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2024-11-22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共9篇)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篇1

教育专家给家长的100条建议!!(建议永久保存)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一. 品格教育——古老的话题 现今的显学

其实『品格教育』应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两千年以前,在东方,我国的管子,在牧民篇中,就提到「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推广『礼义廉耻』就是品格教育,孔子周游列国,一部论语,讲的是个『仁』字,孟子讲「义」,也就是公义,墨子谈「兼爱」,说「非攻」,他们所谈的也都是『品格教育』。在印度,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以「五戒」为律,讲的是慈悲,讲的是舍去执着,舍去贪欲,也是在谈『品格教育』。在西方,耶稣基督,各处传道,讲的是:『爱』也是在谈『品格教育』。因此不管在西方、在东方 品格教育一直是大家在重视、在推广的话题。早在千禧年的十年前 1989 年就已经看到,科技急速发展、精神文明,停滞不前 所带来的影响,在当年的 Face to the 21 century 大会中,就已经提出警告「道德、伦理和价值观,是廿一世纪人类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当中所说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全都关系到「品格教育」,这可能是西方国家在千禧年前,反顾自省所发出的警讯,因此西方国家自千禧年开始,都在加强「品格教育」。像:美国、英国、澳洲、新加坡,都花下大笔预算,在学校中加强『品格教育』,因此『品格教育』在西方国家,已成了现今的显学。『品德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传统的,强调是非和善恶如何分辨,它的精神在劝人「趋善『知』恶」,要人择善而行但要「知恶」。恶不可行,但我们不可不知恶,因为,不知恶,如何避恶?因此,善恶是非,必须分清,不可含混了解。因此这一部分跟『核心价值』有关,我们在讨论『核心价值』的意义时,含混不得。学校是实施「公民教育」、推展「服务人群」观念最适当的场所,因为学校是学生和老师的「社会」。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民主社会的生活」,学习「付出」,学习「服务大家」,学习「如何处理公众事务」,学习「如何造福社会」,学习「如何增长及扩大自己」。公民教育是培养民主社会中,「公民」所必须具有的民主素养和民主的主要价值。强调的是「公」与「私」的分别,以及「以民为主」的基本认识和「服务大众」的高贵情操。学校中实施的「公民课程」以此为主。而学校应发挥功能,在教育中安排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己身的公民权利(公权利)和义务,以及养成「服务大众」胸襟。

三.品格教育 在现今社会为何重要?

简单地回答是:因为『品格教育』在现今社会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急切性。第一 品格教育有其必要性

生长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我们如何行使我们公民的权利,尽公民的义务,如何成为一个标准的现代公民,我们必需要经过完整的『品格教育』的训练,目前有很多情形,好人不能出头,恶人当道,却滥用我们的资源,但我们却不知晓 或知晓却没有行动,是我们的品格教育学得不好。为了使我们的权利随时醒觉,保障自己、有利自己,必须加强品格教育,至于我们的公民义务,也要善尽,如果我们不能有公义的心、不能协助其它人获得公平、不能使社会发展得更好,是我们未能善尽义务,否则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现代公民。

品格教育要从小养成

品格教育要从小养成

现在孩子的学习是一切的基础,品格教育的培养更是重要;在企业当中,诚实成为核心能力,品格成为新世纪用人的新哲学,品格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新高点,新世纪人才备能力。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说过的一段话,这再次表示了品格教育的培养的重要性,我们除了英语教学之外,这更是特别重视培养的项目。

1、诚实(Honest):我对自己和别人都诚实相对。

2、尊重(Respect):我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感激彼此的不同,将心比心对待别人。

3、责任(Responsible):我对我自己和所处的环境都是可信赖、可靠和负责的。

4、宽容(Kind):我有宽容心,体谅他人、关怀他人。培养良好的品性

端正学生品德,注意学生行为,若有不当情形发生即可立即给予纠正。所以在校期间一律严禁有不雅的言词与举动,若有违反规定者将会给与适度处罚。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品格教育,班主任节,特色运动会,创新精神

真正的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而良好品格的养成需要创造充满爱的学校道德共同体, 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即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品格特质: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近几年来, 南京市第一中学围绕“品格教育”, 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1 缘起

1989年, 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 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的, 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 成就却平平。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 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 经过10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 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 (乃至工作之后) 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 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2000年3月16日, 《青年参考》刊登了美国作家Thomas Stanley对1500名美国大富豪的调查报告, 这些富豪在学生时代的平均成绩, 没有好到足以考上顶尖大学, 而进入大学后, 学业也不出类拔萃;一半以上的大富豪都说, 他们并非才智过人, 也没有聪明到轻而易举就出人头地的程度。他们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为人诚实、工作勤奋、洁身自爱、平易近人、贤内助支持。

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怎么解释?考试所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 而成功所需要的一些关键素质如热情、乐观、感恩、平等、关爱、宽容、忍耐、坚毅等品格却在考试中没有涉及。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以为自己样样都应该出类拔萃, 当危难突然降临时, 便不知所措, 因为成长的经历没有教给他应付危难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担任训育的人, ……要树立德育的本真思想, 也就是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 真正的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 这是学校德育的指南针。”爱因斯坦也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 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他还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还留下来的。”“还留下来的”那些教育元素中, 爱因斯坦十分看重品格。他说:“大家以为造就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是智慧, 你们都错了。其实, 最重要的是品格。”

2 品格教育

2.1 品格的构成要素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品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性格层次;二是品格层次;三是人格层次。性格是在遗传及环境交互作用下, 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 它带有自然生成的意味, 包括个体的性情、气质等方面。人格是个体个性的内在及行为表现, 不含价值判断;而品格着重于个体人格特质的价值判断, 通常必须通过教育或学习的历程来陶冶, 可以说品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部分。品格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即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好的品格包括知善、向善和行善。构成良好品格的基本要素: (1) 道德认知:道德意识、认知道德价值、设身处地、道德推理、道德决断、自知之明。 (2) 道德体会:良知、自重、同情、崇尚善、自我控制、谦虚。 (3) 道德行为: 愿望、能力、习惯。

2.2 品格教育目标

品格教育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深思熟虑地努力帮助年轻人理解、关心和实施核心的道德价值观。”通过对道德和伦理的强调来减少道德混乱, 确立一些基本的价值观, 或者叫做“核心价值观”。这“核心价值观”也成为品格的六大支柱: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 这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品格特质。一些基本的品格包括诚实、真诚、正直、勇敢、公正、自律、善良、乐于助人、尊重他人、坚忍不拔、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完善等。

2.3 品格教育的原则

(1) 品格教育应该积极促进核心道德价值观教学, 以此奠定良好品格的基础。

(2) “品格”必须是包含思维、情感和行为在内的综合性概念。

(3)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的、积极的和综合的方法, 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推进核心价值观。

(4) 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的团体。

(5) 要形成良好的品格, 学生就要有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

(6) 有效的品格教育应该包括一种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术课程, 这种课程体现了对所有学习者的尊重并有助于他们的学业成功。

(7) 品格教育应该尽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8) 教职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的、道德的集体, 所有成员都承担着品格教育的责任, 并努力遵守学生教育中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9) 品格教育要求有来自员工和学生的道德领袖。

(10) 学校必须号召家长和社会成员, 全员参与品格建构工作。

(11) 品格教育评价应该把学校的品格、教职员工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在良好品格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3 品格教育的实践

3.1 创造充满爱的学校共同体, 塑造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助

3.1.1 人的品格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格, 学校本身必须具有优良品格。要让学生具有关心和尊重他人、友善、责任感、公平等品质, 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人的集体, 必须朝着追求文明、关心和正义社会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学校道德共同体, 学校关心教师,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种相互关心、帮助的关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善良人。

[案例1]创设“班主任节”-----让班主任体会幸福, 让学生发现感动、传播感动、塑造感动。

3.1.2 活动内容

(1) 班主任风采展板布展。

通过展板展示班主任的风采与班集体的特色, 让班级学生产生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 促进班集体进一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在收集班主任资料的同时也更加懂得了对班主任的理解、感恩、热爱。

展板内容主要有六项。

(1) 班主任工作照或生活照、班级“全家福”、班级活动或成绩展示等照片。

(2) 同学们眼中的班主任 (通过凝练的文字、个性化的语言描绘出同学们眼中最美的班主任) 。

(3) 班主任的贴心举动 (讲述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关怀举动) 。

(4) 班主任的特点 (包括班主任的经典语录和经典动作等) 。

(5) 同学们的心声 (学生和家长对班主任老师的寄语、祝福、建议等, 抒发对班主任的爱、感谢和关心) 。

(6) 班主任之“最”推荐 (通过了解班主任的个人情况, 推荐班主任评选某项之“最”, 比如:最年长的班主任、最年轻的班主任) 。

(2) 班主任之“最”评选。

在认真、深入了解全体班主任之“最”推荐材料后, 由全校学生投票评选出班主任之“最”名单。

(3) “班主任节”庆祝仪式。

全体班主任上台接受学生献花和学生用心、用情精心设计、制作的心愿卡片与礼物, 把爱用言语、用行动勾兑成了班主任的最美好和难忘的回忆, 带给班主任的是意外、惊喜、感动、 感激、激动、欣慰。

(4) 班主任家属慰问。

班主任工作辛苦, 离不开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因此, 学校也通过班主任节向每位班主任的家属送上感谢信, 表示慰问和感谢。

3.1.3 活动价值

品格教育要求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的团体“。班主任节”营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教育的良好氛围, 使得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更加相互理解与帮助, 打造了相互关心、彼此尊重的校园文化。在这样关心的集体中, 借助于学生对一个最熟悉的人——班主任的聚焦, 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去发现他人优点的同时, 学会在对照中审视自己的言行, 在与班主任的交往中, 学会理解与悦纳, 从而主动调适自己, 养成尊重、责任、关怀、感恩等品格;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学会沟通与欣赏, 从而主动合作, 提升自己。

3.2 打造体育、文化与教育综合体, 培养学生坚忍勇敢、团结合作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有效的品格教育应该包括一种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术课程。近年来, 将运动与文化、教育交织, 打造品格教育综合体来引导学生自主挑战, 培养创新素养;塑造进取的精神, 提升协作意识, 进而成就健全的人格。2011年青奥体育文化节, 用青奥普世的价值理念、青奥的文化, 以体育的方式教育、培养、成就学生。

[案例2]开展特色运动会——感受体育的创新与运动的乐趣, 塑造进取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3.2.1 实施过程

(1) 入场式部分。

入场式环节实施“一班一国”计划, 进行青奥会国家文化展示活动。即在校的五个年级各代表一个大洲, 而每个班代表其中一个国家, 本班的入场队伍行进至主席台前时进行定点表演, 在两分半钟的时间内通过音乐、舞蹈、服饰、肢体语言等形式立体呈现该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

(2) 开幕式部分。

开幕式的表演全程模拟青奥会开幕式, 整个表演共分为五个篇章, 每个篇章的表演既精彩又富有教育意义。

第一篇章:喜迎青奥内容:武术操表演;

第二篇章:活力青奥内容:健美操表演;

第三篇章:服务青奥内容:志愿者表演;

第四篇章:全民健身内容:大型团体操;

第五篇章:追求卓越内容:技巧表演。

(3) 田径竞技项目比赛及群众性、趣味性体育竞技活动。

3.2.2 活动价值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的、积极的和综合的方法, 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推进核心价值观。特色运动会将体育、文化、教育交织, 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开拓了学生多元的文化认识和国际视野, 开阔了服务社会、承担责任的胸襟, 这些都是未来杰出的世界公民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

德国教育家施特劳斯说:“教育是使人通过精神交流与灵魂转向的摄取, 获得自我品格的转型, 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达到灵与肉‘全面唤醒’的高度, 成为多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品格教育, 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锻造学生独立的人格,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参考文献

[1]Lickona, T.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ll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Bantam, 1991.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品格;教学要点;信息导向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实意义

1.课程设置的背景

在初中阶段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青春期的学生确立良好的价值导向,因为现在的学生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无法专心地投入到基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中来,这也是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原因,学生对于自身问题的自我纠正就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用处所在,比如对于个人理想的规划,实现理想需要经历哪些过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人格上的基本规划本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提供一些基本的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是设置这门课程的背景之一,初中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完善,哪怕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都是值得注意的,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设置也是在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之余给学生放松学习压力以及为其开阔视野的良好方式,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这门课就会被确立起来了。

2.个人人格的完善过程

当然仅仅是通过课堂上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等行为方式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学生在课堂之外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践,课堂上的讲解将会失去基本的功效,因此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具体的措施就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就是说课本上说到的正确的行为规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有基本的模板,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人格的培养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书面上以及口头上的教育,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给学生自我完善的机会,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学习到基本的行为规范的文字内容以及相关的图片之后自己去慢慢学到的,教师只是宣传推广模式的中间机构,也就是媒介一方,基本的有用信息也是需要教师去慢慢把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人格培养的过程中是以一个鞭策者的身份出现的。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

1.显现的途径

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是具体的实践过程,课本上所讲解的内容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是通过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要让效果更加明显的话,课堂上的基本互动是一个首要的因素,因为互动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和老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是模拟教学的形式,一般而言双方的身份都是可以随机应变的,一方是讲述者,另外一方是倾听者,思想品德课就是现实生活中个人情形的体现,比如商贩和顾客之前是一种消费行为,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易应该是本着公平的原则来进行的,教学的要点应该就是注重双方的信息导向,因为不同的信息发送方将会感受不同的思维行为。

2.品格形成在课堂教学中为基本体现

课堂的教学形式一般有即兴讲述形式和情景再现形式,每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就是一种个人品格的显现,因此人格的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表现,其实这种有意识的表现也能够看出一些基本的个人行为模式,我们的个人素养是在后天的学习中慢慢总结出来的,那么人格的表现也是对一种又一种理念的重新认识和基本的接受过程,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就是许多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的政策法规在学生脑海中的慢慢传递,通过让其逐渐接受,最终个人人格魅力彰显出来。

参考文献:

[1]杨萍.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2]朱晓燕.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

品格教育的黑板报 篇4

品格教育的黑板报一

品格教育的黑板报二

品格教育的黑板报三

读《品格教育故事书》读后感

大家好,我给你们讲一讲《品格教育故事书》吧,这本书有一百七十一页,都是讲的小动物、小朋友或小动物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本书里的故事都很精彩,给你们讲一个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姐姐得了优秀奖章》,这个故事讲的大概意思是姐姐得了优秀奖章,弟弟有点嫉妒,就把姐姐支到奶奶家去了,还说奶奶生病了。爸爸妈妈回来了,弟弟拿着姐姐的优秀奖章说;“我得了优秀奖章,给我买新衣服。”爸爸又问:“那姐姐呢?”弟弟回答:“姐姐被老师批评了,不敢回家,跑到奶奶家了。”

第二天,弟弟有了新衣服,姐姐也回来了,爸爸生气的对姐姐说;“你被老师批评了,还跑到奶奶家,你看弟弟都有优秀奖章了。”姐姐说;“什么,什么,他得了优秀奖章?我还没说他呢,怎么说起我了,他说奶奶生病了,让我去给奶奶送药箱,大老远跑了一趟,奶奶好好的。”爸爸把弟弟叫过来,弟弟才低下头慢慢吞吞的把真相说出来。

我觉得弟弟是个鬼点子多端,不诚实的小孩,从这个故事里让我知道小孩子从小不能撒谎,要诚实,撒谎的小孩虽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诚实,不撒谎才能让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永远保持,才能在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即便是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依然响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是人之常情,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启蒙教育,本也无可厚非,但为了争一时“输赢”,而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格的培养和塑造,将是舍本逐末。

教育的深度追求是引人向善,这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儿童品格教育的基础。品格教育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也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最终致力于儿童完整人性的养成。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同情心、爱心、诚实、乐观、自信等优秀品格,对孩子一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加强孩子的品格教育更将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

中国有句俗语:“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可塑性极强。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任何知识都可以日后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唯有品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并基本定型的,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因此,童年期是孩子形成良好品格的关键期,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不失时机地利用各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良好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孩子的品格学习以及美好心灵习性的形成,需要持久的练习与深入的渗透,就像播撒种子,它不会像技能学习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而且品格培养并不独立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与生活之外,而是蕴含在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它不需要我们刻意去确立一个品格培养的时间和方式,而是需要我们在一切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孩子们提供需要的品格养料,需要我们自己去展现品格与道德,并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它,学习它,让良好的品格成为心灵的一种积淀、一种习惯。

学前教育中幼儿品格的养成论文 篇5

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格,是给幼儿一生的成长发展建立品格培养的基础。中国有一句古话是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年时候的品行,会对他今后的人生发展,品格养成情况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开展品格教育,实际就是面向幼儿开展品德教育。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来加以实现。家长和老师都是对幼儿品行养成起到重要的熏陶作用的人,所以,家校联合是在幼儿良好品格养成问题上一个重要的途径。

一、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重要意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行,要抓住3到6岁这样一个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大多处在学前教育阶段,面向幼儿开展相应的品格教育活动,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引导作用。例如,《狼孩》的故事,在形成狼的生活习惯以后,回归正常人类社会,使得男孩用了很长的时间才适应了人类生活,逐渐学会了站立和走路。而这些用了它两年和六年的时间才学会,直到狼孩去世,他也没有学会说话。通过这个狼孩的事例可以说明,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在关键期的时候进行必要的训练,错过了关键期,就可能难以弥补。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和教师都要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要用积极正确的观念去引导幼儿,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和是非观。所以,在确定了学前阶段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的具体内容。在幼儿园阶段,很多幼儿从原来自我中心的状态,逐渐学会融入集体,逐渐学会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和互动。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品格教育,要注重去纠正一些幼儿在品行方面的偏差表现,帮助家长和幼儿一起改变错误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分享,学会尊重他人。

二、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幼儿园的.各项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所以,教育教学的形式非常灵活,大多让孩子在边玩儿边学中来学会知识培养技能,磨练品格。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向幼儿家长说明在区域活动中要遵守的规则,当自己需要的图书或玩具正在被其他幼儿使用时,我们要通过商量和交换等方式来加以解决。为了让幼儿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方式该如何进行,教师可以提前给幼儿进行演练,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在直观的演示中学会如何表达,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三、注重打造对幼儿品格教育起到促进作用的教育环境

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需要一定的环境,而且品格教育不是让幼儿背会具体的条目,而是真正要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效果。幼儿每天在幼儿园进行生活,幼儿园的环境,教室的环境,首先就是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基础环境。教师要在环境的布置上多下功夫,用幼儿能够懂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宣传活动。在幼儿喜欢看的图书区中,要放置一些相关主题的图书作品。这方面的作品非常的多,大多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幼儿可以通过看图,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另外,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阅读,帮助他们对其中的内容做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联合家长一起做好幼儿的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心得体会 篇6

2015年8月28日高新区举行了全区教师集中培训,并邀请杨霖教师为我们做“品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讲座。本学期,我将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杨霖老师的品格教育理论对我的帮助特别大,指引我今后教育的方向。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杨霖老师首先说起“为什么要做品格教育”,她列举了当前社会种种现状:安利的“无理由退货”;高速上应急道的变来变去等,这些都是小恶,难道做这些小恶的人都是坏人吗?杨霖老师指出,不是的,是因为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因为,没人教过。整个社会陷入恶性循环,整个社会的现状,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也缺乏一种价值理念。这些都反映出全社会的道德在下滑,社会文明情况令人担忧;然后是中国目前的整个教育体系缺乏对孩子进行系统的价值观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以致于培养出很多高智商,但是漠视社会规则和公共秩序的自私者;最后就是学校缺乏系统的育人课程体系结构,德育没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成长需要,转化为自觉行为来规范自我,导致学生知行脱节。由此可见,品格教育迫在眉睫,身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管教什么学科,都应该把品格教育渗透其中,并且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

杨霖老师提出,品格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和儿童讨论判断、选择和形成他的价值观,另外一方面还要教育和指导他们形成维护价值观的能力,也就是品格能力,它是人的核心素质之一。所以,品格教育要从小抓起,不仅老师要教育,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发挥它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对孩子的品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孩子从小就在你的班上,他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基本的价值观还未形成,再加上老师具有的威信,只要正确引导,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孩子很快就能受到影响,若一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随着年龄的增大,心智的成熟,他的价值观就会自然而然形成并且付诸于实践。但是现实往往不会那么顺利,因为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受到的影响不仅仅是你教师的,更多的还有来自家长,社会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合力教育。在孩子品格形成的过程中,应该把行为训练、品格认知、品格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校园生活中不断运用实践并固化相关品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品格能力。

杨霖老师还指出,学校缺乏一个系统的育人课程结构。很多学校仅仅是执行国家课程,也有学校课程,但没有具体的、系统的内容可以支撑。而西方国家几乎很少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是公民道德课。由此可以推出为什么我们国人的素质要低一些。因此,需改革育人课程结构,强调生活与教育合在一起。

试论当代美国品格教育理论的局限 篇7

一、“品格”解释的局限

品格教育理论的局限,首先出在对“品格”的解释上。虽然品格教育学者承认美国的品格教育应该建立在有说服力的道德原则之上,如此便可以为学校中的品格教育制订一个有力度的方案。但是由于品格教育学者对“品格”的解释五花八门,没有办法分清哪一种才是品格教育真正需要的,因此不仅削弱了品格教育的力度,而且导致品格教育无法在理论上准确地回答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理论研究中也不能准确而合理地使用这一概念。

美国品格教育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AICE)将“品格”解释成:“勇气、信念、慷慨、仁慈、乐于助人、诚实、荣誉、正义、忍耐、正确的使用时间和才智,选择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好公民、作为个人的权利以及机会均等。”[1]

马里兰州价值教育委员会(Maryland Value E-ducation Commission)将“个人的正直和诚实根植于对真理的尊重、智力训练和爱的学习之中;对自我、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责任意识;自我尊重根植于自我认识的可能性之中;任何人不论种族、宗教、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都享有被尊重的权利;表达不同观点的权利,以及在冲突的意见中做出判断能力的认知;正义、公正、公平竞争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具备理解、同情、关怀和怜悯的倾向;遵守工作的纪律并为工作而感到自豪,尊重他人的成功;尊重他人财产及公共财产;表达自己信念的勇气”[2]作为品格教育的目标。

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William Bennett)认为品格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强大理性、个性、独立、道德高尚、体贴、忠诚、仁慈、勤勉、诚实、公平、自我批评、遵守法律,按确定的标准去做事,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偏爱”[3]的人。

詹姆斯(James D.Wallace)认为:品格仅指两种东西:“仁慈、慷慨、同情,以及所有品格中最为重要的怜悯构成的善举;诚实、真诚,以及社会伦理中站美德中心地位的公平,我们称其为正义。”[4]

大卫·卡尔(David Carr)等人认为品格教育应“培养一个富于自制、诚实、节制、勇敢、公正和仁慈品格的好人,而不是坏人”。[4]

爱德华·韦恩(Edwar Wynne)倡导如下价值作为品格的基础:机智、诚实、遵从法律的权威、坚韧、幽默、忠诚。[2]

由于品格教育学者对“品格”的定义五花八门,便产生这样的问题:品格教育学者各自表述的“品格”的基本要素是否能为其他提倡者赞同?对“品格”的要求是否具有相同的标准?比如:韦恩的“品格”细目表中包含幽默,幽默本身不是一种道德价值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将幽默作为道德价值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然而,品格教育却又必须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这就让人疑惑韦恩提出“幽默”时是基于怎样一种考虑。品格教育学者对于正义和公平这两种价值非常青睐,但是他们或将其看成是两种东西,如马里兰州价值教育委员会;或将其看成是一种东西,如詹姆斯;或两者只谈其一,如贝内特,这就不免让人感到困惑。而且将正义作为“品格”的特质也是很有问题的,因为正义作为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讨论的问题至今依然争论不休。也就是说品格教育所提倡的正义究竟是“作为公平的正义”,还是“善优先于正当的正义”。且不谈这种混乱,即使品格教育学者同时强调一种价值,他们彼此之间能否协调一致也值得商榷。品格教育协会提出的“仁慈”与贝内特和卡尔提出的“仁慈”在英文表述上各不相同(kindness与charity),那么,它们的本质相同吗?不仅如此,诸如遵从法律的权威、承担责任、好公民、忠诚这些价值的概念本身就是含混的,而且很容易成为无端指责别人和盲目服从的借口。

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品格教育学者没有对他们提出的价值详加解释,而是将解释的权利下放给校长和教师,这可能导致一定范围的对价值解释的混乱或专断。而且,品格教育的提倡者所提倡的核心价值参杂了生活态度,动摇了以道德原则为基础的品格教育的根基,增加了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品格教育的力度,使理论研究面临概念澄清的困难。

二、哲学假设的局限

品格教育以这样一种哲学假设为前提:即不论种族、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形式如何不同,人类社会都存在一种普遍的、可被广泛共享的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作核心价值(core values)。基于这一假设,品格教育提出了诸如:关心、诚实、忠诚、责任以及自尊和尊重他人等价值,并将这些价值称作“核心价值”。品格教育学者之所以提出核心价值,是希望通过一种广泛共享的价值将各文化群体连接到一起,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从而使多元文化的社会得到整合。然而,这种整合是十分复杂的,它必须建立在一整套可被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各文化群体广泛理解的价值体系之上,而不是理解起来具有极大随意性的“核心价值”之上。因为,任何价值一旦脱离了它所在的那一价值体系,仅凭自身是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因此,品格教育提倡的价值虽然号称核心,却依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理解的随意性,并可能由此产生歧义与误解。

美国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随着新移民的增加,这种趋势将变得越来越明显。“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认为当代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都不能忽视美国‘多元主义的事实’……并且就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来说,需要的不是道德的广泛和多样,那会使社会扭曲并分裂成许多个小块。罗尔斯认为当代的道德和政治哲学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可被这一社会之中各文化群体广泛理解的道德体系”,[7]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才能使多元文化的社会得到整合。品格教育提倡核心价值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社会道德价值的回应,但是品格教育所提出的这些价值都是单个的价值词汇,没有道德体系作为依托,因此是孤立的、片面的、空洞的,不能实现培养良好品格并整合社会的目的。因为,任何一种有意义的价值的存在都需要与一定的价值体系相联系,存在于这种体系之中并成为构成这一体系的要素。同时,一个合理的、正当的、系统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对体系之内所有价值解释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如此方能建立起价值与价值、概念与概念之间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关系,才能使道德体系完整且真实。一种价值一旦脱离了一定的价值体系就不能够被准确理解。

品格教育学者没有对核心价值详加解释,也没有将这些价值建立在一整套可被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理解的价值体系之上,更没有说明这些价值应在什么层面被理解,如何被理解。由于“单个的价值不仅无法反抗文化宗派力量的影响,相反它很容易被文化宗派吸收消化”,因此多元文化社会需要的是一整套可被各文化群体理解的、完整的、严密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不仅仅是“核心价值”。[7]核心价值由于没有一整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被证明是合理的、正当的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依托,无法防止不同文化群体在理解这些价值时产生分歧。

三、人性假设的局限

品格教育假定人性是阴暗的,带有一定的宗教倾向性。韦恩认为其全部工作都建立在对“人的自然倾向的悲观主义观点”之上,这是一种传统的已经流行了2000余年的观点。[9]品格教育运动的领导人、品格教育课程的制定者之一、波士顿大学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thics and Character)主任凯文·赖安(Kevin Ryan)同意韦恩的观点,同时他强调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古里德曼(Louis Goldman)认为:人天生缺乏合作的本能。波士顿洛克斯波里拉丁学校校长贾维斯(F.Washiongton Jarvis)补充说:我们天生就是利己主义的,这是冲突的根源,必然导致一个人反对另外一个人。[10]

品格教育追寻一种历史主义的途径,站在社群主义的立场上批评了现代形式道德教育。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麦金太尔(Alasdair Maclntyre)以一种尼采式的语气大胆地宣告:“自洛克、亚当·斯密以来到罗尔斯的整个现代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思想谋划已经彻底破产,而寄生在这一谋划中的‘现代性伦理’——即沉迷于为现代社会制定道德规则与道德秩序的规范伦理也随之失败了。”[11]他认为,当代道德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抛弃了具有2000多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因此西方道德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据此,品格教育突出强调传统美德,并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看成是这种传统的基础。然而今天的美国人,特别是具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人不可能完全客观地、中立地看待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因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被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全盘继承下来——亚里士多德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神学一起被概括入《神学大全》——并吸收进天主教道德神学之中。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历经2000多年与西方基督教神学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强调传统美德的品格教育提倡的“品格”,难免不受到天主教道德价值体系的影响。难怪科恩(Alfie Kohn)批评品格教育着力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其人性假设简直就是原罪说的重述。原因有三:“第一,我们不仅与他人宣战也同自己宣战,我们的理性(或社会规范)和我们的欲望相割裂。第二,人的欲望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私的、带有攻击性的或令人讨厌的。第三,这些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如果不加控制,我们就会时刻面临他们的威胁和控制。总之,这三点更像是在描述宗教的教义,而不是科学。”[10]

品格教育在人性假设上与基督教原罪说极为相似,这种对人性初起的认识很可能导致将“品格”放置于宗教的结构(frame work)之中来理解,不免会产生类似宗教信仰的独断论。这种具有宗教倾向性的人性假设,不仅否定了近代思想家们为提升人性所做的不懈努力,更为重要的是违背了“品格”教育自身确立的讲授核心价值(超越种族、文化和宗教束缚),以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的教育目的。所以,品格教育人性阴暗的假定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无法把握这种神学尺度——既能使学生在与宗教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养成“传统美德”,又不破坏文艺复兴以来为人性提升所做的一切努力;同时,它对人性初起的认识与自身确立的教育目的相矛盾——从一个带有宗教倾向的出发点出发,不可能到达一个超脱的目的地。

四、教育方法的局限

品格教育人性阴暗的假设,导致在教育方法上采取了灌输和教导的方法。贾维斯认为:“人天生小气、龌龊、粗暴、自私而且极具残酷、卑鄙之能事。因此我们应该在儿童的面前树立起一面镜子,时刻提醒他们哪些是他们应该做的,而哪些是必须停手的。”[10]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源自亚里士多德对道德的这样一种认识:道德是理性的结果。冯·莱特(G.H.von Wright)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认识,认为“美德是品格的组成部分,与选择有关,这种选择是基于理性原则而作的决定”。[10]因此,韦恩认为品格教育的培养过程就是灌输和教导的过程,这是柏拉图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实,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儿童良好品格的养成。

(一)灌输和教导忽视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

品格教育灌输和教导的方法忽视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造成了对他人信仰的不尊重。“教导就意味着对他人自身信仰的不尊重,意味着否定他人具有选择哪些价值可被自己接受而哪些价值必须拒绝的能力。然而尊重这一概念是经常被放在品格的中心地位来关注的,因此对教导的指责对于品格教育来说是非常严肃的”[15]由于品格教育提倡的核心价值脱离了必要的道德价值体系,因此,品格教育的实施者在将这些价值灌输给学生的时候,极有可能将某种特定的道德价值体系灌输给学生,从而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道德价值体系的权利。

品格教育的提倡者把品格的养成视为一种强迫性和说教性的东西,目的是让学生努力地在行为上表现得符合品格教育者认同的道德原则,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忽视了儿童的自由和理性,把学生当成被动的容器,否定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是非常保守的。灌输和教导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培养过程中的学生的无选择和模型化,这不仅是对美国社会普遍认同的人的自由权利的侵犯,也是对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的能力的否定。

(二)灌输和教导无法协调价值之间的冲突

灌输和教导的方法等于让学生将品格教育所提倡的价值如同背单词一样背下来并遵照执行。品格教育所列举的价值由于缺乏明确的解释,导致每种价值过分抽象,且彼此孤立,很难协调一致。灌输和教导的方法不能让学生建构起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并保证这一体系合理而正当,一旦遇到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面对价值冲突的情况时将使学生无所适从。

比如,诚实与关怀这对价值,在许多道德价值体系中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但是,品格教育在没有解释这两种价值、没有阐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何者优先的情况之下,就将他们灌输给学生,这就很难避免实际生活中道德选择的困难。比如,当母亲买了一顶在“我”看来使其形象大打折扣的帽子,而母亲认为她因这帽子而显得年轻美丽并叫“我”评论一番时,“我”该如何回答?是秉承诚实的原则直言不讳说帽子难看?还是秉承关怀原则告诉母亲她因这顶帽子而美丽非凡呢?由于品格教育没有确立核心价值之间的词典式排列关系,在教育方法上又提倡灌输和教导,导致没有办法协调价值之间的冲突,无法分清价值之间的主次。

(三)灌输与教导在构建完善品格方面缺乏说服力

灌输和教导的方法与自控美德(self-control virtue)直接相关,自控美德用以区分人的品性。比如,勇敢作为一种自控美德是与自我相关(self-regarding)的。它指的并不是人在危险面前毫无惧色,而是指人在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将本能的恐惧控制在理性范围之内。[15]品格教育对理性和自控美德的认识,导致其相信灌输和教导的方法能够奏效。但是品格教育除了提出与自控美德相联系的价值以外,还提出了自豪、同情、慷慨等与情感相联系的价值,且人在选择这些价值时不需要对价值本身有明确的理解和保持神志清醒的状态——它是理性难以控制的,这部分价值属于情感美德(emotion and feeling virtue)。现代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与道德动机相联系,道德动机的主要来源是移情。移情是一种情感反应,他不一定和另一个人的情感完全相同,“更重要的是对另一个人的境遇而不是对自己境遇的反应”。[17]移情在情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与他人相关(other-regarding),用于区分自我和他人。所以,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是兼具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人。

品格教育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为基础,希望通过对儿童长期的行为训练培养出做正确事情的渴望、判断对错的能力和牢固的品格,这并不能在现代心理学中得到确凿的证明。因为灌输和教导的方法只能对道德理性发挥作用。习惯性地遵从道德规范只能认定其行为是道德的,并不意味着动机和情感一样符合道德的标准,因此很难说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是被教导或训练出来的。品格教育的灌输和教导的教育方法在重视了道德理性的同时忽视了道德情感,因此,这种方法在培养完善品格方面是不完善的。

五、结语

品格教育虽然是当下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但是在理论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品格教育对“品格”的解释比较混乱,导致品格教育不能在理论上明确地回答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理论研究中也不能准确而合理地使用品格教育这一概念。其次,虽然品格教育者针对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提出“核心价值”的哲学假设,但是他们没有将这些价值建立在一个可被多元文化社会各群体广泛接受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不仅使这些价值显得过于抽象,而且增加了理解这些价值的随意性,容易引起歧义。再次,品格教育假定人性是阴暗的,这种假设近似于基督教原罪说,与品格教育的教育目的相矛盾。最后,品格教育灌输和教导的方法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道德价值的权利,无法解决价值之间的冲突,而且在建立完善的品格方面缺乏说服力。因此,品格教育理论仍然存在诸多的局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品格教育是当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它的兴起建立在对形式道德教育批判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对“品格”解释的含混、哲学假设论证的不足、人性假设的保守以及灌输与教导方法的粗糙陈旧,导致品格教育在理论上存在诸多局限。

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理论,局限

参考文献

[1]Goble,Frank,and B.David Brooks.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Ottawa:Green Hill Press,1983.46.

[2][6]Ivor Pritchard.Character Education:Research Prospects and Problems.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8,96 (4):469-495.

[3]William Bennett.Moral Literacy and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In:Manhattan Institute(ed.).Address delivered at the Harvard Club of New York,New York,1986.(a).

[4][5]David Carr and Jan Steutel.Virtue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9.83,245.

[7][8]Gerald M.Mara,Virtue & Pluralism:The Problem of the One & the Many.Polity,1989,22(1 ):25-48.

[9]Edwar Wynne,Transmitting Traditional Values in Contemporary Schools.In:Larry P.Nucci(ed.).Mo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Education:A Dialogue.Berkeley, Calif.:McCutchan Press,1989.25.

[10][12][13][14]Alfie Kohn.How Not to Teach Values: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The Phi Delta Kappan, 1997,78(6):428-439.

[11][美]麦金太尔[M].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5.

[15][16]David Carr.Two Kinds of Virtue.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New Series,1984.85(1984-1985). 47-61.

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篇8

【关键词】小班 品格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46-01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慢慢增强。这一阶段的幼儿,一方面情绪比较外露,容易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说话,不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再一方面听说能力基本形成,愿意尝试模仿,模仿的大多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教师应对这个阶段的幼儿给予正确的引导,进行品格教育渗透,让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班进行品格教育的渗透呢?

一、无条件接纳每一名幼儿

教师无条件地接纳每一名幼儿,是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所谓“无条件接纳”,就是要向幼儿传达这样的观念:不论他们的言行举止如何,不管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老师始终如一地爱他们,同时予以正确的引导。无条件接纳能让幼儿获得安全感,对后期的教育、引导将起到积极作用。无条件接纳是一项全时间的工作,教师应该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让幼儿明白我们在接纳他们,让幼儿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注。如我们班的泽泽小朋友从小是奶奶带大的,父母常年外出工作,陪伴教育他的时间少,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胆小、羞怯,刚刚进幼儿园时,常常表现出没有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等状况。保教人员了解情况之后,都像妈妈一样对待泽泽,无条件地接纳泽泽,久而久之,泽泽逐渐变得自信开朗了。

二、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一)创设品格教育的环境

环境是促进幼儿能力、水平发展的有利因素,是渗透品格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应注重创设无声的育人环境,让更多的硬件环境“说话”,从而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如我们班创设了区域“娃娃医院”,让幼儿在“医院”里扮演各种角色(专业认真的“医生”、耐心细致的“护士”、积极乐观的“病人”),在游戏中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小班幼儿还没有分享意识,独占欲比较强,经常有两个小朋友同时争抢一个玩具,而“娃娃医院”的创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幼儿在游戲过程中不仅学会耐心对待每一件事,还渐渐学会了分享。如我们班的昊昊小朋友刚转来时性格很犟,占有欲很强,看见别人手里有玩具就去抢,还喜欢推倒别人用积木垒高的“房子”,小朋友们都不欢迎他。教师进行了多次教育和提醒,还给他的行为设定了界限都没有用。经过“娃娃医院”的“教育”之后,昊昊改变了很多,不抢小朋友的玩具和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了。

(二)在环境中粘贴暗示性的标识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太多的文字提示是没有用的,教师要巧妙运用暗示性的标识提示幼儿。首先,教师可以与幼儿集体讨论区域规则,确定规则后以简单的图文形式粘贴在醒目的位置,时时提醒幼儿要遵守区域规则。同时,要做好幼儿每天进区计划牌,让幼儿自主选择进区,且每天有一组得到优先选择权,这样的暗示教育效果远远超过简单的说教。

三、在课程和活动中渗透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无时不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良好的品格行为需长时间的培养和反复提醒,因此,品格教育还要渗透在课程和活动中。我园小班先后开展了“分享”“尊重”“守时”“勇敢”“节制”等主题课程活动。在课程活动中,我们设计了故事分享大行动、故事大王哼哼龙、迟到有关系、寻宝记等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故事的内容,从中学到相应的品格。在这过程中,教师时刻用品格用语去赞赏、鼓励、引导幼儿,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良好品格的行为表现,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是渗透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品格教育可以融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如三八妇女节、感恩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圣诞节等。我们经常利用这些节日组织家长与幼儿制作贺卡、礼物、粽子、五色糯米饭、寿司等,让幼儿感受感恩、合作、坚持等品格的内涵,同时学会分享。

总之,品格教育不能靠说教,而要靠教师、家长与幼儿彼此的影响。幼儿时期是成长关键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素养,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共同培养出具备良好品格的孩子。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篇9

一、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面临的问题

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由于没有意识到或漠视道德价值观念,而在不断地伤害自己或他人,这 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非常严重而且很急迫的问题。美国进行传统品格教育的机构,包括学校、社区、家庭和宗教 组织在向青少年传授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

道德危机使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变得非常脆弱和不稳定。这此危机包括家庭破裂、贫困、种族不平等、隔 离、愤世疾俗、新闻媒介中暴力与性的泛滥、实行主义以及贪婪等等。在美国,人们常常对个人权利比较关注 ,而不注意个人对家庭、社区以及国家应当承担的固有的义务和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尽管道德危机影响了美 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对于青少年却更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对于美国儿童来讲,应该成为其保护者和道德 支柱的家庭本身就处于放任堕落之中,他们从来就没有一个应有的家庭,他们的邻里是一个充满恐怖的场所, 街道是一个充斥暴力之地”。

美国儿童保护基金组织在12月发表的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现有近100万儿童无人照管甚至饱受凌辱 和虐待,约50 万儿童没有亲生父母照顾,而是被人领养,近1/7的儿童缺乏健康保险。近年来,由于家庭生活 、教育和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差别、贫富差别等方面的问题引起青少年吸毒、犯罪现象已经达到创记录水平。美 国联邦调查局的一项报告说,1995年美国青少年因毒品犯罪而被捕的人数猛增到14.7万多人,比1990年增加一 倍以上。冷漠、不信任、愤世疾俗和不诚实正在取代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而成为解释青少年品格的名词。

二、美国公众对品格教育的支持及CEP的成立

品格教育日益得到美国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尽管多数主要的教育团体反对在课堂上传播有关宗教信条 ,但同时又认为,传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公民美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有希望的。最近的一项盖洛普民 意测验表明,60%的公众认为他们的社区会同意在公立学校进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教育,90%多的公众支持 公立学校向学生传授诚实(97%)、民主(93%)、对不同种族背景的美国人的接受(93%)、爱国主义(91 %)、关心朋友和家庭成员(91%)以及道德勇气(91%)的观念、(Phi Delta Kappan、October 1993,P.1 45)。对于让学生培养一种较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感的重要性的看法,来自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对学校领 导人态度的综合报告显示,74%的学校领导人认为非常迫切;25%的领导人认为相当重要;只有1 %的领导人 认为不是很重要。同时还有70%的公众和51%的教师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观念比传授学术 知识更重要。

在此情况下, 美国的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haractor EducationPartnership简称CEP)于1992年3月成立 了,1993年2月联合成为一个广泛的、无党派的、并自称是非盈利的各类组织和个人的联合体。她的主要任务是 联络各地的品格教育组织,提供咨询服务,推广各地在品格教育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影响国会和政府。在这 一组织的推动下,美国国会已经通过法律,在全国12个州进行品格教育的试点工作。CEP 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 公民美德和道德品格,以此作为创造一个更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美国社会的一种途径。CEP执行主任约翰・马 丁先生说,CEP希望与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合作,努力使品格教育成为公立学校的根本使命。同时也要加大 教师岗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力度。

尽管CEP的主要着眼点放在青少年身上,但该组织同时认为, 影响青少年的这些问题也是对整个美国社会 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更广泛的反映,正如“美国教育战略”一文中所讲的那样,这些问题“很少有哪些问 题仅仅是政府有责任解决的问题,也没有一个问题仅仅是学校有义务解决的”。因此,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责任 践行优良品格,共同加强美国的公民和道德基础,从而使今后更多的美国人对实现美国理想充满希望。

CEP认为, 品格教育是一项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品格的长期的过程。这些良好品格包括理解、互助、并按 照公平、诚实、有同情心、责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伦理价值观念行事。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 每个公民不仅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而且作为个人和公民还要对社会承担责任;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有能力维 护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体制;良好品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持续的教学、示范、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形成的;培养儿童的良好品格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所有的社区、学校、宗教组织和青少年 服务机构应尽的责任;创造一个文明、互助的学校社区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都是非 常必要的;有效的品格教育是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学校成为更为文明、充满关心的社区。

三、关于品格教育的途径:

根据美国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主要场所,12%的被调 查者认为品格教育要由学校和其它社区合作共同进行,其余的认为品格教育应由教会和家庭承担。一些学校的 品格教育是通过公民课和社会课等课程的学习来进行的,主要强调基本的宪法原则和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其他的学校则是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的广泛磋商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基本的品格教育方法;一些学 校是把品格教育渗透到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而另一些学校则是从特别安排的伦理课和价 值观念课程中接受品格教育训练。一些学校开发了自身的品格教育资源,另一些学校则是利用其它学校和团体 已经开发出来的资源。许多学校把提供社区服务作为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同情心和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 。

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美国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品格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一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已日益得到学校认 可,这就是美国品格教育协作组织提出的,用于学校和其它团体开展品格教育和评价其效果的11条原则:

1、品格教育使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优良品格的基础。

品格教育坚持一些广为人们所接受的非常重要的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比如,关心、诚实、公平、负责、尊 重自己和他人等,以此作为形成优良品格的基础。学校的义务就是理直气壮地公开提倡和坚持这些价值观念; 向学校所在社区的全体人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向学校所在社区的全体人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模仿这些价值 观念;把这些价值观念作为在校人际关系的基础,等等。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学校要通过品格教育向学生说明,以上这些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 利益,有利于公众利益,有利于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对人们的权力和义务做出解释。学校要向学生说明,这些 基本的人类价值观念超越了宗教和文化的差异,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2、品格必须包括思考、感受和行为。

品格从广义上来讲包括认知、情感、以及道德生活的行为。优良品格是由理解、关心、按照核心伦理道德 观念行动几个方面构成。品格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知道“善良的东西”,并据此价值观念行为。

3、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从而对学校生活的各个阶段的核 心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促进作用。

“有意识的”和“积极的”态度是指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品格,而不是简单地等待机会的 到来。“广泛的”态度则是指利用学校各方面因素教师的示范作用,纪律约束,学术课程(包括有关毒品、酒 精以及性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学校环境管理,与父母的关系,等等,作为学生品格培养的机会 。

4、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人的社区。

学校本身必须体现优良品格。学校必须朝着美国追求的那种文明、关心和正义社会的方向发展。要帮助学 生养成依靠成人和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习惯。这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愿望和成为一个善良 人的愿望。教室的日常活动同学校环境的其它所有部分一样(如走廊、自助食堂、操场和校车),必须渗透诸 如关心和尊重他人、责任感、友善、公平等核心价值观念。

5、学生需要通过表现道德行为来养成自己的品格。

为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学生需要多种多样的机会把责任心和公平等价值观念应用到日常交往和交谈中 。要紧扣现实中的各种挑战课堂上如何取得一致?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工?操场上如何减少斗殴现象?学生就 会在实践中加深对公平、合作以及尊重等要求的理解。

6、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一门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这门课程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并帮 助他们成功。品格教育和在校学习不能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相反,二者必须是一种强有力的相互支持的关系 。在一所充满关心的学校里,学生如能感受到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喜爱和尊重,他们会更加勤奋学习,并取得成 功。相应地,如果学生在校取得了成就,他们会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做人的价值。

由于学生在能力、兴趣和需求方面各有不同,所以这门帮助所有学生取得成就的课程必须在内容和教学方 法上属于高精尖。尊重学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7、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去探究学生固有的内在动机的形成过程。

随着学生优良品格的逐步培养,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义务感去做一些他们认为在道德判断上属 于正确的事情。学校在对待纪律的态度问题上应当努力发展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固有的义务,尽量少用外部的奖 惩手段,因为这些手段会使学生忽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真正原因。对于违犯规章的学生,要给他们以悔过自新 的机会,促进他们对规章的理解,并在未来的行为中自觉遵守这些规章。

同样,在学术课程中,也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

8、学校全体员工必须是有学识的、有道德的公众, 人人有责从事品格教育,努力奉行指导学生品格 教育的相同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里有三项工作要做:

第一、学校全体员工,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顾问、教练、秘书、自助食堂工人、操场辅助人员、公 共汽车司机等等,都必须参与有关学生品格教育活动的学习、讨论和实践。所有成人必须在践行核心价值观念 方面以身作则,做出表帅,并利用同学生接触的机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影响。

第二、约束学生生活的价值观念和各项规则必须同样适用于对学校社区全体人员集体生活的约束。如果学 校的员工在交往中不践行尊重、公平和合作等道德观念,那么,他们很难做到把这些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

第三、学校必须提供机会倾听全体员工有关道德问题的反映。学校要经常询问以下问题:学校已经为学生 提供了哪些正面的品格建设的实践?还有哪些产生负面作用的道德实践学校还没有提出来(比如学生间的相互 欺骗行为,成人不尊重学生、随地扔东西等)?学校目前遗漏了哪些重要的道德实践(比如学习上的相互合作 、学校和社区服务、以及向来自不同种族、民族集团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们学习的机会)?学校哪些活动是与 已经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发展一个相互关心的学校社区的愿望相背的?对这些问题的反映是发展学校道德生 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9、品格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双重道德领导。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必须要有领导(包括一位校长,另一位行政官员,一位榜样教师),而且是要支持这 项活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最初应有一个品格教育委员会(或几个类似的支持团体,每个团体在品格教 育中都有所侧重),负责品格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执行。以后这个委员会的功能就由学校正常的管理机构来 承担。学生也应当参与到道德领导的角色中通过学生管理、学生间冲突调解、跨年龄指导等等途径来发挥他们 的作用。

10、学校必须吸收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生品格教育活动。

必须声明:父母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因素。其次,学校应当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采取切实措施,就 学校在学生品格培养方面的目标和行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以取得支持。为了建立学校与家庭间的相互信任,在 制定品格教育计划的品格领导委员会中应当体现家长的意愿。

最后,学校如果能够得到商业、宗教机构、年轻人的各种组织、当地政府及新闻媒介的支持的话,那么在 推动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方面,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将会更加有效。

11、评价品格教育应当评价学校的资格、学校全休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以及学生的 优良品格的表现程度。

(1)学校的资格:包括学校的文明化程度如何? 这一点可通过向学生测试如下问题的满意程度来解决: 该校学生彼此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学校(教室)像家庭一样温暖吗?

(2)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他们对培养学生的品格的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如何?对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的责任的理解程度如何?能力如何 ?等等。

(3 )学生的品格:学校可以通过与品格表现有关的活动来评价学生对核心伦理价值观念的理解程度、表 现及责任度,比如,学生的出勤率是否提高了?斗殴现象是否降低了?破坏文化、艺术的行为是否减少了?吸 毒现象是否消除了?

上一篇:演讲的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动作下一篇:登幽州台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