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的延伸

2024-06-24

小学语文教材的延伸(精选6篇)

小学语文教材的延伸 篇1

教科书承载着庄严而特殊的使命, 它所容纳的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积淀与精华, 其严密的科学性是其他任何书籍无法比拟的。但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我们应摒弃“以教材为唯一依据”和“教教材”的旧观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延伸和扩展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综合提高语文素养。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那么,如何实现教材的拓展和优化呢?

一、延伸课外文章,锦上添花

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把握语文课本资源的基础上,适当适时地向课外延伸。

1.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 ,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为例,课本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并且这些训练点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经过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 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如《沁园春·雪》、《论语·述而》、《阁夜》、《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智子疑邻》、《精卫填海》、《荷塘月色》、《背影》、《海的女儿》、《丑小鸭》、《天方夜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等。

2.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 ,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 也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匆匆》一文时,把本册的《长歌行》并入一块学习,还可引入一些有关惜时的名篇,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明日歌》等,组合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家名篇的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惜时名言,营造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间的宝贵和浪费时间的可耻。

二、丰富故事的情节,延伸文本

延伸情节,就是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科书的优势,进行延伸式训练,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泉水》一文写道:“泉水流进水池,泉水流过平地,泉水流到果园。”几段内容结构相同,主题一致,结尾“丁冬,丁冬……”意味深长。我们可以抓住最后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 ? ”延伸文本的情节 ,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台湾青年捐献了骨髓,小钱得救了。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见了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如教《草船借箭》时,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春》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三、抓住“空白”,放飞想象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编者或作者当然会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获取“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教师激发学生用想象填补这些空白,想象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想象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和结局等,进行适度的拓展,就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呆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春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教学时,我便引导学生想象:雷公公会怎样唤醒春笋呢?学生纷纷喊起来:“春笋,快醒醒,春天来了。”“小燕子已经来了,正在给他们唱歌呢! ”“快出来吧,春笋,大家都在迎着春风使劲生长呢! ”接着,我说:“这样一喊,春笋们便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冒出来了。这时它们会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将静态的语言文字激活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说,在入情入境中演,在声情并茂中读,有效理解文章的意境,品味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加强学科知识渗透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 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例如在四年级《钱塘江大潮》一课中,可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余亚飞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等知识延伸课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是,“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紧扣教材,但又不拘泥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必要时、必要处都要善于结合教材进行适当的联系和拓宽, 让教材成为一个个最佳的资源生长点。语文教学要完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开放的教学态势。

小学语文教材的延伸 篇2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知识储备量非常丰富,不少孩子知识的保有量远远超过年龄段,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接收、处理的水平远高于国家对他们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度也高于教师的预设。如果老师的教学停留在一般水平,很难适应当前教改的需要,也很难满足孩子的渴求。因此,近年来,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成了教师解决此类难题的好方法。拓展延伸并非每课时都适用,也不是每篇课文都适用。它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一、鼓励创新

课外延伸

《新型玻璃》一文紧扣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他们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人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为了鼓励同学们增强创新意识,我是这样进行课外延伸教学的:

师: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民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生:

1、我想设计发热玻璃,让我的房间冬天不冷。生:

2、我想设计音乐玻璃,让玻璃发出美妙的音乐。生:

3、我想设计变温玻璃,能使我的家冬暖夏凉

二、学习表达

拓展延伸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个弱点,为此,在《鲸》一文的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师:这篇文章写的特别生动,大家再来认真读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生动、具体的描写出鲸的特点,并感受课文表达方面的特点。)师: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才是我们对鲸由陌生到有所了解,对鲸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为了让鲸能被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组织了一个“巨鲸”演讲团,想不想听听他们精彩的演讲?

1、出示图片,教师示范演讲。(引导学生感悟写法)

2、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图片,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来一段巨鲸的“自我演说”,任意抓住鲸的特点表述。

3、学生上台演讲,互相评议。

三、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学会看病》一课,我在进行拓展延伸的教学时,采取了总结升华的方法。

1、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的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是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等。)

2、拓展:

(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父爱或母爱吗?

(2)你看见过独立面对生活,自觉磨练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那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参加一次磨练自己意志的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慈母情深》记叙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憧憬之情。学生们对母亲知之甚深,对母亲感情最深,说起母亲都有很多话语。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五、积累美德

拓展延伸

《钓鱼的启示》一文故事很简单,内容浅显易懂。但却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本文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外,切不可错过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积累美德。

1、写学习感言

师: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诱惑人的东西太多了,要做一个诚实的、有道德的人是不容易的。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此时此刻,一定激动万分。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感情要发表,用笔写下一、二句告诫自己和告诫他人的话。(学生写感言,请几个学生来读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延伸 篇3

一、“走火入魔”的拓展延伸

许多语文教师都把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环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对课程标准缺乏正确的解读,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认识的断章取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有“走火入魔”之势,甚是令人担忧。

1. 偏离语文本位

前不久,笔者在某校听了一堂关于《沉香救母》(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公开课。教师用歌曲《天下第一情》导入,引出本文孝顺母亲的主题,然后带领学生走近文中的人物,利用品字析句的方式来品读文章,期间拓展了多个古人孝顺母亲的小故事,最后让学生朗读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虽然整堂课条理清晰,主题符合时代主旋律,但是,作为听课者,我的最大感受是这节课缺乏“语文味”,俨然是将一节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说是思想品德课,尤其是其拓展延伸环节。

2. 脱离教材文本

虽然拓展延伸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充分品读课文。可惜的是,目前不少教师在没有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就盲目开展拓展延伸,使得拓展延伸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案例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课堂中屡见不鲜。

一位教师教授《九寨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其“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品味,初步理解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法”,40分钟的课堂,除了5分钟朗读课文,10分钟品析课文,剩下的时间便是向课外的几个游记散文拓展延伸。粗看整堂课洋溢着满满的语文味,其实有置文本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之嫌,冷淡地架空了文本,教学重点偏移,最后导致学生一节课下来对教材文本自身的内容及写作手法知之甚少。

3. 不切学生实际

教师要独具慧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文章中最能吸引学生眼球、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思考、理解教材,并最终有所体验和感悟。但是,梦想照进现实,还是存在诸多差距。如有教师教授《孔子拜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时,要求学生拓展学习《论语》中关于谦虚学习的几段语录,然而,效果令人失望。一是《论语》为文言文,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无法通读;二是其中道理过于艰深,大多数的三年级学生不易理解。

二、深度开发语文教材文本的多元价值

选入教材的每篇课文大多数都有许多“生发点”,“文”“道”两方面均具有多元价值,给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留下了广阔天地。

1. 教材文本可作多元解读

同一篇课文,初中生可以学,高中生可以学,大学生也可以学,但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存在很大差异,正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教材文本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一,文本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道”,体现为文本的核心意义,可理解为叙事、抒情类文本的中心思想、议论类文本的作者观点和说明类文本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把握它们,就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道”而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如《月亮湾》(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品读这篇文章的历程,基于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不同学生品读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会体会到月亮湾是一个美丽的村子,有的学生会品味到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也有的学生会联系到自己家乡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其二,文本语言形式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文”,体现为文本的写作特点。分析把握它们,就是在提高学生以读为主的语文能力。就“文”而言,更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如《最佳路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和对比的写作手法都是本文的特色;再如《虎门销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并且利用自然环境描写衬托现场氛围,形象生动。

综上,授课时未曾解决的“点”,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剩余价值”。

2.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文本多元价值分析

考虑到拓展延伸应立足于语文本位,本文着眼于文本的语言形式,选择了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实践探索。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七个单元,入选24篇课文。入选的教材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可读性强。笔者以“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为标准尝试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归类。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每篇课文本身以及课文间的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语文本位的有效落实。

总分总结构:《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说勤奋》

以线索贯穿描写:《老师,您好!》《桂花雨》《一路花香》《维生素C的故事》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虎门销烟》《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诚实与信任》《九色鹿》

开门见山:《说勤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情景交融:《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元日/江雪》

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徐悲鸿励志学画》

动作描写:《普罗米修斯盗火》《维生素C的故事》《珍珠鸟》

语言描写:《一路花香》《维生素C的故事》《诚实与信任》

外貌描写:《珍珠鸟》《九色鹿》

比喻:《老师,您好!》《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天安门广场》《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开天辟地》《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雾凇》

拟人:《秋天》《秋天》

排比:《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春联》

不难看出,一些可利用价值较高的文本可以在多个类型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教材文本“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运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入选文本文体多样。基于对教材文本文体和内容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主要可以从叙事文、写景文、诗歌等维度探索如何在拓展延伸中利用教材的“剩余价值”。教材选文最多的是叙事文,其中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还包括叙事散文、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等。囿于篇幅,关于叙事文的“剩余价值”的利用另将单独成文。本文主要探讨“剩余价值”在写景文、诗歌等教学活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1. 写景文“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下文是笔者从“文”的维度,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写景文教材文本教学价值所做的分析和教学处理意见。

《泉城》可利用价值:(1)总分总结构;(2)比喻;(3)排比;(4)情景交融。预设目标:(1)总分总结构。剩余价值:(2)比喻;(3)排比;(4)情景交融。拓展篇目:《九寨沟》《田园诗情》。

《九寨沟》可利用价值:(1)总分总结构;(2)比喻;(3)排比;(4)情景交融。预设目标:(2)比喻;(3)排比。剩余价值:(1)总分总结构;(4)情景交融。拓展篇目:《泉城》《田园诗情》《雾凇》。

《田园诗情》可利用价值:(1)总分总结构;(2)比喻;(3)排比;(4)拟人;(5)情景交融。预设目标:(5)情景交融。剩余价值:(1)总分总结构;(2)比喻;(3)排比;(4)拟人。拓展篇目:《泉城》《九寨沟》。

《雾凇》可利用价值:(1)引用诗句绘景抒情,增加感染力;(2)比喻。预设目标:(1)引用诗句绘景抒情,增加感染力。剩余价值:(2)比喻。拓展篇目:可选择文包诗《但愿人长久》,了解诗句创作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作者感情,也可另选。

如上,教授《泉城》时,如果将“学习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作为教学目标,那么《九寨沟》《田园诗情》可以作为夯实这一知识点的拓展材料,而《泉城》的“剩余价值”———“比喻”“排比”“情景交融”则分别可以在《九寨沟》《田园诗情》的拓展延伸中落实。教授《九寨沟》《田园诗情》同样如此,设定其中一个写作特色作为教学目标,其余写作特点作为其他课文拓展延伸的素材,后期再进行学习。《雾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引用诗句绘景抒情,增加感染力”,对于这个教学知识点,四年级上下两册教材没有典型的课文,这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指向课外,或者向《但愿人长久》延伸,在文包诗中品味诗与情的独特魅力。

2. 诗歌“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包含两首现代诗歌、四首古诗。按照写景文充分利用剩余价值拓展延伸的思路,可继续探索其中几首诗歌“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秋天》可利用价值:(1)拟人的手法;(2)情景交融。预设目标:(2)情景交融。剩余价值:(1)拟人的手法。拓展延伸篇目:《峨眉山月歌》《江雪》。

《峨眉山月歌》可利用价值:(1)情景交融。预设目标:(1)情景交融。拓展延伸篇目:《秋天》《江雪》。

《江雪》可利用价值:(1)情景交融;(2)写景动静结合。预设目标:(2)写景动静结合。剩余价值:(1)情景交融。拓展延伸篇目:《小儿垂钓》。

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情景相融,《秋天》《峨眉山月歌》《江雪》均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这几首诗歌可以作为学习“情景交融”相互拓展延伸的材料。这样的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写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可以在反复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无限魅力。

3. 拓展延伸利用“剩余价值”的另一重作用

艾宾浩斯曲线告诉我们,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果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也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这说明,学习要勤于复习,多加巩固,记忆的理解效果才会越好,遗忘也越慢。

对于心智发育迅速的小学生而言,在教其他文本时再度提到已经学过的文本,就是借用文本的“剩余价值”进行复习。如此,一则可以避免“审美疲劳”;二则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过的那篇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实际上,明白了本文第二部分的归类,就能明白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在不同文体拓展延伸中作交错利用。当然,实际操作时需要把握好尺度:其一,某些知识点可拓展的课文很多,教师要选择最合适的例文作为拓展材料;其二,如果两篇课文写作特点非常类似,也非常典型,但文体迥异,思想内涵相差大,教师拓展延伸需符合学生认知;其三,教师在利用教材文本“剩余价值”时要以保证学生兴趣为前提,不要因为反复利用同一篇课文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四,教师要始终明确必须通过“工具”渗透“人文”。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6

小学语文下册教材教材分析 篇4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80个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精读课文

1、重视指导朗读和默读。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其中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安排在第一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交流平台”中的提示,体会如何在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自己的见解很感受。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安排在第二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还可以适当想一想如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安排在第三组。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学过的词语,如,“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满不在乎”“游手好闲”可以归为一类,“落荒而逃”“鱼贯而入”“蜂拥而至”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的词语,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二)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

1、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

2、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

1、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

2、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五、综合性学习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前几册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意以下两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特点,我要把他们写下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写人的时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让我们也试着用演讲的方式,和母校告别吧”,提示学生注意写演讲稿的方式,并试着作一次演讲。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一些例子,从活动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本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制作成长记录袋、班级纪念册,策划毕业联欢会。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六、“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本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11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这组中安排的古诗词,是为了体现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而设计的,提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利用自己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能力来独立学习。因此,这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七、“综合复习”的使用

本册教材最后安排了“综合复习”,这既是为了给老师提供一些复习的材料,更是为了向老师提示一种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做那些脱离听说读写实际的单项的题目。“综合复习”提示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是: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综合复习”中选用的9篇阅读材料,内容各异,形式多样,旨在检查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凭借这9篇文章设计的题目,涉及到小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主要有:能朗读、默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认字、理解词语;能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能联系实际谈谈阅读的体会感受等。还结合阅读安排了仿写、缩写、写由阅读想到的人和事、写读后的感想等多种练笔。除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复习,还安排了“给外地亲友写封信”,这是通过实实在在的通信活动,复习写信这一最常用的应用文。希望教师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切实用好这些综合复习材料。如果有条件,还可参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作适当补充。

既然是复习,就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测自评,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具体使用办法可参考后面的“‘综合复习’使用说明及练习提示”。

小学语文教材的延伸 篇5

一、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需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就阅读层面看, 要能够在具体的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阅读内容多以叙事性作品为主, 兼顾一些诗歌和说明性文章的阅读。对叙事性作品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 对诗歌, 能够大体把握诗意, 对说明性文章, 能够抓住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事实上, 这也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所能够达成的目的, 小学生也具有这方面的阅读能力去完成必需的阅读任务, 而小学生也能够在渐进性的阅读感悟中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延伸也必须去比较理想地能够切合学生的发展状况,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必须努力根据学生这样的发展状况, 或重或轻, 重棒轻棒都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目的和效果的, 尤其给人以劳民伤财的感觉。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中, 力求做到在学校统一规划下, 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 发挥自身的力量, 借鉴他人的经验, 思考并努力实践着, 实践并充分完善着。平时的课程开发与建设, 努力去发现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所呈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和水准, 努力去思考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感悟中已经具备着的理解能力, 努力去了解学生在语文阅读感悟中的相关个人发展之需求。在这样的多方面结合下, 在这样的多角度考虑中, 所构建起来的相关校本课程就显得极为适应自己所教的学生, 而当自己所教的学生接触到校本课程时, 则显得是那样的充满快感, 尤能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建设中也发挥着自己的智慧, 也参与着校本课程的建设。

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需兼顾社会的发展情形

校本课程的建设, 是为了实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 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的改造与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 无论怎样的校本课程都应当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相融的。我们看到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我们所在区域的地方课程其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都是十分一致的, 都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都正确把握着语文教育的特点, 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呈现的语文课程也都是开放和颇具活力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 也必须努力符合这样的课程建设的理念。对此, 我们必须做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需兼顾社会的发展情形的思考, 也必须在这样的理念上去做出认真而富有实效的实践。所以, 依据学校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努力以本区域范围内社会发展的情形为依托, 可以说是语文教学课程延伸的首选。一般说来, 作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有其自身学校的发展特色, 学校也在相关的特色构建上做出不少大手笔的文章,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就可以赖于特色学校的构建上达成兼顾社会发展情形的目的。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当下, 相关特色学校的特色犹如百花齐放, 那么兼顾社会发展情形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也就是那样的如同雨后春笋。譬如有消息说一个普通乡镇的一般小学, 其规模不是很大, 但所构建的让学生徜徉于农历的天空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则起着非凡的影响, 在一定的区域内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其辐射作用也令人刮目相看。

三、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需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之课程的延伸应当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应用, 其语文教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课程的延伸应当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应用, 其课程资源的就地取材也是我们所必须努力关注的。不能忽视者是谁?努力关注者又是谁?毫无疑问是我们一个个任教小学的语文老师, 所以,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需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应当是我们大家所有目共睹的。但在平时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的具体实施中,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一定的时段内变成一种纸上谈兵徒有虚名, 这里并非就完全是学习层面的问题, 多数来自于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本身。首先是我们总是这样认为, 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之教学内容已是无比意义上的丰富了, 再加之我们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已是那样的广泛, 还去做这些木头楔儿干什么呢?其次, 我们也多这样以为, 我们的一线教师只能去做着教材文本之利用的事儿, 有何水准去引领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延伸?再其次是不少教师也是这样去思考, 我们教师已经是够辛苦的了, 其待遇也只能是一般一般, 又何必去自找苦吃, 或者就是那样的自寻烦恼的呢?窃以为持有如此观念都不是很正确的。我们应当像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陶行知先生那样, 既然捧着一颗心来, 就要把心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所有工作上。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着, 时代要求我们努力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延伸之相关建设事宜, 那么我们就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 去踏踏实实地做好属于自己本分之内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校本课程的建设对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就是对我们教师本身其意义也是相当非凡的。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 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准也可以得到比较空前的提高。作为一个个无愧于教师称号的人民教师而言, 则必须努力前行, 并且知难而进。

摘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促进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得以充分意义上的发展, 课程建设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人们在思考校本课程的建设。本文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延伸的相关思考,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延伸,策略思考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享受与幸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 .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拓展延伸 篇6

一、以教材为本, 从读学写, 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一篇课文教完后,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如, 让学生通过“小练笔”从文中学写,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利用课文中“水”这个片断启发学生练笔, 在反复阅读:“我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却没见过漓江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呀……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后, 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 (水:“静、清、绿”) 、运用作比较的方法 (将漓江的水与大海和西湖的水比较) 和恰当的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 共同小结写法, 并让学生仿写这样的片断, 激活学生思维。又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 指导学生按“总---分---总”的顺序, 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美丽的家乡》, 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通过从读学写, 《迷人的金银山》《乌江画廊》《神奇的腾龙洞》《世外仙境-——桃花源》……一篇篇跃然纸上。学生学会了文本的表达方法, 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更好地感悟了文本, 真正做到了变“学”为“用”。

二、以生活为基, 积累美德, 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随着对新课标的不断深入理解, 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教学四年级《一幅难忘的画》时, 在赏析“美丽的风景”后, 感悟“老大爷美好的心灵”时,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1) 小木船有怎样的变化? (2) 从小木船的变化, 可以看出老大爷是个怎样的人? (3) 讨论:“风景是美啊, 可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那最美的是什么呢? (4) 展示教学挂图, 图文结合, 观赏图中风景, 感受这幅画的简单、朴素和老大爷真诚善良的心灵。

师:就这样一幅简单的画, 放在“我”习作的首页, 让“我”永久难忘。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人是怎么赞美的, 那又是怎样的一番风味呢?先出示《一字诗》课件:“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再比较教材插图与课件图画的异同, 细声念读一字诗。

师:现在大家看了一字诗, 能不能学学古人写一首新的“一字诗, 片刻后, 生:一山一水一云天, 一个渔翁一木舟。一挥一抹一幅画, 一腔心愿一生情。

生:一河一船一云天, 一个大爷一个愿。一回一走还一笑, 一江深情注心间。

生: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来一去一个笑, 一江春水一江情。

……就这样,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教师相机点评, 最后也送学生一首:“一桌一凳一书包, 一个志向一肩挑。一算一写还一画, 一纸笔墨一生好。”教学中,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促进知识在课堂中愉悦生成, 美德在快乐情感中升华。

三、扩教材空间, 合理想象, 拓展延伸

《标准》在总目标总要求:“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给想象以抓手;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以及发展变化中的各种关系, 以诱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就有多处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做合理想象。例如, 发生地震后, 14个孩子在地下被埋38个小时是怎样的心情和表现?阿曼达坚信自己的爸爸会来救他, 其他的孩子会怎么说?孩子获救后,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他们会幸福地说些什么呢?如教完《穷人》, 设计延伸:渔夫和桑娜如何抚养抱回来的两个孤儿呢?那两个孤儿在他们的抚养下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他们家自己的三个孩子和两个孤儿五个孩子在一起又会发生些什么呢?这就是扩教材空间, 合理想象, 拓展延伸。

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 它可以涉及到生活、大自然和社会, 乃至于高科技等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 我们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奋点, 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别的拓展与延伸思考, 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 促进感悟, 促成建构。

摘要: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和有效延伸。在教学实践中, 以教材为本从读学写;以生活为基积累美德;抓事物关联由此及彼;扩教材空间合理想象;有效进行拓展延伸, 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活跃学生的思维, 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语文,有效,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对话: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广东省深圳小学韩海鑫, 石景章。

上一篇:神经动力学下一篇:机械专业课的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