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爬山教案

2024-07-26

四年级语文爬山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语文爬山教案 篇1

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下册

第21课《爬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金湾一小

教材分析:

《爬山》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四篇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相互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之中。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爬山》这篇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教育儿子要克服困难,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教学设想:

通过多层次的品读为主线,以看山认识大山——品读美文悟智慧——朗读课文忆收获展开教学。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伟大的父爱。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父亲富有哲理的语言,感受父亲对作者成长的教育。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话。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教学难点:体会理解父亲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识青山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份礼物(多媒体出示礼物盒子)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想)先送你们一份,还有一份上完课后再送给你们。(多媒体配乐出示广东第一峰的图片)师: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地方的山吗?(不知道)“广东人游广东,先游广东第一峰”听过这句话吗?告诉你们吧,这就是我们阳山的广东第一峰!欢迎同学们到我们阳山来做客!你们爬过山吗?能说说你爬山的感受吗?(指名说)

2.师:在26年前的一个夏日的清晨,一位十岁的小男孩在父亲的带领下去爬山,从中他学到了很多很多。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爬山》,看看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3.板书课题。(21 爬山)(指导书写“爬”)

二、整体感知,抓文眼

1.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我从这次爬山中所学到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并用“ ”画出来。(学生画后指名说)

课件出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2.自主质疑

师:这就是作者爬山的收获,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答)

3.理解“沉静”

三、品读美文,悟智慧

过渡:为什么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父亲说的哪些话让你印象最深,并用“ ”划出来,大家还可以在句子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1.生读文划句子。2.集体交流,指名回答

(一)创设情境,诠释“征服”。1.全班读

师:让我们先来读读父亲上山时说的话。

(多媒体出示)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2.理解“似懂非懂”,并用“似懂非懂”造句。3.质疑:请你猜一猜我不懂的是什么?(征服)4.理解 “征服” A.给“征服”换个词语。

B.征服山是什么意思?(登上山顶,把山踩在脚底下。)征服自己呢?(努力去做一件事,克服困难。)

5.想象困难:自由读读课文2至4自然段,想象一下我和父亲在爬山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6.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指名答)

师:是呀,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人都会选择休息一下或者往回走。如今呀,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珍宝一样,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那么父亲有没有让我停下来呢?(没有,他们一直坚持到底爬到山顶。)

7.师生接读,进一步理解“征服” 师:坚持到底,说得真好。你看:(多媒体出示,配乐,师生接读)尽管山路又弯又窄,不觉已浑身是汗,——可是我们坚持爬山。

尽管对于爱流汗的我们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可是我们还是坚持爬山。尽管阳光越来越烈,汗水越来越多,——可是我们仍然坚持爬山。

师:这就是征服自己(板书:征服)。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所以我要说(引读:课件出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接读,层层推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征服”】

(二)联系实际,理解“尽力”。

过渡:父子俩真的征服了自己,凭着自己的信心和毅力终于爬到了山顶。(出示图片)这时父亲又说了哪些话?

(多媒体出示)

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1.初读理解父亲用意

A.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慢条斯理)

B.理解“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C.谁能慢条斯理地读读父亲说的话?(指名读)

D.父亲慢条斯理地说话,是为了告诉我什么?(板书:尽力)2.联系实际,理解“尽力” A.什么是“尽力”

B.文中的我尽力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C.你有没有做过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样,觉得自己已经尽力,其实却没有真正尽力的事情?(生自由答)

D.刚才大家都谈的自己没尽力的事,有没有尽了力去做的事? 3.小结:老师希望同学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论结果怎样,都要尽力而为。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所以我要说(引读:课件出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理解文中的我没尽力,又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诠释什么是尽力,将苦涩的道理与生活紧密相连,变抽象为具体,变说教为引导。】

(三)想象画面,学会“欣赏”。

过渡:爬上山顶是多么的辛苦,下山让“我”感到格外轻松,所以我逞强地又跑又跳,想在父亲面前好好表现一番,谁知道父亲叫住我说——(生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如果你只是急着下山,又怎么能欣赏沿途的美景呢?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如果你只是急着下山,就不能欣赏沿途的美景了。1.听音乐,想象画面

师:所以,父亲让我怎样做?(父亲让我躺在山林中的草地上静静地倾听。)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此时,你已躺在山林中的草地上,用你的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看你能听到什么。(放音乐)

生闭眼想象。指名说。

师:文中怎么说?

生:此时,我仿佛听到了微风的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

2.男女生竞赛读

师:多美的景象呀!五颜六色的鲜花怒放,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清脆的鸟叫,欢快的虫鸣,需要我们用耳朵去听。所以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多媒体出示)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最后用你的脑袋去思考。请女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父亲说的这段话。

请女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父亲说的这段话。(女生读)

师:听了女同学的朗读,我仿佛也闻到了花香,听到了虫鸣,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请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男生读。

3.学会欣赏:你们是多么用心读呀!能和老师分享一下你们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吗?(学会欣赏大自然,全身心投入……)(板书:欣赏)

4、小结:要学会静下心来,学会欣赏大自然,(板书: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全身心投入,这样才会从大自然中发现更多奥秘,学到更多智慧,这也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所以我要说(引读:课件出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结合生活经历,尽情发挥想象,既充分体验了投入,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理解了父亲的第三段话。】

四、朗读课文,忆收获 1.回顾课文,忆收获

过渡:同学们,生活处处皆学问。你瞧,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捉住了每一个可以教育我的机会:

(多媒体出示,师生接读)

上山时,父亲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爬到山顶时,父亲慢条斯理地说:爬不到山顶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是否尽了力;

下山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体会,用脑思考……

过渡:时间过得真快,父子俩迎着朝阳出发,披着夕阳返回,长夜漫漫,我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在这一天里:

(多媒体出示,生齐读)

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2.配乐朗读感受父爱

师: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在这次登山之旅中,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父亲的话触动了我的心灵,也触动了每一个人,难怪我会说:

(多媒体出示)父亲爱山,爱水,也爱人——尤其是我。父亲的爱,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可能是真诚的鼓励,可能是细致的关怀,无论怎样,那都是父亲对我们爱的表现。感激父亲吧,感谢他给了你生命,更感谢他给了你做人的模范!现在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朗读这一句话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读出你的感激,读出你的真诚!(配乐)

【设计理念:通过回顾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父爱,感情得到升华,学会感恩】

五、总结全文,布臵作业

总结: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要你能够征服自己,不怕困难,有信心、有毅力,凡事尽力而为,全心投入,定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的智慧。

课后请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 看一看:大自然有哪些美景? 听一听:大自然有哪些声音?

用心灵去体会,用脑袋去思考,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大自然写到日记里或者把它画下来。

【设计理念: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附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爬山教案 篇2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 是与客观世界对话 (文化性实践) 、与他人对话 (社会性实践) 、与自我对话 (反思性实践) 的三位一体的活动。这也是本课设计的理念, 学生在练习与思考中与客观世界对话 (不断思考问题) , 破解疑惑, 提高自身水平。

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与他人对话, 定位自身在合作中的位置, 在小组中接受他人的帮助, 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或帮助他人实现整体的提高, 以及在小组的练习、在比赛中检验和比对, 实现与自我对话, 反思自身的问题与缺陷, 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 肌肉力量和协调灵敏性也较强, 他们活泼好动, 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 对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有较强的挑战欲望, 但面对单调的练习内容, 注意力差。因此, 在学练过程中, 他们一会儿扮演器材的角色, 一会儿又变成练习者, 并进行分组轮换练习, 每名学生在每1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练习任务, 不论是跨越障碍, 还是搭建障碍, 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进程中, 身心高度参与, 体现了真正的互相配合,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与运动负荷。

三、教材分析

障碍跑是在快速跑中运用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的运动项目。

通过练习, 不仅能够发展学生身体的各方面素质, 还能培养学生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坚强意志, 树立自信心, 通过合作与交流, 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流程

游戏:找伙伴 (确定造型1、造型2、造型3动作) →学习障碍跑:跨过障碍 (学习造型1动作, 学习造型2动作, 学习造型3动作) →学练模式:体验、发现、练习、对比、突破、定位→组合练习:障碍跑接力放松练习 (韧带拉伸) →总结点评。

试教感受:

创设真情境追求真实效

一、亮点

1.重实践、重合作、重反思。本次课充分体现了指导思想中的3个对话, 对话所体现的就是实践, 通过跨越障碍的活动实现文化性实践, 通过合作实现社会性实践, 通过自我选择一定难度的障碍实现反思性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学过程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梯度性强。教学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着跨越障碍进行,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首先在准备部分的“找伙伴”游戏中, 找好了整节课的合作伙伴, 各种造型又为本次课的练习作好了辅垫。其次再通过跨越一定高度与宽度的障碍, 使学生明白跨与跳的区别, 最后通过障碍跑拉力, 使已学的动作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二、问题思考

1.学习的实效性。本节课的练习密度为45%左右, 但学生真正跨越障碍41次, 模仿跨越14次, 为什么跨越的次数不多呢?主要是由以下方面决定的, 首先看似练习密度不低, 但准备部分占了一半, 基本部分的练习密度只有20.8%;其次, 学生练习的时间虽接近19.5% (见下页表) , 但没有进行主要技术的学习, 而是在持棒做障碍。

如果将棒改为小体操垫, 通过横放 (宽度) 、竖放 (高度) , 将持棒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那本次课跨越障碍的次数将明显增加, 学生练习的时间将达到25min左右, 练习密度达到60%左右。

2.合作的真效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合作不是简单的2名学生或者多名学生一起练习, 毛振明认为:“合作学习是2名学生以上的人群有意识地、善心善意地、为了能帮助对方而形成的交互学习行为, 这种合作学习的本意不是索取、不是被要求、不是无奈, 而是一种发自善意地互相帮助。”合作也有许多层次, 我们培养的是“给予别人方便和力量的合作”, 以及“只要有人需要帮助, 我就会伸出援手”的合作态度、精神与习惯。为此, 我们需要寻找具有深度的合作真情境, 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发的给予他人帮助的行为习惯, 使合作成为一种常态。

3.组织的简便性。本次课实施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组织比较繁琐, 学生对棒的高低、宽度、稳定性比较难把握, 执教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和纠正学生持棒时出现的问题, 还有许多学生不明确如何持棒, 尤其是在最后一个游戏中。课中往往出现教师花很多时间讲解练习方法, 学生练习的时间却没有得到保证的现象。如果将棒改为小的体操垫将使组织更便捷, 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

4.安全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只看到一句“注意安全, 交替练习”的提醒, 显得比较单调与空洞。

本次课的练习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如, 当学生在练习跨越时, 辅助学生随意地调整棒的高度 (课中就有学生出现) , 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必须注明安全的具体措施, 如:拿棒的学生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棒的高度, 不能随意扩大棒的宽度, 不能随意移动棒的位置等,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安全, 又保护了教师自己的切身利益。

以上只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施后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有许多地方还没有真正理解王老师的设计意图, 有不当之处多多包涵。

“学体”名师团队专家库成员 曹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点评:关注教法的多样性, 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认真研读课时计划, 感受到王老师对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理解的认识较深, 在教学设计中, 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 在教法上更具灵活性, 在学习体验上注重趣味性。

1.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中, 可以明显感受到王老师在围绕跨越障碍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所呈现的智慧。其设计不是直入主题, 让学生直接认识障碍后再进行练习, 而是在循序渐进中通过小组合作, 一步步发现和攻克动作1、动作2、动作3的教学重点。最后在学生掌握越过一定高度和宽度的障碍后, 以游戏的形式, 进行障碍 (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 接力比赛。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注意力时刻被教师握在手中,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学难度和所带来的挑战所激发。教师驾驭课堂则变得游刃有余, 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教法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王老师在关注“教”的同时, 更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中的探究和思考需要学生运用智慧去不断克服障碍的高度和难度;小组展示和比赛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师生间的评价则需要学生有不断观察、发现和归纳的能力。本课的教法不是生硬的, 而是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越过障碍的动作, 掌握动作的方法和技巧等, 对增强学生的体能,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是有益的。

3.学习的趣味性, 确保课堂得以生成。本课可以从多个视角下发现趣味性的存在:一是学生在学习、体验、合作、比赛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挑战和内心的快乐;二是以学生和纸棒不断组合搭建成的障碍, 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运动体验和合作时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学习;三是不断提高和变化的纸棒高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旦学生自己战胜了自己, 学习快乐的源泉则会源源不断,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 本节课王老师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习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高度的“横杆”和不同障碍难度的接力跑中, 都可以让学习目标可操作和可观测。

从本课的设计流程来看, 本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本教案中可以看到学生利用小体操垫进行落地时缓冲, 在大多数练习中, 体操垫是作为一个标志物 (起跳点或“横杆”) 出现的, 而不是作为保护设施用于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器材摆放不仅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反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本课主要是下肢练习, 学生在长时间、高密度的练习下, 疲惫感较明显, 如果能在障碍跑接力中进行一些改变, 可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学习过程的安全性;三是本课教与学的方法不明, 活动占据了主体, 王老师在教法的引领上缺乏具体的方法, 感觉稍有遗憾。

以上是本人根据王老师的课时计划而发表的个人见解, 难免有浅薄之处, 请王老师及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点评人:“学体”名师团队领衔专家申克才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

2、启发学生看图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三分钟说话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出示图片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1、自由读,遇到生字,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自己圈划出来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语

出示词语 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牢固

①自由认读; ②请小老师读。

3、读文

再读文,遇到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当小老师,如果读错了,请及时提醒他,读好了,夸夸他。

5、展示读,读正确。①指名分段读; ②逐段指导。预设:

1、二段中读懂“拂”注意“舒服”“空隙”

2、三段中读好“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读好爬山虎的动作的词语。

4、读流利、同桌轮读(正音)。

5、自读自悟:

三、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出示课件)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爬山虎

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牢固 指名领读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 yiǎo)龙 蜗(wuō wō)牛 痕迹(ji jì)波(bō pō)纹 爪(zhuǎ zhǎo)子 茎(jing jìng)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过渡: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四年级语文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课时:

2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读书情况。

a.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b.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3.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爱心用心专心 1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一、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以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2.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3.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爱心用心专心

2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板书设计:

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颜色:嫩红(灰色)爬触→巴→拉、贴(牢固)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 篇5

《鸟的天堂》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之美”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板块共有四篇课文,《一只贝》和《藏羚羊的跪拜》讲述了动物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而《鸟的天堂》和《小鸟最相亲爱》则带给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可以增强对动物的美好情感,感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1933年5、6月间南游广东时写的作品,后来收入他的散文集《旅途随笔》中,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二、教育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能力目标: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情感目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四、方法策略:

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本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把教材读厚、读薄、读活。使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读,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课前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读厚教材。同时对于本篇课文在本版块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对学生做简单交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体会到“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整体设计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线索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

叶圣陶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是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我采用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引导质疑,提示题意: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三)、主动探究,悟“环保”。

《鸟的天堂》确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今天。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究,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实质: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真是一举两得。

(四)、综合实践,练“能力”。

1、搜集材料,练“查阅”。

2、学写解说词,练“习作”。

试论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篇6

一、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好方法,无论是哪个课程,只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其中,那么都能有所收获。由于传统教育中强调知识的灌输,所以,多数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不是太看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课上,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为了改变当前小学生阅读情况不佳的现状,老师应该对阅读引起重视,平时的阅读课上,要主动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他们去阅读,去欣赏,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在语文课程上收获真正的知识。

例如,像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对《小英雄雨来》进行阅读学习时,老师不妨先帮学生讲述一些像“王二小”“地道战”等表现我国人民面对侵略者时,英勇顽抗的小故事,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在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布置一项任务,就是利用文章中的内容,来进行戏剧排练,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当然,形式并不一定非要拘泥,内容也最好不要死板,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整个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表演结束后,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整个表演形式,以及表演内容进行点评,顺便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契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二次加工,这样,才能对所阅读的内容加深理解,帮助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提升。

二、接触课外读物,拓宽学生阅读内容

小学生在语文课程上,所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十分有限,这个问题,一直是影响小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方面,老师要加强建设,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比如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时,老师不妨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章,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思考,同时,在学习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阅读内容的创设中来,可以自发的组成小组,将自己在课外的阅读读物添加进语文课堂中,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老师要及时予以表扬。

例如,老师不妨仿造语文教材上的指导,在班级后面建设一个“阅读书馆”,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书馆”的建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结合。例如一些学生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大侦探杜威》《冒险小虎队》之类的悬疑故事,那么可以成立个侦探故事小组;而有的学生可能更偏爱《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繁星春水》之类的儿童文学,那么可以成立一个儿童文学小组……总之,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阅读内容,老师都应该允许它们出现在课堂上。然后,各小组成员可以从自己家中,将平时在书店购买的这一类书籍,放置在课堂后面的“阅读书馆”中,老师可以用统计册的方法,来对内容进行归类。当然,老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借阅制度,方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三、阅读实训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当前,我国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一直是穿插在教学课程来进行的。例如在课前对文章进行朗读的教学形式,这样,使得阅读这个内容,一直有一种语文学习“附属品”的感觉。所以,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老师必须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改观,让学生因为阅读而阅读,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阅读,体会阅读的好处。为了督促学生阅读习性的养成,老师不妨以教室中的“阅读书馆”中的图书为基础,对学生合理布置阅读任务,这样,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蝙蝠和雷达》这篇语文课文后,老师不妨利用网络资源,或者是“阅读书馆”来为学生提供一些科幻方面的读物,像《银河战舰》《三体》之类的,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思维来进行阅读想象,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想。老师还可以为每本课外读物设计一个“打榜”功能,对“阅读书馆”里的课外读物进行排名,鼓励每个同学都做一个阅读笔记,根据阅读笔记中的推荐,对每本书的阅读效果进行统计。这样不仅便于其他学生阅读,还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结,这样,更利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目前,在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抱有正确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的学习中理解并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那么,相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快就能有所建树。

摘要:小学四年级,可以说是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既要摆脱以前学习中的懵懂无知,还要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好的规划能力。这两点在语文课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涵养和精神领域的学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要通过语文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上的阅读理解。本文通过对小学四年级的一些语文阅读教育说法进行细致的讲解,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老师,起到一些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杨俊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江苏师范大学,2012.

[2]陈红.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湖北教育,2006(12).

上一篇:个人工作简历表格模板下一篇:获奖学生在数学竞赛颁奖仪式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