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图

2024-10-15

学习地图(精选12篇)

学习地图 篇1

企业大学是承担人才战略的解读与实施推动者, 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关注课程发展转移到人才发展上来, 提供一套人才战略发展的解决方案, 构建体系化的人才培训体系。学习地图的概念引入, 不同岗位所要求的技术、能力不同, 员工致力于能力提升时, 需要一个详细的指引, 维持给予员工不断前行的动力和能量, 这就是学习地图的关键意义。针对中层干部、青年员工、培训师等关键群体绘制清晰的学习地图, 分别编制培养方案, 逐项实施。

一、学习地图的概念

学习地图 (见图1) , 是指企业基于岗位能力而设计的员工快速胜任学习路径图, 同时也是每一个员工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路径图和全员学习规划蓝图, 是员工在企业内学习发展路径的直接体现。针对每一个岗位, 均能提供“Y”型发展通道, 让企业中不同特点的员工都能尽其所能。通过学习地图, 员工可以找到从一名进入企业开始的新员工, 直至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学习发展路径。学习地图整合了岗位能力模型、职业发展通道和企业中的学习资源, 从而为员工在企业中的学习发展提供导航。

二、推进步骤

针对中层干部、青年员工、培训师等关键群体, 编制群体型学习地图。其编制包括四个步骤:岗位梳理、能力分析、内容设计以及体系建立, 见图2。四步骤的成果分别是岗位库及职业发展路径、能力地图或能力模型、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 最终统合为学习地图以及员工学习发展手册。

1. 岗位梳理。

通过岗位梳理, 合并工作职责相近的岗位, 降低课程库的冗余重复以及学习地图规划的复杂度, 明确各关键群体的职业发展通道。

2. 能力分析。

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能力分析,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战略研讨会、能力分析研讨会等方法构建出的能力地图是绘制学习地图的关键支撑。

3. 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设计阶段是学习地图建立的核心阶段, 为不同层级的职业发展提供能力标准, 有效结合企业和员工自身的能力提升需要, 适合不同能力特点的多种学习方式组合。

4. 体系建立。

汇总所有的学习内容, 根据不同群体职业发展路径的要求, 将学习内容分为中层干部学习内容、青年员工学习内容、管理路径学习内容、专业路径学习内容, 并按照职业发展路径形成相应的晋级包, 依据岗位核心工作要点形成轮岗包, 针对不同人群形成清晰完整的学习地图, 缩短关键人才成长周期, 加快胜任岗位需求。

三、结语

坚持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培养原则, 针对不同人群分别编制培养方案, 培养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水平、技术技能等能力素质的培养, 还包括沟通交际能力、应变能力、道德等其他方面的培养, 构建适合各类人才发展的培养方案, 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良性循环, 促进全员能力素质水平、岗位技能的持续提升, 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为建成企业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学习地图 篇2

这些学习活动的集合体被称为领导力学习地图。它能帮助管理者们加速成长,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领导者发展面临的挑战

领导力学习地图的设计需要匹配管理者职业发展的规律。拉姆。查兰在《领导力发展管道(Leadership Pipeline)》一书中认为,领导者在向高阶跃迁时,需处理好转型期的三方面挑战,包括领导角色、时间分配和管理技巧。

此外,管理者岗位在“跃迁”后的阶段可细分为“新任期”“在岗期”和“提升期”。不同时期管理者挑战不同,所培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对于新任期管理者,通过测评、知识学习的方式,让他们更快地了解角色对他的要求,以及更加准确地认知自我。

在岗期内,管理者不断在实践中应用新学习的领导技巧,逐步形成个人的领导风格。

当对本岗位的角色有了足够深刻的认知,并且能够展现出必要的行为证明对岗位的胜任,则可以开始准备开启下一个角色的旅途——进入提升期。

在管理者的成长过程中,领导力学习地图就是要为领导者在“纵横交错”的成长路径中提供必要的支持。

搭建混合式培养项目

如何改变领导者行为,需要遵循成人学习发展的“70-20-10规律”。

成年人的学习有70%依靠实践获得,往往通过轮岗、带领项目、外派等方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设计学习项目时,需要纳入管理者实践的环节,如行动学习、模拟分析、讲授课程等。

成年人的学习有20%依靠向他人学习获得,因此,在学习项目设计中要纳入多样化的评价、团队互动反馈、小组研讨等方式,保证管理者们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交流,相互学习,

成年人的学习有10%依靠传统课堂面授获得。这是最传统的培训方法,但对于知识性和基础技能性的培养,具有很好的效果。此部分将通过面授与e-Learning结合的方式,摆脱传统课堂培训的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即时学习,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管理者培养中的三种角色

基于 “70-20-10”原则的思考,为了更好地促进管理者的学习提升,凯洛格提出以“培训、实践、讲授(Training, Action Learning, Teaching, TAT)”模式作为领导力培养项目设计的主要模式,构建融合三种方法于一体的领导力培养体系。TAT培养模式表明了任何一位管理者在培养过程中要完成的三种角色: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作为学习者,培训模式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它主要发挥着提供持续养分的作用,大量的知识学习、理念学习都将以培训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作为实践者,行动学习把领导力培养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在行动学习中通过不断解决各种复杂的、挑战性问题,培养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变革创新等经营管理中需要的领导力素质,并沉淀出大量可应用的管理工具、案例,这都将有助于促进业务改善。

作为传播者,讲授的模式把沉淀在领导者思想中和经验中的精华提取出来,一方面,帮助领导者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另一方面,在讲授、分享、辅导中,把结构知识课程化、课程知识传播化。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能够有效地培养并梳理领导者的影响力,学会激励与辅导下属。

不同阶段的管理者,其三种角色的侧重有所不同。例如,在新任经理培养时期,侧重于扮演学习者角色,多通过培训来掌握新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在挑战期,侧重于扮演实践者的角色,把管理者放到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行动学习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从学习地图到发展地图

毋庸置疑,整合的人才管理模式将为企业带来诸多收益。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仍有很多挑战。调查显示,对于人才管理集成问题,所有选项在重要性和现状满足度方面的差距都大于20%.其中,差距最大的两项是“人才培养的结果与个人晋升、调薪等关联”和“建立人才梯队”。这反映了目前企业人才培养缺乏体系,尚未把所有流程、制度整合为一体。

从“领导力学习地图”到“领导力发展地图”,不仅仅规定了在人才成长的每个阶段和时期应该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同时还要清晰地描绘出管理者要经历怎样的评价才能够有新的机会发展、晋升。

掌握学习地图的基本方法 篇3

地图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地图信息区别文字等信息的最大特征是具有空间性,在有限的区域空间内储存着巨量的不同种类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即便存在一定的联系,也没有很强的逻辑,给人造成掌握地图需要大量记忆的感觉,不同区域的许多信息又极为相似,所以给我们掌握地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对地图的掌握是没有底线的,每一张地图上都有表述不完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具备学习地图所必须的最基本的地图知识;二是获得一种针对地图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以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地图信息的自我扩展。基于这个观点,我们归纳出学习地图的三个关键:一是对地理位置的判断;二是对某一区域相关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三是对区域特征的梳理步骤。

一、地理位置的判断需要一种地理空间感。地理空间感主要体现在把握局部地区在整体地图中的位置,地理空间感的培养需要在由大到小的、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形成。

首先是熟悉总体的位置。即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七大洲、四大洋→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某一城市(村落)→……

其次通过熟悉大陆轮廓来建立世界地图的心理地图。熟悉大陆轮廓的最有效方法是辨认大陆周遍的半岛、岛屿、海湾、海峡。七大洲中,要数亚洲欧洲组成的亚欧大陆的海岸线最为曲折,半岛、岛屿最多,如果我们借助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航线,掌握沿途经过的海域、海峡,可以获得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通过特殊经纬线来大致分割世界地图的经纬度空间感。比如选取5条经线和5条纬线来分割掌握(0°、180°、20°W、160°E、120°E,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40°N)。掌握这几条经线穿过的有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地形单元、气候、河流、洋流、城市等等。

二、在建立整体的心理地图的基础上,将各地理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叠加,逐步丰富地图内容,最后建立进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

需要叠加的地理事物有世界(中国)的主要山脉和高原,河流和平原,气候类型分布,洋流分布。在叠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扩展地图内容的方法,比如今后我们自己可以把世界的能源、世界的森林分布、世界的农业地域类型、交通、城市等等可以一一叠加,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叠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当世界气候和世界洋流分布叠加以后就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都是寒流和热带沙漠”,这个发现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一分布是否是一种规律?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这种发现与思考是我们对知识的自我完善、学习方法的自我获得的过程,是走向自主学习的过程。比如

读回归线穿过的某大陆示意图,完成:

(1)图中②处的气候是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带季风气候

(2)图中,

A.④处的洋流为寒流B.①处的洋流为寒流

C.①处盐度高于④处D.②与③两地都濒临海洋,夏季降水多

答案:CB

示意图是一种对地理空间的高度概括,它不仅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心理世界地图,而且是对地理事物分布的一种规律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在地图上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是地理综合思维的体现,是学习地图的归宿。

地理特征的表现是多样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有许多相似但不相同的地方,它给我们全面而又准确地把握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显示地理空间概念特征角度进行线索梳理分类。

按海陆位置特征:沿海还是内陆。这一位置特征可以用来判断某地的水分条件。

按纬度位置特征: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中低纬(30°左右)、中高纬(60°左右)……这些位置特征可以用来判断某地的热量条件。

按气候分类特征: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它主要会影响到植被分布、水文特征、农业类型等人类活动等等。

按地质构造特征:板块边界还是板块内部。处于板块边界则多火山、地震,多地质灾害;处于板块内部则地质相对稳定。

按地势地貌特征:地形单元有高原、山脉、丘陵、盆地、平原。它主要会影响到气候、水文和农业类型等。

按经济位置特征:用来描述该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方向。

按相关位置特征:周遍有什么特征的地理事物,可以用来描述一些具有独特特征的地理现象。

比如杭州地理特征的描述。我们按上述分类逐个描述如下:

杭州,濒临中国的东南沿海,纬度30°N附近,位于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水的不稳定性,使得这里容易产生旱涝灾害,容易受台风影响;地壳稳定,地震概率小;以平原为主,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丘陵地区种植茶和竹等经济作物;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内,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交通便捷,人才集中,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杭州历史上名人辈出,曾经作为古都,文化沉淀深厚,丰富的文化名胜和西湖山水,使杭州成为一个旅游休闲城市。

学习地图 篇4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地理知识。如何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学生“空间地图”的教学实践

在地理教学中, “空间地图”往往是在对“纸上地图”的记忆、理解、运用中形成的。学生“空间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一个空间相当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语言概念的逻辑操作, 也包括大量的感知活动。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空间地图”, 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轮廓期———细化期——清晰期) 的训练。

1. 轮廓期。

轮廓期是学生初学地理时处于一种对地理空间的混沌印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要主要培养学生建立地理空间的能力,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粗略的地图轮廓。为此, 我对学生进行了两方面的训练:一是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认识, 这是认识地图的基础。在教学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时,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 从半球位置看, 我国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2) 从纬度位置看, 我国处于哪一个纬度带? (3) 从海陆位置看, 我国又是怎样? (4) 我国的周围有哪些重要的邻国?二是对地理事物轮廓的认识。教师对某些地理图形, 要给以一定的夸张或简化, 勾画成各种实物或几何图形。例如, 中国的轮廓, 可以看成一只雄鸡, 山西省可看成平行四边形, 云南省可以看成一只鹅等, 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初步认读地图, 学生可把地图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等进行简单的判读。教师在地图教学过程中, 通过质疑、创设情境, 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检索, 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2. 细化期。

细化期是训练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空间知觉的过程, 是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细化阶段。通常在这一阶段进行两种读图训练。

(1) 区域式读图。就是将地图分成较小的区域单位, 先学习其中某一个区域, 待学生掌握了该区域的各种要素特征, 建立基本的空间表象和记忆表象后, 再学习另一个区域。如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划分时, 学生若要一下子掌握那么多省级行政区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可以让他们逐块分散进行学习, “集中精力, 各个击破”。这种以区域为单位分析一项或几项地理要素的读图方法, 能很好地突出某区域的各种要素特征, 降低整体学习的难度, 是阅读地图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2) 要素式读图。就是以某一地理要素为线索, 系统地分析阅读地图。如阅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时, 可以地理要素为线索进行阅读, 这里的地理要素可以是“山脉”, 也可以是“高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先看山脉分布, 再看高原分布”, “先看东西走向的山脉, 再看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等规则逐一阅读。这种以要素为单位系统地阅读地图的方式, 有助于使学生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总的分布特点, 进而比较出几种地理要素分布的异同点。

3. 清晰期。

清晰期则是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以后, 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空间表象 (即“空间地图”) , 能根据特定的需要迅速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来解决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阶段。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得的, 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去发现、获取, 逐步养成学生用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这一阶段应根据具体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忆图思维, 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 纵向联系法。如在学习“中国气候特征”时,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出示三幅地图:图一《我国年降水量图》、图二《我国地形图》、图三《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然后提问: (1) 从这些地图中可看出有哪些因素影响我国气候的形成? (2) 我国气候有哪些显著特征?

经过读图思考, 学生能迅速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 从中得出答案: (1) 我国疆域辽阔, 南北跨纬度广, 温差大;海陆位置差, 导致降水量分布不均;地形多样;季风影响显著等因素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形成。 (2) 我国气候的特征是种类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在这样训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空间地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就比较清晰完整, 且不易遗忘。

(2) 横向对比法。解决某些地理问题, 有时必须进行横向比较, 这时就需要借助地图进行分析, 这样更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成因等。如在学习《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一课时必须了解美国的地形, 这时可与中国的地形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对比读图便知道, 美国和中国的地势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是由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组成的, 两边高, 中间低, 而中国的地势是自西向东逐级降低。所以, 中国的大江大河大都“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美国的大河“密西西比河”是由北往南流, 所冲积成的平原就位于美国中部。

二、构建学生“空间地图”, 促进有效教学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发现, 帮助学生构建“空间地图”是一条完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之路。

1.“空间地图”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记忆的效率。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 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同, 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或图式表征, 而地理学科的知识主要以陈述性知识为主, 所以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学生形成地理知识结构和图式的过程。实践证明, 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一幅《中国政区地图》, 就可将中国的地形、省级行政区、气候、河流、人口的分布等呈现在自己的头脑中。这样记忆就有了依托, 不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和持久性, 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空间地图”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使用地图时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即“抽象化”的形象思维, 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高的价值。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活跃, 因此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利用新教材的地图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但是, 阅读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电影等直观教具, 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 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 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

学习地图 篇5

思维导图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绘制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趣!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记忆力。在学习、研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它对提高学习效果、个人思维能力、记忆力有一定积极作用。因此,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它。为了让学生喜欢它,我把它取名为“学习地图”。一张“学习地图”将文章内容涵盖其中,把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书读薄,并能初步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列写作提纲打下基础。

一、“学习地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

学生在阅读中时常处于“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困境之中,尤其是篇幅较长、理解难度比较大的课文,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初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学习地图”,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

(一)写景文章中的使用

写景文章对内容的处理,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如《五花山》按春、夏、秋的顺序写了五花山的五颜六色),有的是按地点顺序来写(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写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地方„„借助“学习地图”带学生阅读,能够很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文章的脉络,把握写景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学习地图”带我略读》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写景文章后进行的补充拓展。课堂上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通过师生回忆,合作完成“火车式学习地图”,并归纳画“学习地图”的步骤-1.写题目;2.写中心词;3.写关键词。并延伸三篇不同文体的写景文章,与学生共同总结如何找到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时藏在时间里,有时藏在地点里,有时还藏在内容里。”再让学生根据“学习地图”,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样,通过课内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领悟如何运用“学习地图”的方法。有了“学习地图”的带领,学生既饶有兴趣地快速阅读课文,又很容易地掌握了写景文章的脉络,粗知了写景文章的大意,不知不觉中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写事文章中的使用

写事文章中寻找“关键词”,须引导学生抓住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动手做做看》,课堂上我与学生一同找出这些关键词:(朗志万)提问题、(伊琳娜)动手做、得结论。学生通过这张“学习地图”(见下图学生作品),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朗志万向小朋友提了个问题,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得出结论: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有了“学习地图”的引领,学生基本能抓住事情发展的几要素,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三)说明文中的使用

说明文中的关键词比较明显,一般为各段所介绍的内容。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说明文,第32课《太空生活趣事多》可以抓住:睡觉、喝水、走路、洗澡这些关键词,学生借助“学习地图”很容易地概括出:这篇课文主要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描写了太空生活的有趣。第33课《活化石》找到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些关键词。说明文中的关键词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学习地图”在延伸阅读中的使用

在教学《“学习地图”带我略读》这节课,我初步尝试了运用“学习地图”带领略读的方法,以求在文本与延伸阅读素材有效结合中提升学生的略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这种画图方法,并乐于运用时,适时地延伸三篇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写景文章,这三篇文章描写的角度各不相同:《五花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香港迪斯尼乐园》是按照地点顺序来写的;《台湾的蝴蝶谷》是按照内容来写的。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三篇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先是半扶半放画“火车式学习地图”,略读《五花山》;然后小组合作画“火车式学习地图”,略读《香港迪斯尼乐园》;最后自主选择画“学习地图”的形式,略读《台湾的蝴蝶谷》。这样,变单一的学习为多样性,通过拓展阅读,在文本与延伸阅读素材有效结合中提升学生的略读能力。

三、“学习地图”在作文教学中的使用

“学习地图”也有助于组织语言材料进行写作练习。写作教学中运用“学习地图”可分以下六个步骤进行:(l)给定话题;(2)确定“中心句”;(3)使用“关键词”(围绕话题自由想象,把相关要点记下来,这些关键词最好多使用关键的动词和名词);(4)向外扩张;(5)学生通过“学习地图”,尝试做连贯陈述,确定最佳写作顺序;(6)动笔写作。

在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课《介绍自己》中,一名学生为自己的作文画了如上的一幅图——“帆船式”的学习地图。这幅“学习地图”一目了然,写作文时,她按照画的顺序,抓住中心句“我是开朗活泼的小女孩。”,借用“调味品”这个象征,从各个角度描写自己在家中的甜、酸、苦、辣,这个构思不仅巧妙,而且容易写出特点来,并取名为《我是“调味品”》。

学习地图 篇6

一、借“学习地图”,略其所略

相对于精读教学而言,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更简明,方法应该更简单,过程应该更粗放,自主学习应该更充分。借助“学习地图”推进略读教学,可有效实现“略其所略”的教学意图。

1. 过程预设求“略”。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摒弃过细的精读方式,变环环紧扣的线性推进式为大刀阔斧的板块推进式,使得课堂教学结构更简约,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更多的时空。《夸父追日》课文前的连接语既明确提示了本课学习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又揭示了学习的一般流程(读书—思考—交流)。为了达到学习目标,笔者在学习流程中,借用“学习地图”,设计了如下板块推进式教学过程:①试画“学习地图”,预习课文;②修改“学习地图”,感知内容;③丰富“学习地图”,感受神奇;④运用“学习地图”,延伸阅读。在授课前,笔者布置学生预习《夸父追日》,画一幅“学习地图”,课堂上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修改、丰富、拓展,推进教学,过程显得更简略。

2. 内容感知求“略”。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感知上学生只要粗知文章大意即可,而应着力于“略读”与“浏览”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学生课前预习试画“学习地图”的基础上,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共同修改“学习地图”。学生经过讨论、修改,很快提炼了关键词(“为什么?”——喜欢光明;“怎么做?”——奋力追赶、喝干河水、倒下长眠;“结果如何?”——化为山林),画出了“学习地图”(如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地图”上的关键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借用“学习地图”,学生快速理清了文章脉络,抓住了课文主要信息,粗知了文章大意。

3. 教师指导求“略”。

诚如叶圣陶大师所提出的“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那样,略读课文教学要更多地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学《夸父追日》,在第一、二环节(预习试画、交流修改“学习地图”)后,笔者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交流,而引导的侧重点只在于交流“学习地图”,共同修改,及围绕“学习地图”说说故事的大意;在第三环节则只重点抓住表现“神奇”的关键词及感受来引导学生丰富“学习地图”;在第四环节更是放开让学生运用“学习地图”的学习方法去拓展阅读其他文章。

这样,借用“学习地图”,将教师推到一个更“隐蔽”的角落,让学生站在更“亮”的舞台上。在画、改、说“学习地图”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阅读、独自思考、大胆交流。

二、借“学习地图”,重其所重

尽管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尽量“求略”,但也并不等同于完全“自读自知”。在粗略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有所发展,达到既“有所不为”又“有所作为”的有机统一。

1. 精准导读求“重”。比如,在“丰富‘学习地图,感受神奇”环节,笔者是这样来“精准导读”的:首先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把体现神奇的关键词画上三角号,想一想它神奇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据此进一步丰富“学习地图”。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回答:这是一个( )的夸父。这样,借助“学习地图”,聚焦“神奇”进行“精准导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过程中丰富了“学习地图”,更深刻感悟了课文内容和夸父精神,同时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提高了自学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了本课学习目标。

2. 语言训练求“重”。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让略读学习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演练场。在这方面,借用“学习地图”将更有效,因为更直观、更明了、更有趣。比如,在学生完成丰富“学习地图”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习地图的信息更丰富了。谁能用‘学习地图复述故事?”并提醒学生可以重点说说神奇的地方。学生们在“学习地图”的帮助下,故事内容说得更精彩了,复述也不再是难事。而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夸父长眠后,他的手杖居然能变成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林木。这想象真是丰富,描写真是神奇。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着课文的样子,写几句话。“山的一 ,有 ,那是夸父的 ?摇变成的。”先引导学生画一画简单的“学习地图”,把关键词写出来,课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一幅“学习地图”,简单明了,既帮助了学生思维,又诱导了学生表达。

3. 阅读容量求“重”。教完《夸父追日》,学生已经熟练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提问题—找神奇—写感受,笔者进一步运用“学习地图”指导延伸阅读:在课堂上出示两篇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女娲造人》,采用“文学圈”的模式,每位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章,画画“学习地图”,与同桌交流,了解另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样是40分钟一节课,学生们却复习了一篇旧课,学习了一篇新课,阅读了两篇文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效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最后笔者还鼓励学生选择《中国神话故事》中的部分内容在课外时间里阅读,并继续尝试画出“学习地图”。

这样,借用“学习地图”,让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展现。

学习地图 篇7

一、重视地图学习的必然性

1.地理学科特点的要求。 空间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 许多地理基础知识如地形、水系、土壤、植被、矿产、工业农业、交通分布、人口、民族等地理事物的分布等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具有区域性并与地名密切关联, 它们都具体反映在地图上。 在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建立这些事物确切的空间位置, 进行正确的想象和思维, 就必须和地图紧密结合, 否则就会觉得漫无目的, 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运用地图, 培养空间概念,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地理学习的突出特点。

2. 新课程标准学习理念的要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 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 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 纵观近两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 涉及地图的试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 地理图表是一种基本的地理语言, 正确运用图表、 绘制图表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生的基本地理技能, 因此, 地图学习就理当成为中学地理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3.地理课堂学习的要求。 地理学与地图等各种图像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同样,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等各种地理图像, 离开地图不可能进行地理学习———这是由于地理科学特性而形成的地理学习的特点。 所以, 在地理学习中应该充分运用地图等各种地理图像, 和各种地理图像紧密地结合起来。

4.认知规律的要求。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 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它不但能使学生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更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零星的知识系统化。 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照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 以图释义, 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 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创设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5.地理考试的要求。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 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 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 对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逐渐成了各省高考、会考的热点, 充分表明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 这就要求在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增强对地图重要性的认识, 必须认真落实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问题。

二、开展地图学习的主要方式

1.以课本插图作为地图学习的核心。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插图, 插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课本内容协调一致, 特别是我们使用的湘教版教材, 大量的活动参与是与插图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教材插图是经过地理教学专家精心设计, 具有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内容简明、主题突出、形象直观等特点。 湘教版教材上很多文字材料都可以和插图互为补充, 以图析文, 以文概图。 通过插图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活动, 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课堂上, 学生应积极正确解读课本插图, 分析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随时阅读相关插图, 从读图中掌握地理知识, 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提高地理知识水平。 如在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时, 学生可以读教材插图, 然后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相互讨论, 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动手在笔记本上画出南北半球洋流分布简易图, 然后汇报结论, 展示作品, 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对照插图进行纠正、补充、归纳和总结。 这样通过学生读插图、观察讨论实践、教师总结等方式, 学生可以很快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南北半球洋流的差异, 而且培养读图、析图的能力。 地理课应重视教材插图的学习, 应以教材插图为核心充实课堂学习内容, 让每一节课都符合地理学习的特点, 做到学有所获, 一课一得。

2.以GIS、RS数字化地图影像作为地图学习的扩展。 以GIS为核心的3S (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技术已写入中学地理课本,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占有一定的篇幅。 这就要求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什么是GIS技术, 学以致用, 更要把GIS技术引入地理学习。

在地图学习方面, GIS技术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甚至抽象的概念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 将地理学习中不易明察与掌握的内容通过虚拟场景展现, 强化学习效果。 GIS数字化地图学习强化了学习者对地形差异的直接认识, 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深了学习者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这是传统的地理地图无法比拟的。

RS拍摄的影像分辨率高, 更新快, 可以动态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 在中学地理学习中, RS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辅助学习, 帮助学习者对地球环境进行立体观察, 认识全球环境的整体性与变化过程。 因此, 在以后的地理学习活动中, 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下的数字化地图延伸课堂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潜移默化。 在教学过程中, 地图可以确定老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 因此, 老师总要求学生要多看图多记图, 而且要把图记到脑海中。 要达到离开地图都能说出任何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 或是某个地理区域的风土人情, 资源物产。 无论教地理还是学地理, 地图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 学生只要把所学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地图上, 就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

总之, 在地理学习中, 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地图, 注意养成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 提高使用地图的技能;要加强读图和析图能力训练, 能够从地图中全面提取有效信息;学会把文字的信息用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简约知识, 明晰思路, 借助地图, 强化记忆, 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书英.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与学[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6) .

[2]李佩, 武周, 江荆平.GI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天津教育, 2005 (6) .

巧用历史地图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8

一、挖掘教材, 仔细研读地图册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 教会学生看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体现了学科间的结合 (史地结合) , 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初一新生面对历史课本中大量的需要识记的年代 (时间) 、人名、地名, 一时间很难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 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 使用历史地图册进行教学, 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 在教学初一历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 出示远古人类分布图, 在图中相关位置标注明显记号, 帮助学生进行直观记忆, 再配合相关图片, 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氏族聚落》一课时, 利用地图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情况进行对比讲解, 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两者因为生活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情况, 这样, 讲解变得非常容易, 学生记忆还非常深刻。又如, 在讲到拉美独立运动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看拉美独立运动前的形势图, 地图上共标注了五种颜色, 一目了然, 主要是哪些国家的殖民地和哪个国家的殖民地最多, 引导学生观察。这样, 学生会印象深刻, 比单纯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再如, 教学秦朝的统一时, 就可以先在秦的统一图上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在秦朝的边疆图上圈出秦的疆域界限, 再在疆域图的中间位置用彩色笔标出其人口, 这样, 秦朝的统一过程、疆域、人口等历史知识便醒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通过地图师生实现了互动, 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如何运用地图理解课本内容, 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后讲到类似问题时, 学生就能依例进行自主学习, 会很容易掌握教材内容。

二、借助历史地图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在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 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历史场景、现实生活等。这些带有时代特点的精美图片不但增强了历史的直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再现了当时历史风貌, 增强了视觉上的吸引力, 通过看图、读图, 学生可更加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 引导学生先看地图册提供的几幅照片, 然后讨论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不少学生在讨论中还提到了自己爷爷奶奶的一些事情, 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 不但轻松完成了本课学习内容, 不少学生还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如, 在教学《昔日的辉煌》一课时, 地图册展示了大量世界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一些重要文化遗产的照片。看了这些照片, 学生马上会联想到平时看到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踊跃发言, 积极思考, 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 还拓展了很多课外知识, 大有意犹未尽之势。

三、巧用地图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地图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先借助巴黎和会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与会各国的意图, 有助于学生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接着利用华盛顿会议地图,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国想要通过这次会议称霸世界的意图,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又如, 在教学《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对地图的观察, 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四大文明古国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地图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在看图、读图的过程中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也掌握了利用地图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让地图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 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地图教学, 可让“不会动”“不能变”的历史地图活起来、动起来, 为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读图、识图的乐趣, 也使历史教学更为形象、生动。如在教学《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这部分内容时, 对于蒙古的崛起及其统一全国的地图展示,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统一过程的地图用动画的方式播放出来。这样, 统一的过程一目了然, 教师可以不用讲解,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地图, 加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就能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了。又如, 在教学西周的分封制时, 可用多媒体将夏、商、周几代的统治范围用动画形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西周的统治者会采用分封的办法管理广大的疆域。

综上所述, 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运用地图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地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而且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进而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地图中描述的内容进行分析, 可找出隐含其中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想办法让历史图册成为“会说话的工具”, 动起来、活起来, 运用历史图册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发展能力, 让历史教学更为生动,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要:历史地图册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巧用历史地图册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将其与多媒体等新型的教学手段相配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增强课堂实效性。为此, 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巧用历史地图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习地图 篇9

1. 员工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

企业员工培训内容较多, 通常包括技能培训、知识培训以及素质培训三方面。当前, 我国的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始终以技术、技能及知识为主要方向, 而对于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以及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则认识不足。负责培训的相关领导并没有重视企业文化的宣传、职业操守的提点以及企业核心凝聚力的加强, 更没有采取科学的办法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导致企业的培训内容过于单一, 且经常进行应急业务培训。重技能、轻教育的培训模式严重削弱了企业员工培训的作用。此外, 有些电力企业没有针对具体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忽视了管理人员的差异性;部分电力企业的员工培训盲目地按照社会培训机构的课程安排, 不仅抓不住企业发展的要害, 也不能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 因此培训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2. 缺乏沟通渠道与反馈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 监督必不可少, 及时反馈员工的培训信息, 能够有效指导培训计划的制定。然而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培训开始后就逐渐放松, 培训结束后机械地进行测试, 由于沟通不畅, 相同的培训内容在不同的员工中所产生的培训效果存在严重差异。

3. 培训需求分析缺乏完整的规划。

通常而言, 省电力公司会对各公司的员工培训做出整体部署和计划, 但始终未能将员工的培训融入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当中。特别是下属公司, 还存在应付检查、消极培训以及走形式等问题, 严重削弱了员工培训的整体效果。特别是基层公司的培训中心在开展员工培训的过程中还缺乏完整、科学的计划性。

二、基于学习地图的电力企业战略性培训体系建设

1. 学习地图。

学习地图是横跨教育学、培训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及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产物, 它承认职场人士兴趣志向的不同, 承认人的学习能力的差别, 承认知识点或知识领域之间有逻辑先后和难度深浅的差别。为有效提升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 有效实现组织愿景和组织战略, 管理者通过人力资源或教育培训机构为被管理者分解并绘制出学习成长的知识内容和进阶路径, 这个结果就是基于岗位的个人学习地图。整个组织所有岗位的个人学习地图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就构成了组织学习地图系统。清华厚德提出的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金字塔模型理论, 说明了建设组织学习地图的目的, 构成了建设组织学习地图的绩效理论基础。

2. 战略性培训体系分析研究。

在战略性培训体系下电力系统以往培训中的不足, 如培训沟通不及时、缺乏战略及员工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解决, 具体培训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 战略性培训体系的建立以公司的整体战略作为整体培训管理体系的导向, 有目的、有计划、有考核、有组织地对公司的培训规划进行计划、辅导实施、考核评估及监督管理等有序管理, 这样以往培训中缺乏战略和沟通不及时的问题就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 从公司层面来说, 公司希望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级别的岗位胜任力, 如一个刚入职省公司的用工管理专责的学习路径, 他的最终晋升目标是省公司人资部主任一职。首先应该通过学习本岗位适岗学习包的内容, 来完成本职工作, 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学习轮岗学习包的内容申请到同为19级岗位的其他岗位上进行轮岗, 以丰富其工作经验。此后, 该员工需要学习晋升学习包的内容, 晋升至20级用工管理专责, 同样, 在20级他仍然可以进行轮岗。之后通过学习相应学习包内容, 最后晋升至人资部主任一职。这样该员工既满足了公司对岗位、职责的要求, 符合公司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要求, 又达到了自身晋级更高岗位的目的。有目的的学习良好地解决了以往培训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第三, 学习地图可以完整地展现出全公司各个岗位的的培训学习包, 这样可有效解决以往电力企业培训中缺乏系统性的问题。

三、结语

基于学习地图的培训体系将组织战略、胜任力模型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有效联系起来, 科学地将岗位能力要求转化为学习要求, 清晰地指出了员工应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 不仅可以显著提升培训效果, 更可以将公司发展战略和提升员工胜任能力紧密联系, 在战略层面上发挥卓越的功效。

摘要:当前, 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实施, 对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基于学习地图的电力企业战略性培训体系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基于此, 分析我国电力企业培训体系现状, 并针对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学习地图的电力企业战略性培训体系。

关键词:学习地图,培训体系,电力企业

参考文献

[1]史定军, 陈岑.利用学习地图构建卓越培训体系[J].人力资源管理, 2014 (4) .

学习地图 篇10

一、教会学生读图

1. 要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一般都会注明地图的属性, 这是掌握地图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找准地图, 让学生及时知晓不同地图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当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地图, 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2. 要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利与注记) 。这是学生看懂地图的最基本条件。

3. 要学会看地图内容。教师可以紧扣地图主题, 提出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主动结合地图的标题、图例有效思考, 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教师再适当归纳、总结, 需要时, 再适时板书, 阐述地理知识间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如, 在探究“东南亚”这一章节, 先组织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 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张地形图, 这节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 为此, 要先让学生看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颜色则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 分组讨论, 探究“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与范围, 然后结合内容, 回答教师的问题。当明确学习目标时, 学生们也会主动参与进来, 很快总结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一特点。这样的教学比起一味讲解效果要理想的多。

二、搭建理想地图, 提升地图意识

理想地图:地图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的保持与再现, 这也是学习地图的高境界。例如, “世界政区图”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的表象, 就算地图不在眼前, 一说到某一地区时, 则可以迅速根据理想地图进行思维定位。但是, 理想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需要一段时间, 为此, 在教学时, 就需要教师经常将相关联的各种图示展示出来, 组织学生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寻找规律, 结合地图对相关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另外, 也要适当加强地图训练, 比如《地理填充图册》,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得一些地理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反复出现, 留下深刻印象。

三、巧用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 顾名思义, 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简图图形。根据教学需要, 要能用最简单的笔画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且准确地绘制出教学所需要的示意图或者是简图, 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边讲边画, 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沉闷单调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便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

例如, 在探究“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时, 就可以采用简图:“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一边讲一边在黑板的左上角用圆圈绘制出铁路干线的交汇点, 再用直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把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用粉色笔标注出来, 在相应的位置标注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再用直线相连, 讲明该线路的名称;讲述一条干线知识时, 就画一条, 画完南北铁路干线, 再将东西铁路干线找出来;最后, 师生再一起回忆、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结合铁路干线, 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结合农民工的流向思考从本地区出发到北京、上海等最便利的线路。学生们的探讨积极性很高, 简图的实用价值也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

四、运用地图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 结合地图教学时, 一定要把具体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当中, 再借助地图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 同时, 还要注意不同的地图类型区别, 有助于师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侧重, 不至于主次颠倒。另外, 在结合地图教学时, 教师也不要一味枯燥地讲解知识点,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切实做到在地图上概括问题, 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有效思考、总结, 然后再精心设计分层分明的问题,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逐渐提高他们使用地图的能力, 充分发挥出地图作为重要工具的价值。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和教材有机融合, 这样的教学既有广度, 也有深度, 便于学生在有效理解知识的同时, 还能知晓知识之间固有的联系与规律性。

地图对探究地理知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 常借助地图教学,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还能有效发展、锻炼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 在地理教学中, 也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 这也是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摘要:地图被称为学习地理知识的“百科全书”, 是探究知识的重要载体, 也是探究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 在教授知识时, 借助地图能增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 还能强化知识的趣味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掌握知识、巩固记忆。本文围绕“教会学生读图、搭建理想地图, 提升地图意识、巧用地理简图”展开, 在地图教学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意识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素娟.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庞泓.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学习地图 篇11

首先,学生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地理笔记与其他科目不同,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总结性的文字,即一些规律性的总结。这个笔记做好了,答题就不会无从下手。它就像数学公式一样,是地理答题的公式。例如:分析某地发展农业的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大方面人手。其中自然条件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府政策几个方面,把这几个方面加在一起就是地理上的加法。再例如:水土流失=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笔记的第二部分就是简图。简图不一定很精确,但一定要准确,否则就是错误信息,会起到反作用。

其次,针对学生对地图陌生这个问题,我们要加强地图训练,形成图像系统。读图训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基础知识复习同步,按章节逐一复习教材或练习中的重点图表。这时要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即左图右书,图文对照,将书上的文字内容一一落实到图上。不要去死记硬背文字说明,要经常读图,用图像增强空间概念的自我训练,将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像印在脑子里,形成心理地图。这时的读图记图一定要准确、精确。第二个阶段为专图复习。把图表分类,如分成日照图、等值线图、流程图(关联图)、统计图、叠加图、景观图、区域图、漫画等,然后专题复习各类图表,归纳总结各类地图的一般解题技巧、方法和规律,并加以强化训练,在强化训练时,可以把原来做的图拆分成几个图或变形图的类型,多考多练。

一方面要有规范的读图程序。解答读图题,一般可分为三步:获取、定位、整合。读题时首先要从图中获取地理事物信息,地理图表所提供的条件有的是“显性的”,有的则是“隐含的”,如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为6时和18时,昼半球的平分线是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等;有的条件还需要考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适当转换,如:读日照图——看夹角,找端点。读等值线图——定高低,看弯曲。读统计图——看坐标,明关系。读区域图——看轮廓,找分布。最后,根据地理事物信息,结合时间、地点、范围,整合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形成解答图表题的答题方案。

学习地图 篇12

传统的E-Learning系统以所学的内容, 即学习对象为中心[1], 这就造成了基于这些规范所构造的学习系统是一种人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模型, 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模型[2], 因此网上学习系统的核心内容就变成了学习内容的访问遍历过程,即以学习内容为中心。在E-Learning系统中很难将教学者与学习者的交流与互动体现出来, 即使能够用系统表示, 与现实中多角色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学习过程与学习活动, 在E-Learning学习系统中设计一个策略机制, 将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模式。策略机制可以根据设定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水平以及其他外在条件决策出学习者当前可以学习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可以自行选择。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特点、专业、学习能力等因素调节控制因子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柔性控制, 由于可具有教育学策略选择机制, 可以使得E-learning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主要解决的即是策略机制中教学活动——学习流的建模设计、定义问题, 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关键与核心内容。

2 知识地图

2.1 知识地图的应用

知识地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 (B.C.Brooks) 提出的 ,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可以绘制成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学科知识图, 通过知识地图来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3]。知识地图描述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获取途径 , 不仅能够表示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 帮助使用者快速找到所需要的知识, 还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目前知识地图多被应用于各种企业管理方案中, 具有能够描述和揭示知识的内容和知识间的直接、间接关系, 并且可以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知识地图同样可以在学习领域发挥其优势。知识地图自身的特性使得将学习活动和学习路径清晰描述成为可能。在学习流中知识地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 (知识点)、学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描述中。知识地图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A1、A2……A12代表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描述的是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 学习路径是指从A1到A10的学习活动流程, 根据如图1所示A1到A9有多条路 径 : A1 ->A3 ->A6 ->A7 ->A9, A1 ->A3 ->A5->A9等。

2.2 知识地图的构建

知识地图的构建原则为: 以知识地图使用者的需求为向导; 先选取组织中的一部分相对重要的知识作为制图范围来进行; 要考虑到知识的实效性, 设计成动态的、可扩充的知识地图; 应该围绕主题来构建; 应该以方便用户的获取为准则。[4]在学习领域中知识地图的构建步骤如下:

(1) 教育专家和教师共同确定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

(2) 教育专家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具体内容 ,即知识点, 理清知识点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路径。

(3) 教师根据学习者能力、特点对知识点的学习设计科学的学习活动。

(4) 教师将知识点的详细内容、练习、 例题、测试等信息整理并按照一定规律存储 (存储原则是方便通过知识地图获得知识点信息)。

3 教学平台中基于知识地图的学习流建模

3.1 学习流

“学习流” (Learning Flow) 的概念来源于工作流 , 工作流(Work Flow) 是指全部或者部分, 由计算机支持或自动处理的业务过程。流程定义作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之一, 其表达方式和存储形式决定了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处理 形式。在学习领域中, 学习过程作为一种学习领域的特殊业务过程应用工作流技术可以管理和监控学习过程, 给学习者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将学习过程中的工作流称为学习流 (Learning flow)[5]。学习流包括学习活动开展的一整套规则与过程的形式化描述, 它规定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及各个活动发生的时间次序和逻 辑关系 ,包括活动、处理和能力3个要素[6]。

在学习系统中引入学习流是为了更 好地描述 教学活动 ,核心设计思路是将学习或者教学的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独立且具有联系并且顺序执行的学习活动, 这些学习活动就是构成学流的基本单元。在学习流中, 学习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两种关系, 第一种是数据的关联关系形成的数据流动, 包括一个学习活动到另一个学习活动的数据变化及不同教学活动中知识点表现形式的变化等; 第二种是控制流动, 可以理解为规则策略流动, 包括当前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的状态时, 会激活后续的哪一个学习活动, 以及前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束条件或者后一个学习活动的开始条件等, 除此以外, 控制流还包括各种控制策略及学习空间。

3.2 基于知识地图的学习流模型设计

学习流用于组织和描述学习活动, 能够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先后顺序和流向关系。学习流中的顺序与流向就是通过知识地图的知识的关系决定的。知识地图由领域专家进行定义和设计, 教学活动和过程由专业教师和专家共同定义。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的路径构成了不同的学习流表示。通过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 从而实现对学习流的管理和控制。在所有的控制策略中, 以下3种类型的控制要特别注意: (1) 控制新知识点学习活动;(2) 控制教学评价活动; (3) 控制学习补偿活动, 需要通过调用验证函数判断当前学习的状态, 找出学习的薄弱知识点, 并且创建新的学习空间, 重复学习过程。以上3种类型的重要控制, 都是基于知识地图 展开的。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工作流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描述学习流模型如下:

LF= (ID,S,PA,A’ ,F)

其中:

ID: 某个特定学生的某一学习流的序列号 , 对于同一个学习者相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n个学习流形式, 学习流由其序列号唯一确定;

S: 学习流的参与角色 , 包括教师与学习者 , 教师可以对学习流加以一定的人工控制和管理, 学习者既可以采用默认决策下的流路径进行学习, 也可以在可选流路径中选择性地学习;

PA: 已经进行过的学习活动的集合 , 初始状态为空 ;

A’:在学习过程中抽象出 的所有学 习活动的 集合为A,当前状态下学生可以进行的学习活动集合为A’, A’∈A;

F: PA×A’的一个子集 , 描述了在学习过程中各学习活动的数据流动关系和控制流动关系, 根据已进行了的学习活动集合和可以进行学习的活动集合判断出应该激活后续的哪个学习活动, 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转移就形成了学习流。

4 教学过程中学习流的体现

学习流概念模型中的概念集包括: 学习活动、学习路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是组成学习流的基本单元, 描述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逻辑步骤或一个环节, 学习活动的关键信息包括: 学习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条件, 参与学习活动的人 (比如学习者, 教师), 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资源等等。对于学习者而言, 学习过程 (学习流) 就是将学习活动按照各自当前的自身情况有选择、有顺序地执行一遍, 在学习活动执行的过程中, 学习空间会随着学习活动的流转而变化。

在学习流的形式化定义中, A表示学习活动的集合, 其中的每一个元素ai表示一个学习活动, 它由一个8元组 (n, t,s, e, R, LS, O, K) 来表示 , 其中

(1) n为学习活动的名称。

(2) t为学习活动的类型。

(3) s为该学习活动的开始条件。

(4) e为该学习活动的结束条件。

(5) R为该学习活动参与者的集合, 包括学习者与指导者。

(6) LS为进行该学习活动的学习空间。

(7) O为学习内。

(8) K是表示后继学习活动的二元组 , 表示所有的后继学习活动 (j) 及激发后继学习活动的条件。

5 结语

上一篇:唐山地区下一篇:人物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