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2024-09-05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精选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篇1

【设计理念】

1、课文的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重点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抓住三个小伙子十年后相遇时的语言,体会三个人各自得到了怎样的幸福,是怎样得到的,在此基础上,体会“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2、在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时,结合前后对比的语句,抓住这些具体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变化之大”以及这一写法的好处,适度渗透写法指导。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1、体会对比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2、重点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眼中的幸福。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深入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结合阅读学习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变化之大”以及这一写法的好处,适度渗透写法指导。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劳动者资料、本课的三单。

【教学方法】

(一)、教法。

1、“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

4、读写结合。

(二)、学法。

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评价,解决问题。

问题:

①三个孩子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②他们是怎样得到的?

③幸福到底在哪里?

请你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音乐先导,整体感知。

1、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出示歌词。——课前2分钟

2、师生合作板书并朗读课题。

3、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举手回答。)

4、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出示歌词。

5、板书:幸福。

( 1 )老师:同学们,每当听到这个温馨的词语时,你有何感受呢? (有感情朗读:女生——男生——齐读)

(2)老师:同学们,幸福在哪里?【书写长补充板书:“在哪里”。 】正如歌曲中所言,每个人都在轻轻地问……也许你会用歌词回答我: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也许你会……也许还有很多个也许,让我们满怀着对幸福的无限憧憬,齐声朗读课题。

(3)师: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疑问)——再次齐读。

(4)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

6、老师:首先我们来快速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用自己的语言简练概括?请举手! (老师简要评价。) 1、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幸福快乐的氛围,导入时我采用了用多媒体,让学生一边跟着唱,一边感悟歌曲内容。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幸福的氛围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7、师生合作板书并朗读课题。

8、“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高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多元展示。

【问题一】:三个孩子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幸福到底在哪里?请你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说一说。(自读、勾画——“一帮一”互助交流——小组汇报、交流)

【问题二】: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十年前后的变化,请找出前后对比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2、老师适时引导、评价、鼓励。

如:问题一最后教师补充教学中心句时 :

(1)先采用“剥笋法” 再次品读中心句。

幸福就在劳动中。

幸福就在人类的劳动中。

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再引导学生大声地读出感情:

对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对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对那些想寻找幸福却又迷失方向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合作交流多元展示:

(1)请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规范地勾画出相应语句后,“一帮一”交流订正。

(2)请各组学科长有秩序的组织交流。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A、各小组汇报本组答案,组间可补充、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说明观点。他人汇报过程中认真倾听、补充修改自己的答案。

B、学术助理参与小组学习,汇报过程中可组织、调动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感悟提升,适时练笔。

感悟提升:

同学们,“幸福”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啊!你眼中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呢?请以《幸福在哪里》为题,用一段话或几行优美的小诗来书写你心中的幸福吧!

1、伴着音乐播放图文对照幻灯片图片:

如:幸福在于

父母每天很早起床帮我煮的那份早餐……

2、播放轻音乐,在作文格内规范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将作文格印在了此题仿写的地方,便于规范要求学生书写,也便于评改。)

3、教师:

(1)强调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

(2)个别指导、适时评价。

(3)“一帮一”结对子,可以互评互改。

4、习作展示。

5、互评、教师评价。

6、伴着音乐、欣赏图片、感情朗读文字解读,感悟不同的幸福。

7、(将作文格印在了此题仿写的地方,便于规范要求学生书写,也便于评改。)

8、(1)、举手朗读,分享幸福。(2)、请一个小组每人一句接龙朗读展示。(3)、同学书写美观、语句优美!让我们一起通过投影展示来齐声朗读她眼中的幸福吧!

9、互评。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写下来并更好地珍惜幸福。再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五、总结全文,升华 情感。

1、小结本课。

2、评选“优胜小组”、“明星个人”

3、老师小结:让我们的生活在劳动中绽放幸福之花。

【教学结束】

课后作业 完成“拓展学习评价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篇2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称赞》一课,他们的风格迥然,解读不一,分别演绎了属于自己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分别用A和B代表这两位教师)A教师的恬静传递着《称赞》一课暖暖的爱,让孩子们在赞美中一次又一次地朗读课文,理解谁赞美谁,赞美给人什么感受?然而,从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课堂的落实上评价,A教师紧紧围绕着的是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课堂缺少扎实的识字教学和写字指导,不符合低段语文教学的特点。而B教师淡定而大气,更深层地挖掘了教材,真正实现了“用课文教语文”的思想,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虽有所“拔高”,但凸显了“语文本位”的特征。综观这两堂课,有一个共同的亮点,就是都关注了文本语言,抓住了文本语言文字的特点及现象,实现用课文教语文的理念。

[案例1]抓住题眼——“赞”

课伊始,B教师就板书繁体“赞”字,从“赞”的字理上解读,让学生明白“赞”的本义是指进献“宝贝”(钱财),以求谒见。由此引申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揽于一身,从而受人称道。因此,“赞”为夸奖、表扬之意,如“称赞”。课堂尾声,教师再次重温“称赞”之意,提升文本内涵。

[评析]B教师站在“赞”这个字理上来解读教材,理解称赞的含义,然而,面对二年级的孩子,这似乎有所拔高。依笔者之言,可以适当渗透字义,无须过深解读,故事传达给孩子的是称赞的魔力之大,它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增强自信,给人带来快乐。这样的解读,更适合7-8岁的孩子。

[案例2]关注时间诵一—“清雇”与“傍晚”

B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辨“清晨”与“傍晚”,找出写“清晨”和“傍晚”的段落。

师:让我们先走进清晨的森林。(理解“清晨”)

师(出示清晨图片):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清晨是怎么样的?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太阳刚刚升起,第一缕阳光温暖地照射在森林里,早起的小鸟偶尔叫几声,森林里很安静,这就是清晨。

师:带着安静的感觉,带着阳光的味道,一起来读第一段。(生读)

师:真是个美好的早晨!小刺猬带着美好的心情上路了。

......

[评析]“清晨”与“傍晚”这两个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是特别清楚,B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的这一语言现象,利用图片让孩子知道了“清晨”和“傍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词,并提示学生为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类似这样的语言现象,A教师的课堂上也出现多处,如利用图片区别“板凳”与“椅子”,比较“板”与“椅”的写法等等。

[例3]抓住窗语特点,进行言语训练——“一个比一个好”

在A教师的课上,教师先从图片入手,让学生看看小獾的小板凳做得怎么样,这是怎样的三个小板凳,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粗糙)理解“粗糙”之后,教师又一次追问:“虽然粗糙,但是做得一个比一个()。”理解”一个比一个好”的意思。紧接着,教师出示句式:“一()比一()()。”孩子们在这样的言语训练下,一下子就掌握了“一个比一个好”这样的句式。

B教师的课上,教师带着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填空句式:“______称赞______。”或“______,得到了______的称赞。”这两个句式训练,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言语能力,学会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文本的语言现象非常关注,言语训练做得扎实到位。不足的是:B教师偏离低段语文课堂的特性,过度开发教材,拔高了学习要求,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课堂中缺少朗读,缺少低段语文课堂的童真、童趣。而A教师设计得过浅,孩子们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得到提高,仅限于课文学习之中,语文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

鉴于两堂课的优缺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再次对这两堂课的设计进行了整合,重构了对《称赞》一课的教学设想。

[《称赞》教学重构]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10个生字,书写“板、椅”,理解“粗糙”“泄气”等词语的意思。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4次对话。

③学会由衷地称赞别人,体会称赞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和快乐。

二、教学预设

(一)课前交流

●表扬学生上课前的好表现,说说听了老师的称赞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称赞老师,给老师带来快乐与自信。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的课文,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称赞”。

2.齐读课题,正音。

3.给“称赞”找近义词。

(三)初读感知,读准生字字音

1.课文讲了谁称赞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树叶上的拼音宝宝帮忙,争取把它读正确、流利。

2.句式练习:______称赞______。/______,得到了______的称赞。(板贴刺猬和小獾图)

3.叫叫“刺猬”和“小獾”的名字,认识“刺、猜”两字。(课件出示生字)小刺猬和小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朋友,你们看看,都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自己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开火车读,及时正音;齐读。

●指导书写“椅、板”(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木字旁,看看它们在田字格的位置);师范写,生书空一次,再在本子上写一个;展示优秀的字。

师:小刺猬看到你们写得这么棒,给我们送来了大苹果呢!准备一下,看你能得到几个?

●摘苹果:刺猬板凳粗糙但是傍晚椅子瞧留下(课件出示)

指名读,齐谢看图,区别“板凳”和“椅子”)

(四)细读课文,体会“称赞”的魔力

1.分段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师:我们把苹果上的词语送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谁愿意试试?其余同学边听边画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话。

●齐读句子。

●谁想来做小刺猬夸夸小獾?(生读第一句)

●听了她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再请一名同学当小刺猬,其他同学当小獾。

●采访:小獾,你的心情怎么样?最想说什么?

引读第5、6自然段,过渡。

3.出示小獾的话。

师:是啊,小獾听了小刺猬的话高兴极了,他拉着小刺猬的手,说——

●读句子。

●理解“泄气”。

师:小獾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泄气了?

●学习第2自然段。

用上“虽然……但是……”说话,抓住生成,体会小刺猬真诚的称赞作用之大。

●理解“粗糙”。(他做的板凳可能是……可能是……非常粗糙)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刺猬还称赞了小獾,使小獾有勇气继续做下去,不泄气,不放弃。

●再读句子“在我最泄气的时候……”体会小獾受到称赞后的快乐、自信。

过渡:小刺猬不但没有嫌弃小獾的板凳做得粗糙,反而称赞他一个比一个做得好,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给小獾带来了自信。(板书:带来自信)

4.体会小獾称赞小刺猬的真诚之情。

师:那么,小獾又是怎样称赞小刺猬的呢?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多么真心诚意的称赞啊!听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也高兴极了——(出示)

师:小刺猬得到小獾的称赞,又收获了什么呢?

想象:清晨,小刺猬出门摘苹果,傍晚,小刺猬才背着苹果回家。整整一天,你看他有多疲劳啊!(随机理解“清晨”和“傍晚”。师板书:消除疲劳)

师:瞧,称赞多神奇啊!它不仅会使别人感到快乐,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建立自信、消除疲劳!

(五)拓展延伸,巩固识字

师:同学今天学得真好,希望在生活中,每个同学也能多多称赞别人,因为赞美能带给人神奇的力量!老师送你们一首小诗《赞美》。

赞美

小小刺猬心意诚,故事虽小启发大,

板凳粗糙赞美真。暖人的称赞嘴边挂,

小獾听了更自信,自信涌,疲劳除,

傍晚时分椅子成,小事大事都能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阅读 篇4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

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1、给文章的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2、“砾”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3、你认为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写什么?

.4.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文中画“——”的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

.6、想象填空: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说:课外阅读太阳花 六月过后太阳向大地施展了威力天热得使人心烦连树木都撑起了绿绒大伞呆立不动。这时候盛开的太阳花完全开放非常好看。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叶

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了一层蜡油碧绿如洗。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面对太阳的直射而毫不回避的花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又淡又薄的胭脂密密麻麻地开了一片。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更别具风韵。如果说单层的花瓣像精巧的小盘子那花蕊不就是盘中的佳肴了吗

我喜欢太阳花不仅因为它色彩鲜艳而且因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怕烈日暴晒。你折下一棵无根的太阳花插入泥土中不用几天便会生根、开花。在太阳的炙烤下别的花都蔫了而太阳花却越来越旺。它们仰着脸面对太阳的考验似乎在说“我不怕”

“我不怕”这样的话我不知听过或感受过多少次。记得夏日在景山公园活动少先队

员一个个争先恐后汗流满面地向山顶爬去都说“我不怕”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又想起了农民伯伯他们在烈日下埋头苦干脸上、身上淌着汗他们对着太阳似乎在说“我不怕”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们面对困难、劳苦都说过“我不怕”他们都具有太阳花的精神和品格。难道他们不比盛开的太阳花更美吗?

啊太阳花

1、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是从、、 这三个方面来

写太阳花样子的其中重点写了花写花时作者先写花的再写多层花瓣和的样子。

2、作者认为、和都具有太阳花的精神和品格。

3、请把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改成带有句号的句子

并比较一下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4、本文不但赞美了

而且还赞美了。

5、这篇文章与我们本学期学过的《落花生》写法一样都运用了的写法。

6、文中第一自然段有一个句子语意上有毛病请你找到后把它改正过来。、阅读《梅花魂》选段,回答问题。(12分)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

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

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

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

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

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

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

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1.“秉”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1分)

2.请从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慎重()凌辱()大

概()

3.联系上下文,文中带点字词“无所谓”的意思是:(1分)

4.文中“旁的花”具体指的花有:(写两种)、“他们就像这梅

花一样。”像梅花这样的人我知道的具体有:(写两个)(2分)

5.文段主要写、这两件事,表现了外祖

父的思想感情。(3分)

6.文段有很多句子体现出外祖父浓浓的思乡情,请用“”划出其中的一句,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篇5

lángyáshānwǔzhuàngshì22《狼牙山五壮士》niánqiūrìkòudàjǔjìnfànzhànzhēngdāngshí

jízhōngbīnglìxiàngwǒjìnchájìgēnjùdì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

qīliánfèngmìngzàilángyáshānyīdàijiānchíyoujī

qīliánjuédìngxiàng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jīngguòyīgèduōyuèyīngyǒngfènzhàn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

bǎyǎnhùqúnzhònghéliánduìzhuǎnyíderènwùlóngwángmiàozhuǎnyíjiāogěileliùbān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wèiletuōzhùdírénzhuīshàngláidedírén

qīliánliùbāndewǔgèzhànshìyībiāntòngjīyībiānyǒujìhuàdìbǎdàpīdírényǐnshànglelángyá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shāntāmenlìyòngxiǎnyàodedìxíngbǎchōngshàngláidedírényīcìyòuyī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cìdìdǎlexiàqùbānchángmǎbǎoyùchénzháodìzhǐhuīzhàndòudírénzǒujìnlecáixiàmìnglìnghěnhěndìdǎ

fùbānchánggě

ràngzhèn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líndǎyīqiāngjiùdàhǒuwántādemǎnqiāngnùhuǒgēbolūn

yīshēnghǎoxiàngxìxiǎodeqiāngkǒupēnbùzhànshìsòngxuéyìrēngshǒuliúdànzǒngyàobǎ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yīgèquānhǎoshǐchūhúnshēndelìqìhúdélínhéhúfúcái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zhèliǎnggèxiǎozhànshìbǎliǎnbēngdéjǐnjǐndequánshénguànzhù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dìmiáozhǔndírénshèjīdírénshǐzhōngbùnéngqiánjìnyíbùzàiqí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qūtǐdeshānlùshànghéngqīshùbādìtǎngzháoxǔduōdíréndeshī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wǔwèizhànshìshènglìdìwánchéngleyǎnhùrènwùzhǔnbèizhuǎnyí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miànqiányǒuliǎngtiáolùyītiáotōngwǎngzhǔlìzhuǎnyídefāngxiàngzǒu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zhètiáolùkěyǐhěnkuàizhuīshàngliánduìkěshìdírénjǐngēnzàishēnhòu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lìngyītiáoshìtōngxiànglángyáshāndedǐngfēngqípántuómiàndōushìxuányájuébìzǒunǎtiáolùneqúnzhònghéliánduìzhǔlì

nàérsān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那儿三

wèilebùràngdírénfāxiàn

dìngjiétiědì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

bānchángmǎbǎoyùzhǎn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钉截铁地shuōleyīshēngzǒudàitóuxiàngqípántuózǒuqùzhànshìmen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rèxuèfèiténgjǐngēnzàibānchánghòumiàn

tāmenzhīdàobānchángyàobǎ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dírényǐnshàngjuélù敌人引上绝路。

wǔwèizhuàngshìyīmiànxiàngdǐngfēngpāndēnghéyánshíxiàngdírénshèjī

yímiànyītuōdàshù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

shānlùshàngyòuliúxiàlexǔduōjùdírénde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shītǐdàolelángyáshānfēngdǐngwǔwèizhuàngshìjūgāolínxiàbùshǎodírénzhuìluòshānjiàn

jìxù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xiàngjǐngēnzàishēnhòudedírénshèjī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fěnshēnsuìgǔbānchángmǎbǎoyùfùshānglezǐdàndōudǎwánliǎozhǐyǒu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húfúcáishǒuliháishèngxiàyīkēshǒuliúdàntāgāngyàonǐngkāigàizimǎ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bǎoyùqiǎngqiányībùduóguòshǒuliúdànchāzàiyāojiānyīkuàimópándàdeshítóudàshēnghǎndào

tāměngdejǔqǐ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

tóngzhìmenyòngshítóuzá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dùnshíshítóuxiàngbáoziyīyàngdàizháowǔwèizhuàngshìdejuéxīndài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zháozhōngguórénmíndechóuhènxiàngdíréntóushàngzáqùshānpōshàng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chuánláiyīzhènjīliguālādejiàoshēng

dírénfēnfēngǔnluòshēngǔ

deyīshēngbáchū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yòuyìqúndírénpūshàngláilemǎbǎoyùsōu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shǒuliúdànnǐngkāigàiziyòngjìnquánshēnqìlìrēngxiàngdírénsuízhe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yīshēngjùxiǎngshǒuliúdànzàidíqúnzhōngkāilehuā

tiàowàngzháo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wǔwèizhuàngshìyìlìzàilángyáshāndǐngfēngqúnzhònghébùduìzhǔlìyuǎnqùdefāngxiàngzàixiàngshàngpádedírén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

tāmenhuítóuwàngwànghái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

liǎnshànglùchūshènglìdexǐyuè

望还

bānchángmǎ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bǎoyùjīdòngdìshuōle

tóngzhìmenwǒmenderènwùshènglìwánchéng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shuōbàtābǎnàzhīcóngdírénshǒuliduóláideqiāngzásuìleránhòu

xiàngměicìfāqǐchōngfēngyīyàngzhànshìmenyěángshǒutǐngxiōng

dìyīgèxiāngjìcóng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zǒudàoxuányábiānshàngzòngshēntiàoxiàshēngǔ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xuányáwǎngxiàtiàolángyáshānshàngxiǎngqǐletāmenzhuànglièháomàide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kǒuhàoshēng口号声:

dǎdǎorìběndìguózhǔyì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zhōngguógòngchǎndǎng

wànsuì

zhè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zhèshìyīngxióngdezhōngguórénmínjiānqiángbùqūdeshēngyīnshēngyīnjīngtiāndòngdì

qìzhuàngshānhé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篇6

1.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着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一方面,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大地滋养着世上万物,包括动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群体;同样,人类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大地上各种自然资源的给予。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②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山峦”指连绵的山。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③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他们保护家园、扞卫纯洁的精神,将在时间长河中熠熠闪光,不断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就像尊重人类的祖先一样。

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这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的密切关系。

⑤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2)对词语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篇7

一、生活经验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其积累新经验的生长点。生活经验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 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认识和反映, 教师在教学伊始应准确辨识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 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数学。例如, 教学“掷一掷”一课, 上课伊始, 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孙悟空和猪八戒比赛掷骰子, 谁的点数大就算谁赢, 一人一次为1局, 共进行3局。提出问题:“朝上的点数可能是几呢?”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 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可能是1、2、3、4、5、6”。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知道了会出现哪些点数, 还知道这些点数的可能性相同。接着提出:“如果两个骰子一起掷, 和可能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掷一掷”。

二、动手操作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扶手

思维始于动作, 经验源于实践。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 才能有所感, 才会有所获。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 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例如, 教学“掷一掷”新知环节:孙悟空和猪八戒把两个骰子一起掷可能出现的和分为两组, 一组是A组:5, 6, 7, 8, 9;一组是B组:1, 2, 3, 10, 11, 12。两个骰子一起掷, 掷20次, 掷出的和在哪一组出现得多, 谁就赢。有的学生认为孙悟空赢, 有的说猪八戒赢。我让学生利用学具, 6人一小组实际掷一掷, 验证自己的猜想, 动手操作后得出结论:八戒赢。

常言道:“教师讲十遍, 不如学生动手做一遍。”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尽管类似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 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 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只有动手操作, 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 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伴其一生, 受用一生。

三、抽象概括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

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 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 而抽象的知识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 知识就变得枯燥乏味, 数学思维也只会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不能从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 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也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 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与发展。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属性, 不断积累知识的建模经验。

例如, 教学“掷一掷”在学生动手操作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 我提出:“你们说八戒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重来孙悟空能赢吗?难道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你们能发现吗?”问题提出后, 思考片刻, 同学们便蠢蠢欲动, 借助动手操作习得的感性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小组内进行大胆设想、合理推测。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观察、思考、比较、交流、归纳,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学生抽象出规律, 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建模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反思交流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的法宝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 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 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 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同时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往往又是模糊、零乱、粗浅的, 只有经过反思和交流, 将其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 使之提升为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概括性经验。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教学的关注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从形象趋向抽象、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上。并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中, 进一步体验活动经验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促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积累数学经验。例如, 在教学“掷一掷”, 我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设计了活动“抛骰子”。通过反思、交流, 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 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经验, 促进学生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改造、重组, 沟通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新的数学活动的桥梁。

五、综合应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

朱德全教授曾说过:“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综合应用作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 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例如, 教学“掷一掷”的巩固学习阶段, 我设计了一道综合实践题: (出示一个空转盘) 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 准备怎样设计这个幸运大转盘呢?

(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要求:

1.奖项分设一、二、三等奖。

2.在转盘中注明每个奖项各占几分之几?

3.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首先要进行思维上的深思熟虑而后进行作图设计, 最后实践操作。展示三位同学的不同设计。追问:三位同学的设计都不一样, 但是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综合应用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是字面上的理解, 而是感悟、体验数学的应用, 只有“做”了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此外, 综合应用还可以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 在多种活动形式、多种过程体验及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浸润中,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在数学活动中逐步积累,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感悟, 在体验中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版。

[2]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单肖天、景敏.《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数学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5期。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篇8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上一篇:民事诉讼二审改判几率下一篇:乡镇征地拆迁工作汇报材料