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2024-08-26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精选12篇)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篇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只有明确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出异彩纷呈的导语。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教学导语的设计,现将一些导语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导语设计的新颖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好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颖。学生前所未闻才感好奇,因好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二)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我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相谐,情与理相融。

(三)导语设计的知识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颖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孟子说:“教者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导语设计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师和教学内容所决定。按照语文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以侧重点不同,总体上可分为情境创设和知识启发两大类。

(一)情境创设型导语设计方法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能够借助外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建构一个立体的认知体系。这一心理基础,为我们在导语设计中运用情境创设提供了可能。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片创设一个可提供学生思考的语言情境或故事情境。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1. 临实境、增激情。

就是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在《金孔雀与凤尾竹》悠扬的乐声中,我边出示一幅幅图片,边娓娓叙述:在我们祖国西南边陲有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儿有婀娜的傣族姑娘,神秘的原始森林,繁多的动植物,别有情趣的建筑……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与那个地方———西双版纳来个亲密的接触吧。

2. 讲典故、调兴趣。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教《愚公移山》时,就可以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通过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 用教具、领悟性。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在讲说明性的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例如《中国的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说桥的结构特点。

录音有课文朗诵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带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学生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4. 讲背景、捕信息。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

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二)知识启迪型导语设计方法

情境创设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洋溢着人文情怀,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陶情、移情,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常用方法也有四种:

1. 设疑问、激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丑菊》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丑菊丑吗?为什么作者却要赞美丑菊呢?”

2. 温故知、引新识。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例如:《凡卡》一文第二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给爷爷的信,我们知道凡卡的心里充满痛苦和仇恨,在心中多次呼唤爷爷来救救他,急切地盼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这个可怜的孩子在痛苦和死亡之中挣扎,他多么想摆脱这悲惨的命运啊。现在我们看看凡卡写信后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的情景?这样自然地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

3. 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如《手指》一文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指,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用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那么我们如何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特点和作用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手指》。

4. 作比较、难变易。

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知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

知识启发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探究和疏通,更多的是旧知的直接利用,体现了知识的无穷力量。

总之,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巧妙运用导语,不仅能使自己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篇2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导语,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三、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

如学习《时间篇》时的导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四、比较说明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应用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应用文的要素。

例如《蜘蛛》两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蜘蛛》两篇是说明动物蜘蛛的,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蜘蛛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两篇《蜘蛛》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又如《怎样订计划的导语》:“以前我们学过《读书信》、《新闻两则》、《〈一千零一夜〉出版说明》、《广告》等,学习这类文章是为了平时学习、生活的需要。今天学习《怎样订计划》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计划的特点,学会订计划,以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两段说明介绍型导语,语言平实朴素,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和写作说明文、应用文。使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五、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的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以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 篇3

何为导语?如果给导语下一定义,那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及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从而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的教学语言。

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语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语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名家,无不在导语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精品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却忽视导语的设计,甚至有人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上课时总是那种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固然简洁,但它势必大大减损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教育时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导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导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调集注意;2.激发兴趣;3.引上正轨;4.引入佳境;5.启迪心灵;6.给予享受。

导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导语设计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或者说优良的教学导语还应具有怎样的特点、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如下六项原则,或者说优良的教学导语还应具有如下六个特点:导控性、一致性、指向性、新颖性、具体性、精炼性。

1.导控性

导控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意境导控 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这就是意境导控。

(2)情感导控 有的课文情感强烈,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教学这样的课文,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绪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导控就是这样用充满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

(3)知识导控 有时为了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使学生明确本课知识的重点,有必要作一些适当旧知提示,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前后贯通感,有利于学生原有认识迅速同化新知。这就是知识导控。

(4)思路导控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常常要针对文章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思维等,使学生迅速捕捉思维目标,使学生的思路迅速进入预定轨道。这就是思路导控。

当然,这几种形式的导控并不互相排斥,优秀的导语往往具有多种导控性。

2.一致性

导语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内容的一致性。这是说导语的内容必须与教材的内容相一致,而不是单纯为了吸引学生,一味地插科打诨,讲笑话,津津乐道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逸闻轶事,结果弄得课堂哄堂大笑,虽然活跃,但学生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出来,效果适得其反。

(2)情调风格的一致性。由于文章的情感类型、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而导语的任务之一就是造成一种课文和谐统一的情调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因此导语的情调和风格就必须与课文保持一致,以形成由导语到课文的流畅通道。

(3)心理的一致性。导语要切合学生的心理,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二是要符合学生的情境心理;三是要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3.指向性

作为导语要导入课文,要导入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必须具有指向教学内容的重点的指向性。优秀的教学导语,往往使听者仅仅只从教学导语本身也能悟出这堂课、这本书或者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

导语可以指向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可以指向学习文章的结构;可以指向比较阅读方法;可以指向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阅读观;还可以指向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当然也可以指向其他方向,要视教学过程的重点而定。

4.新颖性

导语要实现导控目的,就必须具有某种新的信息,具有新颖灵活的形式。如果老是那一套刻板的公式,反而会使学生滋生逆反情绪。近年来,许多老师对导语的新颖性做了不少的探索,总结了许多给人启示的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一是切入角度灵活多变:(1)从作者背景切入,(2)从题目切入,(3)从旧知切入,(4)从作品人物切入,(5)从文章主题或主要内容切入,(6)从文章手法切入,(7)从文章语言情感切入,(8)从学生文病切入等。二是方式方法新颖多样:(1)叙述式,(2)描写式,(3)抒情式,(4)议论式,(5)说明式,(6)图映式,(7)古诗名句引用式,(8)问题悬念式,(9)讨论式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既灵活多样,又相互交织,需要活泼,富有吸引力。

5.精练性

导语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不允许占用过多的时间,即使允许多占时间,语言不精练也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逆向心理。好的导语,就要“一语中的”,三言两语击中学生的心理。据调查,绝大多数优秀导语都控制在两分钟以内,即大约五百字以内。

6.具体性

只有具体的语言才能抓住听众。导语本身就只三言二语,如果还有空洞的话,甚至全部是空话套话,令人不可捉摸,怎么能抓住学生?这个具体性的要求就是:或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或叙述一个故事,或交待背景作者,或介绍相关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等,要有具体的切入角度,使学生在这个导语中明白你告诉了学生什么信息或者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总之,设计导语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简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其中,“实”与“活”是设计导入的关键。

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导入的方法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体裁及教者的自身情况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选用哪一种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篇4

一、作者介绍导入法

作者与作品, 息息相关,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尤其是在特定背景之下写出的文章, 我们不妨把作者介绍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头语。如我们可从朱自清先生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施舍的面粉入手介绍他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导入《荷塘月色》, 这对加深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的情感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背景介绍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 都需要教师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其内容, 但许多教师都是在导入新课以后才介绍写作背景的。其实不必千篇一律, 有时我们可以出乎意料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导入新课。如我们在教学《药》时, 可以这样做开场白:“辛亥革命失败以后, 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不断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症的‘药方’,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用他的神笔, 形象地开出了一副‘药方’:只有发动群众, 革命才能胜利, 中国才能得救。请大家打开课文《药》……”

三、开门见山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 用准确精练的语言, 直接点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的教学, 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 师生之间不太熟悉, 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 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 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 画中充满生活的乐趣和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 通过几个细节, 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的。下面, 我们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由回忆学过的课文或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 导入新课。温故的本身是对旧知识的巩固, 再与新课结合, 让知识得到加深与升华,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 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游记, 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回忆什么是游记及它的分类入手, 思考曾经学过哪些游记体的文章, 与它的分类对号入座, 以此引出《雨中登泰山》这个题目, 此可谓“温故而知新”。在教《醉翁亭记》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回味《小石潭记》入手, 领悟古代游记的特点。在教《范进中举》时, 可用同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孔乙己》引出课题。

五、导游式导入法

以介绍某地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为切入口, 引出所教篇目。例如, 讲授《天山景物记》一文,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到过天山的吗?它位于我国的哪一省份?如果不知道, 同学们就随着我的介绍和我一起到新疆‘走一趟’吧。”教师可简单地介绍出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问:“在这样的纬度、气候下, 天山会有什么样的绮丽景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天山景物记》一文来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于是“天山景物长卷”就被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了。可想而知, 教师的教学效果定是事半功倍的。

六、歌声导入法

《阿里山的姑娘》是学生最熟悉的台湾歌曲, 优美的旋律总会激起学生对阿里山的遐思与神往, 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导出《阿里山纪行》, 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 唤起他们对宝岛台湾的热爱。

七、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穿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 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 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 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 并请了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 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来就证明谁的诗最受欢迎。结果, 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千古佳作, 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学生学习的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 产生了急于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八、悬念导入法

导出新课前, 先设计悬念, 吊起学生的胃口, 往往韵味无穷。学习《死海不死》, 我如此设计, 我问:“哪位同学不会游泳?”有的学生不知所然地迟疑着举起了手。我又问:“敢不敢下水?”学生摇头。于是, 我很轻松地告诉他们, 我可以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那里, 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绝不会有危险。学生们忙问:“哪儿呀?”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死海”。然后, 我再问:“你们知道那儿为什么淹不死人吗”在学生疑惑之际, 再让他们翻书找答案。这时, 他们已兴趣盎然, 答案找得既快又准。

此外, 还有解题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名言警句导入法等, 举不胜举。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 篇5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鲁迅的《孔乙己》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到。鲁迅自己也这样说: ‘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先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温旧故、引新知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颗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

三、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在三昧书屋须认真读书,“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四、作比较、难化易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 篇6

一、歌曲导入法

优秀歌曲都是高尚情感的产物,利用优秀歌曲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学生置身在优秀歌曲中,必然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置身情景,缘景明情。例如:在《采薇》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我以歌曲导入。伴着优美的旋律,师生看着视频,同唱《说句心里话》。同学们自然会有思乡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采薇》里头体验一下当时士兵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当然,语文课本中的有些古诗词,已由今人谱上了曲,导题时可以变朗诵为歌唱,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欣赏李煜的《虞美人》时,我运用了这样的导语:李煜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名国君,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公元978年,沦为阶下囚的李煜写下了《虞美人》这首词。词中表现出一名亡国之君深沉的故国之恋和深切的亡国之痛。20世纪80年代,有位作曲家给这首词谱上了曲,在赏析之前,请听老师唱一曲《虞美人》……有了背景介绍,又听了哀婉低缓的歌曲,学生很快便能沉浸在这种氛围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和热情,更为后面的鉴赏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设疑导入法

教师根据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往往能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孔雀东南飞》是传统篇目的课文,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采用设计小思考题的形式进行导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人们对所有恋人的美好祝愿。在中国古代,四大经典爱情故事,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一直被后人广为传诵。请问,你们知道是哪四大爱情故事吗?它们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谁?这些故事都反映出一个怎样的主题?学生以前都学过有关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课文,加上课外一定的积累,就能说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名称。真正陌生的反而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由此切入新课,并结合另外三个故事,揭示这类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反映的共同主题:揭露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男女青年的忠贞爱情,表达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勇敢追求。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引起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探讨意识,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

三、主题导入法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教师如果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导语,往往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消除学生畏难心理,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氓》的教学中,笔者避开常规的导语,从诗歌主题出发,对于女主人的命运的探讨这一重点和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问男同学,你们选择女朋友的标准是什么?男同学抢着回答:善良、勤劳、漂亮……接着问女同学:你们选择男朋友得标准是什么?女同学纷纷举手抢答:诚信、开朗、有事业心……那么,今天将要学习的《氓》的故事中,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不慎择友带来了怎样的后果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也为后面探究女主人的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四、图片导入法

图片往往有直观、新颖、醒目的作用,教师如果能留心生活,寻找并运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精美图片,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教《项脊轩志》这篇回忆性散文,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在教学前猛然想到了校园里的一间老房子,它曾经是不久前才退休的一位教师的书房,我照了照片,用多媒体展示,问学生见过这座老房子吗?学生兴趣高涨,异口同声回答:见过。那么看到这座老房子,我们会想到什么,同学们略作沉思,想到了书房的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项脊轩”,看作者归有光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些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又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配以舒缓的钢琴曲。教师再因景吟读“月映清荷,风摆弱柳,独斟清茶于盈盈一水间。昔时古人对月畅饮,对酒当歌,慨怀世事,直抒笔下,挥毫镌写出篇篇流传千古的诗篇,朱老也曾于荷塘月色旁抒己之情,安然于这般的恬淡。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读吧。这样的导入,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也能透过美景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五、情景导入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可这样设计情景:同学们,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理应回报父母,这不仅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更是一项自然法则。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代代相承,繁衍生息。我们不但要回报自己的父母,还要回报任何一个像父母一样关爱我们的人。大堰河,一位平凡的农妇,用自己的乳汁养大了养子——艾青,然后又在寂寞里卑微地消失在这个世界的尽头。这时,谁能理解诗人艾青的心呢?谁能理解艾青对千千万万个“大堰河”以及像“大堰河”一样滋润他成长的这片土地的情怀呢?还是用艾青的名句作为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的导语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气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当然,课文导入的方法还很多,但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和重点合理选用,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力求简洁、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要导之以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要导之以趣,引发学生求知欲;还要导之以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浅淡语文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 篇7

一、课堂导语的作用

1.吸引注意, 激活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 教师如果能把导语设计得富有艺术性, 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引发思考, 诱导思维。

教师的讲授点拨、启发引导, 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维, 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呢?“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 才能引发思考、活跃思维。所以, 教师应巧设疑点导入, 以引发学生质疑, 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3.承前启后, 上下贯通。

教材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统一的体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能按照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 巧妙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 承前启后, 上下贯通的导语, 使学生既能复习旧知识, 又能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和动力, 激起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

二、课堂导语的设计原则

1.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对新课文的某些特点应该具有概括性, 并适当体现新课文的某些重点。

3.能够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目的所需要的境界当中,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相应的思想准备。

4.要充分考虑旧课与新课之间的衔接点或转折处, 使导语成为连接旧课与新课的真正桥梁。

5.导语设计必须科学、自然、流畅。

三、课堂导语设计常见的方法

1.由释题导入。

即一开始就接触新课、指导释题。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以句子、短语、独词的形式在教材中出现;有的题目涉及记叙要素、人物和事件;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有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 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 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的某些侧面。因此, 以释题导入, 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由作者、时代背景导入。

阅读诗文, 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 “知人论世”, 在理解上才较为准确。所有诗文, 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 又因时因事而发,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 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作者、写作动机、时代背景十分必要, 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 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他们的视野。

3.从介绍细节描写导入。

如讲授《守财奴》时, 先介绍葛朗台临终前抢夺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教士手里镀金十字架的细节, 引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兴趣。

4.由故事、趣事导入。

中学生好奇心强, 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这能够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5.由制造悬念导入。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 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 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 但又不马上解答, 使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 产生一种诱惑力, 就会使读者急于求知, 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导入制造悬念, 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学内容。可从两方面设置悬念:一是运用教材设置疑团, 促使学生解决疑团;一是从写作上看作者是怎样解开疑团的, 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

6.由复习旧课导入。

“温故而知新”, “复习是学习的母亲”, 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道理。从语文课来说, 不少课文之间, 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 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 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 以故引新, 以旧启新, 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 新旧相连, 就能不断加深、加宽学习内容。

7.由诗词、格言导入。

诗词、格言、警句, 语言精练, 含意丰富, 表现力强, 富有深刻的哲理, 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 同时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 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感情, 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对学习新课产生兴趣。

8.用直观演示导入。

在教授新课之前, 首先出示模型、标本、图表、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直观材料, 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 这就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 能激发学生寻求、探索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艺术 篇8

一、导语设计要有启发性

导语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是指教师的导语要对学生富有启迪作用,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采取可行的措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高昂的状态, 如果急于传授知识, 而学生的学习情绪还不够活跃, 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冷漠的态度, 继而会产生脑力劳动的疲劳。实践也证明, 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上课之初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知识的兴趣。例如, 教师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 大家能说说你是怎样探访朋友的吗?”, 在学生自由发言之后, 教师乘机导入新课:“今天, 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李叔荣是如何探访朋友的, 他到山中探访了一些什么样的朋友”。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语, 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迫不及待想通过阅读, 了解文本内涵。

二、导语设计要有探究性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展开对课文的阅读, 进入文本内里, 达到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导语, 引领学生质疑与探索。例如,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课文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的主人翁是于勒吗?小说的标题与内容是不是相符?教师的设疑性导入, 不但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 还展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 更加容易把握小说的写作意图, 理解小说写作的艺术手法。

三、导语设计要有情境性

初中学生热爱音乐, 并且还会唱一些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 教师在教学中将导语的设计融于音乐,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富有情趣, 能使学生精准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 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 教师以《母亲》这首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导语。教师亲自吟唱《母亲》这首歌曲, 学生们深受感动, 有的学生眼中噙满泪花。唱过之后, 教师满含深情地说:以前, 我们学过很多有关母亲的文章。今天,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一位伟大的母亲。让我们深情地阅读课文, 再一次体验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吧!这种融音乐于导语当中的开场白, 能够有效触动学生的感情脉波, 促使学生与文本、与人物近距离对话, 并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四、导语的设计要有背景性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 都是具有一定的写作背景的, 学生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因此, 教师要设计具有背景性的导语, 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例如, 在学习《陈涉世家》时, 教师用背景性的导语导入新课:“秦始皇在位时, 对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 大兴土木, 修长城, 建陵墓, 施用严刑酷法,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二世继位后, 统治更加残暴, 人民不堪忍受残酷的统治, 便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陈胜、吴广起义”。这种背景性的导语, 引发了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五、导语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初中学生的学习是靠兴趣支持的。在导语设计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使导语富有趣味性, 有效激发学生探究能力。例如, 在学习鲁迅的《雪》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前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对雪天捕鸟的情节记忆犹新, 今天, 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 你觉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雪写得仅仅是有趣吗?鲁迅先生寄予了雪怎样的寓意?这样的导语设计, 可以引发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

语文教学导语设计 篇9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介绍作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通过介绍作者,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作者的经历较为复杂,我们介绍时就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而应该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如介绍《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延安把他培养成人,使作者爱党、爱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可突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3、设置疑问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你们到过老师或者父母亲工作的办公室吗?办公室里都有些什么?发现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做“绿色的办公室”。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4.、激情法

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长城的教学挂图,讲解长城的雄伟建筑,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起了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概括叙述法

概括叙述法,即对课文内容或时代背景等作扼要说明,使学生了解轮廓。用语必须简明、准确,具有统摄性。例如教学《长城》的导语:长城始建于公元前657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整修连贯起来,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傍阴山的城防,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此后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长城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因此,它吸引着许多中外的旅游者,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看图学文——《长城》,就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长城。

6、描摹景物法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当然这里也运用了另一种导语方式:提问式。

7、提问法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一个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如自读课文《榆钱饭》,可先让学生预习,利用工具书消灭生字词,然后用一节课分析总结课文。导语可先简略介绍作者刘绍棠,然后问:“什么是榆钱饭,作者想吃榆钱饭吗?”这些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很快答出。然后问:“是榆钱饭好吃,还是大米饭好吃?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答案是大米饭好吃,榆钱饭不好吃。理由有:一、在没有大米饭吃的时候才吃榆钱饭;二、作者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哄饱了肚子”、“忆苦思甜”、“打打油腻”。因此,后来作者吃不到榆钱饭是好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好、有实效。这样既疏通了课文,又明确了主题。

8、概述情节法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这种导语形式。如《藤野先生》这课的导语可以这样:鲁迅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红心到日本东京留学。因看不惯清朝留学生的附庸风雅和不学无术,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因此结识了藤野先生。后来鲁迅在“幻灯事件”中思想受到很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很是悲伤,送了一张照片给他,并题字“惜别”。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激励着鲁迅先生同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9、解课题法

如《岳阳楼记》,可简介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然后举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讲解“记”在古代是一种不定体,写法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核舟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1 0、看图说话法

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出桥的结构特点。这种导语适用于事物说明文。

1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例如教《读书笔记一则》,有个老师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再寄小读者》,冰心奶奶在此文中说到一个孩子日记写得好,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他写得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自由说)对,他日记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欢读书,还做读书笔记。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样写,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读书笔记一则》,这一导课语自然流畅,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讲故事导课法

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老师以讲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聪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枝箭的故事导入新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13、观察实验法

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教师或学生以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教《灰尘的旅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在教室空间里你看到些什么:然后做实验:用深色布或黑纸把教室门窗遮挡起来,用一束电筒光射进去,这时让学生再观察,问看到什么?(灰尘)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有灰尘,而且灰尘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灰尘旅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14、电化渲染情景法

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例如教《长城》,可用幻灯片打出长城图片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蜿蜒盘旋的长城,听着一曲《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自豪、爱国之情顿生,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15、以诗揭题法

以诗揭题,这是一种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把课题揭示出来的方法。如教学《草原》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有感情地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紧接着问学生,这诗句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然后揭示课题。这一诵一问,不仅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情感引到了茫茫无际、秀丽苍莽的草原上,同时,也为学习课文中与“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比较作了准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谈 篇10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昕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例如:在讲授《阿里山纪行》时, 将阿里山的莽莽的原始森林、红色的森林小火车、清澈的姊妹潭、巨大无比的神木、浓绿厚密的青苔等景色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 细细品位风光美如画的阿里山。学生一下子被阿里山如画的美景所陶醉, 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阿里山, 迫不及待得去寻找最美的景点。视觉性教具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视听结合, 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 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 运用视听型教具, 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二、背景式的导语

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关系比较密切的, 一般要先介绍背景, 以背景为导语,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背景, 了解了历史, 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我在讲解《老山界》这一课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小学学过历史, 还记得我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长征的时间吗?一九三四年十月,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反‘围剿’, 北上抗日, 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 与陕北红军会合。其间, 红军以超乎寻常的毅力, 冲过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 越过雪山草地, 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 先后击溃反动势力无数次围追堵截, 行程25000里, 纵横跨越11个省。的确, 长征可算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创举。我们看了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就可以略知红军长征的情况。陆定一是当时红一方面军宣传部工作的同志, 《老山界》是他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写的一篇回忆录, 记叙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的经过。”通过设计这样的导语, 让学生即了解了历史背景, 又为学习新课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解题式导语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 它往往与选材立意有关, 教师若能从解题入手, 设计好导语, 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好重点、难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题目, 或者较有趣味的题目, 都可以通过解题式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授《始终眷恋着祖国》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在美国的物质生活非常优越, 拥有崇高的名望和地位, 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 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了他所热爱的祖国。”通过解题式导语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课之中, 并且让学生充满期待之情。

四、议论式导语

有些课文的内容, 与学生自身有联系, 或学生对课文所写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激发兴趣, 然后总结, 引人课题, 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课文的内容。比如我在教授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首先让我们做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 请大家注意听:自从我们出生, 就开始拥有了生命, 假设我们的平均寿命是78岁, 那么你大约度过了几分之几的人生?好,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经走完了六分之一的人生旅途。那么, 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下面请同学以自己为例, 展开讨论, 然后自由发言, 请不要空喊口号, 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 开始…… (学生发言) 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 而且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问题的能力, 这很好! 其实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而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个人有个人不同的理解, 它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了解文中主人公保尔的人生观, 然后大家再对照自己, 重新思索一下我们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探究生命的意义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五、温故知新式导语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上新课时, 引导学生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 去学习新知。

浅谈初中语文的导语设计 篇11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法。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或者因年代隔阂,或者因文化历史背景的代沟,往往会使学生形成理解障碍,这时就有必要引述相关背景材料。例如,在教授《观沧海》时,我这样导入: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制造一个美妙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境,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图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印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三、温故知新法

教材的一些知识点总有相连或相关的地方,教师可通过回忆激活学生记忆储备中的某些旧知,从而为新课教学提供一个认知的平台。叶圣陶先生说:“既要温故又要知新,把以前读过的清理一下,回忆那已有的了解和体会,效益绝不比上一篇来得少。”如在教《藤野先生》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回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从而比较在不同作家笔下对老师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复习导入法尤其适用于引进新的内容板块。当然,这里的“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目的,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否则就成了“变味”的复习课。

四、叙述故事法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贵夫人傲慢地对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你的小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说真的,你的胡子倒是十分好看,你为什么要留这么个大胡子呢?”莫泊桑淡淡地回答:“至少能给那些对文学一窃不通的人一个赞美我的理由。”故事使学生会心微笑。我接着说:“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莫泊桑那简练准确又犀利的语言风格。”于是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堂的“正剧”中。故事语言的形象化、内容的风趣化,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因此,用与课文密切关系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好的导语方法。

五、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故弄玄虚。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中的“那里”现在应该写成“哪里”,我在讲课前就对学生说:“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可他的文章也有错别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一个,同学们赶快找找,看谁能先找出来。”学生听了这话,就非常好奇而又非常认真地看起课文,而等他们找到这个错别字时,可能阅读不只一遍了。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六、欣赏插图法

课文里都有一些彩图插图,利用这些特殊的艺术“语言”来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图画的同时,获取更多隐含的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看彩图里那没穿衣服胖墩墩的在游街的皇帝,惹得学生哈哈大笑。在学生十分惊讶的情况下,我说:“皇帝在人们眼里是龙袍加身,至高无上威风凛凛的,可这皇帝为什么没穿衣服在街上游行呢?是不是有谁吃了豹子胆把他给绑架了,逼他这样做呢?同学们好好看课文就知道了。”

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篇12

而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受旧的教学理念影响, 往往是以教师单一地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为主要方式开始课堂教学的。或简单地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作为导语;或简单地介绍作者情况、写作背景, 作为导语。这些导语的设计虽然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一些知识, 但它们大多忽视了学生本身的需求, 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 极容易进入一种被动学习状态, 从而限制了他们学习的激情, 以至于出现语文课缺乏生机、死气沉沉的现象。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发展: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 教师的身份, 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向主动的探索发现者。

既然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 它就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具体的导语设计方法上, 不少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而本人最深刻的体会有以下两点:

首先, 导语设计应关注学生的需求, 因为, 启发性的导语有利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导语设计必然是作为课堂教学的预设内容而存在的, 正如前文于漪老师所说的, 是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基础的。但我们也应注意, 这种预设必须是指向学生的, 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目的的。

上一篇:栽植植物下一篇:质量监督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