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0篇)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1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叶圣陶写的一篇精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作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课文中的插图,能使学生看图了解爬山虎的脚,又能启发学生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二)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三)学生分析:
孩子们很少见到过爬山虎,更是对它的脚没进行过仔细观察;因此,动员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爬山虎的同时,我也这样去做,并且采集了爬山虎的脚的标本,从而对文本中的描述有了亲身体验,我会把这种体验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也期待学生把自己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可爱,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特点。
2、查找有关爬山虎的资料。
(五)教学策略: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和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所以我选用了图文结合,并且让学生边学边画的方法,生动展示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并且让学生感受到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生: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生:“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师: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师: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生: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师: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师: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生:触、巴、拉、贴
师:“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师: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生: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师:“„„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是本课的重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是阅读本课的难点。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一、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图文结合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让学生边读边看图片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重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2
《爬山虎的脚》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利用脚爬行的,启发人们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本课的难点。
片断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电脑屏幕展示1——
视频画面: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几个词语体会。
电脑屏幕展示2——
视频画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一句的画面及意境,配乐让学生欣赏感受。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印象与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么就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片断二: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壁,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指名发言,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电脑屏幕展示3——
粗大的茎上有爬山虎的叶柄和叶片的静画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鼠标点按出来。
生1用鼠标点按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电脑出现提示语“错了,再试一次!”
师:仔细读读课文中写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读句子,思考。)
生2用鼠标点按长叶柄的反面。该位置出现的爬山虎的脚由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头上变成圆片的动画。同时出现语音提示:“对了,你真聪明!”
(让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
片断三:爬山虎怎么向上爬
师: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脚“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读课文第4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词语。
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电脑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动画展示区,播放爬山虎用脚爬墙的动画;文本出示区,内容为本段文字;移动文本的交互操作区,将相应动词拖入其中并点击观看动画。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6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触、变、巴、拉、弯、贴,并用鼠标按顺序拖至交互操作区。在教师的提示下,分步点击交互区文本中单个动词,观察分解动作,也可完整观察连续的动画。
片断四:爬山虎的资料拓展
师:同学们,爬山虎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大家还想了解到更多关于爬山虎的信息吗?
生:愿意。
电脑屏幕展示5——
八组形态、颜色各异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图片;四组反映爬山虎所属、形态、习性和价值的视频及文字资料。
教师提议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校园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浏览、搜集有关爬山虎的图文资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同学间展开交流、分享成果。
相关网址:
1.http://rujin.myrice.com/baih4/psh.htm
2.http://www.citiclub.net/TCM/jinteng/teng18.html
3.http://www.yyxxedu.com/culture/daguanyuanfangan.htm
4.http://www.eastpants.com/
5.http://www.yyxxedu.com/webs/yuanyizhichuang/kecheng/yuanyijiaocai/040.htm
6.http://www.kepu.com.cn/gb/civilization/gardens/adorn/ado307.html
7.http://www.ntem.com.cn/kjjx1/1015_kj_3.htm
解读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叶子部分,教师先呈现静止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形状,从而感受到叶子的鲜嫩、茂盛。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描述难以表现的。
二、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丰富,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所以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动手操作,找准生长点的环节,既使学生通过训练牢固掌握,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
三、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脚在攀爬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动作变化,更为巧妙的则是教师将整个动作过程制成了动画,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可以分解动画,逐幅观察,同时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动画,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四、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机会,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对于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有关知识的了解,单靠多媒体呈现几幅图画或播放几段视频以及课文有限的文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片断四的安排实际上是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借助信息工具平台,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适度的加工处理。同学间分小组进行交流表达,扩大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协同合作学习的精神与意识。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3
1、教学效果(思效)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而这篇《爬山虎的脚》就负担着这项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轻而易举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
直观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解课文也大有帮助。但是,过多运用直观的东西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正常轨道,容易形成单纯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材料。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上不足之处就是过多的课件演示有点“喧宾夺主”。
2、教学收获(思得)
课文比较长,所以,课堂处理方面要学会取舍,这篇课文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举例如下:
(1)学习爬山虎的叶子片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好看得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
(2)认识爬山虎的脚时,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教师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结合刚才对于简笔画的理解,学生们模拟爬山虎爬行的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学生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3、不足之处(思失)
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但是虽然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实效性并不大,在一个个环节中并没有看到学生在读书上的明显提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予指导性的评价,结果就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改进措施(思改)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1、默读、思考:(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
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反思 :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
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5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本文作者是( )。他是我国著名的( )
2、爬山虎的脚指的是( )
A、茎。B、叶。C、茎上的卷须。
3、课文从( )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A、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B、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颜色。
C、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D、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行的。
E、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4、“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作者经过( )观察,终于发现了爬山虎的特点,并按顺序把它描写下来。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用“——”画出短文中的动词。
2、“一把”表示( ),意思是( )。
3、写出反义词。弯曲——( ),紧——( )
4、“一脚一脚”让我们体会到( )。
(二)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短文主要写的是( )。
2、第一句话写了( );第二句话写了( );第三句话写了( );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话的( )。
3、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篇6
创新点说明:
1、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爬山虎的认识起到了很大帮助。同桌练习,上台介绍,因为有了实物,学生手嘴并用,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成功地完成对重点段落的学习。
2、我还根据教材重点设计了富有特色的板书,板书文字少而精,配合简笔画的红、绿色调,显得清新美观,为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学习作者写作方法提供了方便。问题背景:
这是四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山虎怎样用脚往上爬,从而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神奇,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启发他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设计依据:
中年级的阅读课文浅显生动,无需老师作细致琐碎的讲解。因此,我将“以读为本,少问多练”的课堂教学宗旨带进低段阅读教学,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读、不同形式地读、目标明确地读、饶有兴致地读,在读中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教师的提问只做方向性的引导,起到点睛升华作用,而练习作为全体参与、巩固深化的手段,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活动为教学主线,通过学生多读、多练、多说、多问来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情景:
师:这节课我们要拨开美丽的叶子,去重点观察爬山虎的脚。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呢? 生:齐答3、4、5自然段。
师: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师板书画脚)
生:讲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它怎么爬的,还有它的脚怎么变化的„„(以上内容抽生回答,补充完整,师相机板书)
师:爬山虎的脚究竟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呢?请大家默读3自然段,用“~~”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生:回答,订正。
师:(出示课件)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这段话向你的同桌介绍爬山虎的脚,好吗? 生:同桌相互介绍,可以利用实物或图画等。师:谁愿意上台来给大家介绍爬山虎的脚呢? 生:上台介绍,可利用实物或板书。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看这道填空题,你能不看书,把括号中的内容填出来吗? 生:口头填空,个别学困生可以看书填。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3自然段,哪些地方你能背了,就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听。生:齐读、背诵,看师的板书提示。教学反思:
读书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叶老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在本堂课中,我一共安排了十次各种形式的读书训练,每一读都有明确的要求,每读一遍书都力争让学生有新的收获。在教学3自然段,让学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时,我更是将读与说、练紧密结合,通过默读、勾画、齐读、介绍实物、口头填空、练习背诵等环节将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轻松地将知识掌握牢固。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多读之外,动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次课我设计了勾画和填空的练习。3自然段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勾画再配和实物介绍就能理解,再安排一个口头填空加深印象,为背诵本段作准备。而4自然段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填出有关动词,在理解这些动作后同桌演示,最后看老师的标本演示,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爬山虎的认识,我还充分利用实物组织了几次说的训练。先是同桌练习,然后上台介绍,因为有了实物,学生手嘴并用,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成功地完成对重点段落的学习。
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7
师:爬山虎的脚不仅长得很漂亮,而且还能帮助它爬墙呢!它是怎么爬墙的呢?
生:一脚一脚地爬。
师:呦!什么是“一脚一脚地”呀?
谁愿意帮帮我?
大家再读读书,想一想究竟什么是“一脚一脚地”?
学生读课文。
师:现在谁愿意说一说,能演一演吗?
大家分小组演一演,咱们把身体当作茎,手指当作细丝,手指头就是爬山虎脚上的小圆片,结合课文想想应该怎样表演?
学生分小组表演。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演一演?
学生小组表演。
师:同学们意见产生分歧了,呦!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快读读这个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都做了哪些动作,再把动词画下来。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学反思 篇8
语文课上,我教学生学习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学生很快地找到了: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我让学生读读后,问:“你喜欢这几句话吗?”
学生们都说喜欢,我又请几个同学美美地读读喜欢的部分,后又集体朗读了一遍。
时机成熟了,我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因为这几句描写得十分细致,写出了叶子的特点。”
几个学生受到了启发,一个学生说:“这些描写突出了叶子多、密的特点。”
“你们是从哪些词中读懂这些特点的?”
“从‘铺’和‘不留一点空隙’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多且密。”
我又问:“作者笔下的爬山虎还有别的特点吗?”
有人站起来说:“从‘一顺儿’和‘均匀’可以看出爬山虎叶子铺得整齐均匀。”
我很贪心,继续微笑着、期待地看着他们。
这时,一个学生说:“我从‘漾起波纹’也看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得很有规律。”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让学生再次朗读句子,并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突现出来。
学生读完后,我话锋一转:“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叶子写得这么好呢?”学生这下可被我问住了,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继而又问:“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曾学过叶圣陶的一篇美文吗?”
学生们纷纷回答:“是《荷花》”
“对!还记得最美的几句吗?”
几个学生陆续站起来,背出了文中描写荷花形态和作者由荷花所联想的句子。我出示《荷花》的2、4小节,让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一遍,并要求边读边想想两篇文章都写得这么好,叶圣陶到底有什么秘诀。
学生极认真地读着、思考着……
刚读完,就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发现叶圣陶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经过了细致地观察。”
“对呀,没有真实地、细致地观察怎么能写得这么详细、生动呢!这是叶圣陶写作的第一秘诀”。
一学生又说:“我还知道叶圣陶的第二个秘诀!”
我故作惊讶地问:“哦,那第二个秘诀是什么呢?”
“是想象。你看,他写荷花:看着看着,他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接着是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而写爬山虎的叶子时,他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这些都是作者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想象。”
我和学生兴奋地为他鼓起了掌。
“你们还能发现别的秘诀吗?”
大部分学生开始摇头。我卖起关子,说:“这个秘诀,叶圣陶已经告诉我了,当然也告诉你们了,不信再读读这句话”我出示了“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刚读了一遍,有同学信心十足地高举起了手。
一个学生说:“我从‘好看得很’看出作者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所以才会写得这么好。”
另一个说:“我也认为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喜爱之情来写这些植物的,这应该就是叶圣陶写作的第三个秘诀吧。”
我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真棒,真实情感地投入的确是写作成功的决定因素。现在谁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发现的叶圣陶写作的三个秘诀。”
学生纷纷举手,一时不知叫谁好,只得改为集体回答:
“一是──”
“细致地观察。”
“二是──”
“丰富的想象。”
“三是──”
“真挚的情感。”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观察身边一种事物,试着写一篇情浓意真的观察日记,行吗?”
“行!”同学们自信地响亮回答。
【反思】
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今天的尝试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回顾中国的语文教学历史,近点,解放后,受苏联一位语文教育“专家”的影响,我们把鲜活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抽象、干枯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后来,又受美国的影响,语文课也搞了许多“标准化”试题,折腾得实在不成样子。这是“高科技”污染。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一名读者,在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生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与体验,体味到文字、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为写作打下牢固的根基。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9
【篇一】小学教师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圣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第一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叶子,第3.4.5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动态美。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今天上的课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一节20分钟的课,所以我们把这堂课的重点只放在学习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到叶子的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均匀”2个生字,会写“均匀虎”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并背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悟朗读、展开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版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本课堂,我们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脚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东西有脚,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大部分动物有脚。接着教师话峰一转,其实在自然界中也有长着脚的植物,从而引出爬山虎,同时板书爬山虎,指导书写虎字,特别强调虎字的第三笔,然后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爬山虎。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本来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天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降低了一下难度,把它设计成了两个问题:1.课文的哪几个段写到了爬山虎的脚?2.课文除了写了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了课文主要从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三个方面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词句感受叶美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让学生入境生情,才能让学生生情并茂地通过朗读,感受到叶子的美。于是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书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够感受叶子美的词句。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品析重点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A.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到“嫩绿”两个词感受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的美。
B.并通过课件出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叶子颜色的变化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颜色变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A.抓住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等词让学生感受叶子的静态美
B.随文学习生字均匀并书写,结合图片理解“均匀”“一顺儿朝下”的意思。
C.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出叶子这种绿的新鲜的美又密又匀称的静态美
句子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A.通过想象画面,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
B.让学生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4、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口味叶子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达到了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5、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美的句子,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背下来,于是第五环节,我们采用关键字词填空的形式,背诵第二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课堂总结体会写法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叶圣陶能够从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静态美,叶子的动态美三个方面把爬山虎的叶子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因
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是因为他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结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最后以课文后的讨论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板书设计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学习写作方法的依据。
【篇二】小学教师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反面
脚的特点形状枝状细丝细致观察
颜色嫩红
如何爬 触、巴、拉、贴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更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篇三】小学教师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除了要从读到学写,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还要复习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使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担负着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任务,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③朗读课文。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本教材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1)填空练习用的小黑板。
(2)教学挂图、幻灯片、爬山虎的实物。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第一、二部分,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齐读第一、二段,提问:
(1)作者看到的学校和家里的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爬山虎满是一大片
(2)课文第二段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回答,师相机板书:
3.导入新课,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把它写具体的。
意图: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的教学成果,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怎样写爬山虎的脚“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的引入新课自然,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
(二)讲读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分别用“▲”、“______”“……”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观察实物,回答问题,师相机板书:
(2)从哪里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写得很具体?
意图: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能力,通过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好了这一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
2.女生朗读第4自然段,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动作的词,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教师出示实物,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进一步讲清“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和上文的“铺”相照应。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地向上爬的。
意图:通过实物的演示,直观感受对重点词的理解,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知道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3.师读第5自然段,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会有什么变化呢?触着墙的怎样?没触着墙的怎样?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听读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4.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起共同解决。
意图:通过质疑,检查教学效果。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小黑板,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细丝象_______。细丝的颜色是____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2.讲评、读一读。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教学成果,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
(四)归纳总结。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学生回答后板书:
整体→部分
2.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3.学了这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体会。
意图:通过总结、谈体会、感知全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意图:巩固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默记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
五、板书展示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10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精读课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学什么?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言语表现。只有在阅读中深入地品悟语言、辨析语言,让孩子们沉潜于鲜活的言语中去品味和揣摩,让他们体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才能使他们在说和写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言语表现中滋养言语生命,获得言语能力的磨炼和提高。
潘新和教授和王尚文教授都认为,对学生学习语言来说,尤其要重视在具体的文体语境中,对活的语言的领会,对其作动态分析,形成“言语感”。那《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它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呢?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叶老先写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而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又按“脚的样子”、“怎么爬”以及“脚的变化” 每段一个主题,分三段进行了细致精准的描写。在每个主题中又渗透观察方法,比如 “今年我注意了”中的“注意”、“如果你仔细看”中的“仔细”,还有最后一段的“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词语,都在传递作者的观察方法,告诉孩子们观察要专注、要仔细、要长时间,这样方能了解事物的秘妙。
因而,本课的教学,我通过互文对照、动作模仿、词语辨析等形式让孩子们体悟叶老用词的精准和妥贴。课堂上采用朗读、对比、替换等方法,把学生置身于语言的海洋中,通过涵咏、体悟、辨析文章中的词语、句子,让孩子们去感悟语言的表现形式,积累精彩的语段,并通过角色换位,让孩子们用第一人称写一写爬山虎脚的一个主题,在换人称的改写中实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实现在语言学习中滋养言语生命,努力体现以“言语表现”为本位课堂的教学理念。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三个字。(板书“叶圣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人的—— 生:名字。
师:有关叶圣陶,你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生1: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作家,我看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叫《荷花》。从《荷花》这篇文章里,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很会观察的人。师:你真善于学习!还有吗?
生2:叶圣陶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编辑。
师: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又是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因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贴得非常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专门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篇观察范文,题目叫(手指课前板书好的课题,生齐读——《爬山虎的脚》)
师:叶圣陶爷爷在生活中观察到了哪些东西,又是怎样把它写成这篇文章的?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放开声音来。(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好!我看到许多同学都举起了小手,已经读好了,是吧?刚才在读的时候,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当中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句子?你的小手举得最高,请你吧。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 生:感觉句子翻来覆去的。
师:你有“翻来覆去的”的感觉,是吧?这个句子有两个生字,的确挺难读的,不瞒你们说,老师第一次读的时候也出错了,所以我也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生自由读。)师:现在谁有信心来读一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一男生读。)师:读得不错,尤其是这两个红色的生字(茎、柄),看老师写一写。
“茎”是草本植物,所以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什么部件? 生1:“经常”的“经”去掉绞丝旁。
师:(板书“茎”)对,这就是“茎”。还有一个字就是“柄”,木字旁,它也是个形声字,右边是甲乙丙丁的“丙”。(板书“柄”)
师:那么,“茎”到底是在植物的哪个地方呢?“叶柄”指的又是什么呢?别急,请在作业纸的图边上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茎”,一个“柄”,把字写漂亮。
(学生书写。教师板画“茎”、“柄”、叶图,请一生上黑板标注“茎”、“柄”)师:他标注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茎”,什么是“柄”,一起读一遍,把这两个的后鼻音读准确。(师范读、生跟读)
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在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请快速读读课文,找出来。
生: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脚。师:真有一双火眼金睛。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1: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长的地方。
师:对,写了它长在哪儿。第二自然段写什么呢? 生2:爬山虎的叶子。
师:是的。课文只有三至五自然段直接写—— 生:爬山虎的脚。(板书“3—5”)
师:那我们就直奔重点,先来学习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请同学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在第三自然段中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他又是怎样把它写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圈圈画画,在你有收获的地方做简要的批注。(学生自读作批注)
师:同学们静心读书的样子真让老师喜欢。好的,现在愿意打头阵,先来跟大伙儿分享你的读书收获? 生: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观察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师:你从哪个句子中体会到叶爷爷主要观察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生:“茎上„„触角”。
师:哦,关键在这里(教师点击,该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它的样子像—— 生接读: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这就是爬山虎脚的样子,也可以说是它的—— 生:形状。(师板书“形状”)
师:爬山虎枝状的细丝和蜗牛的触角到底相似在哪里?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蜗牛的触角图片和爬山虎的脚图片,比较感悟相似之处。再读句子。)师:除了写了爬山虎脚的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它脚长在哪里。师:长在哪里?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师:说完整了吗?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师指板画图,让学生判断准确的位置)
师:对啦,读书就得认真,一点儿都不能马虎。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你看叶爷爷写得多么清楚。(板书:位置)
师:除了写清楚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颜色。师:什么颜色? 生:嫩红。
师:哪句话里看出来?一起读。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嗯,叶圣陶爷爷用平实的语言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在——(生齐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方面—— 师:它的形状是——
(生齐读:茎上长叶柄的方面„„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颜色是——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瞧,爬山虎的脚,它的形状、位置、颜色都与别人不同,这就是它的—— 生:特点。(师板书“特点”)
师: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写出了脚的特点,让我们读来清楚明白、印象深刻。写得这么精准、妥帖的句子,你能再用心地读一读,争取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生自读自背)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大多数都会背了吧?这么有信心呀!那这样,同桌互相背背,背得正确流利的别忘了夸夸他。(同桌互相检查)
师:孩子们,叶圣陶爷爷能把爬山虎脚的特点描写得这么精准,他是怎么观察的?请再快速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的。生:他是仔细观察的。师:从哪个词看出? 生:注意。
师:是呀,只有很专注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秘妙。(板书“注意”)叶圣陶爷爷是通过自己注意地观察,才能如此细致精准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那么在四、五自然段,叶爷爷又重点观察了什么呢?又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四、五自然段。(生自读)师:第四自然段,叶爷爷重点观察了什么?
生: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师板书“怎么爬”)
师:到底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上爬的呢?拿起笔,圈一圈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词。(学生默读圈词)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词? 生:触、巴、拉、贴(师板书)
师:整个爬的过程就是由这四个动词构成的,对吧?
师:真好!这四个是动词,我们可以尝试用动作来表现。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来演一演。(师兴起自己的手臂)你的手臂就是爬山虎的茎,你这只手上的指头就是它的脚,明白了吗?(生边读边演)师:谁愿意上台来演一演?大家来给她配音。
(一女生演,其他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一脚一脚爬墙的句子。)该女生“触”墙动作过猛,师示意学生停止。
师:我刚才看她是这么“触”的,你们觉得她这样“触”对吗? 生:不对,应该轻轻地摸。
师:如果像她这样应该用哪个词? 生:撞、碰。师:为什么?
生:“触”应该是轻轻的。
师:对,“触”是轻轻的,此时的脚只是细丝呀,明白了吗?(再次演、读)
该生在演“拉一把”的时候,把整条手臂贴在黑板上,教师及时表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演,这次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得要好,演得也要好,其他同学仔细看。(两生上台读、演,朗读和表演都比较到位。)
师:嗯,读得好,演得也好,看来同学们真明白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奖励大家,老师把爬山虎爬墙的动作做成了动漫,想看一看吗?
生:想。(师边播放爬山虎爬墙的flash动画,一边解说。)
师:诶,孩子们,在欣赏动漫时老师脑子里冒出了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壁虎也是在墙上爬的,那能说壁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生:不能。
师:那应该用哪个词来说壁虎往上爬的? 生:一步一步。师:为什么?
生:壁虎的脚是可以移动的。
师:老师特意查过字典了,“步”是行走时两脚的距离。爬山虎是一脚爬出去就—— 生:固定在那里了。
师:然后再长出新的脚,爬出去又—— 生:固定在那里。师:壁虎是怎么样的?
生:壁虎的脚不是定在那里的,它会移动。
师:叶圣陶爷爷不仅观察得仔细,而且用词也用得非常—— 生:准确。
师:是呀,非常精准、妥帖。用词这么精准,他到底是怎么观察的?课文中叶爷爷也用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生:仔细。
(生齐读“如果你仔细„„蛟龙的爪子。”)
师:看来叶圣陶爷爷不但观察得很专注,而且观察得很—— 生:仔细。(板书“仔细”)
师:同学们,那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叶爷爷又重点观察到了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不触墙会怎么样?
师:我们来说说看,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怎么样?(生齐读“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师:要是它触着墙呢?
(生齐读“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师:也就是说,这其实是爬山虎脚的一种—— 生:变化(板书“变化”)
师:这种变化是一会儿就能看清楚的吗? 生: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一会儿呢? 生1:“不几天”、“逐渐” 生2:“后来”。
师:对!从这些词语里都可以看出来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时间很—— 生:很长。(板书“长时间”)
师:你要是不相信,我把这些词变成灰色,去掉它们你读读看,有没有长时间观察的感觉?(生自读)
师:要是我把这几个词拿掉,你感觉他观察的时间很—— 生1:很短,几秒钟就好了。生2:很短暂。
生3:很快它就已经成长好了。
师:是的,所以这些词能不能缺少? 生:不能。
师:来,我们把这几个词突出地读一读。
(生齐读“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师:同学们,你们看,叶爷爷在观察爬山虎脚的时候不但很(教师指板书)—— 生:注意。
师:而且很(教师指板书)—— 生:仔细。
师:观察的时间(教师指板书)—— 生:很长。
师:写的时候才能写得非常精准。假如你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你又会怎么介绍自己呢?拿起笔,任选一个主题,可以是写爬山虎脚的特点,也可以是写怎么爬,还可以写脚的变化,不过,要以第一人称写。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的语言以及精准的描写,你都可以用。(生边写,师边指导、批改)
师:刚才,我一巡视走一边批改,有一些同学写得不错,请打过五角星的举手说一说。(三个主题各请一名学生来说一说)
(师读第一句“我是爬山虎的脚”,生接读)
生1:(第一自然段)我躲在绿叶底下不引人注意。我长在茎上,叶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把“我长在茎上”改成“我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后面的“叶柄”去掉,这样就非常清楚了。生2:(第二自然段)我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就立即巴住墙,把嫩茎拉一把,让它紧贴在墙上。后来,我的脚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很不错。不过,细丝触着墙前和触着墙后的变化如果能写一下就更好了。生3:(第三自然段)我和墙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没有墙,我不几天就会枯萎了,后来可能痕迹都没有了。如果触着墙,细丝和小圆片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谢谢,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在写的时候,都能学着叶爷爷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写清楚,写准确。可是,同学们刚才说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不是写爬山虎的脚,那叶爷爷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第一、二自然段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为什么?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生1:如果没有第一、二自然段就不知道爬山虎的位置了。师:嗯,那就不知道它长在哪儿了。
生2:如果去掉第二自然段,别人就不知道它有没有叶子。师:那就光长着爬山虎的脚,就没有美感了。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爬山虎长在墙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叶子。
师:所以叶爷爷先写引人注意的叶子是不是更有道理呢?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合理呢?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地去学习、去琢磨吧!
《爬山虎的脚》课堂教学实录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出个谜语,大家可要听好了,第一个: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生:丝瓜
师:正确,听好第二个: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生:葡萄
师:非常正确,这丝瓜、葡萄都属于攀爬植物。今天,咱们也要学习一篇关于攀爬植物的文章——(手指课前写好的课题,生齐读)
师:爬山虎这种植物,不用咱们给它搭架了,自己有脚,可以自己往上爬。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爬的? 生:想
师: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并想想:文章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后,咱们先看看文中的生字生词你都掌握了吗?(出示生字生词)有哪位同学可以带领大家读一读生字词?(一生读生字词,其余学生跟读。)
师:真棒,预习得很充分,词语掌握得不错,那么有没有觉得特别难写的字,需要大家一起来写一写? 生:叠字很难写漂亮,写起来很长,很复杂,不好看。
师:确实是这样,咱们一起来写一写。写“叠”字的时候,上面的三个“又”要注意,写扁些,下面写得宽点儿,“且”字的最后一笔要写长一些,托住上面部分,让这个字站稳。下面,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写写这个字。(生自由练写。)
师:写好的同学同桌互换,给同桌提提建议。(生自由交流)
师:下面,咱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片绿绿的爬山虎。叶圣陶爷爷在介绍爬山虎的时候,写了它很多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在你最感兴趣的那一方面停下脚步,拿起笔来,画一画,写一写,写出你的理解和感悟。(生自由默读课文,作简要批注)
师:读好了吧,下面小组进行交流,看看你的学习伙伴都对爬山虎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小组内交流)师:看同学们交流得热火朝天,老师也很想先听听大家的介绍,谁愿意把你的读书收获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呢?呵呵,自信的小伙子,请你来!生: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大家一起来看看,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吗? 生:它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很美呢。师:是吗?你从哪里读出来它很美呢?
生: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原来是这里,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生读)师:很好,有感觉。来,孩子们,我们也来轻柔地、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师:真美!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第二自然段?哦,你手举得老高,你找的也是这句话吗?
生:不是,我觉得“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这句话也很美,写叶子长得那么和谐,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师:哦,孩子,你不仅会读书,更可贵的是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了不起!那你能带着这种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吗?(生读。)
师:读得真不错!来,继续交流。
生:我找的是第四五自然的,这是写爬山虎怎么爬的,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师:画出这一部分的同学有哪些?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呀。生点头。
师:那么爬山虎是靠什么爬的呢? 生:脚
师:在了解它是怎么爬之前,老师觉得有必要先认识一下它往上爬所用的脚。你们觉得呢? 生:嗯,有道理。
师:(出示图片)看看,这就是爬山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 文是怎么写的?请用心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体会。生默读第三自然段。
师:书是靠自己读懂的,孩子们,这么一读,现在可以告诉老师了吧,爬山虎的脚长在——呵呵,只是在茎上吗?对啦,读书可一点儿马虎不得,是茎上长叶柄地方的反面。爬山虎脚的形状是——颜色呢?
师:看来叶圣陶爷爷描写得细致明白,大家一读就印象深刻了。老师发现,叶老先生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用了一个特殊的句式,写得非常形象,你找得到吗?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是个比喻句。
师:嗯,爬山虎的脚许多人没见过,可小蜗牛的大伙儿都认识,它头上的触角都见过吧?用上这个比喻句,咱们在读这句话时脑海中马上就呈现出爬山虎脚的样子,多形象呀!所以,咱们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合理地运用上修辞方法。
师:了解了爬山虎脚什么样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吧?这位小男生,你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了,有话想说是吗?
生:刚才在自己读第四自然段时,我在桌面上演了一下,我来给大家演一演吧。(生到台前把手臂当爬山虎的茎,手指当爬山虎的脚,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爬山虎爬的过程。)
师:多好的办法,用演示来辅助讲解。同学们发现了没?他刚才演示的那几个动作非常重要,你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圈出描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有哪些同学能够找出文章中相关的语句 生读,圈画。
师:找出动词来了吗?谁来说说。
生:作者用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非常有动感。
师:嗯,体会得很深刻呀!诶,孩子,刚才你说爬山虎的脚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山,那我要是说它是一步一步地往上年爬,行吗?为什么?
师:看大家都议论纷纷,有不同看法是吧?不着急,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交流。生讨论交流。
师:有见解想发表了吗?哦,请你吧!
生:不能说成“一步一步”,因为爬山虎的脚爬出去就固定在那里了,它想再往上爬就得再长出新的脚,爬出去又固定在那里,就是这样,爬一截长一只脚,再爬一截再长一只脚,不停地爬不停地长出新的脚来。它不像壁虎那样可以移动四只脚,所以只能说是“一脚一脚”。
师:分析得让人心服口服,太了不起了!看来叶圣陶爷爷用词真是太准确!来,孩子们,带着刚才的读书体会咱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生齐读)师:听到这,老师想问问大家,爬山虎的脚,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样子吗? 生:不是
师:哪有什么变化呢?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看出了爬山虎很厉害,生:“„„要是„„休想„„”我读出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很有力量。
师:对呀,小小的爬山虎的脚,却那么有力量,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生读课文。
师:好了,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很多,能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怎么往上爬。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虽然很简单的一个小小脚,但是却有很大的力量
生:我知道了写好一个事物,可以写一个比喻句,让人家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生:我觉得爬山虎很让人敬佩,不用人帮着它们生长,自己就这么一脚一脚地爬那么高。我们胡同头上就有一家种着爬山虎,爬了满满一墙,很有生命力。
师:是呀,一株小小的爬山虎,在叶圣陶的笔下,那么形象地爬满了一墙。有同学提到了你也见过爬山虎,见过的举手。你有仔细观察过爬山虎吗? 生:没有。
生:有,但是,没有叶圣陶那么仔细。
师:对呀,咱们该学习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的方法,长时间、细致认真地观察。请同学们回家之后,选
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仔细观察,写一篇小练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师:“虎”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写。(师范写,生书空。)师:看了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 生: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呢? 生:爬山虎有脚,那它是怎么爬的?
师:真是一班会提问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有趣又有价值。
是一种植物,在我们的校园里就生长着这样美丽的爬山虎,你注意过吗?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划出了生字词,咱们来请同学读一读。谁来读?你愿意读哪一段? 生:我想读第一段,生:我想读第二段,、、、、、、师:好,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准备好了吗? 生读。
师:好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来说说。生:他们有的读得不准确。
师:哪个字不准确,能不能说一说。生:爪子的“爪”。师:还有吗?
生:最后一段少读了两个字,应该是一根茎。师:这个字是不是读茎呢,请跟我读。生跟读茎。
师:从读中看出大家预习读书的本领特别高,那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生:我认为是后四段。生:我认为是三四段。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三四五段。
师:有三种看法,同学们认为哪种准确呢? 生:三四五段。
师:看样子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
想,请默读。(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很好。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他的脚一拉直就粘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的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的贴在墙上好。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投影:教学目标
(1)说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在墙上爬的。(2)背诵或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3。)师:根据老师的提示,熟读思考,画做背写。生读。
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就能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自由读。)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读划都有收获。我们的小组就是根据大家的喜好分的,有画的小组,做的小组,背的小组,写的小组。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二个目标,利用画、背、做、写谈谈爬山虎的变化,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小组间也可以展开比赛。(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星级评定表)哪个小组做得好可以得到星星。好了,现在我们就开始画、做、背、写。
师:准备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各小组迅速汇报,评出星星,呆会儿请上来。小组评定。
师:还没有完成的先停下来,这些东西老师送给你们,回去再斟酌。谁来展示一下,谁的画画得好。请你来。
展示学生作品
师: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我先画两根须,再画„„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因为这样画美丽。
师:你是你们小组最好的吗? 生:不是。
师:没关系,我们再请其他同学来展示。展示作品
师:你来说说。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几根细丝,过了不久他们就会变成小圆片。师:那么脚长在哪里呢?怎么长成的呢? 生:长在叶柄上。
师:他能说出叶柄这个词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生读。师: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就能解决,现在请我们同学评评这个小组如何?
生:课文说脚是细丝,还说头上会变成小圆圈,他们画得没看见在哪里? 师:小圆片是吗?
生:他们画的有一个缺点,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还没有碰到墙就萎了,不对。师:你看得真仔细。谁再来说说?
生:我今天中午特意去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我发现刚刚长出来的脚也是有绿色的头。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请我们读背组的同学,通过读背来为我们展示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子的地方。(停顿了一下)我想让他来帮助我。师:行!
生:以前我只知道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现在知道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就像蜗牛的触角,细细的丝,就是爬山爬山虎的脚。
师: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这小组理解的不错。那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哪个组愿意来告诉大家一下吗?来,请你跟我上来说说脚是怎样爬的?同学们注意听。生:是这样爬的,爬山虎的脚用细丝包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是弯的,扒在墙上。师:谁来评评?
生:他写得还可以,可是在读时忘了加表情。
师:你觉得他读得表情不够,那么你能不能为大家有表情的读一读。生:能。生读。
师:他们特别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动词,其他小组也注意到了,你们能在汇报中用上这一系列动词吗? 生:能。
师: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我也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它爬和壁虎爬有什么不同? 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在原地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
师:说得真好。知道小壁虎的脚是不留在墙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想一想。生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 生: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
师: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
师:你能联系下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非常感谢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文章。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师:现在让我们想像刚才爬山虎的爬的样子的画面,试着背诵这段。生背诵。
师:真不错。刚才我们随着叶爷爷了解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叶子写得也很美,下节课我们就学习它的叶子。今天就上到这里,另外请同学们在课下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运用你学到的方法把它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师:虎字是生字,和老师一起写一写。齐读课题。
师:我知道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那么课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生:我把课文读熟了。
生:我在网上收集了有关爬山虎等攀爬植物的资料。生:我预习了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是叶圣陶老爷爷写的。生:我进行了实地的观察,还采集了实物。
师:真不错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这节课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先请大家看一看。
(课件出示:有关爬山虎的叶、脚等图片)师:这就是爬山虎。课文重点写了爬山虎的“叶”“脚”。大家希望先学哪一段? 生争先恐后:先学写“脚”的片段。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的题目就是“爬山虎的脚”,脚对于爬山虎来说一定是最重要的,肯定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师:真会读书,从课题中就找到了文章的重点。
生:“植物也有脚”我觉得特别新奇,我想尽快知道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儿的? 师:对,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大家的意见。那我们就先来看看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读课文,找找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生自读找段落)
生:第三、四、五段。
师:同意吗?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一部分,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读书收获。(生自学,作批注)
师:嗯,同学们的学习习惯真好,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师:那是脚生长的——? 生:位置(板书:位置)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谁还有补充?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叶柄的反面)继续汇报
生:我知道爬山虎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大伙儿带来了小蜗牛的图片,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生:真的很相似!师:什么相似? 师:形状相似。(板书:形状)生:我还知道了它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小结)作者从位置、形状、颜色(板书:颜色)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脚的样子。诶,孩子,你为啥一直举着手呀?
生:老师,我读了后面的文章,我觉得爬山虎的脚是小圆片。师:哦?有不同的看法。那爬山虎的脚到底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细丝!生:(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仔细地读读书再说吧。
生: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生:(激动地)我觉得作者写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生满意地点头)师:通过刚才的争论,大家应该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我们来做一做这道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的地方,——伸出枝状的——————。每根细丝像——————。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师: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那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利用脚向上爬的?大家可以再静下心来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划出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关键词,而后在四人小组间讨论讨论。
(学生读文,思考)生:老师,我认为这几个词很关键:触、巴、拉、贴(板书)生:我还补充一点,我认为变和弯也很重要,只有变成小圆片才能巴住墙,只有细丝弯了才能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师:你的补充很重要。我们弄明白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那我们来演一演?(生苦思冥想,一片沉默)哈哈,难住大家啦,怎么演呢? 师:老师教教你们,在演的时候,可以把我们的手臂当作茎,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当作„„(生顿开茅塞)爬山虎的脚。
师:明白了吧?真聪明,一点就通。现在请同桌合作,一人边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一人在桌面上演示,开始吧。(学生合作读演)看同学们都演得热火朝天,现在谁愿意上台来试一试?(生跃跃欲试。师指名一人上台,师说生演。)师:谁能来评价一下?
生:“触、紧贴”这两个动作演对了。可惜“巴”和“贴”没有演好。
生:演“巴”时,可以把手掌当作小圆片,刚开始用手指碰墙表示“触”,表示“巴”时整个手掌就贴在墙上。
生:爬山虎能把茎拉一把,是因为脚变弯曲了,产生拉力。因此演“拉”时手指头要弯曲,带动手臂贴着墙。
生:开始表演时,手臂离墙要远一点,到了脚变弯了,手臂尽量挨近墙,这样一来,效果就会更明显。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对表演学生说)我们相信你一定能演得更好的。师: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演一演,感受感受。师:我把黑板当作要巴住的墙,你们呢? 生:老师,我们巴空气。我们巴桌子。(哈哈)师:我的脚触着墙了,有什么变化呀? 生: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师:我巴住墙了,你们呢? 生:我们也巴住墙了。师:下边我应该怎么做呢? 生: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师:好,把我的手臂拉一把,紧贴在墙上。(教师的手臂紧贴在黑板上,学生的手臂也贴到桌子上。)师:我们再来爬一回好吗?这回你们边说边做,我跟着做。(生边说边做,教师跟随着做。)师:再爬一回,我把这只脚拿下来(重音“拿下来”)再爬,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桌子不够了,(哈哈——)师:我们换个地方再爬。(生笑。)生:老师,不能再爬了,因为爬山虎的脚是不能拿下来爬的,这只脚一旦巴住墙就不再拿下来了。师:谁说的? 生:书中说“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说“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老师,不能这样爬。这样爬山虎都从墙底往墙顶爬去,那么墙的底部就没有爬山虎了,这与作者前面所看到的“墙上满是爬山虎”不是矛盾吗?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很好。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按老师这样不停地“爬”的话,那爬山虎就只有一只脚了。而我昨天看到邻居围墙上的爬山虎有很多脚,因此,这样理解“一脚一脚”是错误的。
师:大家通过读书、讨论,还结合了自己的观察弄明白了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非常了不起。学到这里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生:刚看“一脚一脚”这个词很平常,我一开始不假思索地把它理解为“一步一步”,看来我读书不够认真。
生:我现在明白了,作者在这里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是因为它能准确地写出爬山虎“爬”的特点,可见作者是经过认真观察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是啊,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请看课件,边看动画演示边读课文。师:刚才我们感受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感受了爬山虎的“不到顶峰不停止”的攀登精神,而能这样细致地描写出来还源于作者的长期观察,认真思考。看来,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啊。
师:爬山虎的脚这样神奇,那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读写叶的段落,边读边在脑中浮现出课文描写的景象。
(生自读)师:你们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它的叶子颜色在变化。
生:它的叶子样子很好看,铺得也很均匀。生: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师:“漾起波纹”是什么样子? 生:就像风吹到水面上出现的波纹一样。生:就像这样。(用手势表示)师:看,爬山虎的叶子多美啊!这是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它是—生:嫩红的。师: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生:嫩绿的。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嫩叶,它—— 生:不大引人注意。师:引人注意的—— 生:长大了的叶子。„„
师: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颜色在变化,一阵风吹来还荡漾着波纹„„你能不能把那种美丽的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学生轻声自读)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也喜欢上这些句子了。谁来读给大家听听?(绝大多数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师:老师发现,刚才有的同学能把这一段背下来了。怎么样,我们一起试一试。师:这节课就上到这,谁来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样子及特点,脚的样子,爬山虎如何利用脚向上爬的过程和它的脚的变化,对爬山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生:我还知道了,写一篇好文章要认真观察。
生: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点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要善于思考。
生:我觉得还应该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如果只观察不去写的话,观察就没有意义了。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应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把观察到的事物恰当,准确,有序地描写出来,平时写一篇好的作文,语言积累是基础,观察是纽带,你们能不能写出像叶老这样的好文章呢? 生:(很有信心)能。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知识点总结08-29
《爬山虎的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05-28
四年级下册语文《爬山》教案四年级09-21
四年级语文爬山教案07-26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那片绿绿爬山虎说课稿09-23
四年级语文教学12-01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11-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7-06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设计09-28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