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的导语

2024-05-19

小学语文课的导语(精选12篇)

小学语文课的导语 篇1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精彩的导语设计,可以把课前学生松散的思维吸引到本节课当中,成为一堂成功语文课的铺路石。

一、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大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上投入作者的写作世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好铺垫。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首先借助从网上下载的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地震危害的影片,让学生充分体会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凄惨的画面让学生心灵震撼。教师激趣质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然后解题,介绍本课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在这样的情境下,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样使学生的心里产生了波动,受到了感染,为学生更好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导入时,精彩的故事讲述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为课文服务,又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例如,在讲授《七律·长征》一课时,我首先讲述长征的故事: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长征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一个短小的故事,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迁移法

在学习新课时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旧知导入新知,既做到了复习,又把旧知识纳入新知的体系。例如,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就联系了前面学过的课文,“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 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又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中华儿女?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设疑激趣导入法

清代的文学家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一切知识的起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急于求知的愿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在教学导语设计上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鲸》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设疑激趣,观察导入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件1:显示蓝色大海)美吗?(生答) 美,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放课件, 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观察,而且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板书课题)。

课前导入非常重要,它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能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探索其表现形式,切实可行地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服务。

小学语文课的导语 篇2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一、诗文名句,创设情境

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过程。新的课标突出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应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有关黄鹂的诗文?”,这是课堂上的一个“逗”,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然后教师总结“在这些诗文中,黄鹂作为春天的使者,给大好春光增添了盎然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那么,在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孙犁的笔下,黄鹂又是怎样的呢?”

二、故事导入,欲擒故纵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

例如,在讲授英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在茫茫的草原上,当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时候,人们能看到一种天蓝色的小星星。这是些非常奇怪的天蓝色的小火舌,仿佛暗示着某个神话故事似的。据说这些美丽的小星星是古时候一位勇士的血化成的,他的名字叫丹柯。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当一场灾难降临时,他要把自己的部族领向幸福,但在密林里,他受到了误解、猜疑、谩骂。于是,他撕开自己的胸膛,捧出自己的燃烧的心脏,用心灵之光将人们带出了死亡之地。但是,在人们狂欢的时刻,他却流尽了鲜血,躺在了地上,而他的心也被人们踩碎,变成了这些美丽的蓝星星。丹柯是一位英雄,他深爱着人们,但却这样悲哀地死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人类的先驱者如何理解恪守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从房龙的《<宽容>序言》中,相信大家会找到答案。

三、承前启后,串联导入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教师在导入时,也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可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可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也可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正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就使得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为明显,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导入,不但能使课堂一开始就使课堂目标和重点、难点更加突出,而且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学习的一些方法。这样,每一课都能逐渐成为“语文学习网”的组成部分,应用时自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游刃有余,手到擒来。

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刚学过的《过秦论》,联系将要学到的《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四、背景介绍,以情激情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

比如在讲授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峻美”。我想,用这句话来概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托翁的一生是壮丽的一生,在世界的文坛上,给我们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伟大的作品,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长廊。他虽然贵为伯爵,但是他的灵魂却始终放射着自由和博爱的光芒,他爱这块土地,也爱这块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民。可是,他的妻子却不理解他,最后,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独自出走,不久病逝在一个陌生的小站上。托尔斯泰一生为声名所累,所以在他才希望自己死后埋骨于一处自己选择的幸福所在,将它作为自己灵魂的安栖之地。1946年,在他百年华诞之时,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造访了俄罗斯这块古老的土地,在这里,他看到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联系实际,内外结合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

比如学习《胡同文化》时,中央台的《大宅门》正在热播,而电视剧也便成了学生课余消闲的话题。于是在上课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这两天大家课余的热门话题便是白家的是是非非起起落落。大家知道,白景琦在笑声中落地,《大宅门》的主题曲里唱到:“蓦然一声笑,推开两扇门”,生活在皇城根儿的白景琦用他的笑声推开了两扇民族大门,在这两扇大门之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京都文化。我们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后,将能找到这个答案。

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判断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悬念的导语,能给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所以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例如在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卢延让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的经典事例。的确,一字之差,却能使作品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板书)。大家想想:明明是一枝梅,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一枝“春”呢?苏轼词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里为什么要说是对一“溪”云呢?学了《咬文嚼字》,我相信我们对字词的推敲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七、剖析标题,触及重点

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导语里触及课文重点,这符合记忆规律。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于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侧面。

比如在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所谓空中楼阁,就是美好的但又不现实的东西,正如世外桃源,海市蜃楼一样美丽而虚幻。但是李乐薇却用它来冠名自己的小屋。请大家体会一下,如果将文章命名为《我的小屋》好不好?试同原标题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感想。

诺町丝认为“传统教学过多地重视语言和数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艺术、空间、肢体、人际情感等其它侧面能力的开发,于是忽略了激发学生参与人类生活的动机和道德力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发挥人类热情、关切和责任感的课程体系。”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导语的设计 篇3

关键词重要性;新奇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22-01

导语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即新课教学时的“开场白”,也叫课“引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有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可见,导语在小学语文中的每一堂课都是非常重要的,本人参加工作十几年,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那无疑也就担任着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深知小学语文中导语的重要性。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正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通过多年教学,本人总结如下:

1导语设计要新奇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如教《人桥》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桥”本来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建筑物。一提到“桥”同学们答出了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桥的样子,老师接着问:那么你们所说的都桥是用什么建成的呢?同学门都能回答出:用木料建成的桥是桥,用石头垒成的桥是桥,还有用钢铁架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用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建的,而是用人搭成的“人桥”。学生有些奇怪,有一种半信半疑的感觉,但是同学们非常想知道这样的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揭题”导语,从解题入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好处的。又如叫《捞铁牛》一课时,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出示课件“牛”,问:“同学们,谁家里有牛啊?同学们纷纷回答,大约有七八名同学家里养牛,又问:牛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走路很慢、有劲、笨重……。那么有谁能搬动牛啊?同学们都纷纷摇头。师说:“我们中华民族不但勤劳勇敢,而且以聪明智慧著称于世。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陷在河底的铁牛打捞上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是怎么捞上来的吗?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富有情感的表情叙述,孩子们会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自然而然的提高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新颖有趣的导语,就像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要注意情感性: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例如:我执教的《注意交通安全》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开始的时候,播放一段关于交通安全事故的一段视频,这段视频的大概意思是由于行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和车辆超速行驶搜造成的不堪入目的画面,同学们看得都聚精会神,甚至有的同学都发出了惊叫声。播放完视频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和为什么能出现那样的后果呢?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揭示本课的课题,我认为这样的导入会把学生带到一种意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总结出我们在交通安全上应该怎么做。又如教学贝多芬的《月光曲》一文时,先播放世界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和一些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进行感受,不知不觉学生就感觉到身临其境,在优美的钢琴曲中不知不觉的进入了新课的教学,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感觉,一种艺术。

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和总结,其实导语的设计我们还应该注意很多方面。总之,设计导语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怎样设计导语,都要结合实际材料和学生实际,既要遵循教学原则,还要靠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应引导学生发散,为学生掌握要点,领会主旨服务。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

作者简介

小学语文导语设计技巧 篇4

曾有一线教师说过, 当前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构、轻过程, 重理论、轻应用, 注入式多、启发式少, 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 必须改进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高效课堂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 语文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扬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的精神。要做到这样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 活起来, 说起来, 做起来, 只要学生动了, 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就好了。学生动起来要做到心动、手动、嘴动, 小组之间也要动起来, 做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 在展示中提升自己。因此, 在高效课堂流程的要求下, 语文课堂导入一样要遵循一个原则: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这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 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了引导者, 学生从倾听者变为了主导者, 这样才能变“学会”为“会学”, 才会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而课堂导入恰恰是这一习惯的第一环节。

如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 并且发现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 而不偏离教学预设重点, 这正是高效课堂流程中课堂导入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只是教师的任务, 而需要师生双方互相碰撞而来的火花。就学生方面来说, 一定要养成课前充分准备, 课上积极发言, 善思善辩, 大胆质疑, 独立思考的论辩习惯, 且熟悉高效课堂流程, 可以与教师同学默契配合。就教师方面来说, 一定要转变思想, 转变角色, 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状态, 激发学生积极性,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大胆放手但又可以牢牢掌握课堂的节奏与方向, 不打击学生的主动性, 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形式

(一) 直入式导入

直入式导入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一上课, 教师就围绕课文板书或课件导入,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种导入方式是最常用、最简洁的一种, 简洁明了, 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 但比较平淡, 缺少激发因素,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适用于授新课时, 新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有较高难度时, 以直入主题。需注意的是, 在高效课堂流程中, 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提出疑问, 需要适当引导。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 揭示课题后, 单刀直入, 由题及文。

(二) 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是指在教学时, 教师先带学生温习旧知识, 从而引入课题的导入方法。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师可引导他们开展“五分钟赛诗会”。此时, 学生情绪高涨, 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导入课文。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学生也可以在不自觉中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时, 教师可以善用“随机点将”, 以点带面, 激发学生积极性。

(三) 悬念导入

这种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强烈欲望, 使学生自主自愿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语文课堂在设置悬念和解决悬念的过程中,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设置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 学生会带着这种好奇走进课堂, 探究语文知识。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悬念的带领下启动自己的探究思维, 激起学习语文的渴望度和兴奋度, 让他们在问题的当航下, 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设置悬念的时候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得恰到好处。如果悬念设置得不悬, 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悬念设置得过于夸大其词, 学生不知所从, 这样就会降低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我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包公审驴》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同学们, 审判案子的时候, 审判的对象经常是人, 但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是审判对象是动物——驴。这时同学们窃窃私语, 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这样的悬念导入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 课外拓展导入

课外拓展导入包括古典名著、诗词、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 涵盖面最广, 知识量最大, 需要学生或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 对教师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最高, 甚至可以直接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 或自制课件来进行介绍。比如教学《荷花淀》, 先让学生观看《历史的天空》片头视频, 然后概括战争情形:烽烟四起、血流成河、枪林弹雨……

四种导入方式也可以组合运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带给学生更直观、更鲜明、更具体可感的体会, 在较短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

总之, 最好的导入都需要语文教师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阅读、积累, 提升自己文学底蕴, 加强教师基本功的锤炼。可以说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 因此, 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 一种创造, 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 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摘要:安定区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 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有好的导入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只要我们将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设计精彩, 语文高效课堂就会向我们走来。因为一节课堂的导入语设置是一节完整课堂的伊始, 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一堂语文课如果有个好的导入设计,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浓, 学习积极性高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学生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因此语文课的导入设计成为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者必须探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语文,导入,技巧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晏渝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读本)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2]熊梅, 王显才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

[3]李玉学主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7.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之我见 篇5

有的语文老师也许会觉得,语文导入实属细枝末节,不值得尽心准备。而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能否顺畅进行,导语的作用不可小觑。

那么,怎样才能让开场白精彩起来呢?首先应明确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样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异彩纷呈的导语。我认为,好的开场白应达到三性。

1、新奇性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2、艺术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3、知识性

导语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就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导语呢?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才会无穷尽。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

一、分析题目,点明重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就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生命‛,学生立即嚷道:‚老师,您少写了一个‘生命’‛。我则反问一句:‚用一个‘生命’就能表达意思,作者为什么用两个呢?这样岂不是重复啰嗦了?‛。‚不是重复啰嗦!‛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生命 生命’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明白生命的意义。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哪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在百草园开心玩耍,在三味书屋认真读书。分析出来后就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词概括。‛这样通过释题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探索教材的中心内容。

二、设臵疑问,引发思考

在导语中有意的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

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就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先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我在教《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露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追求的目标。今天,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这地球的最南端。可你知道吗,设立在南纬90度的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呢?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生动优美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为学生深入深入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温习旧知,引出新知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说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我们刚刚朗读的都是关于春天的诗,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了吗?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这大好春光。‛这段导语通过温习以前所学的关于春的诗句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另外我在讲《范进中举》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孔乙己》,知道了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生答):‘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爱害者,他迂腐、穷困而麻木不仁,被人当作笑料,遭到了丁举人的毒打,最后默默地死去。’那么,发生在孔乙己身上的悲剧是不是个别现象呢?不是!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所写的范进,也是一个受封建制度毒害的典型,范进是怎样一个人,他的遭遇又如何呢?今天我们阅读《范进中举》一文,它会给我们新的启示‛。这样既利于学生温习旧知识进而领悟新知识,又可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四、创设情境,调动激情

只有激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去获取知识,才能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羚羊木雕》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同学们要过一条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桥只能承载4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着: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呢?(学生自由发言)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她‛丢弃的是什么?‛学生们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致投入到了文本学习中去。

又如在上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时,我的开场白是:‚同学们小时候甚至现在都喜欢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那为什么你们喜欢去外婆家呢?(生答)你们是

这样,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家在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五、利用教具,直观形象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幻灯片、音乐、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现代科学表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如导入《天净沙 秋思》时,我就在课堂上展示那幅游子漂泊图,让学生对着图中的景物来描绘色彩,整体感受一下这首曲子的基调,体会漂泊者的愁绪。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学生就能更真切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掌握诗歌的内涵。

在教《归园田居》时,我先播放了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歌曲中所诠释的乡间生活那种悠闲自在的氛围正好把学生的情绪带到诗中去,让他们更好的从诗中了解陶渊明的生活,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

另外在讲《斑羚飞渡》时,我首先播放了FLASH动画,用符合意境的不同图片,配上专业的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自己的心随着斑羚的命运而起伏。这样学生就非常渴望从文本中找到斑羚命运变化的原因。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教具‛那就是学生本身。让学生表演,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教小说《皇帝的新装》时可先找几个学生表演文章的高潮部分‚皇帝‘展新装’‛,其余学生谈观后感。学生表演更适用于戏剧课的导入。中学课本选编了不少剧本,如果先让学生表演其中一片断,学生意犹未尽,必然会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关心剧情的发展。

教具分门别类,各具特色,运用哪种教具,由教学内容和当地教学设施所决定。教师在运用教具时,不能忽视其引导作用,不然学生会迷失方向。此外,还要注意教具运用的适度,做到自然和谐、恰到好处。

此外还有猜猜谜语,激发兴趣;讲述故事,增加趣味;调动知识,增进理解等等。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各具特色的导语,忌千篇一律、缺少新意。

通过实践我感到,讲课如何引入,如何开头,并没有定规成法。但导语的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也必须从课文的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否则,设计出来的‚导语‛就会成为花架子。

小学语文导语设计技巧 篇6

关键词:语文   导入   技巧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88

一、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导入方法的解读

曾有一线教师说过,当前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高效课堂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的精神。要做到这样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说起来,做起来,只要学生动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就好了。学生动起来要做到心动、手动、嘴动,小组之间也要动起来,做到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提升自己。因此,在高效课堂流程的要求下,语文课堂导入一样要遵循一个原则: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这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了引导者,学生从倾听者变为了主导者,这样才能变“学会”为“会学”,才会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而课堂导入恰恰是这一习惯的第一环节。

如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发现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而不偏离教学预设重点,这正是高效课堂流程中课堂导入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只是教师的任务,而需要师生双方互相碰撞而来的火花。就学生方面来说,一定要养成课前充分准备,课上积极发言,善思善辩,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论辩习惯,且熟悉高效课堂流程,可以与教师同学默契配合。就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放手但又可以牢牢掌握课堂的节奏与方向,不打击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形式

(一)直入式导入

直入式导入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一上课,教师就围绕课文板书或课件导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种导入方式是最常用、最简洁的一种,简洁明了,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但比较平淡,缺少激发因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用于授新课时,新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有较高难度时,以直入主题。需注意的是,在高效课堂流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提出疑问,需要适当引导。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二)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先带学生温习旧知识,从而引入课题的导入方法。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师可引导他们开展“五分钟赛诗会”。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导入课文。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学生也可以在不自觉中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时,教师可以善用“随机点将”,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积极性。

(三)悬念导入

这种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自主自愿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语文课堂在设置悬念和解决悬念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设置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学生会带着这种好奇走进课堂,探究语文知识。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悬念的带领下启动自己的探究思维,激起学习语文的渴望度和兴奋度,让他们在问题的当航下,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设置悬念的时候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得恰到好处。如果悬念设置得不悬,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悬念设置得过于夸大其词,学生不知所从,这样就会降低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我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包公审驴》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同学们,审判案子的时候,审判的对象经常是人,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审判对象是动物——驴。这时同学们窃窃私语,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这样的悬念导入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课外拓展导入

课外拓展导入包括古典名著、诗词、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涵盖面最广,知识量最大,需要学生或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对教师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最高,甚至可以直接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或自制课件来进行介绍。比如教学《荷花淀》,先让学生观看《历史的天空》片头视频,然后概括战争情形:烽烟四起、血流成河、枪林弹雨……

四种导入方式也可以组合运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带给学生更直观、更鲜明、更具体可感的体会,在较短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

总之,最好的导入都需要语文教师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阅读、积累,提升自己文学底蕴,加强教师基本功的锤炼。可以说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因此,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熊梅,王显才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李玉学主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艺术略谈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语,新课导入,导语设计

课堂导语是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的过渡性语言。在教学任务和课业压力剧增的今天,很多老师对于导入设计环节不是很重视,甚至认为会耽误教学进度,因而时常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缺乏学习心理的平稳过渡,往往适得其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导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成效,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方法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导语的作用和方法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导语的作用

1. 设计趣味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充满学习的渴望。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趣味性导语设计对于小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十分重要。有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他幽默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的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有一天,安徒生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 走,一个富翁 嘲笑道:‘哟,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并没有生气,而是冷静地反问道: ‘哟,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富翁一下脸都绿了! ”学生被逗得哈哈大笑。教师继而转入主题: “这就是安徒生,他睿智、幽默,对封建统治阶级深恶痛绝,以笔为枪,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种趣味性的导入语将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好地激发了起来。

2. 设计悬念性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这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利,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设计有悬念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度,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 教学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每天早上 的列队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没人应答,一片沉寂,直到喊到连队其他同志名字时,才有人喊‘到! ’大家知道这背后的故事吗? 这五位烈士气壮山河的感人故事你们想知道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英雄故事! ”在老师的悬念导入下,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来,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3. 设计形象性的导入可加深学生的记忆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通过形象地引导,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逐步融合的当今,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比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在直观画面的冲击下,学生对生涩的文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视觉冲击下,记忆更为深刻和清晰,实现了对知识的良好习得。

4. 设计拓展性的导入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每个人都了解,鱼生活在溪流、池塘、江河、海洋中,是离不开水的。那这篇课文的标题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它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缘故。”短短两三句话,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调动了起来,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方法

1. 精编故事导入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精编故事导入对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通过故事进行新课导学,达到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比如,在《i uü》这一课的教学前,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故事图,然后讲述: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三位好朋友,它们是?”“乌龟、蚂蚁、小鱼! ”孩子们争相回答。我又说: “小蚂蚁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有一天……”通过我生动的讲述,故事中活泼可爱的小蚂蚁、热心的乌龟伯伯、真诚的小金鱼都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我出示“i”的表音表形图,说道: “小蚂蚁为我们带来了单韵母朋友i,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下i的发音,大家仔细看好、听好啦! ”在故事的铺垫下,学生的情绪都十分积极高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趣味猜谜导入

谜语不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导语设计环节,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趣味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如,在《乌鸦喝水》的新课导入时给学生猜谜语: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 懂得爱妈 妈, 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有的学生猜是燕子,但是马上有同学反驳道: “燕子才不丑呢! ”在大家的协作下,终于得出正确答案———乌鸦。通过有趣的猜谜导课,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都有效得到了提升。

3. 设疑促思导入

在《蛇与庄 稼》一课的 教学前,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进行思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多人一提到蛇,就害怕不已。但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到的课文中,写到有一个地方没有蛇,人们便从外地买来蛇进行放生,这是干什么用呢? 难道他们不怕被蛇咬吗?”孩子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进而怀着很大的好奇心进行课文的阅读。在促思性的导语的作用下,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高涨,很快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4. 古诗名句引入

脍炙人口的古诗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其踊跃地诵读与品味。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将古诗词引入导语设计能够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李白思乡》一课之时,在课堂诵读他的《静夜思》,学生马上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被誉为‘诗仙’,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李白的一篇课文。”这样的导入流畅自然,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更为顺利。

名言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晨读》一课的教学之初,在黑板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继而激 励道:“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 你们一定要记住周总理的教导,好好读书,不断进步! ”不需老师多言,孩子们就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启迪,认认真真地投入学习。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分析 篇8

一、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一, 概括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导语并不属于正式的授课, 只是起到引导或点拨的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 教师设计的导语不能内容过多, 时间不能太久, 要紧抓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 也不能泛泛而谈, 应让小学生在听完导语内容之后, 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第二, 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需要突出趣味性, 不能平淡无奇, 应花费一定的心思, 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导语内容,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也应突出导语设计的新颖性, 提升导入设计水平,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 导向性, 导语设计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设计的导语内容或形式也不能过于花哨, 避免脱离教学内容, 需要始终铭记导语的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所服务, 始终突出导向性, 不能为符合小学生的需求而脱离与教学的限制, 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语有效的设计技巧

1.精心设计故事导语。在小学教育活动中,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而且在语文教材中选取有不少故事题材的课文, 所以,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 可以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精心编创一个小故事, 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根据语文课文内容, 设计故事形式的导语, 导入新课, 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新课开始阶段就保持高度集中的学习注意力。例如, 在进行《数星星的孩子》教学时, 教师可以给小学生讲一个另外关于张衡的故事:当张衡发明出地动仪之后, 突然有一天一个龙机突然发动, 吐出铜球, 掉进那个蟾蜍的嘴里, 当时在洛阳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 对张衡表示质疑, 但是过了几天有快马来报说陇西发生了地震, 从此人们对张衡极为信服。通过这样的故事形式, 让小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自主参与学习。

2.设疑促思导语设计。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 可以设置一些疑问促进小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当然这些疑问内容需要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疑问性的导语时, 不仅需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 还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当, 不过过于困难, 也不能过于容易, 通过疑问可以调动他们思维能力, 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例如, 在进行《恐龙的灭绝》教学时,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 可以加入问题:恐龙那么强大的动物为什么会灭绝?如果恐龙不灭绝会发生什么事情?等, 让小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进而怀着较强的好奇心阅读课文内容, 在促进思考的导语作用下, 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动力将会空前高涨,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积极主动配合教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3.名言名句导语设计。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不仅体现教师的文学修养, 还能够与小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促使他们积极踊跃的参与课文学习与品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的引用一些名言名句, 营造一个颇具文化气息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 在进行《孔子拜师》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 朗读一些孔子的名言, 以此作为导语内容, 诸如: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和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等, 这样的导入显得自然而流畅, 有利于小学生进步了解孔子, 以及课文内容。再如, 在进行《燕子》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用“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或“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等描写燕子的诗句作为导语,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导语的设计, 要充分发挥导语的作用与优势, 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起一个良好的开端,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导语技巧, 帮助小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导语设计十分关键,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语设计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计划的实施, 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 所以, 导语形式和内容更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设计导语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参考文献

[1]蔡永芬.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J].考试周刊, 2015, 50:66.

[2]于洪祥.新意导入:小学语文导语设计的诠释[J].教书育人, 2014, 16:72.

小学语文课的导语 篇9

一、小学语文单元导语教学的困境

1.单元导语被忽略, 导致单元教学碎片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对单元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独立的教学, 而不是整体的单元教学的设计, 导致单元课文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联系, 新课标实施后少有以单元导语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内容不清晰的现象。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 不少教师重点讲文中的青年人物的各种行为, 忽略了单元导语告诉我们的“读读本组课文, 感受各国人们之间友好情谊……”, 把体会各国人们之间的情谊讲成了青年人的爱国情怀。这样的解读还不够到位, 没有真正把握和体现编者的编排意图。

2.单元导语利用不足, 导致单元教学中心不明

每个单元的导语, 不仅提示了学习内容, 点明了专题, 而且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上, 没有充分利用单元导语。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四 (下) 第三组课文前, 请学生快速浏览单元导语, 从单元导语中你们都了解到哪些信息?通过整个单元教材, 说说围绕这组主题, 都有哪几篇课文?之后就齐读一遍开始课文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刚激起又消失了。如果在读单元导语时再整合整个单元课文加以了解, 学生的阅读欲望就产生了, 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单元导语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解读单元导语, 明确编者意图

第一, 提纲挈领, 导学鲜明。单元导语是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进行规定、提示的, 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正确解读“单元导语”, 即明确了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重点, 有效实现了“学生、教师、编者”之间的多维对话。

第二, 语言生动, 文字优美。单元导语揭示的主要内容会以各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描述, 例如排比、比喻、叠句等。因此, 单元导语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还是对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种榜样和历练。只要善于挖掘, 多角度训练, 在训练中提高, 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语言“财富”。

2.读透单元导语, 把握教学方向

第一, 教学有度———留意教学方法。从四年级开始, 单元导语在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提出了单元训练的重点, 一般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及领会表达、语文实践活动。这既是编者安排这组课文的真正用意, 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第二, 循之有路———体会其中序列。在教学实践中, 如果把某些训练重点放置在教材系统中思考、解读, 搞清它的来龙去脉, 教学会更加心明眼亮, 教在点子上。

3.运用单元导语, 实现编者意图

第一, 找准训练落点———依“导”而训。单元导语跟接下来引出的课文有什么联系呢?单元导语所阐述的主题和单元中课文分别表达的中心思想又有什么关联呢?只有弄清楚单元中整组课文和单元主题的关系, 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编者的编撰意图, 从而达到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

第二, 把握单元整体———顺“导”而教。写文章讲究首尾呼应、回归整体, 教学亦是如此。编者在设计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与单元主题保持一致外, 我们还发现每单元的《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和单元导语的关系一般都是前有布置, 后有检查, 前后呼应, 编者如此安排, 也是在强调单元训练的重点。

第三, 有效知识链接———因“导”而动。单元导语, 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 引领学生将课堂和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如三年级 (上) 第三组“金秋时节”的导语:“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 更多地了解他们。”这些导语, 意在提示学生收集有助于本组课文学习的信息资料。教学时, 我们就可依照单元导语提示的方法途径, 因“导”而动, 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如教学三年级 (上) 第三组“金秋时节”, 就可以由导语页中的秋天大丰收的图片切入, 提前布置搜索金秋时节, 有哪些特有景象的相关资料, 并设计开展一次“金秋时节, 美丽画卷”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如看书、上网等了解,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 有效链接生活资源, 将语文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紧密相连。

摘要:单元导语的文字不仅语言优美流畅, 同时还揭示了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和学习目标, 是整个单元教学体系中的引言和重点, 可以说, 用好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 能够为整个单元教学定下基调。遗憾的是,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对于单元导语的功用, 很多教师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在语文单元教学中, 没能充分地发挥单元导语的作用, 只是粗略地引导学生读一遍, 简单地通过导语了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 然后跳过直接开始正文的学习。很少会有教师对单元导语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探索, 也无法从单元导语中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单元导语教学的困境, 阐述了单元导语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单元导语,单元,小学语文,运用

参考文献

[1]朱瑛, 朱明德.正确解读与运用单元导语[J].辽宁教育, 2013 (07) .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 篇10

文章开头讲究落笔艺术, 而课堂导语也是同样道理。课堂导语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导言, 是教师开启课堂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良好的课堂导语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将学生注意力有效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主题当中。与此同时, 良好的课堂导语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此外, 良好的课堂导语还能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设导语, 让课堂导语直导课堂教学重点, 从而收获预期教学效果, 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所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

(一) 故事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趣味故事方式来导入教学内容, 不但能将教学内容趣味化, 还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而且, 由于故事的趣味性, 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兴趣更容易被集中与调动, 课堂气氛得到活跃, 这就是课堂教学一个良好的开端, 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步进入教学主题。例如, 在学习《标点符号的使用》时, 笔者在正式开始讲课前跟学生讲一个小故事, 以导入新课:从前, 有位农夫去朋友家做客, 无奈天色突变, 下起了暴雨, 没有办法回家。但是朋友却是个小气鬼, 不想让农夫在他家过夜, 但是碍于情面又不好直说, 后来他脑筋一转, 就写了一张纸条递给农夫:“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农夫一看即明, 但他并没有直接捅破, 于是在那句话上加了一些标点, 并将纸条交还于他朋友, 他朋友看了之后非常羞愧, 只好让农夫在他家里住宿一晚。此时, 笔者话锋一转, 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农夫是怎么使用标点的呢?此时, 学生的求知欲望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各自纷纷进行认真思考, 并踊跃回答问题。接着, 笔者就自然而言就导入了今日课堂主题—标点符号的使用, 使得原来单调的教学内容一下变得趣味十足。

(二) 疑问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的开端, 结合课程特点来巧设疑问能够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收获最佳教学效果。例如, 在学习《山中访友》一文时, 笔者根据课文题目向学生提出一问:同学们, 你们觉得作者在山中拜访了什么朋友呢?问题提出后, 学生都纷纷开动脑筋, 发挥自己的想象, 并产生了深入了解课文探寻答案的欲望, 此时, 笔者就能够自然而言的导入将要学习的课文。又如, 在学习《螳螂捕蝉》一文时, 笔者可以在正式讲课前就向学生提问:大家都知道, 螳螂具有极高的警惕性, 但为什么它在关键时刻却没有发现身后的黄雀呢?而黄雀又是如何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将螳螂捕捉到的呢?在给予学生几分钟思考时间后, 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该节课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

(三) 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需要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对比与交流来将学生的思路与注意力由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当中, 以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 笔者就借助已经学习过的课文《狼和小羊》来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时, 笔者先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对于《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中的狼是什么印象呢?此时, 学生纷纷踊跃回答:坏、凶狠、狡猾等。在这时, 笔者就将话题一转:那么同学们认为与狼同为一丘之貉的狐狸又是怎么样的呢?如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并产生迫切想要了解《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欲望, 这样, 课堂教学就能水到渠成。

三、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需注意事项

(一) 趣味性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 因此,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切不可单调乏味, 并注重导语设计的趣味性,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设计过程中, 应注重课堂导语的创新, 不断提升课堂导语的质量, 让教师从导入到讲解课堂内容一气呵成。值得注意的是, 如若课文基调低沉、悲伤的, 则应另当别论。

(二) 导向性

课堂导语的趣味性固然重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导语切不可太过花里胡哨, 以导致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偏离。教师在设计导语时, 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与特点, 切不可单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而脱离教学限制, 使得课堂教学事倍功半。

(三) 生活化

在设计课堂导语时, 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让导语更加贴近生活, 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导语, 从而增加其学习信心。如若导语与学生太过陌生, 则容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缺失, 从而让学生失去对导语的兴趣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 课堂导语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 教师在设计过程中, 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设计技巧来进行导语设计, 并准确把握导语引入的尺度, 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铺垫。

摘要:导语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提高课堂导入质量, 已经成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对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并对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技巧以及应注意事项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希望能够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御梅.善歌继其声、善教继其志——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艺术[J].神州旬刊, 2013 (14) .

[2]周振梅.论如何设计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J].软件:电子版, 2014 (2) .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语设计;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好的导语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一点点引入学习中去。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还有许多教师受到教学任务繁重的影响,对导语设计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要,选取开门见山的方式来直奔主题,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一个平稳的心里过渡。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概括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语并不属于正式的教学,它只是起到了引导或者点拨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不可内容过多或者时间过久,更不能对其内容只是进行泛泛而谈,要抓住教学重点,做到一针见血,让学生在听完导语内容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二)趣味性

因为小学阶段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要花费一定心思,设计出具有趣味的导语内容,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生活性

在设计课堂导语时,教师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课堂导语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晰导语内容,从而增加学习信心。相反,如果导语内容太过于陌生,学生也就无法全面了解,也就无法对导语内容产生兴趣。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技巧

(一)故事导入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将教学内容适当地进行延伸,以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来将学生带引到课文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任务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其教师在正式讲课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文导入:同学们都应该知道,中国在经历八年的抗日战争后取得了胜利,其中有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今天老师就有一个故事想要讲给同学们听,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的今天,在我国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一个传统,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连长会喊马宝玉、振林、宋学义、胡德利、胡福才,此时队伍里一片肃静,没有一个人回答,直到连长喊道第六个人的名字才有人回应,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纷纷摇头,教师接着再说:“是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五名战士就是在抗日战争牺牲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进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通过故事导入,一下子便将满腔热情的学生引入课文中去。

(二)疑问导入

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时,设置出一些疑问来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主动思考。对于导语的设计,教师要充分结合课程以及学生心理的特点,巧妙的设计疑问性的导语,而问题的设计难度也要掌握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文章题目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这个小村庄里面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问题提问之后,学生们就会开动自己的脑经,发挥出自己的想象能力,并对课文内容以及答案产生了浓厚的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去。再或者在学习《螳螂捕蝉》时,教师在正式传授前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吗?在昆虫界,螳螂是一个警惕性极高的动物,可是为什么它在关键时刻没有发現身后的黄雀呢?而黄雀又是怎么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捕捉螳螂的呢?教师先不需要给出答案,而是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章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做到一边思考一边学习。

(三)情境导入

教师在对新课导语设计时,要精心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可以触景生情,激发出学习的情趣,以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乡村的傍晚》一文时,作者主要描绘的就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在讲课开始前,教师先投射投影片,再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分别看到这样的画面:夕阳快要西沉时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西沉时露出的半个脸,以及夕阳完全西沉后的景象。而学生耳边听到的是:孩子们嬉笑玩耍的声音,大人们闲聊的声音,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人的哞哞声等,声像同步,为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幅心旷神怡的景色。这种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优美的画境,不仅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了极大的享受,还激发出学生的满怀情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而全心全意投入文章的学习中去。

三、总结

总而言之,课堂导语设计不仅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机智的运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设计技巧,让学生可以通过导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以便学生可以最快、最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为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开发.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刘金娣.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课外语文,2016(5).

[3]许美玲.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12).

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篇12

一、作者介绍导入法

作者与作品, 息息相关,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尤其是在特定背景之下写出的文章, 我们不妨把作者介绍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头语。如我们可从朱自清先生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施舍的面粉入手介绍他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导入《荷塘月色》, 这对加深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的情感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背景介绍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 都需要教师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其内容, 但许多教师都是在导入新课以后才介绍写作背景的。其实不必千篇一律, 有时我们可以出乎意料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导入新课。如我们在教学《药》时, 可以这样做开场白:“辛亥革命失败以后, 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不断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症的‘药方’,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用他的神笔, 形象地开出了一副‘药方’:只有发动群众, 革命才能胜利, 中国才能得救。请大家打开课文《药》……”

三、开门见山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 用准确精练的语言, 直接点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的教学, 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 师生之间不太熟悉, 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 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 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 画中充满生活的乐趣和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 通过几个细节, 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的。下面, 我们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由回忆学过的课文或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 导入新课。温故的本身是对旧知识的巩固, 再与新课结合, 让知识得到加深与升华,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 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游记, 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回忆什么是游记及它的分类入手, 思考曾经学过哪些游记体的文章, 与它的分类对号入座, 以此引出《雨中登泰山》这个题目, 此可谓“温故而知新”。在教《醉翁亭记》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回味《小石潭记》入手, 领悟古代游记的特点。在教《范进中举》时, 可用同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孔乙己》引出课题。

五、导游式导入法

以介绍某地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为切入口, 引出所教篇目。例如, 讲授《天山景物记》一文,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到过天山的吗?它位于我国的哪一省份?如果不知道, 同学们就随着我的介绍和我一起到新疆‘走一趟’吧。”教师可简单地介绍出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问:“在这样的纬度、气候下, 天山会有什么样的绮丽景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天山景物记》一文来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于是“天山景物长卷”就被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了。可想而知, 教师的教学效果定是事半功倍的。

六、歌声导入法

《阿里山的姑娘》是学生最熟悉的台湾歌曲, 优美的旋律总会激起学生对阿里山的遐思与神往, 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导出《阿里山纪行》, 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 唤起他们对宝岛台湾的热爱。

七、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穿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 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 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 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 并请了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 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来就证明谁的诗最受欢迎。结果, 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千古佳作, 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学生学习的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 产生了急于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八、悬念导入法

导出新课前, 先设计悬念, 吊起学生的胃口, 往往韵味无穷。学习《死海不死》, 我如此设计, 我问:“哪位同学不会游泳?”有的学生不知所然地迟疑着举起了手。我又问:“敢不敢下水?”学生摇头。于是, 我很轻松地告诉他们, 我可以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那里, 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绝不会有危险。学生们忙问:“哪儿呀?”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死海”。然后, 我再问:“你们知道那儿为什么淹不死人吗”在学生疑惑之际, 再让他们翻书找答案。这时, 他们已兴趣盎然, 答案找得既快又准。

此外, 还有解题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名言警句导入法等, 举不胜举。

上一篇: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下一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