家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我们青年人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担负起拯救天下人的历史责任。”[2]他求学时就受到的这样的爱国思想的影响。之后他发现教育并不能救中国,23岁那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投笔从戎,“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这是他青春的誓言。他考讲武堂,奋身军界,棉花坡战役一战成名,打破了北洋军不败的神话,但他日益感到天下的黑暗,断然舍弃了高官厚禄的诱惑,千里寻党,从此一条非同寻常的人生之路从此开始了,井冈风云、长征的雾、太行飞雪、延安的灯火等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朱德从农民到旧军人、从旧军人到革命者、从革命者到总司令,他为祖国奉献了一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正是他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和建立的丰功伟绩的精神支柱。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3]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朱德伟大一生,岁月易逝,爱国之情永存。传承朱德的爱国之情,在当代就是要每个公民都做到: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自身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最后,理性爱国,坚持中国立场,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承担人类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

二、学习朱德同志“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做敬业公民

朱德把拯救中华民族作为他的事业,他称得上是“敬业”楷模,他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和军队,毛主席称他是“人民的儿子”,他的“敬业”作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酷爱学习。“朱德6岁在读药铺垭私塾的时候,就非常聪明,肯学,年龄最小但记得字最多,从《三字经》学起,读完了《大学》、《中庸》、《论语》,还读了《孟子》的一部分,后来又在他家租佃田地的地主丁私塾家里,除读完四书外,还读了《诗经》、《书经》,并开始学做对联”。[4]战友徐向前说:朱德在“长年的战争岁月里,经常手不释卷,熟读古今中外兵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战争实践中去”。[5]他勤奋好学,极富钻研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其次,他有坚持到底的定力。“他小的时候,脾气很倔强,干什么事情,一干就干到底。”[6]朱德步入晚年后,在身体状况已不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请工作人员帮着念书。这种“生命不息,读史不止”的精神状态,古今罕见。在他踏入革命这条历史长河后,不管革命是暂时成功,还是遇到困难,他从未想过放弃,而是用坚定的信心和行为坚持下来。1975年3月6日89岁的朱德依然写下了苍劲的“革命到底”几个大字。他的坚持精神令我们震撼。如今,为了“中国梦”的实现,仍需要朱德同志的这种钻研、坚持的敬业精神,事无大小巨细,在平凡的岗位上热爱学习,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氛围中,每个公民应自觉建立学习型个人,把学习当做是毕生事业去完成;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畏艰难困苦,一生做好一件事,将坚持进行到底,让爱岗敬业、尽忠职守、乐于奉献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学习朱德“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做诚信公民

诚信品格贯穿朱德的一生。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来到德国的朱德,参加了中国留学生会的领导工作,根据需要学生会决定购买一处房舍。那时德国马克大幅贬值,五美元就买了一套带花园的二层小楼。不久,原房主有了钱,要把房子买回去,并到法院起诉。好多成员不同意退回房子,朱德却坚决主张把房产还给房主。他对大家说:“如果学生会有意见,我自己掏出钱来。共产党人不能占人家便宜。”[7]

一次为解决战士们的吃饭问题,村民不在,两名战士摘走了村民的南瓜,朱德知道后返回村民一块银元的“银元故事”,消解了村民对红军的误解,挽救了红军的声誉,为红军留下了良好的口碑。辽宁战役打锦州的时候,当年的锦州到处是苹果园,可在他带领下的战士一个苹果也没有摘,是他的治军有方,这是他的诚信。莱阳考察时,秘书在朱德不知情的时候收了两筐梨,被老总知道后,又退了回去。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诚信的传统美德,朱德就发扬了这种美德,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诚信品格,不拿群众一根针一根线,严格要求自己。

而如今,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日渐严重:考试作弊现象普遍存在、学术造假抄袭行为屡禁不止、为获取暴利产品假冒伪劣等长期存在。践行公民核心价值观要从培育公民的诚信品质切入,将“内诚于心”的自律与“外信于人”的他律结合起来,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改善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让诚信在全社会成为时尚。

四、学习朱德“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友善态度,做友善公民

朱老总待人和善,总是给人慈祥、憨厚、朴实的形象。他是总司令,但从不摆架子,不知多少次被认为是农夫、马夫、伙夫。这就是朱老总:对警卫员,他像对待孩子一样,没有长官意志,不会严厉训斥警卫员;他能自己补衣服,也帮警卫员补衣服,教警卫员学字;对战士,心细的老总能对他的战士的父亲的生日都知道,去给他父亲拜寿;到老乡家,跟战士们把缸里的水挑满了,把柴火给点上……他从不争官职、名利、荣誉和地位,和善的对待身边的人,没有一点私心。

在道德冷漠现象频频跌出的今天,朱德的待人、待己和待大自然的友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为当代公民,时刻保持一种友善态度,处理好与自身的关系,提高自身修养;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美好家园。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朱老总的友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虽然老总走了,但是我们觉得他还在,在翠湖边,在井冈山,在赣南,在太行山上,在黄河岸边,在宝塔山下,在西柏坡,在中南海,在故乡琳琅寨,在我们的心中。今天学习他的品格风范,让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努力向他奋斗的方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培养非凡卓越的公民品格。

参考文献:

[1] [2]刘启光、潘克定.《朱德元帅的故事》[M]新蕾出版社

[3] 聂月岩、黄存金.试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J]绥化学院学报2008(12)

[4] [6]金冲及.《朱德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05

[5] 王香平.《读历史是智慧的事》[J]光明日报2011(06)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品格 篇4

一、政治性的认知理念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既是一种关于新闻与传播活动的认知观念、思想体系,更是一种充满政治意识和解放情怀的实践行动。在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中,政治、经济、文化范畴常常与通过反抗和抵制的斗争精神和批判意识联系在一起,就像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新闻生产及其传播体制,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这种意识形态性,既同实际生活过程联系在一起,又受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整个社会交往关系的制约。在早期反对封建主义进程中,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出版技术的优势和便利,用自由民主人权观念,不断解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和权威,并在启蒙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建立起符合新兴阶层利益的社会理想。但当他们形成一整套有形无形的制度、思想设施或观念形态之后,又成为多数人的精神牢笼和桎梏。

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通过认真观察和精深研究,从一开始就发现这一规律,并且毫无避讳地宣扬自己作为某一群体代表的立场。他们在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的梳理、对社会意识和物质生产二元性逻辑的分析,直接构成了新闻与传播理论的哲学基石,同时也规划了新闻传播学相比艺术或其他学科知识而言更加政治化的本体性征。在马克思看来,报刊不止是舆论阵地,用于普通的政治宣传,以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还因为报刊媒介的存在,“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使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把需要、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成理论、理智和形式的斗争;所以,报刊才成为文化和人民的精神教育的极其强大的杠杆”[1]。能推动大众的斗争从物质层面转转入精神层面,从感性诉求走向理性自觉,昭示媒介的政治宣传功能大大强化了,它是与争取经济利益的狭义政治行动一样重要甚至更加具有渗透性的社会实践。

新闻媒介的政治性,意味着它和社会理念、制度结构及传播对象的直接关联;每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国家因特殊的社会语境、精神传统甚至文化习俗,规制着媒体的整体导向和风格。就像马克思说的,每个时代的思想都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即便是在标榜民主、自由的美国社会,媒体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功能和理想化愿景,依然深陷于政治化的权力和金钱编织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之中。班尼特就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体系与有着广泛支持率的政党和具有公民意识的民众没有什么关系,“目前这一体系更多地被认为是有钱的政客的一种游戏,是他们请了一帮传媒人士玩弄政治阴谋”[2]。这意味着,新闻媒介不止在历史上而且在今日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亲政治”的倾向,并弥散于社会现实的各种互动关系和信息传播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中,新闻传播的政治性最核心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同人民的关系。马克思曾强调指出,“真正的报刊即人民报刊”[3],只有具有人民性的报刊,并同普通民众建立起紧密联系,才能传达人民的精神、要求,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和认可。尤其在政党政治之后,党的出版物及其写作者有着鲜明而特殊的身份和使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显得至关重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眼里,报纸是进行政治斗争、政治宣传的载体、工具,同时也是执政者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这种“桥梁”从当下媒介学视野看,媒体自身也是媒介,以独特的渠道和优势进行着一般信息的有效传达,另一方面报刊、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媒介还是联结、传递和塑造公众心理、行为的手段,依凭媒体的广泛传播,某些特殊价值观才能获得通俗化、明晰化、大众化。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开始,就非常重视新闻传播、舆论宣传的路径和方式。譬如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报刊斗争需遵循行业特殊规律问题。但总体来看,过往对新闻传媒政治性理解的内涵和外延都偏于狭窄。这既与前贤所处的具体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有关,也与传播技术水平的初级化、地域化相勾连;对于新闻传媒的理解上,新闻、宣传、传播、政治等具有交叉性甚至同一性趋向。在世界性交往越来越频繁、全球政治格局逐渐走向村落化、一体化的语境下,新闻实践的政治性或者政治化的传播,不仅并未消弭也未曾减弱,只不过传播的艺术性日益成为从政府到个人都不得不重视的课题。习近平提到的“看不见的宣传”,正是在社会观念急剧变革、本土话语体系面临重构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西方国家传媒业的透辟考察和认知综括出来的隐性规律,也是对当代中国新闻传媒工作策略的创造性阐发。从政治宣传到传播艺术的这种转换,不仅是理论认知问题,更是多维实践问题。

二、历史性的演进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它强调通过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达至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平等、公正与和谐。不过,这种“理念”绝不是一成不变、固化僵硬的教条,而是开放、动态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共产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扬弃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4]。“新闻观”作为独特领域的理性原则和实践逻辑,只是宏大社会发展构想的组成部分,并且由不同历史阶段、时期的具体任务、目标、行动体现出来。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理论的直接引申和合理应用。它首先表现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动力,来自社会运动、社会发展等诸多科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在资本主义学术之外重新解释新闻与宣传、媒介与传播的演化、规律和方向问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概念范畴、知识系统;同时在思想观念、话语体系的推进中,与新闻实践、媒介实际联系起来,根据某一时期的“问题”,予以总结、阐明。

恩格斯在一封私人书信里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这从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新闻理论、话语实践的演进中,也得到印证。他们的新闻观念是在参与指导革命运动及积极从事报刊实践中形成的,他们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蓬勃崛起和强劲发展时期。一方面封建主义残余势力还在左右着社会的权力结构,需要更进一步地予以打击、摧毁;另一方面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随着机器大工业和科技进步,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力求利用大众媒介完成新观念和新制度的构建。因之,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一开始成为社会主义者和资产者们共同的目标,即便在有社会主义政党、社团之后,囿于人民群众政治意识的欠缺,为了不落于“沙漠里的呐喊”,还经常打着“民主派旗帜”进行鼓动、宣传。当党的组织逐步完善、无产阶级身份意识加强,尤其是工人运动在社会主义思潮的推动下风起云涌时,关于新闻媒体与党的关系、党报的原则问题,才真正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思想、观念的这种流动性质和变化轨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内涵丰富、方向明确的性征。

怀有深邃的历史意识,扎根于对“变化”的适应之中,在列宁的新闻思想和报刊实践中体现得极为充分。在他经历的建党时期、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都有着明确的办报目标和任务。《火星报》阶段,列宁从现实的斗争需要出发,提出报纸的作用不能局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同盟者,认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6]。他甚至将报纸的这种组织作用类比为“脚手架”,有了它才能合理分配和有效安排社会改造工程中的其他政治事务。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特殊历史阶段,列宁强调党的出版物应坚持“党性原则”,写作事业应成为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并与其他广泛、自由的政治讨论活动一起,“形成党的真正舆论的途径”。而在苏维埃制度建立之后,出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列宁主张“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通过红榜、黑榜等典型报道方式,激发广大人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新闻的认知主要源自苏俄,特别是列宁主义新闻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新闻理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指导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引介、兴起之日起,借助强烈的本土现实“问题域”,不仅形成自己的独特理念、原则,在新闻本质、新闻规律、新闻实务诸方面还有着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策略。像陈独秀的新闻自由论、李大钊的反文化侵略论等,都是近现代社会变革的特殊语境下有着极强针对性的新闻观。他们通过对具体事件乃至政治问题的分析、揭示和干预,奠定了区别于西方商业化生产模式的新闻传播与现实政治的天然联系。

作为现代中国新闻思想集大成和奠基者,毛泽东在各类文件、信札、论文、谈话里,更是全面阐述了中国新闻媒体的性质、特点和策略。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依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7]。虽然理论表述来自特殊的革命战争环境下,话语修辞烙上时代印痕,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却直接开启了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工作原则。其中,像政治家办报、党报理论、文风论等,亦已成为今日“新闻观”发展的思想源泉。重要的是,这些思想都非一时臆想,而是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新闻实践工作,概括、总结出来。其后历代领导人如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样根据政治环境、社会结构及历史情境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性维度,彰显了一种“辩证的整体观”以及时空多元性的社会文化运行定律。意味着在认识论层面,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著作,全面、深入、系统研究每个原理、概念、范畴的缘起和涵义,不断汲取和吸收其中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思想营养,坚持主导性原则;同时,还要用辩证的思维与发展的眼光,进一步审视和借鉴不同时期提供不同新闻传播核心命题的策略基础和方法论。只有从传媒环境和实际工作出发,把握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维护多数人信息权益的目标与主线,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三、创新性的发展策略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人类社会的历史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生产力水平、制度结构等变量因素有可能存在曲线式的图景。过去历史的种种迹象和变换轨迹,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尤其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受既有制度设计、社会心理图式的影响,呈现的又是更为多元复杂的模式。如同马克思说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8]。在每个民族国家或者社会共同体之中,都有着强大的延续性的力量制约着现代人的生活和行为。这使得不同国家、地区接受某一具体思想时,也会有着巨大差异;更何况,生活实践乃至政治实践涉及到整个社会共同体,往往需要在权力的拉扯间甚或斗争中得以确立、稳固。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观看待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有汲取有扬弃,为我所用,这就需要理论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甚至制度的创新。

从共产党创建之初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在这近百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和政治文化学术史分流的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也是一部不断贴近实际、在继承基础上开拓创新的历史。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变”,新闻传播事业工作的重点也开始转移,即“从以报道、宣传政治活动为主,转到以报道、宣传经济建设为主”[9],不再以狭隘、片面的政治观念和文化独断论理解、规制新闻传播实践,相反通过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重新掌握新闻话语的主导权。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0]。只有把握好时度效,创新新闻和信息传播机制与模式,才能提升媒体的国际、国内传播能力,真正构建新闻传播的新局面。

新闻媒体的发展在今天可谓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奠基的新媒介环境下,人类的传播方式、传播行为和传播效应完全被科学技术所改写,传统媒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传统媒体需要利用新媒介技术,进行观念创新和业务创新(如媒体融合);另一方面,为应对新闻业日益步入随市场规律运行的信息产业,以及引发的媒介文化商业化、娱乐化的复杂格局,如何保证主流价值观的权威地位并继续对社会大众起到引领、教育、涵化作用,必然是新闻观研究和教育的必有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被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知识话语,是开放性的理论,也有多种思想派别,整体上拥有严谨的方法论体系;它能够通过自身的创新、发展,继续获得生命力,同时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有效的解释力。

为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技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时俱进,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着新闻理念及传播体制的创新。从油印报刊到正式出版物、从宣传册到电子媒介,在媒介形态不断演化过程中,调整、完善着新闻传播政策和法规。这在当前表现得更加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又紧抓时代脉搏,强化媒体融合的探索和网络安全的有效治理。这对我们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品格,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审视当下繁复驳杂的媒介现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话语体系,具有指导性作用。所谓“中国特色”,首先得以宽广的胸怀迎接花样繁多、多元庞杂的西方理论,又要以批判的精神揭示其空泛、偏狭的一面。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的传媒实践有着自身独特的新闻生产—传播—消费方式,长久以来有效地推动着社会主义媒介文化的健康发展。

随着新世纪中国的崛起,普通民众话语权的增强,加之对外形象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媒体行业不能仅仅囿于传统的新闻采写话语和方式,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所突破,这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重要路径。从内容上看,过去政治宣导式甚至批判式的传播话语,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下形势发展的要求,依凭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接受心理,加强人性化报道和规范媒体的伦理道德,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大众所认同;从形式上看,承续和发展过去通俗化、明晰化的传达方式,以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修辞风格进行有效传播,才会吸引人、影响人、教育人。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取经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和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坚持并逐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过去到现在,都有一根鲜明的逻辑线索,那就是实践;在实践中科学地解释世界,进而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种“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和话语体系的来源,也是其继续存在和变革的动力。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不断地创新、发展,并有可能形成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适性的理论科学。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

[2]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M].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2.

[6]列宁全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

[7]毛泽东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9]刘家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05.

品格的魅力——读《品格》有感 篇5

“在这个追求物质享乐的年代,我们决不能忽略品格的价值。这是一本值得你一读再读的书。”《品格》是一本讲述道德的书,在这个世界上一版再版,畅销了100多年!那么,到底是何种魅力让世人如此钟爱这本书呢?

此书的作者布克尔·华盛顿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但在美国,他被史学家马文-奥拉斯基称作“完人”。布克尔·华盛顿美国政治家、教育家和作家,是1890-1915年之间美国黑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母亲是一名黑奴,1872年他考入汉普顿学院,学习期间他伸手院长的影响,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毕业后经院长街上到阿拉巴马州塔斯克基城负责领导一所规模很小的学校,着手把他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由于他的精明强干,富有组织才能,仅仅四年时间他就把这所小而破旧、学生很少的学校改造成为一所拥有10多幢校舍和300多名学生的学院。100多年来这所学院仍然存在,规模越办越大,声名远播,为黑人职业技术教育树起了一面旗帜。

多年来,华盛顿先生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在每个星期天的傍晚,他都会向塔斯克基学院的学生发表演说,那都是些坦诚而又注重实际的演说,而这些演说,大多与其族裔的品格塑造有关,非常有力地阐述了该如何塑造优秀的品格,如何做人做事。华盛顿先生把他的道德诚信、他的卓著见识都灌输在这些演说中,使演说生动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坦诚而又注重实际,在很多演说中还运用了他的雄辩。《品格》一书正是由华盛顿先生本人以其以往演说中挑选出精华部分集结而成。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塑造优秀的品格呢?布克·华盛顿的经典之作《品格》给了我们答案。

正如它的书名一样,全书的内容无一不是在讲品格——对品格而言,是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魅力基石。看这本书,就仿佛面前是一位拥有高贵的思想的绅士用最质朴的语言在和你讲话。你会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格魅力。抛开一切功名不谈,他仅仅站在你面前,就能吸引你,获得你的尊重和仰慕。当然他本人的事业也是极为成功的,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黑人刚刚被解放,几乎还停留在奴隶时代的生活文化水平的时候,他从要求学生们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刷牙开始,培养他们这个种族负责、坚强、守时、信守承诺、整洁、质朴、做最优秀的人,一生致力于种族的教育。他身上那种高贵的品质,在我们当今这个道德缺失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可以拯救我们的灵魂。

我们的人生需要有很多优秀的品格。比如说仁爱,当仁爱填满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就算再贫寒,也一样富有。又比如说勤奋。成功的路上离不开勤奋。再比如说坚韧。坚韧不拔是一种内在的刚毅,它能使我们克服或忍受艰苦、挫败、困难和痛楚。因此,可以说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这些优秀品格可以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打下坚毅的基石。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一个教育阶段。当你进入社会,如何在众人里一枝独秀,如何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如何让别人信任自己……这些都离不开你优秀的品格。我们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一个发展阶段。当你历经风雨,依然保持优秀的品格,你越来越有魅力,越来越受人尊重。这也是品格的功劳。我们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一个升华阶段。

在这几个阶段的后面,将给你带来事业的成功、爱人的青睐、他人的赞誉……也就是说拥有优秀的品格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

和个人一样,一个民族也需要具备优秀的品格。民族是自身的伟大的继承者,民族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经验财富,这种经验财富,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之,一个民族若缺少了品格的支撑,其生命力自然将遭到锐减。这就是品格的无穷力量,也是《品格》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作者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生命魅力,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穷人、富翁、政治家……这种力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至今同样继续着它的影响。品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变的。优秀的品格,可以培养,可以树立,可以锻造,并且这种锻造大多不是在波澜壮阔的运动中,不是在惊天动地的事业里,也并非在崇高伟大的实践中,而是在平凡的生活里,寻常的交往中,甚至是索然寡味的日子里。从日常生活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

“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华盛顿的传奇实践,那些充满创造性的真知灼见,对于这个全新的时代,依然是闪亮的思想。他不仅给美国带来百年感动,也给远隔时空的我们一个重要参照,在带给我们冷峻无比的提醒的同时,也传达着鼓舞人心的信息。华盛顿的其人其事,对我们来说虽然有些陌生,却也似曾相识,甚至有几分亲切感。

用心浇灌 塑造品格 篇6

一、开展德育实践,丰富幼儿经验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日生活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要懂得问好,离园时懂得与老师和同伴说“再见!”;人家给你东西或帮助你时,要学会说“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同时把这些礼貌用语以主题墙“甜甜的嘴巴”展示在墙面上,让幼儿在平时交往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2.在不同领域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利用领域教学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并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体裁。如给幼儿讲《诚实的列宁》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讲《七色花》的故事,使幼儿了解自己有了快乐,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也会从中感到分享的快乐;讲《三只蝴蝶》的故事,让幼儿明白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再如音乐课《分果果》、《小娃娃跌倒了》等也是教育幼儿要有爱心、帮助别人的好题材。又如上手工课《粘贴国旗》时,先让幼儿观察认识国旗,红色的国旗左上角有4颗黄色的小星星及1颗黄色的大星星,每颗星星又有5个角,幼儿从中既巩固了计算的有关知识,又在动手粘贴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了国旗,让他们初步懂得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道理。

3.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各种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三八”妇女节时,我们把妈妈、奶奶请到幼儿园,开展“我爱妈妈”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给奶奶送上一杯茶,给妈妈捶捶腿,送上自己制作的礼物。通过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奶奶、爱妈妈、爱阿姨的感恩教育;教师节对幼儿进行尊师教育;“五一”劳动节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老师、妈妈的好帮手;“十一”国庆节进行爱祖国活动,给孩子们讲了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为祖国妈妈争光的小故事,使幼儿初步懂得了祖国妈妈和小朋友一样有生日,爱祖国就象爱妈妈一样。

4.有针对性创设活动区和组织活动。

为使幼儿自我意识逐渐走向社会化,慢慢地让幼儿学会做一些有益集体的事。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一起收拾活动室、归类玩具、摆桌椅、整理图书,每天安排幼儿轮流做值日生,使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同时也愿意为同伴和集体服务,有了初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5.在参观游览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利用春秋游组织幼儿到附近公园游玩,告诉幼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及随地大小便,要爱护花草树木等。孩子们放着风筝、拾着落叶、走着石子路、玩着游戏……他们在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时也收获着成长的快乐!

二、发挥家长优势,增强德育效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教师和家长只有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才能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真正协调起来,共同挖掘幼儿的道德教育的“各种资源”,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通过家长会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经验。请有经验幼儿教师开设诸如“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如何提高幼儿的自立意识与能力”、“如何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等专题讲座。讲课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家长的要求。

(2)开发家长资源,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由于受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挖掘社区资源,拓展德育空间

社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缩影。社区内的多种教育资源无时无刻不对本社区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来复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八一二厂比邻,在我们社区有着富有特色的社区资源,如:部队、消防队、敬老院等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拓展幼儿的德育教育。

1.参观绿色军营

解放军是孩子们最崇敬的人,而部队却是孩子们完全陌生的地方。于是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军营,来到了八一二厂武警三中队,和解放军叔叔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当孩子们看到解放军叔叔整齐的床铺,无不惊讶:原来解放军叔叔不仅勇敢、能打仗,整理的房间还这么整齐!最让幼儿感兴趣的就是解放军叔叔展示折叠被子的本领,当被子有棱有角的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纷纷要求叔叔教他们叠被子。当孩子们来到微机室、训练场、洗漱间、晒衣场时,看着摆放有序的电脑、训练器械、洗漱用品、衣物等,无不露出崇敬的眼光。当孩子们再看到战士们整齐的队列操练、矫健的武术表演时,更是欢呼跳跃,鼓掌加油。

2.走进敬老院

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是一个属于敬老爱老的日子。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带领小朋友和家长走进了敬老院,开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献爱心送温暖活动。

3.与消防兵零距离

为了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救能力,我们请来了八一二厂消防官兵,与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他们为小朋友讲解消防知识,带来灭火器材教我们的老师怎样使用,协助我们进行火灾逃生演练。在他们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学到了很多,我们也学到了很多……

社区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利用,相信会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帮助,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铺就成功的阶梯。

实践品格 篇7

一、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让幼儿明白责任与承担

责任和承担是品格教育的范畴, 新时代的幼儿园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奉献精神。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作为幼儿园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幼儿的品格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幼儿园学生虽然有的生活在农村, 有的生活在城市, 但是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当中, 社区中的家长里短折射出很多的人生道理和生活感悟。比如让幼儿园学生去社区孤儿院和养老院去做义工,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他们就会有很多的感触。看到那些孤苦伶仃的孩子, 他们无父无母, 就会滋生幼儿的同情心, 激发他们的奉献意识, 从内心深处萌生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 这就是责任与承担;让幼儿了解孤儿的酸甜苦辣, 他们就会珍惜当下自己的幸福生活, 也会庆幸自己家庭和睦, 那么一定程度上就会转变青春期逆反的心理, 学会理解和孝敬父母, 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 每一种活动或多或少都会折射出一定的品格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设计。

二、巧用节日实践活动, 做到品格渗透

教师要教书育人, 幼儿园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这才是幼儿园管理的主旋律。幼儿园作为幼儿品格教育的主要场所, 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开展三观教育, 其幼儿园校都会巧妙的运用重大纪念节日或者传统节日来渗透品格教育, 每一次节日活动都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实践活动。比如清明节组织幼儿去烈士陵园扫墓, 让幼儿缅怀革命烈士, 在国家危亡的时刻,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中华民族和亿万同袍的尊严, 他们不畏牺牲, 这种爱国热情、勇往直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定会叩开幼儿的心门, 让幼儿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也会激励他们奋斗拼搏, 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再比如劳动节, 幼儿园可以安排一些轻松的假日劳动, 让幼儿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另外体会劳动的辛苦, 让幼儿从内心深处向劳动人民致敬, 并深刻的理解“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和“劳动者最光荣”。在最为隆重的春节, 安排幼儿给长辈和老师拜年, 让他们学会尊重与感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这些实践活动突出的品格教育绝对比课堂讲授效果好得多。

三、走进自然与社会, 优化品格的效果

品格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有品性修养、意志品德、高尚操守、社会公德等等。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 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更多的还是理论化的教学, 幼儿的生活范围和学习范围多数还是在幼儿园内, 幼儿园内的品格教育是随处可见的。其实, 幼儿园学生是非常渴望亲近自然的, 他们很希望能拥抱绿色, 呼吸新鲜的空气, 所以在搞实践活动的时候, 幼儿园就可以组织一些“拥抱大自然”的活动, 让幼儿体会下自然的魅力, 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如春游活动, 在春游活动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中, 教师就可以巧妙的渗透遵规守纪, 团结协作, 爱护自然, 保持卫生等品格内容。在春游的过程中, 有效的组织幼儿, 让学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 但是当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较为严重, 甚至危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此人类也遭到了一定的惩罚。这就告诫我们, 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 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尊重, 进而引导幼儿的环保意识。在象牙塔里面, 受到校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幼儿一般表现较好, 但是走出幼儿园内, 很多的同学就变得有些自我, 一些坏习惯和不良品性就凸显出来了, 所以对幼儿的品格教育一定要注重质量。社会是复杂的,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人才表现的更加真实, 如果能利用真实的社会生活开展品格教育, 那么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四、身正为范, 发挥榜样的作用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应用到教育中极为合适, 教育工作者是幼儿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幼儿在老师那耳濡目染, 所以老师的品行对幼儿具有深远的影响。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开展较为繁琐, 牵扯的工作也较多, 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相比, 呈现出动态化、实践性、生成性、综合性等特征, 管理难度有所提升, 所以这样活动的开展难度系数较大。但是往往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幼儿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负责的老师精心组织、精心安排, 活动的精彩与否, 流畅与否幼儿都有自己的评价, 在活动中老师的表现也会被幼儿拿来品头论足。其实, 幼儿园学生极为崇拜和尊敬的人多数都是老师, 老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有的时候会品头论足, 甚至会模仿。在实践活动中, 老师如果不迟到、不早退、认真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 尊重幼儿, 讲究教师的团队精神, 并积极参与其中, 那么幼儿也会积极的向老师看齐, 自觉的遵守各项纪律,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开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此过程中能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意识, 也能巧妙的整合课堂内外的知识链接, 让幼儿走进自然和社会, 学会生活与做人, 这也是当下倡导的“三生教育”不谋而合。实践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 如果能有效的渗透品格教育, 势必会大大的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丽娟.如何结合本土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园户外教学实践活动[J].成功教育, 2013 (07) .

实践品格 篇8

一、对法院文化的理性思考

法院文化是法院在审判和管理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法院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先进的法院文化体现法的精神本质, 是立志献身人类正义事业的司法工作者优秀品格的积淀。法院文化来源于实践, 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它是法院审判和管理等实践活动的结果, 同时又指导法院群体的审判和实践活动。全国法院正在开展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根本宗旨就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永恒主题和基本价值目标。审判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院文化作用于整个诉讼进程的过程。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有利于正确引导法院群体尤其是法官的品格与追求, 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法院管理水平, 确保法院建设顺利发展;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 改善法院形象。

从法院文化的构成来看, 法院文化以复杂的综合体系呈现于外界, 总体结构依照文化学科理论由物质要素、行为要素和心理要素组成, 结合法院文化的独特性, 通常将三要素分解为四个层次, 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是以有形的实物形态存在的, 能为外界直观感受, 并全面反映法院审判和管理活动特点的一切物质环境的总和。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审判与办公场所、物质装备、生活娱乐设施等, 是法院文化构成中的最表层部分;行为文化, 是法官及其辅助工作人员在审判活动、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行为是心理意识的外在表现, 受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群体意识和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的支配;规范文化, 也称制度文化, 指法院在从事审判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与司法精神和价值理念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 是指法院在审判、管理、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意识和观念。它包括理想信念、司法精神、价值和管理理念等, 反映了法院群体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是法院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精神文化决定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 支配法院工作人员的行为选择, 影响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法院文化对于法官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人民法院在国家法制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法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 对于建设现代司法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是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浓厚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文化方向, 对于法院队伍法律知识结构的改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法官职业自豪感的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法院文化又有利于法官队伍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 增强法官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局。

2. 法院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与其他文化必然会产生互动并相互影响, 进而对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起到辐射和促进作用。法院的审判、执行等工作, 时时处处与广大的社会公众利益产生直接的联系, 法院文化通过具体的审判、执行等工作得以体现出来, 从而使社会公众都能感受和了解法院文化, 扩大法院文化的影响。

3. 优秀的法院文化能激励法官的干劲和工作热情,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并从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 促进个人发展。这是法院文化的一种激励功能。法官群体是一个相对文化结构较高的社会群体, 法官职业对于他们来说, 决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 更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仰, 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法院文化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公平与正义、效率与公平、清正廉洁、秉公办案、司法文明等理念, 使法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热情和信心, 从而调动起法官爱岗敬业、谨慎裁判的积极性, 实现审判工作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法院文化建设的要点

1. 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法院共同的价值观。法院文化的核心是法院群体共同的价值观, 法院群体价值观决定着法官精神文化的基本格调和精神面貌, 为法院审判与管理实践规定了方向, 同时决定着法院文化的内容。法院群体是否具有崇高的价值观, 关系到法院事业的兴衰和成败。将司法公正视为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这应当成为法院群体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让这一价值观始终占据法院群体的精神世界, 成为法院群体精神世界的最高理念, 把一切与之相抵触的价值观念从法院群体精神世界中清除一空。同时要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法院群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使其一切言行都严格约束在这一价值观所要求的规范之中。要通过法院文化建设, 引导和激发法官的自觉公正行为, 充分调动法院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现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2. 法院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法院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规则”, 存在于法院群体的意识中, 法院文化离开了法院群体根本无法独立存在, “以人为本”是形成良好法院文化的基础。在法院文化建设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培养人, 通过说服教育、感情投入、关心体贴、形象影响、激励尊重、心理沟通等, 养成法院群体的职业尊荣, 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其命运共同感、工作责任心, 培育其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 促使每位法官充分释放其潜能, 施展其才华, 实现其理想。

3. 法院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人文特色的法院精神。法院精神是法院群体共同价值观念、发展目标、管理哲学、司法理念的集中体现, 是法院文化的灵魂, 是激发法院群体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内在动力。它是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的有机结合, 主要包括:公平公正精神、崇尚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在法院文化建设中, 法院应当结合法院群体思想实际和法院发展目标, 注重形成自身独特的法院精神, 精心提炼出最适应本院发展、最有价值的精神, 使之得到广泛认同, 以此作为一种精神支柱, 一种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行为准则, 使法院群体紧紧围绕设置的共同远景, 在法院精神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推动下, 思想上高度统一, 行动上高度一致, 朝着既定目标奋力拼搏。

四、北京法院文化建设的有益实践

近年来, 北京法院围绕首都工作大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三个至上”的工作指导思想, 紧扣“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整合法院资源, 浓厚文化氛围, 努力推进人民法院各项工作, 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为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1. 着力抓好思想文化建设。

近年来, 北京法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建设这一主线,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 始终保持干警思想稳定。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人民法官为人民”“听呼声、走百家、送温暖”以及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 切实统一干警的思想认识;倡导全市各级法院结合干警思想实际和法院发展目标, 认真总结和提炼“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创先争优”的首都法院精神。海淀法院提出了“无私奉献、自觉创新、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海法精神;朝阳法院提出了“精神状态一流、团结协作一流、规范司法一流、工作业绩一流”的法院目标等, 把缓解干警工作压力、保证干警心理健康, 作为法院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谈心活动、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网上论坛、举办心理卫生专题讲座等形式, 了解干警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 关注他们的家庭、婚姻、爱好、兴趣、取向, 帮助干警解疑释惑, 理顺情绪, 平衡心理,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 着力抓好精神文化建设。

近3年来, 北京法院先后有8个法院分别获得全国模范法院、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17个法院获得北京市先进法院称号, 11个集体荣立一等功。荣获英模天平奖章、先进法官、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等各类荣誉的有590余人次。2010年度, 北京法院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4人, 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7人;运用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 开展了首都“十佳法官”评选宣传活动, 并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十佳法官”颁奖晚会;协助拍摄了《法官妈妈》和《真水无香》两部分别以尚秀云、宋鱼水为原型的电影。近两年来, 多次举办以案析理报告会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报告会, 弘扬典型的先进事迹;与《北京日报》合办了《法制专刊》, 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党报与政法机关合办的周刊, 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开办了《城际特快·经济法眼》节目, 与北京新闻广播联合创办了《庭审实录》, 电台主持人与法官空中连线, 让法官报道法院新闻, 建立了北京法院互联网, 日平均点击量20万余次, 居于全国法院网站第一名。

3. 着力抓好规范文化建设。

北京高院党组始终把法院文化建设当作重要工作, 利用党组会、中心组学习, 民主座谈会等形式, 研究制定构建法院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根据年初的全市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要求, 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 要求全市各级法院把法院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法院发展总体规划, 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加强对文化工作的指导, 确保法院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

4. 着力抓好行为文化建设。

注重整合全市法院的文化资源, 成立了“首都法官艺术团”, 统一组织协调全市法院文化工作的开展。艺术团成立近6年来, 组织开展了“歌声献给党”大合唱比赛、“情铸天平”颁奖晚会、“人文奥运、礼仪北京”职业礼仪活动、“迎奥运、强素质、树形象”文艺汇演等8场文化活动。另外, 我们还坚持以人为本, 运用多种文化载体, 注重发挥党团工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开展多种经常性、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不断营造浓厚的法院文化氛围。主动创新发现培养文艺人才的工作机制, 开发制定了《北京法院各类专长人才信息采集管理办法》, 加大对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力度。

5. 着力抓好物质文化建设。

近年来, 北京法院在硬件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心血、财力和精力。一座座精心设计施工的审判办公大楼巍峨庄严, 智能化程度较高, 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和公正高效的理念, 成为传播司法文明的窗口和阵地。在注重法院文化外在形式的同时, 更注重法院文化的内涵建设。一个个具有法院特色的艺术雕塑、摄影绘画等作品被精心设计在法院的每一角落。海淀法院把宪法条文刻成浮雕, 制成“宪法墙”;东城法院的艺术浮雕——“法律之光”, 象征司法的阳光将会传播到每一位当事人;石景山法院的雕塑——“神圣的使命”, 寓意着作为一名法律的捍卫者, 将始终铭记自身对国家、对人民的职责。

在狠抓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认真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开展了人性化的关爱活动, 建立“爱心互助基金”;在规范工资后物质激励手段不足的情况下, 北京高院党组充分挖掘现有条件下的各种机会资源, 形成了以出国考察、外出疗养、参加培训等为主要方式的机会分配体系, 将机会分配与现实表现、工作业绩、日常考核等紧密挂钩, 激发了广大干警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热情。

实践品格 篇9

关键词:体验,实践,感悟,道德观,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把“体验和实践”过程作为教学重要方法和环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和体验,体会成长的美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按照这样的思想,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教学中进行着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在体验式教学中,核心的问题是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围绕教学重心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让问题通过体验得到解决和内化,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

在体验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体验活动设计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八年级思想品德课《自然的声音》这一单元通过人类的朋友、哭泣的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三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现状,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已经面临生态危机,严重污染的自然朋友。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结合实际,去亲身体验我们身边大自然的现状,学生就不会充分认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好处与不合理利用自然的危害,书中的知识也就不能指导生活实践。在准备这一单元教学时, 我提前两周时间就安排布置,筹备举行一次“家乡风貌”摄影展,我给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目标任务,让他们搜集瓜州古今照片、拍摄身边的自然风光、环境状况。要求学生寻找最美的自然景观,也记录最丑的环境现状。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组“哭泣的疏勒河”记录了因采挖砂石、土地开垦、河道干枯造成的疏勒河流域自然植被破坏荒化的满目疮痍。“瓜州之疮”第一次让同学们看到了城镇下水排放造成的如癣疥一般烂臭的污水处理池周边环境,污浊不堪的城市垃圾堆积如山,一片片的胡杨林正在走向死亡,等等。这次摄影展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故乡的自然风光,也引起了同学们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担忧和惋惜,带着这些体验和感触再来学习《哭泣的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两课,培育爱心,珍惜生命,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保护大自然,确立积极、正确的环境观的教学目标就不难实现。

家是爱的港湾,也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日趋增多,家庭问题也不断涌现。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不少学生在家里对家务事不屑一顾,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举手之劳”都没干过,这与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在上八年级上册《走近父母》一课时我准备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父母的艰辛与付出。在设计教学时,我先通过“家庭写真”调查让学生填写家庭实际情况,了解家人的个性、贡献来了解自己的父母,再让每个人在小组中讲自己在家里的贡献,由大家选出自己的榜样。然后由三名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学生进行解决家庭矛盾的情景表演,一些同学立刻融入其中,还流下了泪水。之后再让学生谈谈如何对待家庭、对待父母、对待家庭矛盾时同学们就情绪激动很有话说了。课后又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剪一次指甲。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一课题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真实的体验。如果不进行这样的体验式设计,我们的教育是很难进入到学生心里去的。

初二年级学生初中生活中最不稳定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容易冲动, 情绪表现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不良的情绪很容易使他们的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受到影响。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和缓解消极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在进行《与挫折同行》一课的教学时,我精心剪辑了身残志坚台湾画家谢坤山的视频,尽管只播放了短短5分钟, 但却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然后让孩子们尝试看能不能不用手把书装进书包,把书包背在肩上。之后又展开讨论,想一想看一个没手没脚的人他都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谢坤山的生活中确实困难重重, 但他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那样大的成功,你觉得他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很多同学都谈到谢坤山面对困难时那种积极乐观情绪,进而我们把话题引到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人生的影响这一话题上来。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情绪体验,让学生从榜样的身上获得感悟,增加了学生对困难的认识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实践品格 篇10

第一, 教育是爱的教育,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教师职业的选择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 对待教育事业有着高度责任感。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 不计得失, 不逐名利;具有乐业精神, 秉承热爱教育的信念;具有敬业精神, 奉行严谨执教的态度;具有进取精神, 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人格境界”, 教师要发展自己道德智慧的感染力, 真正做到敬业爱岗、为人师表, 才能爱一行, 干好一行。同时, 教师要热爱学生。小学生的心理细微变化十分敏感, 会因为教师对其的喜欢而回报以教师自己的爱, 且因为爱教师, 从而对教师讲授的课程感兴趣, 以饱满的热情学好它。教师点滴的爱, 都会使学生的心灵漾起愉快幸福的涟漪。因而教师何不以宽广的胸怀, 去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在爱的涟漪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第二, 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教师要自觉养成“独立人格”。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善于模仿, 他们的眼睛能够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能正其身, 如何正人?”在几十双甚至成百上千双眼睛的监督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经得起推敲, 谨言慎行, 严于律己, 构筑起师德灵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不畏世俗权威, 心如止水, 有着事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第三, 教育是智慧的教育, 教师要始终尊重人的价值, 珍视人的完整性。小学生首先是“人”, 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自己的思想个性, 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去评价,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质。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人格, 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不给学生贴标签,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以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鼓励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地诲人不倦, 把爱真正播撒给每一个孩子。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 善于去挖掘潜能, 激发起创造力和能动性, 发挥其个性优势, 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 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成为快乐成长的陪伴者。

第四, 教育是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教育, 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语文课程也处在不断地更新之中, 这促使教师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其素养高低, 关乎所引导出来的课堂效果。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维持对学习的热情, 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而新一代的小学生, 无论在知识面、个人胆识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于从前, 教师素养不足, 必然影响其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 一个具有人文精神感染力的教师, 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教学, 将教学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 深入浅出, 才能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 以更广阔的视角引导学生, 和学生一同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从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因此教师应在专业精深的道路上狠下工夫, 在博览群书中积累沉淀, 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中不断更新思想, 始终保持源源不断的“活水”。

教师的品格 篇11

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29岁的张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以自己美丽柔弱的血肉之躯迎向飞来的横祸,用无私大爱书写了感天动地的生命壮举。

当夜,抢救张老师的医院里鲜花如山,院内摆成“心”字型的无数蜡烛彻夜未熄。数不清的师生、市民在守望,在祈福。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导播间的电话像潮水一样涌入:“我愿做出我的一切,我现在就等着,只要张老师需要,我马上就赶到医院!”“不眠的夜晚,亿万颗心在牵挂你。愿你早日康复,像鲜花一样美丽。”“我随时准备献血,献器官,只要丽莉老师需要!”……

仿佛一夜之间,最美女教师的名字就从养育她的黑土地,迅速传遍全国,占领了人们的精神高地。

5月12日夜,仍有生命危险的张老师将转往哈尔滨救治,由社会各界自发组成的庞大车队千里护航。沿途各市、县医院全部自发地紧急待命,随时出征。各收费站,所有工作人员都肃立敬礼。进入哈尔滨,早有警灯闪烁,警车、前导车肃然迎候。还有上百辆汽车组成的庞大车队打着双闪,鸣笛致意。已近凌晨,仍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在医院迎候最美女教师。救护车到了,黑压压的人群一下子变得小心翼翼,出奇地安静……

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各校师生、市民来医院看望,各地捐款像雪片一样汇聚而来。黑龙江省政府紧急拨付了专用款项,全力救治。教育部授予张丽莉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中央领导也特别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医疗力量,派出最好的医生,采取一切措施,确保最好的医疗效果……

交通事故是偶然的,但张老师的壮举却不是偶然的。因为,爱学生一直是她善良的本性。大家对张老师舍身救学生的壮举,一点都不觉得吃惊。2009年冬天,她在带领学生们去看望一位生病同学的路上,一辆自行车失控冲过来时,就是张老师死死地护住了学生。

“老师的裤子当时都被撞破了,她艰难爬起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们:‘你们没事吧?’”阎泓佚同学说起这件往事时,已经满脸泪水。

2006年,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张老师就到十九中学任教。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起床,七点到校,一直到晚上九点才回家,再备课到半夜。她的学生们说:

“我们现在最盼望的就是张老师回来给我们上课。”

“咱老师每天都是第一个来班级,最后一个走。”

“老师写的评语比我的作文的字数还要多。”

“每天放学,她都和学生牵着手过马路。”和张老师同在语文组的李金茹老师说:“想不到,总在马路上引领学生的她,自己却倒在了马路上……”说到这里,李老师已泣不成声。

为了让班里的同学在冬天里能够喝到热水,她自己出钱为班级买电水壶烧水。电水壶放在黑板的旁边,粉笔灰很容易掉到里面,她怕学生喝不干净的水,还细心地用一块小白毛巾盖住了壶嘴。夏天闷热,开家长会的时候,她会细心地为每一位家长买一瓶矿泉水。

学生家长赵亚波丈夫去世了,自己还患有重病,一个人领着儿子生活,十分艰辛。张丽莉在得知她家的情况后,便每个月从自己还不到1000元的工资中给她儿子100元,三年来从未间断。就连寒暑假,张丽莉都会把钱准备好,在放假前给她儿子。张老师出事后,赵亚波娘俩儿心都在疼,几乎天天都以泪洗面……

担任班主任后,张老师更是把心思完全放在了学生身上。带班近三年,天天起早贪黑。由于学校太远,很多学生每天来不及吃早饭。她就拿出自己的工资买来面包、饼干给来不及吃饭的学生……

晋商品格与质量意识 篇12

承晋商创新之精神, 把握大势, 抢占先机。

弘晋商诚信之品格, 仁爱厚道, 慎独自律。

秉晋商担当之义理, 感恩思报, 富民强国。

阔晋商开放之胸襟, 提升境界, 合作共赢。

这是首届世界晋商大会向全世界发布的宣言, 短短五言, 道尽了晋商精神的真谛———诚信、创新和开放。

首届世界晋商大会在龙城的举办, 再一次将世人的目光锁定在“晋商”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专有名词上。附着在晋商身上诚信义利、勤奋节俭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企业都应该持有的操守。

“弘扬晋商精神, 传承晋商文化, 凝聚晋商力量, 重铸晋商辉煌”, 笔者认为, 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不景气、“中国制造”开拓海外市场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风险压力不减的情况下, 国内企业需要大力提高质量意识。因此, 学习、继承和弘扬晋商精神, 特别是传承晋商“重质量、守信誉”的诚信品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古以来, 诚信在铸就晋商辉煌过程中功不可没。晋商的成功, 源于他们身上所固有的优良品质:信义、勤勉。

首先, 吃别人不愿吃的苦, 经别人不愿经的商。吃苦在晋商的发迹中是占第一位的。信义其次, 却是最重要的。晋商没有权势, 他们依靠的是信义和勤勉, 了解顾客需求, 提供顾客所需, 进而一点一滴地积攒着财富。其三, 不乏聪明人。聪明人不是全部, 而是从众多走西口的晋人当中脱颖而出的成功者, 他们能够敏感地感知顾客乃至商家的需求, 提供方便的服务而把生意做成、做大。

但最重要的仍是诚信。晋商辉煌时期, 茶路从中国南方的福建远达北方的莫斯科, 所有的运输依靠的是船、骡马和骆驼。钱庄的生意做到所有山西人扎堆的地方, 北到俄境、东到朝鲜、南到南洋、西到新疆。这其中, 诚信是晋商安身立命、兴旺发达的根本。

同时, 反观古今中外历史不难发现, 任何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受人尊敬的企业, 都与晋商极力推崇的诚信传统不谋而合。尽管有一些唯利是图的企业侥幸会成功, 但肯定都是暂时的、没有生命力的。

然而,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却有不少企业忽视产品质量, 背弃“诚信”。如今, 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风险居高不下, 某些领域道德滑坡现象较为严重。《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指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但是, 我国的质量安全形势却十分严峻, 2011年全国质检系统查处的质量违法案件就多达11.14万件。

因此, 推动质量提升, 建设质量强国, 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弘扬晋商“诚信”精神。而企业作为社会主体, 在强化质量安全上必然要承担主要责任, 用晋商“诚信”品质自律。企业是质量进步的生力军, 也是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因此, 企业坚守良心底线, 诚信生产, 才会为产品安全做出贡献。

不仅如此, 建设质量强国还需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让管理者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目前, 我国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大国”。但是, “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仍滞后于经济增长, 影响质量提升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要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 就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理顺监管体制机制, 同时还要通过科技创新拥有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中国制造”只有提高品位、提高质量、提高附加值, 才能促进中国企业真正走出国门, 畅销全球市场。

上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下一篇:工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