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24-10-27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共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篇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继续按照专题进行编组,涵盖了八个专题,分别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揭示学习要求,每组由三至五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面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教材后面还附有八篇选读课文。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二、【教学目标与建议】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目标: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建议: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3)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二)阅读

1.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学会默读。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3)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2.建议:把读书进行到底

(1)朗读和默读。多读少讲,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领悟表达的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

(4)积累语言。一是背诵,二是抄写。

(5)阅读习惯。

(三)习作

1.目标

(1)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2)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4)课内习作一学期不少于8次。40分钟能完成400字左右的习作。

2.建议多看多写。写观察日记;学以致用;导——写——评结合。

(四)口语交际

1.目标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认真耐心听讲,能抓住要点。

(3)表达要有条理,注意语言美,稍做准备,能写简单的发言。

2.建议:充分准备、创设情境

(五)综合性学习

1.内容

第三组: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搜集——读——推荐——交换——汇报。

第七组: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为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三、【教学重难点】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学会默读。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4、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有关资料、字典、挂图

五、研究课题

本年级组的研究课题:《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落点选择与训练策略的研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篇2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 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 而且是“自古以来”, 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 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 如同一个双响爆竹, “噼啪”震天, 清脆响亮, 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 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等着, 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 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 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 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 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 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 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 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是“平静”的, 这是一种静态描写, 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 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 “逐渐拉长”, 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 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 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 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 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 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 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以静—动—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 生动形象, 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 朴实生动, 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 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 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 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 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 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 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 意境深远, 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 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 生动形象,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 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 声音铿锵, 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 多用长句, 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 以词为句, 长短错落, 生动热闹, 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 “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 “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 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 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 震撼人心, 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 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 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 先抑, 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 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 又抑, 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 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前后对比, 波澜起伏, 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 朗朗上口, 气韵贯通, 如写动态的第一段, 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 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 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 再到鸟开始飞起, 最后到处是鸟, 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 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 连贯流畅, 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 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 给它的特定称号, 是说它枝条繁多, 浓荫密布, 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 非常快活, 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 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 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 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 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 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 似乎是太夸张了, 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 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 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 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 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 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 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 “一点一点挖掘”, 造出了“倾斜的隧道”, 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 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 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 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 它不仅能藏身栖息, 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 四周静悄悄之时, 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 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 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 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 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 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 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 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 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 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 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 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 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 非常形象生动,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 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 “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 而“唯”则是说“只”, 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 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 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 要陪伴行舟, 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 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 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 细细品读, 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 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 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 是热情, 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 老师对他说:“哭吧, 痛痛快快地哭吧, 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 是理解, 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但她能看见你, 她依然爱着你, 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 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 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 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 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 “围在他身边, 谁都没有说话, 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 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 这里的关键是, 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 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 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 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 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 好奇心驱使着他, 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 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 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 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 “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 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 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 充满了希望, 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 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 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 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 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 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 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 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 绿得沉郁, 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 “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 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 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 以至于“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 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 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 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 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 巧妙地呼应开头, 显得圆活自如, 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 使“我”心驰神往, 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 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 色彩各异, 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 谁也没见过, 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 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篇3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篇4

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五篇略读文《找骆驼》,且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13花钟

一、教材简说

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教学重点是,在理解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二、教学建议。

1.文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要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读出对花的喜爱,读出对修建奇妙的“花钟”的赞叹。要带着问题思考,如,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真妙,妙在哪儿?

在熟读文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注意引到第二自然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不同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需要给学生说明的是:不能忽视文中表意较“模糊”的词语,如“左右、往往、有一的危险、大致”,使用这些词“语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状况的准确反映

14蜜蜂

一、教材简说

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二、教学建议

1.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文讲了一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

2.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

1玩出了名堂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二、教学建议

1.文篇幅不长,语言平实,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读的方式要多样,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的内容。在理解中注意以下几处:

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五个自然段,段段写了“玩”,“名堂”在文里的意思就是发明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文,开拓学生的思路。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16*找骆驼

一、教材简说

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二、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多读,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比如商人的焦急与气恼,重点是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可按以下步骤提示学生开展阅读:(1)感知阶段,要读准字音,了解这一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2)在大体了解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文先写老人的判断,再写观察的发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语文园地四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观察中的发现”。在导语中,已布置学生进行观察,《花钟》后又做了提示,本组的几篇文又为这次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可比照的材料,并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做了哪些观察,有什么发现。教材中以三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提示了交际的内容,当然交际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但导向是很明确的,即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习作

这次习作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让学生交流已写的观察日记,在此基础上再写一则观察日记。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准备写哪些内容,提示学生讲评自己在观察中的新发现。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确定观察的事物,可以带着习作的任务去观察一种事物,再把观察过程中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写完后,要组织学生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并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要通过这次习作,继续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发现青同或音近或形近的字的特点。共列了4行12个词语,带点的都是形近字,但各有不同。第一行带点的是同音形近字;第二、第三、第四行有同音形近字,也有音近字、形近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读读背背”和“读读认认”两项内容。“读读背背” 的是关于一年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歌谣。它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的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当中不同的生长特点,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读,然后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再齐读。指名读,最后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背下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篇5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2.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3.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4.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5.用计算器计算

6.亿以上数的认识综合练习题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 射线和角

(一)2.直线 射线和角

(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一)3.笔算乘法

(二)4.笔算乘法

(三)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垂直与平行

(一)2.垂直与平行(二 3.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三)4.整理和复习

(一)5.整理和复习

(二)第六单元统计:1.统计

(一)2.统计

(二)3.统计

(三)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合理安排

(一)2.合理安排

(二)第八单元总复习:1.总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一)2.总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二)3.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一)4.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二)5.总复习——统计图

(一)6.总复习——统计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篇6

揣摩表达之美妙

——《1观潮》学习导航

【解读文本抓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听到、看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写声音“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震得“大地颤动”;写景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势不可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又给学生提供了一篇理清文章脉络的经典范文。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魅力,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为学生学习本组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确定目标扣奇观】

1、朗读课文,能准确认读“屹、鼎、崩”,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能准确认读并书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13个生字,并且能给生字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与壮观,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重点目标)

3、学习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难点目标)

4、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第3、4自然段。【教学理念读与悟】

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交流、读中积累。努力让学生把读与悟、读书与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钱塘大潮的“雄奇与壮观”,学习生动的语言,揣摩表达的方法。【课前准备要充分】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屹、鼎、崩”,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圈出“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13个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友情提示:a、注意读准后鼻韵母。

b、读准多音字。闷(mân)雷

薄(bó)雾

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c、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2、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3、读读课文,思考: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后面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全文围绕哪个词语在写?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奇观时是按照什么顺序?重点写了什么?

5、重点内容又是按什么顺序在写? 【围绕奇观巧设计】

一、观看大潮奇观,激发神游欲望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她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她清新秀丽,美不胜收。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神游过什么名胜?

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播放《钱塘江大潮》课件。

板书课题,揭题:

1、观

看课题,结合课文思考:作者观潮的顺序是什么?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在小组内介绍搜集的钱塘江大潮资料。

2、各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看看是否读准了字音。

3、小组交流: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后面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全文围绕哪个词语在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个人展示本课生字、新词。

三、研读课文品味奇观

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句子中的哪些重点词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怎样读出 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

小结板书:听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震得大地颤动

看到:一条白线、白浪翻滚、万马奔腾、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漫天卷地 朗读提示:要表现“潮声越来ls越大,潮头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朗读时语音应由低到高,语气应由轻到重,语速应由慢到快。

四、梳理脉络学表达

1、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奇观时是按照什么顺序?重点写了什么?重点内容又是按什么顺序在写?

小结: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听到、看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

小结:潮来之时: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

2、按作者表达的顺序背诵4、5自然段。

五、拓展与延伸

1、链接资料袋,思考钱塘大潮形成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

。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

3、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设计:

1、观 潮

(时间先后)

(空间方位)

(声)

(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潮来时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潮退后

恢复平静

水涨两丈

自主探险

自悟方法

——《2雅鲁藏布大峡谷》学习导航

【教材分析抓“神奇”】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层次清晰,作者通过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神奇和生物的多样性,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学情分析抓“好奇”】

“雅鲁藏布大峡谷”就像一位久藏闺阁的美丽少女,刚刚掀开盖在头上的面纱一角,便激起学生的好奇。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神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很感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神奇的大拐弯”、“谷底谷内的截然不同的景色”、“九个垂直的自然带”等等。因此学习本文时,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目标制定扣“神奇”】

1、朗读课文,能准确认读“穆、玛、涓、脉、卉、罕”6个生字,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能借助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理解“涓涓、花卉、罕见、咫尺为邻、一争高下”的意思。

2、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重点目标)

3、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重点目标)【教学理念顺势而导】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既然学生对神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兴趣盎然,对峡谷内的一切景物充满好奇,教学就要顺势而导,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自己处理信息,合作完成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探险任务。【课前准备搜集处理信息】

1、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穆、玛、涓、脉、卉、罕”6个生字,画出生字

所在的新词,连词联句多读几遍;

2、借助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理解“涓涓、花卉、罕见、咫尺为邻、一争高下”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搜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一组:地理环境;

二组、三组:气候条件;

四、五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重点搜集“九个垂直自然带”);

六、七组:环境特点(重点搜集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过程设计重探险】

一、激起探险的兴趣

上节课我们神游了钱塘江大潮,感受了它的雄奇与壮观。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去欣赏她那美丽的风光;去考察她的地理环境、环境特点、气候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去探究她的形成原因。

二、在文本的世界探险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画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温馨提示:第二自然段是地理特点;注意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是什么句?作用是什么?)

2、自我整理,小组交流。

地理特点:最高(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长(504千米)

法 最深(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6009米)

列数字、做比较 美丽风光:雪山冰川、原

始森林、万年冰雪、沸腾的温泉

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直插入云

举例子 皑皑白雪、神来之笔

生物多样性:植物博物馆

动物王国

举例子

3、在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美丽的风景时,具体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找出具体的句子。

小结板书: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

三、在网络和书籍的世界探险

1、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按图片、文字归类整理后展示到黑板。影像资料等讲解时播放。

2、展示交流。(分地理环境、环境特点、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形成原因等进行展示。)

地理环境(险峻)

环境特点(壮丽)

气候条件(潮湿、多雨雪)

动植物资源(丰富、罕见)

3、亲身经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有何感想或感受。a、马蹄形大拐弯

b、大峡谷

c、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

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由下游往上分别是:绒扎瀑布群、秋古都龙瀑布群和藏布巴东瀑布群。其中,藏布巴东瀑布群包括藏布巴东瀑布Ⅰ和藏布巴东瀑布Ⅱ等两个瀑布群。藏布巴东瀑布Ⅱ最大,高35米,宽62.57米。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

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d、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植被

四、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写导游词。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地理特点:最高(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长(504千米)

列数字

作比较

最深(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6009米)

列数字、做比较

美丽风光:雪山冰川、原始森林、万年冰雪、沸腾的温泉

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直插入云

皑皑白雪、神来之笔

举例子

生物多样性:植物博物馆

动物王国

举例子

以读为主

学习表达

——《3鸟的天堂》学习导航

【教材分析抓动静】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巴金爷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写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目标制定扣动静】

1、朗读课文,能读准“榕、暇、抛”的读音,并能口头组词,能结合词语查字典理解“暇”的意思;能书写“灿、烂、竿、茫、桨、规、律、支、株、缝、隙、耀、梢、寂”,并能用这14个字组两个不同的词。

2、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静态与动态描写。(重点目标)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4、感受文中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

5、难点目标

理解本课重点语句:

①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大榕树,树干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③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学理念读为主】

以读为本,读中感受情景,读中想象画面,读中理解语句,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揣摩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渲染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以此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课前准备重能力】

祝贺你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掌握了落实字词目标的方法!请你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完成“生字、新词”的预习任务。下面是能力目标的预习任务,看看你能独立完成多少?

1、查字词典,结合课文思考:题目中“天堂”原本指什么?在本课指什么?

2、“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

3、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各是什么时候去的?每次都看见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写大榕树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有何不理解的问题? 疑难句子预设: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伸进泥土里。(友情提示:树大,根多)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空隙。(友情提示:枝叶茂密)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友情提示:充满生机与活力)

5、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榕树的?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友情提示: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

6、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笔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 【教学设计入境入情】

一、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同学们,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不是在钱塘江观潮,就是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大家感觉如何?想不想到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去看看鸟的天堂啊?

播放录像“鸟的天堂”。教师解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板书课题,揭题:同学们预习了课题,谁来解释课题的意思? 《鸟的天堂》一课,重点写了什么?

二、读中感受榕树的静态之美,学习静态的描写方法

1、抓住重点读文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1)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榕树的?抓住了哪几方面写

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哪些句子写得好?有何不理解的问题?

(2)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笔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2、全班展示互动 教师引导:(1)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其中“枝”、“叶”写得最详细。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从中体会到什么?

(2)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伸进泥土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如何读才能表现榕树的“大”?

(3)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空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

在学生感受到树叶的翠绿美、光泽美之后,重点理解“新的生命在颤动”指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如此茂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树木吗?怎样读才能表现榕树叶子茂密、满生机与活力?

(4)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赞美这棵大榕树?读出你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小结: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鸟的归巢了,因此,他们只看见一株大榕树。于是,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对榕树的“根、枝干、绿叶”进行了静态描写,重点写了“枝干和绿叶”,把榕树“硕大无比、枝干不可计数、绿叶茂密、充满勃勃生机”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读中感受鸟儿的动态之美,学习动态的描写方法

1、作者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体会到什么?怎样读才能表现鸟的自由自在、生活快乐?小组展示互动。

2、作者写小鸟是按照“由一两只”到“一群”再到“一只画眉鸟的顺序,尽管小鸟千千万万,写来一点不乱,井然有序。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我们再好好读读,用心揣摩。

小结:作者写鸟的部分采用的是动态的描写,这样动静搭配来写,更加突出了鸟的自由自在、生活快乐。因此,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赞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指什么?第二个指什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呢?合作者一起发出你内心的感叹!!(读)

四、拓展练习

1、请你为保护野生动物写一段公益广告词。

2、填空: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的在()翅膀。

依照本文写法,用几句话写“课间十分钟”时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欢快热闹的场面,要求用上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板书设计:

大榕树

茂盛

生机勃勃

鸟的天堂

(静态)

(和谐

恋)

欢快

自由自在(动态)

晚霞在“变”中绚丽 课堂在“动”中精彩

——《4火烧云》学习导航

【解读文本抓住“变”】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消失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语言富有韵律美,清新动人。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学情分析促观察】

人人都看到过火烧云,却很少有人仔细的观察过火烧云。更不会有作者那么深的感受,那么丰富的想象。因此,可采用电教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反复观察火烧云的颜色美、形状美、变化美,大胆想象表达美。【目标制定扣住“变”】

1、朗读课文,能读准“檀、盈、凶、庙、惚”字音,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从变化中抓特点。(重点目标)

3、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难点目标)

4、使学生感受到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理念靠自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朗读、自主想象、自主表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前预习围绕“变”】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檀、盈、凶、庙、惚”,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

2、读课文,圈出文中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形状变化的词语。

3、读课文,圈出火烧云上来后,大地上人与物变化的词语。

4、把以上三个变化用词语按顺序整理出来,想象当时的景色。【教学设计突出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播放课件:火烧云)

老师解说: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看,她的颜色多丰富啊!有红彤彤的、有金灿灿的、有镶嵌着金边的„„她的变化多快啊!一会儿红的似火、一会儿黄的如金、一会儿半紫半黄„„再看她的形状,正可谓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

板书课题:4火烧云

2、展示整理的词语,想象当时的景色 a、大地上人与物变化的词语:()

感情朗读温馨提示:读第 1、2 自然段,可把文中“了”字的读音适当延长,读成近似“啦”的读音。b、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词语:()感情朗读温馨提示:读第3自然段,颜色变化又多又快,要读出急切的语气,速度可稍快些。

c、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词语:()

感情朗读温馨提示:读第 4 自然段至第 7 自然段时,随着一种形状的出现到模糊、消失,要读出先惊喜、后惋惜的感情。

3、抓住重点悟特点,展开想象学表达

(1)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a、你认为下面句子那一种写法好,好在哪儿?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

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________________特点。b、从“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颜色?(2)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

a、你认为下面句子那一种写法好,好在哪儿?

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马是跪着的。

第一句,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

b、教师点拨:作者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并融入自己的想象,在瞬息万变中,捕捉了清晰、印象深刻的造型,动静结合,寓情于物,强化了火烧云的变化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写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了火烧云的美。

c、指导观察,发挥想象,进行表达

“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播放火烧云录像)观察、想象:它们像什么呢?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进行交流。

4、发挥想象、拓展创新。

小练笔。以《多变的云》为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对天空中的云进行描写。板书设计:

4火烧云

颜色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美

特点 多、快

马:

形状 狗:(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狮子:

《语文园地一》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篇7

1.自读两则童话, 读懂故事内容, 体会童话的特点。

2.比读故事, 找出异同, 作出情感选择, 进行人文启蒙。

流程设计:

一、聊故事1《小木偶的故事》——课文

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作家?

(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则童话故事——《小木偶的故事》。

1. 自己很快地读读这个故事, (有些故事是适合看的) 看自己能不能看懂。

合上书, 回忆一下, 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 (出示图片)

老木匠小红狐熊警察小兔子老奶奶小女巫小木偶

2.你们看过连环画吗?如果把这个故事也画成连环画, 可以画成好多幅呢!我把它理了一下, 这个故事可以画成五幅画面。 (逐幅出现)

第一幅画上应该有———

你能在课文中把这几幅画面分开来吗?画符号。 (开头和最后一幅分别是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中间三幅是故事的经过。)

(二) 童话故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

请大家第二次看这个故事, 觉得哪一幅画面最神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要说出它的神奇。

1. 大家都觉得第一、五幅画面最让我们感到神奇, 那就让我们先锁定第一、五幅画面, 看看课文中这两幅文字画, 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让别人听后要有种感觉:呀, 真是太神奇了!

预设:

(1) 老木匠的雕刻刀太神奇了, 刻的小木偶会说话、活动;刻了笑的表情就会笑了。 (雕刻刀神)

(2) 小女巫会做我们做不到的事。第一次用魔杖一点, 小木偶会哭了;第二次又点了几下, 小木偶就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 (魔杖神)

这雕刻刀、魔杖让你想起了别的童话故事中的—— (神灯)

看来, 童话故事中的道具都很神奇。 (板书“魔杖、刻刀”改“道具”) 因为拥有了这些神奇的道具, 所以这些角色就变得神通广大, 成了“超人”。

2. 童话故事的神奇还表现在——花草树木、动物、植物都会说人话, 让我们看起来既像物又像人。这个故事中哪些动物都会说人话? (板书:角色神)

顺势指导重点句朗读:

一只小红狐跑过来, 很亲热地说:“嗨!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 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想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相配。”

(1) 谁先来说说小红狐的台词。纠正多音字“背”读音, 台词首先要说正确。大家能达到这个要求吗?一起说一遍。

(2) 采访小红狐演员:请问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什么? (教师可引导:原来你心里在打歪主意, 嘴上却故作亲热, 真是阴险狡猾。) 说这台词的时候, 心里就要这么想。再让学生说一次, 集体说一次。

(3) (再采访集体中一员) 你这些想法能让小木偶看出来吗?所以你脸上还得——笑, 做出一副请求的样子。闭眼想象一下小红狐的神情, 再说一次, 集体说一次。

看来演员说好台词真不容易啊!说好台词, 先要说正确, 还要注意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并在大脑中回顾。

3. 看来当演员不容易。你们对练说台词感兴趣吗?选一个感兴趣的角色, 试试吧!

4. 静静地思考。读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想法?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或板书:笑远远不够。

真的是这样吗?再读一个故事。

二、读故事2《小木偶的故事》——自创故事

1.比读。和第一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1) 也很神奇。 ( (1) 结尾; (2) 动物会说人话, 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做的事我们做不了。)

引导说说角色的台词。 (小狗、小黄莺、小男孩) (采访:为什么不快乐?) (板着脸、拉长着脸、哭丧着脸)

(2) 都围绕笑嘻嘻的表情写。

2.有什么不同之处?

主题不同。 (书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 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笑是很重要的”。)

出示老木匠的话, 读。板书:笑是很重要的。

3.两个故事, 使我们懂得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道理。

三、你更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1.让学生自己作出情感选择。根据多次试教, 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老师自编的童话。现摘录部分学生发言如下:

生1:我本来有很多烦恼, 读了第二个故事, 我的烦恼都没有了, 觉得很开心, 很幸福。

生2:第一个故事让我心里很不好受。

生3:第二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温暖、很开心。

2.喜欢读童话吗?喜欢编童话吗?相信你们自己编的童话更精彩的。回去后, 围绕“笑”这个话题, 再去编一个童话。

设计意图:

欲向教材觅童心

2008年奥运会上引领国际奥委会成员出场的那批儿童看了令人别扭:一本正经的表情与几乎僵硬的动作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当时就在想, 他们出来时为什么就不做一个调皮的鬼脸?哪怕摔一跤打个绊, 笑得再真实些、自然些, 那会多好啊!可是没有, 这批孩子的表现和大人一样, 几乎“完美”——毫无差错, 可见事前大人们的功课做得有多深。

这批小大人的表现其实也不足为怪, 因为从他们一进校门时, 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和熏陶。

我们的语文教材, 不乏经典、不乏美文。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 不缺知识, 不缺道理, 也不缺收获。但是, 我们的孩子, 在成人的调教和熏陶下, 使一批批的“小大人”缺失了童心, 缺失了真实的童年应该有的样子。我们的教材, 板着脸告诉他们: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有了成绩要藏起来, 不能骄傲, 要掩饰自己的快乐。《小木偶的故事》这篇文章, 要告诉孩子们的深刻道理是: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 在适当的时候要用适当的表情。且不说这个道理的价值虚无 (世上哪个孩子生下来只会笑而没有其他表情, 除非是面瘫) , 我们现在的孩子, 最缺失最渴望的就是笑。他们希望身边的亲人用笑给予他们温暖、鼓励、支持, 更希望自己的生活处处充满幸福、满足的微笑, 孩子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笑。童年浸润在微笑中的孩子, 他的心灵是阳光的、充满底气的。我们为什么非要在他们不堪承受的年龄告诉他们很多不懂也不该懂的东西?很多东西, 应该告诉成人, 不能让儿童负担。我们的童话, 要把孩子渡向幸福的精神彼岸!文学, 要渡人渡己, 文学对人, 有超度的意义。伪童话, 戕害儿童, 戕害童心。

自己创作这篇拙劣的《小木偶的故事》, 不是有意跟教材文本比美, 只是想听听孩子真实的心灵抉择, 提醒所有从事儿童创作的人, 孩子的心灵需要怎样的故事去慰藉。在几次试教中, 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对两个故事作出情感选择时, 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表态喜欢我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鼓舞, 一次又一次地促我深思:我的故事在表达上并不高明,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孩子到底喜欢怎样的童话?我们该用怎样的东西去滋养他们的童年?听听孩子的真实声音, 让我们有勇气跟孩子走, 不要总用我们的大手强势地去牵扯孩子往前走。明代的文学家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 真心也……童子者, 人之初也;童心者, 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也。”他认为凡是天下最好的文章, 莫不是童心的表现。童心在哪里, 我们的教学就该在哪里驻足。落脚在童心里的教学, 是最有魅力的教学!

附:教师自编童话《小木偶的故事》

小木偶的故事

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

小木偶有鼻子有眼, 会走路, 会说话。

老木匠左瞧右瞧, 总觉得小木偶脸上还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老木匠怎么也想不起来。

“你知道吗?”老木匠问小木偶。

“不知道。”小木偶板着脸回答。

老木匠一下子想起来了, 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 “谁要是没有笑, 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 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现在好了。”老木匠把小木偶送出了家门。

小木偶兴冲冲地往前走, 一路走一路唱着歌, 他要去找一些快乐伙伴跟他一起玩。

走着走着, 和一只低着头走着的小狗撞了个满怀。

“怎么啦?小狗, 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小木偶关心地问。

“别提了。今天数学课上, 我只是转过去对同学做了个鬼脸, 老师就板着脸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呜呜……小狗越想越伤心, 忍不住哭了起来。

“别哭了, 别哭了!笑一个吧, 像我这样!笑一笑, 心里就舒服了。”小木偶凑到小狗跟前, 呀, 小木偶笑得多美啊!小狗太羡慕了!

小狗学着小木偶的样, 使劲把嘴角往两边拉, 把眼梢往上提, 可脸上的肌肉像冻住了似的, 怎么都笑不出来。他垂头丧气地走开了。

小木偶着小狗的背影, 真有点为他担心呢!

“小木头人, 瞧你笑得那么灿烂, 有啥喜事吧?”

“咦, 谁在叫我呀?”小木偶左瞧右瞧, 就是不见人影。

“在这儿呢!”

小木偶一抬头, 小黄莺正站在大树的枝干上, 跟他打招呼呢!

“快乐的小黄莺, 你能下来陪我玩会儿吗?”小木偶笑嘻嘻地邀请黄莺。

“唉, 没玩的命哪!”小黄莺叹了口气, 愁眉苦脸地说, “妈妈让我下星期天参加音乐考级, 我得练唱啊!妈妈成天拉长着脸逼我练唱, 我现在一点都不开心!”

“你不是很喜欢唱歌吗?”小木偶不解地问。谁都知道, 小黄莺是爱唱歌出了名的呀!

“可现在, 我最讨厌的事就是唱歌!”小黄莺恨恨地说。“我喜欢自由自在地唱, 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想什么时候唱就什么时候唱, 可现在……”小黄莺越说越伤心, 小木偶都不忍心再听下去了。

这年头, 找个笑脸也不容易呀!他摇摇头, 走开了。

小木偶不知不觉来到学校门口。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那里应该有快乐的伙伴。校园里好热闹, 一个男孩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坐着。

“咱们一起玩吧?”小木偶笑吟吟地迎上去。

小男孩摇摇头, 一脸的苦瓜相。

原来, 他昨天晚上看《笑猫日记》入了迷, 半夜才上床。一早起来睡过了头, 他匆匆忙忙往学校赶, 把语文作业落在家里了。大家说他没做作业, 向老师去告状, 就连最好的朋友琪琪都绷着脸不理他, 还骂他“撒谎大王”, 他都委屈死了!

小木偶找不到开心伙伴, 觉得很孤独,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红鼻子小女巫就在这时赶来了。

“女巫姐姐, 我找不到跟我一样的开心伙伴, 好没意思啊!”小木偶向小女巫诉苦。

“你希望大家都有像你那样的笑脸是吗?”小女巫笑眯眯地问小木偶。

“嗯!”小木偶肯定地点点头。

“你等着。”小女巫用魔杖在小木偶的笑脸上敲了几下, 哈, 小木偶的笑脸一变二, 二变四, 以最快的速度复制着……

哈, 小木偶惊喜地看到, 这些笑飞到了小黄莺的妈妈、小狗的老师、小男孩的朋友琪琪的脸上, 呀, 他们笑起来都很美。

“小木偶, 我看到琪琪和同学们都对我笑了, 还向我道歉了呢!”小男孩兴奋地说。

“小木偶, 我看到妈妈的笑脸了!森林里的音乐考级从此取消啦!”小黄莺也赶来报喜。

“小木偶, 我们老师也会笑啦!现在, 她还经常表扬我呢!”小狗的笑容比小木偶还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篇8

【关键词】四年级;英语词汇;记忆方法

H319

一、引言

在实习期间,通过课前教师备课的态度、课堂中学生接受新知的状态、课下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的反馈,总有个别英语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习惯让学生抄写词汇N遍,到办公室轮流背诵。尽管这些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抓得紧,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在写作业,听写词汇或是背诵课文时应付了事,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对家长的责骂和教师的罚抄也无动于衷。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套简单、有效而又适合学生的词汇记忆方法刻不容缓。

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记忆词汇的特点及现状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过渡,有意注意逐渐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从具体形象记忆发展到抽象识记忆,具体形象记忆为主。

小学英语教材大多选用一些日常用语和词汇,与学生生活相关。但由于多种因素,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词汇、句子等。对此,我做了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的问卷,并请甘肃通渭徐川小学四年级的102位学生填写。分析问卷可知,小学四年级学生记忆词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词汇记忆兴趣缺乏;词汇认读不准确;词汇书写不规范;词汇记忆不牢固;词汇运用不灵活。据调查,很多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英语,几乎是为了考试而学。又因为大部分词汇是机械记忆的,学生运用词汇的灵活性较差。

三、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探究

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接触一年的英语,他们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兴趣。从激发兴趣入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① 讲授新课前,运用多种方式,狠抓词汇的复习。例如词汇的听写或默写。写的主体,教师可以选择单个,小组及全班听写。写的内容,由教师描述词汇特征或做相应动作,学生写词汇。例如第三单元词汇表中的strong、short和tall或long,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表达词汇的意思。简单形象,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词汇。

② 讲授新课时,教师应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为孩子们带来轻松、活泼、平等、和谐的课堂。实习期间,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 及时巩固及评价。巩固可以通过抄写词汇和完成练习检查词汇。抄写词汇,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次抄写5--7个词汇,让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能掌握词汇意思并理解。完成练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词汇编一个故事或一首歌谣或一个情景对话等。培养学生词汇的应用能力。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要做到及时评价,且正面评价为主。“好的多赞美,差的多鼓励”的原则。

2..熟悉音标和熟练拼写英文字母

在课程教学当中,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正确发音。讲授发音技巧,要求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在讲解以下音标时,可以这样教学生:小口/e/和大口/?/,小口/e/一个手指竖放于嘴中的开口度,而大口/?/则两个手指竖放的开口度。在考试中,也应该将“发音”列为考察对象,最常见的题型有:找出发音不同的一项。还可根据学生的建议来学习读词汇,调查可发现,在学生心目当中,读词汇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结合中文,音标,大声朗读等。

3.在英語教学中进行讲解记忆词汇的方法

从“学生认为有助于记忆词汇的方法”表来分析,学生常用的学习词汇方法有:抄写,听写,默写,游戏,比赛,联想,谐音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一谐音法。如ambulance(俺不能死,救护车)、dangerous(单脚老师走路很危险)、chicken(又吃又啃是鸡肉)。二联想法,如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家庭)、“兰州牛肉拉面”,里面有beef牛肉、有noodles面条、有soup汤等,用勺子spoon喝汤,用筷子chopsticks吃面条、用刀叉forks and knives(强调knife的复数形式)吃牛肉等。

第三、游戏法,由小组派代表参加游戏。常用的游戏有:“萝卜蹲”;“你来笔划我来猜”,既可以考察组员间的默契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接火车”。此外实物法,竞赛法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词汇,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游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还能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和查漏补缺的良好习惯。

4.联系日常生活,运用词汇

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并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习惯为学生认为的词汇运用途径的具体分析。调查可知,学生喜欢将词汇与图片结合在一起。实习期间,根据图片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设计了相应的作业。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单元分别让同学画:“我们的知识殿园”、“我的魔法书包”、“我的知心朋友”、“回家五部曲”、“兰州牛肉拉面”和“家庭网”。

还有部分同学喜欢做对话/表演、编故事和歌曲等形式练习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表演对话或有节奏地说唱歌谣。例如第五单元,我教同学们用双手有节奏地拍打桌子的同时说唱: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beef/soup/noodles …

四、总结

词汇的记忆靠的是教师有方法、有技巧的指导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和积累。学生只有找准位置,加强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有利于学生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词汇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有更多的理解和体会,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李琰、张维. 2013.小学英语词汇就该这样记.图像联想记忆法最有效[M].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八五一一农场群众路线学习教育阶段坚持做到“四结合”下一篇:八年级语文谈谈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