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品格

2024-10-15

人物品格(精选4篇)

人物品格 篇1

山东临沂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水墨人物研究生班。

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解放军美术创作院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高研班成员。曾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金奖、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大展最高奖、炎帝杯国际艺术大展金奖。多次参加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中央电视台、俄罗斯、泰国等领导人以及众多藏家及美术机构收藏。出版当代中国名家张立奎卷(大红袍)等多部画集。

五代石恪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意的《二祖调心图》;南宋的减笔人物画家梁楷创造了泼墨法,运用豪放而简洁的笔墨,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神韵,创作了《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杰出的写意人物画作品;明清时期也不乏优秀的水墨写意人物小品。写意人物画历史悠久,在近现代又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任伯年、徐悲鸿、蒋兆和等大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力提倡主题性绘画,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迅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画种。

那时,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受苏联影响,不仅是油画雕塑等专业注重素描和写生,水墨人物写生课便是中国画人物专业里的一个重要课程。学生在写生中面对模特,练习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学生们不仅在造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还由此研究和掌握水墨材质的特点及其性能。在多年的教学中,各个学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写生造型在讲究严谨中不乏开阔的视野,而解放军艺术学院由于注重主旋律的军事题材,比较强调规范和方正的样貌。张立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后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水墨人物研究生班,他兼收两家美术学院教学之长,造型基本功扎实,又艺术思想活跃,重视探索与创新。经过多年的实践,他的人物画已经有鲜明的个性面貌。他的画风让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个“野”字

张立奎的写意人物画的“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画中的人物形象野,二是画风野。在他的水墨写生中,人物的形象大都憨态可掬,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仿佛就是田间地头不修边幅随意唠嗑说笑的农民兄弟,带有一定的喜乐感和幽默感。长期以来,我们对所谓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描写,往往是站在一种不平等的位置和角度去观察去表现。大家一定都听过渔夫和有钱人在海边晒太阳的故事,有钱人认为渔夫应该去多打鱼,去努力工作,成为一个有钱人,这样就可以来海边晒太阳了。可是乐于现状的渔夫告诉他:“我现在不正晒着太阳吗?”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快乐。我们常常以自己以为的快乐去理解他人,当我们以同情的眼光去怜悯那些所谓底层的人群时,我们实际上没有走进他们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在画室找个农民来写生,或者下乡采风时,让他坐好给我们画时,他们的表情、状态是紧张、拘谨的、局促不安的,我们不自觉地站在了农民的对面。而张立奎的水墨写生,已经模糊了这种面对面的关系,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和他们融为一体了。面对农民,画家往往有不同的身份,旁观者、倾诉者、批判者、歌颂者,一个旁观者画家画出的农民和张立奎笔下的农民绝对是不一样的,这里不是说艺术水平的高低,旁观者也可以把农民形象画得很深刻,而是说人物形象呈现的面貌有很大的差异。看张立奎的水墨人物写生有种感动,那些模特很放松,脸上手上还带着泥巴,头发乱糟糟像丛野草,充满“野趣”。

张立奎的水墨写生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规矩章法,用笔用墨,线条皴法都很“野”。但是,在野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功力、修养和格调。艺术中的“野”,是指超越约定俗成规矩的界限范围和突破程式化的审美追求,它虽不“规范”,但是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并带给人们新的思考和启迪。敢于突破,是艺术家勇气和胆识的表现。张立奎在写生中,不再为线条的转承启合、墨色的浓淡干湿、皴法的程式章法所束缚,是他艺术经验和修养积累的结果。他艺术中的“野”实际上是脱胎于传统的笔法皴法,山水画中的“枯柴描”、“披麻短笔”和“乱柴皴”被他巧妙地、随意率性地运用在人物写生中。还可以看得出来,这些笔法、皴法是在张立奎很兴奋的状态下挥洒出来的,也能感受到他行笔间的速度、节奏和锋芒以及内心的激情。

张立奎靠自己的勤奋和悟性,正在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人物品格 篇2

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招满损,谦受益。

3、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4、想得越少的人,说得越多。

5、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6、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7、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8、吾日三省吾身。

9、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10、我只知道所谓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好的东西,所谓不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不好的`东西。(美国作家海明威。E。)

11、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14、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15、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16、满招损,谦受益。

17、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18、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19、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

20、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21、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22、美德是勇敢的,善良从来无所畏惧。(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

23、平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24、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25、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26、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27、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论梁衡人物散文创作的精神品格 篇3

一、饱满的激情是人物形象丰腴立体的关键

梁衡的散文总是让人激情澎湃。真实的感情能感染读者、打动读者,而只有在情感上对作者描述、塑造的人物产生共鸣,才能接受人物的思想和观点。冯牧先生认为“挚情是散文的灵魂”,梁衡散文就是充满挚情的散文。这种“挚情”包括好几个层面:首先是作者热爱他身处的这个世界,热爱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热爱生活中一切的真善美;其次是作者热爱他笔下的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热爱人类创造的历史文化,热爱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地想人物之所想,代人物立言,说出他们想说而未及说出的话;再次是作者对文字美有执着的追求,这个层面包括语言文字本身,包括文章的篇章结构,包括文字表达出的思想情感。读读下面的文字吧:“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段话是写瞿秋白的,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死得何其壮烈,可他偏偏在临死前写了那些“多余的话”,引来身后诸多麻烦和误解。梁衡的一番解读,将一个原本的“伟人”升华为“哲人”,一个“成其心”的哲人。这几句饱含激情与哲理的文字,把瞿秋白的精神世界剖开给读者看,何须赞美,瞿秋白的形象已高高耸立。项羽与秋白,一武一文,一古一今,一把结束物质生命的剑,一把解剖心灵与精神的刀,他们的生命价值与高贵人格何其相似。

有时,梁衡的情感又是那样内敛压抑,悲愤抑郁,看似平淡,文字中却隐含着金戈铁马,仿佛心中有万马奔腾。“望江亭,望江亭,江山如画,他却心乱如麻。他抚亭向晚,痛拍栏杆。”(《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这段文字是写张闻天的。在庐山会议期间,张闻天面对“大跃进”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灾难,他想做“捅破皇帝新衣”的那个人,结果却弄出个“反党集团”来。他站在望江亭上,“西望山下江汉茫茫,田野苍苍,乱云飞渡,残阳如血”,“他心急如焚,欲哭无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刻张闻天眼中的江汉大地的情景,既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未来命运的描摹。作者将满腔激愤压抑在文字中,以景语书写张闻天的心情,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读者读来,胸口如有大石撞击般沉闷痛楚。

二、文献资料丰富翔实,史论与记述紧密结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界拨乱反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断被讨论,很多作家拒绝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政治倾向、政治立场、政治内容,似乎谁跟政治离得越远,谁就跟艺术和审美精神离得更近。其实,极力摆脱政治对文艺的影响,又何尝不是一种政治态度。在这种情形下,在文章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为政治人物树碑立传,是需要勇气和情怀的。梁衡的人物散文选取的对象,要么是政治人物,要么是具有鲜明政治倾向和立场的人物,包括李清照和居里夫人;他的山水文化散文同样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张炯先生认为,文学与政治并非从属关系,文学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文学可以起伟大作用于政治1,他呼吁要建设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政治生态环境。梁衡散文的魅力就在于他妥善地处理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他的系列政治人物散文思想艺术成就很高,堪称人物散文的范本。他书写的对象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需要作家的胆识、责任与担当。他写过的人物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镕基,瞿秋白、彭德怀、方志敏等,历史人物如项羽、诸葛亮、陶渊明、韩愈、柳永、范仲淹、李清照、左宗棠、林则徐等,当代文化人物如梁思成、季羡林、赵朴初、范敬宜、王洛宾、吴文季等,以及宋子文、居里夫人、普京等。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他们生活的时代或久远或复杂,对他们进行描述评价都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判断力以及对文献资料整合分析概括的能力。

对同一个人物,他擅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时期进行描述评价,善于将史论与记述紧密结合,分析人物入情入理。他有5篇散文书写毛泽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树立起毛泽东的伟人形象。伟人也会有失误、缺憾甚至错误,如何书写?是为尊者讳,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述?这无疑是对作家艺术品格的严峻考验。梁衡对中共党史资料的把握是丰富翔实的,而且对重要资料进行仔细核实。文中涉及的地方,大到行军路线和陵寝故居,小到一条路、一棵树,他都要进行实地考察。在《这思考的空洞》一文中,他选取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节点,通过对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中那段历史的记述,塑造出“思想者”毛泽东的形象,表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在《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一文中,他通过歌咏那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突出毛泽东在革命艰难时期的英勇无畏。在《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记》一文中,他写毛泽东图书馆里珍藏的是图书,更是历史,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他思想形成的过程,透过一排排书架,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毛泽东用人》一文中,他写毛泽东用萧劲光为海军司令,与康熙用老臣靳辅治河一样,都是用其心,而非用其力,作者评述的落脚点在当下社会的用人问题上,何人可用何心可用,矛头直指当下社会弊端。而对毛泽东在历史上犯过的错误如何评价,这是任何一个书写者都无法回避的难题。在《假如毛泽东去骑马》一文中,梁衡用一个假如,用艺术想象的翅膀解读历史难题。毛泽东智慧超群,胆识过人,尤其注重调查研究,但他一生最重要的一次调查研究之旅却惜未践行。1959年,毛泽东有一个宏伟的计划,预备用四五年时间,骑马沿长江、黄河走一遭,了解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百姓的生活疾苦。这个计划筹备了好几年,终于因各种各样的国事而终止。若骑马走两河的计划真能实现,那毛泽东沿途会走过哪些地方,会见哪些人,产生什么样的感想,作出什么样的决断,看到怎样的民情?作者以他丰富超绝的想象力,为中国历史描绘出另一番情景,而这未能实现的蓝图,非毛泽东主观愿望所导致,而是因时事所迫,他未能坚持调查研究的直接后果,提醒后来者,使之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才是梁衡写作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简单地褒贬一位伟人的功过。

nlc202309090401

对周恩来的记述,作者用了几个主题词,即仁爱、牺牲和宽容,他将之概括为周恩来的普世价值,并用历史事实对这三种精神人格进行学理的分析。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一文中,他用“六无”总结周恩来的一生,即“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周恩来因“六无”而得到“六有”,即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风貌)、大爱、大德。历史事实与精到的论述、说理有机结合,一个以人格力量超越时空的伟人形象成为永恒。《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这篇散文甚至使用了学术论文三段论的写法,对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与毛泽东发生矛盾时的表现逐一道来,历数其不翻脸的原因,计算翻脸的成本和效果,推出不翻脸的本质是“隐忍克己,为国为民”。行文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周恩来的形象遂化作一株腊梅,“香清益远”,情感看似深隐,实则溢出文字之外。

写《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之前,他三次寻访参观瞿秋白纪念馆,觅渡桥的名字让他“心中一惊”,顿悟瞿秋白的一生都在“觅渡”。看似平实的叙事中涉及的史料何其丰富,将其为政、为文、为人的风格透过一件件琐细的生活细节立体多维地表现出来,写出他以文人为政、政事失败而反观人生的生命历程,进而指出他的意义就在于“探索”:在人类历史上,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作者对人物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梁衡的散文无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文化散文,都有一种悟性之美、理趣之美。

三、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梁衡的散文谋篇布局,颇有章法。他推崇散文结构的自然天成,如苏轼所说“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他的散文结构精巧自然,体势雄奇刚健。

梁衡写散文,大多是先有创作意图和构想,再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文献资料,感受人物、山水的风情风貌,沉淀运化之后,方才运笔成文。他的人文古树系列散文,就是用这种创作方法完成的作品。当他得知何方有古树,遂亲往探访拜谒,怀着敬畏之心,站在树下,驰骋想象,还原构想古树曾经的风雨。他说:“一棵树就是一部站着的历史。”江西瑞金叶坪村那株轻轻托起一枚炸弹的老樟树,周恩来手植的“一品梅”,带伤的重阳木,项羽故里的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还有那绿染戈壁的左公柳……这些古树,以其挺拔的身姿、悲哀的故事诉说着、印证着跟它们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的历史人物。单是“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左宗棠就功德无量。还有那带伤的重阳木,至今仍然站在桥边为路人遮蔽艳阳,而想为百姓遮点阴凉的彭德怀却因“直谏”而先丢官后丢命,这不只是他个人的伤痛,更是民族的灾难。正是因为作者有了这样的苦心、匠心、诗心、良心,他的散文读来才如江河直下,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回环婉转,时而波平如镜,视野开阔,情感细腻,风格豪迈。精雕细琢,是梁衡散文自然天成的关键。他把小说、戏剧、诗歌的表现技法都融入到散文创作中,他的山水散文就是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他笔下的项羽、柳永、辛弃疾、李清照、左宗棠、瞿秋白、彭德怀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述性文字精准细腻。

大凡写作,精通各种章法的作者才有可能“不拘成法”,创新通常意味着突破规矩。梁衡写散文有时看似随手写来,实则是匠心独运。起兴,原本是诗歌的技法,作者以延安的窑洞起兴,引出在窑洞中思考的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梁衡写散文,连兵法都用上了。《带伤的重阳木》开篇引用毛泽东一首词中的句子:“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随后写自己重阳节到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家乡寻访一棵重阳木。读者以为要读到毛泽东的逸闻趣事了,作者却笔锋一转,荡开笔墨,书写这棵古树与彭德怀的故事,可谓“声东击西”。

由一篇文章引出历史文化思考,这是很多论文的写法。梁衡的人物散文不仅写人物,其思想文化内涵也丰沛厚重。在《心中的桃花源》一文中,作者开宗明义,从陶渊明360字的散文《桃花源记》谈起,直言优美的文字害了它,此文的第一含义“在政治”;继而以陶渊明的五仕五隐为核心,探寻其政治理想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其个人性格、人生阅历与政治追求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政治理想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这篇文章真是笔墨纵横,思骋万里。作者将《桃花源记》《乌托邦》《太阳城》这三部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以描述空想“理想社会”为题旨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称其为“桃园三结义”。空想的社会太过美好,于是虚构的桃花源便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内以桃花源命名的地方竟有几十处,作者选了三处自然人文风景最佳者逐一描绘,这部分完全是山水散文和游记的写法,移步换景,中间还穿插了一首碑刻的回文诗,表达后人对桃花源题材的喜爱;间以民歌民俗民间丧葬仪式,将千年来的风物巧妙对接,引出“心中的桃花源”,点明题旨。作者又将思绪拉回到陶渊明的身后事,以议论说理为主,将陶渊明与白居易、陆游、辛弃疾、岳飞、魏征、范仲淹等历史人物比较,铺陈陶渊明对李白、苏轼等的影响,以及后世人对他的评价,多角度、多层面地树立起陶渊明的形象。

散文无常法。同是词人,梁衡写柳永,用“读柳永”之法,读他的词,读他的落魄人生;写辛弃疾,则写他金戈铁马的少年英豪,写他南归后壮志未酬的落寞悲凉,夹在历史缝隙中,把栏杆拍遍,三百年的民族灾难锻造出一个伟大的词人。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作者不写其文,专写他贬官潮州,身处逆境,造福一方百姓,诚心天地可鉴,立业立言,亲身践行儒家道德。他写范仲淹,题目是《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写范仲淹在一篇看似写景咏物的文字中,浓缩了他全部的生存智慧和思想精髓。在文中,作者也表达了他的散文观:好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好,好散文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经过岁月打磨而愈见光亮。

李清照和居里夫人是不同时代、不同肤色、拥有不同人生境遇的女人。她们一文一理,但都有美貌、才华、顽强的意志、执着的追求。梁衡用大篇幅书写女性,这两位是特例。李清照生逢乱世,历经国破家亡的磨难,后世记住的、吟诵的是她的诗词,却少有人知道诗词背后的悲欢离合。作者用一首首诗词间以文采四溢的记述文字,把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演绎得轰轰烈烈。她超凡的艺术才能,她忧国忧民、以心抗世、以笔唤天的济世情怀,她身世的悲凉与心底那绵绵不绝的愁怨,使她和她的诗词至今高悬于历史的星空,令人仰望。作者称之为“乱世中的美神”,这位美神不要男人为她而战,而要临阵脱逃的丈夫为国为民而战,这个半生凄清孤苦的女人,有着英雄的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激励了多少热血男儿为国为民而战。居里夫人,这个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的女人,这个改变了世界的女人,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爱因斯坦),一生坚持靠智慧站立在人类科学文明之巅。作者对“跨越百年的美丽”女人—居里夫人的赞美,表达出的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以美丽的女人为标杆,树立楷模,引导舆论;他以秀美的山水、壮丽的山川感染、浸润读者的心灵;他以激情饱满的文字传递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他在用散文的形式“鼓与呼”,他的文字满满都是正能量。

梁衡的散文,可说的太多。他的人物散文,从人物选取、篇章结构到主题表达、语言风格等,无不精雕细琢。有人说他是“苦吟派”,其实不然,他的文字中无时不闪烁着天才作家的艺术天赋,但他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艺术品格。这种创作态度和精品意识,正是中国当代文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格。

1张炯:《文学透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62页。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人物品格 篇4

第一, 教育是爱的教育,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教师职业的选择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 对待教育事业有着高度责任感。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 不计得失, 不逐名利;具有乐业精神, 秉承热爱教育的信念;具有敬业精神, 奉行严谨执教的态度;具有进取精神, 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人格境界”, 教师要发展自己道德智慧的感染力, 真正做到敬业爱岗、为人师表, 才能爱一行, 干好一行。同时, 教师要热爱学生。小学生的心理细微变化十分敏感, 会因为教师对其的喜欢而回报以教师自己的爱, 且因为爱教师, 从而对教师讲授的课程感兴趣, 以饱满的热情学好它。教师点滴的爱, 都会使学生的心灵漾起愉快幸福的涟漪。因而教师何不以宽广的胸怀, 去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在爱的涟漪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第二, 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教师要自觉养成“独立人格”。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善于模仿, 他们的眼睛能够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能正其身, 如何正人?”在几十双甚至成百上千双眼睛的监督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经得起推敲, 谨言慎行, 严于律己, 构筑起师德灵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不畏世俗权威, 心如止水, 有着事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第三, 教育是智慧的教育, 教师要始终尊重人的价值, 珍视人的完整性。小学生首先是“人”, 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自己的思想个性, 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去评价,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质。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人格, 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不给学生贴标签,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以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鼓励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地诲人不倦, 把爱真正播撒给每一个孩子。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 善于去挖掘潜能, 激发起创造力和能动性, 发挥其个性优势, 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 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成为快乐成长的陪伴者。

第四, 教育是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教育, 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语文课程也处在不断地更新之中, 这促使教师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其素养高低, 关乎所引导出来的课堂效果。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维持对学习的热情, 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而新一代的小学生, 无论在知识面、个人胆识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于从前, 教师素养不足, 必然影响其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 一个具有人文精神感染力的教师, 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教学, 将教学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 深入浅出, 才能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 以更广阔的视角引导学生, 和学生一同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从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因此教师应在专业精深的道路上狠下工夫, 在博览群书中积累沉淀, 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中不断更新思想, 始终保持源源不断的“活水”。

上一篇:学习地图下一篇:能量优化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