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督地图

2024-08-26

质量监督地图(共12篇)

质量监督地图 篇1

随着测绘、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地图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旅游、餐饮等领域, 各种地理信息的访问、获取、使用、传播、复制、存储等都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互联网地图服务蓬勃兴起, 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工作、生活、出行等需求, 为政府、企业提供地理信息支持平台, 提升了地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互联网地图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 而且互联网具有传播无界、即时互动和隐蔽难控等特点。一些网站把卫星技术用于互联网地图, 高清晰卫星影像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一些单位和个人的版图意识不强, 有意或无意地发布、使用错误的国家版图, 造成“问题地图”不断出现;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把一些敏感、不宜公开、甚至是涉密的地理坐标数据信息标注在互联网地图上。繁荣的互联网地图市场发展, 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干扰社会稳定和危及国家安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些地图信息更新慢, 特别是在产品质量上更是参差不齐, 让很多人走了不少冤枉路, 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作为一类新型的测绘地理信息产品, 国家有关检验技术标准还没有完善, 在质量管理中如何科学地对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进行检验和评价, 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地检验和评价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质量, 有利于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质量的提高, 促使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就对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的质量检验与评定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

1 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的特点与类型

互联网地图是一种特殊的电子地图, 它是指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的基于服务器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的具有实时生成、交互控制、数据搜索、属性标注等特性的电子地图, 包括2维地图、影像地图、3维虚拟现实地图、实景 (街景) 地图等。根据内容互联网地图分为平面地图、影像地图、三维虚拟现实地图、实景 (街景) 地图。与传统纸质地图相比, 互联网地图具有快速存取显示、将地图要素分层显示、提供最优路径选择等智能服务、与卫星影像等其他信息源结合而生成新的图种等优点。此外, 互联网地图还能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地图立体化、动态化, 使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 并在地图上实现长度、角度、面积等的自动化测量, 具备美观性的同时又不失实用性。

2 质量元素、检查项

由于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具有以上较多的类型, 影响产品的质量因素也比较多。综合分析其成果产品的质量元素主要包含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和公开版地图二类测绘产品的部分质量元素, 概括起来其质量元素主要有图形质量、POI质量、精度元素、内容与功能的适用性共4项。对于具体的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可根据技术设计、成果类型或用途等具体情况, 对需检验的质量元素进行调整, 调整的质量元素应适用于批成果内的所有单位成果。各质量元素中包含的检查项是我们检验中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1) 图形质量表现为地图内容的合法性与主题的符合性, 应对整个地图内容概查, 需要重点检查有:是否表示敏感地物, 各要素是否正确, 要素分类分级的正确程度, 要素综合是否科学合理, 要素关系处理的正确程度, 要素属性的正确程度, 以及要素的现势性, 影像接边重叠带是否模糊或有裂隙, 各种注记表达的合理性, 色彩、符号与设计的符合性, 表示方法选择的正确性, 整饰的正确性。特别针对平面地图而言, 如果涉及中国版图的表示, 则中国版图必须完整, 除中国大陆外, 还应当包括海南岛、台湾岛、南海诸岛、钓鱼岛、赤尾屿等重要岛屿。 (2) 兴趣点 (POI) 是互联网地图检查的重点和难点, 互联网地图中包含了大量的兴趣点信息, 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条, 除了全面检查POI内容正确性外, 还要重点检查这些信息的表示是否符合《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和《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补充规定》的要求, 不能表示涉及军事、国家和公共安全等保密内容。 (3) 互联网地图精度从国家安全保密的角度出发不是越高越好, 精度元素检查项有:地图要素的位置精度, 高程精度, 影像的分辨率。如果我们利用的地理信息数据精度太高, 我们必须通过数据的相关处理满足国家规定的要求。 (4) 内容与功能的适用性质量主要包括以下检查项:地图内容能否满足地图的用途, 系统功能的可靠性、一致性, 数据搜索、属性标注等各项功能的正确程度, 系统功能的安全性和地图内容的保密性, 界面的友好性。

3 检验方法

针对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的质量元素特点,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检验。

(1) 计算机自动检查:通过软件自动分析和判断结果, 如按照《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补充规定 (试行) 》中不得表示内容的关键词搜索POI数据中有关“部队、武器库、射击场、试验场、仓库、气象台站、监狱、变电站、自来水厂”等安全保密审查内容检查, 通过软件进行逻辑一致性的检查、值域的检查、各类统计计算等。 (2) 数据比对检查:与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各类专题数据等参考数据比对, 确定被检查数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3) 人机交换检查:在检查某些质量特性时, 计算机自动检查出的差错不一定是真正的差错, 人工对软件检查出的差错进行甄别, 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差错的遗漏, 又能弥补计算机判断不完全准确的缺陷。 (4) 人工检查:手动检查不能通过计算机辅助检查的项目。

4 质量评定

国家测绘局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发布了《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和《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两项测绘产品检验标准, 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依据《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的相关规定进行质量评定较为科学。

(1) 根据质量检查的结果计算各质量元素分值 (当质量元素检查结果不满足规定的合格条件时, 不计算分值, 该质量元素为不合格) 。这一点我们主要关注两方面内容, 首先要有较为科学的确定质量元素分值的调整系数, 根据项目要素总数和项目产值数确定调整系数的优缺点, 考虑到很多互联网地图服务项目直接利用相关数据的情况比较多, 按照项目产值的多少确定调整系数比较合适。其次由于互联网地图服务的质量评定标准暂时没有国家标准出台, 我们要把质量检验的重点放在严格控制A类错漏方面, 如果仅是A类错漏以外的其他类错漏累计分值在合格线临界值的, 我们要慎重对待。

(2) 跟据质量元素分值, 评定单位成果质量分值, 见公式 (1)

根据公式 (1) 的结果, 评定单位成果质量等级。这种单位成果质量评定方法也就是取单位成果质量元素中最低分值作为单位成果的质量分。

式中:

S为单位成果质量得分值;

Si为第i个质量元素的得分值;

min为最小值;

n为质量元素的总数。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地图服务的高速发展, 其服务类型越来越多,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 例如百度等多家单位开发通过无线互联网络的手机互联网地图服务等。随着分工协作的不断深入, 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地图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地图服务商和增值服务商相对独立, 但对于产品检验和评定是针对最终产品满足国家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怎样科学地检验和公证地评定, 促进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

摘要:本文以互联网地图的质量为研究对象, 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地图服务产品的特点与类型, 进而分析了质量元素、检查项和错漏类型, 在此基础上, 笔者对互联网地图检验和质量评定的一些看法,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互联网,地图,质量元素,检验

参考文献

[1]刘文玮.地图质量检验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 2014, 3:55-57.

[2]李迪.互联网地图质量元素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5:66-69.

质量监督地图 篇2

数字地图作为整个城市交通GIS系统的基础,它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了解一下数字地图的概念以及目前GPS实验室做过的与城市交通GIS系统相关的工作。

1栅格地图和矢量地图的基本概念 数字地图按照其数据结构的不同,又主要分为数字矢量地图和数字栅格地图两种(文中为叙述方便分别简称矢量地图和栅格地图)。

栅格地图是各种比例尺的纸介质地形图和各种专业使用的彩图的数字化产品,就是每幅图经扫描、几何纠正及色彩校正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地形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数据文件。栅格数据为按给定间距排列的阵列数据,基本信息单元由数据点的空间位置和数据信息构成,数据信息可以是高程、遥感图象的RGB值或其它信息。数据按图幅或按区域存放,文件结构包括文件头和数据体,文件头包括对数据的各种描述信息(如行数、列数、格网间距、坐标等),数据体依次记录基本单元信息。一般为节省存储空间,栅格数据需进行压缩或以其它形式进行重新组织。

矢量地图是每幅经扫描、几何纠正后的影像图,对一种或多种地图要素进行矢量化形成的一种矢量化数据文件,是一种更为方便的放大、漫游、查询、检查、量测、叠加地图。其数据量小,便于分层,能快速的生成专题地图,所以也称作矢量专题信息DTI(DigitalThematicInformation)。此数据能满足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各种空间分析要求,视为带有智能的数据。可随机地进行数据选取和显示,与其他几种产品叠加,便于分析、决策。通常矢量数据的基本单元定义为点、线、面3种目标形式。基本信息单元由反映其分类体系及位置的基本数据组成。同一类基本空间信息单元具有类似的质量、数量特征,构成一个要素层;多个图形要素层构成一个图幅,数据按图幅存放;同一比例尺的多个图幅构成一个区域。这两种数据结构的优缺点对比如下: 矢量数据,数据结构紧凑,冗余度低;有利于网络和检索分析;图形显示质量好,精度高;但是数据结构复杂,多边形叠加分析比较困难。栅格数据,数据结构简单;便于空间分析和地表模拟;现势性较强;但是数据量大,投影转换比较复杂。例如成都市地图,按照比例尺1:200000(约),转化为24位位图,大约15M,而利用城市交通GIS系统生成的矢量地图数据库,只有137K,近3000条道路(矢量边)的矢量文件大小只有约61K。可见矢量电子地图的优越性。2GPS实验室开发的城市交通GIS系统

绝大多数GIS系统中使用的地图是以矢量地图作为其表现形式的。国内目前矢量地图常用的生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数字化仪从纸质地图中提取,另一种是从点位图中利用模式识别的有关理论进行识别和提取。生成一个准确而完备的矢量地图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用数字化仪生成矢量地图,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何以较小的代价生成一副实用的矢量地图,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一个实用的GIS系统,是GPS实验室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课题。

GPS实验室从1993年以来,一直在从事GPS定位、监控与导航和GIS系统的研究。无论是GPS定位、监控、导航,都离不开GIS系统的支持。在GIS系统方面,已经有过多个版本,分别是在DOS、WIND31和WIN95下开发的。经过许多人多年的努力GPS实验室形成了一套有实验室特色的,而且比较成熟的GIS软件和GIS环境矢量地图生成平台。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GPS实验室开发的矢量电子地图生成平台和GIS系统。2.1系统组成

我们所说的GIS往往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而且包含了很多各类数据管理、决策的模块,它是一种针对性比较强的系统,对于不同的用户,往往对数据有不同的操作、管理、决策。但是它毕竟是一个以地理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的系统,所以有一个因素不能少,那就是电子地图,它为系统提供最基本的地理信息。我们如何来组织一份矢量地图呢?数据是矢量地图的核心,电子地图可以看作由点、线、面这三种几何对象以及它们的属性数据构成的数据的集合,所以我们引入了地图矢量库和地图数据库这两个概念[19]。矢量库是一组图形描述数据,保存了地图的几何数据;数据库则是一组描述数据,保存地图各种几何对象的属性数据,二者之间通过地物对象的序号建立索引关系。如下图:

图2-1矢量地图的组成

一副地图可以看成是由点、线、面三种几何图形构成的。点指的是单位之类的地物实体,线则是道路、铁路之类的实体,而区划这类的实体就可以用面来表征。依照传统的习惯,把点、线、面这三类地物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生成、编辑电子地图的过程就是生成、编辑地图矢量库和数据库的过程,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两个最重要的库。2.2地图矢量库

矢量库定义出几何结构的位置形状信息。点标志比较简单,只是一个点;面标志对应的几何结构就是一个多边形,也比较简单;而线标志则包含较多的内容,要相对复杂一些。下面主要介绍一下与线标志有关的一些定义,也就是道路的有关定义:

定义0:矢量边。是一些点的坐标的集合,表征着一条连续的折线。它有以下的性质:

a.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折线的行进方向,决定了折线的形状和位置; b.只有两个端点可以属于别的矢量边。

定义1:大节点、小节点、节点。大节点是矢量边的端点;小节点是指矢量边除端点之外的内部点;大节点和小节点统称节点。

定义2:弧。一条弧就是一条矢量边,是若干个节点的集合。组成弧的节点是顺序排列的。

定义3:路。路是若干条弧的集合。如图所示:

图2-2几种拓扑结构的定义

我们以后所有的工作都要针对以上定义的几种结构来展开的。2.3地图数据库

地图数据库中包含了各种地物的属性数据。

对于面地物,需要知道的属性有:类型、位置、形状、名称、颜色等;

对于点地物,需要知道的属性有:类型、位置、名称、显示图标、显示级别等; 对于线地物,需要知道的属性有:类型、位置、形状、名称、颜色、显示宽度、显示级别等;

上面提到的各种地物的属性数据中都有一项——类型,也就是它所属的组(Group)。组,定义出了某一批地物的缺省属性,是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属性的同类地物的集合。

整个数据库的层次如下所示:

图2-3地图数据库的层次

地图的数据库有四个层次,最上层当然是地图数据库,它由三个部分(Division)构成的,也就是点、面、线三大类地物;每个部分又由若干个组(Group)构成;每个组又由若干个地物实体(Entity)构成,实体,就是点、面、线这类的地物个体。这种分层结构使得配置地图数据库时显得特别的方便。2.4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

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可以最自然地描述现实世界,将实体抽象为对象,用对象中的数据成员和成员函数模拟客观世界及其运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有很强的扩充性。根据面向对象的数据组织方式,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了一个稳健的,易于扩充和修改的数据库模型。如图2-4所示:

图2-4地图对象间的关系

地图对象类包含地图的属性和组成成分,属性表示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名、比例尺等等,在这个类的层次上我们可以定义地图的基本操作,例如放大、缩小、漫游等。从这个对象的关系图来看,在实现的时候,地图的数据库与矢量库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相反,数据库实际上包含了矢量库。也可以这么看,矢量库实际上是一个几何对象集,提供某些Entiy的几何数据。

Entity包含了基本地理对象的属性和空间几何信息,指明了基本地理对象的基本特征和组成的几何对象,几何对象包含几何对象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信息,可以分为纯几何对象类(如点、多边形等)和拓扑几何对象类(如节点、弧等),后者是由地图矢量库来提供的。3交通矢量地图的生成 要生成一副交通矢量地图,首先是生成地图的矢量文件,生成矢量地图的拓扑结构——矢量库。我们采用的是从点位图中识别、生成矢量地图的方式。我们将从纸制地图扫描得到的点位图进行识别,提取出其中的道路信息,然后将这些道路信息矢量化得到一副只包含道路信息的矢量文件,将这作为一副矢量地图的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编辑、校正,并输入各种地图上的有关数据,生成电子地图的数据库,最终生成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矢量地图。生成一副较完备矢量交通地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①彩色地图的道路识别; ②地图矢量化;

③矢量地图的校正和地图信息的添加; 彩色地图的道路识别,就是根据一幅彩色交通地图,利用一定的算法,提取出其中的道路、区域信息,形成一幅黑白位图[20]。地图矢量化则是根据得到的线状的黑白位图抽取出有意义的模式特征。矢量化后的地图经过校正和添加地图信息就可以很好的应用于我们的监控和导航系统了。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地图矢量化和地理信息添加这两方面的内容。4地图矢量化

在矢量化之间一般要先作一些预处理工作,以减少噪声的干扰,保证数据的质量。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平滑:

所谓的平滑处理是将图象上由于噪声引入的孤立点去掉,将孔洞、缺口、间隙填补上,将小突起删除。平滑处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平滑的结果将影响细化的结果,最终影响矢量化。②细化:

所谓的细化是将图象上的线条细化成一个象素宽的线条的处理过程,细化的结果使得线条所在的地方总保持一个象素宽。对细化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细化后曲线的连通性,细化结果是原曲线的中心线,细化处理速度快,保留细线端点。矢量化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化算法。③连接断点:

计算断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之间的距离小于给定的误差,则在断点之间画一条直线。

④删除毛刺:主要是删除图像点外细小的分杈。

在最终的细化位图上就可以完成图形的矢量化过程。我们给出地图矢量化的基本流程如下:

图2-10地图矢量化的流程

5矢量地图的编辑 地图矢量化完成以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包含了所有道路拓扑信息的基本的矢量文件,它只是矢量地图库的一个雏形。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矢量地图进行编辑,将地图上地物的属性信息输入地图属性数据库中,并确定地图的地理参数,从而生成一个完整而又准确的交通矢量地图。

矢量地图的编辑主要完成以下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编辑GIS地图数据库;编辑地图的拓扑结构;利用已有的轨迹记录确定地图的地理参数。

一副地图编辑过程可以用如下的流程图来表示:

转换成矢量地图合并矢量地图地图数据库图形数据组属性数据组改正后地图地图修改无误差的地图有误差的地图矢量文件

图2-11地图编辑的流程

5.1地图数据的结构 数据是地图的核心。一副完备的电子地图的数据量是很大的,我们采用了分层的数据结构来组织这些数据,最大限度的考虑和满足用户的需要。地理数据的分层结构:

图2-12地理数据的分层组织

电子地图由基本地理对象集(点、线、面状地物集)组成;基本地理对象由几何对象(点、线、面)加上其属性数据组成,几何对象包含地理对象的几何数据,并维护对象间的拓扑关系。5.2矢量库的组织

地图矢量库保存了组成地图的线状元素的几何数据,也就是包含了节点、弧和路的信息。它是整个电子地图和GIS系统的根本,也是我们后面实现路径寻优、动态轨迹校正等智能决策功能的基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这个矢量库中是如何组织这些数据的。

像我们在最前面提到的,弧是节点的集合,路是弧的集合。我们可以把矢量库看成由三个表构成,一个节点的表,每一行表示一个节点,X、Y坐标组成这个表的两个列;一个弧的表,它的每一行表示一条弧,它的列是构成这条弧的点;还有一个路的表,它的每一行表示一条路,构成这条路的所有的弧是各个列。如图2-13所示。

另外,对于一个GIS系统,不可或缺的功能就是根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一些决策,例如搜索两个给定点之间的最优路径。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节点、弧、路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我们提供充分的机制,使得它们之间能够顺利的相互访问。如图2-13所示。

图2-13地图矢量库的组织

5.3矢量地图的编辑

主要包括地图的整体操作和地图上地物信息的编辑。地图的整体操作包括:地图的拼接和地图的平移。这两个功能是整个GIS和地图平台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因为一副纸制地图往往是很大的,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地图全部一次扫描、处理完成,一般是将地图分成几个部分,分块扫描处理,得到这几个块小图的矢量文件,然后再将这几块矢量文件合并起来,地图拼接完成的就是这个功能。我们要将拼接图调整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其中有用的信息加到目标图上,这就需要对地图进行整体的平移。

地图上地物信息的编辑包括:路的操作(定义,删除)、矢量边的操作(添加、删除、弧的整体调整)、节点的操作(节点的添加、删除、合并、拆分)、区域的操作(定义、调整、删除)。这些都涉及地图矢量数据库中各种拓扑结构的调整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整个矢量地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整个GIS系统和地图平台最重要的功能。

地图营销与营销地图 篇3

巧妙运用地图营销和营销地图,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高营销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营销工具与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地图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市场营销活动中。在市场营销中,采取地图营销,可将客户的心理与其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实施营销地图,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市场动态,发现市场上的问题,有助于企业有效地制定销售战略。

地图营销

所谓“地图营销”,是指将不同的地图及其创意运用于营销活动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地图在营销活动中已被广泛运用,如在地图上标明市场经营网络及市场覆盖面,在地图上对市场进行划分,在广告创意、广告宣传中运用地图,等等。

我们在为某燃气公司策划大客户体验中心时,就充分地运用了“地图营销”。“大客户体验中心”入口处左右两侧分别是中国地图及本省地图。在中国地图上,标明了“西气东输”的整个线路。在“西气东输”经过的各个省份,分别用当地的特色风光来映衬,如新疆的天山,甘肃的丝绸之路,宁夏的沙漠驼铃,陕西的兵马佣,山西的古城,河南的龙门石窟,安徽的皖南风光,江苏的园林,上海的外滩,等等。而对于本省地图,我们将其处理成扁平形状,以某燃气公司所在的B市为中心,加上其他已开发的城市,分别用各个城市的特色风光来映衬。在大客户体验中心,中间是一张玻璃台,里面是B市电子地图,将某燃气公司的管网现状、延伸计划等,分别用不同的彩色二极管灯标明,以便于客户了解企业的管网状况。在大客户体验中心正面的墙上,是一幅将中国地图与B市地图糅合在一起的大挂图,重点突出“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俄气南下、海气登陆”等国家大型燃气工程,并将这些工程与企业总部及B市的管网相连接,从视觉和感官上激发大客户的想像力,缩短大客户与企业的心理认知距离,使其感受到天然气的价值和国家重大工程将给他们带来的价值。在大客户体验中心内的声像资料中,我们采用“矢量切分法”,将B市按地图分为不同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准备了详细的客户资料和相应的客户解决方案,不仅明确了某燃气公司市场部人员的职责,而且定制方案也拉近了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强化了客户认知。

由此可见,开展“地图营销”,可以明确市场人员的责任,便于对其进行控制和业绩考核;易于吸引客户眼球,引起客户的联想,从而缩短产品与客户的心理距离,达到了成本最小、效用最大化的目的。

营销地图

地图对人类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帮助,它是用符号、标记、线条、图形等表示具体的地点、距离与区域的情况。

所谓“营销地图”,就是采用多种符号和标记来表示市场的相关信息,表示产品进入某区域的情况,如产品的销售量、产品的覆盖率以及市场上存在的问题,等等。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好营销地图呢?

我们可以借用地图设计语言,将目标市场按区域划分,用点、线、面来表示。我们可以以点来表示地点,如产品进入北京市场,那么我们就在北京的位置上画一个点。产品进入了那些市场,我们就在那里画出点,这样,产品进入了哪些城市,哪些城市有待与开发,就可一目了然。地图上的线,一般是用来表示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区域的界线。而在营销地图上,我们可以用线来表示城市之间的距离,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安排物流配送和终端管理,让各个区域的资源充分共享,进而将各个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的面,就是各个区域市场用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几何图形来表示,比如销售500箱产品的用蓝色填充,销售1000箱产品的用黄色填充,销售10000箱产品的用红色填充,等等。这样,我们一看就知道各个区域的销售情况,进而更好地调节销售资源。

在营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国地图、省市地图的作用。从全国来看,要占领关键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从省市来看,要占领核心地带,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全国的区域中心城市有很多,如中原的郑州,华中的武汉,华东的上海、南京,华南的广州,西南的成都、重庆,西北的西安,东北的沈阳、长春,还有首都北京,等等。企业可以通过区域中心城市来带动周边城市的市场需求,向二线市场推进。当然,也可以“农村包围城市”,从二线市场着手,逐步向中心城市靠拢,形成聚合效应,拉动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需求。

在借助地图进行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和配置资源。从宏观上,需要从经济区域去考虑,如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从中观上,需要考虑不同城市之间的有效互补,形成科学和稳定的区域三角;从微观上,要考虑地区内不同客户之间的协作与联系。如一产品要进入安徽市场,就要先锁定目标市场。如果目标市场是大中城市,那么首选目标就是合肥,因为合肥是省会,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我们可以在安徽省地图上找出合肥的位置,画上点状标记。然后再找出合肥的周边城市,比如安庆,安庆有铁路和港口,在这里设点,还能防止江西、湖北与安徽相互窜货。而在芜湖或马鞍山设点,可为进如江苏市场埋下伏笔。在阜阳设点,可以进而影响到河南市场。在蚌埠设点,可辐射皖北地区。这些城市在安徽有个共性,这就是交通比较发达,不是港口就是交通枢纽。设好点状标记之后,我们可以用线将各个城市连结在一起。根据线的长短,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它们之间的距离,分析目标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力,进而在各个城市间调配产品品种。

在规划营销地图时,要尽量使用三角区域,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任何一个区域市场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小市场,这样可以细分市场,弄清楚渠道的层次,然后将一级、二级、三级市场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将点面结合起来。当一个三角形区域市场的三个点产品销量上升时,这个面的销量肯定是上升的。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当中心点的品牌传播影响到另外两个点时,这个区域的品牌优势就形成了。在三角形市场上,各个点会产生互补效应,假如一个点的销量不理想,另外两个点的销售很好,仍然可以带动这一区域的销量。而且,在大区域三角形市场上,各个小三角形市场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同时也相互制约,这有利于企业对市场进行监督与管理。

在使用营销地图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设点、划线、定面。企业进入市场,设点非常重要。在设点时,要遵循一个基本原理:确定第一个点后,另外的两个点要和第一个点相连,使之呈三角形状,这对目标市场的占领有稳定作用。在划线时,尽量采取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这样有利于目标市场的和谐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定面就是要占领核心客户和片区市场。

巧妙运用地图营销和营销地图,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高营销效率。

网络电子地图在质量监管中的应用 篇4

近年来,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发展, 质量监管工作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然而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同等多种原因使得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主管部门, 具体工作时也是各行其是, 数据不能自动传递, 信息缺乏有效的关联和共享, 从而形成一个个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 这样不仅分散了监管注意力和力量, 还导致信息的多口采集、重复输入, 使信息使用和管理效率低下;其次是孤立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提供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性信息, 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更大价值的信息链条。如何从浩瀚如海, 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快速准确的检索到所需信息, 如何将彼此孤立的信息资源整合为更有实用价值的, 更直观的信息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2 网络电子地图的特点

网络电子地图是传统地图与计算机技术、GIS技术、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产物, 是地理信息的符号化表现, 是空间信息与专题信息的结合, 是传统测绘产业技术改造的结果, 是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重要渠道。其突破了传统纸质地图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具有更丰富的信息含量和更广阔的应用范围。网络电子地图以可视化的数字地图为背景, 用文本、图片、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为表现手段综合展示地区、城市、旅游景点等区域综合面貌的现代信息产品, 是数字化技术与古老地图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地图品种, 它通过人机交互手段可以实时、动态的提供信息检索、数值分析、过程模拟、未来预测、决策咨询和定位导航等功能, 内容是动态、可调整的, 能由使用者交互操作。充分运用该技术调用和共享质量监管信息数据资源, 可以使监管对象更清晰, 监管内容更具体, 监管效果更给力, 更有助于提高质量监管的主动性、有效性。

3 实现方法简介

首先要了解Map API——由Java Script语言编写的一套应用程序接口, 简单地说就是Map API是在质量监管信息资源和网络电子地图中间架了一座“桥”, 使质量监管数据信息通过这座“桥”呈现在网络电子地图上, 常用的地图API:百度地图API;Mapbar地图API;Map ABC地图API;Google地图API等等, 这些MAP API基本上都可以免费使用, 而且用法也大同小异。其次根据选用的Map API的开发指南, 对已有质量监管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器端软件进行更新, 确保数据信息的兼容性, 最后通过MAP API实现将质量信息数据库的信息调出然后呈现在网络电子地图上。

4 应用实践:克州食品生产企业动态监管电子地图

该动态监管电子地图运用Map API成功实现了对食品生产企业基础信息, 质量监管信息, 信用档案信息的共享和调

用, 该图首先是个食品生产企业的动态分布图, 图上每一个表示一个食品企业的确切地址, 监管人员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企业分布情况有一个宏观的掌握, 其次该图还是一个食品生产企业综合信息档案库监管人员可随时点击标识来调阅任意企业的基础信息, 质量监管信息, 信用档案信息, 最后该图还可以根据需要提供食品生产企业的以往监管记录, 设置预警信息。依托信息化技术高效的采集、利用和整合各种质量信息, 使各类“孤立”数据信息形成价值更大的信息链条, 从而成为“决策的支持”, 而且由基层直接反馈汇总生成的动态统计数据更能准确的反映出地区总体质量水平和质量发展的趋势, 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逐步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并全面提升宏观质量管理水平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新时代、新技术、新发展, 高科技、高需求、高品质的电子地图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纸质地图的缺点,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与质量监管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 运用网络电子地图技术建立的食品安全分布动态图等重点监管动态网络电子地图, 不仅可进一步实现对区域内宏观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预警, 更提高了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和科技含量。网络电子地图发展前景广阔而美好, 随着自身和其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它将奠定自己的地位, 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摘要:网络电子地图作为空间信息可视化产品之一, 以不同层次的多种形式广泛应用于公众及行业领域。本文介绍了通过网络电子地图技术共享质量监管信息数据的方法, 并以克州食品企业动态监管电子地图为例, 介绍了网络电子地图在质量监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电子地图,信息化,质量监管,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庆荣.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A5B[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文贡坚.从新卫星遥感影像中自动发现变化区域[R].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 2004.

[3]王杰.电子地图技术及其最新发展[J].2003, 20 (增) :191-194.

[4]陈棉, 刘晓玫.多媒体电子地图的信息传递[J].测绘科学, 2003 (9) .

[5]程虹.宏观质量管理[Z].

质量监督地图 篇5

联系人: 孙新生联系电话: 0371-65941414

办理程序:(1)受理:由窗口办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出具申请材料接受单;三个工作

日内向申请人告知申请材料是否完整,并出具补正材料通知书或是否受理通知书;

(2)审核:由测绘成果与地图管理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核;

(3)批准:由测绘成果与地图管理处出具修改意见和审核批准书,并及时通知申请人;

(4)申请人在出版发行、销售前向测绘成果与地图管理处报送一式两份备案。是否受理决定为3个工作日,审核结果为30个工作日

1、在地图出版、展示、登载、引进、生产、加工前;

2、使用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标准画法地图,并对地图内容进行编辑改动的。

1、地图送审申请;

2、测绘任务备案证明;

3、试制样图一式两份,所依据的底图资料一份。

地图哥10分钟手绘重庆地图等 篇6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专为地图痴狂。

22歲的地图哥李璜拿起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闭上眼睛深思了半分钟,然后提起笔,线条在笔尖下流利地延伸。还不到10分钟,一幅标着密密麻麻的地名、线条像蛛网一样的手绘地图大功告成。

李璜换了一支红笔,在地图上横七竖八划了几条线,将图分割成了好几个板块。“这是九龙坡区,这是大渡口区。”原来红线是区界,李璜给每一个部分都标上了区名,同时,他还标出30多处地名,因为喜欢看地图,每一个地标都已经烂熟于心。

李璜是个地图“鬼才”,五六岁就爱看地图。“小时候去书店,我不是看娃娃书,而是盯着地图看得入迷。”李璜笑着说,他天生就是个地图迷。

素材微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熟能生巧。假如你是个“路痴”不妨学学地图哥,多看看地图路标,也许你也能创造“奇迹”。

毕业旅行:从澳大利亚骑着车回浙江

用脚踏车认识的世界和书本上读到的有什么不同?

24岁小伙何骆杰给自己一个特殊的毕业礼——从澳大利亚骑车回浙江。

骑行回家!一路上,何骆杰经过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最后进入中国,到浙江嘉兴的家。

这是一次毕业旅行,又更像是一首人生的练习曲。

“骑脚踏车,总是能看到最好的跟最坏的一面。”何骆杰在路上看到了最繁华的,也看到最贫穷的,遇到了最美善的,也遇到了最丑陋的。

他的世界观也在一点点丰满起来。

他写日记、写博客、写微博……努力地把一路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下来。

素材微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丰满起来的。

天然玉石摆出一桌石头宴

“来看看我的‘石头宴’,有50多道美食呢,烧鸡、牛肉、小红尖椒,等等,绝对都是珍品。”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吴河乡的黄道成,热情地向大家推介他用黄龙玉做成的一道道“美食”。

2011年2月1日,最新一版的《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发布,黄龙玉被收入天然玉石名称中,获得了国家标准的“身份证”,进入与翡翠、和田玉等玉石同等的行列。

黄道成说,他将努力地推介大别山的黄龙玉,为中国玉文化、玉产业尽份绵薄之力。

假如哪一天,你有幸吃到玉包子,可要小心哦。它可是宝贝。

质量监督地图 篇7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与地图司司长赵继成在致辞中指出,地图导航定位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重要体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开展地图导航定位产品测评工作是加强地图导航定位产品统一监管、规范地图导航定位产品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要高度重视测评工作,严格依据测评大纲,抓好各项测评工作的落实,确保测评工作科学、独立、权威、公正。同时要针对移动互联网地图等新型地图导航应用产品加强研究,并对相关测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有益的前瞻性探索。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张荣久表示,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领导下,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已经进行了4次年度测评,并向社会公布了推荐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影响力逐年提高。今年将继续整合各测评中心的先进技术优势、强化合作配合,本着科学、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确保测评工作的中立性,按计划完成测评工作,使2013年度地图导航定位产品测评工作再上新台阶,使测评结果将成为消费者认可、市场认可的权威信息,厂家完善和提高质量的重要依据,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今年测评产品主要包括手机、便携式导航仪、车载导航仪和其它创新类型的移动互联网手持终端等各类地图导航定位产品。测评内容包括导航电子地图质量、导航应用软件基本功能和导航设备基本技术性能,最终对产品整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今年参测产品预计100余套,测评工作计划在9月完成。

会上还向获得2012年度地图导航定位产品推荐产品的制造单位代表颁发了证书。2012年来自61家制造企业的63个不同型号的产品参测,45个型号的产品进入推荐名单。

贸易地图原理与中国出口产品地图 篇8

进入21世纪, 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一方面, 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变的步伐加快, 政府和企业对出口增长转变方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时代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方法帮助政府制定和完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指导企业分析和开拓国际市场。为满足政府和企业的需要, 我们在借鉴联合国贸发大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推出“中国出口地图”。本文简要介绍贸易地图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出口产品地图, 以后还将陆续刊登中国出口国别 (或地区) 地图。

贸易地图是从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角度对贸易状况进行分析, 并通过图表加以表述的一种贸易分析方式。贸易地图可分为出口贸易地图、进口贸易地图两大类, 每一类又可从不同角度细分为若干种类。例如, 出口贸易地图可分为出口产品地图和出口国别地图;出口产品地图又可分为出口产品增长地图和出口产品份额地图等。

贸易地图能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并为政府、贸易促进机构等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益的帮助。首先, 贸易地图能为政府制定贸易和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贸易地图, 政府可以了解哪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具有开发潜力, 哪种行业或产品应该鼓励生产、扩大供应, 哪个行业属于夕阳产业等等, 从而有助于政府制定有效的贸易政策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贸易地图可以帮助贸易促进机构确定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与产品以及重点开拓的国外市场, 利用有限的资源, 促进贸易发展;贸易地图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和市场定位, 寻找市场机会, 降低出口风险。

贸易地图的使用方法

贸易地图由平面坐标图 (通常称为泡泡图) 、数据表和文字解析三部分内容构成。泡泡图形象地展示贸易状况;数据表提供贸易状况的基本数据;文字解析则对贸易状况进行高度概括。

下面以出口产品增长地图为例, 介绍贸易地图的使用方法:

出口产品增长地图主要分析一国 (或地区) 出口产品增长情况。内容包括三部分:泡泡图 (2幅) 、数据表 (1张) 和文字解析 (1篇) 。

1、泡泡图

泡泡图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一国 (或地区) 的贸易状况。在出口产品地图中, 泡泡图分为两种:出口产品增长地图、出口产品份额地图。

出口产品增长地图显示一国 (或地区) 出口产品增长率与世界进口增长率的对比情况 (见下图) 。

图中, 横坐标是一国 (或地区) 出口增长率, 纵坐标是世界进口增长率。泡泡代表不同产品。泡泡的大小由该国 (或地区) 某产品的出口额决定, 泡泡的位置由该国 (或地区) 该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以及同期该产品世界进口增长率决定。

斜线是450线, 用于比较一国 (或地区) 出口增长率与世界进口增长率的大小:在450线上, 该国 (或地区) 出口增长率等于世界进口增长率;在450线右侧, 该国 (或地区) 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该产品世界进口增长率;在450线左侧, 该国 (或地区) 出口增长率低于同期该产品世界进口增长率。

横坐标轴与450线将平面分成4个区域:

一是第一象限中450线右侧区域, 即OAB三角形区域, 如右图中阴影部分。

若泡泡落在这个区域, 表明这些产品的世界进口在增长, 但同期该国 (或地区) 这些产品的出口不仅增长, 而且出口增长率高于世界进口增长率。说明该国 (或地区) 的这些产品是在扩大的世界市场上保持了上升的势头, 出口状况良好, 我们称之为“赢家”。

二是第一象限450线左侧区域与第二象限, 即OAGF梯形区域, 如右图中阴影部分。

若泡泡落在这个区域, 表明这些产品的世界进口在增长, 但同期该国 (或地区) 这些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进口增长率甚至下降。说明该国 (或地区) 的这些产品是在扩大的世界市场上出现了萎缩的情况, 出口状况不佳, 我们称之为“表现不佳”。

OAGF梯形区域又可以分为两部分:OAH三角形区域与O F G H方形区域:在O A H三角形区域, 这些产品的世界进口在增长, 该国 (或地区) 这些产品的出口也在增长, 只是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进口增长率;但在OFGH方形区域, 这些产品的世界进口在增长, 该国 (或地区) 这些产品的出口却在下降。

三是第三象限中450线左侧区域, 即OEF三角形区域, 如右图中阴影部分。

若泡泡落在这个区域, 表明这些产品的世界进口在下降, 该国 (或地区) 的出口也在下降, 且该国 (或地区) 的出口比世界进口下降的幅度更大。说明该国 (或地区) 这些产品的出口是在萎缩的世界市场上出现了萎缩的情况, 我们称之为“衰落部门”。

四是第三象限中4 5 0线右侧区域与第四象限, 即O B C E梯形区域, 如右图中阴影部分。

若泡泡落在这个区域, 表明这些产品的世界进口在下降, 但同期该国 (或地区) 这些产品的出口在增长或下降幅度小于世界进口下降幅度。说明该国 (或地区) 这些产品的出口是在萎缩的世界市场上保持了上升的势头, 我们称之为“逆势增长”。

OBCE梯形区域又可以分为两部分:ODE三角形区域与OBCD方形区域:在OBCD方形区域, 这些产品的世界进口在下降, 该国 (或地区) 这些产品的出口却在增长;但在ODE三角形区域, 这些产品的世界进口在下降, 该国 (或地区) 这些产品的出口也在下降, 只是出口下降幅度低于世界进口的下降幅度。

2、数据表

数据表提供一国 (或地区) 出口产品状况的基本数据。例如:

上表中主要指标解释如下:

“出口额”:报告期某产品出口额;

“出口增长率”:基期至报告期, 一国 (或地区) 某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

“世界进口增长率”:基期至报告期, 世界某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

“占世界进口比重 (%) ”:报告期, 一国 (或地区) 某产品出口占世界该产品总出口的比重;

“占世界进口比重增加”:报告期比重减基期比重;

“最大出口市场及对其出口比重”:报告期一国 (或地区) 某产品最大出口市场及对该市场出口占该国 (或地区) 该产品当年总出口的比重。

上表中, 基期是1999年, 报告期是2003年。

3、文字解析

文字解析概括分析一国 (或地区) 的出口产品状况, 从中可以了解出口详细信息。

中国出口产品地图

1999-2003年, 中国出口的所有14类产品均为赢家, 这些产品的世界进口在增长, 而中国出口增速更快, 占世界市场份额持续增加。

在这些产品中, 中国矿产品和化学品出口表现尤为突出, 其中, 中国矿产品年均出口增长率为22.21%, 大大高于世界矿产品10.62%的进口增长率, 而世界矿产品进口增长率又高于世界进口平均增长率, 说明中国矿产品在迅速增长的世界市场上不断扩大份额, 出口势头良好;化学品的出口表现与矿产品类似。

中国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出口表现良好。中国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出口年均分别增长42.67%、35.05%, 远高于这些产品不到6%的世界进口增长, 出口势头较好, 占世界市场份额也较大幅度增加, 其中, 电子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增加最多, 2003年较1999年增加2.89个万分点。但是, 世界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市场增长相对较慢, 低于世界平均进口增长率, 世界市场扩张乏力可能会对我国电子产品长期扩大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质量监督地图 篇9

在对地图空间认知能力的研究中, 前人对个体在借助地图进行空间方位判断的反应时间、使用策略、空间更新能力以及地图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2,3,4,5]当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平面地图和固定地图空间定位效率的研究, [6,7,8,9]对于三维地图和可旋转地图的研究还比较少。探讨并比较三维可旋转地图和固定地图的空间定位效率,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牟书 (2005) 等人研究认为, 人们利用固定地图进行空间定向的过程经历了心理旋转与目标搜索两个阶段。[10]第一阶段将地图上的背景参照物进行心理旋转, 使之与以自我身体为中心的定向习惯保持一致;第二阶段进行目标搜索, 寻找某一特定目标, 然后判断该目标与自己的方位关系。对于可旋转的地图, 人不需要进行第一个阶段的心理旋转, 但是需要进行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搜索;而对于固定地图, 人的心理操作过程正好相反, 需要进行第一阶段的心理旋转, 但因目标点在地图上没有发生变化, 不需要进行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搜索。旋转地图可以让被试省去心理旋转的时间, 如果地图上的目标点非常容易搜索, 重新定位目标点的时间短, 那么地图旋转情况下的方位判断反应时就会低于地图固定情况下的方位判断反应时。但是地图旋转时地图的背景方位也被重新刷新, 在地图刷新的瞬间, 用户需要对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重新搜索, 因此增加了路标以后, 目标受到背景干扰, 被试在地图旋转以后对目标点的搜索变慢, 导致即使不需要心理旋转时间, 所需要的反应时间也会比固定地图长。这些都是基于二维地图的研究。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两种背景 (空白背景、复杂背景) 的三维地图在两种导航方式 (可旋转地图、固定地图) 下是否也存在调整效应和地理标志效应。

实验假设

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 对于空白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 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 对于两种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地图固定情况下, 四种感知转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有影响, 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实验方法

1. 实验设计

实验主要检验在空白背景与复杂背景上地图旋转与地图固定两种导航方式下被试的方位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 考察两种背景在两种导航方式差异上的一致性问题。

2.被试

被试从西安邮电学院电信系三年级在校大学生中选取, 共80名, 其中男生40名, 女生40名, 自愿参加本实验, 被试平均年龄20岁 (18-22岁) , 全部为右利手, 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

3.实验材料

(1) 用VB6.0语言编制, 用flash软件设计的空白背景的三维地图 (图1) 。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个600×600的空白图片, 一个正方形 (正方体) 作为运动点 (代表被试的行进状态) 从某一边界的中点进入 (简称初始方向) 并以一定速度向屏幕中心移动, 到达中心以后立刻改变其实际的行进朝向 (简称实际转向) , 在运动点初始方向的正上、正下、左上、右上、右下或左下设有一个红色圆点 (黄色圆柱) 作为目标点。而在地图上被试感知到的运动点运动方向 (简称感知转后方向) 在两种导航方式下是不同的, 在地图固定方式下,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是用运动点旋转90度表示的, 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与运动点的实际转向一致, 即与运动点的初始方向发生了90度旋转;而地图旋转方式下,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是由地图旋转90度来表示的, 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与初始方向一致。在运动点转向时, 程序给被试提供一个提示音, 被试的任务是在出现提示音后马上按下代表左、右的单键, 判断目标点与运动点的方位关系, 即目标点是在运动点的左方还是右方。

(2) 复杂背景的三维地图 (图2) 。复杂背景地图与空白背景地图基本相同, 只是将空白背景换成一幅同样大小的复杂地图背景, 地图上有两条主要干道, 在屏幕中心交叉。这两条道路与空白背景中运动点的运动轨迹位置一样。目标点为地图上的一个物, 建筑物名称 (停车场) 用交通符号标注。目标点位置、运动点行进过程以及被试的反应方式与空白背景完全相同。

建筑实验

1. 分实验1

旨在考察三维空白背景地图在两种导航方式 (地图固定、地图旋转) 下方位判断反应时是否存在差异。

(1) 方法

(1) 被试

40名右利手的大学生 (20名男生, 20名女生) , 自愿参加本实验, 平均年龄为20岁 (18-22岁) , 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

(2)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2 (导航方式, 包括:地图固定、地图调整) ×4 (转向后被试对运动点运动方向的感知, 包括:向上、向下、向左、向右) 的双因素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在运动点发生实际转向后判断目标点与运动点之方位关系的反应时 (即从出现提示音到被试按键反应之间的时间) 。

(3) 实验材料

由计算机呈现三维空白背景固定地图和三维空白背景旋转地图各32张, 共64张, 呈现顺序作拉丁方平衡处理。测试图片是三维空白背景固定地图。

用flash软件设计的三维空白背景固定地图、三维空白背景复杂地图。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个600×600的空白图片, 一个正方体作为运动点 (代表被试的行进状态) 从某一边界的中点进入 (简称初始方向) 并以一定速度向屏幕中心移动, 到达中心以后立刻改变其实际的行进朝向 (简称实际转向) , 在运动点初始方向的正上、正下、左上、右上、右下或左下设有一个黄色圆柱体作为目标点。而在地图上被试感知到的运动点运动方向 (简称感知转后方向) 在两种导航方式下是不同的, 在地图固定方式下,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是用运动点旋转90度表示的, 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与运动点的实际转向一致, 即与运动点的初始方向发生了90度旋转;而地图旋转方式下,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是由地图旋转90度来表示的, 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与初始方向一致。在运动点转向时, 程序给被试提供一个提示音, 被试的任务是在出现提示音后马上按下代表左、右的单键, 判断目标点与运动点的方位关系, 即目标点是在运动点的左方还是右方。

程序:程序向被试呈现指导语, 被试先进行练习, 对于三维空白背景固定地图作5次练习, 直到被试的正确率达到90%, 然后开始正式实验。每个被试完成所有的实验条件。一半被试先做地图固定, 另一半被试先做地图调整。在每种导航方式中, 对四种感知转后方向出现的顺序进行拉丁方平衡。每种条件下施测32次, 每种条件之间休息半分钟。

控制变量: (1) 目标点出现的方位 (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对等) ; (2) 运动点的初始方向 (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四个方向对等) ; (3) 运动点的实际转向 (向左和向右转弯对等) 。

(2) 结果

对三维空白背景下的方位判断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1:

对被试的反应时进行2×4的多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导航方式主效应显著, F (1, 35) =70.225, p=0.000, 即在空白背景下, 地图调整方式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感知转后方向的主效应显著, F (3, 105) =74.574, p=0.000, 向上 (即与被试朝向一致) 显著低于其他朝向;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显著, F=32.25, p=0.000。对两者交互作用进行分析 (图3) , 结果表明, 在四种感知转后方向中, 地图调整方式下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在地图固定和地图调整方式下, 除向左和向右无显著差异外, 其他转后方向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依次顺序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向上和向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00, 向左和向右之间差异的知转后方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的影响显著性为:p>0.05, 向左和向下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00。

2. 分实验2

旨在考察三维复杂背景地图在两种导航方式 (地图固定、地图旋转) 下方位判断反应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被试、实验设计均同分实验1。对三维复杂背景下的方位判断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2:

对被试的反应时进行2×4的多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导航方式主效应不显著, F (1, 35) =3.87, p>0.05, 即在复杂背景下, 地图调整方式与地图固定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感知转后方向的主效应显著, F (3, 105) =37.516, p=0.000;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显著, F=37.89, p=0.000。对两者交互作用进行分析 (图4) , 结果表明, 当感知转后方向为朝下时, 地图调整方式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不调整;在其他感知转后方向上, 两种方式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 在地图固定方式下, 四种感知转后方向的反应时大小顺序是: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向上和向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00, 向左和向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5, 向左和向下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为:p=0.000。

结论

1.不同的导航方式对于空白背景地图和复杂背景地图定位效率的差异问题

从实验的结果可知, 在两种地图背景下, 两个分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

由分实验1可知, 在空白背景的三维地图, 在四种感知转后方向中, 地图调整方式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由分实验2可知, 在复杂背景的三维地图, 只在感知转后方向为朝下时, 地图调整方式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在其他感知转后方向上, 两种方式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基本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 即: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 对于空白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 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 在地图固定的导航方式下四种感知转向之间的差异问题

从两个分实验的结果可知, 对于空白背景的三维地图, 在地图固定方式下, 四种感知转后方向的反应时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除向左和向右外, 其他相邻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复杂背景的三维地图, 也存在这一顺序。这一结果验证了实验的假设, 即:在地图固定情况下, 四种感知转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有影响, 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

3. 两种背景在感知转后方向为朝下时两种导航方式之效果的一致性问题

从实验的结果可知, 无论空白背景还是复杂背景的三维地图, 当被试对运动点的感知转后方向为朝下时, 地图调整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这一结果验证了实验的假设, 即: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 对于地图固定和地图旋转两种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总结

笔者采用实验方法,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探讨了在桌面虚拟环境下, 三维地图背景 (空白背景、复杂背景) 、两种地图导航方式 (可旋转地图、固定地图) 对人的空间方位判断效率的影响。结果证明, 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 对于空白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 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地图固定情况下, 四种感知转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有影响, 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 对于两种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摘要:本研究采用被试内双因素实验方法,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探讨了在桌面虚拟环境下, 三维地图背景 (空白背景、复杂背景) 以及地图导航方式 (可旋转地图、固定地图) 被试方位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 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 对于空白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 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地图固定情况下, 四种感知转向对方位判断反应时有影响, 由低到高依次为:向上<向右=向左<向下。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 对于两种背景, 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

关键词:可旋转地图,固定地图,空间参考框架,心理旋转

参考文献

[1]Downs RM.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se:Its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nd rtography.In:Rcohened[M].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cognition Hill stale.Nj:Erlbaum.1985.323~345.

[2]Russell E, Nancy K.Repetition blindness for locations:Evidence for automatic spatial coding in an RSVP task[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Performance, 1999, 25 (6) :1855~1866.

[3]Mou W, McNamara T P.Intrinsic frames of reference in spatial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2, 28:162~70.

[4]周荣刚, 张侃.性别和参照系整合方向对主方位判断的影响[J].类工效学, 2004, 10 (1) :10~13.

[5]王鹏, 游旭群, 刘永芳.心理旋转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 2005, 28 (5) :1164~1166.

[6]Cockburn, McKenzie.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pa-tial Memory in2D and3D.2002.Available on:http://www.cosc.canterbury.ac.nz/~andy/papers/chi02DM.pdf.2003-12-22.

[7]Gugerty L, Brooks J.Seeing where you are heading: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and egocentric reference frames in cardinal direction judgme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p-plied, 2001, 7 (3) :251~266.

[8]周荣刚, 张侃.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模型[J].心理学进展, 2004, 12 (3) :330~339.

[9]Valiquette C M, McNamara T P, Smith K.Locomotion, incidental learn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spatial reference systems.[J].Memory&Cognition, 2003, 31:479~489.

质量监督地图 篇10

近年来, 欧美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使用课程地图, 大陆也有个别高校参照台湾高校的做法开始尝试课程地图的制作工作。但大陆可供参考的中文文献很少且很弱, 在CNKI能检索到的9篇文献中, 有7篇与台湾高校的课程地图有关。由于我国大陆地区与西方高等教育在体制、管理模式、文化传统, 以及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港澳台地区与大陆是同根同源的炎黄子孙, 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这些高校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 也都结合实际进行了消化吸收。因此, 借鉴这些高校在课程地图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不足, 在学习中创新, 是大陆高校课程地图发展的一条路径。

一、课程地图是什么

Curriculum在中文里可以理解为学校或专业的全部课程, 也可以指我们的课程体系 (具体课程英文一般用course表示) , 而Mapping既有名词“地图”、“绘图”和“映像”之意, 也有动词“绘制”地图之说。因此, “Curriculum Mapping”实际上是指包括课程体系或教学计划、甚至全校课程在内的课程地图。而且, 它不只是名词的“课程地图”, 也包含着“绘制课程地图”的过程。为了弄清课程地图究竟是什么, 需要从它的起源和发展说起。

1. 课程地图起源与发展。

课程地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初等教育。当时为了应对教育质量下滑, 美国兴起了“标准化运动”。1983年, 美国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报告《危机中的国家》建议, 应该加强核心课程的内容建设以及利用可以测量的标准来提高人们的期望[1]。此后, 学生学习成果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也有学者将outcome译为“结果”或“产出”等) 的概念和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难以测量的培养目标, 其实质是将培养目标变成某种可以测量的“标准”。人们发现, 要确保真正提高学生成绩, 仅有标准是不够的, 还需要教师能够将这些标准转化为课堂实践, 这涉及教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 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等问题, 否则这些标准不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太大影响。一项研究指出, 要实现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 许多学校还缺乏对所需变化的理解和进行变革的能力。对于学校, 重要的是考虑设计的课程体系要与相关的标准一致;对于教师, 则要努力使教学和学业测评的内容与设计的课程体系相一致[1]。

可以想象, 要解决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学业测评与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最简洁的办法, 就是检查这些标准是否在教师教学和对学生测评中得到了体现, 而这正是课程地图产生的基本思想。Timothy G Willett认为课程地图是由Hausman在1974年首先提出的[2]。但更多文献认为, 课程地图的概念和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Fenwick English的工作, 它主要用来关注和记录教师们讲授了什么主题和时间安排 (授课顺序和时间等) , 最初的做法是由相关人员或第三方利用调查和访谈方式, 确定教师以什么样的主题或技能、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在哪个时间段进行教学。第三方人员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的信息和调查的结果反馈给学校和教师, 要求他们对教学内容、顺序或时间安排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或修改, 以促进传授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评价能与教学计划的要求相一致[1]。

20世纪90年代, Heidi Hayes Jacobs将日历作为组织课程地图的一种手段, 要求教师将一年的课程按照月份或者分年级的“时间块”来描述实际所教的内容或“绘制”出自己的“地图”, 生成的文件是一个描述课堂学习的图表或一个包含内容、技能和对学生评估的“地图”。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纵向 (从年级到年级) 和横向 (一个年级中所有课程) 实际讲授的课程体系, 以及对学生学业测评的视图[3]。

信息技术推动了电子课程地图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电子地图生成的图表, 查找教学计划、讲授的课程内容之间是否存在缺口 (gaps) 和重叠 (overlap) 现象, 确定在什么地方添加或消除什么内容, 最终可以产生一个更加精简和综合的课程体系[4]。Jacobs认为, “……课程地图有望成为学校教与学的决策中心。它能将学校的一系列要求和积极行动汇集到一个可以通过互联网从任何地方都能访问的中央数据库……绘制地图变成了一个整合力量的过程, 在解决课程问题的同时, 也解决了教学计划的问题。”[3]

课程地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增长, 许多大学建立了基于网络的课程地图。国际医学教育权威Ronald Harden教授将课程体系这个学界一直有争议的概念, 看成是教育策略、课程内容、学习成果、教育体验、评估、教育环境和学生个体学习风格、个人时间表和工作计划的复杂混合物。他认为课程地图的功能如同黏着剂, 能将所有组成课程体系的要素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拼图, 而课程地图所要做的, 就是努力促进和保证学校与教师以系统的、有组织的方式按照那些已制定的标准进行教学[5]。Willett认为, 用信息技术的语言讲, 典型的课程地图就是一个关系数据库 (若干能与其他数据库连接的数据库) , 这些数据库存储着有关课程、人员和各种不同要素相互联系的信息[2]。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 课程地图由早期利用第三方人员来记录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到教师用电子数据库以校历作为组织方式来与相应的标准进行比较;从用地图形式来表现课程体系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 到将课程地图看成是关系数据库, 反映了课程地图的发展趋势。但无论如何, 其本质是为了保证制定的标准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到实处, 只是随着应用的深入, 它在功能上更全面, 在范围上更广泛, 在形式上更直观, 在技术上更综合。

2. 课程地图形式与功能。

谈到地图, 容易让人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地图。课程地图作为一种特殊地图, 是否具有类似日常地图的形式与功能呢?

实际上, 课程地图并没有特定的样式和标准。但从课程地图要表现的内容来看, 可以想到, 它至少应该有教学计划和具体课程两个不同层面。教学计划层面的地图主要反映课程体系要实现的学习成果, 以及为了实现这些成果而选择的课程, 这一层面的地图不仅要表现不同成果间的关系, 也要体现教学计划中不同课程间的关联, 更要反映学习成果与课程之间的培养关系。此外, 这一层面还可以包含课程管理、教师分工等相关信息。

具体课程的地图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目标和课程地图的设计要求绘制的。它所表现的是具体教与学的过程, 它应该准确反映每一门课程为了实现学习成果要求而安排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 包括教学主题和内容、学习机会和场所、学习活动与体验、考试方式与方法, 以及可利用的相关学习资源等信息。这一层次地图的灵活性更高, 有些学者将其与概念图等方法结合起来, 使具体课程的地图更加丰富多彩[6], 这个层次地图的重点在于确保学习成果都能按照设计要求在相应层次上得到培养。

课程地图的主要功能可以体现在改善课程体系质量、促进教师团队合作、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以及促进学习资源有效整合等方面。例如, Hege等人通过课程地图发现, 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职业医学和环境医学专业中各有8个目标条目未能体现在具体课程和教学中;部分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过多, 职业医学和环境医学中分别有31个和6个目标条目反复出现;职业医学和环境医学中分别有5个和2个学习目标在相关的考试中出现, 但却没有包含在任何讲授的课程中[7]。这些问题在我国高校中也普遍存在, 而课程地图是发现和消除这类问题、改善课程体系质量的有效工具。

一个好的课程地图可以作为师生、开发人员、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交流沟通的工具。例如, 它是学生的学习指南、学习工具和自我评估的手段;它使教师明确所授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要求根据学习成果来组织教学, 确保想要发生的事情确实能够发生;它是管理人员管理课程的有效工具, 能够帮助分析和判断应该增设哪些课程、停止哪些课程, 能为更大层面的课程整合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它应该能够满足评估机构人员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的评估需要, 它通过展现课程体系的不同方面及其关系, 使整个课程体系和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和易于理解[5]。

二、课程地图在台湾

台湾高校的课程地图主要是在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8,9]。

1. 台湾高校课程地图的推动力。

20世纪80年代末, 台湾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如今大学毕业生已是供大于求, 许多大学面临着招生不足的窘境, 就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学用不符、失业率相对攀高的现象。此外, 学生所学与业界期望不符的现象也是高校面临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台湾“教育部”自2005年起开始施行“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教育部”顾问室2007-2010年推动的“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之全校课程革新计划”的“全校课程地图”子计划, 提出了课程地图的概念与建设目标:“ (课程地图) 指学生大学四年之清晰修课学习路径。目的为协助学生选课前、后能够规划、组织、整合所修课程及学程。课程地图所涉之课程内容与目标应互有融贯炼结, 并具系统性与层次感, 而非仅单一课程综合。同时, 应开设具备完整性与系统性之课 (学) 程, 以作为全校课程地图之映照, 发挥全校课程地图指导课程开设之目标。”

在卓越计划推动下, 台湾各大学陆续开展了课程地图绘制工作, 将地图作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之间进行系统设计的工具, 同时也作为检验课程是否开设完整的工具。2009年起, 台湾教育部门在教学卓越计划评估项目中增加了课程地图的评估内容, 在该“年度奖励技专校院教学卓越计划”中增加了“建立完善之课程地图, 协助学生选课及学习规划”;在该“年度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考核指标中新增了“学校发展全校学生选课地图, 提供学习咨询协助学生进行职涯探索及生涯规划之作法”。这些评估指标, 加速了执行卓越计划大学的课程地图发展。

2011年, 台湾“教育部”顾问室持续推动深化课程地图工作, 推出的“教育部办理补助公民素养陶塑计划”第一项就是“全校课程地图之改善”, 该计划推动的前提是已初步建立课程地图的高校, 强调课程地图中必须融入伦理、民主、科学、美学与媒体五大素养。该计划对“全校性课程地图之改善”界定如下:由既有之课程地图延伸发展为各类知识与能力的关联地图, 使之不只是职业指引, 更必须是校内各单位的各类课程、学程及非制式课程与学习活动 (社团、演讲、生活学习等) 间的互相关联图。它应该标示不同知识间的互补性, 且能呈现培养各种公民素养的可能路径, 未来并有可能推展校际的连接。其目的为协助学生选课前、后能够规划、组织、整合所修之课程乃至于学程及活动, 不仅对课程内容与目标应互有融贯炼结, 且具系统性与层次感, 让学生明了课程目标可养成何种核心能力、达成何种生涯或职涯发展, 促进学习动机及效果。这个关联地图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期间有清晰的修课学习路径, 建立个人的知能, 也能显现学程、知识、公民素养及能力群组的关联性、传统学科领域的界限与新兴领域的关联。对于课程种类与数量较多之综合性大学, 本计划也鼓励利用信息科技, 开发适当之数据库与关联图产生软件。本项应与选课系统链接, 以便利学生使用。

由此可见台湾课程地图的发展过程:教育部门首先推出“以通识教育为核心进行全校课程革新计划”, 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课程零碎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之间没有连结等问题, 该计划主要由各高校通识教育单位来负责, 强调课程地图能达到整合课程的功能;其次, 在“教学卓越计划”中增加课程地图的评估指标, 目的在于推动各高校开设出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的课程;最后, 教育部门推进了改革幅度与整合层面更大的“五大公民素养”融入课程地图工程。

2. 台湾高校课程地图主要特点。

正是因为政府的推动, 查看台湾高校课程地图网站容易发现, 许多大学的地图具有很多共性, 其形式往往是一张带有工具性目的的地图, 它预设了一个毕业生能够适应职场竞争环境的主体图像, 让学生依据某种特定路线行走, 以成为这种预设的、理想的主体。

一是课程地图作为一个选课系统, 给出了修课的要求与顺序。例如, 毕业前要完成哪些必修和选修课程, 哪些课程必须先修、哪些可以后修, 这实际上反映了课程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这种情况的另一种形式是基于就业的学习路径, 这种路径大多以线性结构形式呈现:学生按照某些指定的路线一步步行走, 最后就能达到某个职业类别的终点;或者反过来, 以某个想要从事的职业为起点, 可以倒推找出必须行走的路线。这当中存在着预设的假定, 如此行走的路线通常是固定的, 沿着A路线就能到达B终点。以中学师资培养为例, 要想当中学教师, 就必须修习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教材教法、教学实习课程, 以及若干选修课, 修完这些课程后, 再到中学实习半年, 并通过教师资格鉴定考试, 才能取得中学教师资格。

二是将“核心能力”纳入课程地图。许多高校都有强调各种能力培养的“能力地图”, 重在强调要获得的能力以及培养这些能力的课程, 其中不乏各种“证照地图”, 这是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加相应社会考试获得的与某项职业或能力相关的证书 (就像大陆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一样) 。这类地图实际上是成果导向的, 引导学生了解修完哪些课程后可以获得什么能力, 以及具备这些能力后可以从事何种职业。

3. 台湾学者对课程地图的反思。

随着台湾课程地图的发展, 许多学者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倾向, 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反思。

一是课程地图不应该仅仅是工具理性的。有学者根据当前课程地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线性结构现象, 反思了“什么是课程地图?”, 认为如果不清楚这个基本问题, 就很难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课程地图。这会让人认为, 课程地图就是课程结构图或者职业路径图, 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拿到学位并找到好工作。这样的大学教育就成了就业前的预备教育, 是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准备的教育, 一方面借助课程让学生习得将来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 另一方面让雇主可以找到符合职场需要的员工。这种功利倾向多少偏离了课程地图的本质。

二是课程地图绘制过程需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台湾高校课程地图是由行政部门推动, 而主要由学生使用。在行政推动和学生使用之间, 必须由教师来填充课程数据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进行编排和充实。然而, 一些大学在推动过程中似乎没有足够重视教师的观点。课程地图究竟需要提供哪些功能, 哪些目标应该优先绘制等, 这些并没有经过系统研究, 没有体现教师对课程地图应该怎样建设等核心问题的讨论与分析。换句话说, 地图绘制期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对话机制。

课程地图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若教师不能积极投身到地图的绘制过程中, 即使学校构建了再好的地图系统, 但没有教师给出完整的课程内容, 课程地图的成效也是有限的。

例如, 弘光科技大学在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制作和使用方面表现优秀, 经过3年多建设后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 课程地图虽然得到了大多数教师认可, 但对于一些功能, 如在“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老师的Office hour”、“能够反映修习该课程的学生意见”等方面, 教师仍有疑虑, 觉得需要的程度并不高。研究发现通识教育的教师对课程地图的期望相当高, 但实践中的落差却较大。不过, 课程地图在整合全校课程、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方面, 高达90%的学生对地图所提供的信息是满意的。

从台湾高校课程地图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行政部门的政策和资源配置作用, 推动了高校课程地图的迅速发展, 而反映出的不足则是各大学课程地图建设中工具主义的功利化倾向和趋同化的现象, 没有真正体现各个学校的自身特色。从形式上来看, 它也只反映了课程地图的一部分功能, 并没有完全体现课程地图的本质, 即为了保证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和对学生评价过程的一致性。即使如此, 台湾高校的许多研究表明, 课程地图对于提升大学教育的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对大陆高校课程地图发展的启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提升, 课程地图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以工程教育为例, 2013年6月, 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 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同行认可。而该协议成员国大多采用基于学习成果 (工程教育界多译为“学习产出”) 的认证标准, 它是将学生表现作为教学成果的评量依据, 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强调学生经过培养后具备了怎样的综合能力。作为预备会员, 我国要在签约机构指导下, 逐步完善认证程序和标准, 使经过认证的毕业生能达到国际从事职业工程师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 同时每6年还要接受一次国际同行的实地审查、监督, 这就需要我国工程教育要按照该协议的要求, 积极开展基于学习成果的教育和认证[10]。有台湾学者总结得好:“没有核心能力的课程地图是虚的, 没有课程地图的核心能力是空的。”这里的核心能力就是学习成果。可见, 为了保证学习成果的标准能落到培养实处, 除需要相应的改革外, 还应重视发挥课程地图在促进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及学业评价之间一致性的作用。

当前, 国内已有个别高校正在开展基于成果的教育改革尝试, 也有个别高校正在开展课程地图的绘制工作, 为了使课程地图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借鉴台湾高校课程地图的发展经验和不足, 笔者认为, 我国大陆地区应该重视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视基于学习成果的教育改革。课程地图的本质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因此, 如何建立可以测量和可以评价的培养目标就成了课程地图开发的关键。应当承认, 培养目标的制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11], 而改革的出路在于建立像学习成果这样可测量和可评价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 国家留学基金委2013年为参与《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 (ISEC项目) 高校的教师举办了包括学习成果在内的培训, 笔者与一些参训教师交流发现, 很多教师感触和收获很大, 影响了他们的教学实践, 可见, 只要措施方法得当, 用学习成果取代传统目标就大有希望。

二是鼓励研究基础上的探索。课程地图没有明确定义, 加之其跨学科特点, 如果再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和了解, 往往容易给人造成“盲人摸象”的感觉, 例如当前一些人受台湾地图的表面影响就认为它只是某种逻辑关系图。而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实践, 可以减少实践中的弯路, 研究工作也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实践的创新。

课程地图的开发和实施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它需要长期努力和不断改进, 这一点在开发初期就要做好充分准备。笔者在与参加过课程地图制作的台湾教师接触时, 听到最多的体验是“不停的开会和讨论”。但正如国外高校实践所证明的, 开发和维护课程地图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极为有益。没有这些就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优质的课程体系[5]。需要强调的是, 由于每所高校的基础不同、资源不同, 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 地图的开发应该与高校教与学的实际运作情况相结合, 体现自身办学特色, 使地图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目的和功能。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台湾课程地图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结合大陆实际, 笔者认为, 行政推动应该建立在试点和激励基础上, 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避免课程地图的建设与学校实际不符, 避免地图开发成为应付和获取资源的手段。可以想象, 理想与现实脱节的地图将会变成徒具形式而没有实际功能的系统, 而一个不好的课程地图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它对于课程改进不会带来根本帮助, 也难以体现学校特色, 更难以真正发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因此, 在靠行政手段推进课程地图开发的过程中, 应该建立起对地图本身的质量评估制度。对课程地图开发的目的、功能和实际作用进行评价, 以促进课程地图健康发展。

四是处理好行政推动与教师参与间的关系。课程地图开发应该是一个从上到下发动, 由下至上操作的过程。地图的开发只有领导重视是远远不够的, 更要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与广大教师深入对话、广纳教师意见。台湾学者研究表明, 课程地图所提供的功能和内容一定要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支持, 否则设计的一些功能就难以实现。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课程地图往往会被教师认为是一种威胁到自主教学权的东西。一些教师因为地图的复杂性、依赖于技术, 而感觉受到了威胁。为什么要使用地图, 地图的价值, 以及谁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这些问题都必须让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明白。另一方面, 国外实践表明, 高校中那些面临职称晋升压力的教师参与此类改革的积极性往往不高, 为此, 在地图开发试点阶段, 应注意吸纳那些积极性高的教师参加, 并在教师晋升职称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评价。

五是充分促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程地图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高校应整合学校现有教学与行政管理系统, 努力将课程地图建成学校的学生学习中心、教学辅导和师生交流中心、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中心、校内外学习资源的汇聚和配置中心, 充分发挥课程地图汇集学校数据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将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课程地图, 将其逐步建成学校教与学管理的决策中心。

六是将课程地图建成学校的评估工具。不难想象, 主管部门或第三方评估机构、甚至高校自身评估专家可以通过地图网站, 以网评方式了解专业的目标与学习成果是否与学校实际相符, 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是否满足学习成果要求, 学业测评手段和方法、甚至试卷是否与学习成果相关联, 课程安排与实验之间是否合理, 以及在需要评估的细节和重点标准上的情况如何等。评估专家甚至可以在线评估具体课程教学, 查询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等相关信息, 评估对象“现场”回答专家提问。这样, 课程地图就成为了学校教与学, 以及教学评估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了学校与社会交流的平台。

摘要:课程地图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和要求。台湾地区高校的课程地图主要是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动的, 因此, 许多大学的课程地图带有很多的共性, 其表现形式往往给人以某种带有工具色彩的课程“路径”图或者课程逻辑关系图, 而这只是课程地图功能的一部分。通过对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发展的过程讨论, 以及对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可以为大陆高校即将到来的课程地图开发及健康发展提供相关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课程地图,地图形式与功能,台湾高校

参考文献

[1]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Overview of Curriculum Mapping[EB/OL].http://faculty.njcu.edu/mmaye/EDLDPLAN/cm_overview.pdf.

[2]Timothy G Willett, 梅人朗.加拿大和英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地图[J].复旦教育论坛, 2010 (03) .

[3]Curriculum Mapping 101[EB/OL].http://www.curriculummapping101.com/curriculum-mapping-general.

[4]Uchiyama K P, Radin J L.Curriculum mapping in higher education:A vehicle for collaboration[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2009, 33 (04) .

[5]Harden R M.AMEE Guide No.21:Curriculum mapping:a tool for transparent and authentic teaching and learning[J].Medical Teacher, 2001, 23 (02) .

[6]Noble C, O’Brien M, Coombes I, et al.Concept mapping to evaluate an undergraduate pharmacy curriculum[J].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2011, 75 (03) .

[7]Hege I, Nowak D, Kolb S, et al.Developing and analysing a curriculum map in Occupational-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J].BMC medical education, 2010, 10 (01) .

[8]周金城, 林合懋.科技大学教师评估课程地图需求与实际推动比较之研究:以国内一所课程地图绩优学校为例[J].弘光學報, 2012 (总第68期) .

[9]王嘉陵.台湾高等教育课程地图绘制之反思[J].教育研究与发展, 2011 (06) .

[10]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06) .

小儿舌头现“地图” 篇11

有些小孩的舌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小区,小区内舌质发红,没有舌苔,其周围的舌粘膜呈灰白色的隆起,好似一张地图,故称为“地图舌”,医学上则称为“良性游走性舌炎”。该病变可以相互融合,而且经常变换位置。

在幼儿中,“地图舌”并不少见,6个月至3岁的小儿约占5%;3~7岁为1.8%;7岁以上仅为0.5%;10岁以后便很少见了。

引起地图舌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医学界还不十分清楚。但调查表明,本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或同胞中有地图舌病史者,患病率分别为6.8%和10.5%;而亲属中无此病者,患病率仅为1.14%,两组之间差别非常明显。此外,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如患有哮喘、湿疹,地图舌的患病率可高达66%,而且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表示过敏的重要指标之一)明显增高;而同年龄无过敏体质的小儿,地图舌的患病率仅为3.2%,可见,两组间的差别也很大。

若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发现地图舌患病部位舌粘膜表层的丝状乳头萎缩而蕈状乳头内微血管扩张、充血,周围常常有血浆渗出,细胞脱落。其中央红色部分也聚集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部分中性粒细胞,同时伴有血管扩张、充血。地图舌周边隆起的边缘是由大量的淋巴细胞、中性细胞和坏死的表层细胞堆积而成,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些小脓肿。用薄玻璃片压迫病变部位进行脱落细胞检查,可见舌粘膜表皮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而且深层细胞也有类似的坏死现象。患儿唾液的酸碱度与往常及比健康小儿的唾液相比,明显偏酸性。

根据病理检查的结果,学者们认为地图舌实际上是舌粘膜表层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常常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正常舌粘膜表层的蕈状乳头和丝状乳头的代谢非常活跃,经常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氧化过程一旦发生障碍或缺乏某种营养素,便可使舌粘膜局部抵抗力降低,这时该部位的细菌便可利用食物残渣乘机繁殖,产生各种酸性物质。偏于酸性的唾液十分有利于霉菌的生长,从而造成了细菌和霉菌的混合感染和发生良性游走性舌炎,即“地图舌”。

得了地图舌以后,大多数患儿表现为食欲降低,对刺激性食物感到有些不适,但无明显的疼痛感。数日后由于病变处坏死细胞脱落和炎症消退,故可自行缓解,但不久又可复发。

在治疗方面,由于微量元素锌既能促进细胞的生长、繁殖,提高各种活性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还能改善食欲,故及时补充葡萄糖酸锌(每包70毫克,相当于10毫克元素锌),每日服用0.5~1.0毫克/公斤元素锌,能明显缩短病程。

中医辨证认为患儿多数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并以阴虚为主,可以用一些六味地黄丸或养阴药。实际上如果在服用锌剂的同时加服藿香正气片,每日2~4片,也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平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合理膳食和口腔卫生,如临睡前用淡的盐开水漱口,是预防地图舌的重要方法。

质量监督地图 篇12

科技进步和实战需要推动了无人机定位技术的发展。目前,如何实现对目标快速精确定位是无人机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无人机传统地图匹配与大气高度测量参数方法定位精度受底图影响,应用范围受限; 而利用定 位定向系 统 (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POS ) 无法适用于精确定位[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相关算法性能[2]及无人机POS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利用POS辅助图像匹配实现精确定位成为可能,而匹配算法是其核心内容。

1985年美国军方提出了在航空导航中的地形匹配技术,并构想了许多地形轮廓匹配系统方案,但该技术尚未应用于实际工程,无法证明其可行性。 20世纪70年代初,美军通过研究证实了将地形比较法用于对惯导进行辅助的可行性,同时将此类系统应用于无人机上,但无法解决大范围实时定位问题。目前,美国Sandia公司通过改进图像匹配算法从而提高惯性地形辅助导航系统定位速度,并应用于战斧式续航导弹,但定位精度不高无法应用于无人机对目标的精确定位[3]。

针对地图匹配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改进方法,主要集中在改进图像匹配算法上,解决了噪声图像和仿射图像的匹配问题,但没有对底图的应用范围进行改进,无法实现大范围实时定位。

本文利用无人机传感器能同时提供航空影像与POS信息的特点,以及卫星数字地图应用广泛的优势,主要针对目标的二维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匹配的无人机目标定位方法,在不引入地面控制点的条件下,利用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法,与本文制定的搜索策略,通过对实际航摄影像的处理,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完成了大范围内不同目标的自适应定位,对实现快速、精准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集成传感器定向法

无人机的机载定向定位系统在获取影像的同时,可以直接测定摄站点的三维坐标,以及飞机在摄像瞬间的方位姿态角[4]。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也称为集成传感器定向法(Integrated Sensor Orientation,ISO),它是通过对POS系统观测数据进行严格的联合数据后处理(动态卡尔曼滤波) 直接测定航摄仪的空间位置和姿态,并将其与像点坐标观测值进行联合平差,以整体确定地面目标点的3维空间坐标和6个影像外方位元素,实现少量或无地面控制点的摄影测量区域网平差[5]。

为了研究像点与地面点相对应的数学关系,先建立中心投影的构象方程。设像点a在以像主点为 (x0,y0)的像平面坐标o - xyz中的坐标为(x,y),物点A在物方空间坐标系M-XYZ中的地面坐标为 (X,Y,Z),投影中心S在物方空间坐标系M-XYZ的地面坐标为(XS,YS,ZS),则在像平面坐标与物空间坐标理论上应满足投影中心 - 像点 - 物点位于一条直线的共线条件方程[6]:

式中,ai、bi、ci(i = 1,2,3)称为方向余弦。可以通过POS的角元素计算出来。

因为像片上一个像点只能组成2个方程,但未知数是3个,必须从不同摄站对同一物体摄影,获得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影像对,按照构象方程分别对各个影像的同名像点组成条件方程,由立体相对可得式(2)。

求解上式即可获得相应物点的三维空间坐标 (X,Y,Z)。利用PO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误差方程对影像定向参数与像点坐标观测值进行联合平差,从而提高精度。

由于视准轴误差、累积漂移误差、GPS失锁和周跳、以及由像片畸变、地球曲率、大气折光差等误差的存在,无人机ISO精度不高,某型无人机利用ISO定位精度为200 m,无法满足精确定位的需求,所以本文用作粗定位,用以实现在数字卫星地图上找到匹配区域的目的。

2匹配区域搜索方法

为减少匹配时间,尽可能让匹配区域足够小,但还要完全包含航片或视频帧,所以制定如下搜索策略:

由于无人机飞行高度一般在几百米至几千米, 对于地面平坦的情况下,航片或视频帧内地物可近似认为处于同一个平面,故根据重叠区域已知坐标, 在图片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推算非重叠区域未知坐标,从而获得航片4个角点坐标,分别为(x1,y1)、 (x2,y2)、(x3,y3)、(x4,y4),设该型无人机利用ISO定位误差距离为S,如图1所示。

于卫星数字地图上标出4点,以4点为圆心S为半径画圆,连接圆外部切线交于4点,求出4点坐标(x,y),公式如下:

式中,j,i,k分别取1,2,3;2,3,4;3,4,1;4,1,2。求出的每个(x,y)的解有2个,取在在4点构成四边形外的值即可。标出4点,连线构成封闭图形,该区域即为搜索区域。

3实验验证

利用六旋翼无人机作为实验平台对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地区进行了实验,同时分析了本文方法的特点与优势,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指导帮助。实验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计算机配置:处理器为Intel酷睿双核i7第4代,主频为2. 5 GHz、2. 5 GHz, 内存为8 G,操作系统为Win8 64位系统,Matlab R2012与VC + + 2008 OPENCV编程环境。

取200张航片、谷歌卫星数字地图(如图2所示)与相关POS信息(如表2所示)。本次实验所有的航带重叠率较低,这更能说明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将2张航片拼接,进而获取同名 点,结果如图3(a)。根据ISO确定三维坐标,通过读取txt文件获得外方位元素,数据如表2所示。通过式(2) 计算出重叠区域地面点坐标(X,Y,Z),平差后推算左侧航片的4个角点二维坐标A1至A4,于数字卫星地图上找到4点。将ISO定位误差距离按比例尺转换,作为误差半径,通过式(3)计算出匹配区域4个角点坐标B1至B4,结果如表3所示。提取该区域, 结果如图3 ( b),取不同航片实验100次,平均用时2. 73 s。

最后,将航片与该区域谷歌卫星数字地图匹配, 结果如图3(c)所示。读取图内任意点坐标信息,如图3(d)所示,定位全过程用时119. 37 s。算法的最终定位误差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7]:

1卫星数字地图本身误差。数字地图本身误差取决于数字正射影像制作误差,不同区域、不同公司定位精度都不相同。对于中国,谷歌卫星地图的定位精度为0. 6 m,百度与SOSO精度更高可达到0. 2 m。

2操作手目标点量测误差。一般操作手目标点量测误差0. 5 mm,按摄影比例尺规划到实际为7 m。

3匹配误差。一般匹配误差不超过整个图像的1. 33% 。按摄影比例尺规划到实际为2 m。

综合以上3个因素,算法的最终定位误差不超过10 m。ISO定位精度会影响本文方法运行的速度,但不会影响本文方法的定位精度。定位误差结果如图4所示。

利用天翔500 GPS手持机(误差 < 1 m)对目标进行实地定位得出坐标信息,将目标的经纬度转换至该坐标下,求取偏差距离,对100个不同点进行求解偏差,结果如图3,最大偏差距离为9. 88 m,平均为7. 35 m,每个点平均用时75. 27 s,文章实验结果证明:

1针对地图匹配定位方法受底图影响,精度不高、应用范围受限的缺陷,本文结合数字卫星地图的特点,利用ISO粗定位为所有航片或视频帧实时搜索到底图,扩大了地图匹配定位方法的应用范围,同时避免了ISO误差影响,提高了定位精度,较某型无人机利用ISO定位精度200 m提高20倍以上,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精确定位问题。

2为保证定位的实时性,提高定位速度,本文制定了航片或视频帧在数字卫星地图上的搜索策略,减小了匹配范围,提高了匹配速度,进而大幅度改善定位速度,使得实时定位成为可能。

4结束语

提出一种基于POS与卫星地图改进的地图匹配定位方法,利用ISO与卫星地图,制定了搜索策略,主要针对目标进行二维定位。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即可提高目标定位精度与速度,同时避免了卫星地图更新缓慢与POS系统误差的影响,提高了目标定位精度与速度,是一种有效改进的地图匹配定位方法。

本文算法还存在不足:利用ISO粗定位推算非重叠区域未知坐标时,要求无人机飞行高度较高,地面相对平坦,而无法处理复杂多变情况,对城市高层建筑物的匹配存在误差。这些问题会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善。

摘要:针对目前利用地图匹配定位受底图影响大、精度低、应用范围受限的问题,根据航摄影像与POS数据以及数字卫星地图特点,提出一种基于POS与卫星地图改进的地图匹配定位方法。利用卫星地图改良传统底图扩大应用范围,其次利用POS数据,根据制定的搜索策略确定整张航片在卫星地图上的匹配区域,以提高定位速度。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无需地面控制点即可实现大范围的目标实时二维定位,而且定位精度与速度都有较大提高。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下一篇:J2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