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格教育

2024-10-07

幼儿品格教育(精选12篇)

幼儿品格教育 篇1

在幼儿的成长阶段,父母承担了老师的角色,家庭承担着学校的角色,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要注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并加以引导,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家庭教育中影响幼儿品格发展的因素

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幼儿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会在幼儿的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使得幼儿有更多接触学习的机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会在幼儿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幼儿居住的环境也对幼儿性格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整洁的居住环境能够为幼儿构建快乐的成长氛围,对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关系着幼儿品格的特征,而父母的日常行为和其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会客观看待幼儿品格的形成和发展,会根据幼儿不同成长阶段制订不同的培养良好品格的计划,发现幼儿潜在的能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在幼儿的教育方式上往往会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不够重视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忽视幼儿的兴趣爱好,最终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品格。

3. 父母的性格特点

父母的性格是幼儿性格的参照物,父母的性格会对幼儿性格形成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容易出现激烈的言行举止,强迫性地对幼儿输入自己的意志和想法,长期处在这样的情况中,幼儿的性格会直接受到父母性格的影响,出现易暴易躁的现象。再如,有的父母不善于与幼儿建立平等的沟通和交流,造成幼儿形成孤僻、自卑,没有主观判断力的性格。而性格温和的父母会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的关系,尊重幼儿的想法,逐渐培养幼儿学会独立思考,保证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二、家庭教育中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发展的有效方法

1. 以身作则,正确管束

从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幼儿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很难在幼儿的成长教育中做到以身作则,幼儿的教育问题基本就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但是老一辈的人往往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并且过于溺爱幼儿,不利于其良好品格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倾注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父母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表现出消极负面的情绪,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幼儿行为和性格的一个缩影。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 注重关爱与鼓励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幼儿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性因素。父母要尽量为幼儿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生活情趣对幼儿产生的影响,让其形成主动探究、思考的习惯。在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幼儿同样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阻碍,父母不管是面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对幼儿进行鼓励,尊重幼儿的主观意志。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心智的逐渐发育,父母应该让幼儿掌握自己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使其学会独立。

3. 平等沟通,循循善诱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导师。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所以父母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各种动态行为。例如,幼儿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父母不能直接左右幼儿的情绪,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和角度,让幼儿感受到理解和爱护。幼儿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心越来越强,父母在处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首先要学会尊重幼儿的需求和权利,为幼儿创造健康发展的环境,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为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幼儿阶段是人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时期,所以父母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身作则,以正确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约束和管理,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4,(4).

[2]高俊霞.谈家庭教育条件下幼儿品格的养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幼儿品格教育 篇2

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格,是给幼儿一生的成长发展建立品格培养的基础。中国有一句古话是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年时候的品行,会对他今后的人生发展,品格养成情况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开展品格教育,实际就是面向幼儿开展品德教育。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来加以实现。家长和老师都是对幼儿品行养成起到重要的熏陶作用的人,所以,家校联合是在幼儿良好品格养成问题上一个重要的途径。

一、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重要意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行,要抓住3到6岁这样一个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大多处在学前教育阶段,面向幼儿开展相应的品格教育活动,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引导作用。例如,《狼孩》的故事,在形成狼的生活习惯以后,回归正常人类社会,使得男孩用了很长的时间才适应了人类生活,逐渐学会了站立和走路。而这些用了它两年和六年的时间才学会,直到狼孩去世,他也没有学会说话。通过这个狼孩的事例可以说明,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在关键期的时候进行必要的训练,错过了关键期,就可能难以弥补。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和教师都要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要用积极正确的观念去引导幼儿,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和是非观。所以,在确定了学前阶段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的具体内容。在幼儿园阶段,很多幼儿从原来自我中心的状态,逐渐学会融入集体,逐渐学会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和互动。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品格教育,要注重去纠正一些幼儿在品行方面的偏差表现,帮助家长和幼儿一起改变错误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分享,学会尊重他人。

二、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幼儿园的.各项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所以,教育教学的形式非常灵活,大多让孩子在边玩儿边学中来学会知识培养技能,磨练品格。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向幼儿家长说明在区域活动中要遵守的规则,当自己需要的图书或玩具正在被其他幼儿使用时,我们要通过商量和交换等方式来加以解决。为了让幼儿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方式该如何进行,教师可以提前给幼儿进行演练,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在直观的演示中学会如何表达,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三、注重打造对幼儿品格教育起到促进作用的教育环境

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需要一定的环境,而且品格教育不是让幼儿背会具体的条目,而是真正要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效果。幼儿每天在幼儿园进行生活,幼儿园的环境,教室的环境,首先就是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基础环境。教师要在环境的布置上多下功夫,用幼儿能够懂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宣传活动。在幼儿喜欢看的图书区中,要放置一些相关主题的图书作品。这方面的作品非常的多,大多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幼儿可以通过看图,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另外,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阅读,帮助他们对其中的内容做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联合家长一起做好幼儿的品格教育

幼儿园品格教育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品格教育 日常 传统主题家园合一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58-02

品格教育旨在向受教育者传授核心价值观,并引导受教育者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行,因此必须将品格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开展的重要内容。3~6岁是幼儿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园教育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渗透品格教育,并在具体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情感教育为主,注重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将品格教育贯穿至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之中,以此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关注幼儿日常生活,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个环节可以适当增加日常生活化的品格教育,吃饭的环节写的很好。玩好玩具要归位等。

在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将教育渗透至日常生活之中,教师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生吃午饭时候,教师为学生讲述农民伯伯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的艰辛,并引导学生了解食堂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让孩子们体会劳作的艰辛,在此基础上教导幼儿在吃饭过程中不能浪费粮食,从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以及餐桌上的基本礼仪。并且,在小朋友玩玩具后,教师引导小朋友将玩具进行归位,并在具体归位过程中给予耐心指导,保证小朋友摆放合理规整。同时当小朋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教师要求其监督身边的小伙伴或者家人的用餐、生活用品使用与归位情况,并在每天下午分享时间中要求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监督结果,教师给予任务完成良好的学生以小礼物作为表扬,在学期末谁获得的礼物多就可被评为班级的“生活之星”,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既引导学生巩固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引导学生去监督别人,进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利用传统文化,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品格教育(适当加入敬老重阳节活动+这方面的书写)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传承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此奠定幼儿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在品格教育中渗入传统节日里,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例如教师可将传统节日引入品格教育之中,针对其文化内涵和品格要素开展具体教学,使得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常识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在教学中,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先介绍端午节由来及相关传说,幼儿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取讲故事的方式将端午节相关知识介绍给幼儿,比如以屈原故事为主线,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在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完之后,要求幼儿根据刚才学到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小朋友们各自与大家分享自己过端午的经历,并且要求他们谈谈对屈原的看法,屈原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以此引导幼儿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并渐渐形成相应的判断能力;接下来教师组织有幼儿开展以“浓浓端午情”为主题的制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香包设计与制作,可自行设计图案,在教师的帮助下制作成精美的香包,并将其送给自己的长辈,或者也可小伙伴之间相互赠与,以此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友爱之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此外,教师可在每年重阳节时组织“关爱老人,从我做起”的活动,教师先为小朋友讲述重阳节的故事,并要求小朋友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放学回到家讲给长辈听。同时,教师要求小朋友在放学后为家里的老人表演节目,以此增加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并且通过自己方式表达对长辈的爱,可以帮助他们洗脚或者捶背,也可以对他们大声地说“我爱你”。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进小朋友与老人之间的距离,进而培养小朋友尊老敬老的品质。

三、设定主题活动月,塑造幼儿良好品格(感恩主题的编写)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大、中、小不同班级幼儿的特点,分月份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以此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感受活动乐趣的同时,塑造自身良好的品格。例如在小班教学中,教师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胆子小等特点,将十月份的活动主题设置为“勇敢”,并参照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活动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参与到活动之中,使得幼儿在家长的见证下实现自我突破。而中班本月的活动主题为“感恩”,教师在艺术活动中带领幼儿进行“感恩的心”的歌曲编排,在排练中教师充分讲解什么是感恩,并要求幼兒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必须以感恩之心对待他人;对于大班,考虑到幼儿心智发育较为成熟,教师在活动主题设计上更加倾向于行为判断层面,比如在本月活动中教师以“合作”为主题组织活动,要求幼儿合作叠被子,并在一起进行拔河、两人三足和合作画画等比赛,使得幼儿在竞争环境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进而慢慢形成行为判断意识。此外,在每个月活动结束后,在园长带领下各班教师对本月活动进行总结,并参观各班的主题环境,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

四、注重家园合作,形成幼儿品格教育的合力(加入-父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长发挥着决定性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品格教育中必须将幼儿园与家庭紧密结合,改变家长只关注幼儿在上学期间学到多少知识的误区,而是引导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品格教育。因此,幼儿园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家长,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幼儿品格教育的合力。例如幼儿园可设置幼儿成长档案,要求教师和家长共同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并在每天记录结束后对孩子当天表现进行评价,在每个月结束后教师与家长交换档案,以此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成长情况,并且教师在阅读家长记录的成长档案中也更加清晰地知晓幼儿在校园外的情况,便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成长中的困难。此外,幼儿园还制定“品格宝宝护照”,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教师和家长分别进行监督评分,对孩子在品格方面的优良表现进行记录,每个月对孩子进行评分考核,全班得分最高的三位小朋友可获得“品格宝宝护照”,有了这本护照可要求教师或者家长帮助其完成三个小愿望,但是品格宝宝每月评选一次,如果下月分数下降则会被收回护照。此外,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家长注重自身行为的规范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家长在家应该对父母温柔孝顺,以此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行为意识,使得孩子长大后能够做到尊老爱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品格教育是我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幼儿园期间开展有效的品格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善恶的判断能力,为日后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品格教育 篇4

关键词:生活,幼儿,品格教育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 一切都要学习, 可塑性强, 自控能力较差, 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 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品格习惯, 便会错失良机, 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我国幼儿目前存在着依赖性强, 独立性差, 意志力薄弱的现象。因此我们通过日常生活活动, 以坚持性原则、主动性原则、自制力原则、适应性原则为指导的实践探索, 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独立性, 养成不怕困难、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为适应未来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注重身心发展,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幼儿生活能力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儿童的安全感和面对事情的乐观程度也在不断地完善, 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在这一阶段不断地走向成熟。良好的身体、强健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 (自理能力) 是幼儿身心健康的标志, 这也是幼儿走向独立生活必备的条件。

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的, 因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反应的灵敏程度有异, 因此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根据他们的自身发展情况, 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幼儿的不断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 幼儿的自尊心也会因赞美而得到满足。对一些能力薄弱的幼儿, 教师可以指导其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 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等的正确方法, 也可以尝试一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尝试着自己做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我现在所在的班级大班, 幼儿的自理能力基本是没问题的, 但是也不乏特殊者, 我们班有一个幼儿在穿衣、吃饭方面和其他幼儿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像吃饭时, 大部分幼儿都能按时按点吃完, 他就会边吃边玩, 到最后看见大家都送碗了自己心里才开始着急, 狼吞虎咽地吃几口最后就把剩下的饭倒掉, 我反复观察了几次并最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得知, 孩子在家里吃饭、穿衣都是姥姥帮忙, 自主意识非常差, 造成这种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 幼儿的身心发展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不仅需要幼儿的不断积累, 更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与引导, 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 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 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的培养上, 独立、自主最为重要。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也是进行各种能力不断培养的基本条件, 所以园方要不断创造条件鼓励幼儿自主做事、独立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利用生活中的自然资源, 营造良好氛围,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 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 帮助幼儿寻找伙伴, 鼓励幼儿多结交朋友。如在上厕所排队时, 让幼儿自己找好朋友手拉手排队;在食物分享活动时, 让幼儿自由交流:“你吃的是什么?”“你尝尝我的!”“哇, 真好吃!”同伴间的交往在自然而然中建立。在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中, 我发动幼儿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 开展“我的玩具大家玩”的活动, 利用玩具给幼儿创造交往的平台, 并在活动中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的幼儿, 促进幼儿间建立起平等友爱的关系, 培养幼儿人际关系的积极情感。还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你拿了同伴的玩具时应该怎样说?”等话题, 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体验交往的乐趣。

此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社区生活作为教育资源,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 在主题活动《安全小卫士》中, 鼓励幼儿主动与警察叔叔交流、沟通, 观看图片展, 和警察叔叔一起指挥交通, 看消防员叔叔们的消防表演等, 通过这些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的活动, 幼儿不仅了解了许多安全防卫的常识, 同时提高了交往能力,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还拓宽了幼儿的视野, 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探索欲望。

三、引导幼儿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 尝试发现事物间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 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更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孩子们不知道的问题, 幼儿阶段是好奇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他们可能一遇到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就会问“为什么”, 虽然这三个字看上去普通平凡, 但是里面却蕴藏着幼儿求知的欲望和满足好奇心的意愿, 教师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回答, 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并怎样去做, 如果遇到教师不理解的问题可查阅有关资料并弄明白, 再给幼儿一个准确的回答, 而不能含糊其辞、理直气壮, 从而打消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在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很重要, 它是幼儿获得问题并理解答案的主要途径。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考观察和饲养活动, 感知生物的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 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观察、探索的过程, 只有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和丰富的认识中, 才能进一步揭晓答案。在科学领域的发展上, 教师要在幼儿知识能力的水平之中引导幼儿在探索中思考、在积累中尝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幼儿园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的结果, 所以, 各个园所、各个教师都应将科学探究纳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并且不断为之努力、奋斗。

幼儿品格教育 篇5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26日

时间安排:上午:9:00—9:40入场仪式

9::40—11:00 中大班运动竞技 下午:3:20—4:20小小、小班运动竞技

活动主题:家园合作、亲子共育、关注幼儿体能发展 活动口号:我是品格好宝宝、快乐成长最健康 活动形式:团体竞技、个人竞争、亲子参与 场地与道具创设:办公室老师及各班班主任 主持人:

催场: 安全:

音响: 摄像、照相: 旗手:大班幼儿 小运动员代表:大班幼儿

参与人员:中大班家长上午9:00来园,小、小小班家长3:10来园(每个家庭派出一名家长参加,父母为主,衣着为运动装,携带接送卡于指定时间在幼儿园后门等待,由各班老师排队带入。)彩排时间:各班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练习准备:

1、年级组设计活动游戏,提前进行练习。

2、各班将幼儿进行分组,分配每个项目参加的幼儿人员。

3、年级组进行场地划分,包括幼儿等待场地、家长参观场地。

4、幼儿携带水壶、运动服装、教师全部穿园服。

5、准备团体及个人优秀运动员奖状,上下午结束时颁发。

6、各班召开班会进行人员工作分配。活动流程:

一、开场 主持人致开幕词。

二、运动员入场

小运动员入场:走方阵、喊口号,排四队走到各班指定地点。顺序:国旗队、仪仗队、自行车队、腰鼓队、滑板队、再从大一班开始,一直到小小班(各班选择手中的入场物品)

三、升旗仪式

1、第一项:出旗

2、第二项:升国旗,奏国歌。

3、第三项:全体同唱“国旗多美丽”。

4、第四项:小运动员代表讲话并宣誓。(我耐心、我诚实、我勇敢、我是运动小健将,今日品格教育我,明日成才建祖国。)

5、第五项:介绍裁判:各年级组长

四、运动员退场

由各班举班牌的幼儿带领,退到各班指定运动员席。

小小、小班组退场顺序:小小班——小一班(面对主席台左侧起)中、大班组退场顺序: 大一班——中六班(面对主席台右侧起)

五、趣味运动比赛 各类运动项目 上午组:(大班组)

1、游戏名称:赶小猪(个人游戏);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方向感,用羽毛球拍掌控皮球的能

力;

游戏准备:羽毛球拍人手一个(6个),皮球人手一个(6

个);啤酒瓶(12个);

游戏规则:每班选择10名幼儿,幼儿手执羽毛球拍从起

点出发,将皮球S型绕过啤酒瓶障碍,先到终点者获胜,游戏过程中幼儿手不可以触摸皮球;只可使用羽毛球拍来赶球;

2、游戏名称:夺宝奇兵;(集体游戏)

游戏准备:共三组,每组山洞(4个),梅花桩(8个),鞋柜(3个),跨栏(3个),轮胎(2个)红旗(人手一面)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钻,爬,跑,跳的能力,培养幼儿集

体荣誉感;

游戏规则:每班选择20名幼儿,从起点出发,手执红旗,爬过山洞,踩过梅花桩,走过平衡木(鞋柜),跨过障碍,爬过轮胎,将红旗插进终点沙盘;先完成组获胜;

3、游戏名称:自行车比赛;(个人比赛)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平衡能力,能熟练掌控自行车方向;

游戏准备:自行车人手一辆,幼儿椅子(8把); 游戏规则:每班选择10名幼儿,幼儿骑在自行车上听到

哨音从起点出发,骑自行车绕过幼儿椅子,先到终点者获胜;

4、游戏名称:车轮滚滚;(个人比赛)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有方向感的向前爬行; 游戏准备:纸壳车轮6个;

游戏规则:每班选择10名幼儿,每组3名幼儿,幼儿

钻进纸壳车轮内从起点出发,到终点调头返回,先到者获胜;比赛过程中不允许从车轮

内跑出;

5、游戏名称:接力赛;(集体比赛)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快速跑能力,培养幼儿集体荣誉感;

游戏准备:接力棒3个;终点障碍3个;

游戏规则:每班选择20名幼儿,分两次进行,一次10

名幼儿第一名手持接力棒跑到终点绕障碍跑回起点,将接力棒交给下一名幼儿,下一名幼儿出发,只到最后一名幼儿跑完返回,先到组获胜;

6、游戏名称:袋鼠跳;(个人比赛)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及双脚向前行进跳的能力; 游戏准备:袋鼠袋人手一个;

游戏规则:每班选择10名幼儿,幼儿手抓袋鼠袋准备,从

起点出发,先到终点者获胜;比赛过程中双脚起跳向前行进;

(中班组)

1、游戏名称:过小桥(团体)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及团队精神。

游戏准备: 梅花桩30

障碍物3个

椅子3把

幼儿10名

游戏规则:幼儿拿花朵从起点出发过梅花桩,障碍物,绕椅子返回原地,将花交给下位幼儿接力,哪组幼儿完成最

快为胜者。

2、游戏名称:赶小猪(团体)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游戏准备:幼儿每组10名

皮球30个

球棒3根

游戏规则:幼儿从起点出发,赶皮球走到终点,将球打进球洞中返回原地将球杆交下位幼儿手中,哪组幼儿最先将球赶完哪组获胜。

3、游戏名称:采果子(亲子)

游戏目标:培养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家庭合作意识。

游戏准备:乒乓球若干

小竹筐6个

大筐3个 家庭每班10组。

游戏规则:家长将幼儿背在背上,幼儿手中拿小竹篮和家长那个一起捡果子,在30秒时间内捡果子,将果子倒在大框中,有裁判老师统计看谁的果子多那个家庭获胜。

4、游戏名称:袋鼠跳(团体)

游戏目标:培养幼儿双脚跳及迅速反应能力。

游戏准备:袋鼠袋 3个

椅子3把

呼啦圈2个

10名幼儿

游戏规则:幼儿自己穿上袋鼠袋跳至障碍物处,脱下袋鼠袋钻洞绕椅子返回交下位幼儿。那个班完成最快那班获胜。

5、游戏名称:好朋友运球(个人)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的措步走及相互合作能力。

游戏准备:大筐6个

球若干

障碍物 幼儿两人一组每班5组

游戏规则:幼儿两个为一组,将手搭在对方家上,把球家长身体之间 跨越障碍物到终点,将球放在框中规定的时间内放得多的为胜者。

6、游戏名称:《摸石头过河》

团体

游戏目标: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及反应力。游戏准备:方垫每组10个

幼儿10名

游戏规则:幼儿分为3组,幼儿站在方垫上往前移,不能掉进河中,再将手中的方垫往前扔,跳到前边的方垫上相互换到终点,那组先到那组为胜。

7、游戏名称:《传幸运圈》家长

游戏目标:培养家长的合作能力,及相互的配合。

游戏准备:呼啦圈三个,每班所有家长

游戏过程:每班家长围圆,手拉手开始传不能用手动传呼啦圈。那班传得快那班为胜者。

下午组:(小班组)

1、游戏名称:《小猫收鸡蛋》(团体)

游戏准备:乒乓球80个

小筐8个

呼啦圈24个

独木桥8个

凳子8把

游戏规则:幼儿从起点开始,跳过圆圈走过独木桥,跑到终点,从筐子里取一个鸡蛋(乒乓球)绕过凳子跑回来,下一个小朋友继续,哪对先完那队获胜。

2、游戏名称:《机器人运球》(个人)

游戏准备:机器人道具

纸球80个

跨栏8个

彩瓶24个 游戏规则:每组10人,没人1个球,幼儿手拿纸球由起点跨过跨栏,并绕过3个彩瓶,要求彩瓶不能倒,将球运到终点,用时最短的幼儿为第一名,以此类推。取前两名

3、游戏名称:《乌龟运球》(亲子)

游戏准备:泡沫地垫 皮球或娃娃8个

游戏规则:每组10人,每人1个娃娃或皮球宝宝趴在地上,妈妈趴在宝宝上面中间放球或娃娃相互协作爬到终点在带着娃娃或皮球跑回来拍第二人的手以此类推,哪组先完哪组获胜。

4、游戏名称:《大鞋小鞋》(团体)

游戏准备:酸奶盒制作的小鞋

小球80个

游戏规则:每组10人,小球10个幼儿穿上做好的小鞋手拿小球从起点到终点,将球放下后迅速跑回将鞋脱下交给第二名幼儿继续游戏,哪组先把球运完哪组获胜。

5、游戏名称:《小马赛跑》(个人)

游戏准备:塑料马8个

游戏规则:幼儿10人一组,每人骑一头小马,第一个到达终点的为第一名,以此类推取前两名。

6、游戏名称:《扭扭车》(亲子)

游戏准备:扭扭车

气球 80个

游戏规则:幼儿手拿1个气球将扭扭车从起点扭到终点,妈妈在终点等候,幼儿到达终点后将气球交给妈妈,妈妈吹好气球后拉着孩子回起点,第二个人继续,哪组先完成哪组获胜。

7、游戏名称:《种豆子》(团体)

游戏准备:呼啦圈

沙包 筐子

游戏规则:10人一组,每组一个筐子,地上摆放4个呼啦圈,幼儿手拿小筐,筐中有4个沙包,从起点出发,跑过呼啦圈时要将筐子里的沙包放在呼啦圈内(1个呼啦圈里1个沙包)放完4个跑到终点后触摸凳子往回跑,返回时将沙包捡回放进筐内交给第二个人以此类推,哪组先完哪组获胜。

8、游戏名称:《过河搭桥》(亲子)

游戏准备:泡沫地垫

游戏规则:幼儿和家长手拿两块地垫,请幼儿站在一块地垫上向你前爬妈妈再将另一块地垫向前移动,游戏中幼儿脚不得离开地垫,到达终点后手拿地垫跑回起点交给第二个家长继续进行。

(小小班组)

1、游戏名称:我和报纸做游戏(个人)

游戏准备:报纸、三个筐子

游戏目标:

1、锻炼幼儿动手能力。

2、发展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

游戏规则:幼儿将报纸放于身体前面,进行奔跑,到达目的地,将报纸团圆,放入筐中,哪组先完成获胜。

2、游戏名称:吹气球(亲子)

游戏准备:障碍物、气球

游戏目标:

1、锻炼孩子穿越障碍的能力。

2、增进家长与幼儿的配合。

游戏规则:八个家庭为一组,幼儿与家长分别站于起点和对面终点,幼儿需拿着气球穿越障碍将气球给家长并让家长吹气球,吹好后家长带着幼儿返回起点,下一位幼儿继续,先完成的一组获胜。

3、游戏名称:小乌龟运粮(个人)

游戏准备:乌龟头饰、沙包 游戏目标: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

游戏规则:幼儿从起点戴上乌龟头饰,身上背着沙包进行爬行,哪组先完成获胜。

4、游戏名称:小兔子采果子(亲子)

游戏准备:筐子、果子若干

游戏目标:锻炼幼儿与家长的配合能力。

游戏规则:幼儿家长站在放果子的箱子后面,等待幼儿,当幼儿背着筐子跑到对面,家长用“手”夹起果子,放到幼儿的筐子中3个果子,幼儿背着筐子跑回起点,下一个幼儿准备,先完成的一组获胜。

5、游戏名称:插红旗(亲子)

游戏准备:彩旗每组8面 沙盘三个

找寻教育的独立品格 篇6

侍作兵:孟局长,您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您就当前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我提倡教育要有自己的独立品格,这不但要求教师对自我和世界有更深的探索,更要求校长能够提供空间、平台甚至契机使得教师去实现这种探寻。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对课程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对课程的治理有什么样的价值透视。对课程的认识高度,决定对课程的治理水平,课程的治理要求校长对其实施前景要有深刻了解。我认为课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成人”教育,是成为人的教育,成为课程治理者心中“理想的人”的教育,是教化,也是一种同化,它是作为一种以文化育人的手段、过程与目标而存在的,它就是要把课程的实施对象同化为像自己或是理想中一样的“人”。基于对课程主旨核心的认识,每个教育工作者、课程治理者都有关于自己心目中课程的终极意图,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在从国家课程到个人课程的实施中,要充分相信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治理智慧。课程本身的丰富多彩,使每位教师都可能成为课程治理一面鲜明的旗帜。

孟晓东: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有了教师的成长,才有孩子更好的发展。师生这一对矛盾体在课堂的相遇最能彰显教育品质。纵观“新课改”十年的历程,不管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还是“如何使理念转变为信念”,或者“顶层设计如何为教育实践所检验”,一切矛盾和问题总要反映在日常的、具体的“课堂”中,总要落在平常的、广大的老师所实施的“课堂”上。因为课程是课堂的引领和规约,课堂是课程的意义,是抽象的课程土壤开出的一朵具体的花。所以,集中一点讲,课堂教学将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教室里的变革将决定中国的未来。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先进的课程理念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行动之中,这样的理念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侍作兵:是的。然而,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并非易事。拿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文本集中体现的是课程要求,这些文本的选取应大多数反映了人们现在对课程的理解水平,因此,文本在现在教师水平下,无疑承载着非同寻常的重要角色,在许多教师眼里成为实施课程的重要依据。基于此,就有了对文本的“细读”,诠释了很多超文本的精彩。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一度涌现,让过度解读与阐释等“非语文”现象时有出现,这是人们冲破长期思维束缚、矫枉过正的产物。人们刚从思维与精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后,那种激情与喜悦化作了以胜利者姿态展现的暴发户心理,毅然挥手与过去的“旧我”诀别,在匆匆中迎接未来并急急地与过去划清界限;他们中有的完全把刻意地追求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求新求异思维等作为接受新理念的标志,“标榜”的惯性思维方式使他们作出了一些错误选择。这种“失语”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教学思想的“失语”。从循规蹈矩到冲破束缚,人们获得了个性舒展,这表面上是对文本的开放性回归,是理念的胜利,也是课堂文本教学的进步,是对文本内涵张力的复兴,然而人们忽视了这种胜利与解放的背后,隐含的是更深层次的束缚与轮回。

孟晓东:文本解读的正本清源,关键在教师个体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摆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尤其重要,探究教学的独立品格是一名教师教育理想的显现与追求。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应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源头,让学生获得不断学习的动力、持续学习的能力。语文课堂就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应该具有生命的意识、体验,有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互动,有生命与生命的不断完善和超越。即用“生长”来观照语文教学,既要追求训练的密度,也要追求发展的自由度;既要磨炼学生思维,也要充满人文涵咏;既要着力于生长的“原点”,更要着眼于发展的“远点”。生长性语文课堂产生于教学目标的任务驱动,发展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产生的疑惑,结束于学生对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所产生的欲望。

侍作兵:谈到这里,我感到了一种压力,因为找寻教学的独立品格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想法,也将永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仅是因为我对它充满向往,更深怀敬畏,一些想法的产生、探讨与争论,得不到呼应与认同,即便责难也好,因为它最起码不会让我丧失思辨的锐气。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的本质就是改造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让人在意识、思维、情感等领域有所发展,使人的生命质量得到优化,各种生命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趋和谐,其中思维是人精神发展及生命的灵性之源,是教育本质内核的旨归,教育对客观世界的影响不是其最直接的成果。

孟晓东:聊到这,我们不禁追问,学生是什么?我想学生首先是作为“学生”的个体。《百科全书》上解释道:学生是在学校学习的人。那在学校学习什么呢?当然是学习知识。但学习知识又是为了什么呢?窃以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权威书籍指出:学生最基本的涵义是学会生活;所以,《学记》指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就应该呵护学生的个体生命,满足学生的知晓权,提供真实的生活现场,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建构生活的积极意义,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自然地生长。

侍作兵:这也使我萌发了对“小学教育”的追问。小学教育是什么?它不折不扣地姓“小”,说它小是因为它最显著的特性是“基础”,但是这种基础又不是“幼稚”,因为这个“小”是人生命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初始阶段,它是人创造未来的重要过程,这种“过程性”才使这种“小”被赋予了不可忽视的生命意义,这种“过程性”是每一个生命赖以延续、发展的基础。凡此种种引发了人们群体性的对小学教育的错误理解,认为小学教育是一望便知的,认为小学教育是浅薄的,这恰恰反映了认识者的浅薄。真正深谙小学教育的人应该知道,小学教育对人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只有对小学教育的深广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才会知道小学教育的深度。

孟晓东:其实,教育是一种生活。既然是生活,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们的许多学校还缺乏这样一种生活的教育。假如我们真正意识到教育就是生活,我们就会思考“学生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生活中是怎样获取知识的”等问题,于是我们就会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天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调、充满生活的气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侍作兵:是的,捍卫儿童,让孩子获得成长的帮助是教育,是课堂永恒的主题。捍卫儿童要从儿童的发展本质考量,为儿童提供成长本身的需要并且合适的帮助,这种帮助有时是一种显性的关爱,有时是点拨与暗示,有时也是惩罚!相对而言,许多学生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具有了良好的习惯与学习自觉,这时老师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而不是装腔作势去帮助那些各方面都很优秀、并不要我们付出太多努力的人。锦上添花容易,而雪中送炭更显珍贵!

对儿童的捍卫不是一句空话与套话,也不应让它变成一句口号,而是要为他们提供一种适合的、适时的、真正需要的帮助,让功利、虚伪、做作、表演、卖弄、作秀远离儿童,远离教育,“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让“为孩子提供真正需要的帮助”成为捍卫儿童价值的自觉行动。让教育的存在回归到真正“为人”的逻辑基点上来,这当是教育的独立品格,也是我们每个教育人的责任担当。

(侍作兵,连云港市灌云实验小学,222200;孟晓东,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214000)

品格教育的实践 篇7

关键词:品格教育,班主任节,特色运动会,创新精神

真正的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而良好品格的养成需要创造充满爱的学校道德共同体, 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即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品格特质: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近几年来, 南京市第一中学围绕“品格教育”, 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1 缘起

1989年, 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 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的, 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 成就却平平。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 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 经过10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 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 (乃至工作之后) 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 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2000年3月16日, 《青年参考》刊登了美国作家Thomas Stanley对1500名美国大富豪的调查报告, 这些富豪在学生时代的平均成绩, 没有好到足以考上顶尖大学, 而进入大学后, 学业也不出类拔萃;一半以上的大富豪都说, 他们并非才智过人, 也没有聪明到轻而易举就出人头地的程度。他们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为人诚实、工作勤奋、洁身自爱、平易近人、贤内助支持。

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怎么解释?考试所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 而成功所需要的一些关键素质如热情、乐观、感恩、平等、关爱、宽容、忍耐、坚毅等品格却在考试中没有涉及。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以为自己样样都应该出类拔萃, 当危难突然降临时, 便不知所措, 因为成长的经历没有教给他应付危难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担任训育的人, ……要树立德育的本真思想, 也就是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 真正的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 这是学校德育的指南针。”爱因斯坦也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 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他还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还留下来的。”“还留下来的”那些教育元素中, 爱因斯坦十分看重品格。他说:“大家以为造就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是智慧, 你们都错了。其实, 最重要的是品格。”

2 品格教育

2.1 品格的构成要素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品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性格层次;二是品格层次;三是人格层次。性格是在遗传及环境交互作用下, 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 它带有自然生成的意味, 包括个体的性情、气质等方面。人格是个体个性的内在及行为表现, 不含价值判断;而品格着重于个体人格特质的价值判断, 通常必须通过教育或学习的历程来陶冶, 可以说品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部分。品格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即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好的品格包括知善、向善和行善。构成良好品格的基本要素: (1) 道德认知:道德意识、认知道德价值、设身处地、道德推理、道德决断、自知之明。 (2) 道德体会:良知、自重、同情、崇尚善、自我控制、谦虚。 (3) 道德行为: 愿望、能力、习惯。

2.2 品格教育目标

品格教育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深思熟虑地努力帮助年轻人理解、关心和实施核心的道德价值观。”通过对道德和伦理的强调来减少道德混乱, 确立一些基本的价值观, 或者叫做“核心价值观”。这“核心价值观”也成为品格的六大支柱: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 这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品格特质。一些基本的品格包括诚实、真诚、正直、勇敢、公正、自律、善良、乐于助人、尊重他人、坚忍不拔、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完善等。

2.3 品格教育的原则

(1) 品格教育应该积极促进核心道德价值观教学, 以此奠定良好品格的基础。

(2) “品格”必须是包含思维、情感和行为在内的综合性概念。

(3)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的、积极的和综合的方法, 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推进核心价值观。

(4) 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的团体。

(5) 要形成良好的品格, 学生就要有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

(6) 有效的品格教育应该包括一种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术课程, 这种课程体现了对所有学习者的尊重并有助于他们的学业成功。

(7) 品格教育应该尽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8) 教职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的、道德的集体, 所有成员都承担着品格教育的责任, 并努力遵守学生教育中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9) 品格教育要求有来自员工和学生的道德领袖。

(10) 学校必须号召家长和社会成员, 全员参与品格建构工作。

(11) 品格教育评价应该把学校的品格、教职员工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在良好品格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3 品格教育的实践

3.1 创造充满爱的学校共同体, 塑造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助

3.1.1 人的品格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格, 学校本身必须具有优良品格。要让学生具有关心和尊重他人、友善、责任感、公平等品质, 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人的集体, 必须朝着追求文明、关心和正义社会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学校道德共同体, 学校关心教师,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种相互关心、帮助的关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善良人。

[案例1]创设“班主任节”-----让班主任体会幸福, 让学生发现感动、传播感动、塑造感动。

3.1.2 活动内容

(1) 班主任风采展板布展。

通过展板展示班主任的风采与班集体的特色, 让班级学生产生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 促进班集体进一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在收集班主任资料的同时也更加懂得了对班主任的理解、感恩、热爱。

展板内容主要有六项。

(1) 班主任工作照或生活照、班级“全家福”、班级活动或成绩展示等照片。

(2) 同学们眼中的班主任 (通过凝练的文字、个性化的语言描绘出同学们眼中最美的班主任) 。

(3) 班主任的贴心举动 (讲述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关怀举动) 。

(4) 班主任的特点 (包括班主任的经典语录和经典动作等) 。

(5) 同学们的心声 (学生和家长对班主任老师的寄语、祝福、建议等, 抒发对班主任的爱、感谢和关心) 。

(6) 班主任之“最”推荐 (通过了解班主任的个人情况, 推荐班主任评选某项之“最”, 比如:最年长的班主任、最年轻的班主任) 。

(2) 班主任之“最”评选。

在认真、深入了解全体班主任之“最”推荐材料后, 由全校学生投票评选出班主任之“最”名单。

(3) “班主任节”庆祝仪式。

全体班主任上台接受学生献花和学生用心、用情精心设计、制作的心愿卡片与礼物, 把爱用言语、用行动勾兑成了班主任的最美好和难忘的回忆, 带给班主任的是意外、惊喜、感动、 感激、激动、欣慰。

(4) 班主任家属慰问。

班主任工作辛苦, 离不开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因此, 学校也通过班主任节向每位班主任的家属送上感谢信, 表示慰问和感谢。

3.1.3 活动价值

品格教育要求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的团体“。班主任节”营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教育的良好氛围, 使得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更加相互理解与帮助, 打造了相互关心、彼此尊重的校园文化。在这样关心的集体中, 借助于学生对一个最熟悉的人——班主任的聚焦, 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去发现他人优点的同时, 学会在对照中审视自己的言行, 在与班主任的交往中, 学会理解与悦纳, 从而主动调适自己, 养成尊重、责任、关怀、感恩等品格;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学会沟通与欣赏, 从而主动合作, 提升自己。

3.2 打造体育、文化与教育综合体, 培养学生坚忍勇敢、团结合作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有效的品格教育应该包括一种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术课程。近年来, 将运动与文化、教育交织, 打造品格教育综合体来引导学生自主挑战, 培养创新素养;塑造进取的精神, 提升协作意识, 进而成就健全的人格。2011年青奥体育文化节, 用青奥普世的价值理念、青奥的文化, 以体育的方式教育、培养、成就学生。

[案例2]开展特色运动会——感受体育的创新与运动的乐趣, 塑造进取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3.2.1 实施过程

(1) 入场式部分。

入场式环节实施“一班一国”计划, 进行青奥会国家文化展示活动。即在校的五个年级各代表一个大洲, 而每个班代表其中一个国家, 本班的入场队伍行进至主席台前时进行定点表演, 在两分半钟的时间内通过音乐、舞蹈、服饰、肢体语言等形式立体呈现该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

(2) 开幕式部分。

开幕式的表演全程模拟青奥会开幕式, 整个表演共分为五个篇章, 每个篇章的表演既精彩又富有教育意义。

第一篇章:喜迎青奥内容:武术操表演;

第二篇章:活力青奥内容:健美操表演;

第三篇章:服务青奥内容:志愿者表演;

第四篇章:全民健身内容:大型团体操;

第五篇章:追求卓越内容:技巧表演。

(3) 田径竞技项目比赛及群众性、趣味性体育竞技活动。

3.2.2 活动价值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的、积极的和综合的方法, 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推进核心价值观。特色运动会将体育、文化、教育交织, 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开拓了学生多元的文化认识和国际视野, 开阔了服务社会、承担责任的胸襟, 这些都是未来杰出的世界公民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

德国教育家施特劳斯说:“教育是使人通过精神交流与灵魂转向的摄取, 获得自我品格的转型, 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达到灵与肉‘全面唤醒’的高度, 成为多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品格教育, 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锻造学生独立的人格,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参考文献

[1]Lickona, T.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ll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Bantam, 1991.

历史教学中的品格教育渗透 篇8

一、挖掘教材内容,塑造优良品格

1. 精选历史素材,培养高尚品格

传统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品格的塑造,培养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品格缺陷。良好品格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大量的品格素材蕴藏在历史教材中,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教师要巧妙地处理,利用这些素材有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品格,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通过学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气概;通过了解哥伦布、郑和等探险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怕艰难、敢于探索的高贵品质;通过诵读名言名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屈辱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意味着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巧用乡土教材,深化品格教育

乡土资源具有直观性强、可信度高、说服力大、可操作性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育,深化学生品格。教学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课程资源也不能局限于国家规定的教材,应主动开发校本教材,尤其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乡土资源,这是品格教育最好的素材。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学,可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融入社会,在学习中成长,在体验中成长,从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也可通过实地调研、寻访名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家乡,了解家乡。利用乡土资源,可以让历史更具亲切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高尚品格。

二、创新教学方法,养成良好品行

1. 尊重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权利与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理解能力及心理特征来设计教案,组织教学,开展活动;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在自学、提问等环节要因人制宜,甚至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考核中都应从层次出发,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顺应课改需求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多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的高效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课堂教学永远保持活跃热烈的气氛。

2. 关注学生个性,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平等对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放松。只有这样,思维火花才会在尊重中燃放,学生智慧才会在平等中启迪,创新思想才会在民主中激扬。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得到充分表现。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才能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为其形成良好的品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课前预习、课内拓展、课后强化都要不断创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探究。教材内容有变化,学习方法就要不拘一格。如对历史人物评价,可采用比较法、功过法、综合法等方法来学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史料文献,利用网络学习与鉴别有用历史知识,培养其独立提取信息与发表主张的能力,使学生能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有主见的评价,树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拓展历史视野,形塑卓越品德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人的行动是由思想决定的,而各种想法又无不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观有多种多样,有要“光宗耀祖”的,有要“荣华富贵”的,有“精忠报国”的,有“为人民服务”的,等等。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要向社会索取,一类是愿为社会奉献。不同的人生观必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前者认为从社会取得愈多愈有价值,后者认为对社会奉献愈多愈有价值。而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为社会乐于奉献的人。要塑造这样的品格,完全靠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1. 搜集素材,拓宽学生视野

关注时事热点,学会以历史角度看待热点,拓宽视野,贯通古今。如新闻媒体经常报道的朝鲜问题,就可给学生介绍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及战争情况,中国与朝鲜的地缘关系及历史渊源等,让学生掌握朝鲜半岛的现状与历史,懂得作为现代人应该承认现实,但也不能歪曲历史,让学生理解中国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的缘由,同时又主张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问题的道理。这样既尊重历史又承认现实,加强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

2. 列举观点,鼓励学生争辩

现代人研究历史是用现代思维和自身的价值观去判断、审视历史,因研究方法和思维角度不同,形成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也会迥然不同。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各家争论的观点。例如,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有人视曾国藩为刽子手,叫他“曾剃头”,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国家捍卫者,是洋务运动先驱,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极力赞美过他。又如,对孔子的评价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肯定孔子在思想、学术上的绝对地位,尊为“圣人”;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落后腐朽的代表,因为孔子想恢复旧礼,恢复旧秩序。这些观点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教师可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做出价值选择和道德判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完善学生品格。

3. 关注热点,延伸思想维度

作为生力军,学生也应该向社会热点问题进军。历史研究的一大功能就是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支持与借鉴。因此,要鼓励学生从历史角度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未来感。如改革开放问题、社会环境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反思、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品格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把品格教育真正渗透到历史教学中,让师生的思想境界在教学互动中升华。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品格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9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品格征服学生

英语教师应该以一口流利纯正的口语、渊博的知识、健康的形象、优雅的举止, 征服学生。学生喜爱你、仰慕你, 才会喜爱你的课, “亲其师, 信其道, 从其学, 乐其行”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良好的品格修养与专业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学信息和知识既要靠教师有声语言传递, 又要通过教态和体态等非语言渠道传递给学生, 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整体表象。例如在日常的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 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 甚至一个眼神可以表达赞许、批评、同意、不满等不同看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意义, 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可以增强知识的讲解效果, 感染学生的情绪, 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等。

二、从品格教育角度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情感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离开了品格教育, 一切教育将无从谈起。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 应重视品格教育, 尊重学生的人格及个体差异, 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关爱中快乐地学习。目前, 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有同桌活动和小组活动。就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可采用自由组合小组的方式, 可以是生生活动, 也可以是师生活动。这样, 学生更轻松地进行交流, 营造友好交流的气氛。对于学生在课堂交际动中犯的语言错误, 只要不影响交际, 就应该宽容,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进行纠错, 而应该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再给予正确指导。学生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准确时, 可适当给予提示与鼓励, 如:It’s Ok./Never mind./Take it easy./Have a try.等。尤其对于学习后进生, 更要格外尊重与信任, 从品格教育的角度尽力寻找他们身上的发光点, 找到切入点, 激发他们健康积极的情感,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成绩。

三、从品格教育角度让学生对英语课堂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乐学, 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不能仅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教师在每次进入教室开始上课前, 若能精神饱满地与学生聊天交流, 则必然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进入英语课堂。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 today?It’s a nice day today.Be happy in my class!It’s a new beginning, isn’t it?Cheer up, boys and girls!Today, are you Ok?Summer vacation is coming.Do you long for it?”聊聊学生感兴趣的国内外最近发生的事情, 比如伦敦奥运、中国好声音、钓鱼岛事件, 等等, 让学生参与互动, 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 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采取板书、录音、灯片、录像、PPT等多种形式与内容的输入, 利用英语的广泛性与国际性的优势, 让学生对英语课充满新鲜感, 产生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 我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只是因为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变被动消极的学习为主动积极的学习, 成绩自然而然就提高。另外, 课外活动的延伸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打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巩固的作用, 比如开展英美散文的朗诵、课本剧的表演、英文歌曲的演绎等活动, 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 已成为人类生活领域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一方面, 英语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有机会了解欧美文化发展, 另一方面, 要努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与鉴别能力, 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发挥品格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如在牛津版教材中, 在M1U1中通过对“School Life”板块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关爱、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品格;在“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板块中, 让学生自己了解盲目减肥的恶果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M3U3中“Lost Civilization”板块中, 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明的灿烂与保文化遗产的重要;在M4U4“Sports Events”板块中, 学生了解了奥运的历史与现状, 教师可以联系2008北京奥运上中国奥运健儿奋力拼搏勇夺金牌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拼搏精神;对“World and Environ鄄ment”板块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美化家园, 拯救地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等等。利用英语课堂开展品格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 促进学生发展, 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试论当代美国品格教育理论的局限 篇10

一、“品格”解释的局限

品格教育理论的局限,首先出在对“品格”的解释上。虽然品格教育学者承认美国的品格教育应该建立在有说服力的道德原则之上,如此便可以为学校中的品格教育制订一个有力度的方案。但是由于品格教育学者对“品格”的解释五花八门,没有办法分清哪一种才是品格教育真正需要的,因此不仅削弱了品格教育的力度,而且导致品格教育无法在理论上准确地回答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理论研究中也不能准确而合理地使用这一概念。

美国品格教育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AICE)将“品格”解释成:“勇气、信念、慷慨、仁慈、乐于助人、诚实、荣誉、正义、忍耐、正确的使用时间和才智,选择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好公民、作为个人的权利以及机会均等。”[1]

马里兰州价值教育委员会(Maryland Value E-ducation Commission)将“个人的正直和诚实根植于对真理的尊重、智力训练和爱的学习之中;对自我、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责任意识;自我尊重根植于自我认识的可能性之中;任何人不论种族、宗教、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都享有被尊重的权利;表达不同观点的权利,以及在冲突的意见中做出判断能力的认知;正义、公正、公平竞争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具备理解、同情、关怀和怜悯的倾向;遵守工作的纪律并为工作而感到自豪,尊重他人的成功;尊重他人财产及公共财产;表达自己信念的勇气”[2]作为品格教育的目标。

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William Bennett)认为品格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强大理性、个性、独立、道德高尚、体贴、忠诚、仁慈、勤勉、诚实、公平、自我批评、遵守法律,按确定的标准去做事,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偏爱”[3]的人。

詹姆斯(James D.Wallace)认为:品格仅指两种东西:“仁慈、慷慨、同情,以及所有品格中最为重要的怜悯构成的善举;诚实、真诚,以及社会伦理中站美德中心地位的公平,我们称其为正义。”[4]

大卫·卡尔(David Carr)等人认为品格教育应“培养一个富于自制、诚实、节制、勇敢、公正和仁慈品格的好人,而不是坏人”。[4]

爱德华·韦恩(Edwar Wynne)倡导如下价值作为品格的基础:机智、诚实、遵从法律的权威、坚韧、幽默、忠诚。[2]

由于品格教育学者对“品格”的定义五花八门,便产生这样的问题:品格教育学者各自表述的“品格”的基本要素是否能为其他提倡者赞同?对“品格”的要求是否具有相同的标准?比如:韦恩的“品格”细目表中包含幽默,幽默本身不是一种道德价值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将幽默作为道德价值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然而,品格教育却又必须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这就让人疑惑韦恩提出“幽默”时是基于怎样一种考虑。品格教育学者对于正义和公平这两种价值非常青睐,但是他们或将其看成是两种东西,如马里兰州价值教育委员会;或将其看成是一种东西,如詹姆斯;或两者只谈其一,如贝内特,这就不免让人感到困惑。而且将正义作为“品格”的特质也是很有问题的,因为正义作为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讨论的问题至今依然争论不休。也就是说品格教育所提倡的正义究竟是“作为公平的正义”,还是“善优先于正当的正义”。且不谈这种混乱,即使品格教育学者同时强调一种价值,他们彼此之间能否协调一致也值得商榷。品格教育协会提出的“仁慈”与贝内特和卡尔提出的“仁慈”在英文表述上各不相同(kindness与charity),那么,它们的本质相同吗?不仅如此,诸如遵从法律的权威、承担责任、好公民、忠诚这些价值的概念本身就是含混的,而且很容易成为无端指责别人和盲目服从的借口。

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品格教育学者没有对他们提出的价值详加解释,而是将解释的权利下放给校长和教师,这可能导致一定范围的对价值解释的混乱或专断。而且,品格教育的提倡者所提倡的核心价值参杂了生活态度,动摇了以道德原则为基础的品格教育的根基,增加了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品格教育的力度,使理论研究面临概念澄清的困难。

二、哲学假设的局限

品格教育以这样一种哲学假设为前提:即不论种族、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形式如何不同,人类社会都存在一种普遍的、可被广泛共享的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作核心价值(core values)。基于这一假设,品格教育提出了诸如:关心、诚实、忠诚、责任以及自尊和尊重他人等价值,并将这些价值称作“核心价值”。品格教育学者之所以提出核心价值,是希望通过一种广泛共享的价值将各文化群体连接到一起,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从而使多元文化的社会得到整合。然而,这种整合是十分复杂的,它必须建立在一整套可被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各文化群体广泛理解的价值体系之上,而不是理解起来具有极大随意性的“核心价值”之上。因为,任何价值一旦脱离了它所在的那一价值体系,仅凭自身是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因此,品格教育提倡的价值虽然号称核心,却依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理解的随意性,并可能由此产生歧义与误解。

美国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随着新移民的增加,这种趋势将变得越来越明显。“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认为当代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都不能忽视美国‘多元主义的事实’……并且就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来说,需要的不是道德的广泛和多样,那会使社会扭曲并分裂成许多个小块。罗尔斯认为当代的道德和政治哲学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可被这一社会之中各文化群体广泛理解的道德体系”,[7]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才能使多元文化的社会得到整合。品格教育提倡核心价值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社会道德价值的回应,但是品格教育所提出的这些价值都是单个的价值词汇,没有道德体系作为依托,因此是孤立的、片面的、空洞的,不能实现培养良好品格并整合社会的目的。因为,任何一种有意义的价值的存在都需要与一定的价值体系相联系,存在于这种体系之中并成为构成这一体系的要素。同时,一个合理的、正当的、系统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对体系之内所有价值解释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如此方能建立起价值与价值、概念与概念之间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关系,才能使道德体系完整且真实。一种价值一旦脱离了一定的价值体系就不能够被准确理解。

品格教育学者没有对核心价值详加解释,也没有将这些价值建立在一整套可被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理解的价值体系之上,更没有说明这些价值应在什么层面被理解,如何被理解。由于“单个的价值不仅无法反抗文化宗派力量的影响,相反它很容易被文化宗派吸收消化”,因此多元文化社会需要的是一整套可被各文化群体理解的、完整的、严密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不仅仅是“核心价值”。[7]核心价值由于没有一整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被证明是合理的、正当的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依托,无法防止不同文化群体在理解这些价值时产生分歧。

三、人性假设的局限

品格教育假定人性是阴暗的,带有一定的宗教倾向性。韦恩认为其全部工作都建立在对“人的自然倾向的悲观主义观点”之上,这是一种传统的已经流行了2000余年的观点。[9]品格教育运动的领导人、品格教育课程的制定者之一、波士顿大学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thics and Character)主任凯文·赖安(Kevin Ryan)同意韦恩的观点,同时他强调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古里德曼(Louis Goldman)认为:人天生缺乏合作的本能。波士顿洛克斯波里拉丁学校校长贾维斯(F.Washiongton Jarvis)补充说:我们天生就是利己主义的,这是冲突的根源,必然导致一个人反对另外一个人。[10]

品格教育追寻一种历史主义的途径,站在社群主义的立场上批评了现代形式道德教育。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麦金太尔(Alasdair Maclntyre)以一种尼采式的语气大胆地宣告:“自洛克、亚当·斯密以来到罗尔斯的整个现代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思想谋划已经彻底破产,而寄生在这一谋划中的‘现代性伦理’——即沉迷于为现代社会制定道德规则与道德秩序的规范伦理也随之失败了。”[11]他认为,当代道德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抛弃了具有2000多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因此西方道德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据此,品格教育突出强调传统美德,并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看成是这种传统的基础。然而今天的美国人,特别是具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人不可能完全客观地、中立地看待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因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被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全盘继承下来——亚里士多德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神学一起被概括入《神学大全》——并吸收进天主教道德神学之中。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历经2000多年与西方基督教神学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强调传统美德的品格教育提倡的“品格”,难免不受到天主教道德价值体系的影响。难怪科恩(Alfie Kohn)批评品格教育着力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其人性假设简直就是原罪说的重述。原因有三:“第一,我们不仅与他人宣战也同自己宣战,我们的理性(或社会规范)和我们的欲望相割裂。第二,人的欲望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私的、带有攻击性的或令人讨厌的。第三,这些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如果不加控制,我们就会时刻面临他们的威胁和控制。总之,这三点更像是在描述宗教的教义,而不是科学。”[10]

品格教育在人性假设上与基督教原罪说极为相似,这种对人性初起的认识很可能导致将“品格”放置于宗教的结构(frame work)之中来理解,不免会产生类似宗教信仰的独断论。这种具有宗教倾向性的人性假设,不仅否定了近代思想家们为提升人性所做的不懈努力,更为重要的是违背了“品格”教育自身确立的讲授核心价值(超越种族、文化和宗教束缚),以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的教育目的。所以,品格教育人性阴暗的假定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无法把握这种神学尺度——既能使学生在与宗教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养成“传统美德”,又不破坏文艺复兴以来为人性提升所做的一切努力;同时,它对人性初起的认识与自身确立的教育目的相矛盾——从一个带有宗教倾向的出发点出发,不可能到达一个超脱的目的地。

四、教育方法的局限

品格教育人性阴暗的假设,导致在教育方法上采取了灌输和教导的方法。贾维斯认为:“人天生小气、龌龊、粗暴、自私而且极具残酷、卑鄙之能事。因此我们应该在儿童的面前树立起一面镜子,时刻提醒他们哪些是他们应该做的,而哪些是必须停手的。”[10]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源自亚里士多德对道德的这样一种认识:道德是理性的结果。冯·莱特(G.H.von Wright)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认识,认为“美德是品格的组成部分,与选择有关,这种选择是基于理性原则而作的决定”。[10]因此,韦恩认为品格教育的培养过程就是灌输和教导的过程,这是柏拉图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实,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儿童良好品格的养成。

(一)灌输和教导忽视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

品格教育灌输和教导的方法忽视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造成了对他人信仰的不尊重。“教导就意味着对他人自身信仰的不尊重,意味着否定他人具有选择哪些价值可被自己接受而哪些价值必须拒绝的能力。然而尊重这一概念是经常被放在品格的中心地位来关注的,因此对教导的指责对于品格教育来说是非常严肃的”[15]由于品格教育提倡的核心价值脱离了必要的道德价值体系,因此,品格教育的实施者在将这些价值灌输给学生的时候,极有可能将某种特定的道德价值体系灌输给学生,从而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道德价值体系的权利。

品格教育的提倡者把品格的养成视为一种强迫性和说教性的东西,目的是让学生努力地在行为上表现得符合品格教育者认同的道德原则,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忽视了儿童的自由和理性,把学生当成被动的容器,否定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是非常保守的。灌输和教导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培养过程中的学生的无选择和模型化,这不仅是对美国社会普遍认同的人的自由权利的侵犯,也是对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的能力的否定。

(二)灌输和教导无法协调价值之间的冲突

灌输和教导的方法等于让学生将品格教育所提倡的价值如同背单词一样背下来并遵照执行。品格教育所列举的价值由于缺乏明确的解释,导致每种价值过分抽象,且彼此孤立,很难协调一致。灌输和教导的方法不能让学生建构起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并保证这一体系合理而正当,一旦遇到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面对价值冲突的情况时将使学生无所适从。

比如,诚实与关怀这对价值,在许多道德价值体系中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但是,品格教育在没有解释这两种价值、没有阐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何者优先的情况之下,就将他们灌输给学生,这就很难避免实际生活中道德选择的困难。比如,当母亲买了一顶在“我”看来使其形象大打折扣的帽子,而母亲认为她因这帽子而显得年轻美丽并叫“我”评论一番时,“我”该如何回答?是秉承诚实的原则直言不讳说帽子难看?还是秉承关怀原则告诉母亲她因这顶帽子而美丽非凡呢?由于品格教育没有确立核心价值之间的词典式排列关系,在教育方法上又提倡灌输和教导,导致没有办法协调价值之间的冲突,无法分清价值之间的主次。

(三)灌输与教导在构建完善品格方面缺乏说服力

灌输和教导的方法与自控美德(self-control virtue)直接相关,自控美德用以区分人的品性。比如,勇敢作为一种自控美德是与自我相关(self-regarding)的。它指的并不是人在危险面前毫无惧色,而是指人在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将本能的恐惧控制在理性范围之内。[15]品格教育对理性和自控美德的认识,导致其相信灌输和教导的方法能够奏效。但是品格教育除了提出与自控美德相联系的价值以外,还提出了自豪、同情、慷慨等与情感相联系的价值,且人在选择这些价值时不需要对价值本身有明确的理解和保持神志清醒的状态——它是理性难以控制的,这部分价值属于情感美德(emotion and feeling virtue)。现代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与道德动机相联系,道德动机的主要来源是移情。移情是一种情感反应,他不一定和另一个人的情感完全相同,“更重要的是对另一个人的境遇而不是对自己境遇的反应”。[17]移情在情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与他人相关(other-regarding),用于区分自我和他人。所以,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是兼具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人。

品格教育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为基础,希望通过对儿童长期的行为训练培养出做正确事情的渴望、判断对错的能力和牢固的品格,这并不能在现代心理学中得到确凿的证明。因为灌输和教导的方法只能对道德理性发挥作用。习惯性地遵从道德规范只能认定其行为是道德的,并不意味着动机和情感一样符合道德的标准,因此很难说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是被教导或训练出来的。品格教育的灌输和教导的教育方法在重视了道德理性的同时忽视了道德情感,因此,这种方法在培养完善品格方面是不完善的。

五、结语

品格教育虽然是当下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但是在理论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品格教育对“品格”的解释比较混乱,导致品格教育不能在理论上明确地回答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理论研究中也不能准确而合理地使用品格教育这一概念。其次,虽然品格教育者针对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提出“核心价值”的哲学假设,但是他们没有将这些价值建立在一个可被多元文化社会各群体广泛接受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不仅使这些价值显得过于抽象,而且增加了理解这些价值的随意性,容易引起歧义。再次,品格教育假定人性是阴暗的,这种假设近似于基督教原罪说,与品格教育的教育目的相矛盾。最后,品格教育灌输和教导的方法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道德价值的权利,无法解决价值之间的冲突,而且在建立完善的品格方面缺乏说服力。因此,品格教育理论仍然存在诸多的局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品格教育是当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它的兴起建立在对形式道德教育批判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对“品格”解释的含混、哲学假设论证的不足、人性假设的保守以及灌输与教导方法的粗糙陈旧,导致品格教育在理论上存在诸多局限。

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理论,局限

参考文献

[1]Goble,Frank,and B.David Brooks.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Ottawa:Green Hill Press,1983.46.

[2][6]Ivor Pritchard.Character Education:Research Prospects and Problems.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8,96 (4):469-495.

[3]William Bennett.Moral Literacy and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In:Manhattan Institute(ed.).Address delivered at the Harvard Club of New York,New York,1986.(a).

[4][5]David Carr and Jan Steutel.Virtue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9.83,245.

[7][8]Gerald M.Mara,Virtue & Pluralism:The Problem of the One & the Many.Polity,1989,22(1 ):25-48.

[9]Edwar Wynne,Transmitting Traditional Values in Contemporary Schools.In:Larry P.Nucci(ed.).Mo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Education:A Dialogue.Berkeley, Calif.:McCutchan Press,1989.25.

[10][12][13][14]Alfie Kohn.How Not to Teach Values: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The Phi Delta Kappan, 1997,78(6):428-439.

[11][美]麦金太尔[M].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5.

[15][16]David Carr.Two Kinds of Virtue.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New Series,1984.85(1984-1985). 47-61.

美国联邦教育部加强学生品格教育 篇11

联邦教育部长玛格瑞特·斯佩林斯说,高质量教育是为公民提供全面参与社会的工具,鼓励儿童品格发展的回报是非常巨大的。研究表明,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了坚强的、积极进取的价值观的儿童,在学校会表现得更快乐、更优秀。他们会更好地平衡个人需求与他人需求,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如果儿童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学习应有的价值观和行为,问题就会产生。这些问题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迅速扩大为严重的后果——逃学、使用毒品、青少年怀孕、暴力犯罪等。我们能为儿童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掌握价值观和一生中能够依赖的技能,如此,他们将会拥有过上美好生活的最好机会。

文件强调,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和好人;希望孩子学会感受、思考,并在行动中尊重自身和他人;想让孩子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要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想让他们认可并以立国之民主原则为荣。一句话,就是想让孩子培养起坚强的品格。2001年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其奠基内容就是学术成就和职业成功是建立在道德力量和公民美德的基础之上。

文件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品格教育引导的必要性,必须告诉儿童系紧鞋带、阅读和协作、解决数学问题、理解科学概念和历史事件,同时在培养品格方面也必须对他们进行指导,这些品格都是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的社区所珍视的。只有通过乐于助人的成人进行指导和示范,儿童才会变得诚实和深思熟虑,捍卫自己的原则,关心他人,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作出明智的道德选择。

该文件提供了关于构成品格和好公民的价值观与技能的信息,文件中建议的一些活动,家长和学龄儿童能够把这些价值观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与教师和学校打交道的小贴士,以确保家长能够和学校一起共同促进希望孩子学习并使用基本的价值观。

文件最后还提供了一份与品格主题相关的、内容广泛的书单和其他资料,供家长与孩子讨论使用,鼓励孩子品格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文件中讨论的品格都是经过许多宗教和文化人士普遍认可的,不同背景和不同信仰的家长都可以使用。主要内容如下。

一、什么是坚强的品格

什么是品格?文件认为,品格就是塑造人们的思想、行动、反映和感受的一整套品质或价值观,具有坚强品格的人会作出如下表现:同情;诚实和公平;在设置和追求目标中体现自律;作出良好的判断;尊重他人;在坚持信仰中表现出勇气;有强烈的责任感;关心社区的好公民;保持自尊。

文件对每一项品格都做了解释,并提供了家长能做什么的提示以及范例。

二、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品格

首先是榜样的力量。儿童通过家长和其他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学习到与品格相关的内容。

在他们自己的行为举止中为儿童树立好榜样;确立高标准和明确期望;指导儿童如何做到负责和友好;使用文学作品强化坚强品格的价值观。

以树立良好榜样为例。成年人总是在通过语言和行动告诉儿童一些事情,他们通过观察学习,从听到的和偶尔了解到的信息中学到东西,从社区的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东西。儿童分享了他们的父母关于生活中最重要事情的价值观,家长优先考虑的事情和原则以及良好行为的榜样都可以教育孩子,当其他的路充满诱惑时就走大路。

当然,仅仅通过简单地告诉孩子这一办法,儿童无法理解构成坚强品格的价值观。他们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动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坚持的价值观学到东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向儿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展示同情,关心处于痛苦当中的人,在作出困难决定时展示自律、勇气和诚实,通过每天的行动向儿童展示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竭尽全力。

成年人对金钱和物质利益的看法也会对儿童的品格产生影响。如果根据汽车、房子、家具、漂亮衣服和其他财产来看待自我价值以及他人价值,儿童就会培养起同样的价值观。

成年人在价值观问题上要前后表现一致,不能向儿童展示出矛盾的价值观。比如,家长要避免一边告诉儿童作弊是错误的,但同时自己又向邻居吹嘘自己是如何逃票的。

三、开展培养坚强品格的相关活动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用来帮助儿童掌握人们所珍视的价值观。下面所列出的一些活动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都可以使用,多数活动都为不同年龄段和发展阶段的儿童提出了特定的建议。家长作为儿童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感与社会发展作出哪些活动最为适合的判断。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活动时,要记住:向孩子传授有关品格方面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大笑,或者人们不得不假装严肃,应该让孩子懂得家长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是很严肃的。所以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教给孩子很多东西。

了解别人——由近到远。应向儿童展示和传授其他人也同样拥有不同的感受、信仰和希望。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无论是家庭方面还是邻里方面,也可以从其他文化、社会、宗教、国家学到很多。学习的手段有很多,如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电视节目、报纸刊物等。尽管我们告诉孩子对待别人应该宽容并表示出尊重,但是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的行为方式是有害的,这样的行为就不应当宽容。

真诚的礼物。自作礼物胜过商店买来的礼品。比如某个亲戚的生日或其他一些特别的场合,家长要充分调动孩子的聪明智慧,鼓励孩子动手制作一件礼物而不是从商店买一件。如果喜欢唱歌或表演,就让孩子演唱一首歌曲或表演一段小喜剧。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从院子里摘几朵花送给邻居。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帮助妈妈、爸爸或邻居干一些家务,如清洗一周碟子、清理储藏室、临时照顾小孩或跑腿。如果礼物是一项行动或干家务,就要帮助孩子制作一张卡片,写个便条,说明这个礼物是什么。通过鼓励孩子选择一些她已经长大不用的玩具或好东西送给那些无家可归者或有需要的孩子,教育孩子要想到别人。鼓励大一些的孩子要想到把自己的一些时间作为礼物,投入到各种社区慈善行动的志愿服务中。

说实话。要告诉孩子,从操纵别人或对别人撒谎中获益是不诚实行为,会破坏彼此信任。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指出撒谎的危害和为此付出的代价。家长一定要对孩子信守承诺,如果许下的承诺实现不了,要向孩子解释原因。

学会思考。大一点的儿童面临许多场合来检验“诚实为上策”这一原则。比如孩子可能会问家长——“当杰西问我是否喜欢她的新发型时,我需要告诉她真相吗?如果我说喜欢,那是一个谎言,如果我说不喜欢,我又会伤了她的感受。”此外,儿童还会经常看到或者读到一些靠不诚实变得成功和富有的例子。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去思考这些问题。

不断努力。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人,需要拥有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面对困难和压力,迎难而上,临危不乱,处事不惊。

作出决定。做出一项明智的决定需要思考很多问题。当你正在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时,你要边想边说出你的想法,让孩子能够听清楚你是如何去做的。要定期花些时间与孩子一起进行家庭决策,帮助孩子掌握如何思考决定的得与失,决定对于他人的影响,作为家庭成员和公民如何承担义务。

神奇的话语与关怀行动。良好的行为举止是表示尊重他人的一部分。要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可以从一些显示良好行为举止的基础事情入手,比如打招呼握手、与人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要说“请”、“谢谢你”、“劳驾”、“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公交车上或地铁里为年长者、残疾人让座等。

我的房间里有怪物。儿童有时候会感到害怕,家长要要认真倾听孩子到底是害怕什么,是她的房间里有怪物?还是听到了陌生的声音?即使你听了后感觉很可笑,也要耐心听完,为孩子分析害怕的原因,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平时不许孩子看恐怖电影,不许做影视节目中的暴力游戏。

坚持自己的观点。自尊的一部分并非忍受别人的虐待。带着兴趣,平静地倾听孩子谈论学校的事情,与别的同学玩儿,花时间与妹妹、一个亲戚或一个邻居在一起,从中发现别人是如何对待她的。鼓励孩子信任你并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找你。

帮助。儿童需要懂得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贡献的增多,更多的责任就会落在他们身上。要用适当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他所承担的新的责任,避免让孩子理解为对他的惩罚。比如与孩子一起做一些新的家务,告诉孩子家务的正确做法,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力,并对孩子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予以肯定,让孩子从中获得乐趣,从而懂得做家务是他们的责任。如果做不好,就会面临一些后果,比如没有零花钱、失去看电视或使用计算机的优先权、不能给朋友打电话、不许离开家里,等等。

家务以外的事情。要告诉孩子家务仅仅是自己要承担的责任的一部分,承担责任还包括信任、可靠、正确判断等。当孩子履行这些责任时,要告诉孩子,你很欣赏他们的行动,并以此为荣。

时代英雄。英雄到处都有,与孩子分享英雄具有的品质。家庭照片、报纸上为社区服务的当地人图片、勇敢或者无私的行动;书中的或者互联网上我们崇拜的历史事件或当代事件中人物图片,都可以作为有益的材料与孩子分享,鼓励孩子学习这些人的优秀品格。

如何给人帮助。从学龄前开始,儿童就从用自己的时间和行动帮助别人中获益。要告诉孩子慈善工作和服务他人的重要性,指出这类工作是生活在一个民主社会里的一个重要部分。帮助孩子思考一些与他们年龄适合的服务社区的事情。研究发现,儿童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可以对他们品格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应对困难。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难题。儿童需要学会一些技能和品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与孩子讨论有关适应力、或者在逆境中成功的话题,讨论人们如何面对诸如家庭破裂、健康问题或社区骚乱等。向孩子解释有适应力的人所具有的共同品质是任何人都应具有的真正资本。

个人品质方面包括制定并执行计划的能力;对自己的积极看法;信任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实力;与人沟通能力(与家庭、朋友以及陌生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制怒的能力;控制冲动的能力。

社会品质方面包括与至少一个鼓励和支持她的成年人保持贴心关系;知道有人爱她;拥有一个成年人的偶像;与成年人的友谊可以产生爱与信任,提供良好的榜样,提供鼓励和安慰,这些都能够帮助孩子培养适应力。

你是我的朋友吗。儿童需要学习明智地选择他们的朋友。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好朋友应该具有的品质:朋友诚实吗?可靠吗?有同情心吗?遇到非好朋友时该怎么办?需要撒谎或骗人吗?说一些伤人感情的话吗?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朋友,要请他们到家里或带着他们到公园或其他场所,观察他们的表现,倾听他们对他人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孩子与谁在一起很重要。通过这些环节,让孩子对他们的朋友做出选择。家长要在孩子选择关心他人、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朋友方面予以指导。

倾听你的感受。儿童需要学会注意自己的感受,并在作出决定时予以考虑。了解孩子感受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当家长与孩子一起看电视节目或阅读一个故事时,要讨论其中角色的感受。帮助孩子认识到,有时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感受,如果孩子遇到了困扰,要帮助他们审视自己的想法并做出改变,以便让孩子感觉好一些。家长的感受经常会对该做的好事和不该做的坏事以及该信任谁提供有益的警示。

分享一个故事。与孩子一起阅读,鼓励孩子独立进行广泛的阅读可以强化他们的坚强品格。简单地给孩子读书是不够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思考他们所阅读的内容并作出反应。

四、勇敢地面对媒体压力

毫无疑问,媒体消息影响着构成我们品格的价值观。媒体——电视、收音机、报纸、电影、歌曲、视频游戏、广告等——使用了强大的技术手段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家长帮助孩子应对媒体压力,应当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与孩子共同讨论媒体压力。说明媒体可能会针对他应该是什么样、他应如何看待问题、应如何行动、什么是他生活中的核心、他应该如何利用时间、应该珍视什么样的人、对成年人的看法等方面,使用一些微妙的或者聪明的信息。帮助孩子确认他每天来自电视、杂志、广告牌、音乐、视频游戏等方面不同类型的压力。讨论接受或者不接受媒体信息的后果(比如成为一位骨感女士、肌肉男、购买时装等)。要帮助孩子学会对媒体信息说不,首先要使用自尊原则对信息进行检查:是否让你觉得难受?你是否看到人们对待别人的方式是你所希望对待你的方式?为避免受到影响,就要换频道或换台、翻页、停止玩儿游戏;关闭电视、歌曲、游戏或收音机,或者把杂志、报纸放回原来的地方。

二是与教师、学校合作共建品格。研究表明,儿童只有当看到他们尊敬的成年人总体上同意的那些价值观,他们才会认真对待这些价值观。尽管家长是决定他们想要孩子具备哪些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他们还是需要社区,特别是学校的帮助,来强化这些价值观。

如学年初期就去拜访孩子的老师,告诉他们你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你来讲很重要的价值观,与他们讨论教师和学校能够强化儿童良好品格有关课程的方式。

文件最后列出了大量关于培养品格的书目、刊物,并根据年龄段分为适合1~6年级、6~9年级、9年级以上阅读的三个部分,非常易于检索和查找。

2002年3月,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了《2002- 2007战略计划》,其中关于品格的论述与这一文件精神是一致的,并提出了一些深化品格教育的重要举措。该计划的一个目标战略就是要发起一场品格教育战役,在学校课程中推动品格的培养和公民意识,提醒学校所承担的爱国主义使命;推动有效的纪律战略;联邦教育部与各州合作,鼓励以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组织和社区组织参与联邦资助的校外活动项目,并提供辅助教育服务和其他辅导与指导机会。

该计划提出了支持和评估品格教育导航计划[2]。由教育部提供资金,广泛传播成功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和公民意识,包括让学生对霸凌、嘲讽和其他形式的不尊重行为的不良后果有清醒的认识,并通过支持严格的品格教育干预评估来决定其有效性。推进美国历史的教学。支持高质量的、传统的美国历史项目,特别是那些强调把知识渊博、积极进取的公民意识作为民主社会基石的项目。

提供强调公民意识的机会。教育部组织一些引人注目的活动,比如在全美开展的承诺活动,鼓励人们关注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鼓励学校在整个课程中传授美国思想和民主原则,等等。

从美国联邦教育部20世纪以来发布的两份有关品格教育的重要文件来看,美国政府对加强学生品格教育是高度重视的,思路也是一脉相承的,尤其重视从孩子抓起,从小打好基础。文件在强调培养学生坚强品格重要性的同时,特别指出了家长及成年人应该发挥的榜样作用,更强调了学校的责任、社区的责任,可以说,整个社会都要为培养孩子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做出自己的努力。因为品格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内容,而是应该贯穿到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鼓励教育工作者把品格培养作为其使命中的重要因素贯穿到整个课程,以及成年人和学生之间无数的日常交往当中,贯穿到他们所在的社区生活中。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帮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才会成为现实。这也正是我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elping Your Child Become a Responsible Citizen. www.ed.gov/parents/academic/help/citizen/index.html

[2]安钰峰,《美国品格教育协作——州导航项目1995-2001》简述,基础教育参考,2011(15)

幼儿品格教育 篇12

各国对自己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不同,所以对其实施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美国教育家把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为克服当时美国严重的道德危机,以个人品德培养为焦点,以诚实、勇敢、自律、慎思、尊敬等美德培育为内容,以示范、实践、阅读经典等传统品格训练方法为主要方法,以帮助受教育者塑造良好品格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教育理论改革与实践运动,称为新品格教育。[1]

1.1 通过课程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其在高校中主要有两种具体实施方法:一是在新生年开展综合性的哲学社会科学通识课程;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美国高校普遍要求学生入学后必须接受综合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育。该类课程的理念整合了历史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向学生灌输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美国年轻人了解美国文化、历史以及它们的精神传统,并且通过这些教育使得美国年轻人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方式,以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1.2 将伦理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特色就是将伦理道德教育融入其专业教学。授课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与伦理的角度去认知和把握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遇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增强了道德说教的实际效用。正如新品格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利考纳所言,“人格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任何学科都可以实施人格教育:课程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应帮助学生发展道德判断能力,使他们清楚什么东西是高贵的、善的、值得一辈子去追求的”。[2]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了解美国的历史,倡导如何爱他们的国家之类的,不会高调地谈论自己国家的优点,而忽视对于自己国家缺点的认识。他们更乐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不依靠父母,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更多地在于孩子自己去付诸实践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这两种途径相互补充,形成了美国高校整体课程建设系统德育的大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及其问题

2.1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战略地位,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学科构建和专业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号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内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2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走学校教育路线,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关注,也只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单纯的说教,只是在教授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较少。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更加重注显性教育,灌输式、单一的教育方式。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老师的说教,让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体系,但是很多学生都将这门课程通称为“洗脑”课程。

其实高校设置的这些课程在我们的中学时代就已经学过,然而在进入大学以后,这些课程作为公共课出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做到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国民教育的一种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兴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切思想教育都流于形式、学生道德价值缺失。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的角度出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出现了异化现象。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以为然,本着“专业课选逃,公共课必逃”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当成自己“放松”的好机会。在上课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上课期间睡觉、玩手机,根本不会在意老师的讲述,同时老师也是照本宣科,单纯地讲述理论知识,学生则是左耳进右耳出,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逐步走上边缘化。出现这些问题的的原因是学科教育本身的异化。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异化有两个组成部分:异化和被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异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异化,在社会发展中,教育过程被割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异化,包括教育者的异化和受教育者的异化两个方面。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都蒙上了功利、名声、金钱、地位的面纱。

3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

3.1 在教育理念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重视社会合力的作用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由于其缺乏实践性,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环节,即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实践活动,教育内容不能有效地内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理念;缺乏实践活动,道德理念又不能引导个体道德行为。

所以,在当前的背景下,要结合时代特点,更要重视实证研究,使受教育者对其产生共识,并把在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作为其讲授的出发点和目标。要注重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践与理论并用,使得学生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乐在其中。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实施“单边政策”即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讲解和讲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重视社会环境的合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断创造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时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这条主渠道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应该构造一个互相作用、相互联系的教育网络。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使各种环境协调一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贯穿联系的教育网络体系,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思想教育任务,形成人人做思想教育工作、时时做思想教育工作、事事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氛围,动员全社会成员都积极参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3.2 在教育方法上运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教育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角色模仿、音乐、舞蹈、辩论、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情理结合,情理交融。不再采用古板的说课方式传教,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过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启迪人、说服人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我们应该把以人为本放在中心地位,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授习惯,传教者应将受教育者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拥有自己独特个性,要关注他们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努力创造出受教者与施教者是平等的、双向的教育方式。

3.3 在教育方式上利用大众传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发扬社会中的正能量,建立完善的咨询辅导机构

现代社会中,科技发达、信息流通速度快。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有力地运用这一现实条件,更新教育方式。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系统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和影响作用,抓住热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要想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要注重这些社会媒介的作用,同时对它们也进行改革,加强新闻播报前的监管和审查力度,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文明的网络环境。

在学校,首先,建立完善的咨询辅导机构。心理咨询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调整心理状态的过程。学校应该建立独立的咨询辅导机构,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提供咨询辅导活动。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目标,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去养老院、参观红色景点等,可以使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国家、了解社会,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蓉.基于世界德育发展动向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讨——美国品格教育复兴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60-63.

[2]陈延斌,周斌.当代美国中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学校策略——托马斯·里克纳的理论与实践[J].齐鲁学刊,2007(2):136.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新授课研究下一篇:气象演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