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研究

2024-10-07

新授课研究(共12篇)

新授课研究 篇1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如果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 不但可以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好的课堂情境导入方法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1. 以创设的问题情境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如果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将其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绝对值概念的时候, 就可以创设汽车行驶的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绝对值的概念。教师问:“两辆汽车同时同地相背而行, 分别行驶了15千米, 到达了A、B两地, 它们的行驶路线相同吗?”学生答:“不同。”教师问:“它们行驶的路程相同吗?”学生答:“相同。”这时教师就顺其自然的导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学生对绝对值几何意义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教师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 既需要教师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创设的情境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 又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的问题情境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2. 设置疑难问题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初中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围绕将要讲解的教学内容, 设置相关的疑难问题, 激起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次根式”的时候, 就可以用以下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问:“已知正方形的边长, 你们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答:“可以。”教师问:“如果知道正方形的面积, 你们可以求出它的边长吗?”此时学生有的回答可以, 有的回答不可以。教师再问:“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25平方米, 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答:“5米。”教师问:“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6平方米, 它的边长为多少?”学生们则面面相觑, 回答不上来。此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课‘二次根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课堂的气氛已经被完全调动, 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教学效果自然十分理想。

教师在以设置疑难问题导入新课课堂情境的时候, 需要把握设置问题的难度和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既要让学生觉得问题不能轻易解决,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层层推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新教学内容的期盼上, 为教师最后导入新课教学情境做好自然流畅的铺垫。

3. 利用教学实践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希望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需求, 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利用学生的实践导入新课,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直线、射线、线段”的时候, 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如果在硬纸板上固定一张纸条需要多少个图钉?”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 让他们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交流和分析,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后, 对于直线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践结果, 顺利地导入课堂教学情境, 并对直线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更为准确和详细的阐述。

教师在以学生实践导入新课课堂情境的时候, 要平衡好学生实践和教学内容讲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教学的进度, 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实践操作的作用。

总之, 教师对新授课课堂情境的顺利导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既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有准确的把握, 才能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沈华.数学新授课导入的六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 (6) .

[2]李建芳.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中旬) , 2013 (1) .

[3]王伟伟.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J].当代教育之窗, 2011 (8) .

[4]周军.浅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 (3) .

新授课研究 篇2

摘要:本文在依据《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改革中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高中物理新授课课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新授课教学中以科学探究为中心,让学生亲自体验、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授课

核心素养

探究式教学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在教育战略思想上要求将核心素养不断渗透和物理新教材的使用,探究式教学将成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改革教学新理念,适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参与解决问题,参

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新理念下不断将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因此在新授课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授课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决定的,到什么时候应该探究什么问题,是由教材或老师提出的,学生在这方面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必须要为学生创设真实丰富的物理情景,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因此,我们在讲授新知识前找一些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些情景,让学生直接参与,拍成视频。在讲授新课时课堂上播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感觉到物理离我们很近,感觉到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如:讲到《牛顿第三定律》时,我们事先让学生参与录制了门帘的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视频,操场上排球的视频,拉橡皮筋的视频,拉弹簧的视频等等,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科学思维,提出假设

当提出问题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科学思维,让学生大胆假设,去猜想问题可能的答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提出假设。例如在《力的分解》一节的教学中,老师播放视频——菜刀切大萝卜,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萝卜分开的过程以及之后的运动状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要引导学生猜想:人给菜刀的向下力让萝卜左右分开,并猜想分开的效果可能与刀刃的锋利程度有关,与用力大小等因素有关,并设计选用相关材料进行探究;在《单摆》教学中,“探究影响单摆周期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中,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猜想“可能与摆球的振幅,摆球的质量,摆线的长短等因素有关”。

3.讨论方案和实施探究

根据提出的问题假设,老师引导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并设计探究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然后让学生做好探究准备:包括器材、原理以及所涉及的过程等等。一方面要让学生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带着问题去研究。设计探究是一个创造过程,直接影响到探究的效果。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老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通过小组内讨论,组与组之间再讨论的方法,最终确定探究方案。例如,在《电磁感应的现象》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分析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后,老师在桌上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线圈、电流表、磁铁、导线、开关、金属棒等,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家的探究之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加强课堂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以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通过巡视和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合理地指导学生分析、分析探究数据,总结归纳规律。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探究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或收集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探讨结论,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觉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不要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来影响对实验数据的描述,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这些数据之间规律的过程。

只有对所进行的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得出科学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例如:在讲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时,由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到将插入或抽出线圈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再到将一个含有电磁铁的电路,在开关打开或闭合时在电磁铁的外层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引导分析上述三个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的物理过程,并从中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理论进行证明。从而,也能使学生得到很深的印象,获得正确的探究规律。

5.分析、论证与评估

首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学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或集体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评价时重视学生对自已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这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并让学生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达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能力、思维品质、行为的反思能力,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6.交流与合作

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加快成功的步伐。合作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特长、发扬各自的优势,要合作,就必须有交流。对学生合作与交流,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并提供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规律。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

“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新授课研究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教学质量

一、掌握必要的学生情况,夯实分层教学的基础

分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一定的層次,而是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环境和条件等相关因素,通过整合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教学目标开展梯度化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尊重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能力得到提升。分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做好学生之间的搭配和配置。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分开授课而是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客观的分析学生,尽可能详细的了解学生,依据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数学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进行分层。分层之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各方面都很相近,沟通起来比较畅通,学习进度也比较好统一起来,无论是新授课还是作业练习课,都能很好的做好教学设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处在一定层次的学生并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化,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适当的调整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层才是有效的。一般来说,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分层,都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要有一个负责人,及时的与数学老师沟通,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对中中低层次的学生,数学教师要多鼓励,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且处理好每个层次之间以及层次之内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与合作关系,让层次化教学更加有效。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梯度授课

分层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课前预习分层,有课中教学分层,有课后复习和练习分层,其中最为关键的,也是难度系数最大的就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层次化设计,这也是实现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课堂,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如何故意隔离学生之间的授课内容就显得课堂比较松散零碎,也会显得非常的混乱不堪,为此,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完整性。分层教学重在“层”而不是“分”,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掌握住基础知识,对于中等的学生要尽可能的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应用,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是要深化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也不会太差,所以在课堂管理上,可以适当的采取“放养”的方式,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强化学习习惯的引导,多采取鼓励的方式,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鼓励他们进步。如在讲授《代数式》的时候,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能掌握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那么在设计的时候,突出他们对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的掌握,:像6.5m,n-2,s,,abc,2ab+2ac+2bc等式子都是代数式;而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则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比如能说出下列多项式中各项的系数和各多项式的次数:x-y, -a2b3 + 2a2b;能写出一个次数为3项数为2的多项式等。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正确的理解代数式的意义,能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代数式。比如能解决如下类似问题:某超市8月份营业额为m万元,9月份营业额比8月份增加了,该超市9月份营业额为多少元?如图直角三角形3边长分别为acm,bcm,5cm,它的面积是多少?斜边上的高是多少?

二、设计梯度作业,做到难易适中

初中数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精心设计,否则没有一定的目标和标准,学生在预习和练习的时候也找不到定位。在预习的时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设计不同的预习目标,低层次的学生掌握概念、公式等,做到理解、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能理清课堂学习的内容,能简单的处理一些课后练习,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能大概的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基本上处理好相关牵扯的数学问题。在课后的练习作业设计上,要做到层次化分明。因为太简单的话,成绩好的学生感觉到做起来没有意义,太难的话,成绩不太理想的根本做不出来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设计梯度化的数学作业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难易适中。如在学习完《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这样设计:低层次的学生处理这样类似的作业:如果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6cm,则其外接圆的半径为 ;中间层次的学生:两圆相切,圆心距为9 cm,已知其中一圆半径为5 cm,另一圆半径为________;高层次的学生: 如图,线段AB与⊙O相切于点C,连结OA,OB,OB交⊙O于点D,已知,.

1)求⊙O的半径;

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革新评价策略,做到差异评价

在分层教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化教学那就是教学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尊重学生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每一位初中生都有一定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在学习上学生成绩优劣都渴望得到认可,也都希望自己能进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巧妙的评价,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评价已经成为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评价中要做到及时、准确、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多表扬他们的有点,逐步的恢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来说,要在鼓励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在让他们感受到危机感的同时,树立竞争意识,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志军.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J].考试周刊,2014(68)

新授课研究 篇4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中, 调查对象为医疗、护理、医技、管理、财会共31人, 其中男性9人, 女性22人。学历结构中, 硕士7人, 本科15人。

为检验岗前培训效果, 进行了岗前培训理论考试, 有31人参加了培训考试, 全部考试合格, 最高分98分, 最低分87分, 平均分为93.74分。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中发放问卷31份, 回收问卷31份, 有效问卷31份, 有效率为100%, 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 并通过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处理。

三、调查内容

主要研究参加岗前培训的新职工对岗前培训授课质量的看法及其建议。

四、岗前培训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此项内容主要包括岗前培训的教学质量总体评价、授课形式评价, 以及具体课程授课质量的评价3方面。

1. 对本次培训的教学质量总体评价方面:

调查显示, 参加培训的31名新职工中, 对本次岗前培训教学质量非常满意的有5人, 比例达16.1%, 基本满意的有22人, 比例达71.10%, 认为一般的有4人, 占12.9%。可见, 新职工对此次岗前培训的教学质量还有所期待, 需要在2013年中通过调整授课老师或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完善。

2. 对本次培训的授课形式的评价方面:

调查显示, 参加培训的31名新职工中, 对本次岗前培训授课形式很喜欢的有4人, 比例达12.9%, 比较喜欢的有23人, 比例达74.2%, 认为一般的有4人, 占12.9%, 可见, 本部门还需要丰富授课形式的多样性, 可增加角色扮演、拓展培训、视听技术、案例研究等形式, 活跃培训气氛, 满足职工的培训需求。

3. 具体教学质量评价方面:

本次岗前培训的课程主要有《医院规章制度》、《医院发展史》、《职业礼仪》等11项课程。本院岗前培训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为医院的院领导、职能部门主任、管理专家,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 其中非常满意率最高的排在前三位的课程是:《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平安医院建设与消防培训、消防演练》、《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而课程《医院文化建设、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不满意率, 比例达25.8%, 可考虑在2013年岗前培训中更换授课老师或与原授课老师进行沟通完善课程教学。其他课程的授课满意度中等, 需在下一年的岗前培训中继续保持并优化授课课程[1]。

五、对岗前培训的建议及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 可看出新职工总体上对此次岗前培训授课质量的评价很高, 仍存在个别教学课程出现不满意率, 需继续提高授课质量。调查显示, 部分学生认为某些教学课程授课枯燥, 缺乏互动性;授课老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可考虑在下一年岗前培训中与该授课老师进行沟通完善授课形式或在必要时更换授课老师[2]。

参考文献

[1]张京洲.影响企业培训员工积极性因素的实证性登记[D].南京师范大学, 2009.

新授课 篇5

“新授课”研究团队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以冉少杰老师为组长的带领下组成的研究团队,旨在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

新授课主要目标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由于我校班级人数较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主要弊端为: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机会,这些都降低了课堂效果。

为改善这一状况,通过借鉴他校课改模式,“新课型”研究团队以《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理念,提出“新课型”五要素:新课导入、博学新知、审问慎思、明辨解疑、目标达成。

下面就五要素做主要汇报:

一、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又称“开场白”或“导课”,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前奏,它是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

1、直接导入法:最简单的导入方式,特点“短、频、快”。

2、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创设情景法: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4、兴趣导入法:是教师在授课开始之前通过多种方式(观看与本节有关科普知识、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渴求新知识方法。

5、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物理、化学、生物课等让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教师操作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

课堂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把心理调整到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博学新知:

“博学新知”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1、查阅资料法: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增加对新知识的了解的方法。学生可查阅的资料有字典、学习报、参考书等。

2、小组讨论法:即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各自的想法、信息、知识的方法。小组讨论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知识共享的效果。

3、师生互动法:教师可以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

4、借助互联网: 借助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

三、审问慎思:

好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为了保证一节课的质量,为了让课堂更加精准、实效,初步设计“审问慎思”环节由教师作为这一环节的主导,作为问题的设计者。

1、层递式提问: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2、列举式提问: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

3、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4、引发争论式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5、类比式提问: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明辨解疑的策略:

1、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教师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

2、注意问题难易程度,优生带领,中下学生优先,因“生”设问: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带领者,除了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还要组织组内的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其他成员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使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3、学习任务、要求要明确:教师要把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及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4、时间要充足:任课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

5、养成良好习惯。

五、目标达成:

1、概括总结式:在一节课要结束时,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旨,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2、分析比较式: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找出它们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特点,以起到更准确、深刻理解知识的作用。

3、回顾反思式: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以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

新授课研究 篇6

一、电化教学手段构成中学语文课堂的“高科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化教学手段成为重要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多媒体的出现,机动性强,容易上手,使得语文教师在备课上游刃有余,只需制作PPT,配上图片与视频、音频,一堂语文课就变得生动活泼了。如在讲授《美猴王》一课时,在授课之前先播放《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中的一段关于美猴王的视频,将学生的情绪思维带入文章特有的氛围中去。再如,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这些难点就比较直观、具体、简单化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还可借助多媒体手段,烘托气氛,激发情感。如将名师名家的讲座请入课堂,让国家级的朗诵者为同学们朗读课文,将优美的音乐融进教学,a可以这么说,只要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构成中学语文课堂的“宽生活”

左拉曾经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实现不了教育的预期目标,也达不到教书育人之目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贴近生活”的新教学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层次上的课堂革命。它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使书本上的理念在学生生活中真正得到体现。以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为例,教材中,凡是出现鲁迅先生的文章,师生无不苦不堪言。教师苦,是因为文章内容与时代差距过大,要让学生读懂课文——难;学生苦,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但难懂,而且经过后人的添油加醋,往往多了许多“内涵”,成了不少老师口中所谓的“重点”,不得不记,却毫无头绪,无法理解。《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如何让学生理解“短衣帮”这一群体形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个重点。在授课时,通过展示两张漫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用成语概括漫画的内容时,同学都能用上“袖手旁观”、“见死不救”、“落井下石”等成语,紧接着利用幻灯片展示了近年来社会上相关的“看客”新闻,不少学生看罢,纷纷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出现过类似的人,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纷纷对“看客”这一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发现,原来,虽然时代不同,但生活中仍然有这种现象存在。课后,我利用不少学生都有QQ、微信的特点,让同学们将自己对看客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生活,写成QQ日记,在QQ空间和微信上发表。授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进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中学语文课堂的“长知识”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引经据典,博古论今,幽默风趣,可见,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与学识魅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们学习的催化剂。但这样博学多才的老师可不是一天就可以练成的,需要不断的学习。然而身边有人说:“教师工作量大,教师平时工作很辛苦;教师的已有知识用来教学生已经绰绰有余;教师已不再是学习的年龄,记忆力差,等等”教师不必再学习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那工作会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难免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而“学习”能拯救教师自己,使教师永葆活力,有魅力。换句话说,教师的学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学习的提升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学习提升过程。

因此,“3D”元素中的“长”,在这里,实有“长知识”之意。所谓“长知识”,不仅仅是教师业务能力上的提高,自身素养的叠加与增长,更应该实现由教师之“长”带动学生之“长”。

3D教学就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难以讲解的教学场景,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化的学习环境,多维度呈现学习内容,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感官参与,让学生们感受到极强的逼真感。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是一个传道者的角色,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载体,将授课内容与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传递给了学生,形成完整的三维课堂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的三维世界构成,就是“长”“宽”“高”三字,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就像一部真正的“3D”电影,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享受,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语文课堂的三维教学正是要让我们的观众——学生们,切实地来到这个学习的领地,去感受这个三维世界丰富的色彩、光泽、表面、材质等等外观质感,以及巧妙而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和时空动态的运动关系,让他们自由翱翔。

新授课研究 篇7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人才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尤其是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以后,普遍呼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于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探究式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成为当今物理教学模式的一种主流,新的课程改革把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重点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探究性学习置于突出地位。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笔者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型新授课的整合模式做了一些探讨。

1 探究性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是物理教学一种核心的教学方法。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

多媒体是信息技术一项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空洞的讲授与繁琐的实验,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各种现代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

2 多媒体应用模式

在多媒体应用于脚下的研究中,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重中之重,是研究与实施整合的重要环节,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具体的操作步骤,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的要素,应该对教学起到媒介辅助作用,因为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探究动手”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下面是教学模式结构图。

下面提供九年级物理教学“压强”一节教学案例。

4 教学案例

4.1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课题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头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运用信息技术在此环节的作用是现生活情境,目的是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跃跃欲试的心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引入情景:(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图2)

(2)让学生同时观察视频说出它们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打针时,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什么样的书包带感觉更舒服一些?……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技术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2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探究”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理教学来说,主要包括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探究实验是学生经历过程的根本保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学生探究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探究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探究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软件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图5-9)

本环节信息技术是运用东师理想的物理虚拟实验平台,本平台根据课型,提供各种课堂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大部分是素材的形式,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需求组合使用的课件。例如:压强模拟实验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素材可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探究实验。目前,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多是基于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而成的,便于教师根据需求修改操作。(图5-9)

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实验变量。

思考:如果同时改变两个实验变量导致实验结果发生改变,能否确定是哪个变量引发的实验结果的改变?

大胆猜想:应该怎么做?

总结得出:当有多个实验变量时,让一个变量发生改变其他变量保证不变,看实验结果是否因此改变。——控制变量法

学生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探究发现。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4.3 温故知新,建立概念

学生掌握新的概念,应该从已有的概念入手。因为新知是在已有的知能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旧的概念既能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又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提出问题:观察下面的画面思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谁对地面的作用效果明显?当压力大小与压力作用面积都不同时,应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当一只猎豹2分钟跑4800m,一辆汽车2小时行120km,比较它们谁跑得更快?——通过比较速度即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用类比的方法:我们通常选择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我们把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用英文字母P表示压强定义式:P=F/S国际单位:1N/m2=1Pa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情景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

参考文献

[1]韩晓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02).

[2]赵静.《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新授课研究 篇8

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二十章第五节《磁生电》为例具体分析各个教学环节中实验的预设与驱动的实践研究。

一、教学过程

(一)课标强调“兴趣”和“美妙”

新奇的实验引起学生兴趣,拆开其构造急于想探究竟。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利用电池能让小灯泡发光,不用干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动手试试。(教师预先准备好每俩人一组,一个小小手摇发电机、导线、小灯泡)

生:(学生活动)小小手摇发电机使得小灯泡亮起来。(学生的表情兴奋、开心)

师:非常好,每个组的同学都成功了,看来这个小装置能让小灯泡发光,它就是一个小发电机呀!

师:请同学们慢慢摇动,注意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你又看到了什么?(教师提出更深层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

生1:灯泡发光是一闪一闪的。

生2:我发现摇的越快,灯泡越亮。

师:同学们观察很认真。这个发电机为什么会发电?它发出的电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为什么摇的越快,灯泡越亮?想不想知道答案?(学生新奇的发现转化成知识探究的欲望,教师提问的语气要有激发性、奇特性)

生:想。(学生的眼神里透露着神奇、求知、探秘)

师:我们把它拆开看看。(利用投影展示小手摇发电机一步步拆开)原来这个发电机的主要部件是磁铁和线圈。它是如何利用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电流的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第五节磁生电)

(二)课标强调“注重科学探究”和“过程”

让学生参与设计利用磁铁如何产生电流实验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层层预设。

师:请大家思考:只要有线圈和磁铁,就会产生电流吗?(预设1:产生电流的条件)

生:需要闭合的电路。

师:如何证明电路中是否产生了电流?(预设2:转化法证明电流的存在)

生1:可以连接小灯泡,若其发光则证明有电流产生。

生2:可以连接电流表,观察若指针偏转,则证明有电流产生。

生3:可以利用小磁针上方平放一根导线,通过电流的磁效应来证明。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当电路中电流很小时,我们用灵敏电流计来判断。

(实物投影)灵敏电流计(G)(预设3:灵敏电流计不仅可以显示微弱电流,还可以判断电流方向的变化)

师:演示灵敏电流计和一节干电池串联,引导学生观察指针偏转;把干电池正负极反过来,指针反偏。说明电路中电流方向不一样,指针偏转不同。(强调)这个灵敏电流计的优点是既可以检测到比较小的电流,又可以判断电路里的电流方向是否变化。

师:今天各组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如图1)线圈、磁铁、灵敏电流计,自己动手试试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电流呢?(预设4:把灵敏电流计和线圈连接起来组成闭合的回路,怎样做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呢?)

设置台阶,层层递进,目标具体化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构建的有效保证,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这样设计是为了在三维目标的导航下,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产生电流的条件,探究的兴趣很高,过程很认真,为自己的成功很开心。

师:分享交流,互相学习(预设5:培养学生认真实验,团结合作,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所以交流学习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

学生实验后的交流很精彩,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有新的生成。令老师都很惊讶。

生1:发现了当线圈的一个边在磁场中左右运动时有电流产生。

生2:发现了当线圈的一个边在磁场中左右斜向运动时有电流产生。

生3:发现了当线圈的一个边在磁场中转圈时有电流产生。

生4:发现了当线圈不动,磁铁左右、斜向运动时也有电流产生。

生5:发现了当线圈的一个边在磁场中反向运动时有电流方向也相反。

学生成功发现了磁场会产生电流的情况,但归纳总结出规律就需要上升一个层次,此时需要老师的点拨。

师:我拿出了自制的一个磁场磁感线模型,(泡沫塑料分别做成磁铁的NS极,中间用一根根铁钎做成磁感线)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了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有电流产生这个条件。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棒。看来磁确实能生电,但是有条件的。总结我们刚才的实验,把这个线圈的一个边看成一根导线与灵敏电流计连成闭合回路,当导线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垂直时产生的电流最大,当导线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时产生的电流最小,指针几乎不动,当导线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斜向时产生的电流较大。如果把这根导线看成一把刀,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根根实实在在的线(如图2)。当导线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垂直时,就像刀在切割磁感线,此时有电流。当导线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时,没有切割,所以不产生电流。当导线斜向运动时,部分切割,所以有电流。(模型:先垂直、再平行,最后斜向)

师:大家思考为什么你们做实验时ab边和磁感线方向平行时,会有小电流?

生:U型磁铁旁边的磁感线是弯曲的,所以有一小点切割,所以大家实验时灵敏电流计偏转角度小。

师:好,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有电流产生。这种由于导体在磁场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

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师:看来磁确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电流。但是在历史上自从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第一次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以后,历经十年几千次的实验,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取得了突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电和磁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法拉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作“电学之父”。

让老师感到更精彩的是张赫宇同学能发现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切割磁感线方向三者之间符合右手定则都是高中的认知了。我们常说:给学生一个舞台,还老师一个精彩!确实如此。在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交流分享、总结归纳之后形成了感性认识,这时候还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再来分析磁生电的原因,这样处理学生对磁生电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

(三)课标中物理的教学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预设台阶,层层拨开,了解生活中的发电机的原理、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发电机的应用,我们还自制了手动发电机(如图3):当磁铁在玻璃管中来回运动时,分别红绿灯亮。

师:今天我们手里的小小发电机,看似很简单,却是历代科学家智慧的结晶。(手举小发电机和干电池)它们都能发电,它们接在电路中的电流一样吗?老师这儿有个大的发电机,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个并联的二极管,看电路图,这两个二极管会同时发光吗?

生:不会。因为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

(师演示)

生:观察到二极管交替发光。

师:这说明什么呢?

师:接着改接灵敏电流计,再观察。哦,电路中的电流是变化的,所以我们课前的引入实验看到小灯泡一闪一闪的。为什么发电机发出的电流方向是变化的呢?

师:(课件展示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如图4)发电机中是把我们做实验用的导线ab弯成可以绕轴转动的线圈abcd,这是磁场。线圈分别与两个铜环相连,再与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外力使线圈转动,线圈切割磁感线了吗?哪个边在切割?以蓝色边为研究对象,它切割的方向如何变化?

生分析,其他生补充。

师:看来这个线圈每半周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变化一次,所以产生的电流方向变化一次。也就是每转一圈电流方向变化两次。

师:像这种电流方向和大小交替变化的电流我们称之为交流电。我国照明用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即周期是0.02s。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实际生活中发电厂发电机组的工作吧。

课件展示自制视频———发电厂发电机组

师:发电机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来工作的,它的组成:定子和转子;在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板书)

师:上节课我们讲的电动机是将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生: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生活中的电动车就是利用电动机工作的。前两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一块看看。

生:上前表演电动车的电动机变成发电机。难道电动机还能变成发电机?

师:演示:这是一个电动机,电池,给它供电,电动机转动,电动机的原理是什么?

生: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或者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看原理图)

师:把电池拆下来,连接一个小灯泡,用手转动线圈,小灯泡发光。看来确实电动机和发电机的构造是一样的,都有定子和转子组成,但是原理不同,发电机的原理运动产生电流,(看原理图)

师:这真是:奥斯特情系电生磁,法拉第梦圆磁生电。谢谢大家,下课!

二、教学反思

“新授课实验预设与驱动”学习的优势在于以“预设实验”为主要线索引领初中物理的新授课,并且在师生的共同驱动下完成课堂生成,以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来,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解决物理学中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能灵活运用程序性、综合性知识;而强烈的任务归属感又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发展了高层次思维能力。其次,学生们自我激励、自我引导、自主进行项目活动,将新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而成为独立思考者和自主学习者;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彼此支持帮助,分享经验成果,培养起合作竞赛意识和团队精神,而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再次,学生们不仅在多种项目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还在实践过程中发展了彼此接纳和尊重、赢得自信与信任、乐于挑战和创造、积极参与和合作、体验成功与价值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摘要:初中物理新授课的“实验的预设与驱动”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九年级教材第二十章第五节《磁生电》为案例具体分析教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上师生的驱动生成,以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来,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英语授课新模式初探 篇9

《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 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 下册约450个, 八年级上册约450个, 下册约400个, 九年级全册约500个, 合计2500个。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掌握, 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来教学单词呢?

实践证明, 传统教学中, 靠讲解和机械操练来掌握词汇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尤其在当前中小学言、文脱节, 词汇量大, 教学任务重的形势下, 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认为应做好下列几点:

1. 重示范。在教单词时, 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 发音清晰, 要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 专心看, 积极模仿的好习惯。确定学生大部分都能听清楚, 模仿正确后, 再出示单词卡片, 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来帮助学生理解, 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渡。

2. 重情景。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离开词汇, 任何语言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3. 重迁移。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新旧贯通”, 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4. 重趣味。我们在单词教学中不能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 要尝试多种方法。

二、任务设计

《新目标英语》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 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 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 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设计任务呢?

1. 任务要真实。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 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2. 任务要可完成。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 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3. 任务要由简到繁。要由易到难, 使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三、阅读教学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 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 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 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教师并不是不能讲, 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 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 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 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 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那么, 在何时精要地讲呢?

1. 自读之前启发讲。

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 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 重点地方着重讲。

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 该挖掘处必挖掘, 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 疑难问题明确讲。

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 教师要鲜明地讲, 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 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 合作中提示讲。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 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 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 总结时补充讲。

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 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 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 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

四、音标教学

《新目标英语》中没有突出音标教学, 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单词, 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现状, 我们必须进行音标教学。那么, 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音标教学呢?

我认为可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这里所说的集中, 即首先运用3个左右的学时集中识记26个字母, 这期间穿插一些日常英语用语和简短易学的英语歌曲, 内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其次, 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 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上, 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的开口关。同时,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 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 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然后是分散教学, 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

五、语法教学

《新目标英语》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这套教材图文并茂, 实用性强, 交际性强。

如何上好一堂新授课 篇10

笔者常常想, 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吴永军先生认为, 好课应该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判断好课的重要标准。因此, 他提出了以下标准:

第一, 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 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第二, 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

第三, 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

第四, 教学评价要完善。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因此, 要上好一堂课, 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习阶段, 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安排好课堂教学步骤。

二上好一节课的策略

1. 课前导学案, 老师学生“动”起来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不妨把课延伸到课前。课前以学案形式督促学生提前预习。首先,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并记录在专用的问题本上, 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 质量越高, 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越好及能力越强, 便于教师评价学生方式的多样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自学质疑, 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主动学习, 善于发现问题, 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其次, 要求教师要自觉质疑, 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来学习, 考虑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去备学案, 根据教学的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思考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出现的问题。再次, 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质疑情况和教师的自学质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实现师生的自学质疑互动, 教师根据分析情况确定质疑的方向, 即质疑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最后根据确定的方向来决定质疑情境的创设。因此, 课前互动为下一阶段的质疑—释疑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2. 课上第一步:复习旧知识, 前课旧知“激”起来

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或进行小测验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复习的方法有多种。检查后一般要给予评定, 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 并指出优缺点, 给予解释和说明。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次课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和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尽力创设新颖的情境和有趣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旧知的掌握。

3. 课上第二步:讲授新知识, 课堂知识“抓”起来

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需求后, 教师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或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运用恰当的形式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觉器官真正参与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自觉地领会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讲授新知, 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一阶段, 老师要注意一个问题——管理课堂。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的有效进行, 因此, 不仅在上课开始, 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直到一堂课的结束, 教师都要注意调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过度紧张和焦虑, 缓和和解决各种冲突, 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4. 课上第三步:训练作业两不误, 课堂效率“保”得住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同学们学得怎样, 老师教得怎样, 哪些还不懂, 还有哪些问题, 哪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等。这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再反省和再质疑。教师进行分析后可把握教学下一阶段的方向, 也便于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合作交流精神, 因此这一阶段的互动达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去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问题意识。

作业有课内的和课外的、口头的和书面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业, 都是为了使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熟练技能和技巧,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产品, 产品是否合格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 也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 教师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有时还需提示和示范,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批改和评定, 通过检查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情况,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发扬成绩, 克服缺点, 改进教学, 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5. 课后:教师反思学生延伸, 课堂效果“延”下去

学生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既包括对教师教、学生学的评价, 也包括对师生共同活动的评价。既包括优点, 也指出缺点, 还有对教学的再问再疑。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实现评价再疑互动, 一方面反思、评价自己的教学,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探讨, 给师生留下拓展的空间,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以上是我对如何运用五步三段式教学法上好一堂新授课的认识, 教学情境千变万化, 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使用模式, 所以灵活地、恰当地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浅谈高中历史新授课 篇11

关键词:备课;课堂教学;导入;教法;结尾

一、备课是前提,这是新授课的重要条件

备课离不开选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具,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后练习等几个环节。这是缺一不可的环节,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学生问起书本没有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觉得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二、课堂教学,是新授课的重要步骤

1.直观导入法。教师利用课本内容,通过投影直接放出,让学生直接进入到学习内容,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角色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些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

2.对比导入。根据教材内容,选用与此不同的方式而导入新的内容。

3.提问式导入。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创设情境导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这一舞台的真正“演员”。

5.诗词导入法。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6.角色导入。角色导入就是在课堂导入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激起学习的兴趣。

7.歌曲导入。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景教学。

8.巧用数字导入法。恰当运用数字导入新课,新颖、简洁、直观,便于识记。

三、教学方法

1.提高课堂效率,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短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史料作趣味性导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要充分利用灵活、新颖的教法,使学生被唤起的兴趣加以巩固。单纯地讲,学生可能机械地掌握了一些知识,如果加以练习仍不能把知识灵活地运用,就有必要变换一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巩固知识。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针对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制约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问什么,同时更要考虑怎么问。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选恰当的话结尾

1.总结时结尾。把整节课的内容用知识框架勾画出来,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轮廓,一目了然,既突出重点,又条理清楚。

2.通过练习结尾。对于当堂课知识,通过简单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达到预期目的。

3.设疑问,留悬念。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精心置疑,巧设疑问,能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史实的欲望,把学生推向探索的道路,为他们今后爱读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4.找规律,得结论。历史学科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学技术等内容,包罗万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学会自学。

5.绘图列表式。这种方法是运用图示或表格概括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高中物理新授课模式探讨 篇12

物理课堂有其独特的魅力:规律性强, 趣味性浓, 新授课的学习尤其如此。作为物理教师, 面对新的形式, 如何才能上好新授课教学呢?新授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转变上课形式

传统的上课形式, 如以教师讲解为主,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概念、公式、规律, 最后通过练习强化学习效果。这种授课方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压抑了学生的本性, 使得整个课堂沉闷、枯燥、乏味, 已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为此, 笔者做了全新的转变:通过“读一读”“思一思”“说一说”“做一做”“评一评”“结一结”,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课堂氛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读、思、说、写, 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乐趣, 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探究过程

物理学习, 应更加注重过程学习, 特别是对公式、规律的由来及推导过程的理解。所谓:方法固然重要, 过程体验更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探究的过程, 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日常教学中特别是新授课的教学, 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合作, 统一认识, 形成规律的认知。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一定要合适, 以确保每一名同学都能进行充分思考。知识背景的引入要尽量简洁, 提出的问题跨度不能太大, 可以采用问题组的形式, 将大题化小, 层层递进。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活动, 达到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究的目的。

三、转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评价比较粗放、随意, 目的性、实效性不强,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笔者常采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突出对小组的评价, 注重小组内的合作。课堂上对表现积极的小组、个人给予记分, 表现精彩的回答给予掌声鼓励, 并将整节课的得分予以累积, 得分靠前的2个小组2名个人给予实物、或奖状奖励。通过这种评价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 使得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和亲和度。

四、注重规律的总结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要做到强化理解、加深记忆, 就需要及时总结、不断回顾, 而不能一味地闷头苦学。规律的总结, 可以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 由学生完成。如有不完善或错误, 则可通过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最后再由教师点评,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 对每一阶段的学习, 都会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

五、注重规范、学习品质、情感教育的养成

规范化解题是物理学科必备的基本能力。通过板书、批改、点评等方式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的细节问题, 如:文字符号、公式表达、语言描述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造优美的学习品质。同时, 通过面批面改、评价等方式, 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交流,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上一篇:钢结构工业建筑论文下一篇:幼儿品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