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2024-05-17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共11篇)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1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2010年8月23——24日,我们寒亭区小学语文教师在寒亭外国语学校参加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培训,在听了各位老师的讲座后感觉收获颇丰。首先,这样的学习和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太有用了,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说实话,听了各个老师的教材教法分析后,我茅塞顿开。我现在意识到,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我们没有必要怕学生记不住生字而惆怅、不必要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文。只要我们解开以往的束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想办法,多研究教材。这样,教学一定能成功!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强。培训时,我们观看了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由潍坊市教学科学研究所的薛主任和各个学校的名师分别就课堂教法、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的基本框架体例和内容以及课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等作了详细而缜密的介绍,使我们对教材有了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为今后的教学树立和方向。

一、培训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4、朗读教学。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范读和引读外,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5、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听了薛主任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感受到了“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所做的示范课例。几位教师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另外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魏书生的教学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2

过去十年,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创造性地执行课程标准, 在兼容中国经典与西方现代精神的过程中,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质性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文本的“时代指数”得到提升。新教材全面体现了21世纪初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化、全球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重视通过母语教育,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反映先进文化, 反映时代进步和时代精神;同时, 注重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新教材大大改变了以往教材的文化构成。注重教材的人文内涵, 改变了以往教材过于重视知识体系的倾向。重视具有时代特点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特别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材编排的“守律指数”得到提升。新教材遵循汉语文教育的规律和儿童认知的规律, 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教材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的生活经验, 努力贴近儿童生活。重视积累、诵读、语感, 重视熏陶感染, 重视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的量。尝试创新单元设计。好多教材都改变以知识点组织单元的方式, 探索以生活主题等方式组织单元。尝试创新练习设计。好多教材都努力探索创新练习设计, 使练习不仅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同时还努力改变简单的、枯燥无味的练习形式, 着力设计儿童化、活动化和互动性的练习。

三是教材呈现的“新颖指数”得到提升。体验性、探究性的综合性学习设计, 成为这一时期教材的鲜明特色。各套教材积极探索创新, 革新呈现方式, 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各套教材除了在单元设计、练习设计、综合性学习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之外, 在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等方面也有很多新的突破。很多教材都重视编排、装帧的设计, 配有精美的插图, 真正做到图文一体、图文并茂,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力求更加儿童化, 更具有现代感。很多教材还努力开发电子版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软件等电子光盘, 建设教材专门网站, 这也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

当然, 新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教材, 有成功的探索, 也有不足的地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小学味”还不够浓。既然是小学语文教材, 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童年养护等方面的因素。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小学语文”指数偏低。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游戏”指数过低, 需要增强童心的力度, 增添侦探故事的元素

小学教材在编辑的过程中, 成人立场仍然占主流位置。我们的教材, 无论是课文的编排, 还是习题的呈现;无论是单元练习的编制, 还是习作的设计;无论是知识的排布, 还是能力的培养, 都过于严肃、古板, 缺少活泼的童趣。也就是说, 现行的小语教材存在着与儿童文学化思维不合拍, 与儿童的兴奋点不吻合的现象。能维持一个人对学习与研究持久兴趣的正是他的好奇心。再好的东西, 只有为学生所喜爱才能使他们能接受。因此小语教材需要大幅度地提升“儿童游戏”指数。

(一) 语文教材要体现“故事教育学”原理, 增添“侦探故事元素”

儿童喜欢听故事, 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能充满故事的元素, 教师借助于教材能够经常给儿童“喂故事”, 这就会对儿童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可以说, 一套好的小语教材, 一定有好的故事。那么, 我们的小语教材如何来增强故事性, 激发儿童的故事感呢?不妨去看看美国高中教材《科学发现者》。它在美国的使用率达到30%至47%, 为美国目前高中的主流教材。原美国科学老师协会主席帕迪里亚认为:“从某种角度说, 科学家就像侦探一样, 把各种线索收集、拼凑起来,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科学发现者》的编写者正是按照这一思想来再现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介绍科学家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思想与方法。这使得阅读科学知识犹如阅读侦探破案故事一样, 由浅入深, 引人入胜。

有鉴于此, 对于低年级语文教材来说, 也可以尝试着借用侦探故事的模式, 甚至采用交互式写作的方式来结构各个主题单元。在单元和单元之间, 在课文与课文之间,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悬念与猜想的评书例话或文本勾连———来几个“欲知后事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借助于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的魅力、侦探元素的引力, 学生自然会学得趣味盎然。

(二) 语文教材要多开发匹配的“游戏化学习软件”

语言是具有游戏功能的。小学语文学习应当激荡着浓烈的游戏精神。如果我们能组织网络游戏专家、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形成一个语文游戏开发团队, 分年级、分学期开发高质量、可选择、有交互的游戏型配套学习光盘, 让匹配教材的语文游戏化学习真正地进入学生的视野, 快速地进入实然的学生生活, 一定会广受欢迎, 并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在这个方面, 已有一些教育出版社作了很好的尝试, 有的甚至为小学语文的各套教材开发了配套光盘。如已开发的学习光盘设有“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玩一玩”以及“生字卡”等项目。“做一做”采用“宝贝小汽车”“机器人大战”“女娲补天”“小猪过河”“修理工扬扬”“快乐小青蛙”“左右开弓”等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复习了语文知识, 发展了语文能力。这些语文学习光盘, 由于交互性和游戏性较强, 使用起来简单方便, 颇受学生欢迎。

(三) 语文教材要导入生态型的嬉游活动

儿童拥有玩的权利。如果把儿童的最大利益作为首要考虑, 我们就应该真诚地规划好儿童的嬉游活动, 把儿童的嬉游活动导入到教材中来。我们有必要成为一种积极游戏的推动者。我们要带领小学生重拾地域传统游戏, 让儿童在10岁前完成应当做的嬉游乐事: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我们要让小学生充分地享受田园嬉游的快乐:放牧丛林, 享受树趣;走进村野, 享受农趣……我们还可以让儿童享受游戏化的课余生活:像俄罗斯那样让儿童接受“补充教育”, 像德国那样让孩子爱上“儿童大学”, 像美国那样让学生在“公民学校”里学技能。嬉游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合适的位置、合理的比例, 发生教育误用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

二、小学语文教材“童诗化”比例偏低, 需要增加童诗容量, 加强第一学段童诗化改编力度

第一学段语文课程童诗化程度低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是语文课程建设理念落后、课程实施定位不准、应试性评价以及教师文学素养低下等多种原因缠绕纠结的后果。通过统计, 笔者发现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课文中, 童诗所占的平均比例仅为14.56%;两个版本的练习或语文园地中, 童诗的平均出现率仅为15%。

那么, 我们该如何解决童诗学段的非童诗化问题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行教材, 经过选择, 对其进行适度的童诗化改编。

(一) 关联式识字, 串词拟境“网”童诗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 归类识字占相当的比例。此类教材在编辑时, 贯彻的是“字在词中, 关联成串”的原则。因此, 这些词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 且多有隐含的联系。由于编辑多选用奇趣自然类或儿童生活类的词语, 儿童喜爱和亲近指数高, 童诗的可生成性强。如果我们能够把词串中内隐的关系发掘出来, 让关联性的词语织成一张“意义的网”, 并发酵出比较浓郁的童趣, 就能把归类识字改编成符合儿童场境的童诗了。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意义识记, 而且可以强化童诗的教学, 提升识字教学的童诗化程度。

(二) 整列式填空, 分行延展“补”童诗

低年级语文教材里面, 文后习题或者练习当中那种非常整齐的填空是比较常见的, 排比的形式比较接近童诗的行款。如果单句比较长, 我们可以重新排版, 适当断句分行, 从而在形式上进一步接近童诗, 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当然, 在语言表达上需要体现一种儿童化倾向, 引导学生回归儿童的想象世界, 运用儿童的智慧从童话的角度来思考、来表达, 恢复自然世界的童话色彩和情趣。如果能够适当补充拟人角色的鲜明特点, 并对句式作些微调, 使诗歌整齐而又灵动就更好了。

(三) 童话类课文, 凸显主节“洗”童诗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儿童文学类的文本占到一定的比例, 其中, 童话故事是“大户”。由于童话和童诗是亲密的邻居, 在“富含童趣”“拟人角色”“美好导向”等方面有着兄弟般的相似性, 因此可以说童话蕴涵着转化为童诗的最大可能性。

三、小学语文教材“实时更新”速度偏慢, 需要整合式“编辑”语文教材, 提升教材的即时应对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是适时的教育, 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要展开这种适时教育, 语文教材的编辑就必须有一种实时观照的意识。在编写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捕捉机遇的敏感, 一种灵活处置的智慧。为适时重组教材、补充资料, 调整教学预存资源。如此, 语文教育才是流动的、鲜活的, 才是真正触动学生生命的语文教育;学生的学习也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学习。

2008年, 汶川大地震;今年, 甬温7.23动车相撞事故……大量的相关信息冲击着学生的心扉, 抗震救灾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学生们在这种时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特别想了解各种灾难, 也在思索着人类该如何面对困境, 走出困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预留了灾难类的文本, 教师就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的编辑, 生成“直面灾难”的主题教学。

(一) 重组文本, 建构灾难与拯救的主题

当我们的语文课程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气候相吻合时, 语文教育才是最有效、最人文、最本真的。这是保证语文学习是有生命的学习的重要前提。目前, 和学生的身心最匹配的教材就是“直面灾难”这一主题的文本。地震来得突然, 要全面新编这类教材不太现实。另外, 突破课标的框架也有违规的嫌疑。立足现状, 我们可以采取的较为稳妥的策略便是兼顾多种同层文本、同质媒体, 迅捷地组合“直面灾难”的单元主题教学文本。

重组文本的第一种策略就是实现现行版本的内部重组, 充分利用当地现行教材, 从十二册教材中提取出和“直面灾难”有关的课文, 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 适时建构, 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大单元。临时的主题单元形成之后, 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 适时地插入生命主题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常式, 着重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不可偏离“生命的保全、关怀、尊严”这一主旋律。

重组文本的第二种策略就是实现多种版本的优化组合。目前, 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浙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有关“直面灾难”这一主题的课文, 大多不重复。可以说, 多个版本优势互补, 更丰富地展示了灾难爆发的不同侧面, 提供了更多维的生命视角。对于少数处于同一层面的课文, 我们可择优选用。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 适时建构, 就可以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大单元。

(二) 实时编辑电子版的活页文选

教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而稳定就必定会有一些滞后。要增加语文教材的鲜活度, 让文本和现实贴得更近, 更具现实的直播感, 我们就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凝固文本”, 因为更现实的文本就存在于即时的网络、报刊和广播电视中。我们的教材编写组可以从中精心选择反映实时生活的优质文本, 编辑成电子版的活页文选, 发布到公共的网络平台上, 为教材注入新鲜的元素和强大的活力。另外, 还可以在活页文选中安排一些自己创写的实时类文章, 这些文章大多具有强烈的儿童幻想情趣, 对儿童的吸引指数较高。

四、小学语文教材“大地阅读”含量较低, 需要打开小学语文的生命气口, 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

综观我们的小语教材, 不难发现, 大地阅读的文本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 不足以抵制童年城市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大自然的经验、田野的经验, 孩子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作品。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地阅读和阅读大地对于童年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大地阅读”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一) 大量导入绿色生态文本, 让儿童懂得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阅读, 就是以大地为主题的文本阅读。整本书形式的大地阅读, 主要以生态化经典作品为主。包括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梭罗的《瓦尔登湖》, 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 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 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篇章形式的大地阅读, 主要精选那些描述自然, 表现大自然的奇闻异趣、细节变化、生命启示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形式的, 我们可以从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主流版本的小语教材中, 也可以从港台或日、美、英、法、德等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教材中, 挑选和大地主题相关的文章, 加以重组, 形成最优化的大地阅读单元系列。然后在四季的天空下, 带领孩子去阅读这些大地系列的书籍与文章。由此引发儿童阅读大地的兴趣, 像徐霞客那样用脚丈量大地、用眼拍摄大地、用心感悟大地。

(二) 按时序编排大地阅读文本, 为“找课文、读大地”提供便利

(1) 顺查无字词典 (由“大地阅读”到“阅读大地”) 。所谓由大地阅读到阅读大地, 就是根据有“土质”的词句去找对应的“大地景物”。在理解和大地有关的词语的过程中, 紧密联系词语所反映的大地景物, 并建立起一一对应的真实联系。这种找课文的过程, 其实就是在大地阅读的同时去阅读大地。尽量找到所有有土质的词句段落的所指, 还原“大地语言”的“大地信息”, 从而将阅读课文转化为“阅读大地”。

看中小学语文教材 篇3

从广义上讲,教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可以供学生选择与学习的知识和信息材料。若从狭义上来说,则是指系统有序地反映出教师教学内容的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书籍。语文教材是自2001年新课改以来,国家有组织地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即根据教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并且审查通过、至今仍在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其中不包括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语文教材同样不蕴含其中。

近年来,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从未停止,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对语文教材的批判性研究。社会上不仅有对语文教材批判的声音,而且对语文教育甚至整个教育都提出意见。批判声音的增多,一方面说明大家对语文教育和整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容易对一些语文研究者和语文教材编写者在研究与学习时造成困扰。因此,研究者们要在众多声音中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吸取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而对于一些其他意见进行适当地摒弃。

在查阅了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后,笔者对中小学语文教材有着几点看法。首先,一定要肯定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绩。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和编排遵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受当今教育全球化思潮的影响,语文教育研究引入了大量的西方观点,尤其在心理学方面对语文研究与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语文教材研究仍有很大地上升与发展的空间。因此,本人提出一些设想,仅供参考。

一、借鉴西方心理学经典理论,关注学生心里发展特点

(一)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不仅要从中国优秀思想与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从西方经典理论中获取灵感。自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们不仅从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经验,也从美日、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这些思想与理论中,对语文教材研究大有裨益的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将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文本中构建意义的一个过程。”[1]根据认知心理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以语音和文字的学习为主,在初中阶段从语言文字的学习转变到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上,高中阶段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接触跨文化文学作品。

(二)调整语文教材课时安排,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鉴赏课文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心理发展,但是语文教材的设计与安排就有欠妥当的地方。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这套教材中所选篇目基本上是国内外经典篇目,便于学生理解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但每学期学习两本教科书中的20多篇文章未免有些吃力。一方面,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初中生在小学和初中没有储备好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基本为零。另一方面,所选篇目过深,不易理解,与学生现在生活相距甚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紧凑的课时安排让学生不能好好地体味文章的艺术魅力。基于此,本人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必修五本教材,每学期只学一本,选修教材作为必修教材的辅助练习,师生穿插进行学习感悟,教师以必修教材课文作为蓝本,学生自主学习选修课本中的文章。这样不仅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考虑教师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一)从教师课时安排出发

上面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每学期学习一本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作为辅助性学习。这个设想也考虑到了教师的教学。过重的课业压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教师总会抱怨课时不够,课文讲不完,很多想要给学生练习的内容一时不能够开展。高中学生虽然马上成年,但实际上还缺少学习自觉性与学习主动性。因此,如果一学期学习10几篇文章,教师在日常开展教学时不仅能够自如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够通过选修教材的辅助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活动。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与“减负”,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保持45分钟的学习高效率。所以,学生与教师的减负要从教材地适当删减开始。

(二)注重教材之间的紧密联系,注意衔接性

除此之外,教材编写者没有考虑到起始年级知识的衔接性问题。如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单元文言文选入《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较之学生之前的语文学习,篇幅过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与后面篇幅较短的文言文进行调换,在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2010年《光明日报》上刊载的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一文中说道,好的教学应该能受到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消化。鲜明的教学形式必然会激发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心理情智和价值认同。教师如果想将语文课上得精彩,一方面要精心准备,另一方面也要有足够空间与时间有的放矢。

三、关注当今时代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材与时代紧密相连

课程是与时代发展紧密在一起的,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教科书。近来,民国国语课本被国人炒得火热,甚至有人提出用民国国语课本取代当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本人认为这是不明智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说现在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那么民国国语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相差更远。有人提出这种观点一方面关注当今语文教材与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这其实是极大不负责任的,毕竟现行教材功远远大于过。语文教材必须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教科书的时代性除了要求反应时代精神以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还体现在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沟通。[2]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生更需要学习语文

对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一直都被学界津津乐道地讨论着。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因为语文本身的特性,现行教材中更多地体现出是语文的人文性,缺少工具性的内容。本人在此有一个大胆的提议:适当地选入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地文章,例如新闻报道、文学评论、热点评论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语文包含着多方面地知识。当今信息时代大爆炸,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学习,需要学习语文,因为我们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完整的个体。对待一件事情你要有自己正确的认识,这就是我们常说地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些正确观念地获得都会从语文学习中得到。语文教会学生的不是背诵一篇又一篇课文,而是教你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四、继续将传统优秀篇目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一)中小学生需要大量的中国经典阅读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3]因此,语文教材无论如何都要选取经典篇目让学生进行学习,而且不是一部分,在笔者看来,应该是一大部分。现在有的人只提语文教材的时代性,忽视语文教材的经典性,甚至提出将鲁迅或者一些文言文进行删减。笔者认为绝对不能采用这种观点。中小学生学习语文一方面是为了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学生要从语文教材中汲取经典文化的营养。

(二)中小学生担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追求教材与教育的多元化,但实际上越是民族的,才能越是世界的。明确中小学生身上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正像濒危动物面对灭绝的困境时人人岌岌可危,中国传统教材被人熟知的程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却逐渐递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现在的高中生,背诵一首古诗或者文言文选段都异常困难。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更要从小学就让学生养成学习中国经典篇目的良好习惯。正如朱自清所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4]如果因篇幅所限不能选取更多的经典文章,可以在选修教材中增加比重,供学生学习背诵。

在语文研究的进程中,我们不可否认,语文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欣喜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语文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受终身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不仅来自于学校,更来自于社会传递的正能量。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语文教学、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要在繁杂的声音中保持自我,对语文教育多提一些创设性的意见,少一些诘难。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通过作文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95)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子健,倪文锦.语文学科教育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语文学科教育前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语文学科教育前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李子健,倪文锦.语文学科教育前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顾之川.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三十年[J].中国教育科学,2013.

[4]杨连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N].成才之路,2010.

[5]郑宇.语文能力与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2.

[6]谢东.重演论与语文教材编写[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7]缪佳芹.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7.

[8]韩雪屏.国外母语课程教材管窥[J].江苏教育研究,2008.

[9]朱自强.<开明国语课本>能否拯救今日小学语文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1.

[10]曹明海,史洁.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理念与模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总结 篇4

通过聆听个发言代表精辟的教材分析使我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各位教师代表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特别是通过观看视频中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了解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些动向。在七月二十日田成生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及当前教育中某些教师落后的教育理念,谈了现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去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使我深受启发。这可以说我在本次暑假培训中最大的收获。在实验中学每天下午组织的小组专题研讨会上学到了年轻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同时通过培训也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熟知所教教材的知识体系,更要掌握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为今后胜任各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下午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青语会副会长薛峰老师就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对教材的认识更加深刻,教育视野更加开阔。

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我才深深感到:不听不知道,一听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学的东西太少了。这次培训,不仅给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也让我们有充裕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教师回顾反思的平台。通过一天的认真学习,我对课标的理解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达到有效教学有了认识上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钻研教材,体会新教材的意境,要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在教法上应有改革,做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管齐下。

2、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不留痕迹地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能说。

3、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办法。新教材十分重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应从实际出发,适时适当的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将理论结合实践,让理论指导实践,明确教学方向,以提高学生素养为责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6

2012年的五月,我参加了网上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教材。“天地万物,以人为贵”,“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从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规定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也许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我们了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就会得到快乐,我们的生命道路上将会洒满阳光,我们的青春将不会流逝太快,每天微笑着面对别人,包括我们的好学生,那么,展现在别人面前的将会是最美丽的.我们的努力也将是最美的。

我从事过低年级数学教学,孩子,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纯洁而无暇,他们需要老师最无私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只有用我们满腔的热情去爱护每一个孩子,用我们无私的真诚去培育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

朗读训练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朗读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学生只有在读懂的基础上,才能有感情朗读。

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在学习中,他们对课文的情感的体验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部分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把从朗读中体会到的那一份情感说出来,取长补短,带动其他学生对文本中情感的体验,使那些对文本中的情感体验不够明了,或暂时还没有体会到的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有利于全体学生把这一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为感情朗读课文指明方向,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范读。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数学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 篇7

一、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

日月星辰的光芒、山川人体的形态、红花绿叶的色彩、鸟鸣水响、空气的清新以及建筑物的宏伟壮观、工艺品的玲珑剔透、山林的幽静、大海的喧腾等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小学课文《索溪峪的“野”》就为我们呈现了秀丽的山川之美。这里的山是野的, 或断壁悬崖、拔地而起, 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 竟然在人们头顶的树枝上撒尿;而人们, 全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对于课文中自然美的因素, 教师要认真发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描述, 精彩的对话, 丰富的表情, 感情真挚的朗读, 直观形象的表演, 以及运用教学媒体创设一种美的意境, 把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使之产生一种审美和学习的欲望。

二、挖掘课文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语文阅读活动中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那些记叙和描写人物、景色的课文, 每一篇都具有社会美的教育价值。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耐心引导学生去认真感悟、体会, 让学生的灵魂产生震撼, 情操得到陶冶, 心智受到启迪, 思想得到升华。如, 《虎门销烟》中林则徐的不容外辱的民族精神所展示的激动人心的社会斗争之美;《军神》中刘伯承超人的勇气、胆识和惊人的毅力所展示的人格之美;更有许多被歌颂的伟人、英雄、科学家等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理想之美、心灵之美、人性之美和力量之美无不为我们一路播撒美的种子。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所在, 细细品味, 认真把握, 探究其内在的精神实质, 从而获得刻骨铭心的美感体验。

三、挖掘课文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表现, 是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的主要内容。就语文教学的特点看, 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指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的美;形式美指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的美。《赵州桥》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就是因为作者构思奇特, 借助赵州桥的磅礴气势, 驰骋丰富的想象, 以表现人物内心的骄傲与自豪, 使情为景生, 景为情活, 达到情景的和谐统一, 并运用排比句, 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激情的讲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再现这些美, 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文章中的艺术美。

四、挖掘课文中的形象美

从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审美对象来看, 它蕴涵着宽广而深厚的生命意识和充满人性、人情的审美情趣。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中, 母亲勤劳一生, 但从不计较劳累、辛苦, 深爱自己的儿女, 母爱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课文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在潜移默化中, 净化着学生的心灵, 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教师讲授这一类课文时, 应让形象说话, 将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将文学作品美的观点、美的情感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的拼识交叉 篇8

因为我们这里是方言区,学生学习第一交叉的十六个生字时,如果用方言看图识字,有两节课的时间,也就不算太难。但要用标准语音来认读,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每个生字都要由老师帮助正音,学生一开始识字,就要在两节课里死记十六个汉字的标准读音,这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无疑会产生一定的难度。老师说不好教,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为此,我经过反复考虑,对新教材中的拼、识并叉进行一点探究,谈谈个人的想法。

首先,谈谈新教材中拼、识交叉安排的目的。在新教材中,汉语拼音采取与识字交叉,虽然改变了原来集中、单一的模式,但不会改变新课标中关于“学会汉语拼音”的总目标。

从教学参考用书关于汉语拼音教材的说明中可以看出,拼音、识字交叉安排的意图,是为了拼、识相互促进。

再从教材对拼、识交叉安排的汉字的要求来讲是只识不写,以及对交叉中所识的字,在以后的课文再出现时,仍作生字进行教学的处理办法可以看出醉翁之意不在酒。

安排识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前识字,而是想利用汉语拼音中的汉语音节与汉字的字音的一致性,把学习拼音和学习汉字密切联系起来,以便借助识字来辅助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识字只是改进汉语拼音教学的一项新的措施。

新教材中的拼、识交叉,使拼音与识字相互间隔,把集中学习汉语拼音的时间疏散开来,相对地延长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时间;新教材对拼、识交叉中所安排的识字,要求只认不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过重的负担,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会汉语拼音。

总之,新教材中的拼、识交叉存在不少优点。但是,由于新教材忽视了拼、识内容的结合,也存在着一些的缺陷。

首先,在新教材的拼、识交叉中,有许多汉字与汉语拼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发生联系

在教学识字时,学生不能拼读生字的注音,要靠老师口头帮助学生正音,让学生死记每个生字的标准读音,这是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要求的。同时,因为受拼、识缺乏联系的影响,不但不能达到拼、识相互促进和借助识字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目的、反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其次,新教材中拼、识交叉的识字内容

在汉语拼音的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一课识字课文,形成拼、识五次交叉,共安排常用汉字八十个。

在拼、识交叉中,所安排的汉字能与本单元的拼音发生联系的仅有:鹿、麻、皮、果、米、谷、日、雨、衣、食、住、开、走、北、后、右、弓等十七个字。

在拼音、识交叉中,所安排的汉字能与本单元的拼音发生联系的,但与前面各单元的拼音有联系,学生可以拼读生字上面的注音的,也只有二十五个字。比如最后一次交叉。

拼音:anenin [yng]

unün[yunyuan]

ang eng ing [ying] ong

识字:刀 戈 弓 矢 牛 马 车 舟

羽 角 齿 戈 瓜 果 麦 豆(注音略)

在拼、识交叉中,只有韵母ong在拼读练习中能与“弓”发生联系。其余的生字与本单元的拼音都没有联系,但是拼音已经学完,肯定与前面各单元的拼音有联系。不过,这种联系与在每次交叉中的联系相比较,对促进汉语拼音的学习,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从以上生字与拼音的联系情况来看,所选择的汉字偏离了拼、识交叉的目的,有三十八个汉字没有和拼音发生联系,有二十五个汉字没有和拼音及时发生联系,能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及时发生联系的仅有十七个汉字。这样安排的识字,是不符合新课标关于汉语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的建议的精神的。

再次,新教材中拼、识交叉的选字方法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选择汉字,可以根据形体、可以根据字音、也可以根据字义,方法不一。传统的字块识字,字块就是根据字义组合的。

这样选择的汉字的字音排列顺序,是以每个汉字在字块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字块与字块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而汉语拼音中的汉语音节,则是随着组成章节的字母,按照其发音的特点、在教材中有序的安排的。把汉字和汉语音节两种不同的序列交叉在一起,每个汉字的字音不能与它相对应的汉语音节完全一致。如此选择汉字进行拼、识交叉,不但会产生大量的汉字与拼音不发生联系,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组成音节的字母与交叉的汉字失去联系。

最后,新教材中拼、识交叉的趋向

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采用注音识字以来,由于汉语拼音的内容集中,形式单一,使刚入学的儿童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效率,为了改进汉语拼音教学,语文教材多次从拼读方法上进行改进,但收效不大。

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在大容量的信息获得中,我个人感觉经历了一个由醍醐灌顶到磨合内化的过程。不敢说已经接受了专家名师们的倾心授予,只能说从中有了一些与个人教学经验相结合的感悟。现就活动的第二板块,由来自南京三中赵富良老师的示范课及教材使用建议中衍生出的关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来谈一谈自己的心得感悟。

赵老师提倡语文教学还是要回归到“阅读”本身。赵老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在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本钱就是自己的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和阅读功底。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悟,因为自己本科学习的专业不是中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侧重语言学、语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文学、文化尤其是古汉语的专业知识成为了我学习中的断层,这一致命的弱点在从事语文教学以后,暴露的比较明显。可以说,这些方面的知识都是从我工作以后自己不断的读书学习中渐渐弥补起来的。所幸通过研究生论文的撰写和工作以后不断的读书学习,阅读方法的积累是有一定功底的,这也给我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撑。尽管现在在实践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但阅读和学习势必成为我终身的习惯,这与能不能教好书没有功利性的关联。

赵老师还提出,语文老师不仅要自己阅读,还要教会学生阅读,这就是“阅读教学”。“真阅读”应当四贴住文本,着眼字词句篇。引导学生思考内容,体会情感,学习方法。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活动一定要立足文本,以引领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前提。活动设计一定要关注自己教学的“这一篇”文本,去发现每一个“这一篇”独特的价值。

纵观之前“热闹”的语文课上所设计的一些语文活动存在的问题:文本缺失下的卡拉ok;对话解读下的热闹苍白;爱心泛滥下的本末倒置……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早已为了“吸睛”——引起学生的兴致,吸引听众的关注,而放弃了语文学习本身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要求,跑入了和其他学科所谓“融合”的不专业道路上去,这对于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切实作用的。

反思我自己前几年的教学中关于活动设计也多少存在这些问题。关于苏教版语文本教材中几个专题的学习,我也设计过相应的语文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分为几个维度,给班级里的几个学习小组分别安排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有些是ppt形式,有些是调查报告,有些是照片配以文字……对于这些学习成果其实属于纯语文的东西并不多,但是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并没有做出规范的要求和指导,后续也没有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现在想来,其结果就是学生对于信息筛选,资料甄别,创造写作,文本展示这些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训练和提高。相比较赵老师对于“文学部落”语文活动的设计:紧紧相扣的环节,落实到位的指导,合作交流的反馈,其效果真是感觉相差甚远。

单篇的教学课文,要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设计个性化的语文活动。例如,文言短篇《咏雪》,赵老师的建议是为课文内容设置情景,把它当做一个小故事来读:“生动地说”或“有趣的读”,在文本阅读中去品味人物的心理甚至性格特点;在语言形式、标点符号的信息中对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感觉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会学习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提升自己的文本解析能力。

除了单篇课文教学中的语文活动设计,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赵老师介绍的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活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设计;写作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这些活动无不令我感觉耳目一新,脑洞大开,同时细细品味,又发现这些活动的设计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可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感知生命,体验情感,并把这一切用心,用笔记录下来,构成自己的生活轨迹。于是学生就能领会到阅读和写作是生活中的“必须能力”。写作其实也并不难,可以是自己真实的心理轨迹和情感体验。阅读体验点燃写作欲望,写作欲望满足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又再次考察阅读体验……在这样的循环推进中,个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会得以质的飞跃。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篇10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教研教改

7月19——22日我又参加了三、四年级教材培训,通过教材解读、观看视频,看每日简报,以及在随后的分组讨论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的探讨,老师们谈看法、说感受,交流心得和体会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本次培训发言者的卓越,培训模式的新颖,交流互动频繁,跟踪反馈及时,体验深刻,成效显著,通过学习,听专家们的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

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白: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捷径。我们教师在新的课改中任重而道远,即如何把信息知识同其他课程整合起来,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在备课、上课、课余的辅导中要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教师应教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信息资源,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学科之间如何融合贯通,学以致用,如何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当中来,这和老师的学习与引导是分不开的。总之,这几天的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中,为我们完善自我,提高理论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作为一名实施者,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的发展之中,成为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提高,为推动我县的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鼓励小学语文教师创编教材 篇11

当前,内地的小学语文教师很少创编教材,主要问题是惯性思维使得教师们没有创编教材的意识。许多教师还保留着的对教学工作的“传统”认识,习惯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授教材里的内容,而对新时期教师必须具有开发、整合教学资源能力的认识不够,或有认识却动力不大,要求不明,自然在教学中只会“唱着昨天的歌谣”。

即使是有的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认识到适当创编教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也因尝试不够、经验不足而望而却步。

如何适当地创编教材呢?

1.创编教材,教学目标要明晰

为什么要创编?创编新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教学的需要,不能盲目地去做这件事情,以致劳心劳力最后毫无意义。

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来自台湾南投埔里小学的易元培老师上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使用的是易老师自编的教材《你回来了》,一首有着六个小节的叙事诗。六个小节六个故事,个个贴近学生生活。每个故事的最后一句都是“你回来了”。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是不相同的,诗中多用感叹号、问号,同一种标点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情感也是不相同的。课堂上,易老师没有说教,没有讲解诗意,只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学习伙伴,营造了一个宽松、热情的口语表达环境,鼓励孩子们去尝试、练习、聆听、分享,快乐、期待、生气、怀疑、伤心、害怕等情感体验渗透在孩子们的朗读、交流中。这个过程,孩子们学习得实实在在、轻轻松松,很自然,很随意,却很有价值。短短的一节课,学生体验了标点符号在语境中的应用,感受到同一句话在生活情境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教师什么也没有说透,但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已经懂得了。

2.创编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

创编教材时,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创造者、使用者,需要更真切地考虑到学习者的年龄特点,需要思考他们是不是能读懂,是不是喜欢读。以下是易元培老师创编的教材《你回来了》:

(一)

爸爸一早就上工去了。晚上天黑风大,爸爸却还没回家。

妈妈不安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她说:“我担心极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说:“妈!您别慌!爸爸应该快回来了!”

妹妹朝门外张望,远远的,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她拍手大叫:“是爸爸耶!”

我们冲上前异口同声地说:“您回来了!”

(简评:天黑风大,爸爸晚归,引来了妈妈、我和妹妹的万分焦急,读这段,学生们似乎可以明白家庭的温暖不一定是围坐一团的高声谈笑,也可以是焦急等待后的一个拍手大叫。)

(二)

姐姐在家看书准备考试。

我在厨房帮着妈妈做家事,理家务。

顽皮的哥哥却一整个下午都在外头玩儿。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妈妈的脸越来越沉,越来越沉……

我知道大事不妙!果然,哥哥一进门,妈妈就大声地说:“你回来了!”

(简评:“我在帮着妈妈做家事,理家务”,文中的“我”给学生做出了榜样。哥哥的贪玩,妈妈的生气,无一不在对读者说:“出外玩耍不要太久,妈妈会担心,会生气。”

(三)

听说堂哥和伯父前天到台湾旅行去了。

爸爸说:“他们要好一阵子才会回北京!”

我问爸爸:“从北京搭飞机到台湾要飞很久吗?”

妈妈说:“当然啦!而且听说他们这次还要环游宝岛呢!”

今天早上竟然看到堂哥跟爸爸说话,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瞪大了眼睛问:“你回来了?”

(简评:这段文字表现了易老师的热情好客,因为教学地点在北京,易老师作为台湾教师,在教材中写上这么一段,用心良苦,用意在于告诉北京的孩子们,北京至台湾通航后,环游宝岛可以很快哦!)

(四)

妈妈上街市去买菜,要我们好好在家看书。

等妈妈一出门,我立刻开电脑,打电玩。

弟弟也打开电视,看着卡通片,吃着零食。

叮咚!叮咚!奇怪了,是谁呀?

我和弟弟打开门,妈妈居然出现在眼前!

我们俩看着妈妈,惊慌失措地问:“你回来了?”

(简评:这幅画面很熟悉!我想所有的孩子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背着大人玩耍很刺激,很紧张,它注定是童年生活的一抹霞。)

(五)

堂哥去美国念书已经四年了,今年他要回来过新年。

整个家族都很欢乐,非常期待这位学成归国的亲戚。

我说:“明天堂哥回来,我要把亲手做的玩偶送给他。”

表弟说:“真是等不及了,明天还要多久才来啊!”

第二天, 大堂哥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先喊了声“爷爷”!

爷爷笑呵呵地拍着大堂哥的肩膀说:“你回来了!”

(简评:归国学子,家族欢乐,这又一次展现出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场面。爷爷是家族中的长辈,归国学子回家第一个叫的便是他,谁说这不是在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呢?)

(六)

听说林家姥姥病得很重,大家都很担心,也很难过。

姥姥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临走前见小儿子一面。

她的小儿子在深圳工作,听到消息急急忙忙往回家的路上赶。

真不巧,连着好几天的大风雪,机场关闭,飞机都无法起飞。

小儿子没能及时赶回来,林家姥姥也在等待中离开了人间。

当她的小儿子赶到家时,家人流着泪说:“你回来了!”

(简评:当今社会“父母在,不远游”可能很难做到了,但年轻人必须懂得老人在离世前需要亲人陪伴,为老人养老送终,是晚辈的本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易老师的教材中隐喻了这个道理,的确是很让我们感叹。我们在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知孝顺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我们的教育为此做过什么?)

3.创编教材,应尊重教师自己的兴趣爱好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是亲历者,关于教学内容,教师有着话语权。创编教材,是一项彰显教师智慧、展现教师魅力的工作。为了使得这项工作执行起来更轻松,教师可以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写诗歌、写散文还是写篇小小说,在创编教材的文体、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自己做主,重要的是有兴趣、有生活。

上一篇:机要保密制度范文下一篇:海利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